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

2024-10-08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精选8篇)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 篇1

正常情况下,手功能的恢复要比其他部位慢一些,所以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出动,不仅要被动活动,还要仰卧位主动活动、坐位主动活动,效果才最好。

1.被动活动

偏瘫上肢的主动运动恢复比较缓慢,因此,早期给予患者被动活动锻炼是非常必要的。早期被动活动可以向大脑传递患肢的相关信息,能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功能重组,加快患肢功能的恢复。被动活动还可以防止上面所提及的偏瘫上肢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可以防止偏瘫上肢发展成为典型的痉挛模式。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实用的被动活动的方法:

⑴仰卧位肩外旋和臂上举

l 患者仰卧,患腿屈曲,膝关节直立(髋无内外旋转)

l 举起患者的患臂,肘部伸直,使其超过头部,同时使肩胛带向前活动

l 然后打开患者的患手,展开手指,使拇指与四指分开

⑵侧卧位上举

l 患者健侧卧位

l 上肢伸直上举,肩向外旋转

l 手掌朝向床头,拇指指向身后

l 治疗者用握手的方式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的拇指在最外面,并使患者的手腕向上翘(背伸)

⑶侧卧位活动肩胛骨

l 患者健侧卧位

l 治疗者一只手放在患者患侧肩胛骨上面,用另一只手和前臂支持患者的上肢,并使肩向外旋转和向前伸

l 然后,治疗者将患者的患侧肩胛骨向前和向后活动

2.仰卧位主动活动

一旦患者肌肉功能有所恢复,就要让他开始尝试进行主动活动练习。但一定要从小范围、不太用力的活动开始,以免引发其它部位的不必要的肌肉活动。开始时,治疗者要给予充分地帮助,等到患者有所进步再逐渐减少辅助量。

⑴推举活动

治疗者站在患者的患侧,一手扶患者肘部,使患肘伸直,另一手与患者的患手十指交叉相握(患者拇指在最外面),在掌跟部压患者的上肢。将患者的患侧上肢上举90°,手腕背伸,手掌朝上。让患者向正上方推治疗者压在掌跟的手。注意患者的肩和头不要抬起。

⑵肘屈伸活动

治疗者一手扶住患者患侧的上臂,使其保持90°屈曲,另一手扶住患者的患手。让患者伸直肘关节,用手触碰治疗者的前额。然后,让患者将手慢慢放到健侧的肩部。再让患者将肘伸直,再次用手触碰治疗者的前额。如此反复练习。注意在整个过程中,患者的手要放松,手指要尽量张开。

⑶悬空保持与放置

治疗者将患者的上肢摆放到某个位置,让患者悬空保持在这个位置(保持训练)。注意患者的肘要伸直,手指尽量张开。等到治疗者将患者的上肢摆放到任何位置,患者都能保持住时,可以让患者自己主动将患肢放到各个位置(放置训练)。但要确保患者肘关节伸直,患手手指张开。

3.坐位主动活动

⑴患侧上肢侧方负重

患者床边坐位。患手支撑在体侧,手指张开。让患者将重心移到患手上,然后推肘关节伸直。如患者能够将肘关节保持在伸直位一段时间,就可以让患者在这个体位下做肘关节的屈伸练习。

⑵前臂旋后

患者端坐,将双手放在前面的桌子上,手心相对。然后,患者向外转动两侧前臂,使手心朝上。教会患者用患手模仿健手的活动。(注意,双手手指要张开,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开。

如果患者的患手不能完成旋转,患者可以双手手指交叉相握,用健手帮助患手,使患手的手掌朝上。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2年1 2月至2 01 5年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 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相关标准。入选患者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 并有一侧肢体痉挛、肌张力增高等表现;发病次数≤2次且患者近期未服药;年龄40~75岁, 性别不限;认知功能评定表 (LOTCA) >80分;患者或家属知情并同意接受观察。排除标准:由感染、疾病引起神经功能缺损、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而不能配合者;发病次数>2次;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年龄>7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1组41例和对照2组40例。三组患者基本情况大体一致, 见表1。

