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障碍

2024-10-20

护理障碍(共12篇)

护理障碍 篇1

急性应激障碍 (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 , 也被叫做急性应激反应, 主要是指受到异乎寻常的、剧烈的生活事件, 持续性困境作用以及精神刺激等因素影响导致发生的精神障碍[1]。近年来, 我国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 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在1%~14%之间, 平均患病率约为8%[2]。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0例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急性应激障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其中, 观察组男8例, 女12例;年龄17岁~65岁, 平均年龄 (35.7±5.7) 岁;病程7 d~1个月, 平均病程 (8.2±1.5) d。对照组男9例, 女11例;年龄18岁~66岁, 平均年龄 (35.9±5.9) 岁;病程8 d~1个月, 平均病程 (8.3±1.7) d。40例患者中, 9例患者遭遇亲人突然亡故, 15例婚姻遭遇, 12例纠纷所致, 4例其他。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 对所有患者的创伤刺激进行心理评估, 主要包括应激源的产生原因、种类、持续时间、强度、当时情景以及发生频率等, 确定其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 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患者的定向力、意识状态、记忆力、自知力、饮食睡眠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如患者是否出现抑郁、恐惧或者焦虑心理;患者是否出现自杀行为或者产生自杀意念等。再次, 对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进行评估, 如患者平时遇到压力时的态度以及采取的处理方法等。最后, 对患者发病前的性格特征进行了解。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安全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等。

1.2.1. 1 安全护理

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尽量减少外界带来的刺激, 保持病房干净、整洁、舒适, 室内设施的安全;禁止患者病房出现危险物品, 如绳索、剪刀或者玻璃等, 医护人员认真检查, 如存在安全隐患, 及时处理。如患者言行消极、自杀危险性高, 则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逐渐消除患者出现的自杀意念。另外, 如患者存在意识障碍, 对其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观察, 避免发生坠床摔伤。

1.2.1. 2 饮食护理

维持患者营养, 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由于患者常常出现不饮食或者拒饮食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最大程度满足患者需求, 嘱咐患者家属劝其进餐, 坚持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 丰富患者饮食, 提高其食欲。另外, 如患者营养状况较差, 则可采用静脉高营养、鼻饲的方式, 满足患者营养需求。

1.2.1. 3 睡眠护理

为使患者具备充足的睡眠, 要适当增加其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另外, 营造能够促进睡眠的环境, 帮助患者快速入睡, 如有必要安排家属陪护;睡前, 放松患者心态, 运用深慢呼吸或者放松肌肉的方式;如患者不易入睡, 使其服用镇静催眠药加快入睡。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心理护理。

1.2.2. 1 心理护理干预

要及早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护理是整个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护理内容, 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 能够有效帮助患者从创伤心境中尽早解脱, 有效缓解精神心理损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分析后, 运用支持、疏泄、指导以及鼓励等方法, 使患者能够勇于接受自身面对的不幸以及对不幸情况产生的反应, 与此同时, 指导患者锻炼新的应对方法。

1.2.2. 2 支持性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去接触患者, 关爱患者、尊重患者, 与患者进行交谈, 陪伴患者, 运用真诚的态度、友善的语言接纳、尊重患者, 并认真、耐心地聆听患者诉说;另外, 每天定时或者不定时的与患者进行交谈, 密切接触患者, 鼓励患者讲述内心想法, 理解、认同、支持患者;向患者讲解其疾病的相关知识, 使之意识到疾病的性质, 缓解患者内心顾虑, 对其病情的发展进行讲解, 让患者意识到心境对自身健康产生的危害, 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积极解决应激源, 锻炼其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可培养患者有效应对不幸事件的技能, 稳定患者情绪后, 进行支持治疗, 如行为矫正治疗、暗示治疗等, 以便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锻炼其积极有效的行为技能、认知, 最终淡化创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最大程度地使其忘记创伤事件。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 护理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45%, 护理有效率为4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急性应激障碍是指受到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异常心理, 进而导致的一种精神障碍[3]。患者受到刺激后, 1 h内发病, 并伴有强烈恐惧体验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行为较为盲目, 如消除应激源, 则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提高预后质量。急性应激障碍病因主要受到各类应激以及个体易感性两个方面因素, 如个体遇到不幸, 所导致出现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的改变, 就被叫做应激反应。应激源是导致出现应激生活事件的主要原因, 其给各种过程带来不利影响, 并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反应[4]。在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在急性应激障碍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提高护理有效率, 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应激障碍护理中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急性应激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 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护理效果较好, 能够显著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应激障碍,护理,心理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淑芬, 滤清有, 李凤香.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亲属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报, 2007, 30 (7) :111.

[2]冯冰霞, 陈丽燕.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2, 37 (21) :4181-4183.

[3]邬美琴.地震后应激障碍合并心血管病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11, 11 (1) :201-202.

[4]葛珊珊, 王斌全.老年突发性耳聋急性应激反应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24 (4) :112-113.

护理障碍 篇2

国际阿尔茨海默症日特别报道:尊重疾病名称背后的每个人

A-A+2014年9月22日08:45新闻晨报评论

对于患有认知障碍症的老人,病后照

顾将会是其家属面对的极大挑战。CFP

上海80岁以上老人认知障碍症患病率达30%

优质护理可延缓病程,提高疾病认知尤为重要

9月21日“国际阿尔茨海默症日”特别报道

全文开始前,我们需要占用读者半分钟的时间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国际阿尔茨海默症联合会的理事罗伯特·杨告诉晨报记者,从医学上严谨地来说,阿尔茨海默症实际上是老年痴呆症的一种,也是最为常见、患者人数最多的痴呆症类型。

在国际上,为了避免因“痴呆”这个词而对该病患者造成歧视和偏见,“阿尔茨海默症”逐渐被笼统地用来替换“痴呆症”的名称。罗伯特·杨担心,这种混淆会对患者及时就诊造成干扰。虽然大部分的“痴呆症”都是不可逆转的,但也有个别非阿尔茨海默症的痴呆症状可以通过药物达到改善。

虽然目前在中国的医学分类名仍为“老年痴呆症”,但考虑到为长者忌讳,同时顾及叙述的准确性,本文将采用香港地区的“认知障碍症”来表示“老年痴呆症”。

我们通常知道的失忆问题,只是认知障碍症的初期症状之一,不少病人还会出现抑郁、幻觉等。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脑部功能会逐渐衰退,认知、思考、行为能力逐渐退化,直到机体完全丧失功能。在病程后期,一场肺部感染甚至就能夺走老人的生命。

北郊养老院内,老郑的密码

9月初的一个下午,上海北郊的一所养老院内。大院一侧的D号楼里,老郑(化名)正站在玻璃移门前望着外面。这一天晴空万里,D号楼前一片空地正好映出了淡蓝色的天光。老郑站了有5分钟,然后他的鼻尖凑近到玻璃门旁的密码盒上,慢慢输入了一组数字。

“哔哔哔„„”密码盒发出报错的提示音。

老郑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转头往走廊慢慢踱着步子走开了。过了四五分钟,他两只手背在后面,又慢悠悠回到玻璃门前,眼神依旧执着地望着外面的空地,然后再一次输入密码——“哔哔哔„„”

记者拍下了一张照片,画面里的老郑在黯淡的逆光位置,景深处是外面明亮的天蓝色。这一幅富有意象的图片,真实地发生在这间大厅的每一天。

这是上海一家接收认知障碍症老人的养老院,患病老人统一住在D号楼,考虑到安全因素,老人只有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出楼,其他时间这扇玻璃移门是设有门禁密码的。

“破解”密码成了老郑每天的“功课”,他也是一位认知障碍症老人,只要老郑乐意,每天他都会悄然在走廊上散步,然后去门口按密码,周而复始。护理人员说,有一次老郑还怂恿别的老人去偷看工作人员按密码,想要拉人和他一起出去。

“郑伯伯,侬好!”记者和他打招呼。

“嗯,侬好。”老郑认真地盯着记者看,笑了笑,看起来好像他明白,但你又会觉得他的眼神其实穿过了你。

在养老院接收的30名认知障碍症老人中,老郑算是程度较轻的。据了解,认知障碍症病程约经历8-10年,也有少数案例只有4-5年的时间,通常发病时间越早,病程越短。

国际阿尔茨海默症联合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的患者人数将会比现在多近一倍。而对于老龄化形势严峻的发达城市,专家认为这一天会更早到来。

根据法国研究者在2005年的统计,在法国、荷兰、瑞典以及美国,认知障碍症已经是65岁以上人口疾病中花费最高昂的,超过癌症、中风等顽疾。在美国,它已经成为所有疾病中,花费排名第三的疾病。

