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具有幽默感(通用12篇)
语文教师应具有幽默感 篇1
古语有云:“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学生的心灵好似一张洁白无瑕的纸, 染于绛则绛, 染于黄则黄, 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画师, 其言行品格就是色彩。教师的世界观、品格、仪表、言行, 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每一个教师都应时时提醒自己, 在世界上最精细、最敏感的孩子们眼睛的严格监督下, 让自己变得更“美”。教师的“美”应是内在精神美与外在形体美的高度结合, 人格、学识、感情、修养、情趣、语言、风度等多方面无一不是学生“美”的榜样, 不断熏染着学生的成长。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不仅要把课程内容完成得有声有色, 更应该将学科中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将美育进行到底。
一爱心之美——教师“美”的灵魂
美国一名社会学家曾对180名来自贫民窟的黑人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他在读大学期间参与了老师的调查课题, 进入黑人学校对当时180名学生进行分析, 和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些学生将来会一事无成。然而, 二十多年过去后, 当这名社会学家再次调查这些学生时, 发现其中有176名学生都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社会学家惊奇之余, 分别致电给那些调查对象, 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曾经教过他们的一名老师。社会学家最后来到原来的黑人社区, 见到了这位学生提到的已年逾八十的女老师, 老师的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灵魂:“其实我也没做什么, 我只是比较爱他们而已。”
真正的教育者向来都是情感丰富的人, 他对欢乐、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 都有着深刻的内心体验。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是基于亲缘关系的爱, 也不是出于个人需求的爱, 而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浓厚的教育爱。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 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节期间, 网传段子:“老师要好好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 他以后会学高八斗;老师要好好对待成绩中等的学生, 他以后会老练从政;老师要好好对待成绩不佳的学生, 他以后会富可敌国。”虽是戏言, 却道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真谛。教育, 这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活动, 是一场师生之间“爱的盛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 有时只要一句冷酷无情的话, 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一个微不足道的微笑, 一句亲切的问候, 均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 而不是看不起;当学生受窘时, 不妨说句解围的话, 而不是讽刺打击;当他们自卑时, 要用他们的“闪光点”燃起他们的自信心, 而不是落井下石;当学生痛苦时, 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解决问题, 而非不闻不问、冷漠视之;当学生犯错误时, 应该换位思考, 回想自己当年也曾犯过类似的错, 不该过分苛责。教师的磁场——对学生的喜恶磁场, 学生一定能感知到。如果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 教师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诚, 从而更加信任教师。
思想品德课程培养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 旨在培养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学生从老师身上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将终身陪伴左右。试想, 一个对学生简单、粗暴, 只会一味斥责学生的老师怎能站在神圣讲台之上?又怎能要求学生学会爱, 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呢?
二业务之美——教师“美”的精髓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 那你尽管放心, 学生定会站在你一边。相反的, 不论你是多么亲切, 你的话说得多么可爱, 但是, 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 那么, 除蔑视之外, 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种蔑视, 有时是宽大的, 含有讽刺的;有时是粗暴的, 含有无比憎恨的;有时是执拗的, 含有侮辱的。”学生能原谅老师的严厉苛刻, 但绝对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学高为师, 要成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专业发展趋势, 必须成为学生知识流动不息的“源头水”, 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储备知识, 走在学科知识认知前沿。思想品德老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心理学常识、道德概念, 熟知国家政策、民生措施等, 关注每年国家出台的重大决策、关注时事热点和焦点等, 有相应的时事敏感度和认知分析能力。同时, 教师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水平、工整艺术的板书也是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不过硬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思想品德老师是不能胜任这一工作的, 形象毫无“美”可言。
三仪态之美——教师“美”的集合
教师仪态美, 是教师着装美、教态美、语言美的综合表现。
1. 着装美, 教师“美”的包装
“随身衣裳, 肚里干粮”, 只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才能造就一个受欢迎的老师。“形象走在能力之前” (著名电视人杨澜女士) , 人们见面刚开始的“七秒效应”会深刻地影响其对交往对象的整体印象。教师可通过着装提升气质, 为自己的形象加分。
教师的着装应该美观大方、素朴典雅, 应符合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职业特点, 使学生在教师质朴的外表美中获得高品质的审美享受, 陶冶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师着装既不能过于陈旧、显得落伍;也不宜太赶时髦, 追求新奇;衣服的颜色和装饰应尽量素静雅致, 不宜奇特古怪、华丽花哨。教师应防止“唯洋是美”、“一味求新”等观念的渗透, 导致学生过于关注教师着装、分散其注意力, 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天津113中学曾就“是否化妆”与“穿什么样的衣服”的问题对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表明, 92.5%的学生认同女老师化淡妆会更有气质, 希望教师穿统一的制服。可见, 学生很在乎教师上课时的美丽形象。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为教学服务。如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内容时, 可刻意穿上我国的传统服饰——唐装、中山装等, 让一切生活点缀都成为有效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2. 教态美, 教师“美”的外现
教师的教态是个人内心世界、职业思想、知识素养、业务能力的自然流露。教师要做到“教态万方”, 除了平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素养, 还要有意识地加强举止姿态上的自我训练。赞可夫说:“要知道, 由活的人所说出来的话, 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目光, 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作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 有表情, 还有手势……”教师的教态, 应做到自然、从容、典雅, 应学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适当变换眼神、手势、面容、声调、体态等, 表明自己对真善美的褒扬, 对假丑恶的贬斥, 以此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培养他们求真、向善、爱美的品德。
讲课时, 面部表情庄重而亲切, 目光温和而慈祥, 步态手势稳健而有力, 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 倾听学生的意见, 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提问时, 可轻轻皱眉, 表示思索, 当学生答非所问、不专心听讲时, 缓缓摇头, 以表示疑问;当学生回答令人满意时, 点头表示赞同, 并加以鼓励;当学生不能回答, 出现冷场时, 则示意学生安静, 认真听讲。思想品德教师以身示教, 是对“欣赏与赞美”、“理解与宽容”等课程内容的最佳演绎。“教态之美”, 是学生学习提高文明素养最好的榜样。
3. 语言之美, 教师“美”的升华
语言之于教师, 无异于枪炮之于战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包含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包含着教育的支柱——情感、思想, 还有教师的性格情趣。教师的课堂语言, 应是准确的, 不偏不倚, 恰到好处;还应是清晰的, 不遮不掩, 澄清透亮。“热情的老师, 你要保持纯朴, 谨言慎行。”卢梭的忠告应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座右铭。教师的语言要反复掂量、再三斟酌, 不断采撷和提炼, 使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境中, 增加学习兴趣, 切忌随心所欲, 张口就来。一位特级教师在总结自己几十年教书育人的经验时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 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 还必须倾注精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 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 熠熠放光彩, 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受到强烈的感染。”对于孩子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 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教师, 这样的教师连学生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也都很了解, 因而他口中的话语便成为能在年轻的、正在形成中的个性上起作用的有力武器。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要重“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问题、感悟生活, 更应用语准确、清晰。如“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若多加一字“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内涵就差之千里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每天都在亲身地感受教师的行为举止, 并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出最细腻的情感反应……我们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人, 我们如同雕刻家雕琢大理石那样在塑造着他们。”“人民教师”这个崇高的光荣称号本身就是美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 教师只有重视其自身形象, 让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 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信任。
语文教师应具有幽默感 篇2
吉林省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
