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共12篇)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篇1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优势
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性资源, 其开发利用会给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从现代经济学意义上讲, 煤炭又是一种特殊产品, 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产品, 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产品, 具有深远的战略地位。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煤矿资源开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山西是我国的第一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 也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煤炭资源得天独厚, 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 截至1991年底, 全省累计探明煤炭保有储量2570×108t, 占全国27%。煤种齐全, 煤质优良, 特别是炼焦煤、无烟煤均占全国的一半左右。煤田地质条件好, 吨煤开采成本16.48元, 远低于全国21.76元的平均水平。山西是中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立足点, 主要能源供应基地。开发程度高, 1991年煤炭采选业的宏观优势系数达36.07, 远高于其他省区, 居全国第一位。中观优势系数为6.20, 居省内前列, 原煤产量2.92×108t, 其中外调2.2×108t, 占全国煤炭调出省总量的1/3以上。基本形成了大同平朔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河东煤田等大规模开发的煤炭基地。山西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 担负着供应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能源的任务。
山西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 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和侏罗系, 部分为第三系。目前, 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m—500m, 地质构造大部分地区较为简单, 开采条件好, 且大部分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煤, 品质优良。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山西拥有14个煤种。尤其是大同的动力煤, 阳泉、晋城的无烟煤, 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 储量大、分布广, 开发历史久远,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上创出了极佳的品牌效应。
二、山西煤炭的开采状况
虽然具有以上优势, 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 山西煤炭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山西煤矿开采也同样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山西煤炭开采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 煤矿采出率低下,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就山西省煤炭开采状况来看, 原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的矿井采出率分别为50%—60%, 30%—40%和10%—15%。按此采出率计算, 2001年山西省原煤产量为2.689*108t, 损耗煤炭资源量则达7.680*108t。1949年至2001年山西省累计原煤产量约67.700*108t, 如此推算累计损耗资源量多达193.430*108t。此外, 由于矿井井田内“三下”压煤量增加, 导致矿井开采储量减少, 服务年限缩短。同时, 水资源的破坏, 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占用,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房屋建筑及工程设施的影响破坏也相当严重。
目前, 中国经济的发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能源的支撑作用。因此近年来煤炭产量的迅猛增长, 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至今, 与中国煤炭粗放型和超产能生产相伴的矿难事故还没有得到控制, 为了从煤炭开采的源头上解决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的问题, 迫切需要对煤炭资源开采进行整合。
三、资源整合的研究价值
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 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4%, 采矿许可证变更已超过80%。2009年以来, 随着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推进, 山西煤炭工业经济需要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 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因此, 对于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确保资源科学开采、安全生产和煤炭行业科学发展以及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具有现实意义。
从大的趋势来看, 煤炭企业重组是今后中国煤炭行业的一种潮流。但资源整合煤矿, 面临的资源开采、安全问题与以往国有大型煤矿以及个体煤矿有所不同。研究笨话题的目的在于, 根据资源整合之后众多煤矿企业跨地区发展特点, 研究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新模式, 进行有关系统管理措施的探讨, 不仅可以调整煤炭大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而且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资源、人才、环境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因素, 进行合理科学的预先安排, 均可寻求科学依据, 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四、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小煤矿的退出机制不完善, 社会成本大: (1) 短期内给当地经济带来利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当地煤矿企业有较强的依赖性, 这些小煤矿被整合后, 直接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幅下降 (2) 小煤矿的关闭导致当地农民工失业。 (3) 被关闭的小煤矿遗留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被关闭矿井的煤炭储存状况、水文地质条件、巷道走向等资料缺乏, 造成以后的处理缺乏科学依据;采空区会积聚大量的积水和瓦斯, 留下许多安全隐患;采空造成的地表塌陷、房屋和水利设施裂纹等都会给当地造成长期损失。
2、整合后民营资本退出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1) 民营资本遭受损失引发诸多问题。由于外省有些地方民间资本的相互借贷非常活跃, 当这些小煤矿被兼并关闭后, 外省煤矿投资者的损失巨大。这将导致数万名到山西省投资煤矿的商人被迫退出, 无数的破产人员形成复杂的社会问题, 并且危及当地银行信贷链。 (2) 退出资本的流向和安置问题。
3、整合后管理、人才、企业文化等的融合问题:并购企业价值观、文化的融合, 以及管理、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对于整合后的新企业能否成功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整合后可能造成行业垄断。
5、整合后大集团企业的发展和配套措施的跟进。
*发展方向:
1、依托大型煤企管理实力, 解决目前整合以后出现的管理漏洞, 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
2、采取有力措施, 减少各类安全事故。
3、推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的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4、通过实施人才战略, 建立资源整合长效机制。
5、对于资源整合后出现的问题, 应当科学规划, 采取法制、经济、管理等措施, 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 以确保这一工作目标的全面完成。
资源整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是优化产业结构,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方法。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改革创新, 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 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武.中小煤矿关闭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 2008 (.3) .
[2]、常来保.浅议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整合地方煤炭资源中的风险防范[J].2009, 18 (7)
[3]、常耀鸿.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重点关注, 2007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篇2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临汾有限公司是经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确定的整合主体,在蒲县整合两个块段,分别是蒲县昊兴塬、蒲县昊锦塬两个包,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总储量1.4494亿吨,生产能力可达150万吨/年。
昊兴塬整合刘家山、菩萨洼、昊润三个矿。储量5787万吨,面积9.4平方公里,产能60万吨/年。刘家山是主体矿井。集团公司按资产评估初评价格的40%支付了各矿的总付款,分别支付刘家山11412.74万元,菩萨洼2228.15万元,昊润3352.68万元。昊兴塬煤业是山西煤炭运销集团2010年确定的重点建设矿井,总投资31362万元,预计开工时间为2010年10月,2011年初投产。刘家山煤矿拟在10月20日签订封口协议,支付款项后予以全面接管;菩萨洼煤矿拟在10月中旬接管。
昊锦塬整合金佛鑫、曹村、龙祥、庆祥(十关闭)、坡河(十关闭),储量8707万吨,面积15平方公里,产能90万吨/年。金佛鑫为主体矿井。国家重点工程山西中南部铁路从昊锦塬矿区中部穿过。包内曹村矿确定为过渡生产矿井。该包内支付曹村3969.66万元,龙祥2161.66万元。
曹村煤矿是昊锦塬过渡生产矿井。根据《二○一○年煤矿复工复产验收工作实施方案》曹村矿积极准备,省煤炭工业厅及市、县煤炭局已批准复工,高等机采设备已安装到位准备复产验收。曹村矿年30万吨生产能力核定已批复,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工作正在办理中。
由于山西中南部铁路压覆致使昊锦塬煤业无法进行整体布置,破坏了原有的开拓开采计划。结合十二五规划,该公司委托专门机构对昊兴塬、昊锦塬进行了重新规划。规划后昊兴塬井田面积20.0612Km,批准开采煤层不变,矿井生产能力由60万吨/年提高到90万吨/年。保有资源/储量13337万吨,可采储量6668.5万吨按90万吨/年生产能力,服务年限52.9年,按120万吨/年生产能力,服务年限39.7年。昊锦塬煤业井田面积10.439Km,批准开采煤层不变,矿井生产能力由90万吨/年调整到60万吨/年。保有资源/储量7538万吨,可采储量3769万吨,矿井服务年限44.9年。
探究山西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 篇3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转型;分析
一、研究背景
山西省是典型的煤炭大省,全省含煤面積6.48万平方公里,建立在煤炭基础上的工业是山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但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煤炭资源日趋减少,势必会增加下岗失业的人群,导致全省就业压力增大的局面。因此必须加快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步伐,积极寻找转型发展的新出路,促进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山西省经济转型的推动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推动力
山西省作为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由于长期靠煤炭发展工业比较顺畅,过度重视资源产业,而其他产业的发展被轻视,形成了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而资源型城市固有的粗放式经营问题,大量的利润流失到外地,也使得山西省的经济效益低下,山西省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其经济转型的推动力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觉醒
受长期粗放式生产的影响,由于燃煤而排放烟尘、在煤炭运输过程中铁路沿线抛洒煤粉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小觑,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由于一味追求高效益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发生了多起类似黑砖窑事件的矿难事故,煤炭工人的基本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建立在煤炭资源上的单一产业结构导致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低下,而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区域煤炭产业具有特殊性,这意味着山西的煤炭产业不可能永远的发展下去,因此,必须有意识上的觉醒,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号召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在此背景下,山西省应放弃传统的重技术轻制度的不平衡发展倾向,积极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财税体制,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建设之路,切实保障生产的安全、生态的完整,这不但是政府号召的所在,也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之路。
3、企业自身需求
