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资产(精选12篇)
行政资产 篇1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是由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主管, 面向全国的, 政策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大型资产管理杂志。本刊以全国各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人员为读者对象, 及时传递与宣传中央、国务院及各省市领导对资产管理与财务的指导性意见及精神, 解读相关法规制度;研究探索公共财政和资产管理、财务运作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推广和介绍全国各地在资产管理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的新经验、新特点、新模式, 为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搭建一个政策导航、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平台。
杂志现设置栏目:
财经视野:我国经济学界及财政学界著名专家学者的重头文章或专论。
资产管理:集中刊发有关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产权管理等方面业务的研究性、经验型文章与学术报告。
政府采购:宣传政府采购理论实际前沿, 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
缋效管理:追踪与评价各省市相关部门资产绩效管理与评价的最新方式方法。
财政税收:交流财经理论研究成果, 介绍财税改革动态
经管园地:聚焦国内财经产业动向,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公共管理:各省市公共理论研究学者、从事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的专家, 从不同视角对公共理论与资产管理的成果。
内部控制:探讨财务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建设、实施步骤和具体实例操作:
财会研究:集中刊发有关资产财务、统计等方面业务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研究文章与报告。
财务审计:积极探索审计理论, 大力倡导审计应用理论研究。
资产评估:介绍有关资产评估的最新方法和案例。
比较借鉴:评价国外资产管理的做法, 传递国外有关资产管理及财务最新动态信息, 比较国内不同省市资产管理的运作模式。
久其信息化:关于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经验撷萃:介绍各地资产管理单位经验, 或一事一议的短文。
交流探讨:各地工作实时信息、简报。
杂志热忱欢迎从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财务工作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不吝赐稿, 来稿字数为4000—6000为宜。
来稿请将电子文档发至编辑部邮箱:2006xzsy@163.com。
咨询电话:编辑部 (027) 87679688发行部87677386 (传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78号长江传媒大厦16楼
开户银行:招商银行武汉分行雄楚支行 账户名称:《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社
账号:272281334610001 国内邮发代号:38-451
网士止:http://www.zichanyucaiwu.com 微博:http://weibo.com/zichanyucaiwu
行政资产 篇2
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清理、帐务清理、财产清查和完善制度等。个人认为,如何做好行政实业单位的财产清查工作,尤其是实物资产的清查,是关系到清产核资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做好实物资产清查,应特别关注以下事项:
一、实物资产的盘点还应关注资产的质量和状况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指南》明确规定了实地盘点是实物资产清查主要程序和方法。实地盘点一方面是将实物资产的“实存数”与“账存数”进行核对,检查是否一致,达到将实物资产数量上的盘盈或盘亏清查出来的目的,也是对实物资产存在性的一种认定。另一方面,清查人员还应对实物资产的内在质量、使用状况进行认定,将明显过期失效、淘汰、积压、且没有使用价值,需报废的实物资产清查出来。例如:截止清查基准日,某医院的药品、化学试剂已超过有效期,其实物形态仍然存在,但已无使用价值,清查时应作为报废处理。这里值得一提到是一些需保密或者危险化学品等税务资产数量的盘点如特殊配方或制造工艺的产品、辐射性化学品或气体。这些实物资产的盘点只能检查与这些有关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执行,以及抽查购货合同、发票、验收单、发货单、定期盘存记录等是否齐全。对于一些专业设备,清查人员难以判断是否应该属于淘汰、积压、是否具有使用价值,能否报废,一些盘盈的固定资产,清查人员也难以判断其新旧程度。因此,北清查单位需要聘请有关专业机构对其性能、质量、状态进行鉴定,并提供技术鉴定资料。这些技术资料应作为确定盘点结果的重要依据。
二、清查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实物资产的权属
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清查不仅要核实实物资产的数量及其价值,还应确认实物资产所有权的归属。长期以来,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护士实物资产的产权登记工作,错误的认为行政实业单位所有资产的产权都属于国家所有,产权登记不登记、变更不变更,无关紧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大部分没有办理产权证明。如房屋未办理《房产证》,占用的土地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有的实物资产虽然办理李产权证明,但所有者与使用者不相符,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车辆挂企业的牌照,也有企业的车辆挂行政事业单位的牌照;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合建的办公楼或职工住宅,这些房屋的产权没有进行有效的分割;一些行政实业单位的房改房是以半产权出售给职工,另一半产权仍然属于单位,财务未反映其价值;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相互无偿划拨资产,产权没有办理变更手续。上述种种原因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实物资产产权不明晰,账实严重不相符。因此,清查人员盘点时必须认真审核实物资产的产权,对产权不清的实物资产,资产占有方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确定其归属,并补办相关的产权证明;若出现产权纠纷,应上报清查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并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界定其产权。清查人员盘点过程中还应关注代保管、代销、代购、租入或借入的不属于本单位的资产,这些情况容易造成实物资产的盘盈;委托别人保管、出租或出借的属于本单位的资产这些情况容易造成实物资产的盘亏,在分析实物资产盘盈、盘亏的原因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此外,清查人员若发现以实物资产或土地使用权抵押借款、对外提供担保,或涉及诉讼的资产,应在《清产核资报告》中如实地反映。
三、清查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帐外”资产
众说周知,行政事业单位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的实物资产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先在“成本、费用”或“专项支出”中列支,然后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余额。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购置的固定资产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后,没有相应地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余额;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取得是通过无偿划拨电的方式,划拨过程中没有履行必要的划拨手续,财务上也没有及时增加固定资产;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账”与“基建账”分别核算,但实物资产统一管理,“基建账”上的固定资产与“财务账”上的固定资产相互混淆,难以区分。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大量帐外资产的现象。因此,清查人员不能仅以“账”盘“物”,还应做到见“物”盘“物”,以“物”对“账”,只有这样,实物资产的清查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篇3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是行政机关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研究其管理,既是行政单位树立“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并重”新理念,改变“重钱轻物,重用轻管”旧观念的需要,也是政府高效行政的需要。
一、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淡薄
行政单位由于购置固定资产经费由财政负担,管理上“重进轻管”,对固定资产增减、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未能得到完全实施,没有意识到不履行正确程序也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没有意识到浪费也是一种腐败行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规定不健全,未能形成较完整的管理体系。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计价不准
行政单位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表现为:1.“不记账”,单位为个人配置的手机、电脑等公物,会计人员往往有意不记账;单位购置的图书、其它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2.“价不准”,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设备购置不计运输、装卸、安装费用等。3.“不交接”,单位领导变更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4.“账不全”,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
(三)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不高
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论证欠充分,导致固定资产配置、布局不科学、不合理。一些单位购置后就出现闲置现象,而另一些单位又重复购置,有些单位购入后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效果,或基本上没有使用就进入报废阶段,使固定资产未发挥出应有的效能,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
(四)固定资产管理缺少测试和评价体系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与单位或部门业绩考核不挂钩,没有构建固定资产管理的测试和评价体系,导致制度制定得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不明,不能据此拟定纠偏措施等。
(五)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会计核算原则不符
现行制度要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众所周知,固定资产使用发生磨损和损耗是客观存在的,现行制度规定有违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它将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数与实际价值不符,财务会计报告中所反映的资产势必存在水分,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加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财经法规,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行政单位必须贯彻执行好《会计法》,使单位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明确内部监督责任,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是解决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关键所在。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行政单位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管,落实管理责任,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行政单位财务部门在日常管理中,既要做到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期末会同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又要做到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到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实物管理和会计核算。将每一件固定资产确认到具体使用人,实行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并明确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的职责范围。
