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影响睡眠质量

2024-08-31

性格影响睡眠质量(通用9篇)

性格影响睡眠质量 篇1

睡眠是一种由正相及异相组成的休息方式, 也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然及可逆的静息状态[1]。研究发现, 正相睡眠与体力有关, 异相睡眠与智力有关[2]。婴儿睡眠后, 位于大脑底部的脑垂体能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及内脏增长, 所以睡眠的好坏对新生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3]。在每一年龄阶段, 对睡眠的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新生儿刚出生后, 每天的睡眠时间约为20 h[4]。新生儿的骨骼还没有发育完全,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是会影响新生儿的头型发育, 因而容易出现小扁头, 侧偏头。因此为了保证新生儿的睡眠质量及头型发育, 该研究在2013年1—7月间选取该院100例新生儿采用了“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来改善新生儿的睡眠质量和头型发育情况,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该院产科住院期间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儿200例, 经知情同意后, 将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 (应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 100例, 对照组 (自由睡眠体位) 100例, 两组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 母婴孕期、产时、产后均无其它合并症与并发症, 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对照组:母亲年龄18~46岁, 中位年龄25.4岁;文化程度:大学54例, 高中及中专21例, 初中及以下25例;孕产次:初产妇62例, 经产妇38例;新生儿出生体重2 500~3 998 g, 平均体重 (3 369±497) g, 胎龄37~41周, 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为9~10分, 男54例, 女46例。实验组:母亲年龄18~45岁, 中位年龄26.1岁;文化程度:大学52例, 高中及中专19例, 初中及以下29例;初产妇64例, 经产妇36例;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500~3 998 g, 平均体重 (3 359±487) g, 胎龄为37~41周, 出生时Apgar评分为9~10分, 男51例, 女49例。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孕产次、分娩方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两组新生儿的体重、胎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住院期间剖宫产分娩后1~4 d母婴同室的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 (新生儿左或右侧卧45~80°) , 其包括靠背、连接在靠背前段的头部支撑板、连接在靠背中段的背板、以及连接在背板远离靠背的一侧的前挡板, 其中, 头部支撑板与背板位于靠背的同侧, 靠背与前挡板凸伸出背板的上表面。应用睡眠保健支架组新生儿出生后进入母婴同室即使用睡眠保健支架, 婴儿放置于温度适宜 (室温20~22℃, 湿度50%~60%) 的环境, 由专人负责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应用“睡眠保健支架”。每2~4 h左右, 给新生儿调换一次睡姿。

对照组为自由睡眠体位, 自由睡眠体位组即使用没有固定体位的婴儿床。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1~4 d内每天的睡眠质量及时间。研究组婴儿出院后继续指导产妇及家属使用睡眠保健支架, 对照组婴儿出院依然使用自由睡眠体位, 两组婴儿6个月回院复查时观察头型的发育情况。

1.2.1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新生儿住院4 d内每天的睡眠质量及6个月头型的发育情况。

1.2.2 睡眠质量判断标准

良好:在母乳喂养充足条件下后能睡3~4 h, 睡眠安稳, 醒来情绪良好, 精神饱满;不良:睡眠时间短, 睡时常扭动身体, 易醒, 醒来显得烦躁不安, 易哭闹。排除干扰因素如:疾病因素 (佝偻病) 、环境因素 (过于吵闹) 、喂养不当或母乳喂养不足、尿布湿、衣服太紧或太厚等[5]。

1.2.3 头型发育情况判断标准

新生儿出院6个月后回院复查, 检查婴儿的头型, 分为原头型 (出生时头型) 、头型扁平 (后脑头型扁平, 枕部部位较为平坦, 形成头形呈现平且短的外观) 、头型歪偏 (脸部左右不对衬) 、头型长头 (脸长额凸, 头部较长且较窄的外观)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新生儿睡眠时间对比分别以α=0.05的标准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的睡眠质量及时间比较

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的实验组出生4 d内, 随着天数的增加, 睡眠质量良好率逐渐增加, 睡眠质量情况明显好于自由睡眠体位组, 见表1;两组新生儿睡眠时间随着出生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的实验组新生儿出生4 d的睡眠时间比自由睡眠体位组的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明显延长, 见表2。

2.2 两组新生儿6个月头型发育情况的比较

随着出生月龄的增长, 新生儿头型逐渐发生变化, 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组的新生儿维持原头型的情况明显比自由睡眠体位组效果明显, 见表3。

3 讨论

3.1 新生儿科学适用的睡眠姿势

新生儿的睡姿主要由照顾的人决定, 可以分为俯卧、侧卧、仰卧位, 仰卧睡姿有2个缺点: (1) 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进食后胃部涨满, 仰睡时呕吐物易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或呛入咽鼓管造成中耳炎; (2) 仰卧总是一个方向睡, 就会引起头颅变形, 形成扁头, 影响头形美观。根据新生儿消化道的生理解剖特点, 右侧卧位更适合新生儿睡眠。这种睡姿能使全身肌肉放松, 从而得到充分休息, 消除疲劳, 也可减少呛咳以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该次研究的结果发现, 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进行睡眠的新生儿睡眠质量明显好于未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的新生儿 (P<0.05) , 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的新生儿维持原头型明显高于自由睡眠体位的新生儿 (P<0.05, 占82.9%) 。让新生儿在“安全睡眠保健支架”中经常变换睡觉的姿势, 每天多次变换孩子睡眠体位, 让孩子取侧卧位, 亦可在监护人的看护下, 每天可适当地进行短时间的俯卧或仰卧位睡眠, 既能预防新生儿呛咳窒息, 同时也能较好的维持原头型。

