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

2024-06-16

出口(共12篇)

出口 篇1

与国内贸易相比, 国际贸易由于其交易的复杂性而导致更高的风险。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 也是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出口国, 然而外贸繁荣的背后是由于各类风险所造成的高额损失。据统计, 我国因风险而导致的出口坏账率高达5%, 而欧美国家为0.25%~0.5%。可见, 在外贸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们需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尤其是出口风险管理。

外贸出口过程中的风险, 既有各国的政治风险, 也有客户的信用风险, 还有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 包括货物风险、物流风险、货权风险、收汇风险等。外贸企业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 近几年, 随着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推广, 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成为管理外贸出口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与保险流程

(一) 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与保险类型

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主要包括收汇过程中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商业风险是指国外债务人 (在商业信用付款条件下国外付款方或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国外开证行或保兑行) 由于出现信用问题致使被保险人发生收汇损失。政治风险是指在买卖双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下, 国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动, 造成国外债务人不能按时支付货款。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风险和产业的差别, 涉及到企业货物出口的出口信用保险主要包括适合初级产品和消费型工业品且信用期不超过180天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 以及承保期在一年以上的适合大型机电设备、成套设备出口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

(二) 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流程

图1显示的是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投保流程, 企业在出货前投保出口信用险, 信用限额需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审批, 当出货量超过投保金额时可以向ECA申请提高信用额度, 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单还能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方便出口商进行出口融资。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状况

(一) 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不断扩大, 有效弥补了企业出口风险带来的损失

我国2001年成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负责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在2008年之前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比较缓慢, 金融危机之后, 由于出口持续低迷, 出口风险也随之增加,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积极性也在提升, 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 2013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承保金额达3093亿美元, 增长13.3%, 增幅高于同期外贸出口5.4个百分点, 覆盖中国企业向219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已决赔款数额达9.3亿美元。在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方面, 中国信保全年共承保75个项目, 承保金额181亿美元。海外投资保险业务全年共承保项目259个, 承保金额304亿美元, 主要分布在能源、矿产、电力等行业。2013年, 中国信保支持机电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高新技术、纺织品、轻工产品、农产品和医药产品八大行业出口2498.4亿美元, 占全部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的76.3%。

随着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政策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渗透率大幅度提高。表1数据显示,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从2002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84%, 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17.6%, 已经超过世界10%左右的平均水平, 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更是高达34.7%。2014年一季度,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向近900家出口企业支付赔款1.8亿美元, 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超过650亿元人民币, 支持2.3万家小微企业实现出口共计69.3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及网络资料整理

(二) 企业自身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

2008年金融危机后, 企业自身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 参与投保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风险规避意识的增强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严峻的外贸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

作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均陷入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一方面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导致企业出口风险和损失大幅提高。以浙江省为例, 2008年报损率最高的行业为汽车业、摩托车业整车及零部件, 报损率高达6.5%, 北美地区、亚洲地区、欧洲地区的报损率分别高达2.3%、2.1%、1.8% (王静, 2010) 。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 企业主动积极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得以不断提高。

2.结算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出口企业众多,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品牌且产品附加值低, 这些问题导致出口企业竞争激烈, 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较低, 议价能力较弱, 从而在实际出口业务中使用的收汇方式往往对我方不利。目前, 电汇 (T/T) 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结算方式。中国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出口货物总值中, 信用证结算约30%, 其余约70%为电汇, 托收只占少数, 并且非信用证结算比例还在继续扩大。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付款方式日趋简单化, 信用证结算只占10%左右。在T/T使用过程中, 包括前T/T、后T/T、部分前T/T与部分后T/T相结合三种方式, 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商业信用, 相比信用证和托收, 风险高很多。近几年的实际出口业务中, 还出现了许多企业频繁使用赊销 (O/A) 方式结汇的现象。对出口商而言这O/A是风险最高的结算方式, 但由于国内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出口竞争十分激烈, 全球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使得出口形势相对严峻, 为了争取订单, 不少出口商不得不采用O/A这种不利的结算方式。为了规避风险,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投保各种类型的出口信用险。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实际业务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重要性, 有些较为大型的企业甚至对于信用证之外的所有业务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合理规避出口风险。

三、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管理出口风险的注意点

(一) 合理确定出口信用保险的投保范围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 应该确立“大统保”的意识, 全面覆盖贸易风险, 包括买方风险、银行风险、国家风险。合理的投保范围应当包括: (1) 对于除前T/T外的所有非信用证结算业务; (2) 对于信用证结算方式下,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也需要投保:1软条款信用证;2未保兑的高风险国家地区来证;3不能控制货权的;4改变银行信用的信用证;5条款不规范的银行保函等。

出口企业实行“大统保”, 一方面能全面应对风险, 另一方面也能获得较多的优惠和更好的服务。具体而言, 目前根据支付方式、信用期限和出口国别的不同, 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率从0.23%至2.81%不等, 平均为0.9%。外贸企业对于出卡口业务实行“大统保”后, 基于整体的业务量与业务金额, 能享受优惠的保费待遇, 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节约整体保费支出, 还能享受更高的信用额度;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在客户资信调查、信用风险评级、保险理赔等方面都能得到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更好的服务。另外, 各级各地政府对于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补贴政策, “大统保”在保证出口风险损失的同时还能享受政府更多的补贴, 提高企业收益。

(二) 加强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管理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并不意味着风险消失, 处理不当会使得出口信用保险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在使用出口信用保险时, 出口企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提前申请和追加信用额度

出口信用额度是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具体的业务审批的, 企业原则上应当在合同 (订单) 签约前申请, 以便为资信调查预留应有的时间。在获得信用额度申请后, 不得超限额出运, 因为超限额出运而造成的损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不予赔偿的。当发货金额超过信用额度时, 需要在出运前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申请追加信用额度, 同时合理控制发货节奏等待空出额度, 如超额部分金额较高则可以与客户协商是否能提前支付部分货款以释放额度空间。

2.规范管理贸易合同

无论是申请信用额度、追加信用额度或者遇险后理赔, 出口企业都需要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书面的贸易正本合同或订单, 这是投保和理赔的重要凭证。因此, 企业必须确保出口合同条款高度规范且内容完整。目前部分企业为了争取订单, 很多合同订立时往往只采用一个统一的很简单的模板, 许多条款不够规范和细致, 尤其是质量条款没有按照具体的产品性质进行标准的界定, 有的甚至只有客户的订单, 连合同都不完整, 有的甚至订立口头合同, 这些都将导致出口信用保险无法有效办理。另外, 合同条款确立后企业不得擅自更改合同的约定条件。

3.合理处理各项索赔事宜

在发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 企业对买家不要擅自急于表态, 需要立即联系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报损, 以获得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协助, 同时努力自追损失。在自追损失的过程中, 任何涉及更改合同的事项必须得到信用险公司同意才能对外答复, 否则将会影响索赔。同时, 要根据出口信用保险理赔的流程及要求, 及时准备所有的索赔材料。

(三) 时刻加强风险防范的意识

出口信用保险并不能承保所有的风险, 即使发生保险范围的损失, 企业获得的赔偿金额也不是100%, 根据产品和险种差异, 赔付比率为90%~95%, 而且理赔的过程还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理赔过程相对比较复杂, 金额较高的案例可能需要好几个月的磋商。因此,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之后, 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仍然需要不断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 哪怕是投保了出口信用险, 也要把每一笔业务当作没有保险来做, 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毕竟出口信用保险只能作为一种事后弥补损失的方法而已。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J].国际经贸探索.2010, (2) .

[2]朱郑敏, 李慧中, 史磊.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研究.2010, (6) .

[3]栾瑞.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1, (17) .

[4]王佳.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对外贸发展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1, (6) .

出口 篇2

协议号:

签约地点:北京 签订日期:

甲 方: 身份证号码: 电 话: 地 址: 电 话: 联 系 人:

乙 方: 北京橙时代进出口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朝阳区朝阳路都会国际29B 电 话:010-57176255 传 真:010-63321717 联 系 人: 第一条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负责选定出口商品和购买商,确定出口商品价格,负责解决出口商品的有关技术问题(包括选型、供货范围、工艺技术要求、备辅件等),签署技术附件,并承担因所出口商品在技术方面存在缺陷而产生的一切损失。

2、甲方负责与国外购买商和国内供货商协商付款,发货,运输,发票等一切事宜,乙方积极配合,但如有损失,则由甲方自行承担。

3、甲方应遵守中国海关法,并对所出口货物品名,数量,价值的真实性负全部责任,若因货物与所提供单据不符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与乙方无关,由甲方承担,并赔偿乙方损失。

4、甲方应按时向乙方支付本合同规定的相关款项和费用。因甲方的款项不能及时到达乙方的帐户而发生的一切损失及费用全部由甲方承担。

5、如付款方式为预收款,则甲方一定要安排货物出口。如因甲方不能在国家规定时间内出口货物,由此给乙方带来的损失,甲方要全部赔偿。

6、如付款方式为货到收款,则国外购买商需要在国家规定时间支付货款。如国外购买商不能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支付货款,由此给乙方带来的损失,甲方要全部赔偿。

7、货物出口后,如国内销售商不能及时向乙方开具用于退税的增值税发票发票,则由此给乙方带来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8、如甲方因临时原因,出口时未按本合同规定内容报关,需报关前与乙方协商,经乙方同意后,方可报关。否则因此给乙方带来的一切损失,都有甲方赔偿给乙方。

9、在乙方办理出口退税过程中,如遇到自查产品或自查企业,甲方需积极配合乙方,保证退税手续顺利进行。

10、合同履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银行费、报关费、港杂费、各项检验费、运输及仓储费等所有费用均由甲方承担。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根据本代理合同与甲方指定购买商签订出口合同,与销售商签订购买合同。并应将合同签订情况及时与甲方沟通。合同签订后,乙方将合同副本交给甲方。

2、负责执行出口合同中的商务工作,办理收取外汇,代收运费,支付国内货款,准备出口报关报检资料及其他出口所需单证。

3、乙方应全力配合报关行和货运公司,保证货物的顺利清关,运输等事宜。

4、乙方将按照甲乙双方商定的税号进行出口申报,若海关、商检等相关部门对此税号持有异议,乙方经与甲方协商后,有权按照其要求的税号进行申报,由此产生的相关税费和责任由甲方承担。

