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非天成

2024-06-16

文章非天成(精选5篇)

文章非天成 篇1

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现象,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遇到并为之头疼。这仅仅是学生个人的责任吗?学生是教师教出来的,教师是学生写作道路上的引路人。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对此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长期积累和不断训练的动态过程中使学生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和进步。因此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改变当前的低效甚至无效的作文教学现状,以便让学生能从容地应对高考,就成为了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首先要积累生活经验。怎样积累生活经验呢?勤于观察,精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之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是提高 作文水平 的关键。所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引导学生增强对各种新变化的敏感性,能留心并发现它,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用片断形式反映它。无论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游泳的鱼儿、林中唱歌的鸟儿,还是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从“小”察起,这样才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才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同时观察离不开思考。当你看到一处迷人的景致,就需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词语,用什么样的比喻才能将它更好地描述出来。当你因为一个生活细节而感动得热泪盈眶时,就需要思考怎样描述才能使这个细节也能同样地打动别人,失去了这些思考,就不会写出精彩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督促学生记下这样的每一个精彩发现和每一个动人场景。

其次要积累写作素料。怎样积累写作素料呢?扩大阅读面,坚持写读书笔记。阅读永远是写作的基础,是思想意识的源头活水。一篇篇精选的课文,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都是作文中闪亮的“贝壳”。一个人的阅读知识面越广,想象力就越丰富,见解就越深刻,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越强,写出的文章也自然能高人一筹。所以,,我们必须把阅读作为我们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授时,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从课文中寻找作文素材,如教张洁的《我的四季》时,,我会带领学生欣赏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并仿写,摘抄其中有哲理的语句并背诵。课余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剪贴报刊杂志、收集人群交谈、聆听新闻传记、欣赏哲理散文等,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观察社会、感悟人生、阐发理念的能力。

最后,写作文时鼓励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选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积累的素材中选材料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

二、精心选题,有感而发

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教师要精心选题。那些学生没兴趣写没话说的题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心情,不利于写作水平的发挥。题目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写有话写,还要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这样写起来才得心应手。写考试作文时,要引导学生选自己熟悉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角度,并从中发掘出新意。只有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写作产生强烈的期待,有不吐不快的冲动,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作品。

鼓励学生写随笔。中学生的生活中虽然很平淡,但细细观察,每天都会有新东西新感悟,要督促学生及时记录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见闻趣事,从而把写作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因为感悟小而放弃,也不能因为记录麻烦而废弃,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稍纵即逝的想法,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从而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另外随笔的写作,应该形式灵活多样,不必循规蹈矩;篇幅短小精悍,不必鸿篇巨制。开始不一定规定学生要写什么内容,无需约束。为了打开学生思路,可以为学生专门开设一些札记栏目,如:美丽一瞬、家庭记事、心灵独语、友情传递、读报有感、新闻点击、世事杂谈、人生感悟等。

三、下水示范,教学相长

学生普遍怕作文,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那么教师的“下水文”无疑起到了导航、排忧、解惑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写作体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的指导往往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而有了写作体验的指导才能对症下药。如果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起思考,一起作文,作文后再共同切磋、讨论、批改,那么写作文的过程变成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教学不只是纯原理的灌输和纯技巧的传授,而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撞击、共鸣与磨合。写作的指导还是思想的指导。如果学生没有激情、没有思想、个性平庸,你对他讲再多的写作,也只是对牛弹琴。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鼓励学生订阅《杂文报》等。

文章非天成, 妙手难得之 篇2

——第七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课程交流实录

大陆与港澳台的中小学教学交流这些年很频繁。今年上半年,珠海举办第七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课程交流之写作教学研讨活动,一些人以为是老一套。没想到这一次亮点频现,新意扑面——

