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失语治疗体会

2024-05-10

运动性失语治疗体会(共4篇)

运动性失语治疗体会 篇1

摘要:选取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早期运动康复治疗, 对照组采用自行活动和锻炼,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w后的瘫侧运动功能 (FMA) 和语言表达能力 (CFE) 的比较。治疗前两组FMA和CFE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FMA和CFE得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恢复功能和言语表达能力, 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早期运动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合并失语

脑卒中即常说的脑中风, 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发病后表现, 且还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早期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十分重要。本文就早期运动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合并失语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 并分析其预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 男53例, 女28例, 年龄52~80 (平均62.5)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并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扫描或MRI证实。其中脑出血42例, 脑梗死3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脑卒中类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进行自行活动和锻炼。观察组在病情稳定后给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并以运动疗法为主, 主要包括: (1) 良肢位摆放, 保持良好肢位, 使患肢处于功能位, 并保持上肢以伸展为主, 下肢以屈曲为主, 以预防关节痉挛、变形; (2) 患肢各关节保持被动运动, 包括肩胛带的活动度等, 患侧卧位下的抗痉挛体位, 并定时更换体位; (3) 床上自制关节主被动活动, 包括健侧、患侧的翻身训练及移动, 进行卧-坐位的平衡训练等; (4) 床边坐位平衡训练; (5) 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 (6) 站立平衡训练; (7) 步行、上下楼训练; (8) 日常生活训练, 包括进食、梳洗、穿脱衣服、入厕等。所有训练均1次/d, 45~60min/次, 并同时指导家属帮助患者练习。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w后, 应用简化Fugl-Meyer (FMA) 对偏瘫侧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并应用康复研究中心综合功能评定法 (CFE) 中的语言功能评定法对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 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并应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中无主动退出者, 均全部纳入研究范围。两组患者治疗前FMA和CFE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而治疗4w后, 观察组FMA和CFE得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讨论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改变患者肢体麻木障碍及言语不利等症状, 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降低脑梗塞患者的高复发率。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 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 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 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1]。

康复训练不仅可改变某些蛋白的基因表达, 促进轴突发芽、突触重建, 促使大脑损伤区功能环路重建, 而且还能促使坏死的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加速病灶修复, 对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数临床资料证实, 脑卒中引发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同时患者运动系统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感觉系统对外界的有效反应, 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运动输出, 可使肢体活动促进相应皮质脑血流量的增加, 从而可进行语言网络的修补和重建, 促进言语功能的表达和理解[2]。

本组资料中, 对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的观察组和只进行自行活动和锻炼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偏瘫侧运动功能 (FMA) 和语言表达能力 (CFE) 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运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同时, 从本组资料还可以看出, 康复治疗并不等同于简单的“锻炼”, 往往简单的锻炼只会事倍功半,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卒中后偏瘫且合并失语的患者加强早期运动康复锻炼,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一提的是, 早期康复介入越早, 效果越高, 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越明显[3]。且康复治疗无需贵重设备和大量资金投入, 便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展, 洪霞, 魏镜, 等.非关键部位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 2009, 4 (3) :197-198.

[2]张艳明, 宋为群, 王茂斌.卒中后脑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的研究的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11 (8) :759-761.

[3]马艳, 刘琦.及早康复介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28 (5) :328-329.

