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障碍

2024-10-14

出口障碍(精选7篇)

出口障碍 篇1

经济的全球化,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统的封闭性, 消极化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使得中小企业为了在新的环境下, 成长壮大, 赢得利润, 在不断地寻求着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稳定持续发展获得利润的最佳途径。同时, 国际贸易的地位日渐突显,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有自己的一方土地, 对于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出口贸易把握好企业的发展前景与抓住机遇, 是中小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稳脚跟的关键一步。然而,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在全球世界经济贸易及我国基本国情为发展背景下, 受到社会政治、市场竞争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同时自身因素包括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业务发展、管理体制、贸易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背景

1. 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加剧。

近年来, 我国经济市场逐步开放无疑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一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在出口上的竞争对手包括韩国、东盟、印度等国中小企业, 竞争实力强大, 他们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并不断挤占着我国中小企业在世界中的贸易渠道。同时, 越南与拉丁美洲等国家或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发展构成了竞争威胁。其次,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投放市场来看, 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为主, 亚洲占的份额很低。而近几年, 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 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需求也步入低迷。

2. 国内经济和政治环境。

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对每个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贡献了力量。同时,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也深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迈进时期, 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政策, 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处于初级阶段, 尚未形成正规化、制度化的市场管理体制, 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优惠的政策, 挫伤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积极主动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障碍分析

1. 忽视出口产品品牌塑造。

品牌的经营管理可以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企业难题, 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出口产品的品牌塑造的概念似乎更是无从谈起。有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于出口产品的个性化品牌定位、出口产品品牌创造的资产价值、及如何通过品牌效应树立我国产品的形象等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懂得实施品牌管理;有的中小企业虽然盲目追求品牌, 却没有上升到经营管理层次上, 实施的品牌管理缺乏周期性, 从成熟到淘汰的时间太长, 使得出口产品获得的经济效益短暂。这就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出口产品见不到真正利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出口产品单一。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 今天畅销的产品很可能明天就被冷落在仓库里了。今天刚研发出的新产品就可能被竞争对手的产品所替代, 可见, 对于我国走向世界的中小企业来说, 出口产品的创新是何等的重要。目前, 受传统经济贸易形势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服装、家电等的来料、来样加工或加工装配上, 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出口产品, 同时, 对于存在一些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中也存在着问题:

第一, 新产品研发的定位失当, 无视国际市场的短缺情况, 缺乏国际市场调查, 一味填补企业出口产品线的短缺, 最后, 却使研发出的出口新产品挤压满仓, 缺乏出口渠道。

第二, 新产品缺乏个性与比较优势, 忽视出口产品与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差异性比较, 使耗巨资研发出来的新产品, 在市场上不能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被竞争对手占了便宜。

第三, 新旧产品之间缺乏连续性, 对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中的生命周期判断不准确, 不能随着出口产品的变化轨迹, 而及时调整相应的市场战略决策。

3. 出口产品渠道建设分散。

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产品分销渠道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现阶段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采用的供应模式为生产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我国中小企业在建立国外出口产品的销售渠道时, 供应、分销、零售商的数量规模不成比例, 造成了“头腹大, 末端小”的不正常的供应模式。其次, 渠道失真现象严重, 对于不同产品不同的投放市场, 渠道信息的反映不及时, 造成库存数量挤压, 产品生产无法及时调整。例如:我国出口化妆品的中小企业, 由于化妆品的流行季节性较强, 流行期较短, 淘汰率较快, 如果供应商无法及时提供产品的销售信息, 出口产品在流行期内未能实现销售, 马上就会由畅销品沦为淘汰品。

4. 关键人才缺乏。

随着, 我国加入WTO, 竞争话题由传统的技术资本转移到了人才管理, 对于人才战略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提高到企业的目标管理中。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方面需要产品技术研发的关键人才, 另一方面需要懂得国际贸易准则、法律法规、国际结算和支付方式、汇率的利用、价格的制定等人才, 此外, 还需要懂得如何进行出口产品的售后服务、价格制定的销售人员, 更重要的是对善于对出口贸易经营管理的全方位的管理人才的需求。

5. 出口贸易经营管理不当。

从品牌经营效益低下, 到产品出口单一、出口产品渠道建设不合理、贸易人才的缺乏等, 可以看出,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对于出口贸易的进行缺乏综合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涉及公司运行的方方面面, 出口产品的定价、汇率的计算、客户的沟通等,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自身经营管理体制, 从结构和制度上, 使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规范化。

三、我国中小企业口障碍的解决途径

1. 树立品牌经营管理理念。

可口可乐、麦当劳、奔驰等这些全球性的强劲的品牌, 不难发现它们的特别之处: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融入当地文化, 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在出口产品贸易的发展初期, 要学习国外公司成功的经验, 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 过程如下:

第一, 确定出口产品服务对象;

第二, 了解出口产品服务对象的需求、欲望和喜好;

第三, 勾勒出国外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第四, 创建符合大众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形象。

第五, 经营品牌管理:品牌的宣传、品牌价值的延伸、品牌与客户关系的培养。

第六, 赢得客户的忠诚度。消费者只有成为品牌的忠实拥护者和真正使用者, 才能成为企业的顾客资产。因此, 维持好出口产品的品牌形象, 赢得客户的忠诚度, 是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贸易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提高技术、创新产品。

我国中小企业在出口产品质量上, 在内在质量、外在质量上存在着不稳定性、低劣等特点, 与日本、韩国等产品的质量相差甚远。建立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就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创新产品、及时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时尚的新产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提高与竞争对手同种产品的技术竞争力, 从产品的设计、包装等形式上也同样需要创新, 将创新的理念渗透到产品的生产中。

3. 建立畅通网络渠道。

我国中小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网络渠道是以客户为中心, 从出口贸易环境分析、到出口产品管理、目标市场定位、服务体系等与分销渠道的关系紧密结合, 从整体上形成网络化渠道模式。我国中小企业网络渠道的建设, 一方面使企业从战略计划上有一个全面位的思考, 可以根据渠道信息, 制定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目标, 另一方面企业的网络渠道建设扩大了出口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全球化的网络渠道的建设和管理, 建立起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脉络。

4.“客户是上帝”。

客户的需要、欲望和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对国外客户的管理是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进行的出发点。了解国外客户的消费心理以及他们在各个阶段的需求, 分析其购买行为和满意度, 将决定一个企业经济贸易的效果。根据客户需要的形态分析, 以确定满足需要的产品的方式和程度;根据国外客户的行为特征分析, 以确定出口产品的定位和特色;根据国外客户的满意度的数据分析, 以确定出口新产品的研发方向。此外, 建立国外客户档案、客户资料数据库是企业客户管理建设必须的。根据客户的资料数据库可以查看到哪些客户是企业最忠实的客户, 哪些客户是影响企业亏损的客户, 分析调查原因, 使企业及时纠正或调整营销的方案。

