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2024-10-20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精选11篇)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惠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病情稳定后48小时开始康复治疗,对照组在第15天左右开始康复训练,3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BI评分、Brunnstrom分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既能最大限度地重塑肢体功能,又能预防并发症出现,对预防残疾、降低致残率、减轻致残程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急性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20~150/10万,其存活者中致残率高达70%以上[1]。为降低致残率,给予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其回归社会,是现代临床康复的重点课题。本文于患者发病早期即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并伴有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认知障碍;排除原发疾病未控制、恶性肿瘤、智能或交流障碍、视觉障碍、体质虚弱或入组期间出现各类并发症而不能继续治疗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1~72岁,平均62.8±,3.1岁,病程2~12周,平均10.1±1.9周;脑梗死16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1.4±3.2岁,病程1~12周,平均10.3±2.1周;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于15天后开始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气功治疗等,肌肉或关节疼痛者配合中草药循经热敷。目前对早期康复治疗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康复训练时间为发病后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增强肌力等早期康复治疗[3];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无明显高颅压症状和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在此理论指导下,治疗组于病后第2天即在床上进行体位摆放、被动运动、翻身等康复措施,以预防并发症(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炎、关节挛缩变型、肩手综合征等)、抑制肌痉挛,同时促进正常的身体姿势和平衡反应恢复。两组康复治疗均每次30min,每天2次,1个月为1个疗程,3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标准评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4]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

治疗后,治疗组的Brunstrom分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后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3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否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是康复成功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选用的改良Barthel指数及Brunstrom分期能较全面地反映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运动功能及ADL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康复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重获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康复方法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方面作用不太明显,而早期康复治疗正可弥补其不足,通过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以激活患者的神经和反射能力,促进大脑功能重组,实现肢体早期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5]。脑卒中康复治疗介入越早,其康复效果越好。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抑制或减少联合反应及联带运动的出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不增加或降低住院总费用[6],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德莉,周淑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杂志,2001,17(6):45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余慧华,傅志雄.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3):158.

[4]袁东运.早期高压氧与康复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4(18):158-160.

[5]马惠莉,李玉敏,赵巧艳,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5):737-738.

[6]姜从玉,胡永善,吴毅,等.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0):604-607.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运动治疗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进行具体操练,以促使病人康复的一类疗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运动治疗工作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治疗技术的原理和技巧,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各种运动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运动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二、掌握运动治疗技术中各种训练技术的操作要点。

三、掌握常见病的运动治疗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学时分配

序号

单元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运动疗法概论

0

体位转换训练技术

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关节牵引技术

增强肌力技术

耐力训练技术

0

肌肉牵拉技术

关节松动术

平衡功能训练技术

协调功能训练技术

步行功能训练技术

呼吸训练技术

医疗体操

肌肉功能恢复技术

合计

114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节

运动疗法概论(理论2学时;实践0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重点讲授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讲授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节

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理论2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2.讲授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重点讲授偏瘫、截瘫患者体位转换的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偏瘫、截瘫患者体位转换的训练方法。

2.熟悉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了解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体位转换训练技术

第三章节

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10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2.重点讲授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3.讲授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介绍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5.重点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6.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6.了解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上肢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2.下肢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第四章节

关节活牵引技术(2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四肢关节功能牵引的特点、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作用机制。

2.讲授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3.重点讲授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方法。

2.熟悉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3.了解四肢关节功能牵引的特点、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作用机制。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方法

第五章节

增强肌力技术(20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神经纤维损伤时的变性与再生、运动麻痹的恢复机制及神经损伤程度分类。

2.讲授肌肉的构造、分类及肌力下降的原因、恢复机制。

3.重点讲授肌肉的理化特性,促进肌力恢复的基本原则,肌力增强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注意事项及适应范围。

4.讲授上肢和下肢各肌群的功能及其神经支配。

5.重点讲授增强上肢和下肢肌群肌力的抗徒手阻力训练方法。

6.讲授增强上肢和下肢肌群肌力的抗器械阻力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肌肉的理化特性,促进肌力恢复的基本原则,肌力增强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注意事项及适应范围。

2.熟练掌握增强上肢和下肢肌群肌力的抗徒手阻力训练方法。

3.熟悉神经纤维损伤时的变性与再生、运动麻痹的恢复机制及神经损伤程度分类。

4.熟悉肌肉的构造、分类及肌力下降的原因、恢复机制。

5.熟悉上肢和下肢各肌群的功能及其神经支配。

6.熟悉增强上肢和下肢肌群肌力的抗器械阻力训练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增强上肢肌群肌力技术

2.增强下肢肌群肌力技术

第六章节

耐力训练技术(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肌肉耐力训练与全身耐力训练的概念和作用。

2.重点讲授肌肉耐力训练与常用的全身耐力训练方法。

3.重点讲授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肌肉耐力训练与全身耐力训练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肌肉耐力训练与常用的全身耐力训练方法。

3.掌握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肌肉耐力训练与常用的全身耐力训练方法

第七章节

肌肉牵拉技术(8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肌肉牵拉程序及注意事项。

2.重点讲授被动牵拉与主动抑制的概念。

3.重点讲授被动牵拉技术的操作方法。

4.讲授主动抑制的目的及方法。

5.讲授肌肉的特性。

6.重点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肌肉的被动牵拉技术及其操作方法。

7.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肌群自我牵拉技术的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被动牵拉与主动抑制的概念。

2.掌握被动牵拉技术的操作方法。

3.掌握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肌肉牵拉程序及注意事项。

4.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肌肉的被动牵拉技术及其操作方法。

5.熟悉主动抑制的目的及方法。

6.熟悉肌肉的特性。

7.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肌群自我牵拉技术的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上肢肌肉牵拉技术

2.下肢肌肉牵拉技术

第八章节

关节松动技术(22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关节松动术的基本理论。

2.重点讲授上肢、下肢、脊柱关节松动技术的操作方法。

3.重点讲授上肢、下肢、脊柱关节松动技术的治疗作用。

教学要求:

1.掌握上肢、下肢、脊柱关节松动技术的操作方法。

2.掌握上肢、下肢、脊柱关节松动技术的治疗作用。

3.了解关节松动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2.下肢关节松动技术

3.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第九章节

平衡功能训练技术(6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2.讲授平衡功能训练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3.重点讲授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训练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训练技术。

2.熟悉平衡功能训练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3.了解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平衡功能训练技术

