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研究

2024-10-03

儿童睡眠障碍研究(精选9篇)

儿童睡眠障碍研究 篇1

孤独谱系障碍是以社会交往障碍、刻板的行为和局狭的兴趣为特征的神经发展障碍综合征[1]。目前孤独症仍被认为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发展问题,2008年纽约城市调查其发病率为1:88[2]。虽然目前全球因孤独症造成的经济负担仍无法统计,在美国每年的社会支持大概要花费1 260亿美元。

目前,孤独症患者的父母报怨最多的是患者的睡眠问题,大约40%~80%的患儿曾有过睡眠问题,而正常的儿童只有25%~40%会有睡眠问题[3]。对于发展中的儿童,睡眠好坏影响脑的功能,如精力的储存,脑的生长,记忆的巩固以及认知能力的累积。由于睡眠的这些重要性,如果孤独症患儿睡眠不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到目前为止,关于孤独症患者睡眠状态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的研究很少。目前尚未把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睡眠问题列为治疗目标。该文重点强调对于低功能、尤其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孤独症患者应描记他的睡眠状态并确定治疗方向。该文对以前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总结,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在设计方面有所帮助。

1 低功能孤独症

孤独症的功能损害程度变化很大,因此,需要将孤独症区分为低功能的孤独症和高功能的孤独症。智商高于70的定为高功能孤独症,低于70的定为低功能孤独症[1]。低功能孤独症会表现出严重的行为问题如:发脾气,攻击行为,摔东西,自伤行为等[4]。他们常有一些共病的诊断,并且终生需要照顾,目前尚没有针对孤独症的药物治疗。该文认为应把低功能的孤独症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他们最需要治疗。

2 孤独症睡眠问题

孤独症最常见的共病诊断是睡眠障碍,研究表明40%~8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睡眠问题。有研究表明低功能的孤独症患儿比高功能的孤独症患儿更易出现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这项研究同时指出评估、诊断和治疗低功能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障碍能明显改善他们白天的行为并因此提高生活质量。

孤独症的症状多变,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也同样表现多种多样,并且会持续终生。睡眠问题的多样也反映了孤独症的基因变异多态性。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睡眠效率降低,整个睡眠时间减少,睡眠不实,白天困倦等[5]。常见的孤独症患儿合并的睡眠障碍的诊断有:失眠、异常睡眠、睡眠—觉醒节律异常等[6]。目前多数此类的研究集中在高功能的孤独症患者身上,因为他们有交流的能力并能配合进行各种睡眠记录仪的检查。但关于低功能孤独症的睡眠状况的研究却很少。

3 孤独症睡眠障碍的原因

尽管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普遍并持续存在,但其原因仍不清楚。一些理论提出假设: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可能来自于孤独症疾病本身,也可能就是两个不同疾病的共病。一些研究表明孤独症患儿的潜在的神经生理、生化问题使患儿易产生慢性的睡眠—觉醒障碍,睡眠一觉醒周期一般在出生后12~16周时就建立起来了,这需要对周围环境的时间线索有感知,并因此来调节自身以适应一天24 h的变化(即将体内的生物钟与外部时钟进行同步)。最重要的时间线索就是光的亮暗的变化,其它还包括喂食的时间、社交的时间也会对睡眠-觉醒节律产生影响。如果大脑受损或像孤独症这样有大脑发育不良的情况,就会使这一路径受阻,低功能孤独症患儿会因为各种问题如社交敏感性低、对光的过度敏感影响了睡眠一觉醒节律的建立[7]。脑内有一种神经激素即褪黑素掌管着人的睡眠一觉醒循环,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与对照组相比,白天褪黑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黑天的褪黑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另一些研究表明一部分的孤独症儿童褪黑素分泌也是正常的,这使我们推测孤独症里有一个亚群存在睡眠一觉醒节律调节异常,这会使患儿的睡眠时间表异常,在上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段出现问题行为。另一些理论则认为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可能是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和精神病基础病理的作用结果。50%的孤独症患儿的存在胃肠道问题,如便秘和腹泻,这可能会使患儿夜间经常起夜[8]。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经常合并抽搐(6%~60%),抽搐也会影响睡眠的结构。25%~70%的孤独症患儿会同时患有精神疾病如焦虑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患者会因为注意力涣散,睡前多动而使入睡的时间延迟,甚至会致失眠[9]。抗精神病药物和SSRI(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也会影响患者的觉醒-睡眠周期。总之孤独症的睡眠障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其发生的机制,以便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治疗,减少低功能孤独症的睡眠问题。

4 孤独症儿童睡眠障碍和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睡眠障碍与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儿童成长期的睡眠问题会广泛地影响儿童的健康、行为、注意力和认知以及学校的表现[10]。睡眠问题也会导致孤独症的症状加重。睡眠少的患儿在社会交往能力、语言交流方面表现更差,有更严重的刻板行为和更粘着的非社会性的仪式性动作。除了会加重孤独症的本身的症状外,睡眠困难还可增加孤独症患儿的多动、捣乱,不顺从行为,进而影响患儿白天的表现。目前尽管有一些关于孤独症儿童的睡眠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的研究,但对于低功能的孤独症的研究还没有得到重视。

5 孤独症患儿睡眠障碍的治疗

尽管孤独症患儿的睡眠问题十分突出,但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治疗。一些研究显示褪黑素治疗入睡困难有效,并可增加睡眠的时间。而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褪黑素只对入睡困难的孤独症有效,褪黑素会增加夜间醒来的次数,故而影响睡眠的持续性。此外褪黑素会因不同的睡眠障碍类型而产生不同的效果。除了生物学上的治疗,父母对患儿睡眠习惯的训练和对患儿问题行为的干预,也可对睡眠产生影响。行为干预的方法是通过改善周围环境来促进患儿建立起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行为干预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选择合理的作息时间并建立成常规,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减少晚上情绪和行为的刺激。这种行为治疗的原理是基于对没有语言或语言很少的低功能的孤独症患儿,他们是通过视觉的感知来实现睡眠—觉醒周期的建立。关于这种行为治疗方法目前只有小样本的研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光疗对于睡眠周期提前或延迟的儿童有效。但对于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研究太少。

6 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虽然研究证实孤独症的睡眠障碍与孤独症的问题行为有关,但是孤独症患儿是否存在特殊的睡眠问题目前仍不清楚。对于高功能孤独症的睡眠问题研究很多,但对低功能的孤独症的睡眠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低功能孤独症睡眠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面临巨大挑战,低功能的孤独症父母可能在填写患者的症状时态度相对更消极,而使问卷结果缺少客观性。低功能的孤独症患者在使有多导睡眠记录仪和腕部体动记录仪时也很难配合[11]。为此应该采取更准确的、客观的、非侵扰性的方法来记录他们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

目前几乎没有关于孤独症行为问题和睡眠障碍的纵向研究。多数研究都是横断面的研究,没有人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睡眠障碍和行为问题是否也在相应的变化。一些研究则显示睡眠障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12]。孤独症的症状严重程度会随着年龄变化起起落落,一些行为问题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改善。不同的行为问题在不同的年龄出现。这些证据都在说明,要揭示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与睡眠之间的关系,需要纵向地研究患儿的睡眠变化,搞清楚什么样的睡眠问题会对患儿产生影响。并设计出相应的治疗干预措施来改善孤独症的特殊功能缺陷。

尽管有理由相信孤独症患儿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并且不良的睡眠会加重白天的行为问题,但这些结论仍是草率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该文强调了研究低功能孤独症的睡眠状态的重要性,以及将孤独症的不同行为问题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研究的结果将为这个高发病率的广泛的神经发育障碍开创一个新的干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V)5[J].Arl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

[2]Baio J.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ged8 yea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11Sites,United States,2010[J].Suveillance Summ,2014(63):l-21.

[3]Meltzer LJ,Behavioral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Sleep Med Clin,2008(3):269-279.

[4]Chuileann S,Quigley J.Assessing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in low functioning autism[J].J Autism Dev Disord,2013(43):1406-1422.

[5]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Diagnostic&Coding Manual,ICSD-3[M].3.Darien: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14.

[6]Sajith S.Melatonin and sleep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a clinical review[J].J Intellect Disabil Res,2007(51):2-13.

[7]Matson JL.Sleep disturbances in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severe intellectual impairments[J].J Ment Health Res Intellect Disabil,2008(l):129-139.

[8]Mannion A.An investigation of comorbi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sleep problems,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epileps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Res Autism Spectr Disord,2013(7):35-42.

[9]Tureck K,Matson JL,May A,Turygin N.Externalizing and tantrum behaviours in children with ASD and ADHD compared to children with ADHD[J].Dev Neurorehabil,2013(16):52-57.