2010年,辉瑞制药宣布,该公司投入巨资研制的阿尔茨海默症候选药物“Dimebon”第三期临床试验失败,这一款药物的研制曾经被寄予厚望。事实上,目前仍没有一种药物可以逆转或治愈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在内的大多数的认知障碍症。

我们的采访对象之一,英国斯特林大学教授安妮·勃洛克说,要认识认知障碍症本身,并不是通过这些来势汹汹的数据,“疾病对读者来说,只是一个名称,好像覆盖了几百万人,但实际上,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个,每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个人。”

由于认知障碍症的病程平均长达8-10年,所以病后照顾将会是家属面对的极大挑战。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症联合会的数据,在中国,有90%的患病老人会由家庭照顾。

亲身经历:生活被完全打乱 家属也不知该怎么办

A-A+2014年9月22日08:45新闻晨报评论

我的整个生活被它完全打乱了

于是,上海作家,10年前,她的父亲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当时只有65岁。

“事情来得很突然,一次爸爸骑自行车忽然就跌倒了,摔掉了门牙,然后去医院做检查,核磁共振扫描发现了萎缩的情况。”于是回忆。当时她并不知道,无故跌倒是认知障碍症的初期症状之一。善忘、表达困难、迷路、忘记关煤气、关门以及判断力下降都是初期的症状。

于是和姐姐曾回顾过之前父亲的状况,她们发现,此前父亲已经有了一些“老糊涂”的征兆,比如会冤枉家里人拿了自己的东西,还有很多健忘的情形。罗伯特·杨告诉记者,这些症状出现时,没有相关知识的家属往往不会想到去就诊,所以该病的确诊往往都是在真正发病的一两年之后。

及时就诊意味着患者可以尽早得到医生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尽管目前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从根本上逆转或治愈阿尔茨海默症,但罗伯特·杨表示,针对该病引起的不同症状,药物仍然可以起到一定延缓病程的作用。

由于父亲和继母住在一起,于是起初并没有为父亲的情况想太多,直到不久后老人连续两次走失,第二次失踪了整整三天。

“这件事让我开始意识到,这个病非常可怕,不仅患者本身。作为女儿,我整个的个人生活被它完全打乱了。”于是告诉记者,第二次走失回来之后,她的继母便将父亲送到了她的住所,此后便没有再出现。

姐妹俩商议了轮流照顾的方案,并为父亲请了保姆。

“和爸爸住的那段时间,我会想去陪他聊聊天,但无论你跟他说什么,他就笑笑,‘侬好,好啊好啊’。我忽然觉得我还有好多事情不知道,但再也没机会去问了,尽管他就在我的面前。”于是说。

接下来一个阶段,于是发现父亲开始会和镜子里的影子聊天,有时候半夜也会起来聊,这把她和保姆都吓坏了。

“我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我感觉他好像是和另一个人在聊天,有时候还会吵起来,到后来他甚至冲镜子发火,把镜子都打破了。我们只好把家里的镜子全部用毛巾包起来。”于是回忆。

病程进入中期,也称为“混乱期”,患者不仅会出现幻觉、妄想,还会失去时间概念、方向感,计划和判断能力进一步衰退,个人清洁等自理能力衰退,语言能力进一步衰退,母语以外语言的能力会消失。因为各种能力的衰退,老人也容易焦躁、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这些描述都是来自香港公益机构提供给社区的免费材料,而于是当时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详细、准确的辅导资料,这其实也是中国大多数认知障碍症患者家属的现状。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病患家属、照顾者进行专业培训和心理疏导是认知障碍症老人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安妮·勃洛克教授告诉记者,“照顾者的状态改善,也会让老人的状态改善,避免照顾者因为护理的繁重压力而产生坏情绪,甚至放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见父亲的病情日趋严重,于是和姐姐开始物色合适的养老院。但找养老院并不容易,姐妹俩找了将近2年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碰壁,几经周折才将父亲送进了上海当时唯一一家专门照顾认知障碍症老人的公立养老院。

“养老院收费是3000元一个月,他的退休工资刚好可以负担这笔费用。硬件也很好,外国进口的,就是挺难进的。”对于是来说,这段日子终于有了喘息。

作为家属,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的爸爸好不容易找到了养老院,上海的另一户家庭刚刚面对着认知障碍症。2年前,薛舒70岁的父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

起初,薛舒只是觉得老头有“退休病”,没想到状况越来越糟糕,开始出现无端怀疑,不仅会怀疑家里有人偷钱,甚至怀疑老伴生活不检点。

“崩溃,持续崩溃。”薛舒描述自己的感受。除了照顾爸爸,还要经常疏导母亲的情绪,“妈妈要照顾爸爸,但爸爸已不是过去的那个人了,有时还无端怀疑妈妈。”

这其实是所有病人家属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初期的病人,虽然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完全衰退,但思维、精神和行为出现的异常状况,往往是对照顾者们最大的挑战。

“我是找了养老院,就在父母家附近,我们去参观那天,爸爸本来蛮开心,还拍手,结果走进去看到其他状态萎靡的老人,爸爸忽然回头看我们,露出一个像孩子那样祈求般的笑容,妈妈看到他的表情,唉,还是把他领回家了。”薛舒说:“常人讲,得痴呆症的人自己不知道,不痛苦,家属很痛苦。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因为他的疾病,他每时每刻都会感觉面临全新的环境和不认识的人。”薛舒说,“爸爸会表现出非常非常恐惧,会喊‘快点送我回去呀!这里不是我的家呀!’我也不知道他指的家是哪里,作为家属,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又不认得你,好像我们都是坏人一样。”

现在薛舒父亲的照顾方式是老伴24小时不离身,每天有钟点工去帮忙做一些杂事。“妈妈请的是钟点工而不是24小时保姆,也是出于对经济的考虑,不愿加重孩子的负担。“有时为了让父亲能够安静一些,会给他吃一些镇静类的药物。”薛舒叹了口气,“人是安静了,但状态并不好。”

另一边,今年5月,于是的父亲在养老院里去世了。

“过年以后,反复几个月发烧,到4月底,吊盐水也无法退烧了。主要原因是他的痰咳不出来,连喝水都会呛着,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咳痰的动作,可他的大脑给不了这个动作了。我姐姐是医生,她说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最后的结局,大多如此。所有的大脑机能退化,一个个器官的控制力衰退,水和药都进不去,恶化得非常快。”于是说。在这个疾病的最后阶段,老人会陷入呆滞,表情冷漠,嗜睡,也无法步行,长期坐卧。

最后几个月,于是每隔一天都会去看他——“很难过,因为完全帮不上忙,我去看他,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走合适,因为他也不会理睬你。他没有表情,但我觉得,他并不高兴,整个人的状态都很呆滞。”

有一天傍晚,于是离开之前对父亲说,“爸爸,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如果能祈祷,我就跟妈妈、跟菩萨讲,希望能让你少受一点罪,爸爸,太受罪了。”父亲仍是无动于衷,于是没有说出的后半句是,“这样的病,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好留恋的„„”

第二天傍晚,老人走了。

根据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认知障碍症的患病率已经达到6%,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4%的速度上升。2013年,上海的65岁以上人口已占到常住人口的10%,据此估算,目前上海已经有将近20万认知障碍症老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障碍症的患病风险会大幅度提高,根据上述数据,上海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已经达到30%。罗伯特·杨说,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患有认知障碍症人数最多的国家,患者预计有1000万人。但同时,这个疾病在政府以及公众中的认知度却远远不足。

认知障碍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65岁以上人口花费最高昂的疾病。其负担主要来自漫长病程中的照顾与护理。另一方面,研究已证明,对认知障碍症老人,优质护理可起到延缓病程的作用。

护理模式探索:提高家属疾病认知尤为重要

A-A+2014年9月22日08:45新闻晨报评论

90%患者家庭照顾,提高家属疾病认知尤为重要

对认知障碍症老人而言,优质的护理可以起到延缓病程的作用。邻邦日本于2000年保险改革后,就开始尝试认知障碍症老人的社区照顾模式。但日本模式能移植到今天的上海吗?面对老龄化,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记者在采访中和于是讨论过一个问题,病人进入呆滞阶段后,家属是否会怀疑他还有意识和感受?因为有时候他们确实不会表达任何东西了。于是没有确切答案。记者也将这个问题带给了另一位认知障碍症老人的家属——洪立,她是一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起的阿尔茨海默疾病专项公益机构的负责人,这家机构一直在推广“认知障碍症老人优质护理”的理念。