运动性失语治疗体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6例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治疗组 (29例) 和对照组 (27例) , 其中, 男35例, 女21例, 年龄55~80岁, 平均年龄 (52.6±5.7) 岁;病程11 d~1年, 平均病程 (5.2±0.2) 个月;合并症:12例合并冠心病, 14例合并高血压, 9例合并糖尿病;排除伴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脑出血、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近期手术以及心力衰竭等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合并症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 主要包括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调节血脂以及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等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主要包括中药方剂和针刺法, 其中, 中药方剂:主要给予患者天麻钩藤饮与温胆汤加减治疗, 配方主要包括天麻15 g、钩藤10 g、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竹茹10 g、川芎10 g、甘草3 g、牛膝10 g、蜈蚣以及水蛭等, 将以上成分加入到500 ml水中煎汁约200 ml, 1剂/d, 早、晚各1次;针刺治疗:主要取顶中线、顶旁线、顶斜1线、顶斜2线以及2.25寸承灵穴和正营穴等穴位, 使用头皮穴进针, 所有穴位进针深度为1.5寸, 按照由上到下、由后向前的提插方式进行行针, 注意控制进针的幅度和提插幅度, 将行针时间控制为0.5 min内;对舌根穿刺三针, 在舌根位置, 快速斜刺、进针, 将进针深度控制为2寸;如患者存在肢体活动障碍, 则对肩髃穴、外关穴、曲池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合谷穴、昆仑穴、解溪穴以及太冲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如患者口角歪斜, 则对颊车穴、地仓穴进行针刺;如患者伴有吞咽障碍, 则对翳穴进行针刺。1个疗程为2周, 共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口语理解分数、自发谈话分数、命名分数、复述分数进行记录, 运用WAB量表进行评分。主要分为:痊愈:疗效指数超过75%;显效:疗效指数>50%, <75%;有效:疗效指数>25%, <50%;无效:疗效指数<25%。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9% (P<0.05) 。见表1。

注: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残率以及死亡率。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能够理解他人语言, 但是不能自主表达、复述, 且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书写障碍,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在中医理论中, 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 发病受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两虚导致, 进而由于瘀血阻滞、血随气逆、痰热内蕴以及痹阻于脑脉等逐渐形成病症, 往往在患者饮酒、饱食、忧思、恼怒以及劳倦内伤等诱发。为有效治疗该病, 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中医治疗以化痰通络、滋肝养肾、益气活血、开窍以及潜阳熄风等为治疗原则。中医中失语属于“不语”、“舌暗”范畴, 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 由于患者肝肾不足、阴虚阳亢所致, 对其给予头部穴位针刺, 能够起到化痰、调神通络、祛瘀开窍的作用[3]。头部穴位为经络分布的密集之处, 潜在经气, 局部电刺激后, 能够调理神志、鼓舞阳气、沟通经气、启迪脑窍以及疏经通络的作用, 并能够发挥出开窍、利咽喉的效果。临床研究表明, 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功能和局部血流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对头部穴位进行针刺后, 能够对大脑皮层功能相关的头皮区域带来直接刺激, 影响该皮层区域的血流量, 进而能够有效改善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和病灶周围组织的营养;并且能够提高脑组织氧分压, 促进脑细胞代谢的恢复以及脑组织的修复, 显著改善氧气和葡萄糖的供给情况, 并使大脑皮层生物电活动发生变化[4]。本组研究中, 在对患者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调节血脂以及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中药方剂和针刺法治疗, 其中, 中药方剂中含有的天麻、川芎、钩藤、牛膝、蜈蚣以及水蛭等成分, 能够发挥出活血通络的作用;针刺则能够加快脑部血流速度, 改善供血, 使脑组织损伤得到修复, 且能够在病灶区域建立侧支循环, 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快速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9%,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采取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运动性失语患者, 能够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快速恢复, 并增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红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5) :52-53.

[2]李新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5) :48-49.

[3]周秀忠.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疗效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 (5) :283-284.

运动性失语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盐酸多奈哌齐,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疗效,安全性

运动性失语症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 脑卒中急性期有运动性失语症者约占30%[1], 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的治疗目标是采用各种方法尽可能改善或缓解患者的语言功能和交流能力, 使之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生活。本研究采用盐酸多奈哌齐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其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有运动性失语症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西方成套试验表确诊为运动性失语症;生命体征平稳;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者, 如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等;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听力障碍或精神病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 男25例, 女12例, 年龄48~70岁, 平均年龄 (65.33±5.21) 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6例, 脑出血11例。对照组:37例, 男24例, 女13例, 年龄47~70岁, 平均年龄 (66.14±5.74) 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5例, 脑出血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及言语功能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 mg, 1次/天, 疗程为4周。

1.3 疗效评价[2,3]:

