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枯竭(精选10篇)
煤炭资源枯竭 篇1
煤炭企业的生产对象是地下煤炭资源, 地下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企业所拥有煤炭资源最终都将面临资源枯竭, 要实现资源枯竭煤炭企业持续发展, 只有进行产业转型。胡锦涛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为我国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 关系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模式选择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枯竭煤炭企业产业转型是指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从衰退的煤炭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的过程, 它的实质在于逐渐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通过产业转型, 培育出优势产业项目, 形成多元化支柱产业, 实现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国, 我国大多数大中型国有煤炭企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多数煤矿都进入了中晚期, 煤炭企业在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能源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因资源枯竭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岗人员多, 再就业压力大,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生态与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等。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无论是从资源的经济性上, 还是对于环境保护, 甚至解决再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煤炭企业发展的中晚期, 未雨绸缪, 早做准备, 及早规划, 通过产业转型寻找新的利润空间以求得生存发展, 是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的必然选择。
二、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模式
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 依托现有煤炭产业的优势, 结合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发展阶段, 选择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的多元化产业转型模式。
1. 煤炭主导产业延伸模式
在煤炭企业发展的中期, 充分发挥煤炭企业人才技术的动态比较优势, 确立适合煤炭企业的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煤炭加工业, 建立起煤炭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 利用煤炭资源优势, 向上、下游相关产业或支持产业延伸, 建立起新的煤电运、煤化工, 煤建材等产业链, 延伸产业主要有电力、建材、煤化工、煤矸石利用等, 形成新的利润来源。这种方式在转型的初期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煤炭资源, 同时上下游产业在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优先发展在同行业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技术优势, 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煤炭资源深加工利用的产业, 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以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 延伸煤炭加工产业链, 发展高附加值的关联项目。
德国鲁尔重视煤炭生产及就地加工, 延长产业链, 促进经济综合发展, 以煤炭为原料发展化工, 产品之多和技术之精湛闻名于世。随着产业链的延伸, 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 培育起一批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集群, 大量生产经营相关联的企业集聚所带来的专业化生产、低生产成本、低交易费用和完善的配套服务, 将迅速膨胀企业规模, 增强企业实力。从竞争的角度来看, 产业链实质上是一条价值链, 煤炭企业在这一价值链的源头已经拥有资源的优势, 加上产业聚集带来的聚集经济, 使得这一价值链具有竞争优势。
2. 新产业的接替发展模式
这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 即利用煤炭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在原有产业之外发展新的产业, 使原有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煤炭资源的全新产业群, 通过产业替代, 实现资源重组, 有利于资源从衰退的煤炭产业流向新兴产业。
在资源即将枯竭的煤炭企业, 转变原来以采煤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加快新产业的接替和发展。法国洛林地区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 重点发展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 大力提高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 提高产品附加值;制订优惠政策, 吸引外资, 使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与国际接轨。洛林经济转型花了30多年的时间, 取得了很大成效, 2000年就出现了汽车、电子、塑料加工3个重要转型产业。要实现高起点转型, 应摒弃传统煤炭产业刚性束缚, 根据市场需求, 瞄准高技术和复合技术产业, 在产业转型时注重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或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 进行高起点的转型。这不仅为煤炭企业自身创造新的优势和利润增长空间, 同时也带动企业所在区域经济的技术发展。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依靠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技术资源是保证煤炭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因素之一, 国有煤矿基础好, 队伍硬, 企业内部储存着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这些人员专业门类齐全, 专业技能素质高, 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 而且接受新事物快, 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宝贵财富, 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对煤炭产业进行改造, 通过产业链条的扩展,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 从而发挥整个产业群体集约化生产的效应;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大力扶持发展一些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替代产业群, 进行产业替代, 增强企业竞争力。
随着资源加工产业群的建立和发展, 企业间的技术外溢和乘数效应日益加强, 为高新技术替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矿区要利用这一条件, 推动不依赖煤炭资源的新产业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群的出现所带来的新的投资机会, 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替代, 逐渐降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
3. 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模式
煤炭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 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害。除具有一般性工业企业的污染外, 还存在一些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包括:土地塌陷、煤炭的伴生物煤矸石废渣成山、水资源破坏等。因此, 资源枯竭的煤炭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 必须选择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选择不污染环境的旅游、种植养殖、服务业等绿色产业。
法国的洛林地区, 把煤炭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 成立国土整治部门, 负责处理老矿区遗留下来的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矿山闭坑后迅速抹掉老矿区的痕迹, 建居民区、娱乐中心、栽树、种草等, 今日的洛林已成为景色秀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德国鲁尔地区为治理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如制定了绿色空间计划, 在废弃的煤矸石山培土、植树、铺草, 塌陷土地和矿井辟成湖泊疗养地, 在此基础上全区建起了300多个公园。
我国煤炭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随着煤炭资源枯竭, 在选择新产业时既要改善生态环境, 又要将失业劳动力的再就业作为重要目标,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 建立农、林、渔、牧、游的“大农业”和“大生态”系统。
一是开发农业资源, 对于能复垦的煤炭塌陷区域选择种植附加值高的生态农作物, 大力开发生态型的特色农产品, 培育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发展提升, 实现农业产业化, 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是发展水域资源, 在不能复垦的大面积煤炭塌陷区域进行渔业养殖, 营造良好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并发展水上旅游和水上体闲产业。
三是开发旅游产业, 煤炭企业可以地质生态和人文历史为特色, 开展生态旅游等旅游项目,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获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
4. 发展第三产业模式
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当企业所拥有的煤炭资源逐步枯竭时企业必须重新定位, 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发展物流、建筑施工、房地产、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再发展。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有一个先决的优越条件就是拥有强大的自主品牌优势, 在企业产业转型阶段要科学地利用品牌资源, 将品牌的文化力、承载力有机地转嫁到第三产业上, 不仅达到可以综合利用资源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通过煤炭企业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获得一席之地。
煤炭企业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进入中后期, 必然造成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在产业转型时应选择那些前景广阔、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 切实解决工人再就业的问题。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高, 增加就业的潜力最大;交通运输、物流仓储, 社会服务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比较高, 增加就业的潜力也较大。这说明第三产业中房地产和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物流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煤炭企业的就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潜力, 应成为未来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发展重点。煤炭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品牌, 所以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要在品牌上下功夫, 不仅要抓住品牌发展的契机推动产业结构的规模化扩张, 更要通过多元化发展有效提升煤炭企业品牌的含金量, 提升转型后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煤炭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 往往积累和维系了良好的外部联系, 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与相关利益者如供应商、销售商、交通运输部门等的合作关系;衰退煤炭企业可利用关系优势发展商业服务业、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发展房地产、建筑、物流及社会服务等, 现在城市征地价格昂贵, 而国有煤矿占地面积大, 可利用的废弃土地面积也大, 无偿的土地资源优势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建筑施工方面, 国有大型煤矿在产业转型时可整和资源重组成立工程建筑公司, 发挥技术、资质、品牌优势, 积极承揽大型基建工程, 并且进军隧道、地铁、桥梁、道路、山体爆破等建筑工程, 为煤炭企业的建筑队伍和部分矿井的人员分流转产开辟新渠道, 同时实施名牌战略,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地域和交通优势的煤炭资源衰竭企业转型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用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 将物流产业做大做强, 使之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资源枯竭煤炭企业转型方式多种多样, 我国资源枯竭煤炭企业数目众多, 分布广泛, 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等差异很大, 各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科学的实施, 进而构建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和谐发展的产业成长与产业转型的新模式, 形成资源枯竭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长效机制。
摘要:煤炭企业是资源依赖型企业, 要经历投产、稳产、衰退和关闭的生命周期, 因此, 煤炭企业应早开始实施渐进式的产业转型, 拉长煤炭产业价值链, 选准替代产业来接续煤炭产业, 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保障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枯竭煤炭企业,产业转型,模式
资源枯竭城市三大转型模式 篇2
面对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单一、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替代产业少、社会矛盾激化等种种矛盾,探索如何走出对资源的依赖,以及如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成为这些资源枯竭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类型众多,每个地区的资源枯竭城市都有其特殊的地理和资源赋存特征。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又该采取哪些模式可供选择呢?
