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重视对教具论文

2024-11-01

教师应重视对教具论文(精选10篇)

教师应重视对教具论文 篇1

初中生已步入青春期, 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怎样让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是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视的问题。以下将举例说明。

初一年级某班有几个男生, 平时经常在一起议论女生, 和女生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女生们很反感, 便私下里向班主任石老师“告状”。石老师和几个男生分别谈话后, 班里才平静下来。

不料, 时间不长, 石老师就接到了一位家长打来的电话, 说班里有些男生在厕所里挤着看手机上不健康的视频。石老师感到很吃惊, 正思考怎么解决问题时, 第二天, 这位家长又打来电话, 说那些孩子又在厕所里看不健康的视频了, 而且还有其他班的男生。鉴于问题的严重性, 中午, 石老师找到了班里相关的男生, 了解了事件经过。原来, 视频是其中一个男生从网络下载到手机上的, 先是传给几个好朋友看, 后来, 其他班的孩子知道了, 也一起看, 幸好传播的面还不广, 视频的内容还不是太出格, 经过批评教育后, 他们删除了视频, 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石老师还了解到, 第一个下载网络不良信息的男生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经常不在家, 所以他寂寞时就在家里上网看小说, 其间接触到了很多青少年不宜的视频, 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刺激;另外, 学生们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对传播不良信息应负的法律责任一无所知, 有的学生甚至想把从网上下载的不良信息卖出去“赚钱”……

现在, 网络已经深入千家万户, 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如何正视网络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让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呢?

一、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教师要高度重视, 积极疏导

作为一线教师, 笔者感觉到, 初中生越来越显示出“性早熟”的倾向。一些非常正常、讲述了多年的教学术语, 现在常被学生作与“性”有关的曲解。笔者从教20年中, 一直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学生集体哄笑的事情, 因为数学术语一般都是非常专业和严肃的。但是, 在本学年接手新的初一年级后, 每次讲解应用题, 提到“设定未知数”时, “设”字的读音总能引起一些男生的窃笑。无独有偶, 如果历史教师在介绍游牧民族生活习惯时讲到“骑射”, 语文教师讲解课文时说到“高潮”, 都会引起很多学生哄笑。据了解, 这些牵强附会的所谓“性知识”, 都与网络有关。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短信、视频等专门在各种词语和“性”之间作想象、关联, 这些不良内容对激起学生的性好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08年, 上海市对中学生进行的青春期调查显示, 有68%的男生和46%的女生坦承, 他们是通过网络获取性知识的, 这两个数据, 均明显高于学生通过课本渠道了解性知识的比例 (40%的男生和41%的女生) 。

笔者了解到, 学生可能接触到的网络不良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不良图片。很多网站都靠“打擦边球”的图片招徕点击, 这是网上最常见也是最猖獗的不良信息传播方式。

二是不良文字。很多网站充斥着与性有关的网页, 成为网络不良信息的重要载体。

三是不良视频。它们经常在人们登录网站时弹出, 引诱人点击, 对学生的危害非常大。

四是不良广告。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推销青少年不宜的产品。

五是网络聊天。目前, 很多不良网站开辟有收费注册的聊天室, 招收青少年做版主, 在聊天时传播不良信息、图片、视频等。

应该看到, 政府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视, 网络“扫黄打非”的主要目的, 就是要给青少年提供一片网络净土。近年来, 政府又连续取缔低俗网站, 致力于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是, 网络开放性的特点, 不良网站唯利是图、不良信息无孔不入的特性, 仍然需要我们时刻正视网络对青春期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从学校这个层面上说, 要从教育入手, 让学生接受正确、足够的青春期知识, 占领知识阵地, 最大限度地破解学生身心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性好奇。要增加青春期教育的内容, 尤其是一些带有共性的知识内容, 并注意根据学生身心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 从而使学生得以健康地成长。

二、教师要帮助家长了解和熟悉网络, 使教育有的放矢

网络不良信息对青春期学生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扭曲其身心健康, 甚至使他们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 成立课题组, 从2008年年初开始, 开展了“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相关课题研究。近日, 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 色情和暴力信息已经成为青少年遭受网络伤害的两大影响因素: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色情网站, 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公安部新闻发言人也曾透露, 根据公安机关的初步统计, 青少年罪犯当中, 有近80%的人曾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这些数字使我们受到强烈震撼。

笔者在工作中调查得知, 同样是出于对孩子健康成长的考虑, 有20%左右的学生家长反对孩子上网, 还有30%左右的学生家长自己很少上网, 这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家长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注意整合、利用家长的力量, 纠正很多家长反对孩子上网的片面观点。网络改变生活, 如今已是大势所趋, 上网可以开阔青少年的眼界, 扩充知识, 完全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得力助手。要让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首先家长要学会正确上网, 在家长都不了解网络的情况下, 是无法避免孩子从网络中获取不良信息的。

从家长的角度说, 上网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网络治安”状况, 和在现实世界一样, 让孩子远离危险地带。据报道, 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数量超过了3.7亿个,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 青少年网民极易遭受色情网站上不良信息的侵蚀。近年来, 公安部等7部委公布了一大批存在“大量违反社会公德、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低俗内容的网站名单。在此, 我们特别提示家长注意政府曝光的那些低俗网站地址, 告诉孩子远离低俗网站。

前不久, 《安徽日报》与安徽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对合肥市某少年犯管教所进行了一次调查, 发现在犯罪组青少年中, 有近60%的人认为父母不知道他们上网的内容。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 有50%左右的家长对孩子上网的内容从不关注, 任其自由浏览。由此可见, 家长应更多地关心孩子在什么时间上网、在什么地点上网、上什么网站, 而不是该不该上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家长最好陪孩子一起上网, 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指导, 引导他们识别网络不良信息, 讲清不良信息的危害, 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

