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状态(精选9篇)
不良状态 篇1
眼睛是人在进行正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器官, 一旦眼部发生疾病, 会直接为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患者除了疾病产生的身体不适, 还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 如恐惧、焦虑、抑郁等, 进而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1]。而现代护理理念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高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要求护理工作者从患者身心两个角度出发, 给予其全面的护理。我院在眼科护理工作中加强了心理护理干预, 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眼科患者140例为实验对象。入选标准:患者有阅读能力, 无认知功能障碍, 无精神病和精神病家族史, 无严重器质性病变, 自愿参与到本次实验中, 符合伦理学原则。
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 其中男36例, 女34例, 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为21岁, 平均年龄为 (56.55±7.18) 岁;疾病类型为:白内障29例, 青光眼21例, 玻璃体积血出血17例, 玻璃体脱离3例。患者疾病病程在4d~11个月之间, 平均为 (5.21±1.02) 个月。实验组70例, 其中男38例, 女32例, 年龄最大为73岁、最小为22岁, 平均年龄为 (56.78±7.42) 岁;疾病类型为:白内障26例, 青光眼24例, 玻璃体积血出血16例, 玻璃体脱离4例。患者疾病病程在6d~12个月之间, 平均为 (5.43±1.13) 个月。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病程等差异均不明显,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采用常规护理, 护士的护理工作包括:完成治疗性操作,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辅助做好基础护理, 安抚患者情绪, 回答其疑问。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1) 重视沟通: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抽出整块的时间, 与患者彼此交流和沟通。护士将自己作为患者的家属和亲人, 询问其生活习惯、兴趣喜好, 并耐心地讲解病室的环境、治疗医师等[1], 使其能够消除住院的恐惧心理, 建立更高的信任度。 (2) 个性化地给予心理护理: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随后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有孤独和焦虑的患者, 要耐心地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的有效性, 并关心其日常生活, 理解其各种需要, 并鼓励患者与病友沟通, 让家属多鼓励和支持。对有恐惧和紧张的患者, 护士要对疾病的预后进行讲解, 尤其要提供治愈的案例, 并在用药时告诉患者药物会起到的作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动作轻柔, 最大程度地降低痛苦感。对有失望和悲观的患者, 要用热情的语言进行鼓励和开导[3], 并多介绍现代医疗科技的先进性, 帮助患者寻找各种爱好, 以分散其注意力。 (3) 声音:由于眼科患者的视力降低, 加之治疗性的影响等, 患者对听觉十分敏感。因此, 护士的各种治疗性操作要尽量动作轻柔, 以降低治疗性操作的声音, 消除恐惧。与患者沟通时, 要态度和蔼可亲, 用亲切的语言, 温柔的语调。多告知治疗性进程,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让让患者感觉到被重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7d后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和疾病不确定感。其中焦虑评价采用SAS量表, 量表最高分为100分, 最低分为0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感越高;抑郁评价采用SDS量表, 评分在0~100分之间, 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程度越严重。疾病不确定感采用MUIS量表, 量表得分最高为125分, 对疾病不确定感越高的患者, 其评分越高。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 检验水准α为0.05, 以95%为可信区间, 计算结果中P<0.05时, 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和疾病不确定感为计量资料, 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通过心理护理, 患者的焦虑状态降低、抑郁状态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为58.96±7.98分, 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眼科患者由于有较为严重的视力障碍, 对视力恢复有较大的期望, 恐惧治疗效果不佳和失明, 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 使心理负担加重。
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改善其心理状态。我院实验组从三个方面对心理护理给予改革, 分别为沟通、个性化心理护理和声音。利用大块的时间沟通, 可以让患者感觉到放松, 更好地诱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感觉, 同时还可以让患者与护士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充分体现出心理照顾的重要性[4]。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则能够将心理护理更符合患者的心理状态, 避免心理护理工作浮于表面, 以逐步地减轻其不良情绪。同时, 声音方面的护理干预, 还可以让护士更加重视眼科患者的特殊性, 通过声音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受, 使其得到更优质的护理。
从实验结果看, 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后, 其焦虑、抑郁感受降低, 对疾病的不确定感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使用心理护理有助于降低眼科患者的不良情绪, 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符合现代护理理念,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心理护理对眼科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为眼科护理工作给予参考和借鉴。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眼科患者140例为实验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 对比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通过心理护理, 患者的焦虑状态降低、抑郁状态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为 (58.96±7.98) 分, 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心理护理有助于降低眼科患者的不良情绪, 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符合现代护理理念, 值得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科,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疾病不确定感
参考文献
[1]张平云.心理护理对改善眼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1) :10-12.
[2]张淑琴, 汤秀容, 刘肖霞, 等.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z2) :126.
[3]刘艳.老年眼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3) :51-52.
[4]史东东.眼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0) :40-41.