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模式适合于资源供应仍然相对稳定处于发展中期的城市,比较典型的城市是美国的休斯顿,其主要的产业政策是引导资源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利用技术优势来弥补资源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市应用这种模式取得了成功,比如以煤炭为主要产业的资兴、耒阳、枣庄,以有色金属为发展重点的个旧,以森林资源为挖掘主线的阿尔山市等。
枣庄市决策者计算后发现,1块钱的煤用于发电可以变成2块钱,做成甲醇就可以变成4块,做成醋酸就可以变成8块,如果做成醋酸二纤维素就可以变成78块钱。由此可见,产业链的拉长的确可以将煤矿变成“金矿”。正因为如此,资兴、耒阳、枣庄等资源枯竭城市都上马了煤矸石发电、煤电气一体化等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并通过制作建筑材料等来努力延伸产业链。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投产的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还创造性地将以煤炭和煤矸石为载体,以PVC为主线将能源化工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云南个旧也通过发展有色金属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个旧将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对接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使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了系统性的提高。此外,循环经济也成为个旧有色金属附加值提到的手段之一。目前,云南锡业10万吨铅、10万吨铜项目竣工投产,民营企业红铅10万吨铅、红河锌联固废物炼铁烟尘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即将试生产,此举也将个旧的有色金属企业推上了现代企业发展道路。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作为典型的森林资源型城市,阿尔山林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以上。不过随着森林资源枯竭,阿尔山市木材蓄积量大幅减少,目前成熟林与过成熟林已采伐殆尽。为了摆脱资源枯竭的局面,阿尔山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开发家具、人造板、玩具、木旋类加工和旅游纪念品等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此外,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林业食品加工业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野菜、野果、马铃薯、卜留克食品、食用菌、林蛙等培养与加工基地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而以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的多元化旅游体系,借助阿尔山生态环境好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也得到快速发展,冰雪娱乐、火山科考等专项旅游还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
从目前的转型经验来看,产业链延伸模式应用成功的案例通常是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实现的,但其中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各地需要根据自己地区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创新经济模式
目前中国正在向着以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心的技术集约化方向发展。新经济的不断推陈出新,如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半导体、医药保健、生物科技、新材料、光电子与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等产业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资源枯竭城市嗅到了转型发展的良机。
地处长白山余脉和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吉林省辽源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城市。最近两年,辽源抓住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市”的契机,把软件信息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设“智慧辽源”,吸引了IBM、软通动力、AGT国际等13家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集中落户,并在辽源设立全资子公司。2013年7月26日,辽源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车网互联科技公司、深圳网上城市公众信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智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项目合作正式签约,引入智慧城市相关项目资金达16亿元。而相关企业项目的开展,也有望显著提升辽源在信息产业领域的核心区位优势,带动资源型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转型。
2013年7月16日,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济宁值得铭记的一个日子。这一天,美国惠普公司在山东济南签署协议,将投资20亿美元在济宁市打造国际软件人才和产业基地。该基地主要包括软件人才实训基地、软件开发测试及IT资源服务中心、产品演示中心和惠普产业基地等4大项目,建成后整个惠普产业基地内企业销售收入将超过千亿元。而惠普4大基地落户济宁后,还将吸引惠普的上下游企业及相关合作伙伴向济宁的这条产业链上集聚,从而使得济宁的软件产业及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交界处的陕西省榆林市虽然地下煤炭能源富集,不过随着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等城市的煤炭产业出现周期性危机以及储量不断减小,榆林也在谋求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最近几年,榆林把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招商产业,引进了一大批光伏电站和风电项目。据统计,榆林市引进的70个新能源电站项目中,其中光伏电站项目29个,总投资711亿元,现已建成投产项目4个,在建项目4个,其他项目均在开展前期工作。所有光伏电站全部建成后,其站点布局将形成由工业园区向园外荒漠、半荒漠和煤矿采空塌陷区转移,由西部的定边、靖边向中北部的横山、榆阳、神木和府谷延伸的长城沿线400公里的光伏产业带,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505兆瓦。而榆林市定边县、靖边县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具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条件。目前,引进的41个风电项目,总投资351.3亿元,到位资金86.8亿元。
总之,在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通过创新经济模式来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方向,不仅可为资源枯竭后的城市找到具有广大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而且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起来,还可以帮助城市摆脱产业附加值低、收益低的困境,有效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nlc202309040509
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
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则是在产业链延伸的同时,为城市引入多元化的其他产业类型,使城市从单一工业型向多样化发展,从而推进城市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这种模式事实上是前两种模式的复合。对中国来说,这种模式在资源依赖性强,但是同时也具有其他优势的城市最为适合。
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地区的四川省泸州市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近年来,随着天然气资源的深度开采和利用,当地天然气资源已面临枯竭,而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泸天化、天华、北方等公司及化工产业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为了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泸州采取了旅游业+页岩气+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2012年8月,四川省旅游局下发了《关于支持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支持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泸州市紧紧抓住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契机,在推进古叙矿区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煤层气地面抽采试验后,又积极探索地方参与页岩气开发的有效途径,科学有序推进页岩气开发利用,打造川南能源保障基地。此外,泸州靠近长江、沱江的地理优势也促使其积极构建四川泸州港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长江航运物流,并加强长江、沱江“两江四岸”核心景区建设,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其酿酒专用高粱、烤烟、优质水稻、林竹、果蔬等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也借助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的形成不断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
以生产无烟煤而闻名中外的宁夏石嘴山市也从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转型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石嘴山采取的是旅游业+现代农业+光伏产业+装备工程机械+现代化工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通过治理垃圾成堆、沼泽遍布的古沙湖,一片水域面积达23平方公里的星海湖成为石嘴山吸引天下游客的风景区,这里也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全国首批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此外,全市还引进了中粮集团番茄种植加工生产基地、国电集团年产5000吨多晶硅、江苏阳光集团年产4500吨多晶硅、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年产4×8000万块煤矸石制砖、中色集团重组宁夏东方集团、天地集团重组西北奔牛集团和西北煤机二厂、三一重工重组西北骏马公司、三庆公司年产1万辆专用汽车改装项目、上海华谊集团和英力特合作建设年产12万吨PVC、10万吨烧碱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而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也让石嘴山市从重工业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石嘴山生态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其城市形象得到了提升,经济发展的空间也不断拓宽。
可以说,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在很多城市的成功,是充分挖掘了这些城市原来没有被注意的优势,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商贸活动和城市服务业,城市的综合功能可得到明显提高,那么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不断形成。可以说多种经营、多业并举、最大限度地开拓经济发展结构是这种模式的灵魂。
煤炭资源枯竭 篇3
一、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现状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面临着资源枯竭现象, 为此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进行了经济转型,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 然而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的经济转型却是一个艰巨而曲折的过程,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在经济转型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经济转型方向选择问题
战略产业结构转型是目前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进行经济转型时, 保证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 目前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在进行经济转型时, 缺乏科学的经济转型规划, 过分注重企业的产业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相应体制的跟进。加上煤矿企业的特殊属性, 目前煤矿的退休人员相对较多, 而且存在着一些伤、工残以及职业病患者等人员, 导致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面临着较重的社会负担。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在进行经济转型时, 对高新技术产业较为注重, 忽视了员工的安置问题。此外, 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只关注资本运作, 忽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健全状况。
(二) 员工转型适应性较弱
很多国有煤矿大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 煤矿规模相对较大, 矿区覆盖范围也相对较广, 同时存在众多下属单位, 各下属单位的层次发展各不相同且不平衡, 过分依赖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同时, 煤矿行业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多数煤矿企业的员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劳动技术也相对较为单一, 加上长期的井下作业导致员工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员工安置难度。加上很多煤矿企业员工素质不高, 岗位变化能力相对较低, 同时观念相对落后, 进行再就业难度相对较大, 导致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员工的转型适应性较弱。
(三) 发展资金短缺, 转型后劲不足
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都有着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税费负担, 加上煤矿行业长久以来的底价微利政策, 导致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自身缺陷不断积累, 企业的财力也相对有限。现目前, 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都有沉重的债务负担, 拖欠银行贷款不仅数额巨大、时间很长, 并且相当一部分已经形成呆账、死账;此外, 煤炭行业融资渠道相对窄小, 难以筹措发展资金, 导致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经济转型中发展资金短缺, 转型后劲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的经济转型。
二、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内容
目前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进行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产业转型。从整体上来讲, 目前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在进行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转型时, 一方面, 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可以利用支柱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使得煤矿企业的产业链进行纵向延伸, 以发展更多的持续产业;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跳出原产业范畴, 从企业的横向方面选择替代产业。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应当综合考虑企业的枯竭速率以及对原产业的依赖程度, 选择正确的转向方式。若企业对原产业依赖程度较大且资源枯竭速率较慢, 企业可以通过纵向延长产业链来进行产业转型;若企业对原产业依赖程度较大且资源枯竭速率较快, 企业可以通过横向延长产业链来进行产业转型。 (2) 体制转型。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在进行体制转型时, 应当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以及权责明确的科学管理体制, 注重企业的用工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可以通过靠大联强、破产兼并、技术合作、资产重组以及大胆引进民间资本和民营机制等运作方式来进行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同时将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与企业体制改革有机结合, 加强资本重组和盘活存量, 将企业的资金逐步从非支柱性产业中退出, 并逐步集中在企业的支柱性产业中。 (3) 创新管理制度。科学、优越的管理制度是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 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应当不断创新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与企业的创新管理制度相辅相成, 企业的改革成效和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由创新的管理制度进行巩固, 从而使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发挥最大效益。
三、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策略
(一) 从粗放发展型转变为简约提升型
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在进行经济转型时, 应当坚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佳、资源消耗低以及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坚持速度、效益、质量、安全以及环保的有机统一, 生产高质量、有安全保障能力、高效益以及符合环保要求的洁净煤, 实现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企业也应当加大大型煤矿生产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矿井的煤产量和产煤效率, 不断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使煤矿企业不断朝着高效简约化转变。
(二) 注重多元发展
目前煤炭企业大多采用的是原煤直接销售的方式, 然而煤炭的大多数的效益和利益都体现在煤炭的下游产品中, 煤炭企业获得的利益相对较低。因此, 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应当注重多元发展, 加大煤炭新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力度, 采用横向衍生以及纵向延伸的方式, 不断延伸煤炭产业链条, 同时有序发展替代产业, 实现以煤为主的单项发展战略向以优势突出的多元发展战略转变, 不断提升煤炭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 注重开放式横向战略合作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 终有枯竭的一天, 因此, 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应当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及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将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行充分利用, 不断加强横向战略合作。同时注重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 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平台推动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 我国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矿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行了经济转型, 然而, 在进行经济转型时仍然存在经济转型方向选择问题、员工转型适应性较弱以及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 因此, 应当加强产业转型、体制转型以及创新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转型, 并从粗放发展型转变为简约提升型、注重多元发展以及注重开放式横向战略合作, 推动煤矿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我国煤炭行业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 资源桔竭型煤炭矿区不断增多, 为了实现衰老煤炭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进行了经济转型。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现状, 从产业转型、体制转型以及创新管理制度方面分析了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内容, 并提出一些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策略, 以期为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的经济转型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晓梅.探讨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如何进行经济转型[J].财经界, 2013 (06) .
