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2024-11-25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共10篇)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篇1

Fpg

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怎麼樣?

“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

不同於一般意義の“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の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の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從價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の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の價值觀”。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の素養;不僅反映社會發展の最新動態,同時注重本國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の價值準則。因此從結構上看,基於中國國情の“核心素養”模型,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圓心來構建。此外,它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の,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

落到學校教育上,還需解決一個關鍵問題 :它同學科課程教學是什麼關係?

一方面,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の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の終身發展服務,“教學”昇華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養の達成,也依賴各個學科獨特育人功能の發揮、學科本質魅力の發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の學科教學之筏,才能順利抵達核心素養の彼岸。

核心素養還是學科壁壘の“溶化劑”。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各學科教學將實現統籌統整。比如“語言素養”,它並非專屬語文一家,體育課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勢和眼神,一個快球、快攻就發動了。現代社會中,人們有效交流の非文字信號能力也是“語言素養”。

對於教師而言,這是個巨大挑戰。首先是觀念轉型——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學科教師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師,其次才是教某個學科の教師;首先要清楚作為“人”の“核心素養”有哪些、學科本質是什麼,才會明白Fpg

Fpg 教學究竟要把學生帶向何方。

這也是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の必然要求。

基於“核心素養”完善學業品質標準,還可能改變中小學評價以知識掌握為中心の局面。一個具備“核心素養”の人與單純の“考高分”並不能畫等號。它還將對學習程度做出刻畫,進而解決過去基於課程標準の教學評價操作性不足の問題。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の科學素養 朱前樹

一、提高學生の生物科學素養是新課程實施の核心任務。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の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瞭解必要の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の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の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の能力”。由此可見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實踐能力是科學素養の五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精神是科學素養の靈魂。

科學素養和生物科學素養是整體和局部の關係。不同の人會以不同方式表現出自己の科學素養,對於生物課程來說,希望學生們能更多、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生命科學の概念和過程於生活和發展之中。《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生物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重要の組成部分。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の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の基礎內容の掌握和應用水準,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の能力。提高每個高中學生の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準實施中の核心任務”。

生物科學素養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學領域中核心基礎內容掌握の情況,生物學の核心基礎內容至少包括以下5個方面:①、學生理解生物學基本現象、事實、規律,以及生物學原理是如何用於生物技術領域;②、學生能夠解釋發生在身邊の生物學現象;③、學生能夠形成正確の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の世界觀,並以此來指導自己の行為;④、學生應掌握一系列の相關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學探究一般技能、比較、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技能,以及創造性和批判性Fpg

Fpg の思維方式;⑤、學生應在學習生物課程の過程中,形成終身學習の基本能力和習慣。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會科學素養の策略

1、根據科學經歷和科學家傳記,培養崇尚科學の態度

生物科學の內容不僅包括大量の科學知識,還包括科學研究の過程和方法。教材中記述了不少科學發現の經過及科學家傳記。例如光合作用の發現過程,高中生物新教材仲介紹了有關科學家所做の一些實驗,闡明了其原理是通過一個個實驗被人們所逐步揭露和認識の,由此,同學們對科學の產生過程有了更深刻地瞭解。又如孟德爾研究豌豆雜交試驗得出生物の遺傳規律,給了學生生動の啟示:平時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索、勇於實驗,就有可能發現自然界中の奧秘。這些內容不僅可開闊學生の眼界,還能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の訓練以及科學精神の薰陶。科學過程呈現知識の來源,使學生構建自身の知識體系成為可能。在闡釋生物學知識來源時,一些曾經或者正在困惑人類の生物學問題,能充分激發學生の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對培養學生の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意義重大。

2、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實驗教學是重要途徑。

生物學實驗以其直觀形象性、操作性為認識和掌握生物知識提供生物の感性材料,通過從感性到理性の認識過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相關生物學知識;在生物學實驗の過程中,學生要具備和學會觀察,實驗技能操作、實驗測定、實驗記錄、操作實驗條件、對資料和數據分析與處理等方法。經過這樣反復多次の運用和訓練,學生の動手操作能力,實驗設計能力也會得到較好の發展。除此之外,在生物實驗活動中,還可以培養學生探索求真の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探索性實驗能激發學生の好奇心和鑽研精神,能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驗獲得成功の喜悅。因此教師可適當地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並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親自設計與分析實驗。