不良状态 篇2
一、好胜心理
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只要看到前面有车,就想超上去总想走在别人前面。别人超了自己后,认为丢了面子,总想再超回来。
二、别人超车时,不愿让车,本应减速让车,反而加速与之比动力,迫使后车超车困难,尤其是超车又遇对面来车,前车故意不让,导致超车与对面来车发生碰撞危险。
二、表现心理
有的驾驶员表现欲极强,遇领导、朋友、同行、同乡、同学、恋人、自己仰慕的异性等,开车时总想表现一下自己的个性和驾驶技术,要使他(她)们认识到自己开车确实与众不同。他这时开车的表情、行为、动作等与平时开车大不相同,行驶车速较快,表情稳重自然,四肢动作潇洒,反应灵敏,起步平稳,刹车平稳,方向稳,角度准,基本上是使出了所有的驾驶绝招。尤其是受到乘车人他(她)的夸奖时,更是洋洋得意,高涨的情绪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这时他的驾驶操作更升上一级台阶,什么一脚离合器换档,不踩离合器换档,钻危险档子,超带行驶,见车就超等一系列危险动作频频出现。
三、急躁心理
为了抢时间、忙任务抢收入,行驶中急躁冒进,高速行车,争道抢行,强行超车,该停的不停,该让的不让,该减速的不减速。别人让车慢了一点,还要骂人家,一心只想早点赶到目的地。
四、负重心理
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开车。如家庭烦事、婚姻、朋友、同事、领导、恋人、父母、子女等方面的关系不融洽,得不到心理方面的满足。尤其是婚姻关系不满意,夫妻经常晚上吵架,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严重的心理负担,最容易导致驾驶员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反应迟钝,四肢动作反应较慢。这种情况事故频率较大。
五、赌气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表现在驾驶员行驶速度的攀比。如前车无意之中突然被后车超越时,尤其是超上前去的车不管那方面如动力、车型、制动、最高时速都不如自己车时,心理更是无名火冒,觉得太丢面子了,一个孬车居然还将我超了。一种非超回来的念头油然而生,顷刻之间意到、气到、脚到,油门猛一加,喇叭一按,方向猛向左一拐,不管前车交通环境怎样,对面有无来车,强行的拼命的猛超上去这种强行超车成功率还是有的,但出的事故也不算少。被强行超了的车又不服气,又全速超上来,前车又坚决不让。当然最后两车在赌气过程会有三种结果发生:
一、由于两车的综合机械性能有差异,总有一个驾驶员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胆量要小一些,有一个最终超上前去了。
二、大家互不相让,发生相互车辆擦挂。
三、由于车挂坏了不能行驶,大家下车来吵架、打架。
六、过瘾心理
主要表现在汽车行驶速度方面的心理反映,大多数的驾驶员都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年轻驾驶员和性情急躁者,他们觉得开快车有一种生理、心理上的满足感,自信感、与众不同感。在这些不良心理支配下,有的驾驶员根本无视道路环境客观条件、本身车辆性能等各方面的因素,而盲目高速行驶。有的车辆由于高速行驶超出了原设计的最高时速而导致底盘、车身等发生严重的抖动,有整个汽车将要散架的感觉。而有的驾驶员此时只想开快车过瘾,那里还有心思去体会本车的时速已接近全车散架的危险边沿。
七、侥幸心理
主要表现在障碍的通过与避让方面驾驶员在驾车通过或超越某些障碍时,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通过障碍或超越障碍把握不是很大,但为了抢时间,有的驾驶员希望出现意外的奇迹,还是盲然的通过或超越。当然有时确有奇迹出现,客观条件向有利的方面变化,但有时并没有奇迹出现,只好听天由命。再一个就是对公路可行路的边沿的人行道或土路的硬度测定的侥幸心理。一般来说可行路的边沿还是能够承受汽车重量的,但也有些边沿不能随汽车的重量,有的驾驶员因超车或其它原因需向可行路边沿外面靠出时,对边沿的路面承重情况观察测定不是很清楚,盲然通过,结果造成公路边沿垮踏翻车、下崖、下沟事故发生。
八、麻痹心理
主要表现在对各种障碍的分析判断上,用老经验老办法,而不是根据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对眼前发生的各类交通静态的障碍进行分析判断。以为此时此地所发生的障碍与原来所处理的障碍基本相同,而不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结果造成判断错误,造成事故。
九、效仿心理
别人能走我能走,障碍别人能通过我就能通过,行驶道路上本应靠右行驶或停车时。但只要别靠左行,我就靠左,法不制众,大家都违章,就不叫违章,结果造成道路阻塞。明知左面不能停车,有的驾驶员为了图方便,偏要将车停在左面,结果后面的驾驶员看到左面停有车,大家都效仿将车停在左面,造成交通不畅。
十、寄托心理
主要表现在相对行驶的驾驶员的种种心态。在驾驶会车时,都希望对方早点在一个宽的地方停下来,让自己通过,不耽误自己的时间,也免去停车,起步、加速换档等一系列操作过程的重复。遇前方有障碍时,都希望对方车辆先减速或在障碍前先停车,让自己先通过,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大家都加速向前行驶,结果造成几种现象发生:有时一方会停下,但留下的通行路面很窄,另一方勉强通过。再就是双方都不让,都不通过,一方倒车或双方都不倒车,吵架、打架,交通事件变成治安案件。
十一、自满心理
有的驾驶员认为自己是公路上所有交通参与者中的强者,自己从一个体重50-60公斤,身高1。65米,肩宽0。50米,时速最高10公里左右的一个渺小的人,上车座在驾驶室操纵汽车时,就变成一个体重达1吨—几十吨,身高1。45米---3米,时速达到30---150公里,能左右公路上的弱小交通参与者,行人、畜牲、非机动车等生死的一个庞然大物。这时有的驾驶员自满情绪暴露出来了,认为好象公路是为他一个所修,驾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因他是强者,公路所有的交通参与者都应让他。如稍让慢了一点,轻则谩骂,重则拳脚相加。
十二、谋利心理
这主要表现在超时劳动上,本来按人的生理、心理的正常疲劳时间反映,驾驶员的行车时间应控制在每天八小时以内。但有的驾驶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根本不顾生理和心理的疲劳程度,超时劳动,有的白天晚上连续行驶,有的几天几夜不睡觉,结果造成疲劳驾驶,反应迟钝,视线不清,开车打瞌睡,造成事故。
十三、捉弄心理
这主要是反映驾驶员的交通道德和职业道德问题,有的驾驶员看到公路上行走的行人背对本车,待快接近行人时突然按喇叭或高音喇叭恐吓行人。遇下雨路边有积水或稀泥或恰遇行人在积水和稀泥侧面走进,有的驾驶员突然加速从积水或稀泥上压过去,溅得行人满身是水或稀泥,还自以为乐。有的驾驶员在行驶中,突然方向朝对面车猛甩过去,惊吓对方,使对方措手不及,有时还给对方因无心理准备造成事故。
十四、超人心理
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行,别人未去过的地方自己去过,自己出行又比别人方便,去来又比别人快。有些事情因自己开车的方便,别人办不到而自己能做到。
十五、贵族心理
汽车也是一个多种族的王国,其中有乞丐也有贵族。因有几十万到上百万元的车,也有几万到几千元的车。汽车经过100多年的演化变迁后,汽车王国里出现了一批贵族车,这就是当今的高档轿车。一个高档轿车的价格近十个客货车的身价。所以当上这贵族车的司机就显然有贵族味道了。尤其是贵族车再坐上中央、省、部委、市的领导,这司机更是自命不凡了,更高人一筹。对一般的车一般的司机更是瞧不上眼。
怎样克服驾驶员行车中不良状态