[2]胡瑞仲, 董洪光.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经济转型途径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3) .
[3]陶惠忠.经济转型发展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探讨[J].会计之友, 2011 (35) .
[4]黄邵颖.关于对煤炭企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J].科学导报, 2013 (12) .
地球资源枯竭与新能源开发 篇4
面对能源的危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太阳能。但是,根据测量,照射到地球的阳光中,有23%被大气所吸收,30%被反射回宇宙,仅有47%可以到达地面。因此,利用率并不理想。
20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格拉塞提出:如果在空中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再传输回地面,则效率将大大提高!根据这一理论,他设计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并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的空间站,该装置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微波,并将微波集束发送到地面,同时,被地面的太阳能“电池阵”接收。这就能解决一个数千万人的城市用电问题!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克伯尔教授提出了在月球上索取太阳能的计划。他认为,月球没有氧气,没有风雪雷电,在月球的环形山中设置的太阳能电池阵,就没有被腐蚀的危险,可供长期使用。
他提出,可利用性能极强的激光束把电力传输回地而,这样在月球表面的不同地点建立三个发电站,就能满足全球60亿人口的全天候用电。由于激光具有将能量集中的特性,因而地面的接收系统不至于过大,从而可以给人类提供廉价的电力。
煤炭资源枯竭 篇5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我国乃至世界性的难题。山西大同长期以来都以本地区煤炭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 为国家经济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但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创新带来的外部挑战, 使得煤矿企业的“下井工人”也将面临着再就业压力, 矛盾日益突出。
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及发展对策, 国内不少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也展开了一定研究。神华集团政策研究室张熙霖《煤炭形势跟踪研究及煤炭行业并购重组机遇分析》分析了影响煤炭价格的规律性因素及最新形势, 探讨了煤炭行业新一轮并购重组及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可能。西山煤电 (集团) 周莉《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意义与路径》强调转型已成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布局项目的战略重点。甘肃农业大学彭超、张艳荣《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分析———以山西省为例》从山西省的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的经济基础、GDP平均增长率、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 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企业顺应城市经济转型, 才能继续发展, 给职工工作以保障;矿工接受并适应产业转型, 才能更好生存。本文着眼于“下井工人”这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殊弱势群体, 基于煤炭资源将要枯竭---未雨绸缪的理性思考, 通过调查访问, 深入了解矿工的工作、生活状况, 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成功经验, 为煤炭企业和煤矿工人今后的出路提供合理化建议, 为决策者提出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社会情怀。
二、大同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一) 对煤炭产业过分依赖
煤炭产业是大同的支柱产业, 煤炭产量高、质量好。1980~2001年以来, 大同市累计输出原煤约14亿吨, 向京、津、唐地区输电1000亿千瓦时, 并向欧洲、亚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优质动力煤1.45亿吨。
但和别的资源型城市一样, 在煤炭被过度开采, 资源濒临枯竭的态势下, “一煤独大”的大同也面临着失业人数增多、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步入衰退的困境, 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二) 产业转型已成为必然———煤炭储备锐减及煤价下跌
由图1可见, 近10年来,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尤其在2010年至2011年煤炭储量锐减。假定在每年开采量一定的条件下, 煤炭资源将在未来20~30年内急剧减少甚至枯竭。由于优质煤炭资源也濒临枯竭, 煤炭生产接续紧张。“九五”以来, 国家对煤炭行业的投资锐减, 而大同矿务局 (同煤集团前身) 和地方煤炭企业的接替生产能力建设和转型产业发展十分缓慢, 煤炭企业多元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进而造成煤炭产业逐步萎缩、接替产业有心无力的局面。
三、同煤集团企业现状
(一)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
在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的现实环境下, 全省最大的煤炭企业———同煤集团企业内部缺陷也慢慢浮出水面。在中国特定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垄断经营, 导致同煤集团所有制结构固化, 企业活力不足。工厂技术装备老化、生产技术结构低, 阻碍了生产率的提高及工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可持续发展力差, 多年来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未能被完全消化, 也一定程度影响企业发展速度。
(二) 员工专业构成及受教育情况
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三个直属矿 (煤峪口矿、忻州窑矿、燕子山矿) 、两个控股子公司 (大唐塔山煤矿、鄂尔多斯矿业投资) 、三个全资子公司、两个参股公司、一个分公司。作为大型煤炭企业, 其公司人员情况可以作为同煤集团的总体情况的典型样本。如表1图2所示, 煤矿企业员工绝大部分为生产人员, 其中又以“下井工人”占比为最高。由80%员工受教育程度为中专高中及以下, 可推论出“下井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下井工人”对煤炭工作的依赖性过强, 职业技能单一, 一旦下岗, 他们将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 “井下作业”安全问题
据统计, 从1980年到2004年, 这55年来, 仅同煤集团累计就有3646名矿工因工牺牲, 3188名矿工致残, 38.78万人受过轻伤, 1万多名矿工患有矽肺病 (矽肺又称硅肺, 是尘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 以肺部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下井工人的工作条件虽逐年改善, 但一些不可预测的悲惨事件仍在发生, 而且井下粉尘污染往往很难完全避免, 员工的职业安全和社会保障压力在不断加大。
四、“下井工人”的生存现状调查分析———以同忻矿、晋华宫矿为样本
围绕“下井工人”生存状况及其对未来生活工作的规划, 以同煤集团的两个下属煤矿 (同忻矿、晋华宫矿) 为样本, 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工作得以开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下井工人”家庭经济基本状况、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由煤炭资源枯竭所引起的问题及日后个人打算等。通过样本数据掌握“下井工人”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 以小见大, 探讨大同市煤炭资源枯竭后的各种员工安置措施, 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 “下井工人”家庭经济基本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 有87%的“下井工人”月收入在6000~8000元间。这对于居住在大同市这样的三线城市来说工资处于中上等水平, 生活是有所保障的。由于矿工都是男性工作者, 其工资自然是一个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产生这样的统计结果, 是因为我们选取的调查样本是同煤集团的下属企业, 而同煤集团是国有控股企业, 其生产经营能力在煤炭行业中名列前茅。同忻矿、晋华宫矿企业效益良好, 员工待遇不错。尽管2012年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对两矿经营利润有所冲击, 但企业仍坚持根据工作绩效发放工资奖励, 在经济最不景气时选择小幅下调矿工工资, 积极保证员工福利。
(二) “下井工人”对工作的满意度
根据调查得知, “下井工人”选择煤炭工作主要 (93%) 是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祖辈都在做煤炭工作, 子承父业, 代代相传。另有少部分矿工 (5%) 认为, 相比于其他工作, 这份工作可以带来丰厚的工资。因此愿意留在矿山, 与企业签订长期劳务合同, “永续”为企业效力。
多数矿工 (68%) 把子女送往矿上附属学校就读, 另有30%的矿工选择把子女安排在其他公立学校。走访了解到, 矿上附属学校往往规模很小, 距离居民区较近, 师资力量近年来在逐步改善。而其他公立学校的缺点主要是离家很远, 交通不太方便。