应玉国
教师的文化底蕴,首先是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基础,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心里时刻充满着阳光,眼睛常会闪耀着智慧的光彩。这样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教书匠了,更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教育者。
而在今日的课堂上,教师因文化底蕴的缺乏,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屡见不鲜。教材教参几乎成了“如来佛的手掌”,怎么也翻不过去,也压根就不想翻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去复制着教材,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致使学生在“涛声依旧”的题海中拼命地遨游着。有时或许多了些五颜六色,动来动去的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导,学生演,甚至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没有激情的参与,没有充满向往的探索。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失去了一个美妙的、丰实的、精彩的,让人可以酣畅淋漓感受生之美好的大世界。课堂上一旦学生有“离经叛道”之举,教师如临大敌,不知所措,尴尬应付。
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师范生比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适应能力强,能较快进入角色,教学效果好。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之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教学效果突飞猛进。此时再做比较,师范生相形见绌了。究 其原因,师范生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从教技能强,能尽快适应教学需要。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缺少这一学习过程,适应性较差,但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实的教学经验之后,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科专业功底便使他们成为后起之秀。
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师,不会死守教材,死盯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有着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解读,也有着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用新的理念去指导教学,从新的角度去参与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彻底释放。的确,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人,会让人如温润于美好大自然中;一个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教师,会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魅力。而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表和自如、挥洒自如的教师,又怎能不让人如沐春风呢?相反,一个文化底蕴欠缺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不露怯?又如何能跳出教材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而引领学生到达那探寻知识、发现知识的自由王国呢?
新时期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篇3
[关键词]奉献;能力;素质;教育观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当先。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和传人,是做人的标准和楷模。我认为新时期教师应该具有这些素质:
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要有无私奉献的师魂
古今中外,凡是卓有成效的教育家,都是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无限热爱、把全部知识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真正的教师必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有春蚕的精神、园丁的品格、孺子牛的志向;甘为人梯、做一个无名英雄。
2.要有诚实正直的人格
诚实是正直的基础,是心灵美的核心。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依靠科学真理的力量,还要依靠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教师的人格既是立身之本,又是育人之基。教师的人格应是诚实正直的表率;应是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应具有“教书育人”的知识和本领;应具有美的外表。
3.要具备爱生重教的教师观
英国教育家罗素曾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对于教师来说,真正的爱应该投入到学生身上。有人说,理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人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既要坚持原则,公正无私,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学生在心悦诚服之中接受老师的教诲。
4.要有教书育人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品德言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上要做到“精、新、博”,“精”就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精通,要融汇贯通,运用自如;“新”就是要求教师不断吸取新知识、新见解,讲课要有新意;“博”就是知识渊博。学生最尊敬的是知识渊博又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
5.要有严谨求实的师风
教育的本身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艺术与科学的严谨性是不言而喻的。高水平的教学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使学生学到老师的治学严谨,工作求实的方法和作风。
二、新时期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1.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
现代学生观。学生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个性和能力,让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还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研究的主人,主动涉猎知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做到让每生有所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
现代人才观。现代科学人才观认为,学生人人都可成才。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作用,倾其所学,施之所专,创造条件使学生加速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教师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根本要求。
现代知识观。今天全球化的网络知识已使人目不暇接,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全面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要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应掌握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语言实验、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遵循教育规律,增强创新意识,研究系统的学科方法论,这是每一个教师的工作需要。
教育创新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高度的创造性,不断创新。现代教育教学强调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与创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创新观,善于运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高尚的思想感情,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教与学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便最大限度地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
2.教师要有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全面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观念,成为通才与专才统一的人才。为此,应当不断学习掌握广博的全面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有不断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现代学校的教师应当树立科学求实的客观态度,注意不断深入认识事物规律,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应当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与治学方法,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运用各种现代理论和思维方法,多理论视角多方法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利于切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具有多种智能和合理的能力结构。现代学校的教师应具有多种智能和合理的能力结构。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进行本专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探新能力,即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3.教师要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教师必须坚持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一是教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朝气蓬勃的力量去同学生打成一片,并影响、帮助学生自觉积极地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二是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信心,坦荡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乐观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不断学习,不断调控自己的心理,使心理得到平衡健康地发展,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4.教师要团结协作、共育新人
团结协作,共育新人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他人员相互关系的师德要求,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只有靠教师集体的共同劳动才能完成。所以,新时期的教师既要有竞争意识,更需要有团结协作,共育新人的精神。
5.教师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师德要求,也是区别传统的“教书型”教师与现代的“教科型”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志。为了培养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研究,开拓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师应具有教学科研能力 篇4
