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产生

2024-09-19

运动性疲劳产生(共12篇)

运动性疲劳产生 篇1

近些年来, 伴随竞技运动水平的提升, 运动竞赛逐渐呈现出激烈程度日渐增强的趋势, 无论是在竞赛, 还是日常训练中, 运动员承受了越来越高的运动负荷。处于合适程度的运动性疲劳, 如果选用合适的恢复手段就能够对人体机能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如果疲劳过度, 不仅会给运动成绩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还有可能会导致各种类型损伤的出现, 进而引发某些身体器官的病变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笔者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出发, 进而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有效措施进行探究。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中国知网) 、 (NSTL) 网站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等数据库, 对大量国内外相关的专著与期刊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归纳。

1.2、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对运动性疲劳产生及恢复的相关问题开展系统的逻辑分析。

2、研究结果

2.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现阶段, 还没有人能够对引发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做出详细解释。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因素所决定的, 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运动时肌肉疲劳的产生一般是因为肌肉活动自身存在的障碍。运动训练内容的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与个人的生理特征, 决定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笔者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保护性抑制因素。

当个体在短时间内开展较大强度运动或者长时间对同样的运动进行重复时, 那么就会有较多的冲动向大脑皮层相应的中枢进行传送, 因为神经系统处于长时间的兴奋中, 所以当能量获得一定程度的消耗时, 相对应的皮质细胞就会从兴奋转化为抑制, 避免细胞损耗的发生。可以说运动性疲劳从本质上来讲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2) 代谢产物积蓄因素。

人体内的乳酸含量和二氧化碳浓度会伴随短时间内大强度运动的出现而升高, 这时机体会有疲劳的感觉出现, 同时运动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明显。堆积的乳酸会使血液中的PH值呈现下降趋势, 对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造成一定的阻碍, 对磷酸果糖激酶进行限制, 同时对辅酶量及其活性进行降低, 对糖酵解进行抑制, 进而促进钙离子浓度的下降, 减弱肌肉的放松与收缩能力, 降低肌肉的工作能力。

(3) 能源物质消耗因素。

肌肉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于蛋白质、脂肪与糖类。笔者查阅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可知, 疲劳过度与某类能源物质的消耗之间存在着直接性的联系。当能源物质不多于其存贮量20%的时候, 那么运动员的血糖水平就会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 导致中枢和肌肉工作能力的降低, 这也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因素。

(4) 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因素。

运动之所以可以长时间的开展是与机体各系统机能的统一、协调分不开的。人体内的环境稳定需要神经的调节支配, 其维持主要依靠激素的体液调节作用。如果神经的主要来源, 也就是糖类物质缺少的时候, 无论是过多或过少的分泌激素, 都会使调节机能失去平衡。

从生理学角度上来讲, 身体主要由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构成, 并且他们都包含了多种成分, 整体机能可能会由于任何一种因素的干扰而致使疲劳的产生, 如细胞内的N+、K+离子的不平衡存在, 或者是体温、渗透压、PH值等都可能成为导致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的主要因素, 进而促使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2.2、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探究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其程度进行科学地判断,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按照运动性疲劳的种类、产生部位和程度, 笔者对一些常用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如下总结。

(1) 运动性疲劳的测定方法。

①形态的变化。观察机体体重与下肢围度的变化来进行判定;

②肌力。根据握力、背肌力、呼吸肌力量的变化来进行判定;

3神经系统机能。根据膝跳反射阈、反应时、血液体位反射的变化来进行判定;

4感觉机能。根据闪光频率和皮肤空间阈相融合试验的方法来进行判定;

5循环机能。根据心电图试验法来进行判定;

6唾液的PH变化。通过对运动前后唾液PH值的测试来进行判定;

7尿液。通过对运动前后尿胆原和尿蛋白的变化进行测试, 进而判定;

8脑电图描记法。通过对被测试者运动前后脑电图的Q波变化进行测试, 进而判定。

(2) 运动性疲劳程度的综合判断。

因为机体运动时所面对强度和负荷量、外部环境条件、机能状况等因素存在的差异性, 导致最后产生的疲劳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程度, 同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对于不同程度的运动性疲劳的具体症状笔者做了总结, 见表1。

2.3、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有效手段

由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机体中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 因而, 对机体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手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育学恢复手段。

对于运动性疲劳来讲, 教育学恢复手段是比较基本的, 其中包含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性的休息, 对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与调节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 对运动训练过程给予重视。

1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作息时间严格遵守, 注重饮食方面卫生, 对饮酒吸烟的不良嗜好要进行克服, 对良好的睡眠条件进行创造, 这样能够恢复精神和体力, 特别是睡眠, 睡眠能够保护大脑皮质细胞。这主要是因为大脑皮质细胞是很脆弱的, 如果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是非常容易出现损耗的, 睡眠能够对大脑皮质细胞机能的过分消耗进行预防。所以充足的睡眠能够对机能的恢复和疲劳的加速消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积极性的休息

查阅诸多的研究资料可知, 利用对活动部位的变换来对活动的主要方式进行转换, 开展一些相对轻松的身体训练, 能够对机体的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消除疲劳问题上能够获得优于静止情况的显著成效。

3对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与调节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

在运动训练开展的过程中, 对运动员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要进行关注, 这能够对运动员进行鼓励, 激励他们对由于大运动量和高强度所引起的疲劳进行克服。在运动训练或竞赛之后, 运动员可利用暗示、语言、心理调节和放松训练等多种手段来对自身工作能力进行恢复, 对精神和神经的紧张程度进行降低, 对心理压抑进行减轻, 进而使神经能量的恢复得以加快, 对身体其他器官系统性的恢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对运动训练过程给予重视

运动恢复主要会在运动训练之后体现出来, 而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也存在着恢复, 如果对运动训练中的恢复问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那么就会使训练和恢复之间很容易出现游离情况。所以, 对于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恢复要提高认识。超量恢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 即在一定的范围中, 如果活动量越大, 消耗越剧烈, 那么超量恢复就会更加显著。但是若是活动量过大, 甚至是超过生理范围, 那么恢复就会出现延缓的现象。对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 能够促进运动训练质量的提高。

(2) 物理学恢复手段。

在经过运动量和强度较大的训练或竞赛后, 还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手段促进机体的恢复。可以利用的物理手段有很多, 如按摩、针灸等。

①按摩

按摩应该按照运动的项目特征与疲劳程度来确定。通常是对运动负荷较大的部位进行按摩, 如果机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可以对全身进行按摩。按摩能够有效放松机体, 对机体的疲劳消除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现阶段比较常见的按摩方法有人工按摩和机械按摩, 其中机械按摩包含气压按摩、震动按摩和水按摩等。

②针灸

针灸的方法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操作简便、见效快且没有副作用。针灸在肌肉放松, 神经调节, 改善局部肌肉群疲劳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3) 营养学恢复手段。

机体内部营养素的过量消耗是导致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原因出现的运动疲劳,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进行科学地补充, 对营养合理地安排, 快速地补充机体消耗的能量与营养素。这样不仅能够对身体的抗疲劳能力进行提高, 还能够对运动后疲劳的消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 音乐恢复手段。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恢复手段以外, 音乐也是一种消除运动疲劳、恢复体能的有效手段。利用优美的、舒缓的音乐能够对神经系统进行放松, 使练习者的心情愉悦, 身心得以放松。因而, 音乐可以作为辅助恢复的一种方法, 同其他疲劳消除的方法相互配合, 使疲劳恢复的效果得到增强。

3、总结

伴随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运动性疲劳的相关问题受到了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广泛关注, 同时各种各样的恢复手段也随之产生。总结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保护性抑制、代谢产物积蓄、能源物质消耗、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只有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程度进行科学地测定、判断, 选择适宜的恢复手段, 才能够有效的消除疲劳, 恢复机体的正常水平。对于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手段, 本论文从教育学、物理学、营养学和音乐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信能够有效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手段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靳磊, 郑琨.论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消除[J].新西部, 2008, (8) .

