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2024-11-01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 校本研究是根本途径, 而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则是自我反思。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反思是促进其专业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反思, 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 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 从而不断地总结提炼, 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逐渐走向成熟, 最终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自我反思型的教师。教师更应特别注重自我反思。

一、自我反思的涵义

什么是“自我反思”?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 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又是理想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可见, 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师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首先,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够进一步指导行动, 使原来的行动上升到高一级的行动。反思教学中的“反思”, 在某种意义上是使现有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 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的反思, 能更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 成为一名清醒的教学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 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若没有这种“反思”, 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教训的吸取, 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般型”层面, 不利于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其次, 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广泛地提出“教师即研究者”, 认为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反思型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之一。反思教学中的“反思”,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各种现象, 包括教师自身行为, 进行检查、分析, 进而进行反馈、调节, 以使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趋于优化。这无疑是一种很现实的、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的问题,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积极探索新思想与新策略, 从而使自己走出“经验型”, 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学研究者。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 而且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三,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使自己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按照教师成长阶段理论, 教师的成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教师由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 再到专家教师, 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在这一渐变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是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基础, 通过反思实践可以使其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 使其教学过程更优化。有人总结说, 经验型教师区别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与反思能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不仅包括在行动前和行动后的反思, 也就是“对行动的反思”, 同时还包括在教学时对突发事情的调整, 即“在行动中的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 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并自觉运用反思的结果去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做出合乎科学的反映, 优化教学过程,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 使自己尽快逼近或达到“专家型”教师。

第四,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拓展知识, 使自己由“学科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学实践者, 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掌握科学理论的人。反思, 不是一味地批判, 它需要学习, 是反思性学习, 是教师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创造性学习。原因之一,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因;之二, 反思源于问题, 而大多数问题无现成的答案;之三, 反思又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科学理论的掌握来源于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 旨在理论的重构与重建, 就是要将那些我们在反思中已经开始意识到, 但通常又难于表达的“缄默知识”, 加以激活、评判验证和发展, 使之升华为一种“明白的知识”。在这种理论的重构与重建过程中, 教师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行动中的知识, 而且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

三、自我反思的方法与策略

1. 不断学习, 进行研究式反思

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 做到不人云亦云, 不唯书唯上, 不墨守成规呢?有专家说, 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 学习, 再学习, 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 不要急功近利, 不要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 在探究中学习。”在孔子看来, “学而不厌”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学而不厌”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永不满足与不断进取。作为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 我们只有做到“学而不厌”, 才能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 才能创造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教师本身就应有较高的觉悟, 对于全新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学习和吸纳, 同时也可与理论对照, 用先进理论自觉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并使之符合新理念的要求。

2. 不断总结, 进行交流式反思

古人说,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积跬步成千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 要及时捕捉自己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读到的、所经历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要及时总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是一个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能获得快速成长。教师成长的策略可以说“是个人经验的一个总结, 这个总结不是一天形成的, 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一件事情, 今天成功了, 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问题, 是怎样解决的?今天遇到了一次挫折, 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此外, 还要与他人交流,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反思。比如, 通过开展公开课活动, 要求听课教师公正客观地指出优点、存在不足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或进行与其他组的组际观摩交流, 以帮助改进教学, 师生反馈、专家“会诊”等都是进行总结、交流式反思的好方法。

3. 不断探索, 进行研究式反思

“教书育人”的过程, 只有同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探索, 就意味着你有进取的意识, 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 是一个想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师, 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得过且过、庸庸碌碌的教师。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 理当成为教育的不断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来进行反思。可通过以下两种手段进行反思:一是发放问题调查表, 将学生不敢提的意见和其他教师不愿“当面提”的建议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来, 教师再加以借鉴、批判吸收。二是通过录音或录像为教师提供更加详尽的教学活动记录, 帮助教师认识真实自我或者隐性自我。教师只有通过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系统、客观和理性的反思, 分析成因, 探究对策,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4. 不断创新, 进行内省式反思

