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障碍

2024-09-18

成长障碍(共6篇)

成长障碍 篇1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推动创新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 从青年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入手分析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

关键词: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企业家队伍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就是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家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 而青年企业家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尝试把青年企业家成长障碍划分为外部环境障碍和自我内在障碍两个方面。

一、青年企业家成长的外部环境障碍

外部环境障碍包括社会环境障碍和企业文化环境障碍两个方面。

1. 传统的人文环境对企业家的认可、鼓励、支持程度还有

待于加强, 市场交易中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 企业家市场评价机制还没有形成, 企业家的价值还有

待于社会公众的充分认可,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建设还没得到高度重视, 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仍然制约着企业家成长和发育。

3. 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加强创业和创新教育。

学校教育应帮助年轻人形成正确的商业态度, 培养年轻人具备批判性的观察事物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与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应与实际社会紧密联系, 才能使市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商业态度和工商精神。教育改革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现代工商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注重创业和企业创新教育。

4. 企业内部缺乏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

企业内部管理者安于现状的心理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家放弃寻求更多可能的创新方案, 各个部门之间互不信任, 造成内耗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员工职业道德问题会使市场环境受到破坏。所有这些表现都与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难以契合, 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难以成为企业家追求进取与创新的精神源泉。

影响青年企业家进取与发展的社会环境障碍因素, 不是单一的一种因素, 而是一种多线式的、交叉网络式的复杂机制所造成的。对青年企业家构成影响的既有间接的渗透式的影响因素, 如地域人文传统对青年企业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有对青年企业家构成直接影响的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 如社会体制、法律法规及其价值取向、私人权益和财产保护制度、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现代企业制度、充分竞争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企业家人才市场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家的成长和青年企业家的创新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青年企业家成长的自身障碍

1. 缺乏不断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经营者的重要素质之一。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企业家称为“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社会职业阶层”。“鼓励个性”、“充满好奇”这两项正是创新精神所必须的品质。

2. 更注重眼前利益, 创业精神不足。

理性主义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 韦伯的理性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在严格的簿记和核算的基础上的对金钱的追求, 新教伦理造就了美国移民的勤勉刻苦, 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 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 历史上也是一座移民城市, 世界各地、中国各地的冒险家们纷纷涌入上海的十里洋场, 为生活、为未来而打拼、奋斗, 富有远见和小心勤奋地做着发财梦。激烈的竞争促使人们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中去, 松懈和倦怠者将很快被社会淘汰。青年企业家在奋斗精神、创业精神方面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反映到思维观念上, 是一种保守的、封闭的思维方式。一部分青年企业家还缺少那种刻苦勤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创业意识和敬业意识。

3. 对金钱和财富以及行政权力的青睐程度较高。

很多人认为“金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认为“有物质享乐生命才有意义”、“人活着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 一些青年企业家对行政权力的青睐程度较高, 认为“有权就有一切”, 这样的价值取向严重制约了企业家的成长和发育, 说明了市场机制的建构和政府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同时也能够从社会心理层面反映青年企业家受“官本位”影响的经营价值取向以及与政府权力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4. 对群体主义与责任意识的概念认识不清。

公与私,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 并不是指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而是指公家与自家的关系。自家是指以己为中心构成的一个家庭, 这个家庭又可以扩大到由单位而形成的社区。自家不是指个人, 而是指包括个人在内的一个群体。正是由于这样来划定群己、人我边界, 当人们认同一个“私”的单位 (自家) 时, 他不会问为什么, 会下意识地将个人与自家联系起来, 他认同自家就是自己。虽然这些人也可以把自家扩大到所在的社区, 但在对自家认同基础上的行动, 不需要也不会进行理性算计, 而是依据个人的本能来尽义务, 而对于自家以外的事情, 则一定会精于理性算计, 以从中谋取所有可能的好处。这就是所谓的群体主义的负面效应。相比较来说, 把金钱、家庭等放到了较次要的位置, 以企业生存与发展为重, 把个人的利益放到企业生存与发展之中的价值观念是当代优秀青年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

5. 亲情主义价值观念泛化。

台湾学者杨国枢等人认为, 华人在家族中所集聚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以至于他们在参与家族以外的组织活动时, 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推广、泛化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待人接物时以特殊主义而不是普遍主义为基础行事, 对圈里人和圈外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把这种价值观念泛化到商业伙伴上, 反映到企业经营活动中, 便是毫无原则的互信、互助、互谅、互让等品格特征。

青年企业家自身存在的创新障碍, 如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等问题和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不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工商精神和经济伦理, 缺少创业教育等问题, 尤其应该得到高度关注。也就是说包括青年企业家群体在内的所有企业家应该注重自身修养, 自觉克服创新障碍, 而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应该成为培养工商精神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摇篮。