(三)科学运用现代化手段,实行资产动态管理
推广使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通过共享数据源,可以及时、直观地掌握最新数据,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有利于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合理安排固定资产资金的投放,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使资产管理进入良性轨道。
(四)建立资产管理成效与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行政单位应将单位负责人的年终考核与资产管理成效相结合,督促其进一步重视资产管理工作,以防国有资产流失;单位内部有关人员的年终考核与其负责的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奖惩分明,责任明确,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
(五)遵从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行政单位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笔者认为,此项规定未能很好地遵从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而是仅从行政单位没有成本计算和利润核算,固定资产的损耗无法从行政单位业务活动中得到补偿角度考虑的;从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角度分析,为了准确客观地提供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和固定基金净额数据,则应对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1.行政单位新增固定资产时: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2.增设账户
(1)增设“折旧基金”账户。“折旧基金”账户作为“固定基金”账户的备抵账户,借方登记由于计提折旧而使固定基金减少数额,贷方登记固定资产报废时与累计折旧的转销数额,平时余额在借方表示由于计提折旧而使固定基金减少数。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固定基金”账户原值减去“折旧基金”账户余额计算计算期固定基金的净额。
(2)增设“累计折旧”账户。“累计折旧”账户作为“固定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贷方登记计提折旧数额,借方登记固定资产报废时与折旧基金的转销数额,平时余额在贷方反映固定资产由于使用而减少价值的累计数额。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固定资产”账户原值减去“累计折旧”账户余额计算计算期固定资产的净值。
(3)行政单位按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
借:折旧基金
贷:累计折旧
(4)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时:
借:累计折旧
贷:折旧基金
同时: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3.增加会计报表项目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稿约 篇4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是由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主管, 面向全国的, 政策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大型资产管理和财务类杂志。本刊以全国各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人员为读者对象, 及时传递与宣传中央、国务院及各省市领导对资产管理与财务的指导性意见及精神, 解读相关法规制度, 研究探索公共财政和资产管理、财务运作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推广和介绍全国各地在资产管理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的新经验、新特点、新模式, 为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财务人员搭建一个政策导航、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平台杂志现设置栏目:财经视野:深入经济商业领域进行研究与探讨。资产膂理:集中刊发有关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产权管理等方面业务的研究性、经验型文章与学术报告。政府采购:宣传政府采购理论实际前沿, 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绩效笤现:追踪与评价各省市相关部门资产缋效管理与评价的最新方式方法。公炖荇邢:各省市公共理论研究学者、从事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的专家, 从不同视角对公共理论与资产管理的成果。财政税收:交流财经理论研究成果, 介绍财税改革动态。内部控制:探讨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对策。经地:为管理者提供务实的管理知识与案例, 宣传前沿的管理理念, 财会研究:集中刊发有关资产财务、统计等方面业务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研究文章与报告。财务市u:积极探索审计理论, 大力倡导审计应用理论研究资产评佔:介绍有关资产评估的最新方法和案例。倍总化迠设:关于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实践。经济4法:评点经济案例, 关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与纠纷, _交流探w:以交流促进发展, 以探讨推动创新, 热忱欢迎广大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从事经济管理和财务工作的专家学者不吝赐稿!请将电子文档发至编辑部邮箱:xzsyzcycw@163.com编辑部QQ:664238563《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社
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办法 解读 篇5
第三章 资产配置
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二)与行政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
(三)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
(四)勤俭节约,从严控制。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原则的规定。
一、资产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行政单位资产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配置资产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标准配置
目前,国家对行政单位房产、地产、车辆等国有资产规定了相应的配置标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也制定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自的配置标准。行政单位在配置资产时,对有配置标准的资产,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配置;对没有配置标准的资产,应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从严配置。
(二)配置资产应当严格遵守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定
行政单位资产配置所需经费是部门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细化其预算编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财政部门,经财政部门批准后、严格按批准的经费及配置标准实施。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行政单位资产配置价款,应当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原则上直接通过国库划拨到商品、劳务供应商。
(三)配置资产应当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和基本建设程序
行政单位在配置资产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对需要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对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可以自行采购,也可以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代理采购。”对于基建项目,应遵循基建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
(四)配置资产应当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行政单位配置资产,应当按照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管理和核算。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或构建使得实际成本记账。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对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扩建,其净增值部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二、资产配置应当与行政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
资产配置应当以满足本单位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为原则,与行政单位的机构编制人数、职能设置、业务发展规划等要求相适应。在制定资产配置计划时,应根据行政任务的需要,在充分考虑利用现有资产的基础上,同有关业务部门具体研究确定。在具体工作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档次,不计行政成本,盲目增加配置数量和提高配置档次,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二是简单控制和压缩配置标准和配置数量,单纯强调节约支出,导致资产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三、资产配置应当做到科学合理,优化结构,勤俭节约,从严控制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益的原则配置资产。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配置规划或计划,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作用,避免重复配置。推动不同单位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调剂使用、共享共用机制,对临时需要且能够通过市场租用的资产,就不要重新配置。在质量、性能可靠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加强资产存量管理与增量配置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第十五条 经批准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需要购置资产的,由会议或者活动主办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程序报批。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而购置国有资产的规定。
一、制定本条的目的
