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心理障碍

2024-06-01

消除心理障碍(精选12篇)

消除心理障碍 篇1

摘要: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对社会稳定、企业经营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应予以关注。为员工消解或减轻心理压力, 应当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探讨企业工作环境、员工职业倦怠等常见现象对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带来的负性影响, 继而为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提供建议, 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收益的双赢。

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述为企业研究和把握员工心理, 深入推动企业建设, 指明了方向。

工作环境与心理障碍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环境对人的心理不断产生或明或暗的刺激, 从而影响人的心理, 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环境做出反应。如果反应能够与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相反, 如果反应有悖于所能容忍或所能认可的状态, 则会对人的生理或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即形成所谓的心理障碍。

环境即周围的境况, 包括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工作环境等。工作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对员工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因为员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企业中。良好的工作环境, 往往能够使员工心情舒畅, 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而偏差的工作环境, 往往给员工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使员工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若长期得不到解决, 很可能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造成难以估量的社会后果。

心理障碍的产生, 虽然与人的个体心理差异相关, 但工作环境的变化, 却是心理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所谓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或不良情绪:

焦虑

焦虑是由于对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其中包括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焦虑严重者, 甚至会出现坐卧不安、失眠等症状。焦虑不仅影响员工心理和身体健康, 甚至可能影响生产, 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抑郁

抑郁是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伤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其大脑代谢、激素水平以及心脏功能都会发生变化。严重抑郁症患者表现为严重失眠、意志消沉、自我封闭、苦闷, 酗酒、吸毒, 甚至自杀。

紧张

员工面临的角色及岗位能力要求竞争激烈, 激烈的竞争促使员工紧张。从心理学考虑, 适度的紧张是在劳动积极作用下出现的正常工作状态, 是顺利进行劳动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分紧张就会使人心跳加速、组织智力活动吃力、动作失调, 甚至出现浑身颤抖等难以自抑的现象。

冲动

任何人都有冲动的时候, 但一般人都把冲动控制在一定范围。长期积聚于心的心理压力, 如果得不到正常的发泄, 一旦冲动情绪爆发, 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果说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员工自己对自己施加的惩罚, 那么冲动就可能是员工对外部环境进行的反抗。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员工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征, 当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 或缺乏职业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 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身心陷入疲惫状态, 工作绩效明显降低。长此以往, 个体及组织都将面临危机。通过对员工职业倦怠的归因分析, 导致员工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既有社会环境、职业、组织、家庭的外部因素, 又有员工个人因素。

职业性质

这是导致员工产生职业倦怠的客观因素。社会声望不高的职业 (如重体力、技术含量不高、工作环境不好、福利待遇低的工种) 会降低员工的自我职业认同感;与个人兴趣、爱好、优势领域不匹配的职业, 不能激发个体的奋斗激情;稳定性较差的职业, 就会使个体对职业没有认同感、成就感;负荷过重的职业, 使个体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疲惫的状态。长期从事这些职业, 都容易使员工产生职业倦怠感。

组织结构

许多企业强调等级层次、标准化程序、自上而下的控制等。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 但是它最大的弊端是对员工创造性的压制, 这样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即使企业中有部分员工有足够的能力可以胜任更高层级的职位, 但由于组织结构的限制, 阻止了员工的向上流动数量和频率, 多数个体的职业生涯会进入一个长时期无法发展的停滞状态, 容易导致员工产生职业倦怠感。

激励机制的不合理性

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经济报酬和生活报酬分配的不公平、升迁机会的不公平, 降低了员工对工作的期望值, 容易带来情感衰竭。激励机制的不合理性, 导致员工的职业倦怠现象呈现严重发展的态势。

人际关系压力

在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中, 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融洽, 员工有很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他们能相互信任、支持、尊重、合作, 工作士气高涨, 这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 同样也有助于缓解员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和困难;反之, 则会导致成员间缺乏心理相容性和凝聚力, 成员之间相互疏离, 关系紧张, 随之产生无归属感、无安全感和压抑感, 组织活动效率下降, 对组织缺乏认同感, 容易诱发职业倦怠。

员工产生职业倦怠感后, 会对组织形成负面影响, 如打击甚至负面引导新员工, 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组织内耗;消极对待工作, 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跳槽辞职, 造成优秀人才流失。因此, 企业应积极重视这种现象, 认真分析原因, 对员工个体和组织进行双向干预, 从组织内部消除产生倦怠的应激源, 同时对员工进行心理干预,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科学进行心理调节

心理状态是否健康, 不仅关系到员工自己的幸福, 而且关系到组织收益。在既定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要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依靠员工自己进行心理调节。所谓心理调节, 就是通过发挥心理中正面因素的作用, 消除心理障碍。员工的心理调节, 主要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压力水平监控