青年企业家成长的自身障碍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创新特质及其所构成的主要要素诸方面, 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问题、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与责任意识及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五个方面。尤其应该得到高度关注的是青年企业家自身存在的障碍, 如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等问题和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不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工商精神和经济伦理, 缺少创业教育等问题。

三、优化青年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对策思考

1. 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 推动青年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型步伐,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区域文化创新的自觉意识, 在人文环境优化过程中积极发挥领导和引导作用。推进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改革, 健全各类法规制度, 保护企业家的私有财产和合法权益, 为企业家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外部环境, 加大企业家人才市场建设工作力度, 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 营造健全的企业生态, 加强创业的宣传教育。

2. 区域文化创新, 营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文化理念。

要进行区域文化创新, 必须要实现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七大转变:一是要弘扬创业文化, 实现从官本位思维向商本位思维转变。二是要弘扬创新文化, 实现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向勇于创新、大富思进的转变。三是要弘扬合作文化, 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四是要弘扬信用文化, 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的转变、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 提高信任度。五是要倡导开放思维与流动意识, 实现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六是要倡导精细意识, 实现从浮躁盲从向务实坚定转变。七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制度文化, 政府应着力打造重商、亲商文化, 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构建合理的政商关系。

3. 积极培养青年企业家的“商性”观念。

所谓“商性”即重视“工商”的市场经济文化精神, 体现了人们在市场经济规范中注重功利, 细心经营, 以最大化为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 从广义来看也可以说是与市场和商品交易相关的沿袭着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的文化精神传统。从“商性”视角来培育企业家乃至青年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更能体现企业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4. 加快人文科学的建设, 提高青年企业家的人文素养。

加强人文科学的建设和普及应从三个方面做起: (1) 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 全社会都来关注人文科学的发展, (2)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人文科学的建设和发展, 应该鼓励高等学校发展人文学科, 加大对人文学科的投入, 促进人文科学成果的呈现; (3) 采取各种方式在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中做好人文科学的普及与传播工作。

5. 塑造企业家的社会形象, 形成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

大力宣传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宣传企业家对国家和企业所作的贡献, 突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引导各级政府把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作为抓先进生产力的具体措施, 创造有利于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基础和舆论环境。

6. 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作用。

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发展需要在职能定位、职能开放等方面作积极的探索, 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组织领导青企协工作, 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实现整体工作格局、工作节奏系统项目的创新发展。要严格按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实现健康发展, 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强化服务手段,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青年企业家健康成长和建功立业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为广大青年企业家铺路搭桥, 真正把青年企业家协会办成会员之家, 做到既重视青年企业家的作用, 又关心青年企业家的成长, 更能帮助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浩仁.企业家成长环境和培育机制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2007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李兰.中国企业家成长十五年——1993—2008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 (上) 、 (下)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林新奇.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文化生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5) .

成长障碍 篇2

溺爱为什么会形成孩子心理障碍影响成长?

一个人的发展,其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健康的心理状态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健康的心理来自自身的优良的遗传基因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外心理学家对做出关于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等论段,从中又可见环境影响和后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主要是在社会成人的教育影响,在脑的高级神经的活动基础上,通过自身活动而实现的.正确的教育能使儿童的心理发展趋于正常,否则,错误的教育造成儿童的心理障碍后,不光是从小培养了一个好吃懒做的无赖,而且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成长障碍 篇3

关键词:青年;数学教师;成长;障碍;策略

G633.6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由于学校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考入教育行业,走上了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这部分拥有“特殊” 身份的新教师成了学校里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我们称之为青年数学教师。他们有着自身的优势,如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勇于创新、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等。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缓慢,在面临复杂的工作和嘈杂的学生时,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就显得空洞和死板,不能随机应变地处理好教育教学工作,给学校、学生和家长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痛苦。因此如何让这些青年数学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并胜任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是每个学校共同面对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影响青年数学教师成长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对课标和教学大纲认识不够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但许多青年数学教师考入教师职业后,没有过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数学学科的培训就直接被安排上岗,由于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导致在教学中选题没有针对性。不知道学生哪些知识该掌握,哪些知识该理解,哪些知识甚至可以不讲,而是人为的增加课堂难度,该讲和不该讲的知识都给学生灌输,生怕漏掉任何环节;这样的课堂行为让学生特别累,课堂失去了该有的活力,学生丧失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分在乎学生成绩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还停留在以学生的成绩来考核一个教师优劣的过渡时期,很多青年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快速地得到学校的认可,证明自己的能力,想方设法地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这些青年数学教师舍本逐末,过分追求解题的特殊技巧,不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构建以及思想方法的提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数成了考试的机器,反复的练习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短时间的成绩,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便会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饮鸩止渴”的教学手段实在不可取。

(三)无法控制课堂纪律

青年数学教师的“年轻”是一把双刃剑,优势在于与学生年龄差距小,代沟少,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一开始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劣势便是如果青年数学教师把握不好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对学生的宽容、理解、体谅变成了放纵,放任,甚至是“称兄道弟”,为了课后的情谊和保留在学生心目当中美好的形象而在课堂不忍苛责,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那么就极易出现课堂管理失控的局面。

