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资产(精选3篇)
煤炭资源资产 篇1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 标志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取得广泛的共识, 这就要求企业调整以前的传统行为和观念, 处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煤炭企业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主力, 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忽视环境问题, 给环境和附近的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应该在煤炭企业中推广环境会计, 本文就煤炭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问题进行探讨。
1 环境资产的确认
1.1 环境资产的含义
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主体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环境资产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被资本化了的环境成本, 即与企业的环境活动有关的资产;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作用的自然资源。
1.2 环境资产的确认
环境资源要作为一项环境资产加以确认, 必须符合以下环境资产的确认标准。
(1) 从过去发生的事项取得或控制。
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是会计主体通过某些已经发生的事项而取得的, 或者也可以是特定的主体没有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但是能够行使该项资源的使用权, 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2) 未来效用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 资产可以为企业未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因此, 环境资源被确定为一项资产, 也应该满足这个条件, 为企业创益。
(3) 能以货币计量。
环境资源成为环境资产, 作为会计要素之一进入会计循环, 就必须实现自身的价值化。
(4) 环境资产确认的地域范围限制。
环境资产是人类所共有的, 属于人类共同的“特定财产”, 在划分地域的同时, 也就明确划分了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环境会计只能对属于本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资产进行确认, 而对于属于多个主体的共同的环境资产, 确认的标准是以是否对环境资产拥有控制权来划分的。
根据环境资产的含义及确认标准, 煤炭企业环境资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自然资源:土地、水资源、矿藏等; (2) 生态资源; (3)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 (4) 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
2 环境资产的计量
2.1 自然资源的计量
(1) 土地的计量。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受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自然资源, 按它的利用程度可分为五个等级:耕地、林地、草原、建设用地和荒地。对土地的价值计量使用公式法。
土地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自身价值V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价值P。其中, V是基本地租R乘以土地等级系数a, 再除以平均利息率r, 即V=a×R/r;而P=I (1+i) / (r×N×Q) , 其中I为土地的初始投资额;N为受益年限;Q为受益资源的总量;i为平均利润率。则总价值M可用下式表示:
(2) 水资源的计量。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前提,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 水资源的价值应该包括它本身的费用和自然资源的价值, 这里用矩阵法来进行计量。
水资源的价值向量A= (A1, A2, A3, A4)
其中A1为水质;A2为水资源量;A3为人口密度;A4为国民收入。
Q=A×R (R为水资源的评价矩阵)
V=Q×S (S为水资源的价格向量)
(3) 矿藏资源的计量。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由于其所具有的耗竭性、经济寿命的长期性、利用的不充分性和实现的依附性等特点, 在计量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底价法。
矿产资源资产有五部分构成:一是采矿权益, 它包括矿产资源贫富程度所决定的超额收益情况而定根据市场的价值作为资产的底价, 设为Pa;二是资源耗竭的补偿, 它根据补偿标准直接计算, 设为Hb;三是生态环境的补偿, 它根据土地复垦的预测费用计算, 设为Hc;四是勘探费用的补偿, 可根据勘探劳动的耗费计算, 设为Pd;五是矿产发现权权益, 设为Ke。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Pf为环境资产的净价。
(2) 收益现值法
矿产资源可为经营者带来超额收益, 它们的价值也就是这项资产在市场条件下的交易价值, 其值是未来期望收益净流入用名义或实际利率贴现后的和。假定矿产资源的可开采年数 (T) 是一定的, Pf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Nt为矿产资源扣除开采、勘探及开发成本后的单位价值。
(3) 市场法。
在市场上找到矿种相同、自然成因类型相同、工业类型大致相似的矿产资源的价格作为参照, 在考虑了相关规模和品位的调整系数后, 来确定矿产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别的方法相比, 计算简单, 但要根据地理位置、消费者心理来权衡规模和品位的调整系数。其公式如下:
其中:Pf为参照物资源资产的价格;L为品位调整系数;M为规模调整系数。
2.2 生态资源的计量
生态资源价值计量的实质是对自然资源间接效用的测量。这里选用机会成本法对矿区的生态资源进行简单的估算, 不用直接估算矿区的生态资源的自然价值, 而是将采煤这一项目和费用最少的替代项目进行比较来分析, 比如说石油开采, 在不考虑自然灾难和矿难的情况下, 将煤和石油开采的费用之差作为保护矿区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矿区的自然价值的最小评估法。
设每吨煤开采费用为A元, 替代项目每吨开采费用为B元, 煤矿可采储量为C吨, 则生态资源的价值D可用下面的公式确定:
由于生态资源中有很多项目不能用货币来计量, 所以对生态资源的计量只能是估算, 只能为企业提供参考意见。
2.3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
对于煤矿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而购买的设备, 可比照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如果是企业自制的设备, 则只须按照制造成本计算。比如说, 煤矿为处理废水而购买的设备可按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计量;煤矿为处理煤矸石自制的设备则只须按它的制造成本来计量。
2.4 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