随着政务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逐渐增多。一些单位在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时,临时购置计算机、传真机、通讯工具等资产,有的甚至还购置了专用车辆等。但会议、活动结束后这些资产管理混乱,有的长期闲置、使用效率极低,有的甚至不知去向,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为了控制这种盲目购置的行为,加强对召开大型会议、举办大型活动而购置资产的管理,本办法规定购置这部分资产,必须按照第十四条规定的程序报批。
二、行政单位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资产配置管理
为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而购置资产,大多是临时的、一次性的。因此,行政单位为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配置资产的原则应当是:尽量使用单位现有资产,如确有不足,能够调剂就不租赁,能够租赁就不购置。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需要购置的资产,必须编制详细的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批后进行配置。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购置资产进行验收登记、账务处理的规定。
行政单位的资产,不论以什么方式取得,都应及时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相关凭证,履行检验程序,并逐笔记入资产明细账。以固定资产为例,具体财务处理如下:
购入固定资产,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组织验收;对于购置的贵重精密仪器,应当会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验收。经验收合格后,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入库手续,并登记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财务部门填制记账凭单,记入固定资产总账。基本建设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时,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并编造完工清册,按照规定将有关技术文件交给建设单位。行政单位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资产管理部门填制验收单。单位办理与购入固定资产相同的入账手续。
自制的固定资产,是指单位自行加工制作的固定资产。单位自行加工制作固定资产前应编制计划,自制的固定资产在完工后应当组织验收,合理定价。验收合格后,办理入账手续。
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行政单位取得的从其他单位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经验收合格后,登记入账。
行政单位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计价、验收,并登记入账。
第四章 资产使用
第十八条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建立健全资产使用管理制度的规定。
行政单位应当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提高利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建立资产购置审批制度
行政单位资产的购置,应当进行充分论证,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制资产购置计划,需要报批的项目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列入部门预算后组织采购;对不需报批的资产购置项目,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编制采购预算,经单位领导集体讨论通过后,列入部门预算组织采购。
二、建立资产采购制度
行政单位购置应当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依法实施政府采购。资产采购不能走政府采购程序的,单位内部要严格建立采购与付款程序,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内部控制。
三、建立资产入库登记制度
资产送达后,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严把数量、质量关,不合要求不能入库,严禁没有经过保管人员验收就直接送达使用部门。资产保管人员签字后,及时送达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四、建立资产保管清查制度
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库存物资分类存放,存放有序,卡片齐全,做到数量清、质量清、规格清。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账目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
五、建立资产领用交回制度
资产的领用应经过主管领导的批准,资产出库,保管人员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办公用资产应落实到人,人员离职,所用资产应当按规定交回。
六、建立资产处置和报废审批制度
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应由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大型专业设备的处置,要经过专业人员论证,通过招标或公开拍卖的方式,获得最大收益。
七、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岗位奖惩制度
行政单位对资产保管、使用相关人员,要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的人员,应按制度予以处罚,对资产管理有突出成效的,应予以奖励。
八、建立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
行政单位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以及资产管理进行审计,防止资产使用不当造成损失。建立单位法人代表和资产管理责任人调离、离任资产审计或检查制度,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九、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
资产统计报告是反映行政单位一定时期内国有资产使用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向单位领导报送资产统计报告,反映本单位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增减变动情况。针对专项大额资产,定期向单位领导报送专项资产统计报告,反映专项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增减变动情况。接受单位领导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盘点的规定。
一、资产清查盘点的意义
行政单位对资产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尤其是在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包括查明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是否相符,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账面数和卡片数是否相符,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等。
通过清查盘点,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一)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
通过资产的清查盘点,可以确定各项资产的实存数,及时调整账面记录,使账存数与实存数一致,从而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
(一)挖掘资产的潜力
通过资产的清查盘点,可以查明各项资产的储备和利用情况,既防止了储备不足而耽误工作开展,又可避免资产积压浪费,从而可以充分挖掘资产的潜力,避免损失浪费。
(二)健全资产的管理制度
通过资产的清查盘点,可以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促使单位不断改进资产管理,健全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二、资产清查盘点的种类
1.按照清查对象,可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2.按照清查时间,可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三、资产清查盘点结果的处理
清查中,盘盈的资产,应当及时入账。盘亏报损的资产,属于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资产报废的审批权限,及时办理核销;属于过失的责任事故或者违法行为造成的,应当按照规定给当事人以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部门依法惩处。单位闲置的资产,应当按照规定及时研究处理,使之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
第二十一条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的规定。
为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明确管理责任,各行政单位应当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单位法人代表责任制。二是资产管理专职人员责任制,负责规范账卡管理、实物管理和统计报告等资产管理的常规性、基础性工作。三是建立资产使用人责任制,按照资产使用地点,根据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责权分明,层层负责。
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就是要把资产使用管理的具体任务分解到人,纳入单位领导、个人考核范围。例如:从事账卡管理的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建立责任制时要把相关责任明确写入责任书,并明确规定如果完不成某项任务,当事人要负怎样的责任,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加强资产使用管理的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三条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在本办法颁布前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管。
财政部门应当对其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实施监管的规定。
(一)未脱钩经济实体的基本情况
目前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在名义上已经与行政单位脱钩,转到了行政单位后勤服务机构的名下,但实际上却还和行政单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的经济实体。
第二类是司法部门劳改、劳教企业和各机关后勤服务系统按国家规定开展对社会经营服务的,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这类企业属于不需脱钩的经济实体。
第三类是按照政策应脱钩而没有脱钩的经济实体。行政单位使用非经营性资产兴办经济实体或者进行投资,资产投入到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之中,资产的产权变为了企业产权或股权。
(二)加强对未脱钩经济实体的监管
对应脱钩而没有脱钩的经济实体,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尽快进行脱钩,转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在脱钩前,应当按照企业财务制度,进行产权界定和登记,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经济效益、收益分配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管。未脱钩经济实体上交给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严禁行政单位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发放津贴补贴、福利和开支招待费等;未脱钩的经济实体不得以发放奖金、福利、承担费用等形式抵顶上缴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行政单位在今后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本办法的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不得组建任何类型的经济实体或者以部门名义向经济实体投资、入股以及接受各类经济实体的挂靠。
第二十五条 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管理的规定。
本办法规定,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五章 资产处置
