不良资产处置博弈

2024-08-23

不良资产处置博弈(精选8篇)

不良资产处置博弈 篇1

摘要:对于建筑业不良资产的处置, 一直是建筑施工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大事。本文通过对合作博弈理论框架的阐述, 通过对过去建筑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分析和真实案例的应用, 说明合作博弈对建筑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业,不良资产,合作博弈

一、引言

一直以来, 建筑业由于受到宏观政策、金融政策、企业经营风险等因素影响, 致使建设项目出现较大风险或陷入危机而被迫停止施工, 形成烂尾楼。烂尾楼的出现, 不仅使开发商蒙受损失, 金融机构出现不良贷款, 更造成了建筑施工企业本身问题以及因拖欠工程款而导致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本文对过去一些建筑企业经常碰到的不良资产 (如烂尾楼等) 的处置问题进行研究后, 通过案例分析, 拟从经济博弈的角度, 对未来建筑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思路, 使不良资产通过合作博弈的谈判协商, 实现资产的盘活, 进而实现资产本身的价值最大化。否则, 大家仍将会在不合作的摩擦与对立中浪费许多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

二、文献回顾与合作博弈理论框架

在过去的研究里, 涉及建筑业不良资产 (或者说烂尾楼) 处置的基本可分为四类:拆除或者改建, 如龙涛的《烂尾楼之政府责任》[1], 李维东等的《烂尾楼的华丽重生》[2];拍卖, 如艾客盛的《初探分拆拍卖烂尾楼》;转让并购, 如刘景涛的《关于烂尾楼资产处置的若干思考》[3], 梁锋的《烂尾楼的收购与运作》[4];信托融资, 如邓斌等的《特定资产信托处置》[5];资产证券化融资, 如石博业等的《用证券化的手段解决烂尾楼问题的设想》[6]。

上述处置方法中, 拆除无疑是最受损失的;转让并购由于大家心存疑虑, 无法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 很难达到预期的资产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甚至出现欺诈行为[7];拍卖的结果比拆除改建要好一些;而信托融资和资产证券化, 都要付出较高的财务费用。因此, 如果在处置中引进合作博弈模型来公平公正的处理, 至少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

一般来说, 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 (cooperative games) 与非合作博弈 (non-cooperative games) 。早在1881年, Edgeworth在他的《数学心理学》一书中就已经体现了合作博弈的思想。合作博弈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联盟和分配[8], 每个参与者从联盟中分配的收益正好是各种联盟形式的最大总收益。每个参与者从联盟中分配到的收益不小于单独经营所得收益。合作博弈的基本形式是联盟博弈, 它隐含的假设是存在一个在参与者之间可以自由流动的交换媒介 (如货币) , 每个参与者的效用与它是线性相关的。这些博弈被称为“单边支付”博弈, 或可转移效用 (Transferable Utility, TU) 博弈。

合作博弈的结果必须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 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 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 即收益分配问题。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 合作之所以能够增进双方的利益, 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 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制度设计。因此, 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合作的结果, 又是达成合作的条件。

合作博弈的运用研究主要涉及企业、城市、区域经济以及国家之间的合作等多个方面。合作博弈是指参与者能够联合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且可强制执行的协议的博弈类型。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 强调效率、公正、公平。合作博弈的核心问题是参与人如何结盟以及如何重新分配结盟的得益。

合作博弈的理论框架分为五个部分: (1) 充分的信息沟通。合作博弈是参与各方不同主题的博弈与合作, 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性, 必然影响参与各方的利益出发点。因此, 就有必要要求参与各方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通过各种商务谈判, 消除大部分或者全部的信息障碍。 (2) 互利共赢。在合作博弈过程中, 参与各方自愿、公平、公正地协商, 达成一致的意愿表达, 才能实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3) 监督与保障。既然合作是参与各方通过信息沟通和共同协商达成的协议或者约定, 希望对参与各方有一定的约束力, 那么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保障措施, 如仲裁、法律起诉条件的设立。 (4) 政府部门的作用。政府部门的职责是制定与博弈相关的法律、制度, 提供有效、公正的法律环境。 (5) 违约责任。合作博弈下, 经过参与各方达成的协议或约定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 参与各方任何一方违背, 都必须受到相应的制约或者惩罚。

三、合作博弈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

研究一致认同, 博弈论是参与各方用来分析主体为实现获胜目的而采取行为的有用工具[9]。参与各方主体从理性出发, 通常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战略和行动, 因此, 如果各方能形成一个对大家都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就是合作博弈的结果。

以某建筑公司承接广州某楼盘的建设过程为例。该建筑公司是一家大型央企的全资子公司;开发商是一家民营企业, 其老板曾经叱咤一时, 也被任命过全国人大代表。由于开发商老板采用不正当手段行贿某地政府官员, 在其开发的楼盘施工进行到70%时, 事情败露, 于2010年7月被检察院刑拘, 行贿案件的审查遥遥无期。俗话说树倒猢狲散, 该企业自从老板出事以后, 人心惶惶, 员工无心干活, 都在另找工作;高管人员苦于面子, 死撑到年底, 到2011年2月以后, 除老板的个别亲信外, 都纷纷另谋出路。

项目本身地处黄金地段。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 2010年7月, 完成主体结构工程量70%, 项目评估值约29亿。项目公司评估净资产约5亿元。

在此情况下, 该项目的预售已经严重受影响, 已经交了定金的小业主纷纷退订, 而项目有关的各参与方:

(1) 政府:为了维稳, 勒令施工单位保证2010年底不允许出现群体性劳资纠纷;

(2) 开发商:工作人员人浮于事, 项目几乎处于停滞不前;

(3) 施工单位:由于之前一直拖欠工程款近3亿元, 外加该公司关联单位 (老板的其他子公司) 在其他地区的项目拖欠款2亿元, 劳务队伍及材料商在观望的同时, 也拼命催要款项;

(4) 资金方:该项目有资金方两家, 一家为信托公司, 另一家为某银行投行部。信托公司针对该项目采取集合信托方式融资11亿元, 截至2010年底, 尚须收取利息5000万元;以往年度的利息已经结清。银行作为刚刚发生业务的单位, 于2010年6月份以项目抵押的方式综合授信11亿元信用贷款, 刚放款7亿元, 用于替换信托公司的高成本资金。也就是说, 在老板出事时, 外欠信托公司本金4亿元, 利息5000万元, 欠银行7亿元, 另有4亿元额度尚未发放。

(5) 项目其他各专业分包商纷纷催要工程款;

(6) 小业主 (买方) 纷纷退订。

此时的项目, 对于参与各方而言都已经不再是优质资产了。首先, 最大的利益方虽然是开发商, 但是老板已经回天无力;其次是施工单位, 所欠款项5亿元已经足以将企业推向深渊;资金方, 信托公司前期利息已经结清, 本金4亿元有股权质押, 风险不大;银行7亿元, 有项目抵押, 风险也不大;其他小业主和专业施工队伍, 风险并不大。最大的困难摆在了开发商和施工单位的面前。