洪立给记者看了一段视频:这是美国的一家养老院,90岁的老太太格雷迪瘫坐在一把轮椅上,她已进入病程的最后时期,身体枯槁,面容呆滞。护理员纳奥米尝试着给老人唱歌,她认真地抚摸着老人满是皱纹的脸颊、耳朵和双手,轻轻地哼唱起一首关于爱的歌曲,老人起初没有回应,但过了一会儿她的手开始拍打纳奥米的手——那是这首歌的节奏,又过了一会儿,老人张开了嘴,竟喊出了一个个的音符„„

“这是一个奇迹,但并不是所有老人都会这样。不过我们看到,他们并不是呆了痴了傻了,他们只是生了病,其实还保有很多人的情感能力,就像孩子,他们不能表达,但他的感受依然还在。”洪立认为,针对中国目前90%患者在家庭照顾的现实,提高家属对这项疾病的认知是尤为重要的。

英国的专业照顾起步很早,8月底在上海,记者采访了英国斯特林大学认知障碍症服务发展中心设计部主任安妮·勃洛克博士,斯特林大学是一所以研究认知障碍症而闻名的高校,安妮·勃洛克博士在20多年前便将园林设计引入了认知障碍症护理,她的婆婆也是一名认知障碍症患者。

安妮·勃洛克博士介绍说,在苏格兰,有一些专门照顾认知障碍症老人的机构,会为老人们准备一片花园,如果老人年轻时曾是农夫,则花园里会有他们年轻时下田干活时常见的植物。老人每天可以去浇浇水,松松土,这些“工作”对他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同时他们还能晒到太阳,补充维生素D。这些“工作”不仅可以锻炼老人的身体,同时还能愉悦他们的心情。

“老人如果不忙,整天坐着、躺着,就会感觉枯燥、无聊,就会不高兴。但如果他们每天可以走一走,心情愉悦,那么他们的护工也会感觉不错,会觉得这份工作还可以继续做。”安妮·勃洛克博士说。

她解释说,这个案例告诉人们,优质的护理需要根据老人不同的早期生活环境来进行规划,所以第一件事就是需要了解他们过去的故事,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勃洛克博士强调,对于在家照顾的老人来说,家属们也应该设法去了解老人背后的故事。

优质护理当然也会产生相应的护理成本。采访中不少外国的专家都有这样的认识,无论发达与否,今天所有的老龄化国家都在面临着棘手的养老问题。

为了应对严峻的养老保障问题,德国于1995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2000年,日本也紧随其后实施了《护理保险法》,并且将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强制40岁以上的公民必须参加。日本的养老产业也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期,专门的认知障碍症照顾机构纷纷成立,模式是小规模,嵌入社区,因为日本的专家认为,认知障碍老人应尽量和熟悉的环境在一起,并且鼓励家人多和老人相处。通常这样的一家养老院只有10个以内的床位,除了全托老人外,白天还运营日托班。

这种更符合东方家庭价值观的模式被称为“小组之家”。在8月的上海养老展览会上,记者遇到了其中一家认知障碍照顾机构的中国项目组负责团队,他们正计划最早于今年年底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小组之家”。这家公司的中方工作人员赵衍捷告诉记者,未来越来越多的日本养老机构会来到中国,他们公司此番除了为自己探路外,也受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委托调研中国市场的情况。

护理员收入2500-3000元,都是50多岁

专业能力不足也是目前市场的现状。日本的老人护理员需要经过三年的培训才能拿执照,照顾认知障碍症老人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目前国内的护理员几个星期就可以上岗,无证上岗的情况也不少。

本文开头提到的老郑居住的位于上海北郊的养老院便是中日合资的。这所养老院的办公室主任陈平(化名)告诉记者,日方之前曾经在北京中心城区开设过一间“小组之家”,共有10个老人居住,四五个护理人员。“完全像一个家,我们是和老人住在一起的。”陈平在那里作为护理员工作过几个月。不过这所照顾机构的费用不菲,床位是12000元起。“即便这样的价格,据我所知还没开始盈利,因为房租就要5万元一个月。”陈平介绍说,同样由于成本原因,上海这边最后选择了在郊区做较大规模的模式。

在上海这家养老院的介绍手册上,醒目位置突出了它在照顾认知障碍症老人方面的专长,不过陈平告诉记者,目前这里还做不到日本的服务质量。去年开院后,日本曾经派了一个培训教师到上海,但当时受培训的这批护理员如今大多已跳槽了。陈平坦率地说:“最缺的就是护理员,我们护理员的收入是2500-3000元,有的最高可以开4000元。所以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来做这个,我们这里的护理员都是50多岁的。”

陈平记得,日本教师当时教了“自然疗法”,“就是尽量让老人们参与活动,不要总是坐着或是躺着,这样晚上他们不吃镇定类的药物也能睡好。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市场上专业的人员少,或者就要追加投入,如果按照目前北京的模式,1万元一个月,多少家庭出得起呢?”

目前认知障碍症老人占这家养老院接收老人的一半,院长王华丽(化名)此前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做护士长,她对记者说:“吃力,真吃力。很多老人送进来时,都说好得不得了,自己都行的,进来一看,完全不是这样。照顾起来很困难,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

对认知障碍症市场做过详细调研的洪立表示,她认为目前为数不多的、有一定社会资源、专门接收认知障碍症患者的公立养老院并不能实际解决目前的老人照顾压力,民营机构的广泛进入并且成功运转,才具有更好的示范意义。

住院癌症患者抑郁障碍与护理措施 篇3

关键词 癌症;抑郁障碍;护理措施

肿瘤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是肿瘤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抑郁是最为普遍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约有10~60%的癌症患者发生抑郁,众多研究表明抑郁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降低患者的生存率[1]。抑郁是一类以情绪低落,如哭泣、悲伤、失望等,患者往往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迟缓为主要特征情绪障碍[2]。抑郁仅仅是轻度的,则可表现情绪欠佳,兴趣不高,睡眠减少等。严重者可有自罪感,甚至有自杀企图。有的抑郁者表现隐蔽、不易识别。所以患者患有抑郁而医务工作者往往不能够察觉,这是现代护理上的一个难点。

1临床表现

1.1 忧郁性抑郁 从临床上看,此类抑郁表现最多。患者自待强烈负罪感,认为自身为何得此严重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如此巨大的负担,自觉自己一无是处,无存在价值,常表情淡漠,心理极其压抑,当承受不了时可诱使患者产生自杀心理或行为。

1.2焦虑性抑郁 焦虑性抑郁也是临床多见的一类抑郁心理。这类抑郁有别与上述忧郁性的情感淡漠,患者往往表现为活动多,以烦躁、无目的为主,心理急躁,常常存在攻击自身或他人的行为。

1.3严重抑郁 长期的抑郁而得不到缓解,抑郁慢慢加重,最终导致患者入睡困难或入睡后又马上醒来,造成患者极大的困扰,患者往往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极度的焦虑。致使患者食欲减退,所以体内代谢减弱,体重减轻,免疫力降低,更易患其他疾病。

2护理措施

2.1 患者抑郁的评估 从患者入院时即收集患者以往日常生活的情况、家庭状况、有无抑郁史等一般情况。在与患者聊天的过程中,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评估患者是否出现上述抑郁的临床表现,密切观察患者住院以来心理的变化,通过日常的表情、动作、谈话等判断。

2.2 护患关系的建立 患者的日常护理大多是由医院护士完成的,所以在住院的时间内,护士是接触患者最多的人员,护士的行为和言语是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所以护士要善于与患者沟通,建立彼此信任的通道,鼓励患者对抗疾病,一点一滴的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让患者对治疗、对自身存在信心。使得治疗与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并且在患者积极面对的态度下,这类工作会事半功倍。平时日常护理外,可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用适宜的方式使患者发泄负性情绪[4]。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生理反应指标,及时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

2.3对症护理 癌症患者疼痛是明显的,患者通常难以忍受,所以护理上必要时应给予适当的止痛药,其癌痛的用药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尽量口服用药。第二,阶梯给药。第三,根据药代动力学,定时定量给药。第四,根据患者耐受情况,个性化选择药物,个性化滴定药物剂量。第五,配合辅助止痛药物使用。癌症患者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身体消瘦,所以加强营养是延缓癌症进程和增加机体免疫力的有效措施,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制定每天营养表,补充患者营养。若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或便秘等,可加用常规促消化类药物,在饮食上加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鼓励患者少吃多餐。便秘严重者必要时可给予灌肠处理。鼓励患者多多运动,可以促进患者血循环,肺通气状况,增加机体的免疫力,晚间更易入睡,且质量好。也可常常参加其他自身喜爱的文娱活动,保持愉悦的心情,若患者睡眠障碍可给予一定镇静安神的药物,帮助患者入睡。

