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因素(精选11篇)
睡眠因素 篇1
睡眠是重要的自然生理现象,有助于保护大脑皮层细胞、降低机体能量消耗[1]。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促进维持机体健康[2]。众多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常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噩梦等睡眠障碍症状[3],这不仅影响其糖代谢及内分泌功能,而且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需要及时分析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并给予有效干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从绍兴地区五家医院肿瘤科随机抽选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肿瘤化疗患者,至少接受1个周期化疗,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意识正常,预计生存期>3个月。排除标准:同步性放疗或其他类型治疗,既往精神病史或正在服用精神疾病药物者,治疗前存在睡眠障碍者。纳入患者共98例:男57例,女41例;年龄31~79岁,平均(58.4±13.5)岁;住院时间27d~5个月,平均(48.5±7.1)d。
1.2 调查方案
自拟调查表,统计患者人口社会学信息、肿瘤临床特征、社会及心理因素、睡眠障碍情况。为降低偏倚和误差,在调查前统一调查指标定义,在调查中采用统一的问卷收集信息,并对问卷进行现场核查,数据输入采用双机输入。
1.3 统计学方法
问卷结果采用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按(±s)表示,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获得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绘制此模型预测睡眠障碍价值的ROC曲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发生情况
此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8份,均现场有效回收,回收率100%。98例患者中,睡眠障碍出现68例,占69.4%。
2.2 人口社会学信息情况
睡眠障碍患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更多、家庭年收入更低、独居者更多,与未出现睡眠障碍患者对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经单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肿瘤临床特征构成情况
睡眠障碍患者中,TNMⅠ期3例(4.4%)、Ⅱ期7例(10.3%)、Ⅲ期23例(33.8%)、Ⅳ期35(51.5%)例。无睡眠障碍患者中,上述分期患者分别有0例(0.0%)、9例(30.0%)、14例(46.7%)、7例(2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0,P=0.012)。睡眠障碍患者中,有糖尿病史59例(86.8%)、高血压史55例(80.9%),均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患者组21例(70.0%)、15例(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P=0.048;χ2=9.728,P=0.002)。睡眠障碍组化疗周期四程以上者35例(51.5%),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8例(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1,P=0.023)。单因素分析还显示,睡眠障碍组化疗期间出现恶心、发热、乏力、疼痛毒副反应患者明显多于无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社会及心理因素情况
睡眠障碍患者中,有吸烟史45例(66.2%)、有医保26例(35.2%)、白天嗜睡21例(30.9%)、焦虑41例(60.3%)、抑郁43例(63.2%);无睡眠障碍患者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1例(36.7%)、22例(73.3%)、4例(13.3%)、4例(13.3%)、5例(1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睡眠障碍独立影响因素
纳入单因素分析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有无医保、肿瘤分期、糖尿病史、化疗周期数、发热、疼痛、乏力、白天嗜睡、焦虑、抑郁均是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2.6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10(数据四舍五入)作为各变量的计分值,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如下:风险评分=6×肿瘤分期+14×糖尿病史+3×化疗周期+8×发热+18×疼痛+6×乏力+13×白天嗜睡+19×焦虑+23×抑郁-3×文化程度-8×有无医保。按此模型对所有对象赋分,并建立预测睡眠障碍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23(95%CI=0.871~0.975,P<0.001),以56.5分为截断值预测睡眠障碍效果最好,其敏感度0.794,特异度0.900。见图1。
3 讨论
睡眠是人体正常生理需求,合理的睡眠有助于保持和促进健康状态[4],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常出现睡眠障碍,夏冬梅等[5]指出,恶性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有55.8%出现睡眠障碍,且睡眠障碍越严重,患者生活质量越差。魏婷婷等[6]报道,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失眠出现率为68.4%。此研究纳入98例肿瘤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69.4%,与既往报道数据接近。由于睡眠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与治疗效果,因此,必须明确睡眠障碍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并给予针对性干预。
化疗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如刘小红等[7]报道年龄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癌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认为这与高龄所致身体机能下降有关,但此研究并不支持此论点;胥常琴等[8]认为抑郁可能增加睡眠障碍发生风险,但陈漫霞等[9]研究并无此结论。这说明化疗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地域性差异,其风险预测模型也有不同。基于此,有必要探讨适合于本地区的风险预测模型。