[2]李瑶.浅谈运动疲劳与体能恢复[J].体育世界, 2012, (1) .

[3]王三好.浅谈运动疲劳与体能恢复[J].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 2010 (17) .

[4]曲扬.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9 (1) .

[5]唐光旭.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的恢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18 (8) .

[6]李荣华.运动疲劳与恢复的探析[J].搏击 (体育论坛) , 2009, 1 (4) .

[7]陈永琛.大学生如何恢复运动疲劳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4) .

[8]周进, 李文川, 殷劲.浅议运动性疲劳恢复能力的训练[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2) .

[9]石展望.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研究进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 (3) .

[10]吴春燕.运动性中枢疲劳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科技, 2008 (2) .

运动性疲劳产生 篇2

1、铁元素摄入不足。

缺铁会影响氧气向肌肉和细胞的流动,导致迟钝、易怒、身体虚弱和无法集中注意力。建议:可适当多吃瘦肉、豆腐、鸡蛋、深绿色叶菜、坚果等,并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一起食用,以增加吸收量。此外,轻微缺镁也可能导致疲劳。每天适当吃些香蕉、土豆补充镁,有助于把蛋白质、脂肪、糖类转化成能量的来源。

2、没有喝足够的水。

即使是轻微程度的脱水(只缺少2%的正常体液)也会影响能量水平。脱水会造成血液更黏稠,降低了心脏向各个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效率。建议:为了计算正常的饮水量,可以将体重转换为磅(1千克≈2.2磅),然后除以2,再乘以28.35,就得到了每日需要的.饮水毫升数。

3、喜欢吃垃圾食品。

这会引起血糖水平骤升骤降,从而导致疲劳。建议:多吃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高纤维食物,比如全麦谷类、全麦面包和蔬菜等,有助于维持血糖平衡。少吃油腻的食物,把饮食中饱和脂肪的量控制在10%以内。

4、早饭吃得不健康。

早饭吃得好才能激发新陈代谢,使人一整天有足够的能量,不吃早饭则会让人感觉慵懒。建议:丰富的早餐应包括全粒谷物、蛋白质、水果和健康的脂肪。

5、躺在床上玩手机。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显示屏所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扰乱人体自然的生理节奏,从而造成疲劳。建议:至少在睡前半小时关机。

6、临睡前小酌一杯。

酒精会降低血糖含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效应,最终扰乱睡眠。这是因为酒精在代谢过程中会造成肾上腺分泌紊乱,让饮酒者在夜间很容易醒来。建议:睡前3~4个小时内不要饮酒。

7、周末熬夜睡懒觉。

这会导致周日晚上难以入睡和周一早上起不来。建议:周末也应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如果想要打盹儿,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否则醒后会更疲倦。

★ 这七大坏习惯会很容易产生疲劳

★ 这4个故事,最近很火

★ 初一最容易考的作文

★ 最有效的4个瘦脸运动

★ 职场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

浅谈训练疲劳产生因素与消除 篇3

消防队员为适应特殊工作的需要,训练任务日趋繁重,训练项目增多,强度不断加大,由训练引发的运动性疲劳时常可见。易导致运动性疲劳的训练项目主要有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跑、擒斗技术训练、攀登、器械体操等。

一、训练疲劳产生的主要因素

1、糖的消耗。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运动的基本能源。研究证明,在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中,人体首先消耗的能量物质是糖原。肌肉糖原减少会降低糖酵解的速率,而糖酵解速率的降低会导致疲劳及早出现。体内糖原贮备率明显下降,会引起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再加上运动代谢产物如乳酸在肌肉组织中堆积,造成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疲劳。

2、水和电解质的丢失。水直接参与能量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高强度训练中,随着人体新陈代谢的加快、血液循环的加速和体温不断升高,通过大量排出汗液降低体温,排出部分代谢废物。资料表明,体内缺水4%可导致有氧工作能力下降48%,体液丢失8%会明显降低最大肌力。在缺水状态下进行激烈训练,供能代谢过程中所必须的生化反应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水分减少的同时,电解质也大量丧失,可引起各器官主要是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出现肌肉抽搐、四肢无力、或暂时性的意识障碍,导致运动性疲劳。

3、精神意志因素。精神意志的强弱与疲劳有着密切关系。在高强度训练时,大量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质的相应细胞,神经细胞长时间兴奋,导致消耗增多,引发中枢性疲劳。若对训练存有畏难、恐惧或厌恶心理,大脑皮层接受不良、恶性刺激,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降低,使疲劳加深。

二、训练疲劳的消除

1、有效休息。积极有效的休息可以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恢复体力。休息有两种方式,一是活动性休息,通过放松肌肉运动作为积极性休息的手段,改善循环,消除疲劳;二是静止休息,机体内部进行恢复过程。一般常用消除疲劳的方法有:一是整理运动,是消除疲劳、促进机体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通过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使肌肉放松,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二是沐浴,大运动量训练后洗温水浴,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流速度,加快新陈代谢,有利于体内营养物质的输送和疲劳物质的排除。三是按摩和理疗,高强度训练后,相互间进行按摩或作理疗,均有利于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和酸痛,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也有一定的治疗运动损伤的功效。四是充足的睡眠,大脑皮层在睡眠过程中兴奋性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则相对较高,有利于机体能量的积蓄和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2、补充营养。训练中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是造成训练疲劳的原因之一,合理补充营养可使机体得以有效恢复。一是糖的补充。糖与耐力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均可供能。肌糖原贮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运动能力,特别是影响速度和耐力。而肝糖原贮量的增加,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延缓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出现。淀粉、葡萄糖、蔗糖、果糖等各有其作用,均应合理摄入。补充重点应放在淀粉类多糖上,它的供能比较平缓持久。运动前的补糖应多以葡萄糖、蔗糖、果糖等为主,补充单糖可以使血糖浓度迅速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平,促进运动肌吸收和利用血糖,减少内源性糖贮备的消耗。补糖的时间应安排在大运动量训练前数日内、训练前的两小时或训练前即刻,应避免在训练前15-45秒的时间内补糖,防止出现“回跃性低血糖”反应。补糖量每公斤体重1-2克,液体形式补糖总容量一次不大于600毫升为宜。二是蛋白质的补充。蛋白质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结构的重要成份,是生命的物質基础。补充蛋白质可以促进组织合成,对体力恢复十分有利。大运动量训练后,要注重蛋白质的补充,摄入量一般为每公斤体重1-1.5克左右即可,最多不超过每公斤体重2克,不能一次摄入过多,否则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同时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也随之增多,加重肾脏负担,对疲劳的消除及健康都是不利的。三是水和电解质的补充。人体在运动时不仅消耗大量的热量,而且也消耗大量的水分,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水分丧失更多,机体水分的丧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工作能力。当失水量占体重的4%-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20%-30%,当失水量为体重的10%时,则会造成循环衰竭。因而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次补充水分最大量以每小时不超过800毫升为宜。人体在丢失水分的同时,伴随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丧失,运动后也应注意适当补充,多吃一些水果和新鲜蔬菜。另外,适当补充碱性盐,以提高机体耐受乳酸和负氧债能力。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篇4

广义的疲劳包括身体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和混合型疲劳。长期以来,人们在对疲劳的研究中对疲劳提出过各种概念,如1935年Esimonson提出的疲劳概念,认为疲劳时存在四个基本过程:(1)代谢基质疲劳产物的积累(积累假说);(2)活动所需基质耗竭(耗竭学说);(3)基质的生理化学状态改变(4)调节和协同机能失调[1]。运动性疲劳主要是指由运动引起身体能力下降的现象,关于运动性疲劳的概念,1982年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将疲劳的定义作了统一,认为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定水平或和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2]。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作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早期就提出了“耗竭学说”、“阻塞学说”、“内环境稳态失调学说”和“保护性抑制学说”等一系列假说试图解释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这里我们以运动性疲劳的产生部位作为切入点,对近年来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做简要综述。按疲劳发生的部位,习惯上把运动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两部分。