一、教学科研的现状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目前我国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现状,笔者特地做了一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涉及5个省市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多数为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平均教龄为9.8年,正是各个学校的教学中坚力量。从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约60%的学校领导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给予重视和鼓励,学校也会对教师的科研成果给予一定程度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大约42%的学校除有精神奖励外还辅以物质奖励。所有参与调查的语文教师都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进行教学科研”,因为“时代要求学者型语文教师”、“教学科研会促进语文教学”。63.1%的教师认为搞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工作,也有15.8%的教师认为搞科研是评职称的需要。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大部分人都曾参与过科研课题,占总人数的73.7%,其中包括国家级和省市县各级课题。但这些课题大多为教研室或教研组的集体成果,只有约1/3的人有过个人的独立课题。平均教龄近10年的时间内,个人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为2~3篇,多数人从未发表过。在他们看来,制约教师进行科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也有较为集中的一些观点,31.6%的人认为是学校缺乏科研的传统和氛围,68.4%的人想搞科研但工作忙没有时间,47.3%的人是苦于没有资料。关于教师教学科研是否会影响其教学成绩,看法也不一样,认为一定会促进教学成绩的占了总人数的68.4%,但没有一个人认为教学科研会分散教师精力、影响工作。在“您感到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本身存在的问题”上,73.7%的人集中选择了“理论水平上不去”的选项;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你认为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外部的困难有哪些”,“缺乏专家或其他人的指导”集中了68.4%的意见,两者的相关系数较大。
上述事实和数据表明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现状有如下特点:其一,各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支持情况很不均衡,即使是支持的,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其二,教师本人具有教学科研的意识,并认为有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但是,事实上教学科研进行得还非常少;其三,教学科研受工作时间、科研课题、理论水平、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缺乏理论指导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总体上看,语文教师自身已意识到提高理论水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学科研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科研的基本原则
1. 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
有些教师头脑中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研究就是搞理论研究,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首先要改变对于科研的这种偏见。事实上,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一支。语文教师身处教学第一线,拥有非常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一手的教学资料,这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应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发扬实践经验丰富之长补理论功底不深之短。
2. 从小课题做起的原则。
有些教师认为研究就是要做大文章。其实研究无所谓大小,关键是其在不同适用范围内要具有适用价值。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是一些具体的事实。因此,进行教学科研时,可先从一些小课题入手。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也可避免因论题过大所造成不易把握的不足。随着教师视野的拓宽,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教学研究的选题自然会由小及大,研究也会逐渐走向广博与深刻。
3. 时代性、创新性原则。
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应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使教学科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如何开发和实施网络形态的语文课程,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网络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就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科研课题。创新是一切研究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要避免因循守旧、重复研究、无效研究,即要具有创新性。
4. 尽量克服困难的原则。
正如调查问卷中所反映的那样,教师的教学科研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必须克服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从外部因素来讲,要克服资料不足、设备不齐、时间有限、科研氛围不浓等因素,努力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地改变现状。从内在因素来讲,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具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具有“关注自我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努力改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克服随大流的盲从心理,克服人所具有的惰性等。
三、教学科研的方法
教学科研的方法很多,适合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方法有如下几种:
1. 描述法。
即教师把教学过程、教学事件、教学现象等,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忠实记录下来的研究方法。每位教师大多经历过许多精彩的教学事件,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把这些事件或经验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从中发现规律收到益处。从严格意义上说,描述法不能算一种研究方法,但它可为教师的研究积累素材,故视为一种研究方法。
2. 分析法。
分析法经常是在描述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先有对事件、经验的描述,然后通过细致的分析,从而总结、概括、提升出一些基本的理性认识。分析法可分为述析式和述评式两种。述析式,教师可以对所收集到的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资料进行整理,然后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或教育教学的规律。述评式,则是在呈现描述后,对所描述进行评论。述析式重在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后作出总结概括;述评式则重在
政治课教师职业道德之我见
邓利娟
(郴州市五岭中学,湖南郴州
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政治课是说理课,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提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尤为重要。笔者长期从事政治课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修养。
一、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主要通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体现出来,作为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有火一样的感情,要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去温暖学生的心,燃烧学生的心,照亮学生的心;要像爱自己的亲人那样,真情实意地爱我们的学生。在他们需要关心、体贴、帮助和保护的时候,及时、热情地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
当然,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决不是迁就、迎合,真正的爱护是严格和关心的融合体。教师不仅在关心学生的发育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的要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维护学生需要的正当的利益和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更要从思想政治上关心和爱护学生。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这是不足为怪的,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就是教育、帮助、指导学生在世界观形成时期培养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品德,树立起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关心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关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讲道德、讲风格、讲贡献,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是通常说的身教。教师是学生的示范群体,一言一行都要时刻不忘教师的身份,对于每个教师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主要体现在理想、情操、品格和精神境界上。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们的性格和道德方面有极大的意义,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政治教师首先要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政治教师首先要讲正气,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和各种腐朽现象作斗争,在
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后作整体的评价。
3. 比较法。
比较法是对两个或多个具有可比性事物进行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异同关系、影响关系等)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属性及其关系。进行教学科研时,教师可选择同质比较(如魏书生与宁鸿彬教育的比较)、异质比较(如优秀作文与较差作文的比较)、古今比较(如窦娥与祥林嫂的比较)、中外比较(如国外语文教材与国内语文教材的比较)等方法。
4. 综合法。
综合法指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文献法、实验法、案例法、
党纪、国法和道德面前和学生一样,自觉遵纪守法,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令。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都要首先做到,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只有自己带了头,对学生才有号召力,学生正是从教师的言行和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身教”往往对学生发生重大的影响。每位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启迪学生心灵的人。
