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

2024-07-13

偏瘫康复(通用15篇)

偏瘫康复 篇1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这种疾病的出现带有一定的遗传色彩,因此,遗传是造成偏瘫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也不能排除是由于后期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偏瘫的治疗目前没有有效的快速方法,只能通过康复寻来慢慢康复,这种康复训练的效果非常的好,下面就来看看偏瘫康复训练的方法讲解吧。

(1)站起的训练

第一步,患者坐位,双足平放在地下,双手叉握并放在面前的小桌上(双上肢尽量伸直)。

第二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持换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

第三步,嘱患者上身前屈,抬臂站起。

(2)患侧下肢负责训练

第一步,训练者双手扶住患者髋部,让患者尽量站直,并用换退负重。

第二步,健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

(3)训练患腿向前迈步

第一步,患者站立,并尽量站直,用健手扶栏杆。

第二步,训练者在患侧后方,一手扶患者髋部,另一手帮助患脚先向后退一步,再向前迈一小步。

(4)在侧方站在患者行走

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侧腋下。

第二步,帮助患者缓慢行走,并纠正异常姿势。

从以上的讲解来看,偏瘫康复训练是非常的关键的,因为偏瘫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治愈是几乎不可能的了,因此,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加强对于身体的保护,尤其是孕妇要定期做胎检,及时发现一些影响胎儿发育,造成偏瘫的苗头。

偏瘫康复 篇2

1 临床资料

对平顶山平煤医疗集团八矿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的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经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20例, 脑梗死30例, 女22例, 男28例, 年龄45~81岁。均系首次发病, 发病即日或半周内入院, 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 住院时间15~50d。

2 康复护理训练内容

2.1 积极观察病情及心理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深入病房, 指导家属反复呼唤患者让患者做睁眼、点头、伸舌、握拳等动作, 以了解患者意识情况, 患者若神志清, 应尽早训练患者进食、言语功能;若患者处于嗜睡状态下, 应指导患者家属与患者对话, 同时利用各种刺激强化患者的应答能力, 锻炼患者的语言功能, 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并且根据患者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 疏导其家属、同事对患者的宽慰、树立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 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

2.2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肢体护理原则:既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医患合作, 又要方法得当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使患者保持良肢位, 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 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 (将整个上肢放在一个枕头上, 肩外展50°, 内旋15°, 屈40°, 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 。下肢为屈曲位 (髋、膝于屈曲位, 踝关节于中立位, 背屈90°伸髋、膝、足下放置垫袋, 防止髋内, 外旋) 。可用软枕帮助, 无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

2.3 按摩和被动运动

患者不宜久卧一侧防止因压迫时间过长而影响静脉回流使患肢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压疮, 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 达到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 缓解疼痛, 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 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 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推摩使其放松。按摩后, 进行各关节被动运动, 先大关节, 后小关节, 做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 活动幅度不宜过大, 注意手法柔和。

2.4 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 开始先做双髋向两侧摆动, 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 当患者能进行翻身和半桥动作后, 可训练坐位, 脑梗死发病后生命体征稳定后48h, 脑出血发病后2周左右可以开始进行这项练习。先从健侧卧位坐起, 再到患侧卧位坐起, 从协助到独立坐起。之后两腿下垂, 坐在床边, 进行坐位平衡练习, 1周后可进行站位、步行及上下楼梯的训练。

2.5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 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 穿脱衣裤, 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如厕等。

2.6 肌肉松弛训练

以心理疏导和被动运动的方式, 缓解肌肉紧张。

3 护理体会

50例患者发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 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另一方面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同时对健侧肢体训练, 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恢复的影响。经平均30d治疗及康复训练后取得明显疗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62%, 坐位站位85%达到平衡, 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

偏瘫康复“四步曲” 篇3

偏瘫、一侧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的发生和发展是很快的。由于安静卧床而引起的肌力减退,一周可减退20%,二至四周可减退40%~60%。当下肢关节挛缩时,可表现出瘫痪肢体的特有姿势,即挎篮子姿势或画圈走步态。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康复训练可分四个时期进行练习。

卧床期

被动运动与按摩在肢体尚未恢复主动运动时,可进行此项锻炼。由上到下,由近及远,左右两侧顺序地做各关节、各方向的轻柔被动运动和按摩,一日3次,每次各关节活动十来回。要注意对上下肢各关节进行全活动范围的被动活动。如果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在注意避免过于疼痛和骨折的条件下,必须进行超过受限范围的被动活动。对于有意识障碍和重度偏瘫的病人,更应该注意变换体位,防止褥疮的发生。