3.2 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能提高婴儿睡眠质量

睡眠是人生命的重要生理过程, 睡眠与机体的能量保存有关、对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睡眠能巩固记忆和保证大脑发挥最佳功能。婴儿时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容易受环境、温度、惊吓等不良因素影响[6], 良好的睡眠对于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重要的意义。新生儿每天要睡18~20 h, 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度过, 良好的睡眠有利于智力发育。不良睡眠会直接影响儿童体格及智力的发育, 此外睡眠问题也会引起一系列情绪行为问题[7,8], 如注意力缺陷、抑郁、焦虑、孤独症等。新生儿因为脑部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容易疲劳入睡。将每个新生儿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 在护理过程中考虑需要的个别性, 注重新生儿行为上的呼唤以及环境对生长发育的影响[9]。通过该次研究的结果发现, 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进行睡眠的新生儿睡眠质量良好率从第1天的83%增加到第4天的88%, 随着出生天数的增加, 睡眠质量良好率也逐渐增加, 而自由睡眠体位组每天的睡眠质量不稳定, 波动在60%~68%。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的新生儿睡眠质量明显好于自由睡眠体位的新生儿。新生儿在住院期间通过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新生儿的睡眠时间都能保证在16 h以上, 而使用自由睡眠体位每天都有4~6例新生儿睡眠时间没有达到16 h以上。新生儿睡眠同时受睡姿及舒适度的影响, 使用安全睡眠保健支架组的新生儿睡眠时间较自由睡眠体位组长, 有充足的睡眠, 才能促进脑组织及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3.3 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对新生儿头型发育有一定影响

新生儿的头颅骨缝还未完全闭合, 各个颅骨之间有一定的可塑性, 如果始终或经常地向一个方向睡, 颅骨长期承受整个头部重量的压力时可能会引起头颅变形[4], 长期仰卧会使婴儿头型扁平, 侧卧会使婴儿头型歪偏, 俯卧会使婴儿颧骨变高。在该研究中, 6个月回院复查的, 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的婴儿有94例, 能保持原头型的有78例, 而自由睡眠体位有93例回院复查, 仅有35例能保持原头型, 在头型扁平、头型歪偏、头型长头的例数中自由睡眠体位的例数都多于安全睡眠保健支架体位。由于这方面研究的较少, 所以在研究里缺乏与其他研究的对比性。在临床上使用“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生后进入母婴同室即开始使用, 通过这种睡眠姿势可有效改善新生儿的睡姿, 防止婴儿滚动而产生不适睡姿, 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机率, 尤其对于剖宫产儿有特别的预防保健作用;其次, 也通过相对固定新生儿睡眠时的头部姿态, 其中, 头部支撑板与背板位于靠背的同侧, 靠背与前挡板凸伸出背板的上表面。可以有效防止并矫正其头型的扁或偏的不良状态, 也可保证其颜面形态正常发育。但有一点须注意, 由于新生儿的头颅骨骨缝没有完全闭合, 头型尚未固定, 躺在床上时应该经常不断的改变体位, 侧卧位的姿势宝宝的前额和枕骨都不会受挤压, 但要注意两侧要交替更换, 如果长时间采取一种姿势躺卧和睡眠, 头偏向一侧, 受压侧头颅平坦而对侧隆起, 面部会发育不对称, 五官不端正, 以后还会造成斜视及影响牙齿的排列, 故应左右两侧及平卧适当交替, 四肢要保持自然的屈曲状态以免造成脸型不对称。每2~4 h左右, 给新生儿调换一次睡姿。同时注意不要把耳轮压向前方, 以免久压变形。

当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获取先进的医疗知识、健康的生活理念与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尤其是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10], 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优生优育”, 更加迫切的需要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及用品。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新生儿睡眠质量和头型发育的研究还比较少, 大多数人忽略新生儿的睡眠质量, 同时头型发育虽在国内有探讨, 但由于无相应的临床实践研究, 因此缺少说服力。新生儿安全睡眠保健支架是采用最佳的护理体位保证新生儿的睡眠健康和头型发育。通过相对固定新生儿的睡姿, 防止其睡眠过程中的滚动而产生的不适睡眠姿势。从而达到预防或矫正头型扁或偏的不良状态, 使颜面形态正常发育, 同时提高婴儿的睡眠质量, 对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参考文献

[1]朱大年.生理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67-368.

[2]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83-85.

[3]王秉霞.游泳对新生儿睡眠及食欲的影响[J].医学检验, 2012, 28 (10) :121.

[4]邵肖梅.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88, 390, 236.

[5]郭亮晶, 李莉梅.中药沐浴对新生儿睡眠及食欲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9) :1131-1132.

[6]吴奕华.水疗对新生儿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2) :253-254.

[7]AronenET, Paavonen EJ, Fjallberg M, et al.Sleep and psychiatricsymptoms in school-age children 2000, 39:502-508.

[8]Gregory AM, O C&apos;onnor TG Sleep problem in child ren:a longitud in all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association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JAm A cad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2, 41:964-971.

[9]郝祥梅, 王丹丹.发展性照顾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3, 8 (8) :64-66.

[10]刘锦艳, 易文琴.20例孕妇孕期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方式需求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22) :126-127.