研究显示,文化程度、有无医保、肿瘤分期、糖尿病史、化疗周期数、发热、疼痛、乏力、白天嗜睡、焦虑、抑郁均是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低,患者越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这可能是因为低文化程度患者在于医疗人员的沟通中难以准确理解病情及治疗情况,因此更容易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影响其睡眠质量,导致睡眠障碍。化疗周期数越多,患者越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化疗周期数越多,患者毒副反应越严重,同时患者对预后的信心越差,越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影响睡眠,同时化疗周期还可能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增加,这也可能影响睡眠,无医保患者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可能也与经济负担加重有关。肿瘤的TNM分期也与睡眠障碍有关,这与晚期患者身体基础功能差、免疫功能降低有关。张岸辉等[10]还指出,肿瘤坏死因子还能延长非快速动眼相睡眠,进而导致睡眠障碍。糖尿病史也可能导致睡眠障碍风险增加,这与其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损伤多个脏器,进而促发自主神经紊乱有关。同时,糖尿病患者多伴随夜间多尿,也会影响睡眠。但多因素分析还认为高血压不属于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其影响被糖尿病的影响覆盖。化疗所致的多种毒副反应,如发热、疼痛、乏力等均可能直接影响内分泌,导致睡眠障碍。本研究还显示,白天嗜睡也会导致睡眠障碍增加,这可能与长期持续的白天睡眠破坏了夜间正常的觉醒循环模式有关。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这提示在肿瘤化疗期间应注意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对其加强夜间护理,综合采取健康宣教、认知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以缓解睡眠障碍,提高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杨萍,杨洋,于新颖,等.肿瘤化疗病人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30-532.
[2]段红伟,伊书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睡眠障碍、情绪状态和疲劳程度的变化及相关性[J].护理学杂志,2013,28(11):63-65.
[3]高静.责任制优质护理全程追踪模式对宫颈癌化疗后癌因性疲乏和睡眠障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4):24-26.
[4]姜战胜,王斌,王琮,等.右美托咪定对肿瘤化疗患者睡眠、焦虑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15,42(3):182-184.
[5]夏冬梅,向月,李玉龙,等.恶性骨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睡眠障碍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4,21(21):25-28.
[6]魏婷婷,陈小岑,侯云霞,等.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失眠及肿瘤相关症状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2564-2567,2572.
[7]刘小红,李莉,苏萌,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癌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5):99-101.
[8]胥常琴,刘艺薇.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术后的睡眠障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4):2052-2055.
[9]陈漫霞,罗辉,颜戊利,等.肿瘤化疗患者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8):1527-1529.
[10]张岸辉,谌永毅,刘翔宇,等.乳腺癌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8):3461-3463.
睡眠因素 篇2
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为了解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对581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7.5%睡眠质量不好,呼吸不畅、发冷发热、做恶梦、疼痛不适等生活因素及离退休后社会因素影响睡眠.要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对这些生理、社会因素的干预是比较重要的.
作 者:钱惠忠 陈树林 王义强 骆宏 作者单位:310013,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年,卷(期):8(1)分类号:B84关键词:老年人 睡眠质量 影响因素
睡眠因素 篇3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86-01
由数据统计来看,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会不同程度患有睡眠障碍的问题。轻度的睡眠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如若睡眠障碍严重起来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等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加重脑卒中病情的严重化。脑卒中的主要临床的表现形式有入睡困难,频繁觉醒,睡眠周期紊乱,同时患者会有焦躁,易怒的心理症状,给患者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1]。现通过对入选的439例脑卒中患者的研究统计总结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从2012年3月到2015年10月收纳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39例进行研究. 所有纳入病例经证实均符合标准,且所有患者既往没有脑卒中患病史,没有明显的智力障碍和其他生理缺陷。发病前就患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已排除。
1.2分组标准
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卒中性质、PSQI评定得分(总分大于7为失眠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等分为睡眠障碍和非睡眠障碍组。通过统计数据对比总结睡眠障碍在不同类型人群的发生率,以及睡眠障碍的发生类型,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实验共纳入439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的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在439例脑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179例,缺血性卒中260例)中,睡眠障碍(PSQI总分>7分)患者189例(出血性脑卒中82例,缺血性脑卒中116例)。具体数据见表一。本次研究发现,有睡眠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较非睡眠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有更严重的神经衰弱和更差的精神状态。患者的睡眠障碍越严重其焦虑抑郁的情绪越严重,表明患者焦虑的心理状态是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是否严重的重要原因。分析总结脑卒中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可能机制如下,当神经递质失调,与觉醒有关的神经递质的合成减少。有关研究证实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脑卒中后抑郁有关,而脑卒中后抑郁又与觉醒的神经递质合成的减少有关。再者一般人群睡眠时脑部的血流速,血容量会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减少,这也是导致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可能原因。