一、受辱而不怒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偶与外界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要有一种平和心理,不要轻易动怒,怒则伤身伤肝,伤心。你的恼怒会反映到你的搭当汽车上,汽车一发起怒来,轻则挂车、碰车,重则伤人、死人,甚至车毁人亡。所以我们驾驶员在外行车时,对社会上的一切人和事都要运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我们必须懂得在必要地方怀疑,在必要地方肯定,在必要的地方顺从,不这样做的人就不理解理智的力量。
二、被激而不动,逢喜而不狂
要用刚强的态度去对待一些大喜大悲的事,更要用平常心去对待社会上的人和事,要想到任何东西都是短暂的,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短暂的,不要因一时的大悲或一时的大喜而躁动不安,情绪上扬,应理性认识到大悲或大喜都会很快过去。
三、有悲而不伤,存郁而不忧
在驾驶员行车中,如遇上家庭、婚姻、父母、子女、夫妻、朋友、同事、领导等关系处理不当,关系紧张存在忧郁,这些事开车时,都要将它忘掉。再一个就是如遇亲人朋友等遇难,悲伤的事件发生,在开车时也要强制悲痛,将其暂时忘掉,集中精力安全驾车,因你还有任务还有责任,你的亲人或朋友虽已过去了,但你车上还有活着的人,你要对他(她)们的生命财产负责。所以一定做到要有坚强的毅力,存郁而不忧,这样对你生理、心理和安全工作都有益处。
四、遇险而不慌,遇气而不乱
在驾驶员行车中,偶遇一些预想不到的复杂情况或危险场面,一定不要慌乱。怎样才能做到不慌乱呢?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秘诀,只要真正能做到交通规则上的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宁停,勿绕这二句话你这一辈子都不会遇上什么大的危险,也不会出什么大的事故。但往往我们90%的驾驶员就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只要真正的按这二句话去做,开车时自然就会显得不慌不忙,有规有矩。
五、见色而不惑,见酒而不沾
酒色财气磨人志气,汽车驾驶员为了确保安全行车,整个人身体素质,应该是精、气、神足,常言道天上三宝日、月、星,人身三宝精、气、神,驾驶员行车时一定要精气神充足,只有这样才能,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动作快捷。而酒色这两样东西大伤大乱精气神。无节制的大量喝酒开车,都是安全行车的最大敌人,尤其醉酒开车,一般都会发生撞车、翻车、撞伤撞死人等恶性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不良状态 篇3
关键词:TPDS 运行状态 修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41-01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是检测车辆运行品质的重要设备,近年来已在全路各大干、支线推广应用,技术日趋成熟,对铁路货车车辆的运行安全检测、监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针对TPDS预报运行状态不良车辆,应该如何进行处置?在检修、运用中如何预防TPDS预报运行状态不良,逐渐成了车辆检修、运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现针对TPDS预报运行状态不良车辆分解、检修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及探讨。
1 TPDS测试原理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预报运行状态不良主要是横向特性不良,报警评判标准:以车辆大于50 km/h通过测试平台连续7次系统评分,每次综合评分为30分,总评分210分,警戒值为110分,超过警戒值系统就会显示一级报警状态,车辆发生脱轨的几率相比正常运行状态大幅提高。
2 TPDS预报运行状态不良车辆数据统计
我们对TPDS预报“运行状态不良车”的56辆/176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
(1)按车型统计:C80型4辆6次;C80B型20辆41次;C80H型2辆11次;C80BF型19辆46次;C76A型10辆71次;C63A型1辆1次。从预报车型来看,主要为C80系列车型,其中尤以C80B、C80BF型敞车预报辆数较为多,但C76A型敞车重复预报次数较多。
(2)按车速统计。
车速在50~60 km/h之间共预报8次;车速在60~70 km/h之间共预报10次;车速在70~80 km/h之间共预报45次;车速在80 km/h以上共预报113次。
(3)在56辆预报车中,仅预报1次后没有重复预报的16辆,预报2~7次的总计37辆,预报13次、14次、16次各1辆。
(4)在预报的56辆车中,全部为段修后车辆,其中段修后距报警间隔时间达到1年以上的有48辆,不足1年的有8辆;段修后距报警间隔时间最长的车辆为1年11个月,隔时间最短的为8个月。
3 TPDS预报运行状态不良车辆分解检查
为更好的掌握报警车辆故障情况,我们对不同转向架型号的运行状态不良车辆进行了现场分解检查,按照段修检修标准对车辆各部限度进行了检查、检测,将检查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汇总如下。
(1)检测转K6型、转K7型转向架:上旁承下平面至下旁承滚子间隙不符合段修限度(5 mm~7 mm),超限间隙最小为4 mm,最大为10 mm。
(2)检测转K6型、转K7型转向架:下旁承磨耗板上平面与下心盘面高度差不符合段修限度(91 mm~95 mm),超限间隙最小为85.5 mm,最大为97 mm。
(3)检测JC型下旁承:下旁承磨耗板上平面距滚子距离不符合段修限度(14 mm~17 mm),超限距离最小为11 mm。
(4)检查转E21型转向架:旁承体上部与旁承体下部间隙不符合段修限度(5 mm~7 mm),超限间隙最大为8 mm。
(5)检查转E21型转向架:部分C76A车辆个别下旁承锁紧楔块存在丢失现象。
(6)检查转K6型、转K7型转向架:部分C80(B)车辆存在1~2条心盘螺栓松动现象。
(7)检查发现报警车辆存在同一轮轴的两车轮轮径差在2 mm~7 mm之间。
4 TPDS预报运行状态不良车辆分析
通过对运行状态不良车辆进行的分解检查,发现车辆配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渐进磨损、橡胶配件因长期压缩产生变形,导致了与运行直接有关的车辆配件配合间隙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车辆的运行品质。按照车辆不同车型、不同配件,结合各型车辆的故障情况,分析以下几方面的倾向性故障,可能是导致车辆预报运行状态不良的主要原因。
(1)C80、C80B、C80BF型敞车故障分析情况。
①上旁承下平面至下旁承滚子间隙、下旁承磨耗板上平面与下心盘面高度差、下旁承磨耗板上平面距滚子距离超段修限度。以上三处超限,车辆的四个下旁承承受车体的载荷不均匀,在车辆运行时,容易导致车体左右摆动,而造成同一轮对两车轮承受的载荷差变大。
②同一轮对两车轮轮径差大(最大7mm)。同一轮对两车轮轮径差不一致,造成车辆左右两侧存在高度差,容易造成车辆发生横向倾斜,导致同一轮对两车轮的轮轨压力偏差增大。
(2)C76A型敞车故障分析情况。
①旁承体上部与旁承体下部间隙超限,导致了上、下旁承间相互摩擦力减小,致使车辆运行过程中回转阻力距减小,使车辆运行不稳定。
②下旁承锁紧楔块丢失,下旁承在旁承盒内失去限制后,车辆运行时因车体在旁承盒内纵向窜动,造成转向架相对于车体的不稳定,导致运行状态不良。
5 相关建议
为了减少TPDS车辆运行不良预报,我们建议在车辆检修、运用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以下卡控。