三、增强法律意识, 抵制、举报淫秽色情网站

不良网站上传播的淫秽漫画、电影、小说、短消息和flash动画等, 都是法律禁止的内容。我国刑法第363条和第364条对传播淫秽物品罪、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司法解释, 贩卖、传播淫秽视频文件20个以上, 贩卖、传播淫秽图片、文章、短信等200件以上, 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但是, 由于普法不到位等多方面原因, 很多人对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重要性并不重视。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 很少有学生把网络不良信息与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 前面提到的学生在网络上下载了不良视频后, 还在好朋友间四处传播, 甚至想在网络上“转卖”就是这种情况。这些做法, 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在认知上还有障碍,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相当多的家长没有把网络不良信息和违法犯罪联系起来。试想, 如果大家把传播网络不良信息和在法律上同样受到惩处的偷盗等行为一样重视的话, 家长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管, 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用力。

我们必须看到, 现在很多青少年性违法犯罪的产生, 与网络不良信息紧密相关。当前, 政府部门已经设置了专门的举报电话和网站, 方便网民对色情网站或网页进行举报。作为学生家长, 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 如果发现了色情网站或网页, 可以到“中国扫黄打非网” (http://www.shdf.gov.cn) 进行举报, 配合政府给予坚决的封堵、查处, 营造一个使网络色情无处容身的健康的网络世界,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文明习惯

作为教师, 还需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

早在2001年,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等部门就向社会公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提出“要善于上网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的规范要求。作为教师, 要教育学生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的要求, 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拓宽视野、指导学习的前提下, 也要特别注意根据青春期学生的特点, 监督其上网行为。如, 教育学生自觉远离色情网站, 在网上不使用污言秽语辱骂网友, 不传播淫秽色情信息, 等等。学生一旦养成了文明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将会终身受益, 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需要教师经常、反复地督促、教育。

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大环境下, 教师有责任帮助青春期学生规避网络对学习和成长的不利影响, 从法律、情感、知识、家庭、身心等多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注意上网的内容, 逐步培养学生上网的自律性, 这样, 学生们就一定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善用网络, 我们的教育也将开辟出一片新的时空。

教师应重视对教具论文 篇2

一、了解诗歌的背景,找准解读的切入点

目前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的现代诗歌基本上都是篇幅比较短小、通俗易懂、文词清晰的名作,但正是因为这些诗歌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有些学生只明白了它的表层含义就以为全部理解了,其实,诗歌的深层含义他们还没有弄清楚。要想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教师就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是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解读现代诗歌思想的关键一步。比如,在现代诗歌《有的人》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来凸显鲁迅优秀的品质,通过字面意思,学生虽然能够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但是对诗歌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特点的把握,如果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学生就不容易把握了。因此,教师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如他的生平、作品特色、以及世人对他的评价等,再加上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讲解臧克家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样,学生就对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人生的目标、社会的影响等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就有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歌的内涵了。

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它更能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古语云:“诗,言其志也”。“诗者,吟咏性情也”。“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常借助诗歌其深沉的思想、自然的意趣、婉约的情致、挺拔的风骨等来抒情明志、寄托相思、体现才能,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引导学生赏析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这样才能使他们把握诗歌的主旨和灵魂,才能体会到诗歌的意蕴。比如,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现代诗歌,火一样的热情流淌在诗歌中,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乘上理想之马,挥鞭启程的豪情壮志。作者在诗中表述了理想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意义,同时号召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且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相信学生在理解了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后,进行朗读时会被作者的情感感染,变得激情亢奋,热情高涨。

三、引导学生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上文已经说到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是作者通过特定的意向来反映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文学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意”是指创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象”指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是指体现在诗歌中的饱含着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它是主观思想和客观形象的结合体。因此,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诗歌的意象,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挖掘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在赏析现代诗歌时,学生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意象,就有助于他们领会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和抒发的情感。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作者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同时作者又借助时间的发展来综合这几个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倘若学生能捕捉到诗中的意象,也就领会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教师应重视表扬的艺术性 篇3

每个人都向往被别人表扬的感觉。适当的表扬, 对教师的教学起着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增强进取心和荣誉感, 而且能引发其他学生羡慕、向往的心理, 推动其他学生向被表扬的学生学习, 进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善于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 务必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教学和教育学生时, 一定要找准机会适当地表扬学生。但使用表扬时, 不能随意和盲目。那么, 教师在工作中该如何运用表扬艺术呢?

一、根据情况适度表扬

教师要掌握好表扬的度, 讲究表扬的分寸。毕特尔.B.科勒斯涅克在《学习方法及教育上的应用》中指出:“通常腼腆, 畏缩不前, 内向、惴惴不安的一类学生, 对表扬的反应要比自信、喜欢表现、泼辣的一类学生的反应来得更积极一些。”因此, 表扬也要因材施教, 要适度。例如, 同样做一件好事, 对于好学生, 只要向他本人点头微笑即可;对一贯表现差的学生, 则应当众称赞一番;对做了重大好事的学生, 表扬要广泛一些, 可由班级扩大到年级或者学校。

二、掌握表扬多种方式

要表扬赏识, 我们不可总认为都是老师对学生的事, 其实, 家长对学生, 学生对学生, 自己对自己都可进行。作为教师, 如何引导学生, 团结家长, 认识表扬的多种途径, 灵活地运用表扬, 使其具有更多的艺术性、实效性呢?