(四)不能有效地听课、评课

青年数学教师要成长,离不开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除了平时要虚心请教外,还有的一个方法就是——多听课。但是青年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多”听,而是“精”听,也就是说不能把重点只放在数量上,同时要放在质量上。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许多的青年数学教师在听课的时候不知道该听什么,抓不住重点,不能取别人之所长补自己之短。评课时更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和意见,这样的听课是无效的,是不能促进自己成长的。

(五)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

数学本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除了要学生具备基础的推理演绎能力、计算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大家眼中的数学不是单纯的会计算油盐柴米,它是一门非人人都可以学好的学科,很多学生对数学的感觉便是“很枯燥、很难”,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本来就不是很浓厚,但由于青年数学教师都是一批年轻人,缺乏对数学学科的深入了解,他们往往都是因教而教,很少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际性、趣味性;导致上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激发不了学生想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再生动活泼的数学课也被上的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这样枯燥无味的课堂就更加的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兴趣和乐趣。

(六)不会写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出经验教训,能够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能力。但很多青年数学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写教学反思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他们中一部分人是根本不写。另一部分人是不知道怎么写;在写教学反思的过程中,简单总结课堂情况,内容往往只有一个简单的思考点,内容不具体,缺少理论支撑。在一篇成功的教学反思中,教师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如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是否让学生感觉轻松;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三、青年数学教师成长障碍应对策略

(一)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应该对青年数学教师进行短期的职前培训,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宗旨,在培訓中选拔出能够胜任数学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并大胆任用,对暂时不适合担任数学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可以先跟着有经验的数学老师进班听课,学会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等。青年数学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进行自我提升,以达到学校的要求才可以进入岗位。当然,只要是青年数学教师,在教学上都会有不足的地方,学校可以通过“青蓝结对”,让青年数学教师结拜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为师,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根据学校和师傅的要求,定期写出工作汇报、总结,并与年度考核挂钩。

其次,学校应完善学校青年数学教师的沟通平台,我们发现,很多青年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或不解的时候,除了向自己的师傅请教,都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供这些青年数学教师讨论和交流,如果学校能够开展定期的青年教师交流大会,或是构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的话,这样大家就可以在这个平台畅谈体会、收获,讨论误区、不足,这样的举措会使青年数学教师的成长有个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

最后,学校应给予青年数学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又要有十足的关心。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出學习、培训、参观、进修、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

(二)青年数学教师自身层面

青年数学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往以下几个方面好好努力:

第一,强化提升自己的素养。素养包括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包括人格素养。专业素养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它们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体的职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作为青年数学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和教学大纲,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每个学生的学习层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好题目,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准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丰富肢体的语言、幽默感,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乐趣;能够正确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

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除了要用渊博的知识去培养学生,用巧妙的技巧去管理课堂,还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在当代的社会,拥有再丰富的知识将不再是成为优秀老师的充分且必要条件,高尚健全的人格才是为师者的灵魂和魅力。青年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健全完美的人格,才能扎根于理性的沃土,才能去促进学生智慧的增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言谈举止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青年数学教师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通过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和理解,以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动,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第二,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一个教师的沟通对象不仅包括学生,还应该包括家长、学校以及其他的学校工作人员。首先和学生的沟通,包括与学生集体的沟通以及个别学生的沟通。在与学生的沟通问题上,要适当地拉开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保留一个“师道尊严”的缝隙。在数学教学上面是先有严师再有幽默还是先有幽默再有严师?我想答案肯定是前者。同时要注意聆听学生的心声,改善自己的工作,对个别学生的沟通要体现出耐心和诚意。其次是与家长的沟通,作为科任老师,平时与家长的沟通自然没有班主任多,但是青年数学教师往往会犯以下错误:学生数学出了大问题才想到联系家长,让家长监督惩罚。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下降了甚至是没有了才会想到家长,让家长带着孩子去补习等等。个别青年数学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总觉得是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不严,对家长理直气壮,如果家长说话重一些,他们便会失去理智,不能很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所以,平时与家长沟通要保持一个经常性、友善性,青年数学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家长形成通力合作,让家长对学生数学学科的重视和监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是与学校及学校工作人员的沟通,青年数学教师若不注意与学校相关领导沟通理解,在大事情面前保持一致性,就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给工作造成困难。

(三)社会层面

社会各界人士要提高对青年数学教师的认可度。青年数学教师的成长本就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青年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亲自去体会和感悟,从中去提升素质、锻炼能力、自我发展。所以说它是一个缓慢进步的过程。需要的是时间的积淀和大家的包容理解。现在有很多地区的学生家长对青年数学教师不能给予包容和支持,只要自己小孩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他们便组织大量的家长到学校、教育局去闹,要求更换数学老师,甚至有时还惊动了媒体。我们知道青年数学教师要成长,就必须有一块土地让其充实自己,肥沃自己。而学生便是这一块润土,可是这些家长连让他们成长的土地都没收了。那么试问,许多年以后,老数学教师退休了,而这一批没有得到成长的青年数学教师也慢慢老了,还有一批青年数学教师蓄势待发准备上岗,我们国家的数学到底该何去何从?