本体促进法练习在偏瘫侧肢体无自主运动时,可利用各种生理反射,如屈肌和伸肌的共同运动、联合运动与姿势反射等,诱发瘫痪肢体的主要运动。首先将患侧上肢被动上举过头时,手指可有伸展动作。第二,健侧手指用订预防伤风和感冒,当心着凉最重要。力握拳,可诱发患侧手指屈指运动;健侧手腕给予强烈的屈腕刺激,会引起患侧下肢伸展运动;健侧髋关节外展或内收并加以外力抵抗,可诱发患侧下肢运动。第三,取仰卧位,当大腿向腹侧屈曲时,可诱发足关节背屈。

主动、被动运动相结合当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后,可以让患者用自己健肢协助患肢进行自助的被动运动。由上肢到下肢,由近端到远端,将各关节做各方向被动运动。仅此仍不充分,还应有人帮助做被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直至达到该关节最大生理活动范围。

离床站立期

如果病人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稳定,CT跟踪观察未见病灶扩大,则可进行早期离床站立训练。取仰卧位,做腰向上抬起动作,以增强腰背肌的肌力。早期离床的前提是早期坐起。在坐位训练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体位性低血压。可以先让患者上半身缓慢坐起呈30。角。此时屈曲膝关节,使身体不能下滑,并测量血压、脉搏。如果血压、脉搏正常,则继续进行,否则应暂停训练。一般坐位时间限于30分钟,以后逐日观察反应,坐起角度按45。、60。、80。增大,如果80。坐位能保持30分钟,就可令其坐位就餐,以后再尽可能地延长坐位时间。若病人无明显不适,就可以过渡到乘轮椅进行训练。站立训练时应当先由他人扶助到轮椅上,进行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双拐扶助站立,待站稳后再练习左右转动、左右转弯及前倾后仰动作。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增加各种姿势的运动,重在进行正确的运动模式训练,而不是片面强调力量和速度的训练。

步行期

待站立后,顺序练习助手扶助迈步、双拐杖扶助迈步、单拐杖扶助迈步;能够迈步了,则应顺序练习双拐杖或助手扶持下步行、单拐杖步行、徒手步行、上下台阶步行等。上述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每次运动可延长至30分钟,每天活动不少于2小时,以不疲劳为度。

功能维持期

在徒手步行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进食、洗漱、更衣、解大小便,洗澡等动作的训练。其中手瘫痪者进行扳手指、按摩、玩保健球等练习,肩臂不遂者进行划船器、拉弹簧等训练,下肢瘫痪者进行直立扶床站立行走,以及借助踝关节训练器、股四头肌训练器等进行训练。活动量可视自己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一般每次5-30分钟,每天2-4次,以病人稍觉疲劳为度。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有哪些 篇4

1、此阶段的偏瘫患者肢体逐渐可以活动,但是仍没有力量来完成主动的运动,所以此时的肢体锻炼除了坚持第一阶段方法以外,还应该坚持锻炼翻身、起坐,在旁人的帮助下要学会站立,双手扶住椅背向前移动脚步,可以锻炼瘫痪侧下肢的肌力关节运动。

2、通常瘫痪侧上肢的恢复比下肢慢而且困难,这与大脑神经支配的解剖部位有一定关系。最初肩关节在旁人的帮助下作上举、外展或者外旋,肘关节和指关节作伸屈动作,逐渐锻炼到可以主动运动。双手的功能锻炼除了早期采用按摩和被动运动以外,应该经常做些各手指的屈伸、开合等练习,以促使手指功能恢复。

3、练习坐起和站立: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度开始,逐渐增大角度与延长时间,让病人可以过渡到双足下垂,并坐于床边。起床动作不要快,否则可能会有头晕感。然后可在专人的保护下学习着站立,站立时先将身体重量集中在健侧下肢,然后慢慢移向患肢一侧,站立时间逐步延长。当然也不能忽视上肢的练习。

偏瘫什么原因 篇5

1、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6、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偏瘫的发病方式呈现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而发生了偏瘫。

(1)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

(2)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

(3)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

(4)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或应用麻醉药等;

(5)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①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

②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③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

脑溢血后偏瘫怎么办呢? 篇6

(2)上肢部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沿患肢外侧、前侧、内侧往返掖2~3分钟,以肩关节、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屈伸的被动活动;

按揉曲池、尺泽、手三里、合谷等穴各一分钟;推抹腕部、手背、手掌各一分钟;理五指1~2分钟,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屈伸的被动活动;捻五指1~2分钟,配合拔伸手指一分钟。