矿工对于矿上安全措施的评价这项数据, 总体来是比较乐观的。主要安全措施有:工作区挂着警示标志, 提醒注意安全生产 (80%) ;常常有安全教育及考核 (80%) ;设有安全绩效工资, 违规操作会有罚款 (70%) ;必须换上工作服才能下井, 平时着装不能下井 (70%) 。然而目前煤炭产业前景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人 (60%) 认为煤炭行业越来越不景气了, 提到近年来有开发其他清洁能源来替代燃煤的迹象。受到我国经济下滑的影响及煤炭市场的放开, 国内煤炭行业也深受进口煤的价格冲击。待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或技术革新后, 煤炭行业也许还有翻身机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 煤炭资源枯竭, “下井工人”面临的生存问题及个人打算
煤炭资源一旦枯竭, 无疑会造成矿工失业, 进而给其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严重伤害。由于矿工们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们的工资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大多数矿工一辈子只在矿井下工作, 生产技能单一, 文化水平不高, 面临失业束手无策, 自身去向难以明确。对于矿工设想在煤炭资源枯竭后的打算统计数据表明, 有45%的矿工选择待业, 等待其他机遇的出现;有36%的矿工打算在失业后外出打工, 可能会去尝试寻找其他相似企业, 以抵消技能单一带来的缺点;还有18%的矿工选择利用周围人脉在居民区做一些小本生意, 至少养家糊口;只有1%的矿工决定回家务农。
五、国内外资源枯竭型产业转型经验与教训———分别以辽宁阜新、德国鲁尔为例
这些城市曾经也遇到资源枯竭、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瓶颈, 如何进行产业转型, 德国鲁尔、辽宁阜新采取的措施办法, 对大同“煤都”的转型有借鉴意义。
1.转型模式选择
转型可选择主动和被动两种模式。主动转型发生在成熟期, 此时期开始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资源优势进行科技创新, 从初级加工业向精深加工转变;同时也利用资源产业现有优势积极发展替代产业。而被动转型属于到了衰退期甚至枯竭型, 被迫而进行的产业转型。德国鲁尔、中国阜新, 其产业转型“休克式”特征明显。
2.转型措施借鉴
未雨绸缪调整战略, 发现问题及时出力解决, 转型常常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转机, 也往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德国鲁尔经过四十多年的转型, 现在已经从“煤炭中心”变成一个以原始煤炭产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并存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区。为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鲁尔以技术为核心、政府支持为辅助, 施行多项措施。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吸引人才和资金的进入, 加速技术改造, 发挥科技能动力;二是在政府的扶持和带动下, 努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三是增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四是制定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度;五是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矿工安置工作, 做好矿工的保障安抚工作。
辽宁阜新的转型思路与鲁尔类似, 即构筑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经济格局, 力求扭转以单一产业占主的局面, 在保持原有产业的基础上, 进行多元化发展和建设。为构造新的主导产业框架, 阜新几年来引进和培育东阿阿胶、河南双汇等70多个龙头企业, 带动全市形成生猪、乳品等十四个农业产业化链条。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其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奠定了基础, 从而带动形成了新的产业优势。为发展支柱产业, 阜新在稳定煤炭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力工业, 同时还抓住辽宁省建设全国装备医药制造业基地的机会, 将自己建设为重要配套基地。
鲁尔和阜新除了在技术上进行更新, 积极利用和配合政府政策之外, 一直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破碎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修补, 对残旧的社会环境也进行了革新。
其转型措施有很大参考价值。
3.转型经验启示
产业转型的终极目标, 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多元化发展;由产业转型促进经济转型, 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不能对单一产业依赖太重。重视原有煤炭生产加工的同时, 也要重视服务业、轻工业、农业的协同发展, 避免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鲁尔区就对煤炭就地加工, 与电力、钢铁、煤化工、建材等联合生产, 避免了产业过于单一而可能对经济带来的威胁。
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作用。利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 与高校科研所联合,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 促成高科技含量科技成果的产生。
除了参与市场竞争, 也要善于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将市场与政府力量相结合, 接受政府在体制、法律、资金、人力多方面的支持及援助, 将衰退产业区重建, 从而成功完成城市转型、产业转型。
工厂内部配置有害气体回收处理装置, 修建净水澄清池;工厂外部可于废弃煤矸石山上植树种草搞绿化, 于塌陷矿区开辟湖泊疗养池。并加强对工厂的管理, 严格废气排放制度, 以改善矿区环境, 控制矿区污染。
制定矿区内的区域规划, 加强城市规划。鲁尔区将城市群分为三大片, 各城市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和内涵精髓, 保护自己的文化和古老建筑, 宣传展示自身特征, 形成个性化的城市功能和文化品牌建设。
注入项目以推动经济转型。阜新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投资项目、民间交流, 促成一批合资项目知名企业落户阜新。
六、针对煤炭行业和“下井工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 政府支持产业升级
1.产业扶持促转型
政府应根据宏观经济大势, 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产业扶持计划, 通过出台和落实一系列产业优惠政策来降低煤炭行业的转型成本, 从而促进煤炭行业的转型。
2.市场发力促转型
政府应大力培养和促进煤炭企业竞争意识, 推动市场有效运行, 以避免资源浪费和无效率的企业运作。煤炭行业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下增强竞争发展意识, 优化自身资源配置, 尽可能争取政府援助, 通过各种合法途径促使资金向本企业的流动, 从而保持或提高本企业市场份额。
3.环境建设促转型
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充分调动人力物力,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为产业区重建提供基础设施、加强污染治理工作以优化生态环境、制定有前瞻性的政策措施以吸引外部优秀企业入驻等。
4.人员培训促转型
政府应妥善安置煤炭行业下岗员工, 采取多种方式为其谋求生路提供帮助, 如进行免费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并提供公共实训, 建立再就业咨询平台等。同时, 为在职员工适应转型提供相关职业培训。
(二) 企业应对转型挑战
1.深化改革迎挑战
面对严峻的生存形势, 企业应深化内部股权改革, 对投资人进行部分替换, 引进战略合伙人和社会资金, 借此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推进企业的科学管理和资源整合。
2.技术进步迎挑战
企业应充分意识到目前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结合产业政策, 设计和引入先进的设备, 高效高水准开展工业生产。贯彻落实节能降耗的思想, 利用技术创新, 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单位产量及企业效益。
3.维护权益迎挑战
企业应了解职工诉求, 保障职工权益。通过对井下作业环境的改善来保证“下井工人”的身体健康;通过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来降低井下事故的发生;通过补充职工养老储备, 使职工退休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三) 提高“下井工人”综合素质
1.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必不可少
“下井工人”应进一步提高身体机能, 以应对职业所需的体力强度。也应怀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毕竟天无绝人之路。
2.良好的职业素质必不可少
“下井工人”应有强烈的安全意识, 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以减少自己和其他“下井工人”在工作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努力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及意外处理方法, 并在实践中一步步提高和深化理论水平。
3.良好的思想素质必不可少
“下井工人”应识别并接受大趋势, 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 积极寻求自身转变。利用业余时间拓展知识面, 提前做好日后子女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能继续留在原有企业则留, 不能留也有出路。
参考文献
[1]佚名.山西大同市煤炭资源概况[EB/OL].中国百科网网站, 2011-03-24.
[2]付长超.金台观察:同煤集团掉入高投资陷阱[EB/OL].人民网-财经频道, 2013-08-06.
[3]陈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阜新市为例[D].吉林大学, 2004.
[4]张熙霖.煤炭形势跟踪研究及煤炭行业并购重组机遇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 2014 (12) .
[5]周莉.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意义与路径[J].企业战略, 2014 (23) .
[6]彭超, 张艳荣.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06) .