煤矿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取得, 有购买和自己研发的。对于购买的技术可直接根据购买的成本作为资产的价值;对于自己研发的应该按照研发过程中实际的成本计算, 其中属于专利的应加上与专利申请有关的费用。
3 算例分析
下面以某煤矿为例, 该煤矿占地面积约35 km2, 地质储量3.42亿吨, 可采储量1.89亿吨。矿井设计能力150万吨, 服务年限60年, 初始投资额为2000000000元。下面只对该矿的自然资源进行计量。
3.1 土地资源的计量
假使土地等级系数为2, 基本地租为0.5m2/元, 平均年利息率为1%, 平均利润率为-1%。
3.2 水资源的计量
设水资源价值向量A为 (0.25, 0.40, 0.15, 0.15)
评价矩阵R为:
3.3 矿藏资源的计量 (用公式法计算)
设煤矿资源等级系数为1.5, 单位资源资本利润为3元, 煤炭行业平均利润率为-0.4%。
摘要:环境资产的计量作为环境会计中的重要内容, 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就煤炭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进行探讨, 以环境资产的含义和确认入手, 讲述了煤炭企业环境资产所包括的内容、计量极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资产,确认,计量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景非.环境会计及其计量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 2002.
[3]张雪晶.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表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蒋尧明.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4) .
[6]许家林, 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 (1) .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优化管理研究 篇2
近年来, 我国的煤炭企业发展迅速, 生产规模不断壮大, 效益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的同时, 企业在内部管理尤其是对于占企业总资产份额比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仍然不够重视, 内部缺乏有效机制进行监督、制约。如果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控制不到位, 必然会出现固定资产管理松散混乱, 造成国有固定资产的闲置、流失, 从而相对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削弱企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
2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煤炭企业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
目前, 由于国家对煤炭企业的重视, 煤炭企业的领导层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安全生产、技术改进以及煤炭销量上, 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则疏于管理, 没有把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整体的企业管理之中。由于领导层的忽视, 导致煤炭企业很多固定资产年久失修或者提前被报废, 或者被盗丢失。领导层在核算企业效益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固定资产的磨损和保养费用, 这样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 由于领导层的忽视, 企业员工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且不注意日常的维护。
2.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表现在管理固定资产的部门职位、职能划分不明确, 一些本属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管辖的却被其他部门管理, 而且在管理部门内部, 各个岗位职能部室非常明确, 对固定资产采购、验收、核算、使用保管、维修、调拔、处置、清查等核算管理之间的职能划分混乱。
其次,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和考核制度不健全。煤炭企业的领导者过于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强对可变成本的控制, 其大都认为, 可变成本的下降才能使经济效益上升, 忽视了固定资产的可降空间。因此大多煤炭企业疏于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考核, 甚至一些煤企没有将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之内。
2.3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跟其他企业不同, 煤炭企业大部分的固定资产在矿井下, 这要求会计人员对矿井下的设备有所了解。但是在现实操作中, 一方面, 会计人员不可能对井下设备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经常出现在会计报表上的折旧时间常常对于设备的实际使用时间, 这就导致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没有合理分摊到该项固定资产实际使用的期间内。另一方面, 一些井下设备已经报废或者严重的毁坏, 但是由于会计人员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跟踪了解, 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不符, 从而不能为企业提供真实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2.4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煤炭企业一般都具有自己的审计部门, 审计部门的经常性核查和审计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 在问题还小的时候发现并解决, 并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核查起到防范的作用。在煤炭企业中, 审计部门经常性的核查对固定资产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现实执行中, 内部审计部门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3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完善措施
3.1实施固定资产管理领导负责制
针对企业领导层对固定资产的不重视, 建议煤炭企业建立和实施固定资产管理领导负责制, 责成专门的领导主管固定资产的保养和维护, 并将固定资产的完善以及使用的方便性作为该领导的考核和惩罚的依据。其次, 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检查小组, 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的保养和维护进行检查监督。以此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3.2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财务部门要按照《会计基础工工作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加强会计监督,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加大财财务控制力度。对固定资产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修理、处置、报废直至退出企业全过程, 建立合理的核算、管理流流程, 来维护资产实物的安全完整及账务的及时准确。