第二十七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报损、报废等。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形式的规定。
一、资产处置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资产处置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对资产进行的价值变现和价值提升的活动。按照本办法规定,行政单位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
二、资产处置的形式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无偿转让(调剂),是指以无偿的方式变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二)出售,是指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变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三)置换,是指以非货币性交易的方式变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四)报废,是指由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已达到使用年限而出现老化、损坏、市场型号淘汰等,经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产权注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五)报损,是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发生呆账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
第二十八条 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的规定。
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主要包括:
一、闲置资产
闲置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占有但未使用或不需用的资产,主要包括闲置的房屋建筑物、土地、设备等资产。对行政单位闲置资产,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予以处置,使其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发生损耗。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损耗,通常表现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个方面,这在固定资产损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有形损耗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机械磨损,二是自然磨损。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在其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根据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同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造成原有的固定资产价值的下降;另一种是由于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品,从而引起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如有上述情况发生,资产无法正常使用或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行政单位需按有关规定申报,经过充分论证和审批后,对国有资产进行报废、淘汰。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行政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当根据新的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处置,相应会产生资产的产权或者使用权的转移。行政单位发生上述情况时,应当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一)盘亏,是指行政单位资产经过清查盘点后,其实际数量、价值少于账面数量、价值。
(二)呆账,是指行政单位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很小的资产。一般来讲,行政单位的资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确认为呆账: 1.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 2.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资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 3.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三)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的资产损失。
上述情况发生时,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批准后进行国有资产处置,并调整相关的资产、财务账目。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国家对部分国有资产使用年限作出了具体规定,如汽车、房屋等。行政单位已经达到规定使用年限的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必须报废不允许继续使用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资产处置。对于其他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但能够继续使用的资产,行政单位应当对其运行维护成本等进行综合分析,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应继续使用。
第三十一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和处置办法,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财政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办法制定权限的规定。
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和处置办法,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依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审批权限、审批程序等内容。
第六章 资产评估
第三十六条 行政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一)行政单位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
(二)拍卖、有偿转让、置换国有资产;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需要进行评估情形的规定。
行政单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主要有下列情形:
(一)行政单位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
行政单位取得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时,为了保证资产能够及时入账,需要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对该项资产进行评估,行政单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入账,也可以根据相关会计制度估价入账。
(二)拍卖国有资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的规定:“拍卖国有资产,依照法律或者按照国务院规定需要评估的,应当经依法设立的评估机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拍卖标的的保留价。”行政单位拍卖国有资产时,采取拍卖前先行评估的做法,可以有效地防止竞买人之间或者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故意压低价格,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和委托人的经济损失。
(三)有偿转让国有资产
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在账面上登记原始价值。因此,行政单位有偿转让国有资产时,不能按照原始价值进行转让,需要资产评估机构根据该项资产的使用情况、保养情况、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情况等因素进行全面、专业的分析,得出转让时的评估价格,以此为基础确定成交底价,有利于保证有偿转让双方的经济利益。
(四)置换国有资产
行政单位置换国有资产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涉及资金或只涉及少量的资金,它是一种以物易物的行为。置换的前提就是在明确知道双方资产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双方资产的购置时间、购买价格、使用情况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专业的评估机构来进行判断估价,根据评估结果再拟定双方资产置换的有关条件、程序等事项。如果评估结果差距过大,就需要一方支付对方一定的补偿。
(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国企资产:去行政化才能有效监管 篇6
国有企业,顾名思义是政府作为出资人成立的、属于全体国民所有的企业,其本质意义是集中国民财富以一种比私营企业更有效的方式实现国民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其资产及利润是全体国民的财富,其经营和管理活动理应受到代表出资人的相关组织和机构有效监管。目前属于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企160余家,其经济体量占据了国民经济总量的30%左右,且大部分都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支柱企业,加上地方的中小国企,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巨大。而且在我国,国有企业还有政治属性,其公有制的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管好国企不仅是一个为国民赚钱、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还是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如果国企老是赔钱、亏损、资产流失和财政补贴,那就从本质上变成了国家养活国企,而不是国企为国家经济发展出力,长此以往,国企的生存就会难以为继,国家经济发展肯定会受到影响,往大处说,就是不利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因此,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从改革开放之初扩大企业自主权,到上世纪90年代实行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再到现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可以说标志着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对坚持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如成立专门的国资委监管大型国有企业,出台了《企业国有资产法》、《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各类规范性文件,涉及财务监督、产权管理、业绩考核、薪酬管理、投资管理、监事会监督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范了国有资产的监管行为,堵塞了监管漏洞,也规范了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行为,防止了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同时,按照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国资监管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大部分国家重点企业都参照国际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各企业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了企业管理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监管。
然而,即使在这样严格的各种内外监管的体制下,国有资产流失事故仍然频出。有研究表明,国有大、中、小型企业权益损失占净资产的比重分别高达15.2%、59.4%和82.8%。从近几年暴露的与国有资产流失有关的大案来看,其监管漏洞显而易见。比如,中钢集团并购、延长石油被举报,包括7月17日被举报的华润电力,都是被大幅高估的国有资产出资,从几亿到上百亿。不知这种慷国家之慨随意性评估资产购买无法增值的企业的行为是如何经过看上去那么多的监管程序而最后仍得以落实。这里面可以肯定的是,国有资产的监管存在问题。
