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控制(共10篇)
出口控制 篇1
松散回潮作为烟厂制丝线影响烟叶感官特性的首道加工工序, 其加工精度对后续各工序工艺指标有着直接的影响。松散回潮的工艺任务是将切片后的烟块进行进一步的松散, 通过加温、加水, 使烟叶松软, 提高片烟的韧性和耐加工性, 为后续加工奠定基础。
松散回潮出口水分是该工序重要工艺指标, 但由于不同等级片烟吸水能力不同、来料流量有波动、测量滞后性、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出口水分过程能力 (CPK值) 相对其他工艺指标偏低, 严重影响了工序加工质量。因此提高松散回潮出口水分稳定性, 实现精益生产、准确控制备受厂家关注。
一、传统控制方法
目前, 在行业内针对松散回潮出口水分有两种传统控制方式: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1. 开环控制
开环控制, 即出口水分检测结果不反馈回来影响当前控制过程。在实际操作中, 通常预设一定量的入口水分, 由操作工根据生产牌号的加水比例要求和物料总量计算出相应加水总量, 并根据物料设定流量, 从而得出一个恒定的加水量。
由于开环控制主要依靠操作工自身经验进行加水量调节, 尽管很好地控制了加水总量, 但很难保证加水过程的均匀性, 出口水分波动较大。
2. 闭环控制
闭环控制, 即将出口水分检测结果反馈回来与设定值比较, 并根据其误差调整加水量的控制方式。传统的闭环控制有多种, 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控制方式为简单PID闭环控制和串级控制。
(1) 简单PID闭环控制
简单PID闭环控制, 同样是预设一定量的入口水分, 但与开环控制不同的是, 其根据出口水分检测结果和设定值之间的偏差调节气动薄膜阀开度, 从而调节加水量的多少。
简单PID闭环控制方式虽然能够根据出口水分的实时变化自动调节加水量, 参与出口水分的控制, 但是由于加水喷头位置与出口水分检测位置存在一定距离, 控制响应时间滞后, 控制效果不甚理想。
(2) 串级控制
部分厂家根据生产状况, 结合简单PID闭环控制的优缺点, 采取串级控制出口水分, 即在原有前室加水的基础上, 滚筒后室增加一个喷头, 实施后室补偿加水。此时, 松散回潮加水系统的泵变频器和气动薄膜阀分别作为主、副两个被控对象串联使用。
在该加水系统中主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副控制器的设定, 副控制器的输出控制气动薄膜阀的开度, 使出口水分能够保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
采用串级控制出口水分, 其过程能力 (CPK) 通常能够大于0.8, 但往往达不到1, 此种方式相对简单PID控制效果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受到物料进入滚筒后松散的位置和程度难以控制, 来料流量波动相对较大, 同牌号不同等级烟叶吸水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干扰, 采用串级控制方式控制出口水分很难达到系统平衡。鉴于干扰量较多, 目前许多厂家根据自身生产状况对出口水分控制方式进行了优化改进。
二、预测控制
1. 加水模式
开环控制能够保证加水总量, 不存在滞后性;闭环控制能够跟踪出口水分, 并进行实时调节, 将两种控制方式融合, 并淡化出口水分的实时变化影响, 就形成新的控制方式:在入口水分变化时, 适时对前室加水量进行微调, 这样就能减少后室加水的滞后调节, 使系统能够迅速响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也就是说, 当来料含水量变化时, PLC程序会根据来料水分预测性微调加水量, 当预测控制效果较差时, 人工可以选择性的根据生产经验干预前室加水量, 从而形成预测控制。
2. 算法改进
在预测控制中需要针对牌号等级变化、工艺环境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设定修正系数。
以我车间现运行松散回潮工序为例, 加水系数和入口水分之间的关系为 (切片后烟块含水率通常为12%~14%, ) :
当入口水分低于12%, 持续时间大于10s时,
Vpv=V+100 (Wl-W) K (1)
当入口水分高于12%, 持续时间大于10s时,
Vpv=V+100 (Wh-W) K (2)
式 (1) 、 (2) 中:
V——加水系数理论值;
Vpv——加水系数实际值;
Wl——入口水分下限值, 通常依据工艺标准设定为12%;
Wh——入口水分上限值, 通常依据工艺标准设定为14%;
K——加水系数修正值, 在生产中K值可以进行手动修改。
将公式 (1) 、 (2) 写入PLC程序中, 由PLC根据入口水分波动和加水系数理论值计算出前室加水量流量, 形成前室加水跟随入口水分变化自动预测调节;后室二级加水补偿调节。由于前室已经预测、跟踪入口变化, 后室加水流量相对稳定, 系统滞后性相对较小。同时, 为减少波动, 设置人工调节优先 (每次调节持续60s后转为自动控制) , 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工操作失误导致的波动和误差。其中加水系数修正值K需要反复摸索, 多次修改, 才能得到最佳值。
三、结语
采用预测控制后, 松散回潮出口水分过程能力一般能够大于1.0, 控制效果有很大改善。
松散回潮作为制丝过程主要加工工序, 其出口水分是影响后续工序产品质量的关键质量指标。我厂现采用的控制方式取得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明辉.PLC在回潮机自动控制系统中的运用[J].广西轻工业, 2010.
[2]杨铁光.烟草松散回潮水分控制式的改进[J].科技之窗, 2014.
出口控制 篇2
1.经济风险
在进出口业务中,主要的经济风险是汇率风险。商品在外汇市场交换的过程中由于汇率的波动导致实际的收益与预想的收益产生偏差。而外汇市场是外汇投机的人创造机会的地方,如果外汇货币贬值,那么企业将会面临风险从而受到经济损失。其次,结算风险也是主要的经济风险之一。它一般是指与买家相关的风险,比如:卖家的企业破产导致无法进行结算或者买家故意欺诈收到货后拒绝付款。这些经济风险都严重损害了出口商的利益。
2.社会风险
进出口业务中的社会风险主要包括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它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或者企业发生的意外。运输风险主要是商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受到天气灾害、路途艰难或者由于运输人员看管不善导致运输的货物丢失或者损坏。同时还可能由于搬货人员不小心造成货物损坏或者遗落。此外,社会风险中的政治风险是指进出口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该国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还有许多不发达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都存在民族主义、极端主义以及恐怖主义活动,这使得进出口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除此之外,社会风险还表现在政治**、货币政策、政府颁布的禁令等。
3.物流外包合作风险
物流外包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外部环境因素所导致的风险,它包括自然环境,比如大雪、洪水、地震、大雨等自然灾害。同时还有法律环境,它是指国内外的法律对于进出口业务的相关规定。此外还包括市场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市场的不稳定性、外包市场的安全性和成熟度以及各个市场的竞争。其次,风险来源就是企业内部环境因素。比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存在矛盾、员工间的沟通障碍都是导致企业内部外包合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外包过程中还有信息传递因素,它是指物流商在签完合同后进行物流服务时可能会找下一级物流商,导致商品在传递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及时的接收到物流信息甚至接受的信息不够完整。这都会导致企业进出口的货物服务质量差、企业丧失业务控制能力、企业的机密外漏、商品的供应链断裂。因此企业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十分必要。
二、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要想减少风险就要首先强化风险意识、树立防范意识。因此进出口企业首先要派专业人士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对社会人群的喜好以及出口国的习俗、法律、偏好等的调查使企业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进出口业务的相关工作。企业及时准确的掌握客户资料加强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其次,企业对自己不擅长的业务要主动询问专业人士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决策以此减少企业的失误和损失。企业要强化每位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此外,企业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而企业的核心就是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因此建立机制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建设,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加专业化减少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风险。同时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建设,他们是企业的代表是员工的典范只有他们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员工才会效仿他们对企业忠心。企业要健全监督体系,让每位人员能够各司其职、爱岗敬业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因此,企业要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建全防范体系从而提升企业业务的水平和质量。
2.善于利用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信用保险相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新进的业务,它是政府为了支持出口业务防范收汇风险的一种措施。它承保的风险包括商业风险、政治风险等,从目前的国际趋势来看,进出口企业利用信用保险已经成为世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事前风险风范,比如帮助进出口企业做客户资信调查、提示企业可能发生的保险、提供风险预警信息等,其次还有事中管理,包括及时跟踪收汇情况、追踪买卖方的动态变化评估对方的信用风险,此外,还有事后相应的补偿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因此,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利用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为企业减少损失、增加贸易的机会、开拓新兴市场、锁定出口风险从而稳定企业的经营。
3.建立外包物流合作风险防范机制和管理策略
(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系统企业首先要加强外包合作风险管理组织建设,只有配备优秀素质的管理人员、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才是其他国际企业合作的首选对象。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健全业务的流程、对进出口业务的相关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规范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健全并完善风险组织机构。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的收到物流信息从而减小外包物流合作的风险。(2)物流外包合作管理策略首先企业要和物流承包商树立合作实现双赢的理念,做到信息和技术的共享。同时企业要和承包商互相信任,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更好地为彼此提供服务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企业要正确谨慎选择物流承包商。物流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出口企业的口碑和服务质量,因此企业要有针对性的、根据承包商的服务质量、口碑、管理以及承包商的企业文化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承包商。此外,在与承包商签订进出口合约时,企业应当注意在合同中增加特定条款,规范合同的相关内容尽可能的通过合同条款来约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从而降低外包物流合作的风险。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加入贸易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市场,甚至许多企业开始纷纷加入国际贸易的领域。这就要求企业在涉及进出口业务时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从而使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嗣俊.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与风险控制[J].时代金融,,(2):204-205.