2011年初开始, 一些高管为了尽职守, 协助老板夫人管理公司, 提出将项目全部转让的措施以控制风险, 然而, 经过与多家地产商接触, 价值29亿元的项目出价仅5~6亿元的价格, 根本无法进入谈判。加之广东人的习惯, 只要楼盘一停, 房价很难回升。

2011年底, 停滞一年半的施工企业无法抵抗劳务人员和材料商的催款, 尝试性地提出拟以开发商项目公司的股权顶抵债权。该方案很快与开发商、资金方、政府等达成一致意见。

此时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如下 (为方便分析, 小业主及各专业分包商不再包含) :

(1) 政府:尽快组织企业复工, 以免影响所在区域的整体形象, 维持社会稳定, 实现楼盘的顺利交付验收和税收目标, 带动黄金地段的商业价值;

(2) 开发商:止损还债, 尽快收回能收回的资金补充母公司的现金流, 最大限度挽回经济损失;

(3) 施工单位:收回拖欠工程款5亿元;

(4) 资金方:信托公司收回本金及部分利息;银行争取继续做业务, 如有国企背景, 原来的贷款条件可以优惠调整, 利息不减, 但可以减免部分财务顾问费。

通过上述五家单位在合作博弈的框架下, 积极努力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后, 达成一致意见:

(1) 施工单位:已收购项目公司股权的形式, 将债权全部冲抵。接收该项目的后续开发, 引进知名品牌, 激活不良资产, 使商业价值最大化;接收部分未离职员工, 做好后续管理工作;按政府调整后的时间点完成项目开发和交验;对没有退订的小业主按商谈后的时间点交楼;负责融资, 将信托公司的本金及部分利息分期偿还;对银行的7亿元施行先借后还措施, 按银行承诺的优惠利率及时归还本息;对其他各专业施工方继续延续合同并予以支付相应工程款;

(2) 开发商:配合解决外地项目的欠款和本项目的欠款的一揽子协议的履行;负责交接好该项目的前期所有资料;顺利退出项目的开发, 保存实力;配合施工单位完成与政府的协商和争取优惠条件;

(3) 资金方:信托公司解除股权质押, 收回本金, 利息部分减免2000万元;配合施工单位完成项目的交割;银行配合施工单位完成转贷工作, 并申请优惠利率;

(4) 政府:由于项目的停工, 已经达不到之前与政府的一些约定条件, 为了盘活该项目, 政府需要调整过去的一些限制, 如开发时间, 同时对开发商之前的一些擦边球的做法, 进行认定, 符合法律法规的, 可以支持施工企业接盘后申请走正常程序予以确认;对以前因延期造成的罚款予以免除;并对整个协议的签订和执行进行监督和协调。

至此, 参与各方在合作博弈的理论框架下, 充分交流信息, 各方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保障了各自的收益, 也使该项目在停工两年以后顺利盘活。项目在后续开发中引进央企的品牌, 不仅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也带动了周边的商业氛围和经济繁荣, 小业主也因此更收益。

四、结论

通过具体案例和对合作博弈理论的阐述, 强制拆除、拍卖、恶意收购转让, 甚至欺诈等弄虚作假的不合作行为直接导致建筑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无法顺利进行。而广州停工项目的主要参与方 (开发商、施工单位、政府、信托公司、银行) , 通过合作博弈, 成功地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真正做到了各利益主体都满意的一般均衡状态。这充分说明, 在市场中还存在大量的建筑业不良资产处置需要借助合作博弈来有效处置。为此, 本文做出了以下基本判断。

(1) 强制拆除对于建筑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是最没有社会效率的, 除非伤及国计民生, 否则不主张强拆。可以考虑改建、拍卖、收购转让等方式来处理, 虽然有失公平, 但毕竟是市场行为。

(2) 合作博弈的使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也会存在很多障碍。诚如文中所述合作博弈的理论框架, 需要参与各方真心诚意地在自愿、公正、公平、互利和协作的基础上达成共赢的一致意见。因此, 合作博弈可以有效分散不良资产处置中的责任不清、数据不明、信息不充分和道德等风险因素, 提高处置的效率, 约束力也更强。

(3) 市场上肯定存在合作博弈的市场空间, 为什么会有一定的障碍, 是因为我国在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和决策者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瑕疵。因此, 建议在这些方面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提高, 给合作博弈的应用创造更大的应用空间和制度空间, 更好地用合作博弈的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龙涛.烂尾楼之政府责任——“亚洲最高烂尾楼”拆除案例分析[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2010, (1) :50.

[2]李维东, 张鹏.烂尾楼的华丽重生——山东东营市立儿童医院改造工程[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4, (11) :72-75.

[3]刘景涛.关于烂尾楼资产处理的若干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4) :52-53.

[4]梁锋.烂尾楼的收购与运作[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 (7) :100-101.

[5]邓斌, 杨中一, 孙维元.特定资产信托化处置——信托投资公司创新业务探讨[J].南方金融, 2003, (2) :44-46.

[6]石博业, 许娜.用证券化的手段解决烂尾楼问题的设想[J].城市开发, 2004, (8) :68-70.

[7]王幼松, 张雁, 曾能万, 等.广州市烂尾楼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 2007, (7) :31-33.

[8]范如国.博弈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9]黄海平, 黄宝连, 庄道元.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户选择土地流转平台的博弈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 :79-84.

不良资产处置博弈 篇2

2、签定不良资产交接协议。

3、审阅不良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台帐。

4、制定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方案。

5、选择具体不良资产处置预案和处置方式。

6、审核资产处置追索方案。

7、设立不良资产处置专门帐户。

8、组织实施不良资产的清理处置,建立抵债物资明细帐册。

9、处置入库物质和收益。

10、拟写不良资产管理处置意见,并做好终结资产资料的移交工作。

11、总结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

12、报告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情况。(A为我公司,B为其他公司)

1、首先要看B公司不良资产是否符合A公司能力范围之内,A公司是否能依法依规帮助B公司清除不良资产。此项目是否依法依规存在。撰写可行性或可研究性报告。

2、确认在A公司能力范围之内后、应确认B公司不良资产项目的可行性,此项目是否会给A公司带来经济盈利或经济亏损。

3、A公司能力范围且内;依法依规存在;B公司不良资产项目可行;A公司能够帮助B公司清除不良资产;能给A公司带来经济利润;符合以上五个条件,即可与B公司谈判。

4、双方达成共识后签订不良资产处置交接协议,此项不良资产将由A公司以拍卖、运营、债转股等多种依法依规方式进行最大化变现。

5、资产管理的实施工作。

清理处置工作展开后,资产管理处置人员将依据单项资产处置计划或方案,按照资产处置工作程序,选择切实可行的资产追索处置突破口,采取各种有力处置措施和手段,确保重点追索、资产变现目标的实现;确保国有资产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确保国有资产的权益得到维护、确保资产清理处置收益最大化。