山西省内存在众多大量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在国家号召“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下,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对于那些仅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的企业,如果没有新的发展模式,企业将伴随着煤炭资源的消耗而逐渐无法生存。因此企业如果要求实现微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能通过规范其开发行为,促进生态企业建设才能达到。而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则需在企业目标、发展类型上往可持续方向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利益的主体,逐步改变单一化资源开发和生产的方式,步入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山西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存在的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必须充分考虑来自各方各面的风险,才能将转型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1、产业转型准入与退出机制风险
产业准入方面,部分产业由于对民间投资的进入存在限制,产业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使得民间投资主体缺少广泛参与产业市场竞争的机会;产业退出方面,受资源型经济特性的影响产业退出存在类似剩余资源无法转移到其他产业当中的障碍。一方面企业无法完全从资源型产业中抽身,另一方面是部分新产业的准入资格企业自身不具备,产业转型存在准入与退出机制上的风险。
2、产业转型方向选择的风险
由于资源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多是粗放式开采,特别是煤炭加工生产过程中三废的随意排放,使得地表植物破坏、被开采地表塌陷、滑坡等现象时有发生,空气质量逐步恶化。生态环境上的衰退对转型后产业的环保程度有更严格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很多产业的选择。
3、转型后充分就业与人力资源的风险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产业机构和就业结构都单一,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在转型后会有大量的产业工人闲置,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形下,这部分工人的就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会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同时从事资源产业的基层工人由于工作技能和自身素质相对较低,转型后新的工作去向也成为一大难题。
四、经济转型的风险应对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
山西由于过度重视煤炭产业而轻视其他产业导致全省产业结构单一,这对经济转型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科学审视市场需求,以差别化的产业和产品满足市场各方面的需求。而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使转型的产业环保化,可持续发展化。
2、完善产业转型政策
诺斯说:“现有方向的扭转,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借助政权的变化。”经济转型当然也离不开相应政策、制度的支持。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产业转型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为企业的成功转型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另一方面,在政策上应对积极转型的企业提供市场、资金上的支持,援助有转型意向的资源型企业。
3、提升产业工人能力
由于依托煤炭资源发展产业的基层工人工作技能相对较低,这部分人口在企业转型后的就业去向存在问题。因此企业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基层工人的岗位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使之能具备胜任新岗位的能力,不至于让此部分工人成为失业人群,对社会不稳定造成潜在的影响。
参考文献:
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利用 篇4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
1 山西煤炭资源的优势
煤炭作为1种资源,具有较强的自然属性,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煤炭的开发会给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从现代经济学意义上讲,煤炭又是1种特殊产品,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产品,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产品,具有深远的战略地位。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煤矿资源开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山西是中国的第一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也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山西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和侏罗系,部分为第三系。目前,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 m~500 m,地质构造大部分地区较为简单,开采条件好,且大部分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煤,品质优良。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煤种。尤其是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历史久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上创出了极佳的品牌效应。
2 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煤炭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重点煤矿依靠国家投入,形成了10个大型或较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地方煤矿一靠政策,二靠资源优势,在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办矿积极性的基础之上,“六五”期间为解决能源危机,国家实行“有水快流”的方针使其获得了大发展,“七五”时期以安全为中心进行了全面整顿,“八五”时期经过重点改造以后,步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煤炭开发为主,围绕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第三产业,煤炭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山西的龙头产业和经济的支柱行业。资产原值占到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6.8%,增加值占全省工业部门创造增加值的37%,实现利税占到全省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37.4%。如果把与煤炭相关联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一并计算,煤炭工业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50%以上,不仅支援了外省建设,而且带动了兴晋富民的步伐。
但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中煤炭回采率低尤为严重。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中国煤炭资源的平均回采率为40%,而世界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为60%~70%。更为严重的是,以前约占中国年煤炭产量35%的乡镇及个体煤矿,平均回采率仅有10%~20%。这个数据是根据煤层厚度平均为192 m推算的。若按矿主们提供最厚的煤层仅23 m推算的话,工作面的回采率则更低,直接造成煤矿资源的严重浪费。以2007年为例,中国全年生产煤炭超过25×108 t,排放煤层瓦斯气体200×108 m3左右,利用率仅为20%,排放矿井水60×108 m3左右,利用率仅为26%,排放煤矿矸石3.5×108 m3左右,矸石排放除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外,还严重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
山西煤矿开采也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山西煤炭开采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中小型煤矿采出率低下,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就山西省目前煤炭开采状况来看,原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的矿井采出率分别为50%~60%,30%~40%和10%~15%。按此采出率计算,2001年山西省原煤产量为2.689×108 t,损耗煤炭资源量则达7.680×108 t。1949年至2001年山西省累计原煤产量约67.700×108 t,如此推算累计损耗资源量多达193.430×108 t。此外,由于矿井井田内“三下”压煤量增加,导致矿井开采储量减少,服务年限缩短。同时,水资源的破坏,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占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房屋建筑及工程设施的影响破坏也相当严重。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能源的支撑作用。因此近年来煤炭产量的迅猛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至今,与中国煤炭粗放型和超产能生产相伴的矿难事故还没有得到控制,为了从煤炭开采的源头上解决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的问题,迫切需要对煤炭资源开采进行整合。
3 煤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3.1 资源整合的目的和必要性
企业资源整合有吸收合并、合资合作、资产置换、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但资源整合的目的无外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对于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非煤企业来说,资源整合在战略层面上是运用系统论,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产品相同或类似但又独立经营的多个企业,整合成尽量少的几个大型企业,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在战术层面上,资源整合就是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规避市场风险,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获取最大利益。
3.1.1 资源整合构建和谐矿区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站在纵览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资源整合是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1.2 资源整合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升级使产业资源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企业通过改制,企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化大生产使企业分工更细,更加专业化,生态环境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1.3 资源整合是提高企业素质和生产效率的需要
通过资源整合,企业各种要素,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和市场等各种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效益的资源,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和配置,必然使企业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同时,也会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资源整合的原则
资源整合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又要坚持市场运作和集团公司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依据集团公司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按照市场规则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另外,还要坚持扶优扶强、集约高效的原则。推动资源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的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避免“长官意志”和“拉郎配”,确保资源整合顺利进行。同时还应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3.3 资源整合的重点和方法
尽管不同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采取的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企业资源整合的重点应着重放在市场资源整合、生产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3个方面。
3.3.1 市场资源整合
a) 按照产品种类和细分市场,进行生产企业重组。可以成立行业集团或事业部,实行强强联手或强弱搭配,用吸收重组、收购兼并、股份制等方式,在集团公司层面优化组合,组建煤机配件公司、矿用支护材料公司、机电设备修理公司等,打造规模化经营的大型、超大型生产企业,发挥整体优势,降低经营成本,获取最佳效益;
b) 按照原料市场,进行流通企业重组。根据物流管理需要,成立非煤产业招投标机构,组建专门的物流企业,对非煤产业所需物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由此大幅度地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c) 客户资源整合。改变过去非煤企业各自对煤炭矿井分散送货为大型专业化生产厂或销售公司对煤炭生产企业集中送货的方式,降低销售成本;
d) 品牌整合。优化保留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原有品牌,打造代表企业实力和形象的新品牌,力争创出大品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3.2 生产资源整合
a) 企业资产整合。在组建专业化生产企业的过程中,把各个被整合企业的优良资产保留在新建企业,剥离无效的经营资产,必要时增购一些能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资产,充分发挥各种经营性资产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