[2]李拥.广西电子口岸海运物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风险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3]田甜.中国进出口贸易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
出口控制 篇3
财政部关税司司长王伟日前表示,明年要进一步完善税收调控的手段和政策体系,继续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在日前召开的“2008中国钢铁产业形势报告会”上,王伟表示,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多次调整出口退税和进出口关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调控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产能、调整结构。”
王伟表示,2008年,国家将充分发挥关税调整的宏观调控作用,跟踪政策实施效果,提高政策实施的针对性。首先,要完善税收调控的手段和政策体系,加强对能源、钢铁、化工、汽车等行业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关税政策;利用进出口税制方式,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促进资源、能源和高技术零部件装备的进口。其次,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由竞争性行业转向科教文卫等方面,并加快增值税转型、进口税收配套改革。第三,要积极做好相关政策调整,促进我国在更大的领域内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证券报
中央财政安排235亿元推进节能减排
财政部2007年安排专项资金235亿元,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日前,财政部召开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对财政支持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部署。
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按照“夯实基础、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创造环境”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立“以奖代补”新机制,采取财政奖励资金与节能量挂钩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建筑节能。二是支持中西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三是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中央财政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中西部地区电力、钢铁、造纸等13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给予奖励。四是支持建立节能报告、审计制度和能效标准、标识制度,做好节能基础工作。五是支持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监测、指标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六是支持“三河三湖”水污染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七是探索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加快建立有效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机制,探索建立排污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以及跨流域、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八是创造良好的节能减排政策环境,抓紧研究出台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和收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
——财政部网站
发改委: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基本形成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日前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说,要从四个方面科学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即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各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
杜鹰说,“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这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期。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协调性明显增强;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著提高;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的内涵更丰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据介绍,为推进区域合作工作,国家将出台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
——中国新闻网
商务部:我国正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贸易平衡
今年前9个月,我国的贸易顺差达1855.4亿美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规模。商务部指出,我国政府目前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贸易平衡。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王新培说:“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很快,但是中国的出口贸易在结构,特别在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
同时,我国也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进口。作为具体措施之一,今天由商务部主办的拉美及中东欧商品展览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哥伦比亚、巴西、匈牙利等16个国家的展商带来了各具特色的产品。
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局长冯洪章说:“我们对外国参展商给与免费的摊位资助,同时免费资助这些国家利用展会期间举办各种推介会,充分表明中国在缓解贸易平衡,积极扩大进口方面的诚意。”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贸易顺差增速已由6月份的86.4%回落到10月份的13.5%。
——CCTV《经济信息联播》
国资委:鼓励不代表所有央企都要整体上市
国资委副主任李伟称,国资委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利用资产创新手段,进一步推动国有资产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鼓励央企根据公司内部主业板块实际,在现有业务整合基础上,实现单一板块和分板块上市,按板块类型分别实现整体上市。
国有股转让必须以二级市场为基础进行定价,不能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进行一对一的协议定价。
未来国资监管的重点将向央企上市公司转移。继续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选择适当时机选择适当方式实现整体上市,但并不是所有央企都要整体上市。
——新华网
郑功成:调节收入分配格局并非简单“劫富济贫”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近日发表观点:虽然我国的基尼系数比较高,但还不能因此而认定贫富差距已经十分严重甚至可怕,因为国家继续处于发展上升期的格局没有改变,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在国家发展中获得越来越多实惠的格局没有改变。
我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人群体差距悬殊等。这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结果。特别是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包括了传统户籍制度限制,教育及社会保障、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差距等多重深层次差距。改革开放初期选择的渐进改革、区域倾斜、递次开放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与地区之间的差距。初次分配中的格局失衡、制度失范与长期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民财富分配的失衡与不公现象。而包括公共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内的再分配手段又未能够起到应有的调节财富分配的作用。
郑功成表示:对基尼系数偏大的现状,应当在规范财富分配的同时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基础,只有让劳动者获得合理的报酬,让高收入者承担起法定的义务,让低收入者获得相应补偿,才能维护起码的社会分配正义。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包括完善税收制度、确立劳动者薪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正常增长机制、节制高收入者的收入尤其是畸形收入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调节收入分配格局并非是简单的“劫富济贫”,而是
基于社会公平与分配正义,因为单赢的格局不可持续,多赢的格局才能持续发展,只能通过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中国新闻网
林毅夫:大胆加息抑制资产泡沫
“只要资产价格增长过快就应该大胆提高利率。”近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上海参加首届“北京大学校友上海论坛”时表示,他国经验表明,仅靠提高汇率无法解决资产泡沫问题,而且,合理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应在每年3%~4%,汇率大幅地提高会对国内的就业、农业的发展等方面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林毅夫指出,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中国台湾和德国同样面临着资产价格迅速膨胀、本币大幅升值的压力,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台湾由于没有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导致资产泡沫进一步膨胀,而德国则在本币升值的同时,不断调高利率,有效地抑制了资产泡沫。“我们应该更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根据需要调节利率,即便通货膨胀降低了,只要资产价格增长过快,就应该大胆地提高利率。”
在林毅夫看来,目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并没有严重偏离均衡汇率水平,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主动的、可控的、渐进的方式对待人民币的升值是明智的做法。
“目前我国人民币合理的升值幅度应在每年3%~4%。”林毅夫指出,这样虽然会对出口企业产生一定压力,但能成为提高技术水平、产业附加值,改进企业管理的动力。
林毅夫并不支持大幅度地提高汇率,他指出,人民币升值过快对我国国内的就业、农业的发展都很不利。他认为,人民币升值过快,会使出口减少,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同时企业就业能力下降,企业业绩的下降甚至会引起银行坏账率的提高。
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过快还会导致进口、尤其是农产品的进口扩大。“这对我国的农村经济、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都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林毅夫还表示,目前我国面临内需相对不足而外需过强的局面,必须增加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用调高汇率的方式并不能改变内需,只会使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
——东方早报
夏斌:应放慢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节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近日在“2007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表示,应该放慢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节奏。中国企业在利用全球资本市场时要注意对投资者的选择,要考虑能够为企业的品牌、资源整合、技术专利等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带来好处。同时,要考虑在不同市场的上市成本、上市效率和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李扬表示,中国股票市场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不可比拟的环境中运行的,因此,简单地用平均数或其他国家的指标来评价是不合适的,现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健康发展的市场。