煤炭资源枯竭 篇6
焦作市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自19世纪中叶煤炭开采至20世纪90年代初,焦作市工业增加值的90%来自煤炭及相关产业,煤炭的开发利用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煤炭开采特点形成特有的土地利用灾害,如地表沉陷、大气污染、地面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功能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土地利用系统健康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由于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逐渐减少,1999年末焦作煤炭资源面临枯竭,面临着经济转型。而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土地支撑,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形成了土地利用相对粗放的格局,严重影响土地利用系统健康。2010年焦作城市化水平为47.05%,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用地拓展与土地利用系统保护之间矛盾的凸显期,关系到焦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当前研究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问题对于把握煤炭资源枯竭型土地利用系统运行规律,调控土地利用系统发展态势,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焦作市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以土地利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既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它是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特定土地单元下,与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2]。因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并对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产生压力。因此,针对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3,4,5,6,7,8,9],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表1),共20个指标。
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Xu fuliu et al[10]、张健等[11]、赵艳等[12]方法。三角模型是美国农业部(USDA)根据土壤的砂—粉砂—粘土含量分析土壤类型时提出的一种方法[13],当前该方法已应用于管理、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学科[14,15,16]。三角模型可以对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可视化描述,能够综合状况及趋势。三角模型是一种直观的平台,能够很好地图解综合状况及趋势,具有直观性和简明性,易于被不同层次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理解和应用。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是土地持续、健康利用的基础和核心。在研究中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和三角模型的要求,选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组相互联系的指数,通过三角图对三组指数的相互关系进行可视化描述,从而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态和趋势。使用Grapher8.0软件构建三角图,然后在“MS Word”进行修正,从而得到三角模型(图1)。
图1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NRI位于最高顶点,NSEI位于左下顶点,NEEI位于右下顶点。X、Y和Z轴分别代表NEEI(非生态环境指数)、NRI(自然资源指数)和NSEI(非社会经济指数),每个轴沿逆时针方向从0到1。每个轴分别平均分为五个范围,“非常低”:0-0.2;“较低”:0.2-0.4;“中等”:0.4-0.6;“较高”:0.6-0.8;“非常高”:0.8-1.0。同时,三角形图表对NEFI、ESI、NSAI的相对比例结合情况进行说明。三角形又细分为五个区域:Ⅰ、Ⅱ、Ⅲ、Ⅳ、Ⅴ分别表示五个不同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及相应的表现水平(表2和图1)。在三角图中,根据3个综合指数相对比例变化,可辨识出7个不同的运动趋势,分别代表7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趋势(表3)。经过计算,根据不同数据点和数据系列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和趋势进行定量评价。
3 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
注:“↑”表示增加,“↓”表示减少,“—”表示不变。
3.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介于112°43′31″E-113°38′35″E,34°41′03″N-35°29′45″N。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搭界,南邻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东与新乡接壤,西与济源毗邻。东西长102.05km,南北宽75.43km,土地总面积4000.89km2,地貌特征大体是“北山、中川、南滩”。现辖四区(解放区、山阳区、马村区、中站区)、两市(沁阳市、孟州市)、四县(博爱县、修武县、温县、武陟县)。截至2010年末焦作市GDP总量为1245.93亿元,总人口354.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05%。长期以来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重经济产出的数量和速度,轻土地利用系统的管护,造成地表沉陷、大气污染、地面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其土地利用系统健康产生实质性影响。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01-2011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2000-2010年)、焦作统计年鉴(2001-2011年)、焦作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0年)。
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个指标存在极性、数量级的差异,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使各个指标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
对于正向作用的指标:Xij=xij/max(xij)(1)
对于负向作用的指标:Xij=min(xij)/xij(2)
式中:Xij为第i个准则层第j个指标标准值;xij为某指标原始值;max(xij)为标准化前某项指标最大值,min(xij)为标准化前某项指标最小值。
3.3 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土地利用系统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是一项涵盖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并且各指标对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贡献不同,因而需要根据指标作用大小分别进行赋权重。秩和运算法通过综合专家知识权重确定,并剔除偶然因素引起的偏差,是一种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步骤包括[17]:(1)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求取秩和;(2)对专家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3)根据权重分配公式计算权重。采用秩和运算法计算指标权重(表1)。
3.4 综合指数计算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自然资源指数(NRI)、社会经济指数(SEI)、生态环境指数(EEI),计算公式为:
式中:NRIy、SEIy、EEIy分别是第y个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源指数、社会经济指数、生态环境指数;Wh为第h个自然资源指标权重;Wk为第k个社会经济指标权重;Wl为第l个生态环境指标权重。
根据三角模型性质,选取非社会经济指数(NSEI)、非生态环境指数(NEEI)、自然资源指数(NRI)作为评价指数,构建三角图。其中NSEIy=1-SEIy,NEEIy=1-EEIy。
3.6 评价结果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值和指标的标准化数值,运用公式(3)-(5)计算焦作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指数(表4)。
由表4可知,2000-2010年焦作市自然资源指数(NRI)水平较高,均在0.87以上,主要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使得有效灌溉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等逐年稳步增加。但是,由于人口持续增加、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动以及耕地占补平衡的滞后性引起耕地数量波动等影响,自然资源指数总体上呈起伏变化。非社会经济指数(NSEI)总体呈下降趋势,反映焦作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促使土地利用系统的经济社会指数稳步提升。非生态环境指数(NEEI)总体趋势为逐年下降,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大体稳定的前提下,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明显,提升和改善了土地利用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
3.7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表4运用Grapher8.0软件得焦作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及趋势(图2)。
3.7.1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分析
从图2可知,2000-2010年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位于Ⅲ区域(一般健康区域),包括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由表4可知,2000-2002年自然资源指数均高于0.87,而非社会经济指数和非生态环境指数相对较大,从而导致这一时期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处于一般健康状态。第二阶段,位于Ⅱ区域(很健康区域),包括2003-2005年、2006-2008年。这一阶段自然资源指数比较稳定,均在0.91以上,非社会经济指数逐年减少,非生态环境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随着焦作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合理利用,同时加大土地利用系统的投资力度,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并且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第三阶段,位于Ⅰ区域(非常健康区域),包括2006年、2009年和2010年。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指数趋于稳定,在0.91左右,而非经济社会指数和非生态环境指数明显减小。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焦作市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大了土地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合理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投入产出效率,同时积极构建“一区、两带、三网”的生态构架,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持续增强。
3.7.2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趋势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2000-2010年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总体状态从很健康发展到非常健康,其中非经济社会指数从0.3216下降到0.0014,反映随着焦作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土地利用系统经济社会效益提高,非生态环境指数从0.3851降至0.0028,说明焦作市在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道路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初显成效,大幅提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由图2可知,2000-2010年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存在四个明显的趋势:T2、T1、T3、T2。具体而言,2000-2004年呈现T2趋势(很健康),NRI、NEEI、NSEI值变化趋势分别为增加、减小、减小。2004-2008年呈现T1趋势(一般健康),NRI、NEEI、NSEI值变化趋势分别为增加、增加、减小。2008-2009年呈现T3趋势(一般健康),NRI、NEEI、NSEI值变化趋势分别为增加、减小、增加。2009-2010年呈现T2趋势(很健康),NRI、NEEI、NSEI值变化趋势分别为增加、减小、减小。从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的四个趋势来看,2000-2010年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趋势呈波动变化,经历很健康、一般健康、一般健康、很健康阶段,但是其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总体上呈增强态势。
4 结论及建议
(1)从2000-2010年,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不断增强,经历一般健康、很健康、非常健康三个阶段。主要得益于国家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焦作作为国家“十二·五”时期继续支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接替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财力性转移支付等方面获取较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焦作市加快经济转型、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中原经济区建设为焦作市提供新的契机,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六大工程”等,推动焦作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从而使得其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持续增强。但2006年出现波动,主要是当年投入大量环保资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存在四个明显趋势:T2、T1、T3、T2,2000-2004年呈现T2趋势(很健康),2004-2008年呈现T1趋势(一般健康),2008-2009年呈现T3趋势(一般健康),2009-2010年呈现T2趋势(很健康)。这与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2000-2004年煤炭行业不景气,同时这一时期焦作市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环境治理投入存在不足。2004-2009年煤炭行业大发展时期,对土地利用系统健康产生深刻影响,从而表现为土地利用系统呈现一般健康状态。而2009-2010年焦作市大力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接续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因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呈现阶段性增强。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 篇7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即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 一种为“先矿后城式”, 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 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 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 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如大同、邯郸等。
2013年12月3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 首次界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 它们将作为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保障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 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也有专家称此类型之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 例如德国鲁尔矿区和法国洛林矿区。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国务院进行发布,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单位评定。2008年、2009年、2012年, 中国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县、区) 。
资源型城市的四种类型
为应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资源开发处于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尽相同的局面, 遵循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原则, 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