5. 培养关键人才。

伴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对于技术人才、出口产品销售人才等关键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加重, 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大力培养相关的工作人员, 另一方面通过对员工培训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 对出口贸易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进行专业化培训。此外, 通过奖金等激励机制的薪酬管理, 创造一种能够让员工潜能发挥的良好的工作环境, 开发员工参与政策的机会, 使员工自发地发掘自己的使命, 留住我国中小企业的优秀人才。

6. 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起色, 但是由于面临的国际环境压力严峻, 同时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对中小企业发展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制约, 因此, 进一步制定指导我国中小企业出门贸易的相关政策, 完善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对一些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放宽政策, 带动出口贸易发展;对新产品结构出口贸易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引导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出口贸易步入世界经济, 转变我国传统经济运行模式;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智勇.中小企业的出口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讨论, 2003, (8) ..

[2]李恩友, 李效敏.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营销问题研究[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6) .,

[3]戴春山, 朱东亮.出口企业营销分析与探讨[J].江苏煤炭, 2002, (2) .

[4]王方华, 吕巍.企业战略管理上海[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36-45.

[5]吴晓, 李立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2-20.

[6]刘新武, 祝伟明:网络营销现状及改进策略[J].企业经济, 2005, 11

试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障碍 篇2

關键词:中小企业;出口;障碍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78-1

1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状况

商务部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2006年出口总额为7619.99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73.83%,中小企业出口额达到了5181.59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68%。虽然中小企业出口的大多数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却也在国家的外汇收入中占了较大比例。然而由于某些限制,中小企业在出口中遇到了不少障碍,为了使这些障碍最小化,我们有必要找出问题的关键,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得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遇到的障碍并加以分析。

2 中小企业出口遇到的障碍

2.1 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而形成的障碍

2.1.1 某些中小企业无外贸经营权 根据对WTO的承诺,自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彻底放开,由审批制过渡到备案制,而且伴随着经营进出口的资金门槛越来越低,从850万降到300万,又降到50万元,这些条件都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可以进行外贸经营活动,但是由于缺乏客户信息渠道,一些中小企业还是倾向于依赖有多年经营经验的大型外贸公司,由它们代理或让其成为中间商,进行中小企业商品的出口。虽然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加中小企业的业务量,但是另一方面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出口成本,而且还会增加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因此并不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2.1.2 企业家的思想陈旧,管理混乱 多数企业主因创业而成为管理者,自身积累了不少的管理经验且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但并没有建立现代的公司管理制度,管理十分不先进,仍然采取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普遍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1.3 由于规模或福利等方面的限制,企业缺乏外贸人才 外贸业务涉及很多方面,如出口退税,这就要求从事财务方面的人员懂得相关的法律规定及退税操作,中小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要量很大,但是这类人才对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同时一些中小型的外贸公司在福利方面有所欠缺,如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提供 “五险一金”或者“食宿”,自然,相比较而言,一些专业人员都希望到大型的外贸公司工作,后者的福利制度完善,而且待遇较中小企业高。如果没有具有竞争力的待遇,中小企业很难留住人才,这也是为何中小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2.1.4 中小企业信誉普遍差,而且较难维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 一些中小企业认为国际市场风险大,不愿意冒险,即使进入了国际市场,也会因为它们的资产不够庞大、领导阶层对国际形势或国际交易程序不明确或者企业履约能力不强,而容易出现迟到货或者实际货物与合同中描述的不相符,由于到货产品的质量等方面不能够使客户满意,尽管后来经过协调或者理赔,中小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已经很难维持,不能形成良好的口碑,久而久之,中小企业更难开拓国际市场。

2.2 因外部条件而形成的障碍

2.2.1 国家对中小企业缺乏政策上的支持,融资条件差,税收沉重 融资难一直以来都是让中小企业头疼的问题,国家的现有金融体制决定了融资渠道单一,加上企业规模小,决定了其资金的匮乏。许多企业信用度低,使得银行向其融资的成本升高。中小企业用款一般还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而银行的担保贷款审批条件十分严格,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这些都成为中小企业极少获得贷款的关键原因。如果没有良好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出口的现状会更加恶化,即使那些取得初步成功的中小企业也经常由于资金实力不足,无力拓展业务而丧失良机。另一方面,国家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税收方面的扶持,原本国家为鼓励出口,一直采取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而原来出口企业退回来的税额不再征收任何税费,但现在为了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和抑制增长过快的高额外汇储备,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新的通知,企业需要以出口退税额为基数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两项税费共占出口退税额的10%,对于出口企业,等于增加了负担,而对于中小企业,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因为有些中小企业就是靠政府的出口退税来支撑其运营和发展的。

2.2.2 进口国更易对中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或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产品的成本相对降低,出口到别国的产品会对该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一定冲击。同时,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有限,某些出口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而被拒之在国门外。以美国为例,它强制推广SA8000标准认证,SA8000是指企业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受SA8000标准约束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还利用各种借口,对来自我国的产品设置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提高进口关税;发放临时配额;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征收高额的附加税等。受这些措施影响最大的当属我国中小企业所出口的具有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2.2.3 入世后,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 从改革开放到入世,我国的门户更加开放,外资大量涌入,挤占了市场空间,除了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和良好福利吸引了不少人才外,我国一些地区为吸引外资,提出“外商投资企业在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已经按百分之十五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产品出口企业,符合上述条件的,按百分之十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样的规定使中小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同行业的竞争和大型企业的威胁,更要迎接外资企业的强有力的挑战。

我国农产品出口障碍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障碍,对策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产品出口一直都是国际上比较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程国强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指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因此加工产品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中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农产品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方向。近年来,农产品的出口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出口的质量、市场开拓等其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进步让人欣喜。但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频频遭遇“绿色壁垒”和反倾销等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促进我国农产品能有更好的发展呢?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

(一)农产品出口数额有所增加。

根据农业部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份,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 384.0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其中,出口543.2亿美元,同比增长24.2%;进口840.8亿美元,同比增长31.8%。

(二)农产品地区开放程度有差异。

我国是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来源地区集中在山东、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北京、江苏、上海等东部省市,这些省市的出口额占全国的80%,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仅占全国的16.6%。

(三)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以往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如今,我国涉农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成为新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