性格影响睡眠质量 篇2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居住在南达科他州两组年长者的孤独和睡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将结果发表在《睡眠》期刊上。

研究人员收集了居住在该州哈特派社区内95人的孤独感、血压和睡眠模式信息,并让他们佩戴腕表记录睡眠中断及持续的次数。这些人当中,约一半参试者没有孤独感。研究人员指出,在剩余的一半参试者中,他们呈现孤独感和社交孤立感上升,睡眠就更易中断的趋势。

研究人员表示,越孤独的人在睡眠时更容易醒来。他们在夜里辗转反侧,睡眠时断时续。这项研究虽然不能证明孤独导致夜间失眠,但却能解释孤独与健康不佳有关的原因。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篇3

1 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模式较之高中有了很大的转变, 高中生活相对单调, 一般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 除了学校就是家, 每天都在家长和老师的安排下学习, 作息时间一般较为固定, 因而睡眠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大学的生活则更加多元化, 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学习的重点也从考试转移到对知识的掌握, 更需要学会如何与人沟通, 如何处理同学关系等, 集体寝室的生活使得很多学生都无法适应, 睡眠质量随之下降。另外,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原来的天之骄子现在都必须为毕业后的工作而奔波, 就业的严峻形式、负性的生活事件等等都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睡眠质量。

张林等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群体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达到总体的18.2%。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类似, 王昕等人做的广州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发现, 17.7%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刘贤臣调查发现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3.93%。各项研究都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不少的睡眠质量问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低下, 睡眠时间不够, 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且使他们感到痛苦, 损害了他们社交、学习及其它方面的重要功能。

2 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

2.1 身体状况

一般来说, 舒适的身体状态能促进睡眠, 使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得到充分的休息, 消除疲劳, 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当身体处于疾病状态时, 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睡眠问题。如呼吸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 咳嗽、胃部疾病等等问题都会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中断。其他一些身体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比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等都会直接影响大脑,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身体过于肥胖者也会引起睡眠障碍,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 睡眠状态时上呼吸道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对气管有些压缩, 使得呼吸变得困难。一些身体肥胖者由于脂肪过多, 对气管的压缩非常厉害, 使呼吸变得吃力, 肺换气不足, 更为严重者将会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 使得大脑供氧不足, 早晨起来感到头痛, 睡眠并没有恢复精力。

2.2 性别

不同性别是否在睡眠质量有显著差异, 各个研究者所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Mellinger (1985) 对社区成人调查发现, 女性失眠症状的患病率为39%, 而男性患病率为31%;李燕芬等 (2004) 的发现女生睡眠质量显著低于男生。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男性睡眠质量显著低于女性, 刘贤臣等 (1997) 对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男女有睡眠质量的人数分别为18.1%和13.03%, 男生显著多于女生。

2.3 焦虑、抑郁等情绪与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与睡眠呈正相关, 刘建安等 (2004) 对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得分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得分显著正相关, 且SCL-90总均分能独立预测PSQI得分。即说明心理越健康, 睡眠质量越高。还有研究发现, 情绪等心理因素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最密切 (李燕芬等, 2004) 。曾琳娜曾对广州体育学院的292名大学生睡眠质量进行调查, 发现焦虑、抑郁症状的学生中睡眠质量低下者显著多余正常学生群体, 且相关分析发现, 睡眠质量得分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刘贤臣对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焦虑、抑郁得分与PSQI各成分呈显著正相关。焦虑组、抑郁组和焦虑抑郁混合组PSQI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由此可见,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 大学生要尽量避免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为高效的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人格倾向因素

个性深刻影响心理健康, 继而影响睡眠质量。刘建安等研究发现PSQI总均分与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中E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 即外向倾向越明显, 睡眠质量越高;与N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 即情绪越稳定, 睡眠质量越高。王小丹等 (2007) 对PSQI总均分的回归分析发现, EPQ中E量表分与N量表分进入回归方程, 说明E分与N分能 (下转第153页) (上接第141页) 有效预测睡眠质量。孙阳等 (2006) 的研究也支持以上结论。根据艾森克的理论, E分低的人内省、离群, 遇到问题时不能得到很好的帮助, 对自己的身心活动比较敏感, 从而易出现内化心理冲突, 进而影响睡眠质量;N分高的人情绪不稳定, 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 情绪波动大, 从而影响正常睡眠。大学生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使之得到处理和解决, 保持自己情绪上的稳定性和安定的心情, 从而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2.5 生活环境

大学生主要以住校为主, 寝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的高低。马洪林在对1128名以学生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发现36.61%的学生认为寝室不安静, 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睡眠。另外, 由于大学生日间学习生活压力大、大学集体宿舍部分同学喜欢夜聊, 也导致了睡眠质量低下 (倪杰等, 2006年) 。目前,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较多, 这些学生在家大都有自己的房间, 因而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 入睡时难以很快安静下来, 出现睡眠障碍。每个大学生在对待寝室问题时, 除了增强自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外, 也应该考虑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只有当大家都意识到舒适的寝室环境靠大家创造时, 才能拥有一个较为安静的睡眠环境。另外, 学校也有责任加强寝室的管理, 保证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睡眠质量。

2.6 考试、就业等生活压力事件

生活应激事件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 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刘建安等 (2004) 研究发现, 生活事件中, 学习压力事件对PSQI具有独立预测作用, 说明学习压力越大, 睡眠质量越低。李樑 (2005) 研究发现, 生活事件得分越高, 睡眠质量越差。在负性生活事件中, 学习压力越大, 人际关系越紧张, 睡眠质量越差。个体面对生活负性事件的压力时, 产生应激反应, 而应激反应的程度受到认知评价 (如对睡眠有不客观的期望以及对睡眠不良有多大干扰有不切实际的估计) 、人格特质 (如内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等) 的影响。当应激反应程度过大时, 对睡眠质量产生负性影响, 导致睡眠质量低下。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负性事件, 调节自我情绪, 从而改善睡眠。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低下的问题。睡眠质量低下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更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希望能使大家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注, 为大学生的高质量睡眠提供帮助。