(3)背部及下肢部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仰卧位。自上而下按揉脊柱两侧2~3遍,重点在天宗、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掖脊柱两侧2~3分钟;掖臀部、大腿后部和小腿后部各1~2分钟,以腰椎两侧、环跳、殷门、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同时配合腰部后伸和患侧髋关节后伸的被动活动。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脑卒中患者55例, 男35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54岁, 脑出血8例, 占14.54%, 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 占30.91%, 脑梗塞30例, 占54.55%。平均住院天数48天。

1.2 护理方法

对55例患者进行了全面地、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

2 结果

耐心主动心理护理, 使患者减轻了的心理负担, 打消孤独、失望的不良心理, 解除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精心细致、有针对性的生活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55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4~5 周实施康复护理后, 生活基本自理 (75~90 分) 25 例;部分依赖他人 (50~70 分) 19 例;大部分依赖他人 (25~45 分) 11 例。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患者脑卒中后发生了较大的心理变化, 多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主动向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 介绍中西医治疗的多种手段, 使之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增强患者的心理治疗效能, 稳定患者情绪, 打消患者孤独、失望的不良心理。解除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体位护理

患者肢体应处于功能位置。将肩胛骨及上肢放在衬垫上, 防止肩胛骨下坠, 上臂肘微弯曲, 腕和手掼轻度伸展, 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略曲, 在膝下置一小枕, 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砂袋, 以防外展、外旋, 足底部顶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

3.3 肢体功能护理

3.3.1 被动运动

目的维持关节韧带动度, 减轻肌肉痉挛。①利用健侧上肢的伸展训练患侧上肢的伸展, 方法是由健侧到患侧,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进行早期指、腕、肘、肩关节训练。坚持训练, 对患者以后的独立生活非常重要。②护理人员要着重按摩肌体受压部位, 动作轻柔缓慢、有节律的进行, 用指擦或掌擦。方向不定, 作用是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血运丰富, 改善营养, 注意多做小关节的运动, 防止小关节发生强直。③配合针灸, 理疗、高压氧治疗, 采用穴位按压刺激, 同时应用脑血管超声治疗仪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3.3.2 主动运动

目的是保持肌力, 防止萎缩。①尽量让患者做关节屈伸、内旋、外展和肌肉收缩舒张练习, 锻炼肢体的肌力和关节的功能。增强患者自信心, 提高对康复护理的顺应性。②床下活动, 重点是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 首先取半坐卧位, 适应后协助患者坐于床边, 两腿下垂, 然后护士站在患者患侧, 协助患者进行站立、行走练习。开始可用步行辅助器械训练步行, 走稳后改扶练习步行。要由护理人员协助, 循序渐进, 最后进行独立步行练习。练习行走时应平稳缓慢, 从床边移动逐渐过渡到室内走动, 直至室外散步。注意患者对步伐的练习, 培养正确的走路步态;③对失语症的患者, 制订训练计划, 要进行语言训练。④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及动作的精确性, 逐渐转变其依赖心理, 以实现自身功能代偿, 防止身心功能退化及合并症的发生, 最大程度减少致残率, 争取达到完全生活自理, 提高生活质量, 尽量恢复社会工作。

3.4 出院康复护理指导

科学的出院指导, 不仅可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复发, 又可达到连续康复训练的目的。①预防用药, 治疗相关疾病。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长期规律合理服药, 控制血压, 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切忌血压忽高忽低。如血压过高, 降压不可过急, 防止供血锐减, 引起并发症。对有易凝倾向的患者, 要定期复查血液粘稠度, 改变血液流变状态, 并要适当长期服用防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生率10倍于一般人群, 严格控制血糖, 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使用降糖降脂药物, 需按医嘱定时服药, 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②合理饮食, 进食进应做到有限度、有规律、有范围、以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及新鲜水果, 适当控制脂肪、糖、盐的摄入, 给予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及高蛋白饮食, 合理搭配五谷杂粮, 三餐饮食适量, 不可过饱, 并应戒烟限酒, 饮食合理可增进脑营养代谢,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 有利于抗氧化剂的摄入, 以降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③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每天有规律排便, 防止便秘, 大便干燥, 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 可加强腹部按摩,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④注意气候变化, 天气突然变冷时, 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应加强保暖, 防止血压突然升高, 引发脑出血。天气热时, 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可引起脑供血不足, 另外天热出汗较多, 体液丢失过多, 导致血液粘稠, 故应多饮水, 以利于稀释血液, 防止脑梗塞的发生;⑤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如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及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呼吸操。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避免情绪激动, 不可过度劳累, 洗澡时间不应过长, 动作不应过急。适当的运动能健全机体免疫系统, 提高抗氧化能力, 提高肺活量,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脑部供血, 可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沈利平, 徐桂红, 钟月桂, 等.脑梗塞患者抑郁状况相关分析及护理.当代护士, 2006, (10) :12-29.