(四)出口农产品政策的改革。

我国的支农惠农政策正在推行,农民和涉农企业从中受益匪浅,相应的产品竞争力也在增强。与以往文件相比,2009年的“一号文件”不仅继续要求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一系列扶持措施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而且首次提出要“加强对大宗农产品进口的调控和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更加强调了全面掌握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控的主动性。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障碍

我国农产品出口自“入世”以来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

(一)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农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

当今的国际市场,我国的园艺、禽畜类产品、水产品等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但单纯从出口额来说,除了蔬菜略有增加,其他农产品的出口不进反退,表面上看是由于其他国家在家禽和动物进出口方面设置的种种非关税壁垒障碍。但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发现我国农产品面临的压力很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我国农产品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都比较低,导致生产率低,农产品成本和价格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例如,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而发达国家农产品人工费用则不到10%,我国原本具有价格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相当,出口竞争力下降;二是产品质量。由于我国农产品标准化、规格化程度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例如,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的标准就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二)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绿色壁垒”。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较高,我国大部分的农产品质量达不到其要示的水平。我国一些农产品因化肥、农药残留较高被一些国家禁止进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的农产品难以得到进口国的质量认证及包装标签认可,从而不能出口到这些国家。例如,我国的水果数量大、品种多,但其中高规格的水果不足总量的5%,正是这5%的水果才真正能够达到走出国门的标准。反观农业发达国家的水果生产,其50%以上的水果都可以达到出口标准的要求。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为薄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各国反倾销。

据统计,自从中国出口的糖精钠在欧盟被反倾销起,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近500余起反倾销调查,涉及4, 000多种商品,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贸易额超过150多亿元。例如,2003年12月份,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启动对来自中国、巴西等国家的冻虾进行反倾销调查,对中国的虾产品征收119%~267%的反倾销税,导致中国虾产品在美国市场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当然,这只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产品面对的反倾销争端将日趋频繁和激烈,有可能成为今后不能回避的出口障碍。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

近年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新特征是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愈演愈烈,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有关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而我国存在农产品标准的不健全、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国际标准等原因,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竞争市场。

(五)农产品贸易促进机制还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与扩大出口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能力。而我国尚未形成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

三、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我国农产品面临出口的严峻形势,只有结合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从源头上攻关,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产品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等方面着手,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才能使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发展,并力争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我国政府应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向企业提供WTO/TBT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信息。加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密切注视全球技术性贸易措施变化的新动向,使农产品适应国际标准,避免陷入技术壁垒的陷阱。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实施动植物病虫害区域化管理,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切实提高动植物卫生水平;推广和建立“公司+基地”经营模式,督促和监督农产品出口企业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完善出口农产品的检疫检验、安全检测体系,使其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利用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第一,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有限,所以出口应该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猪肉、禽肉、水产品、蔬菜、花卉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第二,加大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因此,要加大技术投入与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不断上层次、上水平,积极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提高企业反倾销应诉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

第一,当我国农产品在国外被诉倾销时,企业要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诉;第二,依托各行各业协会主管部门,尽快建立农产品的价格监测系统。当发现有竞价销售和对某一市场出口大幅增加时,要发出“警报”。农产品预警机制不仅要关注我国农产品在国外遭到的反倾销和限制进口的动向,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这类反倾销纠纷案件也要极为关注,因为别国的遭遇很可能是我国的前车之鉴。

(五)加强与农产品进口国的磋商、交涉和谈判。

技术壁垒的产生是国家进步的产物,它的作用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结合体,同时也包括一些科学评估体系,观念认同,等等。一些国家实施农产品技术壁垒,一味地保护国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以科学为依据,所以我们要加强和这些国家的磋商、交涉和谈判,促进国家间合作共赢,争取减少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国外农产品的检疫检验制度,提高疫情截获率,充分发挥WTO的规则作用,科学合理地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率。

今后,国际环境将更加复杂,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应正视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减少摩擦,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郭文慧.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3.

[2]肖筱林.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J].特区经济, 2010.5.

[3]李春.国际经济环境剧变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J].中国信息报, 2009.9.

出口障碍 篇4

摘 要:浓缩苹果汁,当今世界仅次于橙汁的第2大浓缩消费品种。中国的丰富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为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和出口国,90%以上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年受全球经济低迷和欧美技术贸易措施的影响,中国出口不断波动下滑,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趋于降低。需采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技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开拓新兴市场等措施,从而保障出口贸易的长远良性发展。

关键词:浓缩苹果汁;贸易态势;制约因素;优化策略

所谓浓缩苹果汁,是以新鲜成熟的苹果为原料,经拣选、喷淋、清洗、破碎压榨、酶解澄清、超滤、浓缩、杀菌和灌装而成的纯天然产品。以苹果汁为代表的非碳酸饮料,符合欧美等国的独特饮食习惯,因此市场潜力巨大。但是,近年受全球经济低迷和欧美技术贸易措施的影响,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不断波动下滑,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也不断降低。根据近十年来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现状,剖析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和建议,这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西部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贸易态势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苹果生产国,生产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和黄河故道3个优势产业带,包括陕西、山东、山西、河南、甘肃等省。2001年以来,我国浓缩苹果汁产业发展迅猛,以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占据世界市场。我国不断引进新生产线,加工能力膨胀,生产和出口居全球首位。其中陕西为我国浓缩苹果汁生产和集散中心,出口量占全国50%以上。2008年以后,由于国际经济低迷及欧美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给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带来较大影响,出口量和全球份额下降,给产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近十年来,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贸易呈现两大态势:一方面是出口量减少,占世界比例趋于降低(表1)。据联合国贸易署统计,2007年中国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达峰值,出口量为103.1万吨,金额12.33亿美元,占世界份额51.2%,其后则不断波动并呈下降趋势。至2015年,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仅47.38万吨,金额5.5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30.9%。无论是出口量、总额还是世界出口市场份额占比,均下降一半左右。相比2014年,出口量虽略有增加,但出口单价下降,总额反而减少,总出口额创近十年来最低,占世界市场的比例也最小。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进口下降。2014和2015年,出口额分别下降37%和7%。

另一方面,出口市场较为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我国浓缩苹果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日、俄、加、澳和南非等国。美国一直是我国浓缩苹果汁最大海外市场,约占我国浓缩苹果汁出口50%以上;日本是我国较稳定的出口市场,约占12%;俄罗斯苹果汁主要依靠进口,基本保持在10%左右;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我国传统出口市场,大约各占5%;南非、印度、沙特和泰国是新兴出口市场。尤其南非近年来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曾一度超越加、澳,居我国出口第四位;欧盟曾是我国出口第二大市场,如德国和荷兰,2009年进口15万吨,占19%。近年受波兰和奥地利苹果汁竞争,欧盟市场大幅萎缩的影响,2015年进口不过6000吨,700万美元,仅占1%左右。2015年,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前5大市场:美国2.77亿美元,占49.5%;日本0.798亿美元,占14.3%;俄罗斯0.405亿美元,占7.2%;澳大利亚0.304亿美元,占5.4%;加拿大0.259亿美元,占4.6%。前五大市场占中国浓缩萍果汁总出口85%左右,其中美、日就占六成以上,不利分散风险。

