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精选10篇)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1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通过看视频的学习,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三、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读、问、写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就像今天我们听了张玉彬老师的课,就与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以上所述,仅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求更快、更大、更高的进步。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生活经验,动手实践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 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 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 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鼓励探究性学习,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 但是,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 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 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 在学习“燃烧”内容时, 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 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 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 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 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 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 比如, 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 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 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比如, 在学习天气知识时, 从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网络、电视天气预报入手, 让学生回忆不同的气象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并说说这种天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感受, 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不再觉得是枯燥的学习, 而是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常识, 趣味性大增, 能起到优化学校效果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借助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 比如, 筷子放到一个有水的碗里, 从视觉上看是折的;电扇转起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虚圆;有过游泳经验的学生都知道:人在水里会有一种力向上托起人的身体等。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 都能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和思考,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3科学教学要立足发展能力
科学教学不是向学生传达科学信息、阐述科学原理, 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和现象, 思考和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或者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提高生活品质。因此, 科学教学的重点是立足发展学生的各种科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比如, 不倒翁是小孩子经常玩的玩具。教师不是告诉学生不倒翁不到的科学原理, 而是从不倒翁不倒的现象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不倒翁不倒科学原理, 或者鼓励学生观察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以自己喜欢的玩偶形象制作一个不倒翁。
教师还要引导、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并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比如, 学校较长的教学楼中间会流出一道缝隙, 中间加上塑料泡沫。学生也会注意到这个现象, 却很少有人主动提出“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观察类似的生活现象, 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其原因。这种从生活现象入手, 探究科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科学教学要倡导动手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学习不能靠背课本、记概念, 而要通过动手实践来得到丰富的感性知识, 进而概括总结升华成科学理论, 成为学生常识的一部分。比如, 在学习“摩擦起电”内容时, 除了操作传统的实验“用玻璃棒摩擦毛皮, 然后通过玻璃棒吸起碎纸屑, 来证明摩擦起电”外, 教师来可以让一位长发学生到讲台上来, 教师用塑料梳子为学生梳理头发, 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会发现:干燥的头发随着梳子不停的飘动。此时, 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成因。学生很快想到了“摩擦起电”的原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一块儿化纤布料上反复擦手, 然后让学生去接触金属物品, 学生会发现自己有被电的感觉, 有时还能听到“啪”的一声响。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 并利用科学术语表达出来。
这种借助动手实践拓展科学视野的学习方法,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热情, 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生活经验 动手实践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學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 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探究性学习,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但是,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在学习“燃烧”内容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比如,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 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比如,在学习天气知识时,从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网络、电视天气预报入手,让学生回忆不同的气象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并说说这种天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感受,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不再觉得是枯燥的学习,而是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常识,趣味性大增,能起到优化学校效果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比如,筷子放到一个有水的碗里,从视觉上看是折的;电扇转起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虚圆;有过游泳经验的学生都知道:人在水里会有一种力向上托起人的身体等。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都能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和思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3 科学教学要立足发展能力
科学教学不是向学生传达科学信息、阐述科学原理,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和现象,思考和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或者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因此,科学教学的重点是立足发展学生的各种科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比如,不倒翁是小孩子经常玩的玩具。教师不是告诉学生不倒翁不到的科学原理,而是从不倒翁不倒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不倒翁不倒科学原理,或者鼓励学生观察不倒翁的制作原理,以自己喜欢的玩偶形象制作一个不倒翁。