第十章节

协调功能训练技术(4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2.重点讲授协调功能训练技术操作方法及训练顺序和要点。

3.介绍佛伦克尔体操训练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协调功能训练技术操作方法及训练顺序和要点。

2.熟悉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3.了解佛伦克尔体操训练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协调功能训练技术

第十一章节

步行功能训练技术(6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步行功能训练的对象及条件。

2.介绍拐杖的分类和选择。

3.重点讲授步行功能训练技术和训练前准备。

教学要求:

1.掌握步行功能训练技术和训练前准备。

2.熟悉步行功能训练的对象及条件。

3.了解拐杖的分类和选择。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步行功能训练技术

第十二章节

呼吸训练技术(2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膈肌呼吸以及缩唇呼吸的作用机制。

2.介绍呼吸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重点讲授膈肌呼吸以及缩唇呼吸的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膈肌呼吸以及缩唇呼吸的训练方法。

2.熟悉膈肌呼吸以及缩唇呼吸的作用机制。

3.了解呼吸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呼吸训练技术

第十三章节

医疗体操(6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医疗体操的应用目的及特点。

2.讲授医疗体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重点讲授医疗体操的编排要点、医疗体操的特点和编排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医疗体操的编排要点、医疗体操的特点和编排方法。

2.熟悉医疗体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了解医疗体操的应用目的及特点。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医疗体操训练方法

第十四章节

肌肉功能恢复技术(18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构成及功能。

2.介绍中枢性瘫痪的恢复理论。

3.讲授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4.重点讲授各类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应用原理及操作技术。

5.讲授各类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适应范围。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类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应用原理及操作技术。

2.熟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构成及功能。

3.熟悉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4.熟悉各类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适应范围。

5.了解中枢性瘫痪的恢复理论。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疗法

方法

3.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

技术

5.运动再学习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通过生理调节机制,以达到治疗、康复和预防疾病。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物理因子治疗工作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原理和技巧,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二、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各种技术的操作要点。

三、掌握常见病的物理因子治疗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学时分配

序号

单元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物理因子治疗概论

0

2 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3 低频脉冲电疗法

4 中频电疗法

5 高频电疗法

6 光疗法

7 石蜡疗法

8 水疗法

9 冷疗法

10 超声波疗法

11 磁疗法

12 生物反馈疗法

13 合计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节

物理因子治疗概论(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物理因子治疗的概念和直接作用的作用机制。

2.讲授物理因子治疗的神经反射作用和体液作用的作用机制。

3.介绍物理因子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掌握物理因子治疗的概念和直接作用的作用机制。

2.熟悉物理因子治疗的神经反射作用和体液作用的作用机制。

3.了解物理因子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第二章节

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电化学基础。

2.讲授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治疗作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及导入的药物离子。

3.重点讲授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2.熟悉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治疗作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及导入的药物离子。

3.了解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电化学基础。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第三章节

低频脉冲电疗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低频电的作用原理和治疗作用及其三种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的操作方法。

2.介绍三种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的仪器类型及特点。

3.重点讲授低频电的定义和各种低频电刺激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掌握低频电的定义和各种低频电刺激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熟悉低频电的作用原理和治疗作用及其三种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的操作方法。

3.了解三种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的仪器类型及特点。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

第四章节

中频电疗法(5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中频电疗法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

2.重点讲授等幅中频、干扰、调制中频点疗法的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

3.讲授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点疗法操作技术。

4.介绍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点疗法的设备与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中频电疗法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

2.掌握等幅中频、干扰、调制中频点疗法的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

3.熟悉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点疗法操作技术。

4.了解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点疗法的设备与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常用中频电疗技术

第五章节

高频电疗法(5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高频电疗法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给予低频和中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不同点。

2.重点讲授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概念、治疗特点及临床应用。

3.讲授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设备与方法。

4.介绍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高频电疗法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给予低频和中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不同点。

2.掌握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概念、治疗特点及临床应用。

3.熟悉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设备与方法。

4.了解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常用高频电疗技术

第六章节

光疗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物理学基础。

2.讲授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治疗作用、设备仪器,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和最小红斑量及其测定。

3.重点讲授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2.熟悉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治疗作用、设备仪器,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和最小红斑量及其测定。

3.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物理学基础。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技术

第七章节

石蜡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石蜡的特性。

2.讲授石蜡疗法的作用原理、治疗作用和再生方法。

3.重点讲授石蜡疗法的使用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石蜡疗法的使用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2.熟悉石蜡疗法的作用原理、治疗作用和再生方法。

3.了解石蜡的特性。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石蜡疗法技术

第八章节

水疗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水疗技术的分类。

2.讲授水疗技术的基本作用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水疗技术的设备仪器。

3.重点讲授各种水疗技术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水疗技术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2.熟悉水疗技术的基本作用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水疗技术的设备仪器。

3.了解水疗技术的分类。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水疗法技术

第九章节

冷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冷疗法的概念。

2.介绍冷疗法的作用机制。

3.重点讲授冷疗法的禁忌证和冷疗法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冷疗法的禁忌证和冷疗法的应用。

2.熟悉冷疗法的概念。

3.了解冷疗法的作用机制。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冷疗法技术

第十章节

超声波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2.讲授超声波对人体的作用及治疗作用。

3.了解超声波疗法的操作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2.熟悉超声波对人体的作用及治疗作用。

3.介绍超声波疗法的操作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超声波疗法技术

第十一章节

磁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磁疗法的作用原理及治疗作用。

2.讲授磁疗法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介绍磁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掌握磁疗法的作用原理及治疗作用。

2.熟悉磁疗法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了解磁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磁疗法技术

第十二章节

生物反馈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生物反馈疗法的定义。

2.讲授生物反馈疗法的作用原理。

3.重点讲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

4.介绍其他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反馈疗法的定义。

2.掌握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

3.熟悉生物反馈疗法的作用原理。

4.了解其他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3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脑卒中;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56-02