二、中国浓缩苹果汁出口面临的障碍分析

(一)原料苹果品质低,优质高酸资源匮乏

我国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加工设备堪称一流,加工原料却很不理想。长期以来,我国生产的浓缩苹果汁以鲜食为主,口感较甜。在国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高酸度浓缩苹果汁。酸度值2.8 以上为高酸,1.8-2.8为中酸,1-1.8为低酸。作为售价的一个重要标准,酸度愈高,维C含量愈大,价格愈高。酸度每增加0.5度,吨价可提高100美元。我国加工原料大都是鲜食果,专用优质高酸苹果资源很少。如陕西以秦冠和富士为主,酸度在1.2-1.4之间。榨汁量较小,果汁档次和品质与国际需求错位,价格相差很大。

欧美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容易控制。我国汇源果汁等实力较强企业虽建有原料基地,但相对整个产业仍远不够。按产能计算,我国高酸苹果基地面积应在400-500万亩,而目前实际建成不足2%,而绝大部分企业的加工原料来自千家万户,从分散果农手中收购,质量参差不齐,很难达到标准,造成品质控制困难。不少企业甚至采用残次果和落地果,质量更受影响,会出现棒曲霉素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问题。由于果农分散经营,农药使用的分散性和随意性,农残含量更难有效控制。面对发达国家的严苛技术贸易壁垒,原料问题成为我国浓缩苹果汁出口主要瓶颈之一。

(二)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共有浓缩苹果汁企业70余家,大都追求以量取胜的粗放式增长。缺乏发展国际品牌的主动性,至今在国际市场没有树立自已的名牌,缺乏竞争力。一方面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品种单一,都是清一色的浓缩苹果汁,不能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多为雀巢、可口可乐等国际公司的原料提供商,缺乏国际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且生产中一些主要技术点难以突破,如色值指标偏低、农药残留去除难、浓缩苹果汁后期浑浊等,严重制约我国浓缩苹果汁的品质提升。

另一方面,行业内部一些不利因素困扰,如诚信意识不强和竞争无序等。一些原料供应商和企业不能诚信经营,使用残次果、落地果和腐烂变质果,或原料果中混入梨类,掺杂使假。少数企业非无菌包装,造成产品中霉菌、酵母菌和厌氧菌等微生物检出超标,遭国外扣留、降级和退货。由于我国生产企业较多,行业总加工能力达4750吨/小时,一个月即可加工苹果360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90%以上。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企业激烈争夺,哄抬收购价。而产品出口时,各企业为占领国际市场,又竞相压价出口价,致使企业利润微薄,且频繁遭遇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导致整体市场逐渐萎缩。

(三)质量安全标准不完善,未与国际全面接轨

我国制定的苹果汁相关标准,现有国家标准、商业行业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三者在指标和限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判定哪个更严格。目前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原料收购质量标准,也没有完全建立自己的果汁真实性标准,不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如进入美国市场,要获得FDA认证。美国FDA 2013年苹果汁无机砷残留限量降为10ppb,我国《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汁卫生标准》和《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则分别为500ppb和200ppb,相差悬殊。欧洲对果汁真实性的检测采取CGC法验证,比对标准是纯度较高的淀粉糖(果葡糖浆),其本身的局限性,对中国果汁企业带来极大困扰。

苹果汁农残指标方面,由于自然地理及传统农药使用习惯的不同,中外在指标数量和限量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别(表2)。中国2014年GB《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涉及苹果150项,美国《食品中允许使用杀虫剂化学品残留限量》涉及苹果127项。其中57项中国未规定,草甘膦等23项指标低于美国。欧盟农残限量标准(EU)No752/2014号条例中涉及苹果389项,中国239项没有规定,阿维菌素等76项低于欧盟,占总数50%。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涉及苹果353项,中国247项没有规定,比中国指标严格的有29项。特别需关注的是,中国有规定而外方未列出的,将执行最低标准0.01mg/kg。

(四)欧美生产国挑战,国外贸易壁垒影响

中国出口虽居全球首位,但近年与世界其他生产国的竞争增大(表3)。波兰为世界第二出口大国,年出口25万吨左右,产品竞争力强,2013年曾占世界21.1%份额,2015年为18.4%,通常指定种植基地,以3.5度以上高酸品种为主,售价和我国不在一个层次,吨差价200-300美元,还有一个望尘莫及优势,就是可调制各种酸度,满足客户需求。奥地利、德国、意大利及土耳其等生产国,产量高质量好,在欧盟区销售无需关税,中国苹果汁根本不具竞争优势。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年出口13-14万吨,占全球9%,80%供应美国市场。新兴的乌克兰,2014出口额曾达1.5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受经济低迷影响,欧美装瓶商也在调整产品配方,以葡萄汁代替浓缩苹果汁,导致中国出口不断下滑,国际占有率降低。

全球经济低迷,也促使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国家又开始采取相应技术贸易措施。如欧洲的生产国波兰和匈牙利,建议欧盟取消对中国果汁25%最惠国关税待遇,要求给本国果农2000- 3000欧元/公顷农业补贴,给我国果汁出口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和不公平竞争。近年欧美一些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国浓缩苹果汁的检测力度,如多项农残、微生物和重金属等强制批批检验,延长报检时间,增加相关费用。另外,发达国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ISO26000的颁布实施,也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包括尊重人权、员工福利、爱护环境、保护消费者、聘用残疾人比例等社会责任问题,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很大挑战。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首先是调整苹果种植结构,建立优质高酸原料基地。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推广高酸度苹果品种,如澳洲青苹系列、红科普和凯威等,提高出口果汁酸度和品质。除新植外,还可通过高接换头方式,早中晚品种搭配,加快发展。采取订单农业和政府补贴等措施,扶持优质高酸苹果,降低种植风险。鼓励企业建立自有基地,在原料标准、产品质量及农残等方面,实现统一控制。其次,加工企业重组并购,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我国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资源配置为出发点,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操作,组建出口大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及深加工水平。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重点是低碳种植或有机栽培、无公害绿色农药、现代生物天敌技术、绿色生产、加工、包装以及运输等技术创新。如原料预处理环节的绿色高效清洗新工艺,苹果汁防褐变技术、二次浑浊、棒曲霉素控制和芳香物回收等技术,使苹果汁色值、耐热菌数、棒曲霉及果汁农残等,达到国际市场的高端要求。