[10]Gregory AM,Sadeh A.Sleep,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fficult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Sleep Med Rev,2012(16):129-136.

[11]Knight R.Using behavioural treatment package for sleep problem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Child Fam Behav Ther,2014(36):204-221.

[12]Goldman SE,Richdale AL,demons T,Malow BA.Parental sleep concern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variation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J].J Autism Dev Disord,2012(42):531-538.

儿童睡眠障碍研究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元担忧、应对方式对医学生睡眠障的影响及相关对策。方法: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元担忧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结果:①被测医学生中,29.8%拥有好的睡眠质量,47.5%的医学生睡眠质量一般,22.7%的人存在睡眠障碍。②医学生睡眠状况存在年级以及性别差异③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与元担忧理由的两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1);睡眠时间与对不确定的忍耐性呈正相关(p<0.01),催眠药物与担忧的理由呈负相关(p<0.01)。入睡时间与幻想、退避呈正相关(p<0.01)。结论:元担忧水平、应对方式对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有影响。通过改变非理性认知与消极的应对方式,打破元担忧造成的恶性循环,能够有效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医学生睡眠质量元担忧应对方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55-02

睡眠是人类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优质的睡眠有助于机体正常的代谢与身体状况的调节。所谓养精蓄锐,就是指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才能增进体力恢复健康。而睡眠则是最佳的休息方式。然而,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们产生睡眠障碍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而睡眠障碍的产生的副作用,如身体健康的破坏,精力的匮乏甚至心理健康方面也开始出现问题。这些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工作,家庭生活。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有研究可证,中国的大学生拥有高达10%~30%的心理方面的发病率[1],纵观所有专业,医学生更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别组成部分,医学专业性强,拥有五年学制,且知识涉猎广泛、难度大,而社会对医学生的严格要求更是给了医学生无以复加的压力。因此睡眠障碍问题的发生在医学生中屡见不鲜[2],不同程度的睡眠而引发的问题深刻的医学生的日常生活。[3]睡眠障碍问题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进程里存在的各种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不论是社会对青少年的重视还是各国研究对失眠问题的高热度研究。都说明了解决医学生睡眠问题更是刻不容缓。

元担忧被Wells认为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核心因素,而近年来的调查也显示,元担忧水平与不确定容忍性的水平的提高会引发大学生的社交恐惧[5]并有学者研究证明元担忧和睡眠质量之间存在不置可否的联系[6]近年来,相关研究也表明,我国的绝大部分人,面对生活事件而采取的不同应对方式将会作用在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上面。

本研究希望通过探索元担忧、应对方式对医学生睡眠障碍的作用方式,从而讨论出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提供给从事教育以及心理治疗方面的工作者们有效的参考,使得他们甄选最合适的策略办法对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做出适当干预,改善睡眠障碍,使医学生尽早愉快地投入到地学习与生活中去。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的齐齐哈尔医学院一到三年级的医学生400人实施问卷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为382份。学生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学生基本情况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167 43.7%

女 215 56.3%

年级 大一 116 30.4%

大二 133 34.8%

大三 133 34.8%

总 382

2.方法

(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Index,PSQI):统共有 18 项自评条目,包含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 7 个部分。各条目按 0~3 四个等级计分,所有条目加和所得分数计为 PSQI 总分(0~21 分),国人针对睡眠分情况的研究以 7 分作为睡眠状况的参考标准,总分>7 分说明睡眠质量差,得分在5-7分说明睡眠质量一般。总分≤4 分说明睡眠质量好,

(2)元担忧量表采用被秦子冰等人翻译的由Mike·H 等人编制的元担忧量表,量表包含47个条目,其中包括元担忧的理由与不确定的容忍性两个维度,从“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的五种不同水平分别记为1-5分。

(3)应对方式问卷使用肖计划等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的问卷,在青少年组中进行的信度与效度评估结果良好,作者以稳定性系数对问卷的信度指数进行了重测,获得的重测信度系数在 0.62 到 0.72 之间可以说明问卷是可靠的。

(4)数据统计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问卷统计结果施行相关性的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医学学生睡眠状况.医学生 PSQI 现况:齐齐哈尔医学院总体医学生睡眠质量较差,其中女生睡眠障碍程度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睡眠障碍程度高于低年级学生结果见表2。

表2   医学生PSQI调查结果

项目 组别 得分≤4 得分5-7 得分>7

性别 男 31.9% 48.2% 22.9%

女 30.1% 45.7% 24.2%

年级 大一 31.8% 46.3% 21.9%

大二 30.1% 47.6% 22.3%

大三 27.6% 48.5% 23.9%

总 29.8% 47.5% 22.7%

2.睡眠质量指数与元担忧、应对方式的等级相关分析

担忧的理由对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呈显著正相,关对催眠药物呈负相关。对不确定的忍耐性对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呈正相显著关,自责与入睡时间、睡眠效率与睡眠障碍有显著正相关。幻想退避与入睡时间与求助呈正相关为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等积极应对方式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呈负相关。

三、讨论

1.在PSQI调查中发现本次研究发现齐齐哈尔医学院的医学生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且存在年级与性别的差异。这说明研究出针对性的措施改善睡眠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策我们通过等级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到,元担忧与应对方式在医学生睡眠情况中占据着重要角色。元担忧简单来说是不同个体对于自我认识的过程中的忧虑与对于自我思维方式的评断与检验,对于担忧而产生的不安是它的本质。这些复杂而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人们睡眠质量的下降。而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担忧两个因子均作用于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等组成高质量睡眠的重要因素上。有研究表明,人们产生的的广泛性焦虑与不确定性忍受力与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推断,医学专业较其它专业相比,涉及的知识面更广且要求更为严谨,所以作为医学生,拥有更为繁重的学习负担和来自社会家庭多方面的思想负担,都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焦虑水平引发睡眠障碍。针对此情况,我们要改善医学生的睡眠就要从着眼于关注医学生的身体健康转入更加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建立健全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定期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观察,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排遣消极情绪,逐渐的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避免进入元担忧导致的恶心循环。另外,我们发现高年级的学生睡眠情况更差,高年级同学随着学业的不断深入,学习内容更多更深,除此外还要面对多方面的抉择。心理压力更大,更容易有较高的元担忧水平更易采取消极的应对办法,因此在改善睡眠情况的一切措施上,我们要更加关注高年级的同学。

如果说心理因素是致使医学生睡眠障碍的内在因素,那么应对方式的选择无疑就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因素了。近年来,本次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差的人一般在生活中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就提示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医学生的引导,除了重视他们的学业外,还要重视他们行为方式的培养。建议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交流会,及时倾诉压力与烦恼,并由专业教师合理引导,指导医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行为思想。通过积极的应对压力、困难解决困难,从而改善睡眠障碍。而在PSQI调查中我们看到女生睡眠障碍程度高于男生,有研究显示,男生在困境中积极主动的采取解决方案,而女生更愿意采用退避、自责等消极举措。因此在专业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女生人群。

通过以上办法期望帮助个体积极、乐观应对各种生活负性事件缓解负性情绪从而提升生命、意义感。最终实现改善医学生睡眠障碍的问题帮助其脱离失眠困境。

参考文献:

[1]钱学艳 ,金佰明 ,吕鑫.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0,23(7):26-28.高年级睡眠质量差于低年级

[2]魏明,李新华,王伟琼,等.医学生睡眠质量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54-455.

[3]周薇,王珍,沈国丰,施静,邹蠢.大学生睡眠问题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01:73-75

[4]袁洁,刘斯漫,张涛,卢佳琪.医学生睡眠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4):494-495.