1. 以 “ 口” 为主的表扬 ———用口头表扬个人或集体。 表扬个人时, 有时联系事例点名表扬学生, 有时只赞赏具体事例, 不点学生姓名。表扬集体时, 要根据实际, 灵活地确定“集体”, 或表扬班级, 或表扬小组, 或表扬男生、女生、大组、同排, 或表扬某分数段学生, 有某方面特长学生。口头表扬是表扬的基本方法, 课堂课外, 当面背后都好进行, 易操作, 最具及时性和灵活性。

2. 以 “笔”为主的表扬 ———利用 “作业本”、“板报”表扬。 批改作业, 要对学生予以表扬时, 可在作业本写上表扬的语句, 如, “妙”、“真棒”、“你上课能大胆发言”, 或加上表示称赞的符号, 如“☆”。出板报, 利用板报将学生先进事迹、荣誉、“闪光点”等予以公布。在作业本表扬, 几乎像口头表扬一样灵活, 又不占用集体时间, 不影响课堂教学。在板报表扬, 被表扬人数非常少, 其所受的激励特别大。

3. 以 “笑”为主的表扬 ———用微笑、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表扬。 学生发言或做一些活动时, 教师微笑看着学生, 投以赏识关爱的目光, 不时微微点头;身体前倾, 表示聆听关注;竖起大拇指, 表示满意、祝贺;很有分寸地轻轻拍拍学生肩膀, 表示亲近、慰问。张口三分力, 运用体态语不用说话, 不用写字, 最简单、实惠。教师真心爱学生, 总能时刻发现他身上的可爱之处, 总能运用体态语传递赏识情感。

4. 以 “ 评” 为主的表扬 ———评选先进集体或个人, 授予荣誉称号。 评选先进, 有的阶段性地进行:给学生树立奋斗目标, 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并定期评选。如, 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队员”;有的灵活进行:在教学中, 发现成绩, 及时授予荣誉, 或搞临时性的比赛, 以荣誉为目标, 激发学生。

三、挖掘优点进行表扬

爱因斯坦曾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 有创新精神, 他一点都不激动, 他作为大科学家这点都听腻了, 但如果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 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 赞扬不要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 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 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 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 这样效果反而更好。

四、赞扬行动赞扬品性

教师应重视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 篇4

一、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会独立识字了。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很懒惰,一遇到不会的生字、词语就问同学、老师或干脆跳过去,对知识不求甚解,更不用说精益求精了。这种学习态度必须给予制止、纠正,然后引导、督促、培养他们掌握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起来了,可以使他们的知识掌握的准确、扎实、牢固,并加深记忆,促进自主学习,继而培养严谨治学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等等,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摆脱一切依靠老师的心里,在实践中学习,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踊跃大胆的发言,来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对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这样不仅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它们胆怯和过分依赖的心理,还可以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要突破自己生活的狭小天地,最便捷的途径是看课外书来开阔眼界。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的心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现在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班内增设了“图书角”,鼓励学生把个人藏书拿到这里来。每年的寒暑假我常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作业,就是让学生读一本名著,有时还要推荐书目。通过几个学期的坚持,图书角的图书量已经相当可观,较好的解决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困难。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采取浏览、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同时做圈点批注,写读书笔记。阅读和笔记都要有量的要求,每周至少精读一篇短文,做一则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名著,每学期至少背诵二十个以上的精彩片断。另外,还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学生读的书多了,通过感知、感悟、累积和熏陶,丰富了语言材料,增加了文化底蕴,培养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五、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习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怎样让学生对作文不再犯难?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因为,日记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灵活,不受时间的约束,不受老师、家长等任何人的限制,不受体裁的制约。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心所欲”地写下来即可,有利于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积累了写作素材,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毅力的考验。

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书写就像一个人的的脸面,非常重要。字写得漂亮,会让人赏心悦目,非常舒服。所以,要指导学生正确坐姿及握笔。如果写字姿势不正确,轻者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习惯;重者影响生长发育、不利于身心健康。要“学好规矩,循序渐进”,加强对规范、漂亮的基本笔画、笔画的变化及汉字部首的教学,让学生反复练习,做到笔笔到位,逐步形成写规范正楷字的习惯。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如教师工整漂亮的板书,就会直接感染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书写。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做记号的习惯,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等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后,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浓厚起来,学生就会保持一种高效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每个老师都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九年累计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要达到这一阅读总量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厚实的基础。

一、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 陶冶学生情操,对其人生发展作出指导。

对学生而言,阅读大量健康有益的书籍,可以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革命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这些作品影响了一代青少年学生,树立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写读书心得,其中一个学生读《美国著名演说集》后写道:“它使我懂得:追求真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一个人舍弃了一切———功名利禄、毛骨悚然的魔鬼形象,或是阴险狡诈之徒;而影片中的鬼确是一位魅力十足且正直能干的男子。因此取其言外之意译为“人鬼情未了”为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叙述做出了极好的铺垫,营造出了一种浪漫、神秘、凄凉的氛围,从而使观众在心理上对影片里将要表现的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死恋有了最大程度上的想象空间,其艺术魅力和商业魅力在片名中尽显无疑。

4. 商业价值。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在片名的翻译时需考虑到商业因素。

要实现商业价值,首先要求译者充分把握目标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目标语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引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另一方面,强调片名的新颖醒目,善于制造悬念,渲染气氛,令人浮想联翩。例如将Sister Act,The Terminator,The Others译为《修女也疯狂》,《魔鬼终结者》,《小岛惊魂》就十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既雅俗共赏又自然贴切,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引起观众观看欲,提高票房收入。

为达到上述目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大胆创新,不求貌似但求形合。但应注意切忌过度,切忌媚俗,不可为了过分追求票房效果而大肆进行商业炒作,弄得俗不可耐。大量港台片即犯了“媚俗”之嫌,如Made in America译为《精子也疯狂》,The Truth about Cats and Dogs译为《众里寻她兜错路》,As Good As It Gets译为《猫屎先生》,把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样升起》译为《妾是朝阳又照君》,这些译名都与原片名和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难免有媚俗之嫌,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效果。这种媚俗的译名最终会为品位较高个人幸福甚至生命时,相信他便获得了真正可贵的东西:人的精神、人的尊严、人的勇气和力量,那时,真理也就和他同在了。这样的人,便是我无比崇敬和立志追随的。”我们都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其实一本好书也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或者人生的一个阶段。

2.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和深刻,需要阅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已很难满足学生们认识的需要,只有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才能跟上时代,获得最新信息。近几年的考试内容就注意了这一点,经常会在试卷上出现一些新名词或和新科技挂钩的题目,要是能够注意到这点,就不会因为对题目陌生而束手无策。

阅读大量健康有益的书籍,对于训练人的智力因素如言语的组织能力、语言的顺畅和识记、推理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阅读多了,大脑里储藏的信息也多了,就能产生知识的迁移,产生联想,分析多部作品的同异,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比较阅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把新信息和已知的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信息组合,因而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提高学生审美赏析水平,完善人品和人格。