教师还要引导、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并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比如,学校较长的教学楼中间会流出一道缝隙,中间加上塑料泡沫。学生也会注意到这个现象,却很少有人主动提出“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观察类似的生活现象,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其原因。这种从生活现象入手,探究科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对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科学教学要倡导动手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学习不能靠背课本、记概念,而要通过动手实践来得到丰富的感性知识,进而概括总结升华成科学理论,成为学生常识的一部分。比如,在学习“摩擦起电”内容时,除了操作传统的实验“用玻璃棒摩擦毛皮,然后通过玻璃棒吸起碎纸屑,来证明摩擦起电”外,教师来可以让一位长发学生到讲台上来,教师用塑料梳子为学生梳理头发,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会发现:干燥的头发随着梳子不停的飘动。此时,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成因。学生很快想到了“摩擦起电”的原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一块儿化纤布料上反复擦手,然后让学生去接触金属物品,学生会发现自己有被电的感觉,有时还能听到“啪”的一声响。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并利用科学术语表达出来。
这种借助动手实践拓展科学视野的学习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热情,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4
Lym
学问,学问,要又学又问,“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要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只有民主宽松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了。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说:“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思考,努力解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多问班上的同学,或请教你们的老师。”
二、善于创设疑惑情景,才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三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够充足的思考时空,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起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学生还勇敢站起来问听课的老师。
四、因人而异灵活施教,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质疑能力
“问”,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例如:一道工程问题的练习。题目: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_____________?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也可以再添上其他条件提出问题。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
五、不断创设互动情景,才能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问”,要表于言。无论哪种形式的提问,都是某一命题的疑问形式,对小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时,提供的材料是:(课件出示)老虎裁判请乌龟和兔子 重新比赛,兔子的比赛路线是 从A点出发,沿三个小圆的周长经B点回到A点;乌龟的比 赛路线是从A点沿大圆的周长 经B点回到A点。根据情景,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学习)经过短暂的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兔子和乌龟比赛的路程相同吗?谁是冠军?如果他们
同时到达,谁跑的路程多?谁又是冠军?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去请教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共同质疑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
六、敢于创设反思情景,才能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问”,更终于省。我们的学生天天解答一道又一道习题,天天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却很少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很少写学习心得,很少给自己提出学习的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总是在原地踏步。为此,我们提倡学生要对自己的每一次数学活动反思:一道题做完了,想一想,这样做对吗?一节课听完了,静心沉思,我学到了什么?老师讲的都对吗?一星期,一个月学下来了,理一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哪些还不懂?该怎样去掌握它?然后对这些数学活动中的得失进行归类、取舍,考虑下一次再学习类似的内容时该如何做?写出再学习的过程设想。这样,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才能扬长避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的数学学习天天有新的收获,把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才能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意图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再次设疑:我们该怎样应对?教师出示课堂教学目标,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该环节,课堂气氛显著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该环节中,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学生是情境的体验者,激发疑问和再次设疑是亮点,甚至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次生成新问题等。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该环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质疑问难、课堂小结等环节。自主学习部分一般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堂上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分别为:
自主学习一:
(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和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和发生变化。
(2)衰老的细胞有哪些特征(图1),与个体衰老特征有何关联?
(3)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有关细胞衰老的原因的理论为和,尝试原理分析。
自主学习二:
(1)细胞凋亡是由所决定的细胞的过程。
(2)细胞凋亡的类型包括:
①个体发育中细胞的;
②成熟个体中的细胞;
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环节的内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均需在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方能解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使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基础上,请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同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社会关爱等情怀。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后,这时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发便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块,并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关注知识内涵的挖掘及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联系。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串:
问题串一:
(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年轻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
(3)人体衰老有哪些特征?分别是由哪些细胞衰老引起的?
(4)你觉得我市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社会应怎样积极应对?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
问题串二:
(1)细胞的死亡包括哪两个类型?蝌蚪尾部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吗?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人的股骨头坏死、早衰症属于何种类型的细胞死亡?