[5]张艺馨,杨智辉,何文倩,等.不确定性忍受力和元担忧在神经质人格与社交焦虑间起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145-149.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国家重点项目(201611230016);齐齐哈尔医学院第十四届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

作者简介:祖甜甜,女,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医学专业2013级学生;

儿童睡眠障碍研究 篇3

进入学龄期,儿童睡眠不足突显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日趋明显,学校课业负担过重为首要因素。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小学学生均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同年龄段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学龄期平均每日睡眠时间约少40-50分钟;到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更扩大到1小时以上。

据了解,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与睡眠呼吸障碍、失眠等睡眠障碍相比,睡眠习惯不规律、不良就寝行为等睡眠行为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值得关注的是,与睡眠不足直接相关的白天困倦显著高发,其发生率在学龄儿童中超过半数,在高中生中则近1 00%。

西医防治睡眠障碍 篇4

郭兮恒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睡眠呼吸病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睡眠呼吸诊疗室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1988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睡眠呼吸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第一位从事睡眠呼吸疾病研究工作的研究生,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睡眠呼吸疾病诊治的专业医生之一。

1989年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2年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1994年成为中国唯一的美国睡眠研究会和美国疾病协会会员。1997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

从事睡眠呼吸疾病专业研究和临床工作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中华系列杂志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经常在国内外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睡眠呼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失眠症

失眠症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易醒、多梦、早醒、白天思睡感到疲乏等。失眠症可单独存在,也可以为其它病症的表现之一。就个体而言,可能是多种因素掺杂、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及用药史、社会和家庭环境、个人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均与失眠发病有关系,且临床表现类型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导致失眠症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外界因素导致的失眠、内源性因素导致的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活性物质导致的失眠、精神疾病导致的失眠、睡眠-醒觉节律紊乱性失眠。

失眠症的治疗原则包括消除导致失眠的各种原因、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阻止短暂性失眠进展为慢性失眠。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症,包括各种行为干预疗法。

睡眠卫生教育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与规律,避免睡前吸烟、饮酒、饮茶、喝咖啡等,日间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加深睡眠。

刺激控制训练只在有睡意时上床;若在20分钟还未入睡,应离开卧室,有睡意时再回到在床上;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如看电视、工作、阅读等;每日清晨应定时起床,以此可稳定睡眠-觉醒节律,提高睡眠效率。

睡眠约束通过减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促进形成规律性睡眠时间,以达到巩固睡眠的目的。

认知疗法需要特殊培训的医师来改变患者对失眠症的不正确看法,使其打消顾虑、配合治疗。

其他方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可减少觉醒,光疗对治疗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如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睡眠时相前移综合征、时差反应有较好的疗效等。

药物治疗方法

催眠药的主要疗效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诱导入睡和改善睡眠质量。因此,催眠药是治疗短暂性失眠症和慢性原发性失眠症的首选药物。对于能够找到原因的继发性失眠症,催眠药可作为辅助疗法。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使用最低有效剂量,从最小剂量开始、以最小药量达到满意的睡眠;间断给药(2~4次/周);短期使用(常规用药不超过3~4周);逐渐停药(每天减原量的25%),防止停药后失眠反弹;药物疗法应与良好的睡眠习惯相结合;当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时,医生应对其进行定期随访,以确定催眠药是否依然有效、有无副作用的发生 。

催眠药的选择可根据失眠的类型与药物的半衰期来决定:以入睡困难为主的患者应选用短效药;夜间睡眠表浅、易醒者可选用中效药物;夜间睡眠易醒和早醒者应使用长效药物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失眠者应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精神异常所致的失眠者应使用抗精神病药。

理想的催眠药物标准应具有迅速诱导入睡,不妨碍自然睡眠结构,白天无残留作用,不影响记忆功能,无成瘾性和宿醉反应等特点。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慢性失眠患者的发生发展与长期不正确选择使用催眠药有关。因此,我们强调药物治疗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在睡眠时发生的上呼吸道狭窄和塌陷导致气道阻塞,表现为睡眠时有反复呼吸暂停,伴有缺氧、鼾声、白天嗜睡等一系列表现。由于低通气或呼吸暂停引起反复发作的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导致心肺和其他重要生命器官并发症,甚至发生猝死。因此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有潜在致死性的睡眠呼吸紊乱性疾病。

非手术治疗

基本治疗包括戒除烟、肥胖者减肥和控制饮食,肥胖者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几率比正常人大三倍,因此应纠正患者饮食、生活不良习惯,增加运动量,积极减肥。

患者平卧睡眠时,致舌根后坠造成气道阻塞,加重呼吸暂停。鼓励患者控制睡眠姿势,避免仰卧位,可以缓解症状。

另外通过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戴各种矫治器、吸氧以及药物治疗也可改善睡眠呼吸暂停症状。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和消除气道阻塞,防止气道软组织塌陷。选择何种手术方法要根据气道阻塞部位、严重程度、是否有病态肥胖及全身情况来决定。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鼻腔手术,舌成形术,软腭悬雍垂咽成形术,气管造口术,正颌外科矫形术,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微创手术等。

嗜睡症

嗜睡症为白昼睡眠过度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一种器质性睡眠障碍,主要临床特点是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睡眠发作不能用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清醒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每天发生并持续1个月以上或反复睡眠发作,影响工作或家庭日常生活;还需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白天嗜睡。发病年龄从儿童到成年都可发病,十岁左右是发病高峰的年龄。其病因仍然是一个谜,可能与下丘泌素系统异常有关。

嗜睡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白天过度嗜睡的症状:患者常会抱怨因过度嗜睡而感到疲劳以及不能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轻者只是精神恍忽,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还能照常进行。中等度者在精神放松时,例如吃过饭后、看电视、听音乐和坐车时容易睡着。重度的病人即在必须全神贯注的场合下,例如站立值勤、吃饭、开车,与重要上司、客户会谈,也会无法控制地睡着。白天过度的睡意会使人丧失应有的能力,记忆力下降,因此大大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嗜睡引起的视觉障碍可能尤为使人感到不安。一半以上患有嗜睡的人都会同时发生记忆力下降或记忆中断。在这些阶段中,嗜睡患者当行走或驾车时会不知所措、胡言乱语或撞车发生交通事故。

嗜睡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对症治疗、调整心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药物治疗。患嗜睡症后,太不必过于紧张。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使自己的心身得到兴奋。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唱歌等,主动与别人进行交往是非常重要的。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每天给自己制定好生活学习工作计划,努力给予完成等。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嗜睡,可以通过择机补充睡眠来缓解症状。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有规律的小睡和良好的睡眠习惯控制嗜睡症状。如果效果不明显就必须由专业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对症治疗了。

睡眠行为异常和运动障碍

睡眠行为异常

睡眠行为异常可发生在非动眼睡眠和动眼睡眠期,在非动眼睡眠期有错乱觉醒、梦游、夜惊;在动眼睡眠期有梦魇、睡眠瘫痪、睡眠行为异常等。

错乱觉醒常见于儿童,好发于睡眠不足者,多发生在夜间前1/3睡眠期,在患者正处于睡眠的三期被叫醒或觉醒时,患者的行为动作似为清醒状态,但其意识状态并非完全清醒,表现为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精神活动迟缓、反应迟钝、语言颠倒及行为怪异,通常伴有躁动表现,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次日对夜间发生的事毫不知晓。

梦游多见于4~8岁的儿童,成人较为少见,多发生在入睡后的1~2小时内,出现次数少,每次持续时间较长,表现为从睡眠中起床,双眼凝视,可出现许多复杂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漫无目的地游走,但步伐缓慢且能避开障碍物,有时手中还持有玩具,衣衫不整且喃喃自语,可较容易地回到床上,并很快继续入睡。整个过程约持续10~30 分钟,清晨醒后对夜间发生的事毫无记忆。发病诱因包括睡眠不足、发热、过度疲劳、服用安眠药及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梦游症患者,应引导其回床睡觉。如发作频繁,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成人梦游症患者,多数存在精神心理方面问题,除给予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心理治疗。

夜惊多见于2~5岁的儿童,常见于睡眠开始阶段,表现为患者下肢肌肉或全身的突然短促抽动,发生时伴有恶梦,从睡眠中醒来,惊慌失措,手足乱动,伴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完全不能安抚的大声哭、吼,持续10分钟左右入睡,事后不能回忆,脑电图无异常。

梦魇可见于5%的正常人,12岁以前的儿童多见,发作多在黎明前,发作是以恐怖不安或焦躁为主的梦境体验,表现为从梦中突然惊醒,进入焦虑状态,有死亡的恐怖,然后突然醒来,立即清楚,能详细复述发生恐怖的细节,无发作后状态,无遗忘和自主行为。几乎半数以上的成年人都曾有梦魇的经验,通常以边缘性人格且情感脆弱的女性为多,精神刺激或非同寻常的事件如车祸、战争、性侵害等易造成重复性梦魇。

睡眠瘫痪又称睡眠麻痹症,指患者刚入睡或觉醒时出现身体欲动及欲呼不能的恐怖性体验,此时患者意识清楚,可伴有视幻觉,需要他人碰触一下其身体即可。美国的一项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单纯睡眠麻痹症的发病率高达40%~50%,多为偶发,少有连续性发病者,发作性睡病者除外。多发生于睡眠不足、昼夜轮班或倒时差者。

睡眠行为异常是与梦境相关的肢体或躯体的肢体行为活动。这种行为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有自残或伤及床伴的危险;与梦境有关;导致睡眠中断。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青人少见,发生于后半夜,为粗野的行为异常,如大声吼叫、过激行为,醒来时述说所做的梦,是神经系统变性病如帕金森病和多系统性萎缩的早期表现。该病对氯硝西泮治疗反应良好,但需长期服药控制。