三、谦虚谨慎,平等相待。
教师和学生相处时应该谦虚谨慎、平等相待,防止和克服骄傲自大,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态度倾向,不要以“师尊”自居。教师能否做到谦虚谨慎,与学生平等相处,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而且影响到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做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平等的关系,不把架子放下来,学生是不愿意和我们亲近的,应该看到,当代中学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中蕴藏了巨大的力量。对于学生中的思想问题,也应采取平等交谈的态度和他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探讨,赤诚相见,满腔热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才能完成团结教育跨世纪青年一代的重任。
四、勤奋学习,博学多才。
列宁说过,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在这里,列宁把有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作为一个能否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前提条件。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其意义还在于要做到更好地教书育人,必须勤奋学习,以广博深厚的学说来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理解和尊重。
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要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不断丰富头脑,以日新月异的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政治课教师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有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著作,还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第二,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第三,学习有关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如学校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以及文学、音乐、绘画、体育等。同时还要自觉地在实践中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
调查法等多种教育科研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很多情况下,教学科研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单一研究方法往往难以达到很深入的研究效果。教师随着自身修养的提高,科研方法的逐步掌握,一定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科研。
语文教师应具有幽默感 篇5
(一)1、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作为教师来说,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否则会走弯路,会荒废时间及精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2、应该是自信、自强,不断地挑战自我的教师。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没激情,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认识自己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己提出的一个很高的命题。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事业、职业能否成功的标志。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至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培养人则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则摧毁他的自信。只要一个人自信心不被摧毁,他一定能够成功。人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有他的价值、他的舞台,就应该有他扮演的角色、达到的境界。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撞击了,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
3、应该是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教师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的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对于一个会做工作的教师,他会调动千军万马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有不少教师个人素质很好,但是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多大出息。合作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和教师的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合作,教师和社会影响的合作。对于合作、竞争,要确立“双赢”的观念。过去我们往往以为,在竞争中只有一个赢者,因此,合作有一定的困难,更多的是竞争。但事实上,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
小学语文活动课应具有“四性” 篇6
一、语文活动课应具有自主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小学阶段开设语文活动课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并加强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语文活动课要尽可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与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阶段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活动开始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事物,然后让学生说出相关的事物,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黑板上的内容进行补充。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加强了学生参与语文活动课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所画的内容进行看图说话,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语文活动课应具有实践性
实践是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要实施途径。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等良好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是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亲自动手实践、动脑认识,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做售货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箱子的东西,包括食品、玩具等,让学生伸出手在纸箱子里摸,同时还要说出所摸东西的触感、质地和形状等特征,猜出物品的名称,回答正确的学生就可以获得一个小红花的奖励。这种语文活动课的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增加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生存意识,从中获得有关服务、劳动、生活以及动脑等方面的技能,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课能够为自身语言的练习与发展获得更加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在日后的学习活动中会变得更加积极。
三、语文活动课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对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具有新奇、新鲜、多变以及形式新颖等多个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第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第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这样才能进一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长此以往,学生从语文活动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会大大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加语文活动。
四、语文活动课应具有统一性
总的来说,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教育体系中的有效辅助性内容,应该与主要学科之间维持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促进彼此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活动课程是各个学科教学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因此活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与学科教学达成一致,实现教学的统一性。根据这一特点,在活动课的安排上应注重并加强课程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科教学内容的渗透,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其中,小学阶段语文活动课程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第一,开展读书、读报活动;第二,策划并组织学生进行浏览与参观访问活动,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丰富学生有限的课外生活;第三,积极开展作文、演讲、课本剧、书法等竞赛活动,还可以在社会范围内进行调查问卷活动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早、更好地通过竞争实践活动来接触和了解现实社会中的竞争机制;第四,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编报活动。学生可以自主命题,自主选择文章以及图画搭配,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综合创新能力。通过这项活动,能够有效协调语文课内外的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的整体性。
谈教师语言应具有的特性 篇7
一、准确性
教师语言应表述准确、吐字清晰、恰当规范、言之有物、合乎逻辑、通顺完整、而不应该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废话连篇、语病百出。
二、简明性
应简洁精练、言简意赅、字斟句酌、语句流畅、而忌信口开河、拖泥带水、不着边际、主脉不清。
三、生动性
应模拟逼真、叙述形象、惟妙惟肖、鲜活传神、诙谐有趣、耐人寻味、巧设悬念、以声引人。表达之下, 学生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 而忌平铺直叙、枯燥乏味。
四、韵律性
俗话说, 文似看山不喜平, 其实语言也是如此。教师语言应声音宏亮、气清语朗、快慢有分、高低有别、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富有美韵、富有节奏, 使学生如沐春风, 而忌平仄不分、慢条斯理、始终一调、语缀连篇。
五、通俗性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 篇8
教师如何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和教育学生呢?