为了上述的情况不再出现,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机制,为青年数学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的保障。只有教育行政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才会出台相应的文件措施;只有学校领导的认识提高了,才能建立起有利于青年数学教师成长的学校制度;只有家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见,才能给予青年数学教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外在动力固然重要,但是也只有这一批青年数学教师真正意识到了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才能激发自身的内在动力,才能在平凡却又不平庸的岗位创造出属于他们的辉煌。

参考文献:

成长中的家族企业发展障碍剖析 篇4

1 基础管理薄弱

基础管理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许多家族企业没有科学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工具, 凭借的多是经验主义。信息收集、处理与运用能力不强, 不善于对目标管理运用量化手段。具体表现在: (1) 家族企业家多注重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重视短期规划, 而忽视长远规划。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没有长期目标, 企业中的人员只有大概的分工, 家族企业家往往只是根据业务的需要指派员工干各种事情。企业常常会因为上一个新项目或新产品而对企业的主要部门重新设置、部门人员岗位职责等进行较大幅度改变。使得员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积极性很难调动。 (2) 制度不明、执行不严。家族企业中人员结构有相当一部份是企业家的亲戚朋友, 碍于人情和家族伦理, 很难按制度行事。有些家族企业推出一些新现代化管理手段, 因没有制度的约束, 使其流于形式, 造成资源浪费。 (3) 财务管理技能低。因为家族企业产权是自己的, 家族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是家族企业家最亲密的人把持, 财务岗位权责不分, 很多家族企业会计出纳一人兼任, 费用报支随意, 无人监督。且因其财务的隐蔽性, 又不愿让家族以外的人担当, 造成财务管理技能低, 缺乏企业的资金运营管理。 (4) 忽视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工具和设备的运用。家族企业的发展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硬件, 一方面是家族企业家对管理意识不强, 另一方面, 舍不得投入。一些科学的绩效考评等除了购买的成本外还有人员的培训及维护费用等。

2 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学

家族企业里尤其是中小家族企业内部员工大部份或是绝大部分都是家族中人或是家族的朋友, 对其他人群具有明显的排外性。这导致了家族企业管理都是以人情为基础, 企业内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与家族的远近亲疏的差序格局, 家族企业领导居于核心位置, 其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就像家族中的家长与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一样, 从而使企业管理和业务运营协作表现出一种家庭式氛围。家族企业管理强调人情, 常常置事情本质于不顾, 而给予家族中人和家族中的朋友以信任。在创业初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可以产生很强的凝聚力, 且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损失小;企业在管理中虽然客观上存在着等级差别, 但领导核心比较明确, 有利于企业管理中必要的集中领导和决策。但随着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发展, 其管理会变得很复杂。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所承载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家族企业作为一个集合各种资源的载体, 需要承担多种功能, 协调企业内外的人员关系:企业内部, 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企业外部, 上下游客户管理等。如果家族企业家过于重视人情管理, 而没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来约束、规范其运营, 就会导致很多关系处理不到位, 因管理失控而引发各种危机。凡在发展中比较成功的家族企业都很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家族企业家必须认识到制度建设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 从人情管理进一步向制度管理靠拢, 并要花大力气来推进。

3 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

在家族型治理模式下, 整个企业就是家族的利益, 家族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很强的积极性, 在创业初期, 家族成员能同心协力, 具有超强的凝聚性。家族成员即控制了企业大部股权又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 一般情况下家族成员决不会将公司股权出售也不会轻易离开公司, 这使得公司管理层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虽经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但人员的组成或是家族成员或是在家族的提名下产生, 董事会和监事会所做出的决策高度体现了家族经营的意愿。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一方面, 对家族成员的经营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当家族成员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时, 家族企业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当家族企业在传承代际过渡的过程中, 这种风险特别大。很多时候由于权力传递过程中的内斗使得家族企业走向分裂, 导致家族内乱而使企业衰败。另一方面, 由于家族成员掌握了企业的很多权力, 这使得很难激发外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 使得他们很难真正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其作用, 这也使得企业的决策不能产生科学的集思广益的效应。