3讨论
睡眠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人体的生活质量,机体健康的好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睡眠障礙是大部分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组调查发现,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原因主要有,脑卒中患者一般有并发的脑动脉硬化,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严重。所以这就导致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比年轻患者更普遍。从本次研究结果分析,睡眠障碍导致脑卒中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有睡眠质量差,夜间兴奋、自语,浅睡时间长,睡眠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心健康发展[2]。本研究还显示,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睡眠障碍,不同年龄段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也均有不同。另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主要类型是睡眠过多,白天过度睡眠导致晚上失眠。其他睡眠障碍表现如早醒,入睡困难,深睡时间短等均占有一定的比例。
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应引起重视,因为患者多为老年人,部分生活不能自理,不仅在身体上有创伤更会在精神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中年人而言,睡眠障碍的严重性更加凸显,工作的压力,又作为家庭的支柱,患者的情绪和生活会受到较大的影响[3]。从而出现焦虑不安,紧张烦躁的情绪更加导致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从研究中分析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的原因建议,患者可通过睡眠环境配合心理治疗来改善睡眠质量,适当选用合适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也能改善患者的病情。
参考文献:
[1]马正磊,吴宝鑫,程冬敏,张孝良,胡颖,冯文清. 睡眠障碍与急性轻度脑卒中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06:742-744.
[2]程小秧.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2,15:159-160.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篇4
1 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模式较之高中有了很大的转变, 高中生活相对单调, 一般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 除了学校就是家, 每天都在家长和老师的安排下学习, 作息时间一般较为固定, 因而睡眠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大学的生活则更加多元化, 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学习的重点也从考试转移到对知识的掌握, 更需要学会如何与人沟通, 如何处理同学关系等, 集体寝室的生活使得很多学生都无法适应, 睡眠质量随之下降。另外,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原来的天之骄子现在都必须为毕业后的工作而奔波, 就业的严峻形式、负性的生活事件等等都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睡眠质量。
张林等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群体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达到总体的18.2%。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类似, 王昕等人做的广州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发现, 17.7%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刘贤臣调查发现大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3.93%。各项研究都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不少的睡眠质量问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低下, 睡眠时间不够, 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且使他们感到痛苦, 损害了他们社交、学习及其它方面的重要功能。
2 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
2.1 身体状况
一般来说, 舒适的身体状态能促进睡眠, 使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得到充分的休息, 消除疲劳, 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当身体处于疾病状态时, 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睡眠问题。如呼吸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 咳嗽、胃部疾病等等问题都会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中断。其他一些身体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比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等都会直接影响大脑,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身体过于肥胖者也会引起睡眠障碍,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 睡眠状态时上呼吸道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对气管有些压缩, 使得呼吸变得困难。一些身体肥胖者由于脂肪过多, 对气管的压缩非常厉害, 使呼吸变得吃力, 肺换气不足, 更为严重者将会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 使得大脑供氧不足, 早晨起来感到头痛, 睡眠并没有恢复精力。
2.2 性别