他指出,近年来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明显提高,利润明显增长。同时,上市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并且企业总体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此外,企业创新能力提高非常快。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现在中国的企业利润进入高利阶段是和宏观经济运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控制初探 篇4
一、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及其风险
外贸企业是指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 进出口贸易主要是与外国当事人通过缔结契约进行买卖商品, 包括劳务、技术等的一系列具体业务。它体现了国家间的商品买卖以及与商品买卖有关的劳务进出口、国家间货币结算与支付等方面的业务和法律的关系。
出口贸易需要通过海关、商检、银行、保险、商会、外管局等相关部门来实现。一般的出口贸易主要将货物报关出口销往境外, 收取外币货款后办理外汇核销手续, 到税务局申请出口退税等诸多环节。
出口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 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 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具体表现:
首先, 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 涉及到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 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 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其次, 出口贸易的中间环节多, 涉及面广, 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 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 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 在出口贸易中, 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 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 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再次, 由于国际市场广阔, 交易双方相距遥远, 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 故易产生欺诈活动, 稍有不慎, 就可能受骗上当, 货款两空, 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最后, 出口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它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 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 以及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 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 从事出口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 出口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 出口贸易面临着客户的信用风险、收汇风险以及出口政策变化等风险。
二、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的分析, 可以看出, 贸易政策改变、经济滑坡、国际市场变化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因素均会导致外贸业务风险的发生。因此, 外贸企业对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极为重要。然而现实中由于风险的复杂性以及外贸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 导致外贸企业对出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即客户不能履行及时付款的义务而使外贸企业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一宗出口业务从开始谈判到签订合同, 从履约到货款收回, 整个过程无处不存在着风险, 然而在诸多应收款呆、坏帐案例中, 许多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隐患, 首先就从客户的信用风险中表现出来。
外贸企业对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认知不足, 出口业务普遍缺乏信用风险控制意识, 过分强调出口业务规模的扩大, 往往忽视信用风险控制。对于出口业务企业很少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负责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 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一般外贸企业在出口合同审批签署前, 没有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规避制度, 或者即使有审查控制也只是流于形式, 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重大的出口业务, 可能由领导亲自指挥或指派人员负责, 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在实施合同的过程中, 出口业务不特别注意合同中质量条款和检验条款的严格执行, 容易造成买方对货物、包装提出异议, 引起拒付货款的现象发生。
多数外贸企业自身缺少合理的收款程序和有效的催收制度, 一般将出口业务的应收款项作为资产挂账, 财务人员按照账龄计提坏账损失, 对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没有影响, 难以落实应收款项的催收责任。
(二)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 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 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影响汇率波动因素有很多, 如相对利率、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收入水平、政府管制及人们的心里预期, 另外还有投机活动和政治经济等各种突发因素。
大多数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 汇率风险规避机制及风险管理的模式都是以财务人员为核心, 通过银行提供简单的金融工具, 适时地买进或卖出外币, 以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但是财务人员很难及时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 因此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会有所降低。
在汇率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面, 缺乏汇率风险预警机制, 不少外贸企业主要依靠主观经验与咨询机构的汇率波动态势做出相应判断, 主观性及准确性不高。使用金融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前段时间众多大型央企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上损失惨重, 造成企业积极地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积极性不高, 更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更多成本。
(三)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出口政策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出口政策风险管理往往不能够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没有充分认识到开放的中国已完全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失衡加剧, 各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 采取的各项经济措施, 一定会对我国的出口业务造成相应的影响。另外, 对于出口政策的变化企业也不能准确的把握, 缺少对出口政策前瞻性的预测, 只能凭借个人的感觉, 被动应对出口政策变化的风险。
三、加强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针对以上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如下风险控制措施。
(一)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首先,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必须打破“重规模、轻信用风险”传统的经营理念, 建立以收益质量为中心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 减少或停止与信用风险大的客户的经营依赖。成立信用风险管理部, 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全程的统一管理。该部门负责管理客户信息档案, 进行信用评估, 进行出口合同信用审批, 对客户信用进行跟踪管理, 催收欠款等。特别是对重大经营合同、业务部门所接触的新客户必须交其进行资信调查, 没有该部门审批同意不得签署出口业务合同。为每一个客户建立内部信息档案, 包括其财务状况、经营现状、曾涉及的法律诉讼及与公司过去业务往来等信用信息。也可以通过我国在客户国的商务部门、当地银行、信保公司等渠道获得该客户在国外的经济情况和信用等级。信用审批是根据客户信息资料, 运用5C理论 (即品质、资本、能力、状况、抵押) 对客户进行评定, 确定其信用等级。对资信差不能给予信用的客户, 必须要有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其次, 外贸企业应加强应收款项的日常监控, 改变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出口创汇和利润指标的业务人员业绩考核办法, 实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业绩考核办法。绩效工资的考核兑现也以收付实现制代替权责发生制, 对逾期的应收账款催收进行准确归责, 落实“谁造成, 谁负责”的原则, 不能收回的损失作为责任人的扣除因素, 进行考核绩效兑现。
(二)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汇率风险的控制措施
出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认识到汇率风险规避与管理是影响出口业务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 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汇率波动预警评估机制的监督与管理, 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供决策使用。前瞻性研究汇率变动趋势, 择机确定好出口合同条款, 一般选择汇率波动较小的货币或本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以减少因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及时收汇”是降低企业遭受汇率风险的重要保证, 从“安全及时”的角度考虑, 按从优到劣次序的结算方式分别是:即期信用证、远期信用证、托收付款交单、托收承兑交单, 出口业务应根据实际情况, 最大可能地争取较优的结算方式。选择有利的结汇时间, 当预期某种货币将升值或贬值时, 出口业务可以推迟结汇或提早结汇, 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
(三)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出口政策风险的控制措施
外贸企业一方面要随时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对于有可能出现争端的国家或地区, 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 企业的出口业务不过分依赖某一客户, 努力做到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2010年外贸企业汇率风险控制对策实务国际商务与会计2010.2
[2]刘宪卫信用风险控制:外贸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国际商务会计2007.7
出口信用保险强力拉动出口 篇5
发挥政策性作用