6、货物资金的处置(1)对盘亏的存货,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差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a、存货盘点表;b、社会中介结构的经济鉴证证明;c、其他应当提供的材料: ①存货保管人对于盘盈和盘亏的情况说明;②盘盈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包括相关入库手续、相同相近存货采购发票价格或者其他确定依据);③盘亏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④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人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2)对报废、毁损的存货,将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及保险赔偿或责任人赔偿后的差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进行财务核销:a、单项或者批量金额较小的存货,有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b、单项或者批量金额较大的存货,应取得国家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c、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d、其他应当提供的材料: ①企业内部关于存货报废、毁损情况说明及审批文件;②残值情况说明;③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人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3)对已销价、折价处理的存货,由企业有关部门说明情况,依据有关会计凭证将原账面价值与已收回价值的差额部分,认定为损失;(4)对清查出的存货成本高留低转部分,由企业作出专项说明,经社会中介结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认定为损失;(5)涉及诉讼的,应当取得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及执行完毕的证据;无法执行或被法院终止执行的,应当取得法院终止裁定等法律文件,依据这些法律文件,进行财务核销;(6)抵押资产发生事实损失的,应当取得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证明,依据这些证明文件,进行财务核销。

7、审阅此B公司不良资产有关的一切详细资料。做好B公司不良资产档案管理,全面搜集、核实和及时更新债务人(担保人)的资产负债、生产经营、涉诉情况等信息资料,搜集、核实的过程和结果以书面或电子形式记载并归入档案。认真整理、审查和完善不良债权的法律文件和相关管理资料。

8、密切监控主债权诉讼时效、保证期间和申请执行期限等,及时主张权利,确保债权诉讼时效连续。

9、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方案,要在坚持依法处置,杜绝主观随意;坚持公开公平处置,杜绝私下交易;坚持规范处置,通过努力和扎实有效的追索,实现管理处置工作的最大价值和效益最大化,维护国有出资人的权益。

10、资料的审阅、初期评估论证、计划方案制定等工作。经过对移交资料的审阅整理,将不良资产区分成重点追索处置,为清理处置工作打好基础。

11、进行尽职调查。除损失类债权或能够回收本金的债权,其他债权基本上要进行评估。企业不配合评估或财务制度不健全的,评估前还要请律师进行财产调查;法律关系复杂的,请律师出具意见。

12、不良资产管理处置工作的主要方法:理顺处置单位与授权机关、处置单位与移交企业、处置单位与债务人的关系,确定追索管理的目标;明确参与资产管理处置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责任,制定出切合实际、合理合法和可行的处置方案;规范操作,严格把控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资产评估、产权交易、转让价格、资金到位;突出资产处置追索的重点,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推动资产管理处置工作的开展;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高速度高效率地处置不良资产。

13、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主要有 :

(1)直接向民营资本、外商出售股权、债权、实物资产。包括由外商组建外商独资企业,利用外资参与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具体出售方式可以采取单项资产或批量资产协议转让、招标、拍卖等。

(2)以所拥有的企业股权、实物资产作价出资,与民营资本、外商组建合资企业。

(3)以资产组合出资与民营资本、外商投资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主要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0重组和处臵。双方按投资比例分享资产处置收益。

14、不良资产处置方法(1)、债权的处置

1、通过协商,协议原值偿还债权。

2、协议折让偿还债权。

3、实施法律诉讼追索债权。

4、与有意向的企业或个人联合追索债权。

5、原企业协议(原值或折让)回购债权。

6、实施债权转为股权。

7、原债务人以物资抵偿债务。

8、原债务人用有价证券抵偿债务。

9、实施竞拍处置债权。

10、风险代理处置债权(一切先期费用和风险由代理人承担)。

11、综合打包处置债权

12、终结处置。(2)、股权的处置

1、协议转让股权。

2、变更股权,享受收益。

3、不作变更,跟踪管理。

4、实施资产重组跟踪管理或转让。

5、收购其他股权,独立经营管理或转让。

6、实施拍卖处置股权。

7、实施股权转债权。

(3)、实物资产的处置(含土地、房屋)

1、原企业协议回购。

2、媒体公开公告竞拍处置。

3、原地或异地资产置换处置。

4、实施资产租赁,享受收益。

5、收回后处置变现。

6、原地调研论证开发经营。(4)、其他资产的处理(含无形资产)

1、实施评估重置后协议现价处置。

2、实施协议折价处置。

3、实施协议转入对企业的投资。

4、实施原企业回购处置。

5、实施公开竞拍处置。

6、终结处置(指无处置收益、递延资产、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

15、密切关注抵押(质)物的管理情况、完好程度等,发现缺损及价值的不利变化,及时报告并采取补救措施。

15、主要做好资产管理处置的总结报告工作。(1)、做好不良资产的终结归档工作;(2)、做好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的总结工作;(3)、做好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的分级报告工作。

不良资产处置博弈 篇3

一、东北地方官员对封禁令的敷衍执行

乾隆五年,清廷开始在东北实行封禁令,禁止关内汉人移民东北,其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想垄断东北地区的各种自然资源,避免满族沾染汉俗,为满族保留一块独享的领地。东北地区具体负责执行封禁令的主要是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等东北三将军,他们对封禁令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封禁令的实施效果。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尤其是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清代,皇帝强调“乾纲独断”,并且对地方官员尤其是对省一级官员的控制空前加强。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三将军虽然是处于绝对的被动服从地位,但他们在某些问题上,与清廷中央还是有利益冲突的。为了自身和本地区的利益,他们也会找出种种借口,采用种种手段,同皇帝进行利益的博弈,而胜者也并不总是皇帝。例如,在封禁令的问题上,东北三将军与皇帝就存在着矛盾。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 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关内流民的到来,不仅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而且流民编入州县户籍之后,还可以征收地租和税收,这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所以三将军出于自身和本地区利益的考虑,对封禁令并不认真执行,使大量流民得以进入东北地区。例如,嘉庆十五年(1810),吉林将军赛冲阿就奏报吉林厅查出新来民户1459户,长春厅查出新来民户6953户,两厅相加,合计为8412户,由此可见关内流民数量之多。仁宗闻奏后勃然大怒,降旨斥责曰“:流民出口,节经降旨查禁,各该管官总未实力奉行,以致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数千户之多,总以该流民等,业已聚族相安,骤难驱逐为词,仍予入册安插,再届查办复然,是查办流民一节,竟成具文。试思此等流民,多至数千户,岂一时所能聚集?该地方官果能于入境之始,认真稽察,何难即时驱逐?且各该流民经过关隘处所,若守口员弁果能严密稽察,何能挈族偷越?各该管员种种废弛,于此可见。除此次吉林、长春两厅查出流民,姑照所请入册安置外,嗣后责成该将军等,督率厅员,实力查禁,毋许再增添流民一户。”[1]卷236嘉庆十五年十一月壬子仁宗的这道谕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处置关内流民的实际情况,即东北地方官员并不认真拦截关内流民,从而使关内流民大量涌入东北地区。等到皇帝下令驱逐流民时, 三将军再以流民无家可归,难以强行迁移为由,再三恳请对流民免予驱逐,就地安置,这几乎是三将军心照不宣的惯用模式。而皇帝除了三令五申地一再强调严格执行封禁令之外,并无他法。在三将军的软磨硬泡之下,往往是皇帝出于无奈,最终作出让步,颇有“只此一次,下不为例”的意味。而此后,再出现流民涌入的情况,几乎又是以前处理模式的重演。道光六年(1826),吉林将军富俊对关内流民的处置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例,最终使态度坚决的宣宗作出让步,同意流民留居东北,此事颇具典型性,本文试举其例。

