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康复

2024-07-17

睡眠康复(精选3篇)

睡眠康复 篇1

摘要:<正>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其产生、发展、转归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存在紧密的联系,易受多重因素影响。患者常常伴有失眠症状,大约有50%的病人主诉睡眠困难~([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重建冠心病心肌血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但是不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负面情绪~([2])。国外有研究证实,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冠心病患者中,尤其在PCI术后患者中普遍存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其产生、发展、转归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存在紧密的联系,易受多重因素影响。患者常常伴有失眠症状,大约有50%的病人主诉睡眠困难[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重建冠心病心肌血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但是不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负面情绪[2]。国外有研究证实,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冠心病患者中,尤其在PCI术后患者中普遍存在,这些负面情绪的长期困扰以及术后的不适、疾病的自身因素易造成患者的睡眠障碍。目前,对于失眠患者的治疗,主要还是以镇静、催眠等药物治疗为主。虽然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明显,但存在易成瘾性、日间残留效应、药效衰退性、肝肾损害等诸多不良反应,缺乏长期安全有效的疗法。本研究运用近年来新兴的心脏康复有氧运动来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睡眠障碍的80例老年PCI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5~85岁,PCI术后>1月,PCI术后经最优化心血管药物治疗,症状稳定>4周,冠心病的诊断符合WHO临床诊断标准;(2)失眠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3];(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7分[4];(4)失眠病程>1月;(5)入睡时间>30 min;(6)总睡眠时间<6 h;(7)无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影响交流配合者;(8)无精神疾病史及脑严重器质性疾病史。排除标准:(1)近期1月内服用精神类药物;(2)未能控制的严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3)严重的心律失常者;(4)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及以上者;(5)严重的肺部疾病;(6)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调查评价工具

所有患者在研究观察前,完成自行设计的一般状况问卷调查表和PSQI量表。一般状况问卷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信息。PSQI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组合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障碍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3分4级记分,总分为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国内以PSQI>7分作为成人睡眠质量问题的临界参考值[5],分别于心脏康复治疗前及12周心脏康复治疗后进行评价。

1.3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PCI术后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管理,包括他汀类降脂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预防、延缓心肌重构,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绞痛症状等。研究组根据患者运动能力评估制定规范的运动处方后给予规律心脏康复有氧运动。运动形式为:每次运动45~60 min,包括10 min的热身运动,以健身操方式进行,使肌肉、关节、血管为运动做准备;30~40 min的有氧运动,内容包括:蹬功率车10~15 min,步行跑步机10~15 min,液体阻力摇臂10~15min;5~10 min的放松期,以健身操方式进行。运动频率为3次/周[6],共计进行12周。运动强度:根据患者运动评估能力测定目标心率[目标心率=(最大运动心率-静息心率)×60%+静息心率][7],患者运动中自感稍累,微汗为宜。在进行每项运动前后,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运动全程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的变化,注意患者的疲劳程度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描述,2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完成研究的患者共计68例,研究组35例、对照组33例;脱落12例,其中7例因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5例因未能坚持放弃运动治疗。2组患者有氧运动治疗前,PSQI总分及各睡眠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PSQ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各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身心性疾病,其产生、发展、转归易受社会、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1]。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复杂和症状重,尤其是接受PCI术后患者,容易产生心理负担重、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睡眠。而失眠等睡眠障碍又会反向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恢复及预后。

研究发现老年PCI术后患者,给予适量规律的心脏康复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使小动脉增多、增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有利于维持冠脉的再通,改善血液循环,延缓冠心病病变进程,增强心肌泵血功能,增强肌力和体力,提高冠状动脉血管调节能力,改善冠脉的弹性及供血能力,增加心肌供氧,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与耐力,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绞痛的症状[8];且能有效缓解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进而改善老年PCI术后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睡眠质量[9]。同时根据本研究观察,老年人在严密的心电监护下,通过有组织的群体康复锻炼活动,患者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心理放松,心情愉悦,减轻不适,这可能也是患者失眠症状得到改善的原因。

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夜间,平卧位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时,冠状动脉收缩,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使患者产生胸闷、憋气、心悸等症状,从而引起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造成进一步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又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分泌,使患者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血管收缩,血小板黏性增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进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与预后[10]。因此,睡眠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研究表明,有效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体改善心功能,缓解疲劳,放松心情,减少机体耗氧量,减少血管再狭窄,恢复体力,有利于病情的转归和康复,能够减少和改善老年心脏疾病[11]。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有氧运动能够改善老年PCI术后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加心肌供氧,改善血液循环,改善心绞痛的症状,改善睡眠质量[11,12],作为老年PCI术后失眠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Simpson T,Lee ER.Individu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leep after cardiac surgery[J].Am J Crit Care,1996,5(3):182-189.