一、以真挚的师爱感染学生
“师爱”是教师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也是衡量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尺度。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鲁迅先生强调“教育植根于爱”,都是以爱为基点。教师要以真挚的“师爱”善待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都能真诚相待、坦诚相处、热诚相助。既要了解、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更要尊重、理解他们所言所行,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热爱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师爱”、体验“师爱”,美好的人生向往因“师爱”而唤起,健全的人格特征由“师爱”所造就。
二、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
高尚的品德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内涵。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意识、情感、行为有着外在的示范性和内在的感染力,起着极其深刻的导向作用。教师应“身正为范”,不断规范和修正好自己的所言所行,努力做到襟怀坦白、没有偏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高尚品德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实现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全人格品质的塑造。
三、以渊博的学识激励学生
渊博的学识是教师人格魅力不竭的源泉。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学门类不断分支,边缘科学滋生林立。对教师的考验越来越严峻,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生效仿的榜样,就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还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组织能力、公关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尽可能使自己成为“万能博士”。只有这样才能以渊博的学识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激发其更高的学习热情。
四、以优雅的气质陶冶学生
优雅的气质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气质应充分体现其职业特点,集多种美于一身。如:在课堂上应体现学者的渊博;在实验室应体现科学家的精细;在班会上应体现演讲家的生动;在课外活动中应体现艺术家的幽默;在社会交往中应体现外交家的机敏;在待人处事上应体现军人的大肚;在日常生活中应体现慈母的博爱;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应体现哲学家的深刻;在遭受挫折时应体现勇士的顽强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人生经验的积累,健全人格的铸就,优雅气质的形成,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五、以恰当的方法教育学生
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实施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保证。由于学生性格气质各异,家庭环境迥异,品德修养高低不平,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若采用千遍一律的方式去进行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应讲究工作的艺术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做到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或狠敲猛打,响鼓重锤;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或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做到教育适时,要求适当,褒贬适度,这样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现代化应具有民族特色 篇9
我们的语文教学现代化就是要构筑融入世界格局的我们民族语文教学的基点。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近现代以来, 特别是当代的包括语文教学现状在内的我国国情;再一个就是我国汉民族悠久的语文教学传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传统”并不全指“过去”, 传统是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它萌生在过去, 传扬于今天, 流向未来。语文教学现代化实质是一种立足于本民族基点的符合时代和国情需要的语文教育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就是站在时代前沿对我国、我们民族语文教学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
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自春秋战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到秦汉的王充、郑玄, 再到唐宋的韩愈、柳宗元、朱熹, 直至清代的唐彪、王筠等, 对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提出了有益的见解。特别是朱熹, 著有《读书法》, 对读书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王筠系统总结了识字、读书、作文的经验, 写了《教童子法》, 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当然, 悠悠千年的积淀, 既浩如烟海, 又瑕瑜互见。丢弃什么, 继承什么, 如何给优秀的传统经验赋予新的生命, 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必须下工夫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 才能把语文教学现代化与民族特色有机地统一起来。
我们认为, 认识和研究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可以从多角度切入。
其一, 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由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特性所决定的。
譬如, 从“文字”来说, 我们民族所使用的文字———方块汉字基本属于一种形意文字, 它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所以, 我国儿童学习语文与外国儿童学习拼音文字也就有了不同的特点。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 儿童只要学好拼音字母及拼写规则, 就可以直接去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读物。而汉字, 音形基本脱节, 字数多, 音节少, 一字多音, 一音多字, 一字多义, 一义多字, 且一个汉字一个形体。我国儿童平时在口语中虽已了解了许多字 (词) 的音和义, 但到学习书面语言时, 对于字形还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据《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 保氏教国子, 先以六书。”清代学者王筠也说:“蒙养之时, 识字为先, 不必速读书。”可见入学之初先识字是我国多年来的传统。过去蒙学, 一年左右时间, 可以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可以认识两千来字, 从教材内容看, 不少是宣扬封建道德的。从教学方法看, 则是一味注入, 呆读死记, 不重视儿童的主动性, 这些都必须丢弃。但在传统识字教学经验中, 诸如“以类相聚”“字不离词”“图文并茂”“识写分流”“先识后写”等教学经验, 则符合汉字教学特点和儿童认识规律, 在当代和未来的语文教学中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再如, 就“语言”来看,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的。人类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多数都含有模糊概念的语言———模糊语言。我们民族所使用的汉语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种系相比, 由于字词的情感色彩更浓, 因此模糊性也就更为突出。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意义上的多指向性和存在方式上的多样化。
与汉语模糊性强相关的是传统语文教学上的“意会”。古人常说“只可意会, 不能言传”, 文章的阅读也是如此。所谓“意会”, 指联系上下文, 并借助学习者自己生活中曾经感知过的类似情况, 触发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意思。在一般情况下, 有些“词句”, 儿童通过“意会”, 有了“模糊”的理解就可以了, 不必字字注解, 句句分析, 搞得十分烦琐。现代语言学研究指出, 学习语言有个不断积累、不断补充和系统化的过程。儿童在一篇文章中学到一个新词, 有了初步的“意会”, 以后在别的文章中又见了面, “意会”又加深一点, 如此循环往复, 就会逐步达到比较正确的认识。一个句子、一段文字、一篇文章, 也都有个“意会”的问题, 也都有这样循环的过程。可以说,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根据汉语模糊性强的特点, 采用“意会”法进行快速阅读, 大量阅读, 在“意会”中获取知识, 提高阅读水平, 符合时代要求, 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语感”和“诵读”训练是与语言模糊性相关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又一重要命题。所谓“语感”, 指的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反映出来的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应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条件, 也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十分强调通过诵读和揣摩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苏轼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以至成诵, 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古人认为, 书不能仅用眼看, 必须大声诵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崔学古在《幼训》中对诵读则从正确、语调、速度等方面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正由于我们汉民族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 有音乐美的节奏, 有丰富多姿的句式, 还蕴含着作者的情趣意旨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只可意会, 不能言传”的) , 通过熟读成诵、揣摩深思, 便可真切地感受到。现代语文教学应继承传统, 引导儿童诵读, 训练语感, 达到“与我为化, 不知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引起感情的共鸣, 着力启发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揣摩体会, 领悟感受。当然,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有的“意会”, 目标不明, 流于随意化;有的“诵读”, 机械地要求儿童一篇文章读上几十遍, “呆读”“死记”;有的“精思”变成了东拉西扯, 深挖“微言大义”……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在今天, 我们都应引以为戒。