[2]高柏青, 邹德莉, 毕娜, 等.老年急性脑卒中早期出院家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研究.现代护理, 2006, 12 (7) :632.

浅谈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21-01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急、病程长、致残率高。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不仅肢体的随意运动丧失,而且伴有自主神经机能紊乱,直接影响到肢体的营养和代谢,导致关节挛缩等多种并发症。随着人口老年化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同时,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可有效地减少致残,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从而提高生存质量。现将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220例,男130例,女90例,年龄39-89岁,平均64岁,其中脑出血83例,脑血栓形成55例,脑梗死82例。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清醒患者大多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出抑郁和悲观。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存有顾虑,对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心理状态,以热情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宣传疾病知识,加强护患交流,应学会积极暗示治疗,避免消极暗示。指导患者逐渐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例举成功病例,使患者和家属密切配合。

2.2急性期康复护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发病后的24h至48h即可开始。

2.2.1 卧位 早期注意并保持患者在床上的正确体位。上肢保持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下肢应放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经常更换体位,一般60-120min变换体位一次。由护理人员协助翻身,逐步训练到患者主动翻身。

2.2.2 肢体的被动运动 先从健侧开始,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患肢。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上举;肘关节伸、屈;腕和手指伸、屈;髋关节屈、伸、外展和内收;膝关节伸、屈;踝关节背屈和外翻。每日2次,每次每个动作10次左右。活动顺序由上而下,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直到主动运动恢复。注意关节的活动应在正常范围内进行,要避免引起疼痛,若活动时引起疼痛,可用温热等物理疗法,缓解疼痛后再进行。

2.2.3 肢体的主动运动 指导患者床上自我训练,上肢双手十指交叉,患肢拇指位于健手拇指上,并稍外展,以健手带动患肢作肩关节前屈、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腕关节背屈、掌屈、尺屈、桡屈等动作。下肢搭桥训练: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双足平放在床面双手交叉上举。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卧到坐位到双腿放床边坐位,最后到站立的过程。

2.2.4 按摩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防止肌肉、肌腱挛缩,还可在挛瘫期升高肌张力,在痉挛期降低肌张力。按摩包括按、摩、揉、捏4法。顺序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

2.3 恢复期的护理 一般病后1-3周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便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1)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主运动,逐步恢复到主动运动。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每日1次,每次30min。(2) 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3)改善期: 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对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尤其是对手的功能恢复,需要坚持强化训练,做屈伸动作,拇指对掌运动。鼓励患者完成更衣、解纽扣、持杯饮水等动作协调性。

2.4 注意营养和休息 偏瘫患者进食少,肠蠕动减弱,以及神经系统反应迟钝,极易出现腹胀、便秘,应给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且易消化的食物,并给予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多饮水。减少便秘的发生。要制定作息时间表,保证充分的睡眠,如有睡眠障碍可给予物理疗法治疗。

3 小结 

走进康复科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 篇9

随着现代医学手术的进步,骨科术后康复已逐渐的被医务者及广大患者所认知,成为骨科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骨科与康复科形成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骨科康复一体化治疗康复医学是采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使各种原因导致身心功能障碍的伤病患者和残疾者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功能得到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学科。康复医学针对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后身体功能、个体活动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的改善。骨科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论从康复医学的发展历史,还是从康复医学与骨科的治疗对象来看,康复医学与骨科都有较其他学科更为密切的关系。骨科康复的具体作用

1、肌肉收缩能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肌肉收缩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与骨骼,促进骨愈合,防止骨脱钙。

2、维持一定的肌收缩运动,可以防止废用性肌萎缩。

3、关节运动能牵伸关节囊及韧带,防止其缩短,并能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循环,从而预防关节内粘连。

4、促进局部血肿及渗出液的吸收。减轻水肿与粘连。

5、改善病人情绪,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功能,防止合并症的发生。

树立现代骨科康复新理念现代骨科治疗理念是针对四肢及脊柱等运动系统伤病的学科,不仅包括手术药物等治疗,还应包括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即“骨科--康复一体化”,达到运动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目的。

脑血栓偏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篇10

(1)根据瘫痪病人不同情况做好心理护理,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方法。但有少数病人,在未得病之前,身体健壮,无需人照顾,自理生活能力很强。一旦突然得病,心里承受不了,思想压力大,在这个时候,患者的家属一定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做好思想工作,取得病人的配合。