[2]Dudek D,Siwek M,Datka W,et al.The evolu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after successful coronary angioplasty[J].Phychiatr Pol,2007,41(2):217-227.

[3]American Psychi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Fifth edition.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5-8.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75-378.

[5]孔丽梅.心理干预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后对冠心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30):133-134.

[6]陆晓,郑瑜.冠心病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9):657-659.

[7]郭兰,王磊,刘遂心.心脏运动康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6-17.

[8]庞明,梁积英,关浩赠,等.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J].内科,2010,5(3):231-232.

[9]熊强珍,邹思纹,樊细凤.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失眠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1):103-104.

[10]陈娓,李予文,娄百玉,等.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情绪障碍及心理行为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163-164.

[11]刘春君,徐杰,朱爱华,等.老年人睡眠障碍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关系的临床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10):845-846.

[12]李广鹤,车琳.冠心病患者抗阻运动康复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3):184.

睡眠康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9月我院就诊的30例脑梗死患者, 均经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 且均为首次发病,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意识清醒, 自愿参加此次临床调查, 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排除失语、痴呆、听觉障碍及罹患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43~71岁, 平均 (56±13) 岁;文化程度:本科以上6例, 初中及高中20例, 文盲4例。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改善病房环境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带领熟悉病房环境, 消除陌生感;合理安排病房床位, 病情危重及情况特殊患者单独安排;加强病房隔音效果, 调低监护仪报警声调, 医护人员夜间查房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夜间调低走廊灯光。

1.2.2 心理护理

向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告知临床治疗及预后现状, 督促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 耐心讲解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1.2.3缓解患者症状

维护口腔卫生, 早晚及餐后用软毛牙刷刷牙同时, 使用漱口水漱口, 白天多饮水, 睡前少饮水, 口腔环境偏酸性的患者酌情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漱口。对呼吸道的管理需要每日进行2次氧气雾化吸入, 同时配合0.9%氯化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及庆大霉素注射液雾化吸入。

1.2.4 睡眠护理指导

白天保持病房内充足光线, 夜间拉上窗帘, 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昼夜交替的节律,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术前严格减少剧烈活动, 避免过度用脑, 保持舒适体位, 建议患者睡眠姿势采用右侧卧位, 使心脏不受压迫且利于胃排空。睡前坚持温水泡脚, 指导患者入睡时闭目深呼吸, 依次全面放松全身肌肉。

1.3 检测指标[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标准 (NIHSS) 评分和Barthel指数。

1.4 睡眠质量评价标准[4]

入睡困难:从欲入睡至实际入睡超过0.5 h;睡眠不稳:每夜轻微声响即醒超过2次;早醒:早晨觉醒时间较正常提前超过2 h;睡眠不足:夜间总睡眠时间低于6.5 h。每周无上述情况发生记0分, 每周1次计1分, 每周2次计2分, 每周3次以上计3分, 总分12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睡眠质量较好:0~4分, 一般:5~9分, 较差:10~12分。

1.5 统计学分析

本结果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期间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由患者本人勾选自身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睡眠质量受环境、心理及疾病本身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又以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和口干、疼痛及管道阻塞等症状因素影响最为明显, 见表1。

2.2 各检测指标评分比较

康复护理前后, 脑梗死患者均进行临床神经功能检查和综合精神评估, PSQI、HAMD及HAMA评分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不明显 (P>0.05) , 见表2。

2.3 睡眠质量比较

康复护理后, 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较护理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常伴有睡眠障碍, 本临床调查显示, 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和疾病本身引起的临床症状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5]。通过改善病房环境, 进行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症状和睡眠卫生指导等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 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各项临床神经功能检查及精神综合评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综上所述, 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睡眠质量, 稳定患者情绪, 改善治疗依从性。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期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30例, 分析治疗期间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 给予其针对性康复护理, 比较护理前后患者各项检测指标评分和睡眠质量。结果 康复护理后, 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及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明显改善, 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P<0.05) 。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睡眠质量,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干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凌丽梅, 麦晓雯, 陈彩凤, 等.延续性康复护理指导对脑梗死病人脑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3, 27 (7) :2122-2124.