创新, 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 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 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 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词提出疑义。教师要有创新能力, 并不是要教师能探索出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新的认识、新的规律, 而是希望教师通过自主探究, 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 从而贯穿在自己的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之中。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也一定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 可以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法进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从而使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当然, 教师自我反思还要养成习惯, 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增强责任感, 把反思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才能把个人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 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另外, 顽强意志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保证。反思不断要勇于“解剖”自我, 甚至否定自我, 因此是一份艰苦细致、劳神费力的工作, 须持之以恒, 而不能浅尝辄止, 或半途而废, 或流于形式。唯有如此, 教师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谢仰贵.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7.

[2]自我反思, 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2006 (09) .

[3]佚名.课后反思的重要性[J].2006 (11) .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2

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纯情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也是克服当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做练习对象。

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

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词汇、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在脑海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所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有时甚至可以做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续、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3

1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自我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反思我们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激起了同学们的浓烈的学习兴趣,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通顺流畅,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回味,哪些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又有哪些教学环节有待于我们以后改进.比如,在教学“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原本想通过列举“爬树”的例子来帮助同学们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可是事与愿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回答让笔者开始觉得不可思议,但课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教师的层面来看,教者备课时没有充分地备学生,对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了解,想当然地把教者的生活经历等同于学生的经历;二是从学生层面看,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缺乏我们那个年代在农村生活状态下的生活体验,再加之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品质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才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的现状.鉴于此,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充分考虑学情,利用“筷子提米”这个实验既快又好地完成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

2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自我反思

苏霍林斯基曾经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通过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大海”.笔者认为,教师要积极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消化、深刻反思并能够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平时上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提问技巧灵活多变,教学语言形象生动,但是一遇到像教学经验交流这样的活动,则表现为语无伦次,不知所措.说到底,就是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没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支持.直到这个时候,笔者才恍然大悟,没有理论支持的教学实践就像盲人摸象、瞎子过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研究,学习各种教学理论,如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华罗庚先生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以及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中自我反思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多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以及一些赛课活动,对教师来说,一定会有所启示,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激发出一些崭新的思维火花,避免孤芳自傲而成为“井底之蛙”.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因此,我们要多听别人的课,看看别人是如何设计教学的,经常跟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观摩他们的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等,并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教师要对所听的每一节课进行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当地进行扬弃、集优和储存,从而最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走向创新教学.前些日子正逢盐城市青年教师教学展评课的举行,我聆听了初、高中的几节物理课,通过听课,得到了许多启示.对于一堂优质课的评价标准认识更加清晰,关于怎样解读课本,怎样处理教材,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怎样把握教情和学情等方面,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清晰的认识.特别是怎样才能使一堂课上出新意,笔者从参赛选手身上看到了教学的切入点和认真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切入点找得好、找得准,这堂课的定位就高,就胜人一筹.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时,他现做了一个关于鸡蛋的浮与沉的实验,然后通过设疑,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愿望,再引导同学们通过分组实验的方法,探究鸡蛋的浮与沉与它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个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和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最终得出结论.这个切入点就找得非常好,整节课听起来,感觉思路清晰、课堂结构紧凑,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4

一、舞蹈教学和教学语言基本概念

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它由词汇和语法结合而成, 通过声音体现的一种体系, 可以表达人的内部思维和情感。教学是一门通过教学语言表现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单单把理论知识复制, 然后播放出来, 而是需要将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规范的归纳, 并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 我们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新性的使用语言教授知识称之为教师的语言艺术。舞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的活动。舞蹈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进行肢体动作的练习, 教学内容的每个舞蹈动作都有独立的术语描述, 从而决定了舞蹈教学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另外, 舞蹈教学过程中, 学生基本一直处于活动状态, 舞蹈教师需要采取指令性的语言, 例如“左转圈、踮脚、前压腿”等。

二、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启发。”在各种不同的教学过程中, 知识的传播、学生能力的培养、记忆素质的提高, 都需要依赖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师的角度来看, 通过教学语言才能将知识传播给学生, 教学语言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需要将要传授的内容和讲解思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才能达到更好启迪学生的目的。