睡眠运动障碍

睡眠运动障碍包括:磨牙、小腿抽搐、周期性腿动和不宁腿综合征。

磨牙症指在睡眠中反复磨动牙齿、发出令人不舒服的声音,磨牙的同时伴有规律性的咀嚼样动作,干扰同室者的睡眠。儿童和年轻人多见,成人磨牙症通常与情绪及精神压力有关,或存在牙齿及下颌疾病。夜磨牙是和觉醒有关的现象,磨牙者的暂短觉醒次数较非磨牙者明显提高。

对于严重磨牙症患者,应采取戴牙套以保护牙齿,对存在有异齿或上下腭的咬合异常者应予矫正治疗。如磨牙由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给予相应的心理及行为治疗。由于磨牙时肌肉过度收缩,肌肉松弛训练也是一种对症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近年来逐渐报道的,主要着眼点是试图调整口颌面运动障碍和肌肉张力失常,局部使用肉毒杆菌毒素对治疗运动障碍有效。

小腿抽搐神经肌肉异常兴奋引起的腿部肌肉或肌群痉挛,此时肌束的牵拉强度明显大于肌肉正常收缩时肌束的牵拉强度,出现酸胀或疼痛的感觉,可持续十秒至数十秒,可见于任何年龄,多与疲劳、寒冷、低血钙、血流因素有关。周期性肢动,多为成年期发病,女性多见。为下肢的节律性抽动,一般每次发作数秒,间隔几秒或十余秒,连续4次以上,与脊髓的多巴胺有关,补充多巴胺制剂或氯硝安定治疗有效。

不宁腿综合征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在20~40岁之间,以男性居多,一般发生在夜间或休息时,出现在膝踝间深部难以忍受的不适感,短暂而不持久,常影响夜间睡眠和休息,必须不断地拍打或按摩小腿,需下地行走或热敷才可暂时缓解,故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该病未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常造成误诊或漏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多巴胺系统异常、铁缺乏有关。

诊断需符合4个基本条件:

1有活动双腿的强烈愿望,且常伴有腿部的不适感觉;

2多于休息或静止状态如坐位、卧位时出现症状;

3持续运动腿部,如走动、屈曲双腿、捶打等可使症状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

儿童血铅水平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 在青岛市4个行政辖区共12所小学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对6~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区随机抽取小学3所, 每所小学随机抽查一~六年级各1个班, 每个班随机抽取2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1 440份, 获有效问卷1 410份, 有效回收率为97.9%。其中男生734名, 女生676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儿童睡眠障碍发生情况[3], 调查前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 结果显示, 各部分内容均有较好信度。由项目负责人对参加调查的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使用统一的调查方法, 采用一人一卷, 对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按文献报道, 包括儿童睡眠过程中是否出现入睡困难、打鼾、喉头哽噎、呼吸暂停、辗转不安、用口呼吸、多汗、肢体抽动、磨牙、说梦话、梦游、夜间尿床、轻微刺激即惊醒、不明原因觉醒或憋醒、尖叫哭喊、白天睡得多而夜间清醒、入睡过早甚至傍晚入睡共16项表现。按从未有过、偶尔、1~3 次/周、4~5 次/周、>5次/周5个等级填写。出现上述任一症状≥1~3次/周即列入睡眠障碍组, 其余为非睡眠障碍组[4]。排除有心、肝、肺、肾等慢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病史者。所有问卷经专业人员复核, 统一录入。

经家长及患儿同意后, 在严格消毒避免污染的条件下, 通过外周静脉采集所有入选儿童静脉血2 mL, 置入肝素抗凝管中摇匀后冷藏保存, 并在1 周内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进行血铅测定。以血铅≥100 μg/L为铅中毒的诊断标准[5]。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及表现形式

本次调查的1 410名儿童中, 检出睡眠障碍儿童524名, 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37.2%。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入睡困难81人 (15.5%) , 睡眠不安69人 ( 13.2%) , 早醒56人 (10.7% ) , 白天嗜睡45人 (8.6%) , 磨牙42人 (8.0%) , 夜惊40人 ( 7.6% ) , 呼吸暂停36人 (6.9%) , 肢体抽动31人 (5.9%) ,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29人 (5.6% ) , 梦呓28人 (5.3%) , 夜间尿床25人 (4.8%) , 过度睡眠21人 (4.0%) 以及打鼾19人 (3.6% ) 。

2.2 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发生率

睡眠障碍组儿童血铅水平为 (136.78±35.43) μg/L, 非睡眠障碍组儿童为 (71.67±21.59) 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87, P<0.01) 。睡眠障碍组儿童铅中毒发生率为62.3%, 非睡眠障碍组儿童为1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130, P<0.01) 。

3 讨论

睡眠是人类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理行为之一, 正常睡眠是维持大脑功能、正常行为及代谢的关键。对于儿童来说, 良好的睡眠还具有促进体格和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睡眠障碍可导致儿童行为及注意力异常, 损害学习及记忆, 甚至引起精神异常[6,7]。睡眠障碍发生率在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差异较大, 本研究发现, 6~12岁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7.2%, 略高于文献报道 (15%~35%) [8], 其中入睡困难占15.5%。可见失眠是儿童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形式, 已成为最主要的儿童公共健康问题。本研究还发现, 睡眠障碍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儿童。提示儿童高血铅与睡眠障碍存在密切关系, 高血铅水平可能是造成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儿童睡眠障碍的机制非常复杂, 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环境、心理行为因素以及器质性疾病是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随着生长发育的程度不同、面临的压力和环境的变化, 影响睡眠的因素和睡眠问题的种类也不同。 另有研究表明, 铅中毒时, 铅可沉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 包括大脑皮质的额前区以及海马回和小脑, 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及进行性注意力分散[9]。铅的神经毒性作用使脑神经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破坏正常的神经递质平衡, 从而发生心理行为异常, 睡眠障碍是其中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由于儿童皮肤相对较薄, 毛细血管丰富, 血脑屏障发育尚不成熟, 加之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铅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 容易发生铅中毒, 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伤害。

因此, 对有睡眠障碍的儿童, 应进行早期干预, 针对儿童个体特点, 制订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同时积极开展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工作, 预防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以及提高儿童睡眠障碍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HALBOWER AC, MARCUS CL.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J].Curr Opin Pulmon Med, 2003, 9 (6) :471-476.

[2]武丽杰.儿童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11) :965-967.

[3]黄小娜, 刘玺诚, 蒋竞雄, 等.中国城市2-5岁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2) :151-152.

[4]曲香, 蔡艳华, 洪瑜, 等.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3) :214-216.

[5]林蓉, 林国桢, 吴家刚, 等.广州市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1) :59-60.

[6]LIPTON J, BECKER RE, KOTHARE SV.Insomnia in childhood[J].Curr Opin Pediatr, 2008, 20 (6) :641–649.

[7]李介民, 易著文, 苏林雁, 等.6~12岁儿童冲动行为与睡眠障碍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9, 11 (4) :310-312.

[8]BELLINI B, BRUNI O, CESCUT A, et al.Managing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Which is the best strategy[J]?Georgian Med News, 2011, 8 (196-197) :73-83.

儿童睡眠障碍研究 篇6

关键词: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因素

睡眠是人类的重要生理过程, 它能巩固记忆和保证大脑发挥最佳功能, 对于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儿童而言, 睡眠对健康的影响较成人更为重要。它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 促进孩子体格生长, 智力的发育以及心理的健康成长[1]。由于对睡眠质量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开展了与睡眠障碍有关的调查。为了了解长沙市儿童的睡眠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作者对长沙市2~12岁儿童进行了调查。这为有针对性地对儿童实施医疗与护理干预, 降低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提高儿童睡眠质量提供了指导。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6月~2007年4月,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长沙市10所幼儿园、10所小学的非寄宿制儿童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 806份, 回收合格问卷3 756份, 回收合格率为98.7%。合格问卷中, 男孩1 958人, 女孩1 798人, 平均年龄为 (7.79±2.66) 岁。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设计

该研究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所用调查表是参照国际睡眠障碍分类 (ICSD) [2], 以“全国18城市2~12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表”为基础修订后应用。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基本信息、儿童的睡眠和日间活动情况以及与睡眠相关的其他因素, 例如儿童的疾病与用药情况, 还有父母的睡眠情况等。首先随机抽取40名儿童的家长, 在填写问卷后3周后再要求其重新填写同一份问卷。前后两次问卷的内容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以确定问卷的可信度。

