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和运动治疗(共9篇)
饮食和运动治疗 篇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系统的慢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 社会、家庭的重压在增加, 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1],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日益剧增。糖尿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最终会导致失明、尿毒症、偏瘫、下肢坏疽、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严重时威胁生命。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 并发症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凶手, 因此不但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的危害性, 而且要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法, 使我们重获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1 糖尿病的分型及病因
糖尿病 (Diabetes) 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 因胰岛素分泌缺乏, 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 甚至还偏高, 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 即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 。在糖尿病病人中, 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 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抗体) 、胰岛细胞抗体 (ICA抗体) 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 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②遗传因素。研究显示, 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 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研究还显示, 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 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 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 子女更易患上此病;③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病人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 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 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 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 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①遗传因素, 和1型糖尿病类似, 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 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 这种遗传特性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如双胞胎中的1个患了1型糖尿病, 另1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 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 则另1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②肥胖因素, 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肥胖症, 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 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③年龄因素: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病人多在55 岁以后发病, 高龄病人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2]。
2 心理治疗
在糖尿病的发生、治疗过程中, 情绪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和关键的。因为经常性的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加重, 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 同时也会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 甚至会危及生命[3]。因此, 作为糖尿病病人应做到:首先应该从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于这种疾病要从战略上藐视, 从战术上重视, 要去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演变过程、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治疗措施等,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敢于面对自己的病情, 安心接受治疗;其次了解采取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遵从医嘱治疗会获得的益处, 不规范或不治疗可能对病情造成的影响, 要克服困难, 多与医生沟通, 在用药治疗方面, 可以根据经济条件和病情配合医生选择适宜于自己的药品治疗, 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另外, 糖尿病病人的家庭其他成员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在生活等方面给予病人适宜的关怀, 使病人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的病人感到被限制了生活的空间和自由, 因而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 整日沉浸在悲观、失望的情绪中, 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 甚至会产生愤怒心理, 尤其是当合并有慢性并发症时, 一部分病人, 会对健康失去信心, 产生悲观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4], 为此要让病人对未来医学发展充满希望, 消除悲观、失望心理, 对自己以后的健康充满憧憬与遐想, 坚定生活的信念。
满不在乎或拒绝的淡化心理是非常有害的, 这种心理常见于糖尿病早期的病人或老年人中, 症状较轻或无症状, 认为自己没有病或是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 对身体无大影响, 拒绝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 加之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认识不足, 不治疗或治疗不规范, 医嘱依从性差, 不配合医生护士治疗, 对疾病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的态度, 甚至拒绝接受治疗[5]。针对这种淡化心理状况, 首先要学习关于糖尿病知识, 了解糖尿病的发病症状及其危害, 要充分认识糖尿病不治疗、不规范治疗或是拒绝治疗所带来的危害, 决不能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的淡化态度对待之, 消除淡化心理;其次不要对社会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所迷惑, 相信什么只要吃了某某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 就可以根治糖尿病, 根据自身的个体差异, 遵从医嘱, 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要真正在战略上藐视它, 在战术上重视它。
3 饮食和运动治疗
目前, 国内外尚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 一旦患病往往终身带疾, 病人只有长期合理地坚持饮食疗法, 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摄入最低限度的糖类, 维持机体正常需要, 减少胰岛B细胞的负担, 促进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使尿糖消失, 从而有效地纠正糖代谢紊乱, 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因此,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一切治疗的基础。糖尿病病人的饮食首先是不吃或少吃甜食和多种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白糖, 红糖以及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 含糖类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等不宜大量进食。主食宜增加粗杂粮 (如燕麦片、玉米面、莜面) 等的比例, 这些可以减少对血糖的影响。蛋白质来源以大豆及其豆制品为主, 因此可吃适当的豆制品。肉类可选用瘦肉、鱼肉、禽类等脂肪含量低的品种, 避免油腻、油炸、高脂和高胆固醇食物。由于蔬菜所含膳食纤维多、水分多、供热能低、具有饱腹作用, 因此感到饥饿时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 用水煮后加一些佐料拌着吃。此外, 应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 可以少量多餐, 但需与药物治疗相配合, 定期复查空腹及餐后的血糖。
在饮食的控制中, 家属的支持非常重要, 糖尿病病人家属应对病人的饮食给予了解和调理, 病人的饮食原则是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 合理分配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 一般比例为糖类占总热量 55%、蛋白质占总热量20%、脂肪占总热量25% , 胆固醇摄入限制在300 mg以下, 因为脂肪摄入过多易引起酮症酸中毒, 每日需要的总热量可按劳动强度分为轻、中、重, 同时应注意饮食应清淡, 富含纤维素, 应用低钠盐保证病人每日正常3次正餐, 做到不吸烟、不喝酒。
辅助的运动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运动疗法的原则是因人因地而异, 循序渐进, 相对定时、定量、适可而止, 进餐后 1 h运动, 最好不要空腹运动, 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能增强脂肪细胞中酶的活性, 加速脂肪的分解, 促进多余脂肪的分解, 控制肥胖, 使血脂降低。运动疗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家属的理解支持显得很重要[6]。
4 小结
4.1 糖尿病的心理治疗很重要
因为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能导致糖尿病的发展和加重, 因此要对该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对健康充满憧憬与遐想,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定生活的信念[7,8,9,10]。
4.2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基础
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加上一定的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病治疗的“三驾马车”, 三者相结合就能对血糖实现良好控制。
家属支持, 持之以恒, 坚持治疗, 遵从医嘱就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且使血糖长期稳定, 实现达标治疗, 使病人提高免疫力, 增强体质,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干预,饮食治疗,运动康复
参考文献
[1]胡绍文, 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47-475.
