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行为干预

2024-10-12

睡眠行为干预(精选7篇)

睡眠行为干预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老年性睡眠障碍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2~12月黄石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27例老年睡眠障碍综合征患者,对患者给予每晚睡前口服多虑平25 mg,并由专人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及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进行疗效评定。分析睡眠质量与睡眠信念、睡眠态度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8周后,患者的PSQI总分及各维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AS总分及各维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睡眠信念、睡眠态度与睡眠质量的呈正相关(r=3.45~3.88,P<0.05)。结论 采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综合征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多虑平,心理行为干预,老年人,睡眠障碍综合征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为“健康心理, 良好睡眠”。世界卫生组织(WTO)调查确认:在世界范围内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障碍。 中国睡眠研究会确认,我国睡眠障碍达38.2%,远高于世界平均27%的平均发生率,其中心理问题是主要因素,达到50%,而老年人口则在50%以上。睡眠障碍综合征是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佳,是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病。 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对药物依赖性的副作用,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用小剂量多虑平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睡眠障碍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12月黄石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27例睡眠障碍综合征老年患者,其中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66.23±5.21)岁,病程1~3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9例,初中、高中、中专5例,小学及以下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老年失眠症诊断标准[1], 并排除存在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晚睡前服多虑平25 mg,连续治疗8周,并由专人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在两时段治疗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和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由专人对患者给予相关的语言指导,独立完成后,将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2.1心理行为干预措施

1.2.1.1教育性干预年老之人肝肾阴虚, 水不涵木, 虚热内生,而致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乏力耳鸣,双目干涩,舌红少苔[2]。 老年人睡眠问题的多发性与其各组织器官功能衰退、躯体疾病、精神心理问题多发及睡眠卫生不良有关[3]。 教育性干预是通过提供有关治疗的目的、治疗效果、治疗副作用、医疗费用等信息;向患者解释疾病可能引起的情绪、心理、生理的改变;介绍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的社会支持利用状况等对心理适应的影响等知识; 澄清患者的一些错误认识,并给予一定的保证、支持。 了解患者家庭状况,经济情况等,拟定家庭支持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睡眠卫生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对失眠的恐惧,降低患者的心理敏感性,提高睡眠效率[4],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采取有利于健康并提高生存质量的抉择及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1.2.1.2心理认知干预心理认知干预对睡眠障碍的运用,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生理问题而更是心理问题。 睡眠障碍首先是心理障碍,是人对睡眠的认识、理解和观念的错误理解,是失眠的重要因素。 老年性睡眠障碍综合征心理问题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心理问题导致的精神压力, 造成患者沉重的精神负担,障碍综合征心理问题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心理问题导致的精神压力,造成患者沉重的精神负担,焦虑情绪使对失眠的恐惧增加,这种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睡眠节侓,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采用心理疏导疗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为主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其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5]。 运用心理认知干预,普及疾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6],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及教会一定的行为训练程式,表述他们所有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反应等变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通过沟通交流及讨论,分析心理障碍的原因及纠正感知事物的片面态度。 如果涉及家庭矛盾、个人情感因素, 可联系当事人了解原因,取得他们的配合,解决和缓解矛盾,使患者解除心理负担,从而改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1.2.1.3行为认知干预在人们的生活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对环境评价和预测,并同时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行为反应。 行为认知的产生总是离不开自身的情感、意志、动机、行为,同时它又反过来强有力地影响个人的情绪和对行为的评价。 如果存在个人识别错误, 它有可能产生不同的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进而导致或加重心身症状,加重和诱发老年人的躯体疾病。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患者认知和行为改变, 可以通过行为认知疗法,帮助患者纠正不健康的睡眠信念和态度, 正确的引导纠正其错误或不良的行为, 来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目的[7]。 老年人的生活阅历,往往使他们性格固执,因此,帮助他们改变不合理认知, 调整思维,消除消极思想,接受积极的、正确的思想, 纠正不良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是认知治疗的最终目的。 对于患者处于突发的生活事件中情绪不稳定时, 给予认知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支持的对其身心健康恢复的重要性,使其主动与其他老人多交流,倾诉,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使其认识到在社会中的价值,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2.2研究工具

1.2.2.1 PSQI[8]量表由18个条目构成7个维度,维度分别为主观睡眠质量、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 每个维度用 “ 有、 有时有、 经常有” 进行评价, 分值为0 ~3分, 得分≥2分者被认为存在睡眠障碍。PSQI总分分值范围0~21分,总分≥8分者被认为存在睡眠问题,分值越高, 睡眠质量越差。 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2,重测信度为0.8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2 DBAS[9]量表包括16个条目和4个维度,分别为对睡眠不现实的期望、对失眠的担心绝望、夸大失眠的不良后果、对辅助睡眠方法的不正确信念及认识。 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进行表示,单项分值为2分,由0~8分进行评价,得分≥4分者被认为存在不良的睡眠认知,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86,重测信度为0.928,调整拟合优度指数为0.88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采用相关性分析分析睡眠信念、睡眠态度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分及各维度情况