我们知道,国有企业尽管已经实行了公司化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但是因为国有企业姓“国”,其管理阶层全部沿用行政管理的模式,形成了“出则为官,入则为商”的现象。所有的国企都有行政级别,并纳入到组织部门序列。内部的管理结构和其他行政机关相似。决策过程和行政部门决策也相似,董事长、总经理实际上是行政首长,董事会、监事会相当于其领导下的内设机构。而且,政府在决定谁当董事长的问题上也如同行政部门的人员任命一样有高度的用人权。企业外部的监管部门都听命于行政领导。企业内部的监管实际上变成了一把手监管。我们看到的这些资产重组事故,都有行政权肆意行使的影子。最后使得“普通投资者成为买单者,无主的国有资产受损,全体国民的利益受损”。
因此,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当下紧迫的任务就是改革国有企业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因为这种高度行政化管理模式已经导致了监管体系、监管法规的效果大打折扣。行政化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用行政化而不是法治化的办法来进行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首先就是不符合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首先就是要法治而不是人治。高管人员可以在公务员体系和国企管理层体系之间流动,这也给不善经营管理活动的人留下了逃避经营不善的风险的机会。在国企改革过程中确定建立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正是在努力建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决策行为,进而去行政化管理模式。行政化导致产权主体不清晰,政企融合而不是政企分开。国有产权交易不同于一般的产权交易,由于其权利主体具有全民性,因此要求国有产权交易必须透明、公开。由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交易决策被知晓的人很少,国有产权难以最大限度地变现或最高价值地重组。国有产权交易本身应该是一个市场行为,然而目前的行政干预过多。
一些地方政府将国有产权交易作为招商引资的政绩工程来推进,为了多招商引资往往贱卖国有资产,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些地方国有产权交易决策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地方党政领导或有关部门领导及企业领导手中。于是购买方(受让方)托关系、找领导暗箱操作,场外交易;或者出让方、受让方和中介机构联手暗箱操作。当然,目前的相关法律没有对国有产权交易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的明确规定,特别是关于国有产权交易的信息披露规则更是暂付阙如,这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題。但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首先是政企分离。而这一步仍然“在路上”。
小议行政事业资产管理 篇7
一、构建公共资产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
(1)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财政预算、财务、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收益纳入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努力解决资产管理权限分散、权责不对称、管理粗放、资产配置效益较低等问题。
(2)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更新标准, 逐步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和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充分考虑部门占有的资产及其收益情况。切实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 逐步扩大新增资产配置审核范围, 未经审核不安排相关经费预算, 不得进行政府采购。推进现有公共设施整合集约配置和新建公共设施共建共用, 提高使用效率。
(3)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处置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机制, 促进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开展资产清查, 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严格国有资产处置行为, 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依法规范对外投资、出租、出借事项审批,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对资产全过程动态监管。
(4)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收益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上缴同级财政, 纳入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优先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新增资产配置等。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征管配套管理办法, 加强资产收益管理。
二、做好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1)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和预算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单位资产形成的主渠道;资产管理水平是预算安排合理与否的基础, 资产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资产预算, 间接决定了资金预算 (如资产配置和维护费用的安排等) 。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资产占有苦乐不均的问题, 必须促进资产的整合与共享共用, 积极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 一方面促进资源分配的合理化;另一方面,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单位特点, 探索建立各类资产配置标准。
(2)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在会计要素中, 资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财务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加强财务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是加强资产管理。无论是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环节, 还是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行为, 既是资产管理活动, 又涉及到国有资产权益、收益等, 也是财务管理活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既是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的有效手段。
(3)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企业, 可参照国有企业管理方式, 编制 (转59页) (接20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财政代表国家履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所有者, 适当收取国有资本收益。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统筹兼顾、适度集中。兼顾企业自身积累、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比例。二是相对独立、相互衔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分别编制, 既保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 又要与政府公共预算相互衔接。三是分级编制、逐步实施。按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级编制, 并根据条件逐步实施。
(4) 严格收益和对外投资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收益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收益规章制度不完备。在非税收入管理的文件中, 虽然规定了国有资产收入要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收缴办法。由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情况各异, 事业单位又存在多种情况,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所形成的收益千差万别, 加之历史原因形成的问题多种多样, 至今尚无系统收益管理办法出台。二是对外投资虽然规定了有偿使用的原则, 并规定征收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占用费, 但实际执行不理想。今后要出台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及使用办法, 加强处置收入、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股利分红等收入监控。
行政资产 篇8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现状
(一) 多元化的资产来源渠道初步形成
目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随着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和各项制度的改革, 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未作为商品交换的产品、劳务和经济资源, 开始从过去的无偿供给制或社会福利性服务转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领域, 逐步形成新的市场。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部分本来属于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纷纷转入经营, 一些单位特别是科研、教育等行业由于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高校办学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以及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来源渠道有所拓宽, 如财政拨款、上级补助、事业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接受捐赠。随着资金来源的增多,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无论从资产总量、资产结构、运营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行政事业单位多元化的资产来源渠道已初步形成。
(二)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种类增加速度较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 (不含军队) 国有资产增长呈迅猛之势, 且增长幅度高于国有经营性资产。政府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 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力度, 除少数单位外, 大部分单位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有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虽然目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规模最小, 但是从过去10年以年均17%的增长速度来看, 行政事业性资产规模会很快超过经营性资产规模。来自《中国会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与2003年相比, 2004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增长来了13.1%, 其增长速度比国有资产总量增长速度高出2.2%, 比经营性国有资产增长速度高出3.2%。如果考虑财政转型及政府对公共产品 (服务) 需求增长满足的社会经济目标, 预计到2010年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会达到10.2万亿元。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重钱轻物与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普遍
