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运动疲劳论文(精选12篇)
消除运动疲劳论文 篇1
蒸桑拿看似简单,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人并不了解桑拿浴的基本知识,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样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恢复效果,而且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在此介绍一些关于桑拿的知识,供大家参考。
一、桑拿的起源和分类
桑拿浴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起源于古罗马。当时的古罗马人用木炭和火山石产生的热量来强健体魄,这便是现代桑拿的雏形。“桑拿(Sauna)”是芬兰语,原意是指“一个没有窗子的小木屋”,是指在封闭房间内用蒸气对人体进行理疗的过程。因此,桑拿又称芬兰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桑拿区分为不同的种类,但干蒸桑拿和湿蒸桑拿最具代表性。干蒸桑拿从芬兰传入我国,又被称为芬兰浴,它主要是利用电炉设备加热矿石,把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热气中不含水分,所以叫干蒸。干蒸的温度较高,可达到80~100℃左右。由于干蒸不含水分,没有蒸汽的味道,蒸起来会比较舒服,不过蒸完皮肤会较干燥。湿蒸桑拿从土耳其传入我国,亦称为土耳其浴,它主要是通过把水烧开使之产生蒸汽,再通过管道喷出,由于蒸汽富含水分,所以称之为湿蒸。湿蒸的温度一般控制在40~60℃左右,蒸完后,皮肤都会较之前红润,深受女性的喜爱。
二、桑拿对运动疲劳消除的作用
科学研究证明,桑拿对运动后的疲劳消除有显著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肌肉和关节具有松弛作用,能缓解酸痛症状。
(二)可以加速体内血液循环,有助于排除乳酸等运动代谢物,改善由运动造成的体内酸性环境。
(三)加热的矿石能持续释放出的天然矿物离子,能延缓紧张的情绪、减轻压力,有镇定安神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
(四)通过热、冷交替刺激,可以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激活身体休眠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
(五)增强血管弹性,改善人体的微循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促进机体修复与再生,加速疲劳消除。
(六)增强身体基础代谢,降低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三、桑拿浴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桑拿浴是一种很好的消除疲劳的方法,正确使用桑拿浴,是要进行差别浴。差别浴是利用热浴和冷浴交替,对人体产生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运动代谢物排出体外,使人体恢复活力。热浴包括桑拿浴、蒸汽浴,冷浴包括冰水或冷水的浸浴及淋浴。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以温水将身体浸湿并擦洗干净。
(二)裸身进入蒸气房或桑拿浴室。
(三)干蒸或湿蒸10分钟左右。
(四)用冰水浸浴或淋浴5~10秒钟,或用冷水浸浴或淋浴1分钟。
(五)重复第三和第四步反复进行热浴及冷浴三次。
(六)最后进入淋浴间将全身洗净,进休息室休息。
四、桑拿浴的注意事项
由于热冷交替会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因此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生理改变,在进行桑拿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有潜在症状的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血黏度高等慢性病,以及糖尿病、肥胖、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不适合桑拿浴。
(二)饭后,特别是饱餐后半小时内不适合桑拿浴。饭后立即洗桑拿浴,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大量回流到皮肤,影响了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势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对健康不利。
(三)大运动量锻炼后或饥饿时不适合桑拿浴。过度劳累和饥饿时,人体肌张力较差,对冷和热刺激的耐受力均降低,易引起虚脱。
(四)经期妇女最好避免洗桑拿浴。经期妇女身体抵抗力降低,洗桑拿浴时,冷和热多次交替,易引起感冒和细菌感染对女性身体健康不利。
(五)泡完温泉之后,水中的矿物质和负离子刚刚被身体吸收,如果马上进行桑拿的话,有益的物质就很容易随着汗液排出。同时,身体本来就有一些疲倦了,立即去蒸桑拿,极有可能造成缺氧、晕倒等危险情况。
(六)桑拿浴的温度不应过高,时间不应过长,应量力而行。一般情况下,干蒸的温度以80~85℃,湿蒸以40~50℃为宜。一次干蒸或湿蒸的时间以10分钟为宜,桑拿浴的总时间应控制在30~40分钟。
(七)在蒸桑拿之前和蒸的过程中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以温开水为宜,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水。此外,在蒸桑拿的过程中或之后都不要食用冷食或冷饮。
摘要:当今,健身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在追求锻炼效果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运动后的疲劳消除。例如,营养补充、肌肉牵拉、恢复性骑行、按摩等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蒸桑拿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恢复方式,对运动后疲劳的消除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消除运动疲劳论文 篇2
利用按摩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担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
进行有规律、科学的运行。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
泡温水浴。温水浴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
保持充分的睡眠。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饮食或药物疗法。多吃含有维生素类的水果和食物,或服用天然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肌肉营养。
运动员消除疲劳的方法 篇3
1、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运动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整理活动除了可以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所欠的氧债之外,还可使肌肉放松,以利于消除疲劳。
整理活动内容可包括慢跑、放松运动、呼吸体操,以及身体各肌群的牵拉练习。
牵拉练习,或柔韧性练习,拉韧带一般有动力、静力两种方法。动力方法为我国体育运动员一直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并不科学,容易引起肌肉拉伤。静力牵拉练习方法是,先使被牵拉肌肉处于拉长的姿势,如将一腿放在肋木上,尽量抬高(大腿后群肌感受到牵拉),持续10—60秒后休息,反复数次。这种方法效果较好,而且不易引起肌肉拉伤。
2、按摩:按摩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按摩可在整理活动后即刻进行,也可在洗澡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常见的有,人工按摩、机械按摩、水利按摩和气压按摩。如采用人工按摩,不需要特殊设备,运动员也可以自我按摩,或相互按摩。按摩可以帮助在运动时高度兴奋的神经系统转向抑制,得到更好的恢复。按摩还可使肌肉明显放松,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消除疲劳。
3、水浴:属于这一类的有温水浴、冷热水浴、桑那浴、蒸汽浴等。
a)温水浴:运动后进行温水淋浴或沐浴,是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法。水温宜相当于体温(37°c左右),或稍高于体温(42°c左右),时间为10—15分钟。
b)冷热水浴:冷水可使血管收缩,热水使血管扩张,所以冷热水浴又被称为血管体操。运动结束后半小时可进行冷热水浴。
c)桑拿浴: 桑拿浴又称热空气浴,或芬兰式蒸气浴,运动后1-1.5时在进行桑拿浴效果较好,如果第二天的运动量很大时,不要桑拿浴。桑拿浴除用于消除疲劳外,还可用于减轻体重。
4、食物营养:能源衰竭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所以运动员训练后及时补充食物营养,对消除疲劳有重要作用。
糖是运动时能量的主要来源。运动中大量消耗,运动后应给于补充。除食用蔗糖、葡萄糖外,粮食是糖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B在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运动中维生素B1可促进糖的分解代谢,运动后又可帮助由食物中摄取的糖合成肝糖元、肌糖原。为了消除疲劳,运动后应多补充些维生素B1。可食用豆类食品、瘦猪肉、肝、肾、心等。
维生素C、钾等也对消除疲劳有益,可从水果、蔬菜中补充。
此外,还要合理地补充水分,这对加速体力的恢复必不可少。
5、睡眠: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好方法。因为睡眠时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身体内分解代谢过程下降,而合成代谢过程提高,有利于体内能量的储积,恢复体力。
6、积极性休息:训练后身体感到疲劳,不妨到优美的环境中散散步,听听轻松的音乐,这有助于消除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方法 篇4
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生理学家的研究认为,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过程, 和人体多方面的因素及生理变化有关。疲劳产生原因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能源物质的耗竭学说。
肌肉活动到疲劳时, 体内能源物质 (三磷酸腺苷 (ATP) 、磷酸肌酸 (CP) 、糖元、脂肪) 消耗过多引起疲劳。ATP是人体运动的直接能量来源, 但总量十分少, 在肌肉收缩时, 只能维持几秒钟, CP的含量也很有限, 因此较长时间运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糖和脂肪。长时间的持续运动, 由于糖的大量消耗, 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 能源贮备的消耗与减少, 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降低, 因此有人指出疲劳是由于这些物质的耗竭而引起的。