5、乙方不承担购买商收到货后不付款或供应商收款后不发货的责任。

6、乙方有义务保证甲方所提供单据的商业秘密,不泄露、不转告他人; 第二条 对合同的确认

除非双方另有约定,否则合同一经签订,对合同中约定的全部内容,尤其是商品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即视为已经得到甲方认可,甲方不得就由于合同条款本身的缺陷引起的损失向乙方要求补偿,更不能因为产品价格变化及质量差异而向乙方追索损失。第三条 代理费

1.代理费:按合同金额的1%收取,最低收费为1500元/票(如办理特殊单证,则另行收费)

2.财务利润 :收到国外外汇货款(即为财务上确认的收入)与付出款[包括货款,运费,报关费, 保险费] 的差额是财务利润,属于企业所得,需要甲方提供发 票或者乙方扣除利润的8%,扣除扣款后剩余利润乙方以现金或转账方式支付给甲方。如甲方提供发票,需要在交退税资料的当月或之前提供。

3.出口退税期限 :正常为向国税提交退税资料起4个月,退税款到帐后及时通知

甲方。

4.出口退税款:退税款以现金或转账方式支付给甲方, 需要甲方提供发票或者乙方扣除退税款的8%。

5.提现金费用:提现金额的1%(如需兑换现金时会产生这个费用)第四条 货权

在甲方未将本合同规定的应向乙方支付的费用向乙方付清之前,出口商品的全部货权归乙方所有。

第五条 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如变更法定代表人、开户行、帐号、地址、邮编等内容,均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未履行通知义务的一方须承担由此给对方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第六条 违约责任

1、如因甲方原因,致使本合同或出口合同不能履行或迟延履行,其损失由甲方承担。

2、如因乙方原因导致本合同不能履行或迟延履行,给甲方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第七条 不可抗力

由于地震、台风、水灾、火灾、战争以及其他不能预见并且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防止或避免的不可抗力事故,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按约定的条件履行时,直接影响合同的履行或者按约定的条件履行时,遭遇事故的一方应在15天内以电报通知另一方,并提交由当地公证机关出具的有效证明,由双方协商决定是否免除或部分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延期履行本合同或终止本合同,双方亦可重新商定履约办法。第八条 联系方式

甲乙双方在执行本合同时应以书面形式进行联系。因情况紧急采用其它方式联系的,应于事后以书面确认。第九条 索赔

1、如甲方需要向合同买方或供应商索赔,乙方应积极配合甲方,但全部费用由甲方负担。

2、如甲方放弃向合同买方或供应商索赔,但给乙方造成的任何损失(由于乙方原因而造成的除外)由甲方承担。

第十条 双方争议的解决

凡因本合同的履行而发生的或与之相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向北京仲裁委员会依其仲裁规则提起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或直接向法院起诉,起诉地点为签约地北京,诉讼费及律师费由责任方承担。第十一条 合同有效期

1、本合同自双方盖章、签字后生效。

2、本合同终止于 年 月日,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原件及传真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出口 篇3

关键词 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收汇风险;资金融通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蓬勃发展,而享有外贸经营权的门槛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为我国的出口业务增添了活力。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而我国的外贸总额的60%由中小企业创造。对于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来说,出口规模较小、市场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中小企业的出口带来了更多风险。面对更多的风险和困境,中小出口企业应顺应形势,很好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并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出口信用保险是信用保险机构对企业投保的出口货物、服务、技术和资本的出口应收帐款提供的安全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办,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保险融资等业务,并根据需要适时推出新品种业务。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企业可以规避经营和收汇风险,扩大出口规模,增强还款保障,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向银行融资的瓶颈。

一、为中小企业的出口收汇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国际贸易市场瞬息万变,市场风险防不胜防。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有可能在众多的因素影响下崩溃,眼前的老客户、大客户,也许就会成为公司损失的制造者。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出口企业解决了收汇的风险。出口信用保险能承担多项风险,以确保收汇安全。如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所承保的风险包括:①商业风险:买方破产或无力偿付债务;买方拖欠货款;买方拒绝接受货物;开证行破产、停业或被接管;单证相符、单单相符时开证行拖欠或在远期信用项下拒绝承兑。②政治风险:买方或开证行所在国家、地区禁止或限制买方或开证行向被保险人支付货款或信用证款项;禁止买方购买的货物进口或撤销已颁发给买方的进口许可证;发生战争、内战或者暴动,导致买方无法履行合同或开证行不能履行信用证项下的付款义务;买方支付货款须经过的第三国颁布延期付款令。这些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是出口贸易中最主要、出口商无法控制和规避、风险集中度最高、造成损失最大的险种,且由于它很不具备市场化运作的盈利条件,其他商业化保险公司不愿也无力承保,故而对出口商的杀伤性最大。出口信用保险就是专门针对这类其他完全商业化的保险公司无法保障而又大量存在的风险提供保障的。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颇深,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防范海外买家的信用风险。目前我国出口业务坏账率为5%,部分企业甚至高达3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平均水平,而中小企业的情况更糟。因为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都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更加剧了当今的收账困难。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风险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出口企业灵活选择支付方式,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口企业为能安全收汇,希望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信用证(L/C)的结算方式,而对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和赊账交易(OA)等方式避之不及。而对于国外的进口商而言,由于办理信用证手续繁杂,还须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往往并不十分愿意使用。因此出口企业如不能灵活运用合适的国际货款支付方式,就很难维系更多的出口业务。对中小企业而言,大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压力,特别是面对日益流行的以赊账采购方式为主的国际买方市场,为能及时收汇而坚持预付货款或信用证等结算方式将会失去大量订单,而采用赊销的方式则会加大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一年期以内,出口商以信用证(L/C)、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赊销(OA)方式从中国出口或转口的收汇风险。

在我国大多数的出口企业中,习惯采用信用证方式来进行结算,这与大多数外国公司的做法截然相反。事实上,出口信用保险与信用证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我国的出口企业长期依赖信用证,即使在作非证业务时 ,往往对交易成本的考虑重于对交易受益的考虑,这样便习惯性限制了出口交易市场。在买方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开始选择开拓新市场,尤其是潜力和发展机遇巨大的广大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些地区的出口风险较高,尽管很多企业很想涉足,但是由于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风险和卖方资信状况难以了解,不敢贸然交易,因而错过了扩大业务的良机。出口企业必须改变保守的传统观念,采取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据统计,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率只占10%~20%,其坏账率只有0.25%;而我国企业使用信用证的比例高达80%左右,坏账率却高达5%,这说明收汇风险不是结算方式本身造成的,而加强信用管理才是关键。

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扩大出口,提高市场占有率,中小企业需要完善信用管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使用更灵活的支付方式,开拓新市场;转变单一的信用证收汇方式,使出口企业获得更多贸易机会;采用商业信用支付方式,可使出口企业提高商品价格,获得更大利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三、为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融资提供便利

资金不足是制约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和外贸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国家鼓励本国的银行对本国出口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力不足使得这种贷款往往风险较高,除了以信用证结算方式外,银行一般不愿意提供贷款。当今,我国出口业务中非信用证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回款周期较长。这些付款方式如D/P、D/A等对出口商提出了要有相对充足和使用周期长的周转资金的要求,而中小企业却较难获得贸易融资。但是在口信用保险的配合下,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大降低。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是银行针对已投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用险的企业提供融资授信额度、并在额度内办理押汇和人民币贷款等,它是解决出口企业资金需求、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有效途径。这种融资是一种信用授信方式,出口商一般无需提供担保即可获得融资。货物出运后,由于存在一定的账期,出口企业必须到应收汇日才能收回货款,这样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压,延长出口周期。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之后,出口收汇得到保障,银行就可以为货物出运后形成的应收账款提供贸易融资,提前将应收款变现,企业就可以将其用于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和下一次出运。这种方式无疑为中小企业在采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资金融通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这种全新的融资模式使中小企业摆脱了因为抵押、担保能力不足,而无法获得银行融资的尴尬局面,为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这种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还可以灵活选择融资币种,融资货币可以是人民币,也可以是出口业务的结算货币,便于企业选择适当货币,以规避汇率风险。尤其是在汇率波动预期较大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来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中国信保成立以来,也在不断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努力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目前已经与70多家银行开展了业务合作,其中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的银行就有30多家。至2007年底累计为企业提供信用险下融资便利2624亿元人民币,而短期险下的贸易融资就占到了43.83%。在中小出口企业数量和出口量日益增长以及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背景下,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对应收账款账期较长和资金压力比较大的中小出口企业有着较强的吸引力,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业务正在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要引进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同时企业的经营者和业务人员都必须增强风险意识,从整体利益考虑,充分认识到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对化解风险、扩大出口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对出口结算业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防范,把风险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总之,在当前外贸环境严峻的新形式下,中小企业应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控制出口风险和有效融资,提高竞争力,以扩大出口业务,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靳茂. 充分利用信用保险,积极应对次贷危机. 中国经贸. 2008(6):58-60.

[2] 高秀屏. 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防范企业出口信用风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7(3):65-69.

[3] 黄辉. 中小出口企业结算方式的选择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12):37-38.

[4] 赵霞. 浅析我国出口信用保险. 华北金融.2007(10):36-38.

[5] 潘旭华、张冬霞.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策略初探. 现代管理科学.2007(10):110-111.

[6]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7年度报告.