(2)床上運动:在床上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练习抬头、坐起、挺胸、挺腰、抬臂、练习腹肌和臂力,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再做好下床的准备,能坐稳后再开始训练站立。

(3)站立:开始站立时护士或家属给予挽扶或适当的支撑物,如拐杖、腿支架等,练习站立、站稳、站久,然后慢慢撇开支撑物移动身体。

(4)迈步:当病人能站稳10~15分钟而无疲劳感时,即可开始行走锻炼,迈步时不可硬拉,如瘫痪肢体抬举不便,可用一根套绳套于患脚中部,协助抬脚起步。在行走时还应防治跌倒,注意患侧踝关节的位置,以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发生意外,加重病情而影响下一步锻炼。

(5)上肢功能的康复护理:应从大关节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小关节被动运动。主要练习抬臂、握拳、抓拿、拾物等,细微功能的锻炼。

(6)语言的康复护理:语言是人们思维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人们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有些患者失去了语言,失语患者由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而非常痛苦,因此对患者的失语应表示同情,千万不要把病人说错的话或表达错的意思当作笑料,而要鼓励病人用语言来表达意识。从简单的字词耐心教人发音说话或用图表表达意思逐步训练病人的语言功能恢复。

偏瘫早期康复护理57例效果观察 篇11

关键词:脑中风,偏瘫,早期康复护理

脑中风致偏瘫患者在中老年中较多见,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笔者对脑中风致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7年4月-5月脑中风患者57例, 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5~71岁, 左侧肢瘫14例, 右侧肢瘫16例;对照组27例, 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8~73岁, 左侧肢瘫12例, 右侧肢瘫15例。49例均经临床和CT检查确诊脑中风, 意识清醒, 性别、年龄等无统计学差异, 入院时2组患者肌力见表1。

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脑中风常规治疗与护理, 其中观察组进行以下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耐心听取患者的心理感受, 讲解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其明白静卧不仅不能预防再发和解除其他危及生命的因素, 而且还会使患者的精神和身体急速衰竭[1]。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接受偏瘫的现实, 可让其熟悉同病室康复较好的病例, 让患者树立长期功能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2.2 自我护理

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每天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包括自我利用健手带动患手穿衣、洗脸、刷牙、吃饭以及自理大小便。鼓励自我动手做事, 增加独立性;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2]。穿衣时先用健肢帮助患臂或患腿伸进袖或裤, 坚持练习系纽扣。给患者提供宽松的衣服和不用系带的鞋子, 方便穿衣, 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2.3 肢体康复训练

2.3.1 良肢位的保持。

良肢位, 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 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治疗体位。处于卧床期的患者, 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包括卧床和肢体摆放, 减少患侧肢体受压。为防止患肢进行性关节挛缩或废用性肌肉萎缩, 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将整上肢放在一个枕头上, 肩外展50°, 内旋15°, 屈40°, 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下肢为屈曲位-髋、膝于屈曲位, 踝关节于中立位, 背屈90°, 伸髋、膝, 足下放置垫袋, 防止髋内、外旋。可用软枕帮助, 无论取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

2.3.2 按摩和被动运动。

对肢体进行按摩, 达到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 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 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的按摩, 使其放松。按摩后, 协助患者做2~3次/d全身关节的被动锻炼, 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每个关节可有规律的做5~10次的屈曲、伸展、内旋、外旋活动, 并轻柔、缓慢有规律的给患者翻身、按摩;活动幅度应≤90°, 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3]。患者无不适主诉时, 逐渐训练坐卧平衡, 患者自我按摩效果更好。

2.3.3 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 开始先做双髋向两侧摆动, 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 注意转动躯干时, 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配合头的转动同时翻转。当患者能进行翻身和半桥动作后, 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 为了预防直立性低血压, 床头的高度应逐渐抬高。脑梗死发病后2周, 脑出血发病后4周左右可以开始进行项练习[4]。先从健侧卧位坐起, 再到患侧卧位坐起, 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之后两腿下垂, 坐在床边, 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1周后可下地坐椅, 能维持10min, 可进行站位平衡, 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患者可借助辅助用具训练, 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行走时尽量不要托地, 从而达到最佳训练效果[5]。

2.3.4 肌肉松弛训练。

以心理疏导和被动活动的方式, 缓解肌肉紧张。

2.3.5 作业疗法。

让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手指互相对指、拍手、画图、写字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3结果