治疗8周后, 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明采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综合征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见表1。

2.2患者治疗前、后DBAS总分及各维度情况

治疗8周后,患者DBAS总分及各维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说明采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对影响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因素有明显的效果。 见表2。

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

注:DBAS: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

2.3睡眠信念、睡眠态度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睡眠信念、睡眠态度与睡眠质量的呈正相关(r = 3.45~3.88,P < 0.05)。 见表3。

注:DBAS: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

3讨论

根据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34亿人,占总人口的10.2%,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人文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对与自身有关治疗的选择,患者有参与和了解的愿望[10],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整体护理的全面开展,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利用健康教育,对失眠障碍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制订积极的治疗方向,以防止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认知之间的差异决定的睡眠质量, 尤其是不现实的期望程度,夸大了负面影响,大多数失眠障碍患者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11]。 一般认为老年人睡眠时间,60~70岁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8 h, 70岁以上为9 h,90岁以上为10~12 h。 对睡眠时间的需求,失眠障碍患者在心理因素的暗示下,精神处于紧张的态势,而达不到心理预期,从而近一步影响睡眠质量,使生活质量下降。 本研究相关性分析显示,睡眠信念、态度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 = 3.45~3.88,P < 0.05)。 据调查50%以上处于更年期、老年期的人群会出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因为老年人睡眠时间明显减短,睡眠潜伏期的延长。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多会出现睡眠不足、失眠、易醒和早醒。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家庭、社会环境、文化和个人特质,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由于患者长期的睡眠障碍、失眠、精神不振、心理抑郁, 严重影响了生产和工作能力, 社会和其他社会功能。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以及由于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因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而造成的烦躁、焦虑和不信任的负面情绪[12]。

失眠往往会给老年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又因滥用失眠药物而损伤身体。 目前临床治疗失眠一般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但易产生耐受和药物依赖性,如何提高疗效以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白明等[13]用自拟安神饮与常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睡眠障碍综合征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滑宏巨等[14]采用每晚口服多塞平3~6 mg,口服艾司唑仑片1~2 mg/次,每1~4天1次,治疗后两组间各主要睡眠因子SR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也有学者应用耳穴贴压配合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新片(黛力新)治疗抑郁症伴失眠,结果显示有一定临床疗效[15]。 本研究采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综合征, 治疗8周后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BA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与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袁金秋[16]研究认为:应用1~ 25 mg多虑平可有效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但需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 钟国球[17]应用艾司唑仑联合归脾丸治疗失眠症,总有效率为92.50%,与本研究结果相近,但是却增加了用药剂量与费用。

综上所述, 采用小剂量多虑平配合心理行为干预, 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综合征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睡眠行为干预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100例肝部疾病患者分组进行护理干预, 其中男性患者61人, 女性患者39人, 年龄在19~76岁, 平均年龄为49.7岁。将100例肝部疾病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 即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5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不做任何护理干预措施。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即PSQI进行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所制定的生存质量检表中文版, 即WHOQOL-BREF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睡眠质量评价结果,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 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以及睡眠障碍等情况相对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均取得较大的改善, 且催眠药物的使用明显减少。证明对肝部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2 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 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未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肝部疾病患者有较大改善, 证明对肝部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论

一般肝病患者其睡眠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而且睡眠障碍的程度较为严重;主要的睡眠问题是觉醒不足、恶梦惊醒、入睡困难、处于浅度睡眠, 睡眠不稳以及睡眠时间较短, 出现早醒等情况[3]。肝病患者一般其机体处于乏力, 体能较为缺乏, 并且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正常的作息时间被打乱, 导致患者在白天的休息睡眠时间增加, 而夜间正常睡眠时间减少, 出现入睡难, 浅度睡眠等情况。另外, 由于慢性肝病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被灭活, 而醛固酮和胆盐等淤积增多, 使得患者在夜间排尿增加。并且还有腹胀、皮肤瘙痒等并发症, 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患者入睡困难、不能熟睡、早醒和睡眠时间短等睡眠问题发生。分析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因素, 环境、心理、社会与家庭、经济、躯体症状以及睡眠节律紊乱等均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因素, 对慢性肝病患者开展睡眠干预护理。

3.1 环境因素 (或环境干预)