2.1 运动性中枢疲劳产生的机制

运动中疲劳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密不可分。研究证实,运动过程中体内的5-羟色胺(5-HT)、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氨(NH3)等物质水平的变化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并且某些神经生理及心理因素可促使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2.1.1 5-HT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Newsholme and Leach提出5-HT可能与运动性疲劳关系密切,Newsholme等首次提出5-HT可能是运动性疲劳的调节物质。5-HT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抑制性递质。大量动物及人体试验证实,在长时间耐力运动后,由于5-HT的前体血源性色胺酸透过血脑屏障量增加导致脑内5-HT水平升高,从而降低了脑对唤醒和动力的协调性,因此脑5-HT浓度升高可以损害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使运动能力下降。

2.1.2 DA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研究表明进行体力活动时脑多巴胺能的活动增加是必需的,而且可以影响运动能力。Bhagat等的动物试验证明:在给大鼠注射多巴胺类药物安非他明后,其运动耐力得到提高,疲劳的发生得到延迟。Bailey等(1993)发现: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脑干和中脑DA合成和代谢降低有关,当脑DA合成和代谢得到维持时,疲劳即可延迟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多巴胺能活动增加能够抑制脑5-HT合成和代谢有关。

2.1.3 Ach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Ach是体内最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Ach和记忆、意识和体温调节有关。Ach的合成速率取决于它的可利用的前体———胆碱。Conlay等报道: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其血浆胆碱水平下降约40%,如果保持血浆胆碱水平或者补充适量的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提示当中枢Ach的浓度下降时,运动性疲劳就会发生。其机制可能为:长时间运动导致体内可供利用的胆碱排空使胆碱能活动降低,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疲劳的产生。但也有国外学者在该项研究中获得不一致的结果,故关于Ach导致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1.4 GABA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脑内GABA的含量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关系密切。GABA从神经细胞释放后,主要与突触后膜上的GABA特异受体结合,引起Cl—通道开放,造成突触后膜超极化,从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抑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动物运动试验表明:在运动过程中脑中GABA浓度的升高与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抑制过程有关。并且有学者提出:在评定运动性疲劳时的脑机能过程中,观测Glu/GABA的值比单纯观察GABA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还有学者发现:科学合理的系统耐力训练,可改善GABA对脑机能的抑制作用,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出现。

2.1.5 NH3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氨在运动时由肌肉产生并释放到血液,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脑内大量的氨聚积对脑具有毒性作用。脑中NH3浓度升高,可直接作用于一些脑区,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由于NH3可以改变脑膜对某些作为神经递质前体的氨基酸的通透性,进而影响各种神经递质代谢,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的降低:运动控制能力下降,思维连贯性差,甚至出现暂时性的意识消失,进而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研究表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和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都可以导致血NH3浓度升高,从而影响神经系统机能。

2.1.5 心理学因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影响

Cafarelli等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实验室条件还是日常活动中,强烈的意愿或动机对于受试者维持中枢神经发放冲动延缓疲劳的发生可起到重要作用,即强烈的意愿或动机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发放冲动来改变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大小和持续收缩时间的长短。但心理因素能否通过影响中枢神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改变其发放的神经冲动来影响机体的疲劳状态尚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2.2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产生机制

运动性疲劳的外周机制可能与下列诸因素有关:能源物质、代谢调节物质、代谢产物、细胞分子水平的形态及功能的改变。

2.2.1 能源物质消耗与运动性疲劳

2.2.1. 1 磷酸原

ATP、CP是机体进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的重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体内ATP、CP的排空可能会导致疲劳的产生。Brooks (1988)的研究发现:尽管在数秒大强度运动后,肌肉内的ATP浓度下降到运动前60%—70%(看似不大),CP浓度明显下降;由于肌细胞内的ATP多数分布于线粒体附近,因此并不意味着肌肉横桥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支持。但是,也有学者持反对的观点,在其对疲劳时的肌肉进行活检和核磁共振观测的研究中发现:ATP、CP浓度不是影响肌肉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

2.2.1.2糖

糖(肌糖原、肝糖原、血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能源物质。有人报道:人体在进行65%—90%最大摄氧量强度的中、大强度或亚极量强度的持续性运动时,肌肉疲劳的产生与体内糖的排空程度高度相关,故认为糖的消耗是机体产生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部分学者的实验表明:利用运动过程中对受试者的补糖方法,而保持运动中体内糖利用率稳定的条件下,并不能延缓疲劳的发生时间。因此,关于糖消耗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

2.2.1. 3 脂肪

脂肪的利用能力是长时间耐力运动中运动能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冯炜权等曾报道,耐力训练可提高运动时脂肪的分解速率及利用能力,减少体内糖的消耗,延缓疲劳的出现。但最近一些研究结果并不支持此观点,其研究表明:长时间运动中,由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浓度升高,可使肌质网中钠泵和钙泵的功能受到抑制,影响肌质网对钙离子的摄取和细胞膜上动作电位的形成。因此,有学者认为: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机体对脂肪的过度动员也可能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

2.2.2 代谢产物堆积与运动性疲劳

乳酸与外周疲劳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乳酸生成增多而解离出的H+,而使pH值下降所引起。在进行数分钟的大强度运动中,由于机体主要动用糖酵解功能,引起体内的乳酸的堆积,可使体内pH值由安静状态的7.0下降到6.2—6.5之间。有报道称:当运动后体内pH值下降到6.5时,Ⅱ型肌纤维的收缩力可下降25%,而Ⅰ型肌纤维的收缩力可下降12%。另外,Melzgen还报道:当运动后体内H+浓度升高时,可减少横桥从低力量状态向高力量状态转变的速率和数量,导致肌力下降。此外,研究还显示,pH值下降还可严重影响肌质网对Ca2+的回收速度,降低钙离子的摄取能力,使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横桥分离速度减慢,降低肌肉运动时的输出功率,不能维持原有的预定强度,导致疲劳的产生。

3. 小结

尽管各国学者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和可能因素,但多是在限定了其他条件下获得的,而运动性疲劳是机体整体功能水平下降的外在表现,其产生应该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故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各种机制作用的相互协调和影响,更好地认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过程,切忌只注意片面,影响了研究和应用的科学性、准确性。

摘要: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科学的研究热点, 各国学者在该研究领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因为阐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对于探索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作较为全面介绍。

关键词:运动,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

参考文献

[1]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运医学杂志, 1993, 12 (3) :161-164.

[2]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3]邓树勋.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许豪文.运动生物化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6]刘伟.运动性疲劳与线粒体关系的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9 (3) :105-107.

[7]吕荣, 姜文凯.神经-肌肉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 2001, 22 (3) :34-36.

怎么消除运动性疲劳快速有效 篇5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之中,能够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的,而具体的就有下面这几种:

(1)温水浴。沐浴是消除肌肉疲劳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它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水温以42℃左右为宜,时间为10~15min,每天1~2次。训练结束后30min可进行温水浴。进行冷热水浴时,热水温度40℃,冷水温度15℃,冷水浴时间为1min,热水浴时间为3min/交替3次。当然,水的温度,每个人适应能力不同,入浴时间过长,次数过频,水的温度过高,也会消耗能量而造成疲劳。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控制。

(2)针灸和拔罐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治疗疲劳的针法可以局部取阿是穴,也可以循经取强壮穴。治疗疲劳的灸法多用艾灸,一般取强壮窕。拔罐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吸附于身体一定部位,使之产生瘀血现象。

(3)沌氧疗法。激烈紧张的肌肉活动是以氧化不完全为特点的,大强度负荷运动后,给氧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常用的有高压氧、常压氧、氧舱、小氧瓶等。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篇6