4 产权归属不清

产权不清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 家族成员之间产权不清。家族企业创立之初, 吸收家族成员进入企业是大多数家族企业的通常做法, 家族成员之间产权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只是划分到家庭或是家族层面。在家族企业成立初期, 这种产权安排有利于家族成员间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融合, 完成企业早期的资本积累。虽然家族和家庭在社会结构中被视为最稳定、最具凝聚力的结构, 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作为“经济人”本能的家族成员间的亲缘关系会因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出现叛离。不乏一些知名家族企业因产权归属问题而使父子成仇、夫妻反目、或兄弟分家, 使得企业分崩离析。即使做为成功案例的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在其创业的很长时间内产权是由亲情维系的模糊产权, 直到1997年11月, 希望集团才对外发表声明, 明晰了刘氏四兄弟之间的产权, 但为了联系亲情仍保留了新津的饲料厂作为共有财产。另一方面是家族企业与外界产权关系不清。家族企业为获得国家或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 往往会选择挂靠国有或集体单位,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 产权模糊使企业的资产成为各相关利益者觊觎的目标, 使企业陷入“产权官司”陷阱, 企业的生产经营因而受到干预, 企业发展受阻。

5 企业家权威至上

由于家族企业创业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族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及资源。同时由于创业过程中, 家族企业家往往事无巨细、亲历亲为, 因此家族企业家在企业的创立过程中将家族权威与决策权集于一身, 权力渗透到战略、战术、用人机制乃至组织等多个层面。整个组织也形成了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家族企业家拍板的习惯, 决策层内部的横向分权以及不同组织层级之间的纵向分权分机制均未形成, 无法形成组织行为。且由于企业早期发展过程中家族企业家往往并不依循事先规划的路径, 战略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出现的, 因此一些家族企业家习惯于凭直觉和经验拍脑袋, 不善于也不喜欢听取其他人员的意见。由于以往屡屡得手且加上组织内部缺乏充分沟通, 和缺乏表达意见及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 因此家族企业具有家族企业家权威至上的色彩浓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整个管理链条将逐渐拉长, 投资和经营项目也变得更宠大更复杂, 对决策过程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若仅是家族企业家权威不能挑战和质疑, 决策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企业方向有误, 风险增大而造成企业波动较多, 企业系统效率将降低。家族企业家的权威管理对企业战略管理构成重要影响, 事无巨细地使自己陷于日常事务中, 而无法集中考虑更具深远意义的企业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等问题。一个权威的家族企业领导人可以以高速度带大一个企业, 但仅靠家族的权威领导, 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 家族制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0年左右, 正好是家族企业第一代掌门人的领导时间。所以, 往往企业出现领导人变更时, 企业内部容易出现宗派割据, 企业的内耗导致企业的衰退甚至消亡。

6 投机意识

我国的许多家族企业, 是凭借助历史的机遇发展起来的。它们经营作风灵活、敢于冒险, 既爱捕捉机会, 也善于钻营。它们往往将机会放在首要位置, 用机会拉动能力;常常忽视风险, 尤其是长期风险, 对于如何将机会转化为业绩的方式设计得紧凑而严密。由于成功来得太快太容易, 且具有偶然性因素, 因此对自身驾驭机会的能力自我评估过高, 对于企业如何发展时常带有投机心理。在经营发展中表现为业务结构向高利润行业如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盲目扩张、投资, 未对企业的人力、财力、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做客观的评估。此外, 许多家族企业因在市场缺失的环境下创立的, 家族企业主们习惯于每天密切关注时事动态, 日谋夜算着如何与行政官员拉近关系, 以此实现企业的超常规的发展。依靠“关系”、“社会资本”, 甚至某些非阳光手段。也就是说, 财富不是创造出来的, 而是通过“关系整合”、“人为运作”来的。因此, 一些家族企业家热衷于和权力部门交往, 企业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处理非市场问题。把经营的重心放在寻找、发现、利用有价值“关系”的资源上。久而久之, 投机意识成为一种思维常态大款和行为习惯。

7 企业文化的封闭性

家族企业文化, 因家族利益至上, 造成封闭的权力结构及利益结构, 表现在开放度和包容度是不高的。家族企业人员结构往往是“同缘性”的, 要么是家族, 要么是同学、同乡、战友, 人员关系与家族企业家表现出差序格局。由此, 权力和利益也往往限定在这样一个非亲即友的圈子内。在此背景下, 企业文化具有了自我循环、自我强化的封闭性质。非“同缘”的员工进入企业后, 很难融入这种特殊文化。从员工个人角度看, 企业文化的屏障将影响其职业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看, 企业文化的单一性和非兼容性, 则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和能力提升。当家族企业发展壮大时, 人力资源整合变得至关重要。一些迅速成功的、家族气息浓烈的企业, 其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往往更加严重。解决这一问题, 前提是需要家族企业家有开阔的胸怀, 企业有开放文化胸怀的的内部管理环境。如果企业家固守狭隘的家族主义, 而不能把泛家族主义适当地引入家族企业, 那么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能力就会随着家族的发展壮大而递减, 甚至丧失。

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和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 以上发展障碍势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市场上的风光只是一时, 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是依赖于过去的辉煌, 家族企业也是如此, 在经历了快速崛起之后如何扫除发展障碍, 使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壮大, 也是摆在家族企业面前必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家族企业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 因家族企业制度的独特性, 许多家族企业在经历了快速崛起后, 因无法克服自身的缺陷而又迅速倒下, 其中不乏从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知名企业。本文对成长中家族企业发展的障碍进行剖析, 以期为规范和引导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家族企业,发展,障碍

参考文献

[1]Santarelli, E.and Vivarelli, M., “Entrepreneurshipand the process of firms’entry, survival andgrowth,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vol.16, no.3 pp.455!488, 2007.