1. 语言艺术影响舞蹈教学质量。

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启迪学生和提高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清或者表达太过沉闷、没有生机, 都不利于塑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舞蹈是一门将技巧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 舞蹈教师需要通过可视化的动作演示及巧妙的语言艺术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地学习舞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想象的舞蹈意境描述出来。教师需要综合的协调好语言艺术与动作演示的关系, 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水准具有重要的意义。舞蹈教学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 舞蹈教师应当将语言艺术融入教学,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舞蹈的精髓。

2. 语言艺术是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

不管是常规的课程, 还是类似于舞蹈教学这些非常规的课程, 语言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舞蹈教师通过语言艺术保持与学生良好的心灵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 从而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舞蹈教师也需要通过语言艺术将动作要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确保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3. 语言艺术影响舞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

舞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不但会对教师自身教学课程的进展和教学成果产生影响, 更重要的是还有可能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首先, 学生通过舞蹈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探索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 从而能提高自我思维能力。其次, 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循序渐进的影响力, 学生长期在教师语言艺术的氛围中, 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上语言, 长此以往, 对于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具有很大的帮助。再者, 舞蹈教师对于舞蹈意境的优美生动的描述, 使学生从中感受美丽的存在, 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从而确保学习质量。而舞蹈教师就需要具备对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以确保他们的语言艺术具备审美价值。

三、舞蹈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艺术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体现美的艺术, 舞蹈教师不仅要知道怎么样造就这种魅力, 更重的是了解怎样把体现美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具备非常强的教学修养。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

1. 教学语言需要清晰准确。

舞蹈教学中存在多种专业名词和术语。舞蹈教师在进行动作解析和理论知识传授的时候, 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 以避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偏差, 不能理解核心精髓, 从而导致学习情况差, 甚至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并做到教学语言准确无误。这需要舞蹈教师熟练地掌握舞蹈专业相关知识, 并能通过语言艺术表达, 让学生尽快学会舞蹈动作。

2. 教学语言需要生动有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 舞蹈教师可以使用诸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述舞蹈的动作和精髓, 通过想象描述舞蹈表现的环境和背景, 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对舞蹈动作生动有趣的描述, 可以渲染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激情, 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总的来讲, 舞蹈教学老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审美和表达能力的作用。

3. 教学语言需要精练。

舞蹈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精练。舞蹈教学是动作和语言描述同时进行, 如果舞蹈教师语言不精练, 首先会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大, 学生不能抓住重要内容, 学习质量下降, 延迟教学进度。其次, 舞蹈属于一种艺术性的运动, 学生在学习或者练习舞蹈动作过程中, 精神兴奋度高, 如果教师语言太过烦琐会抑制这种精神状态, 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和身体上不适, 另外学生还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4. 教学语言需要亲切。

舞蹈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 甚至会有受伤情况发生。在学生动作不到位或有消极情绪时, 舞蹈教师的语言过于生硬严厉会使学生的情绪更受到打击, 内心产生不良情绪, 影响学习过程。如果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亲切的态度, 并使用适当的语言安抚、鼓励学生, 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提高自信力, 在舞蹈学习方面也可以有所造诣。

5. 教学语言需要富有情感。

舞蹈传递人类的情感不仅依赖于舞蹈造型和动作, 重要的还有情感因素。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展现情感的作品需要融入感情地讲解, 从而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舞蹈教师需要将语言赋予情感, 使用丰富、生动的词汇将学生带入舞蹈体现的环境中。只有当学生对舞蹈展现的感情有深刻的感触时, 才能更加激发学习舞蹈的激情和学习的质量。另外, 学生在此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审美观念。

四、结论

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教学品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语言艺术更多的探索, 可以把舞蹈教学过程进行得更为生动轻松,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舞蹈教学老师不仅需要具有高的技术水平, 更要看重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才可以成为一个具有高教学水平的舞蹈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大鸣.关于舞蹈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艺术研究, 2010, (2) .