台湾孔维勤老师的《我的妈妈》一课在海峡两岸都教过,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大陆学生笔下的妈妈都是勤劳善良、关爱孩子的伟大母亲,大多是对母亲的歌功颂德,几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台湾学生眼里的妈妈可以是“肥滋滋的母老虎”,可以“丑陋”,也可以“凶狠”,其思维比较活跃,文章不失“童真”。对写景习作的课,大陆教师着眼于考场应试,会教几种写法套路或模式,让学生获取作文高分;可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港澳教学,则重视方法技巧和生活实用的训练。香港何艳云老师的《实景写作》课,教给学生这类文章写作的步移法和多感官描写法,课上得具体细致、可视可感,学生兴致高昂,让人感到很是受用。深圳王雪娟老师上《微型小说猜读续写》一课给学生的惊喜感觉是:作文课怎么这么快下课了……

这次活动带来了新的作文教学观点、新的教学内容处理方式,以及对写作教学现状与趋向的新的思考。这里,我们从研讨综述、课堂实录、感悟点评三个视角,分三期展现活动的“亮”与“新”,期待大家阅后有收获、受启发。

——编者

◆研讨综述◆

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诗人的豪迈,是妙手可得文章者的自得与潇洒。然而,陆游是天才写手,而我们今天面对的是教育大众化、人人都要读书的时代,深入研究如何教会每一位学生写作,显得尤为重要。从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章本非天成,妙手亦难得之。写作文成为与“文言文”、“周树人”相提并论的“三怕”之一,作文教学已然成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难题。本次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教学研讨会以“中小学写作教学研讨”为主题,把脉当前课堂教学的难题与困惑,切合时代和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本次会议便成为与会者莫大的期待。

本次会议于5月份在珠海市北师大分校及珠海市第三中学如期举行,为期两天,会议议程有专家论坛,有两岸四地及新加坡教师的课堂教学及专家点评,内容充实。

第一天上午简短的开幕式上,主办方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致辞,他引用《礼记·中庸》里的句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谈到自己对国内作文教学的看法以及值得反思的问题,他说:“写作很难,难在它难以量化。”“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的学生写过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对他们的成长有过什么影响?我们在什么程度上能够达到这一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可见我们的作文教学历来缺乏系统的研究。接着,澳门中国语文学会理事长胡培周先生在发言中回顾了这项活动的起源及历程。

接下来是专家论坛。来自新加坡的洪瑞春、台湾的孔维勤、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的郭海军,以及容理诚、唐建新、马新民等专家分别发表自己对作文教学的见解和观点。洪瑞春先生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概况,华文在新加坡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面临许多困难,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乐学”,并且能够“善用”,这是华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他还说到,写作不是孤立的事情,阅读和写作在课程中应当是结合起来的。孔维勤老师的语言很鲜活,很亲民,走上讲坛就说:“带着好奇和雄心,我走向你们。”孔老师谈到台湾写作教学的大致情况:一个月2个小时的写作时间,每学期写4篇文章;写作教学的方式是:教师给题目,学生写作,然后教师批阅,写得好的划几个圈圈,盖一个章子就算了事,所以,台湾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有下降的趋势。看来,台湾与大陆作文教学过程大致相同。孔老师认为,“语言有魔力”,“训练思想的好办法是让你不断地说话,这种说话不是本能地说,而是有思考地说话”,喋喋不休的言语未必能成为写进文章的语言。大陆专家的发言也都各有见地,各自显山露水,每一位专家的发言都值得我们聆听与思考。

本次研讨会最令人期待、践行观点且能够给各位与会教师直观启发、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是三个半天,来自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的4位及大陆的5位教师展示的9堂现场写作教学公开课。同一个舞台上,不同年级,不同主题,不同风格,来自不同地区教师的写作教学课例交替展现,异彩纷呈,他们在给予我们新的作文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处理方式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与未来趋向的诸多思考。

本次活动的9堂写作教学分享课,为我们提供了多主题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参考,也将为中小学写作教学及研究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这9堂课给予我们不少启发,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很多思考,这些启发与思考归纳起来有如下5个方面。

