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病人的护理

2024-08-16

心理障碍病人的护理(精选16篇)

心理障碍病人的护理 篇1

一、术前病人的心理和心理护理

1.术前病人的心理

术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恐惧。病人入院后盼早日手术,安排了手术日后又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当日晚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多种:

(1)对麻醉的恐惧、焦虑:病人不了解麻醉的方式、作用、耐受性及对机体的负作用,而错误地担心麻醉后还会疼吗?麻醉会不会影响脑子?等等。

(2)害怕手术过程中会疼痛:病人往往会问“我会感到刀割皮肤吗?”、“要是手术一半,麻醉药作用消失怎么办?”等问题。

(3)对死亡的恐惧:外科病人特别是施行大手术者,如开胸手术病人、器官移植病人、癌症手术病人、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等,都害怕自己从此告别世界。

(4)对机体损毁的恐惧、焦虑:这种心理常见于行乳房根治术、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与结肠造瘘术等病人,特别是对年轻病人打击更大。

(5)担心术后会有后遗症,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2.术前病人的心理对术中和术后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和预后恢复得快慢有很大的影响。中度焦虑的病人,效果较好,因此类病人对手术带来的疼痛及后果有较现实的心理准备,能及时调整心态,配合治疗,身心恢复较快。严重焦虑者,则高度紧张,不能正确地应对,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对手术及术后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甚至使手术无法进行。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得不改期手术。低焦虑或无焦虑者由于对医生过度信赖,过分放心,对术后不可避免的痛苦毫无心理准备,以至于术后无法应对而影响恢复。

3.术前病人的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应仔细了解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并对症处理。及时纠正病人的想法,介绍有关麻醉的知识。告诉病人麻醉的效果、麻醉后的肌肤感觉、麻醉效果的测试、麻醉对人的影响,以打消病人对麻醉、麻醉过程中疼痛及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的恐惧。介绍手术过程,可请经过手术的病人讲讲感受,以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对一些会对病人形象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的手术,术前需反复与病人交谈,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利害关系,让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尽量避免可预防的后遗症,使其能平静地接受手术及术后带来的一切。

二、术后病人的心理和心理护理

病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首先渴望知道自己真实的手术效果。对手术预后良好的病人,护士要讲清楚,并介绍术后需病人配合的内容,鼓励其战胜疼痛。此类病人一般能很快康复。若术后效果不好者,则意味着其还将在死亡线上,病人刚手术后,躯体上极度痛苦,经不起任何精神刺激,故不宜直接把真情告诉他们,而在其体力恢复后慢慢疏导。对于一些整形手术病人,护士不应疏远病人,不在背后议论,而应更多地给病人关心、照顾。及时了解其缺陷心理,并有针对性给予支持,使其勇敢地面对现实。

心理障碍病人的护理 篇2

1了解化疗经历,熟悉化疗方案,掌握心理状态,适当的饮食指导及化疗期间给予创造良好的环境。掌握用药时间正确使用止吐药,进少量清淡饮食,严密观察副作用,实施具体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首先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室内整洁安静。为病人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对一些爱好音乐的病人播放他喜欢的音乐,病人听音乐时,植物神经兴奋性下降,会影响病人生理心理及情感反应,可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护士在施行化疗时,首先与患者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微笑面对患者,语言恰当,操作规范,准确无误。让其了解病情,通过积极暗示,鼓励支持性语言,诱导其宣泄出忧郁的情绪,满足其心理要求,从而取得病人的信任,轻松愉快的进行化疗。

2了解化疗经历,熟悉化疗方案,护理人员对病人是初次化疗还是曾经接受过化疗,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情况,应有所了解。不同的化疗方案,不同剂量,不同药物,导致病人呕吐的程度也不相同,联合化疗与单一化疗,大剂量与小剂量高度与低度致吐药相比较,前者比后者见易发生恶心呕吐,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化疗方案向病人讲解不同化疗方案以致产生的副作用也不一样,通常在化疗中曾经有恶心呕吐经历的病人对机体产生强烈不适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畏惧化疗。这些护理人员应解释化疗的目的,方法及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使病人了解有关知识,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帮助分析止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此期间正确使用止吐药可以有效控制恶心呕吐。饮食上注意给予清淡少量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稀饭,清汤,粥等少量多餐,这样能减少胃肠道反应。

3还有患者担心脱发造成自身形象改变,导致心情抑郁,特别是年轻女性患者反应特别强烈。此时,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安抚,排解他的抑郁情绪,唤起患者的自信心,应提供给患者一些信息,解决这一现象有很多方法,像:戴假发,还有植发等。利用高科技解决这一现象不是难题,利用典型病例成功之路,启发引导,以消除顾虑,克服病人角色行为缺如或强化现象,减轻恐惧心理负担。