成长型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保障潜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足的城市, 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供给和后备基地。
成熟型资源开发处于稳定阶段、资源保障能力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 是现阶段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核心区。
衰退型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城市,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地区。
煤炭资源枯竭 篇8
关键词:产业对接,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富集城市,焦作,平顶山
1 产业对接概述
产业对接就是不同区域的政府,以实现某种共同利益和利益互补为目的,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构建产业协作平台,来引导企业开展跨地区产业合作的总称。产业对接包括产业转出区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入区的“产业承接”两个相互联系的双向环节。在实施产业对接的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宏观调控,企业是实施产业对接的主体。通过产业对接,产业转出区可以为本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空间,促进产业集中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入区可以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与技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产业对接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日本学者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一体化集团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并能和谐地扩大成员方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单纯依靠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不够的。如果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提供市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就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效益。该理论提议通过政府进行协议分工的方式,来替代市场上比较优势自然发挥作用,可以在具有大致相同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实现国际分工的目的。这个理论阐述的内容正是产业对接战略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产业对接战略是对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的具体实践。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阐述的对象是国家,将该理论运用于不同区域也是适用的。
2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概况
2.1 焦作市产业结构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曾经是全国著名的“煤城”之一、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中西部和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富集区。目前,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我国中部26个比照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城市、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和国家战略规划的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在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焦作市始终注重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着力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优化,产业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10∶62∶28调整为2010年的8.3∶68.5∶23.2。但是,焦作市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二产业中,传统行业、资源型行业和初级加工工业过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给焦作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少,不具有经济优势。
2.2 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概况
平顶山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57种,其中优势矿产有煤、铁、铝、盐、耐火粘土、石灰石、熔剂灰石和硅石8种。煤炭蕴藏极其丰富,含煤面积650平方公里,储量103亿吨;铁矿石储量9.7亿吨;盐储量2000亿吨,居全省第一位,是我国东部第二大井盐田。铝土矿储量5738万吨,占全省的16%。丰富的矿产资源,构成了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冶金辅助材料、非金属矿产等多种资源组合,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工业的发展,以及煤炭的加工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工业产量在河南省居前列的有原煤、发电量、钢、钢材、帘子布、化学纤维、烧碱、水泥等产品。
近年来,平顶山市的煤炭行业比重进一步下降,非煤行业实力得到提升。煤炭行业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39.4%下降到2009年的38.5%,非煤行业的比重则从60.6%上升到61.5%。但整体上看,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全市农业不强、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失调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尤其突出。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7∶66.3∶25.0,其中,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高9.6、23.2、6.2和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低15.2、8.3、6.8和3.6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资源性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所占比重偏高,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偏低;涉煤企业数量多,装备制造业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的大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少。在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服务业层次低,服务业龙头企业少。整体上看,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3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产业对接的现实条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对接为两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一条途径。产业对接是产业转出区“推力”和产业转入区“拉力”共同牵引、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双方都具备产业对接的条件,产业对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现实情况看,两市已经具备了实施产业对接的条件。
3.1 产业对接是两市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的现实需要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都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两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同构化”和“低度化”现象,容易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和企业规模不经济,使得两市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更容易导致宏观产业经济的经济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这主要是由地区利益障碍诱发的政府之间博弈行为造成的。要避免“同构化”和“低度化”的现象,需要建立具体的产业协调模式和利益分享、补偿机制,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才能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产业对接有利于两市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也有利于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从而为两市的产业协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2 两市的经济发展梯度和产业梯度是产业对接的基础条件
首先,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两市的经济梯度性较明显。2010年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人均GDP分别为35767元和26730元,差距接近10000元,已经属于较高一个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实施产业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从两市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看,平顶山市煤炭资源丰富,正处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稳定期;而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处于矿产资源开发的衰退期。两市的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使其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性差异,从而使两市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比较利益基础,宜于构造垂直型国际分工体系,也为实施产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3.3 两市便捷的交通条件为产业对接提供了区位优势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地域临近,人文相通,风俗习惯相近,进行产业对接的障碍相对比较小。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两市的产业对接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条件,有利于降低转移成本,也容易通过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之间的国际性波及和引起连锁型变化与转换。
3.4 两市存在着加强产业分工、突出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的需要
由于各城市的发展轨迹差异,其支柱产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目前,焦作市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铝工业、煤盐化工、能源和食品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国家铝工业基地和河南省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平顶山已成为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工业为支柱,化工、机电、建材、食品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可以看出,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支柱产业还是有较大差别。为了避免产业同构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两市应该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另外,在相同产业不同环节的发展,是产业合作深化的表现,也是产业对接的基点。关键是在产业竞争中确定合作的方向,寻找合作的切入点。
3.5 两市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是产业对接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焦作市以被商务部命名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契机,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11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上,焦作市共签约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142.7亿元,占省定目标的128.6%。平顶山市签约项目14个,签约合同金额79.9亿元。按照刚刚出台的《2011年平顶山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专项计划》,平顶山市将紧紧抓住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大机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提升支柱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节能环保相结合,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改提升相结合,引导支持各类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选资。两市实行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现出开放态势。
4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实施产业对接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都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继续引进工业项目,为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打下基础。在产业导向上,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放在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和对未来工业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的产业上。逐步实现政府招商为主转向企业招商为主,综合性招商为主转向行业性招商为主的转变。改造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在此基础上,两市应加强产业对接的力度,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1)焦作市的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作为重要的支撑产业,焦作市应把食品产业放在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平顶山市的食品产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平顶山市应该加强与焦作市在食品产业方面的对接。
(2)在煤炭产业上,两市的产业对接可以采取产业延伸模式。平顶山市目前正处于煤炭资源开发的稳定期,应该在稳定一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加快对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的多层次化和高级化;延伸煤炭产业链,着眼于煤炭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建立大型的煤炭能源基地,形成煤基多元化新型产业格局;以煤炭和煤炭精深加工为主,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使煤炭工业向焦化、气化、液化发展,化学工业向精细化发展;建立主导产业链,形成煤炭——焦炭——煤炭——电力——高载能产品(电解铝、铁合金等)、煤炭——电力——建材等产业链。由于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因此可以考虑逐步退出煤炭产业或成为平顶山市煤炭产业的关联产业。
(3)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在产业对接的过程中,某一产业的不同部分其利润率是不同的,这就会产生矛盾,即各个地区都想将利润率高的部分留在本地区内,而导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矛盾的解决需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依靠市场规律和政府的引导,通过制度和措施设计来平衡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公平合理并行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产业对接与区域合作的核心所在。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地区间的利益谈判机制,二是组建产业发展同盟,三是加强政府的有序引导。
(4)两市应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构建产业集聚平台,引导同类企业向园区聚集,提供工业化水平。因此,产业集聚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尽管两市比较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但是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两市应结合自身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高集聚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瑛.“产业对接”困境与西部地区集群战略的运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3):31-34
[2]王昱,丁四保,陈才,张云逸.基于原材料产业对接的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合作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6):30-36