无论企业还是员工, 应对组织和个体的压力水平及时进行科学监控, 实现压力趋势的第一时间预警, 通过科学方法结合不同岗位、不同职位, 针对员工工作特点和特性进行压力数据的采集、分析, 及早对压力水平进行控制, 避免过度压力造成负性事件。

善于舒解压力

人需要一定的压力, 压力可能来自员工内部, 也可能来自外部环境。对员工来说, 外部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企业。一定的压力可以变成动力, 但是如果压力过大, 却容易使人的心理和生理受到迫害。对于过大的或不适当的压力, 员工要善于自我舒解, 自我释放, 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适当调节。

善于调节情绪

人的情绪变化过大, 很可能对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损害。一般说来, 负面的情绪对人的损害更大, 员工更要注意调节。调节情绪的最好方法是转移影响情绪的兴奋点。员工的业余生活越丰富, 爱好越多, 就越容易调节情绪。当然, 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 很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在调节的同时, 要注意适当发泄, 这样的发泄应当是无害的, 不针对任何人的。

对员工的干预方面, 企业应不定期地请专业人士为员工做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心理诊疗, 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 为心理减压。从一些采取了企业压力管理服务的企业来看, 这种服务能够有效帮助组织成员克服压力和心理方面的障碍, 缓解员工的心理危机, 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通过采取科学的压力管理手段与心理健康指导, 从心理角度帮助解决员工沟通困难、情绪低落、职业倦怠等问题, 达到调节心理的目的:第一, 员工的压力感有所降低, 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能力有所增强;第二, 员工的情感承诺、忠诚度和认同度进一步增强;第三, 员工对团队目标和团队领导的认同感增强, 团队成员的沟通更加畅通, 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同意识有所提高;第四,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所提高, 对薪酬、晋升、工作和对领导、同事等方面的认同度增强, 职业倦怠感显著消除;第五, 员工身心幸福感有一定提升。

消除心理障碍 篇2

一、改善工作环境。

人们总在固定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势必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果自己动手改善一下这种环境,可使自己提高工作兴趣,缓解疲劳,并有效延长工作时间。如,对自己长时间生活的环境进行一次扫除,或者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在放松的音乐中持续工作,可以达到消除心理疲劳的目的。

二、注重劳逸结合。

在实在无法工作下去的时候,适当地放松休息,就好比打猎的人休息一下,擦一擦枪,这并不表明他不再打猎,而是为打得更准。还应该注意,休息、工作应分明,不要在休息的时候惦念着工作和学习上的事情。应使大脑完全放松,当重新进行工作时,反而能够更容易获得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另外,应保证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最好能和自己的工作保持较大的差别,如平时从事的是脑力工作,那么在休息时就应该多安排些体力活动。

消除心理障碍 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

一、“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严格按照课标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二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一是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过程和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

二、“三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教师应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3.兴趣引导。一是问题激趣。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可以创造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合作探究心理障碍及其消除 篇4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 也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一、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 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 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 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 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 创造潜能遭扼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 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 导致解题出错。

(1) 未弄清题意, 未认真读题、审题, 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 哪些是未知条件, 哪些是直接条件, 哪些是间接条件, 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2) 未进行条件选择, 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 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3) 被题设假象蒙蔽, 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4) 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 等等”。

三、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 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 它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 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 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 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四、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 比分数, 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 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 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 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 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 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 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 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 知识理解不透彻, 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 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难以深刻领会结论, 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 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 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 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 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 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 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 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1) “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 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2) 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3) 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 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5) 教法单调死板, 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6) 学法指导不够, 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

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 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 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1) 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实际, 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 兴趣爱好, 特长优势, 学习策略和水平, 等等。

(2) 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 要加强实践,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 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 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 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怎样消除学习的障碍 篇5

每个孩子都有其思维长处和短处,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对此,父母应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扬长避短,开发思维,从而取得显著进步。

【个案点评】

案例1:乐乐是个爱给大人惹麻烦的孩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幼儿园,只要周围稍微安静一点,他就感到不安,不是自己折腾就是跟别的孩子打闹。

专家评点:乐乐属于注意力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这类孩子渴望生活中的极端刺激。

案例2:小雨在生活中对人彬彬有礼,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但是当妈妈开始教她认字时,她就像个不开窍的木头人。