二、道光六年对关内流民的处置—吉林将军富俊与宣宗的博弈

道光六年(1826)六月,吉林将军富俊上疏宣宗,奏称舒兰、霍伦等处查有流民一千余户,共五千余人,恳请对这些流民免予驱逐,进行妥善安置,并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设置卡伦,添立封堆,将封堆以外之流民均迁于封堆之内,派驻官兵,对流民加强管理,并添设乡地保甲,将流民所种地亩升科造册等[2]卷100,道光六年七月丙戌。宣宗对流民屡禁不绝十分恼怒,朱批曰“:彼时将军、副都统等竟成木偶,因循疲玩以至于此,实属有乖职守。”[3]道光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吉林将军富俊、吉林副都统倭楞泰奏为安置流民展立卡伦情形事》,档号:04—01—01—0679—033

富俊在同日又另上一折,对核查流民数量不实官员进行参奏: “再道光四年,管界协领和绷额呈报流民五百余户,今派数员周查, 实有流民一千余户,显系初报不实。兵司年年亦有稽查之责,请将前任管界协领和绷额、兵司掌关防协领巴善交部议处外,奴才富俊、倭楞泰亦有失察之咎,请旨一并交部议处。”[4]道光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吉林将军富俊、吉林副都统倭楞泰奏为呈报流民户数不实请将前管界协领和绷额等交部议处事》, 档号:04—01—01—0679—034富俊历经宦海多年,官场经验丰富,他上此奏折,参奏了下属官员,指责他们呈报不实,也算是变相找个替罪羊,至少是减轻了自己的责任。

宣宗接到奏折以后,仍坚持尽行驱逐流民,使其“各归原籍”,并认为“此项流民,据称自嘉庆年间陆续进山,彼时将军、副都统等, ……实属有乖职守”,命将“历任将军、副都统职名,奏明交部议处。”[2]卷100,道光六年七月丙戌

见宣宗态度较为坚决,富俊复又上奏,认为“流民无籍可归,一时难令迁移”,因此“吁恳免其驱逐,仍严行查禁,不准再有潜住”。这次,宣宗的态度有所松动,提出将流民迁往吉林或盛京指定地区,对于流民所盖房间和所垦地亩,则“酌中给价收回”[2]卷102,道光六年八月乙卯。

富俊见宣宗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便立即提出了给流民分配搬迁费用的方案“:遵旨出示,四晌以上,不给钱文;四晌以下,流民四千余口,按大口八百文,小口减半,作为路费,限九月内搬尽,如有抗违,即严办以清山界。”

宣宗闻奏后,认为富俊“但以驱逐为事,而无安插之道”,其安排并不妥当,遂传旨命富俊“确查吉林所属伯都讷及长春厅新分荒地, 并盛京所属闲荒,出示流民,令其自便”。宣宗还指示富俊根据流民的不同情况,妥善处理搬迁及善后事宜“:其种地四晌以上,固系有力之家,然宅宅畋田,亦费成本,自宜酌给迁费。至四晌以下无力流民,情尤可悯,该将军尤当体察地方情形,酌分期限,令其前往。以所得之房价地价,垦田筑室,各安生计,总以散处而不聚集为要。但能陆续搬移尽净,原无容刻期迫促,其所遗之田地房屋,应作何办理之处,亦须豫为筹定,断不可复任外来流民,私行占据,仍蹈故辙。”[2]卷104,道光六年八月甲戌

富俊动员移民向指定地点迁移,流民仍有拒绝迁徙的,并有人在将军衙署前聚众抗议,富俊采取了武力镇压手段,最终促使流民开始向指定地点迁移。

十一月,富俊奏报已有六百余户流民陆续搬进卡伦以内,分散居住,还剩三百余户未搬,月内总可迁移完毕,并奏请“添立封堆,移设卡伦,俾资巡查周密”。宣宗当即允准,并传谕要加强稽查和管理[2] 卷109,道光六年十一月戊寅。

不久,富俊又奏报流民全部迁入指定地区,并已严令“该处各卡伦官,令其不时严查。按三个月换班时,令上下班互相查察交代,出具卡伦外再无一户流民潜住甘结”,并“仍按季出派协领等官往查, 如有阳奉阴违,查出严参治罪,并出示晓谕军民人等,以后如有一人私越卡伦以外,拿获到日,照私入禁山偷砍树木治罪发遣。”[3]道光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吉林将军富俊奏为催令流民依限搬移事》。档号:04—01—01—0679—032

宣宗接到富俊奏折后,又命富俊对流民加强管理,并仍然要对“所有历任失察流民潜住之将军、副都统等,著该部分别在任久暂, 照例议处”[2]卷111,道光六年十二月戊申。但他认为富俊对流民的处置还是妥当的。不久,宣宗又传旨,称赞富俊此次对流民迁移和安置事宜“办理周妥”,并解除了部议所拟定的对富俊的处分[2]卷111,道光六年十二月庚申。对关内流民的处置至此算是告一段落。

数千流民之所以能进入吉林,与富俊等三将军的网开一面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三将军能十分严格地执行封禁令,严守关卡,严格拦截,即使不能做到不使一人进入东北,也断然不会使如此之多的流民携带家口进入东北。这次对五千余流民的处置,宣宗最初是要求将其全行驱逐,使其返回原籍。经过富俊数次恳请,宣宗终于有所松动,下令将流民迁往东北指定地区。富俊又经过多方筹划布置,完成了流民的迁移,最终使流民躲过了被驱逐回原籍的厄运,而自己也没有受到任何处分。高宗及其以后的历代皇帝对封禁令是三令五申,再三强调,但三将军既不严格堵截流民,而且对已到东北的流民往往也比较宽容,并竭力恳请皇帝对流民免予驱逐,皇帝在无奈之下也往往不得不同意。这也是清廷执行封禁令后东北地区的关内流民仍然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将军对封禁令的敷衍执行,使封禁令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纸空文。不管三将军主观目的如何,他们对关内流民的极力保护,不仅使流民在东北得以安居,而且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其积极作用应予肯定。

从对封禁令的执行可以看出,东北三将军作为地方大员,在一些问题上,与皇帝也存在着利益冲突。三将军为了维护自身及本地区的利益,也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方法,与皇帝进行巧妙的周旋和博弈,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还是胜利者,君臣关系的复杂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摘要:道光六年,围绕对关内流民如何处置,吉林将军富俊和宣宗进行了一番博弈,最终使宣宗不得不同意对流民免予驱逐,并进行妥善安置。这一事例是东北地方官员在执行封禁令时与皇帝进行巧妙博弈的典型事例,反映了东北地方官员对封禁令的敷衍执行和君臣关系的复杂性。