2.4情感的支持 患者患病后,不仅在生理上受到病痛的折磨,心理上也备受打击,若如旁人更加以指责,患者极易产生抑郁心理。患者对于身边尤其是伴侣的态度最为重视,所以因嘱咐患者伴侣多注意日常言语或动作,充分给予患者支持和关心,经常陪伴患者,和患者一起保持对治疗与护理的信心,在精神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2.5心理护理 鼓励或诱导患者说出自己近来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对于有要求并且可以提供帮助的应尽量提供,营造一个有问必答、有事必做的舒适住院环境,让患者自觉还有存在感。经常采取言语以及非言语的方式愉悦患者,表达出对患者关心,让患者的注意力从病痛上转移出来,像一个正常人生活。

2.6药物治疗及护理 若法相患者存在抑郁,应给予及时积极的治疗,以抗抑郁药为主,避免轻度抑郁发展为重度抑郁。抗抑郁药往往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选择副作用对患者影响小的药物。用药时注意,让患者当面服用药物,避免患者不服或假服。

2.7采取保护措施,防治意外发生。严重的抑郁患者是有自杀倾向的,所以此类患者是护理的重点对象,一来要耐心疏导患者心理,尽量解决患者提出的要求。患者24小时都必须有陪护在旁,隐藏刀等有伤害的物品,避免靠窗或加装防护网。加强巡视,尤其是隐蔽的地方,防止患者私藏器械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3小结

患者往往对于住院抱有抵触心理,所以住院的患者抑郁发生率高,更具有隐匿性这一特点,所以要熟练掌握患者心理状态改变,特别是凌晨03:00-04:00是抑郁患者发病高峰时期,值班护士更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了解癌症患者在院期间抑郁的典型特点,并与患者的真实情况相互结合,个性化护理患者,使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进一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杜瀚.抑郁程度对喉癌患者生存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4,21(8):59.

[2] 张健,陈娟,冯竹存.老年慢性内科疾病患者抑郁状态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0,13(6):494.

[3] 范彬彬.老年住院病人抑郁障碍与心理护理.现代护理,2006,7(12):1288-1289.

骨折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 篇4

关键词:骨折,睡眠障碍,护理

睡眠是休息的一种形式, 在疾病的治疗和恢复过程中, 病人所处的最佳状态是睡眠状态, 良好的睡眠被认为具有恢复性的作用[3]。骨折是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中断, 一般突然发生, 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 且治疗周期较长, 病人往往需要长时间制动或卧床[5]。在临床工作中, 骨折病人因为疼痛、被动卧位、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睡眠质量较一般病人差。为探讨骨折病人的最佳护理措施, 提高骨折病人的睡眠质量,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本科对2010年7月—2011年5月共86例骨折病人进行观察, 并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 其中男50例, 女36例;年龄45岁~75岁, 平均60岁;文化程度:大学16例, 中学及中专40例, 小学25例, 文盲5例;股骨颈骨折42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 胫腓骨骨折12例, 其他部位骨折6例;住院时间15d~56d, 平均22d;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均治愈出院。

2 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2.1 病人对医院环境不适应

病人入院后, 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 作息时间改变, 且受到噪音、灯光、病人、医护人员等的干扰而导致睡眠障碍。

2.2 舒适的改变

骨折引起的患肢疼痛、肿胀, 手术或整复固定如石膏、牵引等治疗措施引起的舒适改变均能影响正常睡眠[3]。此外, 被迫卧位及长期卧床引起的腰背酸痛、腹胀等也会给病人造成不适, 使其难以入睡。

2.3 心理因素

病人因骨折后精神紧张、生活能力下降、担心疾病预后、经济困难、家庭社会功能不良等原因影响睡眠, 导致睡眠障碍[4]。

3 对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措施

3.1 睡眠状况评估

观察评估病人的睡眠情况, 确定引起睡眠

3.2 加强入院教育

积极与病人进行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病人的信任, 向病人介绍病区环境、制度、同室病友、主管医生、护士等, 帮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一般预后情况等, 辅助图示或是宣传册的形式加强宣教效果, 以减轻病人的焦虑情绪。

3.3 加强病室管理, 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光线, 保持病室整洁干净、通风良好。夜间采用柔和的壁灯和床头灯代替强光, 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基础上, 尽量将医疗护理操作安排在病人睡前或自然觉醒时进行, 尽量减少陪护, 调节监护仪等仪器报警声为低档或消除报警实施中心监护, 将医源性噪音降到最低。尽量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睡眠有无打鼾等情况安排病室, 帮助病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4]。

3.4 睡眠卫生知识宣教并做好睡眠护理

告知病人及家属良好的睡眠对疾病的防治、转归的重要性, 通过与病人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方式及睡眠认知观念, 并予以针对性指导, 如温水泡脚, 睡前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白天通过读报、听音乐等来分散精力尽量减少睡眠时间。协助病人完成睡前的个人清洁卫生工作, 使病人卧位舒适, 枕头高低适中, 并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棉被、衣物等, 尽力创造良好的睡前状态, 以促进及保证睡眠质量[3]。

3.5 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 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 耐心倾听其主诉,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认真分析其心理问题, 并给予及时、详尽、准确的答复。由于骨折、手术均为意外突发事件及担心医疗费用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等, 病人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 要针对性地做好病人思想疏导工作, 在精神上给予安慰, 生活上给予照顾, 指导病人家属配合医护人员, 共同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对于有经济问题的病人尽量为其减少费用开支, 在进行操作时尽量减轻病人的住院负担, 如在输液时尽量保证操作一次性成功, 能用不锈钢针头的尽量不用留置针, 以减轻病人的负担。及时发放一日清单, 增加住院费用的透明度, 使病人清楚地了解经费的使用情况, 减少他们的紧张及焦虑情绪[2]。同时介绍成功的实例给予病人心理支持, 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从而自觉地服从治疗。

3.6 减少骨折及治疗措施引起的不适

术后疼痛是骨折病人影响睡眠的主要原因。观察评估病人疼痛的原因、持续时间、程度、有无伴随症状等, 并予以放松法、转移注意力、心理疏导、镇痛药物等针对性护理措施。在复位及妥善固定后, 指导病人采取放松技术, 利用听音乐、看电视、读报刊等方法,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以减轻不适。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与不适, 帮助病人入睡。同时加强观察并及时处理其他不适反应, 如石膏固定病人因患肢肿胀导致的石膏过紧, 应予局部减压或更换石膏。尽量满足病人的睡眠特殊要求, 如予以舒适的床垫、被褥及枕头等。并做好长期卧床病人的皮肤护理, 如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净, 及时观察及评估皮肤情况, 按时翻身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协助病人经常变换体位, 保持关节的良好功能位置。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按摩及适量的肢体主动或被动锻炼, 以解除身体的压迫感及患部制动给骨骼肌带来的紧张状态[1]。

4 小结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 良好的睡眠能促进机体康复和使人体生理功能更加旺盛[1]。对于骨折病人, 良好的睡眠还能促进骨痂的生长, 从而促进骨折的早日愈合[5]。因此, 骨折病人睡眠障碍问题应当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在临床工作中, 针对相关因素进行睡眠护理干预, 使骨折病人的睡眠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进而促进了他们的早日康复, 干预方法简便、易行[6,7,8,9]。

参考文献

[1]赵东芳, 穆红, 刘均娥.骨科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 2007, 3 (4) :85-87.

[2]李玉枝.实施护理干预改善骨折患者睡眠状况[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10 (5) :328-329.

[3]王敏杰.骨折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体会[J].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1, 11 (2) :277.

[4]田拥军, 苗京亚.骨科住院患者失眠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4 (36) :287-289.

[5]胡芳, 陈芳.骨折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2) :1519-1520.

[6]李琴瑟, 高润元.放松训练加控制床上时间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3C) :812-813.

[7]吴巧媚, 彭鹿.音乐疗法对AECOPD无创通气病人睡眠障碍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 (3B) :726-727.

[8]李琴瑟, 高润元.放松训练加控制床上时间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3C) :812-813.