作者简介:

出口 篇4

据大安控股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 自2014年4月份缅甸原木出口禁令实施以来, 龙脑香木和混合光硬木原木价格就持续上涨。2014年第二季度公司原木出售价格同比增长30%。

WTK控股有限公司也报告称, 2014年第二季度原木均价同比增长7%。此外, Jaya Tiasa控股有限公司也表示, 2014年6月30日公司原木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上涨18%。

出口退税改革对外贸企业出口影响 篇5

出口退税改革对外贸企业出口影响

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文),《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此次税改对出口货物条件、范围、申报时间、计税依据、退税率、申报时限、申报要求和资料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此次出口退税改革将缓解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对外贸出口企业的冲击。

一、相关理论界定及依据

(一)出口退税含义及条件 1.出口退税含义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将符合出口的货物在报关离境时,税务机关将根据本国税法,退还出口货物在本国内生产,流通等制造所经历环节中已缴纳的增值税以及消费税等间接税的一种税收制度。出口退税其目的在于,消除出口歧视,以达到公平税负,各国贸易平等竞争,增加外贸出口量以及外贸创汇。在日趋规范的国际市场中,出口退税政策被WTO作为鼓励出口政策所认可。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也是一项重大的宏观调控政策,受到极大地重视。

2.出口退税条件

作为享受出口退税的货物要满足以下几点才能办理相关手续。第一,出口退税货物必须在增值税和消费税征收范围内。主要是因为出口退税的货物所退还和免征的对象只能是已经缴纳过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其以纳税额;第二,出口退税货物必须在财务上作出口销售处理。享受出口退(免)税的货物必须是贸易性出口货物;第三,享受出口退税的货物必须是报关离境出口货物。确定货物是否属于退(免)税范围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区别货物是否报关离境出口;第四,先退税后核销。在旧规中这一项适用范围小,而且对企业自身条件要求苛刻,但是在新规中取消了较高的门槛,更注重企业的诚信度。这一规定使得更多的企业可提前取出税款,使得资金运转更加快速、灵活。只有同时满足以上四点才能获得出口退税额。

(二)出口退税基本原则

第一.公平税负原则。对于不同的国家税收制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外贸出口来说会造成相同出口货物不同成本价,因而无法在国际市场进行公平竞争,要消除这一影响就得按照公平原则,将出口货物退还或免除间接税;第二,属地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管理原则。不同国家,有行使其自主权的权利,在不损害别国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制定出口退税条款;第三,征多少,退多少原则。是指将所征出口货物的流转税,退还给出口企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还可以保证外贸公平竞争;第四,宏观调控原则,国家可以利用出口退税这一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出口货物利润以及防止资源外流。

(三)出口退税特点

我国出口退税改革实行至今已有27年多时间,在多年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专项税制度,与其他税收制度相比,其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出口退税是一种收入退付行为。出口退税政策与其他税收政策在目的上有较大的不同,其他税收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筹集资金,但出口退税政策为了达到消除外贸歧视,以达到各国贸易公平竞争的目的,国家实行将出口货物在国内所征收的各种流转税退还给企业或减免税收的行为;第二,出口退税具有调节职能单一性。其他税收政策在职能调节中具有鼓励与限制并存、收入与减免并存的双向职能,而出口退税政策目的在于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其具有职能单一性的特点;第三,出口退税属于间接税范畴内的一种国际惯例。不同国家间接税制度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使出口货物免征或退还间接税,提高本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出口退税新改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面对2012年,欧债危机在我国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改革,此次改革对外贸企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扩大范围,放宽时间,刺激出口。面对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出口量低迷的情况。此次出口退税改革对多项措施范围扩大,如扩大生产企业收购货物出口退税的范围,将部分出口货物由征税调整为免税并放宽企业申报退税的期限。这些政策能使处在处于低迷外贸环境的出口企业缓解压力,为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新规对外贸企业利好。外贸企业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推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其发展速度缓慢。此次新规对外贸出口型外贸企业有较大的帮助。新办法解除了微小企业和新办企业过长的审核期。如果按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照旧规微小企业和新登记出口退税认定的企业要经过严格审核,需等12个月才能按月申报。现在取消了这一政策,对外贸企业及新办企业出口退税利好,能减轻资金压力,加速资金周转,推动其外贸出口,帮助外贸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加速外贸企业资金周转。我国自1985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后,当年出口退税金额就已达到19.8亿元,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出口规模逐渐扩大,退税金额逐渐增加,到目前2012年出口退税总额高达1万亿元,出口退税现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出口退税的资金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现象,加快企业运转,扩大外贸出口量。

4.有效抑制商品反倾销。在众多外贸出口国中,中国已成为反倾销受害最大国之一,我国在外销售的产品屡屡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认定,这对我国外贸出口有着重大的影响。虽然不乏各国贸易保护的原因,也有我国众多商品互相压价的关系。众多商品竞相压价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退税的补贴支持,在税率降低调整后,退税额相应减少,相应提高我国在外市场的价格,可以缓解外国对我国商品反倾销的调查和认定。

(二)不利影响。

1.废止过度,业务人员难掌握。

三、出口退税对宁波市外贸出口企业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

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6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8,累计升值6%;2007年12月累计升值13%,而到2008年7月,汇率中间价为6.8,汇改3年来累计升值己到21%。据统计,人民币每升值1%,出口企业的利润下降比例将超过1%。一般而言,生产企业的利润大概在5%左右,而纯贸易型公司的利润也只有2-3%,3年来出口企业不断面临涨价的压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为了不失去订单,有些企业不得不压缩了自身利润,再加上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出口有时滞进口有缓冲,国内的原材料市场并未及时降价,致使有些中小型企业无法生存,濒临倒闭。据统计,近年来,许多宁波外贸公司都是亏损的,大型国有公司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但中小型企业面对亏损就很难维持。

(二)价格方式主导,过度竞争现象严重

宁波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或资源性产品,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在出口贸易时缺乏竞争手段,普遍采用价格竞争方式。大多数外贸企业出口的竞争方式还停留在价格竞争上,通过低价来赢得客户。在同一地区的企业出口的商品和市场雷同并重叠,为了争夺客户,众多企业采取低价大量出口。随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开放,外贸企业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均可经营对外贸易,外贸行业已从垄断性行业过渡到一般性竞争行业。国外贸易商和批发商将有可能绕过外贸公司而直接与国内的供应链相连接。有外贸经营能力的工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也将取代一部分外贸企业的业务。由于生产型企业的成本较低,在经营同类产品时,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价格竞争将迫使中小型出口企业陷入困境。

四、对A公司出口退税实践的调研

(一)出口退税现状

(二)A公司外贸出口经营概况

1、出口产品价格确定

2、企业生存优势

(三)近年来A公司出口数据变化

1、西服

2、t恤

3、针织衫

(四)小结

五、促进外贸企业税收政策建议

1.通过创新型税收政策促进民族企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将在我国形成,这个阶层能够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有待开发。民族企业的发展要抓住这一潜在的宝贵商机,在中高端产业领域做大、做强的同时,做精、做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 淘宝ID:华中秘书网

谈谈进出口贸易公司的进口与出口 篇6

全球化时代流通链太长而需要分工

我想先把观点亮出来。

外贸公司做内贸,或者外贸公司内贸化,我觉得不是一个太确切的提法。这会被误度读为内贸怎么做,外贸也怎么做。我的观点是什么呢?全球产业链中间有一段叫做流通链。生产出来了,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一段流通过程叫做流通链,或者叫流通渠道、或者叫销售渠道。当代分工不但产业链越来越长,一个产品从设计到研制、开发,产业链越来越长,而且流通渠道或者销售渠道也越来越长。可以说,当代商业社会,几乎没有一家厂商可以不去分工协作,依靠自己的力量覆盖整个流通渠道。因此,必须有扬长避短和分工。

外贸公司的优势是什么?我认为就在进口和出口的环节上面。如果不用外贸公司的这些特长,一味强调外贸公司内贸化的话,外贸公司大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情况。

那么确切的提法是什么?如果承认全球商业链、流通链太长需要分工,应当提倡外贸公司、内贸公司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联手做贸易。那么,外贸公司、内贸公司如何联手呢?

内外贸公司应当找准

各自优势分工协作

我们以消费品的出口为例,来看看内外贸公司应当怎么样分工协作联手做贸易。从商品跨出国境线之后,如何去国外市场打交道、如何建立培植管理并开拓好自己的销售渠道,应当是外贸公司比内贸公司更有优势去做的事情。而内贸公司的特长可能在商品生产出来以后跨出国境线之前的一段流通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外贸公司并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到自己有特长的地方,这点下面还要详细分析。

我们再看进口。外贸公司的所长同样在国境线之外,它们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什么东西。外贸公司了解国外市场、具备客户网络、把握谈判机会、善于规避风险。而内贸公司的所长可能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上。

总之,我的观点是内外贸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分工:在出口问题上外贸公司应当重点去拓展国外的销售渠道,去占领销售渠道的下游;在进口问题上外贸公司应当重点参与进口环节上的工作,去占领销售渠道的上游。内外贸公司要根据各自的优势有分工,而不是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广交会助长“偷懒”的坐商作风

外贸公司今天做出口,只做好了一半。

今天我们的这个销售渠道,到国际线上嘎然而止,没有延伸出去。我们外贸公司做的是内贸公司也可以去做的这一段上游渠道,而下游渠道则拱手相让给国外的销售商。由于坐失了国外渠道的增值机会,因此今天不少外贸公司抱怨出口赚不到钱。为什么?你大批量地卖给了人家,后面的国外渠道这一段,你没有去做,当然赚不到钱。出口要赚钱,有两个因素:品牌和渠道。你没有好的品牌,你渠道又让人家去占领,如何能赚到钱呢?

典型事例是广交会。我可能要对广交会提出一些批评,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报纸上面对广交会提出批评。广交会举办已经105届了,上世纪50年代,我们商品出不去,怎么办?就在离香港最近的一个城市广州搞一个交易会。这个广交会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好的销售模式,我们解决了我们的出口问题,赚到了当时非常紧缺的外汇。然后习惯成自然,路径变依赖。50多年过去了,广交会的交易模式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强化。这种强化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广交会是一种思想僵化的路径依赖。我们好好的商品,在广交会上只能非常便宜地卖给老外。有没有更好的销售机会呢?如果你能够大胆到国外市场去开拓,你一定能够发现更好的销售机会!为什么参加广交会的外商把他们从我们这里采购去的商品怎么样再转卖不对我们说呢?