睡眠质量对中学生的影响论文 篇4

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有没有一个好的睡眠质量,决定着我们的精神状态。

在我们高中校园里,在课堂上,大家随处可见,许多同学不是打哈欠就是打瞌睡,没有一点精神状态。在敲响下课铃后,走出教室去活动的同学只是极少数,而大部分同学则在教室里珍惜这仅有10分钟的课间来补眠,缓解上课的大脑疲劳。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真的这么累吗?为什么啊!至于原因,我们不费力便可知,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在学校中成绩拔尖,而这就有大量练习题去完成,来提高成绩。老师之间争着多留作业,生怕自己的科目复习不够,做不完又罚,在众多压力下,学生只好硬着头皮把作业完成了,才敢睡觉。而往往等到他们完成这众多的复习作业的时候,已是凌晨。第二天早上6点必须得准时起床上学,于是开始重复劳累的一天。可见,一天连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都没有,如此每天循环,怎么挨的住啊!或许6小时对于一个成人来说是足够的,但对一个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来说,远远不够。

研究表明,一个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应在8小时左右,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处于疲惫状态,神经衰弱,生长发育,体质和智力都会受到影响,如眼睛疲惫,食欲不振,血压异常,思考能力减退,免疫功能下降等,还会引起焦虑、孤僻、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在学习上则具体表现为烦躁不安,常发无因之火,课上发呆,学习发困,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厌学等。而解决学生睡眠问题“减负”是关键,只有改善学生睡眠质量,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减负”是不可能了。家长们都看重学校的“升学率”,促使许多学校硬抓“升学率”。而学生们为了“升学率”而大搞题海战术。高中难进,大学难考这一观念已迫使许多家长对此担忧,许多学生有“分越高,觉越少”的观念,“挑灯夜战”是每天晚上的必修课。

高三临近高考的一位表姐偷偷对我说:“说实话,每天起早晚睡,与练习、作业打交道,连做梦都是这些内容,我也知道高考必须考好,但压力太大,不是我不想睡,是真的没时间睡,我真的受不了了。”

听完她的诉苦,我们都很心酸。现在竞争激烈,高考成了一生的转折点。但,只有睡好了,有了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第二天才有精力去学习。为了让我们的同学能够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我们小组的同学提了几个能让我们睡得更好的建议:

一、睡前可以先洗个热水澡,让身体放松,因为洗澡可以提高体温,使人困倦。

二、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促进入睡。

三、睡前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胡思乱想,有事情可以留待第二天讨论。

四、饮一杯温热牛奶。牛奶中钙是一种镇静物质,一杯温热饮料,可以使身体放松。

五、请把忧虑暂时放一边,不要去想它,闭上眼睛静静入睡。

六、进行深呼吸,听节奏缓慢、轻柔的音乐,使混乱心情随着音乐的节奏平静下来。

七、睡不着觉时,请保持安静,什么事也不要做,以使精神集中起来,尽快入睡。

八、能取得较好的睡眠质量的入睡时间是晚上9点到11点,中午12点到1点半,凌晨2点到3点半,这时人体精力下降,反应迟缓,思维减慢,情绪低下,以利于人体转入慢波睡眠,进入甜美的梦乡。

性格影响睡眠质量 篇5

1 概念

1.1 失眠的定义[3]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 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由于个体对睡眠需要量的差异较大, 因此尚难给失眠下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义。

1.2 失眠的分型[4]

根据睡眠质和量两方面的改变, 通常将失眠分为以下4个类型:①入睡困难, 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超过1 h;②不能熟睡, 有轻微的声响刺激便醒来, 一晚上醒来达2次以上;③早醒, 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提前2 h以上, 醒来即不能再度入睡;④睡眠时间缩短, 虽有充裕的时间, 一晚上合计睡眠少于5 h。

1.3 失眠的诊断[4]

即存在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解乏、白天困倦等症状, 上述一种或数种症状每周至少3次, 并存在1个月以上者, 可确诊。

1.4 睡眠障碍的分类[3]

1979年美国睡眠障碍协会 (American Sleep Disorder Association, ASDA) 将睡眠障碍分成4个类型:①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 (DIMS) , 即失眠, 可分为由于客观因素使睡眠减少引起的缺睡和由于主观因素使睡眠减少的失眠两类;②白天过多瞌睡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 ;③睡眠中的异常行为, 如睡行症、夜惊、梦魇、梦游;④睡眠节律紊乱, 时差、睡眠周期延迟综合征。

1.5 睡眠质量的评定[5]

通过计算睡眠率, 根据睡眠率的百分比来确定睡眠质量。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床上时间×100%。睡眠质量分为0级~5级, 0级表示睡眠质量佳, 睡眠率>80%;1级表示睡眠尚可, 睡眠率为70%~80%;2级表示睡眠困难, 睡眠率为61%~70%;3级表示轻度睡眠障碍, 睡眠率为51%~60%;4级表示中度睡眠障碍, 睡眠率为40%~50%;5级表示重度睡眠障碍, 睡眠率<40%。

2 住院病人存在的睡眠问题

2002年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山东等地应用阿森斯量表 (AIS) 调查, 结果显示, 约有4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 在一般人群中睡眠障碍普遍[4]。住院病人作为特定的人群更需要高质量的睡眠, 众多研究显示住院病人普遍存在睡眠问题。