b) 人力资源整合。企业组织机构实行扁平化,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人员,合理配置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充实企业技术力量和销售队伍,同时,加强企业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c) 融资渠道整合。一方面要加强应收帐款的回收,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在发挥企业整体信贷优势的同时,积极寻求民间融资的有效途径,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这一突出矛盾;
d) 债务重组。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降低财务费用,强化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减少坏账损失,合理避税;
e) 借助环境政策,建立生态产业。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新的奋斗目标。非煤产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应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建立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考虑在矿区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园区,投资建设煤电、煤建材、煤化工和煤炭综合利用项目,打造煤基大产业链条,这样,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降低了投资风险,又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3.3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把信息资源分散的集中起来,把无序的变为有序,把有关的进行关联,使用户知道到哪里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怎样查找这些信息。它包含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以及服务等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标志着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信息化阶段,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这就要求创新信息管理。当前,许多非煤企业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则比较低,存在许多“信息孤岛”。信息流不畅,信息不能共享,远没有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
实施信息资源整合,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又可为管理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信息服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资源整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方法。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精神,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煤炭产业政策,按照省、市煤炭资源整合的安排部署,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深化煤炭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原则,严格按方案分步实施。
坚持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法,依法整合。
坚持政府统一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联合执法的原则。
坚持宣传动员、思想工作先行和限期整合达标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整合矿井与整合煤矿安全生产秩序相结合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
按照以及的要求,20被列入整合对象的煤矿企业,即:XX县束岗煤矿、XX县永兴煤矿、XX县向阳煤矿、XX县保发煤矿按整合矿井“六条标准”实施整合。
四、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工作步骤
整合煤矿矿井工作分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学习贯彻国发18号、28号、国办发108号、安监总煤矿48号和云政发151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此阶段工作已于10月份以前完成。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及确定年整合煤矿矿井名单阶段。按批复方案确定第一批整合矿井,经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上报市级有关部门。此阶段工作已于11月份以前完成。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整合阶段。签订整合矿井工作责任状,落实整合责任,组织有关部门按“六条标准”实施整合。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第一批整合矿井组织检查验收。
第五阶段:迎接省、市检查验收阶段。对省、市检查督察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完善。
第六阶段:跟踪督察阶段。建立跟踪督察长效机制,落实专人监管,严防整合矿井死灰复燃。
组织实施整合阶段的时限要求
1.12月1日至12月16日:煤炭管理部门抽调技术人员完成图件资料收缴立档工作。
2.12月16日至12月20日:县政府与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签订整合责任书;有关部门依法吊销列为整合对象的煤矿矿井的相关证照;煤炭管理部门对已吊销证照的整合矿井下达停产指令,并安排专人盯守,防止违法生产。
3.12月21日至12月31日,各整合矿井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下撤出井下设备,电力部门停止井下供电,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按“六条标准”进行整合,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整合矿井有关资料进行立卷归档。
五、有关要求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做好煤矿整合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煤矿整合工作对消除危险源、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坚决打好煤矿整合攻坚战。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规范煤炭资源整合的重大决策及我县在整合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和煤体的监督作用,营造有利于开展整合煤矿矿井工作的舆论氛围。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持按照国务院446号令、国办发108号和云政发151号精神抓好落实,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确保整合任务按标准如期完成。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切实把煤矿整合工作落到实处
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县上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宏波为组长的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三个工作组,由雄壁镇人民政府牵头组建群众工作组,由公安局牵头组建维稳工作组,由煤炭局、国土资源局牵头组建业务工作组,并明确各组的职责任务,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以确保整合工作环环有人管,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以确保整合工作按期完成。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政策宣传、业务指导和协调工作,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对整合矿井实施整合前的安全监督管理,严禁违规生产,同时按煤炭行业监管部门的要求负责对、的处置;国土部门负责对整合矿井的上报注销;工商部门负责整合矿井的注销工作;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井爆破物品的切断供应和剩余部分的收缴,负责对抗法行为的依法打击和对整合工作人员的治安保卫;供电部门负责切断电源并保证不向整合矿井提供电源;雄壁镇负责做好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并配合相关部门按“六条标准”做好整合关闭工作;安监部门负责整合工作的综合监督检查;监察部门负责对整合工作的人员失职渎职的`查处,对阻碍整合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的查处,确保政令畅通;雄壁镇、县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安监局要加强对矿井整合后的监管、检查,防止整合矿井死灰复燃、非法开采,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责做好工作。
对在整合关井工作中不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工作不力而影响整合工作任务完成的部门负责人实行问责;对造成应关未关或者整合不达标责任的,按国务院第446号令的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加强研究,把握政策界限,妥善处理煤矿整合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在整合煤矿矿井中,要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属于非法违法煤矿,要坚决予以整合;属于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或执行新的规划而调整整合的矿井,要处理好善后事宜。既要实现整顿整合煤矿矿井的目标,又要保持矿区安定,确保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
完善程序,严格标准,按要求完成整合关井工作
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号令中第十三条整合标准,整合关井工作达到下列要求:
1.吊销相关证照。
2.停止供应并处理火工用品。
3.停止供电,拆除矿井生产设备、供电、通信线路。
4.封闭、填实矿井井筒,平整井口场地,恢复地貌。
5.妥善遣散从业人员。
6.建立永久性标志及整合关闭矿井档案。
注重痕迹管理,做好整合矿井的建档工作
对整合的煤矿矿井要进行立卷归档处理,立卷归档中要有下列材料:
1.整合矿井建设手续及持证情况。
2.整合的依据。
3.整合的时间,参加整合的人员并签字。
煤炭资源整合带来发展新机遇 篇6
政府推进资源整合的决心依然,部分政策有变通,但基本方向没有改变。《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政发【2009】10号)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在1000座,兼并重组后煤矿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
目前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报批工作已过大半。除长治市、晋城市以及运城市尚未上报资源整合规划以外,其他城市均已上报。已报批的规划实现重组整合后,将保留煤矿660个,其中因为资源禀赋原因单独保留247+30-60万吨/年的矿井,其余413个是90万吨/年以上的矿井,分别占比37.42%和62.58%。
即便是整合规划得到行政批复,依然存在资源价款的作价、投人资产的评估等问题,关涉各方利益,影响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并进一步影响全省煤炭产量。
上半年,山西省煤炭月度产量环比有所增加,但与去年同期比产能萎缩。4-6月份原煤产量分别是4209万吨、4897万吨、5792万吨,产量逐月上升。上半年原煤产量实现26593万吨,同比下降16.45%,集体煤矿产量3629万吨,同比下降56.95%。
下半年山西省月度产量将与6月份的5792万吨持平,照此推断,全年煤炭产量在6亿吨左右,同比下降约5000万吨。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完成后,部分企业的违规超能力生产得到遏制,统计中的煤炭产量更贴近实际。因此,如果考虑统计之外的煤炭产能,则全年产量同比下降约1.5亿吨。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实际上是现有资源的重新分配,这给上市公司创造了一个百年不遇的快速扩张机会。作为整合主体的大型煤炭集团以及上市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扩张地盘。在价格推力有所放缓的情况下,收购资产的外延扩张将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主要动力。
煤炭价格对业绩的推力减弱,不同煤种的价格走势不尽相同,其中动力煤价格今后会呈现“牛皮市”的走势。预计2009年全年的火电发电量会与2008年保持相当水平。山西省的炼焦煤占全国近半,小煤矿的焦煤产量占山西省一半多,资源整合对于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焦煤产量影响巨大,因此焦煤价格今后会出现缓慢上升,无烟煤价格则保持稳定。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政策探析 篇7
1 政策含义和目标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指国家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政策, 通过兼并重组、引导、监督、整顿等形式, 以现有合法煤矿为基础, 对两座以上煤矿的井田合并和对已关闭煤矿的资源及其他零星边角的空白资源合并, 实现统一规划, 提升矿井生产、技术、安全保障等综合能力;并对布局不合理和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实施关闭, 以达到煤炭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 煤炭产业规范化的目标。
2 政策出台背景和依据
2.1 资源整合政策制定出台背景
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 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导致山西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整合煤炭资源是满足我国能源需求的重要保障。煤炭企业发展良莠不齐, 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整合煤炭资源是山西经济可持续建设的必要前提。
2.2 政策制定出台的依据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政策依据包括制定出台文件政策依据、地方国有化工作依据、国家政策依据。
3 主要文件及其基本内容
3.1 主要关键性文件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政策文件中, 最重要的文件主要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
3.2 基本内容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主要通过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 形成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 通过科学整合, 合理布局, 关小建大, 扩大单井规模, 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 提升煤矿整体开发水平。