1. 生活作文和创意写作可以很有趣

本次活动展示的几堂作文课,向听课者传达了这样一条信息:写作文并非都是苦差事,其中也有乐趣可言。例如,邱运来老师的四年级童话故事创意写作,在实践他的“无痕写作”意念,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从头至尾不提“写作”二字,课堂上引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循序渐进地完成写作任务。

台湾孔维勤老师的四年级《我的妈妈》的现场写作训练,虽然开始就告诉学生今天的任务是写作文,“写一写你的妈妈”,但从课堂进展情况来看,学生也无痛苦可言,因为脑子里有关妈妈的事情太多了,他们有话可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阶段的写作兴趣容易培养,学生对切合自己生活的写作也并不感到苦恼,他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顺着自己的思维,想什么就写什么,我手写我口,对他们来说,写作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引起学生兴趣方面,港澳台的教师上课,口袋里都揣着小礼物,对上课表现杰出的学生适时给予奖励,这是他们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还有,澳门赵雅欢老师对初一学生的“写景抒情”片段写作,深圳王雪娟老师对高一学生的微型小说猜读续写(创作),甚至容理诚老师的文言文自传仿写,这类表现生活情感与想象作文的写作也大多有趣。然而,关键在于引发兴趣之后,要让学生能明“理”,懂得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2. 议论文写作挑战作者的思维能力

本次观摩课由东莞和珠海两位教师分别展示了高中议论文的写作课例。两堂课都属于写作之后的点评课,对高一和高二学生讲高考模拟作文,前一堂课对高一学生讲,难度较大,后一堂课训练重点明确,学生评改作文的点多而散。两堂课的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客观上说,这不是两位老师的不足,而是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真实情况的直接反映。要求学生对同学或考场作文进行评改,首先必须告诉他们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文章。教师要求学生评改作文,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范本。议论文的“逻辑力量”不是噱头,而是可以用来量化的准绳。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及其研究最大的困惑就是缺少明确具体的标准,教学时误把评分标准当成写作标准。例如,邱老师说他的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易于表达,乐于表达”,“易”与“乐”可测量吗?训练的重点清晰吗?严格地说,这8个字不是“标准”。再者,也有人认为“文无定法”,作文水平难以量化。其实不然。好文章并非没有标准,而是我们没有研究清楚它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把“意念化判断”作为文章批改的标准,以至于高考作文“趋中率”现象严重,拉不开差距,这对作文能力强的学生极为不利。

也有人批评:“考场作文不说人话,说鬼话。”出现这种情况错误不在学生,其实考生很想说“人话”,说正确的有用的话,可是,就教学实践来看,他们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说才算是“人话”。这就给我们一线教学提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文章写作要说什么样的话才恰当,才算是人话?很显然,这“人话”就是观点,就是对话题或材料,或者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怎样才能说好“人话”呢?能够拓宽写作的思路,能够准确且有逻辑地表达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许这就算在说“人话”了。

与前面所述的生活与创作类文章相比,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与评价显得步履维艰,学生的写作实践也会艰难苦涩得多,毕竟,议论文的写作在挑战作者的思维。

3.“写作能力从阅读中来”

写作能力从阅读中来,这是新加坡洪瑞春老师给予我们的启示。洪老师的《从阅读到写作》这堂课容量很大,表面上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手写作文,看不到学生的写作成果,而实际上,洪老师这堂课已经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观摩课显得弥足珍贵。课前,在与洪老师交流时,他说起了公开课教学的难处:有时候,学生只是个道具,老师其实是要给在座的听课人讲课。的确如此,我们听课者从中获益匪浅。

洪老师的课,首先寻找写作的难点所在。洪老师课前对学生的作文困难做了一个调查统计,从6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写作文困难的原因。