[2]王奕.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探析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0) :1290.
[3]幺秋香.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00, 39 (11) :55.
[4]刘新美.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3) :1780.
[5]张艳芳.社区糖尿病病人心理健康调查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4, 22 (4) :432.
[6]陈艳.糖尿病饮食调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0:2-10.
[7]金瑞华, 郑洁, 王彦.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 2010, 24 (9C) :2449-2450.
[8]李彩君, 王东虎.2型糖尿病病人出院后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7B) :1844-1845.
[9]闫秀娟, 白玲, 刘丽华, 等.糖尿病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10, 24 (suppl.1) :86-87.
[10]龚意, 赵援, 朱惠, 等.个体化饮食运动方案对糖尿病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0, 24 (8A) :2002-2003.
饮食和运动治疗 篇2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1.“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人的心与身,何以有如此紧密联系? 因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三点一线形成了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心。碰到危机时,它们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体中的各种“资源”被重新调配,减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给,将重心放到心脏的供血和肌肉的运动中去,以让我们迅速应对危机。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贪婪、做坏事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
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
如果人是快乐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
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2.“目标”能激发生命活力
个案: 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教授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实验、写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英国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高了1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
再则,医学早就发现,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为何会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没有目标,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标”,那么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如果有目标呢? 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会勤于用脑。
科学家发现,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
科学家还发现,脑子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静时,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但用起脑来,脑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青年人。所以,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再则,“目标”可以激发生命活力,战胜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来日无多。但当他的儿子儿媳出车祸去世之后,他的病突然好了,因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动机、新的目标,即,他得抚养无依无靠的孙子。
还有,目标实现了,会让人非常快乐。
诺贝尔奖得主们之所以长寿,有个原因就是,功成名就、获得社会认可,带来了身心的巨大愉悦。要注意的是:
“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否则会起副作用。
再则,目标不一定要大,学习唱歌、组织旅游等都可以是目标。3.“助人为乐”有治疗作用
个案: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短暂的享受财富积累带来的快乐后,身体每况愈下,深刻反省后,他决定把财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并想方设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这让他心情格外轻松,同时,他不佳的健康状况也日渐好转了。
个案:107岁离世的邵逸夫,乐于助人是他高寿的一个原因。多年来,他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他创立的“邵逸夫奖”,基金高达50亿港元。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为何会如此? 美国有位医学研究员想了解此问题,他做了个研究:将106名未满20岁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义工组;另一组为义工后备组。
10个星期后,义工组的学生相比后备组,他们的炎症症状、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显著地降低了。助人,为何会产生医疗作用? 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4.长寿的首要秘诀是家庭和睦
个案:格鲁吉亚有位农妇活了132岁零91天。在她130岁时,有记者问她长寿的秘诀,她回答:首先是家庭和睦„„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积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对268名男性的跟踪调查也发现: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别人的关系,缺乏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危害与吸烟和不运动不相上下。
美国一位精神病学家一项长达25年的“人格与心脏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心胸狭隘、名利心重、敌视情绪强的人,死亡率高达14%;而心胸开阔、助人为乐、性格随和的人,其死亡率仅为2.5%。心脏病的发病率,前者也是后者的5倍。
分析其原因,他说:人际关系不好,令其心里充满着愤怒、怨恨、敌对和不满情绪,会致使交感神经时常处于亢奋状态,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得过多。
再则,人是群体动物,活着,就是活在人际关系中。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的人生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除生理需求外,均和人际关系有关,“需求”获得满足,即会收获快乐!“付出友善”会“收获友善”