自行設計實驗需要學生利用所學の專業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根據實驗任務,自行剖析實驗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選配儀器、分析結果。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科學研究の一般方法,還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の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它也是目前高考考查の重要題型之一。

教師對實驗報告の不同要求會間接影響整個實驗の過程和效果。改實驗報告為小論文形式,並對論文提出更科學の要求:實驗前要求學生通過預習實驗內容Fpg

Fpg 寫出實驗設計;實驗結束後,要根據實驗過程對實驗設計進行補充,並對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科學研究方法和能力の訓練得到進一步の深化,還可以激發學生在報告中提出具體の改進方法、建議和設想,從而培養學生の科學創新能力。

3、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教育の新進展。

科學技術の社會化和社會の科學技術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生活の熱點之一,瞭解科學,技術,社會の相互關係,關注和參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の社會問題の討論和決策。是生物科學素養の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の責任感の重要途徑。瞭解科學“科學家の故事”、瞭解與“社會倫理問題”、瞭解“與生物學有關の職業”等等。目の是讓學生瞭解生命科學の發展歷程和進展。瞭解科學家の工作和科學家堅韌不撥,實事求是の科學態度,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各領域の應用及科學技術の應用帶來の一些問題。通過對科學、技術社會の瞭解,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の培養和現代人品質の形成有著不可替代の作用。回顧科學研究の思維過程,並學習科學家堅韌不撥,實事求是の科學態度。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各領域の應用及科學技術の應用帶來の一些問題,促進學生の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の健康發展。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初中學生,宣導探究性學習,三者是一個有機の整體,它既是課程和教學課改の理念,也是指導教學實施の基本理念,我們可以用它來規範自己の教學行為,啟迪我們無盡の教學智慧。

Fpg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在我国教育教学理念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与根本就是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其综合素养提升,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从科学到人文,从理论到实践,从探索到创新的,文化厚重,思想丰富,精神积极的,具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民族自豪,个人自信的人。本文研究中侧重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教育培育的落实。通过科学的数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培养,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一、核心素养

我国教育部曾经在2014年时颁布了关于充分落实课程改革方面的文件,并在其中倡导应当研究制定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充分要求学生应当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品质与能力,在一定的学科以及学习阶段之中,学生在核心素养需求以及方法方面都具有差别。

学科教学重在落实“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教思考,通过学科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形成总结与思考的良好素养;教体验,体验生活学习中的经历、经验、成功与教训,在实践中成长与进步;教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思考、总结、解题表述、交流讨论等;用表达交流思考、用表达提升能力等。

高中数学教学注重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方法应用的综合过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要注意课堂教学核心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什么:具体是指对数学问题思考、体验以及表达的研究。怎么教则是从情境创设、问题提出、探索体验以及总结思考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建立“三元”课堂,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考与体验的宏观与微观表达,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高中数学教学中,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实施教学,主要包括情境的创设、突出问题、互动探索、总结应用几个方面,下面本文将对其核心素养培养进行详细探讨。

1. 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从主观角度进行数学分析,运用数学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通过教师引导与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求异与探索精神,推动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目的。

例如,在“任意角”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度,引出课程教学。在教师引导后要鼓励学生对实际情境进行回忆和讨论,例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角,如体操中常见的转体1080°、手表指针不同时间的不同角度,等等。通过情境的构建和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探索与互动欲望,并在问题创设阶段,有效培育学生正确的核心素养。

2.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在新时期教学背景下强调数学教育改革除了教学模式创新外,还要实现教学观念与思想的转变。在教学中要将数学课程作为动态、系统整体,明确教学主要问题及主要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明确以促进学生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而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突出数学教学问题,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特别是将社会实践问题与课程教学相关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热情,这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不谋而合。