脑卒中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185~700/10万人,死亡率约为44.7~185/10万人,其中约有2/3的患者预后不良造成残疾,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技能指导,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康复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本研究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6例。纳入与排除标准:①通过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等确诊脑卒中。②患者均为初次脑卒中,且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排除不能完成6周康复护理的患者。④排除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25±7.36)岁;脑卒中病程(3.16±1.03)d。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4±7.55)岁;脑卒中病程(3.28±1.13)d。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电监护及常规康复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病情评估:康复护理前对患者运动功能、理解程度、恢复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评估,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程序提供依据。②急性脑水肿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病情分期阶段进行康复训练计划。第一阶段即急性脑水肿期(发病1~7d内)由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患者康复训练计划,由护士指导进行一对一训练,具体包括功能体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定时皮肤按摩刺激,每个内容2h进行一次,每次持续15~20min,可配合家属一同进行。③弛缓期康复护理:第二阶段即弛缓期(发病8~14d),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患者进行卧床运动包括卧床单双桥运动、排尿、排便,鼓励患者上举双手、握拳、夹腿、起床等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指导患者卧床时进行提肛训练以提高膀胱功能,同时,可预防便秘。在患者病情稳定期卧床时可指导患者抓取重物、刷牙、穿衣等基础日常生活训练。④痉挛期康复护理:第三阶段即痉挛期(发病15~21d),此阶段患者具有一般运动功能,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ADL),此阶段主要指导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平衡杠行走、上楼、下楼及语言功能训练,每日2~3次,每次持续约30min。注意陪护防止跌倒,同时,注意强度不要太大,防止低血压性休克及低血糖发生。⑤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并增加水的摄入以预防便秘。⑥并发症护理: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每天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及咳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肺功能。每天清洁患者卧床部位,使用湿热毛巾擦拭患者背部、臀部。对有褥疮的患者进行消毒换药,使用碘伏清洁褥疮伤口。使用冰棉棒擦拭患者口腔有助于刺激患者咽反射,依据患者口腔内pH值选择合适的漱口液,一般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及硼砂溶液效果较好。病房保持通风换气,地面与墙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患者进食时应将病床调整至30度以上,指导患者将头偏向喂食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后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及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由表1可知,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由表2可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合并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研究表明[5-6],脑卒中发病前3个月为康复护理效果最佳时期,目前临床大多数护理干预多关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忽略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康复护理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具体包括病情评估、分阶段康复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针对患者脑卒中运动功能缺损程度制定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运动能力,还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有效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

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不能单纯强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护理干预主要从患者自身病情入手,着手运动功能改善,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康复时期采取不同手段。脑卒中早期主要选择卧床康复护理,保证患者病情稳定的同时,逐渐进行力量训练,可以刺激患者大脑皮层兴奋。研究表明[8],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卒中后瘫痪的发生率。此外,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病情稳定采取多方位、适量强度、实用性的运动功能指导,例如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外展、外旋或外翻的训练,有助于患者提物、抓取、行走等活动,为保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供了基础[9]。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不仅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还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宏, 王彦丽, 刘海萍,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1, 33(10):1594-1595.

[2]钟梅.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改善的应用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8):14-15.

[3]广珊珊, 姜丹.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12, 27(1):53-54.

[4]金晓琼, 陈欣琼, 林斯,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4):373-375.

[5]Duncan P W, Propst M , Nelson S G. Reliability of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sensorimotor recovery following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J]. Physical Therapy, 1983, 63(10):1606-1610.

[6]张雅静, 张小兰, 马延爱,等. 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5):30-32.

[7]周红艳, 张少茹, 卢丹丹,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8):1674-1675.

[8]蔡南哨, 翁子梅, 陈少君.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1):131-132.

[9]张建华.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08(6):29-30.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康复科2015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入选标准:(1)初次发病或曾患脑卒中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患者;(2)意识清醒,病情稳定;(3)年龄在80岁以下。排除标准:(1)病情过于严重或进行性加重者;(2)伴有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等;(3)伴有严重的系统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4)不愿配合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并对基础疾病进行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如平衡训练、肌力训练、物理疗法、运动想象疗法、中医针灸艾灸疗法等,在时间、量度方面不做统一规定。研究组实施能级循环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2.1 治疗原则:

根据Brbath关于偏瘫恢复过程的迟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为依据,将基本的康复治疗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医针灸艾灸疗法、运动想象疗法、物理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有机结合制定出能级循环康复治疗方案。依据脑卒中偏瘫恢复过程中各期特点和各种康复方法治疗机理及以往取得的效果经验确定各期康复治疗的目的和方法。

1.2.2 各期患者康复治疗目的及措施:

(1)迟缓期:目的是防止并发症,增强感觉运动刺激,诱发主动运动。康复治疗方法:平时正确的床上卧位,关节被动活动每小时1次,每次5min。①对患侧施行艾灸疗法:上肢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穴: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艾灸每次15~20min;②休息20min施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肩胛胸廓关节上提下降被动运动,患肢肘腕关节、手指关节、髋膝踝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等被动运动,并进行握手上举训练和抬臀训练,以上每个动作反复10遍;③休息20min行物理疗法: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于治疗前向患者反复强调该疗法必须要靠自我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疗效,将电极置于患肢肱二头肌、上臂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肌肤丰满处,电刺激频率为35~50Hz,波宽200μs,每次持续5s间歇10s,强度以引起患者肌肉明显收缩为度,治疗时要求患者看到肌电反馈仪屏幕上的肌电信号,每次20~25min;以上治疗要求每天按顺序进行,上午下午各1次。如发现有肢体畸形,及时佩戴外形矫形器。(2)痉挛期:目的是抑制痉挛模式,提高关节的协调灵活性,促进患者恢复分离运动。康复治疗方法:平时注意正确摆放抗痉挛肢体。每天按顺序进行以下治疗,①对患侧施行针灸疗法:上肢取穴:肩髎、肩贞、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穴:环跳、足三里、解溪等穴,留针每次15~20min;②休息20min施行运动想象疗法,此疗法要求在安静的房间里进行,体位取舒适卧位或坐位,通过在背景音乐中听录音指令,想象患肢完成指令的动作,要先闭目全身放松2~3min,然后进行运动想象13~15min,最后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睁开眼睛2~3min,具体动作包括肩、肘、腕、手指关节的活动、体位变换、患肢负重及平衡训练,每次想象4~5个动作,每个动作想象2~3遍;③休息2min施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医师及家人的帮助下完成运动想象的动作;④休息20min进行物理疗法,方法同迟缓期。以上治疗要求上午下午各1次。(3)恢复期:目的是改善遗留后遗症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治疗方法:针对后遗症采取个体化治疗,选择性使用针灸疗法、运动想象疗法、物理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针对性指导,采取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改善手功能训练等;进行针对性心理治疗,将替代护理变为自我护理,根据个体情况选择辅助器具,根据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当患者肌力有一定的恢复时,鼓励指导患者自己完成日常生活,指导患者掌握与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知识,发挥家属的积极作用,帮助患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指导合理进食,生活规律。