不良资产处置博弈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处置对策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特点及危害

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银行不良资产, 主要是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 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 而这就难免发生一定数量的不能按期收回或收不回的贷款。因此, 存在不良资产几乎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共同问题。长期以来银行的不良资产都是困扰各国银行业的金融难题, 国外不少银行因此陷入窘境甚至破产, 并进而引发金融危机。近年来我国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 但是不良资产比率仍然较高, 信贷资产风险依然较大。

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3月末,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 (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1 614.2亿元, 不良贷款率7.02%。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5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 610亿元, 不良贷款率8.2%。

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

不良资产数额巨大, 不良贷款比重相对较高。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复杂。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体制的原因 (如政企不分以及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经营管理不善等) , 还有政策和法律变化的影响等。

利益关系特殊。在国外, 企业和银行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银企关系比较清楚;我国国有企业和银行都是国有的, 银企关系相对模糊。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是国有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和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当然国有商业银行和政府也有一定责任) 的实质是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 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缺乏竞争力等的综合表现。不良资产类型特殊。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是信用贷款, 比如大量对外贸企业的不良贷款等。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

一般地说巨额不良资产会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危害:第一, 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银行贷款不能安全收回, 则直接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 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第二, 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因为银行若不能按期收回贷款, 就有可能出现支付困难, 影响银行声誉, 并进而影响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第三, 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因为, 一方面银行要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他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还要将贷款利息计入营业收入。由此出现企业所欠利息越多, 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的问题。第四, 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资金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银行贷款不能按期收回, 则必定影响到资金向高效益的部门配置, 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由此可见, 巨额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艰难, 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也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策

1. 优化宏观、微观环境

(1) 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要彻底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对银行和企业的管理方式, 使用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 力争政府、国有企业及银行保持平等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另外, 政府还要致力于诚信环境的优化, 要对诚信做出明确的成文规定, 对不讲信用的要严惩不贷;要完善整个国家的信息披露制度, 违规的银行和企业, 都要被媒体披露。

(2) 国有企业要改善本身的经营状况。国企经营管理者要顺应时代潮流,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充分利用从银行取得的贷款, 获得高效益, 实现企业、银行双赢。坚持“抓大放小”、“国有经济退出竞争领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难题是杜绝新的坏账大量形成。这最终取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效。这就要进行三方面的努力:一是充分利用国家信用的支撑作用。核心思想是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减持提供的现金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二是减少行政干预与行政保护。形成竞争性市场环境, 尤其要打破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信贷供给机制, 调整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 改变资产结构, 做到分散投资, 提高银行稳定性。三是利用不良资产化解的大好时机, 改变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 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

(3) 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一方面要实行产权的多元化,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模式, 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信贷管理和内控机制。把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 避免“一刀切”;信贷审批时, 要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 严格执行“三查”工作;内控方面要加强对银行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监控, 定时对其进行各方面的培训, 降低寻租的发生机率, 进而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我国五大国有银行因政策性贷款的原因, 一直以来都缺乏改革压力和动力。为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使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彻底摆脱政策性贷款的负担, 应改变政策性贷款的发放方式, 更多地采用财政贴息、财政担保的方式;二是严格采用国际标准会计体系, 增强商业银行经营的透明度, 通过外部压力增加银行风险防范的动力;三是给予四大银行冲销坏账的自主权;四是将不良资产化解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结合起来, 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 充实银行资本, 核销坏账。

2. 技术方面采取有效方式处置不良资产

(1) 打包处理不良资产。它已成为我国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式之一, 但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在详细进行市场调研之后, 先经过系统分析, 筛选出价值比较高的不良资产, 避免全盘接纳。第二, 从行业、集团、担保人等方面入手, 在筛选出的不良资产里面, 找出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的资产, 进行组合、捆绑。第三, 确定捆绑好的不良资产的价格。争取制定出合理、双赢的价格。第四, 落实购买方的资金来源。银行和购买方要互相合作, 切实将打包好的不良资产处置掉。

(2) 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 是指将可产生预见现金流的不良资产分离出来, 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就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将不良资产证券化无疑是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法之一。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通过有效组合, 让不良贷款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利用信托交易模式实现资产变现和融资目的。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将具有可预见现金流资产打包, 以证券形式发行的活动。现阶段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是走美国式的市场化模式, 还是走韩国式的政府化模式存在较大争议。目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很多问题, 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模式。我国缺乏“真实出售”的SPV, 短时间内建立也不现实, 所以只能完善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模式, 向SPV的模式靠近, 充分处理好不良资产。另外,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在人员选择方面要选择具有高超水平的技术人员, 能完全胜任处置不良资产工作。二是完善信用评级制度。要降低证券化成本, 一定要完善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与评估师事务所的信用评级体系, 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系统。

(3) 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将优、劣质客户区分开来, 确定贷款对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更好地对客户进行贷前分析, 而且在贷后还能对其进行例行的实时监控, 从而大大降低了信贷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 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技术方面还很欠缺, 我们一定要借鉴国外一些先进银行的经验、技术, 将其充分利用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黄燕君.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抑制效应与化解途径[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4 (5) .

不良资产处置博弈 篇5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对于一国经济发展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得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风险。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但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却不断显现, 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 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重要阻却性因素, 使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 长期以往, 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运行。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 为了化解金融风险, 解决我国金融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政府于1998年10月成立了长城、华融、立信达、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以专门处理我国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这是我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因此, 从这个层面上分析, 可以得知, 在我国范围内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指的是经国家批准设立、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条件十分严格, 而且其业务范围和业务对象都是特定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说, 银行金融业健康发展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现实依据。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

1. 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创新性不足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之时, 较为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手段,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诉讼、拍卖、租赁。然而, 就现代资产管理公司而言, 证券营销往往是其主要资产管理手段。相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极其分散的不良资产债权, 拍卖、租赁等传统手段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接手这些不良债权的对象仅限于一些实业投资者, 接受的规模有限, 显然, 这与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希望通过一单或几单协议, 快速实现对大量资产大批量的处置愿望不符。在诉讼程序中, 资产管理公司一般都稳操胜券, 但漫长的审理和追偿过程, 以及较低的追偿率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回收成本。据报道, 诉讼追偿能收回的现金一仅在20%左右。

2. 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当前,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经营环境较为不成熟, 加之与之相对应的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使得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外。具体而言,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干预过多, 当前, 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国企的重组, 政府都必然参与到其中, 这极大地降低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水平。二是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十分有限, 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很难吸引较多外资收购资金。三是我国国内债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 债券市场规模很小, 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也很难采用债券的处置方式。

3. 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存在的一重大问题就是专业性人才的缺乏, 使得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困境。而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仅员工少, 而且大部分是相关的银行系统中调入, 虽然这种做法能使资产管理公司尽快得到管理人才, 但由于它与银行的各项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在商业银行这种文化环境内培养出来的人员其素质是难以满足资产管理公司要求的。