休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质量。特别是对于住院患者, 在医院的一个陌生的环境, 加上自身的疾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患者的不安感和焦虑感更加的明显, 引起患者的睡眠出现问题。因此为了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在患者首次入院时, 应该对患者详细的介绍住院的环境, 并且多与患者沟通。对于病房环境设备的设定等, 也有一定的要求。病房的光线不能过于刺眼, 尽量选用较为舒适的黄色灯光;另外通风要良好, 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一般病房的舒适温度要控制在25℃, 湿度为60%左右。病房的噪音需要严格的控制, 特别是对于需要休息的慢性肝病患者。病房的噪音不能过高, 保证患者能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下进行休养、恢复和预后等。

3.2 心理因素 (或心理护理)

慢性肝病患者的心理因素是造成其出现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恢复信心。一般导致慢性肝病患者出现睡眠问题的焦虑不安情绪主要来源于其本身的疾病。由于慢性肝病患者在治疗期间, 其治疗时间较为长, 疾病较易反复, 很多患者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因此对于慢性肝病患者, 特别是出现有睡眠问题的患者, 医护工作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态和想法, 及时给予关怀和安慰, 帮助其走出心理的低估, 鼓励患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抗疾病, 减轻患者对其疾病焦虑不安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从根源上能帮助解决患者睡眠的问题。另外要适当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其对患者治疗的支持力度, 包括经济和心理等方面。很多家属由于害怕肝病被传染而故意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应该告知家属正确的消毒隔离方法, 指导病人家属与患者的接触, 保证患者能感受到亲人的照顾, 对于消除其不安的情绪, 恢复坚持治疗疾病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 还需要让患者明白睡眠意义, 纠正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患者由于出现睡眠问题, 而对于晚间的睡眠出现一定的恐惧心理。医护人员要纠正患者的错误的观念, 很多患者对于睡眠多以睡眠的时间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因此需要向患者清晰解释睡眠的意义。

另外, 为了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可以在患者睡前对其进行温水擦浴全身, 能增强患者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具有较为明显的镇静和安抚作用。

3.3 帮助睡眠护理

为了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帮助慢性肝病患者改善其睡眠的问题, 首先要减少影响患者睡眠的不良因素的刺激。如一些治疗上的侵入性检查, 早晨的抽血检查, 可以待患者早晨起床后再进行, 不必为了抽血检查而打扰患者的休息。

跟据患者的具体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睡眠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利用一些能帮助患者睡眠的药物或是按摩护理等。如刘春梓等利用薰衣草温水在睡前擦洗并且采取全身的按摩擦洗, 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4]。其他的方法还有可以对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的放松性训练。由经培训的护士教导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放松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对患者的睡眠控制、心理疏导以及放松的指导等。这种神经肌肉护理放松治疗能有效的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 减少患者入睡时间, 睡眠不稳等问题也得到一定的改善[5]。

干预患者日间睡眠是睡眠护理干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患者在日间进行休息睡眠会导致患者晚间的休息睡眠时间过少。干预患者日间睡眠, 其目的是维持患者正常的睡眠节律, 同时要合理安排治疗护理的时间, 减少患者夜间被动觉醒的概率。还可在患者睡眠前利用柔和音乐, 双脚浸泡热水等帮助入睡, 保持患者在入睡前的心境平静, 睡前不要过分的激动, 情绪波动不能过大等。

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患者体力和精神的恢复, 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和造成睡眠障碍的是多种因素下造成。对该部分患者实施睡眠干预要多采取多元化的干预手段,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睡眠护理方案进行调整, 帮助患者解决睡眠问题, 改善睡眠质量,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肝病治疗和预后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的睡眠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心理干预以及饮食调节等方面。结果 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以及睡眠障碍等情况相对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均取得较大的改善, 且催眠药物的使用明显减少。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未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肝部疾病患者有较大改善。结论 对肝部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慢性肝病,睡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赵玉生, 高凤琴, 薛敬东.生存质量评价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04, 33 (6) :541-542.

[2]李俊秋, 耿近, 王晓青.影响肝炎住院患者的睡眠因素及护理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 2005, 2 (12) :104.

[3]刘春梓, 张黎明.慢性肝病病人的睡眠状况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3) :597-599.

[4]刘春梓, 张黎明.薰衣草对慢性肝病患者睡眠时间延长作用的研究[J].现代护理, 2007, 13 (10) :895-897.