其次,广交会造成了我方被动的摆摊格局。在广交会上同类商品集聚一起,有利于外商的压级压价,不利于我方价格同盟的坚持。老外一来,货比三家,一个客人,大家都抢。

再次,广交会助长偷懒的坐商作风。我们的出口公司以为出口就是坐在家里摆摊头,忘记了出口更主要的工作是到国外市场去开辟销售渠道,是去做个行商。

最后,广交会使得我们的出口商坐失渠道的增值机会。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把艰难的销售渠道的建立管理和开拓拱手让给了外商,同时也把这段下游渠道的增值机会让给了外商。

可以说,广交会是一种解决出口创汇的交易模式,不是一种解决出口创利的模式。反广交会之道行之的对策措施是:把外贸公司赶到国外市场上面做生意,把它赶出国,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参展。

内外贸公司

应当联手做好进口工作

再来谈外贸公司的进口,当前的进口大有可为。我认为今年上半年,我们的贸易顺差太多,出口降了,进口也降了,但是进口降得更多。为了消化这些贸易顺差,大量进口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大量进口有什么好处?第一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第二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苗头要关注。今天的经济是开放型的,今年上半年1200亿美元的热钱进来了。加上国内超过以往一倍以上的贷款发放,难道对通货膨胀就没有影响?大量进口可以抑制通货膨胀,而且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第三,增加资本品进口有利于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第四,趁当前国际市场价格尚未抬头,进口增加不会太大地影响我们的贸易条件。

出口退税对出口、经济增长的影响 篇7

出口、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经济全球化下,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出口对本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为了扩大出口, 拉动外向型企业的发展,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一些有利出口的政策, 其中出口退税是世界各国目前广泛采用的保护本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 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26.43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出口达到14.39万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度增加2.3%, 去年实现贸易顺差2.35万亿元, 大幅增加45.9%。我国继续保持世界外汇最大储备国的地位, 这些数据显示, 出口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

二、我国近几年出口退税的现状

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出口退税退税制度, 1994年对出口退税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 逐渐建立了我国目前较为完善的出口退税机制。经过近30年的实践, 我国出口退税机制在鼓励和扩大我国对外出口, 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优化国内产业配置, 拉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过去大多数年份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长期处于顺差地位, 这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巨额外汇储备。因此, 出口退税政策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力, 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图所示:

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等同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在生产出口时所秉承的基本原则, 增值税先征后退的情况促使企业出口总成本成为生产总成本与增值税额总值与退税额的差值。Mc是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 P是出口价格, t是增值税税率, r是出口退税率, 出口边际成本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部分, 也就是该企业的供给曲线。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Q0决定于MR和MC的交点, 其具体影响曲线和等量关系如下所示:

由此可知:出口退税率r上升, 出口边际成本中P- (t-r) 项下降, 在mc不浮动状况下, 出口边际成本下降, 曲线向下移动 (见上图MC’) , 也就相当于是供给增多。另外, MR上升, 收益线向上移动 (见上图MR’) , MR’与MC’交点决定退税率提高后企业盈利最大化的出口量Q1。退税率上升会促使企业出口量上调, 在出口价格浮动微弱的状况下, 出口额也相对增多, 反之则反之。

当然, 以上结论的成立前提是在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状况下, 出口需求不会出现上下大规模浮动。但国际形势日新月异, 条件和结论构成的理想状态很难成立。因此, 从实际统计数据上并未发现两者的同向变化趋势, 具体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知:两者不会存在同向变化的关系, 反而出现了相反方向变化。以2009年最为突出, 综合退税率明显提高, 出口增长率出现了较大下降, 由23.76%下降到-8.16%。而2010年出口恢复性增长最为显著, 出口增长率重新达到2007年的最高水准, 促使中国成为当年金融危机波及最小的国家。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X-M) , 当外在因素统一时, 出口增加会直接导致GDP上升, 不仅会使诸多企业产出增加, 也会因为收益的增加拉动消费的增长, 从而使得GDP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下图是1990年-2011年XXX地方生产总值与出口总值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两者变化方向基本一致, 即对此进行简单线性回归, 其中GDP为地方生产总值 (万元) , X为出口总值 (万美元) , 可得:

1990年-2011年XX地方生产总值与出口总值

由此可见:线性回归的拟合优度较高, 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 即出口每增长1美元, 地方生产总值将增长近12元。

另外, 在2014年我国的外汇储备总额已达3.84万亿美元, 高居世界首位。目前, 出口退税已常态化,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2012年—2014年出口总额、出口退税总额、出口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占比变动情况, 如下表所示:

备注:以上所有数据皆是国家统计署发布的官方数据,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以当年度12月31日的汇率为准。

分析上述表格可发现:我国从2012年开始, 进出口总额一改前几年的缓慢增加趋势, 出现明显增加, 平均增加幅度在两位数以上。这显示我国过去三年的进出口贸易总体状况比较乐观。其中出口每年都环比增加, 总体上处于顺差地位。当然这一点在上表中没有体现。其中为了扶持我国产品出口, 每年的出口退税额度均呈现稳步增加趋势, 基本上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在12%左右。但是从2012年开始, 出口退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出现微弱下滑态势。总体上看, 出口退税对我国商品的出口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对我国一些弱势企业的产品出口。出口退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0年前20%下降到这三年的12%左右。由此可见,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改变了单一依靠出口的现状, 更加靠国内市场的消费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但是出口总额的绝对值在逐年增加, 因此, 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今天虽有弱化, 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仍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三、我国目前现有出口退税机制面临的困难

1. 中国产品面临日益严重的“双反调查”, 影响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

中国加入WTO之后, 由于与世界市场实现接轨, 中国产品能够借助加公平的市场进入国际经济竞争领域。我国从2002年开始商品出口连续十年以平均22%以上的速度上涨。由于我国产品物美价廉,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这给国外其它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带来巨大生存压力。以我国大宗纺织产品为例, 从2002年占据美国市场份额的8%, 发展到目前的57%, 这给当地纺织企业带来重大压力。因此, 不少国家, 特别是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企业生存与发展, 实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采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方式, 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诸多限制。2011年, 欧盟等国家开始对中国出口到欧盟国家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双反调查, 最终裁定中国企业违背世贸组织公平贸易原则, 对中国相关企业刻以重税。2012年美国对中国出口本国的铜管进行反倾销调查, 最终通过大幅度提高关税的方式, 把中国产品挤出美国市场等。其实, 中国政府没有对自己的出口企业进行大规模补贴和减税, 只是按照国际惯例对相关出口企业产品实行出口退税。美欧等国家对自己本国的出口产品都实行出口退税措施, 因此, 他们对中国的指责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但这毕竟给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逼迫中国减少退税力度。退税的减少, 造成我国一些出口企业产品成本增加, 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大局。

2. 出口退税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支出的保障

我国过去十几年大力扶持出口型企业的发展, 实行比较全面的出口产品退税措施。但是这种出口退税会给国家财政收入带来直接影响。通过上面表格的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2012年至2014年, 三年间因为出口退税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总计达到7600亿美元以上。我国自2008年以来, 为应对日益恶化的国际金融局势, 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 即通过赤字财政方式拉动经济发展。这就造成这几年我国财政赤字总额不断攀升, 2012年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赤字正式迈过万亿人民币大关。当前国家采用积极财政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 如果对财政赤字不加以约束, 就会产生财政危机风险。而如果出口退税取消, 可为我国增加一大笔财政收入, 有助于防范财政风险的累积。进而也有助于保障我国经济建设支出, 进而拉动经济发展。当然, 取消出口退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处理好出口退税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做好二者之间比例的协调, 却是今天我们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我国目前采取的出口退税机制总体运行尚可, 但是在处理与财政收入的平衡关系中, 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果不重视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不恰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就会最终为国家经济建设宏观财政支出带来一定麻烦。

3. 出口退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弱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深刻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 部分处于行业低端的外向型出口企业损失惨重。虽然政府制定了各项扶持政策, 如更加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等, 此后几年我国出口型经济获得很大程度上的恢复, 部分行业甚至超越金融危机之间的出口规模, 但是总体上看, 我国很多原有优势企业的产品出口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出口退税对企业产品出口, 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今天日益弱化。即使给相关企业以出口退税, 也不能够促进它们的产品更快进入国际市场。出口退税在个别行业已经明显丧失了原有的拉动作用, 企业对此不再热衷。上面表格数据显示, 虽然我国从2012年开始, 连续三年出口退税总额呈现增长趋势。但是这是绝对值的增加, 增长幅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却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表格数据也间接证实了我国目前出口退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加上过去几年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倡导靠开拓国内市场, 提高内需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往靠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被消费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取代。这也使得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面临国内经济大环境变化的影响, 这也是造成出口退税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出口退税中骗税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不利于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出口退税是国家为了保障我国出口企业的利益而制定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但是, 某些不法企业打着出口的幌子, 进行骗取国际出口退税的行为, 这种骗税的做法目前是我国比较常见的现象。国家海关总署每年都会公布对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案件, 近几年此类案件呈现高发趋势, 骗税金额也呈现快速增加趋势。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越来越隐蔽, 以往增开出口增值税发票等常规方式已经很少见, 很多骗税都是国内企业与国外进口企业内外勾结的结果。2015年1月份, 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海关总署共同曝光河北某企业重大出口骗税大案, 该企业长期采用隐蔽手段, 与国外进口企业勾结, 不断虚开专用报关发票进行出口退税抵扣, 涉案金额达到4.5亿元之巨。这些不法企业的存在,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对中国出口产生恶劣的影响。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 尤其是出口型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提高我国出口退税对出口与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合理建议

1. 政府和企业应当制定有效机制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双反调查”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解决日益严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很多国家采取保护本国弱势企业的做法, 我们要予以尊重。但是对它们采取不合乎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侵犯中国企业利益的做法要坚决予以反对。我国政府要做好我国出口企业的后盾, 对待一些亟需扶持的企业要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 如果某些外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出口产品展开双反调查, 我国政府应当做好中国企业坚强的后盾。同时, 我国企业也要学会应用国际贸易组织的原则、法律法规等,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国企业还要学会用进口国当地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口退税机制要想在今天继续良性运行, 必须要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上述贸易保护主义问题, 积极应对不正当的“双反调查”。

2. 处理好出口退税与政府财政收入的关系, 为国家经济建设支出提供保障

既然我国已经把国家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转移到“消费”这架马车上, 刺激出口这架马车的出口退税政策也应当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改变。因为, 要想发挥好“消费”这架马车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需要政府财政支出的保障。因此, 调整好现有出口退税和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 适当减少出口退税的比例, 增加财政收入, 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财政资金, 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变。简言之, 就是在保障我国出口继续发展的前提下, 适当调整出口退税的比例和范围, 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进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财政资金的助力。