按照兼并重组的原则和全省各个矿区的资源赋存、产能规模以及矿井分布现状等, 编制了《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规划》, 明确了矿区和区域规模、煤矿企业个数、关闭淘汰矿井数量、产能产量。国家通过对整合工作设立专项基金、对整合后企业进行税收优惠等措施进行扶持。
4 政策的实施
4.1 基本步骤
山西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 并有效运用市场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对省内煤炭资行了大面积整合, 效果显著。
4.2 政策的实施
实行集中联合办公, 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程序, 下放审批权限, 密切配合, 协调推进。
制定煤矿改造建设项目种类、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和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
5 各项保障措施
5.1 考核性措施
加强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按照省人民政府下达的年度任务分解目标, 分年度对产煤市人民政府和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进行考核通报。
5.2 体制措施
晋政发[2008]23号文件、晋政发[2009]10号文件与晋政办发[2009]100号文件等都专门规定了体制措施。
5.3 监督检查措施
一方面是省政府规定了监督检查。另一方面是职能部门规定了监督检查。
5.4 引导性措施
山西省出台《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我省鼓励类领域的意见》, 实施包括财税扶持、开放投资等一揽子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从煤焦领域向国家、省鼓励发展的领域投资转型, 引导资源型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等, 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向。
6 实施效果
6.1 煤炭矿井资源得到整合
截至2011年5月, 山西省矿井总数减少至1053座, 大型煤炭集团成为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 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 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 70%以上的保留矿井达到了90万吨以上, 矿井回采率由平均不足20%提升到80%以上, 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由24.8%提升到81%, 不具备办矿能力、产业水平低下的企业主体全部退出。
6.2 促进煤炭工业经济的转型
煤炭资源整合带来了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为煤炭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山西煤炭工业发展报告》提出, 山西省能源工业转型, 要以循环经济为手段,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7 区域案例———以阳泉市为例
7.1 阳泉市煤炭资源整合的实施原则
科学规划、有偿出让和市场配置资源、坚持明晰产权和企业改制的原则。
7.2 阳泉市煤炭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资源整合和关闭矿井, 各县 (区) 煤矿数量要减少30%以上, 重点关闭资源枯竭的小煤矿。整合后的煤矿只能一矿一井, 只保留一套生产系统, 使资源回采率明显提高。
7.3 阳泉市煤炭资源整合的整合效果
(1) 矿井资源整合情况。阳泉市通过煤炭资源整合, 彻底改变了以前煤炭工业“多小散乱”的状况。
(2) 煤炭企业管理加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 阳泉市出台“二十条”补充意见, 在全市煤炭主体企业推行“统一管理、单独核算、按股分红”和“生产统一管理、安全垂直管理”的煤矿管理新体制, 保留矿井建立了“矿长 (经理) 负责制”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 彻底解决了煤矿企业“谁说了算”的问题, 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主体责任。
(3) 煤企转型。阳泉市紧紧抓住煤炭资金高度实施了“一个煤矿企业建设一个地面工业项目”的“煤与非煤”联动发展战略, 努力将资源聚集的有利条件, 在全省率先提出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市瓦斯、煤矸石、矿井水利用率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100%、160%和60%。
8 现存的问题及后续政策建议
8.1 存在的问题
(1) 煤炭资源整合中出现的问题。在山西省煤炭矿业权的改革中, 体现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的矿业权价款, 目前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行政或计划的方式确定, 是以行政方式代替市场机制调节相关利益关系, 既难以完全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也不能真实体现市场供求关系。
(2) 政策实施后带来的新问题。资源整合政策实施以后, 虽取得显著成效, 但因改革涉及面大, 也涌现出一些新问题, 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煤炭企业跨地区管理, 生产条件变化, 资源回收率提高, 安全生产, 人员素质以及管理手段的变化需要及时解决。
(2) 煤炭资源整合以后, 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 而相关产业的发展滞后, 影响新的产业格局形成, 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
8.2 后续政策建议
(1) 国家应推行有利于煤矿企业长远发展的措施。应引导和鼓励煤矿联合、整合资源, 做大做强企业集团。引导、鼓励、支持省内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地方国有骨干煤矿和其他大中型煤炭深加工企业对地方煤矿实施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 进行资源整合和改造, 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 以股权为纽带, 形成区域性的煤炭集团, 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整体素质, 为煤炭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 加快我国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进程。政府应该在我国煤炭市场化配置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政府应准确把握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能力的博弈, 恰当地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 进而实现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区别对待不同区域间的煤炭资源整合。政府在指导煤炭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应根据本区域特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制定合理、规范的方针政策, 指导煤炭资源整合有效、有序地进行。
9 综述
煤炭产业的规范化, 煤炭资源管理政策和改革是一项长久而意义深远的工作, 我们经过对山西省煤炭资源改革政策的批判性继承和吸收, 对全国其他省份更好地进行自身煤炭资源整合改革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借鉴意义。
摘要:山西省作为我国经济能源大省, 煤炭产量比重之大、煤炭产业地位之重使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 综述了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背景、必要性和依据, 并以阳泉市为区域案例, 分析整合过程、效果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后续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资源,资源整合,山西煤炭
参考文献
[1]王昕.2012年山西煤炭工业发展报告[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1.
[2]郭云, 张雪岩, 田艳芳.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效果分析[J].中国市场, 2011 (2) .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篇8
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 长期以来, 为国家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等资源开发, 发展方式粗放, 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山西可被称作“资源诅咒”的中国样本。近年来, 山西省为了摆脱“资源诅咒”的阴影, 全面发展经济,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 开始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10年11月, 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对于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破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 山西实施“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战略, 立足煤、巩固煤、延伸煤、超越煤, 推进煤基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基于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背景, 从煤炭上市公司入手, 进行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 对于促进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的发展, 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2 山西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结构问题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集合而成的一个复合型问题, 决定山西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具体分析如下:
2. 1 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2. 1. 1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改革
企业的资本结构受到特定的经济环境限制,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企业资本结构会发生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还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2010年11月, 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推动了山西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此外, 政府还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 从各个方面扶持煤炭企业经济转型。这些对于山西煤炭上市公司而言, 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
2. 1. 2 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
随着山西省政府相继发布2008年23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和2009年10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 山西省的煤矿兼并重组及煤炭资源整合的力度不断加大,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可谓步入了改革的快车道, 山西省煤炭行业的格局和新一轮的变革已经到来。此次煤炭资源整合将使大型煤炭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形成垄断竞争的行业格局, 也必将有利于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的经济发展。
2. 2 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2. 2. 1 赢利能力
企业的赢利能力对资本结构有重要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越强, 就越倾向于内部留存收益融资, 反之, 则倾向于负债融资和股权融资。而对于煤炭企业, 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 管理者可能更倾向于内部融资, 但适当的负债和股权融资仍不可或缺。
2. 2. 2 企业规模
企业的规模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也很大。规模大的公司一般都实行纵向一体化经营或多元化的战略, 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不受财务困境的影响, 并且拥有稳定的现金流, 可以优先使用资金成本更低的内部留存收益融资, 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资金成本。对于规模较大的煤炭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的选择上可能更加灵活。
2. 2. 3 资产构成
资产构成在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上也有很大作用。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所使用的固定资产一般占总资产的50% ~60%, 而流动资产一般不超过总资产的40%, 由此推出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低。
2. 2. 4 股权结构
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非流通股占据着巨大的比例, 甚至超过一半, 使得上市的煤炭公司具有一种超稳定的股权结构, 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的现象, 这反而给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稳定因素, 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3 山西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长期以来, 山西煤炭上市公司受经济运行机制和自身组织形式的制约, 资本结构畸形发展, 遭遇煤炭治理改革的瓶颈, 进而影响到煤炭行业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 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 1 资产负债率较高, 偿债风险大
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 有的甚至一直保持在50%以上, 而且流动负债在煤炭企业负债中占较大的比重, 偿债风险高。过度负债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经营包袱, 资金使用效益与利息倒挂现象相当严重, 无法实现财务杠杆收益, 企业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 煤炭市场稍有变化就会给企业带来破产的风险。