3.3加强财务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煤炭企业要加强财务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使固定资产核算人员能够深入现场、深入井下来对井下的设备状况进行了解。以此做到账面核算和实际发生的损耗一致。其次, 设备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设备的管理力度, 无论是井下还是井上设备都必须做到责任到人, 只有责任到人, 才能更好的与财务固定资产核算人员沟通协作。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 节约固定资产使用成本, 降低原煤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4加强煤炭企业审计监控力度
(1) 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现实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 审计的结果总会避让企业的经济效益, 比如审计部门监督到某些固定资产已经到了报废年限, 但是公司仍在使用。因此, 增加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势在必得。煤炭企业的领导层应给予审计部门更大的权力, 这样可以预防财务主管屈从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听之任之, 当然也可以使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合理。
(2) 拓展内部资产审计业务领域。
首先,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体系, 使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其次,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实现审计与经济效益的均衡, 以此来谋取更大的资产管理效益。
摘要:首先对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在此基础上主要阐述了现阶段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出现的主要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屈利.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0, (5) .
煤炭资源资产 篇3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土地资产取得制度经历了无偿取得阶段、无偿到有偿过渡阶段、有偿取得阶段的演变过程。早期的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主要通过划拨方式取得, 这种以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的方式否认了土地价值的存在, 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随之展开, 我国土地市场体系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煤炭企业作为国家能源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大量的土地资产。然而, 在我国土地市场发展过程中, 国有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土地无偿使用的惯性思维, 对土地资产关注不够, 存在产权不清晰、利用效率低、管理粗放等问题。近年来, 国有煤炭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以期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此过程中, 必然涉及到土地这一重要资产。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土地资产管理制度, 使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产权明晰、管理科学, 有助于国有煤炭企业提高经营效率, 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拟从国家政策法规、地方政府约束、企业自身管理三个层面, 对国有煤炭企业土地问题的成因予以分析, 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以期理顺产权关系, 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企业效益。
一、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概述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土地实行无偿划拨的分配方式, 企业的土地资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其资产效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完善, 土地的取得也由无偿到有偿, 土地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土地资产的价值日益凸现。
二、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基本情况
(一) 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的概念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只是土地资源, 在原始社会里, 没有私有财产、阶级和国家, 虽然土地存在被占有的情况, 但由于地广人稀, 生产力水平低下, 土地显得并不稀缺, 也不存在土地所有制关系, 自然也不存在土地资产问题, 土地从资源转化为资产, 是相对于人类需求土地出现稀缺而占有土地, 并把土地视为财产时发生的。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当人类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时, 土地资源出现了稀缺现象, 因而, 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而占有, 从这个意义上说, 土地资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和排他性, 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 是资本的物的表现, 但并非所有的土地资源都能转化为土地资产, 没有即期使用或近期内不可能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资产属性。
刘书楷教授指出, “土地资产是指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之所以称之为土地资产, 是由于取得此种资产时是按成本计价的, 即在取得土地资源时须从实际成本支付货币计价。在商品经济和现代产权条件下土地资产亦应是资产的物的表现, 土地资源和资产在所有权和使用权转移时都应该是有偿的, 并应在经济核算上把土地资产作为资本占用来反映。”张月蓉教授指出, “土地资产是指具有社会属性的土地, 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我们认为, 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是国有煤炭企业通过划拨或出让等形式获得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拥有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土地资源的货币表现形式, 是土地自然性状及其开发利用程度等因素在经济形态上的综合反映。