三、提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能力的路径选择

1.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在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上,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具备开放性的视野, 除了充分发挥传统诉讼、拍卖、租赁手段的作用之外, 还应积极国外先进的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制定出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具体而言, 这些创新型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针对未来可以产生现金收入的不良资产, 可以采取此种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盘活不良资产。二是债转股。从实质上分析, 债转股并不会对企业形成实质性的帮助, 只是会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因此,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采取此种方法之时, 需要积极推动企业的改组改制, 使得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最终能够安稳退出。三是建立虚拟超市。使得不良资产也可以进行该挂牌交易。四是组建中外合资公司, 以应对国际性的不良资产处置。

2.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之下,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才能顺利开展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第一,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行为理应由市场自主决定, 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宏观的引导, 但不能干预过多, 否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二, 我国应充分发挥加入世贸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扩大开放, 使得外资也能介入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第三, 加强金融体制改革, 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 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与其他类别的公司相比,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类知识高度密集型的企业, 其业务范围涉及到企业管理、证券业、投资银行业等多个领域, 因此,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 需要具备资产评估、证券、投资、法律、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 而且如果员工只具备上述的某一项专业技能, 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实质的作用, 而是需要员工具备上述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基于此, 资产管理公司要成功地处置不良资产, 最重要的是能够创建一种全新的人才使用机制, 不能沿用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用人制度, 更不能照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 将具备多种金融知识、管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引入公司, 以保障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于化解我国金融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却存在着手段创新性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专业性人才缺乏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产,不良资产,对策

参考文献

[1]石茂胜.不良资产处置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不良资产处置博弈 篇6

关键词: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处置策略,研究

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的不良资产一定会会始终与企业的发展相伴相生, 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当企业不良资产出现管理问题时, 目前最常见的处置方法有法律诉讼、实物资产股权化以及货币债权实物化等形式, 并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遇到的风险问题, 在保障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减小损失。

一、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企业的运行实践来看, 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般而言, 企业存在的主要价值是为股东及投资者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但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基础在于投资者的实际出资能够及时到位,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些明确的目标。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国内很多的企业自成立之日起就存在着出资不实的情况, 或者没有明确的控制者, 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明确的义务对象、缺乏制约;因企业的产权不清, 而导致管理层对企业的治理目标存在着认识不明确的现象, 同时也对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及其主动性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企业治理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促使企业经营者的私利动机能够得以有效的抑制, 并保证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2. 外部环境造成的影响

企业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直接导致企业不良资产问题的出现;再加上外部法律等环境带来的影响, 使得企业存在不良资产问题不可避免。就当前我国担保法人员, 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相关企业不断出现违规担保之现象。

二、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处置策略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处置策略。

第一, 要不断地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在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处置过程中, 应当以不良资产的重组作为发展契机, 并不断地推进资本市场的建构。首先, 要进一步加快对产权制度的改革, 并不断地加快产权的流通, 在遵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基础之上, 加快对企业的改造与创新。同时还要不断的对企业的产权进行明晰, 即按照当前我国的市场法则以及交易内在需求进行培育和建构市场, 从而为国内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产权流通通道;其次, 要加强对企业不良资产的重组基金管理, 并将其专门用在有盘活希望的不良资产的股份制改造与重组之中。实践中, 为有效地提高企业重组基金的能力和吸引力, 可通过财政保最低收益的方式及鼓励政策予以实现。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 培育并拓展企业潜在的购买者, 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尽快使其脱离困境。

第二, 以物抵债。当对企业的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进行处置时, 可以采用“以物抵债”的处置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然而, 以物抵债自身对于实现不良资产的处置和减少损失并不有利, 而只是对保障损失的最小化与债权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帮助。对于债权实物化这一策略而言, 它不但包含着通常意义上的以物抵债, 而且还是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选择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步骤。该步骤设计,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化解上一个步骤托管所造成的风险, 另一个方面也是托管这一步骤优势适用的最佳结果。从实践来看, “以物抵债”的风险有时候是很难化解的, 即便是化解了其成本也非常的高;而且直接进行抵债资产出售或者进行转让, 都很难实现企业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 并实现其损失利益的最小化之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抵债资产出售过程中所得到的东西通常要比实际价值低一些, 这样做只是可以挽回一少部分的经济损失。在具体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并且制定统一的处置标准, 可以说, 不良资产变卖的过程中也是价值发现和转化的一个过程。

第三, 其他的一些有效策略。除以上两种主要策略外, 企业还要对待处置的一些不良资产进行调查, 选取合理的处置方式;具体参与人员应当对处置的资产项目进行调查、研究, 尤其要对贷款企业的性质以及贷款形式、贷款金额、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产业特征与所属区域的实际经济状况, 进行严格的核实和明晰, 在坚持最大回收效率原则的基础上, 还要积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与资源;要注意加强对行业、产品、企业以及资产的关联性研究, 尤其要加大对不良资产投资项目的集约化处置力度, 对相关的资产进行调研、选择、整合、处置方式以及市场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集约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同时, 企业还要把回收复用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 充分挖掘“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潜力, 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

总而言之, 企业不良资产的会计问题的处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同时也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处置方式方法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不良资产处置博弈 篇7

1 我国处置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历程

中国处置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剥离, 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接收、按照“两率”承包经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国有商业银行按账面值剥离不良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向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 按账面值从国有商业银行购买并接收不良资产, 按照政策考核的资产回收率、现金费用率承包经营, 处置损失体现在资产管理公司账面, 最终由国家承担。

第二阶段是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剥离不良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接收、自负盈亏。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国有商业银行按账面值或账面值一半剥离, 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接收, 自负盈亏。2004~2005年,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共计剥离7791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不良资产包由信达公司中标取得, 交通银行不良资产包由信达公司购买, 工商银行不良资产包由四家公司分别竞标取得。

第三阶段是商业银行商业化剥离, 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购买、自负盈亏。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商业银行根据改制、重组或上市需要主动进行不良资产剥离, 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商业化原则购买。剥离损失体现在商业银行账面, 由商业银行或地方政府承担。资产管理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 处置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

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债权、产权市场。因此, 我国设立专门机构接受银行不良金融资产, 再由专门机构处置比较有利。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方法:

出售转让。专门处置机构在取得银行不良金融资产后, 向社会投资者通过拍卖、招标协商方式将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可以快速减少不良金融资产, 实现资金的回收, 增强处置能力。

债权证券化。“由于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由表内移至表外, 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专门处理机构以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收入为担保, 对社会大众公开发行不同的组合的债券, 把债权转化为证券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公开出售。

债转股。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的不良债权, 并转换为股权,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化为对债务人的股权, 作为股东享有相应的权益, 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实行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类型主要包括债务更新、折扣变现、资产置换等。处置程序:在专门机构获得法院批准后, 获得国有企业托管人资格;接管机构制订托管-重整计划, 经法院批准后实施, 重整国企企业资产与业务, 重整结束后, 可寻求优势企业兼并或新投资者收购, 从而使企业重新进入良性循环。

3 中国处置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3.1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后取得良好业绩