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文学鉴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年来诗歌鉴赏被引入语文试题,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仅仅局限于课本是不够的,只有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基础上通过赏析才能完者甚至为普通观众所不屑,不利于票房收入,造成商业价值的负面影响。

结语

翻译是从一种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不可否认,当前片名在这意义转换的过程中,存在良莠不分的现象,但因各个译者自身水平、经验、审美观点不同,译名质量自有高低之分。但笔者认为,为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可允许多种译名同时存在。第一、就翻译的共时角度而言,这种解读同样作品由不同理解产生的诠释或许都有其合理性,都有积极的一面,符合水平不同读者的需要。第二、随着历史的发展,过去和现在人们解读同一部电影时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若非某片名已被广泛接受,将一些片名再译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也是可接受的。当然经典的译名已深入人心,若非确定有把握,改译、另译似已无必要。但译名多了,为避免造成混乱,应在括号内加以注明。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外语教学,2001.1.

[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熊启煦,王春艳.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

[4]陈炼,陈育.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3.9.

由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发的思考

王云飞

(甘肃省会宁五中,甘肃会宁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内容,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

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课的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一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出发点提出疑问: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一些教师在综合性活动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性把握不够,导致综合性学习课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致使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等等。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二、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成。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内容、形式、风格、流派如何,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在思想内容方面鉴赏作品所展示的假恶丑和真善美,在艺术方面感受文学作品的修辞艺术、结构艺术……从而受到艺术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改善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当学生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能产生某种愉悦之情,从而萌发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高尚的情操。尽管有些作品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却能激发人们对毁灭美的恶势力的愤怒,产生消灭丑恶、维护美善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到审美愉悦和满足。例如,有的学生对《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神甫富娄洛进行了人物赏析审美,卡西莫多外貌丑陋,但心地善良,以生命维护“美”的代言人———爱斯美娜达;而富娄洛外貌俊美,但心地险恶,极力摧残美。学生通过阅读审美,潜移默化地把美的事物化为自己的高尚情操,从而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人格。

二、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1. 机动灵活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仅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推荐方式要灵活,可以推荐书刊,也可推荐篇目,还可介绍内容。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2.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的相关理解

1.是以语文为主的各科学习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其一,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二,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活动式教学。跨学科课程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组织方式:(1)以某一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我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专门要求学生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阅读了大量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3. 指导学生熟读古诗词,感悟古诗词。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人异文”、“同意异文”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综上所述不难得知,我们试图通过少数课本中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读懂天下所有文章的想法是不可取的,课外阅读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心灵和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淀和语文综合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未来才会更加灿烂和辉煌。

参考文献

[1]张可伟.学生自主择课是实现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J].中国远程教育,2004.

教师应重视课堂上的学生资源 篇6

一、学生资源的涵义以及课堂上的学生资源生成

“学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凡可被老师利用的课内外表现出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狭义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资源, 包括学生的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 或是在课堂上突发的某一事件, 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本文在此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学生资源是教学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开展的。学生对于课堂活动所作出的反应, 往往又能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素材。

另外, 各学科中的教育资源是可以不断丰富的, 这便是“资源生成”。而“资源生成”的几种重要来源, 除了通常所认识到的“教师对学科材料的提炼、综合, 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整体) 、教师对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一些问题 (主题单元) 的研究、反思与综合”, 以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外, 还有学生的开放性作业和师生交流中的碰撞。

在一节课上, 学生常常在课堂活动中奇迹般地创造出新的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 这个过程便是“学生资源生成”。

二、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

1. 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次在海南听课, 发现每次学生的答案一超出老师的备课范畴, 授课老师便显得很狼狈, 要么不置可否, 要么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见。

教师的这种强拉硬拽, 从表面上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 不会临场应变, 离了教案就不会讲课了; (2) 备课不周全, 没有将文本吃透, 不敢对学生的言论做出明确的回应; (3) 教师制作的课件是全封闭式的, 一旦肯定了学生的言论, 后面的幻灯片就没法用了。

但是, 如果将此现象向深层次挖掘的话, 我们会发现:问题之源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一节课上, 你将学生摆在了什么位置?

其实这种错误在许多公开课上都可以见到, 笔者总是觉得这时的教师是在利用“师权”对学生进行残酷的镇压。学生刚刚燃起的灵性之火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扑灭了。其实, 师生面对同一问题意见相左实属思想的碰撞, 教学相长正是由此诞生的。假如无论学生怎样作答, 最后都得屈服于教师的意见, 那么前面的讨论还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似乎新课标里有“自主、合作、探究”几个字, 课堂上就一定得开展学生讨论。于是, 活动便成了做秀, 师生互动等于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因此, 要想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 首先得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要合理地利用课堂上新生成的学生资源, 不要让宝贵的财富白白地流失掉。

2.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好学生的课堂活动。

在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活动, 否则也就不会有学生资源可谈。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 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从而发现问题, 形成资源, 再通过教师对这种资源的利用, 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

但是, 在日常教学中, 一些教师没有将活动设计好, 从而导致学生资源生成出现障碍。所谓的活动设计失误, 有的是形式设计失误, 有的则是内容设计失误。

例如, 前两年流行的“表演课”就属形式设计失误。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有的弹琴, 有的唱歌, 有的画画, 有的念文章, 真不知道这到底是节语文课, 还是音乐、美术课!

