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

2024-09-13

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精选9篇)

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 篇1

一、合理的目标设定

在体育教学中, 很多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仅针对大部分学生, 这些目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达到, 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则是遥不可及, 如何制订分层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成学习目标, 对于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初中学生学习篮球三步上篮时, 一些学生可能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三步上篮的基本步法, 而另一些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这时可以针对学生的水平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如此一来, 学生自然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目标进行练习, 进而体会篮球运动带来的乐趣。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 并针对这些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并明确每一个组别的学习目标。如, 在实心球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 将学生分到A组 (纠正持球手法) 、B组 (练习出手角度) 、C组 (做到身体满弓、协调用力) 和D组 (提高出手速度) 等, 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在进步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 甚至要安排专人协助这些学生完成目标。如, 笔者以前教授的一名学生, 身体肥胖, 1000米跑的成绩刚开始是7分多钟, 后来笔者要求他每节体育课完成一次1000米跑, 但要求是每次1000米跑的时间要短于上一次跑的时间, 通过初中三年的练习, 他的1000米跑的成绩已经能够达到5分钟左右。现在他非常喜欢跑步, 上高中时也一直坚持跑步, 因为他能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成就感!

二、巧妙的教学组织

在讨论中有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初三年级蹲踞式跳远的第3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完整动作练习, 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比赛, 男生自我推荐作为“擂主”, 进行2次试跳, 以其最好成绩为界线, 其他学生进行挑战, 规则如下:1.挑战者跳远后的远度超过“擂主”30厘米以上, 则挑战成功, “擂主”要做10个俯卧撑;2.挑战者跳远后的远度近于“擂主”20厘米以上, 则挑战失败, 挑战者要做20个俯卧撑;3.在踏跳区失误的挑战者要做20个俯卧撑, 并且成绩无效;4.一轮挑战结束后, 换“擂主”继续进行挑战赛。这种比赛式教学一改以往多次反复跳的模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效果很好。这也给体育教师带来一个启示:当学生兴趣不高时, 就应该试着改变一下原有的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一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

三、赏识性的评价反馈

运动的过程是多元化的, 成绩只能反映学生部分学习情况, 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参与性、团结性、创造性、勇敢性等都可以成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的着眼点, 万不可仅以成绩论英雄,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成绩怎么可能不提高呢?赏识性评价不是随意表扬, 而是有目的地对学生的优异表现进行及时反馈, 要重点关注体育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关注这些学生每一个小的进步。有时教师要故意创造一些机会让这些学生表现, 如, 笔者经常参与学生的篮球或足球比赛, 在比赛分组时笔者故意将自己与水平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组, 在比赛中笔者经常故意将最后一些简单的投篮或射门机会留给学生, 让他们体验进球的成功感, 教师再适时地予以表扬, 一段时间下来, 这些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明显提高。

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 篇2

——武坚小学莲湘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课程介绍

莲湘课程是武坚小学开发的一门非学术性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也是武坚小学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特色内容。

莲湘校本课程是在学校一至六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以“活动组织者”、“主动实践者”的角色参与到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中去。该课程自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至今已有五年,每逢过年过节或丰收喜庆佳日,“莲湘花鼓”把静谧的水乡闹得热烈欢腾起来。我校的莲湘队经常参加江都市、扬州市的一些文娱调演、汇演,而且取得了许多荣誉,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其中一大批活动项目受到了来自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评价。

学校莲湘校本课程的提出有深刻的时代与教育背景,五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实施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使其真正成为培养新时期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一种有效载体。

一、设计背景

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与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至此,我国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得到确立,它不仅提高了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而且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由于教学资源缺乏,教学状况相对落后。加之学生活动来源于农村,缺乏科学的体育活动,身体综合素质较差。但农村民间体育活动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资源,挖掘校内外闲散和潜在运动资源,我校进行了以“莲湘花鼓”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满足学生课内外活动的需求和推动学校、社区文化共同发展,构建我校体育活动特色,达到学校体育活动和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目标。“莲湘花鼓”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欢快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深受学生喜爱。为了能把学校体育活动教学办得有特色、有生机,确保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让学生和教师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同时解决体育活动资源少、缺少正规、完善的活动设施、体育活动不发达的现状,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和具有操作性、可检查性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