(二)加大深加工力度,培育中国自主品牌

浓缩苹果汁本身是一种加工产品,应进一步深加工,使其更具附加值并成为重要的营养品。波兰拥有欧洲最大的苹果汁产业,产品系列丰富,除浓缩苹果汁外,有气泡果汁、果醋饮品、果糖、果胶、苹果蒸馏白酒、汽酒和NFC等系列产品。而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集团,如国投中鲁、中国海升、山东安德利等,其主导产品均为浓缩苹果汁中的清汁和浊汁,其它新产品开发和产量很少。应改变只作为原配料出口的现状,加大深加工力度,培育中国自主品牌,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除推进国内技术创新外,还应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高端设备,对果汁加工龙头企业,可通过部分无偿资助、无息和低息贷款等方式,对购买国外的先进生产线及深加工关键设备予以扶持。提高果汁企业出口退税率,从目前征17%退15%提至不征不退。并在仓储、运输、车站码头及商检等费用方面给予支持,缩短报检时间,减轻成本压力。鼓励企业开发混合果汁、果醋饮品、果酒系列、果胶和果糖等产品体系,延伸生产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名牌产品、著名和驰名商标,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中国浓缩苹果汁的国际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

(三)推进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中国应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跟踪研究国外相关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最新动态。加大国外技术法规和标准评议的参与度,力争取得话语权。同时参照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浓缩苹果汁相关标准,与国内标准进行比对,不断调整、完善和更新,尽快构建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另外,还需加强沟通交流,以推进国际或国家间的互认,为我国企业生产和出口提供法律依据。

健全果品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加强源头种植管理,建立严格的农药使用准入监管制度。采取“公司+基地+标准化”经营模式,推广农业、物理和生物等综防技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农药采购、药械使用和病虫防治等环节,统一协调进行。强化产品“清洁生产”,避免微生物污染和能源浪费。推行国际GAP(良好农业管理体系)和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体系)认证,控制生产和加工中的农残及卫生状况。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质检仪器设备投入,注重人员培训,提高检测水平。在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管控。确保出口浓缩苹果汁质量,突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四)借助丝绸之路,开拓新兴出口市场

全球贸易自由化背景下,面对发达国家不公正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出口企业,要充分利用WTO规则维护自身利益,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于此之外,在稳定传统市场同时,积极开拓中东、亚洲、东欧等新兴市场。如丝绸之路沿线及延伸的国家和地区,大都在北纬40度左右,即苹果适宜的生长带上。近几年,我国对中亚地区、沙特阿拉伯等地出口鲜果和浓缩苹果汁成倍增长。2014年,陕西与哈萨克斯坦达成建立10个“中哈苹果友谊园”的共识。可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设备优势,实施海外建园建厂战略,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成为我国的出口基地。扩大市场用量,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出口障碍 篇5

在经历了自二战以来最大的贸易紧缩后, 国际贸易现在虽然缓慢复苏, 但仍很疲软。欧美发达经济体2010年初失业率处于10%左右的历史高位, 国民在房产、债券等方面的投资收入不断缩水, 对经济复苏前景信心不稳, 储蓄率上升, 消费需求低迷。自冰岛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 迪拜、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相继被债务缠身, 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也面临巨额财政赤字, 全球将进入财政赤字削减时代。从较长期看, 上述各国势必将采取提高税收、减薪、削减政府支出等措施, 这会导致全球经济进入紧缩时代, 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可能会更低。各国会更加重视扩大出口, 减少进口, 以刺激国内经济回升。未来国际贸易复苏动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美欧经济能否好转以及新兴市场能否实现可持续复苏, 为国际贸易提供持续性的需求支撑。[1]未来3-5年, 国际贸易很可能伴随全球经济进入低迷调整期。

2010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长28.7%, 除受2009年同期基数较低因素影响外, 主要是靠以下短期因素拉动:一是进口商补充库存需求明显。二是美欧大规模减税政策支撑了消费的微弱回升。三是新兴市场大规模经济刺激拉动中间品、投资品需求回暖。一旦补库存行为结束, 如果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基本面没有较大改观, 我国出口回升后劲则不足。虽然, 我国外贸出口成功扭转了下滑的态势, 但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使外贸出口更加艰难, 依靠数量扩张拉动出口高增长的时代可能一去难返。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出口的障碍因素

1、外贸出口企业议价能力弱, 基本上没有定价权。

我国外贸出口有两个生产和贸易体系, 一是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加工贸易, 其特点是“两头在外, 大进大出”;二是以本土企业为主的一般贸易, 国内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从事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环节, 上游的研发、原材料供应和下游的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都被外商控制, 导致直接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国内出口企业议价能力弱, 基本上没有定价权, 只得接受国际采购商的订单价格。国内大量低附加值出口企业的产能过剩与出口竞销, 加上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竞争, 进一步削弱了我国出口议价能力。此外, 国内贸易主体过多、平均规模较小, 企业在谈判能力方面很难与国际大集团对抗, 导致国际贸易体系定价权接近崩溃。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贸易摩擦频发。

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衰退, 各国失业率上升, 各国国内弱势群体往往诉诸贸易保护主义, 同时民族主义又推波助澜。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在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中较少使用贸易报复措施, 企业在遭到别国贸易救济调查或实施时往往应诉不力, 甚至根本不应诉,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别国的对华贸易保护。[2]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升级, 部分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提高贸易壁垒, 对我国贸易保护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 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 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据商务部统计, 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 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美元, 我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国际市场需求不足, 世界产能严重过剩, 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 新兴经济体与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都预示在未来一段时期里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有可能再度加剧。

3、成本上涨压力凸显。

我国出口企业正受到两方面的成本压力, 一是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升。近五年来,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平均工资水平上涨了50%以上, 个别地区的工资累计上涨幅度甚至超过120%, 土地价格与五年前相比也出现了大幅上涨。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近期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因我国进口需求强劲而明显上涨, 我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从2009年3月的95点已经上升到2010年3月的120点以上。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会导致企业出口动力不足, 一直以成本低廉著称的我国加工企业如今已步入了高成本阶段。

4、出口利润微薄。

在以“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下, 我国外向型制造业基本上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90%的产品靠贴牌出口, 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和国际采购商的压价下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和组装费。“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的出口利润则更低, 贴牌生产的大部分利润都被有研发能力和品牌的企业拿走了。据商务部测算:我国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1.77%左右。