[3]杨永红.广西与东盟在次区域合作中进行工业产业对接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4-18
[4]吴文洁,白旭科.资源枯竭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2):1-5
[5]宋丽娜.CAFTA框架下两广产业梯度转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6]信虎强.产业对接理论及其在CAFTA进程中我国前沿省区的应用[D].南宁:广西大学,2008
[7]于光,周进生,吴文,董铁柱.利用区位商判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向[J].中国矿业,2006(11):24-26
资源终将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篇9
全球有许多像底特律这类以资源为基础,或依赖于单一的传统产业发展的城市,而这类城市似乎总是难以逃脱“建设-发展-萎缩-废弃”的命运。由于长期依赖资源开采或发展单一传统产业,在经历长期的发展后,这些城市通常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尴尬境地。所有这些都带来了人与自然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城市由于资源而兴旺,却也因为资源而逐渐消亡。
然而,不能因为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困境就悲观的认为城市转型遥不可及。事实上,国外许多资源型城市依托文化已经转型成功。本文所述的匹兹堡、利物浦和鲁尔就是这样的案例。
美国匹兹堡
匹兹堡是许多世界著名公司的摇篮,包括亨氏、美国钢铁公司、Mylan实验室等。它也是一些著名企业的故乡,包括美国拜耳和美国铝业公司的运营中心等。从贸易和制造业,到文化产业和绿色经济,匹兹堡的发展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史。在美国的著名城市中,匹兹堡因其不断上升的生活质量和不断下降的人口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随着大多数钢铁公司被转移,污染时代逐渐结束,虽然匹兹堡仍被公认为“钢铁之城”,但却连续十年被命名全美国最清澈的城市。2009年,匹兹堡更是被《经济学人》下属的经济学人情报组(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评为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这座城市一直不断地转变自身,使其充满活力,可以说,“转型”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自成立以来,匹兹堡经历了几个史诗般的转型。它开始是由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选中的堡垒。一百年后,没有任何其他的美国城市有像它一样深入的工业化。在18世纪20年代,匹兹堡已经成为铁、铜、锡和玻璃产品的工业基地。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对铁和军备生产的增加进一步提振了城市经济。到1911年,匹兹堡已经成为全美第八大城市,其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也正在那时,燃烧煤炭和钢铁生产的污染造成了黑雾,城市因此被称为“没有盖子的地狱”。为治理污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市开展了被称为“复兴”的空气清洁和公民振兴项目。
在20世纪60年代,匹兹堡的工业基地继续扩大。远在美国的汽车工业发生危机之前,美国的钢铁生产商就已经开始输给了国外的竞争对手。20世纪80年代,匹兹堡地区的钢铁工业破产,引发大规模的裁员和工厂关闭,主要金属就业下降了四分之三,有15万个就业岗位消失,将该地区的人口降至220万。为此,从1977年开始,匹兹堡开始“复兴II”项目。与其前辈相比,它更加注重文化和社区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很大程度上基于医疗保健、药品和如机器人一类的高科技,将其经济基础转向教育、旅游和服务,将匹兹堡重塑为一个蓬勃发展的21世纪的城市和科学、医学、生物技术以及金融服务的国际中心。例如立足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技术,匹兹堡成为了科技中心;由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的迅速扩张带动,它也成为了一个医疗中心。
由钢铁财富催化的慈善事业在教育、文化和历史保护项目的资金资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和国家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参与者相结合,通过资助技术、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闲置用地的重建,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衰退期间,匹兹堡仍然充满活力。在大部分城市正在失去工作机会的时候,匹兹堡的工作岗位却在增加,并成为美国少数的几个房产价值上升的城市之一。不难发现,匹兹堡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就是这座城市可以转变自身,与时俱进。这让它领先于东北部其他所谓的“夕阳”城市,即那些旧工业化城市。匹兹堡在不断变换,同时又坚持一切都没有改变。匹兹堡人可能难以改变,但在过去二十多年,城市景观的改造是巨大的。
当然,匹兹堡也有其自身的发展障碍。在过去几十年的过渡时期,城市的人口从1950年的68万收缩到2000年的33万。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教育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如何在城市中留住年轻人才是其市长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市长的智慧和奉献精神,也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正如奥巴马总统发誓要重塑美国制造业,匹兹堡也可能有机会进行另一次复兴。
英国利物浦
利物浦是是英国西北部著名的港口城市,曾经是英国制造业的中心。在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利物浦由于开采煤炭、水泥制造、面粉磨制和港口等蓬勃发展。但从19世纪70后代开始,利物浦的传统制造业和港口都急剧衰落,使得利物浦不幸变成了一个失业黑斑,并有无数的暴动和矿工罢工发生。
利物浦的复苏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止,利物浦在重建项目中已经耗资数十亿英镑,大部分的码头和港口都已转变成酒吧和商店。作为主要文化城市,利物浦将它与披头士乐队及其博物馆的联系当作卖点。由于在文化方面发展所做的努力,2008年利物浦有幸被指定为欧洲文化之都。这一活动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了利物浦,也让当时该城市所做的投资都相当有价值:活动结束之时,收入是支出的五倍,利物浦也摆脱了它在英格兰西北部被冠以的“沉闷蓝领城市”的称号。正是利物浦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的经验充分表明,艺术文化是相当重要的经济因素。
nlc202309040509
德国鲁尔
鲁尔区是德国西部的重工业区,是德国制造业的中心。作为德国曾经的工业化和繁荣的发动机,其钢铁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煤炭产量更是高达全国产量的80%以上,其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然而随着矿井关闭,年轻人开始离开而到其他地方去寻找更光明的未来,鲁尔区开始因高失业率、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绝望而臭名昭著。如今,它已经从钢铁和煤炭行业的失业损失中逐渐复苏。现在鲁尔有500万居民,是欧洲最大的大都市之一,并以其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文化而闻名。波鸿(Bochum)、多特蒙德(Dortmund)、杜伊斯堡(Duisburg)、埃森(Essen)、奥伯豪森(Oberhausen)和其他很多城镇和城市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充满惊喜的迷人的城市区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向文化的转型。不论是新现实还是新身份,这种角色的转变是明显的,也是永久性的。2010年,整个鲁尔地区当选为欧洲文化之都,不仅五大城市(杜伊斯堡、奥伯豪森、埃森、波鸿、多特蒙德),还有超过50个鲁尔区的城镇和城市也参与其中。这也是欧盟第一次将德国的一整个区域指定为文化之都。
鲁尔区目睹了煤炭行业170年的兴衰。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该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为德国提供武器装备。直到20世纪70年代,工厂及其相关服务是该地区的人的一个重要就业来源。直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采矿业,从这里已经开采出了70亿吨煤炭。如今,从前的200座煤矿只有四个还在运行,预计所有煤矿到2018年将全部关闭。
转型是如何发生在这样一个已将悠久的开采历史深深植入成千上万人心灵的区域?为支持鲁尔区的崛起,很多人都进行了尝试。自1958年以来,仅煤炭行业,该区域就已收到1200亿欧元用于改造。当采矿业变得明显日益衰落时,所有政府都在努力创建复苏的示范区。作为一个新崛起的文化区域,鲁尔区尊重、珍视并保留了它庞大的工业遗产。今天的鲁尔以“通过文化而改变,通过改变而文化”为特征,新的艺术场馆建立在前工业用地上,人们充满热情的投入新的角色当中。
鼓风炉、煤气容器和提升塔依然挺立,提醒着人们这里的工业历史。虽然这里已经不再有煤炭开采,但它们主宰鲁尔的景观,并且成为戏剧、音乐、绘画、舞蹈、表演以及更多其他活动的场地。经由400公里的从杜伊斯堡延伸到哈姆(Hamm)和哈根(Hagen)的贯穿鲁尔区的环路,可以探索沿线的工业遗产,并通过54个醒目的纪念碑了解德国工业的过去和现在。一个最好的例子是位于杜伊斯堡本身的北杜伊斯堡工业景观公园。这里的工业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一个具有全新视角的多功能公园,比如Alpine登山公园,比如旧煤气容器里的欧洲最大的人造潜水中心,并且还有许多其他你通常无法想象会出现在工业城市的事物。
位于埃森的Zollverein煤矿工业区的双栈提升塔是鲁尔区最著名的象征,它标志着整个地区的工业文化。同时,Zollverein煤矿工业区是欧洲工业遗产之路的起点。今天,Zollverein依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如此清楚地表明围绕“黑金”的行业的复杂性的设施。2001年,Zollverein煤矿工业区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业遗迹之一。
Zollverein煤矿始建于1847年。从1847年到1986年,Zollverein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煤矿。当它在1986年关闭时,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北威州)政府购买了其实体部分,并将其中的一个升降机井作为纪念。到2008年,欧洲联盟(36%),埃森市(2%),德国国家(6%)和北威州(56%)共投资大约1.62亿欧元改造煤矿。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很难有政府愿意投资如此巨大、耗时如此之长的规划这种规模的项目。
除了Zollverein煤矿工业区的罕见规模,其建筑也具有重要和非凡的价值:来自于包豪斯风格灵感,让荷兰建筑师Fritz Schupp和英国建筑师Martin Kremmer根据对称性和几何原则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建筑布局。今天这一标志性建筑包括餐厅、博物馆、室外溜冰场、咖啡馆、演讲厅、奢华艺术博物馆、办公空间,以及为表演艺术、婚礼和其他文化活动、户外活动而开辟的室内和室外空间,而这很多都建立在以前的矿井垃圾上。自1986年的最终工作转变以来,Zollverein已经成为艺术、文化和创意产业的黄金地段,每年吸引超过200万访客。可以说,这个煤矿代表了整个鲁尔区的未来,即一个创意中心。同时,Zollverein的经验也表明,文化不仅仅是给有钱人享用的奢侈品,它也能给社会中所有的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长期以来,鲁尔的文化已经远远不只是工业文化:该地区现在拥有120座剧院,五所大学和数百个科研院所。它的530万居民不再是呼吸煤粉尘,而是在拥抱未来。重大的国际活动,如鲁尔三年展、鲁尔钢琴节和鲁尔戏剧节在跨整个鲁尔区域在场地举行,使得在任何地方的舞台上和音乐厅里都进行最令人激动的表演,这也成为鲁尔区的一大特征。
鲁尔区的重工业对环境造成的遗留问题包括从煤炭开采产生的废物、空气和水的污染等。伴随着城市的转变,自然环境也在被改造。昔日的充斥着硫磺的空气如今仅仅只是回忆,大部分废气土地已得到改善,以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德国西部鲁尔区的埃姆舍河(Emscher river)几十年来一直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父母甚至警告孩子们,一旦掉进河里,他们可能会因为里面的污水和化学废物而死去。政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对其进行改造,以创建一个令人愉快的新景观。除了作为欧洲文化之都得到的财政支持外,欧洲联盟还将花费44亿欧元在未来15年清理元清理埃姆舍河,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复原项目。这个计划于2020年完成的整个改造项目将代表鲁尔区的新形象,即从过去到未来,并同时享受现在。今天,埃姆舍河正在重返自然。一条非常干净的埃姆舍河是20多个新艺术装置的背景,破旧的工业区被改造成文化旅游景点,为该区域注入新的活力。鲁尔区的530万居民不再是呼吸煤粉尘,而是在拥抱未来。
其他案例
西班牙北部港口城市Bilbao——西班牙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背后的发动机——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超过10亿美元的改造,用以遏制前十年城市由于船厂和钢铁厂所遭受的严重衰退。它最引以为荣的是位于市中心那座1.4亿美元、覆盖钛金属的古根海姆(Guggenheim)博物馆,那里曾经是一座仓库所在地。博物馆每年吸引大约100万游客,并已经将Bilbao转变成了西班牙领先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在十年前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Lens是法国北部一个低迷的小镇,几十年来,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在Lens的煤矿工作。然而随后的矿井关闭让该地区陷入困境,最后一个煤矿也已于1986年关闭,这使Lens的失业率达到约14%,远高于国家9.5%这一水平线。最近,卢浮宫博物馆最新的扩张转向Lens的一个废弃采煤现场,那里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该博物馆计划于2012年开业,这是法国超越巴黎的传统文化堡垒,传播艺术到各省的新观众的战略的一部分。
何去何从
任何地方的复苏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为作为人的集合地的地方具有有组织的特质。最终,即使地方发生财政破产,也仍然拥有无法被剥离的资产,这些是为复苏提供动力的资产。资源终将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如果有伟大的文化遗产,而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考虑生存,一座城市可以存活数千年。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伟大城市,它们充满活力和能量,尽管很多人仍然贫穷。国家不应该基于经济学家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字运行,而是应当侧重于真正的人类发展(心理和精神发展),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维持文化和文化遗产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可持续性比短视的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等数字更重要。
城市的转型,尤其是产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劣质资源将被剔除,而优质资源将相继得到发展,各种不同的资源不断整合。城市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选择新的发展方式。对于城市的转型,我们应当采取长远的眼光。比如底特律,它不必在一年或甚至五年内扭转乾坤,也不必要夺回它曾经在美国最大的城市经济体中的地位,它只需要成为一个对当前和未来居民而言的更好的底特律。
煤炭资源枯竭 篇10
产业对接就是不同区域的政府, 以实现某种共同利益和利益互补为目的, 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构建产业协作平台, 来引导企业开展跨地区产业合作的总称。产业对接包括产业转出区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入区的“产业承接”两个相互联系的双向环节。在实施产业对接的过程中, 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宏观调控, 企业是实施产业对接的主体。通过产业对接, 产业转出区可以为本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空间, 促进产业集中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入区可以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与技术,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产业对接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日本学者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 为了使经济一体化集团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并能和谐地扩大成员方之间的分工和贸易, 单纯依靠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不够的。如果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协议, 相互提供市场,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就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效益。该理论提议通过政府进行协议分工的方式, 来替代市场上比较优势自然发挥作用, 可以在具有大致相同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实现国际分工的目的。这个理论阐述的内容正是产业对接战略的主要内容, 或者说, 产业对接战略是对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的具体实践。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阐述的对象是国家, 将该理论运用于不同区域也是适用的。
二、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概况