个案: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介绍了一个女病人的故事:艾丽斯几年前因失恋得了抑郁症,离开东部老家,移居到中西部去生活。中西部生活节奏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温情。好几次,艾丽斯从停车场出来上车道,尽管车道上排着长长的车队,但总是有人给她让道。这种彬彬有礼、先人后己的行为,让艾丽斯深受感动。时间一久,艾丽斯也养成了给停车场出来的车让道的习惯,她喜欢这种友善的行为,每一次小小的“付出”,都会给她带来一种无可名状的快乐。一年以后,艾丽斯的抑郁症不治而愈了。5.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反应,如同人在山间呼喊发出的回声。“你善”,回声则“善”,如个案;“你恶”,回声则“恶”。有些人人际关系差,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的结果。为何个案的抑郁症会好了? 因为,“付出友善”,哪怕是对别人付出一个微笑,传递一个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就会增加,这种抗体能增强人的免疫系统。
饮食和运动治疗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40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采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自行设计的饮食治疗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前后2次评定生活质量差异有显著性( P <0.01),饮食治疗依从性差异有显著性(P <0.01)。生活质量与饮食治疗依从性有显著的正相关(r值=0.721,P<0.01)。结论:健康教育可以增强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饮食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健康教育;维持性血液透析;生活质量;饮食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57-01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研究表明[1],目前在国内、外选择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已超过90%。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饮食依从性是护理的重点。本研究通过观察我院患者采取健康教育对生活质量和饮食依从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年6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8.6±10.8岁。患者男女比例均衡、性别、病情程度、入院前生化指标的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问卷调查表由护理人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发放问卷前先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教育形式采用一对一教育和专题讲座、交谈、讨论。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向MHD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①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内瘘的保护、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等;②饮食及服药指导,如教会患者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以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同时限水、限钠;③心理指导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恰当的疏导,帮助其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治疗的信心;④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使其能更好地与医护配合.共同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1.3评分标准肾脏疾病生活质量量表,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患者的满意度和照护者之间的关系等维度,共有10个条目,按照1~4分进行评分和饮食治疗依从性的调查表。该表由16个条目组成,包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饮食治疗重要性,合理饮食的搭配,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运动量计算热量4个因子,按1~4评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饮食治疗依从性的比较见表1。
2.2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饮食治疗依从性相关性分析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饮食治疗依从性有显著的正相关(r=0.721,P<0.01)。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2]。健康教育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患者对疾病、治疗及自身状况会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及时发现病情的异常变化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通过患者对自身健康的主观感觉,包括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测评。逐渐成为综合评价透析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并重返社会。本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后,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饮食依从性明显高于教育前(P<0.01),说明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更加了解,心理得到有效的调整,同时使之能够主动的配合医生在饮食方面的治疗,更有益于病情的好转。同时研究本发现,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饮食治疗依从性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说明生活质量的提高,增强了患者饮食治疗的配合,有助于临床治疗,提示临床治疗应注意生活质量的观察,并且合理的饮食和自我护理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总之,健康教育对提高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饮食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临床有效的护理与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罗小萌.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自我护理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193-2194.
[2]刘仕艳,林惠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五“E”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99-891.
[3]郭海纹,崔岩,巍丽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06
饮食和运动治疗 篇4
1 单纯饮食干预