这些原生态民间舞蹈没有正规的课本,基本上是一个地区一个玩法,但它们生命力极强,至今还广为流传。正因为它们的生命力之长,说明了它们的可靠性。因此,教师只要对它们加以整理和修改,就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

二、设计创意

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的课程资源,但苦于没有找到理想的素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本地庙会的民俗表演中得到启发,能不能从本地人爱打的“莲湘花鼓”、日常生活中挖掘乡土资源辅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莲湘花鼓”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欢快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深受学生喜爱。几年来,我进行了以“莲湘花鼓”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并结合“挖掘利用乡土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进行深入实践,2009年5月《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0年1月《体育教育》杂志连续刊登了《莲湘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莲湘棒的练习方法》等两篇文章,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设计目的

建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体育文化的需要

四、设计依据

兴趣是人特有的心理倾向,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著名教育思想家卢梭指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体育课程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通过体育课程开发,使学习者体验运动乐趣、从而实现人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

运动兴趣和学生的需求是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开发中,学生的需要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课程设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其内涵在于课程的设计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尊重学生获得发展的权利和需要。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态度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得以“发展”。其发展的指向就是社会的需要,及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并利用多种方式去开发课程资源,去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练习欲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而校本课程恰恰适应这一要求,其学习内容多是以学生跳过的民族民间舞蹈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参与热情高,便于调动学生身心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共鸣”。

乡土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根,它深深扎根于祖**亲的身体中,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是叶,根深才能叶茂。乡土体育活动项目有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体育文化的长期积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有助于形成具有各地、各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使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密切结合。乡土体育资源的内容很多,像哈萨克族的叼羊竞赛、朝鲜族的顶瓮竞走活动、白族的跳山羊活动、藏族的拔河以及民间的踢毽、滚铁球等,这些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校本课程中的“莲湘花鼓”所需要的器材制作简单,多数能就地取材、开发,而且对场地要求不高,从而弥补农村学校器材不足、场地差的现状,推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发展。

五、活动内容与实施步骤 莲湘棒练习方法赏析:

(一)枯树盘根:8×8拍

1.半蹲,左脚先向前跳一步,右脚跟上,右手向上翘起,左手持莲湘,用前端着地并向后拖动(见图1)。

2.半蹲,右脚先向后跳一步,左手向上翘起,右手持莲湘,用后端着地,并向前拖动(见图2)。

3.身体直立,莲湘直立放置,右脚踢莲湘下端(见图3)。4.身体旋转45度,左脚在后跳踢莲湘下端(见图4)。

5.身体再旋转45度,左脚向右前方跨出,右手持莲湘直立于前方,左手拍打莲湘上 端(见图5)。

6.身体旋转90度,右脚向左前方跨,左臂平抬胸前,右手莲湘拍打左臂(见图6)。7.左脚前跨跳,左手向左平伸,右手持莲湘向前伸(见图7)。

8.左腿收回,右腿原地跳一下,两臂自然下垂,莲湘也直立,贴在右腿上(见图8)。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资和人力,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也是课程得以实施的条件。活动一般由学校依据地域文化、校本文化、学校特色等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使研究活动形成系列。譬如把莲湘花鼓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方案。把莲湘花鼓文化资源整合成桥、船、住宅、鱼虾、蟹、体育器材、饮食、旅游等板块。学校整合这些板块的文化资源开展体育实践活动,不仅使活动常态化,而且发展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丰富学校的内涵。

第一环节主要通过访问、参观学习、请教专家的方式探究莲湘花鼓的历史,了解莲湘棒制作的方法。校园的画廊里不仅刊登了学校莲湘表演队参加各种演出的照片,还专门设定了“野田河边花鼓词”专栏,登载了学生们从民间收集来的花鼓词,展示同学们以莲湘花鼓为主题的书法、美术作品。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台在每天早晨、中午、放学前都要播放莲湘花鼓词演唱曲目,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