1.2 疲劳物质的堆积学说。
在短时间剧烈运动时, 氧供应不足, 能量释放是由无氧代谢过程完成。此时, 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乳酸大量堆积, 由于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组织和血液中p H值下降, 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 影响冲动传向肌肉, 抑制糖酵解, 使ATP合成速度减慢。因此有人提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肌肉收缩时物质代谢尾产物的堆积所致。
1.3 神经疲劳学说。
疲劳是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下降的指标。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组织的物质代谢变化, 其中与缺氧和ATP恢复不足有关。氧在神经细胞中起重要作用, 进入神经组织内的氧越少, 神经组织的兴奋性越低, 而各器官系统机能也随之降低, 因此出现疲劳。
1.4 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失调学说。
肌肉运动时, 内环境发生变化, 血糖浓度降低, 长时间运动时由于出汗过多, 钠盐减少, 体内水盐代谢紊乱;由于运动中缺氧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使体液的p H值下降到一定数值时, 细胞内外的水分、离子的浓度就会发生变化, 人体就不能继续从事运动。因此有人认为疲劳是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失调所致。
2.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由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尚未有权威性的界定, 从而引起疲劳的具体原因也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另一方面, 由于处在疲劳状态中的人表现出的具体征状也大致相同, 所以不方便确定疲劳的具体类别。因此, 在选择消除疲劳的方法时必须先对疲劳形式作一个诊断, 在确定具体的疲劳形式之后, 我们才能做出“有的放矢”的适当措施, 才能快速、有效地消除疲劳。运动性疲劳的一般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2.1 对骨肌系统疲劳的诊断。
主要依赖于对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的情况了解, 以及运动技能的具体展示情况, 来确定是否已处于肌肉疲劳的状态。处于该类疲劳状态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形态变化:下肢围度、体重的变化:肌力、背肌力、握力及呼吸肌力量的变化等。
2.2 对心血管系统疲劳的诊断。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主要进行肺通气量与心输出量及心电图等的测试来确定是否已处于心血管系统疲劳的状态。处在这种疲劳状态一般表现在唾液的变化、血液体位反射的变化、运动前后尿蛋白和尿胆元的变化等。
2.3 神经系统疲劳的诊断。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脑电图的的测试来确定是否已处于神经系统疲劳的状态。处在这种疲劳状态一般表现在膝跳反射阈的变化、运动前后脑电图的波变化、皮肤空间阈变化等。
3.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3.1 休息方法
3.1.1 活动性休息
活动性休息是指体育课或训练过程中, 机体疲劳时所做的轻微放松练习。机体消除疲劳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血液循环补充营养物质和新鲜氧气, 排出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活动性休息的方法就是通过轻微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消除代谢产物。已有研究证明, 与安静性休息相比, 活动性休息能运动中积累的乳酸消除速度加快一倍。
3.1.2 娱乐性休息
娱乐性休息是通过音乐、绘画、钓鱼、下棋、游戏和轻微的休闲娱乐活动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3.1.3 安静性休息
典型的安静性休息手段就是睡眠。睡眠时感觉机能减退意识逐渐消失, 机体与环境的主动联系大大减弱, 失去了对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 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只有通过充足的睡眠, 精神和体力才能得到彻底恢复。
3.1.4 平衡性休息
疲劳的发生会造成体内广泛的不平衡状态, 消除疲劳就是设法恢复生命现象平衡状态。其中活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的交替, 睡眠时间与觉醒时间的交替可以称为时间性平衡。而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的交替, 上肢肌肉活动与下肢肌肉活动的交替, 视觉与听觉的交替等可以称为空间性平衡。
3.2 物理方法
3.2.1 沐浴法
采用沐浴的物理手段亦可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沐浴可以产生温度效果、水压效果和清洁效果。水温在摄氏35-40度为热水浴, 水温在摄氏36-39度为温水浴, 水温在摄氏1-20度为冷水浴。热水浴和冷水浴对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 会使血压升高;温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 可以起到镇定作用;温热水浴可使皮肤血管扩张, 增加皮肤血流量有利于肌肉代谢产物的排除。
3.2.2 理疗法
运用各种理疗手段, 如按摩、光疗、电疗对促进疲劳肌肉的代谢过程, 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疲劳的消除及机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按摩是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按摩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疲劳情况, 以身体负担量最大的部位为重点。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 交替使用按压、抖动、扣打等手法。关节部位以擦摩为主, 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运拉。按摩开始和结束时用推摩和擦摩的手法。按摩一般是在训练、比赛之后, 温水浴后或晚上入睡前进行, 当运动员十分疲劳时, 需休息2-3小时再按摩。
3.3 营养方法
3.3.1 补充能源物质的营养
短时间的剧烈运动如百米跑赛前可以适当考虑肌酸等营养物质的补充。中距离大强度的运动, 如800米跑赛前可以考虑采用营养手段增加肌糖原的含量及碱性盐的补充。长时间的运动, 如马拉松等项目的比赛之前应注意补充糖类食物, 如有条件运动之中也要进行糖、盐和水份的补充。
3.3.2 调节竞技状态的营养
要保持旺盛的体力, 体内维生素要达到必需量才能有效, 但超过必需量效果也不会增大。习惯性的饮食维生素A、B1、B2、C等的摄取量往往不足, 应在训练或比赛之前数日适量补充, 而且耐力运动员的补充量应多于其他运动员。为防止训练期出现运动性贫血, 要注意补充适量的蛋白质。一般饮食对普通人来说, 无机盐的补充已经够用, 但运动员由于训练出汗等原因必须在补水的同时增加无机盐的补充。
3.3.3 促进机能恢复的营养
长时间运动之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 适时补充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利于体力的恢复。维生素的补充可以促进代谢机能的恢复, 钙离子等无机盐的补充有利于消除肌肉疲劳, 水的补充可以促进渗透压等内环境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3.4 药物方法
目前中医药抗运动性疲的研究主要从“补益”、“理气”等方面进行, 训练比赛之前多注重“壮阳”, 以提高运动能力, 训练比赛之后多注意“养阴”, 以利于能量物质的补充。单味中药对于抗疲劳亦有其特殊的功效, 例如人参、枸杞具有明显的抗疲劳和抗缺氧的作用, 陈皮的“理气”与丹参的“活血”等作用对于消除疲劳均有一定功效。
3.5 心理调节方法
心理情绪因素对疲劳的消除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有助加速疲劳的消除, 如欣赏优美的音乐、做些自我心理放松调节等, 对体力恢复有促进作用。
4. 总结
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 而不是疾病、药物和环境等其它因素。运动能力的下降是暂时的, 经过适当的休息是可以恢复的。疲劳又是一种信号, 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 所以说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同样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运动后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并不可怕, 重要的应该是采用各种手段促进体力的恢复, 人体的机能能力就是在这种“训练—疲劳—恢复—超量恢复”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实践证明, 采用上述方法能促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 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
摘要:本文从运动训练的角度出发, 指出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正常的生理现象, 是运动训练效果的一种体现, 并系统地分析了运动性疲劳出现的原因、诊断和消除方法, 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诊断,消除,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子让.两种不同按摩方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 15, (2) :204-206.
[2]田文秀, 冯克俊.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J].山东体育科技, 2001, 23, (4) :65-66.
[3]田振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复方筛选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1, 20 (4) :423-425.
[4]郭立平.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J].松辽学刊, 2000, (4) :86-88.
[5]张世明, 叶锐彬.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3, 22, (1) :47-49.
[6]苗强.中医辩证运动性疲劳[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 15 (1) :57-58.