报告显示,我国官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2013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信保)通过履行政策性职能全年拉动出口金额超过520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3.9%;通过支持出口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同期我国固定投资资产总额的比重为3.8%;通过支持出口间接拉动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1.7%;信用保险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7%;当年出口信用保险拉动就业超过1400万人。这些评估数据反映了“中国信保”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支持国家外交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扶持小微企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政策性作用。
小微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鼓励创新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2014年以来,中国信保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险的有关要求,将支持农产品、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小微出口企业,以及支持小微出口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作为重点工作,实施了六项具体举措。一是推出“小微企业信保易”升级版,进一步简化企业投保操作环节,缩短理赔期限。二是与各级政府、银行、商会、协会等共同搭建了90个小微出口企业投保平台,为小微出口企业提供批量化、集约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三是提供融资支持,撬动商业资金共同服务小微企业,缓解相关企业的资金压力。四是通过简化单证要求、引入“先行赔付”机制、推出网上索赔系统等方式为小微出口企业提供高效理赔服务。五是通过集中召开业务宣讲会、定期回访客户、讲解风险案例等方式对小微出口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风险管理培训。六是开通“网络投保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在线投保、在线索赔、风险信息查询等全天候在线服务。
助力中小企业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4年12月23日,“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突破3300亿美元,达到3371亿美元,比上年全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增长9%,风险保障覆盖了我国企业向222个国家(地区)的出口。在“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近5万家客户中,小微企业占67.3%,达到3.3万家,占全国小微出口企业数量的15.5%。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已经有不少小微企业迅速成长,打开国际市场,获得了广阔发展空间。
湖南一家研发与生产天然植物提取物和膳食补充剂的小型制药企业,2007年的出口额为44万美元。2008年以来,在“中国信保”的资信调查及保障服务的支持下,其与美国单一买家的交易规模从2008年的15万美元扩大到400万美元,并在美国成立了子公司,海外市场也从美国扩展至阿联酋、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摩尔多瓦、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预计全年出口额超过1300万美元。
南通某服装出口企业在成立之初仅只有五六个客户,并且每个客户每年的合作量也不到100万美元。自2010年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以来,该企业没有盲目地抢抓新单,而是借助“中国信保”的资信服务,对于“中国信保”认可的客户适当给予优惠价格和账期,巩固了这些优质客户。截至2014年,该企业已经建成了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其与核心客户的年贸易额也从合作之初的每年几十万美元上升到如今的三四百万美元。投保4年以来,该企业的业务市场已经从当年的6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如今的26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遍及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
除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见到成效之外,“中国信保”2014年各项业务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不断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承保;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工程承包、大型成套设备及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在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承保长账期高风险业务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政策性作用;预计全年承保规模将达到4300亿美元;为我国巩固出口市场份额、优化出口结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进出口企业业务风险控制刍议 篇6
关键词:进出口企业,风险控制,建议和对策
1 进出口企业产生风险和隐患的主要原因
1.1 进出口企业计价货币选择失当
进出口企业计价货币应该结合金融市场、国际市场、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因素, 而实际的进出口企业在确立计价货币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 没有对计价货币进行风险评估, 对发展中国家货币和不稳定区域货币没有风险意识, 导致国际政治风险、货币风险和金融风险在进出口业务中的积累。第二, 计价货币过于狭窄, 只能将计价货币集中在美元、欧元等基础性国际流通货币上, 没有对贸易国货币进行深层次挖掘。第三, 计价货币支付方面存在方式的错误, 出现“硬出软进”的问题, 造成计价货币在回收过程中的风险。
1.2 进出口企业缺乏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当前, 进出口企业还存在大量的行政等级观念和制度模式, 在多层制度的约束下进出口企业的业务人员没有风险管理意识, 不能有效收集市场资料和国际经济信息, 也不能有效地做出反应和开展相应工作, 出现了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缺失。进出口企业还存在管理体系缺乏向信用体系覆盖不足的问题, 不能掌握国际市场、客户群体的资料和动态, 难以形成科学的决策, 导致进出口企业的业务开展存在质量问题和风险隐患。进出口企业要下决心、下大力气进行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 将进出口企业的业务、管理、经营和决策统一在管理体系的监督和控制之中, 进一步合理规范进出口企业的操作, 让进出口企业的管理覆盖各项运作, 进一步防范和规避进出口企业的风险。
1.3 进出口企业缺乏金融产业的支持
当前的进出口业务已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 受到进出口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很多进出口企业没能与金融保险机构联系, 既没有国际市场上的信用等级, 也没有金融领域认可的受现等级, 导致进出口企业在从事各项业务中“裸奔”, 一方面造成进出口企业没有国际金融领域上的认可, 另一方面也形成进出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现实困境。不利于进出口企业的业务开展, 更不利于进出口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1.4 进出口企业代理业务不符合现代制度要求
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施的各项业务和操作需要代理, 由于没有国际市场操作经验, 导致代理业务中存在大量风险。一是, 代理业务中没有收取相关费用和保障金, 导致代理活动没有资费的约束和保障, 进出口企业独自呈现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二是, 代理业务中没有建立资金流动体系, 出现代理资金“积压”和“回流不畅”, 挤占进出口企业的资金, 降低了资金的循环效率, 造成进出口企业的资金与经营风险。三是, 进出口企业对代理业务缺乏跟踪与监督机制, 不能对产品生产、商品流动和现实交易进行全面监控, 导致不良代理业务, 甚至出现串通、欺诈等问题。
2 进出口企业防范进出口业务风险的建议和对策
风险管理是进出口企业重要的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 要结合进出口企业的自身特点, 以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价值取向为前提, 从制度、货币、结算和信用保险等环节入手, 整合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环节和覆盖面积, 全面识别进出口企业的风险, 以先期预控、事先干预的科学管理思想为基础, 确保企业在治理合理、管理科学的基础上, 化解进出口企业的风险。
2.1 优化进出口企业计价货币选择的策略
进出口企业在从事经营中要针对国际金融、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区域战略发展等时机, 对企业计价货币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 控制进出口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第一, 要在计价货币选择上优先确定低风险原则, 采用金融市场稳定的美元、欧元作为基础性计价货币, 预防第三世界国家和不稳定区域金融和政治风险在货币上的积累和传导, 进而产生进出口企业的风险。第二, 要灵活采用计价货币策略, 对国际收支健康、国内政策经济稳定、良性发展的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计价货币, 扩大计价货币范畴, 控制进出口业务中的成本, 但一定要选择自由兑换货币, 如:新加坡元、日元, 等等。第三, 进出口企业在货币支付和货款回收上应该采用差异性策略, 对于支付货币要采用电子汇兑的“软货币”形式, 而在回收货款时尽量要求对方支付“硬通货”, 在支出方面控制成本, 在回收方面控制风险。
2.2 严格建立进出口企业防范业务风险的制度体系
制度是进出口企业建立风险意识的基础, 体系是进出口企业树立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 应该以进出口企业自身为平台, 建立完整、高效、优化的制度体系, 降低和控制进出口企业产生风险的概率。进出口企业要告别传统体系, 在管理制度中强化专业操作的基本环节, 有效地收集和整理国际市场的资料与信息, 通过制度来提升进出口企业的风险识别与反应能力。进出口企业要结合国际市场波动和自身特点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以国际经济交流惯例和市场经济法为前提, 构建独特的信用评级与管理机构, 把握客户的信息和资料, 为进出口企业做出科学决策, 提升风险防范水平提供基础和参考。进出口企业要在管理体系中添加培训和教育环节, 有效提升进出口企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操作与管理能力、职业道德标准, 通过进出口企业员工内在的、主动的发展, 提升防范风险和隐患。
2.3 提高进出口企业代理业务的规范性
进出口企业实施的代理业务要基于市场惯例和国际通行规则, 要继续丰富和学习代理业务的管理经验, 识别代理业务过程的各类风险, 有效提高进出口企业代理业务水平。一方面要建立进出口企业代理的保证金制度, 将代理业务的上下层关系整合在一起, 形成规范而强制的利益整体, 防范进出口企业代理业务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 进出口企业在代理业务开展中建立资金融通和循环体系, 避免代理业务中存在资金流动滞缓和停滞, 提高进出口企业代理业务对抗风险的能力。最后, 进出口企业要建立代理业务的监督机制, 实施对产品、商品、交易、流通等关键环节的全面监管, 避免进出口企业出现不良代理业务, 预防进出口企业代理业务产生串通、截留、欺诈等违规现象。
2.4 利用信用保险体系防范进出口企业的进出口风险
当今, 发达国家利用信用保险制度来化解进出口企业的风险, 利用政策性因素和金融机构的专业特点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相关业务的担保和保险, 通过金融资本的注入规范进出口企业的业务员, 降低进出口企业风险的水平, 提高进出口企业的业务稳定性。进出口企业应该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 建立进出口行业与金融保险体系的新型合作关系, 将进出口业务的各环节纳入到信用保险的体系防范之中, 规避进出口中政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 对出现进出口风险的企业及时进行补充和支持, 得到政府、金融产业大力的支持, 获得更多、更稳定的资金保障, 化解进出口企业在各项进出口业务中隐含的风险与损失。
3 结语
要从进出口企业生存的大局出发, 全面认知进出口企业进出口业务的风险种类, 常见环节和隐患原因, 制定进出口企业管理、防控进出口风险的方案、体系, 以长效、系统的手段提升进出口企业的业务水平, 化解进出口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 使进出口企业获得稳定发展的治理环境, 让进出口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实现稳定、高效成长, 构建进出口企业独特而卓有成效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苏明.试析进出口业务审计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J].审计文摘, 2009, (12) :52-53.