(2)比较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串。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在问题串一的问题3回答基础之上渗透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意识;问题串一的问题4是课堂亮点,是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升华情感,如老龄化原因谈到了计划生育和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社会的积极应对谈到了放开二胎以及延迟退休等,我们能做什么谈到了慰问老人和好好学习等方面,通过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环节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如在问题串一的基础之上,抛出:细胞衰老与细胞本身有关,还是与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细胞衰老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为设计验证实验,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如核移植技术、年轻细胞与年老细胞混合培养等实验设计方案,将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在问题串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害还是有利的辩证分析,分析了帕金森综合症和癌症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针对性地编制原创试题,少用陈题,应注重习题的质量,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角度命题,要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和互评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哺乳动物衰老的红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
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B、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D、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
2、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细胞坏死一般无上述流程,是被动死亡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婴儿体内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染色质固缩
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细胞衰老即代表了个体衰老
4、(多选)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
A、物质转运加速
B、新陈代谢变缓
C、呼吸速率加快
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
5、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2。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3。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1)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细胞核。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参考答案:1、C2、C3、D4、BD5、(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Ⅲ: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物种、年龄、细胞核等
这几道原创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如果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或产生了新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补充练习,进行二次训练。
在习题巩固后,教师抛出: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让学生提出心中新产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如,有学生提出:我近期也出现了白头发,我是不是也衰老了?我最近老是记不住知识,是衰老特征吗?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知识更加巩固。
三、教学反思
1、找准“核心素养”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师在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找准实际问题,并找到情感的切入点,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很重要。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就知识而言是很少的,但如果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老龄化问题、二胎放开问题、延迟退休问题、劳保体系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渗透使课堂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伙伴式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绪,真正产生创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及时解决每一个困难和困惑,对于课堂的偏差要及时引导,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展示与合作是保障
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要和教师鼓励相结合,如果课堂中一味地自主,课堂展示将变为几位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鼓励,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但要防止过分依赖团队而导致个人奋斗精神的减弱。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合作的同时强调竞争,使学生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和“旁观者”现象,不能让团队合作?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根本
过于随意和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将自评与互评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评价要日常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和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打造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如何实现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这些是课题组目前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仍在继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衤”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扌”。“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阀”字为例:“阀”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
(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娱乐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娱乐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快乐的活动场所。
(3)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剧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桌子表示桌子剧烈地晃动。
2.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书的总称。
慈祥:和蔼、安祥。
僻静:偏僻、安静。
勉强: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6
摘要 首先明确指出高中生核心素养内涵,进而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现状,提出四点高中信息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即: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推进信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核心素养;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云计算;信息素养;任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87―02
1前言
云计算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利用云计算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其他网络服务,力争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的愿景。在云计算环境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在迎难而上,在教育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违反信息技术规定等一些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无法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如何理解?
2简析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不仅仅是指知识能力,还包括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修养情操等方面,具体可以分为知识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等诸多方面。素养是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的综合。
2014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情操、情感态度、体魄素质,重点指出学生要具备文化底蕴,有责任感、有理想、自立自强,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高中生核心素养就是指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具备各科知识、掌握基本解题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实践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有担当、有目标、有毅力、有理性评价和推断能力、有高尚的价值观。然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令人担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沿阵地就是微机教室,教室中硬件设备的补充、更新、优化建设是保障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同时又是培养高中生责任感的关键手段。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校优化微机室信息教育环境,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程中,看到学校加强重视,自己上机操作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倍加爱护,严格遵守微机室的规范管理条例,做到互相监督、相互监管,共同维护微机室的文明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责任意识。具备责任感是高中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