第二环节师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形式。为了使这朵民间奇葩重放光芒,首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利用莲湘花鼓创编莲湘操,莲湘操包括枯树盘根、蛟龙盘腿等共计八节。丰富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把莲湘花鼓引入体育等课堂作为教材,丰富课堂内涵,打造精品特色课堂,体育课程“舞动莲湘”单元教学方案,预计分5课时,第一课时是走进生活,了解、制作莲湘,第二至三课时是亲近生活,学打莲湘,第四课时是创新生活,学生创编莲湘舞蹈动作,第五课时莲湘舞蹈活动展示;其次,班班有莲湘小组,能以莲湘花鼓为内容表演几个节目;第三,建立学校莲湘花鼓表演队,参加市、镇大型活动演出。第四,举行民间艺术节。艺术节上班和班之间花鼓对唱,年级与年级莲湘比拼,学校莲湘花鼓表演队更是为同学们演出精彩节目,民间老一辈花鼓艺人这一天也被请进校园为同学们表演原汁原味乡土味极浓的莲湘花鼓、荡湖船,艺术节上学校还将评出校园莲湘王。

第三环节拓展社会实践领域。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堂外延伸,还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高效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效果评估

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营造和谐的人文气息

3、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开发

4、有利于家长育儿观念的改变 听听孩子们的知心话吧:

我叫张晶晶,来自学校莲湘队,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注重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解。对难掌握的几节,我更是勤练不停,做到“莲湘操不离手,莲湘曲不离口”。同学们,继续努力,早日加入学校莲湘队吧。

我叫张婷,来自学校莲湘队,在平时的训练中大家要坚持刻苦地练习,尤其是莲湘操中 蛟龙盘腿、枯树盘根、四方秧歌,它们的难度可不小。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

我叫侯苗,来自学校莲湘队,在平时的训练中我能够坚持刻苦地练习。莲湘锻炼了我的品质,增强了我体质,更让我了解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

今天我们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们表演了莲湘舞蹈,爷爷、奶奶们笑开怀,我们今天真快乐。——摘自一名校莲湘队队员的日记

孩子变了,变得乐观开朗了,活泼好动了。——家长的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

姓名:姜必祥 电子邮箱:wjxxjbx@126.com

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 篇3

一、在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内部驱动力,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因子,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主体参与的主观意愿,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积极动手动脑,激起对数学的强烈学习热情。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形象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类长方体实物,像砖头、课桌面、教材等,让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利用橡皮泥来捏出一个长方体。这样的两个环节将观察与操作、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多媒体演示再加上亲自动手操作,使得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与形象性,从而激起了小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学习不是强制,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认可与喜爱,这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在操作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便处于被管制的地位,只能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令,根本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实现真正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的时间,教师要精讲精练,为学生自主参与与动手操作提供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时间与选择的机会,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需求来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当然,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不管不问,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要以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的身份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在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相关研究表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这种心理需求在儿童世界更为强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是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只看重知识传递的结果与数量,而忽视学习的过程与质量,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不能感受到乐趣。学生只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意识到自己是主动的发现者与探索者,才有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增强成就感,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学会学习数学,爱上学习数学。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用自己的方式来求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有的用量角器逐一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有的将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得出是一个平角。学生在积极的动手中发现手中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此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一个比较大的三角形,无法进行剪切、无法直接测量时,如何来求解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寻找一种简便算法。在我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求解便可由特殊转为一般,进而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此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思考剪后的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我还让学生剪两个一模一样的小三角形组成一个大三角形,思考所拼接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通过这些问题,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剪一剪、拼一拼。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定理。这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结果,而是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数学教学理念。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改变以往的听数学代之以做数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与发现的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学生在积极动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手脑的协调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实践表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手、脑、耳、口的并用与协调发展。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由“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来思考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换,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图形等积转换这一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收得了开发智力、启迪思维的效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真正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在进行操作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会数学学习,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 篇4