3. 互动探索,形成数学意识

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科学习中的互动探索,促进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设计与学生互动探讨,提高对问题设计的重视,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参与与互动,并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教学目标、价值观念进行融合,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发挥数学学习的实践价值。学生基于课堂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索,激发学生潜在思维意识,拓展数学视野,形成数学探索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等有效形成,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4. 总结应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课程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实践能力,这也是目前我国教育理念中提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总结与实践应用,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引入新数学概念,加强学生运算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例如,教师提出“怎样运用定去判定函数y=x2-2/x(x>0)”,学生会在探讨与学习中总结出定义判断的步骤和运算技巧,达到数学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统一。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加强高中阶段数学教学,表现了构建“三元”平台、实现“三教”思想内核。因此,能够更加全面、综合的促进学生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教育中倡导核心素养也对促进教育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加深入性的影响个人发展,是后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高中阶段通过数学教学开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式,需要充分认知与把握方法。教育开展也应当掌控好教育的契机,促使学生可以形成较好的人格。核心素养教育观念下,教师也需进一步加强对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一方面,通过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具备较高水平的行为相关与道德品质,这对未来我国教育发展,实现人才就业竞争的优势提升,适应社会与市场经济人才需要都具有重要帮助,对实现人才储备与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高中阶段学生数学能力与素质应当进一步创新培养路径及手段。因此,应当对课堂数学素养培养问题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研究。核心素养教育是学生教育灵魂。针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应当将问题的关注点放在教什么、怎么教上。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体验以及总结思考等多方面出发,基于宏观与微观角度解答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未来数学课堂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楠.核心素养在“问题—互动”教学中的培育[J].教学与管理,2016,(25):52-55.

[2]张一.语文教学要落实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两节课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真正取向[J].语文知识,2016,(03):5-8.

[3]陈彩虹,赵琴,汪茂华,汪晓慧,吁思敏,向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121-128.

[4]杨孝斌,吕传汉.论数学教育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5):74-79.

[5]丁大江.数学史知识融入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03):71-72.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核心素养 品德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4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英语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学《The plot of the mothers day》时,可以先介绍Sarah的话语:“Hello,boys and girls.I am Sarah. Im helpul .I 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cook the meals.Are you helpful?”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表达自己通过帮妈妈做家务而获得的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尊重长辈、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

二、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可利用四级制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T)—助手(TA)—组长(GL)—组员(GM)”的小组模式下,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例如,在教学与动物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以配上生动、形象的动作:“Look!Here is a lazy rabbit。”然后,教师比出小兔子耳朵的动作,伸一个懒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向学生讲解“lazy”的危害,教育学生做人要勤奋。英语教师通过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式,可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的方式,开发学生的脑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分清是非对错,让学生受到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教学《I am angry》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表现出自己生气时候的行为动作。而在后半节课,教师要针对学生生气时表现出的随意摔东西、打人、骂人、踢垃圾桶等行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让学生知道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向学生传授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渗透核心素养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 Listen and do”的游戏形式,带动全班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并发出“Water the flowers, Empty the trash”等的指令下,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学生回答:“Yes Im helpful.I can water the flowers. I can empty the trash.”比试哪个小组反应快,输了的学生上台表演打扫卫生的动作。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形成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品质。

五、借助学科整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英语教师要整合学科知识,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错误行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网络,向学生传授核心素养的内容。例如,教师可结合《Student code of conduct》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较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动画片,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并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1] 李小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4,2(210):91.

[2] 陈美惠.浅谈对小学英语人文性的思考与践行[J].基础教学研究,2014(9):30-31.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篇4

一、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有什么关系?

全社会都在讲核心素养,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有什么关系?以学驾照为例:理论考试就是知识培养,侧边停车就是技能,上路考试就是能力。但作为驾驶员,仅仅具有驾驶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一个真正的驾驶员的应该具备安全驾驶的能力,文明行车的品格,尊重生命的价值观。这就驾驶素养。我们平时考试整天考交通规则,整天考移库,但到后来能力都很强,但驾驶素养存在问题。一般说来,在中国开汽车的许多人不具备驾驶素养,尽管现在都重罚,重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但似乎效果也不灵,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酒驾,这就是我们教育问题。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整天教了那么多交通规则,考出来不会开有何用?反过来,技术很好,能力很好,没有素养那也很危险。这个例子能不能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21世纪的教育要关注什么?还整天教知识,教解题技能吗?