护理障碍 篇5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04月~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1],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不但会导致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而且还会造成误咽性肺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由于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及早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选择月~20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一步探析康复护理作用于临床的效果,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04月~年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干预组46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9.89±5.76)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5例,4级者21例,3级者7例,2级者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8.49±5.68)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6例,4级者22例,3级者6例,2级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可比性特别显著。

1.2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对吞咽障碍严重且无法进食的患者,进行鼻饲进食。

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突然、致残率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特别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等情绪[2]。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勤于沟通,及时疏解患者的心结,加强疾病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②直接康复训练:对于轻度吞咽障碍可以咀嚼的患者,患者无法用舌向口腔深处吞咽食物,可利用汤勺把少许食物送至舌根处,建议患者吞咽进食时不要说话,不给予任何处置,防止患者由于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呛咳,或是拒绝进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前让患者保持端坐位,或是侧卧位,先喂一勺温开水,湿润口腔及食管。并且,试验患者吞咽功能,如果吞咽顺利,可先喂四分之一勺稠粥,送至健侧舌后方,鼓励患者用舌搅拌食物,然后抬起舌头,用舌顶住上颚。培养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进行吞咽动作,患者可以完全咽下食物后暂停10s,等到呼吸平稳后咳嗽,以便清洁食道。患者若出现误吸、喘鸣、呛咳症状[3],可轻叩患者的后背,或是进行体位引流,避免坠积性肺炎的产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鼻饲饮食,并且指导患者摄食前锻炼。

1.3疗效评价 根据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4],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说明吞咽障碍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参考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痊愈:提高至7级,能够正常摄食咽下。显效:吞咽障碍提高了3~5级,但是未达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了1~2级,但是未达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 干预组患者的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5.10±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1±0.77)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疗效对比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7%(32/46),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7%左右,通常是因为吞咽、舌下以及迷走神经核性,或是核下性损伤,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双侧大脑皮质,或是皮质脑干束手损造成假性延髓麻痹。一般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与吞咽相关的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明显下降。及时而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神经网络重组、侧枝芽生进行刺激,进而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这与胡学军等人的试验得出了相似的结果[5]。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志.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3(10):106-107.

[2]钟美容,蔡超群.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文选,,25(3):457-459.

[3]龚桂平.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临床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6(6):6-7.

[4]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48-49.

精神科住院病人睡眠障碍及护理 篇6

睡眠障碍指入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或彻夜不眠[1]。对精神病人来说,睡眠障碍是十分常见的症状,且睡眠好坏是判断病情变化的一项直观指标。因此,对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护理,有利于巩固疗效,促进疾病康复,防止意外发生。本文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490例患者均为2007年11月~2008年11月齐齐哈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病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各类精神障碍诊断。其中男274例(55.92%),女216例(44.08%);年龄15~78a,平均28.62±6.35a;病程6d~32a,平均5.72±3.54a;文化程度:文盲16例,小学124例,初中246例,高中62例,中专以上42例;婚姻:未婚210例(42.86%),已婚280例(57.14%);诊断:精神分裂症318例(64.89%),情感障碍102例(20.82%,其中躁狂发作60例,抑郁发作42例),心因性精神障碍20例,酒精依赖性精神障碍18例,分裂样精神障碍16例,其他病种16例;本次住院时间:90%>2mo。

1.2 方法:对入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逐一交谈筛查,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490例患者中入睡困难172例(35.10%),早醒156例(31.84%),时睡时醒22例(4.48%),彻夜不眠36例(7.35%)。

2.2 引起睡眠障碍的因素

2.2 1 精神疾病因素:272例受妄想、幻觉支配,出现焦虑、恐惧、愤怒,导致患者紧张、坐卧不安、难以入睡;64例因心境恶劣、 悲观失望等忧郁情绪出现入睡困难,时睡时醒和早醒;60例躁狂发作及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兴奋躁动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28例老年期患者常白天嗜睡,夜间不眠,到处乱走或做些无目的的事情。

2.2.2 社会心理因素:新入院患者因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当明白与其共室者为“精神病患者”时,表现恐慌担忧,怕被伤害而不敢入睡;74例因其他患者吵闹或换了新环境而入睡困难;34例因思念亲人,担心孩子无人照管或获悉亲人去世等而辗转反侧;78例因即将出院而既喜又忧,心理活动复杂,担心工作、学习、家庭、婚姻及疾病是否复发而难以入睡[2],也有部分自知力恢复良好的患者因怕出院后受歧视,出现自责、悲观等病后抑郁情绪,导致失眠。

2.2.3 躯体因素:46例因躯体不适而失眠,如头痛、牙痛、肠胃不适、饥饿等。也有因发病后社会功能受损,生活懒散,缺乏梳洗导致周身皮肤不适而失眠。

2.2.4 药物因素: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如急性肌张力增强、静坐不能;心血管不良反应,如传导阻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及皮肤过敏、尿潴留等。轻则有身体不适感,重则可影响日常生活、语言活动和进食等。62例患者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出现明显的焦虑、坐卧不安、抑郁等而失眠。

2.2.5 其它因素:10例女性患者月经前后出现失眠;个别患者为了逃跑、自杀等而假装入睡。

3 护理对策

3.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环境既可治病也可致病。舒适、安静、整洁、安全的环境有利于睡眠[3],夜间值班人员应做到“四轻”,即:走路轻、操作轻、说话轻、关门轻,这样才利于患者的睡眠。

3.2 对症处理

3.2.1 消除疼痛或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出现失眠时应了解是否有躯体不适,是否因疼痛或药物不良反应所致。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3.2.2 控制精神症状:如果失眠是由于兴奋、恐惧、忧郁、紧张、焦虑、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所致,可在加强精神病治疗的同时给抗失眠药物[4],如临床较常用的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早醒、时睡时醒、彻夜不眠的患者可使用氯硝西泮、地西泮等。

3.3 支持鼓励疏导:对于新入院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详细介绍周围环境,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创造一个“生活家庭化”的氛围,促进患者情绪尽快稳定。要尊重患者,尽早取得患者信任,减少或消除陌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对个别恐惧情绪严重者,可暂时陪伴于患者床前直至入睡。对于思念亲人者以安慰,并与家属联系早日来院探视。对恢复期患者,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知识水平、个性和社会背景,使用相应的言语启发、鼓励,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正确处理生活事件,适应社交活动。

3.4 安排规律生活,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早晨空气新鲜,应组织患者做操、跑步。上午精力充沛,可鼓励患者种植、搞卫生、做手工等工疗活动;中午督促患者午睡;下午组织患者唱歌、跳舞、打球、下棋、做操、看书刊、欣赏字画,组织工休座谈会等娱乐活动,以丰富精神生活;晚饭后散步、听音乐;睡前避免看刺激性的电视、信件和长时间交谈。老年患者尤其要注意不睡懒觉,避免白天睡多晚上入睡困难而加剧焦虑或抑郁情绪[5]。

3.5 加强巡视和观察:蓄意自杀或逃跑的患者,内心矛盾激烈,为了掩盖真相可能佯装入睡,护理人员值班时一定要了解患者的病情,仔细巡视观察患者睡眠状态,发现眼脸震颤或蒙头大睡的患者要提高警惕,避免发生意外。

综上所述,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障碍要做好睡眠监测[6],有的放矢地进行临床护理,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避免恶性事件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文秀.护理精神病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193

[2] 扬金满.精神病人睡眠障碍分析及护理[J].四川精神卫生,1997,10(4):281

[3] 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6

[4] 范相萍,刘津辰. 精神病病人睡眠障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甘肃中医,2008,21(11)

[5]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 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 赵新喜,张军,谭春英.对失眠症患者实施睡眠护理干预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12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分析

1.1 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我院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68例, 分为干预组84例,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42例, 年龄52~79岁, 病程1.2~3.5年, 受教育年限5~10年, 对照组84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44例, 年龄53~77岁, 病程1.5~3.1年, 受教育年限4~9年, 经检验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诊断标准 (1) MCI诊断标准[2]:住宿记忆力明显下降半年以上;除记忆障碍外, 其他认知功能相对完好, 达不到痴呆; (2) AD诊断标准[3]:根据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研究所、AD及相关疾病协会与统计手册第4次修订版中AD的诊断。 (3) 日常生活活动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评分[4]:包括躯体生活自理 (如穿衣、进食、上厕所、行走等) 及使用工具的能力 (如使用交通工具、打电话、散步、购物、做家务等) 。该能力共划分为4个等级进行评分:自理为1分, 自理困难为2分, 需要帮助为3分, 无法完成为4分。总分小于16为正常, 大于16分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单项1分为正常, 2~4分为功能下降;两项或以上≥3分或总分≥3提示功能损害明显。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 (1) 注意力训练:让患者在相关的视觉或听觉刺激, 进行鉴别与选择。 (2) 定向力训练:让患者对时间、空间、人物的定向反复训练与强化, 并在实际生活反复运用。 (3) 视觉共建结构能力训练:给予患者视觉扫描或视觉观察等基本能力和行为治疗。如:删除制定字母的作业, 按图拼积木等, 每次训练15 min, 每天一次。 (4) 记忆训练:每天的日常活动生活安排列表贴于患者床头处, 并逐步规律化。 (5) 计算力训练:包括数字认识, 数字游戏或作业等, 如设计好简单的加或减算术, 要求每天完成一道, 每次训练15分钟, 每天一次。 (6) 执行功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如从报纸中找出所需信息等, 或安排陪伴人员陪同患者去附近的商场购物, 每次训练30~40 min, 每周1~2次。 (7) 语言与交流障碍的训练:按语言与交流障碍的不同类型进行训练, 如准备一首简单的歌或词, 教会后让其唱歌或朗诵, 每次训练10 min, 每周一次。 (8) 肢体功能训练:卧床患者进行被动肢体活动、按摩, 能自行活动的, 可在陪同人员的情况下, 在室内外散步, 增加体力, 防止肌肉萎缩, 改善关节功能, 每次训练30~60 min, 每周1-2次。