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有这样一个特征:“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练画, 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和美术素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教师教学, 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评价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在美术课堂中评价方式归为这么几种: (1) 以过程评价方式评价。 (2) 以评语的方式评价。 (3) 以奖励贴纸的方式评价。 (4) 以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价。 (5) 美术成绩以平时为主。在这几种评价方式中往往重视的是1、3、5的评价方式, 但却发现激励学生学习的成效不足。

本学期在美术作业评价上,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往的做法做了新的尝试, 增加了美术作业档案袋和作业精品墙的评价方式。

【案例描述】

案例一:

新学期第一节课, 我首先让学生完成“美术作业档案袋”的设计制作。学生准备了美工工具、档案袋、色卡纸、包装纸、自己的照片等。

师:我们一起为自己的美术作业设计一个袋子, 就像美术作业的家一样, 以后我们查找自己的美术作业就方便多了。

生 (兴奋地回答) :好!!!

师:袋子的封面设计制作要有个性, 但同时要有以下的内容: (1) 自己给封面取个题目。 (2) 贴上自己的照片或者画一幅代表自己特色的画, 写出自我介绍。 (3) 同时还可以加上自己的爱好或者警句名言等。

教师介绍自作方法, 了解制作过程。开始装饰自己的作业袋……

分享学生作品, 这堂课学生表现出无比的兴奋, 兴趣十足地开始设计档案袋的封面, 而且都给自己的封面取了个好听的名称。有“我的成长画册”“七彩画廊”“我是小画家”“XX画册”等。两位美术教师布置了美术墙, 起名为“艺趣”, 希望学生能在美术中找到艺术的乐趣。

跟学生明确表示, 美术作业档案袋收集的是一个学期中自己所有的作品。档案袋会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成长, 一学期下来回顾一下自己的成果看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是多么惬意的事情。以后我们把每学年的美术作业都收集起来, 一直到自己小学毕业。

作业墙主要就是展示每一次的精品或者值得学习的绘画作品。只有学习, 取长补短, 这样自己的美术技能才能得到提高。

案例二:

美术作业档案袋的一次反馈 (以三一班为例)

三一班大体情况是学生学习作业好坏差异较大, 学生参与性强, 但上课时玩心重, 部分学生美术作业的完成只求速度不求质量。

上课前, 当听说今天的美术课上课内容是档案袋收集美术作业, 作业墙展示精品作业时, 学生十分感兴趣。课时, 首先表扬了档案袋封面设计优良的学生并进行了展示, 激发起学生新的学习冲动和学习兴趣。其次说明美术作业档案袋收集作业的要求和作业墙的要求。

学生挑选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两张作业和一张自认为最差的作业;作业反面写上作业的题目和收集的日期;学生自主探究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写出自己和朋友的评价的话语。

学生马上拿出上期的作业开始细心挑选自己的作品。我仔细观察, 发现小部分学生在挑选最差的作品时, 都有意回避了最差的, 把稍好的作品挑出。我心里不觉得一动, 感到特欣慰, 因为即使最差的学生, 他们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 也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找朋友写评语时, 较多的学生都找了平时表现好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好友。我发现每位学生给自己或给别人的作品写评语时都非常地认真写出自己的感受。在作业墙展示中, 很多学生都想让自己的作品上墙, 每次当我批改作业时, 把分扣了, 她们总会问为什么我画得不好, 什么时候我的作业会上墙呢?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一学期下来, 很多学生都拿出自己的作业在互相看, 时不时地还发出感叹词、评价语, 这样感觉就是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了。

【案例分析】

1.改变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互动学习以及自主探究学习

评价应是全面的、个性化的。过去只重视学生美术作业的完成度而忽视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自我审美能力。美术作业档案袋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学生间的合作互动学习以及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具有学习评价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评、互评, 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评价, 以自己的眼光来评判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创作成果, 同时向好的同学学习。