57例患者中观察组30例在住院时即发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经平均35d治疗及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 步行恢复率达52%, 坐位站位85%达到平衡, 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用Lovett的6级分级法评估肌力, 在治疗、康复开始后35d评价结果见表2。恢复至III级以上肌力观察组需 (12.0±4.88) d, 对照组需 (15.39±4.3) d。观察组较对照组恢复期明显缩短 (P<0.05) 。57例均未出现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无跌伤等意外发生。

4讨论

脑中风发病急骤, 患者心理方面不能适应残疾现状, 因而产生悲观、急躁情绪;而某些脑中风病例,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的痛觉消失, 缺乏对疾病致残的忧虑感, 因而不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笔者为脑中风患者护理中注意到: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有充足的信心, 勤于锻炼者其效果最好, 反之则差, 可见早期的心理护理是对偏瘫患者最重要的康复护理。

实践证明, 脑中风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 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 关节挛缩畸形, 足下垂, 或内翻等, 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代替的[6]。脑中风的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全身和局部相结合, 健侧和患侧相结合。住院期间, 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并发症明显降低, 对出院后的继续康复大有帮助。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易达到良好的效果, 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状态和肢体训练相结合的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 可使脑梗塞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4) :14.

[2]龙洁, 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98-199.

[3]杨克强.脑血管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3, 5 (3) :108.

[4]许月红, 时秀珍.脑血管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探讨 (J) .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2) :15.

[5]王金喜, 张京.急性脑血管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8, 13 (1) :29.

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1], 其发病急、病程长、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多项研究认为, 脑卒中后病人的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在疾病早期对病人进行康复护理,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病人的残留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我科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早期康复护理的程序, 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康复护理

1.1 康复训练时间

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 只要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48 h后即可进行。脑出血一般宜在10 d~14 d后进行。在康复过程中应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1.2 良肢位的摆放

在急性期为了预防关节挛缩、抑制异常模式, 应使病人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位:病人上肢外展外旋、患侧肩关节下垫一枕头, 肘关节伸展, 掌心向上。患肢膝下放一小砂袋, 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足底与床尾放一硬枕, 防止踝关节跖屈。健侧卧位:胸前放一枕头, 使患肩前伸, 前臂伸直放于枕上。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 膝关节下放一软枕。患侧卧位:患肩前伸, 肩关节屈曲, 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后, 腕关节背伸, 手指伸展, 健侧下肢屈曲, 膝下垫枕。3种体位交替使用, 2h变换1次, 以预防压疮。

1.3 关节活动度的维持

病人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肢体活动。被动运动:轻柔缓慢地进行上肢肩外展、外旋、上举, 前臂外旋、屈曲、伸展及指关节的屈伸运动, 下肢进行髋关节屈曲、伸展和外展, 膝关节屈伸, 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每个关节运动每天3次或4次, 每次5遍~10遍。主动活动:可指导病人采用bobath握手, 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运动, 以提高对患肢的控制力。

1.4 床上功能训练

教会病人以健手为着力点, 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左右移动;也可指导病人以手抓住床边栏杆, 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下, 向健侧或患侧翻身。如病人病情稳定, 可让其慢慢坐起, 先从抬高床头30°开始, 每天增加5°~10°, 直到90°, 有一定耐力后改为独立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包括躯干向前、后、左、右移动平衡以及旋转活动时的平衡。病人能坐稳后可进行站立训练。

1.5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鼓励病人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 尽量减少他人帮助, 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由易到难, 以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1.6 心理护理

病人起病突然, 在短时间内由一个正常人变为残疾人, 日常生活还需要别人照顾, 易出现焦虑不安、抑郁、愤怒、易激动等心理。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照顾病人, 帮助病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获得病人的信任,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病人病情有所恢复时要不断鼓励病人, 使其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接受康复锻炼。

1.7 家庭康复指导

帮助病人认识到不正确生活方式的危害, 告诉病人要戒烟戒酒;进食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等, 避免暴饮暴食。并向病人家属解释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指导病人及家属在家庭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尽量早日回归社会。

2 体会

脑卒中病人病死率高、致残率高, 一般的治疗护理可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但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3]。而功能性恢复主要依靠大脑的可塑性机制, 即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组性和可塑性, 在适宜的条件下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4]。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可在发病数日开始恢复, 1个月~3个月恢复速度最快, 3个月~6个月开始减慢。因此, 早期康复训练护理的时间越早越好。早期康复训练的实施, 不但可以让病人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还可以减轻关节挛缩、肌肉萎缩, 防止和减少失用、误用和过用综合征等, 为以后的全面康复打下基础。偏瘫病人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可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 使其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 系统化康复护理应在早期给予全面系统的康复指导, 以增加病人及家属的认识, 避免康复锻炼的盲目性, 有效改善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爱红, 王芸, 胡培.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病人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5, 19 (1A) :37-39.