(1)车辆在段修时,严格卡控JC型旁承磨耗板上平面距滚子距离,确保不低于14 mm,车辆落成后,应保证上旁承下平面至下旁承滚子间隙符合5 mm~7 mm。(2)车辆在段修时,调整装用车钩、牵引杆车辆的车钩高度应车辆两端同时调整,在保证车钩一端钩高符合870 mm~890 mm的同时,还应保证牵引杆一端牵引梁上平面距轨面距离符合要求。(3)车辆在段修时,心盘螺栓应对角四条同时进行紧固,紧固后力矩应符合要求。(4)车辆在运用过程中,应加强对重车车辆偏载、超载的检查,防止车辆配件发生非正常变形、磨损。(5)车辆在运用过程中,人工技检发现轮轴的轮缘厚度、圆周磨耗超限时应及时组织摘车临修更换轮轴。
参考文献
不良状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全面惊厥性癫持续状态60例患者资料,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60~75岁, 平均 (68±4) 岁, 其中脑血管疾病15例, 颅内感染11例, 脑肿瘤12例, 一氧化碳中毒3例, 无明确病因19例。所有患者就诊期间至少发生1~2次全面惊厥性癫, 且发作时间≥10 min。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发作时需进行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液和尿液中药物浓度等分析测定, 先静脉注射地西泮 (0.3 mg/kg) , 10 min内若治疗无效则联合苯妥英钠进行治疗, 剂量为0.4 mg/kg, 按体质量给予首剂咪达唑仑 (0.2 mg/kg) 静脉推注, 再以应用输液泵1μg/ (kg·min) 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24 h[3]。治疗期间全面检测患者血药浓度, 进行持续的脑电图监测, 对血压、心电图、呼吸等进行监护, 并防止出现呼吸衰竭、肝功能损害、脑水肿及肺部感染等, 观察患者的各种癫诱因治疗情况。
2 结果
60例患者中病死7例, 占11.7%, 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53例生存患者中, 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 复发率为53.3%, 21例得到完全控制, 治愈率为35.0%, 见表1。
3 讨论
癫持续状态是一种脑部慢性功能障碍综合征, 我国患病率为7%。当癫患者单次癫时间过长或发作频率较高时, 即转化为癫持续状态, 全面惊厥性癫持续状态发生率较高, 极易恶化,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影响老年期全面惊厥性癫持续状态因素复杂多样, 包括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脑肿瘤、代谢性脑病、药物中毒等[4]。因而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需要关注其原发病因, 优先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用药不当、不及时、漏服或停服时也会使预后不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性和患病类型的多样性, 其对药物种类及剂量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 需对患者进行个体分析, 使用药更加有效[5]。老年期患者自身体质差, 体力不支, 若平时过度劳累, 饮食不规律, 存在吸烟或酗酒等不良行为时, 也会导致预后不良。因此, 在治疗时需保证良好的卫生环境及生活习惯。
本研究结果显示, 60例患者中病死7例, 占11.7%, 均死于MODS;53例生存患者中, 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 21例得到完全控制。表明导致老年期全面惊厥性癫持续状态致死率较高, 且预后不良的因素很多, 包括原发性疾病未完全治愈, 部分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等, 此类患者预后极差, 易复发;当给药剂量不够或不及时, 少数患者耐药性会使预后不良;患者自身存在的因素及治疗后行为不当, 比如老年人酗酒吸烟、过度劳累、体力不支等也会引起预后不良。同时用药不当及患者自身因素也会影响GCSE预后。因此, 积极预防发病病因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会减少GCSE的发生。
癫持续状态的预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其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病因、诱因、能否及时控制、生活习惯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现如今, 癫持续状态患者病死率已明显降低, 但仍在15%~22%。GCSE较其他类型的癫持续状态预后差、病死率高, 患者就诊时间越长, 生存率越小, 出现MODS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6]。因此, 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 迅速控制发作、及时去除诱因、加强病因治疗, 防止呼吸、循环衰竭等发生, 并给予患者血药浓度监控, 依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用药种类和剂量, 保证治疗的合理规范, 降低复发率。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期全面惊厥性癫持续状态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全面惊厥性癫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病死7例, 占11.7%, 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53例生存患者中, 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 21例得到完全控制, 复发率为53.3%, 治愈率为35.0%。结论 老年期全面惊厥性癫持续状态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有MODS、原发病未根除以及机体的自身因素等。
关键词:全面惊厥性癫,持续状态,老年期,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田飞, 宿英英, 陈卫碧, 等.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初始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 46 (8) :508-512.
[2]邵国富, 楚冰, 李文, 等.安定治疗癫痛持续状态的临床探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3, 3 (2) :13-14.
[3]马茂雷, 张丽娜, 钟家洋, 等.咪达唑仑静脉给药治疗小儿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2) :3383-3385.
[4]崔海瑛, 张祥建.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救治程序及主要并发症[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4 (7) :597-598.
[5]钟建民,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现代概念与治疗[J].国外医学, 2013, 30 (1) :48-50.