伦敦奥运期间BBC播放的《进食、断食和长寿》的纪录片在全球掀起了轻断食的热潮。追溯到食物匮乏的进化时代, 断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人体为应付断食而设计。在每日人体所需的总热量基础上减少20%~50%的能量摄入以达到减重目的的限制热量摄取法 (calorie restriction, CR) 仍然是大众最普遍的节食手段。虽然这种方法具有减肥效益, 但每天摄取食物处处受限且对热量摄入充满警觉, 多数人表示困难重重和沮丧失落。鉴于CR的弊端, 一种叫间歇性断食 (intermittent fasting, IF) 的方法经证实也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2]。不同于限制热量摄取法 (CR) 的是, 间歇性断食法 (IF) 只需受试者1~3 d/周限制饮食热量, 在非限食日可自由摄食。隔日断食法 (alternate day fasting, ADF) 是间歇性断食法 (IF) 的亚类, 它是“断食日” (限制75%的能量摄取) 和“自由摄食日” (随意进食) 交替进行所组成的。最近的研究表明, IF和ADF与CR都有减肥功效, 但哪种方法减重效果更佳还不得而知。在此将要探讨这两种饮食干预对减肥的功效哪个更胜一筹。
1 . 1 间歇性断食法的减肥效果研究
通过在MEDLINE Pub Med上使用关键词对文献进行搜寻并筛选后发现, 在两篇间歇性断食和7篇隔日断食的研究中揭示受试者体重均有变化。总体而言, 发现受试者的体重在3~24周的饮食干预下下降了3%~8%。在断食日为受试者提供食物似乎成为体重大幅下跌的关键因素。例如, 在Johnson等人的研究中, 每个断食日都为ADF的受试者提供320~380大卡的食物, 受试者体重经8周的实验干预下降了8%。类似的, 其他下降6%~7%的ADF的8周实验也同样在断食日为受试者提供了食物。Bhutani等学者的ADF的实验却是个例外。在长达12周的试验下, 受试者的体重经确认只下降了4%。体重下降受限的事实是在整个实验中, 只在前4周为受试者提供了食物, 后8周由受试者自行解决断食期的食物。另一个影响体重下降幅度的因素似乎是每周断食的次数。不足为奇的是, 与受试者只需轻断1~2次/周的IF相比, ADF高达3~4次/周的减重速率更高。一般而言, ADF体重下降约0.75 kg/周, IF下降0.25 kg/周。临床医生便针对想要快速减肥的患者推荐ADF策略, 想要以较慢的步调减肥的患者提供IF的处方。
1 . 2 限制热量摄取法的减肥效果研究
在10篇CR的实验中显示受试者的体重都有所变化。来自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 受试者在6~24周的CR干预后体重下降幅度为4 %~ 1 4% 。受试者参与C R的周期越长, 体重下降幅度越大。在Larsen-Meyer等学者的研究中, 超重的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以下3组: (1) 每天限制摄入50%的热量; (2) 每天限制摄入25%的热量; (3) 每天自由摄食的控制组。经过24周的干预, 结果显示, 与每日25%的热量限制组体重下降 (10%) 情况相较, 每日50%的热量限制组的受试者体重下降 (14%) 幅度更大。在其他研究者的试验中得出的结果也是如此。在进行CR实验时, 食物中的大量营养素成分配给比例似乎对减重效率未产生影响。Melanson等学者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采用每日30%的热量限制的低能饮食与每日30%的热量限制的低糖指数饮食进行比较, 12周后, 尽管两组受试者食用不同配比的营养元素, 但其体重下降百分比却极为接近 (4%~5%)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超重和肥胖个体、男性和女性在通过CR实验后, 结果显示体重下降百分比趋于一致。年老者与年幼者通过类似实验证明体重下降程度没有差异。例如, 在Deluis等人的研究中就发现老年男性与女性在为期12周每日限制25%的能量摄取与类似实验干预下的中年人在实验结束后减重程度相当。因此, 不同性别、年龄以及BMI等级的受试者在进行类似CR的试验时其体重下降程度趋于一致。
1.3 小结
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周期, 与IF/ADF相比, CR法的减重效果更佳。限制摄入热量程度越大、干预周期越长减重效果越佳。IF, ADF和CR似乎对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和儿童以及糖尿病前期人群都有减重的效果。
2 单纯运动干预
身体活动是改善慢性疾病的决定因素。我国在贯彻执行全民健身121工程时倡导“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等等”的政策, 但是, 这些建议能否对过重及肥胖群体的体重有所改善还不得而知。除此之外, 由于大多数人很少有运动空闲时间, 哪种运动模式对健康更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经归纳总结, 该文主要探讨以下两种运动减肥方法。
2 . 1 中低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减肥效果研究
有氧运动主要以完全燃烧体内多余脂肪促使其转化为热量和水, 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张少生等学者从脂肪内部的脂联素以及血清瘦素的细胞层面分析运用实验法对肥胖妇女实施了为期12周的有氧运动, 结果显示受试者体重、BMI、体脂百分比显著下降 (P<0.05) , 认为有氧运动可改变血脂水平, 促进机体更加健康。Patrick让其受试者在为期2~36周的时间内每日步行10 000步, 结果显示平均每天行走3 994步, 可降低体脂含量, 达到减肥效果。然而长时间的比较枯燥的有氧运动可能会导致肥胖者的厌倦心理, 难以继续坚持下去。
2 . 2 大强度间歇性运动的减肥效果研究
由于生活节奏紧凑, 大多数人缺乏大块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通常只在竞技运动训练中才应用的大强度间歇性运动经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推动, 慢慢进入了大众生活。汪军等学者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认为进行大强度间歇运动可达到较好的减肥效果。他分析指出, 由于在运动时会出现氧亏, 在运动后恢复期需要大量的脂肪供能偿还这部分的氧亏, 促进机体恢复同时可达到较好的减肥效果。De Araujo等人对肥胖青少年施加大强度负荷, 12周后受试者的BMI值下降了5%。最近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大强度间歇性运动的减肥效果已得到初步证实, 并且可能对不同部位的脂肪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相比, 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对燃烧腹部脂肪有更佳显著的效果。由于肥胖患者身体条件的限制, 这种运动方式对过重及肥胖患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3 小结
运动减肥干预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 同时也需要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
3 饮食干预和运动干预相结合的减肥效果研究
在大鼠实验中, 脂肪细胞的凋亡和肥胖程度会受到饮食和运动的双重影响。长期进行减肥研究和训练指导的专家通过实践证实了单一的运动而不控制饮食, 其减肥效果甚微, 而单纯的饮食干预虽然体重有所下降但同时也丢失了大量的瘦体重, 最终影响身体健康。对于过重及肥胖者, 采用饮食干预和运动相结合的手段是减少体脂含量保持或增加瘦体重的最佳选择。国外有氧运动的相关研究表明, 参加节奏感较强的动力性有氧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减肥效果较好。
4 结语
IF、ADF、和CR3种饮食干预对过重及肥胖症患者都有减重的功效。中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与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对过重及肥胖患者同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由于过重及肥胖患者属于特殊人群, 因此, 在选择干预手段时应遵循适宜原则, 并结合自身兴趣、遵从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干预策略, 持久地坚持下去才是最有效的减肥策略。
参考文献
[1]Suleen S Ho, Satvinder S Dhaliwal., Andrew P Hills, et al.The effect of 12 weeks of aerobic, resistance or combination exercise training o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the overweight and obese in a randomized trial[J].BMC Public Health, 2012, 12 (1) :704.