[2]钱甜甜.试论舞蹈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才智, 2012, (15) .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5

摘 要:近年来,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型人才,而且要求“教师即研究者”。在这一要求中,反思性教学是推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现实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旨在从英语课堂教学合理性的几个方面探讨英语教师如何做好课后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中学英语教师;教师自身专业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自己看成教学型人员,习惯用教学经验应对学生或教学的挑战,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希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师专业化的热潮下,随着新课标的出现,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者”还是“研究者”。教学反思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不机械地按照教材和课程标准或上级的要求等按部就班地行事,而是在领会教材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

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因此在教学反思中把握四个“注重”。

一、注重反思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在现实教学中是否将三维目标流于形式或名不副实,或标签化。中学英语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动力系统,只有夯实语言知识,情感目标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要求加强人文教育并培养跨文化意识,教师利用英语文本可以对口语交际、文化意识、策略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了解我国文化和西方国家的一些差异,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注重反思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共同讨论、合作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其创新的能力。通过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学生作业或试题的分析反馈来衡量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适时修改和调整教学实际方案,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也获得进步和发展。

三、注重反思教学工具

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很重要,英语课上常用的工具有录音机、挂图、单词卡片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课堂,如,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4 Unit 10 Money“A Material World”这个话题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各种钱币展示出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这会起到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效果,但也要避免出现滥用教学工具,使教具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装饰、一种累赘。因此教师应该反思教具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四、注重反思教学评价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有两种意义。(1)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如,学生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预先设计也可以是课堂随机的教学。(2)教师自己或他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通过自我反思、课堂录像、课例分析等手段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诊断。可以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进行反思。如果将这两种教学评价方式相互结合,融入一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既要探讨解决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问题,又要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一种创新的态度。教师首先要“学会教学”,通过反思发现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自身发展,成为高效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 篇6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思考不足之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处的“意外”。它随着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不同的处理方法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从而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课堂主宰者”,而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具有更宽容的心胸接受失误,容纳不足,进一步把握其中的生成资源,通过回顾、梳理、分析、研究、修正和完善,将失误生成为成功,把不足转化为精彩,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也为开创教学途径提供了帮助。

2.总结成功之举。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面对禀赋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环境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虽有几多遗憾,但必定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如教师的创造性教法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和谐统一,引起了师生情感共鸣的做法,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分析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达到预设目标的策略,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措施,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学法指导等。回顾、整理这些闪光点和成功之举,不仅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而且丰富了教学资源。

3.整理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技能技巧的完成,以及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因素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火花和突发灵感常常出现时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能及时进行反思捕捉,便会避免时过境迁,烟消云散。因此,及时整理这些令人感动的瞬间,不断积累和及时完善,能使其生成更多的精彩,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使新的教育资源为今后的教育更好地服务。

4.分析学生困惑。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表达不清,分析问题思维不畅等情况,教师若把教学中产生的这些问题以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迷惑点、错误的形式、性质记录下来,结合教学进行广泛反思,对于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方法需求、学习策略等,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反思后的做法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坚持反思的良好习惯,给自己时间留出从容地整理教学思路,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可记录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教师突发的想法,精彩的插曲或一时令人拍案叫绝的灵感以及学生智慧的火花等。为教学反思提供资料,从而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修正完善,提升自我。

2.观摩他人教学。通过对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观摩,教师在学习中体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风格。观摩活动为学习、交流、比较教学提供了渠道,也达到了交流经验、自我反省的目的。通过交流反思,教师在梳理自己知识缺陷的同时,进一步充实新的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与其他教师达到对教学反思成果的共识、共享、共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带着困惑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经验的不断变化,教师还会遇到许多困惑。因此,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才能提升教育理念,促进观念更新,紧跟现代教育改革趋势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科间的知识学习,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加深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好地进行综合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便利的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次具有理论深度的教学反思,不仅是对教育教学事件的深入剖析、实践经验的提高和教育理论的提升,更是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整合,这些都离不开先进教育理论的支撑。教育理论不仅是教学反思的理论依据,也是增强发现需要反思事件的敏锐性的需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能深层次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7