1.2.2 调查步骤

由项目负责人对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采用一人一卷的问卷形式, 均由熟悉儿童情况的家长填写。首先由调查人员向家长详细说明填表要求, 以保证问卷填写的质量。对有遗漏及填写不清的问题加以追问并及时补充或更正。建立逐级核查制度, 调查员自查、互查, 项目负责人再随机抽查5%的问卷进行核查。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问卷经过复核后, 由专业人员进行逻辑检查, 统一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儿童睡眠障碍以及相关症状的发生率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就睡眠障碍的发生进行相关与Logistic回归分析, 筛选出影响儿童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长沙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本次调查显示, 长沙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40.9%。其中, 男童为44.2%, 女童37.2%,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睡眠时各症状发生率为频繁鼾症8.2%, 喉头哽咽1.5%, 睡眠呼吸暂停0.8%, 睡眠不安7.6%, 张口呼吸4.9%, 睡眠中多汗22.6%, 睡眠中肢体抽动3.2%, 磨牙9.5%, 梦呓5.5%, 梦游0.9%, 夜间遗尿2.5% (≥5岁) , 不明原因睡眠中觉醒或憋醒1.9%。白天睡得多、夜间清醒者1.5%, 入睡过早2.1%, 易惊醒者1.6%, 睡眠中出现尖叫、哭喊者1.8%。

2.2 儿童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把是否存在睡眠障碍为因变量Y, 将可能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X, 逐一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发现有80项因素与儿童睡眠障碍有关。对上述变量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 有17个变量最终进入儿童睡眠障碍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见附表。

3 讨论

3.1 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的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长沙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40.9%。高于国外报道的约有20.0%~25.0%的儿童存在各种类型睡眠障碍的结果[3]。与国内的相关调查相比, 高于广州增城市[4] (22.2%) 、北京等8城市[5] (27.1%) 以及长沙市两个行政区[6] (2~6岁儿童33.5%) 的调查结果。与成都地区 (37.9%) [7]和郑州市[8] (40.3%) 接近。低于温州 (51.5%) [9]和上海地区 (1~6岁儿童46.9%) [10]。提示目前长沙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总发生率较高。本研究中, 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两者差异存在显著性 (P<0.01) 。这与江帆等[10]的报道一致。原因可能与男童更活泼好动, 爱玩刺激性游戏, 喜看动作类、恐怖类电视有关。

3.2 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疾病因素:本研究显示, 儿童睡眠障碍与过敏性鼻炎、感冒次数、食物过敏次数有关。因这些疾病可使儿童产生鼻塞、气道水肿等导致呼吸道阻塞引起鼾症、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

睡眠的姿势与睡前活动:本研究发现睡眠时呈弓背颈部后仰姿势的儿童发生睡眠障碍可能性大, 这可能与该姿势可引起呼吸不畅有关。另外睡前做有奔跑活跳跃活动的游戏可能导致儿童兴奋、入睡困难而引起睡眠障碍。

睡前使用安慰物:本研究中, 有22.0%的儿童睡前需要吃东西、含乳头、拍抱以及玩玩具等安慰行为, 这种对安慰物的依赖性往往不利于儿童睡眠的启动以及夜间睡眠的维持[11], 特别是夜醒频繁者, 夜间醒来后若家长不给予一定安慰, 则表现出入睡困难、甚至哭闹, 这些现象在独生子女中尤为突出[12]。

儿童的喂养与年龄因素:统计结果显示, 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奶瓶喂养的食物种类 (牛奶、豆奶、配方奶) 有关。用配方奶喂养的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要低于牛奶喂养的儿童。根据许多资料表明配方奶以全乳为基础, 和母乳很接近,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 比牛奶更符合小儿生长需要。因此, 在缺乏母乳采用奶瓶喂养的情况下应首选配方奶, 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更有利[13]。另外, 儿童年龄增大, 睡眠障碍呈降低趋势。2~6岁儿童相对较高, 10~12岁儿童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儿童各系统的发育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成熟有关。

父母亲情况:有研究[14]已证明许多睡眠障碍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如梦游、梦吃、遗尿、夜惊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与父母睡眠时磨牙有关, 也提示儿童睡眠障碍和遗传因素有关。另外, 本研究还发现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与母亲的学历、母亲怀孕或产后情绪低落有关。文化程度越低, 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越高。这可能因为文化层次低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关爱少, 缺乏对疾病的预防、干预等知识, 对儿童睡眠问题没有引起重视的缘故。母亲怀孕及产后情绪低落时, 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高。这与KL ARMSTRONG等[15]对114例有睡眠障碍婴儿分析的结果一致。如果母亲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 不可避免会影响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 推测这些影响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儿童的睡眠过程中[16]。

家庭环境: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家庭人口数、主要看护人身份有关。家庭人口数多的儿童发生睡眠障碍的可能性比人口数少的要小。这可能由于人口多, 对儿童的照顾与护理相对周到些, 儿童与人交流机会相对多些, 可避免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孩子由父母看护比保姆或其他人看护发生睡眠障碍的可能性要低。这可能由于父母与孩子感情和关系比保姆更加密切, 护理更加周到。

青少年睡眠障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篇7

1 评价青少年睡眠障碍的重要性

睡眠障碍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 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 睡行症等[3]。睡眠问题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50% 的在校学生存在睡眠不足, 许多国家报道青少年睡眠障碍发病率较高[4], 约为10% ~ 38%[5,6]。青少年睡眠不足不仅影响生长发育, 还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神经功能, 从而导致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自 杀和药物 滥用等心 理行为问题[7,8,9,10,11]。准确评价青少年的睡眠状况是探讨青少年睡眠障碍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的前提。目前, 青少年睡眠状态评价方法很多, 主观评估方法多数是测量主体的主观感 受, 常用的有 匹兹堡睡 眠质量指 数 (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和爱泼沃斯嗜睡量表 (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 , 还有其他辅助性问卷和量表用以筛查睡眠障碍患者, 如睡眠障碍问卷 ( Sleep Disorders Questionnaire, SDQ) 、睡眠日记 ( sleep dairy) 等。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客观评估方法也常被使用, 如多导睡眠图仪监测 ( polysomnogra-phy, PSG) 和体动记录仪 ( actigraphy, ACT) 等。

2 青少年睡眠障碍的客观评定

2. 1多导睡眠监测多导睡眠图监测 ( polysomnogra-phy, PSG) [12 - 13], 又称睡眠脑电图, 是诊断睡眠障碍的金标准, 是睡眠呼吸暂停诊断分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价治疗效果不可缺少的工具。PSG是一个连续记录夜间睡眠多种生理参数的诊断工具, 包括脑电图 (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眼电图 ( electrooculo-gram, EOG) 、肌电图 ( electromyogram, EMG) 、心电图 ( electrocardiogram, ECG) 、气流交换等指标。它不仅能够判断睡眠结构和进程, 还能提供睡眠期的脑电变化、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等信息, 为睡眠呼吸障碍疾患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同时也用于睡眠和梦境研究以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诊断。虽然PSG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睡眠及觉醒状态, 并对睡眠进行分期, 但因其不能在自然状态下记录睡眠, 故在临床应用受到局限。此外, PSG检查需要在睡眠实验室进行, 仪器设备昂贵, 检查费用较高[14], 故不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 也难以用于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2. 2体动记录仪体动记录仪 ( actigraphy, ACT) [15]是一种连续记录肢体活动情况的睡眠监测系统, 能够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条件下, 进行连续的睡眠 - 觉醒状态监测, 适用于一些需要较长时间监测才能明确诊断的睡眠疾病。ACT在外形上类似于手表, 通常放置于腕部, 同PSG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高[13]。ACT成本低、用时短、监测方便, 已被作为诊断睡眠疾病的一种推荐性辅助检查手段[15], 且已确定可用于不同人群[16]。虽然ACT应用于临床多个领域, 但其仍有不足, 如需要培训体动记录仪的使用方法及其计算机软件的数据分析, 由于相关费用和设备可用性的实际问题, 体动记录仪不适用于小样本[14]; 另外, 还具有分析软件的局限性, 运动伪影, 以及无法评估静态运动等不足[17]。在静态活动中ACT常会错误地将其记为睡眠状态, 从而降低ACT监测睡眠的特异性, 故ACT不能单独诊断睡眠呼吸障碍疾病。