专家评点:小雨属于短期记忆能力有缺陷的孩子,不论是图形还是文字,进入大脑后不久就会丢失。

案例3:小欣一直被认为是个笨手笨脚的孩子,与他同龄的小朋友都会能画直线了,而他每次都把线画得歪歪扭扭。

专家评点:小欣属于空间感较差的孩子,他不像大多数孩子那样,能迅速领悟物体相互间的关系。

【专家分析】

事实上,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完美的孩子,当他们走进学校后,这些不完美会不同程度地转化为学习障碍。通常,构成孩子学习思维能力的有8个神经发展系统:注意力控制系统、记忆系统、语言系统、空间排序系统、时间排序系统、运动系统、高级思维系统和社交思维系统,由于每一个系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孩子行为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应细心观察和了解孩子各种神经发展系统的状况,并加以扬长补短,以帮助孩子获取最高效的学习能力。

以下是针对各种不完美类型的孩子所采取的方法,家长们不妨参照尝试。

学习能力1:注意力控制系统

注意力控制系统指挥孩子智力的分配,让孩子既有精力完成手头事情,又能保证思维敏捷。

缺陷症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如过方面的缺陷,父母应要求孩子在完成某件事情时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但是很多存在注意力控制方面问题的孩子却具有特殊的才能,有较强的独立性、创造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同时富有同情心,父母应该能够发现并欣赏孩子的这些优点,经常表扬孩子。

学习能力2:记忆系统

记忆分为短期、积极和长期记忆三种,没有谁的记忆系统生来就是完美的,它需要不断强化训练。

缺陷症状:根据不同的记忆类型,存在不同的记忆丢失。

建议:经常与孩子玩记忆力方面的游戏和测试,可帮助孩子锻炼记忆力;教孩子一些便于记忆的技巧,如把语言转化成形象,把文字转换成歌曲等;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孩子培养长期记忆能力;经常让孩子放松心情,不要总是责备,应告诉孩子,记性差和聪明与否没有任何关系。

学习能力3:语言系统

学习语言包括掌握语音、理解、记忆和使用新词汇的能力。

缺陷症状:通常表现在讲话及对口头指令的理解速度较慢。

建议:在与孩子进行对话时,父母应注意日常用词的规范、完整和丰富,从口语开始让孩子养成斟酌词句的习惯;尽早开始亲子阅读;通过记日记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描述和总结的能力;多与孩子玩语言游戏、念诗、唱歌、自创儿歌等,锻炼孩子的语感。需要注意的.是,要适度控制孩子花在运动和电子游戏等视觉感强的活动中的时间,因为这些活动会阻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学习能力4:空间排序系统

空间排序系统帮助孩子感知图案、形状、方位、距离以及物体间的组合关系。

缺陷症状:无法很快地感知物体之间的关系。

建议:经常带孩子一起收拾房间,让孩子感受到井井有条的生活环境;要求孩子说出物体的形状、位置,通过语言来增强感知和记忆。

学习能力5:时间排序系统

时间排序系统主要控制孩子感受、安排、估计一个序列和一段时间的能力。

缺陷症状:对父母或老师发出的较复杂的指令难以理解。

建议:让孩子一起参与制定家庭学习计划或旅游计划;音乐对孩子提高排序能力很有帮助。此外,舞蹈、手工等活动对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意识有良好的开发和锻炼作用。

学习能力6: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掌管紧密联结大脑和全身肌肉之间的复杂网络,决定孩子的动作协调性。

缺陷症状:孩子在参加体育活动或做手工劳动时,动作不协调。

建议:对运动能力明显不足的孩子,要从专攻某项运动开始,可以通过美术、乐器方面的训练,帮助孩子提高运动能力。此外,如果孩子在运动能力上有欠缺,父母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尊严。

学习能力7:社会思维系统

社会思维系统包括与其他神经发展机能部分重叠的全部技能。

缺陷症状:在与人交往方面有障碍,尤其当孩子上学后,他在社交方面感到的压力会比学习带来的压力还大。

建议:为孩子提供更多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当孩子在外遭到排斥和拒绝时,父母应耐心倾听并给予有效建议,或出面进行援助。

学习能力8:高级思维系统

包括多种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成和运用概念的能力、合理运用规则的能力等。

缺陷症状:常会遇难而退,思维缺乏想象等。

韩红:为养子消除心理障碍荡秋千 篇6

冥冥中的缘分

贵州小男孩潘子灏的天空,在1999年10月3日黯然无光。空中观光缆车的突然失事,让潘子灏和父母猛地坠入谷底,在生死瞬间,潘子灏的父母用双手高高托起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儿子的平安。

韩红不记得自己是怎样看完这则新闻的,她闭上眼睛,浮现的都是那双托起孩子的手。次日一早,韩红便登上飞往贵州的飞机,在马岭河医院第一次看到小子灏,孩子孤独的坐在病床上,手紧紧地攥着床单,无助又惊恐的眼神深深刺痛了韩红。