1.3 检测标准

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ADL评分进行统计分析, MMSE与MOCA分值越高, 认知功能越好, ADL评分则相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

干预前后对照组MMSE、MOCA、ADL评分均无显著差异, 干预组较对照组的MMSE、MOCA评分有提高 (P<0.05) , 干预组的ADL能力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存在记忆障碍和 (或) 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 是介于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一种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 是痴呆状态的萌芽阶段, 与此同时患者的大脑有可塑性, 能进行功能重组, 使患者受损的神经细胞在外界刺激下可能出现自行修复, 进而提高认知功能。关于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的颇多, 如临床上出现的神经变性疾病、精神状态、血管危险因素、教育、激素改变等, 以上因素可能决定了部分MCI是可逆的。因此, 对于以上情况应该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以防MCI发展为AD, 本研究采用注意力训练、执行功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视觉共建结构能力训练、记忆训练等方面, 进一步证实训练能提高特定目标和非目标性的认知功能。本研究中选择MMSE、MOCA评分, 干预组较对照组MMSE评分有所改善, MOCA评分改善明显, ADL评分低于本组干预前的ADL评分, 结果证实开展早期的护理干预, 与陈建伟等[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对于延缓认知功能减退、痴呆的发展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医学意义。

摘要: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68例, 分为干预组84例, 对照组84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注意力训练、定向力训练、计算力训练、记忆训练、语言与交流障碍的训练、视觉共建结构能力训练、执行功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等。结果:6个月后,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评分、日常生活活动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评分进行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理干预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护理干预,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娟.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10 (29) :1182-1184.

[2]张素莉.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 46 (12) :1503-1504.

[3]李军华.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 2013, 5 (11) :1375-137.

[4]俸献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杂志, 2011, 26 (17) :94-96.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4年5-6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以2015年5-6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创新的护理模式。对照组中男28例、女29例,年龄48~89岁、平均年龄64.4岁;观察组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51~94岁、平均年龄65.3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是在患者的病情控制后,对功能恢复顺其自然,或增加低频电刺激治疗、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创新的护理模式,⑴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⑵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⑶咳嗽训练;⑷面颊肌、舌肌、咽部肌肉的综合训练;⑸摄食训练。[2]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创新的护理模式,吞咽障碍的评估,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几率很高,筛选吞咽障碍用床边评估方法,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进食姿势、状态、与呼吸运动的配合等。观察患者吞咽时的喉部提升动作是否协调,吞咽过程中或进食后是否有误吸、咳嗽等表现。该评估方法简单易行,更适合基层应用,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2]。洼田饮水测试:先让患者单次喝下3茶匙水(2 mL、3 mL、5 mL)如没问题再让其一次喝下30 mL水。1分:可一口饮完,无噎呛。2分:两次以上饮完,无噎呛。3分:能一次饮完,但有噎呛。4分:两次以上饮完有噎呛。5分:常常呛咳,难于全部喝完。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得1分但超过5分及得分2分者可疑吞咽障碍;3~5分者确定为吞咽障碍。不能经口进食者首选鼻饲饮食。基础训练:(1)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使用冰冻的棉棒沾少量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2)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患者做舌前伸、后缩、侧方按摩口颊部、清洁牙齿、卷动待主动活动,同时可用压舌板练习拉阻力运动。作用:改善舌的运动功能。(3)咳嗽训练,屏气咳嗽。作用: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4)吹气球、吹蜡烛训练。作用:面颊肌、舌肌、咽部肌肉的综合训练。摄食训练:(1)选用边缘钝厚、匙柄较长、容量5~10 mL的勺子为宜,缓慢进食,每次喂食3~4 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2)确保患者唇闭合好,意志坚定地吞下。(3)暂停片刻再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直到将食物全部吞下,再吃第2口。(4)进食后应加强咳嗽,清除口内食物残渣,继续坐直0.5 h以防返流。监测吃、喝、吞咽时嘴唇的闭合情况。

吞咽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进食时采取30~60°坐位。(2)食物准备,根据患者吞咽障碍情况选择适合于患者的食物性状以及黏稠度,选择最佳食物黏稠度,使患者不易误咽,不引起窒息。(3)限制食团大小至一勺大。(4)通常禁止饮纯液体。(5)每次吞咽后要轻咳数声。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基本上均可恢复正常进食。

1.3评价指标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护理有效率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障碍康复有效情况的比较

通过开展吞咽功能的评估,实施康复训练使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早日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3.1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组织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活状况的体验[3]。脑卒中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肢体瘫痪或失语、吞咽障碍等。脑卒中吞咽障碍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进食训练,并取得家属的配合,大多数患者均能恢复功能[4]。因此,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尤为重要。

3.2吞咽障碍的康复已成为国内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要求护理工作不断创新,吞咽障碍的康复也成为患者期望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吞咽障碍的评估,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使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得到早日改善,减少留置胃管时间,合理膳食,改善患者营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3.3通过学习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开展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经验,研究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技术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作出积极努力,为康复护理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梁琴,卢章琼.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7):601-603.

[2]凌卫仙,欧小凡.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和营养支持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126-1128.

[3]林润,陈锦秀,蔡丽娇.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03-406.

老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18例老年精神障碍病人中, 男10例, 女8例;年龄60岁~83岁;精神分裂症8例, 抑郁症4例, 血管性痴呆3例, 身体疾患伴精神障碍3例。经积极有效的护理, 结果治愈、显著进步12例, 进步6例。

2 护理

2.1 睡眠护理

大多数精神疾病病人会出现睡眠障碍[1]。保证睡眠对稳定病人情绪、巩固治疗效果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护士要寻找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 尽量消除, 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的睡眠环境。教育督促病人遵守作息时间, 告诉病人晚餐不宜过饱, 多饮水, 睡前不宜交谈不愉快的事及观看紧张的电视节目。值班护士应密切巡视, 注意病人睡眠情况, 如确因病态原因不能入睡者遵医嘱给予给予催眠药物诱导睡眠, 同时做好病人的精神安慰, 及时解除其身体不适。

2.2 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病人的文化程度、职业、经历和心理需要进心心理护理。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生理和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要同情和理解病人。理解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老年精神障碍护理以老年人为主体, 从老年身心、社会、文化出发去考虑老年人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 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2]。老年人由于家庭关系的变化、人际关系, 有的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情绪亦发生变化, 常表现为激动与愤怒、压抑与悲伤。为此, 要耐心与老年人交谈, 让老年人把心中的积郁倾诉出来;要充分了解老年人, 认真对待老年人每个细微的变化, 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 有的放矢地解除其心理问题。

2.3 生活护理

老年期精神障碍病人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特别是一些精神衰退痴呆病人, 精神分裂症伴有躯体疾患及受精神症状支配所致的生活不能自理, 常表现为不会洗漱及进食、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等, 因此, 将病人安置在一级病房, 专人照顾, 重点护理, 使病人的饮食、睡眠、如厕等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之内, 便于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发症。调节病人的住院生活, 消除其寂寞和孤独感。在病人的饮食上做到美味可口、富有营养、易消化, 在尊重病人饮食习惯的同时, 还要耐心解释饮食对身体康复的影响, 让病人明白饮食的忌宜利弊[3]。

2.4 加强安全管理, 防止意外发生

老年精神障碍病人易情绪低落、思维阻滞, 往往有自杀倾向;紧张、愤怒、狂躁病人易产生冲动、攻击行为, 容易伤及他人及自伤;病人因错觉、幻觉或处于朦胧状态, 注意力分散, 容易发生坠床、跌伤、烫伤等。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语言行为和情绪, 了解其妄想、幻觉的内容和企图, 及时加以防范。同时加强巡视, 必要时设立专人护理。尤其是夜间, 不要让病人有机会接触各种危险物品, 如暖水瓶、剪刀、小刀等。设床栏和必要的防护性约束,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4]。

2.5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 帮助老年精神障碍病人正确认识疾病, 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 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恐惧、抑郁心理, 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地为病人服务, 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病人懂得生存的意义和乐趣, 善于安慰、控制自己, 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 适当参加社交活动, 充实生活, 保持家庭和谐、温馨, 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 体会

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多,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但目前的护理工作仍停留在常规护理的模式上, 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研究和专科护理做得不够。首先, 从观念上应将其作为一个特别群体对待, 并予以特殊重视, 从而体现出人性化护理。其次, 从专业上研究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 运用科学的评估工具评价老年病人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进行护理, 方能得到有效、快捷的解决方法。护理人员目前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专业化的需求, 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新技能, 改变过去千篇一律的护理模式。对于已有精神障碍的老年人, 根据不同类型人格特点进行人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以及全社会都要关注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 使他们能够得到较好的医疗照顾和护理, 同时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保证他们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

[2]王建荣, 刘玉春.老年护理新观念[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2) :959.