长期以来,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资产管理混乱, 往往都重视对国有资产采购工作的管理而放松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只重视经费的争取和使用, 而忽视财产的合理配置, 对实物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的验收审批、使用和保管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和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较长时间不清查、不盘点, 导致账实不符, 一些资产如手提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小型贵重物品, 长期被个人无偿占用, 国有资产成为个人私有财产, 缺少相应的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造成财产损坏、丢失的结果, 最终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
(二) 资产使用效率低, 政府运行成本高
长期以来,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 管理粗放, 从而导致各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公平, 有的部门除占有使用必需的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外, 有的还占有大量非经营性资产如出租的铺面, 经营的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印刷厂、修理厂、内部超市等, 用空余的办公用房进行经营出租, 而有的单位却要耗费大量财政资金来租房办公。由此形成了国有资产实质上成为各单位所有, 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产权形同虚置, 失去应有的统一管理权威, 难以进行合理调剂的现象。同时, 出租和出借的固定资产也不能按期收回, 出售、转让、报废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办理, 转入的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要求进行管理等等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有资产配置使用效率较低。巨额的国有资产闲置与低效率运行, 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低下和政府运行成本较高。
(三) 产权关系模糊不清, 运营核算落后
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 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使得资产属国家所有的概念十分模糊,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没有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运行机制。资产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多部门兼任, 对国家财产谁都不负责任, 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同时, 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核算上, 由于核算手段落后, 造成资产总账不能真实地体现资产实际状况, 而某些申报或报废手续繁琐, 造成资产管理工作者不进行上报入账,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形成大量账外资产。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一种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约束关系, 对资产使用效率的发挥也没能建立一套评价体系。
(四) 运营理念淡薄, 运营机制不健全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产权观念和运营理念淡薄, 对投人运营的资产又缺乏科学的管理, 导致在资产投人经营中处置的随意性与资产运营效益低下化并存。同时, 由于缺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的有效机制, 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运营系统, 导致国有资产主导作用和整体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在财政政策和一些经济政策上还沿袭过去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方式, 以致在资产转人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领导没有国有资产概念, 认为国家历年投资形成的资产就是本单位的资产, 可以随意处置、任意划转, 经营者没有明确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也不为国有资产提供收益。对其收益分配缺乏严密的监督管理制度, 造成经营中的“短期化行为”和收益分配的“私有化行为”, 从而产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运营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所有者权益, 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机制完善对策
(一) 明确产权关系, 合理配置资产, 提高资产效益
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必须开展资产清查, 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理工作, 摸清家底, 准确地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分布、占有、使用和变动情况, 必须明确产权归属, 做好产权登记、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清产核资等工作。真正做到产权清晰, 明确责任归属, 确实保护国有资产。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 资产配置要与现行的机构改革相结合, 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人员相匹配。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 要按照标准进行配备, 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 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从严控制合理配备, 能通过调剂解决的, 原则上不允许重新购。同时, 将原来混为一起的国有资产通过清查整理后进行统一规划和重新分类, 而对于那些职能性质相同或者相近并分散于各个单位中的优良资产, 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 以实现规模效应,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二) 建立资产绩效奖惩制度
由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一般公共需要, 更多的是体现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领域, 因此, 对于资产运行效益的衡量可以通过取得的社会效益来进行。单位要逐步建立与行政事业机关业绩挂钩的资产利用效率的评价制度, 将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列入评价、考核该单位工作成绩的内容。根据各类国有资产实物磨损和自然损耗价值的大小来确定使用年限, 同时, 分别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部门, 并由各个具体单位负责将资产管理的各项指标逐一量化。要抓紧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制度和体系, 对有效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经营使用国有资产获得收入的单位要采取一定的奖励机制, 以鼓励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利用闲置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利用不当、处置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单位要严格查处, 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三) 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相接的运营机制
注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在国有资产清查基础上建账建制, 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 并将成本概念引入财务核算体系, 在会计报表上提供固定资产资产原值、净值、减值及抵押担保等情况, 作为预算控制的依据, 通过合理的预算对资产的购置进行控制和监督, 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网络系统, 实现资产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实现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产的共同监管和信息共享。本着“经营”的理念, 盘活存量资产, 以依法理财的思想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 突出资产管理的整体性、效率性原则。通过对资产的预算管理, 克服资产的重复购置现象, 调节闲置资产, 增强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 有利于杜绝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
(四) 尝试开放式运营机制, 建立资产有偿使用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一些可以通用的资源不仅仅针对特定的部门, 还应扩大服务对象, 以降低已投入资源的机会成本和闲置资产的低效使用。如教育事业单位可规范“闲置”教育资源资产市场化, 在满足校内使用的前提下对社会开放, 计时定额收取使用费, 对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课题通过评估确定资产价值量而转向市场, 还可将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正确地投入经营。引导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为导向, 研究开发实用技术, 用自己的无形资产作价投资、出售或引资, 在市场中获得发展。是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中心、车队、食堂等剥离出来推向市场, 实行国有资产的租赁或承包经营, 逐步实现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和经营使用国有资产形成的收入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五) 建立资产运营的宏观调控和监管约束机制
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 要积极引导和控制社会资本,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也要注重政府的推动作用, 为资产运营制定正确的政策取向, 创造良好的资产运行机制和体制环境。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既要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战略的规划, 又要注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的微观基础的构建, 加速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 努力消除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的政策障碍,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调整和有效运营。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 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约束机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的全过程进行规范与管理监督, 要加大各种形式的审计监督力度, 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 坚持突击资产清理与定期审计监督相结合、账后审计与账前审批相结合、外部监督与内部制衡相结合, 加强审计监督, 严禁审计走过场。加大监控力度强化监管约束机制是防止资产流失,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忠信、王吉发:《国有资产管理新论》,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及聚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3]刘国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第3期。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有奖征文 篇9