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 信息技术是学生实践中必备的技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常常只是指导学生操作程序和步骤,很少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指导他们整合语文、政治、外语等学科,制作个性化学习课件,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选择语文教材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课件,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和信息技术,搜索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信息资料,将相关特征的文字介绍、图片视频展示等收集起来,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中以若干个学生为一学习小组,对其通过资料收集而制作出来的课件进行展示、讲解。由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和性格特征,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观都有所差异,找到的资料也不尽相同,不会出现过于雷同的现象。经过汇总展示、讲解之后,学生对我国建筑的特征有了详细了解,激发了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出对设计创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创造性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在传授理论操作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时,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讲述因特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访问国内一些著名风景区的网站,在网上欣赏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感受中华大地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日新月异,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深刻体会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性合作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坚持“生本”思想,依据学生的学情、性格等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通过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望每位学生都有进步,达到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更强,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学生既有来自农村又有来自县城的特点,教师把每个班分成三层,使其分层练习、进行分层指导。对每层实行分组,一般每组六人左右,并且选出一个有兴趣爱好、热心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以组长为核心,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方法时,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布置三类作业:基础类即模仿毕业生制作的网页;提升类即参照往届毕业生制作的网页以及内容较为丰富的素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制作个性化网页;??意类即结合教师提供的主题,设计网页,要求具体格式,独立设计精美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既激发自主性,又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3)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想,这些信息、思想会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网络中的信息有真、有假,思想也是有好、有坏,它们既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准确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是非,接收那些对他们成长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信息、思想,主动避开那些消极的、无益的。
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网络中曾经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谣言,并告知学生?τ谕?络中的“爆炸性”信息一定要谨慎看待,不能轻易相信,而是应当首先去求证信息真假,如果不能证明信息是真的,就不能相信,更不能传播。另外,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网络淫秽、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内容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主动避开这些信息。
4)拓展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好本学科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将课堂拓展至课外,对学生安排进行设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信息安全”有关内容后,教师进一步安排学生在家中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升自家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并通过网络更加全面地学习、获取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危害到网络信息安全的?并积极查找相关的应对策略,对自家的电脑进行“安全升级”。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过程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有些学生不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还未能形成自主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还有一定的欠缺;还有一部分高中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但不遵守运用信息技术的规章制度,面对网络中的色情、淫秽、暴力、凶杀、反动言论等劣质信息没有表现为强烈抵制,而是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思想情感模糊的状态,难免会让学生沾染不健康的思想,容易扭曲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贯彻道德信息素养的理念,倡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不利用计算机网络做危害他人信息和网络安全、窥探他人隐私以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正面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学会甄别和选择有意义的信息,有效地提升个人乃至群体的道德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即将迈进大学的高中生养成教育极为关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时刻监管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养成面对不良信息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制自律能力;养成正确运用学校计算机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具备珍视网络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优良品质。
4结语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感知力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具象思维的特性, 这才能产生美感。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全部审美过程的第一步, 而现在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比重较大, 审美教育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使得学生对美的欣赏不能完全理解, 只能分辨好看和不好看之说, 没有审美的感知力, 只有审美疲劳, 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意义所在。所以, 在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时, 大家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 “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艺术享受”。名师的课在使学生获得知识, 受到教育的同时, 又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在这样的课上, 知识的传授, 能力的培养, 情感的陶冶, 意志的培养, 个性的发展相互交融, 不断地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世间美好的东西之所以成为主观的某种思想作品, 是将审美对象放在某种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中去感知、去理解, 这样美术作品才有生命力。审美感知力不是生活感知力, 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而是以具体审美对象为出发点, 由单一到画面丰富的过程, 因此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能离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在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电教设备, 根据课本内容, 在媒体上进行设计, 通过荧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感, 产生创作的欲望。学生通过观察和欣赏, 了解了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得到美的享受, 审美能力得到了充分升华。
二、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理想的翅膀, 有创造性的艺术大师都非常重视想象力, 也重视美术创作中的想象力。面对美术作品, 美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欣赏着面前。因此, 创作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 在艺术中发现艺术。南宋山水画家王徽在其《叙画》中说:“望秋云, 神飞扬, 临春风, 思浩荡。”高尔基也曾说过:“想象在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 但它主要是用形象的思维, 即艺术的思维。”现今在美术课堂上, 往往是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讲授, 教师成了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讲授无非是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传统教学中, 缺少创新, 也没有想象的空间, 学生在欣赏绘画时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因此, 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想象、创作, 让自己的绘画能力提高, 使自己的想象意蕴表现在画中, 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现实生活的美是原生态的, 是自身的美所在, 而美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美进行观察、体验、思考、想象、创作的结果。作品中的美, 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性。事实上, 这些特征使美术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项不朽的事业。