2. 3多重睡眠潜伏期试验多重睡眠潜伏期试验 ( 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 [18]最早由斯坦福大学Carskadon MA等提出, 是发作性睡病的客观试验方法, 被当前临床上视为测定白天嗜睡的“金标准”。根据国际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准, 在5次试验中, 平均睡眠潜伏期 < 5 min或睡眠开始时出现≥2次快速眼动 ( rapid eye movement, REM) 可作为发作性睡病 ( nar-colepsy) 的诊断标准[19,20], 同时结合临床资料。MSLT诊断灵敏度为84% , 特异性为96% , 国内外应用广泛, 它不但有助于发作性睡病[21]的诊断和鉴别, 同时对原发性嗜睡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皆有诊断价值。但MSLT需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22], 且不适用于8岁以下儿童, 不能建立正常测试时间 ( 8: 00 ~ 18: 00) 以外的正常和异常的睡眠潜伏期; 使用前1周测试者需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对于睡眠时相延迟障碍或轮班工作障碍的患者, 在测试时可能出现的睡着现象, MSLT可能无法做出解释。

2. 4觉醒度维持测试觉醒度维持测试 ( 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 MWT) [23]是由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推荐, 用以评估继发性嗜睡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持续正压通气的治疗效果。MWT是临床上用来测量主体在非刺激性安静的环境下, 在给定的时间内保持清醒能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应用MWT前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如咖啡因、烟草等, 以确保测试结果不受药物或其他物质的影响。相比于MALT的诊断目的, MWT可能更具有生态效应,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努力保持清醒的情况比必须快速入睡的情况常见。MWT也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22], 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效果较差, 且其在儿童或青少年人群中的正常值尚未确定[24], 故不适用于现场大样本青少年人群测试。

2. 5昏暗灯光下褪黑激素释放试验昏暗灯光下褪黑激素释放 ( dim light melatonin onset, DLMO) 试验是直接评估青少年睡眠时相延迟的方法之一, 临床上用褪黑激素的释放来评估睡眠发生或偏移的相关问题。DLMO有助于判定个体是处在24 h光 / 暗周期中, 还是处在自由运行状态, 也有助于评估处在24 h光/暗周期的个体时相节奏的延迟或提前。Crowley等[25]对33名青少年周末睡眠昼夜时相延迟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睡眠时间延迟和DLMO延迟有关联, 昼夜相位延迟的时间是DLMO时相改变的时间。Rahman等[26]的研究发现尽管睡眠计时延迟了, 但DLMO评估的昼夜时相时间是正常的; 另外, 青少年昼夜时相时间是否类似于周末睡眠觉醒时间的转换尚不清楚, 所以需要提高DLMO的特异性。DLMO可在临床或实验室条件进行, 但比较昂贵, 对于DLMO在家庭环境下的应用需做进一步的研究[27]。

3 青少年睡眠障碍的问卷和量表评定

客观评价方法虽然比较精确, 但大多需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要求严格, 耗时, 且操作不方便。问卷和量表相对较简单, 因此有的研究会选择准确性较高的量表进行测定, 或用量表和问卷筛选出有睡眠问题的个体, 再结合客观测量方法来进行确诊。

3. 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28] (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 DJ博士等于1989年编制, 属自评量表, 评定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PSQI是经过验证和使用最为广泛的睡眠障碍评估量表之一, 也是国外有关研究和精神科临床评定的常用量表, 与PSG有较高的相关性, 广泛用于精神疾病、躯体疾病伴发的睡眠障碍 ( 如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 、原发性失眠及其他非临床研究[26]。PSQI量表虽在国内得到广泛使用[29], 在成人中使用的信效度也已得到确定, 但其在青少 年人群中 的信效度 还尚未得 到证明[30], 且仍未建立常模。既往研究多以刘贤臣等[31]1996年基于正常成人数据推荐的临界值作为睡眠障碍的检出标准。然而该临界值使用已近20 a, 不能科学反映当前正常成人的睡眠质量, 在样本代表性等方面也不具备常模数据的说服力。

3. 2爱泼沃斯嗜睡量表及斯坦福嗜睡量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 (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 由澳大利亚墨尔本的Epworth医院设计。临床应用结果表明, ESS是一种十分简便的自我评估白天嗜睡程度的问卷, 也是国际公认的一种较简易的嗜睡评估表[32]。该量表共11个条目, 可应用于青少年睡眠问题的研究[33,34,35], 是常用的主观性嗜睡评价方法, 但是国内对ESS评分用于筛查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存在争议[36]。国内目前应用的ESS系由国外直接引进, 然而ESS设计乃基于西方人群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 因此, 其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也存在诸多疑问[37]。如相关研究[35,38]将ESS中“开车等红绿灯时是否出现嗜睡”替换成“做家庭作业或进行测试时是否嗜睡”, 因为这和“午饭后 ( 未饮酒) 安静坐着时”一样, 对大多数中国青少年来说并不适用, 所以这2项的评分可能不准确。

斯坦福嗜睡 量表[18] ( 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 SSS) 也用于评估嗜睡水平, 但它测量的是某个时间点的嗜睡水平, 由于ESS侧重于自评行为, 所以在临床研究中更常见。

3. 3阿森斯失眠量表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阿森斯失眠量表 ( 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 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于1985年设计, 共8个条目, 用于最近1个月睡眠障碍的自我评估, 由于其自测结果准确和使用方便,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现已成为国际医学界公认的评价失眠的标准量表[39]。阿森斯失眠量表只是针对如何测评失眠程度, 对于临床上其他睡眠障碍的测评比较局限, 且AIS在青少年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检测[40]。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 ( 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41]是对最近2周自我认知失眠症状的自评测量工具, 共7个条目, 简单方便, 经验证效度较高, 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但有研究发现其分数界值在最近和以往的研究中有差异[37], 所以其准确性需进一步研究。Chung等[39]对1 516名青少年的失眠进行评估发现, AIS和ISI较相似, 但ISI对于“醒来太早”的评估与自评睡眠和临床医生对终端失眠的评估有效性相同, 而AIS判别失眠能力较弱。

3. 4睡眠日记和功能性睡眠问卷结果睡眠日记是一个最实用、最经济、应用最广泛的评估睡眠的方法, 可用于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 使用简单, 可了解患者1周睡眠模式的情况, 获得患者夜间睡眠的变化情况以及睡眠障碍持续存在的原因 ( 如白天有无午睡或服用药物情况) 。虽然睡眠日记作为一个重要的临床工具, 常用于睡眠障碍 ( 如失眠) 的行为治疗中, 但其记录的睡眠频率和持续时间容易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系统误差, 所以在使用睡眠日记时常附有睡眠时间表[12]。对于睡眠日记单独作为青少年睡眠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评估, 有证据支持睡眠日记在健康青少年日常日程中的短期使用, 但是对于日程不规律, 或有明显情绪问题的青少年, 使用睡眠日记在非上课日收集睡眠数据可能会有问题[14], 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睡眠日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状态下的睡眠情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天记录睡眠日记的压力增大, 可能会导致其准确性下降, 所以睡眠日记的准确性尚未得到认可[42]。

功能性睡眠问卷[41] ( Functional Outcomes of SleepQuestionnaire, FOSQ) , 主要评估过度嗜睡对于日常行为和睡眠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广泛用于评估嗜睡所导致的功能状况, 被认为是测量与睡眠相关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FOSQ最常用于原发性睡眠障碍, 特别是睡眠呼吸暂停, 它不特定用于其他特殊的疾病。与ESS一样, FOSQ无法区分是由睡眠紊乱还是药物 ( 如阿片类) 使用造成的损伤。

3. 5其他问卷评价方法目前, 国外针对具体的睡眠障碍均有相应的问卷调查量表, 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syndrome, OSAHS) 相关的问卷、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问卷及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等。这些量表均对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睡眠障碍问卷 ( Sleep Disorders Question-naire, SDQ) 根据DSM - Ⅳ制订, 主要用于失眠症的筛查及流行病学调查; 睡眠障碍评定量表 ( Sleep Dys-function Rating Scale, SDRS) 用以评定失眠的严重程度;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 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Scale, CBCL) 是目前世界上较著名的儿童行为筛查量表, 易于操作, 评分简单。在青少年睡眠障碍研究中多引用CBCL中的睡眠障碍因子来分析[43,44]。