手术病人的心理及心理护理 篇3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我们医院有位在硬膜外麻醉下做疝气修补术的男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推进手术室后就紧张的不行,上了手术台后突然改变主意不做了。手术大夫、麻醉师好说歹说才同意打麻醉。麻醉打好后病人却说什么又不做了。最后大夫护士拦都没拦住,自己下了手术台跑了!没办法不得不改期手术。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手术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应告诉病人不是全麻的手术,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不适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手术室的麻醉师或护士术前访视病人的时候,除核实病人的具体手术情况外,要友好介绍手术室的麻醉师、护士情况及手术室的设备等情况,好让病人放下有心理准备,以积极心态迎接手术。

(二)手术病人的术中心理及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病人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温和却严谨,不谈和手术无关的话题,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手术应中应密切观察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应尽量减少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还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国籍、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比如5岁以内的儿童,首先要对其温暖的笑,然后跟其聊天。可以从其兴趣爱好着手,也可以从其家庭成员着手,也可以从其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着手。总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对于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可以诱导其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战胜心中的恐惧。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来说,可以告之其自我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默数数字、回忆美好的事情或展望美好未来等。但不论病人有何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被尊重的需要。所以病人手术时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要对病人的隐秘部位适当遮掩。在给病人摆手术体位时要事先解释清楚并告知其必要性及重要性,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三)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 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 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鼓励病人听其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 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 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產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瘫痪病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篇4

瘫痪病人一般都要经过痛苦期、达观期、悲观期或奋发 期。

1.痛苦期:病人突然由健康变为瘫痪,预想不到,也不知何故,不知所措,心理打击沉重,悲痛万分。表现为激情,痛哭,不思茶饭,甚或有轻生的念头;情感脆弱,激惹性高;有的受挫折后,有攻击对抗行为,如拒绝治疗护理、拒绝见人、破坏物品等。护士在护理中要做到:

(1)对病人行为(除外危险与破坏性行为)要理解迁让。护士应能理解病人因瘫痪的突然性、严重性及潜在的持久性而带来的心理负荷,此期过多的安慰鼓励,过亲的体贴关怀,会反遭病人拒绝与反感,只会加重其痛苦而不会立即减轻。绝不能强行制止病人感情的自然发展,先任其发泄与表现,然后,适时适度地劝说与安慰。但又不宜让过多的人接触病人,你来我往,频频游说,单调语言会令病人心烦。除分配接触病人的护士外,其它人应行若无事,若将病人当特殊人物看待,反易遭误会。

(2)具体关照病人生怕是此期的首要任务。病人的痛苦故然首先是在精神上,但随之而来的是肉体上的痛苦以及随后的肉体一精神交错的痛苦,如排泄、沐浴、性生活等痛苦,每时每刻都会反作用地引起精神病昔。护士要从帮助病人的日常生活的困难手,来表示关怀与体贴,并给病人心理上的启迪,解除或减轻其精神痛苦。

①给病人安排舒适与安全的体位。体位应灵活多变,可取平卧、侧卧、俯卧更替,每2小时交换1次。足部要加托。脚板,以防足下垂。手可握以绷带卷,并置于功能位。床要加栏栅,防止落床。床的足端安置牵拉带,便于病人拉带起坐与活动。

②帮助病人床上活动或按摩,以减少肌萎缩,为今后的功能康复锻炼提供可能条件。

③护士要设法预防各种并发症,如预防肺炎,病房要温暖,被褥要保暖,避免病人受凉;更换体位时,常拍打上侧胸部,鼓励病人深呼吸,有分泌物者应鼓励咳痰或作体位引流;带领与督促做举上肢与扭躯干的运动。预防便秘,要安排病人进多种纤维素饮食;训练病人定期排便,以养成习惯;适当做腹部按摩,以刺激增加肠蠕动。预防泌尿道感染,病人的肛门及外生殖器应经常清洗;锻炼病人下床活动自行排尿,并经常按摩下腹部;非不得已时不用导尿,或在严密无菌下进行。此外,要预防褥疮,摔伤、烫伤、冻伤等。

④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病人,提供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聆听音乐,观赏电影电视,也会给病人一种精神寄托,以减轻痛苦。

(3)动员病人的亲友来做安抚工作。应选择病人最信赖且对病人最具影响作用的人来陪伴。陪护者要同医护人员步调一致,谈吐病情与预后要提法一致,说话应慎重,不具有暗示性。主要从细节的照顾上来体现同情、爱护与鼓励。

2.达观期:经过一阶段后,病人也晓得瘫痪已成定局,残废在所难免,对疾病已有了一定认识。对个人的一切安排也已有所准备与打算,生活上也逐渐有所适应。心理上也有了消极的适应,认为是好是坏皆如此,无可奈何。表现情感较为淡漠、消沉,强压内心苦痛,时而高兴,时而不乐;意志较为薄弱,遇事欲做不能;易受暗示性,久病乱求医。

(1)护士应加强“暗示”的心理引导。此期病人的基本心理活动仍是消极的,只是作了某些掩饰,有很大的可塑性,或可向积极转化,也可一直为消极。因此,通过暗示来引导心理状况的转化是重要的。

①有计划地同病人谈话,接受他们的要求,理解他们的苦衷,引导他们的发泄,了解他们的困难,借助语言的直接暗示来解除其思想苦闷,安抚其思想痛创。

②有步骤地安排病人的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的阳光、新鲜空气、花草树木,以转移其注意,舒畅其胸怀,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