论我国出口企业的内部控制 篇7
一、我国出口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缺陷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随着会计业务的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我国相继建立了一些针对出口企业的会计制度。但部分出口企业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事业心、责任感, 业务操作不规范。内控制度的建立与考核严重脱节, 甚至部分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同时, 部分企业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也不高, 主要表现在公司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这种情况比较危险, 给企业带来了巨大风险。
2、组织结构控制缺位。
突出表现在多数出口企业规模普遍过小, 有的甚至只有几名职工, 由于人员的限制和无法摊薄控制成本, 难以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或专职岗位, 无法实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程序控制。
3、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失效。
出口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出口前的准备, 出口合同的磋商, 备货和报检, 信用证的催证、审证、改正, 租船订舱, 办理保险, 办理报关以及议付等环节。目前, 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并没有针对这些流程实施有效控制, 不但使交易无法顺利进行, 从而不能实现经营目标;甚至导致对方有机可乘, 利用他国苛刻的法律条款制造贸易壁垒, 或提出不合理要求, 造成我方巨大的赔偿损失。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人员包办全部流程。出口企业往往会出现业务人员包办业务全过程的现象, 使得企业的客户、订单、流程等知识资源载体个人化特征日益突出, 导致企业对业务人员个体过度依赖, 对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2) 单证管理薄弱。单证管理是出口企业进出口流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关系到进出口合同的履行、议付以及索赔等各环节的顺利完成。然而目前许多出口企业在单证管理方面十分松懈, 存在着职责不明、流程不畅、传递不快、处置不当、报关不严等问题, 导致业务流程失控, 为进出口贸易带来很大风险。 (3) 国际结算方式控制不严。在国际贸易中, 国际结算方式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等, 其中信用证是最主要的方式, 它包括催证、审证和改证三个环节。然而许多企业忽视控制以上环节, 无法察觉到对方在订立信用证时设置的“软条款”和“陷阱条款”, 导致我国出口企业遭受信用证欺诈的案件时有发生。
4、风险管理滞后。
与高风险这一特点不相适应的是许多出口企业缺少有效的风险管理, 表现在风险信息缺失、分散、滞后, 风险决策机制、方法落后, 交易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缺乏积极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销售财务等部门相互脱节相互冲突, 企业发生了本可避免的风险损失。
二、相应对策
1、加强内控意识。
出口企业内部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管理人员应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 使各层次企业人员能自觉地把内部控制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2、完善组织结构控制和制度建设。
建立适合出口企业特点的组织结构模式, 应从出口企业内控的特殊要求出发, 设置信息管理、单证管理、内部审计、决策咨询等专职机构或专职岗位, 科学界定各部门 (岗位) 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 明确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要求及措施。
3、强化业务流程控制。
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关系到出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否有效的运行。由于出口业务风险大、环节复杂、持续时间长, 因此, 出口企业必须加强对业务活动的程序控制, 彻底改变由业务人员包办业务全过程的状况, 降低交易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以出口业务为例, 针对出口前的准备工作、出口合同磋商、签订合同、安排生产、租船订舱、报关储运、办理保险、收汇核销等各个工作环节, 出口企业要明确规定它们的责任部门、工作要求、工作程序及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等事项, 从而保证交易有条不紊的进行, 摆脱企业对业务人员的过度依赖, 使交易置于严格的控制之下。
4、强化风险控制。
首先, 确定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出口企业的主要风险控制点包括以下内容:客户及相关中间机构如开证行、船公司的资信调查, 购销合同或委托代理合同的签订, 进口业务中信用证的开立, 出口业务中信用证的审查, 商品的检验, 货物储存及运输, 货款的支付, 增值税发票及专用缴款书的取得, 出口货物的发运, 提单的交付, 报关单的回收, 货款的回收及逾期应收账款的追讨, 结汇核销及收汇核销单的取得, 出口退税的申报及退税款的收入。其次, 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建立风险信息子系统, 及时灵敏地反映各主要风险控制点的风险信息。再次, 认真评估风险,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出口企业可采取向国内外有关中介机构咨询, 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担任顾问等措施, 提高风险识别评估的水平。最后, 认真制定回避防范风险的主动性措施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应急预案。
摘要:出口企业内部控制操作程序和实施部门并不完善, 本文针对其内控的主要缺陷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出口企业,内部控制,缺陷
参考文献
[1]、胡宏春.内部控制制度在外贸企业的应用[J].上海会计, 2003 (2) .
[2]、胡晓静.我国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经济师, 2007 (12) .
[3]、郑兴铎.完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01, (10) .