4 青少年睡眠障碍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

4. 1体动记录仪与多导睡眠监测的比较与PSG相比, ACT因监测方便、价格低廉及可长时间监测等优点而普遍应用于一般人群。在西班牙, Sanchez-Ortuno等[45]选择失眠者及正常志愿者各31名为研究对象, 同时进行连续3 d的PSG及ACT监测, 结果发现: 与PSG相比, ACT监测的睡眠延迟时间 ( sleep onset la-tency, SOL ) 要短, 对总睡眠 时间 ( total sleep time, SOL) 及睡眠效率 ( sleep efficiency, SE) 的监测与PSG相关性较高。Vallieres等[46]对加拿大17名患有慢性失眠 ( chronic insomnia) 疾病的志愿者进行PSG、ACT及睡眠日记同时监测, 收集4个晚上的数据 ( 包括治疗前2 d、治疗后2 d) , 监测结果显示: 与PSG相比, ACT与睡眠日记都过低评估了SE, 过高评估了总的觉醒时间 ( total wake time, TWT) 。ACT不足之处, 即实际的精确性不及PSG, 不能对睡眠进行深入的分期。Sadeh等[47]对正常人进行睡眠评估, 认为ACT的评估结果与PSG的相关性达78% ~ 95% 。这些研究结论都提示ACT能够有效地评估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入眠后觉醒时间; 能够提供个体典型的睡眠时间信息, 侵扰程度较PSG要低[38]; 而对于睡眠潜伏期参数的可靠性结论却不尽一致, 尤其在失眠患者当中[48]。而随着ACT装置技术及其软件的革新, 频率更高, 测量的灵敏度更为精确, 将进一步扩大其在临床和人群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4. 2睡眠日记与体动记录仪的比较睡眠日记作为评估睡眠障碍 ( 如失眠) 的行为治疗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各研究机构制定的睡眠日记都不一样, 导致睡眠日记存在系统性的偏差和不可比性。在与ACT的对照研究中, Lockley等[49]报道睡眠日记所记录的上床时间比ACT早了1 h; 还有研究表明在小睡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夜间觉醒及睡眠潜伏期方面, ACT与自我报告的睡眠日记具有明显的差别[50]。由婴儿父母所报告的睡眠日记所记录的总睡眠时间平均比ACT多出1 ~ 2 h[51]。在无睡眠主诉的成年人及老年人自我报告的睡眠持续时间与ACT相比有着过高的评价[52]。

综上所述, 目前针对青少年睡眠障碍测量和评价的方法很多, 但还没有一种既简单又方便, 价格合理, 结果准确的方法。上述各种测量方法既有优势, 又各有局限性。实际研究往往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如PSG结合ACT和睡眠日记, PSG和MSLT结合应用于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测定, 可以提高其精确性, 但后者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ACT价格合理, 使用方便, 可操作性高, 但需辅以其他方法才能提高其准确性。量表相较于仪器测定可能更方便, 而且价格也便宜, 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简单易行, 信效度高, 但是至今未建立常模, 准确性不够。EES项目少, 节约时间,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出适合中国青少年使用的本土汉化版本。

儿童睡眠障碍研究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哈尔滨市某大学学生睡眠障碍者共60名,筛查其睡眠问题并进行明确诊断,排除由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所导致的睡眠障碍。其中男生35名,女生25名;平均年龄为(21.2±1.82)岁,病程3~40个月。对照组为该大学无睡眠障碍的健康大学生共60名,其中男生34名,女生26名;平均年龄为(22.1±1.23)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睡眠障碍组入选标准

参考《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CCMD-3)[6],包括失眠、过度睡眠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不安腿综合征等。其中失眠患者均做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检查,总分>6分定义为失眠[7]。过度睡眠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主诉(包括家属的描述),每天睡眠时间>12 h,入睡时间<5 min。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诊断标准:7 h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发生30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5。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组(IRLSSG)制定了由4个症状组成的最低诊断标准:(1)异常感觉。由于肢体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导致有运动肢体的强烈愿望,主要是下肢。这些异常感觉常发生在肢体的深部,而不是在表面。(2)运动症状。患者不能入睡,不停运动肢体以缓解异常感觉。主要表现为来回走动、不停晃动或屈曲伸展下肢、在床上辗转反侧。(3)症状在休息时加重,活动可以暂时缓解。(4)症状在夜间加重,深夜达到高峰。凡符合上述睡眠障碍标准的任何一类,均可入选。

入选患者中失眠患者52人,睡眠过多6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人,不安腿综合征1人。

1.3 调查工具

1.3.1 焦虑自评量表(SAS)[7]

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20个条目中有5项是用正性词陈述的,为反序计分;其余15项是负性词陈述的,为正序评分。将20个项目的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总粗分正常上限为40分。

1.3.2 抑郁自评量表(SDS)[7]

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20个条目中有10项是用正性词陈述的,为反序计分;其余10项是负性词陈述的,为正序评分。SDS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抑郁严重度指数在0.50以下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

1.3.3 持续性注意力测试软件(CPT)

由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编制。测试方法:计算机屏幕上快速随机出现0~9共10个数字,这些数字随机出现时测试者将听到与出现数字一致或不一致的数字声音;当受试者听到与屏幕上出现的数字不一致时立即按下空格键,听到与屏幕上出现的数字一致不按。总测试时间为12 min。结束后软件自动计算测试者的错误数、漏报数及平均反应时等指标。

1.3.4 自主神经症状调查表(TMI)[7]

采用日本东邦大学自主神经症状调查表,包括94个问题,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根据问卷的得分情况将自主神经失调症状分型,按照前43题A(身体症状)和后51题B(精神心理症状)的得分情况划分自主神经失调症状,正常:A≤10,B≤10;自主神经失调型:A≥11,B≤10;神经症型:B≥11,A≤10;心因性自主神经失调型:A≥11,B≥1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的检出率为30.0%(18/6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18.3%(11/60),6.7%(4/60),5.0%(3/60);对照组抑郁的检出率为10.0%(6/6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5.0%(3/60),1.7%(1/60),3.3%(2/60)。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抑郁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5);大学生睡眠障碍组焦虑检出率为36.7%(22/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5)。

2.2 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

大学生睡眠障碍组中发生自主神经症状的患者共26名,检出率为43.3%,其中自主神经失调型检出率为10.0%(6/60),神经症型检出率为10.0%(6/60),心因性自主神经失调型检出率为23.3%(14/60)。对照组发生自主神经症状的患者共为9名,检出率为15.0%,其中自主神经失调型未发生,神经症型检出率为5.0%(3/60),心因性自主神经失调检出率为10.0%(6/60)。大学生睡眠障碍组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6,P<0.05)。

2.3 持续性注意力测试评定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在视听觉测试中错误数、漏报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的检出率为30.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18.3%,6.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1.7%,3.3%);大学生睡眠障碍组焦虑的检出率为3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由此可见,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与魏叶莹等[8,9]研究一致。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指临床出现多种多样的非特异性自主神经症状,而未发现有关的器质性疾病和病理改变,亦无显著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多汗、烦躁等一系列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内分泌代谢系统和皮肤症状[10,11]。本研究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用表检测,大学生睡眠障碍组中发生自主神经症状的患者共26名,总检出率为43.0%,其中自主神经失调型、神经症型、心因性自主神经失调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更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持续性注意力测试中,错误数、漏报数及平均反应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的注意力及对反应控制能力下降,与许建国等[12,13]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和其他神经症状[14,15],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睡眠障碍不仅是睡眠生理紊乱的过程,也是心理紊乱过程,应当重视心理治疗,降低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睡眠障碍的很多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或减少的,只要加强睡眠与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有意识地去避开这些因素;或是发现原因,及时就诊,解除影响因素,则可大大减少睡眠障碍产生的健康隐患。在全社会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大家对睡眠与健康的正确认识,对睡眠障碍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减少和避免由此引发的各类疾病和其他社会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及注意力和反应控制力情况,为开展大学生睡眠障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用表(TMI)和持续性注意力测试(CPT),对整群抽取的哈尔滨市某大学学生睡眠障碍患者60名和正常对照者60名进行测试,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自主神经功能、注意力及反应控制力状况。结果 大学生睡眠障碍组抑郁、焦虑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检出率分别是30.0%,36.7%,43.3%,明显高于对照组(10.0%,18.3%,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睡眠障碍组在持续性注意力测试中错误数、漏报数及平均反应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睡眠障碍患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及反应控制力下降。应予以关注并及时干预。

儿童睡眠障碍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4年1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妇女 (年龄满35~40岁, 有围绝经期症状或改良的Kupperman评分>15分;年龄≥40岁, 出现两次月经周期长度的改变或有围绝经期症状或改良的Kupperman评分>15分或闭经少于1年者) 。

1.1.1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国食药监注[2011]302号) 。①年龄≥40岁、≤60岁的妇女, 月经紊乱或停经3个月以上, 且FSH>10U/L。 (注:仍有月经者应在月经第3天检测FSH。) ②人工绝经或卵巢去势的女性应至少6周, 且FSH>10U/L。③改良的Kupperman评分不小于15分者。④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 (PSQI) >7分 (国内常模[8]) 。

1.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子宫及双侧卵巢完整, 3个月内未服用过性激素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1.3 排除标准