新修订的课程目标响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停留在“知识应知”“技能应会”层面的教学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学校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高中新《课标》修订组提炼了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是: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以及具备科学精神,应用能力,创新意......识。

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途径 素养的形成,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教,而是需要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需要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章建跃教授说“教好数学就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其内涵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数学抽象获得数学对象,构建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路径,发现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一节好课的结构过程。也是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在这种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提升其学科的核心素养之能力。培养之地在课堂,培养之道在过程!

四、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整体把握数学课堂可以凸显数学知识的脉络,抓住数学本质,弄清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王尚志教授还提出尝试主题(单元)教学。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

2、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不仅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3、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

“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数学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时联系。如果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根植于情境中,将更有利于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意义,进而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4、关注“两个过程”的合理性。

一个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另一个学生认知过程的合理性。这两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交织在一起,知识发展要靠学生认知状况推动。例如数学知识的得出,主要是依据知识逻辑线索,缺少学生心理的发生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将数学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怎样想到的,怎么证实等不清楚),学生无法得到知识来源的心理依据,数学知识就不能从心理意义上发生、更不能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就只有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来获得知识,遗忘也快.这就打个比喻:一个是插在花瓶上的花、无论如何令人喜爱,迟早会凋谢;一个是栽在花盆里的花,无论当下不怎么入眼,只要你持续呵护迟早要能生长!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篇5

摘要 首先明确指出高中生核心素养内涵,进而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现状,提出四点高中信息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即: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推进信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核心素养;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云计算;信息素养;任务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87―02

1前言

云计算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多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利用云计算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其他网络服务,力争实现互联网资源共享的愿景。在云计算环境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在迎难而上,在教育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违反信息技术规定等一些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无法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对高中生核心素养如何理解?

2简析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不仅仅是指知识能力,还包括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修养情操等方面,具体可以分为知识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等诸多方面。素养是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等的综合。

2014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情操、情感态度、体魄素质,重点指出学生要具备文化底蕴,有责任感、有理想、自立自强,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高中生核心素养就是指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具备各科知识、掌握基本解题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勇于实践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有担当、有目标、有毅力、有理性评价和推断能力、有高尚的价值观。然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令人担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学生责任化意识 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沿阵地就是微机教室,教室中硬件设备的补充、更新、优化建设是保障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同时又是培养高中生责任感的关键手段。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校优化微机室信息教育环境,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程中,看到学校加强重视,自己上机操作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倍加爱护,严格遵守微机室的规范管理条例,做到互相监督、相互监管,共同维护微机室的文明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责任意识。具备责任感是高中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

注重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 信息技术是学生实践中必备的技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常常只是指导学生操作程序和步骤,很少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指导他们整合语文、政治、外语等学科,制作个性化学习课件,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选择语文教材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课件,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和信息技术,搜索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信息资料,将相关特征的文字介绍、图片视频展示等收集起来,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中以若干个学生为一学习小组,对其通过资料收集而制作出来的课件进行展示、讲解。由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和性格特征,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观都有所差异,找到的资料也不尽相同,不会出现过于雷同的现象。经过汇总展示、讲解之后,学生对我国建筑的特征有了详细了解,激发了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出对设计创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创造性能力。

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在传授理论操作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时,巧妙地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在讲述因特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访问国内一些著名风景区的网站,在网上欣赏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感受中华大地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日新月异,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深刻体会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性合作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坚持“生本”思想,依据学生的学情、性格等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通过任务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望每位学生都有进步,达到信息技术学习目标。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更强,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根据学生既有来自农村又有来自县城的特点,教师把每个班分成三层,使其分层练习、进行分层指导。对每层实行分组,一般每组六人左右,并且选出一个有兴趣爱好、热心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以组长为核心,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掌握网页设计制作方法时,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布置三类作业:基础类即模仿毕业生制作的网页;提升类即参照往届毕业生制作的网页以及内容较为丰富的素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制作个性化网页;??意类即结合教师提供的主题,设计网页,要求具体格式,独立设计精美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既激发自主性,又互相帮助,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3)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想,这些信息、思想会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网络中的信息有真、有假,思想也是有好、有坏,它们既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辨别能力,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准确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是非,接收那些对他们成长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信息、思想,主动避开那些消极的、无益的。