[2]Monica C Klempel, Cynthia M Kroeger, Surabhi Bhutani, et al.Intermittent fasting combined with calorie restriction is effective for weight loss and cardio-protection in obese women[J].Nutr J, 2012, 11 (1) :98.
饮食和运动对ICT干预的观察 篇5
1 对象
本组63例, 均从2005年初本市DM普查诊断的IGT患者中选取。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随意组。干预组38例, 女16例, 年龄55.8±9.3岁。随意组25例, 男16例, 年龄55.0±10.7岁。
2 方法
干预组:参加本市的糖尿病防治协会, 组织进行DM知识教育, 根据身高和劳动强度计算DM饮食, 调查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含量, 在原有活动量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天增加2~3个运动单位。每2~6个月在DM专科门诊咨询一次。随意组:维持以往生活习惯不变或任其随意改变。观察患者体质指数 (BMI)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空腹血糖 (KBS) 和服75克葡萄糖后2h血糖 (2hBS) 、空腹胰岛素 (FINS) 和服糖后2h胰岛素 (2hINs) 、糖化血红蛋白 (HbA1) 、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 D L-C) 。
3 结果
3.1 干预组和随意组前后2次各项检测结果见表1。
查与初查比较:*P<0.05, **P<0.01, ***P<<0.001, △两组之间比较P<0.001。
X2=9.692, P<0.01。
表1可见干预组BMI、FBS、2hBS、FINS、2hINS、TG均有显著降低, 有统计学意义, SBP、DBP、TC均稍有降低和HDL-C稍升高, 但没有显著差异。随意组FBS、2hBS、2hINS、TG均有显著性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BMI、TC稍有升高, 但无显著差异。干预组HbA1显著低于随意组, 有统计学意义。
3.2 干预组和随意组转变成DM和糖耐量正常 (NCT) 的例数 (见表2) 。
表2可见, 干预组DM发病率显著低于随意组, 而且有60.53%的患者转为正常, 而随意组DM5年发病率高达36.00%, 平均年发病率7.20%, 较干预组显著升高。
4 讨论
饮食和运动是DM的基本治疗措施,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能使DM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IGT是2型DM的前期阶段, 由于ICT患者B细胞仍有足够的代偿能力, 所以在此阶段进行合理的干预治疗, 可使绝大多数ICT患者的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 非药物干预治疗可使发生DM的危险下降20%~50%.IGT患者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 则每年以10%~15%的自然转归而发展到DM。本文采用饮食和运动对IC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 结果FBS和2hBS显著降低, 不仅使IGT患者的DM发病率显著降低, 而且有60.53%的IGT患者转为正常, 阻止和逆转了DM的发生和发展。而未进行干预治疗的随意组FBS和2hBS显著升高, DM5年发病率达36%, 年发病率7.20%, 说明ICT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就有可能在近几年内迅速发展成D M。
通过对ICT患者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 FINS和2hINS均显著下降, 提示胰岛素低抗减轻, 缓解了高胰岛素血症。体重、TC显著降低, 血压、TC稍有降低, 如果长期坚持将收到更显著的成效, 达到消除引起DM、高血压、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的目的。2hINS在随意组显著升高, 提示胰岛抵抗加重, TC显著升高说明糖代谢导致了脂肪代谢紊乱。
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对ICT患者进行了干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糖尿病 (DM) 。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随意组, 干预组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 观察2组体质指数、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结果FBs、zhBS、zhINS、TG、HbAl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饮食,运动,糖尿病,糖耐量,减低 (ICT)
参考文献
[1]潘孝仁, 胡英华, 胡英华.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530例糖耐量低减人群6年前瞻性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 1995, 34 (02) :108~112.
[2]阳光辉.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减低15例病人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5, 3 (11) :78.