1.疲劳产生的机制

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疲劳常常表现为:缺乏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动作趋于迟钝,步法混乱,判断力下降,缺乏斗志,精神松弛,肌肉发生痉挛。自身感觉缺乏信心,全身懒倦,步履沉重,呼吸急促,脉搏快而细,肌肉柔韧性下降。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疲劳表现形式。足球:奔跑能力下降,冲刺乏力,传接球失误多,对场上形势判断不够清晰,没有参与全队的战术体系,而是在旁观。篮球:动作不灵敏,处理球缓慢,步伐紊乱,犯规增多,投篮准确率下降,动作变形,弹跳力等身体指标均有所下降。径赛:呼吸短促,肌肉僵硬,抢跑增多,姿势不正确,上下肢节奏不和谐,上体沉重,神志不清,感到地面摇动。田赛:助跑起跳时机掌握不好,对高度和远度缺乏信心,空中姿势不正确,起跳高度不够,投掷时全身用力不协调,力量不足,双腿跟不上身体转动的节奏。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原因有许多,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1“衰竭”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由于长时间的运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消耗,其主要成份是血糖。血糖浓度的降低使ATP-CP含量减少,工作能力下降。

1.2“堵塞”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运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主要是乳酸)在肌组织中堆积,乳酸的氢分子在机体内产生作用,引起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

1.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主要是在运动过程中,体内的水、无机盐和矿物质等物质随汗液流失,导致内环境发生紊乱,影响肌肉的工作能力。

1.4“保护性抑制”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的疲劳,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当工作时大量冲动传到皮质相应细胞,神经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消耗增多。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制,从而促进疲劳的产生和发展。

1.5“突变”理论:这种学说认为,运动时,在能量和兴奋性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的功率突然衰退。突变理论把疲劳看成是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1.6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其化学性质活泼,可与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对细胞功能和结构造成损伤和破坏。同时许多科学家认为,自由基最重要的影响是干扰了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容易产生疲劳。

2.疲劳产生的部位

2.1中枢疲劳: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性疲劳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疲劳的产生是对神经系统的一种维护,以防止机体发生过度的衰竭。

2.2神经—肌肉接点疲劳(运动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起到连接并传递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的作用,也是引起疲劳的重要部位。

2.3外周疲劳:外周疲劳包括除神经系统和运动终板之间各器官在疲劳时的变化。肌肉是主要的运动器官,因此,运动时肌肉能源物质代谢、调节、肌肉的温度、局部肌肉血流、肌肉等就成为外周疲劳的研究重点和表现形式。

3.消除疲劳的方法和手段

3.1整理活动及休息:大运动量后进行一些低强度的整理性活动有利于体内乳酸的消除。

3.2合理安排膳食,注意营养的补充。运动前后摄取一定的营养物质不仅预防疲劳的过早出现,而且能加速疲劳的消除。补充营养时要注意多补充含有丰富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品。

3.3按摩:按摩是加速疲劳恢复的手段,主要包括人工按摩、器械按摩、水力按摩、气压按摩等,按摩的部位因运动项目和疲劳程度而定,按摩位置应在负荷最大的部位,如果过度疲劳可采取全身按摩。按摩时间可在训练结束后,或沐浴后,临睡前。

3.4温水浴与局部热敷:温水浴与局部热敷也是非常有效的消除疲劳的手段,它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营养的吸收。

3.5心理恢复:对运动员出现的心理、思想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正确地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

4.运动性疲劳的预防

采取适当的措施,可有效地预防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预防措施如下:

4.1根据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做到循环渐进,节奏合理,把身体素质和专项训练相结合。

4.2根据运动员的生理差异和心理特点及身体状况,采用区别对待的原则。

4.3保证良好的训练环境,夏季注意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在训练间歇时在阴凉地方休息。冬季训练时要充分做准备活动,同时注意保暖,训练结束后及时穿上毛衣以免热量散失。

4.4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营养的补充。

4.5对运动员定期进行医务监督和体检,提前发现问题,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训练过程中,疲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有疲劳才有恢复,才有超量恢复,才能真正地提高运动成绩,但是如果对疲劳的程度把握不好或是恢复得不好,都将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甚至人的身体健康。如果能将以上的方法有机结合加以运用,将有助机体疲劳的预防与恢复,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最大程度发挥运动员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冯炜权,冯美云,宋成忠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田野.运动性骨骼肌疲劳机理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侯春丽,闫守扶,孙红梅.运动性疲劳的细胞机制及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1):89-92

5.杨波,张钧.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致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88-190

6.宋海军,刘静霞,蔡国梁.运动性疲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200-203

7.袁焰,刘国庆.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的综述[J].冰雪运动.2004.9.39-41

8.欧阳萍.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24-326

运动性疲劳产生 篇7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中医,五脏调节,药方方剂

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劳倦”的范畴, 是机体各种复杂内在变化的一种综合外在表现, 存在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在状态医学中属亚临床状态。运动性疲劳的预防与消除一直是医学和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中医药学向运动医学领域延伸的过程中, 保持中医固有的整体和辨证的特点, 遵循其固有的实际方式, 是发挥中医药领域特有优势的基本立足点。本文运用中医药原理, 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辨证分型、五脏调节和药方筛选等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症状, 其本质是脏腑功能下降或失调和经血不足, 属于生理性、功能性、暂时性的整体系列变化。这种状态即使不采取任何措施, 通过人体自身抗疲劳系统的自我调节, 也可以自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较为复杂, 除了与负荷强度和运动量密切相关外, 还与运动者当时的生理、心理、年龄、环境、气候、体质及饮食起居习惯等因素相关。从中医观点来看, 运动过程一方面耗伤气血, 另一方面精神情绪高度紧张致使机体处于一种暂时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状态改善的始动环节在于肝的调节能力。因为肝主疏泄, 调气机, 维持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行有序;同时肝主藏血, 调节全身血量分布, 特别是外周血量的有效分布。另外, 肝调情志, 能够缓解精神情绪紧张, 保证心理状态平衡。所以, 运动性疲劳如果不能及时消除, 随着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增大, 则耗能伤气而阳气不足神形疲乏, 此即劳则气耗。在此过程中, 整体上出现情绪变化、身体不适、脾胃症状和津液的损失, 表现出亚健康疲劳, 也可称为生理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 和疾病性疲劳 (疲劳综合征) 的中间状态。

2 运动性疲劳的辨证分型

中医学有关疲劳的分型多有论述, 相关术语有一百多条, 分为倦类、乏类、怠惰类、困类、疲劳类、无力类、重类、酸软类等。其症候以虚为多。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证和型是一组症状的诊断名称, 是反映疾病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的内在联系, 运动性疲劳的证和型是整体功能状态的本质特征和反映, 第一阶段为肝气失调型, 第二阶段根据定位可分为, 形体疲劳型, 以筋、脉、骨、肌、关节疲劳为主;脏腑疲劳型, 主要是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失调或下降;神志疲劳型, 主要是情绪变化和运动性紧张、失虑等。

根据定性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通过以上分型再结合中医药疗法的优势, 才能达到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的目的。

3 运动性疲劳的五脏调节

体力的产生以气血为物质基础, 以经络为纽带, 通过五脏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实现, 在运动过程中, 各有所施, 亦有主次。肾为先天之本, 藏精主骨, 是体力产生的原动力;脾是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保证全身能源的补充, 而且主四肢肌肉以参与形体运动;心主血脉, 通过血液循环, 保证全身的能量供应, 并通过主神明, 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及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肺主气司呼吸, 助百脉而向心行血, 肺气有协助心主血脉, 推动血在脉内运行的作用。肝主疏泄, 能调节动与静, 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功能, 与疲劳的产生、消除关系密切。肝能够协调五脏关系, 使整体运动井然有序。肝脏有助于心主血, 肝调气有助于肺主气, 特别是肝疏泄有助于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肝藏血与肾藏精之间精血同源, 筋骨互用。现代研究亦证实, 肝脾功能正常与否, 直接关系到运动中能量代谢的变化, 肝脾气化功能与运动应激中的免疫调节有关;运动性疲劳过程中的内分泌变化与肝肾关系密切。