[2]吕洪霞.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6) .

湖北省企业家成长障碍及对策分析 篇5

目前在省内市场上基本上是外地品牌的天下,一些湖北省自创品牌逐渐变得毫无生气。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3 亿转卖;“蓝波—希岛”节能型空调被海尔收购;“莺歌牌”电视机被迫停产。很多湖北省品牌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家的缺失。在信息化的时代,要更好地发展湖北省经济,必须改善企业家环境,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着力打造一支勇于开拓和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一、研究现状

(一)社会风气

余鑫炎(2002)认为,“官本位”的体制是阻碍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原因。“官本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创新,以“官本位”为主的领导干部,看中的是更大的权力,牵挂的是更高的职位,他们不愿意因为改革创新使他们的利益受到威胁,所以总是想办法阻挠企业的改革创新。由于以官为荣,大量技术人才放弃自己的特长,投奔官场,致使企业、生产线人才不足,而机关人浮于事,人才大量闲置,无人创新。甚至一些企业家“弃商从官”的现象也屡屡出现在各大媒体,这对企业家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公平竞争

汪海波(2004)认为,通过竞争来选择企业经营者的主要方式是招标聘任。据统计调查表明:总体上而言,“董事会聘任”和“上级主管任命”是企业家选择的主要方式,通过“社会招聘”选择的企业家仅占很小的一部分。由董事会聘任和上级主管任命所选出来的企业家,选任过程中避免不了主观臆断以及个人偏好等偏差,而且在选拔的过程中,可能受人脉关系的影响比较大,也经常会使员工产生一定的抱怨和不满,给企业家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三)激励作用

王应静(2005)认为,企业家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相关是阻碍企业家创新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企业家认为没有完全得到与责任和风险相符的薪酬,根据北美著名行为科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进行阐述,个体的激励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效价,二是期望值。二者的关系为:激励=效价×期望值。高付出与低报酬的结果不能真正体现公平的分配原则,从而导致了企业家的消极的行为选择,例如企业家流失。

(四)领导魅力

伍刚(2012)认为,企业家的领导魅力应该是打造企业家队伍的重要方面:

1.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企业家的重要特质之一。很多领导乐于享受所在职位带来的权利,而忽视了“责任”二字的重量。更有甚者认为责任是员工理应承担的。其实不然,真正的责任是领导者为员工负责,为员工的错误而反思自己,这是领导者的魅力之一。

2.风险。企业家往往拥有变革的紧迫感,他们不愿意安于现状,到处寻找挑战的机会,他们不因失败而懊悔,而是享受奋斗的过程。而一些企业家过于安分守己,每天按部就班,这样很难找到自己以及企业进步的空间。

3.创新。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无论国家或者企业都是如此,如今的世界处在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阶段。创新意味投入机会成本,甚至会变为沉没成本,但是如果连创新的勇气都没有,企业只会被市场淘汰得更快。

二、概念界定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其著作《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指出:“企业家喜欢变革,并且他们始终在寻求变革的机会,这就是企业家的定义。”他还提出,寻求变革一定要敢于冒风险,但是“从理论上来讲,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应该是风险最小而不是风险最大的道路”。

三、湖北省企业家成长对策分析

(一)消除“官本位”思想

随着考公务员潮流的不断高涨,大批人才流向官场,而企业人才的供给得不到有力保障。针对这个局面,湖北省要大力破除“经营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各级政府要减少对创立企业的重重阻碍,推心置腹地为企业服务,当好企业和企业家的“后勤保障”。另外,政府对企业家的宣传力度要不断提升,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的融洽氛围,以此来促进企业家的成长。

(二)建立人才信息库

湖北省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他们大多采用的是政府选拔企业家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对企业家缺乏一定的约束,也对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造成了阻碍。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家的选拔机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政府选拔出来的企业家从某种程度上讲,并不是职业的企业经营者,而是行政官员。因为,企业家的任用并不是以企业家的素质和才能以及企业效益为基础。因此,这个过程中很难避免产生误区。

湖北省应该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高级管理人员信息库,掌握国内外相关优秀企业家的基本信息,及时作好维护与更新,从而高效地为本地企业做好企业家人才的引荐工作。另外,政府应该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猎头公司和人事代理机构的行为,保证高端人才市场的配置效率。

(三)提升效价(激励= 效价×期望)