为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提高广大财政、会计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我们将在全国蒗围内主办征文活动。一、指导思想本次征文活动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探索预算绩效管理、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方面的理论、问题和方法;推广全国各地在预算绩效管理和资产管理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做法、新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国预算缋效管理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二、征文时间2015年4月10日至2015年9月10日止。三、征文内容1.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与探讨。2.绩效目标管理P究, 包括绩效目标设置方法案例研究、绩效目标管理与预算编制结合问题研究等。3.缋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研究�4.预算支出缋效评价研究, 包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俘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t又重设置研究等。5.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财政管理改革的关系探讨。6.资产管理立法与监管体制.问题研究。7.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有效结合的问题研究8.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 探索合规性申报管理。9.公共资产管理创新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绩效薪酬制度改革相结合的研究。10.如强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资产与财务监管的思路、措施和建议:,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框架下公共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与配置标准问题研究。12.各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实践及缓验。13.公共ft产管理的国隨比较研究四、征文要求1.征文荽求主题明确, 观点新颖, 文风朴实, 语言简练, 贴近实际。题目自拟, 每篇文章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2.优秀稿件将在《行政事狀资产与财务》杂志上刊登。3.征文评选将于2015年10月进行。4.获奖及公幵发表的文章, 文责由撰稿人自负, 如发现有抄袭行为, 经査实, 将取消获奖资格。5.各省、市财政厅 (局)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要积极认真组织好本次征文活动。征文稿件由各省、市财政厅 (局)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统一报送, 也可由撰稿人直接投送。热忱欢迎我国经济学界和财政学界的专家学者、财政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从事财政、财务、会计工作的同志踊趺参加征文活动。五、征文评选方法本次活动将成立征文评审委员会。我们将聘请财经学界资深专家以及财政部门相关专家担任评审委员。征文评选日常事务由《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社具体负责。六、奖励办法本次征文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另外设组织奖4个。对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七、联系方式征文稿件电子文稿请发至:2006XZSy@l63.com�请在电子版上注明有奖征文字样。参评稿件不退回。联系电话027—87679688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征文启事 篇10
为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怍, 提高广大财政、会计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主办征文活动。一、指导思想本次征文活动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探索预算绩效管理、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方面的理论、问题和方法;推广全国各地在预算绩效管理和资产管理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做法、新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深人开展。二、征文时间2014年4月10日至2014年9月30日止。三、征文内容1.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与探讨。2.绩效目标管理研究, 包括绩效目标设置方法案例研究、绩效目标管理与预算编制结合问题研究等。3.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研究。4.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包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权重设置研究等。5.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财政管理改革的关系探讨。6.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预算费用定额的关系问题研究。7.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有效结合的问题研究。8.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 探索合规性申报管理。9.公共资产立法与监管体制问题研究。10.公共资产管理创新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绩效薪酬制度改革相结合的研究。11.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资产与财务监管的的思路、措施和建议。1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框架下公共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与配置标准问题研究。13.不同行业大型专用设备的配置标准问题研究。14.各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实践及经验。15.公共资产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16.与财政管理改革和资产、财务会计管理等相关其他内容。四、征文要求1.征文要求主题明确, 观点新颖, 文风朴实, 语言简练, 贴近实际。题目自拟, 每篇文章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2.优秀稿件将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上刊登。3.征文评选将于2014年10月进行。4.获奖及公开发表的文章, 文责由撰稿人自负, 如发现有抄袭行为, 经查实, 将取消获奖资格。5.各省、市财政厅 (局)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要积极认真组织好本次征文活动。征文稿件由各省、市财政厅 (局)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统一报送, 也可由撰稿人直接投送。热忱欢迎我国经济学界和财政学界的专家学者、财政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从事财政、财务、会计工作的同志踊跃参加征文活动。五、征文评选方法本次活动将成立征文评审委员会。我们将聘请财经学界资深专家以及财政部门相关专家担任评审委员。征文评选日常事务由《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社具体负责。六、奖励办法本次征文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另外。设组织奖4个。对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七、联系方式征文稿件电子文稿请发至:2006xzsy@l 63.com�请在电子版上注明有奖征文字样。参评稿件不退回。联系电话027—87679688。
行政资产 篇1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调查中发现,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大多是财政拨款,在经费支出中列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一些部门单位在固定资产购买、管理、核算中不按制度规范要求处理,存在账外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损失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1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1.1 固定资产核算的特点 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较大(一般为2000元以上),增减变化方式繁多,如固定资产的增加就有购置、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更新改造、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接受捐赠等多种方式。相应协及的科目也很多,核算较复杂。
固定资产有独有的反映其价值转移的核算方式:折旧。影响折旧的因素有:折旧基数(多数情况下为原值)、已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五个方面。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选用一般不得随意变更。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不能抵扣。
1.2 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涉及基建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必须由这些部门共同联手参与管理。同时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较强的技术性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应配备有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强,懂业务、会计算机操作,会讲肯干的专职人员。固定资产管理一旦失控,其所造成的损失将远远超过一般的商品存货等流动资产。
2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
2.1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 主要原因:一是财务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二是建造的固定资产,由于资金不足、决算不办理等原因,造成结算不及时而未入账,部分单位甚至在建造的办公楼、教学楼已使用多年后,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三是盘盈、接受捐赠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由于各种原因滞留账外不入账,形成资产的账外循环。
2.2 固定资产长期被隐满、借用、侵占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单位主动或被动地向对方提供实物,如行业性管理单位、行政隶属关系、权力机关单位,有的上下连动,表现为赠送、侵占、借用对方的固定资产?诸如轿车、空调、电脑等,这些资产以各种名义长期被单位和个人借用、侵占,有的是对个人的变相行贿、受贿,逃避了监督。
2.3 政府采购法对固定资产购置的制约力度不够 调查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政府采购法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一是在谈判小组的选择、标书的撰写等都可能存在人为的倾向性;二是政府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应当自行回避,但在政府采购法中的规定力度不够;三是部分单位私下交易,暗箱操作,搞“人情采购”。有的刻意“化整为零”,分解采购规模,规避政府采购;四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法的有关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容、政府集中采购程序等不了解,疏忽了固定资产购置的政府采购环节。