排除病例中尤其注意应包括下列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嗜铬细胞瘤、神经衰弱、精神病以及其他与主症密切相关的疾病。

1.1.4 剔除标准

①误诊;②符合排除标准;③不能坚持治疗者, 或未按治疗方案接受治疗者;④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⑤由于使用治疗失眠、焦虑或抑郁的药物, 以致无法评价治疗效果。剔除的病例应说明原因, 其CRF表应保留备查。不作疗效统计分析, 但至少接受一次治疗, 且有记录者, 可参加不良反应分析。

1.2 治疗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按照中国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CP) 制定试验计划, 遵循保证受试者权益的原则, 采用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方法。根据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的发病率, 样本估算为60例, 以脱失率2%计算, 总的例数确定为72例。在随机分组方面, 采用DPS软件获取随机数字,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例为1:1, 随机编码表按病例入选先后顺序排列。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始试验。

1.2.2 试验方法

1.2.2. 1 治疗方法简介

本试验主要采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 (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 以下简称CES疗法) 和心理疏导的方法。

选用美国国际电医学公司 (EPI公司) 生产的AlphaStim (安思定) , 是经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认证、中国食品与监督管理局认证、属FDA所认证的Ⅱa类医疗器械。采用CES疗法, 主要通过微量电流刺激人的大脑, 通过改善脑电波 (增强α波, 减弱δ, β波) 及调节神经递质 (5-羟色胺, 褪黑素等) 的分泌[9], 并且使患者达到放松的状态来治疗失眠。适应证包括失眠、焦虑和抑郁。Rose K[10]等对失眠的患者进行4周的CES治疗后, 对照组比实验组在失眠及情绪障碍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心理疏导主要是心理咨询师与心理疾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 对患者阻塞的心理进行疏通引导, 使之畅通无阻, 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 促进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

1.2.2. 2 方法

实验组:采用CES疗法和心理疏导同时治疗的方式。CES治疗方法为:①打开电源开关, 并将涂有导电液的耳夹电极夹于双耳耳垂;②调节电流强度 (10~500μA) , 由小到大调节至患者舒适的强度;③选择治疗时间1小时。治疗的前3天, 由医生指导使用, 3天后, 患者将仪器带回家做治疗, 并每天填写治疗时间记录表。同时, 接受一周一次的心理疏导。

对照组:单采用心理疏导治疗。接受一周一次的心理疏导, 共持续8周。

1.3 疗效观察

改良的Kupperman指数评分 (KI) 项目包括血管舒缩症状 (烘热出汗) 、感觉障碍、失眠、精神性症状、抑郁、头晕、乏力、关节与肌肉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性欲减退、泌尿系感染。每个成分按照0~3等级计分, 上述症状的转换数相加之和即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状评分。以上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进行。

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 (PSQI) 广泛应用于评定受试者的睡眠质量, 18个计分条目分成7个成分, 每个成分按照0~3等级计分, 包括7个成分, 分别是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 累积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 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以上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进行[11]。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是广泛应用于评定受试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常用量表, 分别由20个项目组成, 每个成分按照1~4等级计分, 累积各个成分得分为总粗分, 乘以相应的系数得到标准分。以上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时进行[12]。

1.4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资料用Excel2010整理录入, 他人抽查核对, 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 卡方检验, 方差分析。

共139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知情同意后, 随机入组接受治疗。其中有8例患者在基线评定后失访和退出研究, 未进行主要疗效指标评估, 因此进行意向治疗 (intend-to-treat, ITT) 的患者为131例, 符合预初研究设计要求 (样本量为120) 。9例患者在主要疗效指标评定后中途退出研究, 最后完成8周指标评估的患者为122例, 失访率为12.2%。

2 结果

完成试验患者122例, 入CES+心理疏导组 (A组) 为63例, 入心理疏导组 (B组) 为59例,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 (47±4) 岁和 (46±4) 岁, 组间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 。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分布等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38, P=0.20) 。

2.1 两组患者改良的Kupperman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基线时两组患者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分别为 (22.5±7.1) 分和 (23.3±6.2) 分 (P=0.67) ;治疗后4周, CES+心理疏导组减分值便>7分, 提示围绝经期症状的改善, 治疗8周后, 减分值达到了12.4分, 围绝经期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而心理疏导组在治疗4周后减分值为4分, 治疗8周后, 减分值为5.6分, 明显低于CES+心理疏导组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PQS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由于本试验不涉及催眠药物的使用, 所以PSQI-Ⅵ为0。基线时两组患者PSQI总评分分别为 (15.1±2.5) 分和 (14.5±3.0) 分 (P=0.09) ;治疗后4周, CES+心理疏导组减分值便>7分, 提示失眠症状改善, 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失眠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治疗8周, 减分值>9分) ;而心理疏导组在治疗后4周减分值仅为3.7分, 治疗8周后, 减分值为6分, 明显低于CES+心理疏导组 (P=0.00, 见表1) 。

2.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 (基线) 均存在中等严重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见表2) ,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8周, 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均有显著减轻, 减分率达50%以上。CES+心理疏导治疗组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率平均较心理疏导组高7%~10% (P=0.00) 。

注:A组:CES+心理疏导组;B组:心理疏导组;与B组同期比较, aP<0.01

2.4 安全性分析

CES+心理疏导组 (63例) 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5%;心理疏导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事件为头晕, 恶心, 皮肤刺痛感, 在减小CES治疗使用强度或停止使用CES治疗后, 不良反应均会自行消失, 属于轻微和可控范围。

3 讨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化, 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但越来越多的医家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的基础上, 雌激素水平的过度降低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导致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失衡, 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已得到了公认[13]。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激素替代疗法 (HRT) , 但HRT利弊相伴存在, 最佳治疗剂量范围比较狭窄, 易发生不良反应, 而且不适用于患有性激素相关的恶性肿瘤, 比如卵巢癌、子宫癌等, 并且可能会加大患有卵巢癌或者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采用非药物治疗不仅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对于性激素相关的恶性肿瘤同样适用, 并且安全性高, 患者承担风险极低。

围绝经期失眠发病率较高, 大多数患者短期或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解决失眠问题, 因此出现了很多患者滥用失眠药物, 对药物出现了依赖性、耐药性和成瘾性,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使用CES+心理疏导治疗围绝经期失眠, 失眠的状况在第4周就有了较大程度的缓解 (P<0.01) , 起效比单独采用心理疏导快, 而且疗效也优于单用心理疏导组。并且心理疏导组的失访率更高, 提示心理疏导组由于起效慢, 依从性较低。值得注意的是, CES+心理疏导不仅缓解了围绝经期失眠的状况, 而且第4周改良的Kupperman评分也明显降低 (P<0.05) , 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围绝经期症状缓解的更好 (P<0.01) , 可能是由于CES促进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和平衡, 从而改善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带来的神经递质失衡问题。

因此, 我们采用CES疗法与心理疏导结合, 既可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又达到了快速起效和疗效稳定的效果, 尤其对于药物依赖患者或无法使用药物的患者更是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本研究随访观察时间为8周, 长期治疗的疗效如何有待探讨;再者, 本试验未进行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的研究;最后, 仅侧重量表的症状学评估, 对于围绝经期患者的睡眠结构 (如多导睡眠记录) 并未涉及, 因此需要今后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注:A组:CES+心理疏导组;B组:心理疏导组;与B组同期比较, aP<0.05;bP<0.01

摘要:目的:比较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结合心理疏导方法在围绝经期妇女失眠治疗中, 对于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失眠症状、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 探讨非药物治疗对于围绝经期患者失眠症状的疗效及意义。方法:随机对照研究, 为期8周;评价工具包括改良的Kupperman评分、PSQI、SAS、SDS;139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入组CES+心理疏导组或心理疏导组, 最终有122人完成试验者分析。结果:治疗后4周, CES+心理疏导组改良的Kupperman评分减分值便>7分, 治疗8周后, 减分值达到了12.4分, 而心理疏导组在治疗4周后减分值为4分, 治疗8周后, 减分值为5.6分 (P=0.00) ;治疗后4周, CES+心理疏导组PQSI减分值便>7分, 提示失眠症状改善, 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失眠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治疗8周, 减分值>9分) ;而心理疏导组在治疗后4周减分值仅为3.7分, 治疗8周后, 减分值为6分, 明显低于CES+心理疏导组 (P=0.00) ;治疗后8周, 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均有显著减轻, 减分率达50%以上。CES+心理疏导治疗组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率平均较心理疏导组高7%~10% (P=0.00) 。结论:CES疗法与心理疏导结合, 既可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又达到了快速起效和疗效稳定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上一篇:社会化承包论文下一篇:外国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