[3]蒲晓芬, 王玉琼.精神障碍病人护理伦理冲突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10, 24 (3B) :713-714.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现状 篇10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的患病人口数不断增加, 不仅给患者自身的健康带来威胁, 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轻度认知障碍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指介于正常衰老与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之间的过渡状态, 是发生AD的高危因素。在这个阶段, 个体存在着超出其年龄范围所允许的记忆损害、学习或注意力困难, 认知功能检测异常, 但还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 仍能维持功能完好。由于目前单纯对老年痴呆进行治疗还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且认知功能的下降呈进行性不可逆转, 因此, 针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以延缓或阻止老年痴呆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MCI的治疗尚无根本性的突破, 良好的护理是延缓病情发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笔者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总结了MCI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 以期为AD的预防提供依据。

1 对MCI危险因素的干预

对相应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防治, 积极治疗脑血管病。目前已知的MCI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Apo Eε4等位基因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和过量饮酒等, 在这些危险因素中, 除年龄和遗传因素是不可干预因素外, 其他大多数危险因素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延缓MCI的发生和进展。护理人员要针对MCI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积极监测和控制血压, 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糖尿病等血管疾病, 戒烟限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尽可能地减少服用会对认知功能造成损害的药物。

2 认知功能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是护士根据认知治疗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技术, 根据患者认知过程会影响行为和情绪的理论, 通过认知和行为改变患者认知功能的一种心理干预。认知功能的训练对认知功能的改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Noice等[1]在对老年患者进行一个月的干预后发现其认知功能和心理测试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对老年人进行认知训练可以延缓其认知功能的下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因人而异, 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方法, 干预的实施还有待于探索寻找最佳的干预时间。

2.1 记忆训练

多对老年人进行循序渐进、不断强化的记忆功能的训练, 如猜谜语、下棋等需要动脑的益智类游戏或活动, 增强记忆功能, 鼓励其多回忆以往的经历、多跟其他人交流, 参加集体活动等, 训练强度以老年人不感到疲劳为宜。张路得等[2]对MCI患者进行6个月的记忆训练发现老年MCI患者的记忆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60~70岁患者的作用最为明显。Rapp等[3]对MCI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试验组给予记忆加强训练, 分别进行记忆丧失教育、放松训练、记忆技巧训练及认知重建, 而对照组未施加任何治疗。经过6个月的随访发现, 试验组患者的记忆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 说明加强综合训练有助于维持认知功能。

2.2 健脑眼动训练

孙淑凤等[4]对患者先后实施3个月的健脑呼吸训练、视觉机能训练、节奏感知训练、综合机能训练后, MCI老年人在知觉辨别、同类比较、比较推理和基本认知能力方面显著提高。表明全脑速读记忆法在改善老年人记忆效率的同时明显改善了MCI老年人的大脑功能, 因此健脑眼动训练可有效改善MCI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3 心理护理

心理健康水平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 MCI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 通常伴有心理方面的改变, 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周玉洁[5]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后的评估显示, 心理护理在伴有焦虑和抑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提出在临床上使用的具体模式和方法, 以后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进行探讨。另外, 大部分的MCI患者都有参与社会活动和与别人相处的愿望, 应鼓励其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排解老年人心中的孤独寂寞感, 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4 饮食护理

大量的研究都证实大脑神经系统的信息传导依赖于某些神经递质及微量元素, 而这些物质可以从不同的食物中摄取。良好的膳食习惯对认知功能障碍有着积极的作用, 降低70岁左右人群的痴呆发生率可以优先考虑提高后天智商、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等措施。Torres S J等[6]发现, 相对于天然健康食品来说, MCI患者饮食中如果含有较高的加工食品, 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认知功能受损害。MCI患者应多进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限制盐和脂肪的摄入, 应多食豆类制品、粗粮、香蕉、苹果、大枣、花生等。

5 预防为主, 加强锻炼

要定期对老年人进行认知功能的检查, 以便及早发现记忆力和智力的减退,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此外,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大量的研究都证实规律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 要多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合个体锻炼强度的体育活动, 如散步、手指操、慢跑等, 既锻炼了身体, 又可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认知功能。Uemura K等[7]的研究显示, 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与认知功能减退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 进而降低MCI的发生率。Suzuki T等则将50例MCI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平衡训练等运动项目, 对照组则给予3次健康教育, 12个月后, 干预组的认知功能改善明显要好于对照组。这说明MCI患者应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锻炼, 以预防或延缓MCI的病情进展。

6 小结

由于认知功能的减退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对MCI的研究是认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 在痴呆的诊疗过程中, MCI可能是最适宜进行干预的阶段, 通过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痴呆的发病率, 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目前对MCI的护理还未建立一个真正适合的干预模式, 因此, 未来的研究方向侧重于寻找一种针对不同年龄段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包括如何选择干预人群, 干预的时间需要持续多久等。

摘要:由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损害不可逆转, 因此早期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干预就尤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护理措施, 为老年痴呆的预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护理干预,综述

参考文献

[1]Noice H, College E, Noice T.A Short—Term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J].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2004, 16 (4) :1-24.

[2]张路得, 张彩华.记忆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10, 11.10 (6) :48-51.

[3]Rapp S, Brenes G, Marsh AP.Memory enhancement training for older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preliminary study[J].Aging Ment Health, 2002, 6:5-11.

[4]孙淑凤, 李秀艳, 魏秀红, 等.健脑眼动训练对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0.08, 24 (8) :1981-1983.

[5]周玉洁.96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09, 8 (18) :127-128.

[6]Torres S J, Lautenschlager NT, Wattanapenpaiboon N, et al.Dietary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Lognilion among ulder people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Nutrients, 2012, 4 (11) ;1542-1551.

突聋患者心理障碍及护理干预 篇11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心理障碍;护理措施;心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25-02

突发性耳聋是医院耳鼻喉科十分常见的一种急症类型,是由于不明病因导致的突发性的非波动性感音性耳聋,突发性耳聋患者会在发病3天内体力急剧下降,经常伴有恶心、晕眩、呕吐、耳鸣等症状,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1]。突发性的听力障碍、耳鸣、恶心、睡眠障碍等症状会使患者难以接受,不良心理情绪会使病症发生恶性循环,影响治疗和恢复。近年来,我院对突聋患者进行全面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在其治疗中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其心理障碍和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9-69岁,平均(45.26±5.32)岁;其中单耳聋患者20例,双耳聋患者12例;对所有患者行药物之劳和高压氧治疗;按照治疗期间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同,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观察组16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障碍 经临床观察和研究,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烦躁不安:由于患者突然遭受听力障碍和耳鸣等的困扰,会心烦意乱,痛苦万分,通常内向型性格的患者表现不明显,外向型性格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不同患者的情绪波动表现具有差异性,与患者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等关系密切。②消极抑郁:突发性耳聋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现象是抑郁,主要是由于患者发病后产生的心理障碍没能够得到及时的排解,患者经长时间的折磨,失眠、烦躁,导致心理失调,丧失治疗的信心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轻生或自残现象。③睡眠障碍:突发性耳聋中伴有的耳鸣、恶心等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难以入睡。此外,患者入睡后醒来,会发现听力与入睡时差异很小,立刻恢复突聋状态。

1.3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基础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行全方位的综合护理干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入院教育: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为患者讲解医院的环境和相关制度,使患者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心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向患者讲述疾病的发展和治疗,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②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保持患者规律饮食,并为患者提供易消化、易吸收的纤维类食物,不食用油腻和刺激性食物。③治疗前后护理:患者治疗前应告知其穿棉质的衣服,减少静电的产生,以免发生高压氧治疗期间发生爆炸现象[2],降低治疗风险,治疗后保持患者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保持房间的清洁通风,安静。④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的最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应全面的评估患者的个性特点包括性格、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经济情况和社会支持体系等,并建立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患者摆脱不良心理因素,树立治疗信心;加强呼唤交流。沟通情感,转移注意力;邀请患者的社会关系群体或个人探望患者,使患者认识自身价值等。