睡眠行为干预 篇3

关键词:ICU,夜班护士,睡眠质量,干预

护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 并为患者提供2 4 h护理服务的工作。长期的生物钟紊乱使得夜班护士承受各种压力, 给个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问题, 从而也影响了护理质量[1]。特别是在I C U的夜班护理工作中, 工作风险大, 护士轮班、加班频度高, 不确定性风险和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护士更会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睡眠障碍[2]。本项研究通过对I C U夜班护士实施改善睡眠的保健干预措施, 得到了减轻其睡眠障碍, 提高睡眠质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I C U夜班护士2 0名, 均为女性, 工作时间≥1年, 年龄2 2~4 1岁, 平均年龄2 6.5岁。

1.2 干预方法

研究护士联合I C U护士长共同对2 0名I C U夜班护士实施为期1个月的睡眠干预措施。

1.2.1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对I C U夜班护士开展睡眠健康教育, 使她们重视睡眠方法和质量, 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睡眠观点和睡眠行为, 建立一套准备就寝的程序和有利于睡眠的环境条件。如休息室清洁卫生, 调节室内光线、适宜的温湿度, 减少睡眠干扰等, 以提高夜班护士的睡眠条件和质量。

1.2.2 合理安排夜班班次

建立合理的护士作息制度, 使护士尽快消除疲劳, 保持身心健康。首先, 护士长要有规律的进行排班或轮班, 避免班次和轮班频繁变动, 提高适应性。另外, 建议持续夜班或持续晚班制, 以稳定生物钟, 减少夜班护士的疲劳和身心压力。

1.2.3 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I C U护士因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荷, 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 导致体内环境紊乱。所以对I C U夜班护士进行心理疏导, 主办短期培训班, 示教一些放松技巧, 使其掌握放松身心的方法, 促进心理健康, 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1.2.4 食物及药物干预

为I C U轮值夜班的护士在睡前提供促进睡眠的食物, 如牛奶、小米红枣粥、藕粉等, 督促护士避免食用咖啡、可乐、浓茶等使人兴奋的饮品。还可以准备一些养心阴的水果, 如香蕉、苹果、桂圆等。对有失眠倾向的护士可以适当的提供药物干预, 最好应用小剂量的, 作用时间短的催眠药物, 如三唑仑、舒乐安定、阿普唑仑等[3], 促进护士睡眠。

1.3 调查工具

在实施干预措施前后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 S Q I) [4]量表调查干预的效果。P S Q I用于评定受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 它由1 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 其中第1 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计分。其余1 8个条目组成7个因子 (表1) , 每个因子以0~3分计分, 累加各因子得分为P S Q I总分, 总分波动在0~2 1分, 得分越高, 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总分≥8分者, 为有明显睡眠障碍。本项目以问卷方式调查, 所有被调查对象要求在3 0 m in内完成。

1.4 统计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 P S S 1 3.0对实施干预措施前调查所得I C U夜班护士睡眠质量指数与国内正常人[5]相比较, 以及实施干预措施前后调查所得数据采用M a n n-W h itn e y U秩和检验;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睡眠干预措施前, I C U夜班护士睡眠质量与国内常模相比较, 见表1。

(s, 分)

表中数据显示, I C U夜班护士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 (均P<0.0 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尤其在催眠药物因子和P S Q I总分项目上, 与国内正常人比较,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 提示, I C U夜班护士存在着睡眠质量不佳问题。另计算得出P S Q I总分≥8分者有1 1名, 占总数的5 5%。

2.2 实施睡眠干预措施前后I C U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相比较, 见表2。

(s, 分)

表中数据显示, 经实施睡眠干预措施后, 除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两因子与干预前相比,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其余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干预前, 提示干预效果良好。

3 讨论

3.1 I C U夜班护士睡眠障碍的不利影响

夜班护士尤其是I C U夜班护士的睡眠质量不佳已被公认, 本项调查得出我院I C U夜班护士有5 5%的人存在睡眠障碍。主要由于生物钟节律紊乱所致[6]。I C U中, 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在工作风险、压力大情况下, 得不到足够的睡眠而发生睡眠障碍, 因此可严重影响护士的认知和神经性行为, 导致护士在工作期间反应迟钝, 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下降, 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 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概率增大[7]。同时夜班过多, 又造成了护士与家庭成员时间上的冲突, 不能完成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应承担的角色, 使护士处于长期慢性紧张应激状态, 从而导致夜班护士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差。