饮食和运动治疗 篇6
关键词:饮食结合运动疗法,糖尿病,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方式发生率翻天覆地的变化, 患有糖尿病等“富贵病”的人越来越多。一旦患有糖尿病, 便会伴随患者终生, 不但危害患者的健康,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1], 所以, 寻求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话题。规律的饮食和合理的运动都是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两者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 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 (52.2±7.8) 岁;对照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 (53.1±7.5)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一般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饮食结合运动疗法。首先传授给患者计算自身每日需要摄取的热量和选择食物的方法, 结合患者的个人饮食习惯、实际病情等情况制定相应的食谱以供参考, 同时也要传授患者测量血糖的方法。此外, 要求患者每天在饭后1~1.5h期间运动, 一次0.5h左右, 可以进行慢跑、打太极、步行等有氧运动, 不要剧烈运动。要求患者每4w到医院进行一次复诊。
1.3 观察指标
监测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用葡萄糖化酶法测定血糖水平,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疾病, 其发病因素有多种, 如遗传、饮食习惯、代谢异常等, 高血糖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2]。治疗糖尿病最主要的是控制血糖, 若控制不好, 则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难以治愈。饮食和运动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在众多研究中可见其疗效。在此次研究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患者没有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来达到自我保健目的的意识, 对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比如生病时基本完全依赖于药物治疗, 认为控制饮食就是尽量少吃、限制摄入糖分, 甚至有病人长期不进食米饭和水果, 认为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进展, 同时没有认识到运动的诸多益处。
制定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 通过摄入均衡的膳食营养和科学地控制糖分的摄取量,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运动可以帮助骨骼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 从而提高胰岛素转运血糖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使细胞内的葡萄糖更加有效地转运磷酸化, 极大增加肌糖原合成, 使得餐后血糖下降, 改善心肺和机体代谢功能[3]。笔者通过对患者施以饮食结合运动疗法,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结果中可知, 患者在接受该疗法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情况明显优于仅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 饮食结合运动疗法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治疗糖尿病具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意, 赵援, 朱惠, 等.个体化饮食运动方案对糖尿病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0, 24 (8) :2002-2003.
[2]孙洪艳, 陈青云, 夏宁, 等.强化饮食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和成本效果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28 (6) :860-863.
饮食和运动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社区糖尿病患者88例,其中男43例,女45例,年龄40~65(56.3±8.2)岁,所有患者检查均诊断为糖尿病患者,排除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者。按照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56.9±8.0岁,病程3~9年。观察组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57.5±8.7岁,病程3~7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治疗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服用降糖药物,观察组患者给予功能锻炼、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措施,在服用降糖药物基础上由营养师和运动师制定具体方案。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计算每天所需的糖、脂肪和蛋白量等物质的含量,制定科学配餐方案。在运动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和各项体格检查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样式,运动时间应严格控制在每日30min左右,两组患者疗程均为90d。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血糖和尿糖达到正常标准;有效:患者血糖和尿糖能够在较好的控制标准以内,血糖≤8.0mmol/L;无效:血糖≥8.0mmol/L,尿糖在(2+)以上。显效和有效计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TC)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效果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见表2。
3 讨论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救治经验认为,糖尿病虽无法根治,但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饮食控制并结合相应的运动,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手段,可以通过科学控制饮食达到减低血糖含量的目的[3]。同时,患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病情及体质情况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运动,加快新陈代谢,加速利用葡糖糖,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4]。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总之,药物联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治疗社区糖尿病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摘要:选取2009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社区糖尿病患者88例,按照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服用降糖药物,观察组给予药物联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90d,观察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观察组治疗后血糖等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联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治疗社区糖尿病的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物,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糖尿病
参考文献
[1]王洪阁.糖尿病科室的管理和对病人的饮食、运动、心理、药物指导[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1(2):265.
[2]熊艳飞.饮食干预结合药物对2型糖尿病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3):46-48.
[3]阎霞.糖尿病饮食治疗卡的设计及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20-21.
饮食和运动治疗 篇8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09-08~2012-05门诊和住院的NAFLD患者135例, 其中男74例, 女61例;年龄34~72岁, 平均 (38.4±22.5) 岁。诊断标准参照文献[3];痰湿瘀阻证辨证标准参照文献[4]。将13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 (55例) 和治疗组 (80例) , 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饮食、运动干预
对照组与治疗组均给予饮食、运动干预, 处方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5]。饮食处方以“地中海饮食”为原则, 根据患者体重及活动强度确定每日所需总热量, 合理控制每日热量摄入, 调整饮食结构。运动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 根据患者肥胖程度、脂肪肝轻重制定运动种类、强度、时间、频率等。
2.2 药物治疗
对照组:脂必泰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 每次1粒口服, 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 基础方为黄芪、泽泻、郁金、柴胡、丹参、山楂、葛根、何首乌等, 肝气郁滞加枳壳、莪术、白芍、升麻;痰湿内盛加半夏、佩兰、香附、厚朴;痰瘀互结加浙贝母、砂仁、郁金、王不留行。疗程为3个月。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6]标准。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2。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下同)
3.4 两组治疗前后肝脾CT值比较
见表3。
4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不良生活饮食方式的盛行, 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呈年轻化趋势, 并终将成为终末期肝病的重要病因。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发现治疗NAFLD的特效药物, 因此, 加强NAFLD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研究,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 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防病治病具有重要意义。
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 控制饮食可有效地降低体重, 促进肝内脂肪减少, 改善胰岛素抵抗及代谢水平, 而合理有效地运动可减少体内脂肪, 减轻体重, 降低血脂, 减少内脏脂肪的沉积, 防治脂肪肝的形成。化学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血脂、保护肝功能, 但存在肝脏病理变化不能改善、BMI增加、离心性肥胖、停药后反弹等缺点。中医药治疗NAFLD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特点[7,8,9]。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过食肥甘厚腻, 湿浊内生, 阻于肝络”, 即痰湿瘀阻为NAFLD主要病机[10]。治宜疏肝健脾、祛湿化浊。方中柴胡、香附、郁金、黄芪疏肝健脾;丹参、山楂、枳壳、泽泻、半夏、佩兰、厚朴、砂仁等祛湿化浊。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组ALT、AST、TC、TG、HDL、LDL、肝CT值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对照组比较ALT、AST、LDL、肝脾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 中医药联合饮食、运动干预治疗, 可以保肝、降脂、减肥, 对NAFL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草案) .肝脏, 2001, 6 (3) :附2.