接下来,确定写作提升的方向。找到困难所在是解决难题的前提,下一步就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加强:第一,内容上,考虑内容的深广度与丰富度;第二,表达能力上,做到通顺、生动、句式多样、简洁、词汇丰富;第三,篇章结构上,做到严谨、有条理、段落清楚;第四,表达手法上,做到叙事方式与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老师告诉学生,在写作文这件事情上,每个人的困难不完全相同,有的人认为开头难,有的人认为结尾难,有的认为全文组织结构难,更多的人认为“欠缺从不同视角探讨问题的能力”、“有观点,但欠缺丰富观点的能力”,以及“表达手法掌握不足(叙事与修辞掌用)”。一个班级这么多同学,每个人的难点又都不一样,老师没有办法在课上解决所有人的难题,怎么办呢?去阅读好文章,从阅读中学习。

然后,教给学生“从阅读到写作”的理念。老师给学生分别引导学生对文章开头、结尾、全文结构、及加强表达手法的提升方式进行思考。老师选择一些好的开头、结尾的例子,给学生讲解作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从列举到概括,再推而广之,让学生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老师运用同样的方法告诉学生,提高文章的结构能力,拓宽写作的视角,丰富文章的观点内容,都必须“从阅读到写作”,坚定这个信念,并且努力去实践它,这样才能慢慢地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这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法,符合学习迁移定律。

最后,向学生提出自我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几点建议:一是有目的地阅读,阅读过程中多比较、多思考。二是有目的、有系统地整理阅读资料,为写作需要提供参考。三是写作时,有目的地转移应用阅读得来的写作方式与技能。并且告诫学生:“成功是试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提高写作能力,从阅读中学会写作方法和策略,学会怎样开头和结尾,学会怎样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写作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4. 每种文章都有“法”可依

多数人喜欢以“教无定法”一词来搪塞多年来我们对作文教学研究的严重缺失,其实,每一种类型的文章都有“法”可依,这个“法”古人归纳为8个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只是针对不同的文体,其“物”与“序”各有不同罢了。

首先,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记叙文(包括编写故事)讲究叙述的精彩,既要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又要考虑情节的波澜曲折和出人意料,“文似看山不喜平”;说明文需要运用客观的语言和通畅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说明某件事情或某个事物;议论文则注重逻辑的力量,要求语言准确、精练,有概括性,有逻辑地表达观点,特别注重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起、承、转、合等。因此,每一种文章都有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作文教学需要研究并实施,才能逐渐改变“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全线崩溃”(温儒敏语)的局面。

其次,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美国最新课程标准强调从K年级起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无论是编写故事,还是表达观点,最后都必须回到主题,用一句概括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本次观摩课中,三位教师涉及结构问题,其中新加坡的洪老师和珠海的黄老师在教学中告诫学生要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台湾的孔老师则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学生要重视文章的结构。他说,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像我们的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大拇指就像开头,简短有力,引出下文;小拇指是文章的结尾,简要总结全文;中间三个手指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写得充分而有力量。在孔老师看来,写文章就像演戏,出场很重要,开头要尽量吸引人;文章主题当然很重要,主题的定位要准确;结尾可以很简单,能够收束全文就可以。

除了结构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修改文章的意识。例如,孔老师发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中就有两张白纸,他告诉学生一张是用来写初稿的,另一张是在修改之后,认真抄写的正式稿纸。修改之后,认真抄写,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可见,孔老师为学生为课堂教学考虑的细致与周到。

对写作教学来说,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教学中怎样培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说真话、抒真情的问题。从孔老师的《我的妈妈》教学中可以看出,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有真情实感,以真事感人,以真情取胜。孔老师的这堂课在海峡两岸都教过,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两地学生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大陆学生表现出的思维是单向度的,往往只有一种声音,例如,珠海学生笔下的妈妈都是勤劳善良、关心爱护自己的伟大的母亲,文章大多是对母亲的歌功颂德,几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台湾学生的思维则比较活跃,他们眼里的妈妈可以是“肥滋滋的母老虎”,可以“丑陋”,也可以“凶狠”,这样的文章不失“童真”,孩子们写出来的文字是他们自己能够体会到的“真情实感”。