3.2 实施睡眠干预措施能够提高I C U

夜班护士睡眠质量在对I C U夜班护士实施睡眠干预措施的过程中, 通过对夜班班次进行科学安排, 创造优质的工作休息环境, 提供促进睡眠的食物, 以及对失眠的护士辅以药物治疗等措施, 使得I C U夜班护士的睡眠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本项研究表明, 在实施睡眠干预措施后, I C U夜班护士的P S Q I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 (P<0.0 5) , 说明干预效果良好。仅除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两因子与干预前相比,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这是由I C U夜班护士工作性质决定的, 毕竟I C U护理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工作, 夜班护士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随时入睡, 经历各种治疗或者抢救工作后, 护士入睡时, 心身状态仍处于紧张状态, 回复常态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因此I C U夜班护士的睡眠时间和效率并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改善。

3.3 I C U夜班护士睡眠自我保健

不仅需要外来干预措施, I C U夜班护士也需要自我调整、自我保健。首先要学会科学睡眠, 提倡健康的睡眠。睡眠是一个过程, 在睡眠过程中,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能够得到恢复和休息。在充足睡眠后方能获得充沛的精力、敏捷的动作、增强的记忆力等。另外应讲究睡眠卫生, 科学合理安排作息。护士应根据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 找出最适宜睡眠时间, 合理安排好睡眠环境, 并注重提高自我心理调节, 掌握放松技巧, 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掌握释放压力的方法, 提高心理健康。当自己面对压力时, 可向家人、朋友或同事倾诉, 并接纳他们对自己的建议和支持, 可增强个体对外来压力的抵抗力。

总之, I C U夜班护士工作具有特殊性, 其睡眠质量不佳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甚至在严重时极可能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医院管理者应通过多种措施改善I C U护士的工作和休息环境, 关心和照顾夜班护士, 减轻夜班护士的工作压力, 达到科学睡眠, 提高睡眠质量的目的, 进而维持高水平的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溯摈, 许琼凤.临床护士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1) :41-43.

[2]刘宇, 赖娟, 王欣, 等.ICU护士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2009, 12:80-82.

[3]张燕.谈睡眠障碍危害健康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16) :2531-2532.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75-378.

[5]刘贤臣, 唐茂芹, 胡蕾, 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 5 (2) :103-107.

[6]Ron da G, Ann E.Are you tired:Sleep deprivation compromises nurses health and jeopar dizes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4, 104 (3) :36-38.

睡眠行为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内科住院患者98例, 其中男68例, 女30例, 年龄在19~77岁, 平均年龄49.5岁, 集中来自于神经内科、心内科以及呼吸内科等。将98例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 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护理, 即早晚整理患者床铺, 日间依据医生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的发放和输液, 并进行健康指导, 与临床医生相配合处理临时状况等。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护理干预, 即: (1) 心理护理:患者病情稳定的, 护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避免不良心理的出现;另外, 向患者讲解其自身的病因、预后等有关情况, 以便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2) 环境护理:对病室中的温度与湿度进行调节, 确保活动空间的充足, 睡觉前避免带有刺激性的气味、响声以及灯光等;保证病房生活用具的干净, 将病房中各种医疗设备的声音与信号灯亮度进行调节, 将病房中的灯光关闭, 走廊灯光减少[1]。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 应该轻声说话, 操作动作与走路时不要发出巨大声响。 (3) 针对性护理:内科患者通常都存在心悸、咳嗽以及疼痛等, 这都将在一定程度对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与评估, 且和医生一同制定相关护理对策, 以便保证患者的睡眠, 比如针对夜间极易出现心绞痛的病例, 可以在睡觉前服用长效硝苯地平亦或者是适度吸氧。维持睡姿的正确, 最为理想的睡眠姿势为右侧卧位, 这个姿势能够使大脑血流量增大, 保证脑细胞功能的正常[2]。 (4) 作息护理: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作息时刻表, 控制患者的午睡时间, 多活动。另外, 可以给患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睡眠。

1.3 观察指标

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P S Q I评分的分数在0~2 1分, >7分, 说明睡眠质量异常, 分数越高, 那么睡眠质量就越差。PSQI评分的分数≤7分时, 那么说明睡眠质量较为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 (±s) 代表其计量数据, 两组之间的对比用t予以检验, 当P<0.05时,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SQI评分比较。

在入院时, 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没有显著差异, 都>7分;患者在入院1周之后, 对照组患者的PSQI评分没有发现明显改变, 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和入院时相对比, 呈现下降趋势, P<0.05;出院时, 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 并且比对照组相比较低, P<0.05, 而对照组患者的PSQI评分, 入院时与出院时两者之间没有明显改变, 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2.2 治疗效果情况:

观察组中有42例治愈, 治愈率为85.71%, 住院时间为 (12±3) d, 对照组中有36例治愈, 治愈率为73.47%, 住院时间为 (19±6) d。可见,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睡眠, 不但是维持生命所需的一种生理现象, 同时还是机体康复的一种重要途径。内科住院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必须保证更为充分的睡眠[3]。从入院到出院,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理想的睡眠对疾病的治疗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内科住院患者最为多见的一种症状就是睡眠障碍, 特别是在入院之初, 睡眠障碍更加严重。睡眠质量较差, 那么人的生理节律将发生紊乱, 活动能力下降, 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极为不利, 进而使住院时间延长。在本次研究中, 致使患者睡眠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是:疾病所导致的生理不适、病房医疗器械噪音、心理因素影响以及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等[4]。鉴于此, 护理人员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 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对病房环境进行优化改善,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降低由于疾病而造成的身体不适等等, 最终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中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 睡眠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 且缩短了住院时间。由此可见, 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护理干预, 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 住院时间的缩短, 均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晓林.护理干预提高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3) :2613-2614.

[2]杨静, 吴丽萍, 袁红梅等.扩理干预对内科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3, 26 (15) :334-335.

[3]吴红萍, 孙燕.急诊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2) :244-245.

睡眠行为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患者中男41例,女51例,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68.1±10.3)岁。所有患者意识均清晰,可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可配合医护人员调查。

1.2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人员都接受过相关培训,向患者发放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表,此表共有7个题目,每个题目含4个选项,最高分为3分,最低分为0分,PSQI总分为所有题目累计得分,分数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3]。PSQI评分高于7分即为睡眠障碍。指导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出院时均填写问卷。

1.3 护理干预方法:

(1)创造良好治疗环境·:加强病房管理,病室湿度及温度要适宜,每天定时通风,鼓励患者勤换衣、洗澡。尽量减少病区的嘈杂声,保持楼道安静,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2)刺激控制训练法:要求失眠患者在有睡意时方可上床睡觉,上床20min左右仍不能入睡者需强制其起床。鼓励患者清晨按时起床,对患者的日间睡眠进行干预,使患者日间尽量保持清醒状态,便于夜间顺利入睡[4]。(3)生活及行为方式的指导: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鼓励患者限酒、戒烟,病情允许情况下患者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嘱咐患者睡前尽量不要饮食、用温水泡脚、按时熄灯以保证睡眠质量。(4)针对护理:内科大多患者会伴有咳嗽、咳痰、心悸、疼痛等症状,上述症状会使患者睡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协助医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如夜间心绞痛易发者可在睡前给予硝苯地平口服或适量的吸氧。(5)心理护理: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展、治疗、预后等,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向病情稳定者实施适当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不良情绪得以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92例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安眠药物的应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比较情况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92例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安眠药物的应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与实施护理干预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睡眠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理需求,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必需生理现象,良好的睡眠质量可有效消除疲劳。内科住院患者常因社会、环境、疾病、心理等因素导致各种睡眠障碍出现,睡眠障碍不但会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还会影响患者的体力和精神,严重者会导致病情加重,使住院时间延长,所以,对睡眠障碍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文对92例内科住院睡眠障碍患者实施生活及行为方式的指导、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安眠药物的应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与实施护理干预前相比均明显下降,这说明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提高其睡眠质量,提高康复率[5]。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内科住院部收治的睡眠障碍患者92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92例患者PSQI各项指标评分。结果: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92例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安眠药物的应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与实施护理干预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内科睡眠障碍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患者的PSQI评分。

关键词:护理干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德琼.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的临床研究[J].药物与人,2014,7(27):209-210.

[2]励灵玉.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5-6.

[3]艾漫江.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失眠症状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 6):48-50.

[4]苑敏.护理干预对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17-118.

睡眠行为干预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来杭州市中医院住院的内科 (以下简称“我科”) 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2例, 女46例;年龄37~78岁, 平均 (64.8±5.7) 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28例, 大学及高中55例, 高中以下15例;职业:体力劳动者27例, 非体力劳动者71例。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 每组各49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原发病等临床资料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注:t1为同组护理前后比较, t2为两组护理后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主要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干预

大部分内科患者由于疾病迁延不愈, 康复率不高, 故此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抗拒的想法及怀疑的心理。所以医生和护士应该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从而及时掌握和了解患者的需求, 并通过健康教育, 详细讲解该类疾病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增强信心, 充分理解治疗的重要性, 以期减少对疾病的焦虑恐惧心理。患者则要自觉遵循医嘱,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减少盲目焦虑、烦躁和恐惧的心理, 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 在护士的心理辅导下保证睡眠的时间和深度。同时, 护士也要主动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使患者理解睡眠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 争取患者能够自觉主动配合。病房的布置则也简洁温馨, 能够安抚患者的焦虑心情, 使其感觉舒适、愉悦, 从而能够安静入睡。