疗程结束后, 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 (Western A p h as ia Batter y, WA B) 及失语指数 (A p h as ia Q u o tien t, A Q) 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评价。痊愈:患者运动性失语症状全部消失, AQ84.4~98.3分;有效: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症状有所缓解, AQ75~84.3分;无效:患者运动性失语症状未见任何改善, AQ≤75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两组资料的组间比较行独立设计的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 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5例, 显效6例, 有效21例, 总有效率为86.49%, 对照组痊愈2例, 显效3例, 有效15例, 总有效率为54.05%, 经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P<0.05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语言功能WAB评分:

观察组在口语表达、听理解及复述等方面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在命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P<0.05

2.3 安全性分析:

对照组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出现头昏、恶心2例, 但均能耐受, 不需要治疗可自行缓解和消失。

3 讨论

运动性失语症是指患者大脑语言功能区、补充区及其联系纤维在受到局部损伤后, 致使其口语或书面语的理解、表达过程的信号传输障碍, 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获得性言语功能的减退、严重者可丧失言语功能或存在严重记忆减退。研究表现[4], 凡是有关脑部损害的疾病均可并发失语症, 其中以脑卒中患者最为多见, 症状复杂。目前临床对于运动性失语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 主要采用脑细胞活化剂等药物治疗, 但其疗效并不十分明显[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发现, 中枢胆碱能递质在人们的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及语言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脑部损害后, 因缺血导致脑内相关区域的乙酰胆碱递质水平降低, 从而引发患者记忆、学习等认知功能及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6]。而盐酸多奈哌齐是一种新型的无氢吡啶类衍生物, 其与传统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相比, 多奈哌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选择性明显增强, 抑制酶的活性持续时间增长, 能够提高大脑皮层和基底节神经突触中乙酰胆碱浓度, 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同时其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86.49%/54.05%) ,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在口语表达、听理解及复述等方面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患者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与罗红波等[8]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盐酸多奈哌齐可选择性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的降解, 增加脑内乙酰胆碱浓度, 从而改善患者认识功能, 促进语言及记忆功能的恢复。 (2) 盐酸多奈哌齐具有维持脑内α萘乙酸水平, 抑制脑皮质区域血流量减少, 故可对神经细胞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9], 因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及语言障碍。

综上所述,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疗效好,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素荣.运动性失语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2]Camoes BA, Sequeira ML, Duarte N, et al.Predi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a rehabilitation unit[J].Acta Med Port, 2011, 24 (2) :175-180.

[3]许璇, 刘晓加.卒中后失语的药物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0) :745-749.

[4]吴哲, 张雪娟, 罗晓光.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失语疗效的Meta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1, 24 (6) :415-418.

[5]Hamilton RH, Chrysikou EG, Coslett B.Mechanisms of aphasia recovery after stroke and the role of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J].Brmn Lang, 2011, 118 (1/2) :40-50.

[6]王倚.血管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系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24) :3833-3835.

[7]Berthier M L, Pulvermuller F, Davila G, et al.Drug therapy of poststroke aphasia: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J].Neuropsychol Rev, 2011, 21 (3) :302-317.

[8]罗红波, 杨金升, 石向群, 等.多奈哌齐对脑卒中后失语的治疗效果评价[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 38 (5) :423-425.

管氏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临床体会 篇4

1 理论依据

1980年山东大学生物学教授张颖清提出了我国针灸穴位全息的科学依据——“穴位全息律”“生物全息律”。它是指生物体(包括人)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小到细胞、分子,亦隐藏着整个生命最初形态的基本结构特征。也就是说,生物体(包括人)的每一个局部都像是整体的缩影,它包含着全部整体各个部位的病理、生理信息,能真实地反映出整体的全部特征。舌针就是体现张氏“穴位全息律”的一种微针疗法[1]。

2 病因病机

周冰等[2]认为中风后言语障碍总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崔金才[3]认为中风后言语障碍与心、脑、肾关系最为密切,痰血互结,蒙闭心窍;或血郁于脑,神失所主;或肾阴亏损,津液不能上承均可致言语障碍。