运动性疲劳消除方法有哪些 篇5
调节神经系统法:
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加强机体的合成代谢功能,使机体尽快恢复。方法主要有:
1、睡眠:良好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且经济的好方
法,人体进行睡眠时,大胜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2、放松练习
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运动员有意念来调动肢体,通过对高级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改善呼吸和循环系统,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
3、音乐疗法
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来放松神经系统,使练习者心情舒畅,身心放松,作为一种辅助方法,配合其他消除疲劳的方法,以增强疲劳恢复的效果。
补充法
通过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消除,可分为:
1、营养物质补充法:
营养物质补充法是补充法的基础,即从人体所需的供能物质,和对生理功能调节的维
生素及维量元素入手进行补充糖、脂肪和其他所须物质。
糖的补充不仅仅在运动后,而应当贯穿整个运动全过程,这既可推迟疲劳的出现,同时又利于消除疲劳。运动前补糖宜安排在赛前数日和赛前1.5―2小时,运动中补糖(以运动饮料形式)每隔15到30分钟或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运动动后补糖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不要超过6小时。
对蛋白质的补充最好以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为主。
脂肪对消除疲劳没有明显的作用,不必专门补充,可适当补充一些磷脂。
2、中医药的调理:
运用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主要通过健脾益肾、抗疲劳专用方剂和药物型运动
饮料等方面进行,为了提高运动人员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尽快消除疲劳,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药物和食物,所以传统的中医补充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很有必要,也是对营养物质补充的促进作用。
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很多,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是很局限的,必须综合应用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因为疲劳的发生的原因诸多,而又有个体的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对疲劳的分析必须整体综合考虑。运用消除疲劳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具有针对形的进行。
对运动训练性疲劳及其消除的探讨 篇6
[关键词]体能:疲劳;负荷;能源物质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46-02
1前言
体能是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基础,没有好的体能基础,再好的技战术能力都是空中楼阁。好的体能必须通过大强度的负荷训练获得,而在大负荷训练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地消除疲劳,对体力的恢复,减少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而疲劳的消除是否科学有效,对体能的恢复和训练效果关系重大。
2消除训练性疲劳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要想获得好的体能素质,训练中必须让人的机体出现良性疲劳,也就是必须想办法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新的生理平衡的建立就是体能得到发展的过程。而平衡打破后,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消除疲劳,就不会建立新一高点的平衡,甚至不能建立新的平衡,也就是训练中出现了运动性疲劳,人的机体就不能得到好的发展,甚至机体遭到破坏。
2.1疲劳的产生
(1)能源物质的消耗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供能,当跑至60-80米处,无论是一般运动员还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跑速降低的现象,即出现了运动性疲劳。究其原因是体内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由于糖本酵解供能的速度约为磷酸肌酸的二分之一,所以跑的速度出现了下降。
(2)代谢废物的积累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中大量堆积所致。例如在800米跑的运动员中,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是糖的无氧酵解。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影响运动能力。①阻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②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减慢糖酵解过程。③H+可代替肌钙蛋白中的钙,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④H+作用于脑,引起疼痛、恶心、定向障碍等严重副作用。⑤抑制脂肪组织内敏感脂肪酶的活性,限制自由脂肪酸进入血液。
(3)内环境的失调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例如在高温下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致使不能继续运动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NaCl水溶液对疲劳就有所克服。
(4)保护性抑制
根据巴浦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各种内外感觉器接受的大量信息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能量消耗过多,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抑制,这对大脑皮层具有保护作用。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这可能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
(5)突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能量供应不能以足够的速率满足运动的需要,或是肌肉力量下降,也可能是兴奋一收缩偶联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发生疲劳,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
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形式不大相同,产生疲劳的机制也不会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假说都难以解释多种运动项目中各有特点的疲劳现象。但根据近几年国际生化研讨会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能源物质的消耗这一理论最有说服力和更为人接受。
2.2消除疲劳的方法
没有疲劳便没有训练;没有疲劳的消除便没有趣量恢复;这是对当代竞技体育的精辟总结。通常运动员只注重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而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殊不知,如不重视运动后疲劳的消除这—环节,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可能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器官病变,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昙花一现,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因此,对运动性疲劳的这种生理反应,要能够掌握并及时进行调节,才不致于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消除:心理消除主要是意念活动。运动后,要排除思想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调节呼吸上,用意念使自己的呼吸放慢、拉长,以排除所受到的内外不良的刺激,可使过分疲劳、紧张和紊乱状态,得到适当的调节。意念放松,动作可先从头、颈部放松开始,依次向下放松,上肢、肩背、胸、腰与下肢等等。通过肌肉放松,可抑制体内肌肉紧张引起的兴奋刺激;调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提高对肌肉控制的能力。然后用语言自我暗示:“我是非常安静的,从头到脚逐步得到放松”,“现在精力充沛多了”,“全身轻松得很”等等。借用良好的外界自然环境进行调节,例如到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散散步或找同伴聊聊天等,都能收到心理消除疲劳的效果。
(2)理疗消除:注重整理活动:运动后的整理活动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是消除疲劳、加快体力恢复的重要手段,因而整理活动的强度、内容及顺序都要有科学的安排。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身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果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身体的静止姿势会妨碍强烈的呼吸动作,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的回流,使心脏血液的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造成暂时脑贫血,从而产生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晕倒等现象,对机能的恢复、疲劳的消除和肌肉酸痛的消除都不利。因此,在运动后应做适当的整理活动。做整理活动时,量不宜大,动作尽量缓慢、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如剧烈运动之后,可进行放松慢跑、走或做放松操,同时进行深呼吸,也可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进行按摩放松:按摩主要是消除肌肉僵硬和局部疲劳。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担,消除血乳酸,加速机体恢复。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进行自我按摩或运动员之间的互相按摩对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是非常有益的。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改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安抚和镇静作用,有助于大脑正常功能的恢复,因而可以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按摩的部位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的情况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当运动员极度疲乏时,也可进行全身按摩。按摩的时机,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让运动员休息2-3小时再按摩。沐浴:沐浴是消除疲劳的一种
最简单的方法。如果水温适宜,它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国外有人作过测试,运动员在集训期间进行一天的训练后,在沐浴前每100毫升血液中平均有30毫克乳酸,同样在42度的浴水中泡洗5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而泡洗10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降低7至8毫克。如再泡30分至60分钟后,血液中的乳酸就恢复到疲劳前的水平。疲劳时还常常表现为肌肉酸痛,而温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可以起镇定作用。当然,水的温度,每个人适应能力不同,入浴时间过长,次数过频。水的温度过高,也会因消耗能量而造成疲劳。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控制。热敷:热敷的作用能消除肌肉的疲劳,尤其是局部肌肉。实践表明:训练前对负荷量较大的部位热敷10分钟,可推迟训练中运动员疲劳出现的时间。训练后进行局部热敷对消除肌肉的酸痛、肌肉的拉伤、关节韧带的扭伤和软组织挫伤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一般情况下热敷的温度以47℃-48℃为宜。