三、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
审美情感力, 就是要使学生在美的对象直接观赏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在不同的美学范畴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一幅好的山水花鸟画, 不但能使人悦目, 而且会给人以认知的满足, 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的美, 领悟美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要表达的淳真的思想感情, 并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人们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 除了欣赏那些花鸟鱼虾的神情和动态 (自然美) , 更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 (艺术家的个性美) 。
欣赏美术作品, 可以触发学生内心美好的审美情感, 激发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 对进步的向往, 对真理的追求。就像我们从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领导人民》,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类似作品中所感受的那样。米勒的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19世纪农村的生活情景和农民的命运, 从《拾穗》《播种》《牧羊女》《扶锄的农民》等作品中, 我们了解了法国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进而认识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总之, 美术教育不应是狭义的理解范畴。艺术家将美好的审美情感融入美术作品, 使艺术作品更富有价值。
四、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在课堂教学中, 要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就一定要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了解。作品只是时代背景下的一部分, 要理解作品就必须理解画家的时代和构成作品的文化背景, 才能理解他的作品。如《沉睡的维纳斯》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乔尔·乔内最负盛名的油画杰作, 象征着冲破中世纪黑暗的“神明”, 标志着世俗人性的复归和人文主义的胜利。在作品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妙龄女子躺卧在林边的草地上, 在她的周围是具有诗一般意境的意大利普通乡村的自然背景, 蘑菇状的树冠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浓重, 一座小山岗上耸立着城堡和农舍, 平静而庄严, 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一带形的蔚蓝色湖水, 夕阳将天空染映成金黄色, 翻腾的云冉冉上升。比例完美的人体, 呈现出玛瑙石的透明感, 显得格外高尚, 纯洁而优雅。可以这样说, 乔尔·乔内的这幅《沉睡的维纳斯》集中地体现了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的真实渴望和当时艺术的成就。通过这样完整地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就不难理解作品了, 从而在欣赏作品时有了自己的审美理解能力了。
在欣赏绘画时, 除了眼睛感受理解之外, 还需要学生联想、记忆、想象和个人生活经历、生理心理体验能力等。在艺术门类中, 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绘画那样, 在描绘人物的外貌、形态、神情、动作以及刻画的自然景物、生活场景、对象的细节方面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可以直接用眼睛感受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了。美学既不等于艺术学, 也不等于社会学。审美不等于艺术, 艺术被纳入到审美学中, 它是一种纯粹而特殊的审美客体, 是人类审美过程的追求目标, 也是审美活动的积极效应, 更是艺术教育的灵魂。所以, 在审美美学的视野中, 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定性和审美特征。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8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三学”;培育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名学生终身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学生终身学习的道路上起着引导作用。学生的年龄越小,这种引导作用越重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进入正规学习的开始,要注重培养他们“三学”素养。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愿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习“愿学”而“不厌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要义。
1、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作为老师,不仅让学生考出好分数,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不断成长的需要,懂得如何进步,如何超越自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细致地去培养,耐心的去扶持。在学生学习最初阶段的低年级,更要精心地去呵护这份积极性,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给学生一些微笑,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让他们多一些自信,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寓学于乐,不把学习当成负担。
2、要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有位哲人说过:“一句鼓励的话胜过一打满分考卷”。现实中,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真真切切地改变学生的人生坐标。学生的年龄越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越神圣。教师的语言,特别是课堂评价语言,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就越重,对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优秀的学生决不是靠批评培养出来的,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需要的是充满爱心的鼓励。当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时,总会产生疑惑。产生了疑问,成了他们探究疑问的动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老师要多换位思考,不管学生思考得出的答案如何,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该表扬的大声点赞,“慢半拍的”甚至驴唇不对马嘴的,要耐心引导,释疑解惑。试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教师不注意保护,不屑一顾,或者反倒去批评,极其容易的就破坏掉了这种学习的积极性,毁掉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起点,那学生以后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
二、围绕教材,让学生“能学”
培养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离开课堂、离开老师后“能学”。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大脑的发育已趋于成熟,具有比较完整的思维,因此不能小看他们。但同时他们的心理发育还处于低级低级价段,孩子们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事物,难免幼稚,所以也不能高估了他们。在教学中,要围绕大纲、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以符合他们思维能力的灵活方式,用符合他们心理年龄的语言,利用多媒体、插图,结合生活体验和感受,通过直观、形象的讲解引导,增强趣味性,力求通俗易懂。
2、要因“龄”制宜设置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如何领?有很多讲究。要领是难易适中,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切不可拔苗助长。在推进课改中的导学案,可能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和学生最感到头疼的问题。对于导学案,我的做法是:紧扣课文重难点,让学习自己认识生字,初读课文,结合插图理解。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插图印刷精美,色彩鲜明,图上人物的表情丰富生动,呼之欲出,而且插图的故事性极强,童趣盎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很好依托。凭借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调动起孩子们思考、表达的欲望。原则上以抛给学生问题浅显,更多的是发现“疑惑”,以便第二天“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学习针对性,事半功倍。同时,还需要设计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三、合理引导,让学生“会学”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去领会、去发现,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会学”。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小组合作,要开辟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間。教学环节不拘形式,灵活掌握,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时流露真情、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如果学生还未充分地讨论,教师要适时“插话”加以引导,不能因为进度需要而草草收场,应当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有问题,下步如何改进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要及时给予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