③有意识提供有积极意义的文艺作品给病人阅读,从美的形象中得以启发,从英雄形象中求得学习的目标。

(2)有组织地解决好病人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消除某种歧视与情感的疏远,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消除夫妻之间的误解与隔阂,动员其亲友给他予热情与温暖,通过组织给予解决某些经济困难与家庭纠纷,这些都是促进心理积极转化所不可少的。

(3)加强基础护理与康复功能的锻炼,也是很重要的。如按摩、床上的被动运动、适当的下床活动锻炼等,都能体现医护人员的关怀,促进其向积极方面转化。

3.悲观期或奋发期:达观期的转化所向取决于病人康复情况、文化教养、意志特征、人际关系与医护人员的态度等诸因素。

(1)悲观期。表现自悲、自卑、焦虑、神经质、甚至产生轻生自杀的念头。护士对这类病人要特别注意,一方面要经常激励与安慰,促进其心理转化,另一方面要严密观察,发现苗头,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护士不应歧视病人,也不宜严厉地责斥病人,帮助教育病人正确对待残废、生死等措施要隅于心理护理之中。应更多地考虑其心理变态,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粗疏与简单是错误的。

(2)奋发期。表现有坚定顽强的信念,有强烈的生活欲望,有战胜残废的信心,不仅能积极地适应残废生活,而且以不拔的毅力贡献于社会(如写作、翻译、绘画、医疗等)。护士对这类病人主要应从照料其生活与帮助解决困难着手,当然,积极鼓励与支持仍是基本的做法。护士做好心理护理的措施是在生物护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其目的不但是照料躯体使之舒适,更重要的是唤醒心灵使之奋发。病人心理活动是会反复的,在积极主流的前提下,病人会触景生情,触发其苦衷,重又产生悲观之念,因此,护士在言行中要小心谨慎,要细致观察,防微杜渐,做好心理保护。

(二)自悲心理

在瘫痪等残废病人中,这种心理是基本的,时而受到掩盖、修饰、消减、转化而隐匿,时而又会暴露、显现、增进、转化而外露。护士应了解病人的心理基调,掌握演化规律,在日常工作中处理人际关系上都应保护病人的心理免受挫伤,要设法消除伤害病人的各种因素,如讥笑、讽刺、打击、蔑视等。护士要经常同病人保持接触,以便了解到病人的情绪反应,主动地进行激励与疏导。

(三)挫折心理

心理障碍病人的护理 篇5

美国社会学家柏森斯(talcottparsons)提出病人角色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可以免除一般社会角色的职责,其免除程度可视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定。医生的诊断可以证明病人角色的成立,并酌情免除一些原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病人一般不需为自己患病承担责任,是需要得到照顾的,因为病人是不能靠主观努力而康复的。(服毒、自杀等例外)

3.病人有义务力求康复。

4.病人应寻求帮助,如看病并与医护配合。

5.病人康复后有义务承担病前的社会责任。

二、病人角色的适应偏差

任何社会角色都需有个适应过程,病人角色也不例外。但病人在适应其角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适应偏差,有:

1.病人角色缺失

2.病人角色强化

3.病人角色减退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之我见 篇6

1 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作为生物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面对即将结束的人生,任何人都难免感到悲伤和痛苦。做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除完成正常的治疗任务外,应根据临终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在最后的治疗过程中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

1.1 恐惧心理

许多病人身患重病步入医院接受各项医疗检查和治疗时,心理上首先产生一种可怕的恐惧感,常表现为心事重重,闷闷不乐,唉声叹气,感情脆弱。此时护理人员要亲切地多同病人交谈,倾听他的主诉,使用合适的语言给予安慰,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并根据病人的需要随时出现在病人身边,使病人有一种被关心的感觉。

1.2 否认心理

我国实行的是医疗保护性制度,对临终病人采取保护性措施,不把实情告诉病人。当病人意识到或间接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心理上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常常是反复追问医生“搞错了吧,这不可能”。表现为不安、急躁、烦闷,于是要求家属带他到大医院重复检查,尽可能的来否认这个事实。否认对于临终病人来说如同是一种缓冲剂,它可以缓和沉重的打击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这时护理人员应主动正确的引导病人,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障碍,对症处理,否则将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1.3 忧郁心理

随着病情的日益恶化,症状的逐渐加重,加上亲人含泪的目光和百般的体贴照顾,此时病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将不可避免的离开人世,表现为心情忧郁,十分痛苦、消沉、绝望,有时为避免亲人们的悲伤而暗自流泪。这时病人急于交待后事,然后沉默不语,但希望亲人能日夜守候在身边。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不要在病人面前谈论病情,应对病人进行特别护理,使病人有一种安全感以达到心理上的稳定。

1.4 认可心理

病人认为应该交待的事情已安排妥当,于是等待着与亲人做最终的分别。这时病人既不痛苦也不害怕,病人与家属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彼此心照不宣,病人显得平静、安祥,表现为认可心理,不愿与人谈。此时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经常陪伴病人,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为临终病人提供心理上的平衡。