[2]张建梅.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1) :117-118.

[3]颜凤芝, 付卫华.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J].海军医学杂志, 2013, 34 (3) :203-205.

[4]高清.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伴有焦虑和抑郁患者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11) :94-95.

睡眠康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 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并排除脑出血, 无明显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 发病前无严重失眠。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 男28例, 女12例;年龄56岁~76岁 (64.5岁±7.6岁) ;伴高脂血症31例, 高血压病30例, 糖尿病18例。对照组36例, 男26例, 女10例;年龄54岁~79岁 (65.7岁±8.3岁) ;伴高脂血症30例, 高血压病27例, 糖尿病1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原则给予清除自由基、脑保护、改善循环、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 合并糖尿病者予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 高血压者视血压情况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等药物控制血压。治疗组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 (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每粒0.5 g) 1.5 g, 每日3次口服, 连续服用2周以上。

1.2.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时抽空腹静脉血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和血液流变学检测, hs-CRP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速率比浊法定量测定, 血液流变学采用普利生LBY-N6K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系统测定。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DS) 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 (PSQI) 。NDS评分越高, 表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PSQI分值越大, 提示睡眠质量越差, 一般认为PSQI>7分时存在睡眠障碍。所有患者治疗2周后复查上述各项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s-CRP和血液流变学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NDS和PSQI评分比较 (见表2) 76例患者中, PSQI>7分者58例 (76.3%) 。

3 讨论

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 其中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2007年卫生部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 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一大疾病, 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同时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康复对脑血管病整体治疗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国际公认。康复治疗的任务是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达到生活能力自理, 回归家庭, 降低致残率。除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康复外, 患者的心理康复也应重视。研究资料表明, 脑卒中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和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 它们严重地影响了康复的进行,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已证实一些促睡眠/抗焦虑药物, 如安定、苯巴比妥等对脑卒中急性期的运动、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限制了其的临床应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炎症介质释放、血液黏稠度增高等是急性脑梗死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针对上述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是目前临床治疗的关键。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是急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 血清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C反应蛋白 (CRP) 升高者预后不佳;hs-CRP含量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是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本组资料显示, 在常规治疗+口服松龄血脉康胶囊2周后, 患者的hs-CRP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虽然对照组上述指标也有改善, 但治疗组更明显 (P<0.05) , 提示松龄血脉康胶囊具有抗氧化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黏稠度等多种作用。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能综合反映睡眠的质与量, 是目前评价睡眠障碍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孙阳等[4]研究发现,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64.8%存在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与卒中的性质 (梗死或出血) 关系较小, 而与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密切相关, 年龄越大, 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本研究中, 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76.3%。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2周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PSQI评分和NDS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1) , 而对照组仅NDS评分下降, PSQI分值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NDS分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服用松龄血脉康胶囊后, 神经功能康复更快, 睡眠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松龄血脉康胶囊的上述作用与其所含的多种药物成分有关。在其组分中, 鲜松叶富含前花青素、总黄酮, 葛根也含有大量总黄酮和葛根素。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前花青素、总黄酮、葛根素等具有抗氧化、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黏稠度等作用。研究表明[5], 通过上述机制, 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珍珠层粉富含活性钙及多种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中医认为其具有镇惊安神、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对神经衰弱、十二指肠溃疡等对种疾病有效。本研究提示, 松龄血脉康胶囊具有抗氧化应激损伤、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并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睡眠质量, 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患者服药后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安全性好, 值得在脑血管病领域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游国雄.脑血管病与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5 (4) :221-223.

[2]陈伟强, 陈富荣.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卡托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9) :660-662.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4]孙阳, 董文翊, 刘芳, 等.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 33 (12) :744-746.

上一篇: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下一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