教师更需要拥好听的嗓音。科学的发声方法, 并不是歌唱者和播音员的专利, 应该将好的方法推广开来, 让大众所享用, 尤其是以嗓音为职业工具的教师, 更应该及早的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既省力又具亲和力的效果。据统计分析, 全国各种非专业学校到目前为止, 没有真正关注到这一群体的嗓音健康问题[2]。我们应该及早的重视起这一现象, 改善并提高自己的嗓音条件及质量, 改变不利因素, 塑造出具有特点的声音造型, 使声音具持久性。那么好听的音色造型怎样才能获得?我认为音色造型技术的获得, 主要靠实践运用合理的发声练习, 并通过不间断的训练得以巩固;再通过对咬字、吐字、音准、朗诵, 多讲多练等得以提高表达能力。但如果能在理论上认识和把握变化音色的技巧及各种关系, 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多讲多练”效率就大不一样了。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来探讨声音的共鸣位置、用力方法、气息力度诸方面运用之间的关系, 靠前与靠后、高位置与低位置、上腔共鸣与下腔共鸣、发声用力的横竖、松紧、气息力度的强弱、大小, 由此种种而产生的明暗、刚柔、虚实、浓淡的声音色彩, 以及各种声音色彩所呈现的个性特征和大致适应范围等等。

一、声音一定要有气息的支持

好的声音都要先联系气息, 没有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一切都无从谈起。首先, 要了解人体的呼吸器管 (又叫呼吸管道) , 具体包括鼻、咽、喉、口、气管、支气管和肺;另外要懂得吸气的原理, 呼吸的正确与否, 是决定声音好坏的关键, 吸气不足, 声音就黯淡无光;用气过猛, 又损害声带且嗓音重。一般是单纯的胸式呼吸法, 声音虚而不实, 没有底气。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最为合理:身体要站正, 体会打哈欠的感觉, 口鼻同时张开吸进气息, 使得喉咙打开、下降达到稳定, 身体各处都要舒展, 尤其腰间要向外扩张, 并始终保持开的感觉。这种方法主要利用胸腔呼吸, 肺的扩张, 使横隔膜下降, 腰间扩张, 小腹微微内收有对抗;说话或歌唱时始终保持吸气, 胸腔打开的感觉, 在中声区做一些必要的发声练习。例如:数枣:“出东门, 过大桥, 大桥底下一树枣, 青的多, 红的少, 一个枣, 两个枣……”一直数下去, 练习到数50个轻松自如, 中间不能换气, 多次练习, 掌握气息的正确运用。

二、声音位置的确立

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在教学中经常提到:“声音是有位置的, 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也就是在哼鸣的位置上说话”。这种哼的感觉容易达到高和靠前, 明亮, 集中的效果, 也称上腔共鸣位置[3]。一定要重视哼鸣训练:先开喉吸气使喉位稳定, 吸开的同时哼通鼻道, 让人上下唇自然闭合, 口腔内要打开, 好像闭口打哈欠的感觉, 感觉声音向高位, 额窦, 鼻窦出扩展, 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 否则会发出鼻音, 检测哼鸣正确与否, 要在哼的过程中张嘴闭嘴, 听到的声音在同一位置上就是对的, 腰间用气在眉心出声。用哼鸣“m”带出a母音, o, i, u等母音的训练, 逐步巩固母音练习后, 在位置不变的情况下, 开始朗读一些易于练习的诗, 词等好的作品, 为确立正确的声音位置打好基础。