其二, 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与我国语文学科的特性密切相关。
我国的语文学科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学科, 无论是内容上的组成元素, 还是教学上的组成元素都是多样性并存, 多门类相依;无论是思想性、情感性, 还是知识性、工具性, 它们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结合体。孔子的《论语》最早阐述了语文的多种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中国语文学科本身的重要特性。我们不应当背离这一特性片面进行某一方面的教学, 而应当正确认识并全面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功能。
譬如, 既要学“文”, 也要悟“道”, 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古人特别强调“文”与“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圣因文而明道”的主张, 柳宗元亦主张“文以明道”。宋代周敦颐强调“文所以载道也……文辞, 艺也;道德, 实也”。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 文者道之枝叶。”元代赫经指出:“道非文不著, 文非道不生。”他们基本概括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文”与“道”之间的关系:“道”是根本的, 然而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 二者是不可分的, 不可偏废的。基于这样的观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 古代学者主张仔细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诂、字句、篇章, 使学生在理解了“文”的同时, 领会“道”。元代程端礼在《读书分年日程》中就明确提出指导读书应用这样的方法:“每句先逐字训之, 然后通讲一句之意, 又通结一章之意, 相接续作去, 明理演文, 一举两得。”这里强调了以文为基础和学文明道的特点。
现代语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进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 发展一般能力外, 还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塑造灵魂, 陶冶身心, 鼓舞人生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发挥语文育人的优势, 注意挖掘教材内含的教育因素, 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让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使其净化心灵, 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再如, 着力于语文能力的全面训练。我国语文学科有较强的包容性, 与之相适应, 传统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全面训练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既重视“熟读精思”, 也重视“略读博览”;既训练读和写, 也重视听和说;十分注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
古人主张“熟读精思”, 并不意味着只要求抱着少数几篇文章死念, 而是非常重视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宋朝王安石认为, 光读经, 不能知经的大体, 还要泛读“诸子百家之书”, 才能真正“知经”。他指出:“读经而已, 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 至于《难经》《素问》《本草》, 诸小说, 无所不读;农夫女工, 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清人唐彪说:“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五经之贤士, 亦未有只读四书五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 训古今之典故, 欲作经世名文, 欲为国家建大功业, 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 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 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 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学者读文, 不可专趋一体, 必清浓虚实, 长短平奇并取。”显然, 在阅读文章的内容和体裁上, 唐彪都主张“博”。
古人这种“博览”的阅读方法, 今人也很赞同。鲁迅主张“多看”“泛览”也正是这一意思。“博览”扩大了知识面, 有助于对词语、句式的吸收。借鉴多种风格, 其对于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 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 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 形成了一批综合性的横向学科。要想进入跨学科领域这座深山中探宝, 博览更是不可缺少的。所以, 传统的“博览”经验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更值得继承和发展。
人们都知道, 我国自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后, 以时务策、帖经、墨义等为考试科目。读书人便全力去学写为科场所需要的各种文章。于是, 语文能力的全面训练几乎完全被读和写的训练所替代。随着科举的盛行和八股文的兴起, 旧式语文教学又几乎把作文视为唯一的目的, 造成种种弊端。这种状况, 直到废科举、办新学之后多少年, 还没有根本改变。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陈旧、落后的一面, 亟待改革。
从另一方面看,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 在最初的时候不仅重视读、写训练, 也非常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孔子就曾强调:“不学诗, 无以言”, “不言, 谁知其志。”他还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春秋战国时代出了许多能言善辩的说客辩士, 可能就同当时的教学状况有关。古人这种全面训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经验在近、现代得到了继承发扬。早在“五四”时期, 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了这种观点。几十年来, 叶老多次强调听说读写4种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是同样重要的, 一个人缺乏其中任何一种能力, 都是缺陷, 都将因此受累。他指出,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之所以不能偏废, 更不能相互替代, 还因为它们各自都有些特殊的要求和规律。这些规律或者要求, 得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的训练, 逐步去掌握。不仅如此, 叶老还认为, 听说读写4项能力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只有进行全面训练, 使各方面能力都协调一致地发展, 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现代语文教学应根据叶老的这些观点, 认真学习、研究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有益经验, 着力探索进行语文能力全面训练的有效途径, 认真研究其特点及规律。
古人在读写基础训练阶段, 有一种“属对” (即“对对子”) 的教学方法。在清人李渔著的《笠翁对韵》中就写有“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等大量例子。“属对”, 开始是古人教儿童作诗作文的基本训练方法, 后来发展成为“习字演文”的教学。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属对目的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不但名词要对名词, 静词要对静词, 动词要对动词, 而且每一种词里面, 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如先生出一‘山’字, 是名词, 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它, 因为都是地理名称。又如‘桃红’二字, 就要用‘柳绿’或‘薇紫’等词来对它;第一字用植物的名词, 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 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功课, 不但是作文的开始, 也是作诗的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可见“属对”是一种语言、词语和语法的综合训练, 同时把修辞、逻辑训练因素也糅合了进去, 并且跟认识事物及字词句篇的练习紧密地配合起来。这种语文综合训练方法, 符合我国语文学科包容性的特性, 对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语文教师应具有幽默感 篇10
新理念促使体育教学 方式发生 转变 , 多样化的 教学受到重视。体育教师角色发生重要转变, 主要表现为:由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 由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由体育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由教材的传习者转变为教材的使用者。
体育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首先必须具有相应的素养。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扎实的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不同于教练, 需要教授体育课程中涉及的多种运动项目, 需要具有“一专多能”的技术能力, 这是我们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 体育教师还要掌握各个运动项目的学理, 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二、良好的教育素养
体育教师首先是教育者。新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不仅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 而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素养是要求体育教师以体育学习为载体, 利用体育特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 从而实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目标。