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网络中曾经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谣言,并告知学生?τ谕?络中的“爆炸性”信息一定要谨慎看待,不能轻易相信,而是应当首先去求证信息真假,如果不能证明信息是真的,就不能相信,更不能传播。另外,教师还可以列举一些网络淫秽、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内容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主动避开这些信息。

4)拓展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好本学科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将课堂拓展至课外,对学生安排进行设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信息安全”有关内容后,教师进一步安排学生在家中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升自家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并通过网络更加全面地学习、获取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危害到网络信息安全的?并积极查找相关的应对策略,对自家的电脑进行“安全升级”。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过程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品质 有些学生不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还未能形成自主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还有一定的欠缺;还有一部分高中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但不遵守运用信息技术的规章制度,面对网络中的色情、淫秽、暴力、凶杀、反动言论等劣质信息没有表现为强烈抵制,而是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思想情感模糊的状态,难免会让学生沾染不健康的思想,容易扭曲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贯彻道德信息素养的理念,倡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不利用计算机网络做危害他人信息和网络安全、窥探他人隐私以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正面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学会甄别和选择有意义的信息,有效地提升个人乃至群体的道德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即将迈进大学的高中生养成教育极为关键。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时刻监管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养成面对不良信息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制自律能力;养成正确运用学校计算机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具备珍视网络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优良品质。

4结语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篇6

---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

阳泉曲小学 冯娇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三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时教师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观察第2列数“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数能否被3整除?再观察观察,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

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

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

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等等这些猜想,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探主究验证,将大错化小错,小错化了。

二、进行合理提炼,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

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首先应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探究图形面积的一种简单方,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量进行分析,并初步得出:当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时,这两个的图形的面积相等。于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接着提出如果要去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从而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例如:“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及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大约有多少?估计一个操场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人?……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欣赏与设计”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篇7

一、迁移性问题,由此及彼

人类文明的发展源于对知识的不断接受批判、创新和超越。批判性思维理论强调要敢于质疑、探究,厘清事实的真相,不盲目迷信权威,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意义重大。笔者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设计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由此及彼,比较延伸,合理推测,大胆猜想,在对比中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合理的结论。

在《雨巷》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这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朦胧、凄凉的现代诗,感知这首诗的意象。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诗人用雨巷、颓墙、丁香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绪?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认为雨巷又长又寂寥,雨巷中的人孤寂、惆怅,这些意境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精神上的痛苦;有的则认为丁香美丽、芬芳,在雨中含苞待放,诗人想要诉说的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的认为雨巷、颓墙、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处在江南迷茫、凄凉的烟雨这些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孤寂、忧伤的心境和追求美好事物时因不得而失望的痛苦……可以说,学生们都抓住了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联,巧妙联想迁移,体会到诗人彷徨、失望、痛苦却又执着追求的情感。

提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学会了迁移,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将以往储备的知识、技能迁移到课堂中来,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个性化问题,与众不同

语文新课标一个突出的理念就是把科学探究式教学作为关键环节。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需要创新,问题的设计同样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延伸思考,从而提出独具个性的观点。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假设,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思维定势,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换位思考,学会反思,提出独到见解。

执教《我与地坛》一课,我在学生把握文章大意之后设计问题:你怎么看待“我”对母亲的愧疚?一个学生这样说到,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最张狂的年纪却成为残疾人,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不能向别人抱怨,也不能向命运呐喊,唯一可以依赖和发泄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当自己终于走出阴影时却发现母亲早已因为“我”操心而头发斑白,身体每况愈下。“我”知道自己不幸,更理解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可是母亲却离“我”而去了,“我”对自己的母亲满怀愧疚之情。另一个学生则认为这种情感不仅仅是愧疚,更多的是遗憾。“我”作为母亲的儿子,想要成为母亲的骄傲,但是因为个人遭遇却只能带给母亲痛苦,这种矛盾让“我”无比痛苦、遗憾。