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一直抗拒陌生人的孩子看到眼眶含泪的韩红,竟小心翼翼地向她张开了手臂,韩红将孩子紧紧搂住,怀里的温暖告诉她:这个孩子,她一辈子都不愿意放下。韩红决定要收养小子灏。

从贵州回到北京,韩红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情难自抑的她一气呵成,写出了令无数父母泪流满面的《天亮了》,而这首歌所得到的版权费和演唱费,成为韩红寄给潘子灏的第一笔养育费。

一个真正的母亲

见过小子灏后,打电话问候他情况便成了韩红每天的“功课”,电话中,韩红像一个真正的母亲一样问孩子什么时候吃饭,吃了多少,爱吃什么,然后拿小本子一一记下来。每个月中还会给孩子买一打打小衣服和小鞋子寄过去,不仅如此,唱高音的韩红为了潘子灏,还学了许多儿歌,并用奶声奶气的调子在电话里为小子灏唱儿歌,哄得潘子灏乐得咯咯地笑。

2004年8月,小子灏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考虑到北京的教育环境比较好,韩红想把孩子接到北京来读书。听说要跟妈妈去北京,小子灏紧紧拽着韩红的衣角不放,生怕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不愿意。这样,韩红把小子灏带到了北京。

可作为歌星,韩红几乎每天都要为演出而忙,于是她专门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小子灏。不过只要在家,韩红每天早上送潘子灏上学前,都会细心地帮孩子整理好书包,换上新衣服。她一件一件耐心地做着准备工作,心里觉得有种从未有过的快乐。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外面回到家,只要看到小子灏跑过来给她拿拖鞋,扬起可爱的小脸蛋,甜甜地叫她“妈妈”,韩红浑身的疲惫便烟消云散。

荡秋千克服灾难恐惧症

谁知潘子灏上学才一个星期,韩红便发现他脸上的笑容少了许多。原来由于他不会说普通话,同学们经常嘲笑他。孩子的哭诉,让韩红非常难过。虽然小子灏在北京生活条件优越,但孩子长期在压抑的环境里生活,可能会变得自卑,那将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事。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回到熟悉的环境里去。就这样,尽管内心有一万个不舍,韩红还是亲自将小子灏送回了贵州。

回北京之前,韩红带着潘子灏到游乐场玩,两人一起坐小木船。欢声笑语中,韩红惊讶地发现,只要她划木船超过三下,小子灏就大哭不止:“妈妈我怕,那是缆车!”韩红的心一沉,当天晚上,她打电话向北大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请教。心理学家告诉她,孩子这种症状属于典型的“灾难后遗症”。

为了亲身感受坐缆车的感觉,有恐高症的韩红独自一人连续坐了三次缆车,在那上上下下、正常运作的缆车上,韩红都感觉到了恐惧感,更何况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孩子。那一刻,韩红的心为孩子的害怕紧紧揪了起来。

为了帮助潘子灏克服这个“灾难后遗症”。韩红选择了小朋友都喜欢的游戏——荡秋千。韩红把孩子抱上了秋千,然后自己也上去了,小子灏紧紧抓住她,全身发抖。韩红一边轻声安慰,一边摇动秋千。渐渐地,小子灏越来越放松,他开始笑了。在确定小子灏克服了心理障碍后,韩红这才放心地回到了北京。

(据《法制周报》)

开阔心胸,消除“心理近视” 篇7

我感觉到他对到我这里咨询不太情愿, 于是用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与他聊天, 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 这样我们才开始正式的谈心。

我:你知道班主任在信上反映你哪些情况吗?

他:知道, 他都说过。

我:哦, 那你同意他的这些说法吗?

他: (沉默片刻) 不同意又怎样呢?随他怎么说喽。

我:对有些事可以给个解释吗?信上提到大扫除, 好像你对值日不太积极?能不能说说你的想法?

他:我这人反正不会去占别人的便宜, 但别人也别想沾我的光, 这世上谁也不是傻瓜呀!

我:听你语气好像有点气愤, 一定有什么事伤害了你?

他:也没什么吧, 反正这社会谁老实谁吃亏, 我是看透了。

【消极行为一般指学生被动应付或消极顺应环境的现象。消极行为不表现出激烈的对抗反应, 常以一种被动的弱势的反应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其实, 以前我还是比较要求进步的, 但老师就是常看我不顺眼。比如有次一位同学的凳子被人故意弄坏了, 同学报告了班主任, 班主任追查了三天没结果。后来, 我热心地从家里拿来钉子、榔头, 中午时正一个人手忙脚乱修着呢, 被班主任看到了, 你猜他说什么?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以为这样就可以抵消不诚实的过错了吗?”

我:啊!

他:我当时都愣得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反应过来后气坏了!感到自己真是自作多情到极点了!