2.1 住院病人睡眠质量总体水平介于正常人群与失眠症病人之间

蒙创锋等[6]对住院7 d以上的440例慢性病病人, 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量表进行评定, 睡眠障碍者占45.2%。

2.2 内科住院病人存在睡眠问题

鲁萍[7]采取睡眠状况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 对108例呼吸内科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 78.7%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 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P<0.01) 。睡眠问题主要为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失眠后反应。王春丽[8]选取129例风湿内科病人, 应用PSQI量表调查发现45.7%病人有睡眠问题。吴萍等[9]采用PSQI评价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睡眠质量, 约42.5%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睡眠不良。

2.3 外科住院病人同样存在睡眠问题

王霞[10]采用PSQI量表和自编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 对164例外科系统非精神障碍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65.2%的病人有睡眠质量问题, 睡眠率为68.8%。谢兆媛等[11]对93例住院7 d以上需要手术的泌尿外科住院病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根据PSQI量表改编, 泌尿外科住院病人总体睡眠质量较差。

2.4 其他

孙淑英等[12]对急诊科260例多发伤病人采用PSQI量表和自编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 63.4%的病人有睡眠质量问题。赵丽杰等[13]应用SRSS对146例意识清楚的ICU病人进行调查, 失眠者占83.6%, 显著高于常模。刘燕玲等[14]采用SRSS和自编睡眠影响因素调查表, 对120例住院恶性肿瘤病人进行问卷调查, 84.2%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目前国内关于住院病人睡眠质量研究多进行的是观察性研究, 干预研究较少;调查问卷多采用SRSS或PSQI量表, 睡眠质量问卷涉及入睡难易程度、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夜间醒来次数、主观睡眠质量、晨醒解乏程度等方面;大多数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较差。住院病人睡眠质量问题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 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3 影响住院病人睡眠质量的因素

研究显示影响住院病人睡眠质量的因素绝大部分是可以控制的, 主要是环境因素和病理因素[15,16]。

3.1 环境因素

3.1.1 物理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影响睡眠主要表现在:①病室及周围环境的噪声, 同病室病人及陪护人员的谈话声、走动声、鼾声、咳嗽声, 卫生间洗漱声, 监护仪、治疗仪、呼叫器发出的声音, 护士夜间开关门、治疗护理活动、医护人员的谈话声, 均被认为对睡眠造成干扰;②光线, 如夜间做治疗的灯光、走廊照明灯使病室无法暗化;③病室的白色氛围、病室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污浊度、床铺的软硬度及整洁度、枕头的高低及硬度等。

3.1.2 化学环境因素

如病室的建筑装饰材料、消毒液、药物挥发的气味, 卫生间的气味均可影响病人的睡眠。

3.1.3 生物环境因素

如病室内有蚊虫、苍蝇、蟑螂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睡眠。

3.1.4 人文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陌生, 病人因住院由熟悉的家庭、社会环境进入到相对陌生的诊疗环境影响病人的睡眠;睡前习惯, 如看电视、读书、洗澡等, 这些活动因环境或身体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时, 其睡眠便受到干扰[18];睡眠习惯, 保持床单元的整洁是晨、晚间护理的重点, 而床单元的舒适性易被忽视。研究报道38%老年病人认为病床较硬较窄、枕头过低干扰睡眠[16], 49%的心血管外科病人诉说医院的病床妨碍睡眠[19]。

3.2 病理因素

谢兆媛等[11]报道影响术后睡眠的主要因素为病理因素, 包括术前疾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和手术创伤。程利萍等[15]调查显示, 身体不适影响睡眠质量 (P<0.05) 。任何引起疼痛、躯体不适的疾病都能引发睡眠问题, 病人都可能在入睡或维持睡眠上出现问题。Yinnon等[17]认为只有在病人获益于治疗、症状减轻之后, 睡眠才能改善。

3.3 心理因素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由社会角色过渡到病人角色, 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使交感神经兴奋, 致入睡困难;担心疾病久治不愈、复发、后遗症或面临死亡等;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和医疗费用而影响睡眠, 在女性及中年病人中较为突出, 可导致网状内皮系统活动增强,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及异相睡眠减少, 睡眠阶段更换频繁及夜间醒来次数增加[20]。还有病人在住院期间常有无聊感, 致白天睡眠过多, 夜间难以入眠, 影响睡眠质量。丰富病人的住院生活, 满足病人的文化需要, 对于提高病人睡眠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3.4 生理因素

由于年龄、性别、发育阶段等个体差异, 个体对睡眠的需求不尽相同。不同的年龄睡眠量不同, 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量递减, 老年期失眠多于任何年龄组。

3.5 医源性因素

包括医院的作息制度, 药物如利尿剂和接受大量液体等引起夜尿增多、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因素如日间因输液等导致白天睡眠过多, 晚上失眠。护士的常规夜间巡视病房也可影响病人的睡眠[16]。Southwell等[21]提出人们常常强调的“好的护理”是以牺牲病人的睡眠休息为代价的。加强住院病人日常护理十分重要, 而改善睡眠也是日常护理的一部分。护理工作必须符合现代质量观和道德观的要求, 如何在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做到不干扰病人的睡眠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4 护理对策

对因护理是最有效的护理。美国护理专家Henderson指出, 满足病人休息和睡眠的需要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要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 应用综合护理方法, 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顾小银等[22]报道通过健康教育、调整睡眠环境、实施睡眠限制、提高睡眠效率、遵循老年人的睡眠习惯、药物辅助促进睡眠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老年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