企业家的风险与报酬往往不成比例,即效价低于风险,高付出、低回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即使有较高的可能完成目标,他们常常也会觉得得不偿失,以激励= 效价×期望来看,即使期望值高,如果效价低,其激励效果也往往偏低,不仅打击了他们的创新热情,甚至很有可能把他们推向犯罪的道路。1999 年,湖北省黄石市康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因行贿把自己送进监狱;2010 年,“湖北首富”兰世立因经济问题,多次遭公安部门传唤、监视居住和拘捕;2012 年3 月,湖北联谊实业集团及公司高管涉嫌非法经营案在湖北省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2012 年4 月,湖北省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对武汉地铁运营公司资源部经理邓宏武做出批准逮捕决定。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入狱,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行贿、受贿。如果高层领导能收到与自己付出成正比的报酬,那么企业家也没有必要铤而走险,行贿、受贿的数量或许会大大减少,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也会越来越高。

(四)培养领导特质

责任、风险和创新是领导者特征中的三个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企业家缺乏这些特质。随着信息的快速变化和发展,现在的企业家更偏向于变革型领导,这就对风险和创新有了更多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湖北省企业家在变革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也是一部分湖北自有品牌被淘汰的重要原因。虽然领导者的某些特质是天生的,但后天培养的也是未尝不可的,只要领导者有战略性的眼光和远见的卓识,就可以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总之,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对企业、社会有很大的意义,湖北省应加大力度改善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健全企业家人才市场,加快建设企业家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家人才素质,从而打造出湖北省优秀的企业家队伍。

参考文献

[1]余鑫炎.WTO与官本位思想[J].决策与信息,2002,(7).

[2]侯锡林.中国企业家成长与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黄文富.企业家成长环境与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张怀富.论企业家的选拔机制[J].企业天地,2001,(10).

[5]余兴.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内在障碍与消除路径[J].管理学研究,2013,(1).

[6]姜春林.我国企业家成长的障碍及途径[J].人力资本,2012,(6).

[7]张健如,王磊.我国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一个综述[J].企业管理,2010,(1).

[8]邹凤岭.消除企业家成长的障碍[J].经理日报,2003,(3).

[9]袁安府.我国企业家成长与激励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10]易元红.转型时期湖北省中小企业成长障碍研究[J].中部崛起战略,2010,(6).

成长障碍 篇6

河南是我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 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 河南粮食总产量达到4582万吨, 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5%, 连续六年居全国第1位, 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27%;棉花总产量67.70万吨, 油料总产量449.60万吨, 分别占全国的11.9%、14.6%, 居全国第3、第1位。芝麻、大蒜、肉牛、羊肉和生猪产量居全国首位, 烟叶、蔬菜、禽蛋、牛奶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和山东都是农业大省, 通过大宗和小宗农产品产量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河南农产品的产量优势 (如图1) 。

数据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8, 山东统计年鉴2008年。

但是, 山东省是我国第一农产品出口大省, 出口额占全国1/4以上。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 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 全年农产品出口99.79亿美元, 同比增长7.8%, 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24.6%, 出口国家或地区达到185个。相比之下, 2008年河南农产品出口4.93亿美元, 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2%, 不足山东农产品出口额的1/20。事实上, 从2001年以来,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不足2%。可以说, 河南的农产品出口现状与其农产品主产区的地位极不相称。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成为河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龙头企业成长对于农产品出口的作用

(一) 波特钻石模型中的企业因素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波特 (M.E.Porter) 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 要素条件、国内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等是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政府行为和机遇起辅助作用。在囊括了各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中,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至关重要, 是指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内条件, 包括企业的成长壮大、组织和管理、产业竞争状态等。波特认为, 强大的国内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激烈的国内竞争使竞争双方产生创新和改进的压力, 相互推动以降低生产成本, 改进质量和服务, 创造新产品和工艺, 促进企业放眼世界市场以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获利空间, 从而增强彼此的国际竞争力。

(二) 我国现有农产品生产模式中龙头企业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 农户是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承包制的优势是扩大了农户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 直接正向激励了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但家庭承包制的缺点也很明显, 即分散经营的农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难以与经常变化的市场供求形势相合拍, 大都根据过去一年的行情进行生产, 而且具有“羊群效应”。家庭承包制条件下, 经常会出现农产品丰收却“谷贱伤农”现象。

在探索过程中, “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 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帕累托改进效应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模式。与单纯的家庭承包经营相比, 这种模式在适应市场变化方面具有较大稳定性和灵活性, 但因公司和农户两方面力量对比悬殊, 农户经常遭遇公司违约, 这种模式又进一步改进为“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农户自发成立专业农产品生产合作协会, 增强自身谈判能力, 维护自身权益。这种模式在没有实现土地制度重大变革的条件下, 把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 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目前, 河南省农产品的主要生产模式都是“公司+协会+农户”模式。该模式中, 公司具有龙头地位, 因而成为龙头企业。它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加工、销售, 并通过一种或多种利益机制, 与农户结成稳定关系, 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或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加工或流通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科技创新、销售服务等功能, 以及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抵御市场风险的社会功能, 但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开拓市场。龙头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力, 能带动较大范围的生产基地和农户, 形成较大的市场供给能力;同时, 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势, 在经营中能开拓、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二是引导生产。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市场, 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 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龙头企业的优势, 向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 引导农户提供符合质量的农产品。