5、人民币升值预期。

长期以来, 一些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 进而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造成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2010年3月份美国国会130余位议员联名要求将我国列入“汇率操纵国”, 并试图借此引发对我国的贸易制裁, 人民币升值压力骤然增大。目前我国外贸业务基本上都是用美元结算的, 出口企业从接到订单到收到货款至少需要4个月时间。而订单约定均按当时汇率签订, 如果到回款日碰到人民币升值, 企业收回的美元货款很可能不及投入的人民币成本。企业在与国外客户谈判时也想提高订单价格或将汇率变化写进合同中, 以规避汇率风险, 但因议价能力低, 没有定价权而不能如愿以偿。人民币升值预期给出口经营带来了潜在风险, 导致出口企业不敢接长单、大单。

三、我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稳定外贸政策。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冲击还会持续2至3年, 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国际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使我国的出口形势变得更为严峻。稳定外贸政策, 包括稳定汇率、保持出口退税、出口信保等一系列政策的连续性, 有利于出口企业克服全球市场不明朗造成的压力, 对稳定出口至关重要。但外贸政策的重点应逐步转向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提升产品附加值, 提升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上。

2、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充分发挥“四体联动”机制的作用, 积极应对当前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首先, 政府要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的研究预判工作, 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对其他成员方对我国实行的各种不公平的或者歧视性待遇及时提起反诉讼;要建立起一个反应迅捷的预警机制, 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一旦争端发生, 则认真做好磋商或启用争端解决机制的各项工作;还要加快建立反倾销诉讼基金, 支持出口企业应诉, 防范贸易摩擦的扩散并诱导其他国家仿效。其次, 企业要提高对WTO规则的认知度和运用熟悉度, 在WTO框架下密切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 积极应诉, 据理力争, 将损失降到最低。[3]此外, 行业协会应规范出口秩序, 合理把握出口节奏, 以避免低价竞销;一旦爆发贸易冲突, 一方面到企业间进行应诉游说, 另一方面尽早去对方国家公关。

3、创新产业升级机制。

我国产业升级不仅是产业间升级, 更重要、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产业内升级, 即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产品质量升级。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低端———高端”替代过程, 而是要沿着竞争力优先路径推进。所以, 应创新产业升级机制, 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 对传统产业要从技术、管理、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核算方式、市场营销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和提高, 在自身的优势产业上进一步增加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二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 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要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 做到高起点研发、应用和生产,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4、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在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中, 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产业和低端制造业比重过大, 低效甚至无效企业比重太高。应着力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 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 延伸产业链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 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绿色低碳产品出口, 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促进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 通过金融、财税、环保、土地等手段严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5、整合产业链。

当今的国际竞争是产业链竞争, 我国目前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在制造业产品生产中心, 97%的制造企业为纯粹制造业, 而“微笑曲线”表明:充分竞争的加工制造业是产业链中利润最薄的环节。随着生产成本上升和环保压力加大, 我国企业运用原料生产成本优势创造价值的能力已经越来越低。因此, 企业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 进行整合生产开发 (IPD) 和整合供应链 (ISC) ;[4]可将生产链条向中西部转移, 合理利用各地区的差异化资源禀赋, 形成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优势互补, 协调发展的出口产业格局;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或者通过收购国外品牌及分销渠道拓展利润来源, 以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6、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多边贸易是我国贸易政策的最优选择, 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WTO框架下多边贸易体系的不可替代性, 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11月启动至今, 80%的谈判内容已达成一致。据测算, 如果多哈回合贸易谈判成功, 全球的开放水平将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2至3倍, 将会带来1500亿美元左右的直接收益。要致力于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尽快取得成功, 以重振世界经济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而区域经贸一体化则是次优选择, 目前我国与31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了14个自由贸易区, 已签订了8个自由贸易协定, 涉及到16个国家和地区, 自由贸易区有助于减少贸易争端和规避技术壁垒, 为外贸出口营造良好的环境, 进而创造外部需求。因此, 也要积极推动与贸易伙伴的各种FTA谈判, 实施已签署的协定, 促进区域内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进程, 争取启动新的谈判。[5]

7、把新兴市场开拓成新的出口增长点。

贸易摩擦的加剧使开拓新兴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与传统市场相比, 新兴市场采购总额占比依然较小, 且开拓障碍多, 主要表现为:出口商难以把握当地商业习惯和文化;在销售拓展上难以锁定熟悉新兴市场情况的当地渠道商;产品和服务需要符合当地需求且订单太小以及存在语言障碍等。不过, 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在危机中复苏较快, 无疑将会成为我国出口企业新的着力点。因此, 要努力将新兴市场开拓成新的出口增长点。

此外, 还要培育贸易主体。我国现有的贸易主体规模较小, 集聚贸易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整合产业链的能力不足, 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外贸主体, 并以此为载体, 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网络, 更好地为出口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子先.世界贸易复苏前景与我国外贸发展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2) .

[2]李洁等.中国为何在贸易保护中受伤最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22/content_12688631.htm.

[3]新华网.中国为何频遭贸易保护主义侵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0/08/content_12192593.htm.

[4]郎咸平.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25-29.

出口障碍 篇6

(一) 新疆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逐年上升, 但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新疆工业制成品的比例逐年上升, 但仍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新疆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由1996年的70.18%上升至2005年的90.19%, 而初级产品所占的比例则由29.82%降至9.81%。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例不断上升, 新疆逐步成为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地区。到2005年则升至81.17%, 而资源密集型产品则由29.82%降至9.81%;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变化不大。新疆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较少, 出口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规模较低。

(二) 新疆出口市场比较集中。改革开放前, 新疆的贸易伙伴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后逐步转向港澳地区和日、美、西欧及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6年新疆出口市场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新疆出口市场出现了多元化的喜人局面, 但是新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变。新疆边境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 对哈贸易占新疆边境贸易的80%以上, 截至目前, 哈萨克斯坦已连续10多年成为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一般出口贸易则集中在美国、日本和香港, 2005年新疆与美国、日本、香港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7, 050万美元、8, 847万美元、8, 086万美元。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一方面说明新疆的外贸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会使新疆对某些国家依赖性过大, 容易受到对方国家经济社会政策波动影响, 使进出口贸易面临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 新疆出口贸易方式以边境贸易为主。新疆对外贸易方式较多, 包括边境贸易、旅游购物、加工贸易、一般贸易。随着独联体国家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完善, 市场行为逐步规范, 经济得以恢复, 加之欧美、东南亚等国跨国公司涉足独联体市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为适应加入WTO形势的需要, 相继出台了国发 (1996) 2号文件及外经贸部、海关总署 (1998) 844号文件, 对边贸的管理形式、贸管政策、税收政策等做了调整, 同时保留了从周边国家进口商品的关税、增值税减半计征政策, 进一步加强对边贸的规范化管理。新疆边境贸易经过不断实践, 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联邦为中心的边贸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边贸方式更趋多元化, 包括:易货贸易、现汇贸易、旅游购物、三来一补、寄售、租赁、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等。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还出现了带料境外加工、援外项目等。随着对边贸企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一大批非国有经济企业参与边贸活动, 增强了边贸企业活力和生命力, 使新疆边贸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但是新疆对外贸易中边境贸易所占比重较大, 一般贸易比重较低 (见表1) 。一般贸易比较规范, 交易成本低, 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6》。