2.3保证休息和睡眠
睡眠是人在24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求,它可以消除疲劳、恢复机体能力。在训练中要保证质量,更好地提高运动成绩,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深度。因为睡眠时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下降到最低水平,物质代谢减弱,能量消耗仅维持基础代谢水平,这时的合成代谢有所加强,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得以恢复。另外,睡眠对大脑皮质细胞来说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因大脑皮质细胞比较脆弱,容易因长期兴奋而产生损耗。同时,睡眠还能促进人体器官机能恢复,故运动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2.4加强膳食营养
在现代竞技运动中,运动员承受的运动负荷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致训练和比赛后往往体力、精神消耗极大,疲劳不堪,如不及时补充营养,恢复体力,则将影响后续训练和比赛。因此,运动后的营养恢复是运动训练后消除疲劳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经研究证实,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配比失调,对运动能力及身体恢复有极大的影响。在大强度的运动后我们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科学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
①能源物质:糖是运动时的主要能源。为此运动中糖的适量补充,无疑是提高运动能力的一个促力因素。长时间运动,尤其激烈比赛时,应注意运动前、后和运动申补充糖。研究表明,运动前补糖宜安排在赛前数日内和赛前115-2h。运动中补糖可安排在每隔15-30 min或每隔30-60min补糖为宜,运动后的补糖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不超过运动后的6h。关于糖的补充量,一般认为,应限制于每小时50g或每千克体重1g。过多补糖,会使糖转化为脂肪贮存。运动时脂肪大量动员,血游离脂肪酸大幅度上升后,既为工作肌和其他器官提供氧化代谢的底物,也节省糖贮备的消耗,并有利于增加运动耐力。但过多脂肪动员时高浓度的脂肪酸给骨骼肌、心肌、肝脏器官的细胞机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使机体机能能力下降,导致疲劳产生,所以膳食中适宜的脂肪量为总热量的25%。同时运动中蛋白质的需要量要高于平时,即114/gkg·d,运动员的蛋白质的供给量应为总热量的12%~15%。②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运动时物质代谢旺盛,使维生素的需要最大增。维生素缺乏或不足可对运动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作功最降低、疲劳加重、肌肉无力等。大量的排汗使身体丢失一些K+、Na+、Ca2+、Mg2+、Fe2+,不足的矿物质必然导致运动性疲劳的提早发生,并使疲劳难以恢复,所以维生素充足,不仅有助于机体吸收热量,而且还促进了矿物质参与各种代谢过程。③水:水是人体的主要成分之一,运动中大量排汗会导致水的丢失,而水的丢失往往伴随一些矿物质的丢失,特别是Na+的丢失,从而导致水盐代谢紊乱、疲劳产生,因此在运动前、中、后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及时补充水分,并且补充Na+,促使体内水状态恢复加速,能有助于防止或推迟疲劳出现。
2.5药物疗法
剧烈运动会使机体精气亏损,生理机化衰退、体液物质耗损。运动员采用中药补剂的目的在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改善代谢调节,促进疲劳的恢复,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能力。常用的增强免疫促进恢复的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生地、枸杞子、鹿茸等。为了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适当的应用些药物是必要的,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维生素对消除肌肉疲劳、恢复肌肉功能、提高人体运动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2.6其他方法
另外运动训练性疲劳也可采用理疗仪、超声波、红外线、蜡疗、气功、音乐、心理暗示法等手段,对于恢复和提高身体的工作能力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总结与建议
消除运动疲劳论文 篇7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针灸,机制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中广泛存在的现象, 运动训练必然伴随着运动性疲劳, 没有疲劳也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积极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医学领域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很多, 中医医学中的针灸疗法效果肯定, 应用广泛。本文就针刺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方面做一简要分析。
一、消除乳酸
剧烈运动过程中, 机体产生大量乳酸, 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堆积是造成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相关学者一直把抗乳酸疲劳作为防治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环节。吴立红等对大鼠采用游泳至力竭疲劳后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治疗组大鼠血清乳酸显著低于模型组。李靖等观察到1 Hz的低频电针足三里穴可显著降低氧耐力运动疲劳者的血乳酸浓度, 并具有促进心血管疲劳及心理疲劳康复, 增强肾脏调节功能。这些研究表明, 针刺疗法具有益气活血之功效, 能有效降低运动时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血乳酸的含量。
二、清除自由基
研究表明人体运动后血中自由基的含量升高。运动使机体内源性氧自由基的浓度升高, 对机体造成危害, 因而如何尽快使之减少、恢复正常的动态平衡, 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是非常重要的。针刺则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罗磊等发现力竭游泳后即刻和4h末针刺组能改善丙二醛 (MDA)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SH-px) 、还原型辅酶Ⅰ (NADH) 、游离Ca2+指标, 针刺组大鼠游泳耐力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吴立红等观察到通过对海训士兵不同运动疲劳阶段进行足三里穴经皮穴位刺激处理, 可以明显降低血中乳酸、MDA含量, 明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GSH-Px活力。
三、降低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 (CK) 是运动时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酶, 正常时血清肌酸激酶是由骨骼肌和心肌细胞透过细胞进入血液的结果, 其数量很少。高强度激烈运动后, 血清CK的活性明显升高。随着运动时疲劳程度的加深, CK的活性持续升高, 一定范围内CK活性的变化能反映运动时的疲劳程度。董晓敏等观察到运通过经皮穴位刺激海训士兵足三里穴治疗能明显降低CK、心肌酶 (CK-MB) 的活性, 增加血红蛋白 (HGB) 含量, 减少血乳酸含量, 改善受试者疲劳症状。王莉等通过针刺大鼠气海、后溪、承山等穴, 实验观察针刺治疗组的血清CK显著低于对照组, 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针刺能够减轻血清酶的逸出, 从而防止机体出现功能障碍, 提高运动能力, 并能加速疲劳消除, 减轻过度训练综合征的出现。
四、加速5-羟色胺代谢
自1987年Newsholme提出中枢性疲劳假说以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性疲劳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5-羟色胺 (5-HT) 也被公认为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关键递质。李虹霖等在观察到头穴透刺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力竭游泳时间、血乳酸、CK、尿素氮 (BUN) 、血红蛋白 (Hb) 等指标, 同时降低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 (f-TRP/BCAA) 水平, 抑制5-HT生成, 从而有效地改善大鼠疲劳程度。梁宜等报道针刺可下调疲劳大鼠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海马、下丘脑5-HT和5-羟吲哚乙酸 (5-HIAA) 含量, 有利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五、促进下丘脑-垂体-性腺 (HPG) 轴功能
血睾酮 (T) 指标可反映下HPG的功能。罗磊等观察到大鼠游泳3 h后T浓度减少到正常的1/3, 通过针刺肾俞、足三里、关元穴15min, 2h后T值趋近正常;而未针刺、自然恢复的游泳大鼠平均恢复时间约为15h, 说明针刺具有较理想的消除疲劳, 改善运动能力, 防止运动性下HPC轴功能紊乱的作用。王禾采用针刺穴位刺激方法, 观察对疲劳状态下大鼠性激素水平和性腺结构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组和疲劳组运动强度和时间虽然相同, 但血浆T水平相差却十分显著, 针刺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分泌机能强于疲劳组;同时腺垂体促黄体激素 (LH) 水平高于疲劳组, 说明针刺对疲劳大鼠HPG轴功能有保护和加强作用。
六、展望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针刺穴位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改善机体运动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机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研究的深入程度相对还显得有所欠缺。随着现代仪器设备的发展、多学科的渗入, 可进一步注重针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如激光、超声波、微波、药物离子导入、音频电针等, 对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为针刺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提供更强大的理论基础, 亦可使针刺疗法这一祖国医学中的瑰宝在保证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立红, 方剑乔, 邵晓梅, 等.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抗大鼠运动性疲劳[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40) :114-117.
[2]李靖, 王旭东, 潘利萍.低频电针及音乐电针对有氧耐力性运动疲劳的康复疗效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8) :581-584.
[3]罗磊, 许晓瑾.电针对力竭游泳大鼠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1, 21 (6) :366-368.
[4]吴立红, 爱萍, 林建强, 等.电刺激足三里穴对海训士兵血液中LA、SOD、GSH-PX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5) :440-441.
[5]董晓敏, 吴立红, 孙清华, 等.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 2008, 43 (6) :353-354.
[6]王莉, 贾成文, 任国强.电针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血清CK及Hb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9, 15 (11) :861-863.
[7]李虹霖, 指导孙远征.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部分生化指标及氨基酸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 2009, (12) :738-740.