3. 提高国家重点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力度, 为经济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帮助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 从出口看, 要改变以往工业低端产品和原材料出口为主的方式, 扶持更多高新技术产业, 出口更多高新技术产品, 让中国由出口大国变成真正的出口强国。从国家出口退税看, 就是要提高国家重点行业的产品的出口退税力度, 让这些高新产业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 减少传统出口行业的退税力度, 让出口退税措施更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总之, 在今天我国要改革出口退税具体内容, 让出口退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换代,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口退税对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的积极推动作用。

4. 严厉查处出口退税中的各种违法行为

出口退税中的各种违法行为, 不但给这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也扰乱我国出口市场秩序, 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 对出口骗税等行为国家应当严厉打击, 对相关责任人依据我国法律规定进行从重处罚。针对日益隐蔽的出口骗税伎俩, 我国相关管理部门, 如海关和税务机关等, 要设立专门部门, 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 识别这些不同以往的骗税伎俩。这样才能够保障出口退税机制的良性运行, 进而促进我国出口行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国家出口、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而当下之所以取得如此傲绩, 与我国执行的出口退税措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出口退税措施让我国企业在出口产品的过程中减少了出口成本, 扩大了出口份额, 进一步拓展了市场范围, 增加了产品国际竞争力, 进而拉动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面对我国目前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我国政府应当对原有的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有效改革, 让出口退税机制在新时期更加契合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红.出口退税对出口、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影响[J].中国统计, 2003 (8) :34-36.

[2]邱启东.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及经济增长影响之实证研究[N].博士论文.苏州大学, 2009.

[3]王广龙, 何平, 马弘, 李求实.中国大陆进出口行业汇率弹性及其受资本密集度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6) .

[4]李雅丽.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影响研究——基于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3) .

鞋业出口贸易及出口市场问题研究 篇8

1 鞋业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注:资料来源于2010年中国海关总署网站统计数据

从纵向上看,我国鞋类出口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1978年,我国的出口排名在世界第34位,出口总额不到200亿,鞋业出口贸易处于萌芽和起步的初级阶段;②改革开放之后,整个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鞋业出口贸易也取得了飞速的增长,到2002年,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鞋业出口国,直至2007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鞋业出口国之一,改革开放至2007年这段时间为鞋业出口贸易的黄金时期;③2008年鞋业出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复苏,各主要贸易国掀起了抵制中国鞋制品的狂潮,我国的鞋业出口贸易正在经受着“冰与雪的考验”。

注: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注: 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海关总署网站统计数据

从横向来看,2008年中国鞋类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其中美国是第一大市场,欧盟是第二大市场,出口到这两大市场的金额占中国鞋类出口总量的50%以上;尽管2009年市场重心发生了部分转移——东盟逐渐取代欧盟的市场地位,但美国仍然是我国鞋制品出口的第一大买家。

结合贸易方式来看,发现鞋业出口正在由加工贸易的方式转向一般贸易。根据中国鞋网的统计资料,2009年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鞋60.9亿双,增长5.2%,占同期我国鞋出口总量的74.5%。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2.1亿双,下降17.5%,占14.8%。

2 鞋业出口市场存在的问题

中国鞋业出口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出口市场比重倾斜度过大,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据环球鞋网的数据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对美国出口鞋17.3亿双,下降10%;对欧盟出口13.4亿双,下降3.4%;对东盟出口7.6亿双,增长61.5%;对日本出口5.2亿双,下降2.1%。上述四者合计占同期我国鞋出口总量的53.2%。尽管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迅速,但由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极大地抵消了增长的效果,最终鞋制品的出口量基本保持在去年的水平。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不断深化,欧美等市场的消费能力持续萎缩,直接影响了我国鞋业的出口。据统计,国际上已经有10余家大型鞋类零售企业宣布倒闭,其中包括美国鞋类连锁店Shoe Pavilion、运动鞋品牌连锁店Foot Locker等老牌公司。随着外部市场需求的持续下降,我国鞋类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

中国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引起一些贸易伙伴的关注与不安,贸易保护主义也纷纷抬头,中国鞋制品的出口接连遭到欧盟各国的反倾销和抵制。2008年以来,俄罗斯采取了措施严厉打击“灰色清关”,对我国鞋制品的出口造成了相当的阻碍。2009年3月,欧盟针对我国皮鞋延长反倾销措施15个月,并征收反倾销税;2009年5月1日,欧盟委员会开始执行《要求各成员国保证不将含有生物杀灭剂富马酸二甲酯的产品投放市场或销售该产品的决议》,严厉禁止进口鞋中含富马酸二甲酯;近日欧盟为鞋履生态标志订立颁发准则,修改一系列产品释义以及订立新准则。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今,我国鞋类产品遭到美国和欧盟的扣押超过了53起,再加之某些国外媒体近年刻意渲染所谓的中国“毒鞋”事件,不仅阻碍了我国鞋业产品提升国际地位,而且也直接对出口形成冲击。

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势抬头,加上出口市场结构的失调,严重制约了我国鞋类产品的出口。

2.2 出口增长、经营方式粗放,鞋制品出口企业利润增长缓慢

从环球鞋网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鞋制品出口主要依靠数量拉动,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自2000至2009年,我国鞋类出口数量由39.7亿双增加到81.7亿双,出口金额由98.5亿美元增加到265.7亿美元。其中,塑胶鞋的出口占近6成且持续增长,皮鞋出口显著下降。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塑胶鞋39.7亿双,增长6.9%,占同期我国鞋类出口总量的58.9%,比去年同期上升5.7个百分点,价值93.5亿美元,增长2.3%,均价为每双2.4美元,下降4.3%。同期,出口纺织材料制面的鞋11.8亿双,下降0.8%,价值33.8亿美元,增长4.6%,均价为每双2.9美元,增长5.4%;出口皮鞋7.4亿双,下降23.2%,占同期我国鞋类出口总量的11%,比去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价值69.5亿美元,下降15.6%,均价为每双9.4美元,增长9.9% 。可见,数量与金额的增长是同步平行的,金额的增长是由数量堆积而成的;出口的鞋制品中,高附加值(皮鞋)和中高价位的鞋类正在逐渐减少,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制约。事实上,据网上的相关数据,除皮鞋外,2009年我国鞋制品的出口单价均在2.5至3.3美元/双的水平,出口利润一般在5%-17%不等。

据估算,与2007年相比,2009年全国整体制鞋业成本上涨达20%左右,使众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此外,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我国仍然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一些优质原料、研发设计、核心技术以及国际品牌、市场营销等增值较大的部分还是要依赖外国。

2.3 缺少优质的自主品牌,产品档次低下

我国出口的鞋类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一方面,随着原材料价格、运费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成本优势有所削弱。另一方面,2008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平稳,而同期我国鞋类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印尼和巴西等国货币对美元均大幅贬值,加之越南、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周边国家具有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鞋类产品价格竞争优势相对弱化,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巨头相继宣布缩减在我国的采购计划。[1]

在国外,只要提到“中国制造”,“中国城”,外国消费者就好联想到一家家廉价贩卖店和堆在地上的粗制滥造的低价品。如果想给家中添置摆设,绝不会想去购买“中国制造”。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所引以为傲的OEM生产形式,造就了“中国制造”低价劣质的形象。然而这种OEM方式除了初期出口创汇能力强的优势外,还容易导致厂商为了争夺利润过度进入市场,从而诱发恶性竞争,使得行业利润空间减少;此外,这种OEM方式还会扼杀企业的创新意识,使企业变成单纯的“加工机器”,始终无法建立和维护自主品牌,难以脱掉低档次品的帽子。

2.4 “非市场经济”的软肋

作为一种政策手段,一些国家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采取歧视性政策,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而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国价格比较”办法来衡量中国产品是否倾销。虽然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对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认定有所改变,但仍进行严格审查。譬如欧盟在1998年4月通过了反倾销修正案,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仍在个案处理的基础上审查我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在修正案中又针对我国提出市场经济的五条标准。又如澳大利亚虽然从1996年起不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但仍视中国为“转型市场经济国家”,有条件地将“市场经济国家”待遇适用于中国,具体做法是“有条件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仅适用于来自中国的成品产品,不适用于半成品。[2] 这对我国鞋制品贸易无疑是极大的阻碍。

3 实现鞋业出口发展的新出路

为了保护鞋产品的出口动力,从2009年6月1日起我国将鞋类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为15%,这确实对鞋企度过难关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促进作用(2009年鞋制品出口量与2008年的基本持平能证明这一点)。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周边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把制鞋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如越南、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其制鞋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导致我国鞋类产品的成本优势不断被削弱,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巨头相继宣布缩减在我国的采购计划。目前新兴国家制鞋行业发展迅速,如越南制鞋企业总数已达2万余家,2009年其鞋类产量已列世界第5位,在世界10大皮鞋出口国中越南排名已升至第4位。

在强手如云的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制鞋业和鞋制品贸易公司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寻求新的出路。

3.1 继续拓宽外销渠道,“内外兼修”改革营销方式

作为鞋业出口大国,国际贸易的经济发动机的作用始终不可忽视,暂且不论外贸依存度的利弊程度,毫无疑问,拓宽外贸渠道、扩大国际贸易的规模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商务部的相关发言人表示,商务部一直非常重视中国鞋产品出口问题,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研究运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已安排的轻工产品促进资金,支持鞋类企业开展贸易促进活动。目前,此资金实施办法正在制定中,具体使用方向主要定位于扶持鞋类产品出口销售渠道的拓展,主要用于涉及研发能力的提高,出口营销方式的改革,行业标识的海外注册和推广宣传,行业操作规范的研究、制定、推广等项目方面。这些无疑有利于鞋类出口企业走出困境。