三、教会学生有用的运动技术
所谓有用的运动技术是学生未来生活中还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术进行体育竞赛、锻炼的技术。体育教师具有这一素养, 需要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区分哪些教材内容需要精讲多练, 哪些需要粗讲少练, 哪些需要简单练习等。通过体育教学, 学生要掌握两三项比较擅长的体育技能, 终生受益。
四、利用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教师具有这一素养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体育课堂上重视增强学生体质, 还要利用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积极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身体。
五、教会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
教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师的职责。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 以及体育保健、救护等知识, 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科学健身,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六、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热爱体育
体育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轻重有度, 通过对体育项目特性和学理的研究,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 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的课。
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参与是体育课程改革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 加强学习, 提高素养, 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0 (4) :78.
[2]肖尔盾, 金长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3 (1) :112.
聋校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 篇11
[关键词]聋校;美术教师;职业特征
聋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聋校教师应具有比普通教师更高的素养,这也决定了聋校美术教师的职业特征远远不只是简单地成为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教师,而是要综合复杂得多。
从一些研究中笔者认为做一名聋校美术教师应具备一些基本要求,如:专业知识、与学生交流能力、教学能力、个性与人格魅力等。还有学者认为新时期特殊教育教师基本特征应当包括:师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这些研究为我们描述聋校美术教师职业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概括地说,聋校的美术教师不同于专业院校里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的美术教师一职,也区别于普通中小学校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工作者,它强调的是特殊教育环境下,以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助其形成健全人格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育职责。因此这种美术教师应具有其独特的职业特征。
一、保持较高的的职业道德情感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对特殊儿童的爱心和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忠诚,而美术教育的视觉性、示范性、实践性等,要求师生在情感方面有更多、更密切的交流,这就对教师的职业情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职业情感的程度决定了教师是否合格、称职,也就决定了聋校美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如我们所见,人们对特殊教育仍持有歧视和排斥态度,对聋哑儿童也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他们智商相比较低、反应慢,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
于是,在诸如此类的职业声望低下和社会质疑不断等因素的影响下,聋校美术教师失落和倦怠的情绪也随之而来。据调查,由于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下,长期接触那些身心不健全的孩子,特教教师普遍感到心情压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又使教师培养的学生需要至少十年后才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效果,有的甚至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有学者指出,教师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常常会对这种持续的周而复始而进展不大的教育状况感觉厌倦,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也都会常常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精神疲劳和紧张的状态。特教教师职业情感淡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有身体缺陷的聋哑孩子而言,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他们需要教师有更博大的爱心、更持久的耐心和恒心。而教师一旦削弱或丧失了一定的职业情感,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都将无从谈起。作为聋校的美术教师,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是针对聋生的特点,能充分挖掘其潜能的补偿性教育,是帮助他们早日融入主流社会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坚持对职业的一份忠诚与操守,要求教师用深厚的情意去体验聋哑儿童的情感,从而使美术教育活动变成教师传递情感、学生建立健全人格的过程。
二、具备扎实全面的知识技能
对于聋哑儿童来说,教师的耐心与爱心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现代的特殊教育理念,就只能照顾好孩子,而不能教育好孩子。这里的知识技能主要包括特殊教育教学知识和美术学科教学技能两方面,即涵盖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远远低于普通学校,聋哑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聋校的美术教学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还必须加强。实施课程改革对聋校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更多地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聋哑儿童的特殊需要,促进其主体性、个体性的发展,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在评价学生时也应注意到学生的潜质和禀赋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给学生的美术活动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这既符合艺术的本性,又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特殊教育观念。
与此同时,美术教师还应具备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法律基础,掌握聋哑儿童的基本课堂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运用手语实现与聋哑儿童的顺畅沟通,熟知在评定中使用的基本术语以及与评定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适当变通,根据每个聋哑儿童的实际情况与不同需求,不仅要会利用现成的教学环境,还要自己动手去设置情境、制作教具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果没有全面的特教知识和技能,就很难提高聋哑儿童美术技能和修养,哪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往往收效甚微。
三、拥有持久稳定的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进步与繁荣的巨大力量。然而实际活动中,聋校美术教师的科研意识却普遍淡薄。有的教师只顾眼前,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科研与自己无关,其实这样的教师也未必能上好课。还有的教师重实践轻理论,或者认为美术科研难度太大,因而放松懈怠。再加上聋校几乎没有升学压力,也不像普通学校那样竞争压力大、校际之间教学研究交流频繁,致使教师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发展。所以,尽管聋校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科研能力,往往难以将教学的实践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科研理论,长时间以来,教师的科研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的宝贵经验没有得到及时总结和提炼,聋校美术教育水平停滞不前。
因此,工作在特殊教育一线的美术教师,要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收获的心得,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确定课题,积极通过校园网络、校际交流和参加专家讲座、科研培训不断开展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科研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着聋校美术教师的职业特征,也决定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每位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职业形象又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成败。一名合格的、称职的聋校美术教师应该不断诠释、丰富职业特征蕴含的深刻内涵,逐渐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来顺应未来社会中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兰继军.论西部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4,(07):64—67.