[8]梁宜, 汪存信, 邵晓梅, 等.电针预防大鼠运动性疲劳及其对脑内5-HT分解代谢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 2009, 41 (11) :67-68.
[9]罗磊, 代卫萍.运动训练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关系和针灸调节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 2000, 19 (2) :3-4.
消除运动疲劳论文 篇8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恢复,负荷
对于运动员来说, 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 但是, 由此也在客观上加重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进而对于运动员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运动训练中的连贯性产生很大的关联性。体育界学者也在普遍关注着这一课题。而追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学界大致的观点是与运动负荷密切相关。
运动负荷包含着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影响因素也较多。在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 负荷、疲劳和恢复始终密切相关, 而这个过程对于运动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1.访问法。访问了珲春市第三中学资深教师, 为研究该论文提供了研究依据, 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以解决在论文实际写作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对各教练和多年从事中长跑训练的工作者进行访问, 积累并总结出用合理的方法消除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的运动性疲劳, 并感谢刘老师等为论文给予了大力支持。
2.文献资料法。在吉林体院图书馆大量搜集了国内中长跑运动员过渡训练的恢复方法, 使论文的理论性价值更高, 观点更准确, 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研究对象
珲春市第三中学高三学生14班全体学生男18人, 年龄14—15周岁, 女23人, 年龄13—15周岁。
二、结果与分析
运动性疲劳属于疲倦范围, 属于内伤不足之虚症, 主要表现不同形式的虚症, 运动性疲劳可分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智疲劳三种类型。
1.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的探讨, 基本上已经统一为运动负荷是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对于运动负荷产生的影响的因素较多, 因素变量之间的不同组合, 就会对运动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刺激信号, 导致不同的训练结果。所以, 很难准确科学地定义出运动疲劳的生成原理, 但是, 在实际的运用中, 往往认为只要某一运动性刺激信号刺激身体, 引起机体疲劳, 机体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各种症状。
2.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在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中, 负荷、疲劳和恢复始终密切相关, 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三个基本因素。“没有疲劳就没有恢复”“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 大运动量就会造成一个极大的误区。高强度训练后, 如果运动员得不到恢复, 等于摧残运动员。在运动负荷控制的同时, 还必须明确了解恢复过程的控制。
(1) 医药学治疗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研究。汤剂内服:采取内服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分为服用复方药和服用单味中药两种, 以前者居多。从中医医理角度来说, “补益”和“调理”是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的方剂的重点。中医学的观点对于增强机体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 预防和治疗中长跑运动员运动疲劳。在运动训练中, 一个忽视的现象是肌肉运动能力下降, 这也是用来判定是否为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运动训练的过程代谢是一个基质不断消耗衰竭, 代谢产物逐渐堆积起来, 代谢环境呈现酸化状态的一个过程。它们通过多种渠道可能引起肌纤维结构完整性、能量供应、神经体液调节等的改变, 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特别是耐力型运动员。
(3) 贫血属于运动性疲劳。中长跑运动员出现贫血大多属于运动性疲劳, 耗伤气血, 久之则气虚血亏。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滞”, “气血双补, 则补而不腻”。清代李中梓《医学必读》说:“血气俱要, 而补气在补血之先”, 在临床上用药依据“气能生血”的方法, 常在补血药中配益气之品。
3.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与下肢支撑器官疲劳的联系。人体是一个整体, 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 前者是主体, 后者是客体。人体不均衡发展, 使运动训练存在不可控性, 主体某一方面失衡, 运动训练的持续性必将导致破坏。教练员必须充分认真地思考各种问题和训练要素, 全面衡量, 统筹兼顾, 反复论证, 从而使作出的决策完善, 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为此本论文从系统论角度设计, 从制约中长跑主要矛盾入手, 为系统科学训练提供保障。
三、结论
长时间并且有针对性地, 采用医药学疗法。为了方便运动员的服用, 以医药学手段进行治疗, 内服汤药统一煎制。中药不仅重视配方, 也能更好、更快地消除运动性疲劳。
参考文献
[1]张国华, 杨剑, 范红旗.论运动补剂的立法思路与改进[J].体育科技, 2000, 19 (03) :35-37.
[2]习余谦, 宋开源, 罗永芬等.中药复方补剂和清剂抗体力性疲劳作用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1, 15 (04) :300-304.
消除运动疲劳论文 篇9
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自本世纪以来,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运动应激性代谢加强的负效应可能是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根本原因,如代谢基质的耗竭、酸性代谢产物的堆积、内环境稳定的破坏等。它们通过多种渠道可能引起肌纤维结构完整性、能量供应、神经体液调节等的改变, 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所以,运动能力下降即疲劳发生是其必然结果。如果运动疲劳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引起运动疲劳的持久堆积,久之就会造成运动损伤,影响运动成绩[2]。因此,有氧运动性疲劳是当今运动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而到目前为止,有氧运动性疲劳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广大教练员、运动员、运动心理学家都迫切希望能找到有效的对抗疲劳的方式,以便能更充分发挥运动员自身的潜力,获得更好的成绩。
目前常用的促进有氧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措施则侧重于消除躯体性疲劳(如休息、加强营养、针灸、推拿、理疗和中药补剂等),但是,这些促进疲劳恢复的措施对心理性疲劳的恢复作用较小[3]。如果运动员的身心疲劳在未得到全面恢复的情况下,再继续进行大强度的运动训练,运动员就可能由于机体疲劳的累积,最终导致运动性损伤或运动性疾病发生。
音乐是由一系列有组织的乐音组成的能够抒发、表现和寄托感情的艺术,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4]。 聆听美妙的乐曲可以使人们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使人精神愉悦。健身者及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也常常聆听音乐,以排遣长时间运动带来的枯燥、单调和疲劳感。本研究假设有氧运动疲劳后聆听放松音乐能够消除运动后机体的疲劳,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治疗技术,为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某高校体育系大二年级30名健康男大学生为实验对象, 年龄为20.38±1.50岁, 身体质量指数( BMI) 为22.25±2.35。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和聆听放松音乐组,每组各15人。
自然恢复组:有氧运动至疲劳后,不采取特殊处理手段, 单纯休息,自然恢复;
放松音乐组:有氧运动至疲劳后,卧位,听放松音乐《心灵针灸》,音量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度。
运动前各组间BMI、心率、大腿围、小腿围、PRE心境状态TMD总分、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得分均无差异。
1.2运动方案
项目涉及十项全能、中长跑、篮球、俯卧撑,上下台阶等,活动频率为5d/周,1次/d,2h/次,运动强度达到本人心率的75%~85%,以心率遥测仪监测并结合人工触摸桡动脉脉搏,要求运动员心率在160~180次/min。
1.3指标的测定
1.3.1运动前测试及取样
运动前应用RPE量表测主观体力感觉,结果以RPE值表示;于桡动脉处测安静心率,用卷尺测大腿围、小腿围,填写简易心境状态量表及疲劳自觉症状量表。
1.3.2运动后即刻测试及取样
有氧运动至疲劳后,立即终止运动。记录即刻心率及RPE值;用卷尺测大腿围、小腿围,填写简易心境状态量表及疲劳自觉症状量表。
1.3.3治疗后的测试及取样
两组被试完成相应的恢复后,立即测RPE值、心率、大腿围、小腿围,填写填写简易心境状态量表及疲劳自觉症状量表。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结果以表示。各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前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
经检验,运动前各组织间BMI、年龄、心率、大腿围、 小腿围、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得分、心境状态TMD总分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2.2运动后即刻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