2 尊重临终病人的权利

临终病人生命结束以前仍享有如其他病人的同等权利,正因为他即将告别人生,许多要求对他来说仅仅是最后一次。所以除了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病人同样需要友爱、同情、关心、温暖,需要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厚的同情心服务于病人,以亲切关怀的态度去安慰病人,使病人感觉到自己仍然在被人们所关注,帮助病人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而安然离开人间。

3 重视做好临终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所起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并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上是个沉重的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注意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他们,以减轻心灵上的痛苦,并讲清家属情绪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因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对疾病的缓解极为不利,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也就稳定了情绪。所以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7

在肿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 心理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肿瘤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疗效, 直接产生治疗作用, 还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 抑制肿瘤的发展。因此, 应做好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存在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 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而可明显提高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

1 临床资料

2001年—2008年我院收治100例肿瘤病人, 男50例, 女50例;年龄11岁~85岁;10例未进行过手术, 其余均进行过手术。

2 心理特征及护理

2.1 恐惧心理

一般病人因为缺乏医学知识, 认为患上肿瘤很快就会死去, 因此非常害怕, 没有安全感。因此, 对还不了解自己病情的病人应适时、策略地将诊断告知病人, 对于了解自己病情的病人给予科学的解释, 正确的指导, 劝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 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此外, 病人对化疗药物引起的脱发、严重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以及手术造成的毁损性后果。这就需要在治疗前说明治疗的必要性, 同时将完整的治疗计划、过程、效果, 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告知病人, 使其具备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而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对不良反应的忍耐力, 密切配合治疗。

2.2 求生心理

当肿瘤病人得知自己的病情后, 会极度渴望生存, 希望能尽快得到治疗, 控制病情。此时应利用这种心理,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用自信的言语向病人传递现代医学能够有效的控制癌症病情的信息, 以增强这种欲望, 有利于在治疗上取得病人积极的配合, 以致达到最佳疗效。

2.3 孤独心理

病人住院后, 陌生的环境会使其感到孤独, 此时应该热情诚恳的关心、安慰照顾病人, 动员家属体贴亲近病人, 常到医院看望病人。

2.4 悲观和绝望心理

有些病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便认为再怎么治疗也无济于事, 还要拖累家人, 对治疗无信心, 甚至拒绝治疗。此时更应关心病人, 定时探望, 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 说明治疗的重要性, 强调病人对家属的重要性, 适当地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表示关心, 如握握手、拍拍肩膀, 同时应取得家属的密切配合, 尽量排除不利于治疗的心理及社会因素。

2.5 愤怒和固执心理

肿瘤病人由于病程持久, 无法忍受疾病的折磨, 常常无故发脾气, 变得固执。因此, 在病人住院期间应提供舒适的环境, 在病人哭泣、打骂等发泄愤怒行为时应静静的陪伴病人, 耐心倾听其情绪的发泄, 尊重病人, 周到地照料病人, 工作要细致, 言行要谨慎, 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3 体会

3.1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病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 心理护理对肿瘤病人尤为重要, 护士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促使病人身心舒适, 可以为治疗创造先决条件, 甚至能起到药物或治疗措施达不到的效果。

3.2 不应对病人隐瞒病情

对肿瘤病人隐瞒病情只可能是暂时的, 病人可以从所用药物、自身病情观察、周围人的态度中猜测出真相。为了避免病人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 应让病人有个心理准备的过程。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病人家属将诊断告诉病人, 或用留有余地的话答复病人的质疑, 让病人从心理上慢慢接受癌症的诊断。

3.3 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住院环境可以直接影响肿瘤病人的情绪。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以激发病人积极的应对治疗, 减轻焦虑不安。对年老体弱、卧床不起、病情危重者应当做好保护措施, 如保持地面整洁干燥, 防止病人滑倒;使用床边护栏, 防止病人坠床, 保证病人的安全。

3.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与心理护理效果密切相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护士做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情绪;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护理水准;真诚地对待病人, 取得信任;运用沟通技巧, 全面了解病人的需要;尊重病人的权利, 以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 帮助病人确认并满足其心理需要。

3.5 掌握沟通技巧

沟通可以有效地给予肿瘤病人心理帮助, 分为语言性和非语言性, 沟通时注意全神贯注地倾听;适当的沉默;温和的触摸;态度诚恳, 语言亲切, 姿态自然放松, 目光温和的与病人接触;谈话过程中不应该很快改变话题, 不用说教式语气, 避免针对性不强的解释, 避免匆忙下结论或解答。

3.6 争取家属配合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指导家属安抚病人, 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

参考文献

[1]闫凤玉, 李魏春, 王淑琴.癌症病人心理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5C) :1372-1373.