我:我理解你的愤怒, 这句不经调查、不负责任的话严重地损伤了你的自尊心, 明明是做好事,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

他:不仅是气愤, 还有一种强烈的被羞辱的感觉。真的就像人们说的好心没好报啊!从没人这样对我!

我:是啊, 这种误解的滋味换谁都不好受。

他:我后来仔细思考这事, 终于想通了。我发现人太老实是要受欺的。就像我们班长, 他为什么能得到老师喜欢同学拥护?就因为他是个很世故的人, 常在老师面前一套, 背后一套, 所以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我:我不太明白, 你的意思是?

他:比如, 他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很负责, 对班级纪律管得很严, 老师不在时他基本不管, 我们班都快吵翻了。但这样, 同学喜欢他老师也信任他。我发现人要想保护自己, 就是要学点“两面派”, 这样才不会吃亏。

【消极行为往往是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没有得到良好预期造成的。生活中的严重负性事件 (受误解) 、班长作为榜样的不良示范让该生的为人处世准则慢慢发生动摇并改变。】

我:我明白了。因此, 你也开始刻意模仿那种所谓的“两面手法”去对抗生活, 是吗?那么, 你感觉这种行为方式让你受益了吗?

他:说实话吗?最初那种愤愤不平的情况是没有了, 但好像自己也并不开心, 还有点空虚和不安,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我猜测一下:这种处事方法其实并不真的符合你的本意, 只是报复的心理在驱使?

他:啊!对, 可能是这样。

我:我们能不能重新来估价你刚才说的这些事呢?比如“凳子事件”, 我知道这件事让你很委屈。但你因这件事而得出的“好心没好报”这个结论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呢?如果改成“在‘凳子事件’中我的好心没得到应有的认可”, 这样是不是更公正更符合实际?难道你在生活中的好心从来都没得到好报吗?

他:您说的有道理!我好像有点以偏概全了。

我:其实很多时候, 人在世上免不了要面对委屈, 面对不公正, 但不能因此去简单地做结论。至于班长, 你认为他这种做法永远都能维持两面讨好的状况吗?

他:不会。应该总会有被老师撞破的时候吧?

我:是啊。所以, 用这种暂时的现象来做论据, 是不是靠不住?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再说关于你说的“傻瓜”, 通俗点说就是吃亏现象吧, 对“吃亏”, 有一种新说法叫“吃亏不亏”。吃亏现在对很多人来说已不再只是意味着牺牲, 更是一种积极的投资, 一种人情和形象的投资。吃亏的当时可能是有些不好受, 而你在吃亏中展现的那份真诚的心意, 却使人感动, 使人愿以真诚回报, 而且, 适当的付出和让步能让你真正损失多少呢?你认为其中孰轻孰重呢?

他:您说的的确很有道理!我们不能只看眼前, 应该看远些。

我:对, 不能患“心理近视”。当然我这样说, 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吃亏, 而是说, 对吃亏的理解, 可能有更好的视角。

他:我理解您的意思。我看问题是有点消极和绝对了!这些都不应成为自己消极对抗的理由, 否则是自欺欺人。

我:而且会给自己的行为表现带来很大影响。对吗?

他:嗯。其实, 消极地对抗也好, 阳奉阴违也好, 可能会让自己暂时得益, 但长此以往, 我也知道没什么好处, 只是平衡一下心理吧。

我:是啊, 人生的成功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的, 应付敷衍只能对付一时, 世间大部分事还是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的, 不会永远黑白颠倒, 对吧?

他:是的。我后来很多事都算是应付, 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了。

我:是啊, 学习上的“小聪明”只会使自己学不到知识, 交往上的失信只会使自己孤立。消极行为不仅使自己受损失, 说严重点, 也是一种不诚实、不诚信的表现。

他:老师请相信, 我知道什么才是我正确的选择了。请相信我会对自己的以后负责!

消除心理障碍 篇8

1、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较差的心理素质

超越障碍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军事项目, 它要求学员要有较高的身体素质。所以有些学员由于平时训练的不足而导致身体素质较差, 常常怀疑自身完成动作的能力, 缺乏或失去自信心。因此, 完成障碍动作是会产生紧张恐惧, 造成心理障碍。

1.2、紧张的情绪

在超越障碍训练时, 要有适度的紧张和精力的集中, 否则过度的放松, 容易产生受伤。但是有些学员在完成某一个障碍时却紧张的过度, 这样会使肌肉用力失调, 神经系统反应迟缓, 表现为动作变形、失常。如:400米渡海登岛中晃动横梯这个, 先做辅助练习时, 动作还是正常的没有变形, 但是到障碍上训练时, 由于横梯的晃动幅度较大, 学员心理和身体都就会产生过度的紧张, 身体失去控制从而影响动作导致动作的变形完不成, 晃动横梯这个障碍也不能很好的通过。