1.2.3 评估治疗效果,改进治疗措施,形成良性循环:

评估小组由患者、家属、科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分为治疗前评估、日评估、周评估、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治疗计划,计划突出个人特点,发挥患者的特长与优势,鼓励成功淡化不足,如某项动作做的好,进步快,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完不成的任务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分析原因指导改正;应用模范作用,请成功患者和进步快的患者讲解经验与体会。总之,就是要发现每个患者的优点,发挥其特长,形成良性循环。

1.3 观察指标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量表评定2组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该量表包括6大方面:自我照顾、括约肌控制(大小便的控制)、转移能力、运动能力、交流及社会认知功能,共18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1~7分,总分18~12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越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总分100分,上肢最高分为66分,下肢最高分为34分。所有患者首次评定在入选治疗前24h进行,再次评定于治疗4、8和12周由同一医师在对研究分组及治疗状况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12周2组患者的FIM评分与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研究组FIM与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3 讨论

艾灸穴位疗法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有助于恢复肢体的神经和运动功能;针灸能改善自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还可刺激相应脑血流量增加,改善偏瘫肢体功能;多项研究表明[2,3,4,5]强化运动想象疗法不仅可根据运动记忆激活大脑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还可调动皮层区域的兴奋性,达到提高运动的目的,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和身体平衡能力[6,7];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过程中,通过肌肉关节运动源源不断的向中枢神经系统大量传递感觉冲动信息,能促进运动模式形成,抑制异常肌张力,加强大脑学习功能并激活潜在神经通路,替换或修复已受损神经组织,有助于脑功能重组及中枢神经功能的再塑,对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有重要意义[8]。研究表明[9,10]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受伤后脑的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已失去的功能,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基本的康复治疗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医针灸艾灸疗法、运动想象疗法、物理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有机结合制定出能级循环康复治疗方案。研究组于治疗4周在FIM、FMA评分优于对照组,于治疗8周、12周时差异更大,提示能级循环康复治疗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并且远期效果更显著。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参考文献

[1]王海嵘,刘佳福,李浩军,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疗效的比较[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2,7(1):42-43.

[2]张婷婷,王强,孟萍萍,等.强化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2):115-118.

[3]谢琳,王强,金永臻.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5):354-356.

[4]王朴,郭毅,张君梅,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5):529-539.

[5]刘丽,黄菲,尹娇,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8):5079-5081.

[6]龚泽辉,王义亮,郭强,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Brunstrom分期的影响[J].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3):280-283.

[7]窦娜,李丹,马素慧,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049-2050.

[8]何怀,戴桂英,刘跃,等.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10):762-765.

[9]Tambuyzer T,Ahmed T,Berckmans D,et al.Reverse engineering of synaptic plasticity in the hippocampus[J].Commun Agric Appl Biol Sci,2011,76(1):196-200.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5

方法:对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组和对照组,社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社区康复组进行社区规范康复治疗和随访,对照组只进行随访调查。康复治疗6个月后进行Barthel指数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数据评定。对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结果:对社区康复组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的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社区康复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社区康复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规范化,专业化的社区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3-02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1],患此病的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于其他脑意外疾病。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但是80%的患者在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0例,为社区康复组,另一组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颅脑CT诊断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初次发病患者,并且均存在肢体运动功能性障碍症状。治疗前均签署治疗同意书,且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6岁,病程为25~150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均相差不大。

1.2方法。对社区康复组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社区康复治疗,并由康复治疗师为患者家属对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行详尽的介绍,使患者家属对该病有更多地了解,并能积极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平时要求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根据患者的康复程度对康复治疗进行随时调整。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随访调查[3]。

1.2.1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校正,逐渐扩大患者被动活动的肢体及关节范围,对患者肢体主动活动进行训练,使患者呼吸功能,腰腹肌功能及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功能得到充足的训练,还要进行床上翻身及坐卧体位转移训练。与此同时要注意患者并发症的预防。

1.2.2中期康复治疗。加深康复治疗的程度,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训练的项目的同时,进行坐位平衡,站立平衡,站立重心转移,借助平衡器材行走平衡,上下阶梯等各项平衡训练。

1.2.3末期康复治疗。在继续前两阶段的各种训练基础上,将各种训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强面部肌肉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的训练[4],还要加强手指的精细功能的训练。

1.3评定。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t检验比较各项功能NIM及MBI评分,对数据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康复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平衡能力,收治精细功能运动的恢复情况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好。社区康复组治疗前MBI指数积分为36.1±6.42分,治疗后指数积分为72.3±3.43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MBI随访前指数积分为36.7±5.98分,随访后指数积分为42.1±4.44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社区康复组治疗前的FMA评分指数为27.2±4.54分,治疗后的评分指数为48.3±4.32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随访前FMA评分指数为26.5±4.65分,随访后的评分为31.2±4.32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对脑卒中的康复医学知识及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水平,患者及家属还未对社区康复完全理解和接受[5],然而社区康复对减轻疾病及降低致残率还是有极大作用的。有些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治疗疗效。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各个功能的康复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照有规律、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会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有极好的作用。社区康复的脑卒中患者中大多数都是年龄偏大的患者[6],并且有多种并发症,患者意志容易在康复期逐渐消沉而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脑卒中后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还有患者本身对康复治疗的自主性是杜区康复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综上,社区康复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规范化,专业化的社区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云旗,覃浩强,李金兰.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05,4(5):290

[2]Bolotin HH,Sievanen H.Grashuis JL.Patient-specific DXA bonemineral density inaccuracies:quantitative effects of monuniformextraosseous fat distributions[J].J Bone Miner Res,2003,18:102m-1027

[3]郭紅,赵慧.阎心丽,等.纽曼系统模式指导下脑卒中患者康复模式的设想[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979