[2]杨钦河, 凌家生, 吴伟康, 等.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用药规律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5, 20 (9) :525.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010年修订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3) :163.
[4]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北京:中国科技医药出版社, 2002: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试行) .2003:24.
[6]陈珺明, 田淑霞, 王兵, 等.复方中药联合行为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90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 (4) 336.
饮食和运动治疗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参加合肥诺康营养中心2009年度夏令营的肥胖中小学生, 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作为判定标准[3], 排除遗传、内分泌、代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或因使用药物所诱发的肥胖, 共19人, 均为单纯性肥胖。干预对象共19名, 最小9岁, 最大18岁, 平均年龄 (12.84±3.04) 岁;其中男生13人, 女生6人。根据各年龄阶段超重与肥胖的判定标准, 超重1人, 肥胖18人。
1.2 方法
对受试者采取全封闭统一管理的模式, 统一吃、住、运动训练。干预时间为21 d。根据受试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配餐, 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计划, 且在专业教练的严格指导和监督下完成。
1.2.1 饮食干预
每日提供三餐减肥膳食, 按照同类互换的原则,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配制1周食谱。此外, 每天补充维生素片剂 (每100 g含维生素A 56 290 μg, 维生素B1 120 mg, 维生素B2 120 mg, 烟酸1 270 mg, 维生素E 1 200 mg, 维生素C 7 900 mg, 维生素B6 130 mg, 叶酸17 230 μg, 维生素D 280 μg) 、钙镁D片和营养棒 (每100 g含能量1 506 kJ, 蛋白质20 g, 脂肪13 g, 碳水化合物5 g) , 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对能量和营养素的基本需要, 保证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摄入充足, 总能量控制在6 276~8 368 kJ。干预时间为21 d。食谱举例见表1。
1.2.2 运动干预
以体能训练为主, 辅以身体灵活性及协调性训练, 强度中等, 能为所有的研究对象接受。每日训练项目包括队列训练、中长跑、垫上运动、有氧操、器械锻炼、趣味游戏, 每周3次游泳运动。运动处方见表2。
1.2.3 健康教育
以授课、讨论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包括肥胖的诊断标准、体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肥胖的危害、导致肥胖的行为和饮食因素、与肥胖相关的饮食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1.3 资料收集与分析
干预前对同意参加研究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基本情况、饮食行为和健康相关行为等, 体格测量采用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和皮脂厚度等形态指标。在干预期间, 每天记录和测量研究对象食物的摄入种类和摄入量及体质量等指标, 干预结束后, 笔者对研究对象的各项体格指标进行再次测量。
采用EpiDate 3.1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1.4 质量控制
首先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在合肥市某中学初二年级30名学生中进行预调查, 及时发现并更改问卷的不合理内容。对调查及协助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确保对调查问卷的理解。对各项体格指标的测量规范化, 测查人员均受过专门培训, 并相对固定, 体能训练由专业教练指导。对每天完成的问卷及时进行检查, 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对漏缺问卷及时补填等补救措施。资料采用EpiData 3.1进行双录入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避免误差。
2 结果
2.1 干预期间的生活行为与习惯
在为期21 d的封闭训练中, 全部受试者均能严格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活动, 坚持并完成预定的运动计划。19名干预对象每天就餐次数及时间比较规律, 只有2名儿童每天吃2餐, 其他儿童有10人早餐偶尔不吃 (每周1~2次) 。虽然大部分儿童都知道蔬菜水果对自己身体健康是重要的, 但是食物喜好还是以肉类食物为主, 平时喜爱的零食以薯条等膨化食品和冰淇淋为主。在干预期间选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配制食谱, 并按照同类互换的原则制定1周食谱。干预期在中餐和晚餐前分别补充1根营养棒, 每日补充钙镁D片和维生素片剂各1片, 每日所提供能量为6 276~8 368 kJ, 蛋白质146.6 g, 脂肪64.5 g, 碳水化合物50.8 g, 膳食纤维13.9 g, 维生素A 3 560 μgRE, 硫胺素3.6 mg, 核黄素3.5 mg, 维生素C 252.4 mg, 钙672.0 mg, 铁30.4 mg, 锌18.0 mg。
2.2 体格指标
2.2.1 干预前后营养评价分级变化情况
见表3。
2.2.2 干预前后体质量变化情况
在试验期间, 儿童体质量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人均减少 (7.27±1.72) kg, 其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3 干预前后各项体格测量结果比较变化情况
经过干预, 受试者体质量明显降低, 对各干预对象干预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等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肥胖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单纯性肥胖[4]。儿童时期肥胖可以使发生MS的各种危险因素聚集, 给成人以后的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 应控制和预防肥胖发展, 以降低MS及成年时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风险[5]。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越早, 持续时间越长, 出现代谢综合征等健康危险的可能性越大[6]。因此, 防治儿童青少年MS及相关疾病迫在眉睫。