此外,作为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大国,潜在的消费能力是空前巨大的,任何其他国外市场都难以与如此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相抗衡,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潜在的消费能力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减少鞋制品的出口压力和相对剩余[3]。改革以往的出口换汇和出口赚退税的营销理念,消除低价倾销的影响,彻底摆脱行业内部为了挤占国际市场而形成的竞相压价怪圈,树立生产为大众化的消费服务的观念,通过资助有关行业中介组织邀请国际知名营销大师授课等方式,向企业宣传现代营销理念,加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营销体系,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国外成熟销售网络、设立专卖店等方式,创建自有销售渠道。实现营销观念的“出口”——不将全球市场截然分开,而是将其看成一个总体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生产—营销—消费—扩大化生产—……的营销方案,以彻底告别生产与消费的脱节,摆脱生产的盲目性。

3.2 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突破国外贸易限制措施

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遇到的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帮助我国皮鞋行业应对和跨越这些措施,商务部组织轻工商会和中国皮革协会编制了皮革及皮革制品出口技术指南和出口鞋类技术指南。

从我国鞋制品所遭受到的贸易壁垒种类来看,反倾销和环境质量标准是遭受次数最多的非关税壁垒,这两种贸易壁垒都对我国的出口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不同的是,前者主要以“低价”为特征,后者以严格、繁多的技术性标准和环境指标为标志。要彻底克服这些壁垒,除了积极应诉和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制定完善的技术标准,告别低价促销的营销模式。[4]

3.3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和做强品牌

我国鞋制品一直都没有能够引以为傲的自主品牌,大多数制鞋商都实行和推崇OEM方式,满足短暂的眼前利益。而据统计,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3年,品牌生命力往往不足2年,令人忧心的是,当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三左右。自主品牌的缺失和创新能力薄弱程度可见一斑。

世界名牌HogoBoss的精美衬衣在美国售价达130美元,而其中60%以上的利润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我国制造商在耗费大量资源所赚的加工利润仅仅只占产品总价值的10%不到。在中国加工生产的鞋印上NIKE的品牌标识后可以卖到500~2 000元,利润可达200%~300%,而事实上,加工企业仅仅攫取了10%左右的利润。由于缺少自主品牌,我国企业只能处于外贸分工的低端,利润空间始终无法实现大幅度的提升。要想使“中国制造”告别粗制滥造和低价劣质的糟糕形象,必须下决心加大研发投入,创建自主品牌。

事实证明,自主品牌从建立到维护并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深刻印象,往往需要20年的时间,确实也是相当不易,所需的投入也是相当可观的。然而,一旦形成自主品牌,这种名牌的影响力往往会比组建20家营销公司带来的效果更明显、更久远。为了长期的利益,为了提高企业创新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建立自主品牌呢?

参考文献

[1]中国鞋网.中国鞋类出口数据分析报告[EB/OL].(2010-02-22)[2010—07—10].http://www.cnxz.cn/news/201002/22/182237.ht ml.

[2]佚名.中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指控的原因[EB/OL].(2009-06-17)[2010—07—12].http://hi.baidu.com/21dakai.

[3]钱军.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J].中国经济周刊,2008(11):48-49.

出口 篇9

(一) 保障率不足风险

保障率不足风险是企业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会遇到的一种基本风险。风险共担是出口信用保险的一项基本原则。一般来说, 保险公司会根据对进口客户的独立资信调查结果给予50%~90%的理赔率, 客户资信越高, 理赔率越高;反之, 理赔率越低。因此,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 并不能保证防范100%的收汇风险, 只能防范理赔率范围以内的应收外汇账款的风险。因此, 企业自身也必须加强对客户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尤其是低理赔率的客户, 说明保险公司从专业的评定角度将其确认为高风险客户, 企业在与其开展业务时, 必须从结算方式、结算周期、业务量上综合考虑, 以求将风险降到最低。关于保障率不足的风险, 有些企业会陷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只要采取组合措施, 就可以100%规避保障率不足的风险。比如, 国内某企业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一境外客户的出口合同申请出口信用保险, 保险公司在其批准的循环额度内为其核定了70%的理赔率, 该企业以为将剩余的30%部分再通过其他措施得到保障后就可以没有任何风险了, 于是要求国外客户必须先提供30%的L/C结算方式, 剩余部分再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合同规定的结算方式。其实,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旦该客户真的发生了收汇风险, 保险公司按已发货未收汇总额的70%给予投保企业理赔后, 企业将会把包括L/C结算方式在内的应收未收的外汇账款的权益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

(二) 额度失控风险

额度失控风险是企业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可能会遇到的最重要的风险。企业在向保险公司申请出口信用保险时, 一般是根据本单位以前年度的出口额度向保险公司申请一个总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如果企业的出口客户较多, 并且结算方式与风险程度各不相同, 还可以在总的信用保险额度内针对不同的客户分别为每一个客户申请一个不同的可循环使用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和理赔率。在这种情况下, 取得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后, 就需要对每一个客户的实际发货未收汇额度进行控制。一旦超过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发货, 超额部分发生的逾期不能收汇的损失将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例如国内某出口企业, 在向欧洲某客户出口自己的产品时, 向保险公司申请了结算期为150天、理赔率为90%、在1年内可循环使用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获得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后, 由于该公司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疏忽, 在发货时放松了对出口信用保险额度的控制, 最后实际发货比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多出了近百万欧元。结果该客户突然宣布破产, 根据规定, 保险公司只对该公司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内的出口收汇给予90%的理赔, 超额发货部分不予理赔。后来, 保险公司考虑到与该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才对超额发货部分给予了不超过50%的理赔。由此可见, 这种额度失控风险一旦发生, 带给企业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三) 申报延时风险

申报延时风险也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必须重点防范的风险之一。其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对境外客户发货后不及时向保险公司申报发货信息, 提报发货发票、发货提单等单据;二是当境外客户出现收汇逾期时, 不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客户已经发生逾期收汇的信息。由于申报不及时, 不能使保险公司迅速跟踪调查客户的信息, 可能导致损失的扩大。

(四) 风险控制机制失效风险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之后很容易放松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 认为投保之后风险就完全转嫁给保险公司了。其实, 出口信用保险只是规避出口收汇风险的一种防范手段, 其发挥风险规避、促进出口作用的大小与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密不可分。一般来说, 企业自身的收汇风险控制机制完善, 再辅之以出口信用保险, 发生风险的几率就小, 出口信用保险就越能起到帮助企业扩大出口的作用;反之, 作用就越小。

(五) 分散投保、效率低下风险

由于对关联公司的出口不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国内一些通过设立境外销售子公司来扩大海外销售的大公司, 一般采用境外公司直接在当地投保信用保险的办法, 但由于信用保险具有政策保障性, 不同的境外国家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不同, 其保险费率与理赔程序也不同, 由境外公司分散投保很容易导致投保成本高和理赔效率低等问题。

二、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收外汇账款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企业防范出口信用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出口促进作用的重要保障。对出口企业来说, 一套完善的内部应收外汇账款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开发新客户前的综合调查、结算方式与结算账期的合理选择、投保额度的合理申请、发货后的动态跟踪调查等。只有将企业内部的应收外汇账款风险控制制度和出口信用保险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作用与出口促进作用。

(二) 加强出口信用保险额度的综合管理

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强内部控制:一是建立出口信用保险额度统一管理制度, 如可以由财务部门的收汇岗位集中管理。二是建立多级审核制, 即在发货时由发货人员、财务人员、部门经理等多级审核, 通过多设审核闸口防止超限额发货情况的发生。三是建立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使用台账制度, 逐笔登记限额内的出口发货情况。四是建立出口信用保险额度使用情况动态检查制度, 每一笔发货之前都应仔细检查未收汇余额是否还在额度之内, 对于超过出口信用保险额度的, 必须立即跳闸。五是建立出口信用额度使用情况定期分析制度, 按周、按月编报分客户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使用情况分析报表。

(三) 建立定期申报制度

企业一旦获得保险公司对出口客户的循环授信额度并正式开始发货, 就必须建立定期申报制度。定期申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定期申报对授信客户的出口发货信息, 提交发票、提单等出口单据;二是一旦发现出口客户出现收汇逾期的情况, 立即向保险公司申报客户的逾期信息;三是一旦客户的逾期超过一定期限, 必须及时向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申请。

(四) 对终端客户进行集中综合授信管理

通过设立境外公司扩大出口的企业, 可以通过选择国内的保险公司申请对终端客户进行综合授信管理。目前, 国内已经有大型出口企业采用这一投保模式, 即通过国内母公司的总授信额度向境外销售公司的所有重要终端客户分别申请一个子额度, 当终端客户发生收汇风险时, 由国内保险公司统一理赔。这样操作不但可以降低综合投保成本, 还可以提高理赔效率。

(五) 选择合理的结算方式与账期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并不能完全分散出口收汇风险, 因此, 企业在出口业务上, 还必须选择合理的结算方式, 严格控制结算账期。投保前与投保后应采用一样严格的控制标准, 而不能在投保后就放松控制标准。企业对客户的风险控制措施必须到位, 在投保时, 才能尽量争取到高的理赔率。

(六) 与保险公司建立客户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出口 篇10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和海洋面积最广的省份, 海南发展出口贸易具有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 区位方面, 海南地处南海国际海运要道, 靠近国际主航线, 通过海洋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相连; 资源方面, 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土、海洋、矿产、油气和热带海岛旅游资源, 适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和海岛海洋旅游业;政策方面, 海南享有全国最为优惠的开放政策, 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面、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但20多年来, 海南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 海南出口贸易不仅规模偏小, 还面临严重的贸易逆差。1995年至2003年期间, 海南外贸出口额一直徘徊在8亿美元左右, 尽管近十年来有长足发展, 2012年仍仅有31.4亿美元, 仅占全国出口的0.15%;与国家对外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外汇储备规模日益增多的状况相反, 海南除极少数年份外均为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贸易逆差达到80.5亿美元, 为当年出口额的2.56倍。

由于出口导向型增长在我国的适用性, 海南未能成功培育出与其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相匹配的出口贸易可能是海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 当前, 国际经济局势和全国贸易形势正面临重大变革, 海南能否以此为机遇, 通过加强战略谋划将资源、区位和政策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是关系到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的重要问题。 本文采用引力方程对海南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海南出口贸易潜力和方向, 以期能对海南未来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提供经验支持。