1.2.2 饮食要求

严格控制患者在住院观察期间的饮食, 严禁进食辛辣、冷饮、过热等刺激性食物, 避免患者受到刺激, 临床表现出现异常。同时如咖啡、茶和可乐等饮料也禁止饮用, 防止患者过度兴奋, 从而对其睡眠造成影响。

1.2.3 人员要求

人员方面, 医院应该建立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班, 帮助护士切实提高护理技能, 改善医院的护理质量。同时, 应定期举办护理技能比赛, 发现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 规范护理流程, 同时培养护士对于其在护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异常状况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护士还能改积极主动同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从而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由于老年癌症患者的病情较易反复和恶化, 因而需要护士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案, 一旦在护理过程中发生意外和其他突发状况, 护士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相关应急措施, 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对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分数设置为0~21分, 若总分>5分则可判定为睡眠质量差。医护人员观察与记录患者的睡眠情况 (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觉醒次数) , 对患者的睡眠进行客观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SQI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护理前各项目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护理后各项目与护理前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护理后各项目与护理前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护理后各项目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护理后睡眠的客观指标比较

干预组护理后的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许多患者在收治入院是往往患有多种疾病, 同时还伴有迁延不愈的慢性疾病。患者多数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 而意志薄弱, 对于治疗缺乏信心, 怀有抵触、焦虑和怀疑的心理, 故此睡眠质量普遍非常差。而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非常多, 如是否吸烟、喝酒, 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是否进行规律性运动, 体型是否消瘦以及情绪是否积极乐观等。故此, 患者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注重保养, 保证睡眠质量, 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的家属也要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 同患者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关爱。而医务工作者则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和研究, 寻找出针对老年人睡眠障碍最佳的护理方式, 从而切实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迎合患者的心理需求, 树立患者的自信心, 并在专业的指导下接受治疗, 逐渐恢复健康。

睡眠障碍是住院患者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 尤其是刚住院的患者其表现更为明显[9]。居蓓华等[10]研究表明新入院患者和住院l周以上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6.7%、61.5%, 62.7%的患者认为护士能帮助改善或解决睡眠障碍, 其中55.3%患者通过用药得到帮助, 而沟通交流、心理疏导、宣教欠缺。本文两组患者护理前其PSQI评分分别为 (11.28±6.78) 、 (11.37±6.81) 分, 表明两组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为了提高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 本文通过对49例患者予以心理干预、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眠卫生指导、正确应用催眠药物等一系列的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护理后干预组的PSQI评分为 (7.57±5.16)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干预组护理7 d后的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表明, 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3.1 心理干预

慢性疾病的恢复期通常较长, 在接受治疗之后, 患者并不一定会马上康复, 故此, 在此阶段, 患者就会对医生和护士产生猜疑和不信任, 继而出现一些思想顾虑和负面情绪。因而院方要积极同患者进行沟通, 说明情况, 并且与患者的家属保持联系, 了解患者的想法和状况, 并且减少患者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需主动、热情的与患者沟通, 并向其介绍病房环境、同室病友、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 让其能尽快地熟悉环境, 消除其陌生感[2]。对长期失眠的患者, 医护人员需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同情开, 还要指导患者用心理调节法来克服睡眠障碍[3]。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基本的了解, 对患者表现的不良心理反应需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疏通, 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病情与睡眠状态[4]。医院应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以及由于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因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而造成的烦躁、焦虑和不信任的负面情绪。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有: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常见的临床表现、用药方案、治疗措施、预后影响等, 从而使得患者对此疾病有着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3.2 加强病区管理

睡前应保持室内通风, 保持室温在20℃左右, 相对湿度在50%左右, 及时消除异味, 降低仪器、设备的声音, 适当调节室内光线[5], 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合理制定药物服用时间, 避免服药后因多次排尿使得睡眠受到影响。合理安排查房时间, 在查房时需使用手电筒, 切勿光线过强[6], 避免光源直射患者, 减轻开关门与脚步声音。因我科是包房制, 一人一间。大楼是建造时间较早, 房间隔音效果略差, 故医护人员需告知患者在休息时间内切勿大声说话, 降低对其他患者的影响。医护人员在工作时也应轻声细语, 切勿大声说话。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体质较为虚弱, 自理能力较差, 故此需要专门的看护人员进行陪伴。尤其是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患者, 多数需要采用呼吸机进行吸氧治疗, 此时需要护士在一旁耐心指导患者进行鼓气、捏鼻、吞咽等一系列动作, 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耳痛、耳鸣等不良反应, 则要求亲属等陪护人员要及时主动向上级医生进行反映。在患者吸氧的过程中, 要确保患者戴好面罩, 避免气体露出。同时, 陪护人员则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瞳孔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若出现异常状况要及时同医生取得联系。陷入昏迷的患者则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从而保证其能够顺畅呼吸, 防止患者窒息。患者需要多卧床休息, 加强营养的补充和供给, 保暖措施要到位, 防止着凉感冒。对于瘫痪、行动不便的患者要保持其床单的清洁, 陪护人员要定期主动给患者翻身、拍背, 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另外要早日进行适当性的恢复训练, 由简单到复杂, 依次循序渐进, 使得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功能。