互联网出口带宽分析控制与优化 篇8
宽带业务的日益丰富, 过去那种互联网的浏览、查询、电子邮件等常规功能已然不能满足时下用户们的要求, 针对出口带宽压力这一问题, 通过对互联网带宽出口的控制以及优化, 采用组合模式、按照应用协议进行出口调度、建设P2P应用缓存系统等方式, 既有助于提高铁通用户访问的质量, 又为改善用户体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互联网出口带宽现状分析
当下, 伴随着宽带业务的日益丰富, 以及运营商客户规模的快速发展, 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对互联网出口的带宽以及速度都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值。过去那种互联网的浏览、查询、电子邮件等常规功能已然不能满足时下用户们的要求, 因此, 可以给用户带来高速体验的P2P业务, 诸如网络视、BT下载和迅雷下载, 逐渐开始普及。凡是各有利弊, 应用P2P的缺点是通过使用大量在线用户的客户端设备资源, 达到优化文件传输能力的目的, 但是在最大限度获取网络出口宽带的同时, 也会给铁通的运营成本控制以及服务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压力。
目前, 针对出口带宽压力这一问题, 作为运营商主要通过对传统的P2P封杀方案, 以缓解这一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 这个方案实现了缓解出口带宽压力的目的, 对闲时和忙时的出口宽带利用率实现了均衡;与此同时, 这一方案在实现过程中, P2P流量仍然会给出口带宽带来不小的压力, 并且造成许多用户不能随时使用P2P的业务, 随之带来用户体验下降的后果。
三、互联网出口带宽分析控制与优化
在这样的一个现状下, 铁通基于多样化的方式分析控制优化出口带宽, 目的是用相对较少的成本形成一个相对利用率高的出口带宽和高质量用户体验的组合方案。
3.1带宽的分析与控制
(1) 将带宽分析控制设备放在出口位置使用, 全面分析互联网所有出口带宽的协议, 掌握目前网内应用排名较为靠前的协议类型以及带宽使用量, 及时限制诸如BT和迅雷等应用的分时段恶意占有带宽; (2) 对部分协议按照不同的时段进行控制, 一方面可以分上午、下午和晚间三个时段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也可以分为平常和周末两个时段控制; (3) 统计网内占用带宽多的用户, 并对这些用户进行排名, 可以通过分时段限制带宽的方式对这些占用带宽多的用户进行管理, 在晚间流量使用高峰时间内可以适当出让部分流量, 尽可能的将这部分出口带宽资源向网内回报率高的高品质用户提供使用。
3.2采用组合模式
过去互联网出口协议进行带宽限制仅仅通过单一模式, 或者使用其他的单一模式对互联网带宽进行缓存, 目前, 铁通采用组合模式———比如通过引进多出口达到对出口带宽进行优化的目的, 通过使用带宽分析控制设备达到对带宽协议进行控制的目的, 通过采用P2P缓存对出口带宽进行缓存, 与此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内部网站资源, 目的是降低用户对互联网资源的需求。
铁通通过集优化、控制、缓存及引导相统筹的组合方式, 不仅节约了成本, 大幅度降低了出口带宽需求, 同时达到了用户对质量的需求。
3.3按照应用协议进行出口调度
通过利用带宽分析控制设备创新功能, 可以根据应用协议对出口带宽进行合理的调度。
由于当前在我国的互联网市场上, 可租用的出口带宽的价格是由各个运营商自行提供的, 所以有一定额度的差异, 出口质量与价格成正比, 价格高那么出口质量也相对较好。
但是各种类型的应用对出口带宽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游戏类应用需要较好的出口带宽, 那么就可以为其设置出口质量较好的协议;而对于浏览网页以及出口中所有的BT、迅雷等协议要求的出口质量相对比较低, 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应用的不同, 按照应用协议进行出口调度, 以达到整个出口带宽成本的控制的目的。
3.4建设P2P应用缓存系统
目前的互联网应用中, BT、迅雷和视频应用占用着较多的出口带宽协议, 从长远来看, 如果放任这些应用无限制地占用出口带宽, 并不能很好的控制其发展, 那么就会对大部分用户的正常应用产生不利影响。我们不能只通过限制出口带宽的方式, 这样只会造成用户的使用质量的下降, 不能做到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
那么, 究竟将怎么在最大的程度上用最为合理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呢?
可以利用建设P2P应用缓存系统的方式, 对BT、迅雷和视频应用进行本地缓存, 当以上内容被第一个用户访问过后, 这些内容就会被保留在本地缓存中, 那么, 当其后有需要相同资源的用户就不需要到互联网中重复获取资源, 而可以直接在本地缓存服务器获取这一资源, 因为之后的访问用户是直接在城域网内取得的资源, 这样速度就被大大提升了。因此, 通过建设P2P应用缓存系统这一方式可达到双重效果, 一方面可以降低出口资源需求, 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用户的体验。
四、小结
出口水泥设备的涂装防腐质量控制 篇9
随着在国外建设和总承包 (EPC) 水泥工程项目的增加, 我国水泥设备出口越来越多。因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不同, 设备工况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或遭受污染的室内外的腐蚀严酷度不同, 对涂装防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我国一些设备厂多年形成习惯, 对油漆涂装防腐不够重视, 设备运到国外现场经常出现表面锈蚀或使用过程中涂层达不到耐久性要求。特别是长途裸装运输的设备, 运到现场经常出现锈蚀 (实例如图1) , 结果不仅严重影响设备质量和工程进度, 严重时甚至遭到业主拒收。故此, 作为设备出口的总承包商, 应加强对采购设备的工厂油漆涂装和防腐的质量管理, 不但要有明确的涂装防腐技术要求, 还应采取一些监督和检查措施。
设备涂装防腐 (防锈) 有多种方法, 如喷涂油漆、涂防锈油 (脂) 、镀锌、喷塑、烤漆等。本文仅针对油漆涂装防腐进行讨论。通过分析设备生锈的原因, 详细阐明控制油漆涂装质量和防腐的主要途径。
2 设备生锈的原因
生锈是一种金属的氧化反应。是因金属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蚀成为氧化物 (如Fe2O3) 。而防腐或防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在金属表面涂装油漆介质, 以隔离空气或水中的氧避免金属发生氧化。因此, 金属生锈的原因简单地说:一是隔离空气的介质即油漆的品种选用不当或本身质量较低, 不能有效地起到隔离空气作用;二是油漆涂装包括涂装前表面处理 (除锈) 没有做好, 导致油漆与金属表面的附着力不够, 出现漆皮过早脱落失去对金属保护。下面分析设备生锈的主要原因。
1) 选用油漆品种不当
每种油漆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适用场合。如果涂装设计选用油漆品种的性能 (配套性) 不能满足设备工况环境, 就无法保证设备在使用 (运输) 过程中的防腐效果。例如设备用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地区 (如东南亚的越南、缅甸等, 年降雨量达1 500~2 000mm) , 若底漆选用防腐性良好的环氧富锌, 但面漆选用醇酸调和漆, 其防 (耐) 水性一般, 对底漆保护性不够 (不配套) , 因而容易使设备过早生锈。若面漆改用氯化橡胶漆, 其防 (透) 水性非常好, 本身耐候性和耐久性良好, 对底漆的保护性很强 (配套性好) , 能长期和有效地保护底漆避免设备生锈。现实中, 运到国外现场的设备, 多为露天存放, 经风吹日晒雨淋, 若选用油漆品种不当, 设备可能会更快地出现锈蚀。