2.自我评价方式提升了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享受识字的乐趣 篇5

一、课前调查, 直奔重点

二年级小朋友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猫和锚》这课前, 我先了解了我班学生识字的基本情况, 发给学生一张调查表, 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通过一张小小的调查表反馈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发现学生“苗、猫、家”等字早已会写了, “准、铁”这两个字最难写。于是在教学时我便有的放矢, 直奔重点了, 简单的生字采用自由识记、同桌互记的形式, 复杂的生字采用“加一加、变一变、编一编”的方式化简为难, 从而提高学习生字的实效性。

二、分层教学, 以学定教

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调查中, 我发现一部分同学识字量很大, 刚升入二年级已经识了上千字, 已经能独立地阅读一些故事书。可是一些小朋友由于平时不喜欢读书, 教过的生字都忘记了, 更不要说提前识字、提前阅读了。在教学中, 我特别关注那些识字量少的小朋友, 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让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需要拓展的问题, 则留给识字量大的小朋友, 让他们做榜样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来。这样分层实施教学, 也能激发起每个小朋友学习生字的兴趣了。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吃得饱, 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在教学“青”字家族的字时,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 “青”除了能和书上的这些偏旁交上朋友, 还能和什么偏旁交上朋友?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 我适时在黑板上写下了倩、菁等字, 让学生猜一猜它们会和什么有关系。学生看着偏旁, 猜到“倩”可能和人有关系, “菁”可能和植物有关系。接着我再告诉学生:“倩”是指美好的意思, 可以用来指人“美好的身影”;“菁菁”是指草木茂盛的意思。这样适时地拓展, 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学会了一些常用的汉字。

三、加强巩固, 提高效率

低年级小朋友学得快, 忘得也快, 因此教学完生字后, 巩固生字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巩固生字的形式很多, 可以是听写生字、口头组词、编个故事、编首儿歌等, 我们可以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来决定巩固的方法。在教学完《猫和锚》后, 我采用了读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田里禾苗长得好, 描红要用手来描, 眼睛瞄准枪靶子, 小猫张口喵喵叫, 抛下铁锚来停船。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 效果很好。再如教完“青”字家族的字后, 我安排了一个小游戏《送苹果回家》, 黑板上画着一棵大大的苹果树, 请小朋友们把“苹果”送到苹果树上相应的地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巩固了本课中所学的生字。

四、重视范写, 识写结合

识字课尤其要重视写字的指导, 教师要以身作则, 用规范、美观的范写进行指导。在指导时, 我们要重视培养每个学生良好的执笔方法、写字姿势。在写字前, 我为孩子们编了一首小儿歌:大哥二哥对对齐, 三哥底下稳稳托, 四哥五哥弯弯坐, 笔杆斜靠虎口上。每次写字前, 先读一读儿歌, 再开始执笔。书写时, 我要求孩子们认真观察, 看清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位置再动笔写, 书写时要做到“三个一”, 重视良好的姿势, 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在书写生字时, 我还给学生编了很多有趣的儿歌。如在指导学生写“高”字时, 我边写边给学生编了一个小口诀:一点一横长, 口字坐中央, 方框靠中线, 里面还是口。学生边写边读儿歌, 既巩固了生字的字形, 又知道了每个部件的位置。再如指导学生写好“努”字时, 我一边书写一边指导:努力要出力, 怒由心生心字底, 这也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 跟老师书空———女字一提不出头, 横撇和捺要舒展, 心字宽宽托上边!

五、识用结合, 发展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力求识用结合, 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识字能力。因此, 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要力求实践运用, 用多了, 用熟了, 就能“生巧”。

学完生字后, 我经常设计一些运用性练习, 比如:让学生做一做“找朋友”的游戏, 给生字组词;做一做“词语接龙”的游戏, 比一比, 哪条龙接得最长;用所学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朗读由生字新词组成的小韵文;等等。学和用有机结合,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既扎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了生字新词。

让学生体验写作的乐趣 篇6

案例1:“我见到了未来的作家”