1.2 方法

1.2.1 针刺

按《针灸经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选取针刺部位, 针具统一使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主动肌针刺穴位:上肢选极泉、尺泽、大陵、内关, 下肢选殷门、伏兔、阳陵泉、解溪、申脉。拮抗肌针刺选穴:上肢选曲池、合谷、手三里、肩髑、外关、后溪, 下肢选委中、血海、承山、照海、阴陵泉、三阴交。观察组行巨刺法, 主动肌取健侧穴位, 拮抗肌取患侧;对照1组、对照2组主动肌与拮抗肌均取患侧。观察组和对照1组的主动肌穴位行提插补泻法:针刺后在得气的基础上, 针由深而浅, 提多插少, 反复重提轻插, 以上提为主;拮抗肌穴位行补法:针刺后在得气的基础上, 针由浅而深, 插多提少, 反复重插轻提, 以下插为主。对照2组全部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均匀提插。行针深度以达肌层为度, 不可过深至骨, 亦不要太浅至皮下。三组留针时间均为30分钟, 每日1次, 每行针6天休息1天, 4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2.2 康复训练

三组患者均予以康复训练, 主要内容如下: (1) 神经肌肉促进, 以神经生理疗法对抗痉挛模式, 建立正常运动反应 (Bobath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 ; (2) 肌力训练:对患者躯干肌、上肢伸肌、髋带肌、下肢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等进行力量训练; (3) 协调性训练:以闭链训练为主; (4) 医疗体操:以双侧为主; (5) 肌肉牵伸:上肢屈肌, 下肢伸肌; (6) 平衡训练; (7) 步行训练、床椅转移; (8) 支具:对抗痉挛。康复训练每日1次, 每次不少于1小时, 6天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1天, 共治疗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28天时改良Ashworth评分 (MAS) 、Fugl-Meyer评定量表 (FMA) 、Barthel指数 (BI) 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3]

1.4.1 MA S

按肌张力增高由轻到重分为0、Ⅰ、Ⅰ+、Ⅱ、Ⅲ、Ⅳ级, 分别记0、1、2、3、4、5分, 以评定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显效:患者症状改善2级以上;好转:症状改善1级以上;有效:治疗时即时有效, 但1个疗程后疗效不明显;无效:无即时疗效, 且2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好转+有效) /总人数×100%。

1.4.2 FMA

综合上下肢评分, 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96~99分表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表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表示明显运动障碍;<50分表示严重运动障碍。分值越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越好。

1.4.3 B I

以多项日常生活指标综合评分, 1 00分为正常;≥60分可认为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41~59分认为患者生活中度依赖;21~40分认为患者生活重度依赖;≤20分认为患者生活完全依赖。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包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2)

经过治疗, 三组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 (38/41) , 略高于对照1组的80.5% (33/41) 和对照2组的77.5% (31/40) ,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63、3.7 0, P>0.05) 。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A S、FMA、BI比较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MAS、FMA、BI分值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治疗14、28天时MAS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FMA、BI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尤其是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组发病快速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肢体痉挛形成于脑卒中急性期后, 肌群间的协调性严重失衡, 患肢肌张力异常增高使患者表现为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占优势的特定痉挛模式, 出现上肢挎篮、下肢划圈的痉挛步态[4]。目前, 脑卒中后肌张力异常增高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国内外文献报道认为, 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或传导通路中断, 直接影响脊髓中间神经元 (特别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的活动, 特定神经纤维的损伤可导致抑制消失和牵张反射弧中断, 以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张力异常增高, 导致肢体痉挛状态[5,6]。治疗肢体痉挛状态对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有重要意义, 若不及时治疗患侧肢体功能不会得到改善, 甚至终身丧失。