2) 表面处理不达标
对金属基材的表面处理 (除锈) , 是设备喷底漆之前的一道重要工序, 它是决定涂层附着力优劣的关键因素。出口设备通常要求采用喷砂 (丸) 的除锈方法, 除锈等级 (清洁度) 为瑞典标准Sa2.5级, 该标准为非常彻底的喷射除锈, 表面 (清洁度) 应近乎出白, 俗称近白级, 并具有一定的粗糙度 (50μm左右) , 如果除锈不达标即金属基材表面还残留一些超标的氧化物、油脂、铁锈等, 会降低油漆 (底漆) 与金属基材结合的牢固性 (附着力) , 致使漆膜容易脱落。实际上, 喷砂 (丸) 除锈还可以增加基材表面粗糙度, 增大与涂层接触面积, 有助于提高涂层附着力。
据有关油漆涂装防腐资料统计, 致使设备发生锈蚀的原因, 有70%是因金属基材的表面处理不良引起的。而选用油漆品质越优良, 对除锈等级 (清洁度) 要求也越高。
导致设备生锈原因很多, 下面将其归纳, 列出原因鱼骨图以便于分析, 见图2。
3 涂装防腐质量控制
工业设备的油漆涂层常分为底漆、中涂漆和面漆。底漆作用主要是防腐 (防锈) , 要求底漆既要与金属基材结合紧密, 又能与上层油漆结成致密的复合涂层。中涂漆作用是保护或封闭底漆并提高其防腐作用, 中涂漆要与底漆和面漆之间都要有较好的结合力。面漆作用主要是保护底漆 (中涂漆) , 使其不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 受到磨损或冲击。面漆同时也有提高外观质量的装饰作用。依据涂层的作用和设备生锈原因的分析, 控制油漆涂装质量和防腐,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3.1 在设备采购合同中提出明确规定
3.1.1 规定适合的油漆品种 (配套方案)
应根据设备应用的工况环境和不同油漆品种的性能特点, 通过专业合理的涂装设计, 遴选出最适合的油漆品种 (配套方案) , 并在所有设备采购合同中予以规定, 同时各工厂应严格执行, 这是保证设备涂装质量和达到防腐要求的首要条件。市面上油漆品种繁多, 如按成膜物质分有:环氧类、橡胶类、丙烯酸类、聚氨酯类、无机类、醇酸类、沥青类等等, 要选出最适合的油漆品种, 必须要认真了解其性能和应用场合。水泥出口设备通常要求选用高防腐油漆。下面列举几个出口到不同国家的典型气候环境下, 有代表性的油漆品种和配套方案的实例, 供参考, 见表1。
注: (1) 上述设备所在地区为中等腐蚀程度, 即不是沿海和腐蚀性较强的地区, 防腐年限按5年以上设计; (2) 耐候性指应用于室外经受气候的考验, 如光照、冷热、风雨、细菌等造成的综合破坏, 其耐受能力称为耐候性。
设计和选用油漆种类时应注意:
1) 设备出口为海洋运输尤其长途运输时, 必须考虑选用油漆品种要具有优秀的防盐雾性能, 这对有大型裸装件的情况更为重要。
2) 底漆、中涂漆 (如果有) 、面漆的配套性。既要注意其相容性 (漆膜喷涂后不起鼓、不起皮) , 也要发挥它们之间搭配的互补作用。
3) 比较知名的油漆品牌有阿克苏诺贝尔和佐敦等, 性能可靠也容易购买 (我国各地都有代理销售商) 。但如果业主没有指定, 建议选用国内一线品牌的油漆, 其质量可以满足常规防腐要求, 也比较经济。
3.1.2 规定适合的漆膜厚度
漆膜 (干膜) 厚度关系到防腐的耐久性, 同样应在设备采购合同中明确规定。设计或规定漆膜厚度时应依照设备的防腐期限要求和工况环境确定。水泥设备防腐期限要求一般为中期防腐 (5年以上) , 按标准ISO12944分类, 环境的腐蚀程度一般都在“中等 (C3) ”或以下 (按标准ISO12944腐蚀环境的分类为C1、C2、C3、C4、C5, 其中C1为腐蚀程度很低, C3为中等腐蚀程度, 指城市和工业大气、中等的SO2污染及低盐度沿海地区等) , 因此, 按标准ISO12944中参考值, 漆膜总厚度应为160μm左右。依据实际工程经验, 对于防腐年限要求为5~8年 (中期) , 设备工况环境为一般工业环境 (C3) , 规定漆膜总厚度在120~180μm范围, 可以满足出口各国家和地区的防腐要求。但应注意:如果设备出口为海洋运输且时间超过2~3个月时, 漆膜总厚度应不低于150μm。
3.1.3 制定油漆施工方案
制定详细油漆施工方案目的是规范工厂涂装施工过程。施工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
1) 表面处理 (除锈) 应达到的标准
出口设备表面处理均应采用喷砂 (丸) 除锈方法, 并达到标准Sa2.5级。
2) 涂装施工的要求
包括:油漆喷涂方式 (选择压力喷涂, 包括空气喷涂或无气喷涂) , 喷涂的道 (遍) 数、每道漆膜 (干膜) 厚度、漆膜总厚度、覆涂间隔等。还应包括:施工条件的要求 (如环境相对湿度要小于85%, 工件温度不低于露点温度3℃, 无风沙等) 、施工步骤、除锈后覆涂底漆的最小间隔时间 (不超6h) , 等等。
3) 防腐蚀标准
这是对防腐体系的总体要求。应在采购合同中明确本涂装防腐体系所适用的气候环境和防腐年限要求。例如可以规定:本项目在亚热带高温多雨环境下, 腐蚀程度为中等 (C3) , 防腐年限为中期 (5年以上) 。
4) 验收标准
主要作为设备出厂前的检验依据。应包括油漆外观质量, 漆膜厚度和附着力等验收标准。
3.2 加强监督检查
3.2.1 表面预处理的检查
设备生锈的原因70%是因表面预处理 (除锈) 不达标引起的, 因此检查工厂除锈工序是控制涂装质量的首要环节。预处理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有: (1) 工厂没有喷砂 (丸) 除锈设备, 除锈包括喷漆工序都是外协, 却没有认真履行对外协单位的监管职责; (2) 除锈方法是靠手工打磨 (如用钢丝刷、抛光机) , 根本达不到Sa2.5除锈等级和粗糙度要求; (3) 工厂有喷砂 (丸) 除锈设备, 但仅是钢材预处理设备, 除锈之后没有及时覆涂底漆, 钢材被二次氧化; (4) 除锈设备运转工况不良。上述没有除锈设备或手工除锈的工厂应属于不合格供应商, 不在讨论之列。下面详细说明对除锈设备和除锈结果的监督检查。
1) 分清除锈设备类型
不同类型设备对除锈结果影响很大。喷砂 (丸) 除锈设备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钢板自动抛丸机除锈, 即钢板预处理设备。放在托架上的钢板通过机械传动自动送入抛丸机内除锈。主要用于钢板、型材表面预处理。钢材经预处理后要及时喷涂底漆, 否则表面又会二次氧化。而且钢材焊接成形后还要继续喷漆, 涂装质量还会受到焊接影响。第二类是喷砂 (丸) 房除锈, 即在较大的喷砂 (丸) 房内, 工人手持喷砂 (丸) 枪对工件表面进行喷射, 除锈效果会受人为因素影响, 但工件是焊接成形以后进行除锈和涂装, 质量不受焊接影响, 如堆取料机的臂架、大梁和管磨机筒体等。主要用于体积较大和不规则工件除锈。第三类是 (专用) 自动抛丸机除锈。在抛丸机封闭空间内, 由多角度多点喷枪自动向工件喷射金属丸粒 (砂粒) , 工件本身还可以转动, 各部位都可以得到较好清除, 除锈结果不会受人为因素影响, 是较为理想的除锈设备。主要用于对特定形状, 有一定批量的工件除锈, 如提升机壳体、链板、耐热钢挂板等。
2) 检查除锈设备的运转工况
对于第一类钢板自动抛丸机除锈, 应检查输送丸粒的管路通畅性和工件进给速度, 查看喷砂 (丸) 粒的大小和是否有棱角, 这些都会影响除锈效果。对于第二类喷砂 (丸) 房除锈, 应注意检查喷砂枪的工作压力 (如0.6MPa左右) 和喷枪工人的工作态度。而对于第三类 (专用) 自动抛丸机除锈, 一般是查看工件的除锈结果。
3) 检查除锈之后工件表面
工件经喷砂 (丸) 除锈以后, 清洁度应达到Sa2.5除锈等级, 即表面应近乎出白, 粗糙度应为50μm左右, 此后喷漆的附着力和耐久性才比较理想。检查方法常为目视检查, 也可通过标准试块比对等。
3.2.2 涂装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检查
1) 核对工厂所用油漆品种, 确认所用油漆与设计或合同要求的一致性。检查设备的原始状态, 如锈蚀程度和表面油污、设备表面缺陷的处理。