4 运动性疲劳的方药筛选

根据辨证法和针对症状选药的原则, 首先针对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及表现的征象, 辨别属于何型, 然后针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过程,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确立疏肝解郁为主, 配合理气健脾、益气养阴、养血安神、活血化瘀、清利湿热、补益脾肾等详细的调补立法原则。同时结合现代生物科学对运动性疲劳研究的成果和中药现代药理作用, 使所用中药和方剂发挥最大的效应。

4.1 几种调理肝脏方剂

4.1.1 疏肝方药

主要包括香附、柴胡、青皮、香橼、枳实、木香、橘皮、川楝子。代表方剂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木香丸、越鞠丸。

4.1.2 补肝方药

主要包括当归、白芍、阿胶、枸杞、山萸肉、何首乌。代表方剂为当归芍药汤、四物汤、三阴煎、猪肝煎丸。

4.1.3 活血方药

主要包括乳香、丹参、牛藤、桃仁、红花、泽兰、姜黄。代表方剂为当归芍药散、血府逐瘀汤。

4.2 几种益气养阴方剂

4.2.1 益气健脾方药

主要包括人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白扁豆、大枣、饴糖、蜂蜜。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参术健脾丸、参苓白术散。

4.2.2 养阴补肾方药

主要包括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天冬、麦冬、石斛、百合、沙参、玉竹、黄精、鳖甲、龟板、熟地。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饮、鳖甲散、枸杞子丸、天门冬煎。

4.2.3 安神定志方药

主要包括远志、菖蒲、柏子仁、酸枣仁、伏神、朱砂、龙骨、莲子。代表方剂为远志散、柏子养心丸、菖蒲丸、养心丹、酸枣仁汤。

总之, 以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状态为特征, 以肝脏系统功能失调为核心, 以调理肝脏, 配合益气养阴、补益脾肾为立足点, 通过筛选中医药古籍书中记载的对抗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剂结合现代生物科学, 不仅能丰富中医药理论, 同时也能达到对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凌家杰.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理生理联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0 (2) :93.

[2]李良鸣.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9, (18) :4.

运动性疲劳产生 篇8

1. 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项目,它本身最大的项目特征就在于它的运动方式是围绕高空的球篮和篮球而展开集体攻守对抗,其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激励活动者能将篮球更快、更准、更多地投进高空篮筐和破坏对手投进高空篮筐中去而展开。这一系列的运动技术都会导致肌肉疲劳的发生。另外,还要认识到篮球运动产生的疲劳是精神和身体两方面同时存在的。

2. 篮球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

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非常复杂可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中枢性疲劳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生理生化过程及其在运动性肌肉疲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外周性疲劳指的是运动肌本身的神经肌肉传递信息、兴奋—收缩耦联和能量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及其诱发运动性疲劳的途径和方式。

2.1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发生机制

在篮球训练比赛中运动中枢系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脑和神经系统是人体运动的最高指挥中枢,这在赛场上篮球技战术的发挥,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起着决定作用,在篮球场上只有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才能克敌制胜,在传球中的见缝插针,选择投篮时机和阅读比赛的能力都离不开运动中枢的控制,因此,中枢疲劳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消除。张婧,熊正英的研究指出,首先,运动性中枢疲劳的产生与一些酶有关,近年来,脑颅超声扫描图以及Xe33发现在动力性练习中,脑血流量(cbf)增加,同时伴随着有中脑动脉血流及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血流量明显增加,而且脑氧代谢率(cmro2)增加。此外,运动中枢疲劳还与氨基酸代谢有关,主要是有芳香族氨基酸(AAA)、支链氨基酸(BCAA)和谷氨酸(Glu)等其他氨基酸。[1]这些都对我们在研究篮球运动员疲劳与恢复这一课题上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2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外周机制

篮球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是磷酸盐系统(CP)和有氧供能,在篮球比赛中,快速移动和快攻中主要是主要由CP系统供能,在阵地进攻中又属于氧化能供能运动。首先CP供能在快速移动和进攻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磷酸盐分化供能形式为CP+ADP→C+ATP。肌肉中CP的再合成则要靠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篮球运动中ATP-CP和酵解能系统供能在各能量系统中占85%,酵解能和氧化能系统占15%。乳酸盐是糖原无氧酵解的产物,乳酸的产生导致肌肉ph值下降,影响人体运动能力和比赛水平。另外,ATP作为肌肉收缩的唯一直接能源,其含量变化也和肌肉疲劳所关注的因素。PCr作为高能磷酸化合物,它虽不直接提供能量,但也可为ATP合成提供能量。因此,CPr不足也可以在篮球运动中引发肌肉疲劳。钙离子也是肌肉活动的重要调控物质,钙和Pi都是造成运动性肌肉疲劳的相关因素。膜电位、糖都与运动疲劳息息相关,篮球运动属于大强度运动,在65%~85%VO2max持续大强度运动时,糖原利用速率大大加快,篮球运动中大中等强度持续交替进行,会造成低血糖,从而导致疲劳产生,主要表现为瞬间加速、防守脚步变慢,整个比赛节奏下降,失误增多,球场上的控制力下降等。

3. 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建议性措施

3.1 中枢性疲劳的消除办法

中枢性疲劳的消除要依托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氧自由基过多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疲劳产生,氧自由基其实是人体内的一种垃圾,对人体极其有害,杨卫东等人研究发现丹参消除氧自由基具有很大意义,丹参注射液是良好的氧自由基消除剂,对羟自由及消除达到65%,对超氧阴离子消除达到100%。此外,从生物学方面来看根据Blomstrand报道,在运动员不同比赛及恢复阶段给运动员科学地

服用BCAA可以有效地推迟中枢性疲劳的发生。补充碳水化合物也是抑制5-HT产生,提高运动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2]黄芩、红花、丹参、当归、何首乌、茯苓等的在其他运动项目中已经得到有效运用,在篮球运动员消除中枢疲劳中的运用有待实验研究。用生理生化来消除运动员中枢疲劳的同时教练员、领队等对运动员也要从心理学的层面给予鼓励和指导,在赛后多用积极的言语和态度对待运动员,消除其心理负担。

3.2 外周性疲劳的消除办法

3.2.1 物理学手段消除篮球运动员肌肉疲劳

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身心承受巨大负荷,身体上的疲劳尤为突出,常表现为肌肉酸痛,全身无力等,我们可以运动热、电等物理学手段恢复,在运动结束后30min左右,对运动员的局部肌肉进行电刺激对减轻运动员肌肉延迟性酸痛会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其次,用热敷也可以对肌肉酸痛有所缓解,热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古老疗法,一般将热水袋和热毛巾放于痛处来消除或者缓解疼痛,它能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消炎消肿等,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疗法。此外,热水浴、苏打碳酸浴、盐水浴和水中漂浮等方法也可促进篮球运动员疲劳的恢复。

3.2.2 中医药在促进篮球运动员运动性外周疲劳中的运用

经过不断地研究发现,中药在抗疲劳和疲劳恢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篮球运动员可以在运动后服用中药来促进恢复,鞠宝兆等提出了中药抗疲劳的系列方药,如抗体力性疲劳方药、抗精神性疲劳方药、调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方药、调理肝脏方药、益气养阴方药等。实践证明,传统的中医药在抗疲劳方面有着独特的、多方面的效果。为使运动员更好地达到超量恢复、消除运动性疲劳,中药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经专家归纳总结常用的抗疲劳药物包括:具有抗缺氧作用的中药如人参、红景天、刺五加等,具有增加血红蛋白含量的中药,如党参、大枣、当归、熟地等。[3]牛磺酸作为一种β—氨基酸,牛磺酸作为一种β—氨基酸,在体内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并且肾脏可根据膳食中牛磺酸的含量调节其排出量(经尿排出)保持体内牛磺酸含量的相对稳定。[4]