(二) 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的特点
1. 用地形式的多样性。
国有煤炭企业大都成立较早, 随着体制的改革、生产力的发展, 其用地形式不断增加, 呈现多样性。除生产必须的工业用地外, 国有煤炭企业的用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职工住宅、公共设施占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企不分, 煤炭企业拥有许多社会职能部门, 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执行政企分开政策, 但是政策执行不彻底, 企业仍承担部分社会职能, 部分土地继续为社会服务。二是多种经营用地。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大多是以煤炭为主业的多种经营集团, 除采掘业还涉及加工业、服务业、林业、教育、医疗、农业等多个领域, 由于经营性质的不同, 其用地形式也多种多样。三是沉陷土地。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 也对土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地下资源的开采破坏了地质结构, 最终形成沉陷区。四是矸石山占地。煤矸石是煤炭工业在采煤和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以前产生的矸石在地面堆积, 形成矸石山。目前新产生的矸石被用于井下充填。矸石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掩埋了大量土地。
以铁煤集团为例, 共拥有土地9453万平方米, 其中, 住宅用地487万平方米, 公共设施占地10万平方米, 林地7137万平方米, 文教卫生用地11万平方米, 种植、养殖用地2万平方米;沉陷土地405万平方米;矸石山占地26万平方米。
2. 土地分布的广泛性。
国有煤炭企业的土地分布面广, 具有跨市、跨省、跨地区的特点。煤炭资源是地质作用自然形成的, 煤田的分布不受人为区域划分限制, 国有煤炭企业在取得资源时, 相应土地往往跨区域分布。例如, 铁煤集团地处调兵山市, 其本部所辖土地分布于调兵山市、法库县、康平县、铁岭县、清河区。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随着开采的进行资源逐步萎缩,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煤炭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到资源丰富地区进行开发, 逐渐形成跨省市的格局, 土地分布亦随之发生变化。如, 截至2013年12月31日, 兖州煤业拥有并经营21个煤矿或矿区, 地跨中国的山东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和西澳大利亚洲。
3. 土地位置的唯一性。
采矿用地位置取决于矿产赋存区位, 具有唯一性。矿产资源开采由矿产资源的赋存区位决定, 地下决定地上。采矿用地的位置和布局安排, 局限于地下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 可调整余地小。由于受矿产资源的分布、开发成本、开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企业用地的位置几乎是唯一且不可替代的, 采矿区位确定后, 用地位置随之确定。数据显示:中国探明煤炭储量1.18万亿多吨, 其中内蒙古煤矿资源储量2982亿吨, 占全国煤炭储量26.86%;山西煤矿资源储量2664亿吨, 占全国煤炭储量22.6%;陕西煤矿资源储量1660亿吨, 占全国煤炭储量14.95%, 我国大型煤矿基地也主要聚集在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省市。
4. 土地使用的阶段性。
煤炭资源开采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 其用地目的不是为了占有土地进行永久性建设, 而是通过煤矿的开采获取地下矿产资源。煤矿的开采具有生产周期, 无论开采期限多久, 采矿结束后, 即不需继续占用土地。因此, 煤矿使用土地的年限由矿产开采的年限所决定。
5. 煤炭开采对土地的破坏性。
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深入, 对土地的破坏日益加剧, 造成土地的劣化、干旱化, 导致耕地急剧减少。煤矿开采方式的不同, 对土地的破坏程度也不尽相同。井工开采是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 利用井筒和地下巷道系统开采煤炭或其矿产品的开采方法。井工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 造成地表沉陷, 影响地表植被并导致大量耕地及地表建筑设施的破坏。露天开采是直接剥离表土和煤层上覆岩层, 使煤层暴露后开采, 对土地破坏巨大且不易恢复。
6. 土地生态的可恢复性。
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 露天矿井仅占0.3%, 产能占5%左右, 井工矿井在开采结束后, 存在大量闲置、无法利用的废弃土地, 通过推进采矿废弃地土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业用地具有可恢复性。例如, 平顶山矿区自1957年开始投产以来, 大量的地下采掘活动破坏了含煤地质体的原始平衡状态, 造成了大面积地表塌陷, 使大面积居民住宅、道路、桥梁、供排水管路以及一些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受到严重损坏。经过对塌陷区的土地复垦, 将塌陷区复垦为林木用地、仓储用地、城市绿化用地、人工湿地等, 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系统, 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的分类
1. 按照土地用途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定土地用途, 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国有煤炭企业主要使用的是建设用地。
2. 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2007年国家标准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含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国有煤炭企业使用的土地主要涉及如下几类。
3. 按照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分类。
国有煤炭企业从土地一级市场即国家手中取得土地使用权, 其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
第一, 行政划拨方式:指国有企业经县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 无偿取得或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没有使用年期限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 国有煤炭企业早期土地资产大多通过划拨方式取得, 对当时的国有煤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铁煤集团为例, 铁煤集团从1958年建矿以来, 共取得划拨地862宗, 占土地总宗数的92%, 用地形式是以煤炭为主业的多种经营用地和公路、广场等公共设施公益性用地。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以后, 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得以沿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 国有企业占有的划拨土地使用权需要进行有偿处置, 但应区分经营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 避免加重国有煤炭企业负担。