另外, 还有的老师将学生的课堂讨论时间限制得过短, 或是过长, 以及将“说”的环节安排成了“写”, 将读书的环节安排成了“说话”, 等等, 都属于“学生活动设计”形式上的失误。

而有关学生活动内容上的设计失误, 则多数表现在教师提问不当, 或是没有将任务表述清楚, 从而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歧义, 使得学生生成的资源和教师的设想大有出入——要么过宽、过大;要么答非所问, 完全不能为教师所用。

3. 教师的备课要全面, 对文本的挖掘要深入。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总是希望通过学生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但其成功的前提是:“备课”除了要备文本, 还得“备学生”!教师一定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充分的设想——设置一个学生活动, 有可能产生哪些学生资源?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没用的学生资源该如何处理?有用的学生资源又该如何进一步利用?教师在语言和行动上该如何应对, 才能使之成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这些都属于教师备课的范畴。

而对教材的挖掘, 许多老师做得也不够, 当然, 这很大程度上跟教师的文学功底有关。一些年轻教师常常面对学生的提问不知所措, 白白浪费了学生资源。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平时一定要多读书, 读好书, 认真钻研学问。否则夜郎自大, 就极有可能造成学生资源的流失。

4. 教师在促进学生资源生成的过程中要努力摆正心态。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 当学生没能按要求回答出问题时, 便会责问:“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学习?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如果心情不佳, 还会使用语言暴力。教师的这种不良心态, 很可能导致学生拒绝回答教师的提问, 或是根本不敢答。这种沉默断绝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 造成许多资源流失。

还有一种老师, 上课经常是懒洋洋的, 讲得学生直想打磕睡。学生连精神都无法振作, 又怎么会去积极思考问题呢?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关注自己的心态, 及时进行合理调节。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学生资源流失。

5. 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敏地捕获学生资源, 并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

假如一个老师找准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 同时善于制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那么势必能启发学生积极发言, 从而为教师更多地捕捉学生资源创造条件。

然而, 是不是无论学生在课堂上说什么教师都该肯定呢?当然不是。

教师在课堂上须敏锐地辨别出哪些学生资源是可供使用的, 哪些是不能使用的。有些明显错误的观点要批评指正。而遇到一些可贵的资源时, 可对其进一步强调。例如, 某些学生在谈感想体会时说出了一些闪光的思想, 教师就应该马上对其进行总结。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 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展开辩论。这等于是利用新生成的资源开始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他是一节课的设计者,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也是学生资源的开发者, 更是新生成资源的利用者。很多老师一搞“生本教育”, 就忽视了自身的位置, 把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上降得过低, 势必无法合理地掌控学生资源, 也无法有力地指导学生学习。

要想合理地利用课堂上的学生资源, 教师需要做的研究和反思还有很多。我们要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地关注学生的反应, “使学生资源由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这样才可能使教师更为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学生资源, 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课堂中教师捕捉与利用学生资源的能力培养研究”初探[EB/OL]http://www.wjxz.com/bbs/viewthread.php?tid=38356, 2007-4-6.

[2]学科教育中资源生成的几种来源[EB/OL]http://blog.online-edu.org/zxl/, 2007-4-29.

[3]徐卫.由教师因素造成学生资源流失的原因初探》[EB/OL], http://www.lhenet.net/blog/tags.asp?tagid=666, 2007-4-6.

[4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6-40.

[5]高文, 徐斌艳, 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83-90.

教师应重视对教具论文 篇7

职业教师从事的是一种高起点、高素质、高境界的特殊职业, 使得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必须超过其他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 所以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要有更高的要求。“兴教”的根本在于“兴师”, “兴师”的源泉就在于塑造教师高尚的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笔者认为职业教师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一、职业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学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 不少教师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我们的教师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淡化, 对教学工作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 经常出现随意调课、停课、课堂上不讲课的现象,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差, 缺乏进取精神, 知识陈旧, 方法僵化, 教学效果差, 如此等等现象都丧失了作为教师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下, 自觉地把握自己, 而不让浪潮冲垮。

二、职业教师要具有使命感, 有同学校共命运的责任感、紧迫感

走上教师岗位后, 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 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 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 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

职教正处于改革时期, 学生由过去的“统包分配”变成了“双向选择”, 而教师又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归属问题 (被大企业剥离, 而事业单位又不接收) , 尽管最近两年生源走出了低谷, 但学校在自谋其利的情况下还是困难重重, 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 但收入却增加得微乎其微。在这种困境中, 教师该如何做?有的教师抱怨国家政策, 抱怨领导无能, 认为学校的兴衰与自己无关, 消极地等待;而有的教师积极为领导出主意、想办法, 主动宣传自己学校的优势, 一方面继续为学校增加生源, 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而增加收入, 将自己的命运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校兴我荣”, “校衰我辱”, 只有这样, 学校的学生才能越来越多, 学校越办越好, 形成良性循环。

三、职业教师要具有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恒心

作为一名教师, 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 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学生, 尤其是十七、八岁的初中毕业生, 他们来到职业学校, 最崇拜的是教师, 最尊敬的也是教师, 把教师当做百科全书, 万事俱通。但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 他就非常失望, 因此教师应极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教师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社会经验、广博的知识面, 他的教学才能把各种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走上更广博的求知道路。

作为一名教师应能实事求是地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卑不亢, 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事业能否成功的标志。自信使人自强, 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 只有自信, 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至极致, 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 设计成功, 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礁点, 才能撞出成功的火花。

四、职业教师应做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 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是光荣和神圣的、受人爱戴和可尊敬的, 才能去爱自己的学生,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和弟妹, 才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上, 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家长的爱和全社会的爱, 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教师爱学生, 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 有的教师只是一味的讽刺和挖苦学生, 说学生笨, 丝毫不尊重学生的人最后只能让学生赶下讲台, 因为他不具备有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每个学生都具有博大的潜能, 而且潜能不一, 发展的方向也不一, 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 对推进素质教育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影响。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就是爱心, 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 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 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们, 献给教育事业。

五、职业教师不仅应追求卓越, 具有创新的精神, 还要参与教育科研

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 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有的教师教了20年的书,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时代的变迁, 他仍然重复着20年前的教学。他们根本不了解新时代的学生在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而有些教师则实实在在地不断创新, 不断进取地教书, 他们沿着时代的脉搏, 探寻现代学生的想和做, 深入到学生中去, 在教学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受到学生的好评。