5 小结

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深入开展, 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断丰富, 睡眠护理的知识和技巧得到提高, 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服务方面更好地体现护理服务的价值, 以达到恢复、维护和促进护理服务对象健康的目的。

性格影响睡眠质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ICU患者, 其中男106例, 女94例;年龄24~68岁, 平均 (52.3±6.2) 岁。按照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干预方案, 分为两组, 对照组100例, 观察组10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干预: (1) 健康教育:护士向患者讲解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使患者了解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基本知识、滥服催眠药物对身体的伤害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对睡眠的影响[1]; (2) 疼痛护理:术后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 注意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 准确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 加强人性化护理, 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给予适当止痛药治疗; (3) 环境护理:保证患者治疗环境的舒适、清洁、空气清新, 降低房间的光线强度[2], 避免噪声干扰, 尽量在白天完成护理工作, 避免各种仪器频繁报警, 放置仪器尽量避免靠近患者头部, 暂时不用的设备关掉以给予患者舒适的睡眠环境; (4) 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和相关制度, 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增加患者的信任度, 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绪。

1.3 临床观察

加强患者生命指标的检测, 包括血压、脉搏、心率等, 注意其临床反应和主诉, 根据患者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1.4评价标准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3]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 分别在术前1d和术后5d评估, 共涉及19个项目, 主要有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7部分组成, 每项0~3分评估, 分数越高, 提示睡眠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ICU护士陪伴患者时间最长, 能够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 也熟知患者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和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 护士可以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 减少影响睡眠的因素, 创造促进睡眠的条件, 从而达到减轻睡眠障碍的目的。这首先需要护士评估患者过去在正常环境里的睡眠形态, 早醒、睡眠维持困难、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入睡方式、深度、时间、体位、辅助用品和干扰因素等;以往有无睡眠障碍的表现;对睡眠困难原因的了解和可能的减轻方法;干扰睡眠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如恐惧、焦虑) ;治疗和护理对睡眠的干扰次数和时间;确认促进和干扰正常睡眠形态的因素。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障碍因素主要有过度嗜好、失眠、睡眠节奏紊乱、觉醒等。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死率。所以在对患者进行ICU监护治疗时要加强其护理干预,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 提高其睡眠质量。

经大量临床研究显示, 造成ICU患者睡眠紊乱的原因主要有患者的机体不适, ICU中管道设备的设置和捆绑感, 仪器监护产生的噪声、警报, 医护人员交谈声、脚步声等以及患者治疗期间的焦虑、紧张心理作用[4]。所以, 加强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十分重要。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加强临床综合护理, 干预后患者的睡眠情况有明显好转, 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可见临床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意义。与此同时, 为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 医护人员在进行常规护理工作中要做到动作轻、脚步轻、谈话轻等, 尽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丽杰, 董保霞, 王海云, 等.ICU病人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11, 18 (7) :109-110.

[2] 张继平, 王爱军, 张淑君, 等.ICU护士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3 (4) :198-199.

[3] 程利萍, 孟虹, 张代玲, 等.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15 (14) :106-107.

性格影响睡眠质量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初产妇,产后,睡眠质量

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对女性个体会带来很大的应激反应, 尤其对初产妇的影响较大。在产后6w以内易产生产后睡眠紊乱及情绪化,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产后睡眠不足及心理适应不良, 常感到乏力、易怒以及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 对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了探究改善初产妇睡眠质量的护理方法, 现对100例初产妇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进行分组研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生产的初产妇100例, 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年龄22~34 (24.35±8.23) 岁。2组产妇的职业构成、文化程度、孕次以及妊娠周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 干预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之后再给予产后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初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会阴伤口的疼痛、剖腹产手术后的切口痛、便秘、尿潴留以及照顾婴儿没有经验, 所以医护人员要关心照顾产妇, 了解产妇的症结所在, 向初产妇介绍育婴的知识以及指导初产妇应该如何进行母乳喂养, 另外产妇注意卫生避免伤口感染。

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以外, 辅以产后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 首先应该了解产妇睡眠障碍的原因, 对初产妇进行不良情绪的疏导;为产妇提供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尽最大的努力为产妇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对产妇以及家属加强产后抑郁症的宣教工作;增加产妇产后进行早起锻炼的意识, 这样也有助于睡眠。

1.3 统计学方法

对统计数据应用SPS Sl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表示数据标准差, 组间比较采用u检查, 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由表1、2可以看出, 干预前两组的PSQI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采取干预措施以后, 其护理前后差异性不显著;观察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孕育和分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 孕产妇在身体以及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由于初产妇对分娩知识的缺乏, 医护人员在产妇入院前应该进行产前教育, 使她们认识到分娩是一个自然过程, 保持良好的心态。初产妇的睡眠质量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初次担当母亲这个角色, 对今后如何孕育婴儿以及自身心理的因素等非常的担忧, 同时自身内分泌系统的急剧变化, 从而使产妇的睡眠发生障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嗜睡两种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恰当的护理干预以及对产妇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对改善初产妇的睡眠质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产妇的睡眠质量与产妇的身体恢复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加强产后护理十分重要。对初产妇产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其睡眠质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且还有利于减少初产妇的负面情绪, 值得在初产妇的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杜静茹.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20) :183-184.