截肢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8

关键词:截肢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5-01

截肢是将已失去生存能力,危害健康,丧失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对于患者来说,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是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产生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治疗极为不利。故对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术前心理护理

1.1 安抚患者情绪。对急诊入院后的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慌,烦躁,甚至情绪失控,会做一些过激的行為及语言攻击等,此时护士应与家属一起给患者营造一个友善的氛围,对患者应表示关心,理解,体贴及同情其遭遇。态度和蔼,多用安慰性语言,在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到位,避免牵动患肢增加伤痛。[1]

1.2 鼓励患者证实现实,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告知其截肢术的必要性及拒绝手术的危害性,主动向其介绍伤情,治疗方式及预后,把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鼓励其勇敢,增加其信心,使其坦然面对手术。

2 术后心理护理

2.1 有效的沟通使其重新适应自我。术后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自我概念对给人的心理及行为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包括身体自我,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和自尊4个方面[2],大部分患者因身体缺陷儿导致自我概念降低。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热情与患者交流,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接受现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失去了肢体但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

2.2 术后幻肢痛的心理护理。幻肢痛是主观感觉已被解除之肢体依然存在,并有剧烈疼痛的幻觉现象[3]。当患者感到幻肢痛时,护士与家属一起对患者讲述一些有趣,幽默的故事诱导患者想象自己在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是患者进入比较愉快的环境中,逐渐的淡化疼痛感觉。并鼓励其从事一些有趣的活动或完成一项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注意力集中疼痛以外的有意义的活动,并告知患者幻肢痛在思想不紧张的状况下,1至3个月便会逐渐的消失。对患者心理暗示,可以减轻患者对残肢痛的敏感性及幻肢痛的发生率。[4]

2.3 术后功能锻炼时的心理护理。在患者伤口愈合后要鼓励其进行残肢功能锻炼,在锻炼中因疼痛而出现气馁,拒绝锻炼的心理时,应多多给予鼓励。告知其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宜急于求成,活动的频率应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动作由简单到复杂,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告知其成功的案例,以增加其自信心。

3 讨论

截肢多为突发事件,瞬间意外改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形态,当躯体活动突然障碍时,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5]。严重的心理功能障碍和心理失衡反应,做好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消除不良心态,减少各种并发症,降低伤残程度,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使患者早日身心健康,自信,愉快的开始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翠红.创伤患者截肢术后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7):628-629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97—396

[3]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50

[4]毕金秀,于主花,郭燕妮.外伤性截肢术24例心身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66-68

慢性病人的心理异常 篇9

1.主观感觉异常,注意力转向自身。健康人精力集中于工作或学习,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人患病后,多将注意力转向自身,感觉异常敏锐,甚至对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听到,心中总想自己的病,而对其他事物很少关心,这很容易被别人误解为自私或冷漠。

2.心境不佳,情绪不稳。生病属于劣性刺激,势必影响病人的情绪,形成不良的心境,往往看什么都不顺眼,好生闲气,好发脾气,给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觉,

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这种异常情绪反应越严重。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容易被人误解,使人不愿意接近,而且还不利于病体康复。

3.被动依赖,情感脆弱。由于病人受到亲人的关怀与照顾,病人会变得被动、依赖性增强,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幼稚,像个孩子似的,总希望亲友多照顾、多探视、多关心自己。

4.多疑、神经过敏。病人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疑虑重重。听人低声谈话,就以为是谈自己的病,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有时,怀疑医护人员给自己开错了药、打错了针。这种异常心理不仅会对医患关系起破坏作用,也不利于安心养病。

骨折病人的护理 篇10

骨折是指骨或软骨组织遭受暴力作用时,发生的骨组织或软骨组织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部分或全部中断或丧失,畸形、功能障碍、反常活动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严重骨折患者可发生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细菌可从伤口进入,容易造成感染。开放性骨折创口可自外向内形成,例如火器伤骨折,亦可由锐利的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而形成;如耻骨与坐骨支同时骨折时容易导致后尿道和膀胱损伤;骶尾椎骨折可能会刺破直肠。

不完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等。

完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完全中断,包括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骨骺损伤。

好发人群

儿童

儿童玩耍时缺乏自我保护意外出现骨折概率很高。

中年及老年人

从中年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骨骼中的有机物减少、无机物增多,骨骼变得更脆,导致骨质强度变差,易发生骨折。

治疗周期

1.不同年龄骨折愈合差异很大,如新生儿股骨骨折2周可达坚固愈合,成人股骨骨折一般需3个月左右。儿童骨折愈合较快,老年人则所需时间更长。

2.健康状况欠佳,特别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症、恶性肿瘤以及钙磷代谢紊乱,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

饮食调理

·

骨折患者饮食要均衡搭配,多选择蛋类、奶类、瘦肉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

烹饪方式多选择蒸、煮、炖、烩等方式,尽量不要选择煎、炸、烤等烹饪方式。

·

患者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以免活动较少导致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

日常护理

·

患者睡觉时保持平卧,避免压到患肢。

·

患者应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充足。

·

骨折的儿童与老人适当补充钙质、多晒太阳。

·

按照医生的要求循序渐进的活动和锻炼,避免患肢过早负重。

特殊注意事项

·

卧床的骨折病人要多饮水,饮水量少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结,尿潴留也容易诱发尿路结石和泌尿系感染。