经检验,运动后即刻两组之间心率、大腿围、小腿围、 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得分、心境状态TMD总分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2.3各组运动前与运动后即刻各项指标比较
与运动前相比,各组心率、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心境状态TMD总分及大、小腿围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表1)。
2.4治疗后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
较运动后即刻相比,聆听放松音后组心率、PR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及心境状态TMD总分较运动后即刻均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大腿围、小腿围较运动后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较运动后即刻相比,传统恢复组心率较运动后即刻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 心境状态TMD总分及大、小腿围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较传统恢复组相比,聆听音乐组RPE值、疲劳自觉症状情绪/体力耗竭维度得分及心境状态TMD总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特别是心率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表2)。
注:各组运动后即刻与运动前相比,**: P <0.01。
注:与运动后即刻相比,#:P <0.05,##:P <0.01;与传统恢复组相比,**:P <0.01,*:P <0.05。
3讨论
3.1有氧运动性疲劳的评定
经检测,有氧运动前两个组被试身体质量指数(BMI)、 心率、大腿围、小腿围、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得分、 心境状态TMD总分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被试的身体状况在有氧运动前是一致的,不存在组间的差异。有氧运动后即刻两组被试心率、大腿围、小腿围、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得分、心境状态TMD总分等指标均较有氧运动前显著升高,但两组之间亦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被试的运动强度及运动量基本一致。
有氧运动后即刻两组被试心率均较有氧运动前显著升高,且在恢复15min后仍高于运动前水平,说明了该运动已经造成被试心血管的疲劳,被试的机体对心率的调节机能下降;大腿围、小腿围围度显著升高,提示有氧运动疲劳后下肢肌肉充血,组织内间液生成增多,血液回流不畅;RPE值、 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得分、心境状态TMD总分较运动前显著升高,表明了被试主观上感觉到机体疲劳的发生。有氧运动后即刻被试已经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心理功能等多方面出现了有氧运动性疲劳。
3.2有氧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效果评定
3.2.1自然放松休息对有氧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效果
自然恢复15min后,被试的心率较运动后即刻显著降低;与运动后即刻相比,自然恢复组被试大腿围、小腿围、 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得分、心境状态TMD总分均有下降趋势,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自然休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运动员的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减轻运动员的主观疲劳感觉,但是却不能达到有效的消除运动员机体疲劳的目的。
3.2.2聆听放松音乐对有氧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效果
放松音乐,顾名思义,就是能帮助人们放松的音乐[5]。 这种音乐具有曲调柔和、优美,音调较低,节奏简洁的特点, 节拍在60-80次/min之间,具有减轻疲劳、镇静安神的作用[6]。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7]。研究表明,安静状态下被试聆听节奏为140和80拍/min的快、慢不同的音乐,平均心率分别为88.85次/min与81.46次/min,表明了放松音乐具有降低心率的作用[8]。本研究结果发现,当被试聆听放松音乐15min后, 心率较运动后即刻显著降低,且与自然恢复组相比也显著降低,说明音乐放松具有促进心血管系统恢复的功能,音乐放松疗法较传统恢复法更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聆听放松音乐引起被试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及心境状态TMD总分较运动前均显著降低,表明了欣赏音乐可以使运动员的主观感觉放松,心情舒畅,精神状态改善,积极性高,促进神经系统及心理疲劳的恢复。
关于音乐疗法的作用机理,大量研究认为,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是一种作用于人的生理场与物理场的物质能量,它通过节奏、力度、旋律、曲调、速度等因素传递信息, 而这些因素具备一定规律和变化频率,能够引起机体组织细胞、内脏、肌肉、脑电波等发生和谐共振现象,从而使各器官节律能够趋于一致,进而达到改善器官功能区域良好的状态[9]。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能够引起听者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10]。再者,音乐通过听觉传导作用于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以及大脑边缘系统,引起大脑内神经递质内啡肽表达升高,下丘脑ACTH分泌降低,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功能活动下降,从而加速肌肉血液循环,使骨骼肌内酸性代谢产物清除加快,疲劳减轻[11];边缘系统的岛叶还参与心功能的调节,降低心率和血压,最终使内脏活动及情绪与行为协调一致;此外,大脑皮层是皮层下部位以及整个有机体的最高调节器,直接调节、控制着情绪和情感, 与皮层下神经协同活动,包括神经生理和生化过程共同参与,实现音乐的身心调节作用。
4小结
4.1传统恢复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恢复,减轻运动员主观疲劳感觉。
4.2与传统恢复法相比,聆听放松音乐较传统恢复手段有效,更有利于促进运动员在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的恢复。
4.3放松音乐可能是通过听觉系统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全身生理功能的协调,从而促进运动员有氧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摘要:目的:研究放松音乐对有氧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影响,探讨放松音乐疗法较自然恢复疗法在消除有氧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优势。方法:以30名健康男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15人、聆听放松音乐组15人。有氧运动前、训练中、运动后即刻、恢复15min后分别测量各组被试的RPE值、心率、大腿围、小腿围,填写心境状态量表及疲劳自觉症状量表;记录RPE值。结果:(1)与运动前相比,各组被试心率、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心境状态TMD总分及大、小腿围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2)较运动后即刻相比,聆听音乐组心率、PR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及心境状态TMD总分较运动后即刻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大腿围、小腿围较运动后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较运动后即刻相比,传统恢复组心率较运动后即刻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PE值、疲劳自觉症状各维度(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心境状态TMD总分及大、小腿围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较传统恢复组相比,聆听音乐组RPE值、疲劳自觉症状情绪/体力耗竭维度得分及心境状态TMD总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特别是心率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放松音乐对有氧运动疲劳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放松音乐对心理疲劳的恢复效果优于传统恢复方法;放松音乐更有利于促进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的恢复,且经济实用易于推广。
消除运动疲劳论文 篇10
1 对象与仪器
1.1 研究对象
广东省江门体育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中长跑组、标枪组和举重组运动员,每组选运动成绩优秀者3~5名。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
1.2 测试仪器与试纸
测试仪器:日本京都血乳酸测定仪(ARKRAY,Inc),试纸:日本京都血乳酸试纸[伊曼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1.3 中药热疗法
以当归尾、乳香、没药、红花、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药为主的酊剂,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强筋键骨,祛风胜湿,消除疲劳。用法用量:每日1~2次,每次30 min,用量:将150 ml药液加入约4 L 50℃左右热水中,训练后沐足、膝,水面应过脚踝,保持水温50℃左右。
1.4 方法
1.4.1 中药热疗法笔者根据中医药、中医伤科理论及长期临床实践,作为运动爱好者长期运动实践、观察、研究、反复总结所得,组成方剂消疲酊。将消疲酊与热疗法结合,作为一种结合放松,消除运动疲劳,减少伤病,恢复体能的多功能,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的治疗方法。用法用量:将消疲酊150 ml加入4 L50℃温水盆中,浸至脚踝以上,保持30 min,并保持水温在50℃左右。