三、河南农产品外贸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长障碍

(一) 河南农产品外贸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河南农产品外贸龙头企业少。

河南省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加工型为主, 流通型和出口型很少。2007年农产品出口总额仅4.93亿美元, 占河南出口总额83.9亿美元的5.9%, 比全国水平的2.8%略高, 不足山东13.3%的一半。全省具有农产品出口能力的龙头企业为屈指可数, 仅有双汇集团、莲花味精集团、洛阳白马集团等几家农副产品开展深加工和精加工企业。

第二, 河南龙头企业规模小。

2007年河南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0多家, 但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的农业企业仅有6家, 而浙江年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有72家,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88家。

第三, 河南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

由于河南省外贸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造成了约有3/4的龙头企业没有与农民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 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仍是筒单的买卖关系, 农户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二) 河南农产品外贸龙头成长的障碍

第一, 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外贸龙头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尽管2001年国务院8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 宣布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银行信贷、财政支持和配股融资支持, 但事实上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也一直没有很大增加。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虽然也形成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格局, 但农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 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投放主要集中在粮棉基地建设、粮棉油收购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上, 农村信用合作社囿于自身的经营困难,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极为有限。龙头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发展资金短缺, 不利于其形成规模经济,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 企业研发投入少, 创新能力低。

河南省农业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 主要表现在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三个方面。河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也取得一些科技成果, 但大多被束之高阁, 很少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这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形成巨大的反差。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发费用比重低于国际标准。研发费用投入不够直接导致技术落后, 缺乏发展后劲, 从而间接导致效益不佳, 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 行业的集中度偏低。

除了双汇等少数几家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外, 河南大多数农业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而市场集中度很低, 资源整合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没有达到规模效应, 导致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差, 所需农产品原材料形成不了规模生产, 企业产品成本的偏高。

第四, 原料供应基地不稳定。

河南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农户利益联结形式多数为松散型而非紧密型。80%的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生产的副产品, 实行一次性的收购, 是一种自由型买卖关系, 双方不建立任何经济联系和经济约束, 这种没有形成紧密型经济利益的联结方式, 往往使双方都蒙受损失, 不利于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实施河南农产品龙头企业成长战略的建议

第一, 从市场主体角度, 鼓励各类型企业创业、成长和壮大。

首先, 放宽对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的政府限制。按照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规则, 允许非正规个体经营户和微型及中小企业发展, 以降低它们与政府管制和行为有关的成本, 增加非正规就业的容量。凡国家法律、法规无明令禁止的投资领域, 都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实施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制, 对符合产业政策、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 可自行平衡资金的中小民间投资项目, 改审批为登记备案。其次, 减轻税费, 废除抑制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收费罚款体制。

第二, 从产业组织角度, 要对同行业企业进行资产合并重组。

如果竞争力等于盈利能力, 那么分散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事实上, 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都经历过“产业集中”过程, 或者可以说,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是产业集中的道路各有不同。英美的典型形态的市场经济发展是从自由竞争通过兼并集中达到产业集中形成垄断集中的;日本是在政府扶持下通过财阀经济组织基础上通过财阀间的相互支撑、相互持股, 并辅以兼并收购实现产业集中, 形成垄断集中的;韩国和印度的产业集中是通过扶持大企业发展, 限制新企业进入, 建立大企业财团的垄断地位和垄断竞争的格局。产业集中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根本上说是培育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有能力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因此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规律, 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大企业, 并依靠技术研究和开发, 而不是低价格获得市场。

第三, 全面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外贸龙头企业成长。

2008年12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全面加强资本市场对于促进我国企业成长和壮大的作用, 包括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资本、证券市场等各种金融资本工具。这种对资本市场的使用, 不能仅在经济下滑时刻使用, 而且要在以后的发展中一以贯之。对于符合条件的外贸龙头企业, 纳入上市辅导名单, 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参股外贸龙头企业, 引进境外私募股权资本参股优秀的外贸龙头企业, 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摘要:河南省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产区之一, 但河南农产品出口额还不到全国的2%, 可以说河南农产品出口面临窘境。本文从波特钻石理论中的企业因素出发, 认为河南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河南外贸龙头企业数量少, 规模小, 成长速度慢。本文分析了河南农产品龙头企业成长的主要障碍, 并相应地提出促进河南农产品外贸企业快速成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龙头企业,企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

[2]丁永琦.对河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存在问题的分析.经济师, 2003, (3) .

[3]雷瑛.扩大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思考与对策.河南农业科学, 2007, (12) .

[4]孙东升.资本、体制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社会保险基金发展研究下一篇: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