[2]张美霞, 张茹英, 张美荣, 等.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多中心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1A) :37-38.

[3]燕秋斌, 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05-206.

偏瘫康复 篇13

资料与方法

2004~2006年收治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136例,男96例,女40例,年龄6~82岁,平均年龄43.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08例,坠落伤16例,重物砸伤12例。致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9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40例,脑挫裂伤40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16例,合并硬膜下血肿15例,硬膜外血肿28例,硬膜下血肿54例,多发性血肿8例,合并颅骨骨折52例。

术后肌力:一侧肌力0~1级13例,2级67例,3级48例,4级8例。

心理指导:康复治疗的成功与否,与患者本人的积极配合有关,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以及翻身保持肢体功能位的重要性,多采用鼓励和暗示的语言,对患者取得的微小进步都要鼓励和表扬,激发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对肢体康复的信心。

肢体功能指导:①急性期(术后1~7天):除按颅脑损伤术后的常规治疗护理外,必须保持患肢良好的肢位,主要使用各种小垫。为避免压疮,提倡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进行每1~2小时翻身1次[2],同时配合肢体按摩。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做些简单的屈伸运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强度适宜,每次3~5分钟。②稳定期(术后7~15天):在床上做患侧肢体的被动训练,先给患肢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使其放松,按关节活动阈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如屈伸、内收、外旋等,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活动,逐渐增加活动幅度,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注意手法不宜粗暴,避免造成关节脱位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同时指导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运动。也可进行坐起训练,以防坠积性肺炎和直立性低血压,先将床头抬高30°~45°,以后逐渐加大至80°左右,持续15~30分钟。若患者能持续坐30分钟,则训练坐位的耐力,患者在无靠背而能自行坐稳后,可在左右两侧交替推动患者,训练其躯体平衡能力,每日训练3~4次。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陪护人员自始至终立于患侧。③恢复期(术后15~30天):先给患者进行站立训练,每次5~10分钟,然后从无依靠处站立逐步过渡到行走。步行训练不可操之过急,过早负重易形成异常步态。患者能独立站稳后让其重心移向患腿,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鼓励患者单腿向前、向外迈步,在室内平坦地面短距离行走,并向患侧负重,尽量不用助具。

日常生活能力指导:要耐心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锻炼要适度,注意安全不宜过度劳累。

结 果

经过药物治疗、心理指导和系统的功能锻炼,GOS评分:良好68例(50%),轻残46例(33.8%),中残16例(11.8%),重残6例(4.4%)。

讨 论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生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3]。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明确康复锻炼的长期性,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其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系统性康复护理,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士初,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52-164.

2 盖淑香.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现代康复,1999,3(3):355-356.

脑血管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4

1临床资料

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 均为本科2007年2月到11月收治的患者, 男90例, 女110例, 年龄42~88岁, 平均62岁,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80例, 脑血栓形成52例, 脑硬死68例;入院时神志全清醒,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

2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重, 且有肢体功能障碍, 神志清醒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 表现出抑郁和悲观。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对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措施有: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热情接待患者, 并全面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 多与其交流, 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活需要, 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②医护人员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动作轻柔, 融深切的同情, 诚挚的关心于每一次接触交谈、每一项操作过程中并告诉患者自身疾病治愈的可靠信息, 鼓励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树立治疗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护理;③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 特别是配偶, 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 多与患者倾心交谈, 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鼓励探视, 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 从而减少孤独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急性期康复护理

可以开始于发病后的48 h, 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稳定即可着手。此期配合临床治疗, 可以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 同时为下步的训练做好准备。具体有以下几点:①良肢位的摆放是早期偏瘫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预防萎缩最有效的方法。早期注意并保持患者在床上的正确体位, 且经常更换体位, 一般60~120 min变换体位一次, 由护理人员协助翻身, 逐步到训练患者主动翻身;②挛缩的预防。要充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按摩和被动运动。Ⅰ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 改善皮肤营养, 保持肌肉弹性, 改变肌张力, 减轻肌肉萎缩。按摩前要洗手, 剪指甲, 用滑石粉涂皮肤。手法有a抚摩:顺着神经淋巴回流方向, 由未捎向心的轻轻抚摩, 可帮助静脉淋巴回流。b擦摩:用指擦或掌擦, 方向不定, 作用是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血运丰富, 改善营养。c揉捏:根据不同部位用手指或手掌旋转进行, 使肌肉韧带营养得到改善。Ⅱ肢体被动运动:先从健侧开始, 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患侧, 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上举, 肘关节伸、屈, 腕和手指伸、屈, 髋关节屈、伸、外展和内收, 膝关节伸、屈, 踝关节背屈和外翻。2次/d, 每次每个动作10次左右。活动顺序由上而下,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循序渐进, 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 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 直到主动运动恢复。