三、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

人体的共鸣腔有:胸腔, 喉咽腔, 口, 鼻, 头腔共鸣在上腭以上, 不能调节大小, 胸腔也是固定的, 而口腔在中间可以调节大小, 所以, 想要有高质量的声音, 音色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利于口腔肌肉灵活打开的练习。抬头张嘴:训练牙关的打开, 下巴, 舌头的放松;哈欠张嘴:训练软腭的上举, 扩张:惊吓张嘴:训练口腔的活动能力, 灵活开合。三种练习方法结合在一起训练, 可大幅度的活动口腔, 喉的肌肉, 松开牙关, 抬高软腭, 收紧小舌头, 扩充呼吸通道、这对获得良好的口咽腔共鸣, 加强字音的圆润或通畅是很帮助。舌头的“舔、顶”训练舌肌的弹性力量, 想象舌头紧了、尖了、硬了、薄了, “伸”是训练舌肌的放松够力, 舌头放松了, 软了、轻了、长了, 能够灵活运用舌头, 该用力就用力, 该放松就放松, 这样的训练, 能使字音清晰, 声音圆润。喷发唇阻音“be”读完后, 嘴放松。弹法舌阻音:“de”弹完舌头立刻放松。后面两个喷弹练习不是练声, 而是练习发声习惯, 某种程度上练习发声习惯, 远远比单纯练声音更重要, 如果发声习惯养成不好, 压力越久, 就会使不良习惯巩固下来, 运用正确的发声习惯, 平时的口腔活动操也等于练声, 不够追求音量要轻巧, 集中和点到即止的放松动作, 每发出一个音时都要收紧唇舌肌, 养成良好的放松动作, 说话或唱歌就容易达到既连贯流畅又颗粒饱满的声音。

总之, 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经常在中声区适当的练练声, 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嗓音具持久性, 改变不利因素, 养成运用高位置、放松的声音习惯, 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使嗓子有耐久性和穿透力, 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参考文献

[1]彭莉佳, 发声常识与嗓音保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

[2]沈悦, 中国歌坛三种唱法的文化解读[J].《音乐创作》, 2012.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8

一、备课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备

的不仅是教材,更要备好自己和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她们的不学无术。”对于一节新课,教师要在自己完全弄明白之后才可以跟学生讲解,并且要确保学生听得懂才行,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上作足功夫。例如英语教材中Chinese Paper Art(中国纸艺)一课,教师应该先弄清楚这一课所要介绍的是什么(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种类及含义)之后,通过查阅中国剪纸方面的资料,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做到对教材的熟练把握。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对我国的剪纸艺术了解多少,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推测他们能否理解文章大意并从中学到什么知识等问题。

二、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任务型学习指的是教师分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包括预习、学习、复习及练习),让学生根据情况由自己或组成小组来努力完成老师所给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探讨渠道去查阅、搜集、整理资料,从而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他们要具有各科知识的积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因为许多时候问题的解决是要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办到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给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后再给出答案。而任务型教学则可以把课堂上的任务交给学生在课外解决。这样不仅使他们节省课堂上的时间,还可以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潜能和灵感。例如在上剪纸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者多媒体教室上网查阅有关中国剪纸的资料,在生活中观察通常人们会在什么时候使用剪纸、什么类型、有什么含义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剪纸作品,并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连同查阅的资料带到课堂上。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还能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会制作,在课堂上就可以快速、高效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也达到教与学的高效性。

三、作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有了课前的准备与探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积极发言,他们有可能说出许多老师不了解的资料,甚至一些民间传说和趣闻。由此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问题的引导者和学习探讨活动的组织者。这样课堂就会在学生的积极发言与热烈探讨中变得生动而有活力,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实现了高效、和谐的课堂效果。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介绍剪纸的制作过程,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高度的发挥,课堂气氛也会越发地和谐而融洽。

四、注重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同个别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于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要在满足大部分中等水平学生的基础上,拔高部分优秀学生,帮助个别落后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里面有不同程度的学生,这样就使他们在活动和讨论时能够相互帮助。在分析课文时,不会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与程度较好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句子:Chen Zijiang is a paper-cutting expert whom I interviewed for my article on Chinese Art.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之后,找一个学生来分析这个句子,分析不到位再让其他学生来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由定语从句到关系代词的用法再到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用法等。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9