针刺能够改善脑部供血情况, 促进神经元恢复, 可降低谷氨酸水平, 提高氨基丁酸 (GABA) 水平, 提高GABA受体兴奋后在突触前后的抑制作用, 从而有效缓解肢体痉挛[7]。现代康复医学认为, 大脑具有可塑性且能够进行功能重组。脑卒中后, 受损的神经系统可在外界刺激影响下发生适应性的变化, 促使受损的神经细胞再次产生轴突、树突, 未受损的神经组织可发挥代偿作用, 促进神经通路的重新建立[8]。巨刺法是针刺的一种刺法, 首载于《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云:“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唐明[9]以巨刺法治疗中风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取得显著疗效。规范的康复训练刺激能显著加快新的神经通路的建立, 促进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细胞的重组或代偿, 提高大脑的可塑性, 对恢复患者自理能力有重要临床意义[10]。根据现代康复医学原理, 脑卒中肢体痉挛的治疗应注重协调, 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张力, 促进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本文结果显示, 三组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改善,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三组患者治疗14、28天时MAS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F MA、BI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尤其是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说明针刺主动肌健侧、拮抗肌患侧能够起到协同作用, 较好地加强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运动, 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 促进建立健康的运动模式。

综上所述, 在巨刺法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的基础上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降低痉挛肢体肌张力, 有效改善患者痉挛状态, 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 针刺健侧主动肌疗效略优于针刺患侧主动肌, 所得疗效与针刺方法无关。

摘要:目的 探讨巨刺法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1组41例和对照2组40例, 观察组主动肌取健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 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1组主动肌取患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 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2组主动肌、拮抗肌均取患侧穴位且均行平补平泻法。在针刺治疗基础上, 三组患者均进行康复训练, 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 (MAS) 、Fugl-Meyer评定量表 (FMA) 、Barthel指数 (BI) 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经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三组患者治疗14、28天时MAS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FMA、BI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尤其是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结论 巨刺法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效果良好, 可有效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 针刺健侧主动肌疗效略优于针刺患侧主动肌, 所得疗效与针刺方法无关。

关键词:脑卒中,巨刺,主动肌,拮抗肌,康复训练,肢体痉挛

参考文献

[1]林世坚.火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邹华娅, 黄秀红, 廖亮华.痉挛肌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1) :60.

[4]刘冰, 刘洋, 王文禹.解痉振瘫汤联合穴位刺络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肌痉挛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4, 20 (7) :1184.

[5]朱镛连, 张皓, 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39.

[6]Kojovic M, Mir P, Trender-Gerhard I, et al.Motivational modulation of bradykinesia in Parkinson’s disease off and on dopaminergic medication[J].J Neurol, 2014, 261 (6) :1080.

[7]孙爽, 王军, 潘丽娜.针灸治疗偏瘫痉挛的机制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11) :204.

[8]Langhorne P, Bernhardt J, Kwakkel G.Stroke rehabilitation[J].Lancet, 2011, 377 (9778) :1693.

[9]唐明.巨刺法治疗中风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中风偏瘫的简易康复训练6法 篇3

在发生偏瘫后,大多数患者的情绪都非常低落,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此时患者的家属常会让其整天卧床休息,不进行任何活动和锻炼,担心早活动会加重病情或引起复发。这不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还使功能的恢复变得非常困难。实际上,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偏瘫患者应尽早(最晚不能超过2周)进行功能锻炼,而且功能锻炼进行得越早,其肢体的运动功能就恢复得越好。一般来说,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可在病情稳定后的2~3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可在病情稳定后的1周左右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偏瘫患者及其家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能促使病情更快康复的锻炼时机。

偏瘫康复训练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瘫疾肢体的挛缩、改善身体状况为原则。这里根据偏瘫的特点编制一组适用于偏瘫、截瘫和肌肉萎缩、肌无力等身体状况的简易康复训练方案。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能操之过急。一般来说,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进行一次训练,锻炼各动作时以身体感觉有一点累为宜。