教师在业务上应不断学习, 不断钻研, 同时也要参与教育科研,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拓宽视野, 确立现代教育观念, 建立课题, 积极探索, 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建立课题开展研究, 积累经验, 善于思变, 提炼规律, 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反思, 总结经验, 挖掘规律, 撰写论文。

六、职业教育应体现职业的特点

职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有以上的所有素质, 还要体现职教的特殊性, 教师不应是在课堂上的的照本宣科、死板教学, 而应该联系职业的特点来讲课。如车工专业的“车工工艺学”教师在讲解车床的构造时, 应将学生带到实习厂的车旁以实物授课,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车床的构造, 有条件的让学生自行拆开, 再进行组装,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车床的兴趣, 又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力, 使教学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才真正做到了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

教师应重视对教具论文 篇8

正确的声音概念

作为声乐教师, 首先要有正确的声音概念。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男高音歌唱家沈湘先生在他的著作《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要紧的, 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 教唱的全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如此看来, 正确的声音概念对声乐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审美有偏差, 对演唱没有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 又如何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声音概念?更无法指导学生正确的歌唱。教师不但要有准确的声音概念, 而且还要把这一概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质量的。

那么, 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声音概念?在教学中, 我们大多用美声唱法来为学生打基础, 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语Bel canto这个词, 它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它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 以音色优美, 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 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的一种演唱方法;发声方法科学, 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 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引学生运用气息的支持、科学的发声、良好的共鸣、清晰准确的咬字, 发出连贯、明亮、柔和、悦耳并有穿透力的声音, 使学生的声音上下统一, 富于感染力。

如何才能得到正确的声音概念呢?首先, 教师要拜专家为师, 通过科学、系统的声乐训练, 亲力而为, 对正确的声音概念有切身的感受;其次, 要聆听大量优质的音响资料 (此“优质”指由世界著名歌唱家演唱的音响资料) , 包括更为直观的欣赏著名歌唱家的音乐会、歌剧等, 提高审美能力;再次, 要看大量的声乐理论书籍, 做读书笔记;对演唱作出理性的分析, 最后要将理论用于实践, 通过大量的舞台表演, 提升演唱水平, 由此获得更为准确的声音概念, 指引我们的教学。最后,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大师班, 近距离观看大师的演唱状态及感受其声音形象;也可参加国际比赛, 观察各个选手的演唱, 作以甄别。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有机会到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进行学习, 会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准确的声音概念。笔者于2010年在意大利学习, 通过在意大利的生活和学习, 对美声唱法有了更直观、更真实、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意大利语的学习, 对学生的演唱从语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提升了学生的演唱水平, 并使学生对正确的声音概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让学生懂得演唱不只是发出好听的声音, 其中语言即歌词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敏锐的听觉和判断力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 必须要有一副灵敏的耳朵, 这样才能辨别声音的好坏。意大利声乐专家、医生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指出:“声乐专家必须具有敏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使其能观察学生的优缺点。他必须有一副灵敏的耳朵, 以便能使嗓音位于它自然的中心, 并根据音响学应用于发声器官所获得的基本规律, 来照料嗓音的进展。”沈湘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作为声乐教师尤其要重视听觉训练。“当老师要有一副好耳朵, 没有好耳朵不可能对学生的问题有正确的判断, 也不会有好的解决办法;即便有, 也是瞎说, 不可能有什么针对性。”

声乐教师的听觉判断能力是指声乐教学主要是靠听觉去把关。教师必须借助敏锐的听觉和经验来判断学生发声和演唱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气息、发生、共鸣、吐字等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乐感、音乐素质、声乐基础、性格特点以及身体和嗓音的不同条件, 认真分析, 帮助学生调整出最佳的发声和演唱状态, 挖掘学生的潜能, 扬长避短, 建立科学的演唱方法。

那么, 教师要从哪些方面训练自己的听觉能力呢?首先, 要重视视唱练耳的学习。视唱练耳虽然是音乐基础课程, 但其对声乐专业的人极其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对视唱练耳的学习, 提高我们对音准、节奏的把握, 掌握稳定的音程关系并熟悉调式调性, 培养耳朵的敏锐性及准确性。其次, 我们要多听, 好的也听, 坏的也听, 进行区别, 作以分析, 教师的耳朵里听到得越多, 在思维中就会留有大量的音乐形象, 储备得越多, 越有敏锐的辨别力。比如说, 有的学生比较多变, 可以唱出好几种声音, 但其中本质的声音只能有一个, 教师要抓住其特有的本质声音和最漂亮的音色, 并给他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地为其布置曲目。这就是所谓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的演唱达到较高的艺术境地。

声区协调统一的正确观念

声区统一是歌唱平衡的关键。人的声音的全部音域都分成三个声区, 即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对于一个训练有素, 用科学方法演唱严肃音乐的声乐老师, 他的三个声区各有特性, 但也有共性。三个声区的特性即区别是渐变, 并非突变, 三个声区的共性稳定、鲜明地寓于渐变的特性之中, 以这样的观念歌唱, 我们就可从歌声中听到一种柔和、通畅、圆润及稳定的美, 一种全部音域中均匀、协调、统一的美。

具体分析声区特性的内容, 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体发声的各共鸣区域所占全部共鸣中的份额不同。如在低声区胸腔共鸣所占的份额应该多些;中声区时口、鼻腔、咽腔的共鸣应该多些;而高声区时, 头腔共鸣 (实际应是较充分的咽腔、鼻腔、窦体的共鸣) 占的份额明显增多。二是声门的状态不同, 以女声为例, 低声区下方, 即中央C以下声带以拉长、拉紧整体宽幅振动为主, 所谓真声为主, 逐渐减弱拉长声带的力量, 变为缩短声带, 由宽幅整体振动, 逐渐变为边缘振动, 进入低声区以及中声区, 即所谓真声变为真假混声。在向高声区发展时, 不但边缘振动, 而且以声带前1/3为主要振动部位。发展到较高音的几个半音, 声带前1/3处之开一个小洞, 以气旋振动方式产生类似短笛的音色。这种不同声区声门状态的不同模式, 以音越高, 声带参与振动的面积越减少的方式进行, 以便振动频率的提高。