3.2.3 营养学消除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

篮球运动消耗了运动员大量的能量,篮球运动中ATP-CP和酵解能系统供能在各能量系统中占85%,酵解能和氧化能系统占15%。(1)能源物质的补充:如果把运动中需要补充的蛋白质、脂肪、糖三者的比例划分为按需要均衡补充的方法,篮球运动员的食物中,三中能量的补充为1.2:0.8:4.5:;(2)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维生素E、B1、C、B2与糖代谢有密切关系,维生素缺乏或者不足时可对运动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表现为极度疲劳、肌肉无力。维生素A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篮球运动员在运动期间由于大量排汗,使得钙、钠、磷等需要量增加必须从膳食中补充。[5]

3.2.4 运动性手段消除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

在篮球运动进行结束后进行积极性休息,即调整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运动强度来消除疲劳,例如在进行了长时间的大强度运动后,可以安排中等或者小强度的运动进行调节,使肌肉得到一定的恢复。其次,不同的篮球技战术对人体肌肉使用也不一样,在训练时交替进行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篮球运动后进行拉伸练习或者静力性练习可以有效地消除肌肉痉挛,加速肌肉机能恢复,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对篮球运动员运动后外周性疲劳恢复效果明显。

3.2.5 其他消除运动性疲劳手段的运用

篮球训练后也可以采取气功、睡眠等消除疲劳,加速能源物质的储备,气功在现代一些项目的消除运动性疲劳已经开始运用,并且收到很好的疗效,篮球运动员也可以采取这一手段,它使有助于大脑镇静、血压稳定,肌肉放松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恢复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音乐环境下运动员的精神得到放松,对肌肉消除疲劳和缓解肌肉酸痛有很好效果。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训练思想的不断渗透和运用篮球比赛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会对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有更深的了解,发现更多科学的消除疲劳的科学方法,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只有将运动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这一对立统一的整体完美地结合起来,运动员的训练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篮球运动也将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隋朝飞,阎守扶.运动中枢疲劳的生物学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42~44.

[2]BlomstrandE.Aminoacidsandcentralfatigue[J].Amino.

[3]郑伟,杨洪波.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述评[J].体育学刊,2010,17(6):42~44.

[4]魏源.牛磺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54~58.

运动性疲劳产生 篇9

关键词:篮球,运动疲劳,疲劳恢复

篮球运动疲劳是篮球运动爱好者, 在训练或比赛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如果对篮球运动产生的疲劳不及时的恢复, 或者在运动当中经常会疲劳过度, 导致心力衰竭, 这会让很多喜欢运动的人对篮球的概念改变!所以, 我们要根据篮球运动产生的一些疲劳度进行一些原因上的分析以及客观判断。及时采取消除篮球运动疲劳的有效措施, 保证身体对篮球运动的能力贮备, 达到篮球运动对增强人体健康的目的。

1.篮球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

1.1身体机能稳定失调原因

1.1.1篮球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 很多代谢产物, 都会使得人们体内有大量的堆积物没能很早的清楚, 最后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代谢, 使得身体运动机能快速下降。

1.1.2篮球大负荷运动致使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引起内环境稳定性发生失调而引起疲劳。

1.1.3篮球大负荷运动, 使大脑皮质产生的保护性抑制, 因为很长时间, 兴奋会消耗人的身体能量, 在一定程度上, 会产生一些抑制上的作用, 这对大脑皮质有着保护上的作用。

1.2篮球运动的无氧训练产生疲劳的机理

1.2.1在进行无氧强度练习, 会使磷酸原的消耗特别迅速, CP含量在极量无氧强度练习结束时下降80—90%。因此, 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装置功能的下降以及磷酸原的耗竭是篮球运动的疲劳原因。

1.2.2篮球训练中对运动员过大的肌肉力量练习, 会使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堆积、p H值下降, 都会使肌肉疲劳。

1.3篮球运动的有氧训练产生疲劳的机理

1.3.1一般篮球运动篮球运动的极量和近极量有氧气强度练习, 会使机体氧运输系统工作能力的限制, 致使工作肌供氧不足而产生疲劳。

1.3.2篮球运动的亚极量有氧强度练习, 会使机体肌糖元和肝糖元消耗而产生疲劳。

1.3.3篮球运动的中等强度有氧练习时肌糖元和肝糖元大量消耗, 致使血糖降低, 这样以血糖为唯一能源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受到影响导致体温增高, 为增加散热, 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工作肌的血流量减少, 结果工作肌供氧减少引起肌肉疲劳。

2.判断篮球运动疲劳的简易方法

2.1骨骼肌的指标

篮球运动引起的肌肉疲劳最明显的特征是肌肉力量下降, 一般常以绝对肌力为依据, 运动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 不能及时恢复, 可视为疲劳。动作步态轻稳步态摇摆不稳摇摆现象显著, 出现不协调动作。

2.2心血管系统指标

心率是评定篮球运动最疲劳的最简易、最直接的指标, 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的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10次/min以上, 则认为有疲劳现象, 如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表明疲劳累积, 应调整运动负荷;篮球运动中心率:一般用运动后即刻心率来代替,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 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 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 心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如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运动后心率恢复:如篮球运动后心率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的时间延长则可视为疲劳。

3.消除篮球运动疲劳的措施

3.1改善代谢法

3.1.1整理活动;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简单消除疲劳的办法, 而且在一般情况下, 篮球训总, 我们主要是慢跑, 还有一些小型的体操运动, 这种慢跑呼吸急促慢, 还可以改善人们身体的循环, 对下肢有着好的回流作用, 从而对新陈代谢消除有着重要的消除作用。

3.1.2按摩一般在篮球训练前或训练结束后进行。按摩时间依运动员体质状态和感觉适宜为准。

3.2调节神经系统法

3.2.1睡眠: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人体进行睡眠时, 大胜皮层的兴奋性最低, 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 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3.2.2放松练习;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运动员有意念来调动肢体, 通过对高级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 改善呼吸和循环系统, 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

3.2.3音乐疗法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来放松神经系统, 使练习者心情舒畅, 身心放松, 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配合其他消除疲劳的方法, 以增强疲劳恢复的效果。

3.3补充法

营养物质补充时机;运动前补糖宜安排在赛前数日和赛前2小时, 运动中补糖 (以运动饮料形式) 每隔15到30分钟或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 篮球训练或比赛后补糖时间愈早愈好, 最好不要超过3小时。对蛋白质的补充最好以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为主。

4.小结

4.1篮球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主要为:篮球运动性疲劳是身体机能稳定失调原;篮球运动的无氧训练过度;篮球运动的有氧训练不合理等因素。

4.2.判断篮球运动疲劳简易方法主要用:心率以及骨骼肌指标评定不同, 这需要用肌力作为依照, 在运动之后肌肉力量不断的下降, 不需要及时进行恢复, 我们看成一些疲劳过度。大运动负荷训练的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10次/min以上, 则认为有疲劳现象。

参考文献

[1]邓树勋, 洪泰田.曹志发.运动生理学[M].高级教育出版社, 2005.89-97.

运动性疲劳产生 篇10

运动性疲劳对机体的影响涉及到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系统, 主要表现为食欲降低、体重下降、肌肉软弱、精神不振或过敏、睡眠障碍;胃肠功能紊乱, 有时恶心;安静时心率增高、血压升高、心肺功能下降、贫血、抵抗力下降;运动后恢复慢, 情绪不稳定, 讨厌或害怕训练, 丧失训练和比赛的欲望, 运动成绩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由于运动员的神经系统过度紧张, 造成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失调所致。其主要诱因:

1.运动训练安排不当。训练缺乏明显的节奏, 运动负荷过大缺乏必要的调整, 身体疲劳还未恢复又进行下一次大负荷训练, 造成疲劳的连续积累。

2.不重视全面发展。对运动员身体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 过分强调专项素质训练或是训练缺乏连续性。

3.计划安排不周。训练计划的安排忽视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身体机能状况, 让他们统一参加同等训练, 造成一部分队员承受不了现有的负荷而出现过度训练, 进而产生运动疲劳。