二、模型与数据

自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首次将物理科学中的 “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国际贸易研究以来, 引力模型 (或方程) 已成为分析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以及贸易政策评价的基础性工具。 早期的引力模型在纳入解释变量时完全模仿自然科学, 认为两个地区的双边贸易流量同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 同双边距离成反比。 后续研究从两个方面对基准上述模型进行了拓展:一方面, 为了更精确的反映双边贸易的决定因素, 实证文献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相继加入共同边界、语言、法律渊源、区域性贸易安排等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Head et al., 2010) ;另一方面, 为了解决引力模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问题, 大量经济学家基于一般均衡的贸易分析框架从不完全竞争、需求多样化、技术差异、企业异质性等不同视角出发推导出类似传统型引力方程的形式, 从而奠定了引力模型的微观基础。 关于引力模型的详细论述可参考Bergstrand and Egger (2011) 、Anderson (2012) 等综述性文献。

引力模型因其形式简单且直观而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在实际使用中的估计结果也十分令人满意, 较好地解释了双边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 因此, 本文也采取引力模型分析海南商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借鉴相关研究, 本文的实证模型设定为:

其中, Tit为因变量, 代表海南向贸易伙伴i在t年的商品出口额, 单位为万美元;各自变量的具体含义、预期符号和理论解释见表1;除虚拟变量外, 其余变量均取自然对数。

表1说明:a.截至本文成文, 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12个, 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 但由于中国与冰岛和瑞士的协定还未生效, 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和哥斯达黎加跟海南无贸易统计数据而未包含在样本中, 本文实际考察的区域贸易组织包括CA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10) 、CEPA (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2004) 、CSFTA ( 中国 - 新加坡自由贸易区 , 2009) 、ECFA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 、CCFTA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 2006) , 括号内数字为协定实施年份;b.一般引力模型自变量还应包括贸易双方是否有共同边界, 但由于海南是岛屿省份, 故略去此变量。

本文研究样本的选择按照两个方向展开:第一, 贸易数据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按此方向选取的贸易伙伴为24个, 时期区间为2004-2011, 其中一个贸易伙伴仅有2006-2001年的数据, 故样本观察值为190 (23?8+6=190) , 记为Data A;第二, 包含尽可能多的样本对象和尽可能长的时期区间, 按此方法选取的贸易伙伴为33个, 时期区间为1996- 2004, 因时期跨度长且部分贸易伙伴数据波动大, 本文将数据每四年取平均, 扣除缺失数据后得到样本观察值99个, 记为Data B。1

海南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来自历年《海南统计年鉴》;GDP和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 “世界发展指标 (WDI) ”数据库 (台湾除外) , 台湾的数据来自2012年版《台湾统计手册》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 距离数据为海口与各贸易伙伴行政中心 (其中台湾选台北, 香港选市中心, 其余贸易伙伴选首都城市) 按经纬度计算的直线距离, 数据来自黄金易园网站2; 区域经济组织按照商务部公布的我国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区资料自行计算;共同官方语言和法律制度数据根据CEPII的Gravity Dataset数据库3中贸易伙伴与中国内地的取值计算。

三、实证结果

对引力模型的估计一般采用OLS方法, 但若模型存在异方差或测量误差, 则采用OLS方法估计的参数将是有偏差的, 而应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 (Poisson pseudo-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PPML) (Santos Silva and Tenreyro, 2006) 。 从表2中实证结果可知, 所有参数符号都符合预期, 且两种不同数据集进行回归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不同估计方法之间除个别参数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外, 参数符号也一致, 说明海南商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结果非常稳健。 从可决系数 (R2)可知, 采用PPML方法估计的结果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故下文采用表1中列 (1.2) 和 (2.2) 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表2中回归结果显示, 贸易伙伴经济总量 (GDP) 增长10%将导致海南对其商品出口增加6.94%或7.30%;贸易伙伴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 对海南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正, 表明海南与其伙伴的贸易关系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以行业间垂直贸易为主, 其影响弹性为0.236或0.309;距离对海南出口贸易有显著的负影响, 贸易伙伴与海南的空间距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减少海南对其出口0.822至1.009个百分点。 简单计算后可发现, 在相同条件下, 中国内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可增加海南对其出口101.4% (e0.700-1) 或155.2% (e0.937-1) ;与贸易伙伴有相同的官方语言能提高海南商品出口97.6% (e0.681-1) 或99.0% (e0.688-1) ;而海南与拥有相同法律体系的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额较其他伙伴高73.3% (e0.550-1) 或86.3% (e0.622-1) 。

四、出口潜力测算

遵循盛斌和廖明中 (2004) 的研究思路, 本文也通过比较实际出口水平与引力模型模拟的 “理论” 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 (称为模拟值) 来估算海南出口贸易潜力, 实际值低于模拟值是“贸易不足”, 反之属于“贸易过度”。 采用表2中列 (1.2) 和 (2.2) 的回归结果模拟海南样本区间内出口贸易潜力的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 除比利时外, 根据两种数据集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贸易不足”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周边地区 (如台湾、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和日本) 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 (包括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瑞士等) , 而海南主要传统市场基本属于“贸易过度”状态。 以数据集Data A估算, 如果海南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贸易达到潜在水平, 可将海南出口规模提高17%左右。 具体来看, 占海南出口贸易半壁江山的四大传统市场中, 香港、美国和德国与海南的商品出口贸易属于 “贸易过度”, 但对日本的出口潜力仍有待挖掘;近年来海南对东盟地区的商品出口迅速增长, 尽管与新加坡和印尼的贸易已处于过度状态, 但马来西亚和泰国仍有较大出口贸易潜力;其他因贸易规模较小而未纳入样本的其余东盟国家以及、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仍是海南需要重点突破的地区。

注:a.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Huber/White/sandwich estimator) ;b. Data A中伙伴国家 (或地区) 为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台湾、泰国、英国、美国、墨西哥和越南等, Data B中除上述外还包括瑞典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c. *、** 和*** 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注:a.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Huber/White/sandwich estimator) ;b. Data A中伙伴国家 (或地区) 为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香港、法国、德国、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台湾、泰国、英国、美国、墨西哥和越南, Data B中除上述外还包括孟加拉国、巴西、智利、以色列、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瑞典和瑞士; c. *、** 和*** 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框架度, 本文研究了海南省商品出口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出口潜力结构, 结果表明:贸易伙伴的经济总量及其与海南的空间、文化、 制度距离和要素禀赋差异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尽管海南与传统出口市场 (香港、美国、德国) 已处于“贸易过度”状态, 但对亚洲周边地区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出口潜力, 而东盟、非洲和中东也是海南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地区。

说明:表中数字代表贸易潜力, 计算方法为实际值/模拟值。

扩大出口贸易,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海南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个战略机遇期, 实现岛屿经济体科学、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 为此, 本文建议海南应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和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出口贸易, 特别是加强对东盟、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拓展的力度,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同时, 要充分把握国家与瑞士、 冰岛等欧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机遇, 继续拓展欧洲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 中日韩 (10+3) 对话机制, 继续扩大对亚洲周边地区的出口规模。

摘要:本文基于引力方程实证研究了海南出口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出口潜力, 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伙伴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贸易伙伴与海南的空间、文化、制度距离均是影响海南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尽管与香港、美国、德国等传统出口市场已“贸易过度”, 但对亚洲周边地区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关键词:出口贸易,决定因素,出口潜力,引力方程

参考文献

[1]盛斌, 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 2004, 27 (2) :3-12.

[2]Anderson J E.The Gravity Model[J].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2, 3 (1) :133-160.

[3]Bergstrand J, Egger P.Gravity equations and economic frictions in the world economy[J].Palgrav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lgrave-Macmillan Publishing, 2011.

[4]Head K, Mayer T, Ries J.The erosion of colonial trade linkages after independ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0, 81 (1) :1-14.

出口 篇11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北京时间7月21日19时起,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对8.11元人民币。

当时众多金融分析专家认为,相比此前5%—10%的市场预期,2%的升值只是人民币进入长期升值进程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过程远未结束。从目前的汇率1美元对6.83元左右人民币来看,金融分析家的预测是正确的,5—10%的预期已显乐观,截止2009年1月,已升值近18%。

(二)

直接经济损失

由于很多企业没有提前预见到人民币升值,并没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使很多还没有结汇的企业蒙受了损失。影响不仅表现在企业户头上的美金市值蒸发不少,部分已经签定的出口定单的损失,也只能由企业自己来承担。长远的损失还表现在升值带来的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这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使纺织品出口企业,尤其是依靠量的扩张来取胜的企业或小企业遭受沉重打击。

出口依存度高的行业对汇率的变化极为敏感

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一般来说,国家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大国对外贸的依存度低,小国外贸依存度比较高。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外贸的增长。举例来说,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70%。一个国家经济的成熟程度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度。较发达的经济体较少地依赖于外贸。高达70%的外贸依存度表明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例如,服装和鞋类的出口依存度为71%、DVD机为63%。这些行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

低价竞争模式难以为继

中国的出口产品赚取的只是加工部分的加工费。而现代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利润显示,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对于5%的利润来说,2%的汇率调整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有可能是生死攸关的。一直以来,“低价”是绝大多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共同形象,也是其攻城略地的制胜法宝之一,家电、纺织、机械等行业无一例外。但低价竞争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不仅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产品出口的利润空间微薄,人民币的升值,使得依赖低价竞争模式的中国企业出口利润空间变得更为稀薄。

(三)

但人民币升值从长期看却是中国摆脱初级产品“世界工厂”的形象,促使产业升级,减少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使中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高产品价格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认为,按照现在这种汇率小幅度变化的趋势,中国今年下半年的出口形势不会出现恶化的情况,而且如果下半年不出现大幅升值,小幅度调整人民币汇率还将有利于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改变。沈丹阳根据一份调查结果表示,“大部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都还有上涨空间,现在小幅度上升人民币汇率,相当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应上调,客观上起到了提高外贸利润率的效果。”但他同时也表示,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人民币小幅升值基础上的。