[4]解庆凡,王爱平。史艳.等.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3):226

[5]张悦,张玉杰,曲丹,等.社区康复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70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13年6月~2014年6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共计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60~77(70.5±4.5)岁;在心功能状况方面:Ⅱ级42例、Ⅲ级39例、Ⅳ级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HF诊断标准并经临床检查确诊。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Ⅱ~Ⅳ级。意识比较清晰,其语言表达均属正常。经美国心脏协会(AHA)危险分层标准风险评估,危险级别均为C级及以上。已对恶性肿瘤患者以及相关心脏运动康复禁忌证患者予以排除。在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的前提下,患者均签字同意接受本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心力衰竭药物常规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类、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等[8,9]。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予以严密监测,针对实际情况予以吸氧以及维持电解质平衡,加强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和休息。同时,予以对应的健身操训练。在患者住院期间,组织患者观看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视频。安排专业护士对开展该项运动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详细讲解。引导患者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动作,纠正患者的不当动作,要求患者进行正确训练,确保动作到位。护士对患者的训练情况予以指导和监督,每天下午治疗结束后进行练习。锻炼训练过程中,强度要由小到大,防止多度运动导致的不适,时间逐渐增加,不能一次性坚持时间过长。运动期间,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予以严密观察,防止患者出现过度运动。如果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以及疼痛症状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在患者出院后,引导患者家属陪同进行健身操训练。有专业护士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对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行指导。鼓励患者坚持锻炼训练,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确定训练强度和时间长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联系医生进行处置等。在患者出院后,予以出1年随访指导。

1.3 评价指标

将患者治疗前后的6min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以及脑钠肽水平变化等相关情况进行对比。(1)6min步行距离(6MWT):病情稳定后,要求其在30m平直走廊尽快步行,予以监测,记录其气促、胸痛等情况。发生呼吸困难、出冷汗、胸痛等终止试验。对其6min步行距离进行测量。(2)心功能分级:参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相关标准进行。(3)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应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抗凝管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应用荧光免疫法进行快速检测,正常值<100pg/ml。(4)心肺运动试验(CEPT)结果:主要包括代谢当量(METs)、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 max/kg)、最大氧脉搏(VO2 max/HR)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结果数据用(±s)以及百分数表示,并采用t或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6MWT、BNP水平以及心功能分级变化情况比较

经对应治疗1年后,患者的6MWT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2.2 患者治疗前后心肺运动试验(CEPT)心肺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代谢当量(METs)、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 max/kg)、最大氧脉搏(VO2 max/HR)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目前唯一发病率仍在显著上升的心血管疾病[10]。CHF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功能受损。患者的心肺功能受限后,将出现呼吸困难与疲乏,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及其生活质量[11]。目前,逐渐认识到体力不适应可能在症状的进展及不良的预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心脏运动康复是以改善心脏储备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最终改善患者预后为目的[13],其核心内容是运动训练[14]。针对患者的临床病征,实施心脏康复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15]。同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规范的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CHF患者的心肺功能,促使其机体功能尽快恢复,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健身操训练对于促进CHF患者心肺功能的提升,主要同下列二方面有关。一是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CHF患者的最大耗氧量,实现患者运动过程中的血乳酸值得以下降;二是能够促进患者的肌肉纤维强度以及力量增强,有效改善其肌肉灌注和代谢,使其肌纤维细胞线粒体总容量密度以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容量密度得以有效提升。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心力衰竭药物常规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类、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等。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健身操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调整患者的内脏功能以及通经活络,提高肺部气体交换率。1年后,患者的6MWT水平均显著增加,BNP水平显著降低,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比例显著提升,再住院次数以及住院费用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后,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CEPT)心肺功能变化相关指标数据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证明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开展对应的心脏康复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6MWT水平,降低BNP水平,提升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比例,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再住院次数并降低住院费用等。治疗后,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CEPT)心肺功能变化相关指标数据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证明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开展对应的心脏康复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本研究中涉及患者例数相对较少,且研究时间相对不足,还需进行较大范围以及周期的临床研究,才能得到更加准确和有效的结果数据。

摘要: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心脏康复治疗并予以出院后1年随访指导。将患者治疗前后的6min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以及脑钠肽水平变化等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将治疗前后的心肺运动试验(CEPT)结果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经对应治疗1年后,患者的6MWT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的代谢当量(METs)、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 max/kg)、最大氧脉搏(VO2 max/HR)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开展对应的心脏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升其心肺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首发患者100例,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经CT检查确诊的脑出血49例, 脑梗塞患者50例, 脑出血合并脑梗死1例;其中男56例, 女44例;左侧偏瘫57例, 右侧偏瘫42例, 双侧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 观察组在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身体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1) 认知疗法。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的病情, 缓解压力, 稳定情绪, 克服困难, 摆脱依赖心理; (2)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 鼓励战胜病魔,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督促家属多关心患者, 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3) 个性化心理辅导。根据病情和心理情况, 给予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每次30 min, 每周2次。

1.2.2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1.2.2.1急性期体位交换, 保持良好体位, 进行被动运动, 起坐训练, 床上运动训练和ADL训练。体位变换:患侧卧位, 健侧卧位, 仰卧位, 床上坐位。

1.2.2.2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 有效防止肌肉废用萎缩的发生, 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在急性期每天做两次, 每次10~20 min。全身各个关节向各个运动方向做全活动范围的运动2~3次。包括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内旋和外旋。前臂的旋转。手指关节伸展和屈曲以及拇指外展方向的运动。髋关节的伸展;外展内收;内旋。腘绳肌的牵张, 踝关节的训练。

1.2.2.3保持椅子及轮椅上的正确的坐姿。只有保持正确的坐姿才能起到治疗和训练的目的, 发现不良姿势给予及时纠正。转移动作训练:在急性期肢体处于弛缓状态相对较多见, 该阶段转移动作需要辅助, 根据患者功能恢复的不同程度加以辅助, 包括:仰卧位的侧方移动;床上翻身:包括向健侧翻身, 向患侧翻身;床上坐起:从健侧坐起, 从患侧坐起;起立。

1.2.2.4上肢自我辅助训练。包括握手并上举上肢;握手同时上举上肢至头顶。活动肩胛骨:肩胛骨是否具有良好的活动性,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肩关节的运动能力、上肢的应用能力、平衡反应的效果以及步行的质量。从早期就开始对肩胛骨施以必要的活动, 防止肩胛骨的肌肉痉挛引起活动受限。

1.2.2.5恢复期的康复训练。上肢恢复训练:将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训练患侧上肢, 如:上肢负重训练, 抓握东西;书写练习。下肢恢复训练;主要训练下肢功能改善步态恢复步行能力如:双下肢步行状训练;自立位向前迈出患侧下肢训练;利用滑板的动作训练;利用体重计的动作训练肩胛带旋转训练;骨盆旋转训练。