1.4.2 测定运动员使用中药热疗法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肺通气量、生理感觉的疲劳程度(疼痛,酸胀感,疲劳)、乳酸含量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中药热疗法试验结果见表2。用药前,经过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都感觉疲劳,需要调整。用药后,运动员的生理感觉的疲劳程度:训练到要收操时感觉有疲劳,但稍休息即消失。用药后运动员感受到消疲酊对消除运动疲劳大有帮助而主动要求使用消疲酊。生理感觉的疲劳程度是疲劳的一项明显指标,从运动员用药前后生理感觉的反馈不难看出中药热疗法能明显消除疲劳,减轻伤病。对表2数据采用Stata分析软件进行同源配对设计处理,统计学结果如下:用药前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59,P=0.1261);用药前后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91,P=0.1039);用药前后肺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71,P=0.2404);用药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76,P=0.3221);用药前后血液乳酸值差异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5.1972,P=0.0006),可认为中药热疗法可以显著影响运动员运动前后的血乳酸值。
注:+为疲劳,++较疲劳,+++很疲劳,-疲劳消失
3讨论
中药热疗法酊剂以当归尾、乳香、没药、红花、桃仁、赤芍功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散瘀止痛。香附,温经,散寒,止痛;小茴香,桂枝温通止痛;川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血下行;寄生舒筋活络,强筋骨,祛风湿;蒲黄活血,止血;防风祛风胜湿。气为血帅,血随气行,伤气必伤血,伤血必伤气,治疗上必须活血与理气兼顾[2]。木香,辛,苦,温,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乌药辛,温,行气,散寒;枳实行气,散结消痞,改善心、肾、大脑的血液循环;冰片、樟脑,芳香开窍,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舒筋活络之效。酊剂是药材经提取、溶解、稀释而制得的乙醇制剂。乙醇性甘、辛,具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的功效[3]。
乳酸是人体供能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它既是糖酵解的产物,又是有氧代谢氧化的底物。肌肉在抗阻力训练中的代谢产物——乳酸,需要几天的时间消除,视训练强度而定,这时的感觉就是肌肉的酸痛感。
正常安静状态时血乳酸浓度在2 mmol/L以下,运动员血乳酸安静值与正常人无差异,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值有显著提高,运动后血乳酸浓度的恢复速率还可以反映机体有氧代谢能力,恢复速度快表示有氧代谢能力强。运动强度大、时间长、体力消耗大的运动项目,如游泳、足球、篮球、中长跑、网球等,过度疲劳时血乳酸可达到15 mmol/L以上,重度疲劳12~15 mmol/L,较疲劳10~11 mmol/L,疲劳7~10 mmol/L。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中药热疗法能在12 h左右使大运动量训练后的运动员血乳酸值恢复到正常水平,其差异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可认为中药热疗法可以显著影响运动员运动前后的血乳酸值。因此,中药热疗法可考虑作为消除运动员疲劳,减轻伤病,恢复体能的一种重要疗法。
现代运动生理学理论表明:伤病大多是由疲劳所致,即疲劳引起小伤,不及时治疗,易至伤病。消疲酊集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补气养血,舒筋活络,散瘀止痛,强筋健骨,祛风胜湿的综合功效,消除运动员的疲劳,减轻伤病,恢复体能。升温可以加速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对加快新陈代谢、加快物质交换有重要意义,这可能是中药热疗法能显著降低运动员血乳酸值的作用机制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热疗法消除疲劳,减少伤病,恢复体能的疗效。方法 将中药热疗法应用至每次训练结束后的运动员,记录中药热疗法治疗前后运动生理指标、生理感觉的疲劳程度、血乳酸值等情况,并采用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生理感觉的疲劳程度大大减轻,血乳酸值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中药热疗法能消除运动员疲劳,减少伤病,恢复体能。
关键词:中药热疗法,运动生理数据,生理感觉的疲劳程度,血乳酸
参考文献
[1]纪君时.现代骨伤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2]龚千锋.中药炮制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67.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疲劳消除探究 篇11
1训练课上的恢复
从理论上分析:肌肉的各种生理机能并不是在肌肉运动结束后才开始进行恢复的。在肌肉运动时,随着能量物质不断消耗,不断进行分解后的再合成,恢复的过程一刻不停地在进行。这种内部的恢复,往往未引起重视。只强调训练后的休息和恢复手段,而肌肉系统工作能力的恢复快慢。却与肌肉的“恢复”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证明,运动员在经过高强度的负荷训练后,肌肉中乳酸堆积,直接引起肌肉机能下降,乳酸增多,PH值下降,肌力减退。如果剧烈运动后,完全静止休息,肌肉中的乳酸排除较慢,而采用一定时间的强度较小的运动,可加快乳酸的消除,是肌肉静止时恢复速度的两倍。恢复肌肉的PH值,使肌力回升。
高强度训练后,在课上做一些整理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整理活动通常以做些肌肉放松、抖动、伸展和拉长为主。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为宜。实验证明,做整理活动比不做整理活动血乳酸的消除较快,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仅为11分钟,即11分钟乳酸就可消除一半。而不做整理活动,完全休息时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需要25分钟。所以,课上的整理活动是消除乳酸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
2课后的全面恢复
2.1肌肉系统的恢复。中长跑训练是大负荷、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因此,训练后对肌肉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常采用的恢复手段:(1)温水浴。温水刺激,可放松肌肉、安抚神经。温水浴的水温以42C左右为最适宜,淋浴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要超过两次。(2)推拿按摩是通过身体各种信息反馈,来保持人体的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实际上可概括为信息自控与反馈系统。应用反馈控制原理,利用一个系统或一个部位的穴位达到治另一个部位疾病的方法。从整体探索局部信息,从局部治疗达到整体效果。从中医的理论来说,按摩具有调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利关节等作用。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具有调理气血、胃肠的功能和增加抗病能力以及促进血液循环。中长跑训练下肢承受的负荷大,肌肉疲劳出现得早。训练后对下肢肌肉的疲劳恢复更为重要。起初可用足踩背部肌群和体肌较大的下肢与臀部肌肉群。然后再针对下肢的重点穴位进行有目的的按摩、推拿,尤其是对足部的按摩更应该加强重视。
2.2心血管系统的恢复。中长跑训练对心肺功能要求很高,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正处于发育之中,许多功能都不及成人,因此训练后对其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常采用:(1)负氧离子。这种方法是用负氧离子发生器进行恢复,在室内通过负氧离子发生器生成大量负氧离子,人体吸入呼吸道后,通过神经反射,体液机制对机体产生影响,能调节神经,振奋精神。大量负氧离子进入体内还能改善提高肺的换气功能,增加氧吸收量,加快二氧化碳的排出速度,降低血压,刺激造血功能,使红血球、血红蛋白、血小板、嗜酸细胞增加,心博出量加大,血流速度加快,扩张毛细血管,消除疲劳。还有助于改善睡眠,对运动后的疲劳恢复是很有效的手段之一。(2)气功放松。主要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以达到肌肉放松、精神安定、思想人静,并有意识地控制呼吸,从而达到调节生理功能,恢复和增进身体健康的效果。此外在紧张的比赛或大运动量训练后,在舒适、幽雅的环境中听一些音乐对消除精神上的疲劳会有特别良好的作用。(3)中药。对利用中药来提高机体的能力、抗疲劳的研制,在国内被广泛运用,如人参、田七、花粉、冬虫夏草、银耳、刺五加、灵芝、枸杞子、蚂蚁、当归等制成口服液,在训练中长期服用,有增强体力,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提高机体能力精力充沛的作用。运动可导致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增加,这是造成运动性疲劳当然主要原因之一。血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增高有利于自由基的排除,这对防止运动损伤,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消除疲劳有重要作用。
消除运动疲劳论文 篇12
1 茶浴作用简述