·

受伤的部位要注意抬高,切不可低垂,否则可能加重肿胀。

·

预防

·

青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1

【关键词】心理护理;感觉敏锐;自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49-01

学校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面对众多的青年人特别是身患不同疾病的青年来说,我们要好好学习青年病人的心里护理。

青年人的特点是情绪强烈而动荡,容易出现极端化,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沮丧、绝望。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主观感觉敏锐、情绪不稳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容易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当青年人得知患病,尤其是那些比较严重,可能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留下后遗症的疾病时,往往会紧张、焦虑、震怒,甚至迁怒于他人,出现反攻击行为。待到病情稍有好转,又容易盲目乐观,不再认真执行医嘱和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导致病情的反复。病程较长和有后遗症的患者,则易于情绪偏激、悲观失望,甚至失去理智,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走向极端,产生自杀念头,当青年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不宜过多的安慰和劝解;因为此时患者的认知功能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处于低下状态,不能很好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此时的病人他未必希望向他人倾诉或者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劝告。最好在可以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的可以独处的环境,使其自己冷静下来。护理人员可以在一旁给予非语言的支持,如安静的陪伴等,待病人情绪稳定后,再实施各种心理护理措施。

青年正是人生中最有生机的时期,青年人有多方面的需要和愿望,特别是青年早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求知、求职、婚姻和家庭都有美好的设想,而健康的体魄是实现这些愿望的基础,因此,当青年病人得知自己有严重疾病时,往往感到很大的震动,感到很难接受这一事实。大多数青年人会经历明显的“否认”阶段,不相信医生的判断、拒绝接受治疗。这种心理主要源于害怕疾病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对恋爱、婚姻、生活和前途产生不利的影响,护理人员要理解青年人的这种心理,克服个人的偏见;即使病人用幼稚的防御机制,护理人员也能理解他,耐心的对待他,给予各种指导和帮助。

青年人自主性和自尊心很强,重视自我价值,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任何刺激都有可能对青年人的心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态度和语言,尊重青年人。同时青年人求知欲强,富于好奇心,利用青年人的这种特点,护理人员可以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自己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及时给予反馈意见,表扬和鼓励他们的成绩,提高其自尊心。这种自我护理的模式对于稳定青年人的情绪,促进其康复是非常有益的。

青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往往比较敏感,希望自己的身体形象和面部形象符合现代的要求,因而伤残的青年人有特殊的含义。青年人可能因为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形象,而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合作。特别是一些女青年,可能为了保持理想的体型拒绝某些治疗。护理人员应当理解青年人的心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总结青年病人的心里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理解青年病人的情绪波动,给予病人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

2.耐心对待病人出现的各种心里反应。

3.维护青年病人的自尊心,促进自我护理。

4.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护理。

参考文献:

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干预护理 篇12

1 急危重病人的特殊性

所谓的“急危重病人”通常是指人所患的疾病为某种紧急、濒危的病症。它往往把人推向生命的风口浪尖, 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 这就区别于一般的普通病人。急危重病人应当尽早进行医学上的处理, 否则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重度伤害, 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一般的医院都会为这一类患者设有专门的急救室或重症观察治疗室, 在医学上也俗称“特护室”, 配备较好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 对急危重患者进行专门的护理和治疗。而从事这种特殊护理的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架起病人、医生、护士和病人家属之间的桥梁, 准确把握急危重病人的心理症结, 正确而又不失度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干预护理。

2 加强对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危重病人由于发病急, 病情重, 再加上病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 因而会产生消极情绪, 影响自己的心理, 并且有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因此, 如果对急危重病人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 就会缓和其紧张的情绪, 有助于转危为安。作为医护人员, 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状态, 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如何做好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这是一个一直为人们所研究的话题。医务工作者在无数次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总结出来一些经验, 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1) 在前边我们曾提到, 急危重病人由于病情的原因, 情绪可能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 单纯的语言安慰总是显得那么的苍白, 很难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而对急危重病人要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 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就必须高度重视, 接诊时热情, 询问时亲切而又有耐心, 治疗时有足够的信心, 体贴细心关怀到位, 这样可以让患者感受到你的行动上的亲近, 从而缓和并消除紧张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安全感。然后在治疗过程中, 在减轻并终止病人因病情带来的痛苦的基础上, 适当的进行语言安慰, 这样可以使心理护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 而治病救人靠的就是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娴熟的技术可以使急危重病人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安全感的获得可以缓解病人的心理冲突, 减轻疾病在精神方面造成的痛苦。同时, 还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不管急危重病人的病情如何的糟糕, 医护人员都不能对患者进行消极暗示, 对于急危重病人的病情我们都应该进行肯定的支持和鼓励, 这也是医疗技术的一个方面。

(3) 当急危重病人经过医护人员的医治之后脱离了危险, 稍后是一个漫长的恢复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病人脱离社会生活时间过长, 角色转换不过来, 他们又希望早日康复, 不愿意继续呆在医院, 尤其是那些丧失生理功能, 不能自理的患者, 往往就会变得急躁、不安, 容易发怒, 情绪低落等, 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 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要有一定的责任心, 做好基础护理, 细心周到, 谦和, 笑脸相迎。这样可以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缩短治疗时间, 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