声区统一指以下几点相对稳定不变:呼吸的正确支持部位;稳定良好的喉咽状态;稳定的声气平衡关系;无论哪个声区都有共鸣的整体性;无论哪个声区都有声音的可控性。特性的意义是区别和改变, 共性的意义是稳定不变, 变中有不变, 不变中有变, 正是有变才需要协调统一的真正含义和辩证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艺术实践和社会活动中, 我发现声区不协调、不统一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未经过声乐训练学生的那种自然歌唱, 就是经过声乐训练放入学生, 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但学生往往只顾眼前能唱几个高音或亮音, 而忽略了声区统一, 音色一致和歌唱的整体感。对声区不协调、不统一的训练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建立声区之间稳定不变的状态。通过寻找保持歌唱呼吸的支点, 用打“哈欠”状态使气吸到肺的底部, 压迫横膈膜, 腰围有胀满的感觉;其次要有良好的喉咽形态, 通过打哈欠状态将喉头下降到有明显微痛感觉的部位, 在此处发声, 在胸腔建立支点。二是对以“真声”为主在高声区演唱中的纠正方法是由高到低进行音阶练习, 哼鸣练习, 并借鉴我国京剧青衣的演唱。再者针对以“假声”为主在低声区演唱中的纠正方法是采用弹跳音的练习, 建立胸腔支点。

发乎于心的歌唱动力

歌唱离不开呼吸, 意大利人更是对歌唱的呼吸推崇至上, “谁会呼吸谁就会歌唱。”其原因就在于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之源。我国著名的声乐大师沈湘先生在谈论关于“歌唱要素主被动论”时明确指出, 歌唱的心理要素和生理要素二者关系要摆对, 心理要素要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发声的生理要素, 诸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都是被动从属的, 都受心理活动的支配, 如果关系颠倒了, 就会出现不理想的声音。情感和呼吸如同共用一个心脏的“连体婴”, 两者紧密相连, 难以分离, 情感的抒发是良好呼吸运作之所在, 良好的呼吸给歌唱带来了无尽的动力。

歌唱的原理是因为气息通过闭合的声带产生声音, 毫无疑问呼吸应是歌唱的动力, 一再强调呼吸并对呼吸器官作要求, 不会有助于发声动作, 因为它妨碍了自然的听觉反应。克林斯塔特在《早期意大利大师们的歌唱训练》中指出, 这时不妨做一些抒发情感内容方面的具体表现所需要的动作或状态的训练, 使人处于情感抒发的动作过程之中, 整个身心运动起来, 这样你会发现原本“功利性”的呼吸会减弱, 呼吸器官也会逐渐放松并随情感的抒发而有机的运转起来。不仅如此, 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还会引发出不同的音色, 不同的声响。另外建立情感运作机制, 生活中的“由衷的赞叹”、“哭泣的诉说”、“喜悦的描述”等状态都是建立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 加强此类练习, 会使歌唱神经、器官在“良好心态”的促使下积极自如地运作, 达到优美歌唱的目的。

曲目的储备和更新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 曲目储备和更新非常重要, 声乐教师平时应注意多收集新的曲谱, 广泛浏览乐谱, 多方收集各种资料 (文字资料、音像资料) , 以丰富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声乐教材, 这对于从事声乐教学的老师和学生无疑是件好事。但大量的声乐教材涌入市场, 声乐教师要从种类繁多的教材中挑选出适合每个学生演唱的曲目, 并找出每首歌曲的最佳版本, 这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关的知识和修养

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修养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含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戏曲、绘画、雕刻等相关的知识, 也包含声乐理论上的很多素养, 对声乐发展史、优秀声乐作品、著名歌唱家都应有所钻研, 还包含语言等方面的修养。

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文学功底, 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应有较好的鉴赏能力, 并对各国文学大师应有一定的了解, 对歌词要有深刻的理解, 才谈得上良好的音乐表现。

其次, 声乐教师应该对戏曲、绘画、雕刻等方面有所了解, 例如, 当我们欣赏了大量的意大利古典时期的绘画时, 我们可以更好得理解那个时期的审美标准, 把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演绎得如那时期的绘画一般, 线条舒展流畅, 声音丰满圆润。这些都是演唱中必不可少的养分, 能为演唱带来更多的感受和色彩。

我们演唱的外文歌曲大多是用原文演唱的, 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对语言的学习。大部分作品是用意大利语、德语演唱的, 也有一些作品是用法语、英语、俄语演唱的, 因此要有正确的发音, 另外除了有正确的读音, 还需要我们掌握其在演唱时的发音特点, 比如:意大利语“mio”是“我的”的意思, 重音在“i”上, “i”和“o”要连读, 在演唱中有时需要我们均分“i”和“o”的时值, 有时需要我们在“i”上多停留一会儿, 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区别了。仅仅模仿碟片、磁带的发音是不行的。另外, 对方言学习也很重要, 教学生演唱民族歌曲应多了解地方方言, 学习中国古曲、地方戏曲及曲艺音乐。中国音乐与地方方言的音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 才能把丰富多彩的民歌唱得栩栩如生。

摘要: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学科, 具有很强的技巧性, 需要从演唱技巧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教学。本文从对声音的审美理解力和判断力、歌唱动力的角度论述声乐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 同时提及曲目储备、音乐知识的更新, 以及音乐相关文化知识修养, 以期不断完善声乐教师的素养, 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声乐,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薛良.音乐知识手册 (续集) [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460~466.