不良状态 篇5
关键词:中学生田径运动员;心理状态;改进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96-01
一、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以及在比赛中对成绩的影响
无论是参加体育课学习的学生,还是从事运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都会从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体检。其中,有因适度的紧张而完成了一个较困难的动作而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也有因过度兴奋而造成动作失败,与奖牌失之交臂的运动选手。有些人只有在单独进行练习的时候动作技能完成的非常出色,也有些人必须在观众的助威声中才能摘取胜利的果实。这些都与学生或者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有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或者运动员发挥出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不良的心理状态会使运动员比赛低迷,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通过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在比赛中对成绩的影响的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兴奋。由于运动员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质尚不健全,日夜想念与比赛有关的各类信息,导致赛前过早的出现高度兴奋状态。在赛前的训练课中就表现出较好的成绩,运动员的体力和精力较早的被消耗。导致运动员在临场比赛的时候,最佳状态已过,兴奋点处于低潮。表现为神志不安,呼吸急促,四肢无力,节奏失调,难于自控。最终导致比赛中不能发挥最好成绩。
(二)过于紧张。体育心理学中讲到,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景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称之为应激,又称之为紧张。导致应激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诸因素。运动员往往由于某种原因,比如第一次比赛、在陌生场地比赛、过去比赛的阴影,往往产生的心跳加快、心率不齐等现象。从而导致比赛中动作僵硬,呼吸急促,不能发挥出正常的竞技水平。
(三)过于自信。运动员对比赛没有进行很好估计,盲目乐观,过于高估自己,对比赛及对手缺乏全面的了解,总以为自己可以取胜,可是比赛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以失败而告终。
(四)过于焦虑。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分3种主要成分,分别是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心的认知表征以及生理唤醒。运动员往往会因为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原因,造成手心出汗、尿频、大量流汗,甚至产生负面的自我暗示,无法专注,导致比赛中动作僵硬,不能发挥出正常的运动水平。
(五)过于情绪低落。运动员由于赛前受伤或者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经常表现出无形的烦恼和愤怒,情绪低落,体力不支。训练中常常因为小事而脾气暴躁,沉默寡言,不愿意和队友交谈。对比赛缺乏信心,缺乏斗志,甚至厌恶比赛。从而导致比赛欲望严重下降,动作无力,技术失调,严重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二、导致运动员赛前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
根据调查表明,影响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往往是运动员担心在比赛中发挥不好,不能满足训练或比赛对经济上和时间上的要求,训练比赛场所的变更,对自身天赋和潜力的怀疑,与其他运动员之间的不和谐以及运动损伤等。综合分析那些成百上千的影响因素,我把使运动员赛前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陌生的比赛场地,不适应新环境。2.比赛的重要程度,领导的重视程度。3.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过高。4.对手过强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不战而退。5.对适度紧张和焦虑认识不足而产生过度紧张。6.运动员自身个性,自身意志力不够强,抗压能力不足。7.赛前准备不充分,或者有伤在身,处于疲劳状态。8.教练的关心和同学的鼓励,造成压力过大。9.过去比赛的阴影,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三、运动员赛前产生不良心理状态对策分析
(一)经常带着学生参加比赛,提前适应比赛场地。经常带着学生参加比赛,有助于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场地,以便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消除对陌生场地的顾忌,调整自己的心态。提前适应比赛场地有利于运动员较早的熟悉比赛环境,好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二)领导和教练要做好赛前的思想工作,正确激励运动员,减轻运动员负担。领导要做好比赛之前的思想动员工作,教练员如果发现运动员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或者有趋势,应及时鼓励运动员,正确引导运动员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减轻运动员的思想负担。
(三)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抗压水平,这样对于改善运动员的自信,降低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运动员自己提高调整不良心理状态的水平。以便在比赛中能够独立应对突发的状况或者问题困难。
(四)教练员在比赛之前要认真系统训练,调整运动员状态,避免受伤。比赛前的系统训练,伤病情况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以及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这就要求教练员具备较高的训练水平。及时调整运动员的赛前状态,使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出现在比赛当中。同时,教练员要防止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训练计划要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同时防止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疲劳期。
不良状态 篇6
关键词:状态估计,改进粒子群进化算法,不良数据检测,发散,电网
1 引言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常用的方法有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和快速分解状态估计两种方法[1,2,3,4,5,6,7]。不管是加权最小二乘法状态估计还是快速分解法状态估计, 其求解过程都涉及到迭代过程, 通过局部线性化逐渐使结果趋向于真实值。牛顿迭代法是求解非线性方程和非线性方程组的常用的有效方法[8,9,10,11,12,13,14]。
牛顿 (Newton) 迭代法又称为切线法。它是求解非线性方程的一个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迭代方法。牛顿迭代具有局部收敛性, 且收敛阶不是线性的。因此牛顿迭代的收敛速度比一般的简单迭代收敛快。由于是局部收敛, 牛顿迭代法对初值的要求往往比较高, 即x0要充分靠近真实值才能保证收敛。这要求函数在根附近的单调性和凹凸性良好才能有效收敛。如果函数的变量增加, 函数的单调性和凹凸性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这时候牛顿迭代法将会很容易出现发散现象。
为了解决常用算法的发散现象, 人们尝试用智能进化算法来代替。由于加权最小二乘法在求解过程可以看成是对一个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 即找到一组数据, 使它们在目标函数中起到最优作用, 得到函数的最小值。因此在理论上可以用粒子群进化算法进行目标函数的优化求解。所以尝试用粒子群进化算法进行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基本粒子群的粒子初始位置可以设定为介于粒子位置上下限之间的随机数。在粒子群状态估计中, 如果按照基本粒子群的设定方法, 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有可能得到的是局部的最小值。特别是粒子群算法在计算规模比较大时, 出现了局部收敛现象, 因此采用改进粒子群进化算法进行电力系统的状态估计计算。改进粒子群进化算法对初值也是有要求的。随着粒子数目的增加, 算法对初值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但这种要求程度远没有在同样情况下牛顿迭代法的要求程度高。但这种算法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的。牛顿迭代法的最大优点是计算速度快, 适合在线系统。如果是离线系统, 算法对时间的要求不太严格。因此结合了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状态估计可以应用到离线系统中[14]。 (1)