性格影响睡眠质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科住院已行PSG监测及耳鼻喉科专科检查后有手术指征的OSAHS患者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28岁~67岁,平均年龄51.5岁。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2年杭州会议[2]制定的OSAHS病情程度和低氧血症病情程度判断标准,中度15例,重度41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PSQI量表:国内学者刘贤臣等曾对此表的信度和效度作过研究,结果显示,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由19个自我问题和5个由睡眠同伴评定的问题组成,而其中18个条目组成7个因子,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的应用及日间功能评分。按0,1,2,3计分,很好计0分,较好计1分,较差计2分,很差计3分,累计各成分得分即为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以得分7分作为划分睡眠质量有问题的参考值,7分时认为睡眠质量较好,高于7分为睡眠质量差。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1.2.2 调查方法

我科抽调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患者术前CPAP治疗并有计划地安排患者的入院时间。患者持入院证到病区,完成一般资料收集后向患者讲解填写PSQI量表的目的及填写方法,取得同意后指导填写,当场收回并检查填写的完整性,接着向患者讲解术前治疗的目的、意义,教会其使用方法及常见故障的预防与处理,患者能正确使用后带机回家治疗,并留下双方的联系电话进行随访或接受患者咨询。完成治疗3 d~4 d后安排床位完成术前相关检查,进行CPAP治疗后数据的收集,包括每天使用的小时数、压力滴定值、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计数等信息,并完成CPAP治疗后的PSQI量表填写,56份均为有效问卷。

1.2.3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及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PAP治疗后患者鼾声及呼吸暂停基本消失,AHI由治疗前的(54.4±22.7)次/h降至(8.0±8.7)次/h(t=3.378,P<0.01);PSQI总分由治疗前的(11.44±4.84)分降至治疗后的(5.31±1.24)分(t=2.734,P<0.01)。

2.2治疗后PSQI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因子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安眠药物的应用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3.1 CPAP治疗在明显减少夜间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时显著提高睡眠质量

OSAHS患者存在睡眠呼吸障碍、睡眠片段化、夜间低氧血症、白天嗜睡,导致浅睡眠增加,深睡眠减少,夜间的觉醒次数增加而出现明显的睡眠质量降低引发的日间嗜睡,白天的工作效率差等现象。CPAP治疗应用于OSAHS患者能明显改善睡眠时缺氧与呼吸暂停所致的低通气,其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OSAHS患者睡眠时的打鼾,保持上气道的通畅,不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以维持正常的睡眠呼吸形态。我科使用的Auto-CPAP机能在夜间的睡眠中依据上呼吸道塌陷的程度,提供最优的压力值,使患者的AHI值显著降低,改善患者睡眠时的呼吸紊乱状况,患者觉醒后自觉头脑清晰,治疗后PSQI得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因子分均显著降低。充分说明患者睡眠时因呼吸暂停造成的低氧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主观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3.2 CPAP治疗在改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低氧血症患者睡眠质量方面均有效

OSAHS因呼吸暂停所致的低氧血症分为轻、中、重度,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睡眠结构严重失调,部分睡眠周期缺失,睡眠呈现明显的片段化。在手术前给予患者正常睡眠结构的恢复,在睡眠质量方面均有效。

3.3 PSQI量表可作为基层医院OSAHS患者评估睡眠质量的工具之一

OSAHS是一种严重的睡眠呼吸疾病,发病率在成年女性中占2%,成年男性中占4%[3].对于一个人睡眠质量的好坏,较难制订出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加以衡量。PSG作为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金标准,它通过记录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睡眠状况和分期,能区分睡眠与醒觉、睡眠各个分期及其各期所占比例,为客观分析患者夜间睡眠情况提供依据。但睡眠质量的好坏也与患者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如将PSG的各项睡眠监测指标同患者的PSQI评分结合反映OSAHS患者的睡眠质量将更为准确[4],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PSG配置有限的基层医院,PSQI量表可作为包括OSAHS患者在内的评估睡眠质量的工具之一。

4 结论

4.1 CPAP治疗能显著改善OSAHS患者睡眠情况下的呼吸紊乱,并能使其主观睡眠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4.2 PSQI量表可作为基层医院评定OSAHS患者睡眠质量的工具之一。

摘要:目的 观察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6例已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中重度OSAHS患者在CPAP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了解他们的睡眠情况。并查阅患者治疗后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变化情况。结果 CPAP治疗后的AHI明显降低(P<0.01);PSQI总分和其因子分中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 CPAP能显著改善OSAHS患者睡眠情况下的呼吸紊乱,并能使其主观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SQI量表可作为基层医院评定OSAHS患者睡眠质量的工具之一。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CPAP,PSQI,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雪君.持续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质量改善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1,30(3):201-203.

[2]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依据和疗效评定标准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适应证(杭州)[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2,37(6):403-404.

[3]殷善开,易红良,曹振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4.

性格影响睡眠质量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高校住校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 以宿舍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法, 抽取120个宿舍650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 由经过培训的大学生调查员进行面访调查。共收集问卷632份, 获得有效问卷598份, 应答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7.2%与93.1%。其中男生199名, 女生399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 内容包括2个部分: (1) 利用匹兹堡量表评价学生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该量表由匹兹堡大学Buysse等编制, 刘贤臣等1996年翻译为中文。量表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 各条目由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成份组成, 每个成份按0~3等级计分, 累积各成份得分为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得分, 总分范围为0~21, 得分越高, 睡眠质量越差。 (2) 学生一般情况, 包括性别、专业、课程、学习状态、宿舍环境、网络利用等行为习惯、家庭状况及应急事件等。要求学生在20 min左右完成。资料收集于15 d内完成, 同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调查对象中有18人无应答, 主要原因为被调查者外出或拒绝参加。