(4) 据相关数据显示, 急危重病人的家属心理状态低于普通人, 这就说明急危重病人的家属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 做好急危重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也同样重要, 并且还可以保障患者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护理人员, 要热情诚恳的接待患者家属, 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的家属, 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 降低患者家属的心理焦虑程度, 实现患者家属对整个医疗过程的满意,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医治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3 在进行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护理人员的思维决定着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面对急危病重患者, 要时刻关注他情绪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状态去揣度他的心理, 对症下药, 采取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面对患者家属, 当家属处于失落恐慌的状态时, 我们的语言和行为都要适度, 以免护患纠纷。再有就是护理工作者自身, 由于形势和病情不断变化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 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提升自己的水平。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学发生了一场新的变革。护理也由单纯的对躯体进行护理转变为以心理护理为主, 躯体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模式。不同的心理变化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与心理有关, 因此, 对于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就更加重要了。

参考文献

[1]郭安梅, 董希伟, 朱迎梅, 等.术前手术病人对麻醉认识及需要的调查[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4) :300.

[2]宋洁, 张淑香, 杜静.急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5) :12~13

[3]罗红艳.不同版本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1) :142~143.

骨折病人的护理 篇13

由于骨折的特殊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骨折病人的饮食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一些不利于骨头愈合的食物骨折病人在骨折期间是禁止食用的,那么,骨折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哪些食物是有所禁忌的呢?

(1)忌盲目补充钙质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为骨折以后多补充钙质能加速断骨的愈合。但科学研究发现,增加钙的摄入量并不加速断骨的愈合,而对于长期卧床的骨折病人,还有引起血钙增高的潜在危险,而同时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于长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对钙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的结果。所以,对于骨折病人来说,身体中并不缺乏钙质,只要根据病情和按医生嘱咐,加强功能锻炼和尽早活动,就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利用,加速断骨的愈合。尤其对于骨折后卧床期间的病人,盲目地补充钙质,并无裨益,还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头有些人认为,骨折后多吃肉骨头,可使骨折早期愈合。其实不然,现代医学经过多次实践证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头,非但不能早期愈合,反而会使骨折愈合时间推迟。究其原因,是因为受损伤后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肉骨头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钙。若骨折后大量摄入,就会促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骨质内有机质的比例失调,所以,就会对骨折的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但新鲜的肉骨头汤味道鲜美,有刺激食欲作用,少吃无妨。

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篇14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应取平卧位或头和脚抬高30度,注意保温。

2、尽快消除休克原因,如止血,包扎固定,镇静、镇痛(有呼吸困难者禁用吗啡),抗过敏,抗感染。

3、给氧,鼻导管给氧2-4L/分,每4小时清洗导管一次,保持通畅,必要时可用面罩吸氧。呼吸衰竭时可给呼吸兴奋药。

4、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必要时可做静脉切开,以利于血容量的补充和用药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按病情掌握药量、滴速,保证准确及时给药。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用药物雾化吸入,有支气管痉挛可给氨茶碱、氢化可的松,药物剂量遵医嘱执行,如出现喉头梗阻时,行气管切开。

6、早期在扩容疗法同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等药物提升血压,一般维持在80-100/60-70mmHg即可,不可过高,当血容量补足时,也可用血管扩张药,如异丙肾、苄胺唑啉等。输入此类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尿量,避免药液外溢至血管外。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准确记录。

(1)密切观察P、R、BP的变化,根据病情15-30分钟测量一次。

(2)体温每四小时测一次,低于正常时要保温,高温时应给予物理降温,避免体温骤降,以免虚脱加重休克。

(3)观察意识,当中枢神经细胞轻度缺乏氧时,病员表现烦躁不安或兴奋,甚至狂燥,随休克加重,由兴奋转抑制,病人表现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对此病人应适当加以约束以防意外损伤,亦可使用镇静剂,但需注意血压。

(4)注意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如面色苍白常表示有大出血,口唇或指甲发绀考试,大收集整理说明微循环血流不足或淤滞,当胸前或腹壁有出血时,提示有DIC出现,如四肢厥冷表示休克加重应保温。

(5)注意尿量、颜色、比重、PH值,病情重或尿少者应留置导尿,每小时记录一次尿量,如每小时在15ml以下或尿闭,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防急性肾衰,保持尿管通畅,预防泌尿系逆行感染。

(6)严密观察心率变化,如脉速,末稍紫绀伴有颈静脉怒张,呼吸困难,咳血性泡沫痰,提示心力衰竭,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7)测中心静脉压,可做为调整血容量及心功能之标志。休克期CVP在10厘米水柱以下应补充血容量,不宜使其超过12-15cm水柱,否则有发生肺水肿危险,如CPV高于15cm水柱,而休克尚未纠正者,应给予强心药。