二、新疆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障碍分析

(一) 经济发展限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首先, 产业结构决定出口商品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多层次实质是指完善的产业种类, 鲜明的产业层次是针对不同国家进行产业间贸易的基础, 通过产业结构的多层次化, 以本国的产品生产为基础, 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产业间的分工, 实现世界范围分工的多层次性, 是出口产品走成本化之路、利用本国比较优势的前提, 进而实现产业间贸易的产品多元化。其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产业间分工带来的竞争越来越被产业内分工带来的竞争所替代, 为追逐产品的差异化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产业内部同类产品间的专业化生产越来越普遍。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品牌、不同性能、不同型号产品的生产, 是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又一表现。另外是同一产品不同零部件的生产也属于同一产业内部的水平多层次。再次,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产业内部的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 产业内部分工就越发达, 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 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化, 呈现出对异质性产品的强烈需求, 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市场, 这是消费需求的趋势。由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产业单一, 产业种类不丰富, 还没有形成鲜明的产业层次, 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就不能形成有利的产业间与产业内分工, 从而导致出口商品的档次较低。

(二) 新疆的外贸企业规模小, 缺乏规模竞争优势。

新疆的外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经营手段落后, 竞争不规范。外贸企业以商贸企业为主, 规模较小。在2005年上半年实际发生业务的697家外贸企业中, 进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外贸企业仅为237家, 只占到发生业务的外贸企业的34%, 如果算上未发生业务的外贸企业, 这一比例只有18.69%。由于外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因此很难有积极性和能力致力于改进产品质量、创立商品品牌, 而是着眼于短期利益, 对技术进步很不重视, 不能够形成长期品牌。因此, 一旦某一类商品在市场上热销, 则众多企业一哄而上, 对进口的商品竞相提价购买, 对出口的商品则互相压价。这不但使企业自身的赢利下降, 甚至亏损, 而且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有甚者, 部分企业为赢利不惜出口假冒伪劣商品, 严重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形象和信誉。

(三) 新疆的国际物流业较落后。

新疆的运距很长, 铁路出疆货物平均运距长达1, 944公里, 进疆铁路货物平均运距2, 855公里, 是全国铁路平均运距的4倍。乌鲁木齐到各地州市的平均距离为742公里, 各地州到各县城平均距离为155.3公里, 运距长造成各地的市场范围狭窄, 运输成本高, 竞争力弱, 只有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新疆经济的这个瓶颈问题。新疆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面临以下难题:第一, 管理体制出现条块分割。第二, 新疆国际物流业整体规模较小, 硬件设施落后, 不能满足新疆当前货运市场发展的需要, 仓储、货代等方面的建设不够完善。第三, 新疆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国际物流起步晚, 现有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善经营又懂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三、对新疆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 以科技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疆的技术发展水平还很低, 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有限, 无法利用自身力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根据阶梯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优势产业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 有些产业要向西部转移, 新疆可以选择接受东部相对优势的产业, 发展区内的加工工业, 以此实现区内产业的升级和调整。这种调整是迫切的, 它是实现新疆资源转换的重要手段。以技术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新疆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产业升级和结构升级关键是产业技术水平的开发和升级, 技术进步对于形成新的社会分工下刺激需求结构、改善降低消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商品结构也将得到大的调整, 出口商品的价值含量将加大, 这是新疆扩大外贸出口的有力支撑, 新疆企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这次机遇, 带动新疆经济的起飞。

(二) 以企业集团化提高竞争力并加强自我监督。

在国际市场上, 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而竞争力弱、混乱。新疆外经贸企业由于历史上积累少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业化经营少, 单一从事外贸代理业务的企业多, 企业发展没有支撑力。这种企业既受市场竞争的影响, 又受货源选择的影响, 企业自主经营能力不足。而且由于国际市场的因素, 小企业经常互相压价, 无序竞争, 最终伤害了新疆商品的声誉。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 新疆企业必须注意与其他形式企业的联合, 通过实现集团化的形式, 或者通过各种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工贸、农贸、技贸的结合, 以集团化的形式, 通过规模经营竞争国际市场。实施外经贸企业集团化策略,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新疆已形成了以石油石化、冶金、煤炭、纺织、轻工、建材、机电、有色金属等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 培育了特变电工、八钢集团、新天国际、中基股份、溢达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 以这些企业为带动作用, 组建不同形式的企业集团, 提高新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建立行业协会, 对价格、质量进行监督。制定严格的纪律和监管措施, 加强行业自律, 重新树立新疆对外贸易的声誉。

(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优势产业。

新疆现在尚处于工业化起步时期, 对于新疆来说,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应当紧密依托新疆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 以石油等重化工业为中心, 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附加值高、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大的产业及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企业。

(四) 实施“科技兴贸”的外贸发展战略。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是在一定的战略指导下执行的。新疆可以以政府为主导, 制定适合新疆地区情况的“科技兴贸”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无论对于提高出口商品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 还是促进技术输出、输入,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均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只有依靠这些因素促进提高新疆出口商品的档次、质量、效益, 才能提高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加其附加值。对于高科技产品出口来说, 高科技投入更是其发展的源泉。“科技兴贸”即是把科技这一最重要的生产力引入对外贸易的全过程, 体现于各种经贸业务活动之中, 其目标是将新疆的外贸发展依靠廉价劳动力过渡到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只有将外贸发展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外贸与科技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良性局面才能形成和发展。

摘要:新疆的出口没有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 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迅速减弱, 而另一方面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则提升的较为缓慢, 在工业制成品内部的结构里, 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则较弱;在出口贸易市场结构方面, 新疆目前的出口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与新疆毗邻的中亚地区, 出口贸易市场相对较为集中, 优化新疆对外贸易结构是保证新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疆,出口结构,障碍,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慧霞.青海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构想[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6, 3

[2].高宇.对新疆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5, 1:75~77

[3].宋岭, 杨沛.浅析优化新疆产业结构[J].开发研究, 2002, 2:23~25

[4].王哲, 郑虹.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新疆产业结构调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出口障碍 篇7