又到了上作文课的时间,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微笑着告诉学生:“今天这一堂作文课,老师要请同学们认识一位作家。”话音刚落,学生立刻议论起来。“咦?作家在哪里?”“是呀!怎么还不见他来呢?”……片刻不见人到,孩子们将期待的目光转向了我。我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长方盒。“里面可能放着一本书。”“不对,我认为方盒里应该是一台小录像机或小电视机。”“难道作家会藏在里面?”……孩子们又指手画脚议论开了。等教室里安静下来,我郑重其事地宣布和作家见面的注意事项。此时此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可以看得出孩子们的心情异常激动,正热切地等待着奇景出现。排好队后,一个小女孩首先走向讲台,来到盒子旁边。我轻轻打开盒盖,她迫不及待地往盒里一探,顿时,恍然大悟。“怎么样?见着作家了吗?”我笑眯眯地问。小女孩兴奋地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走了下去。第二个孩子走了上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把眼光定格在盒子中间,而后满意地点点头,走了下去……“会见”结束后,我深情地问孩子们:“看到作家了吗?“教室里发出了会心的笑声。原来,我在盒子里放了一面镜子,镜子下边写着“未来的作家,你好!”

这样的习作课导入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情趣,他们不禁要问:我也能成为未来的作家?同时也会思考:要成为一名作家,应该朝哪些方面去努力?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这节作文课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孩子们个个笑逐颜开、跃跃欲试,因为怎么写大家心中已经有数了。

案例2:“池塘”进教室

那天,我一进教室,便神秘地对同学们说:“今天要邀请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好吗?”“好!”一听这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转过身,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然后微笑着说:“这个圆圈代表池塘,今天我们就把‘池塘’请进教室。来!大家上来添上自己喜欢的画!”同学们恍然大悟,一个个自信地拿起粉笔画了起来。看!池塘里,含苞欲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一只小蜻蜓飞过来,稳稳当当地立在上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杨万里的诗句!再一看,碧绿的荷叶上还有一只青蛙。咦?小青蛙的眼睛为什么没有睁开?仔细一看,原来它正在睡觉哩!同学们见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画完后,望着生机盎然的池塘,我笑眯眯地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池塘’进教室的情景先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好吗?”“呵呵,今天的作文太有趣了,我们有话可写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高高兴兴地写。林莹秋同学写的《“池塘”进教室》参加福建省组织的“素质教育博览杯”征文活动获一等奖。

在上述作文教学案例中,我注重创新学习形式与内容,用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再现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篇7

一、精心优化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之所在。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才会产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 才能真正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这就需要优化导入环节。导入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端, 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激情的调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有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顺利地将注意力与思维转移到知识本身上来,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来主动参与。优化导入环节这已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变以往的千篇一律为丰富多样、新颖有趣, 定好教学的第一个“音符”。

1. 故事导入。

故事是学生的最爱, 采用故事来导入更能增强教学的形象与趣味性, 可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拥有灵魂与生命, 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强大的感染力, 进而使学生在听故事的最佳状态中进入数学新知的学习。

2. 游戏导入。

将富有娱乐性的游戏引入数学教学, 这样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水平, 更符合数学学习规律, 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之中,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而愉悦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上来。

3. 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在教学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教学优势。多媒体可以广泛地收集与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相关的形象材料, 以直观的事物、形象的表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获取形象可感的材料, 化解初中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间的矛盾, 进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

4. 联系旧知导入。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新旧知识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新旧知识间找准结合点, 由旧知来导入新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又避免了直接学习的突兀性,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

如何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一直是新课程下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学生空有学习的激情是不够, 还需要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以教生的主体意识, 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我们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让学生真正成为参与者。

教师要放下权威, 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 走进学生, 尊重学生, 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主体,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进行教学, 而是要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设计教学活动,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提供空间,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明确学习目标, 真正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2. 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者。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探究性活动, 成为真正的探究者。这既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度,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 要让学生展开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3. 让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

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 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的平台。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新课程提倡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主体权, 但并不是只重学而忽视教, 而是要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必要启发与指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积极完成探究过程。