1.环绕洗脸法:偏瘫患者用健侧的手抓住患侧的手,让患侧的手掌展开,然后用健侧手带动患侧的手掌在自己的脸部做模仿洗脸的动作。可先沿顺时针方向揉按脸部一圈,再沿逆时针方向揉按脸部一圈。每天可做2~3组,做10次为1组。做环绕洗脸的锻炼可使偏瘫患者在大脑中形成和加强控制患侧手的意识。

2.仰卧抬臀法:偏瘫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臂伸展并放于身体的两边,将双腿屈髋、屈膝,并用枕头(或由家属协助)将患侧的腿固定在屈膝位,然后尽量将自己的臀部上抬,使臀部离开床面10秒钟后再落下。每天可做5~10次,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可屏气。做仰卧抬臀锻炼可增强偏瘫患者的腰肌力量,有利于其站立、转身、行走等功能的恢复。

3.跷腿摆髋法:偏瘫患者取仰卧位,用枕头(或由家属协助)将患侧的腿固定在屈膝位,将健侧的腿放在患侧腿的膝盖上,然后向左右摆动髋部。每天可做2~3组,做20次为1组。做跷腿摆髋锻炼可增加偏瘫患者肢体的协调性和对患肢的控制能力,并有利于其行走功能的恢复。

4.顶天立地法(一招二式):①站式:两脚站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手扶固定物,双目微闭,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步使身体越站越直,头向上顶,双脚踏地有力,牙渐咬紧,使头部、颈椎、脊椎和双腿都绷直绷紧,保持绷紧状态一会后全身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②卧式:全身放松仰卧后,逐渐使身体越躺越直,头和脚向两端越拉越直,使头部、颈椎、脊柞和双腿都绷直绷紧,保持绷紧状态一会后全身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

5.双手训练法(一招二式):①双手张紧: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后逐渐使手掌和手指张开、张紧(无论能否张开、张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张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②双手握固:与前式同,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将手掌变拳逐渐握紧(无论能否握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握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重复做3~5次。

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如何做? 篇4

孕妇和产妇在医生或专业瑜珈师的指导下,练习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可以打开骨盆,有利于顺利分娩;增强肌肉张力和身体的平衡感,提高整个肌肉组织的柔韧度和灵活度;同时刺激控制荷尔蒙分泌的腺体,增加血液循环,消除身体不适,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

束角式:坐姿、膝盖弯曲打开,两手握住脚尖。伸展脊椎,脚掌对贴,双手协助脚跟尽量靠近身体,将两膝下压,靠近地面。注意动作时保持挺胸,肩膀打开。做的时候保持3-5个自然呼吸。这个姿势能增加下背部、腹部和骨盆的血液流通,每天练习,分娩时会减少痛苦。

椅子式膝盖和双脚并紧(或自然分开),向下半蹲,就像你要坐在椅子上似的。把你的双臂举过头顶,手掌相对。保持这个姿势,做3个深呼吸。这种姿势能强化身体功能,打开骨盆,有助于顺利分娩。

猫伸展式:像小猫伸懒腰,趴在地上,在呼吸中舒展脊柱。双手双膝四点着地,大腿、手臂均与地面垂直;吸气背部下沉,下巴上扬,臀部向上抬起;呼气拱起背部,让下巴和胸部靠近。它能改善脊柱和脊柱神经的血液流动,也可缓解不少孕妇容易出现的便秘。

腿上升式仰卧,双腿并拢慢慢抬起,和地面成30度,停留一会儿再向上抬,和地面成60度,再停留一会儿向上抬和地面成90度。每次做2-4组,速度越慢效果越好。这个动作可以锻炼下腹部肌肉。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45~75岁,平均62.1±10.3岁;脑梗死42例,脑出血20例;左侧偏瘫28例,右侧偏瘫30例,双侧偏瘫4例。对照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46~75岁,平均61.8±10.6岁;脑梗死38例,脑出血24例;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28例,双侧偏瘫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位、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①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且经CT、MRI确诊;②年龄45~75岁;③既往无精神疾病及影响肢体功能的疾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疾病及重大心脑肝肾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包括①软瘫期康复训练:患者采用被动体位,后期行主动体位转换,给予感觉性刺激,快速刺激三角肌,早期利用颈反射、腰反射和联合反应诱发患者肌张力,让患者尽早站立。②痉挛期康复训练:上肢康复主要以缓解关节僵硬,扩大关节运动范围为目的,可用上肢负重训练、移动木桩训练、推滚筒训练等;下肢锻炼患腿移步,独立完成坐卧位及站坐位平衡转换。③改善期治疗:在家属及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精细活动训练。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指导患者洗漱、更衣、进食、入厕等。