1 我国水产品的出口现状

1.1 水产品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21世纪以来, 我国的水产品出口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从2003年到2013年, 水产品的出口额从54.9亿美元增长到了202.6亿美元, 增长了2.69倍, 水产品的出口贸易在整个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大的地位。2003年在我国大规模防控非典疫情的状况下, 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再次创新占农产品出口总额214.3亿美元的25.6%, 位居农产品出口总额首位。2010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出口量67.1万吨, 出口额26.5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1.7%和24.9%;贸易顺差12.05亿美元。2011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391.2万吨, 出口额177.9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7%。水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9.3%, 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97.8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24.8亿美元。2013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达395.9万吨, 出口总额202.6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4.15%和6.74%;贸易顺差1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5.8%。所以, 我国水产品的发展潜力很大, 在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2 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

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进口国为日本、欧盟、美国等贸易区域, 这些国家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

1.2.1 日本实施的技术壁垒

日本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岛国, 水产品是日本人的主食之一, 日本也是中国水产品的主要贸易国家。对于国外的水产品, 日本以绿色、环保等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的水产品进入本国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日本的技术标准的内容是进入日本的水产品必须在质量、外形、温度、杂质、添加剂、防腐剂、细菌等发面达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同时, 以当今世界推崇的环保为标准, 保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过程中必须环保、无污染, 对人体无伤害, 并且对于进口的商品, 日本规定以进口国的标准为准, 出口国的标准一律不承认。对于进口产品的卫生检验方面要求也很高, 重点检验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日本对中国水产品的技术性壁垒很早就有并且在不断地加强, 仅是“农药残留”问题, 就包括《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修正案》、《化学物质控制法》修正案等相关技术法律、法规, 同时还要求验证出口企业的日方注册号、HACCP和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证明等。

1.2.2 欧盟实施的技术壁垒

欧盟对我国的水产品主要的技术性壁垒是绿色壁垒, 是欧盟最为严重的一项技术性壁垒。主要包括绿色生产, 即出口国的生产企业严格按照欧盟制定的清洁生产标准, 对于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如有害物料、清水和有机溶剂, 必须采用欧盟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绿色技术标准, 即对出口国的产品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 即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产品用后可以回收利用, 易于自然分解的包装;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欧盟对于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要求很高, 特别是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严格, 因此欧盟还对产品中的22种主要农药制定了最高残留限量。

2 我国水产品遭遇技术性壁垒的原因

2.1 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各贸易大国之间的争端也愈演愈烈, 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国也逐渐形成。国际大环境中倡导保护人类、动植物, 保护自然的精神被许多国家加以利用作为制定技术性壁垒的依据, 而大多数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很难满足的。

2.2 大事件引发的思考

21世纪以来, 国际上曾出现过许多食品污染的事件, 如可口可乐污染、米糠油事件、二恶英中毒事件、三聚氰胺等事件, 这些事件使人们开始对产品的技术标准提高, 许多国家也因为此类事件的发生制订了强制性的技术标准, 同时起到了贸易保护的作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强大, 人们的消费理念也相应提高, 人们开始注重保护环境, 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很高。

2.3 中国自身的国情

中国虽然是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然而由于中国起步较发达国家晚许多, 所以在许多技术方面, 以中国的条件很难满足。中国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造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 然而在技术方面, 中国的生产方式传统, 技术水平落后, 国家政府对于产品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3 我国应对技术性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水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 劳动力成本较低, 这就造成了水产品的出口在我国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推进, 关税壁垒等手段已经不再能真正起到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作用。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使用非关税壁垒等措施。技术性壁垒使得我国的水产品出口面临了艰难的挑战。然而技术性壁垒虽然对中国的出口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同时它也对促进我国技术水平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市场和企业逐渐适应。通过制定、修订并颁布系列法律法规来约束水产品质量管理, 提高自身水平以达到国际市场的技术标准。政府部门加强对于水产品的质量管理, 强制性实施HACCP、GAP等标准体系, 促进我国水产品的技术水平可以符合国际水平。企业自身从生产到制造、销售必须加强管理和控制。我国要加强对技术性壁垒的收集和研究, 参考国际先进标准和认证体系, 以此来完善我国的技术管理制度。这些转变依赖于政府与企业的一系列应对策略。

3.1 完善监测体系, 盯准国际标准, 提高产品质量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盯准国际市场, 做到产销一体。避免因未能及时获知进口国技术标准提高等相关信息而导致商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要求, 从而使得出口量受到影响。盯准国际标准, 及时获知信息, 通过技术创新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 转变生产方式, 完善生产和包装体系, 促进我国高附加值水产品出口。

3.2 采用多元化目标市场, 减少对重点市场的依赖

我国的水产品出口大多集中于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 以至于在这些发达国家统一制定技术性壁垒的时候, 带给我国的经济损失和阻碍也比较大。所以我国在与这些发达国家保持贸易关系的同时, 应逐步将贸易对象向非洲、拉丁美洲及亚太地区发展。

3.3 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优秀企业海外投资

发达国家采取技术性壁垒的最大原因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发展来抵抗外国的企业, 所以我国可以鼓励我国优秀的生产企业到海外市场发展, 既可以保护他国的产业发展, 又可以达到降低技术性壁垒的作用, 并且可以在国外建立规模、品牌。

4 结论

通过对历年水产品出口额的研究, 可以看出技术壁垒给我国水产品带来了的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国际市场技术性壁垒的普及与升级, 我国低廉的劳动力资本已不能再显示出优势。技术水平落后, 技术水平达不到国际标准于我国水产品的出口产生的影响日益突出。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出, 一方面技术性壁垒阻碍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 扩大了经济损失, 限制了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看, 技术壁垒也成为拖动我国水产品生产技术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 使我国的水产品在逆境中自我调整和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出口经济、提高产品质量理念、加强生产的技术水平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 更好地开拓市场, 走得更远。

摘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免受冲击而实施以技术性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壁垒对于我国的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影响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额。本文通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式、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 针对水产品遭遇技术性壁垒提出相关的对策, 通过自我完善技术水平、开拓多元化市场、海外投资等手段解决遭遇技术壁垒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技术性壁垒,水产品,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郑昱, 王波.技术性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及相关对策分析[J].中国标准导报, 2008 (12) .

[2]李殿勇.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3]钱宏菲, 赵银德.我国水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9) .

[4]马光霞.中国水产品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J].农业展望, 2009 (9) .

[5]周冰.水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法律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10) .

[6]丁丽芸.技术壁垒影响下我国蜂蜜国际竞争力的演变[J].价格月报, 2013 (3) .

上一篇:外部分析下一篇:室内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