2.4 房屋出租不规范,收支自行支配搞“账外账” 一是房屋租赁合同签定不规范,有的不签定《租赁合同》,有的逾期不续签,有的条文不符合法律的规范要求,造成租赁费不能及时收取;二是有些单位对外招租不透明、不公开,有的以低价格租出,经办人从中谋取私利,有的单位将资产无偿转给下属单位租赁经营,变相转移国有资产租赁收入;三是收支不纳入财务统一核算,出租收入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作台账记录,长期游离于账外,形成“小金库”,有的租赁收入直接冲抵单位的账外招待费,或用于职工的奖金、补贴及福利开支等私分性质的支出;四是国家税收的多重流失。由于收支不入账的核算,造成了出租、出借方偷逃房产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等税款情况的发生。
2.5 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明细账,财务会计资料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审计中发现一些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由于固定资产实行原始计价一贯制的办法,单位会计无法确认盘存资产数量的多与少、及其价值的增与减,账面资产总值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
2.6 对固定资产租赁收入的监督形同虚设 审计中发现有些单位出租部分办公用房,收入未全部进账,直接抵项了账外的单位招待费、福利费支出,财会部门对本单位租赁收入的应收数、已收数、欠收数,均无完整的台账或记录,会计监督失控。
3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科学管理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不善,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其使用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监督,做到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加强监管、规范收益,才能有效杜绝各类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3.1 建立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 实行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财务及购置、使用部门负责人的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二是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单位领导经济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部门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等的管理和监督,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3.2 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管理和监督,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增强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自觉性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定期分析,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二是要加大监督的力度,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要履行好职责,切实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增减、租赁的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经常性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止资产流失。对各种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3.3 完善政府采購管理体制及监督机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工作 要抑制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权钱交易和其他腐败行为,必须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努力实现政府采购的信息公开、过程透明、行为规范、手续简化。一是应建立政府采购法的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政府采购所遵循的原则、组织管理与实施、适用的对象和范围、采购方式、工作程序、监督检查等,以促进政府采购的运行和规范操作;二是要确保政府采购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三是要对集中采购机构和工作人员实行全流程的跟踪监督和管理,把监督机制贯彻始终,采取制度管人,层层把关,否则容易造成新的腐败;四是对采购的固定资产,要注重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调整采购价格,确保节约资金和确保质量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效抑制腐败、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
盘活国有资产降低行政成本 篇12
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1) 资产处置“三到位”。国有资产处置一直是资产管理的热点难点, 资产处置方法和方式不妥容易引起社会非议, 经过周密论证, 蓬莱市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处置程序予以规范。一是资产处置公告到位。1万元以上资产处置集中评估拍卖, 重点保障资产处置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进行, 要求拍卖机构把拍卖项目、拍卖时间、拍卖地点、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及时准确的刊登在《烟台晚报》、《蓬莱日报》上, 并在资产单位门前公告七天。二是监督到位。深入细致的监督中标的资产评估机构、资产拍卖机构的资产处置过程, 对资产评估实行核准制, 核准后的价格作为拍卖底价, 成交价格不得低于评估价格。三是处置资产服务到位。资产管理人员无论节假日都能保证购买意向者及时了解资产状况的要求, 实现零投诉, 同时积极为竞拍成功者产权转移提供周到服务。“三到位”使资产处置收益提高了50%, 2009年实现行政事业资产处置收益560万元。为了鼓励自筹资金购置资产, 规定新资产自筹资金购置的单位, 资产处置款拨到单位收入户纳入非税收入管理, 专项用于固定资产购置;财政资金购置的资产处置款全市统筹使用, 2009年入库100万元。
(2) 资产出租出借严格审批制。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和风险的监管, 对蓬莱市对资产出租、租借、对外投资、内部经营进行清理, 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和合理的管理流程, 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是摸清家底。通过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历年来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内部经营进行清理, 摸清了“家底”, 建立了电子档案。二是实行资产出租审批制。单位出租资产须填报《蓬莱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审批表》, 经主管局审核后报财政局审批。三是资产出租采用设立底价法。由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出租资产出租价格进行评估, 经财政局批准后作为出租底价, 多人竞争采取投标方式, 但是各单位资产出租价格不得低于该价格。四是统一合同文本。由律师拟定了《蓬莱市行政事业资产出租合同》, 该合同一式四份, 资产出租单位、主管局、财政局、预算外资金管理局各一份。五是强化资金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局对照合同文本, 核对非税收入收据, 足额征缴出租收入。五项措施使蓬莱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租借收益提高了28%。
(3) 资产收益严防“损公肥私”。一些单位因业务关系, 有大量银行存款, 而将款存到哪家银行、存活期还是定期, 缺乏透明度, 易造成“灰色地带”。银行借钱给存款单位, 造成大量资产体外循环或用于存款单位发放福利。采取引导的方式予以规范, 将部分单位的流动资产实行统管, 规定凡是进入政府行政审批中心、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存款单位都要实行招标, 中标银行利用闲置资产解决这些单位的办公场所、支付部分网络和专用微机等相关费用, 实现双赢局面。
二、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1) 充分发挥资产调剂作用, 努力节约办公经费。资产调剂是资产管理的核心内容, 蓬莱市资产调配本着“围绕行政、服务全局”的原则, 打破条条框框, 跨部门、跨单位进行调配。2009年至今根据工作需要为车辆缺编单位、新成立单位、车辆老旧单位、临时单位调剂车12辆、办公设备125宗、办公场所8处, 节约办公经费260多万元。
(2) 盘活资产, 筹措公益事业发展基金。近年来蓬莱市大力进行全市教育布局调整, 空置出校舍37处, 财政局通过引导、督促教育局、乡镇政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评估公告拍卖、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资产。2009年处置校舍5所, 资产处置收益1085万元, 全部用于蓬莱市中小学教学设施改造,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加强租用办公房管理, 努力消化租金支出。一是通过集中谈判争取租金优惠。由财政局根据各租房单位实际情况, 确定租用面积, 会同租房单位与出租方进行谈判, 充分发挥国有单位优势, 以低于市场价格为目标, 争取出租方最大的租金优惠, 2009年1—5月先后为蓬莱市公证处、结核病防治所等单位争取租金优惠6.5万元。二是把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租用房屋纳入财政统一管理, 统一调配。严格控制人均办公用房配置标准, 尽力压缩办公面积, 鼓励内部挖潜解决办公用房。三是制定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出租收益分成比例, 既解决了单位苦乐不均, 又消化了租金支出。
三、构建资产联动管理机制
(1) 完善人员管理体系, 明确管理责任。财政局设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各主管局、事业单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 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局、主管局、事业单位三级资产管理机构和资产管理人员体系, 并以文件形式明确了资产管理职责范围。同时归集各项新的规章制度、管理表格、工作流程等编印了蓬莱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工作手册, 发给资产管理人员学习应用, 作为日常资产管理的指南;发给审计、监察、监督检查部门, 做为共同加强资产管理的依据。
(2) 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加强行政事业资产数据管理, 在及时准确的将变量数据录入数据库的同时, 还定期与纪委、房产部门、资产单位进行数据核对, 确保资产信息的准确性, 目的是为相关职能科室预决算提供数据支持。比如, 车辆燃修费定额为每辆车1万元, 全市车辆的预算数据取决于资产数据库;2009年又对23家行政事业单位租用房屋办公进行核对清理, 核减3家、调整7家, 共节约办公经费31.5万元;行政事业单位租借合同定期转给预算外资金管理局, 方便了财政资金管理;日常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购置资产, 各职能科室首先查询资产数据库, 请求调拨, 没有资产可拨再考虑购置, 从而开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局面。
【行政资产】推荐阅读:
行政资产管理办法07-03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06-19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制度08-20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09-23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计报表填写手册07-15
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07-28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参考格式12-09
以资产清查工作为契机全面规范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05-27
谈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05-29
(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