如何预防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呢?关键在于要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身体发育状态、训练水平状态等, 制定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训练方案, 运动量的大小及强度的安排要注意大、中、小有机结合, 多种训练方法循环交替进行。加强全面系统的训练, 特别是身体素质的基本训练, 避免过早地进行专业化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 加强运动训练后的整理活动。研究表明, 运动后的整理活动对于消除疲劳具有显著的作用, 它的机理是加速机体血液循环, 有利于消除疲劳。

2.及时调整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必要时应停止大运动量的练习, 增加放松性练习。

3.加强各种恢复疲劳措施。如:保证充足的睡眠, 加强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 特别是各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还可采用一些如按摩、桑拿浴、热敷、心理放松等物理恢复措施。研究表明, 灸疗对肌力下降及肌肉酸痛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饮用磁化水或进行脉冲磁疗按摩对消除血乳酸具有显著的效果。

4.加强运动员的心理恢复。包括自我暗示、放松、气功练习等。

5.加强医药监督, 科学运用营养药物进行恢复。研究表明, 人参、黄芪、山药、川芎、茯苓等天然植物提取液可提高机体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使肌体血红蛋白含量升高, 能有效地增加肌力和抗疲劳功能。

田径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训练探究 篇11

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田径运动1前言

田径运动是一项消耗较大的运动,经过长期的运动后的疲劳恢复,是田径运动科学徐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于运动性疲劳恢复,相关的理论指出“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因此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以及疲劳恢复,是田径运动的重要方面,保持正确的运动性疲劳恢复训练,是保证运动员不断提升的方法。

2田径运动恢复理论

田径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是对运动员的保护以及运动水平提升的重要方面。在田径运动中,疲劳以及恢复是训练中处于矛盾统一的两个概念,在运动中,对于运动性疲劳必须重视。因为护士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会造成運动性的疲劳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对运动员本身造成严重的伤害。随着体育竞技的不断发展,现在田径运动的训练强大高、训练密度大,而且比赛相对频繁。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如果忽视了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会造成运动员的训练态度消极,身体状况跟不上,严重的会造成身体伤害。

运动性疲劳是身体的正常反应,也是必然的结果,采用有效的疲劳恢复,是保证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重要因素。在进行田径运动恢复时,需要采用心理、营养等多方面进行恢复。同时在恢复后,需要采用恢复训练保持运动员的状态,超量恢复是运动的一个普遍现象。在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基础上,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以及运动状态会恢复到比原来更好的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训练,并不是简单的营养以及训练,二十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通过恢复训练,能够促进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并且能够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3运动性疲劳

3.1运动性疲劳的内涵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中,关于运动性疲劳的解释是因为运动而造成的身体机能下降的现象,现代对于运动性疲劳的定义是因为运动而导致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不能够维持的平均水平线。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一种运动或是比赛之后的正常现象,通过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能够制定符合运动员的身体恢复能力,同时恢复运动员的紧急能力。

3.2判断运动型疲劳的方法

因为运动型疲劳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个方面,因此对于运动型疲劳的判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关于运动型疲劳的专断与判断,能够对运动员的状态进行了解,并且因此制定恢复计划,使运动员能够迅速的恢复状态,保持生理机能。

3.2.1观察法

通过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进行定量观察,从而对运动员的疲劳情况进行认识。在观察的过程中,通过对运动员的问询、以身体状态的观察,来对疲劳进行判断。

3.2.2生理指标测定与判断

根据运动型疲劳产生机制的理论,在运动以及经济之后,运动员的身体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重以及肌力,在经过长时间的田径运动后,运动员的体重以及肌力会发生明显的下降,多测定判断运动员的疲劳状况;神经反应能力以及皮肤空间域,通过对田径运动员的反应能力以及皮肤空间域的测定,与运动员平常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运动员的疲劳情况进行判断;小腿围以及脉搏,长时间的田径运动,会使运动员的脉搏加速,产生的滞留组织液也可能会导致小腿围加粗,通过这些指标以及运动恢复一段时间后的指标变化,进而判断运动员的运动型疲劳情况。

3.2.3生化指标

除了对运动员的外观审理指标以及心理状态继续询问之外,还可以根据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尿蛋白等多种升华指标,对于运动员的身体负荷进行判断。

4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

4.1运动型疲劳恢复内涵

运动型疲劳恢复是指通过恢复以及训练之后,运动员的疲劳状态消失,同时因为能力消耗减少,运动员能够在自身体内合成新的物质,从而身体的机能逐渐恢复,甚至超越疲劳前的水平。

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是运动员不断提升的保证,通过恢复训练能够让运动员摆脱疲劳,逐渐恢复运动情况。根据长期的田径运动的实践,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是促进运动员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可以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同时由于恢复的规律以及机理,运动员可以在运动型疲劳恢复的期间进行竞技比赛,从而取得较好的成绩。

4.2超量恢复理论

超量恢复理论是田径运动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以往的训练实践中,超量恢复理论以及得到广泛的认同以及验证。超量恢复理论是指经过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得到回复,同时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超量恢复对于运动员的寂静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超量恢复理论是前苏联运动专家提出的,相关的理论基础是因为训练导致消耗巨大,但是在恢复期的一个阶段,会出现超量恢复的阶段,该阶段的被消耗物质相对较多,而且超量恢复水平随着消耗的程度而不断提升。

4.3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与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理论对于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经济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超量恢复通过消耗平衡,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心里渴望以及运动状态得到有效的恢复,从而比以往的运动状态更好。

4.4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方法

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是一个相对综合的过程,训练包括心理恢复、身体恢复等多方面的内容。

4.4.1心理恢复

通过座谈以及调查,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了解,使运动员的心理疲劳逐渐恢复,而且采用运动间歇,对于心理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的目的。

4.4.2生理恢复

采用生理学的方法对运动员运动型疲劳进行恢复训练,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定量了解运动员的训练强度,掌握呼吸、肌肉等生理的状态,从而保持运动员体力充沛,保证训练的质量。生理学的恢复是最常用的恢复手段,营养与生理学的测试,可以对恢复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保证恢复。

5结语

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对于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首先应该对运动员的是训练疲劳进行盘点,从各种方法对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以及生理状态进行了解,

从而得到相关的疲劳参数。采用超量恢复理论,对运动型疲劳恢复训练进行科学性的指导,不仅能够缓释疲劳,而且可以恢复运动状态。

参考文献:

\[1\]倪浩军.关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100.

\[2\]高晓娟,刘巍.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的研究进展\[C\].2007年全国运动生理学大会论文.

\[3\]颜卫东.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恢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2):57-60

运动性疲劳产生 篇12

一、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与分类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1983)将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疲劳在训练竞赛过程中可通过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运动性疲劳可认为是因肌肉持久重复收缩,以及精神持续高度紧张而使运动能力降低的现象。

对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有很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按性质和身体部位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生理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生理性疲劳又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包括:肌肉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心理性疲劳分为智力性疲劳、情绪性疲劳和单调性疲劳。二按疲劳发生的器官系统分为骨骼肌疲劳、神经系统疲劳和心血管系统疲劳。三按疲劳程度分为轻度疲劳、急性疲劳、过度紧张疲劳、过度训练疲劳和过度疲劳。

二、大学生篮球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篮球运动产生疲劳的原因有多种,笔者结合多年的篮球教学和训练经验,依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参照相关的研究资料,归纳如下。

5人制篮球比赛中由双方各派5名队员同场竞技,进行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等全方位的对抗,集对抗性、独立性、协助性、持续作战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竞技体育项目,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拼搏、快速灵活、沉着多谋等。