2 基于改进粒子群进化算法的状态估计
2.1 改进粒子群进化算法在状态估计中的应用
设Xi= (xi1, xi2, …, xin) 为微粒i的当前位置;Vi= (vi1, vi2, …, vin) 为微粒i的当前飞行速度;Pi= (pi1, pi2, …, pin) 为微粒i所经历的最好位置, 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进化方程可描述为:
式中:c1, c2———加速常数, 通常在0~2之间取值;r1, r2———0~1间的随机数;ω———一非负数, 称动力常量, 控制前一速度对当前速度的影响。ω较大时, 前一速度影响较大, 全局搜索能力较强;ω较小时, 前一速度影响较小, 局部搜索能力较强。通过调整ω的大小来跳出局部极小值。一般来说, ω的值在[0.8, 1.2]范围内。
从进化方程可以看出, c1调节微粒飞向自身最好位置方向的步长, c2调节微粒飞向全局最好位置方向的步长。为减少微粒在进化过程中离开搜索空间的可能性, vij通常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即vij∈[-vmax, vmax]。该算法的流程如下:
step1对粒子群随机位置和速度进行初始化;
step2计算每个微粒的适应值;
step3对于每个微粒, 将其适应值与所经历过的最好位置pi的适应值进行比较, 若较好, 则将其作为当前的最好位置;
step4对于每个微粒, 将其适应值与全局所经历的最好位置pg的适应值进行比较, 若较好, 则将其作为当前全局的最好位置;
step5根据进化方程对微粒的位置和速度进行进化;
step6如未达到结束条件返回step2。
为了对改进粒子群进化算法在状态估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检验, 先选取一个典型的IEEE 9节点电力系统进行状态估计进行验证。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前提是量测量个数要大于状态量个数, 即有量测冗余度存在。由于在IEEE标准中所给的系统的量测量不足以进行状态估计, 要根据需要进行系统的量测量的预先设定。所选用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简单电力系统节点数较少, 此时可以进行手工节点编号, 且标号顺序不影响计算结果。下一步很重要的工作是要形成系统的导纳矩阵。大系统的节点编号和导纳矩阵是在程序中完成的, 但这些工作要占用计算时间。如果对于一个结构不变的系统来说, 可以进行人工导纳计算, 形成导纳矩阵。一般系统参数包括线路的阻抗zL和对地导纳yL, 变压器的参数一般是指其数学模型中的电阻RT、电抗XT、电导GT和电纳BT以及变比。将变压器转换成等值电路形成变压器支路。导纳矩阵中对角元素称为自导纳, 用Yii表示, 其余元素称为互导纳, 用Yij表示。自导纳等于与当前节点相连的各支路阻抗的倒数和加上当前节点对地导纳, 有变压器的支路要在其阻抗倒数后面除上变压器变比的平方。互导纳等于当前两节点之间线路的阻抗倒数的相反数, 有变压器的线路要在阻抗倒数的后面除上变压器变比。经整理, IEEE 9节点系统的导纳矩阵如表1所示。
系统中存在三个发电机节点, 三个负荷节点。1节点为平衡节点, 电压幅值为1.04, 相角为0。2、3节点为PV节点, 其余节点为PQ节点。其中, 2、3节点的电压幅值都为1.025, 其余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为待求量。系统中平均选取了32个量测量, 状态量为14个, 此时的系统冗余度为32/14≈2.3。根据最小二乘法的要求, 量测量要符合正态分布。系统量测量不设置不良数据, 只设置为存在精度误差的数据。量测数据表如表2所示。
在设定权重时, 遵循的原则是, 发电机节点和零注入节点量测权重最大, 支路功率量测权重次之, 负荷节点功率量测权重最小。系统中的最大权重量测量有8个, 设为一级权重, 稍次之的量测量有18个, 设为二级权重, 剩下6个设为三级权重。权重设置表如表3所示。
2.2 基于改进粒子群进化算法的状态估计的实现
采用C#语言进行系统开发。设置20个个体, 每个个体都用C#语言中的结构体进行设置。系统中有14个未知量, 因此, 每个结构体中的成员包括14个粒子的位置, 用individual[i].number表示, 14个粒子速度, 用individual[i].speed表示, 14个粒子最佳位置, 用individual[i].best表示, 一个粒子适应值, 一个种群适应值, 分别用fitness和bestfitness表示。粒子的初始位置分别对应系统中节点的位置电压幅值和相角, 将电压幅值类粒子初始位置设置为1, 电压相角类粒子的初始位置设置成0, 这是电力系统计算初值设定的通常方法。计算前, 将算法中加速常数设定为1.8, 同时设定粒子位置和速度的上下限以及粒子速度的最大值。初值设定还要包括粒子速度初始化, 一般将其设定为粒子速度最大值与一个小于0.01的随机数的乘积。改进粒子群进化的目标就是加权最小二乘法中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此函数称为适应值函数。按照改进粒子群进化算法的步骤进行计算, 直到前后两次目标函数的最小值的差符合精度要求为止。
程序的第一步是要进行量测量的输入, 输入界面如图2所示。
经调试, IEEE 9节点系统状态估计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系统得到的状态量如表4所示。
系统的状态量与标准极为近似。经潮流计算得到的新的量测量如表5所示。
以上数据不能和标准数据完全符合, 但已经比最初输入的量测数据更接近标准数据了。这正说明了状态估计的特点:系统的真实状态量是不可能得到的, 只能得到估计值, 即找到一组较理想的状态量, 使存在的残差尽量平衡掉。
3 不良数据的检测
3.1 J (x) 检测原理
当系统中没有不良数据时, 通过一种类似平衡化的方式, 可以将误差较大的数据修正, 从而找到一组最佳的状态量。如果系统中存在一个或多个不良数据, 而又事先不知道不良数据的位置时, 状态估计结果将偏离理想结果。这时候要用到不良数据检测方法, 将不良数据找到并除去, 重新进行状态估计。
不良数据的检测一般是通过检查目标函数是否大大偏离正常值或残差是否超过正常值来反映的, 通常有三种检测方法[7]:J (x) 检测、加权残差检测法 (rw法) 和标准化残差检测法 (rN法) 。由于J (x) 检测法在电力系统规模较小, 而且相应量测冗余度K较小的情况下, 有较高的灵敏度。又因其方法简单易行, 因此采用J (x) 检测法进行不良数据检测。
将状态估计值代入目标函数, 可以得到目标函数的极小值J (x) 。用加权残差表示时, 我们可以推导出:
当假定正常量测误差为正态分布时, J (x) 为χ2分布, 且自由度为K (K=m-n) , 记作:
当K>30时, 可以用相应的正态分布来代替χ2 (K) 分布, 即:
当存在不良数据时, 目标函数将急剧增大。利用这一特性, 可以结合正态分布表检测不良数据。
不良数据检测可以归进电力系统状态估计中, 也可以独立于状态估计, 但不是完全的独立, 两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良数据的检测有的是在状态估计中进行的, 有的是在状态估计之后进行的。为了更加清晰, 本文选择在状态估计之后再进行不良数据的检测。
3.2 IEEE 9节点系统的不良数据检测
在上面的IEEE 9节点系统中, 通过状态估计计算得到了系统的状态量z, 将其回代到量测方程中, 得到残差向量r。其加权残差平方和J (x) 服从Kχ2, α分布, 由于系统的量测数据个数为32, 而系统的状态量为14, 则此时系统自由度K=18, 取α=0.01, 从Kχ2, α分布表中查得χ218, 0.01=34.805, 加权平方和J (x) 的估计值:
此值远小于34.805, 此时认为有99%的把握肯定原始数据中不存在不良数据, 此结果可以接受。
为了进行不良数据的检测能力, 将原始数据强行设置一个不良数据, 将P 5的值设置为-0.8, 此值与原始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别, 可视为不良数据。我们通过不良数据检测程序进行检测, 看程序能否将P 5这个量测数据检测出来。再次进行状态估计, 对J (x) 的值进行追踪, 此时发现加权平方和J (x) 的值迅速增大到103.445, 远远超过了34.805。此时在99%的置信度下相信原始数据中存在不良数据。估计结果不能接受。查看残差向量r, 发现其中P 5对应的残差值明显高于其它的残差值, 认为P 5是不良数据, 同时, 得到的状态量的值与已知的真实状态量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但不是很大。要将其除去后再次进行状态估计。在此可以看出, 即使是用含有不良数据的量测量进行估计, 得到的系统状态量在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在潮流计算中不良数据的影响是致命的。如果将检测出来的不良数据除去后, 系统的冗余度有所下降, 但量测数据质量提高, 再次进行状态估计就会得到精确的状态量了。当我们去掉此次检测出的不良数据后, 量测系统的自由度就会下降一个数值, 此时查表得到的检测值也会随之降低。这是一个类线性过程。如果存在多个不良数据, 检测时间将会增加很多。包含了不良数据检测的状态估计运行程序界面如图3所示。
程序界面中红色的数据即为不良数据, 这一结果和我们最初设定的情况是符合的。由于有不良数据的影响, 得到的状态量与标准数据之间产生了差异。但由于只设定了一个不良数据, 通过平衡机制, 使这种差异限制到一个很小的范围, 通过观察发现此时的结果仍可勉强接受, 系统的状态量与IEEE标准值比较接近。程序根据检测结果提出建议除去不良数据再次进行估计。根据估计结果, 将不良数据去掉后再次进行估计, 这时就是在没有不良数据的情况下进行估计了。
4 大庆油田电网的状态估计和不良数据检测
根据大庆油田电网平面图和主结线图, 经简化形成了10个相互独立的子网并整理得到每个网络的导纳数据。为了程序开发的方便有序, 将这10个子网定义为10个独立的区并进行编号。以一区为例, 电源为220kV变电站春蕾变, 春蕾变通过110kV线路为3座110kV变电站供电, 分别是高家一次变、庆新一次变、丰收一次变。这三座110kV变电站又分别通过35kV线路为若干座35kV变电站供电, 高家一次变为喇水所用变、喇三变、喇III-1变、喇十四变、喇十六变供电;庆新一次变为聚喇400变、喇二变、喇八变、喇十二变、喇十三变供电;丰收一次变为北II-1变、北II-2变、变II-4变、北八变、北十二变、北十四变。三个110kV变电站又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一区的电网接线图如图4所示。