5. 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输出”能力

教学不是脱口秀而是示范。教师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能学会,或者不能实际应用,这都是一种浪费,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本次活动中,香港何艳云老师为我们讲授的《实景写作》一课,再次体现了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香港教学重视方法技巧训练的技术主义倾向。一开始老师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很生动也很活泼。接着,老师说去珠海海滨公园游览,出发前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怎么去?告诉学生这就是写作要求。接下来,进入本堂课的核心环节——教给学生实景文章写作的两种方法:步移法和多感官描写。讲授什么是步移法时,教师呈现香港海洋公园的地图,引导学生看地图,告知去香港海洋公园怎么走,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步移法。再用3分钟时间读老师为他们提供的文本,了解步移法的过程,最后再读叶圣陶的《黄山三天》,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步移法,巩固所学知识,再次强化什么是步移法。讲授多感官描写方法的时候,教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一张实景图片,与学生一起讨论:看到什么?想做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感觉到什么?运用问答的方式一步步推动课堂进程,让学生明白实景文章写作时需要运用多感官描写,这样可以使文章内容生动有趣而又丰富多彩。教师对这两种描写方法的教学非常具体细致,可视可感,学生的兴致也被激发得如此高昂,就连听课者也觉得很是受用,启发不小。从教学内容安排和写作方法指导上说,这的确是一节内容完整而形式完美的课,然而,再好的方法也代替不了写作能力,写作教学的关键是怎样化语言文字的“输入”为“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输出”能力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看不到第二天的情形,老师说第二天带学生去海滨公园游览,是否真去,游览回来是否真写作文,写的结果怎么样,我们都一无所知。不过,如果把何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移植到平常的实景作文教学中,一步步落实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输出”水平,这堂课就完美了。

总而言之,作为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的忠实追随者,我是满怀期待而去,也满怀收获与困惑而归。收获如上,困惑如下:

写作教学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会写哪些类型的文章,这是写作教学必须面对并且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可惜初中阶段的“淡化文体”,高考作文的“文体不限”,使得这个首要问题依旧扑朔迷离。

写作教学对谁教?写作教学的对象不是作家,课堂写作不只是教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而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写作文,写他们将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使用的文章。但教学中怎么就难以落实到位?

写作很神秘吗?写作能力是老天赋予的神秘力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见,写作教学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回归理性。作文是可以教会的,问题是怎样教才更有实效?

文章非天成 篇3

一、准确定位, 尊重为要

作文是小学生练笔的最主要途径, 要想培养学生这一书面表达的能力, 必须正确地对学生作文进行定位。对小学生而言, 书面表达是一项基本技能的训练, 不是文学创作。因此, 在评价和批改学生作文时, 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的作文。

在评改作文时, 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表达。在批改作文时,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随着年龄、阅历、语文能力等各方面的增长, 孩子们自然会知道如何更明晰、更顺畅、更得体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如果教师对学生用真情实感写出的文字要求过高, 提出过多的修改意见, 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有时候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反而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只要学生在作文中写的是真话, 表达的是真情实感, 语句通顺, 言达其意, 哪怕是思想有些幼稚, 甚至有些“另类”, 也不必大刀阔斧, 而要尊重孩子的原意。要知道, 批改作文不是代替学生写文章, 而是要教给他们写作之道、修改之道, “授之以渔”, 让他们学会自己行走。

二、因人而异, 鼓励为主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文评改亦是如此。学生层次不同, 要求也有差别。优秀的学生要让他们精益求精, 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就足够了。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在批改作文时, 要坚持鼓励为主, 多多理解学生、多多尊重学生、多多呵护学生, 不吝赞词。这样, 孩子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会在无声中产生, 他们更愿意在老师面前吐露真情,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就这样被点燃, 对作文的爱好就这样被激发。

三、形式多样, 实效为上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 精批细改。但这种方法有时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文本发下去, 有的学生都不去看一眼老师的批改情况。教师批改学生作文,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

1. 变单层评价为多层评价

以往的作文评价多采用一个题目、一个要求, 一竿子到底, 这样大规模的作业形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使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俯就作文”, 能力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却又跟不上, 兴味索然。针对这种情况, 宜采取分层布置作文任务, 并分层评价的方法。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文任务, 便可以得到肯定, 学生充满了成就感, 对作文的兴趣就会日增。