教师持续化发展应重视专业阅读 篇9

关键词:教师;持续化发展;重视;专业阅读

近年来,在人们理解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的过程中,教育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日益凸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成为广大教育者研究的焦点。人们在研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尤其认识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保障条件,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谓“教师持续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个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之内,教龄与教学效果成正比,曲线呈上升趋势;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趋势;8年以后教师群体逐渐出现分化,一部分教学效果明显不如以前;一小部分教学效果出现第二个上升期,逐步成为优秀教師、专家学者型教师。研究者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发现,持续阅读和优秀教师的成长有着正相关关系,将阅读提升为与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同等地位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素。可以说,专业阅读与教师持续化发展的关系,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策略与结果的关系。

现在,虽然教师的专业阅读已经受到空前的重视,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各级各类学校,都把教师的专业阅读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书籍推荐、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读书交流与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仍不容乐观,阅读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多数教师的阅读状况不尽人意,很大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之外,很难看其他的书,至于教育名著阅读,更是少有问津。为了能够促进教师持续性的专业成长,专业阅读势在必行。

教师专业阅读,是指教师阅读教育名篇及各种教育刊物、学科书籍,获取书本知识后积极进行实践与反思,它注重的是读—行—思三者之间的统一。通过阅读、实践、反思,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美国学者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Brookfield)将专业阅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认为阅读是教师反思教学实践的视角之一,从而提升了“专业阅读”在专业成长中的地位。

首先,专业阅读可以丰富专业知识。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被忽视却又是很重要的。它是取决一个教师成功与否、成长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与其专业相配套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读书的专业价值首先体现在深化本体性知识、丰富条件性知识、强化实践性知识上。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老本”,必然会落后与淘汰。条件性知识是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是关于“怎样教”的知识,教师应用条件性知识,促使本体性知识成为学生的个人知识。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教师要想实现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就要与时俱进、持续阅读。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有经验的老师,他们面对内在不确定性的复杂的教学情境时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解释和决定,能在思考以后采取适宜于各种特殊情景的行为。通过专业阅读,教师的话语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解力提升了,教师的反思力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会得到强化。

其次,专业阅读可以提高专业理解。教育是需要深层理解的、是需要专业智慧的,没有这种深层的理解和智慧,教育必然是肤浅而枯燥的,教学技能也必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教育的实践源于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教育的理解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实施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些优秀老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广泛而深厚的专业阅读,能够使我们从社会的高度看教育,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能够与时俱进地理解教育,能够对教育有更多的智慧理解。同时,专业的阅读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审视课堂、学生,能够更好地实施先进的理念、更好地诠释教育的智慧。

同时,专业阅读可以提升专业状态。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服务对象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它的工作充满着诸多隐形的伸缩,所以,很多人都认同:教育是个良心活,精神状态极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教师地位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今天,教师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进入教育,更加需要专业的学习、专业的精神,教师的这种精神给予学生的影响更是巨大的。而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当然,专业阅读还要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没有一种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能完全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我们教师个人多实践、多学习,多思考。在阅读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只要持之以恒地要不断总结反思,强化自己的自主成长。

阅读专业书籍,一定要与教育现实和具体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养成边读边思,积极实践的习惯,将读到的悟到的实践于自己的课堂,反复磨练,才能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路,教师专业才能持续性发展。

教师应重视对教具论文 篇10

1.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形式

在高校的各门课程中,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基本学习原则,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 尤为突出。理论说服, 课堂教育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而社会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教育进头脑的最好形式, 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是认识发生的源泉, 要使人们的头脑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就必须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 摸清它们的本质, 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 经过感性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认识, 进而指导实践, 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规律, 也符合学生心理认识的发展过程, 缩小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差距。只有密切联系实际, 面向社会, 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寻找热点、难点问题答案, 亲身体会这些理论的正确性, 真正实现理论教育的“进头脑”, 从而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主动性。

2.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与意识强。但由于他们由学校到学校, 由书本到书本, 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 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而社会实践活动接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让他们走出校园, 接触社会、走近工农, 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在活动中, 不仅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服务社会的本领, 而且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对国情、民情的了解,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同时通过他们的观察、培养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看待社会和人生的能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富强, 民族的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无形之中加强了他们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3.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自我评价尺度的途径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大学生的教育局限于校内课堂, 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脱离实际, 往往高于社会现实, 夸大自己在社会中的优越性, 眼高手低, 热衷于干“大”事业。而社会实践活动给他们提供了正视自己、正视现实的机会, 从与别人的比较中了解自己, 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全心全意通过调研考察和与企业管理者的座谈, 或亲身实践, 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自己进行了科学的评价, 正确的定位, 克服了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显而易见, 大学生经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自我评价更能指导他们向既定目标迈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了大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二、高校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做好社会实践活动

1.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相结合

为切实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的功能, 高校教师在选择活动项目、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时都应充分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 在联系实践用人单位时先征求用人单位意见, 选择他们需要的对口专业的学生,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 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2.坚持社会实践与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的培养相结合

为了增强学校学生会组织和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和团干部队伍, 高校教师应重点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组成社会实践服务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旨在通过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加大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工作力度, 带动全体学生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更好地发挥学校学生会组织和团组织的核心作用。

3.坚持社会实践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

在新形势下,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很多新的情况, 如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加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增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功能, 是高校教育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而抓好社会实践活动, 恰恰适应了这些青年学生学习成才、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需求, 并且对高校教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坚持社会实践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每年之所以得以顺利开展, 取得实效, 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切实为地方做出了贡献, 办了实事。

三、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管理力度和研究力度

要努力加大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形成立体化的宣传形式,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 树立起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组织、考核、奖励等制度, 保证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要在组织开展好活动的基础上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研究力度, 要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内容、新载体, 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长盛不衰、推陈出新。

2.围绕素质教育, 拓宽创新能力, 并以此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大学生正走向自主择业, 他们的危机意识、成才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在高校出现了目前的学习热、考研热。同时, 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成为大学生们的自我追求。各高校教师在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大学生艺术、社交、个性、科技、特殊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也才能将社会实践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3.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就必须针对社会急需的或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只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4.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的保证

实践证明,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完善机制, 就要加强基地建设, 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 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性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

社会实践由于具有其内容的生动性、形式的直观性、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能为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提供条件,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逐步把动员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传播文明、锤炼自我纳入新时期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内容, 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环节,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代大梅.浅谈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遵循的原则.科技信息, 2007, (22) .

[3]梁亚民, 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兰州商学院, 2005, (4) .

上一篇:自由财产制度下一篇:推行公务卡结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