2.3 恢复期护理

一般病后1~3周 (脑出血2~3周, 脑血栓1周左右)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便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 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各期护理措施包括:①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 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助运动, 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指交叉在一起, 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在胸前伸肘上举, 然后屈肘, 逐步恢复到主动运动。注意用力平缓, 尽量达到最大幅度, 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 1次/d, 每次30 min;②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 进行上肢训练 (自助被动运动和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 和下肢训练 (“桥式”运动, 屈曲动作训练, 伸膝分离训练, 夹腿运动, 踝背屈训练) , 促进主动运动出现;③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 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幅度由小到大, 时间由短到长的原则, 对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 可以尽早进行坐位的训练, 从半坐位开始, 然后从床上最佳坐位到床边坐位, 最后坐到椅子或到轮椅上, 并达到三级平衡。继之进行立位训练 (从坐位到站起的训练, 站位平衡训练, 患侧下肢支撑训练, 患侧下肢迈步训练) , 逐步到步行训练, 一般在患者达到自动态平衡以后, 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 并可向前迈步时才开始步行训练, 方法:护理人员站在偏瘫侧一手握住患手, 掌心向前;另一手从患侧腋下穿出置于胸前, 手背靠在胸前处, 与患者一起缓缓向前步行, 训练时要按照正确的步行动作行走, 逐步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 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的方法以协助训练, 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 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 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 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 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 如拍球、投球、写字等的训练。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 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 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 树立其恢复功能的信心。自立训练亦是此期重要内容, 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 恢复其生活的信心。

2.4 功能训练

有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下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甚至软瘫的后遗症, 护士可指导患者家属协助继续训练。随着病情的好转, 当患者能充分配合时, 还可将锻炼方法交给患者, 使之采取健肢帮助患肢的方法进行, 以达到能早日生活自理的目的。

3讨论

偏瘫康复 篇15

关键词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脑卒中偏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1

脑卒中患者往往遗留严重的残疾,给家庭生活和社会生存能力带来巨大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分3个阶段分别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的康复管理模式能够使患者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促进功能的恢复[1,2]。分别使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起病时间1~7天,经头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0例(40%),女30例(60%),病程1~5天;对照组50例,男25例(50%),女25例(50%),病程2~7天。两组的年龄、性别、运动功能、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经头CT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入院时发病时间1~7天。

排除标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既往有外伤等造成残疾影响肢体活动功能的。

方法:观察组依据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的管理模式包括:①医院康复:为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时间两周;②社区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卫生中心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时间半年;③家庭康复:为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后,使家属能够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发病后6~8个月。对照组只给予患者医院康复,时间2周。观察两组8个月后的运动功能。

疗效判断标准:8个月后,两组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观察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统计学处理: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用t检验,计数用X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康复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治疗8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康复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讨论

急性脑卒中的患者选择及时住院治疗,通过合理用药,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挽救即将被破坏的缺血缺氧组织,建立侧支循环,恢复局部组织的供血,将脑组织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是已经受损的脑组织造成的神经功能的缺损,需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来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此期主要以医院康复师实施康复治疗,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增强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恢复期是在患者出院后,病情好转,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症状。此期转入社区康复中心,根据医院康复的效果进行新的康复评定,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由社区康复师进行康复治疗[3]。此期主要注重肢体活动的恢复,增加日常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步行练习、上下楼梯等基本活动功能,观察肌张力的情况,防止肢体痉挛。

经过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基本自理,但是存在一定的后遗症,这就需要家庭的积极康复治疗[4]。此期患者家属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自理日常生活,培养患者积极生活的信心,督促患者勤于运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总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阶梯型的康复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100例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实施相应的康复方案,经过8个月的康复治疗,阶梯型的康复模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意义重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文娟,张春英,曾国勇.规范化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377-378.

2刘俊青,么丽春.社区分级康复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7):1596-1598.

3吴矿文,江滨,梁杰,等.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35:4025-4027.

4吴珺,谢火芳,张红.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73-274.

[ZK)][HT][FL)][HJ]

上一篇:2甘河子镇残疾人联合会第四届主席团关于推举产生主席下一篇:小乌龟与大象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