3. 2 股权结构头重脚轻, 国有股一股独大
在山西煤炭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大部分都是国有股, 其投资人是国家, 由于国有股的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 对煤炭上市公司的监督制约效果不强, 从而出现了人人能管而谁都不管的“模糊治理”现象, 最终导致企业代理成本上升,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山西煤炭企业经营效果不好、治理效率不佳, 与国有股持股比例过高有很大的关系。
3. 3 融资方式单一, 不利于企业成长
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的融资基本上是靠吸收国家财政资金的方式实现的, 由于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 依靠内部留存收益和发行股票等方式筹资对煤炭企业的融资贡献相当有限, 因此, 当煤炭企业过度依赖的财政拨款被取消后, 内部融资也陷入了困境, 从而进入了高负债经营的泥潭。单一融资方式会给山西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4 优化山西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出台, 山西煤炭上市公司既迎来了巨大机遇又充满挑战, 面对山西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仍有待改进的现状, 现提出优化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几个对策:
4. 1 调整行业整合政策, 提高市场竞争强度
煤炭企业的资产规模影响煤炭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同时对企业的资金创利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整个山西煤炭行业目前已经上市的公司整体的资产规模偏高的事实, 已经要求整个煤炭行业进行整改。一方面, 在整合规范煤炭行业的竞争情况以及保证煤炭行业生产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 需要加强煤炭行业的集中程度。但是考虑到煤炭企业的资产规模, 改革的方案应该重点放在中小煤炭企业之间的合并, 既能使得煤炭行业的竞争强度提升, 又可以使得煤炭行业的规模优势得以发挥。
4. 2 立足存量调整和国有股减持相结合的治理方式
对山西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构资本结构, 降低过高的资产负债率, 其方式可选择如下: 一是实行债转股。将企业对银行的长期债务通过一定的程序转化为股权, 实现企业不同资本“角色”的换位和企业债务的“自动清偿”, 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帮助企业摆脱目前的财务困境, 并借债转股之机帮助煤炭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减持国有股。从我国现实政策选择来看, 国有股权的减持和出让有助于企业股权的分散化, 缓解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 也有利于煤炭企业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利益制衡机制的形成。
4. 3 大力发展内源融资
面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积极政策, 煤炭上市公司应该抓住有利时机调整优化资本结构, 实现企业的快速、低成本发展。根据融资优序理论, 企业再融资时, 首先考虑内源融资, 即保留盈余, 然后才是外源融资。从资本结构治理角度看, 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互为补充, 两者之间无优劣之分, 选择何种融资方式要根据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来决定, 但在我国目前融资结构现状下, 大力发展内源融资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约束机制的完善。因此, 煤炭上市公司可以大力发展内源融资, 从而降低高负债率所带的风险,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股东价值最大化。
4. 4 鼓励开展企业员工持股计划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比例失衡是山西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另一大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对于企业的价值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鼓励开展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 不仅体现了公司对员工的重视, 也是按劳分配原则在煤炭上市公司的实际应用。此外, 还可以将员工持股计划与国有股减持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一部分国有股出售或奖励给工作努力的员工, 这不仅提高了员工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煤炭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资本结构, 降低企业外源融资成本, 增加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春, 王文昌.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J].山西科技, 2006 (6) .
[2]张小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会通信, 2010 (2) .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篇9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能源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保障。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结构包括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 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12年,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占到了73.3%, 而石油比重为17.0%, 天然气比重为2.9%, 水电、核电、风电共占6.8%。煤炭在发电、供热等各项经济生活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煤炭的重要性决定了煤炭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山西作为全国最重要的产煤省分, 一直以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山西作为能源大省, 承担着能源供应的重任。为了提高煤炭产量, 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山西省鼓励煤炭企业加大生产力度, 同时支持地方政府积极发展乡镇中小型煤矿, 一时间, 山西全省煤炭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可以说, 山西的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盾和保障,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山西在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 也给自身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诸如, 环境保护问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等, 并出现了“多、小、散、乱”的特点。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于2007年开始出台对山西的煤炭企业整合的相关政策方针。到目前, 这一政策在山西试点执行已经结束, 并且已经拓展到我国的其他省份, 山西的宝贵经验将会对全国的煤炭资源整合起到指导的作用。同时, 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后期, 一个新的综合改造区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应用而生, 即山西综合改造区, 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基础的综合改造区, 将会对山西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包括山西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山西发展的可持续性, 所以在此背景下重新研究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的相关法律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其充分的研究不但可以完善我国煤炭资源整合的综合法律制度建设, 也有利于山西煤炭资源在综改区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二、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综述
1.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背景及其社会评价。
如前所述, 为了解决山西煤炭资源产业分散的现状, 增加煤炭企业竞争力, 避免资源浪费, 山西省相继制订了煤炭资源整合的相关战略方针, 其目的就是希望煤炭企业之间兼并重组, 最终使煤炭企业集团化, 从而实现煤炭行业的合理分布最终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宏图。在2001年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成立, 标志着山西煤炭企业整合的开始。在2005年山西省发布《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和《山西省煤炭工业资源整合联合改造实施意见》标志着山西煤炭企业整合步入规模化。2012年山西煤炭企业资源整合阶段性告一段落标志着山西煤炭资源企业开始步入资源整合后时代。煤炭资源整合的10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 其中包括积极评价以及消极评价。积极评价普遍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可以优化山西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 实现产业有效升级, 提升煤炭企业安全水平与管理水平, 为全国煤炭资源整合起到示范作用。消极评价普遍认为山西煤炭企业资源整合思路势必会加大政府干预, 并且将所有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源整合合并到国有企业之中, 不利于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 也违背依法行政的理念。
2.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运行价值分析。
目前, 山西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已经阶段性结束。就其运行价值而言主要包括:
(1) 煤炭资源整合可以改善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煤炭企业主要采用的是被西方媒体称之为“蝗虫式”的开采模式, 也就是说只选择开采条件好、煤炭种类相对较优质的煤田。这样的开采模式势必会导致资源开采的随意性, 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划, 浪费了更多的优质资源。同时, 这样的开采模式也会大大降低我国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破坏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整合可以使这些中小型煤炭企业扩大自己的企业规模, 完善自己的各项设施, 形成一定的开采规模, 在开采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 最终做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煤炭资源整合有利于缓解矿难发生的机率。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虽然作为煤炭企业都在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降低矿难的发生。但是由于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者经营风险性, 使得一些中小型煤矿企业经营开始趋于短期化。也就是说, 这些煤矿企业会将企业的经济利益排在安全生产之前, 为的就是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因此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煤炭企业势必会降低安全防范的成本, 因而增加了企业发生矿难的概率。煤炭资源的整合就是通过资源的整合将小企业合并为大企业, 提高企业的集中度, 促使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 最终减少矿难的发生。
(3) 煤炭资源整合有利政府监督调控对煤炭资源开采实行保护。在我国有学者指出:“为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从经济健康和和谐发展的高度, 对煤炭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监督调控, 制定煤炭企业开采标准, 制定强制性政策, 促使煤炭企业不断的自我完善各项设施, 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实施, 可以督促煤炭企业按照要求进行生产, 以便于政府的监督调控。
(4) 煤炭资源整合有利增强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如前所述, 我国煤炭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以“多、小、散、乱”为特点, 并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炭企业。这些煤炭企业由于规模的限制, 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 限制了煤炭行业的总体发展。因此, 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可以促使煤炭企业开始转化为规模化经营, 从而增加市场占有率, 为企业国际化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综合改造区背景下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续法律制度的建设
如前所述, 2008年, 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率先在全国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 成为全国煤炭改革的“鲜活经验”。历时三年, 现已全面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工作。2012年, 山西省整合煤矿已全面开展技术建设改造, 由整合接管的重组阶段进入改造提升的建设阶段, 再用2~3年时间, 山西省将逐步转入正规循环的生产阶段。国家发改委2010年12月1日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文标志着山西综合改造正式提上日程, 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众所周知,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运行过程正是在山西综改区的建设提出背景下进行, 虽然目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经宣告完成, 但是其后续的法律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 以应对经济建设的需求。