一区节点数为23, 其中春蕾变为平衡节点, 此节点电压幅值为110kV, 电压相角为0, 除去此节点外, 还有22个节点的电压未知, 总共有44个状态量待求。如果让冗余度达到2, 应选取88个量测量。这些量测量在选取时要遵循平均分布原则。量测量要尽量覆盖到每一个节点, 同时不出现集中的现象, 否则会出现某些节点不可观测的问题。
为了进行状态估计, 选取节点注入功率和支路功率作为量测量。将16个35kV变电站的负荷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作为量测量, 同时适当选取支路上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作为量测量, 共计88个量测数据, 根据前面的内容将每个量测量设置权重, 部分数据如表6和表7所示。
经过状态估计后, 得到了新的估计数据。由于没有设置不良数据, 量测数据只存在精度问题, 因此得到的结果与原数据相差不大, 但更加接近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新数据表如表8和表9所示。
当输入的量测量中含有不良数据时, 程序会将其检测出来。不良数据的出现概率不是很大, 只是偶尔出现。将喇十六变的注入有功功率从原值的-2.608 0改变到-4.608 0, 此时发现得到的估计数据与原量测量产生了细微的偏差, 而喇十六变的注入有功功率数据被拉回到真实值附近, 为-2.130 7。不良数据检测显示喇十六变的有功功率为不良数据, 建议将其去除后再次进行状态估计。如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良数据, 不良数据检测功能依然能够将其检测出来, 但此时的状态估计得到的结果将与真实值产生较大偏差。除去不良数据后状态估计结果又将回到真实值附近。如果量测量中含有的不良数据较多的话, 表明量测量质量很低, 如果将其直接使用得到的检测和估计结果将不理想, 会出现残差淹没现象, 甚至使程序发散。
一区的状态估计算法收敛, 得到了理想结果。但计算时间已经延长到了14min左右, 可见此方法的计算量之大。
经过状态估计得到的系统的状态量更为接近系统真实值, 状态估计得到了系统各个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 它将为下一步的潮流计算提供数据。
5 小结
本文通过对IEEE 9节点系统进行状态估计和不良数据检测的计算, 验证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状态估计的正确性和基于J (x) 检测法进行不良数据检测的合理性。然后对大庆油田配电网进行了状态估计和不良数据检测的计算。
不良状态 篇7
关键词:PDCA护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良情绪状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因疾病状态的存在及对预后的担忧等原因,多存在明显的心理情绪较差的情况,因此对此类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应尤其重视对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的改善,而这也是评估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中我们即就PDCA护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良情绪状态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本院的6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6例患者遵循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的33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63.0±8.0)岁,分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19例,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14例;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24例,初中以上9例。观察组的33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3.3±7.9)岁,分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20例,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13例;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25例,初中以上8例。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上述基本情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故认为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以常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进行常规的疾病知识宣教,并积极进行症状体征护理及心理疏导。观察组则以PDCA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将常规护理措施依次进行实施后,将每个护理步骤的效果进行分别评估,主要为评估其中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再分别实施各个护理步骤,其中宣教知识及心理疏导方面应做到针对性,针对每位患者存在的个性化疑问及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疏导,然后将干预后的结果再次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再加以改进,即实现对护理措施的循环改进。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状态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本量表共包括9个情绪评估指标,本研究中将其中的8个指标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别为抑郁、焦虑、恐惧、偏执、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及敌对情况,每个方面均以分值越高表示不良情绪状态越为明显[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检验方面选用软件SPSS16.0,统计的年龄与情绪评分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其他数据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护理前对照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抑郁、焦虑、恐惧、偏执、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及敌对情况评分分别为(2.12±0.24)分、(1.95±0.20)分、(2.08±0.18)分、(2.15±0.22)分、(2.23±0.17)分、(2.05±0.19)分、(1.87±0.18)分及(1.99±0.22)分;观察组的评分分别为(2.13±0.22)分、(1.97±0.19)分、(2.10±0.17)分、(2.18±0.20)分、(2.24±0.18)分、(2.07±0.17)分、(1.90±0.17)分及(2.02±0.21)分。
护理后对照组的评分分别为(1.90±0.20)分、(1.81±0.17)分、(1.80±0.15)分、(1.91±0.19)分、(1.87±0.14)分、(1.80±0.15)分、(1.62±0.14)分及(1.72±0.19)分;观察组的评分分别为(1.45±0.14)分、(1.33±0.12)分、(1.40±0.11)分、(1.48±0.15)分、(1.36±0.10)分、(1.41±0.10)分、(1.20±0.13)分及(1.38±0.16)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各个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护理前的评分,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临床并不少见,且患者对其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与之相关的研究也不断增多,而关于此类患者护理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关于护理对患者不良情绪影响的效果研究也并不少见,且临床对于此方面的要求程度也不断提升,因此在选取护理模式时,此方面的改善幅度成为护理选取的重要参考依据[2,3]。本文中我们就PDCA护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良情绪状态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并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DCA护理模式在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情绪状态作用更为积极,表现为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更为明显。综上所述,我们认为PDCA护理可显著地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因此本护理模式适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参考文献
[1]陈娇,徐艳国,赵仁亮,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2):117-119.