3 治疗方法

3.1 选穴

舌穴的心穴(舌尖部,主治心经相应疾病),肝穴(胆穴后5分,主治肝经相应疾病),肾穴(膀胱穴旁开4分,主治肾经相应疾病),脾穴(胃穴旁开4分,主治脾经相应疾病),中矩(舌上举,舌底与齿龈交界处,主治舌燥、中风舌强不语),聚泉(舌面中央,胃穴前2分,主治消渴舌强等),金津、玉液(舌尖自上反卷,上下门齿夹住舌,使舌固定,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名金津,右名玉液)[4]。

3.2 针法[4]

舌针前给予患者3%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液漱口,以清洁口腔。针舌面穴时,患者自然伸舌于口外;针舌底面穴位,患者将舌卷起,舌尖抵住上门齿,将舌固定,或舌尖向上反卷,用上下门齿夹住舌,使舌固定。亦可由医者左手垫纱布敷料,固定舌体于口外,进行针刺。

3.2.1 针刺补法

选用30号1寸或1.5寸针灸毫针,在选定的穴位上,拇指向前小幅度捻转3次~9次,稍停,为一度补法。一般行三度或九度手法,不留针。在捻转时,进针0.5分~1分许,勿令太深。一般不会出血。

3.2.2 针刺泻法

选用28号1寸或1.5寸针灸毫针,在选定的穴位上,进针1分~2分深,拇指向后大幅度捻转6次,稍停,为一度泻法,一般行六度或八度手法,不留针。由于进针稍深,捻转幅度较大,个别穴位可能会出血。

4 注意事项

严格消毒,避免针刺感染或口腔感染,有自发性出血或凝血机制较差的患者,不宜针刺。对急重病患者,期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进行舌针;对精神过于紧张或有晕针史者,应卧床治疗,以防晕针[4]。舌针要注意掌握针刺的深度及手法技巧手法的要领是补法好似“蜻蜓点水”,泻法有如“蚊喙着体”。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70岁。2007年10月5日初诊,高血压病23年,25 d前清晨醒来后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侧肢体活动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遂到某中医院就诊,门诊以中风收入住院。入院后次日出现失语,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CT示:脑梗死(左侧颞叶,基底节区梗死)。查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辨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治疗:舌穴同前。每次选用舌穴6穴或7穴,不留针,用浅刺捻转泻法,每周治疗3次,治疗两个月后患者语言功能完全恢复,3个月随诊未复发。

6 结 语

中医学认为,中风失语症病因病机是风、火、痰、瘀阻滞心肾经络,上扰神明,阻闭舌窍,致舌强不语,病位在心(脑),涉及脾、肾等脏腑。舌通过经络、经别、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与脏腑相联系。如《灵枢·经脉》云: “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肾足少阴之脉,……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可见,舌与心、脾、肾三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针刺舌体上心、脾、肾穴位,不仅可刺激与舌有联系的经络,达到疏通经气、调整气血、开窍醒神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濡养舌体,增强舌的功能活动。而西医认为舌体上分布有舌下神经的分支等神经末梢,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也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反射,通过皮层-丘脑-皮层的调节,使特异性传导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导系统相互达到平衡,重建语言活动的神经环路,加速语言功能康复。临床研究发现[5],舌针能明显提高病灶部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使病灶部位不同程度缩小,激发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改善语言功能。此外,有研究表明,直接针刺舌体穴,可改善大脑皮层语言功能原来的抑制状态,使局部刺激起到沟通回路,形成条件反射的作用,引起语言中枢变性的细胞进行调节,以促使周围未受损的大脑皮层功能进行弥补和代偿,从而改善语言功能。

言语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过程,言语的康复锻炼不可忽视,给予感情上的支持,促进积极交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病程的患者,因人、因病施教,言语训练的量和难度要适度,循序渐进,增加患者的信心、兴趣,促进言语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郭长青.中国微针疗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18.

[2]周冰,谢牡丹.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性失语72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9-10.

[3]崔金才.针刺治疗中风失语63例[J].中国针灸,1994,14(2):17-18.

[4]管遵惠.管氏针灸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4-125.

上一篇:燃煤火电厂下一篇:学科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