1.3观察指标 (1)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从意识、水平凝视、面瘫、语言、肩臂运动、手运动、下肢运动、步行能力8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45分, 分数越高,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大。 (2) 修订的Barthel指数 (modifed Barthel index, MBI) ≤40分, 生活完全需要帮助;41~60分, 生活需要帮助;>60分, 生活基本自理[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MBI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一个月后, 两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1) ,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3讨论

3.1脑卒中急性偏瘫的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4], 偏瘫患者情感脆弱, 对目前偏瘫感到悲伤、力不从心、失去恢复的信心, 产生惰性, 不配合治疗, 对患者康复不利。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消除情绪障碍、减轻心理压力、促进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还能提高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患者肢体康复是目前康复医学的难点之一。早期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习惯性的使用键侧上肢, 产生习得性废用, 使得上肢的功能恢复相对较困难, 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增加脑部血流量, 改善脑部血供, 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5,6]。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虽可明显减轻神经症状, 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远期功能作用微乎其微, 早期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之所以有效, 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和高度的可塑性, 这是神经系统康复的重要理论依据[7]。

3.2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 树立战胜疾病的毅力, 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指导患者进行体位更换。采取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 坐位练习, 各关节的活动等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康复的早期介入, 就是通过系统的有选择性的、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刺激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 以获得正确的运动传出, 达到神经功能的重组目的[8]。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结合康复运动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 提高肢体运动功能, 改善生存质量, 促进患者的康复水平。

摘要: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结合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 对照组5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心理干预, 良肢摆放、肢体按摩及日常生活训练等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在入院时及出院前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改良Barthel (MBI) 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恢复进展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心理护理结合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减轻偏瘫肢体的致残程度, 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脑卒中,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钟建标.急性脑卒中临床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20) :2504-2505.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1996, 29 (5) :379-380.

[3]候东哲, 张颖, 巫嘉陵, 等.中文版Barthel指数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临床荟萃, 2012, 27 (3) :219-221.

[4]缪鸿石.中国神经系统损失功能恢复的理论[J].中国康复理论实践, 1997, 3 (3) :103.

[5]南登昆, 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15-316.

[6]刘水平.早期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12 (1) :24.

[7]许玉华, 侯细臻, 潘恩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5) :425.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患者60例, 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均无意识障碍。全部经头颅CT或磁共振确诊。入选标准: (1) 临床诊断为脑出血, 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为发病后14~30d内;一般情况稳定, 无合并有影响功能恢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2) 神志清楚, 能配合康复训练; (3) 对临床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年龄>80岁; (2) 严重情感、认知、言语障碍、意识障碍; (3) 痴呆。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每组32例。治疗组男19例, 女13例;年龄 (61.21±11.23) 岁;病程 (18.6±9.5) d;左侧偏瘫13例, 右侧偏瘫19例。伴有高血压者16例, 糖尿病者8例。对照组32例:男21例, 女11例;年龄 (62.32±10.36) 岁;病程 (20.5±8.6) d;左侧偏瘫15例, 右侧偏瘫17例;伴有高血压者14例, 糖尿病者6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系统康复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治疗组给予注射用丹参 (冻干) (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生产) 80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用14天后停药14天后再用14天。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用其他类似药物或血管扩张剂等。康复治疗包括早期肢体良肢位摆放和体位转换、偏瘫肢体被动活动, 床上双手叉握上举运动 (双手叉握, 偏瘫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 即Bobath手) 、翻身和桥式运动 (仰卧位屈髋、屈膝、挺腹运动) 、上肢上举运动、床边坐站训练、双下肢交替屈伸运动、坐位平衡训练、偏瘫侧上肢负重、上肢功能活动、站立平衡训练、偏瘫侧下肢负重、上下台阶运动、平行杠内行走、室内行走与户外活动、物理因子治疗 (低中频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等) 、痉挛肌牵张、作业治疗等。每天180min, 每周5天, 共6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于入组时、训练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5]及改良Barthel指数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6]进行疗效评定。均由同一康复医师进行评定, 其对患者分组不知情。

1.4 用药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组用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所有患者均能坚持输液至疗程结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 数据采用表示, 并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FMA)

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 对照组评分好转,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评分明显改善,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效果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改良Barthel指数 (MBI) 评定

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 对照组评分好转,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评分明显改善,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效果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aP<0.01, b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cP<0.05。

3 讨论

注射用丹参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以丹参中的丹酚酸类、丹参素、原儿茶酚等水溶性成分入药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制剂。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凝血、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及调血脂等作用。其主要治疗作用是活血通脉, 常用于脑出血、脑梗塞、高血脂及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刘萍等通过用注射用丹参 (冻干) 粉针研究其对大鼠脑微循环的影响时发现大鼠的全血的切变率及红细胞聚集均明显降低, 抑制血小板聚集, 能降低血液黏度, 减轻脑微循环血流的瘀滞现象, 增加脑组织血流量, 对脑部微循环障碍起到改善作用。鄢新华认为丹参注射液可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扩张小动脉, 改善微循环和脑血流。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 具有代偿及功能恢复重组能力, 即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2,3,4], 运动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是促进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脑组织通过轴突再生, 树突的发芽以及突触阈值的改变来作为脑可塑性的生理、生化和形态学改变的基础, 所以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后, 在外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 这就是经过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90%的神经功能的恢复一般在脑梗死3个月内, 3个月后患者将出现肌肉萎缩、关节萎缩、肢体痉挛等继发性功能障碍, 使恢复进程变慢。因此, 恢复期的神经可塑性训练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康复训练输入各种正确的运动模式刺激中枢神经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 调节其兴奋性及反应性, 从而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 促使在病灶周围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使患者肢体随意和协调运动得以恢复。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轴突、突触连接的建立, 同侧大脑或对侧大脑代偿及功能重组起到积极的作用[5,6,7]。大量研究证明[8,9,10], 早期康复的介入非常重要, 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和减轻关节挛缩, 降低肌张力, 增强肌力, 改善肢体运动的协调性, 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显示, 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经过6周的治疗, 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FMA) 及改良Barthel指数 (MBI) 评定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 P<0.05) , 均以治疗组改善较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脑梗死恢复期经康复训练治疗, 神经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 而在早期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注射用丹参治疗可以提高脑出血的康复治疗效果, 促进血肿及其周围水肿的吸收, 改善预后, 减少后遗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且注射用丹参副作用小,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康复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注射液丹参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恢复期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64例恢复期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2例) 和对照组 (32例) 。治疗组采用注射用丹参联合传统的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系统康复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FMA) 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 (MBI) 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周时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提高, 均以治疗组较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注射用丹参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对脑出血恢复期肢体康复的疗效更佳。

关键词:注射用丹参,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79-380.