一是银行资产质量的显著改善使国有商业银行轻装上阵, 为改制上市和提升盈利能力创造了条件。二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回收不良资产, 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提供了财务资源。截至2008年末,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向国有商业银行支付债券利息1467亿元。三是银行股改上市后股权增值和上缴利税增加, 壮大了国家财政实力。截至2008年末,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已累计实现分红5107亿元。

3.2 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得以快速推进

一是通过债务重组、债转股等方式, 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得以减轻。截至2008年末, 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减免企业债务本息7000多亿元, 大大减轻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二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执行政策性破产, 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得以启动。资产管理公司执行政策性破产免除国有企业债务1813亿元, 不仅促使一批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而且有力支持了国有资产战略调整和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三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多方面努力还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全面改制和多渠道融资。

3.3 国有不良金融资产得到了最大化回收

截至2009年中,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政策性资产12045亿元, 回收现金2415亿元, 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实现了以较低成本实现最大化回收资产的设立初衷。由于企业效益好转, 银行业绩提升,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得以大大增强, 中国经济与财政实力也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4 中国处置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经验

加大处置不良资产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支持,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中需要妥善处理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关系, 在实现资产回收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妥善应对一系列复杂矛盾。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的支持。为此, 国务院颁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 财政部等部门及时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公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逐步实现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的市场化, 并兼顾效率和稳定。由于不良资产信息的复杂性和缺乏流动性, 市场价格难以准确估计。通过市场化方式处理, 利用市场提供的价格信息, 有助于准确估计其真实价值。市场化方式也有利于增强竞争, 促进不良资产市场的发育, 提升不良资产处理效率。从兼顾稳定来看, 初期进行政策性剥离维护了各界对银行的信心;中期逐步实现市场化剥离加强了对银行市场的约束;最终实现充分市场化, 提高了剥离和处置效率。

不良资产剥离与处置要结合经济转轨与转型等现实问题。在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的过程中, 政策设计必须妥善处理经济转轨遗留下来的问题。通过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在整体接收后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政策使命, 把化解金融风险和帮助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以债转股、政策性破产、债务重组、向母公司出售等办法, 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债权、各级政府及所属行政部门作为债务人或提供担保的债权以及特殊行业、特殊企业债权所涉及的复杂矛盾, 使国家和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得到平稳、有效化解。

及时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对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具有战略意义。政府及时干预是化解不良资产、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所在。1999年,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 果断决策,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置不良资产, 使中国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在2004年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情况下, 中国政府又通过主导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 继续清理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在此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 中国金融业能够从容应对外部危机的冲击, 与中国前两次大规模清理不良资产和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专业机构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当前,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国外同业平均水平, 也明显低于国际银行业的历史平均水平, 为中国金融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对集中地进行资产处理有助于提升效率和审慎监管水平。将不良资产从现有金融体系中集中剥离, 并转移至政府支持的“坏银行”处置, 能够提升市场对银行系统的信心, 但过度集中又不利于不良资产市场形成竞争机制, 因此, 中国不良资产处理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 其优势一是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二是加速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三是便于不良资产处理的监管。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处置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三个阶段的情况, 然后分析了我国处置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模式及成就, 最后总结了我国处置银行系统不良资产的经验。

关键词:银行系统,不良资产,处置

参考文献

[1]韩晶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1) .

不良资产处置博弈 篇8

银行的不良资产常称为不良债权, 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贷款, 是指银行顾客不能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 俗称呆坏账。1998年以前,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评定采取“四级分类”制度———正常贷款、逾期贷款 (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 、呆滞贷款 (贷款利息拖欠逾期三年以上的贷款) 和呆账贷款 (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 。故不良资产也叫做“一逾二呆”。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 即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 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现在通常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 后三类即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为渐进式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当的金融支持, 然而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银行风险的快速积聚。这集中表现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盈利能力较差, 巨额不良资产存量累积、增量不断, 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增强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严重影响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巨大难题。20世纪末, 国家为了剥离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 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使四大行的面目焕然一新。21世纪以来,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逐年下降, 2012、2013年各季度不良资产率都保持在1%以下, 较十年以前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 不良资产率下降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目前放贷规模十分巨大, 不良资产余额依然很大。虽然从数据上看, 效果明显, 但政府干预和主导性很强, 故我们不能对它放松警惕。而现在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把目光集中在如何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 例如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立法等。探究新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成功剥离不良资产并上市,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提升, 但与之相伴的是自然灾害频发, 货币不断超发, 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等问题。再加上银行间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些银行不断降低放贷门槛, 使我国不良资产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变大。在个别地区, 已经出现不良贷款率创新高的状况。温州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经历了今年第二季度的好转后, 不良贷款率第三季度又开始反弹。此前公布的16家上市银行三季报中, 共有14家上市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状况, 从而让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备受关注。而据最新消息显示, 截至10月底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4.31%, 创下28个月以来新高。

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 2010年四个季度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1.3%、1.2%、1.14%, 2011年四个季度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1%、1.0%、0.9%、1.0%, 2012年四个季度不良资产率分别为0.94%、0.94%、0.95%、0.95%, 2013年前三季度不良资产率分别为0.96%、0.96%、0.97%。单从这个数据上看, 近三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管理较有成效。而2010第一季度到2013第三季度各季度不良资产余额 (单位:亿元) 分别是:4701.2、4549.1、4354.2、4293、4333、4229、4078、4279、4382、4564、4788、4929、5265、5395、5636。这个数据表明近段时间不良资产余额在不断攀升, 不良资产率降低有一部分因素是放贷金额的扩大, 对它的控制不能减弱。

把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三季度不良资产率与不良资产余额绘制成表, 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 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三季度不良资产率呈现先下降, 后平稳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三季度稍有走高的趋势。

从图2可以看到, 至2010年1月起, 各季度不良资产余额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就算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 折算过后不良资产余额还是较基期在不断升高。

总的说来,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还在可控范围内, 但要加大警觉, 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而在少部分地区, 需要严加监管, 否则会引发危机。

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3.1 历史原因

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地方政府安排了一些政策性贷款、摊派性贷款来保护当地的国有企业, 目的是为了提升当地国有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但国有企业产权归国资委, 部分经营者缺少激励, 没有进取的心态, 有些地方则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 导致企业无力偿还贷款;并且因为地方政府的干预, 国有商业银行给不少国有企业发放带有隐性财政补贴贷款, 这些贷款大部分变成企业的资本金或被企业简单再生产长期占用, 无法按时归还, 给银行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1995年施行的《商业银行法》第41条第二款就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特定贷款项目,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当发放贷款。因贷款造成的损失, 由国务院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一条款直到2004年的《商业银行法》中才被删除。可见, 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占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十分巨大, 并一直延续下来。