第二, 出让方式:指企业缴纳土地出让金获得土地使用权。国有煤炭企业建矿时对土地需求量较大, 主要以划拨方式取得, 随着土地制度由无偿划拨到有偿取得的转变, 国有煤炭企业才逐渐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 但此时企业对土地需求量也逐年减少, 所以出让土地使用权在国有煤炭企业土地使用权中占比较低, 例如:铁煤集团拥有土地937宗, 总面积9453万平方米, 其中出让方式取得土地共计22宗, 面积34万平方米, 面积占比仅0.36%。以该种方式取得土地需要一次性缴纳大量现金, 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现金流会产生较大影响, 结合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的现状,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不利于企业摆脱困境。
第三, 授权经营方式:是指国家将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后, 授权给特定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该企业可以向其直属企业、控股或参股企业以作价出资 (入股) 或租赁方式配置土地。例如:1999-2001年间, 铁煤集团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采取以授权经营的方式对土地进行了有偿处置, 涉及土地共计54宗, 面积总计222万平方米。此种方式处置土地, 既避免了现金流的支出, 又增强了国有土地资产的流通性, 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但是, 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对于采用授权经营方式处置土地只有原则性要求, 使得企业在审批、手续办理、土地资产转让、确定转增国家资本金金额时采用的方式不统一, 未建立起土地保值增值的统一监管方式。
第四, 作价入股方式:指国家以一定年期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 作为出资投入改组后的新设企业, 该土地使用权由新设企业持有。如1998年后, 原国家煤炭部撤消, 国有煤炭企业下放到地方并由矿务局改制重组为公司制, 2000年左右又进行了债转股。很多债转股公司以土地资产出资, 增加国家资本金。作价出资 (入股) 方式避免了国有煤炭企业为完成土地有偿处置而支出大量现金, 可以集中资金运用到正常的生产经营当中, 处置后的土地成为企业法人的资产, 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可以再次进行转让、抵押、出租, 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将土地再次进行作价出资 (入股) , 保证土地资产再流通。但是, 作价出资 (入股) 方式有偿处置土地对企业的限制条件比较严格, 企业需要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五, 租赁方式: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给企业, 由企业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一定年期的土地租赁合同, 并支付租金。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可以避免一次性缴纳大量现金, 租金只需按年缴纳, 减轻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经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合同约定, 可将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转租、抵押, 有利于土地资产的再流通。但出租人与承租人一般签订短期合同, 由于土地资产存在普遍的增值现象, 土地租金可能逐年上涨, 导致企业总成本的增加。
三、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发展历程
土地资产按所有制性质, 分为国有土地资产和集体土地资产。其中, 对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 是我国土地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1978年以来, 我国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 在此历史性的转换过程中, 市场价格机制在国有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 土地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和不断完善。
随着土地资产管理制度的不断变迁, 国有煤炭企业土地资产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历史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土地资产无偿取得阶段。建国初期, 国家通过接管、没收、赎买、收归国有及法律宣布等方式, 将绝大部分城镇土地改造为国有土地, 逐步确立了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国家机关、部队、学校使用国有用地时, 由政府无偿拨给。国有企业、公私合营企业使用国有土地时, 由政府拨给使用, 同时交纳租金或土地使用费。
1954年2月, 政务院《关于对国有企业、机关、部队、学校等占用市郊土地征收使用费或租金的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国营企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占用的土地, 不论是拨给公产或出资购买, 均应作为该企业的资产, 不必再向政府交纳租金或使用费。”同年4月, 内务部《关于执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中几个问题的综合答复》中规定:“国家机关、企业、学校、团体及公私合营企业使用国有土地时, 由当地政府无偿拨给使用, 均不必交纳租金。”从此, 确立了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
国有煤炭企业开发建设初期, 建井征用土地主要用于工业广场和生产必须的配套设施及职工居住区的建设。1958年, 国务院颁布《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对征地对象做了相应调整, 规定被征用的土地既可以是农民私有的土地, 也可以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土地。该法第十四条规定, “被征用的土地及其附着的房屋等应由原所有人或其合法的代理人凭所有权的证状或当地乡以上人民政府的证明, 向用地单位领取补偿费 (可由当地人民政府代发) 。”随着煤田开采范围的扩大, 矿区生产生活用地不断增加, 煤炭企业按国家规定的征地审批程序大量征用农民集体土地, 保证矿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这一阶段, 由于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制度, 国有煤炭企业用地需求大多通过划拨方式取得, 即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的划拨给企业使用。但是, 根据当时法律规定可以看出, 企业需要向征地对象进行补偿, 交纳补偿费用。国有煤炭企业没有土地征用和地籍管理专业部门, 建设用地基本是谁征用谁管理, 各单位保存的地籍资料基本为土地征用报告和批文。土地边界的确认, 由村和土地使用单位现场划定, 没有相应的边邻四至的图纸资料和相关的地籍资料。