[2]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2.

[3]Hallell M.Plasticity in the human motor system[J].JNeurol, Rehabil, 1995, 9 (1) :65-71.

[4]石守道.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5) :2240-2241.

[5]吴军, 齐素萍, 马哲, 等.早期物理疗法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3) :426-427.

[6]陈峰, 李泽友, 刘明生.丹参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06, 17 (21) :1675-1677.

[7]杜冠华, 张均田.丹参现代研究概况与进展[J].医药导报, 2004, 23 (6) :355.

[8]刘萍, 崔学顺, 何新荣.注射用丹参冻干粉针对大鼠脑微循环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9) :679-680.

[9]鄢新华.川芎嗪结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28:96.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6例,年龄42~68岁,平均(48.99±3.25)岁,病程3~6个月,平均(3.88±0.56)个月;对照组34例,年龄44~69岁,平均(49.15±3.35)岁,病程3~7个月,平均(3.78±0.64)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同时,还给予患者吸氧、扩血管等治疗操作,进行为期14 d的治疗[1]。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给予运动康复训练,其运动康复训练操作内容如下:(1)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逐级增加患者的运动强度,并且在患者进行运动活动的时候,需要其家属陪伴以注意突发事件的发生;(2)待患者出院以后,通过电话随访正确、科学地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本次研究给予为期6个月的随访[2]。

观察指标:给予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了解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且了解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其中包括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左房内径等。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了运动康复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97.2%,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9.4%,见表1。

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平均(54.09±8.45)、左室舒张末径平均(37.89±3.09)、左房内径平均(54.59±3.89),这些数据较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仅承受着疾病痛苦,而且还面临着突发心脏病而心脏骤停的生命危险,因此,相关研究学者以及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给予这些患者相关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通过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治疗方案后临床总有效率97.2%,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79.4%,并且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的心功能恢复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值得在相关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从而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4]。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治疗方案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提高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运动康复,治疗方法,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吴清时,叶锦荷,李彩玲,等.自编阶段性功能锻炼操对乳腺癌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Z].国家科技成果.

[2]王桂美,徐莉萍,邬培英,等.康复训练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预后影响[Z].国家科技成果.

[3]余茜,李晓红,何成松,等.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与健侧脑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Z].国家科技成果.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10

2.辽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辽宁·辽阳 111000)

中图分类号:G8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辽阳市田径队专业从事标枪训练的运动员肩部受到的运动创伤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标枪肩”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以便更好的为运动训练提供服务。

关键词 标枪运动员 肩部运动创伤 治疗 康复训练

标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力量与技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因为在其动作完成期间伴随有反关节用力,身体的多轴运动,就要求运动员有相当的协调能力和柔韧性。肩部运动创伤是标枪运动员常见的运动创伤之一,尤其是肩袖损伤,发病率高,病期长.治疗困难,若诊断不及时,处理不得当,对运动员的日后训练影响最大,有些运动员是因此伤不得不离开运动场。所以,应该充分注意和积极治疗,以免产生严重的后果。在标枪运动中因错误技术动作和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或柔韧性不足造成的损伤比较常见。为了及早治愈这些损伤,必须找到方便、有效、适合运动员的治疗方法和有利于保持与提高运动能力的康复训练手段,以便更好的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高标枪运动竞技水平。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标枪运动员肩部运动损伤方面的文章,了解“标枪肩”的有关研究。

(二)专家访谈法

走访有关教练、队医、体育科研人员,了解他们对“标枪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看法。

(三)实践法

通过对多例“标枪肩”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总结出促进“标枪肩”康复的有效手段,使运动员早日摆脱运动创伤的困扰,全力投入训练。

二、分析与讨论

(一)肩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肩部主要是由肩关节及其周围的一系列软组织组成。肩关节为球窝关节,关节囊松弛,关节活动范围大。关节囊上方有肩袖以此加强肩关节的上方,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和肱骨解剖颈的边缘,其内面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面为三角肌下滑囊,关节上举时以此为支点,才能保证关节正常的上举活动。由于标枪训练中需要经常反复进行上举和上肢“鞭打”动作,易导致肩关节上方肩袖与肩关节前上方的肩峰和喙肱韧带反复撞击摩擦,使得肩峰下与关节之间的组织受到损伤,此时关节上举时由于两者相撞会出现疼痛。如果不进行治疗,反而加强进行不当的活动,或者遭受一个外来的暴力,可能把肩关节上方的肩袖组织撞击损伤撕裂,从而演变成肩袖的损伤。此时因为失去了上方的支点,关节上举时肱骨直接与肩峰相撞,因为疼痛无法完成这些动作。如不及时加以治疗,病情迁延不愈,日久甚至引起肩关节周围炎,患侧上肢抬高、旋转、前后摆动受限,遇风遇冷感觉有沉重隐痛,关节粘连严重影响运动训练。

(二)检查

1.压痛。大结节与肩峰间压痛明显,根据压痛部位的大小,可以确定肩袖破裂范围的大小。

2.弹响。肩袖裂口经过肩峰下时则弹响,尤其完全破裂者更为明显。

3.疼痛及活动受限。肩关节外展至一定范围内出现疼痛,导致部分技术动作无法准确完成。

三、治疗与康复训练

(一)手法治疗及拉伸训练

急性期忌用手法治疗,在功能恢复期可在肩关节周围使用穴位点按、拿捏、弹拨、摇肩、牵抖等手法,并配合肩外展及上举被动运动,争取及早恢复肩关节功能。

1.刺激肩部穴位,选取受伤运动员肩井、秉风、肩髃、肩髎、肩贞、天宗及阿是穴,各点按3—5分钟;掌心按揉局部进行放松,按揉时应切实带动皮下组织。

2.病人端坐,术者站在病人背后,一手置于病人的病肩上,另一手的手掌置于病人的同侧肘下;当患者手臂外展向上时,置于病肩上的手用力下压,以阻止胸廓肩胛骨的运动,置于时下的手用力向上推,使病人的手臂尽量往上伸展,如此反复进行20次。