1.3、恐惧心理的遗留

在超越障碍中400米渡海登岛训练时, 特别是在新动作的练习中, 要反复的重复练习。这样也会存在恐惧心理的遗留。如:翻越绳网因障碍物较高从而不敢翻越和跳下, 在做的过程中出现头晕、眼花、呼吸困难等心理障碍时, 学员就不敢完成动作。就算是勉强的完成了也会对这个障碍产生消极影响, 再到做这个障碍是就更害怕, 更不敢完成了。而且障碍的训练是要轮流进行的, 如果前面的学员在练习中出现失误, 就会对后面的学员造成心理的压力, 会使后面的学员情绪不稳定, 导致400米渡海登岛练习是信心不足而失败。

2、如何帮助学员消除心理障碍

2.1、提高讲解示范的能力

讲解示范是军事体育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能启发学员的学习自觉性, 使学员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 在讲解中需要教员的语言通俗易懂, 简单精炼, 生动形象。边示范边讲解, 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促使学员积极的思维。教员的示范动作也尤为关键, 动作要完成的准确、轻松、减少学员的心理压力, 并提高学员在练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外, 在讲解示范时, 对动作的难点重点做重点示范, 让学员有心理的准备, 练习是减少失误。如果教员讲解不是通俗易懂, 简单精炼, 示范带有惊险性等, 就会对学员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 提高教员的讲解示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2、针对学员的恐惧心理, 加强对学员思想上进行教育、鼓励

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员提高自信心。教员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帮助学员, 要让学员了解到自身的不足的同时, 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而不是低估自己的运动能力。如:超越障碍中400米障碍的跨越壕沟练习中, 许多的学员不是跨越而是绕过去, 这不是由于学员不具备跨越的能力, 而是自我认识的不足, 在教学中我们先让学员进行平地跨越的练习, 让学员在练习中自身比较。这样学员的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而跨越壕沟的问题也解决了。

2.3、调整心里状态中的区别对待

教员在课上或课下要与学员增加接触, 了解他们心里产生的原因, 如果出现共性错误时, 就集体进行讲解辅导。当个别同学出现的错误动作时, 可进行个别辅导, 也可以进行一帮一的辅导就是让动作质量好的和动作质量差的结对后互相帮助进行训练。但是, 在此时更要注重学员的自尊心里。

2.4、加强保护与帮助

在超越障碍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对学员的保护与帮助, 保护与帮助不仅是一种安全的措施, 也是消除学员心里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对学员熟练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仅能增强学员的安全感, 而且能激励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超越障碍教学中实施保护帮助必须做到:一是课前加强对所学障碍物的检查, 检查要认真仔细。同时对学员的着装提出严格的要求, 从而尽可能避免客观的伤害事故。在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由慢到快, 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学员积极参加初次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二是, 有心理恐惧的学员在初次进行练习时, 教员可以变换练习方法进行辅助训练。如:400米渡海登岛中通过跨网的练习先在硬地上进行练习后再在障碍上进行练习。三是, 教员应注意重点保护帮助那些有心理恐惧的学员, 因为学员会认为教员的保护帮助是最安全的, 因而教员的亲自保护帮助的情况下会使学员信心加倍, 勇气倍增。

消除心理障碍 篇9

一、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心理障碍指练习者在联系过程中, 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产生的心理上不正常的表现。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来自外界条件的因素;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 外界因素分析

1、教材性质方面。

体育教材无论是田径还是球类,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当教材内容有一的难度和强度是, 如跨越障碍物、耐力跑等, 部分学生感到困难度较大, 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2、教法方面。

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调、枯草、缺乏创意, 不注重合理的进行分层、分组教学, 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 再加上教师讲解乏味, 动作示范不够规范、准确等因素, 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饿产生厌倦心理。

3、场地设施、环境方面。

因为中学生受外界因素的营销比较大, 所说义如果场地布置不合理, 价值器械成就, 设备不齐全、不干净, 环境气候恶劣等因素, 如垫子较脏、沙坑过硬、日晒风尘等也会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4、教师对学生态度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不关爱学生、对体育差生态度冷漠, 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 致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 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也是学生产生厌倦和恐惧的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 内在因素分析

1、学习态度、动机不明。

在体育教学中, 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体育动机, 只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 或者过分注重文化课的学习, 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漫不经心, 甚至逃避一些项目的联系。

2、先天运动能力的制约。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联系的基本条件, 在联系中, 如果雪深个对自身的身体条件或者运动能力缺乏自信, 在他们参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练习时, 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例如: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身体笨重、肥胖的学生协调性会较差。