2、要引导学生向家长“学”。研究表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大于学校。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课后老师不可能一一加以指导。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醒他们关注、辅导孩子学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向家长请教,监督家长关心自己。对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留守儿童,老师则要多一分关爱,多一分付出。
3、要引导学习向工具书“学”。除了字词典等常用工具书外,学生都购置一些辅导用书,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这些“不说话”的老师,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
4、要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引导在生活中学习,在观看影视、玩游戏中学习,学会观察、学会领悟。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通过营造氛围、丰富手段、改善方法、开展活动等措施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9
蓬溪县明月镇初级中学校 邓波林
【内容摘要】 数学素养是数学学科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品质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仅仅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程,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教师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拓展,为增强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思维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学生缺乏数学思维,便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与代数这部分知识,其涉及的三个函数、方程等都可以使用函数来进行统帅。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代数函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个数学知识点,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必须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这是新课程对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教育在其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面对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挑战,数学教师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广泛涉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1.提高自身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它是教师的逻辑思维水平,以及组织与处理教材能力、运用文字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对数学语言的表达,不仅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当你能把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起来的时候,那你做为一名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魅力大大提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有时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在讲授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时,我设计了 “找同类二次根式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二次根式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二次根式的朋友,找对的同类二次根式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10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立足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教学
历史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1-02
伴随着高考选科改革的大潮,培育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人逐渐成为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核心诉求,在这种情况下,顺应高考改革的趋势,通过理论引领和向课堂渗透,努力改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缺失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历史核心素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伟教授对“历史素养”的解释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表现方式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是由此而来的一个新的整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史证意识、批判性思维、正确的价值观等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的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引导学生由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到生成历史知识,使学生充分把握和理解核心知识。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讨论和探究,能够生成新知识,进而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时,在最后部分,还要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既使得课本基础知识得到了升华,生成了新知识,巩固了所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能力。
2.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知识进行再处理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核心素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理解和领悟课本知识点、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体系的再整合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中的核心能力。
3.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奠定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习小组的设立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关注不愿表达和参与的学生;要层层递进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要及时作出评价和鼓励;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切实加强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要精心选择课堂所用史料,亦可发动学生搜寻相关史料,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得到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例如,在讲授启蒙运动一节时,可以通过启蒙运动背景史料、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言论、启蒙运动的影响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启蒙运动的背景、观点和影响;在课堂练习环节,则设计有梯度的材料解析题巩固所学;在材料解析题的讲解过程中,要重点讨论和讲清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要加强材料解析题专项训练;要开好材料解析题专题讲座,以实现史料教学的突破。
5.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和阐释能力。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能够理解历史和阐释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性质、地位、意义等能够深入剖析、认真归纳和总结。在新中国初期外交一节,人民版教材讲述了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会议两个名词,但仅凭课本知识,面对以引用史料和理解史料为命题方向的选择题,学生无法做出有效的正确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提供史料,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事件,深入细致地把握好历史知识。
6.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不同人物因为立场不同、方法不同、掌握的材料不同,对历史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表述,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学会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准确把握和理解历史知识。如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评价,既要批判它专制的一面,又要肯定它在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性。
7.要加强历史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教师为了应对考试,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历史价值观的培养,这完全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违背。当今社会,我国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道德感的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通过历史历史教学,加强正确历史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和看待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通过潜移默化的引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荐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07-10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25
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建议11-21
数学课堂培养核心素养07-29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教学素养05-10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比较和联系09-10
浅谈作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10-22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11-25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1-30
小班化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