从生理机制及篮球技、战术方面分析,篮球运动属于技能类同场竞技非周期性对抗项目。在运动中,不仅有短时间的快速跑动,爆发式的跳跃、投掷,还有长时间的对抗,具有运动强度大、时间长、对抗激烈的特点。篮球运动员在比赛攻防对抗中不可能始终保持某一较高强度的运动形式,有专家研究表明,大学生运动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跑动的距离达到8KM左右,最高心率可达180—200次/分钟,80%的时间内平均脉搏在180次/分钟,心率每分钟达到157次以上就算大强度运动,可见运动员在比赛中有80%的时间里都是靠无氧代谢形式供能的。篮球运动属于以间歇性无氧供能为主,有氧、无氧相结合的混合供能项目。有研究显示,在比赛中大学生运动员无氧供能占77.8%,有氧供能占22.2%,学生经过大强度的运动,神经细胞长期兴奋导致“消耗”增多,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三磷腺苷(ATP)和CP的储备率低于使用率,使运动能力下降。激烈运动后因缺氧使肌组织中堆积较高浓度的乳酸,乳酸解离后产生的氢离子可产生许多不良作用:肌肉中PH值下降可抑制磷酸果糖激酶(PFK),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再合成速度减慢;氢离子可从与原宁蛋白中置换钙离子,因而阻碍肌肉收缩;阻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抑制脂肪酶活性,限制自由脂肪酸释放,而降低脂肪氧化功能。这些不良作用会导致肌肉工作能力降低,产生疲劳。

从运动心理学方面分析,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从选拔到培养成才需较长的时间,并且要经过大强度的训练,运动员长期承受大负荷的运动量,并在不同训练阶段尝试超越极限,运动性疲劳在整个训练期间都在不断挑战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极限。而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对比赛胜利的渴望、对失败的畏惧、带病或带伤坚持训练、所学课程及就业的压力、个人生活习惯等心理刺激、训练和非训练性因素刺激的影响,容易促进疲劳的产生。

三、消除疲劳的对策

1. 科学安排运动训练。

教练员应在训练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训练计划,在整个训练周期、单元训练课合理地安排训练、休息,减少急性疲劳和过度疲劳出现的可能。尤其要合理地安排训练负荷,常见评定负荷量的指标有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睪酮、尿胆原;而评定负荷强度的生化指标有血乳酸、肌酸激脢、尿蛋白;采用肌酸酐和乳酸阈评定训练效果。通过各项生化指标的评定,能有效地提高训练水平。科学的训练也要安排好训练前的准备和训练后的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应根据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内容,采用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项性准备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助于运动员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增强训练效果,延缓疲劳产生。一个完整的准备活动需要20-30分钟。充分的准备活动有助于延缓疲劳的发生,有针对性的整理活动可以更好地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整理活动使肌肉放松,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常用的整理活动有慢跑、肌肉放松练习、呼吸体操、静力牵张伸展练习等。训练(比赛)中,运动员主动利用训练间歇及比赛中暂停、换人、罚球、犯规、节间休息等时间积极放松、休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临场表现,及时地换人,延缓疲劳产生或缓解疲劳程度。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保证睡眠质量。充足的睡眠是最有效的自然恢复方法,青少年运动员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保证在10个小时左右。

2. 心理学恢复。

心理学恢复是指采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调节大脑皮质

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模式

(江苏省宝应中学,江苏宝应

高中学生基本上具备学习的责任感,渴望自主学习,想拥有参与、选择的能力,特别是男同学,还想与教师共享课堂管理的权力。而且在学习项目上的选择有男女差异,差别很大,男生喜欢球类项目,女生喜欢舞蹈类项目。若在教学中没有分组教学,则女生一般在练习中会表现为不好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模式,那么如何实施呢?

一、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全员参与。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最关键的特征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必须是在学生遵守纪律的基础上的信任、关怀与尊重,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篮球的技术教学中,对于高中生已具备篮球的一些基本技术,我们从下面两组教学可看出不同:(一)教师先示范、讲解的都是初中学过的技术内容,学生先学传球,再学上篮等,先看手中的球练习,再抬头看老师做练习。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早就经过前人的加工,的机能,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常用的心理学方法有心理诱导法、自我暗示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心理恢复放松对环境有一定要求,必须温暖、安静、舒适,没有直射的阳光,可在室内运动场上进行,也可在宿舍进行。但恢复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协作,一方面取决于专业人员的指导,另一方面则是运动员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主动配合。以心理诱导法为例,教练员给予诱导词(或播放录制好的磁带),运动员仰卧,两腿稍分开,双臂放在体侧,全身放松,然后随教练员的诱导词练习。全套练习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内。

3. 针灸推拿。

推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中医理论有“按其经络,通郁闭之气;摩其塞聚,以散淤结之肿;舒经活络,宣通气血,缓解痉挛,活血化淤”之说。推拿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有利于消除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消除运动后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并安抚神经。篮球运动员推拿一般安排在浴后,其重点是腰背肌、腿和肩带肌群。推拿的时间、深度、力度,每名运动员各有不同。推拿应沿静脉、淋巴的回流方向,顺着肌肉的走向进行。推拿的顺序一般从轻按开始,逐步过渡到推摩、擦摩、揉捏、按压、拍打、抖动、叩击。推拿的方式分为运动员自我推拿、运动员之间相互推拿、医师推拿、器械推拿等几种。对疲劳的肌肉可通过相关穴位针刺来促进局部疲劳的恢复,全身疲劳可针刺强壮穴、足三里。

4. 水疗。

训练后进行温水淋浴室最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法。温水浴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水温为40℃为宜,时间宜为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还可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为15℃。冷水淋浴1分钟,热水淋浴2分钟,交替3次。

5. 药物。

根据运动员疲劳的性质和疲劳程度合理用药,可以达到快速、有效消除疲劳的效果。使用中药,如像人参、鹿茸、刺五加、冬虫夏草、紫河车、山茱萸、菟丝子、肉苁蓉、绞股蓝、枸杞子、三七等,都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扩张冠状动脉、补肾安神、改善睡眠,对促进疲劳的消除有较好的效果。服用药物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所选药物一定是国际奥委会禁

成为规范的运动技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机械性练习,表面上看动作整齐漂亮,但在实战中一点用处都没有,学生学习情绪也不高。(二)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先简单示范讲解一些基本技术,再介绍球出界、走步违例等处理方法,然后提出相应的限制性防守要求,接着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比赛采用师生课前制定好的规则或采用国际篮球比赛规则,也可放低规则要求。对于技术能力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组进行比赛。结果大部分学生能合理运用运球、传球技术,并在教学中开心、投入,下课时都大汗淋漓。通过以上两组对比分析得出若教师只管教,不理会学生的感受,也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选择,就会导致学生觉得枯燥、不好玩并缺乏实战性;相反另一组学生,因为模式是他们所需要的,通过比赛不仅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技术,而且可以感受同伴间的协调配合,更能体验球投进后的成就感,即使投篮的姿势不是太好看,但只要进球,他们就会欢呼,还能激起对方的斗志。他们的比赛必用以外的药物;二是服用药物并不是种类越多剂量越大越好,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6. 吸氧。

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后,利用高压氧舱吸入高压氧,增加血氧量,从而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使PH值上升,对消除疲劳有显著的疗效。

7. 合理膳食,注意营养。

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运动中各种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运动后应及时补充,以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夏季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量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保持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

四、结语

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疲劳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对机体的保护性机制。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果的训练,疲劳是运动成绩提高的催化剂。笔者从生理机制、篮球技、战术和心理学方面对大学生篮球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采用了科学安排训练、心理学、医学、营养学等手段,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旨在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技、战术水平。

摘要:篮球运动属于技能类同场竞技非周期性对抗项目。在运动中,既有短时间的快速跑动、爆发式的跳跃、投掷,又有长时间的对抗,具有运动负荷大、时间长、对抗激烈的特点,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还对运动员的智能、心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篮球训练及比赛后会产生疲劳,本文从生理机制、篮球技、战术和心理学方面对大学生篮球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大学生篮球运动训练及比赛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大学篮球教学,运动性疲劳,消除疲劳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现代运动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殷劲.运动性疲劳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3]叶冬茂.篮球运动员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3(6).

[4]朱有源.浅谈运动后疲劳的恢复[J].中国学校教育研究,2001(4).

[5]孙树勋.篮球运动员的疲劳消除与运动营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4(9).

[6]吴绍明.周智杰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

上一篇:智慧图书馆员下一篇:10kV干式变压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