作为教师, 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评价的过程也就是反思教学的过程。

一、反思教学的本质

对于教师来说, “反思教学”不是一种面向学生时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而是一种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它指的是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科研型教师的过程。

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才是合理的, 才能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学习。提高教学的合理性, 就意味着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反思教学中,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思考、反省, 探究整个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 (包括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学生作业练习、教学评价等) 存在的问题, 并努力设法解决这些问题。

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 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 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 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通过教育教学, 为了教育教学研究。

所谓“在教育教学中”研究, 是说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不脱离工作。

所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 是说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来检验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 检验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和办法是否有效。

所谓“为了教育教学”而研究, 是说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而不是为了其他, 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虽然教师的研究也可能起到丰富教育理论的作用, 但其出发点是为了工作。

4.反思教学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与一般的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同, 它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而且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使其成为科研型教师, 进而成为专家型教师。如在教学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第4册第5课《青花盘》这一课时, 我查阅了多种资料, 知道除了青花瓷器、青瓷、黑瓷、百瓷、单色瓷器以外, 还有斗彩、粉彩、珐琅等彩色瓷器。通过这课的教学, 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拓展。在反思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 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变为研究型教师, 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 (或发展型) ”。教师, 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比如有些专业教师同时教一个年级几个班的课, 课的内容是一样的, 通过第一、二个班的教学后, 发现存在的问题, 改进教学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老师会在不断反思探索中,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反思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复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 (哪怕只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暂时超脱) , 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 反思教学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 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二、反思教学背后的观念。

1.“关怀”的伦理观。这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它既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 又表现为自己的关怀。

反思型教师关注学生, 关心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爱学生, 关心学生, 才会为他们的成长而改进教育教学。“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事业”。反思型教师要深深领悟教育本质, 并把这种领悟转化为一种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种责任感, 一种发自内心的工作热情, 一种对教育教学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反思型教师也要关心自己, 关心自己的成长, 关心自我完善。他们一般比较自尊自信, 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对自己的这种高要求来自对孩子的爱, 对教育工作的爱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他们不是把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职业, 一种谋生的手段, 而是视为一种事业, 一个值得自己把智慧、情感、精力融入其中的生命过程。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之光启迪孩子的心灵, 但没有“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那种自我牺牲式的悲壮感, 而是为自己的生命能与众多儿童的生命一起闪光而感到自豪与满足。因此, 他们总爱不断反问自己做得是否还好, 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是否做到尽善尽美?

2.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反思型教师一般把学习看做是一个主动建构、社会建构的过程。“主动建构”表明学习的过程需要经验的分享、合作与支持。反思型教师这样看待学生的学习, 所以他们也努力做主动的学习者, 并积极争取他人的帮助, 渴望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团队。如学校开展的师徒结对, 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还有备课组活动, 一个人主备, 其他同轨教师来探讨。学校也在创造研究氛围, 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3.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反思型教师十分重视教育者的责任, 重视教师在儿童学习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教”是为“学”服务的, 由于儿童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极为多样化的。

譬如说:一位学生画太阳, 画成了绿太阳,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颜色涂错了;怎么是绿太阳?实际在学生的眼里, 太阳是多变的, 可以是太阳公公、太阳娃娃, 也可以是绿色使者。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有关学生行为的知识和经验, 就会做出不适合的决策, 从而产生不好的后果。

一位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教师, 即使对待相似的问题也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 关键在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比如, 学生可能正遇到了一些个人问题或者是麻烦, 或许是家里出了什么问题, 或许是和班里的其他同学有矛盾等。专业教师在这方面就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能够采取多种策略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10

一、领会高中化学必修课的基础性, 反思基础性的含义

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基础性, 选修模块体现的是多样性、选择性。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为主, 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化学必修1、必修2不仅对“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制法和用途”作了详细的规定, 同时对“化学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内容也有很具体的要求, 为教师全面落实“四基”指明了方向。因此,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看是否把握了课标要求, 是否落实了“四基”。