(8)休克病人根据病情立即抽血验血常规、血型、血钾、钠、氯、CO2结合力和血浆蛋白,红细胞比积等,以做为抗休克治疗的用药依据。

8、按时做好褥疮护理及口腔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脑血管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5

1 临床资料

2006年神经内科收治脑血管意外病人350例, 通过护理评估, 根据对自身疾病表现出的心理状况不同分为抑郁、焦虑、依赖、乐观4型。

2 护理

2.1 抑郁型病人的护理

女性较多, 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 压抑自己的情感, 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针对其特点, 首先要树立自信心。有1例女病人脑血栓后出现偏瘫失语, 病人情绪低落, 针对此情况给予病人讲解疾病护理的知识, 告诉其恢复肢体功能的方法。让患相同疾病的正处于恢复期的病人现身说法,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另1例女病人不慎出现了尿床, 护士立即为她更换了床单安慰病人, 用屏风遮挡, 满足病人的自尊心的需要, 病人情绪很快稳定。对于抑郁的病人不勉强其做事, 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 给予心理支持, 情绪稳定后征得病人的同意再做各项治疗护理[2]。重视家属的作用, 在病人情绪不稳定时适当放宽探视要求, 允许家属陪护, 可减轻病人的孤独感, 增加安全感,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2 焦虑型病人的护理

大多数病人年龄在60岁以下, 由于病人突然发病, 出现偏瘫, 语言障碍, 生活的突然改变, 病人会出现紧张、担心、疑虑、求医心切。护士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 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 征求病人的需求, 帮助病人联系各项检查, 减轻病人焦虑情绪。根据病人接受能力与其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 使病人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 制定相应护理计划, 征求病人意见, 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失语的病人出现的焦急, 要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 如笔录、手势、询问等方法, 护士对病人态度要和蔼, 满足病人的要求, 帮助病人制定语言康复计划, 定时进行练习, 鼓励病人大胆发言, 树立信心。

2.3 依赖型病人的护理

70岁以上老年人偏多, 处于康复期间最多。在康复期, 病人的体能锻炼、功能恢复非常重要, 病人依赖家人及护士过多, 缺乏独立性。首先要多与病人沟通, 了解病人的心理, 告诉病人恢复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 调动病人的主动性, 积极接受护士的指导, 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共同制订康复计划, 制订的目标要使病人易达到为宜。发挥病人主动性, 不要催促病人, 让其有充足的时间, 鼓励病人自理生活, 有利于下一步进行锻炼, 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有护士在旁, 提供指导和维护, 增加安全感, 消除顾虑。在病人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要给予肯定, 鼓励病人坚持下去, 锻炼次数由少到多, 时间由短到长, 循序渐进。

2.4 乐观型病人的护理

60岁以上病人偏多, 部分病人能认识自身疾病, 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 病情会得到好转和控制。盲目乐观的病人, 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 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给疾病治疗和护理带来负面影响。在急性期易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护士除密切观察病情外, 要把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向病人及家属讲明, 引起病人重视, 改变对疾病的认识, 让其积极配合治疗, 遵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达到早治疗早恢复的目的。

3 小结

病人的心理状态影响疾病的预后,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 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通过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 并针对性进行护理, 使病人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病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解卫红, 程素芳.脑血管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 2006, 20 (6C) :1626-1627.

老年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6

一、由孤独感发展为被隔绝感、抛弃感:

多数老年肿瘤病人有孤独感,有亲属或子女的病人,如果他们的亲属不常来看望,老人会产生被抛弃、被隔绝感。老年人多阅历深,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在社会、家庭中有地位,因而自尊心较强,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人格,需要亲人来安慰和亲近,需要病友的友爱与帮助,需要医护人员的热情与关心,因此医护人员要理解和尊敬他们,耐心倾听他们对护理的要求和意见。病人家属要常到医院看望,让病人感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消除孤独感、被隔绝感、被抛弃感。

二、由衰老感发展到绝望感、濒死感:

老年人容易产生“人老不中用”的想法,当他们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便认为得了绝症,花了钱也治不好,于是一些老人怕拖累家人,拒绝治疗,产生绝望感、濒死感。对待这类病人,家属应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帮助他们鼓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唤起病人对生存的渴望,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开导,使病人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

三、性格改变、行为异常:

有些老年人患病后往往发生性格改变,甚至行为异常,如有的外向型性格病人,发病后变得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意志消沉,甚至对自己的亲人要求苛刻。对这类病人应尽快了解他们的个性,多与他们交谈,对于病人过分的举动或伤人的语言,要采取忍让的态度,认真听取病人的诉说,让病人把精神负担和怨气倾泄出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性格和行为。

四、脾气固执、不遵从他人意见:

部分老年肿瘤病人患病后变得固执己见,不遵从医嘱。如有些病人认为癌症只靠放疗就能治好,其它治疗无关紧要,所以每天放疗结束后,就觉得完成了治疗任务,拒绝打针、吃药。对这类病人应耐心解释,癌症需要化疗、手术、支持疗法等联合治疗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上一篇:客服部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课堂教学效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