在读通文本之后,抛出个性化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不拘一格,但都透着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深刻感悟,这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三、归纳式问题,升华认知

归纳式问题就是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总结,阐发自己对文本的总体感受,让个体认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一篇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提出此类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总结归纳,借此更加深入文本,更加全面、深刻的体悟人物精神品格,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课的教学中,首先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疏通大意。在归纳总结中,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鉴赏作品:“你眼中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学生们很积极,自己开始汇总资料,从多角度归纳,有的学生说,我品读《声声慢·寻寻觅觅》,读到了词人的孤寂、无奈和愁郁,也读到了作者一个人的难捱和无助,李清照不愧为女中豪杰。有的学生说,《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为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历经国破家亡,丈夫去世,自己一人孤寂漂泊的凄凉伤感,以花寄情,以雨传意,“词中花魁”名不虚传。还有学生这样总结,《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手法非常引人注目,开篇即用叠字细细的诉说悲痛心情,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全词情景交融,晚风、飞雁、黄花、细雨、梧桐,绘成了一幅凄凉的秋色图……学生们在这样的归纳中对作品、作者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归纳是一个整理文章思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挖掘思维深度的过程。站在全局用批判性思维看问题,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深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比较型问题,引导发散

比较、对比、互文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笔者特意设计出比较型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辨,进而产生“合理”的解释。

在《辛德勒名单》(节选)一课的教学中,在解读辛德勒的形象时,学生意识到与之前学过的正面人物不同,辛德勒是一个投机商人,他好色也贪婪,甚至是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我们能原谅他吗?历史应该宽恕他吗?有的说,不能原谅,他利用犹太人这种廉价劳动力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谋利,只是后来不满意纳粹的做法,才救了这些人;有的则说,可以原谅。每个人都在成长、变化中,不能因为他一开始的污点而影响到对他后面的客观评价。当他花巨资将一车女工赎回时,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

这种比较和辩论,通过理性分析,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效度,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

总之,在多元、理性、和谐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科学设计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通过比较、延伸、互文式的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合理假设,生发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勇敢质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佘蜀强.批判思维,让语文教学充满灵光[J].师道,2013,(5).

[2]杨荣.语文教学应注重质疑批判思维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0,(11).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英语固然不是纯粹的人文教育科目,但在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只注重语言工具性的训练,而因利用语言学科的表达、沟通优势随时渗透人文教育,把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落到实处,全方位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自2001年以来,随着新课程和新课标的推进、教材改革更新,广大教师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上,经过实践探索,收获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成效。

一、注重东西方异同,突出民族特色,培养文化品格

英语课程标准(2002)中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程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和敏感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冲突,深入体验各种文化,学会能设身处地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看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著名英语教育工作者龚亚夫老师认为,我们让学生学习外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这才是外语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而不是与他们生疏的外国社区环境相联系。“例如,中小学教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

于是,在《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一课中,在课堂练习目标对话后,我刻意加入了各位不同文化状况下人们用餐习惯的视频资料,告诉学生西餐中的饮食和就餐文化,并且渗透传递、培养孩子从小不随意浪费的良好品质——Never ask for more than you need. And try to finish everything you order. 让孩子尊重不同文化,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和礼仪规则,并反思社会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礼仪模式,从而达到对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目的。课后作为文化延伸,我还让学生自己寻找并总结了其他文化差异的表现:如赠送礼品时,外国人容易当场拆开,而中国人则不会;表达喜恶时,中国人比较委婉,而外国人则相对直接但却能顾及礼貌,如“Im afraid I dont like it but I would like to try.”在这一点上不同文化的内涵虽既有不同又有共通,即文明的不同表现其本质都是体现尊重。

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核心素养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开放精神、尊重差异等品质一致,除了理解、宽容与反思,文化品格还应表现在注重文化的自信与自尊。《新目标》教材八年级下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中 3a版块有大量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描述,在讲解这篇阅读前,老师可在引入阶段提示并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其他极具特点的“世界之最”——长江、黄河、长城、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秦始皇陵兵马俑(the Terrocotta Army)等并赋予之人文意义,带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中总结“祖国之最”并体验对我国地理、历史、人文的热爱,在学后对祖国山川和文化充满自豪之情。