二、重视挖掘课程的隐性知识, 反思课程的深广度

化学教材中的知识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 比较容易把握;有的是隐藏着的, 是隐形知识, 必须深入挖掘, 这些知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 绝不能忽视。例如:教材中有好多关于实验操作的插图, 这些插图形象直观, 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验流程。我们不仅要看懂插图, 还要会分析插图的含义, 挖掘出其中的隐形知识。如选修四《有机化学基础》第51页插图3—4“乙醇的消去反应”, 虽然教材中没有强调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但我们要知道温度计控温170℃是指反应物的温度, 所以水银球应当插入液面以下。再对照第17页图1—18“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其温度计水银球所在的位置与图3—4不同, 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 不能插入液面以下。这就隐藏着这两个实验虽然都需要控温, 但控温的对象不同这一隐性知识。所以经常反思课程的深广度, 有助于挖掘课程的隐性知识。只要善于挖掘, 就能准确把握课程的深广度, 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三、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

新课标教学中老师总感觉课时紧、内容多。在规定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教学目标。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单凭以往固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体系进行教学, 没有深入了解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及教材深广度, 总以老眼光看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补充自以为重点的知识。补充的越多, 课时就越紧张, 越难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教材上看不到老师补充的知识, 听的与看的不一致, 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又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更加剧烈, 课堂教学效果差。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 是有效进行新课标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 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及深广度, 提高驾驭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又要时常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矛盾的原因。例如:在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教学中, 教材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教师用两个课时完成。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认识某些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至于化学平衡内容则只要学生通过实验和交流了解其概念即可。如果教师仍将化学平衡视为教学的重点, 把选修模块中化学平衡的重点知识加入到这一节中, 结果课时肯定不够, 且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因此新课标教学中, 教师要勤于反思课时紧张的原因。

四、要注重教学设计, 反思教学过程

新课标教学中,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是教师要时时反思的。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抛弃原先那种满堂灌的单一教法,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 实验探究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让学生做探究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原理, 获取知识, 锻炼能力,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还会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喜爱多媒体教学, 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虽然制作课件比较麻烦, 花的时间较多, 但是我们使用多媒体, 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 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 从而化难为易, 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共价键和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中, 若采用动漫课件则效果惊人。新课标教学更应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和提高, 这要比让学生建“空中楼阁”容易得多。

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思想是否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是否与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一致;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反思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能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是否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益。

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篇11

一、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其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而教师的教育活动及其效能,质量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原理,通过一定的教学途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创新思维活动来体现,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容器,相反,他们是主动探索并积极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在整个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时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动手。创新教育之所以有别于应试教育,就是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又要因势利导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

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大都注重培养良好的班级集体,实践证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待、鼓励、宽容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此外,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创新采取的宽容态度,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都有十分有利于创新力的开发。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这方面的体验和经验。

三、拓宽创新教学途径

有道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齐白石大师说得更为精妙:“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就说明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地试验成功了许多的教法,例如多媒体运用法、发散思维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但是,无论运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特别是需要继续拓宽创新的有效途径。其中,以下几点不可忽略:

1. 结合教材适时创设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情境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并能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起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2. 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著名的科学家培根曾说过,人类主要是凭借机遇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直觉思维是创新的重要成份。日本早稻田大学作过一次专门调查,69个科学家中有89%的人说,他们是从突然的启发和非理性思维的预感中得到帮助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都是这种类型。因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特别是知识的结构;然后要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凭自觉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尤其是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飞翔。

3. 有计划地经常性开展创新活动

创新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大中专院校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得重任。为此,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更应该有计划地开展适合学生参与的一系列创新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各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针对这种情况,应建造适合不同年级学生专用的图书室、阅览室、不仅在校期间对他们开放,而且也应在节假休息日对他们开放。这应建立众多类型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既有稳定的组织,也有专门的指导,更应该有定期的评比或比赛等形式的提高性活动。总之,通过行之有效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今后对社会更具有独特价值的发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有效施工工期下一篇:城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