2. 变揭短评价为亮点评价

以往的作文评价, 很多老师总是通过对作文的阅读评价,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修改意见。但因为更多的是“揭短”, 学生未必领情, 反过来可能会降低甚至丧失作文热情。笔者尝试在作文的评改中, 尽量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只要有一个亮点, 就捕捉之, 放大之。而在赏析别人的作文、欣赏别人的亮点的同时, 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暗点”“短板”, 并学而改之。这样, 扬其所长, 让他们自改其短, 教师省心省力, 何乐而不为呢?

3. 变单次评价为多次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文, 目的不是完成作业的批改,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么, 对于作文就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 一改了事, 而应该把作文评改看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改了, 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修改后, 再评改, 再提意见, 学生再修改, 甚至三改、四改, 这样既增强了评改的客观性, 同时又把评改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使学生在评改中不断进步, 从而实现评改目标。

四、突出主体, 学生为天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在作文讲评课上, 笔者让学生先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其他同学对所读习作进行评价, 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后, 再让他们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可以尝试运用下列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提高评改效率。

1. 个人自述

划定评改小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学生逐一介绍自己本次习作的有关内容。每次自述, 除一般介绍外, 还要围绕本次习作目标, 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

2. 小组合作评改

首先根据学生水平划分小组, 组内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组员的作文共同讨论, 逐一批改, 填写评改报告单。报告单上有这样几项内容: (1) 小作者姓名; (2) 作文题目; (3) 作文中的“宝石” (重点项, 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发掘、多填写) ; (4) 作文中的“小毛病” (对组员作文中的明显问题进行列举并提出修改意见) ; (5) 作文小组综合评定等级。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篇4

关键词:作文;生活;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83-1生活作文就是将作文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展开,从而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作文活动的一种强烈愿望,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往往不能引起最大程度的关注,而作文教学的目的便是要培养学生在习作中的生活化倾向,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体悟生活,从而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得以拓展,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生活作文的本质就是要根植于丰富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显露出最美好的童真,真正地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属于生活的纯粹的作品,属于具有生活活力的作品。

一、亲近生活,积累真素材

素材的积累源自于生活,只有让学生亲近生活,才能写出生活化的作品,就像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与作文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充实的程度与写出的作文质量是成正比的,只有在不断地充实写作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故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地注意培养学生走进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搜集素材,比如说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积累生活素材习惯的养成,多读书,多亲近大自然,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的途径。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一》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没有日常的生活积累,学生是没有办法写出充满着生活情感文章的,如果教师在平时就告诉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自己曾经游历过的美丽景色,并作出相关的记录,然后教师再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会更加地轻松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自己看到了自然界中的一些美好的事物时进行拍照,并在照片的后面写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自己为自己制作一个生活中的照片墙,这些照片便是学生在写作中最好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告别无话可写的困扰,并且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文章才是浑然天成的,具有生活气息的。

生活的泉水源远流长,可谓是无可枯竭之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善于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才能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最有效的素材,才会在写作文的时候,做得到信手拈来,用自己的妙手书写自己最美好的童年。

二、体验生活,寻找真感觉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更需要在学生写作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尤其是表达的情感的自由,每个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每一个作品,只要是学生自己想说的,自己看到的,自己想到的,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出来,写自己所写,感自己所感,才是生活作文写作的前提。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习作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让学生写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时,对于父母的关怀有没有最感动的时候,现在的小学生娇生惯养,他们对于父母的感情往往不会懂得感恩,教师就要激发起学生的感恩情感,利用多媒体播放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动人故事,唤起他们的热情,但是即便如此,还有的同学这样来说,“老师,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值得写的事情,我的父亲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我不喜欢他,我的妈妈是一个特别地爱唠叨的人,我也不是很喜欢,”面对这样的思想,很多的同学和老师会持一种反对的态度,会对学生说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而这其实正是真话,对于这样的作品教师不能立即就否认,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感悟,应该给予鼓励,在鼓励的同时,再启发学生对父母应该感恩,如果我们渴求的是同一个答案,那么学生的思想如何发展?