[2]张圆圆,梅晓,张艳杰,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288-289.
不良状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2月于本院进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胆囊切除术健康教育组) 45例和观察组 (多形式健康教育组) 45例。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 年龄21~71岁, 平均年龄 (61.8±7.3) 岁, 其中腹腔镜手术25例, 开腹手术20例;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17例, 中专和高中22例, 大专及以上6例。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 男26例, 女19例, 年龄21~72岁, 平均年龄 (61.9±7.1) 岁, 其中腹腔镜手术24例, 开腹手术21例;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17例, 中专和高中23例, 大专及以上5例。两组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种类与文化程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胆囊切除术健康教育进行干预, 包括对疾病及手术方式相关内容的常规宣教, 另对患者的疑问进行积极解答。观察组则以多形式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 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采用针对性制定的方法进行制定, 评估每位患者的疑问及性格特点、知识需求程度进行内容的制定, 另外, 采用语言沟通、宣传图册、多媒体及其他多形式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宣教, 使患者全面且形象化地掌握宣教知识, 另外, 在宣教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归纳患者的新需求, 然后再进行宣教内容的制定及实施。然后将两组教育前后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中包括焦虑和抑郁2个分量表, 每个分量表均以评估总分值在7分及以下为阴性, 表示无不良心理情况存在, 8分及以上为阳性, 表示存在不良心理状况[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采用处理软件为SAS5.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的医院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 (9.15±1.55) 分和 (8.76±1.21) 分, 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 (9.18±1.53) 分和 (8.78±1.20) 分, 两组干预前的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对照组的医院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 (7.20±1.23) 分和 (7.04±1.16) 分, 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 (5.04±0.79) 分和 (5.11±0.63) 分, 观察组干预后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作为治疗多种胆囊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 对于此类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相关研究较多, 其中关于术前生活质量的研究比较多, 术前不良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此类手术患者术前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需求极高。而健康教育作为有效提升患者疾病及治疗认知度的干预方式, 其通过影响患者对于疾病认知度来达到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状态的目的[3]。本文中作者就多形式健康教育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 并与常规健康教育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多形式健康教育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更低, 说明多形式健康教育更有助于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的疏导。
综上所述, 多形式健康教育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较大, 有助于患者术前保持较好的治疗心态。
摘要:目的 研究及观察多形式健康教育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程度。方法 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胆囊切除术健康教育组) 45例和观察组 (多形式健康教育组) 45例, 然后将两组教育前后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估结果均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多形式健康教育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较大, 有助于患者术前保持较好的治疗心态。
关键词:多形式健康教育,胆囊切除术,术前不良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尤本松.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淮海医药, 2014, 32 (1) :83-84.
[2]杨杰, 罗盛淑, 何琴.多媒体健康教育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8) :136-138.
不良状态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中, 男性17例, 女性8例, 年龄19~57岁, 平均年龄 (39.3±7.4) 岁, 其中初治22例, 复治3例, 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16例, 中专与以上9例。观察组中, 男性18例, 女性7例, 年龄19~58岁, 平均年龄 (39.1±7.6) 岁, 其中初治22例, 复治3例, 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17例, 中专与以上8例。两组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数据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护理, 包括进行白血病相关知识的宣教、疾病治疗方面的配合护理及基础生活护理等, 另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心理问题评估与疏导。观察组则以精细化护理进行护理, 即对常规护理的各个护理措施与步骤进行精细化处理, 将每个步骤进行再分级, 根据患者的需求方面及需求程度进行细节方面的改进, 如宣教知识即根据患者的需求方面和需求程度进一步细化宣教内容及宣教方法, 其他护理方面也采用此种方式处理, 心理疏导方面则采用跟进的方式进行细致梳理与干预。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治疗依从性与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比较。
1.3 评价标准:
(1) 治疗依从性由医师与护理人员共同评估, 以患者对于各方面的临床治疗干预均积极配合、偶见不配合及经常不配合表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高、一般及较低。 (2) 不良心理状态以HAD量表进行焦虑抑郁的评估, 焦虑抑郁方面均以7分以上表示存在此类不良心理状态[2]。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的数据均以软件SAS6.0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析方法为t和χ2检验, 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较高者、一般者及较低者分别为16例、5例及4例, 分别占64.00%、20.00%及16.00%, 观察组分别为15例、5例及5例, 分别占60.00%、20.00%及20.00%。护理后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较高者、一般者及较低者分别为18例、4例及3例, 分别占72.00%、16.00%及12.00%, 观察组分别为24例、1例及0例, 分别占96.00%、4.00%及0.00%。护理前两组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 P均>0.05, 护理后观察组较高者比例高于对照组, 较低者比例低于对照组, P均<0.05。
2.2 两组护理前和护理后的不良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的焦虑评分为 (8.45±1.23) 分, 抑郁评分为 (8.20±1.10) 分;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为 (8.48±1.24) 分, 抑郁评分为 (8.18±1.23) 分。护理后对照组的焦虑评分为 (6.71±1.12) 分, 抑郁评分为 (6.52±1.04) 分;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为 (4.53±0.66) 分, 抑郁评分为 (4.28±0.62) 分。护理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 P均>0.05, 护理后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
3 讨论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护理研究并不少见, 而随着临床对护理干预面扩宽及干预程度加深的要求提升, 对于此类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也不断增多, 而对于此类患者进行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心理状态方面的改善要求也不断提升, 同时也成为评估护理方式有效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3]。精细化护理顾名思义即将每个护理步骤进行精细化处理及实施的护理模式, 其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尚为不足, 因此本文中我们就精细化护理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精细化护理比常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护理效果更好, 表现为治疗依从性的有效提升和焦虑抑郁不良心理的有效控制及改善。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精细化护理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心理状态具有更为积极的改善作用, 因此为患者有效治疗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摘要:目的 研究精细化护理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护理, 观察组则以精细化护理进行护理, 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治疗依从性与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的治疗依从性与不良心理状态评估结果无明显差异, P均>0.05, 而护理后观察组两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均显著改善, 且均好于对照组护理后的结果, P均<0.05。结论 精细化护理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心理状态具有更为积极的改善作用, 因此为患者有效治疗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依从性,不良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董艳丽, 刘秀萍.1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8) :22-24.
[2]胡桂芳, 贾莉, 吴达娟, 等.构建循环护理体系对白血病化疗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5, 26 (18) :2797-2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