“茶浴”一词听起来比较新奇, 但深入历史可以发现, 古人早已把它付诸实践。用茶泡澡在三国时期就很流行, 当时的人们将它作为一种修养身心的方式, 用来调理身体。后来这种方式被进一步传播, 流传到日本、东南亚一带, 经过创新, 成为受当地人们欢迎的天然植物型健康浴。历史追溯到殷周时代, 据相关资料记载, 当时一些产茶区且素有饮茶风尚的地方, 例如福建武夷山九曲溪一带, 就已经兴起茶浴的风俗了。而在一些高原地区, 例如云贵高原, 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那里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湿气重, 瘴气弥漫。在这些恶劣环境的作用下, 居住在当地的人们极易患上瘟疫和感冒。但是, 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 当地拥有众多茶林, 却缺医少药, 人们只好利用生活实践来积累治病经验, 与病魔进行抗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 当地人们逐渐发现了茶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于是在闲暇的时候, 他们就进行茶浴, 并且加以中医疗法, 在熬茶叶的汤液中配上一些中草药, 用熬成的汤液来进行沐浴。在用这些汤液沐浴之后, 他们皮肤清洁光滑, 病痛得以清除, 整个人神清气爽, 因此, 茶浴“消灾解难”的说法便在居住在当地的瑶族人中间流传开来。茶浴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度清洁皮肤的过程, 可以有效去除皮肤中的有毒物质, 帮助皮肤清洁“垃圾”, 缓解皮肤瘙痒。另外, 如果再加以中医疗法, 针对病因, 配上特定的中草药, 还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不同的季节, 茶浴的效用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夏季的时候, 如果适时茶浴, 可以有效缓解皮肤晒伤问题, 帮助皮肤美白, 还能够防暑降温。此外, 如果茶浴原料中的茶叶含有的芳香物质含量较高, 那么茶浴可以进一步通脉活血, 并且伴有天然清香。经过实践研究, 人们若进行茶浴, 体内脂质的过氧化以及亚硝胺的形成将会得到抑制, 对一些身体常见疾病, 例如心脑血管病, 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对抗癌、抗衰老也有很好的疗效。
2 茶浴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作用
2.1 运动性疲劳表现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 由于运动而导致身体机能工作效率降低, 经过合理的调息便可恢复。基于现代经济发展的角度,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 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也随之增加。在不断强化的体育训练中, 运动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动状态并不是罕见的现象, 而相应的, 运动性疲劳也经常伴随出现, 严重影响着运动员能力水平的发挥。从运动性疲劳的性质来看, 可以从生理、心理、病理三方面来对其进行划分:首先, 生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运动员的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动状态下, 身体承受能力下降, 导致运动员身体的协调能力不足。反复运动之后没有及时补充休息时间, 进一步激化了身体内部的疲劳症状, 加重了身体机能的疲劳程度。主要表现:经常伴有头晕头痛、眼花乏力、记忆力减退、心率增快、情绪低落等生理疲劳症状。其次, 心理性疲劳。表现:注意力相对分散, 缺乏强效记忆, 不具备一定的脑力活动, 严重的会产生神经衰弱、强迫行为等症状。最后, 病理性疲劳。表现:疲劳程度严重, 消除较慢。感觉到累, 但没有明确的诱因。疲劳时会伴有其它症状, 如低热、食欲不振或亢奋, 全身不适。
2.2 茶浴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探析
2.2.1 茶浴对消除运动员疲劳的表现
针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有很多, 而水浴就是其中的一种, 水浴的效用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运动员在疲劳的时候进行水浴, 可以帮助镇定大脑神经, 促进身体血液循环, 使整个人得到放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水浴可以刺激运动员的副交感神经, 从而帮助运动员缓解身体肌肉的疼痛。而茶浴属于水浴的一种, 同样具有这样的功效。茶叶是茶浴的原材料, 而茶多酚、茶碱等是茶叶中的重要成分, 茶叶中还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因此, 运动员在进行茶浴的时候, 茶叶中的这些成分会起到很好的清洁皮肤、杀菌消毒、缓解疲劳等作用。所谓的茶浴, 方法其实很简单, 先用蒸煮的方式将茶叶进行熬制, 然后将其汤液倒入浴器中, 再加以适量的热水进行调温。沐浴的过程中要用茶叶搓身子。绿茶具有很强的保健功效, 是茶浴的首选原材料, 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茶多酚, 这些物质可以帮助皮肤排毒, 并且具有消炎、抑菌的作用。运动员在进行了高强度的体育训练之后, 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疲劳, 而此时如果能够进行茶浴, 不但能够有效利用呈碱性的茶溶液来洁净皮肤, 还可以尽情享受茶浴带来的清新之感, 给运动员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让运动员的心理也得到进一步放松, 起到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另外, 运动员经过茶浴, 新陈代谢功能提高, 人体机能的效用也会得到增强。用于茶浴的绿茶中含有的茶氨酸还具有镇静的功效, 帮助运动员放松神经、舒缓身体, 促进血液循环, 提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效率。
2.2.2 运动员利用茶浴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注意事项
茶浴可以有效缓解运动性疲劳, 作为一种身体保健方式, 也有需要注意之处。首先, 茶叶的选择。通常选用粗老绿茶。这类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比较丰富, 并且价格合适。其次, 茶浴的禁忌事项。饱、饥, 有疾病, 疲劳, 水太热的情况下都不适合茶浴。对于运动员来说, 茶浴是要消除运动性疲劳的, 但是运动员在过度劳累的情况下, 其血流加速, 肌肉处于加速收缩状态, 如果不择时机, 在此时进行茶浴, 容易引起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 造成缺氧而导致虚脱。鉴于此, 运动员要想利用茶浴的方式来消除疲劳, 必须先让自己的身体得到一定缓解, 然后利用温水沐浴, 水温40摄氏度左右, 沐浴时间不宜过长, 时间15至20分钟。
3 茶浴的抗氧化分析
3.1 茶浴的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 别称就是抗氧化自由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 人体难免会与外界进行接触, 呼吸、外界污染、放射线照射等都是与外界进行接触的具体体现, 在这些因素的不断作用下, 人体内就会产生自由基。抗氧化就是以低浓度存在就能有效抑制自由基的氧化反应的物质, 其作用机理是直接作用到自由基上, 或是间接消耗掉容易生成自由基的物质, 防止发生进一步反应。研究证明, 对于人类来说, 其机体抗氧化的能力越强, 就表明人们越健康, 而相应的, 人的寿命也就会越长。对人们来说, 氧化不仅是肌肤衰老的最大威胁, 同时也是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因此, 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抗氧化就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和年轻的手段。实践表明, 绿茶可以有效增强身体的抗氧化防卫系统, 阻止自由基对身体细胞的侵害, 并且不断促进人们身体的新陈代谢。茶浴中, 鉴于绿茶对人体的种种效用, 绿茶已成为茶浴的首选茶叶。绿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可以有效抵挡自由基, 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的4~6倍, 是维生素E的6~7倍, 维生素C的5~10倍。
3.2 茶浴的抗氧化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积极影响
抗氧化物质的增加可以抑制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 减轻它所产生的副作用, 因而, 抗氧化对一般人和运动员的健康都有益, 有助于延缓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运动员体能的恢复。现代社会中, 竞技体育不断推进发展, 体育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很多职业体育学院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人才发展培养目标, 采用极限化的训练模式, 对运动员进行强化训练。在此状态下, 运动员的身体在承受压力的同时, 心理方面也会有压力, 进而影响到自身的情绪和行为状态。而相关研究表明, 人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利用氧气进行某些代谢反应时, 体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稳定物质, 而这些不稳定的物质都是氧气的“变身”。这些不稳定物质个性活泼, 喜欢攻击别人, 被称为自由基。人体如果压力过大, 就会为自由基的产生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 使得自由基泛滥。而人体内的自由基如果过量, 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运动员在长期超负荷运动状态下, 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很容易使得自由基在体内泛滥, 久而久之对运动员的健康造成不利。此时, 运动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茶浴, 就可以延缓体内自由基的泛滥。因为茶浴的材料一般是以绿茶为主, 而绿茶内含有大量的茶多酚, 茶多酚在洁净皮肤的同时, 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效用。茶浴是一种体外吸收方法, 运动员在进行茶浴的时候, 可以有效吸收茶叶中的有效成分, 以此抵抗自由基的生成, 增强身体的抗氧化功能, 从而有效延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4 结语
综合来说, 茶叶除了用来沏茶供人饮用, 还可以用来泡澡, 而茶浴的保健作用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因此, 在这个崇尚时尚的社会里, 茶浴也日渐成为一种新风尚, 而大多数人们热衷于茶浴主要是基于它的效用。茶浴所选用的材料一般是绿茶, 绿茶有着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可以有效延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另外, 茶溶液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 可以有效清洁皮肤、放松神经, 并且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林颖, 高飞虎.茶叶对皮肤的作用成份研究概况[J].福建茶叶, 2006 (3) :40-41.
[2]肖纯, 张凯农.茶内含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J].福建茶叶, 1994 (2) :39-41.
[3]崔志勇.外源性抗氧化剂的补充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J].科技通报, 2015 (6)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