3.2 现实原因

3.2.1 银行内部控制没有落到实处

虽说银行对放贷业务列出了许多明文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 许多制度都流于形式, 例如现在不少银行都采取“重贷轻管”的态度, 规定的“三查”制度早已被管理者们抛之脑后。再者, 贷款审核审批制度、承兑汇票和信用证的签发制度等形同虚设, 无法在实际业务过程中严格有效的执行。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增加银行的放贷利润, 对一些企业的贷款管理不完善或者是设置的门槛比较低, 导致一些企业的贷款难以及时归还。除此之外, 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也并不十分完善, 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贷款会制造一些假的证明, 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由于缺少风险管理意识, 往往使一些不符合资格的企业能够获得贷款。从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说, 还是因为银行资金过于充足, 导致余钱过多, 急于贷出收取利息。

事实也正是如此。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1月15日发文称国有银行囤积资金过多。邮储行拥有4.5万亿元存款, 但仅有少量被贷出, 贷存比率不到20%, 而中国银行业的存贷比率平均水平接近70%。坐拥如此规模的未使用资金, 某些银行管理人员以明显低于市场均价的利率放贷, 并从中收取回扣也不足为奇了。2010年以来的多次“钱荒”也给各大银行管理人员敲了一个警钟。

3.2.2 银行放贷监管制度与相关法律不健全

与银行放贷紧密联系的法律制度建设较为落后, 金融市场上的法律约束不够规范, 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再加上一些金融法规和细则实施力度不够大, 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现在, 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依照《上市规则》、《证券法》等进行信息披露, 但在实施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披露周期较长、会计信息不完备、各银行披露规则不同, 没有可比性等。这些问题使得银行的不良资产被层层假象包裹, 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由于缺乏约束, 在执法过程中, 会出现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一些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的企业往往会规避法律风险, 非法使用贷款, 企业未能收到有效地制裁, 商业银行的贷款也难以收回。

3.2.3 银行信用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而商业银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主要依靠历史信息显示出的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及偿还能力。由于银行业还未建立起一个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借款企业往往会有用财务作假来骗取银行信用的动机。利用这种信息沟通不畅, 借款者可以同时在多家银行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的贷款授信。贷款后,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很好的监督企业贷款资金流向及贷款项目营运情况。最主要的是, 法律上对借款人违约的惩罚力度不够大, 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借款企业常常逾期不还, 甚至恶意拖欠, 这样一来, 银行就会产生新的不良资产。

4 管理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分析

4.1 管理不良资产是提升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不良资产的存在对银行持续经营能力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数量过多会增加财政风险和社会危机, 管理不当的话会直接导致银行破产。另外, 不良资产的数目反映了银行管理资产的能力, 储户也根据相应信息选择去还是留。

4.2 管理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可以知道, 当不良资产超出了警戒位置之后, 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一枚枚定时炸弹,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引爆。而高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对风险强大的内部控制能力, 还需要通过一个发达的不良资产流转市场及时有效地处置变现不良资产, 最好能化不良为优良,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因此, 管理不良资产既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 又是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

4.3 管理不良资产是引导商业银行维护金融债权的迫切要求

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尽快处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就目前情况来看, 行业内法规还不够规范, 需要银行本身提高维护金融债权的意识, 相互合作, 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 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推进银行体制改革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维护债权的决心和力度。这是商业银行摆脱沉重的债务包袱的重要手段, 也是它们维护金融债权的迫切要求。

5 治理办法

如果仅从如何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上下功夫, 只是治标不治本, 无法很好的管控不良资产。笔者仔细思考, 提出从源头、形成、处置三个阶段同时治理的意见, 希望给读者启迪。

5.1 从不良资产形成源头治理

5.1.1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严格把控贷款程序

首先, 要健全信用记录、征集、调查、评价、管理等内容的信用体系。银行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 提高银行资金的社会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借贷环境, 提高借贷主体的自律。最后, 要根据信用条件, 严格把控贷款程序。

5.1.2 控制银行余额, 建立信贷风险责任机制

银行要有意识的把现金拿去投资, 不能一味的靠贷款收取利息, 过多的现金余额必然导致放贷的随意性。另外, 要建立信贷风险责任机制, 没有收回的贷款直接向受理人或担保人追究责任。只有这样, 对每一笔贷款, 受理人才会小心谨慎的对待, 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坏账。

5.1.3 对于不良贷款率高的地区实行“特殊待遇”, 提高贷款门槛

对于像温州这种银行不良资产率高的地区, 就应该实行“特殊规定”, 提高贷款门槛, 严格把控借贷人的信用条件。当有银行的各项指标都趋于正常时, 再适当放宽条件, 这对各家银行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5.1.4 适当放权, 防止由于规则造成的流通障碍

盈利性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之一, 如果把放贷业务限制得太死, 就会制约银行的盈利能力, 降低银行的竞争力。因此应当给有能力的业务员适当放权, 不能用死板的规则限制放贷业务, 一来对员工起着激励作用, 二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5.2 从不良资产形成过程治理

5.2.1 加大对贷款企业监督力度

改变“重贷轻管”的现状, 重视对借款企业的监督管理, 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企业风险承受加以控制。若多家银行同时给一家企业办理借贷业务, 可以成立联合督察小组, 降低监督成本。

5.2.2 建立催偿体系, 给企业适当施压

一些企业会出现故意拖欠债务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应当建立完善催偿体系, 明确什么时候催债, 用什么方式催债。必要的时候还是得拿起法律的武器, 联合司法部门共同治理。

5.3 从不良资产处置过程治理

5.3.1 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立法

相对于银行正常经营项目来说,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必须建立一部专门的处置法案, 用来规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严惩债务人恶意逃债行为, 赋予商业银行特别的权利义务。另外, 要加快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的立法速度, 从而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提高银行资本的流动性, 早日实现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目的。

5.3.2 完善不良资产定价模式

不良资产处置的定价行为通常需要经过5个环节, 即:尽职调查、外部评估 (或内部估值) 、市场询价、初步估值、决策定价。在整个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 调查和评估是前提条件和基础。一方面, 银行可以委托有信誉的第三方评估公司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 也要培养内部评估人员对案例进行搜集整理, 建立数据库, 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各种处置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估参数体系, 为资产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既对不良资产风险大小进行识别, 也对不良资产价值进行了计量, 为下一步采用何种方法处置不良资产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处置效率。

6 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需要得到控制, 并出台一系列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单纯从处置方式上下功夫无法根治不良资产形成的病源, 只有从不良资产形成源头入手———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严格把控贷款程序;控制银行余额, 建立信贷风险责任机制;对于不良贷款率高的地区实行“特殊待遇”, 提高贷款门槛;适当放权, 防止由于规则造成的流通障碍。再辅以对不良资产形成过程和处置过程的治理, 才能最好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摘要:介绍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方面概括了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并给出管理此类资产的必要性分析与现状分析。最后, 另辟蹊径, 提出要从不良资产形成源头入手, 辅抓形成过程及处置过程, 三管齐下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形成源头

参考文献

[1]齐悦.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6) .

[2]刘玲.浅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及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 2013, (6) .

[3]郭婧洲.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统计研究, 2010, (8) .

[4]华静.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定价行为——基于中国不完全市场条件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5) .

[5]张萍.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几点思考[J].浙江金融, 2011, (4) .

[6]王文静.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问题的探讨[J].管理学家, 2013, (11) .

上一篇:流失特点下一篇: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