1. 完善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的环境保护法律问题。
在综合改造区的背景下, 我国煤炭企业整合过后的环境保护问题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煤炭资源环境保护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建议值得我们借鉴, 从而使我国煤炭资源环境保护达到制度上的完整化。在美国, 在源头上对于露天开采设置了审批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准入制, 较好的控制了不达标企业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同时, 在过程监控中, 美国政府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并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完善土地复垦工作, 大大的激发了企业参与复垦的主观能动性。在德国, 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加大了煤炭企业的准入门槛, 同时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煤炭企业环境保护提出明确目标。因此结合美国与德国的经验, 笔者认为, 我们需要在综合改造区背景下以及煤炭资源资源整合后建立一套从煤炭资源源头控制、再到过程监管和到末端治理一系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使得煤炭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能, 使得煤炭企业在整合过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建立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的社会责任法律问题。
目前, 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社会责任的立法并不完善, 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的社会责任体系构建主要包括:1.制定完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有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法律规范。2.构建完善社会法律责任监督体系。从监督的主体来看, 将其确立为企业自我监督、社会监督以及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3.完善企业社会法律责任的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引进国际的社会责任认证体系, 出台相应的社会责任量化考核标准, 努力与世界对接, 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3. 构建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1) 建立完善的煤炭安全生产立法体系。由于我国当前的煤炭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的完整的法律体系。
(2) 构建完善的煤炭安全生产监管法律机制。关于煤炭安全生产监管制度, 我们应当建立以行政主体与社会团体协会以及煤炭企业相结合的监管体制, 形成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监督以及煤炭企业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制, 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目前,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经结束, 伴随着综合改造区的建立, 为了能使煤炭资源以及煤炭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有必要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加以研究, 从中找出在综合改造区背景下的煤炭资源整合后续法律制度的建设, 从而使煤炭企业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要: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经结束, 其在整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所发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同时, 煤炭资源整合过后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并且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期新政策 (山西综合改造区建设) 的出台背景下, 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后续法律问题研究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 对其深入的研究会为我国全面实现煤炭资源整合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法律问题,山西综合改造区
参考文献
[1].齐晋.论我国非再生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法律责任——以山西省煤炭企业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 2012 (2)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篇10
尽管已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但这距离全省煤炭产业的转型、实现从煤炭大省到煤炭强省的跨越,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针对煤炭资源整合这一现状, 随着煤炭行业的不断升级的需求, 使得煤炭行业培训不得不与时俱进, 在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特点的同时, 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 改善培训环境、加强培训管理、完善培训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为煤炭行业多培育人才。
一、企业培训的含义与目的
企业培训, 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和个人对职业的满足程度, 直接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从而采取各种方法, 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投资活动。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发现, 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 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 作为资本和财富的转换形态的人的知识和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但是它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 它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形成, 企业培训就是这种投资中重要的一种形式。
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其目的具体如下:
1、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
企业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一方面, 企业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 抓住时机;另一方面, 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相适应的的升级系统。这种适应并不是静态的机械的适应, 而是动态的积极的适应, 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权变观。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机制问题。
2、满足员工自我成长的需要
员工希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希望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希望晋升, 这些都离不开培训。因此, 通过培训可增强员满足感。事实上, 这些期望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转化为自我实现诺言。期望越高, 受训者的表现越佳。反之, 期望越低, 受训者的表现越差。这种自我实现诺言现象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3、提高绩效
员工通过培训, 可在工作中减少失误, 生产中减少工伤事故, 降低因失误造成的损失。同时, 员工经培训后, 随着技能的提高, 可减少废品、次品, 减少消耗和浪费,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提高企业效益。
4、提高企业素质
员工通过培训, 知识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这仅仅是培训的目的之一。培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具有不同价值观、信念, 不同工作作风的人, 按照时代及企业经营要求, 进行文化养成教育, 以便形成统一、和谐的工作集体, 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人们的工作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要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一定要重视教育培训和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由此铸就的企业精神的巨大作用。
二、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企业培训需求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因煤而兴, 问题也因煤而生。“十一五”以来, 省委、省政府及煤炭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确定的路线图, 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 通过以兼并重组、整合改造、有序开发为重点, 完善体制、创新机制, 强化管理、保障安全, 扶优汰劣、改中建大, 产能置换、优化结构, 依靠科技、促进升级, 深度加工、洁净利用,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全省煤炭工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是, 我省煤炭工业仍然存在着产业素质良莠不齐、产业发展极不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安全保障能力较低等诸多“病状”, 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 与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作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核心动力的人力资源, 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要看到, 在目前我省的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国有煤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如: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流失严重、激励机制缺乏, 关键岗位人才流失等问题, 煤炭主题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做好职务分析, 加强人员培训。煤炭企业应认识到人员培训与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关系, 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为严重缺乏人才的煤炭企业, 在保证资金充足和按时到位的前提下, 应建立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计划, 培养对企业有认同感的员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煤炭企业的人才问题。
三、结论
所以, 我们应当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机制, 通过有效的培训开发实现人才资源的转变, 是改善人才结构, 优化人才配置,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煤炭企业, 一定要紧贴自身实际, 增强针对性。
在目前情况下, 我们应该尽快把工作重点转到关小改造建大, 努力建成‘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系统可靠、队伍过硬、管理精细、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矿井, 全面提升煤炭产业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提升队伍素质, 加强用工管理, 加强人员培训。要按照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矿井的要求, 大规模开展煤矿全员培训, 积极抓好重组整合煤矿管理团队、关键岗位及特种工作人员培训, 加强煤矿技术人员专项技术培训, 确保煤矿全员持证上岗;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煤炭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提升全员专业技术技能基础素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氛围, 促进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葛荣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05期;6-8.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篇11
关键词:文化资源;特点;整合;品牌建构;国际视野
一、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的意义
文化资源整合应以优化、多重化散布、互助、共赢、为指南,从周边环节、中心环节、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叠加和改革,以培育出一个以价值为利用角度的资源整合系统和开发设施,实现文化资源的合作共赢。文化储备资源整改与组合的目标是要通过相应程度的办法和理论来进行调解与改善,使所要整合地区的文化资源以及文化储备基础获得持久的、可发展的、不间断的竞争优势,一心一意的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内容现代化和文化内容的有效利用率。文化储备资源整理与组合的有益之处主要突出在文化资源旅游与文化创意,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氛围的创建与居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山西是我们国家文化基础存储最多的地域,民间文化、文物等都蕴含着独特的的美学以及人文价值。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与规划来将一个地区所有的物质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并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 山西文化资源的特点