2) 检查工件除锈以后是否在4~6h内喷涂底漆。
3) 检查每道底漆或面漆的覆涂间隔。如上一道漆没干透就喷涂下一道漆, 结果上一道漆变干过程中还会继续收缩, 覆涂下道漆的表面就会出现龟裂。
4) 检查施工环境湿度应小于85%。如有些厂为赶进度, 有时阴天下雨也喷涂。
5) 检查是否及时覆涂封闭漆。有些类型的底漆需要及时覆涂封闭漆, 否则其防腐性能会降低。
3.2.3 涂装施工后 (出厂前) 检查
主要检查油漆涂装的外观质量、干膜厚度和附着力, 检查漆膜涂装的外观质量, 目视应无漏涂、流挂、橘皮、针孔等不良现象;检测漆膜厚度, 可以用超声波测厚仪在漆膜表面直接测量;检测附着力, 常用简单的划格法 (GB/T9286—1998) 或拉开法 (GB/T5210—2006) 。图3是用划格法检测油漆涂装质量的一个实例, 按GB/T9286—1998标准, 该油漆剥落的程度应判为4级 (或更低) , 属不合格。
4 采用妥善的包装和运输
为了减少设备受海洋运输的腐蚀影响, 可从包装和运输方式上采取一些措施。如用符合国家标准 (防水、防潮、防锈) 要求的封闭木箱包装, 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设备受到盐雾性腐蚀。由于外购件或标准件 (如阀门、执行器等) 涂装工艺不一定能满足防盐雾性要求, 所以采用封闭木箱包装就更为稳妥, 而且箱装一般都是装在船舱内运输。对于大型裸装件往往放在船甲板上运输, 会受海浪冲击或大气的侵蚀, 应注意采用适当保护措施 (如苫布包裹) 。有时根据需要, 可以提前和货贷或船东协商, 将指定设备放到船舱里运输。
5 结束语
RSP窑窑尾出口废气温度的控制 篇10
我公司2号窑为Φ4.0×60m回转窑带RSP分解炉4级旋风预热器的预分解窑, 出窑废气温度简称尾温, 由于缺乏经验, 没在正确判断分析尾温示值偏差所带来的影响, 规定要求操作人员尽量提高尾温在950℃以上, 最好在1000℃左右, 致使生产中普遍采取加大窑头用煤量及窑用风比例的操作手段, 导致尾温实际值严重偏高。
1 尾温偏高的主要表现
尾温的严重偏高, 造成系统运行状态日益恶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烟室、缩口严重结皮, 预热器频繁塌料。
(2) 窑、炉用煤量比例严重失控, 窑:炉=2:3;熟料标准煤耗高达130kg/t。
(3) 回转窑热负荷加大, 烧成带衬料使用寿命很短。
2 尾温理想的控制范围
根据RSP预分解窑尾温控制的特点, 分析尾温示值偏差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号窑尾温正常的控制范围应该在1000~1050℃。尾温测点位置在窑尾烟室两侧, 是为了便于热电偶的安装及检修更换。烟室与回转窑、RSP分解炉的MC室、C4筒下料管相连, 确定此温度范围, 既要有利于回转窑的热力分布, 还要有利于MC室内物料的进一步分解;物料分解的程度, 影响到C4筒下料温的高低, 引起尾温明显的变化。尾温控制太低或太高都不利于系统的优化操作, 理由是:
(1) C4筒下料温度在850℃左右, 如果尾温控制太低, 则无法给物料提供一定的热量, 不利于窑内的传热及化学反应, 使窑末段失去有效作用。若2号窑尾温实际值为850℃, 则60m的窑发挥作用的位置不到55m。
(2) 出窑废气经缩口进入MC室, 我们自然希望高温废气供给物料分解以一定的能量。若温度太低, 不仅无法利用高温废气继续加热和分解物料, 甚至对SC室下来的炉气起降温作用, 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假如废气850℃进入MC室, 出口也为850℃, 则无热量提供给物料。
(3) 若尾温过高, 超过1100℃的条件下, 氧浓度对生成NOX影响很小, 对保护环境有利。当然, 在生产过程中, 尾温的具体控制范围还要根据原燃材料的变化而作合理地调整, 以确保系统在均衡、稳定的条件下运行。
3 尾温值偏差的原因及影响
3.1 尾温示值偏差的原因
(1) 现场测点位置的偏差。测点位置最好选择在窑尾密封圈断面以内0.5m的位置, 因为这里受外干扰影响较小。但绝大部分厂家考虑到安装及检修更方便, 而选择在烟室部位, 我公司一样。
(2) 烟室局部漏风。尾温测点位置离清灰口很近, 清灰口的少量漏风导致热电偶显示值偏小。
(3) 窑尾密封圈漏风。我公司窑尾密封圈采取气动接触式密封, 空压机发生故障时, 压力变小, 导致摩擦面分开而漏风。
(4) 烟室结皮。结皮料包裹住热电偶, 造成温度显示偏小。
3.2 造成的影响
由于尾温值偏差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 尾温显示数据偏小, 在判断分析不清时, 为提高尾温, 极易造成操作中盲目加大回转窑的用煤量及二次风的比例, 这样, 当中控显示的尾温为900~1000℃时, 尾温实际已超过1050℃。大量高温废气进入MC室, 在分解炉用煤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势必造成MC室出口温度迅速升高, 为C4筒不因温度过高而结皮堵塞, 迫使减少分解炉用煤量, 这样, 作为几乎纯空气状态下燃烧的旋流分解室 (SC室) 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入窑生料分解率下降 (仅75%~85%) , 给回转窑的煅烧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以致于窑头用煤量不断增加, 而分解炉的用煤量却逐渐在减少。窑、炉用煤量比例严重失控, 烧成带窑皮不整, 镁铬砖使用寿命缩短, 熟料煤耗明显增加。再者, 由于窑头用煤量的增加, 回转窑的煤粉不完全燃烧现象普遍存在, 甚至波及到MC室和C4筒, 烟室、缩口、C4筒锥体等部位结皮现象严重, 尤其当烟室、缩口大量结皮时, 系统通风不畅, 便引发预热器、分解炉系统的频繁塌料。
4 稳定尾温的措施
RSP预分解窑正常煅烧离不开关键参数的合理配置, 无论是哪一个参数的异常变化, 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尾温只是预分解窑操作中几个关键参数中的一个, 尾温参数的调整必须与其它主要参数 (诸如烧成带温度、分解炉温度、C4筒出口气体温度等) 结合起来, 这些参数之间互为联系又互为因果。在生产过程中, 要控制合理稳定的尾温, 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尾温异常波动时, 要及时找出其主要原因进行合理地调整, 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生产, 通过归纳, 操作中应该注意:
(1) 首先, 要加强窑尾、烟室等部位的密闭堵漏, 及时清理烟室结皮、积料, 尽量减少尾温显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 以免操作中引起判断失误。
(2) 稳定窑、炉用煤量的大小。当窑头用煤量发生异常变化时, 直接影响到烧成带的温度。当煤量偏低时, 窑的两端温度都将偏低。当用煤量偏高, 尤其窑头跑煤时, 容易造成煤粉不完全燃烧, 尾温急剧上升;分解炉的用煤量发生异常变化时, 主要影响到C4筒出口气体温度, 从而影响到C4筒下料温度的大小。当煤量偏低时, C4筒下料温度偏低, 尾温也下降。当分解炉用煤量偏高甚至于跑煤时, 容易产生后燃现象, 严重时C4筒下料中混有仍在燃烧的煤粉, 导致窑尾温度异常偏高。
(3) 合理调整二、三次风的比例。二、三风主要是提供窑、炉燃料燃烧所需的氧气, 如果比例不合理, 容易造成燃烧气氛的变化, 从而引起尾温的不正常波动。
(4) 稳定投料量的大小。入窑生料量的异常波动, 直接影响C4筒下料分解率的大小及下料温度的高低, 进而导致尾温的变化。
摘要:正常情况下, 尾温显示数据偏小, 由于没有正确判断分析尾温示值偏差, 为提高尾温采取加大窑头用煤量及窑用风比例的操作手段, 导致尾温实际值严重偏高。对此, 分析了尾温偏高的表现, 尾温值偏差的原因及理想的控制范围, 并提出稳定尾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