1. 焦作市产业结构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曾经是全国著名的“煤城”之一、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中西部和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富集区。目前, 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 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中国中部26个比照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城市、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和国家战略规划的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在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 焦作市始终注重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着力调优第一产业, 调强第二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有了较大优化, 产业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10∶62∶28调整为2010年的8.3∶68.5∶23.2。但是, 焦作市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二产业中, 传统行业、资源型行业和初级加工工业过多, 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给焦作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 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少, 不具有经济优势。
2. 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概况。
平顶山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57种, 其中优势矿产有煤、铁、铝、盐、耐火黏土、石灰石、熔剂灰石和硅石8种。煤炭蕴藏极其丰富, 含煤面积650平方公里, 储量103亿吨;铁矿石储量9.7亿吨;盐储量2 000亿吨, 居全省第一位, 是中国东部第二大井盐田。铝土矿储量5 738万吨, 占全省的16%。丰富的矿产资源, 构成了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冶金辅助材料、非金属矿产等多种资源组合, 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工业的发展以及煤炭的加工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市工业产量在河南省居前列的有原煤、发电量、钢、钢材、帘子布、化学纤维、烧碱、水泥等产品。
近年来, 平顶山市的煤炭行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非煤行业实力得到提升。煤炭行业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39.4%下降到2009年的38.5%, 非煤行业的比重则从60.6%上升到61.5%。但整体上看, 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突出表现为:全市农业不强、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失调的现象十分严重, 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尤其突出。2010年,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7∶66.3∶25, 其中, 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 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高9.6、23.2、6.2和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低15.2、8.3、6.8和3.6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 资源性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所占比重偏高, 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偏低;涉煤企业数量多, 装备制造业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的大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少。在第三产业中, 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 服务业层次低, 服务业龙头企业少。整体上看, 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三、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产业对接的现实条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产业对接为两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一条途径。产业对接是产业转出区“推力”和产业转入区“拉力”共同牵引、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只有双方都具备产业对接的条件, 产业对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现实情况看, 两市已经具备了实施产业对接的条件。
1. 产业对接是两市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的现实需要。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都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 两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同构化”和“低度化”现象, 容易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和企业规模不经济, 使得两市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 更容易导致宏观产业经济的经济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这主要是由地区利益障碍诱发的政府之间博弈行为造成的。要避免“同构化”和“低度化”的现象, 需要建立具体的产业协调模式和利益分享、补偿机制, 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才能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产业对接有利于两市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也有利于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 从而为两市的产业协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 两市的经济发展梯度和产业梯度是产业对接的基础条件。
首先, 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 两市的经济梯度性较明显。2010年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人均GDP分别为35 767元和26 730元, 差距接近10 000元, 已经属于较高一个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性差异, 这种差异为实施产业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从两市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看, 平顶山市煤炭资源丰富, 正处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稳定期;而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 处于矿产资源开发的衰退期。两市的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使其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性差异, 从而使两市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比较利益基础, 宜于构造垂直型国际分工体系, 也为实施产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3. 两市便捷的交通条件为产业对接提供了区位优势。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地域临近, 人文相通, 风俗习惯相近, 进行产业对接的障碍相对比较小。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为两市的产业对接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条件, 有利于降低转移成本, 也容易通过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之间的国际性波及和引起连锁型变化与转换。
4. 两市存在着加强产业分工、突出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的需要。
由于各城市的发展轨迹差异, 其支柱产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目前, 焦作市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铝工业、煤盐化工、能源和食品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 是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国家铝工业基地和河南省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 平顶山已成为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 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工业为支柱, 化工、机电、建材、食品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可以看出,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支柱产业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为了避免产业同构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两市应该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另外, 在相同产业不同环节的发展, 是产业合作深化的表现, 也是产业对接的基点。关键是在产业竞争中确定合作的方向, 寻找合作的切入点。
5. 两市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是产业对接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 焦作市以被商务部命名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契机, 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11月,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上, 焦作市共签约项目25个, 项目总投资142.7亿元, 占省定目标的128.6%。平顶山市签约项目14个, 签约合同金额79.9亿元。按照刚刚出台的《2011年平顶山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专项计划》, 平顶山市将紧紧抓住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大机遇,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提升支柱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 产业发展与节能环保相结合, 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改提升相结合, 引导支持各类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投资。两市实行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 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 而且使本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现出开放态势。
四、焦作市和平顶山市实施产业对接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都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继续引进工业项目, 为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打下基础。在产业导向上, 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放在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和对未来工业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的产业上。逐步实现政府招商为主转向企业招商为主, 综合性招商为主转向行业性招商为主的转变。改造传统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在此基础上, 两市应加强产业对接的力度, 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1. 焦作市的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
作为重要的支撑产业, 焦作市应把食品产业放在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 平顶山市的食品产业竞争力较弱, 因此, 平顶山市应该加强与焦作市在食品产业方面的对接。
2. 在煤炭产业上, 两市的产业对接可以采取产业延伸模式。
平顶山市目前正处于煤炭资源开发的稳定期, 应该在稳定一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 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加快对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 促进产业的多层次化和高级化;延伸煤炭产业链, 着眼于煤炭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升级, 建立大型的煤炭能源基地, 形成煤基多元化新型产业格局;以煤炭和煤炭精深加工为主, 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使煤炭工业向焦化、气化、液化发展, 化学工业向精细化发展;建立主导产业链, 形成煤炭—焦炭—煤炭—电力—高载能产品 (电解铝、铁合金等) 、煤炭—电力—建材等产业链。由于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 因此可以考虑逐步退出煤炭产业或成为平顶山市煤炭产业的关联产业。
3. 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在产业对接的过程中, 某一产业的不同部分其利润率是不同的, 这就会产生矛盾, 即各个地区都想将利润率高的部分留在本地区内, 而导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导致资源的浪费。矛盾的解决需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依靠市场规律和政府的引导, 通过制度和措施设计来平衡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公平合理并行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产业对接与区域合作的核心所在。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地区间的利益谈判机制, 二是组建产业发展同盟, 三是加强政府的有序引导。
4. 两市应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实践证明, 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 引导产业相对集中, 构建产业集聚平台, 引导同类企业向园区聚集, 提供工业化水平。因此, 产业集聚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2011年上半年, 河南省集聚区、特色园区共承接项目309个, 占承接项目总数的76.3%;承接资金966.9亿元, 占承接资金总额的82.8%。其中, 省级产业集聚区承接项目218个, 占项目总数的53.8%;承接资金732.9亿元, 占资金总数的62.7%。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非常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截至目前, 焦作市共有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 主导产业涵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有色金属深加工等13个行业。截至2009年年底, 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 (单位) 1 331家,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1亿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1.4亿元。2011年, 平顶山市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了围绕尼龙化工和煤盐联合化工、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光伏新材料、医疗器械制造、矿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集群”。2011年上半年, 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129.2亿元, 同比增长81.6%;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40亿元左右, 同比增长35%。尽管两市比较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但是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两市应结合自身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提高集聚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瑛“.产业对接”困境与西部地区集群战略的运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7, (3) :31-34.
[2]王昱, 丁四保, 陈才, 张云逸.基于原材料产业对接的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合作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6) :30-36.
[3]杨永红.广西与东盟在次区域合作中进行工业产业对接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14-18.
[4]吴文洁, 白旭科.资源枯竭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10, (2) :1-5.
[5]宋丽娜.CAFTA框架下两广产业梯度转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08.
[6]信虎强.产业对接理论及其在CAFTA进程中中国前沿省区的应用[D].南宁:广西大学, 2008.
[7]于光, 周进生, 吴文, 董铁柱.利用区位商判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向[J].中国矿业, 2006, (11)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