术者面对端坐的病人,一手手掌置于病人病侧肘下,另一手握住病人病侧手腕,将其上肢向外作环形转动,如此反复转动20次。

病人背靠墙站立,并将两手放于自己的头后,术者面对病人握住其正常一侧的肘部,使之靠墙(主要防止病人扭转身子),另一只手握住病人的病侧肘部顺势向墙壁用力下压,如此反复动作20次。

令病人保持第三个手法的位置,将健侧手臂伸直过头靠墙,由术者用手抓住病人患肢的肘关节部,顺势用力朝墙壁推压,如此反复动作20次。

以上4个推拿动作共80次。如病人可忍,应循序渐进,每个动作逐渐增至每次做30下甚至40下,每天1次,14次为一疗程,一般可痊愈。

(二)加强肩部肌肉的力量训练,纠正不良姿势

以加强冈上肌,大圆肌,小圆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的力量为主进行力量训练。通过肩部肌肉的力量保证标技术动作的正确,从而预防创伤进一步加重。

(三)注意防寒保暖

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寒冷湿气不断侵袭机体,可使肌肉组织和小血管收缩,肌肉较长时间的收缩,可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及致痛物质聚集,使肌肉组织受刺激而发生痉挛,久则引起肌细胞的纤维样变性,肌肉收缩功能障碍而引发各种症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避免肩部受凉。

(四)针对不同个体,辨证施治,采取不同的理疗手段

如,伤病处于急性期或伴有红肿热痛的采用局部冰敷,可以有效降低炎性渗出;伴有明显外伤史的受伤运动员,使用微波进行消炎和促进创伤的恢复;伴有受寒症状的,使用TDP神灯以达到祛除风寒湿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安利.田径运动损伤的原因、特点及预防[J].田径.2001(2).

[2] 张英波.投掷标抢项目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田径指南.1994.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 年6 月—2015 年11 月收治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共计56 例, 均为男性运动员, 年龄在12 岁~28 岁之间。纳入标准:首次临床诊断均符合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标准, 且在1 年内至少出现1 次明显的单侧踝关节损伤, 致使患足无法承重行走, 主观感觉患足踝关节不稳定或有无力感, 同时排除有踝关节骨折的病史以及影响到平衡和肌力神经的病变等。所有入选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按照康复训练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 例, 2 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运动员出院后按照统一制定的康复计划自行训练, 训练时注意做好踝关节的保护工作, 训练时间为4 周。

观察组运动员则在康复训练师的指导和监督下, 有针对性地为每名运动员制定系统性的康复训练计划, 其内容主要涵盖踝关节活动训练、踝关节肌力恢复训练以及姿势平衡控制训练等。训练强度、训练次数及训练时间依据每名运动员的自身情况量身定制, 以每次40 min, 每周3~4 次为宜, 训练时间为4 周。训练期间穿着舒适、能对踝关节起保护作用的运动鞋, 并于训练开始前进行10 min的活动准备, 并贴粘膏保护支持带对踝关节予以保护, 训练强度随着运动员踝关节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

1.3 观察指标训练前后分别采用单腿站立试验 (OLST) 及踝功能障碍指数 (FADI) 对2 组患者进行评价。OLST:叮嘱患者以单侧患足进行站立, 对侧膝关节屈伸90°, 若出现以下情况, 记录1 分:支撑足发生移动;对侧下肢接触地面;身体摆动超出中心位置。测试时运动员脱去鞋袜, 记录其在1 min以内的总得分, 测3 次取平均值。FADI评分:包括26 个项目, 每项满分4 分, 总分共计104 分, 其中的22 个项目是对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价, 分值0~4 分, 表示不能完成~ 轻松完成;其余4 项为疼痛性评分, 分值同样为0~4 分, 表示不能忍受~ 无疼痛[3]。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得数据均经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训练前后2 组运动员的OLST评分及FADI评分情况比较训练开始前, 2 组运动员的OLST评分以及FADI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4 周结束后, 2 组运动员的OLST评分均有所下降, FADI评分均出现提升, 但观察组评分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尽管其踝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之内, 但通常会反复出现肌无力感, 踝关节活动的随意控制失常, 且往往会造成踝关节出现反复损伤[4], 不仅会对韧带造成损伤, 同时还会使分布在关节囊、韧带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受到一定损坏, 致使处理感觉信息的能力出现异常[5];本体感觉下降, 对神经肌肉的控制力降低, 造成无力感和功能性不稳的情况发生, 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踝关节损伤的同时, 对踝关节康复训练也至关重要。

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 主要以踝关节活动训练、肌力恢复训练、平衡控制训练以及缓解疼痛肿胀等表象症状为主[6,7]。本研究通过对上述康复训练手段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 设计了以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锻炼、踝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姿势控制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计划, 并通过采用着重对平衡能力进行考察的OLST试验以及常用于测定踝关节功能的FADI评分对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在我院正规指导下接受定制化康复训练的运动员, 训练后的OLST评分及FADI评分均低于自行康复训练的运动员。究其原因, 可能与自行康复锻炼缺乏科学化的监督和指导有关。

综上所述, 经院内正规引导进行的综合性康复训练, 其效果优于自行康复训练。因此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康复过程中, 建议运动员尽量在院内康复训练师的指导下完成康复训练。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56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 依据其接受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统一制定的康复计划自行训练;观察组则在我院康复训练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功能恢复训练, 2组患者的训练时间均为4周。训练前后采用单腿站立试验 (OLST) 及踝功能障碍指数 (FADI) 对2组运动员进行评估。结果训练前, 2组运动员的OLST评分以及FADI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结束后, 2组运动员的OLST评分均有所下降, FADI评分出现明显上升, 但观察组运动员评分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两种不同方式的康复训练均能够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的踝关节功能, 但经院内正规引导进行的综合性康复训练, 其效果优于自行康复训练。因此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康复过程中, 建议运动员尽量在院内接受综合性康复训练。

关键词:运动员,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训练,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媛, 王俊清, 杨江飞, 等.体校少年运动员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3, 32 (4) :298-301.

[2]陆海勇.大学生篮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6) :1068-1070.

[3]毛晓锟, 张秋霞.慢性踝关节不稳判定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4, 33 (8) :835-840.

[4]刘建永, 王英振, 姜鑫.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解剖重建与修复疗效的比较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 23 (18) :1667-1672.

[5]刘巧云, 高松年, 王斌, 等.康复综合治疗踝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的疗效[J].江苏医药, 2015, 41 (18) :2200-2201.

[6]张敏.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21) :4077-4078、4081.

上一篇:大学生体育舞蹈下一篇:体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