第二阶段:土地资产无偿取得到有偿取得过渡阶段。1978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放的的决决策策。。随随着着改改革革开开放放方方针针的的贯贯彻彻实实施施, , 土土地地作作为为一一种种重重要要的的生生产产要要素素却却不不参参与与市市场场交交易易, , 土土地地无无偿偿使使用用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愈加突出。
1979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一部分, 合营企业应向中国政府缴纳场地使用费”。这一法律规定使国有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第一次分离, 此后, 国有土地开始有偿使用。
1988年9月,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是我国土地管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标志着对国有土地无偿、无期限使用、无土地市场的不合理土地使用制度的突破。至此, 土地使用权真正脱离所有权而独立。
1994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颁布实施, 该法第三条明确规定, 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土地有偿转让是土地使用权取得的主要方式, 并明确规定土地使用者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出让与转让确定了以市场机制分配土地地资资源源的的制制度度, , 从从而而收收取取土土地地使使用用权权出出让让金金成成为为土土地地使使用制度的主要形式。
1999实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 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 应当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但是, 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 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从法律上确定了国有土地的供应方式以有偿使用方式为主, 有偿使用和划拨方式并存的基本思路。
这一阶段, 我国实行了以土地有偿取得为主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改原有制度为有偿、有限期、可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对国有煤炭企业一直无偿、无限期使用的划拨土地, 在企业改制时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行有偿使用。针对土地使用制度的转变, 国有煤炭企业对土地进行规范管理。设立房地产相关部门, 主要负责生产建设用地的征用和地籍管理。20世纪80年代, 国有煤炭企业与当地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协调, 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同时建立了土地统计报表制度和地籍档案搜集整理和管理制度。企业成立土地管理部门, 专门负责企业土地规划开发利用、国有土地地籍管理和监察等事项。过渡时期的制度变革使得国有煤炭企业的土地权属状况呈现多样化特征, 土地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并存, 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不尽相同, 或通过划拨取得, 或通过授权经营取得, 或通过出让取得。
第三阶段:土地资产有偿取得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 土地的价值逐步体现出来, 大量的土地进入市场交易。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为“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要求市场化配置资源。
1998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 国有企业改革中所涉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 根据企业改革的不同形式和具体情况, 可以分别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 (入股) 、授权经营、保留划拨用地的方式处置。标志着国有企业土地资产有偿处置的正式开始。
2001年4月,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 (国发[2001]15号) , 要求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 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向更深、更高层次推进。
2002年5月, 国土资源部颁布了第11号令, 即《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并于同年7月1日实施, 该《规定》实施后, 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开始初步建立, 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比例逐年提高, 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现象得到遏制, 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有偿取得制度。
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06]31号) , 则完全把工业用地纳入了市场竞争的范围, 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
2007年, 《物权法》发布, 并于10月1日实施。《物权法》明确了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物权, 具有财产和资产的基本属性。为建立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和取得制度, 提供法律保障。
2013年,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会议提出六项要求, 一是构建平等进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场。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 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 建立统一土地市场下的地价体系。二是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三是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财产税制度。四是建立土地价值评估体系。将土地税收计征重点从流转环节转向保有环节, 实施从价计征。五是建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制度和土地融资制度。六是建立以权属管理和用途管制为核心的现代土地管理体制。为健全土地使用和取得制度体系提供指引。
【煤炭资源资产】推荐阅读:
煤炭资源开发10-16
煤炭资源整合05-30
煤炭资源枯竭08-06
煤炭资源地区09-06
煤炭企业资源整合05-11
煤炭地质资源勘查06-11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08-24
煤炭资源整合重组论文07-15
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07-08
规范煤炭资源整合工作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