1.3.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头针和体针结合。头针取四神聪、运动区;体针主要取阳明经穴位配肢体局部穴位:肩前、肩贞、合谷、曲池、手三里、八邪、后溪、尺泽、外关、丰隆、三阴交、环跳、伏兔、太溪、太冲。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头针用1.0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夹角约15°,深达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运针;体针取1.5寸毫针针刺,宜快速进针,捻转,得气后可快速捻转约100次左右,一般持续2~3min,留针10~15min后再次捻转,重复2~3次方可起针,头针隔日1次,体针每日1次,每周6次,4周为一疗程。针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耐受情况。

1.4 疗效标准[3]

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上肢、手和腕、下肢功能评定,功能评分满分为100分,其中上肢总分36分,手和腕30分,下肢34分。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法。

1.5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①P<0.05;与对照组相比,②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卒中主要是在平素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因忧思恼怒或劳累等因素导致风阳煽动。风病多犯阳经,治疗卒中多以“治痿独取阳明”为理论指导。康复治疗通过感觉输入刺激和反复学习强化等手段促进运动反应,加速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4]。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可不断向大脑输送运动感觉信息,诱发肢体运动,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针刺疗法是治疗卒中后遗症的常用方法,针刺是一种适宜的外因刺激,能改变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善其脑供血情况,加速病灶侧大脑组织细胞恢复[5]。头为诸阳之会,针刺头部穴位可疏通经络、醒脑开窍、活血化瘀,调动五脏六腑的精气,快速恢复肢体功能。针刺四肢穴位刺激偏瘫肢体,使患侧肢体肌肉得到濡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肢体功能逐渐恢复。肩前、肩贞、尺泽、手三里、外关、八邪、合谷分布于手足阳明经,分取手足三阳经穴为重,具有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功能。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显著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神经损伤改善作用显著。因此,卒中后偏瘫患者应尽早介入针刺和康复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宋如意.针灸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143-144.

[2]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7):747-749.

[3]杨爱林.早期健患侧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2,8(34):811-812.

[4]虞美慧,何园园.早期针刺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7):395.396.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9例, 女31例;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为51.5岁;病程为偏瘫后1~6个月, 平均病程为3个月;其中Ⅰ期患者24例, Ⅱ期患者36例。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 (肩三针合谷刺法组) 和对照组 (常规针刺组) 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的康复评定及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7]:患者经影像学确诊有脑血管疾病, 伴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 手部肿胀, 手指屈曲受限, 局部无外伤、感染及周围血管病。排除标准:中枢性疼痛患者;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肩手综合征患者;既往有肩周炎、上肢骨折、周围神经损伤等影响上肢功能活动的骨科或神经科疾病;伴重度抑郁、焦虑患者;有意识障碍、感觉障碍、失用及失语症患者;有老年痴呆及理解力下降的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选穴

肩三针 (肩前、肩髎、肩贞) , 手太阳经证者, 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 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 加外关;气血两虚加气海、足三里、关元;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刺丰隆、血海。

2.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端坐位或侧卧位, 肩三针 (肩前、肩髎、肩贞) 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后, 选用1.5寸毫针, 先直刺至穴位肌肉经筋处, 得气后退之浅层, 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 使穴内针的痕迹呈鸡爪状扇形展开。如针下为虚空感, 乃气未至, 可采用“搜气”“守气”“行气”手法待气。待针下有酸麻胀感时, 可行手法加强针感, 气至病所,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气海、足三里、关元用补法, 其他腧穴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 均为正极在上, 负极在下,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2.2 对照组