三、设计探索性问题,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发现的基石, 是打开数学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我们要研究提问艺术, 以巧妙的提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延伸学生的认知活动。简单的判断型问题, 只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直接判断, 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思维, 这样的提问也就失去了必要性。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将学生的认知活动推向高潮。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研究数学知识, 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提出具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 使学生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与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提问并不只是教师的专属权利,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善于挑战, 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运用, 而提出一个问题代表着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挑战教师, 提出不同的见解与解决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让学生切实感受探究的乐趣。在学生提问的过程我们要给予学生不断的鼓励, 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使学生对提问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8

■寓教于乐, 倡导自由化的学习氛围

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 涌动着师生创新的灵感,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在数学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 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 利用信息技术媒体, 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 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在《七巧板》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七巧板拼成的任务故事《刻舟求剑》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制作方法, 欣赏七巧板搭建的各式图案, 并进入“五星擂台”这个Flash游戏, 了解七巧板几何图形的应用、面积的计算等数学知识。

再如, 对于传统问题5+6=11的教学, 我改变了设问的方式, 媒体出示小朋友玩游戏的问题情境:朋友们, 你们能从1~9中找出两个数, 使它们的和是11吗?这样学生就必须开展他们的思维活动, 去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 3+8, 4+7……从而在思考中学到了该学的, 又大大拓宽了思路。与此同时, 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进位加法, 理解加法的交换律, 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以保证解答不重不漏。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这样的学习氛围, 既激活了学生思维, 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自己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又极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境激励, 开展活动化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情境激励策略, 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 引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活动化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拓展了学习的资源, 更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样式。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 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 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关系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 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 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 当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 我利用网站设计了虚拟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当成一个简易的小商店, 出示一些文具、冰淇淋、小文具等图片并标上价格, 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 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 (学具盒中的纸币) , 每组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 买你最想要的一样或两样商品 (商品图片)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 既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周围事物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因势利导, 关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在开展教学之前, 教师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 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 铺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生运用生活资源, 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在教学后, 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整个教学活动都融入师生的情感, 呈现出师生认知、情意、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 从而成功地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和共同发展。

如, 在学习“认位置”后, 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 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 可以到学校后, 和小伙伴交流, 也可以通过邮件交流。

在《找规律》一课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并进行简单应用。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在课的一开始, 教师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然后追问:同学们都学得这么快, 这么好,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 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然后,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 每组有哪两种, 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 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规律。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提升规律, 这时, 小组可以利用计算机上网查找, 或者利用测试游戏考考自己, 在合作的基础上验证规律。

■多种感官参与, 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 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激发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用课外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课堂, 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在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氛围, 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 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 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教学中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例如,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 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 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 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 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

让学生享受合作探究的乐趣 篇9

前一种情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 后一情况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不负责任的习惯。这都是与新课程相违背的。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的提问应有层次, 要难易结合, 要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在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切不可横加“引导”, 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 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静, 也不能说是“冷场”, 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快速地进行着。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种方式与教师一个人承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相比, 效果是后者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两者最终都将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 但前者所关注的是过程, 而后者所关注的只是结果。

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 但探索知识的过程却是精彩万分的, 探究式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在于它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 就在于既创造了学生的成就感, 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能力。因此, 我建议:在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 完不成教学任务。

一、创设悬念, 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 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 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 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 对其进行解释、阐述, 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开放课堂, 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习者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 课外为面, 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

三、开放思维, 留足探究空间

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 但探究知识的过程却是精彩万分的, 讨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在于它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 问题情境教学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 在教学时, 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探究知识规律, 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情景的再现, 需要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 然后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 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 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 坚持改革, 将来, 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蔚蓝, 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到底什么样的“合作探究”在教学中才具有实效性呢?我认为不可能找到一种随处可以套用的统一模式。由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不同, 在一种场合是最佳的, 而在另一种场合就可能称不上最佳的了。因为教学过程及其产生的教学效应, 是受多种复杂变量因子制约和影响的。不过, 不管什么情况下, 来自学生的积极因素和源自教师的制约因素是常量。

上一篇:计算机组装多媒体课件下一篇:文化变异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