3、意志品质, 缺乏自信。

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 缺乏自信, 加之平时缺乏体育锻炼,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当他们遇到有一定的难度或强度大的项目练习时, 如长跑、跳高等项目, 经常会主动放弃, 由于得不到成功的体验, 久而久之在心理上会产生自卑感。

4、缺乏体育理论指导。

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知识了解、掌握太少, 在自己的体育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一旦出现受伤、失败等情况, 会经受不住挫折, 从而面对体育会失去兴趣。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学生的心理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认真分析各种制约因素, 辨证施治, 采取合适的心理训练的方法。

1、思想教育法。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大胆泼辣、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的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把“要我锻炼”变成“我要锻炼”, 引导他们把体育锻炼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 从而产生主体能动性。如在学习新动作时, 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联系的实际意义。

2、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掌握及时的基础也是关键,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3、降低教学难度。教学中, 在不改变动作结构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技术项目的特点, 合理地改变动作的难度和实施条件,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引进鼓励机制, 把握正确的时机, 恰当地针对学生进行表扬,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不能偏爱, 要注意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性, 讲解力求生动形象。

5、加强保护帮助。加强保护与帮助是克服学生恐惧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准备、有重点的做好学生在联系中的保护与帮助工作, 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热情, 手法熟练。

6、优化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 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减轻学生的恐惧程度, 教师应多和学生沟通, 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 多关心学生和鼓励, 使学习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

每天参加一个小时体育教学活动比不参加体育教学活动更能有效地改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预防不健康心理的产生, 是减轻心理紧张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每天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教学能使参与者轻松愉快, 心情舒畅, 长期坚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学校问题学生研究, 发现他们中的心理问题是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产生不适从而导致的。这些心理困惑和烦恼,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障碍, 只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导和训练, 是能够及时纠正的。

摘要:本文依据中职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心理变化情况, 简要分析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外因素。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态势, 阐述了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六种方法, 以便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障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兰自力, 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 2003.24.1

[2]陈博.略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04年11期

消除心理障碍 篇10

一、中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障碍

1. 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自己习惯于洗耳恭听;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自己则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将消耗殆尽。

2. 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从记忆的“仓库”中提取材料后,尚未做对比、筛选,就匆匆的猜测解题方案,盲目尝试解题。结果,题目解完,也不知对与错。

3. 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的比较稳固的思维惯性。表现为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发展,学习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 偏重结论心理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偏重结论心理的形成和加深。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使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的歧途转到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1.“四重”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按照课标规定的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并理解这些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重方法。

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亲历数学过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

2.“三到”

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

3.“八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征询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需经努力方能解决,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

(5)环境引导。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心理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超,不断追求进步。

(8)方法引导。

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消除心理障碍 篇11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也一样,每一张可爱的面庞之下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理解水平。教师在面对众多的学生时,很容易“一刀切”,以为他们的接受程度“差不多”,因此设计的教案、教学目标甚至是课堂提问都千篇一律。然而,由于智力与非智力等多方面因素,学生们对于一个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差异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小学英语口语课堂,这样的区别就更突出了。有些学生性格活泼、表现欲强,当教师抛出讨论的话题,无论语法、词汇是否准确,他们就乐于开口、敢于表现;而一部分学生则担心自己说出来的句子不通顺、单词不合理,会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因此闭口不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教学目标或课堂提问,既让优进生戒骄戒躁巩固知识,又避免让后进生产生恐惧与抵触心理。

《Good habits》是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cartoon time这一课时利用简单有趣又贴近生活的对话和段落对前堂知识进行巩固,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用已学知识进行日常会话运用。本课时讲述的是Tina和bobby的生活习惯,所使用的句型均来自前两个课时。当教师让学生用My habits进行free talk时,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有的学生已经可以用完整的句型进行表达 ,有的因为不熟练还不敢开口。此时,教师可以巧妙设计几个问题,对接受能力欠佳的学生多提问一般疑问句,比如:“Is your bedroom mess?”这部分学生一开始只会回答“yes”或“no”。随后再提问口语交际能力较好的学生:“Tell me how Is your room?”他们就可以用较为完整的句型分别描述客厅、卧室、厨房等的实际情况。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给理解滞后的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填下表格,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仔细聆听。通过学习,他们也会逐渐学说一些简单的句型。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在高效、民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板一眼的知识传输机器,学生渴望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下主动获取知识、收获成长的的快乐。然而,在小学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很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以为强逼着学生开口说英语,可以直接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学生会因此产生抵触心理而害怕上课,久而久之,对于英语口语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与他们进行良性互动,善于利用有趣的活动和形象的道具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下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1《The lion and the mouse》是学生最喜欢的单元之一,因为这个单元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极具实用价值的词汇对话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们喜欢听故事、喜欢看视频,而对于开口进行对话表演他们就感觉索然无味。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狮子、农夫和老鼠的头饰带来教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戴着角色头饰进行role play,学生表演起来惟妙惟肖,其他同学看得哈哈大笑、拍手称赞。在轻松的氛围下,学生们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也想扮演一个角色。