2.2.1 选穴

取患侧臂臑、肩髃、手三里、外关, 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 均为正极在上, 负极在下,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2.2.2 操作方法

患者正坐或侧卧, 暴露患肩及手臂, 局部常规消毒后取穴, 垂直进针, 行中等强度提插捻转得气后, 留针30min。10天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 共30天, 每日1次。

2.3 康复训练

(1) 良肢位摆放。患侧卧位:躯干稍向后旋转, 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应充分前伸, 前臂旋后, 肘伸展;健侧卧位:患肢由枕头支持在患者前面, 使肩胛骨处于前伸位, 肘伸展;仰卧位:患侧肩胛下需垫枕, 使肩胛骨处于前伸位, 同时患侧上肢应垫枕, 使伸肘、腕背伸和伸指。

(2) 活动患者躯干近端, 解除肩胛骨远端的痉挛状态, 如向患侧翻身, 患侧上肢的负重, 向两侧中心转移, 并采用手法向需要的方向活动肩胛骨 (使肩胛骨充分上提并前伸) , 鼓励患者经常用健侧手帮助患臂做充分上举运动。

(3) 通过刺激肩关节的肌群以增加其肌力, 如用Bobath握手并上举;坐位患侧上肢负重动作, 向各个方向挤压肩关节。对相关肌肉用手轻轻拍打或用冰块做快速摩擦。

(4) 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肩关节进行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 活动中注意不产生疼痛。

2.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8]中相关标准进行评定。

肩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9]。一条10cm直线, 0和10分别表示“无痛”和“想象中的最大疼痛”, 患者标记感受的疼痛强度, 评价当天最疼痛的感觉。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 (ADL) 评定[10]。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简式Fugl-Meyer (FMA) 量表评分[11]:上肢总分66分, 包括有无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反射亢进、腕稳定性、肘伸直肩前屈30°时腕关节活动情况、手指活动情况、协调能力与速度, 共10项, 每项分不同小项, 共33项, 每项分值为0、1、2分, 0表示无主动活动, 1表示有部分主动活动, 2表示和健侧相同的正常活动。总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

疗效评价方法:治愈:肩部疼痛消失, 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 患肢水肿消退, 无关节僵硬;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 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 患肢水肿明显好转或水肿消退后留有关节活动轻微疼痛;有效:肩部疼痛稍缓解, 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肩部疼痛无改变, 或水肿消退后留有关节僵硬, 活动障碍。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2.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 治疗组治愈8例, 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6例, 总有效率为86.6%,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在ADL评定方面, 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均有所改善, 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肩部疼痛评分均有下降, 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s)

在FMA方面,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 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s)

4 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2], 根据临床表现, 祖国医学早有认识, 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偏枯, 臂腕发痛, 肘屈不能伸。”《针灸大成》曰:“手臂痛不能举, 四肢厥, 腋肘肿, 两手筋紧不开, 肩背痛。”《灵枢·经脉》中描述:“肩似拔, 臑似折, 颈, 肩, 臑, 臂外后廉痛”, 类似该病症状表现。祖国医学认为, 中风患者久病卧床, 气血凝滞, 经脉受阻, 不通则痛, 发为该病。肩三针为治疗肩部疾病的常用穴位, 三穴均在肩部, 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 祛风散寒, 活血祛风而止痛;同时远端配穴, 疏通筋脉, 调和气血, 使病邪去, 疼痛自止。肩三针采用合谷刺法, 目的在于增强刺激量, 拓宽刺激面, 使针感多方向传达, 方向更加灵活, 发挥针刺手法优势, 同时减少进针次数, 依据“针至病所”“以痛为腧”的理论, 合谷刺法留针时间长, 振奋皮部经气, 促使经脉气血运行, 从而起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研究证实, 合谷刺法起效迅速, 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密切, 还与疼痛部位血流量明显增加有关, 起到改善肩部局部气血、解除痉挛、松解粘连的作用[13]。实践证明, 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较难通过单独疗法实现。