调查前对研究对象说明调查意义及其目的, 研究对象同意后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 所有调查资料均由研究者处理、保存, 并严格保密。调查前与学校心理咨询室联系, 并请心理学教师参与, 以及时处理因调查引发的心理问题。

1.3 统计处理

所有资料经过质量评价和逻辑检错后, 采用双轨录入法, 利用EpiData 3.0录入资料, 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结果包括2个方面: (1) 利用均数、标准差与百分率描述PSQI总分的分布水平及规律; (2) 利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以及Logisitic回归探索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

2 结果

2.1 睡眠情况

学生近1个月睡眠情况分布见表1。

2.2 PSQI指数

城乡、不同年级以及是否准备考研的医学生PSQI总分经过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但不同性别、对个人健康程度是否满意与PSQI指数有关 (P值均<0.05) 。见表2。

2.3 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按照PSQI得分将人群分为睡眠正常 (PSQI≤7) 和睡眠较差 (PSQI≥8) 2组, 单因素χ2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年级、健康状况、宿舍是否经常吵闹与睡眠质量相关 (P值均<0.05) , 而是否准备考研、城乡、学习成绩等与睡眠质量无关 (P值均>0.05) 。见表3。

2.4 影响睡眠质量危险因素多元Logisitic回归分析

以PSQI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2类, 作为因变量 (睡眠差赋值为1, 睡眠正常赋值为0) , 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年级、自评健康状况、心情以及宿舍环境和家庭内是否发生令人焦虑或担忧的事件, 而学习状态、是否准备考研、学习成绩、是否经常锻炼、睡前是否经常吃东西、家庭状况、月生活费开支及父母是否经常失眠等与睡眠质量无关。见表4。

注:调整变量为性别。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医学生中睡眠质量较差者占56.3%, 与戚东桂等[3]2007年调查的结果基本相同 (52%) , 但高于冯国双等[5]2005年的调查结果 (19.17%) , 也远高于张剑光等[6]的调查结果 (19.3%) 。说明目前大学生睡眠质量普遍较差, 而睡眠质量是否有逐年下降趋势还不能确定。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压力造成失眠, 以及学习时间过长、网络利用过多造成睡眠不足。这种睡眠状态会严重降低学习效率, 对情绪和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 男生PQSI总分略高于女生, 与易欢琼等[7]研究的结果相同。但是, 性别差异也可能是混杂所致, 由情绪、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等混杂因素造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睡眠质量差;随着年级的提高, 睡眠质量下降, 可能由于学习基础、课程压力、心理以及经济状态所致。值得注意的是, 健康自评结果较好者睡眠质量较差, 可能与健康状况较差者更积极地调节自己的睡眠、减少上网和游戏时间有一定关系;也可能是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与其他人有体质差异所造成的颠倒混杂偏倚所致。应激性事件是引发失眠的重要因素,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14.38% (83/598) 家庭或自身最近1个月出现应激事件, 而心理状态也与睡眠显著相关, 这些因素互为因果, 影响睡眠。在诸多客观因素中, 宿舍环境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通过采取修改作息时间、规范晚上就寝时间、建立规律睡眠、加强就寝纪律、改善就寝环境等一些积极的措施 (包括教学管理) 进行干预, 会有效改善睡眠。

研究结果提示, 大学生睡眠质量需要进一步改善,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宿舍管理, 提供更好的休息环境, 并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2) 利用各种教育措施,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就业形势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 减少焦虑等不良情绪; (3) 对网络利用进行干预, 避免网络成瘾带来睡眠不足, 防止因上网影响学习; (4) 积极与学生沟通, 及时排除应激事件带来的焦虑和不安。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睡眠受教学周期的显著影响, 如考试、毕业等, 而这些因素无法在横断面研究中分析, 本调查结果也可能与临近考试关系密切; (2) 调查对象的专业局限, 结果外推有一定局限性, 每一所学校都有具体的办学条件和不同的特征, 专业设置差异很大, 带来的不同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也会有很大差异; (3) 调查地区局限, 本次调查局限于1个城市, 而高校所处的城市不同, 会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绪。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生的睡眠状况, 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 为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某高校医学生650名 (均为住校生) 为研究对象, 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为睡眠质量评价工具, 结合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睡眠质量较差者占56.3%, 男生较女生差, 且存在城乡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应激事件、心理状态、宿舍环境与睡眠质量显著相关 (P值均<0.05) , 且睡眠质量随年级增高而降低;但是否恋爱、考研、是否经常锻炼身体、月生活开支以及学习成绩等因素与睡眠质量无相关性 (P值均>0.05) 。结论医学生睡眠质量普遍较差, 应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睡眠质量, 以保证医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睡眠,卫生保健质量,因素分析, 统计学,学生, 医科

参考文献

[1]李茹, 王育强, 张志群.某军校三年级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分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6, 24 (5) :347-348.

[2]EDWARD S, AC PETER P, LEHANA T, et al.“Sleepiness”is se-rious in adolescence:Two surveys of3235Canadian students.BMC Public Health, 2006, 6:116.

[3]戚东桂, 刘荣, 吴晓茜, 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5) :875-877.

[4]MILLMANPM.Excessive sleepines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Causes, consequence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Pediatrics, 2005, 115:1774-1787.

[5]冯国双, 陈景武, 杨秀珍.某医学院校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5) :325-328.

[6]张剑光, 柯昕, 赵亮.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与睡眠质量及心境状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增刊) :189-192.

上一篇:植被景观论文下一篇:语文可以这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