二、增加课堂讨论,鼓励批判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论语》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既暗含了很深的哲学道理,也对教师教授学生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其中“勿必”是指对事物避免绝对肯定或否定;“勿固”就是避免拘泥固执。“勿我”指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听从多方论点,兼收并蓄。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可见,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当下最为关键并略显困难。

在《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一课中,课本将大量中国传统故事引入了教学,其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为了SECTIONA部分的听说练习素材来源。在这个部分,引导学生完成了故事听、说后,安排适当的讨论进入更深一步的思考很有必要,教材很适时地在之后的

2d部分作了此种引导。表述现代人已经开始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持怀疑态度,觉得举全家之力,世代移山有点小题大作,事倍功半。此时,在进入2d环节后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To work out Yu Gongs problem, was moving the mountains the only way?

2.To work out the problems in our lif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Yu Gong?

3.What stories and characters do Americans like?Do Americans value the same spirits as Chinese people?

4.Does Chinese culture value Yu Gongs spirit?According to Chinese culture, what other spirits are important?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olve a problem and therere many ways to understand a story. For example, Yu Gong and his family could build a road instead of moving the mountains.

2.There are times when we can only solve a problem through hard work. We can never know what's possible unless we try to make it happen.

3.In Chinese culture, people value hard work and the spirit of holding on to their dreams. People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a strong will. And such spiritsare always important even today. We value honesty, humor and wisdom, too.

4.The spirit of hard work and honesty is of great cultural importance in China. I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nice qualities in Chinese blood.

5.Americans value the same spirits as we do and they also value smart ideas and natural humor. People develop different stories and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al beliefs. However, virtues are always welcome and necessary no matter where we are.

通过讨论,学生们会感觉到,从有效解决问题的层面看,愚公移山的确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最佳途径。多维度思考和权衡利弊,会更有利于高效达成目标。但从文化品质的层面看,吃苦耐劳、契而不舍的精神在全世界多种文化体系中都值得推崇,也广为人接受。我们今天仍然尊崇愚公移山精神,是因为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不容回避,无捷径可走,只能直面,生活需要智慧,也需要剥茧抽丝的勇气和耐心。

现今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期待更多充满情怀的老师以语言工具作载体培养出炽热而健康的生命,带有积极而温润灵魂。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69.

[2]理查德·M.勒纳.人类发展的概念与理论[M].张文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8.242.

[3]朱小曼,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6.

[4]莱杰·布罗斯纳安.教养——可做的和不可做的[M].蒋立珠,陈瑛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篇9

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在开展学生全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1.过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提高,忽视能力的培养。2.课堂教学中外缺少课外实践活动延伸。3.英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动。

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研究对策去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 以下三个方法去尝试。

一、教师要注重课本知识与课外延伸阅读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英语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分小组地进行阅读和交流,这样一来,既可以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情谊,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初中英语教师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张开嘴”,同时在讲台上进行演讲表达自身的想法也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信,增强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根据文章中情景安排学生饰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坚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教学活动根据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而开展。

三、开展专题讨论活动,挖掘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篇1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学生 核心素养 影响 培养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四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原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学生不但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7+75、69+47+53、68+32+49…..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3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三组的同学做的题目简单,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三组所做题目前两个数相加得100,算起来简便。”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结合律的内涵。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新颖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是从动手能力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从中学到新知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例如最近在学习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我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体验分月饼(把一块月饼,如果给两个人平均分,每人会分到多少?如果给咱们班每人都分呢?)这样设计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大这一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待学生,耐心教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学会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三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猜想、发现、验证等活动去认识、归纳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热爱,个个充满信心。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例如: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布置会议厅大概需要多少吧椅子?估算给桌布做花边要多少材料?……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小小设计师”是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绝不只是上述所见。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提升。【参考文献】 1.陈婷婷:以素养为本 促全面发展——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年24期

2.高伟成:浅谈提高学生数学语言修养[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年03期

3.杨红萍:国内外数学阅读研究概览[J];数学教育学报;2013年05期

4.王善森: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期

上一篇:海天大酒店暑假实训报告下一篇:一粒种子话题作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