1.4 疗效评定 以中华耳鼻喉头颈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以及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分会指定的特发性耳聋疗效分级标准[3]评定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的0.25-4KHz平率听觉恢复正常,达到健康水平为痊愈;治疗后平均听力提高30dB为显效;提高18-30dB为有效;改善不足15dB为无效。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1。

3 讨 论

老年性耳聋患者由于起病急、住院环境的改变、输液时间延长、与外界沟通发生障碍等因素,多存在漠视、焦虑、烦躁、抑郁、自闭等心理,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尊敬,表现为入院后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因此,护士在患者入院接待时,要给予耐心细致的讲解,帮助其熟悉病房环境,了解其心理状况,倾听其诉说,认真回答其提出的每个问题,从而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治疗过程中告知患者用药及治疗的工作流程,在每项操作前向其解释操作的目的和作用,从而消除其疑虑,老年性耳聋患者因其特殊心理,依从性往往较差。因此,除做好心理护理外,还要努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我们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包括告知作出的治疗决策以及对患者主诉的关心;告知用药方法必须清楚、明了,以及为何要进行这种治疗都必须向患者加以解释;还有告知预期的情况(如好转需较长时间、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也有助于保证依从性;同时劝说患者充分信任医师;鼓励患者提出问题,尤其是对病情有关的问题,这有助于理解疾病严重性,能理智地权衡治疗方案的优点和缺点。护士有责任查出和帮助患者解决依从性差的问题,及时发现其误解和不良心理,并给予解释或指导,从而提高其依从性。

经本组研究可见,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消极心理等是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常见心理障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将会使上述因素影响患者的恢复,引起恶性循环。针对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强化对患者的饮食、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加强心理交流和干预等,能够对治疗起到催化的辅助治疗作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P<0.05),足以证明这一结论,可见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行积极性的综合护理至关重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雪莲,黎红珍,刘秀金,蔡克文.特发性突聋患者焦虑情绪的心理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1,13(15):125-126.

[2] 龚远青,谢强.突发性耳聋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研究[A].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11(20):123-124.

[3] 李丽亚.突发性耳聋综合治疗及心理护理[A].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23(25):147-148.

精神病患者饮食障碍的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02例, 收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52例, 女性患者50例, 年龄从22~61岁, 平均年龄37.3岁, 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有82例, 躁狂症患者有9例, 抑郁症患者有8例, 情感性的精神障碍患者有2例, 脑卒中患者有1例。

1.2 饮食障碍的原因及表现

1.2.1 病因方面

精神病的患者通常会并发多种躯体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 都会使得患者吞咽困难, 一旦患者并发脑卒中就会损伤脑神经, 造成进食障碍。

1.2.2 年龄因素

精神病患者由于年龄的增长, 使得其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 抵抗疾病的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 既容易引发多种疾病也容易使患者的吞咽能力受到影响。

1.2.3 药物的影响

对于一些精神疾病类的药物, 其在发挥治疗精神疾病的同时也对于机体产生了很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有些抗多巴胺类的药物会造成运动障碍, 所以很容易导致患者进食困难, 出现饮食障碍。

1.2.4 拒食

部分的患者由于受到了思想的支配出现了妄想和幻觉[2], 当让患者进食时其仿佛闻到了食物中发出了异常的气味而拒绝进食;也有少数的患者认为食物有毒, 坚决不肯进食;还有的患者情绪低落, 一直感觉自己是犯了很大的错误, 认为自己有罪, 就用这种拒食的行为惩罚自己;甚至有的患者想用这种拒食的行为来威胁护理人员和家属;护理过程中也有少数的患者一直一言不发, 不进食也不运动一直就是呆呆的坐着。

1.2.5 食欲过量

在护理中观察到有少数的患者是暴饮暴食、不知道饥饱, 一直都是毫无节制的进食, 该类的精神病患者多数是躁狂型的, 他们大部分缺乏自理的能力, 所以无法控制饮食, 出现了食欲亢进的现象。

1.2.6 食欲减退和厌食

部分的患者出现了情绪低落、寡言少语、活动也相应地减少, 导致患者自身的新陈代谢也很缓慢, 所以能量的消耗很慢, 使得患者易于出现食欲不振和食量减少, 也有少数的患者在进食期间总是左顾右盼, 不安心进食, 该类患者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情绪异常的兴奋或是十分低落, 都会严重影响患者进食, 最终造成食欲减退[3]。

1.2.7 异食

少数的患者由于受到幻觉的支配经常会食用一些别人丢弃的废物或者是一些垃圾等, 他们经常会感觉自己有罪, 愿意用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

1.3 饮食的护理

由于病因和年龄因素使得精神病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而导致饮食障碍时, 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通知医师, 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 此时要避免患者进食, 如果对于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 护理人员一定要严密的监控该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若出现不良症状要及时的采取救治;对于受到幻觉的支配认为食物有毒而不肯进食的患者, 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先为患者试尝, 也可与患者同时进食, 以此来消除患者的顾虑;当患者进食期间由于有罪恶感而拒食时, 护理人员可以将饭菜搅到一起, 并告诉患者这是别人的剩余, 同时也要对于患者的居住条件严密的监管, 尤其是垃圾桶等一定要随时倒掉, 以免患者食用而患病;当患者进食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会产生幻听而影响进食时, 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在其旁耐心的劝导和警告;对于情绪异常低落的患者, 当其出现食欲不振时, 我们一定要将饭菜搭配合理, 使其色、香、味俱全, 这样可以刺激患者的食欲, 但是对于情绪异常兴奋的患者, 在其饮食期间一定要与其他的患者分开, 同时也要注意其饮食的环境一定要安静, 尽量不要受到外景环境的干扰, 这样有助于患者的安心进食;对于食欲亢进的患者, 一定要合理控制患者的饮食, 要做到定时定量, 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进食速度, 要劝解其细嚼慢咽, 必要时要由护理人员喂患者, 也要注意避免患者向护理人员索要食物;对于木讷僵化的患者我们要耐心的劝诫其正常进食, 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同时要由专人细心的照顾患者。

2 结果

2.1 患者病情状况

102例精神病饮食障碍的患者均在我院得到了细心的护理, 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好转, 效果满意, 都可以正常的进食。

2.2 出院健康指导

出院时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正常饮食的知识, 并且督促患者要正常进食, 也告诫了家属有关患者饮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讨论

精神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主要是由于脑内的多巴胺增多所造成的, 同时也使得患者的心理也存在了严重的障碍, 表现为患者的情绪极其不正常, 常见的是极度的兴奋和抑郁, 对于患者的饮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多数的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饮食障碍, 包括拒食、厌食、食欲亢进、贪食、异食等, 所以恰当的饮食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4]。

对于我们所研究的这102例精神病患者, 其饮食障碍主要是由于心理原因, 即随着年龄的增长, 患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都会明显的下降, 使得其容易出现吞咽困难;病理原因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 所以护理人员要经常与医师交流, 以便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救治;对于出现拒食现象的患者, 主要是由于其容易受到幻觉的支配经常会产生妄想, 所以对于食物也会误认是有毒而不肯进食, 此时要求我们要为患者试尝或是与患者一同进餐;由于有罪恶感而不进食的患者我们要将患者的饭菜搅乱, 劝诫其进食, 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居住环境, 一定要保持清洁, 要及时的倒掉垃圾避免患者食用;对于那些十分兴奋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而厌食的患者, 一定要使其在饮食时去其他的患者分开, 同时也要劝诫和警告患者认真饮食;有些患者情绪十分低落, 寡言少语, 也不愿意运动, 所以其经常表现出厌食的症状, 此时我们要将饭菜合理搭配, 使得色。香、味俱全, 可以刺激患者的食欲;在护理过程中也观察到了有些患者十分活跃, 经常情绪激动, 总表现出食欲亢进的现象, 此时对于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 让其定时定量的进餐, 同时也要控制患者的饮食速度, 患者的饮食情况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杜绝患者向护理人员索要食物;有些木讷的患者要有专人进行看管, 同时也要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经常沟通、交流, 要帮助其正常饮食, 必要时可以进行喂患者进餐。

综上所述, 通过充分的分析这102例精神病患者饮食障碍的原因, 及时的采取了细心周到的护理, 使得这些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好转, 都可以正常的进食。

参考文献

[1]杨晶, 薛爱红.精神病患者饮食障碍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9) :7091-7092.

[2]孟芬, 马润娟.128例精神病患者饮食障碍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6) :204-205.

[3]冯世梅.精神病患者饮食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0) :1310.

上一篇:并联间隙下一篇:异步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