本研究运用合谷刺法治疗, 同时配合康复训练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研究表明, 康复训练能够通过被动活动关节, 减轻肌痉挛, 牵伸挛缩组织, 防止肌肉萎缩, 增加被动活动范围, 刺激对侧脑皮质功能代偿, 从而改善肩手综合征相关症状[14,15]。患肢的被动和主动训练可促进上肢肌肉收缩与舒张, 促进静脉血回流, 减轻上肢水肿, 从而保持上肢所有关节活动度。此外, 康复训练可强化神经功能的重塑, 对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证实, 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疗法能使患者上肢疼痛迅速缓解或消除, 使因疼痛而致活动受限的关节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扩大活动度, 减轻患者因疼痛引起的焦虑抑郁, 恢复患者康复的信心, 为患肢的被动、主动康复训练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部CT证实, 均首次住院, 并剔除轻型, 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混合性及感觉性失语者, 入组观察8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康复组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57.4岁, 病程平均2.6d。对照组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8.2岁, 病程平均2.4d。康复组40例中, 左侧偏瘫者20例, 右侧偏瘫者18例, 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死15例, 单侧梗死13例,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梗死7例, 脑叶梗死6例。对照组40例中, 左侧偏瘫者19例, 右侧偏瘫者17例, 双侧基底多发腔隙性梗死13例, 单侧梗死11例,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梗死6例, 脑叶梗死5例。两组间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康复组在初次评价后, 开始按北京康复研究中心建议的偏瘫急性期康复治疗[1]进行训练, 1次/d, 每次1h, 其余时间由家属帮助或督促患者按指导的程序进行自我训练。早期康复训练程序如下: (1) 良肢位的设计即抗痉挛体位摆放, 包括仰卧位及患侧在下、健侧在上的侧卧位和患侧在上、健侧在下的侧卧位; (2) 关节活动度的维持训练; (3) 搭桥训练; (4) 平衡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和站位平衡训练; (5) 步行训练。对照组未给任何康复治疗, 由患者家人根据自己认识帮助患者活动。

1.3 评价方法

(1) 临床疗效评价采用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建议”的标准[2]。 (2) 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 (FMA) 评分法[3]。 (3) ADL采用Barthel指数[4]评定。全部患者均由本文作者进行评价, 入院7d内和治疗21d后各评价一次。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表示, 对所得计量资料进行t检查, 对样本率进χ2检验。

2 结果

患者经过21d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FMA及ADL评分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1~表3。步行恢复率康复组57.5%;对照组32.5% (χ2=5.0497, P<0.05) 。出现继发性损伤康复组2例;对照组7例 (χ2=3.1296,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1) ) χ2=7.81,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1)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1)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虽然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其病死率有所下降, 但由于脑卒中的治疗未发生突破性的进展, 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 所以康复训练显得特别重要。脑卒中的, 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5]。早期康复训练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 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所谓早期康复是指发病后2周内开始的康复。目的是防止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并发症, 而且应尽早进行改善功能的训练。而Barthel指数是判断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的一个指标[6]。该指标能量化地反映功能康复的疗效及生活自理能力。

本研究对80例首次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观察, 康复介入时间最早病后1d, 最迟病后8d, 平均病后6d, 按照早期康复流程, 利用神经促通技术, 经过21d基本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 运动功能明显恢复, 下肢较上肢恢复早, 步行恢复率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目前, 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可促进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经功能, 但十分有限。本观察显示, 康复组步行恢复率、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充分证明康复治疗是有效的。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7]是康复治疗的基础。康复治疗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 促进上位中枢对运动控制, 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 改善运动模式, 对抗痉挛形成, 重组正常的运动模式同时增加肌力[8]。ADL提高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有很强的相关性, 康复介入时间越早, 疗效越好。研究表明, 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 神经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本组资料显示, 康复组继发性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继发性损伤是由于没能对疾病的基本功能障碍采取科学合理的康复措施所造成, 因此, 早期康复训练将避免或减轻继发性损伤, 对患者出现的异常运动模式和肢体的痉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9]。因此, 强化临床医师的早期康复意识, 把脑血管病临床治疗与早期康复治疗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总之, 本研究表明, 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能显著防止脑血管病继发性障碍, 促进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于兑一.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58-88.