3.3 睡眠卫生指导

做好睡眠卫生宣教,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有针对的作息时间, 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午休时间切勿过长, 以30 min以内为宜, 睡前告知患者切勿过饱、空腹、饮茶、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睡前勿要探讨引起人兴奋的事件, 从而协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7]。

3.4 正确应用催眠药物

告知患者催眠药物虽可暂时缓解睡眠障碍, 但长期对其的使用会造成一定的依赖性。临床上医护人员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患者应用催眠药物后, 医护人员需对其疗效进行认真观察[8]。告知患者按医嘱进行服药, 切勿私自改量或停药。

3.5 针对不同病情患者做好针对性护理

(1) 睡眠产生障碍的脑梗死患者主要表现为睡眠大幅减少, 兴奋冲动, 睡眠过多或者睡眠的时间倒置等情况。对此类患者应在白天适当的增加患者活动量[9,10,11]。 (2) 存在进食障碍的患者要是因为软瘫, 上体位的运动神经受损, 继而造成面部肌肉的麻痹瘫痪, 感觉系统受损, 吞咽和咀嚼能力下降, 从而造成患者在饮水或进食时发生呛咳。对于此类患者, 在睡眠中要注意避免患者出现咳喘, 进而影响睡眠。 (3) 大小便失禁的患者由于对括约肌和膀胱张力控制力的丧失, 因而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功能性失禁的症状。此外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 饮水和进食较少, 肠胃蠕动减弱, 往往伴有便秘的症状。患者应在睡前服用一些开塞通等药物, 尽量缓解患者腹部不适, 以促进其入睡[12,13,14]。 (4) 皮肤出现破损的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以及意识障碍的情况, 再加上患者长期卧床, 因而不容易入睡。此类患者应配合一些促进睡眠的药物, 帮助其进行恢复。

睡眠行为干预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初产妇,产后,睡眠质量

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对女性个体会带来很大的应激反应, 尤其对初产妇的影响较大。在产后6w以内易产生产后睡眠紊乱及情绪化,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产后睡眠不足及心理适应不良, 常感到乏力、易怒以及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 对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了探究改善初产妇睡眠质量的护理方法, 现对100例初产妇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进行分组研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生产的初产妇100例, 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年龄22~34 (24.35±8.23) 岁。2组产妇的职业构成、文化程度、孕次以及妊娠周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 干预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之后再给予产后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初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会阴伤口的疼痛、剖腹产手术后的切口痛、便秘、尿潴留以及照顾婴儿没有经验, 所以医护人员要关心照顾产妇, 了解产妇的症结所在, 向初产妇介绍育婴的知识以及指导初产妇应该如何进行母乳喂养, 另外产妇注意卫生避免伤口感染。

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以外, 辅以产后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 首先应该了解产妇睡眠障碍的原因, 对初产妇进行不良情绪的疏导;为产妇提供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尽最大的努力为产妇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对产妇以及家属加强产后抑郁症的宣教工作;增加产妇产后进行早起锻炼的意识, 这样也有助于睡眠。

1.3 统计学方法

对统计数据应用SPS Sl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表示数据标准差, 组间比较采用u检查, 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由表1、2可以看出, 干预前两组的PSQI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采取干预措施以后, 其护理前后差异性不显著;观察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孕育和分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 孕产妇在身体以及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由于初产妇对分娩知识的缺乏, 医护人员在产妇入院前应该进行产前教育, 使她们认识到分娩是一个自然过程, 保持良好的心态。初产妇的睡眠质量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初次担当母亲这个角色, 对今后如何孕育婴儿以及自身心理的因素等非常的担忧, 同时自身内分泌系统的急剧变化, 从而使产妇的睡眠发生障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嗜睡两种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恰当的护理干预以及对产妇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对改善初产妇的睡眠质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产妇的睡眠质量与产妇的身体恢复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加强产后护理十分重要。对初产妇产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其睡眠质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且还有利于减少初产妇的负面情绪, 值得在初产妇的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杜静茹.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20) :183-184.

上一篇:城市环境承载力研究下一篇:中国书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