总体而言,中国产品质优价廉,即使有所涨价,相对欧美仍然经济实惠。这样一来,总的出口数量减少不会太大,而利润将会有所提高。

一位分析人士认为,就今年上半年的中国与欧美纺织品争端来看,尽管取消配额后中国出口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期利润并没有相应的增长,给美国提供了优质低价的产品,还受到质疑和制裁,国内企业的价格战已经伤及自身。人民币升值恰恰为国内企业提高产品出口价格提供了一个契机。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何帆博士分析,人民币升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一部分利润很薄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对于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生产企业,能够承受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影响。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的奥康集团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温州鞋业出口的均价仅为1.5至2美元,而该企业的出口价格是这个价格的10倍。坚持走高端使企业能够保证丰厚的获利,应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明显较高。

减少贸易摩擦改善外贸环境

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持续增长,外贸出口环境恶化。来自商务部的资料表明,2004年前三季度,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46起,涉案金额11.1亿美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遭遇反补贴调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外贸出口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出口大国,外贸结构不合理。中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贸易占了总出口的83%;由于出口产品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出口产品价格处于低价位。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一方面需要出口来拉动经济,另一方面随着出口的增加,中国的贸易条件也越来越恶化。而人民币的升值可以降低中国的贸易顺差,减少中国和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改善外贸环境。

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转型

如果进一步对人民币升值后的各行业情景做一个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因为人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如服装,玩具和纺织品等)将受损;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如机械和交通设备行业、航空、化工和通讯等)将受益。

从行业利益来说,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是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扶植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从长期来说,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说,外资的投资成本增加,但技术密集型的外资企业的受影响程度远远小于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这也是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政策的需要。鼓励外资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应用更高端技术,走低消耗、高效益之路,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使中国摆脱仅仅是初级制成品的“世界工厂”形象。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有助于调整产品的市场目标结构,从而使外资投资的项目更关注国内市场,更多地通过提高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减少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使中国经济可以更平衡、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四)

企业积极应对汇率改革。汇率改革促进了外贸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效应初步显现。67.9%的样本企业选择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加以应对;60.7%的企业选择通过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以应对,51.4%的企业选择通过谈判、维护出口产品价格加以应对。

汇率风险是进出口企业经营中一直遇到的问题,没有就不正常。面对人民币实

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那些从事进出口业务和拥有外汇资产的企业,应该综合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自身财力和外汇市场的具体情况以积极应对。对于以美元结算的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无疑会造成其资产缩水,所以如何规避汇率风险是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中心。

采用金融手段

有30.77%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项。据介绍,“远期结售汇”是国内出口企业首选的避险产品一企业和银行按照现在的汇价进行远期结售汇(一般是三个月),从而锁定风险。统计显示,进出口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手段:根据某商业银行分行的统计,从10月份开始,远期结售汇量比前6个月激增3~4倍。出口企业应该及时结算现有的外汇,尤其是美元结汇,企业的即期交易合同该履行的马上履行,近期交易合同及时履行,同时尽可能多的签下企业远期合同,签不下的就争取锁定远期交易汇率。

对于一些出口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由于人民币汇率已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给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待出口日期确定后,就应立即向银行申请价位锁定,签订产品的保值协议。这样在约定期限内,不管人民币是升是降,对于企业来说所赚的利润是不变的。在结算上,为了避免风险,企业可以要求在收款的时候采用人民币或者是其他强势货币结算,或者是合同一经订立,就在外汇市场上买入相应外汇的看跌期权,约定可以在未来的收款期以商定的价格把美元转换成其他货币如人民币。或在合同订立后,企业在外汇市场卖出外汇期货,约定期货的成交日期正好是预期收到外汇付款的日期。这样,就避免了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如果企业外汇负债数额比较大,最好的方法就是进入外汇市场买入外汇期货,合同的期限定在负债偿还的日期,或者是买人外汇期权。这些都将以比较小的成本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巨大外汇损失。

向客户转嫁成本或压低制造成本

和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是很多出口企业很自然能想到的避险方式,但是这要冒着客户流失的风险;对于纯外贸企业来说,还可以压低采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产品供应商来说很可能选择不通过外贸企业,直接做自营出口。

加速产品换代、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中指出,汇率机制的改革和人民币的升值对出口的企业有一些压力,他们调整的策略应该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产品升级换代,争取价钱卖得好一点。克服其它方面的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企业加大高档设备的进口。特别是产能扩张要求高的企业,会利用人民币升值,进口国外的设备,增添或替换更新现有的生产设备,加大固定资产的资本支出;同时大型企业集团也会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实施全球化战略,以减少国内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相应地。产品的升级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挑战。同时也可以和海外的零部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出新的产品,购买力逐渐增强的国内市场,也给予了更高端产品以尝试的市场机会。然而大多数的一般贸易企业,特别是占大头的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基本在10%以内。人民币升值2%虽然现在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企业如果不加紧避险,不寻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则今后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差。然而要实现“产品升级”,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显然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人民币升值虽然在短期内影响了出口业务增长,但长期看对医治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失衡的病根是有益的。

此外,避险的其它方式还有“调整进出口比重”、“调整进出口国家和地区”,这两项的中选率很低,均只有3.85%。虽然说升值意味着人民币可以在国外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产品。但是对于大多数外贸企业来说,进出口业务的比重并不是轻易就可以做出调整的。

参考文献:

[1]陈梦雯,《从外贸依存度看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三十一期

[2]吴湘,《人民币升值:外贸转型迎来绝佳时机》,民营经济报网络版2005年7月

[3]经济参考报,浏览时间2005年7月28日

[4]《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8月

[5]杜亮,《赌家“磨刀霍霍”商家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七期

出口 篇12

1 出口退税政策概述

出口货物退税 (Export Rebates) , 简称出口退税, 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制度, 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 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 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扩大出口创汇。这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 并为各国所接受的一种税收政策。

2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 财政和税收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渐明显,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几度调整, 在推动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强化产业调节政策、调整出口结构、推动出口企业出口增长等一系列措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企业的有利影响。

2.1.1出口退税促进出口企业出口的增加。出口退税是国际市场的惯例政策, 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独特作用, 主要表现在:促进进出口企业的出口增加、加大贸易量、推动内部经济发展等, 另外, 出口贸易的增加还推动了上游企业和其他关联行业的发展, 促进社会的就业率提高, 增税创税上效益显著, 加速了市场的活跃。2.1.2有利于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随着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 退税金额逐渐增加, 出口退税的资金缓解了企业在出口上出现的资金短缺现象, 加快了资金链条的连接, 激励了企业的发展。2.1.3有利于企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退税政策中可以看出, 国家大力支持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在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下, 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够获得更大的优惠, 这极大地提高了其对外出口的积极性, 努力去拓展国外市场,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传统的优势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立足, 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和资金投入,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 使企业产品由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2.2 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2.2.1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过于频繁加大了出口企业的运营风险。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变动加大了企业运营风险, 对于实力、类型不相同的外贸企业, 政策的变动对其本身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从长远的角度上看, 大型的进出口企业能通过改革生产工艺、技术、加快产品升级等形式降低成本, 较快地适应社会, 相对而言, 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相当低下, 对市场份额的抢占优势也不明显, 容易被挤出外贸行业, 甚至直接被淘汰等。2.2.2出口退税率调整导致企业出口的商品价格低廉, 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出口退税率若提高, 将使得我国出口商品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这可能会引起其他竞争国家的报复,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极易引发价格战, 贸易利益日渐微薄, 其价格优势可能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2.2.3出口退税率调整使企业税负压力增大。出口退税率若降低, 企业的征退税率之差将会增大, 而出口收入乘以征退税率之差作为进项税转出, 减少进项税额, 应纳税额将会增加, 从不同程度上, 征退税率之差的增大导致增值税税负相应增加。如果, 对全部货物出口或出口比重大的企业来讲, 当征退税率之差变大时, 进项税额转出就越多, 在全部进项税小于进项税额转出时, 还会导致与出口退税政策不相符的“倒交税“现象, 这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政策相悖。

3 出口企业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政府对于出口退税的调整, 充分地利用政策调整所带来的有利因素, 避免不利影响, 出口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发挥自身优势, 突出产业特色, 塑造品牌形象。

随着近年来市场的稳固发展, 各种产业园区数量逐渐加大, 如何利用区域较强的资源优势, 发展产业特色文化产品, 加强企业生命力, 成为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因此, 外贸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对品牌的培养, 树立起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效应为自己的产品树立更好的形象与信誉, 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品牌效应来增强对供货企业与资源的控制。建立完善企业的营销网络, 提高企业品牌的营销能力, 稳定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和高档次的产品是企业创立品牌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当加大对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的力度, 同时还应当积极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努力提高企业生产和研发的能力。

3.2 优化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竞争力。

目前大多地方受到资源性、高耗能产业结构的制约, 出口企业主要以资源性产品为主, 结构过于单一, 附加值不高, 因此要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发挥地方的产能优势, 积极开展初级产品加工, 延续产业链, 并对产品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 促进能耗产业的转换, 加大研发新兴产品力度, 增加新兴行业产品出口贸易, 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加技术产品出口量。

3.3 积极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要审时度势, 把握市场脉搏, 积极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抓住潜在的商业机会, 实现竞争的超前性。建立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现代决策者要进行科学的而不是单靠经验的决策, 就需要大量的经济和市场信息, 控制信息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外贸企业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行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是指企业在对国际市场进行科学细分的基础上, 为自己寻找与众不同的目标市场, 根据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并实现占领市场、获取满意利润的目标。差异化战略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追求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因此,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关键是企业必须准确地预测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化和竞争对手的现状及动向。

4 结论

出口退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 对企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于大型企业来讲其意义重大, 能促进企业成本降低, 提高市场积极性, 加强产业结构整合, 提高竞争力等;而对中小型进出口企业来讲, 加大了亏损的额度和可能性, 由于本身对市场和政策变换的适应能力较小, 使得企业生存空间狭小, 同时制度的把握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够也使得企业对国家政策调整的预防能力低下。因此, 进出口企业要紧跟时代发展, 整合产业结构, 加大产业改革, 增加产品技术含量, 打造品牌效应, 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才能利用好这一双刃剑, 使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哈继铭, 邢自强.出口退税新政恐难解贸易顺差难题[J].中国经济周刊, 2008 (24) .

[2]徐全红, 林浩.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出路-非中性出口退税政策-以2008年新出口退税政策进行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 2008 (1) .

上一篇:城市的品位在文化下一篇:文章非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