对山西文化资源的描述,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黄土高原特色人文气息文化
黄土高原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它的每一丝气息都连接着山西,它的每一寸肌肤都充斥着华夏文明,而黄河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此处于黄河流域范围内的山西也就成为了黄河文化的重要分支。山西拥有浓厚而又深远的“黄河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及散发着泥土的清新和自然的歌舞、剪纸、泥塑,同样也是中华文化这个百花园中瑰丽的花朵。
(二)层峦叠嶂特色地理文化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太行山西侧,南面又有黄河为这一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就被叫做表里河山。可以这样说,山西省境内地势犬牙交错,地形区主要有平原、丘陵,因此变幻的地势又导致了山西的水文他正和气候分布与其他地域不同,进而造就了许多让世人为之赞叹,让诗人为之咏叹的的名山大川、清泉湖泊、激流飞瀑。这些景观又因为自身的独特性快速的使了人们去追求、去索求,从而又通过这些瑰丽无比的自然景观孕育出了特色而又充满土地气息的山西文化。同样也正是因为山西拥有独特的地理文化,因而也塑造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包括了以五台山、恒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杨家将为代表的战争文化与将领文化等。
(三)亘古不变人文历史文化
1.差异文化的积极碰撞,形成了山西地区性的特色文化
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西不同的地理与文化;就是因为此种特色的地理文化又孕育出了山西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从位置来论述,山西处于于华北区域,内蒙古高原中部地带,黄土高原中端三个区域的中间地带,南临黄淮海地区,是炎黄子孙文明的中央区域;北面与草原游牧文化接壤。特殊的位置,使山西成为一个罕见的民族融合区域。山西是汉族与匈奴、羯、羌等游牧民族联系的要地。少数民族南下,华夏民族进行防御与维稳,都会在山西这个中间地带展开持久而有激烈的战争,因而山西也是文化融合的重要之地,进而奠定了山西强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储备。
2.古建筑文化的大型展览
山西是我国各类古代建筑现存最多的省,达18118处,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
(四)品位上乘的旅游文化
山西省丰厚的人文文化和地理文化资源都为山西省提供了无法比拟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山西省内每一个人文历史景观和地理自然景观景观都是特色而又设施完备的旅游基地;另外,山西省的旅游文化资源品位也是全国第一。据相关资料显示,山西省旅游文化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超过3万处的两个省份之一。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历史化名村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世界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
三、 山西省特色文化资源组合式发展战略规划
(一)文化资源储备点的集群化组合
文化资源整合,简单概括就是比对不同资源的优势劣势,虚拟改善资源潜在的价值空间,坚持保留与创意同步并举,利用原则性以及科学性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产业化组合。方式主要有:创造文化资源发展平台,总体布局依靠人才的以及产业园区的文化平台。树立符合时代新颖文化特征、文化前进方向和市场潮流的文化资源观和发展观,对组合的文化储备资源进行提炼和回炉历练。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具有发展潜力的资源组合。
(二)山西省文化资源整合
山西三晋文化可分为以下几点:
1.炎黄存留:三皇五帝文化、殷商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周文化。
2.古村落,古建筑文化:宫殿庙宇、石窟陵墓、边防设施、城区建设、古村落建筑文化等。
3.近现代文化:晋商文化、革命根据地文化等。
4.战争战略文化:边塞、文化隘口、战争遗址遗迹等。
5.信仰文化:儒、佛、道。
6.餐饮文化:面食文化;酒文化;醋文化;风味小吃文化等。
四、山西省文化品牌的创建
(一)山西文化品牌创新的光辉
山西省拥有着“山药蛋派”小说、“晋军”诗歌、“黄河歌舞”等一些著名的文化创意品牌以及著名艺术作品。
这几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华夏文明看山西、晋商文化系列产品都为山西省文化品牌建构夯实地基。这些文化品牌是山西文化品牌运作的成功实践。它们极大地提升了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它作为新的山西文化发展的改革之路也是山西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
著名的晋商也是山西省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它作为古代中国最著名的经济阶层和经济群体,是推动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几年来,与它相关的产品更是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轰动效应。
(二) 山西文化品牌创建的方法
1.善于整合文化资源
山西省创建文化品牌、拓宽文化市场必须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以省内各地域内不同的历史文化基础,以及历史文化人文特色为主要依靠对象。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以此来形成文化资源的集群效应。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创新将会为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开突破口,进而使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着力发展文化创新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充分整合并对其进行文化品牌的梳理,因此山西省文化创新需要在发展初期打造文化产品知名品牌。
3.高目标、高发展、高定位
高目标、高发展、高定位既是山西省创建文化品牌的战略发展思路,同样也是山西省创建文化品牌所必须采取的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目标,要用全球化思维来塑造自己的文化标志,坚持“走出去”战略,稳扎稳打依靠自身的不断积淀与提炼来拓展积极全球文化市场,并不断的把自己的品牌更多地推向全世界。
4.增强创意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在新时期保持活性传输的重要支持点。文化发展需要创新的积极助力。一个文化如果失去了创意意识与能力,那么它就无法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进步。因而它的文化影响力、渗透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变得薄弱。
5.积极走出去
文化资源的积极利用,文化品牌的树立需要我们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利用好全球以及国内这两个大型平台的优势。积极推进具有民族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打入市场,而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心存高远,而不是将目光留在此地,我们需要提前预判全球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方向,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技段,创造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富有表现力的新形式,并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6.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欲望与需求
文化创新要时刻追随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并通过研究以及相关调查了解大众对文化以及文化旅游的相关评论,从而建立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服务体系,积极了解文化需求的变动过程,将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进行同步的改革与提升。并在后期的发展中建立健全、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五、山西文化品牌的国际化路线
一个省份的文化品牌需要自我经营以及品牌产品的输出,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山西需要把品牌作为文化创新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进行利用,并对其不断开掘和永续利用,从而建立起产品的品质、独特性和声望。
(一)塑造良好的地域特色文化,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
在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之路上,我们应把品牌文化深深植根于山西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塑造出具有山西特色、山西风格的品牌文化。同时,也要融入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又不失世界趣味的品牌文化。
(二)用国际视野定位文化品牌
品牌定位是为市场确定并塑造品牌内外全部形象,以进入目标消费者心中并存留特定位置的全过程。品牌定位是品牌运营的前提,也是文化品牌进占市场、拓展市场的前提。一个健康并能够积极发展的文化品牌,他必定已经在所面对的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自己独特而又个性的品牌价值理念。而定位更需要进行市场调研,积极而又深厚的去研究特色文化特征、地域特征、风俗习惯等等,并利用其所提供的信息将其塑造成统一而有个性的品牌形象,然后再积极进入全球市场。
(三)持之以恒的创新意识
社会的发展、技术进步和新品牌的不断出现,会使原有文化品牌面临着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与追随。因此只有继续创新发展方向与实施办法才能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消费理念才能使现有品牌重获新生。在品牌的发展中,因市场和消费者的变化使品牌老化成为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是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品牌文化创新就是积极推动品牌的快速发展,坚持做开拓者而不是跟随者,让品牌和时代位于同一个步伐下。
六、 结语
山西是我国地上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它的发展需要在在整合文化资源、重视文化原创的基础上, 结合山西当地的人文风情,树立山西独特的文化品牌,增强开放意识,塑造良好的地域特色文化,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坚持不懈的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推动山西文化品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谢春玲.论山西文化资源的联动与整合[N].山西日报,2005-03-22.
[2] 黄东升.山西经济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篇12
山西是全国煤炭重要产地, 全省煤炭储量目前探明的为2 695亿吨, 占到全国的近1/5, 其煤炭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涉煤产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着重分析:一是从2014年12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对山西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二是如何对种类繁多的各种相关基金进行清理;三是税率确定问题。分析资源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煤炭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 山西省积极响应财税改革的号召, 从山西转型综改的实施方案到2013年的“煤炭20条”, 财税体制方面的改革一直是山西转型的重头戏, 而煤炭资源税改革更是重中之重。目前, 在山西煤炭不景气的情况下, 煤炭资源税税改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由于山西煤炭资源税的数据收集不全, 考虑到山西省是煤炭大省, 其主要能源是煤炭, 其资源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煤炭资源税, 这里我们采用山西省的资源税来分析煤炭资源税 (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山西的资源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在1995年达到高峰之后, 整体处于递减的状态。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山西省经济多元化发展取得成效, 地方税收收入范围扩大, 收入增加, 资源税收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 所以占比下滑;二是国家追求科学发展, 倡导节能减排, 企业相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新兴产业兴起及快速发展。三是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 波及了钢筋水泥产业, 这些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了煤炭的需求量。四是当前税收制度不完善, 计征方式不合理, 煤炭税率低等使得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省, 在资源税税收收入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
注:数据来源于《2014山西统计年鉴》。
为了激活萎靡的煤炭企业, 提高资源税在山西省税收收入的占比,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山西省积极响应国家的税改政策, 其煤炭资源税改革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清费立法;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 在2%-10%幅度内选择最佳税率等。
(一) 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资源税的计征方式有从量计征, 从价计征两种。改革实施之前, 我国煤炭行业采取的是从量计征的方式, 这种计征方式割断了资源与应税产品的联系, 使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动丧失了“弹性”, 所以资源地也无法从煤炭价格上涨中获得收益。此外, 煤炭资源税按自用量或销售量为课税数量, 而与资源储存消耗、资源回采率和环境污染情况无关, 这容易导致采矿企业采富弃贫、挑肥拣瘦、采易弃难等掠夺式开采, 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价计征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 从价税可以随价格波动, 使价格灵敏地反映市场供需信号,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 税额可以随着价格上涨而增加, 从而保证与能源价格上涨相对应的税收收入;最后, 从价计征加大企业的开采成本, 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开发, 成本节约, 提高效率和改善结构。