三、肯定学生点滴进步

日本教育家谷田雅春说过:“要培养好孩子,首先要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求知的道路上时常有徘徊,此时如果有人给予肯定,会使他们信心倍增。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及时为学生“点赞”,是消除他们心理障碍的关键一步。很多学生担心自己说不好而不敢开口训练,其实只要恰当引导、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都是有目共睹的。一个满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让他们放开心扉、大胆表现。例如在上述的分角色表演的环节里,每一组学生下台,教师都要及时点评,告诉他们每一组表演时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而不是用“你太棒了”、“你真是天才”这样宽泛、夸大的语言去赞美。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 篇12

1.1 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容易造成失误和受伤而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1.2 恐惧心理

恐惧是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状态。当运动的难度接近学生的运动能力时,就开始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怕完成不了任务。容易没有信心,不敢去尝试。尤其是遇到失败和伤害时,这中受伤带给他们的刺激会使他们有强烈的恐惧感。引起大脑的反应变慢,降低神经活动的兴奋性,从而导致了运动失调,破坏了动作的正确完成,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1.3 体育课堂氛围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体现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如果学生的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他的心理就会平静,紧张就会消失,练习的劲头就会很高。相反,如果氛围不浓,学生心理就有压力,对练习没有积极性,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1.4 学生个性的差异

一般的来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大相同,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对外部的刺激有兴趣,容易适应这种环境,而相对心理能力承受差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刺激不易适应,这种学生对体育课就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5 动机障碍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过低的动机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导致发挥不出来,而过高的动机则会引起学生的兴奋性太高,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不稳定,从而造成技术动作质量的下降。

1.6 教法陈旧,缺乏创新

教师的传统观念很深,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进取心不强,工作效率又低。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陈旧,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接纳新心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技能,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正常的人格。

2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2.1 安排合理的运动量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就必须有适合的运动量。首先,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变化来安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量的安排要从小到大。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运动量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减轻了生理上的不适,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量过大而引起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于他们发展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能快乐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运动的心理障碍。再次,要注意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过长的休息时间,使学生做着就不想动的感觉,没有兴趣了。而过短的休息时间,学生的身体负荷还没下降到一定的高度,就再次练习的话,容易产生厌烦,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2.2 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可以调节和排除心理障碍。在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上课的要求,以及对体育课的态度,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从而安排相应的方法,制定相应的防范心理障碍的措施,还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呼吸调整法。可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深呼吸,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由活动法。在课间时,让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事,从而进行转移,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心理障碍的危害性,从而自己主动的去克服消极情绪,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要求,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去向更高的方向进发。

2.3 提高教师的讲解示范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切基本动作的传授,都是通过讲解与示范的协同活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的概念。引起人体运动条件发射的结果。所以,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的质量的高低,就会对学生掌握基本动作,消除心理障碍有相关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第一教师应根据授课任务,有计划的选择讲解内容,使学生明确动作的难点,较好的掌握动作要领。第二教师讲解示范要正确,教师应经通教材,熟悉各个身体练习的动作要领。动作正确的讲解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身体练习姿势,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第三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应注意时机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进展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讲解和示范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活跃的体育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起到克服学生的恐惧,紧张等障碍的作用。第一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氛围优化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做指导,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氛围;第二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恰当的组织教学等可对整个课堂的学生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第三创设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一种心理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进行体育活动,鞭策他们的情绪情感;第四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适应和遵从集体的规范要求,服从教学集体的要求,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集体和体育课堂氛围。

2.5 加强思想教育和保护与帮助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顽强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用动机的驱动力,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对待学习,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在练习一些有危险,难度的动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信赖的人来参加保护和帮助,被保护者也就没有后顾之忧,是克服恐惧的重要手段。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大胆的去练习,对消除心理障碍有很大的作用。在进行保护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练习的动作,有准备的进行保护和帮助,如果动作失败了,也会使学生有安全感,有利于消除心理恐惧,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那些引起学生恐惧心理的具体刺激物,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例如在上田径课时,学生害怕跨栏架子上的横板时,可以采用橡皮筋代替。到学生适应时,在慢慢的过渡。又比如初次的跳高练习时,先可把高度降低的方法,消除因为高度而引起的恐惧心理,待慢慢适应后在提高跳高的高度,可以增强练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汤展飞.体育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J].卫生职业教育,2007.

[4]赵玉娟.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消除[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上一篇:策略与模式论文下一篇:内部税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