[2]艾 春.中美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语文教师应具有幽默感 篇12
一、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积淀
古典诗歌,不仅有着非常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还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坚实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就不能了解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古代生活场景,就无法深刻解读诗歌,也就无法担负起引领学生感悟历史文化内涵的重任,以致忽视了对学生品格的构建和心灵的陶冶。因此,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基本素养,夯实自身的古文功底。
首先,具备必要的古汉语知识。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古文化常识,还要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对此,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教科书注释或者参考资料的解说,还要多读书,用语文人的眼睛看生活,回归生活情理来启发点拨学生,深刻领悟文言文的布局、写法、修辞,培养学生一种崇实求真的品质及历史文化素养。否则,孤陋寡闻、不学无术,鉴赏古典诗歌就会无从下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无从谈起,教师就不能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精髓的殿堂。
其次,语文教师还要成为杂家,广收并蓄,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在教学中才能旁征博引,才能自由发挥,这样才能成为有魅力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作为语文教师,应多研究古文化典籍,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充实,从而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厚积薄发,把人文素养的特质传递给学生。
二、独特的视角,扎实的古诗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是一座流光溢彩的华美殿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见证并构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阙。在这里,能感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立身处事原则;欣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浑豪迈;品味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江南的婉约濡雅,这些耳熟能详的古文佳句,既贴切又形象,达到了语言美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徘徊在古诗词这座华美的圣殿,让人心弛神往,流连忘返,使人不得不叹服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要把诗词里独特的人文内涵传达给学生,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首先,体悟感受能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细微物象中,诗人独具慧眼,捕捉灵感,创造出动人的形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也要具备这种能力,这样才能欣赏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才能体会诗歌的精妙绝伦之处。如李白的飘逸潇洒、杜甫的沉郁顿挫、辛弃疾的慷慨陈词等,无不具有作者理想的光环。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其思想深厚,品德高尚,意境宽广,它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若长久浸润其中,必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他们的情感愈丰富,生命色彩就愈明丽动人,人文素养愈雅致、俊朗、伟岸。
其次,鉴赏想象能力。每一首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人理想的光彩,它们或思接千载或浮想联翩。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鉴赏也是如此。要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感悟语言的灵动、意象的丰满,就要靠读者的想象。如《琵琶行》中“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教师可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进入琵琶女的情感世界,领略她独特的艺术个性,设身处地地感受她的孤独、寂寞和哀怨。如果不充分调动想象,就不知道诗味何在,也无法让学生在勾画、想象、体验、感受、点评过程中,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再次,审美情感力。丰富的审美情感是诗歌教学的基石,它可以缩短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可以和诗作者进行情感互动,进而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触动他们的心弦。杜甫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是当时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如《石壕吏》抨击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兵车行》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在这些情文并茂、荡气回肠的文字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的感受和思考,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在古典诗歌的意境中体味中国语言文字的广博丰富,让古文化精神内化成一种高贵品质,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
三、敏锐的脉搏,独特的感受理解力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具有大语文观,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通过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性的自然内化,让学生逐步认识自我、感受社会、品味人生,让诗歌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震撼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集体的关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高尚的人格,让诗歌教学成为教文立人的好例子。
经典古诗词都是历经千百年淘漉下来的文化精华,思想感情博大深厚,充满着磅礴的气势,闪耀着绚烂的艺术光芒。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升华。在阅读中把个体的独特感受和诗歌的艺术境界结合起来,在审美享受中实现情感的共鸣,在情操陶冶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和研究能让我们的内心更为充实和强大。比如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他对官场与世俗生活的厌倦,在那样一个举世皆浊的社会中,陶渊明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已属不易,他还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酣畅淋漓地表达人生,这是他的文学思想的灵魂,寄寓着他恬淡旷远的襟怀以及孤傲高洁的品格。当然要想真正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核,还须凭借读者敏锐的脉搏,深刻的社会反思能力,用心灵捕捉生活细节,品味诗之间的意境和内涵,对诗歌进行再创造,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具有幽默感】推荐阅读:
语文教师应具有的魅力12-13
语文教师幽默感培养12-01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05-18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12-11
怎样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11-26
教师幽默感05-13
教师如何培养幽默感07-15
初中语文幽默教学07-29
幽默语文教学12-07
教师幽默的自我介绍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