本试验主要从运动、营养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对肥胖儿童进行综合干预, 以达到科学减肥的目的。此次干预短期效果较好, 19名受试者在干预期体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能够改善超重肥胖中小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形态指标 (如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等) 。营养干预主要采用高蛋白低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案, 能量控制在6 276 kJ左右, 各种营养素基本满足肥胖儿童的需要, 其中主食摄入少, 使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不太适宜, 不适于长期干预, 但是可以适当选择血糖生成指数 (GI) 较低的食物。在进行运动和营养干预时, 采取家庭与个人相结合的宣传教育, 定期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和个体营养咨询, 提示单纯性肥胖症患儿家长应主动关心患儿的体质量变化, 尽可能做到科学配餐, 协助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助其早日康复。
目前, 大部分肥胖干预研究都缺乏长期效果评价, 无法了解干预措施对儿童肥胖产生的远期影响[7]。有研究发现, GI在预防和控制某些慢性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很强的可操作性[8]。长期摄入高GI的食物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9]。因此, 降低人们膳食GI可相应降低其发生的危险性。Janet等[10]研究发现, 低GI的饮食在青春前期儿童控制体重或减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儿童肥胖的治疗比较复杂, 且容易反弹, 所以重在预防, 而家庭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儿童肥胖的预防中一定要重视家庭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的重要性。
但是此次研究也存在着不足: (1) 利用GI选择食物饮食干预方法是一种比较新的减肥方法, 可接受性强, 相对传统低脂饮食来说减肥效果更好[11]。但是主食摄入少使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 脂肪和蛋白质摄入偏多,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不太适宜, 不适于长期干预, 可以考虑适当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 如在米饭中加入燕麦等。 (2) 样本量比较小, 只有19人, 年龄在9~18岁之间, 年龄分布不尽合理。 (3) 由于本试验采用的是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 故干预对象的依从性、可行性、有效性都较好, 但鉴于时间和条件所限, 无法长期追踪该对象在离开夏令营后的体质量和健康状况的实际变化情况, 尤其是不能观察到肥胖者体质量反弹的情况及如何予以干预。这也是以后的研究中将关注和打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4) 本次只是试验性研究, 对干预对象干预前后自身指标进行了对照, 如果同时采用平行对照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则更具有说服力。
摘要:目的 对单纯性肥胖中小学生采用饮食、运动和健康教育的综合干预方法, 观察和评价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以参加合肥诺康营养中心夏令营的19名肥胖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为期21 d的封闭式群体干预, 干预措施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健康教育, 对干预前、后的体重及其他体格指标进行比较和统计学检验, 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19名受试者在干预期体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人均减少 (7.27±1.72) kg, 干预前、后的平均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45, P<0.01) 。其他与肥胖相关的体格指标也都有明显改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饮食、运动和健康教育联合综合干预方式对单纯性肥胖中小学生的减肥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饮食习惯,运动活动,健康教育,肥胖症,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林中.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6, 33 (5) :270-274.
[2]熊琰, 王莉娜, 王蓓.我国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4) :375-378.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97-102.
[4]闫淑娟, 滕红红, 陈欣欣.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症群体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儿童保健志, 2007, 15 (6) :591-593.
[5]史壮丽, 任彩霞.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 (13) :1041-1042.
[6]LI YP, YANG XG, ZHAI FY, et al.Disease risks of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a.Biom Envir Scien, 2005, 18 (6) :401-410.
[7]吴双胜, 马军, 王海俊.儿童肥胖综合干预效果研究进展.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8) :955-957.
[8]LUDWIG DS.The glycemic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relating to obe-sity,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A, 2002, 287 (18) :2414-2423.
[9]王红伟, 杨月欣.餐后血糖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卫生研究, 2006, 35 (2) :234-237.
[10]JANETM, WARRENC, JEYAK.Henry and vanessa simonite.Lowglycemic index breakfasts and reduced food intake in preadolescentchildren.Pediatrics, 2003, 112 (5) :e414-e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