改变千篇一律的模式和思想,就要真正给予学生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让孩子们抒真情,说真话,在写作中感受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三、立足课堂,拓展生活内容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是很丰富,而课堂恰恰为其提供一个有力的契机,可以借此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习作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也能够感受生活,体味生活,并将课堂转变为提升自我的生活体验的阵地。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演绎,在演绎中体味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课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让学生懂得知错就改,懂得宽宏大量,进而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做过的错事进行表达,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进行,这样一来,课堂成了生活作文的主要阵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给予学生思想的尊重。

引导学生将书木上的知识、场景内化为自身体验,成为自己的生活内容,充实自己的作文,使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作文也更加生活化。

作文非天成有法成妙手 篇5

尽管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有限的, 但他们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创造潜力, 他们的思想是无限的。在作文训练中, 教师要立足于有限, 追求无限。

一、热中取精

“热”即热点问题, 就是能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生活、工作、情感的变化, 具有普遍性, 充满时代气息。父母情感、代沟、减负、班里流行风等热点给学生带来的有无奈、有期望, 这些都是学生耳闻目睹的真真切切的生活, 教师要教会学生采撷源头活水之浪花, 表达心灵的感触。《新课标》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心声:“每个星期天都跟这个星期天差不多。一大早, 被迫从暖融融的被窝中爬出来去学画。到了下午, 忙着上叽里呱啦的英语课。晚上, 一遍遍地抄英语句子, 画一幅幅布置的画。我一边做着这些作业, 一边想着我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个快乐的星期天。”这就是小作者真实的星期天, 在望子成龙的这个时代, 难怪小作者的作文以《星期天你快乐吗?》为题。

二、小中见大

写文章需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没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它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 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的启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敏锐地捕捉折射心灵、反映时代的瞬间, 从浅浅的微笑、一花一草、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小小的感动中体会生活。笔者班上的一个同学在《情系风筝》中讲述了他在绿色公园遇到一位放风筝的老人, 通过攀谈得知老人为圆遇车祸身亡的儿子小时放大龙风筝的心愿, 每年在这里带着儿子的照片放风筝。“风筝虽小, 情意无限, 这巴掌大的风筝, 正是老人的精神寄托。每个人的心中不都应该有一个风筝吗?象征着希望, 承载着向往……”小作者的心被真挚的爱感染了。月圆花香、虫鸣猫戏, 七彩多味的生活, 形形色色的人物, 只要做有心人, 细细观察, 处处留意, 就可汲取生活中的养料。

三、平中见奇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从常见的泊船中想象其逆水而入的万里行程, 从平常的雪想象它历经千秋的不平凡, 心游千古, 视通万里, 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意境。人的生命短暂, 视野有限, 而借助想象却可以“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但丰富的想象力也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 沿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生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发展的过程。写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想象, 想象也是充实作文内容不可缺少的手段。

读书是积累, 是储备。读, 要展开想象, 让文字与生活融合, 让景物人在脑中活起来, 理解语言创设的情境的奥妙。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想象, 使平凡的自然更有意蕴。

四、同中求异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古流芳的诗词中不乏写雪景的名句, 虽不出现“雪”, 但总是让人意犹未尽。《新课标》指出,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 教师要提倡学生自主命题。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 从而常中见新, 老树开新花, 开辟宽广的思维领域。如, 让学生以《十一见闻》为题进行写作时, 笔者就以这种思想引导学生, 从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异彩纷呈:有的学生写市场繁荣、市容改观、举家欢聚;有的学生写借购销两旺倾售三无产品的不法行为, 无视居民利益的“高音喇叭”现象;还有的学生抒发感想和困惑, 如乞丐盛行, 真假难辨, 同情心不便轻易施舍之事实, 着实发人深省。

上一篇:出口下一篇:围术期临床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