从量计征改从价计征, 对处在经营困难中的煤炭企业来说是减负还是加压众说纷纭。1995-2014年, 通过对山西省煤炭销售量、销售数量、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所取得的税收收入分析, 2007年, 煤炭的销售量为51 968.2, 单位税额为每吨3.2元, 按从量计征所收取的税为166 298.24万元;若按税率为5%从价计征, 则税额为88.472亿元, 显然从价计征所取得的税收收入大于按从量计征所取得的财政收入。2008-2014年的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纯考虑从量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 这是加重企业税收负担的过程, 所以必须要与“清费”同时进行, 甚至以清费为前提。
(二) 清费立法
税与费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 “费挤税”, 费多必然税少。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税收因立法程序复杂而产生的调节效果滞后的弊端。但是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资金缺口, 往往只顾当前利益, 随意增设收费项目, 造成了费重税轻的局面。税费并存不仅导致资源税界定不清, 也加重了企业的税费负担。
目前全国18个税种里, 涉及煤炭企业缴纳的税种有16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估算, 煤炭企业各种税费负担及行政性收费负担合计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5.04%。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统计, 当前中国涉煤的税费不少于109项, 其中政府的税费已占到了煤炭企业净利润的43%。以山西省为例, 煤炭矿产资源补偿费按销售收入1%征收, 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为15元左右, 煤炭可持续发展金基金 (已取消) 最高每吨15元, 环境治理保证金每吨10元, 煤矿转产发展基金每吨5元。若按照山西煤炭产地煤价每吨300元计算, 单纯取消上述各类收费, 就可以为煤炭企业减负每吨60元左右。根据《关于全面清理涉及煤炭原油天然气收费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 对本地区出台的涉及煤炭、原油、天然气的收费紧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消属于重复设置、无法适应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不符合政府性基金审批管理规定与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的一切不合理收费。
清理涉煤收费是规范煤炭市场、深化转型综改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煤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清理费用直接对煤炭从价计征, 势必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所以很多专家建议必须先“清费”方能“立税”。涉煤收费是地方财政重要收入来源, 市县政府、各部门涉煤清费情况比较复杂, 清理的难度和阻力也相对较大。政府收取的涉煤收费项目繁多, 煤炭企业税费负担较重, 如果没有以清费为前提, 那么煤炭资源税改革的推进, 会使处于低谷的煤炭行业原本惨淡经营的现状更加雪上加霜。因此, 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是推进煤炭税费综合改革, 以清税立费为主线, 清理整顿涉煤收费基金。
(三) 税率的选择
在进行税率选择分析时, 有必要引入一个重要的理论——拉弗曲线, 它是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 它主要阐述税率与税基收入的关系。拉弗曲线的示意图如下:
拉弗曲线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一个函数关系, 横轴代表税率, 纵轴代表税收收入。该曲线表示的主要内容及其含义:在一定的资源环境下, 税率由O点提升到X0时, 税收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直至最高水平y点, 在OX0阶段, 当税率提高时可以促进税收的增加;当税率超过X0后, 继续提高只能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 直至税率为X1时税收为零, 因此阴影部分被称为课税的禁区。换句话说, 税率并非越高越好, 为了获得最高税收收入需要制定一个最佳税率, 即图中所示的X0, 它即为税制设计的最优目标。随着经济的增长, 过高或过低的税率都将不利于持续税收增加或经济增长。过高税率导致企业负担过重, 打击投资者的生产积极性, 削弱了经济主体的活力, 导致经济的下滑甚至停滞, 从而税基下降, 影响税收总量;相反的, 税率过低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财政保障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致使税收总量下降。
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之后, 山西省煤炭税率怎么确定, 定多少合适?需要结合资源税费规模、企业承受能力、煤炭资源秉赋等因素, 将税率在2%-10%内拟定为宜。据山西省财政厅测算, 在全面取缔包括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在内的相关涉煤收费, 以煤炭平均售价每吨465元计算, 资源税税率定在7.4%可以确保地方现有的收益。对于税率的具体执行, 目前最大的担忧是, 2%-10%的税率浮动区间还是比较大, 而且近几年地方政府的财力紧张, 如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税率, 对于山西省政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煤炭资源税改革对山西省的影响
(一) 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
煤炭资源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使资源税同资源价格相挂钩, 税率的提高和征税范围的扩大会提高地方政府的资源税收入, 使资源税占整个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2012年山西省煤炭企业吨煤实际承担资源税平均为3.5元左右, 税率约0.81%。这样按从价计征, 2%税率折合成吨煤资源税平均为9.7元;5%税率折合成吨煤资源税将平均为24.3元。2013年山西省应税原煤产量为96 256.9万吨, 按照从量计征, 单位税额为每吨3.2元, 煤炭资源税税收为30.80亿元。如果按煤价3%的税率征收, 2013山西省综合售价按每吨400元计算, 销售额为3 850.276亿元, 煤炭资源税收能够达到115.51亿元, 净增收84.71亿元, 增长2.8倍;如果按煤价5%税率征收, 其销售额不变仍为3 850.276亿元, 煤炭资源税收能够达到192.51亿元, 净增收158.33亿元, 增长4.6倍。显然, 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加, 这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 当地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得到提升, 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 让资源地的人民享受到资源所带来的效益;另一方面, 资源开采中所产生的生态破坏, 需要资金进行有效治理和修复, 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为生态环保提供了财力保障。
(二) 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从价计征比原来从量计征煤炭资源税高出很多, 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无形中可以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激励粗放式生产经营的煤炭企业更新先进设备, 进行技术革新、节能减排, 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资源税改革会带来相关产品价格和需求的变化, 势必引起资源性产品及其相关性产品价格的上涨, 提高资源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说, 资源税改革使资源税税率提高, 此时钢筋、水泥、电力、供暖行业其运营成本也必然相应提高, 这样将会淘汰一部分高耗能企业, 而对于那些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的企业必须寻求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 综合效益好的发展道路, 依托科技创新进行研发新工艺、新产品, 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 消费者位于资源税税负转嫁的终端, 资源性产品如煤电油气价格的上涨, 最终会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转嫁给消费者, 使他们成为资源税税负增加的重要承担者。但是,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 资源税改革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作为公共产品的享受者, 人民从资源税改革中也是受益的一方。此外, 资源税改革所引起的资源产品价格上涨, 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随着水电气价格的上涨, 节电节能就成为人民消费资源性产品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考虑自己的消费成本, 理性的消费者就会选择低碳节能的消费模式, 所以, 资源税改革不仅引导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转变生产方式, 对转变人民消费模式也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三、对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建议
(一) 兼顾各地条件, 并根据煤炭的种类、品质不同, 制定差别的动态的税率
山西省市县众多, 不同的市县煤炭的品质不同、开采条件不同, 煤价也不同, 比如说山西褐煤发热量低, 没有黏结性, 价格就比烟煤和无烟煤低。所以煤炭资源税改革应该由原来原煤产地规定差别税额的做法, 改为按原煤品质从价差别税率, 细分煤炭种类, 不能简单的“一刀切”。此外, 在从价计征过程中, 建议采用动态的计征方式, 根据国家经济情况以及价格的波动情况, 在一定时期进行调整, 这样既保证资源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又能有效地协调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由于征税对象及其所处区域等条件的差异, 资源税制在设计时就应该有所差别, 只有资源税的征收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及资源类企业的特点, 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 规范资源税费关系, 让“清费”为“立法”开路
依法取缔不必要的行政性收费, 对于应该被保留的部分, 应该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范, 包括收费主体、收费范围, 收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 因地制宜地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 经过国家批准并备案;对于在收费过程中, 收费部分应该使用财政机关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或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发票, 规范收费过程的合理合法性。清费立税涉及面广, 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政府部门应该下定决心, 坚定信念, 不论遇到何种问题, 都要积极解决以保证资源税改革的顺利推行。
(三) 制定与资源税相关的配套税收奖惩政策
资源税改革效果的发挥, 除了有赖于主体税制的科学设计, 即从量改从价, 合理的清费, 科学的税率外, 配套的奖惩措施也是十分重要。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于节约能源、重视环保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资源回采率和利用率高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使资源税改革发挥更好的效果, 达到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企业复苏发展、社会经济稳定高效地运行的目标。
四、结语
煤炭资源税虽然是税收总收入中占比并不大的小税种, 但因为牵涉众多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联动效应, 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煤炭资源税改革在201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改革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 激活处于低迷状态的煤炭企业, 还需拭目以待。任何的税制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煤炭资源税改革在推行中肯定会存在或者遇到一些问题, 但是我们相信其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煤炭产业应该积极推行和完善资源税改革,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摘要: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 煤炭资源税改革对山西省产生的影响很大。煤炭资源税改革可能给山西省造成的影响:一是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资源税从价计征方式会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提高其转移支付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使资源地人民共同享受资源带来的收益;二是对煤炭企业的影响。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促进煤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使人民的税收负担增加, 转向节能环保的消费模式。煤炭资源税改革三个内容为:一是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二是清费立税;三是在2%-10%的浮动区间内选择税率。资源税改革政策建议是制定差别、动态的税率、规范税费、完善相关配套奖惩措施。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推荐阅读:
《山西省煤炭资源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办法》08-13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10-16
山西省煤炭行业论文05-14
山西煤炭行业工伤保险09-14
煤炭资源整合05-30
煤炭企业资源整合05-11
煤炭资源整合重组论文07-15
规范煤炭资源整合工作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