[2]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88, 21 (1) :57-59.

[3]缪鸿石, 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9-165.

[4]于兑生.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8-11.

[5]南登昆, 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08-212.

[6]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224-228.

[7]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328-329.

[8]黄永禧, 徐本华, 黄真.运动再学习方法的新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0, 6 (3) :97-101.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2009年,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经CT或MRI确诊,意识清楚。年龄36~70岁,平均62岁;病程5 d~2年;脑梗死52例,脑出血20例;左侧偏瘫50例,右侧偏瘫2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疼痛28例,肌萎缩、肌张力偏高30例。

1.2 方法

1.2.1 针刺

取穴以阳明经穴位为主。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下肢: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取1.5~3.0寸不锈钢毫针针刺,患者有麻胀或触电感为度。留针30 min, 1次/d, 10次为一疗程。

1.2.2 康复训练

最大限度恢复或改善患者的运动、认知、言语等功能,改善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进行翻身、坐、站和平衡步态及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一般分被动运动、自主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4个阶段,康复训练每天进行。

1.2.3 被动运动

当患者主动活动有困难,患者肢体为了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可利用推拿方法或器械进行被动活动使肌肉放松,减轻患者的疼痛,消除软组织粘连,每日应做全面关节活动,10个动作为1组,每日4组。

1.2.4 自主助力活动

当患者肌力或疼痛好转时,可进行主动助力活动来增强肌力。上肢自助被动运动:健手握住患手手腕并尽量使患手手心向上,利用健肢帮助患肢进行被动活动,注意肘关节要充分伸展;下肢自助被动运动:健侧脚置于患侧踝部下方,带动患肢移动,帮助体位转换。15~20次为1组,每日4组。

1.2.5 主动活动

主要是训练患者学会如何正确地控制肢体的运动,主动翻身以及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位的体位转换。

1.2.6 抗阻运动

通过以上康复训练后,患者已具备了相应的行走条件,主要增加姿势的协调性及稳定性,并在其基础上均匀施加阻力来练习。

1.3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显效:神经系统功能大部分恢复,扶拐可独立行走;有效:神经系统功能有部分恢复,尚需他人搀扶方可行走;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基本痊愈12例,占16.7%;显效38例,占52.8%;有效12例,占16.7%;无效10例,占13.8%。总有效率为86.2%。

3 讨论

有关“中风”的记载早在《内经》中就有,其后历代医家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病因病机学说日渐完善,认为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至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致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针灸是治疗中风病的主要疗法,尤其对中风病的恢复期,更是必不可少。《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传统的针刺治疗是以阳明经穴为主,意在调和气血运行,疏通经脉通路。现代研究也表明,针刺能使患者病灶处脑血流图波幅增高,使患者脑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明显改善脑供血情况[3]。正规的康复训练可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运动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康复训练能有效地防止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预防并改善异常模式,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4]。

笔者把针刺和康复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不仅发挥了传统针灸医学的“培本固元、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治疗作用,而且使得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康复训练沟通相关的突触链进行功能重组,促进了偏瘫肢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正常的运动模式,明显提高患者肢体的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使偏瘫肢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和代偿[5,6,7]。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畅情志,提高其主动参与康复治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王维治, 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6.

[3]常小荣, 彦洁, 樊凌, 等.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4) :352-355.

[4]南登昆, 廖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54-55.

[5]高谦.康复训练促进缺血性脑梗塞后运动恢复的神经基础研究新进展[J].现代康复, 1998, (6) :544-546.

[6]项爱香.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5) :696-697.

上一篇:幸福在那哩读后感想下一篇:关于减免业主关继东物业费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