不同性别是否在睡眠质量有显著差异, 各个研究者所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Mellinger (1985) 对社区成人调查发现, 女性失眠症状的患病率为39%, 而男性患病率为31%;李燕芬等 (2004) 的发现女生睡眠质量显著低于男生。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男性睡眠质量显著低于女性, 刘贤臣等 (1997) 对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男女有睡眠质量的人数分别为18.1%和13.03%, 男生显著多于女生。
2.3 焦虑、抑郁等情绪与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与睡眠呈正相关, 刘建安等 (2004) 对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得分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得分显著正相关, 且SCL-90总均分能独立预测PSQI得分。即说明心理越健康, 睡眠质量越高。还有研究发现, 情绪等心理因素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最密切 (李燕芬等, 2004) 。曾琳娜曾对广州体育学院的292名大学生睡眠质量进行调查, 发现焦虑、抑郁症状的学生中睡眠质量低下者显著多余正常学生群体, 且相关分析发现, 睡眠质量得分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刘贤臣对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焦虑、抑郁得分与PSQI各成分呈显著正相关。焦虑组、抑郁组和焦虑抑郁混合组PSQI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由此可见,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 大学生要尽量避免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为高效的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人格倾向因素
个性深刻影响心理健康, 继而影响睡眠质量。刘建安等研究发现PSQI总均分与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中E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 即外向倾向越明显, 睡眠质量越高;与N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 即情绪越稳定, 睡眠质量越高。王小丹等 (2007) 对PSQI总均分的回归分析发现, EPQ中E量表分与N量表分进入回归方程, 说明E分与N分能 (下转第153页) (上接第141页) 有效预测睡眠质量。孙阳等 (2006) 的研究也支持以上结论。根据艾森克的理论, E分低的人内省、离群, 遇到问题时不能得到很好的帮助, 对自己的身心活动比较敏感, 从而易出现内化心理冲突, 进而影响睡眠质量;N分高的人情绪不稳定, 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 情绪波动大, 从而影响正常睡眠。大学生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使之得到处理和解决, 保持自己情绪上的稳定性和安定的心情, 从而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2.5 生活环境
大学生主要以住校为主, 寝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的高低。马洪林在对1128名以学生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发现36.61%的学生认为寝室不安静, 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睡眠。另外, 由于大学生日间学习生活压力大、大学集体宿舍部分同学喜欢夜聊, 也导致了睡眠质量低下 (倪杰等, 2006年) 。目前,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较多, 这些学生在家大都有自己的房间, 因而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 入睡时难以很快安静下来, 出现睡眠障碍。每个大学生在对待寝室问题时, 除了增强自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外, 也应该考虑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只有当大家都意识到舒适的寝室环境靠大家创造时, 才能拥有一个较为安静的睡眠环境。另外, 学校也有责任加强寝室的管理, 保证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睡眠质量。
2.6 考试、就业等生活压力事件
生活应激事件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 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刘建安等 (2004) 研究发现, 生活事件中, 学习压力事件对PSQI具有独立预测作用, 说明学习压力越大, 睡眠质量越低。李樑 (2005) 研究发现, 生活事件得分越高, 睡眠质量越差。在负性生活事件中, 学习压力越大, 人际关系越紧张, 睡眠质量越差。个体面对生活负性事件的压力时, 产生应激反应, 而应激反应的程度受到认知评价 (如对睡眠有不客观的期望以及对睡眠不良有多大干扰有不切实际的估计) 、人格特质 (如内外向性、情绪稳定性等) 的影响。当应激反应程度过大时, 对睡眠质量产生负性影响, 导致睡眠质量低下。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负性事件, 调节自我情绪, 从而改善睡眠。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低下的问题。睡眠质量低下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更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希望能使大家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注, 为大学生的高质量睡眠提供帮助。
睡眠因素 篇5
慕思吹响“健康睡眠文化之旅澳洲站”集结号
探寻世界健康睡眠,体验全球睡眠文化。
日前,第四届慕思“全球睡眠文化之旅·澳洲站”首先在昆明启动,超级巨星古天乐、Channel[V]著名主持人李晨等助阵,慕思随后将会带领部分消费者、媒体以及慕思经销商等,前往澳洲探寻澳洲睡眠文化之旅。同时,慕思还启动了全民大回馈活动,凡消费者进店(慕思全国专卖店)或购买慕思产品,都有机会获得神秘大礼一份。
慕思启动“全球健康睡眠文化之旅澳洲站”活动
日前,全球健康睡眠资源整合者慕思全球健康睡眠文化之旅,再次盛大起航,首站启动仪式在昆明世纪金源宴会厅举行,超级巨星古天乐、Channel[V]著名主持人李晨、慕思总裁姚吉庆、慕思营运中心总经理盛艳、当地经销商以及消费者等欢聚一堂,共同开启“慕思全球睡眠文化之旅·澳洲站”的序幕。作为“慕思澳洲睡眠文化之旅”的启动首站,昆明备受瞩目,启动舞台搭建以T台走秀为主体,国际时尚元素十足,充分诠释了慕思全球健康睡眠资源整合者的定位。现场被布置成“梦境空间”,穿越梦境之门,有不同的梦境旅程,感受别样的健康睡眠文化。除了梦境营造,现场精美、优雅的梦幻丝带舞、澳洲风情走秀、古天乐梦幻献唱、明星互动,带动现场嘉宾、消费者掌声连连,启动仪式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据悉,为了普及健康睡眠,引起更多国人关注健康睡眠,慕思此次“澳洲睡眠文化之旅”,将陆续在天津、武汉、长沙进行盛大的启动仪式。
古天乐助阵,慕思健康睡眠系统全民大回馈
8月4日下午,古天乐前往昆明慕思专卖店体验了其新近推出的“第三代T-5智能化健康睡眠系统”等产品,并表示慕思的睡眠产品很不错、很舒服。记者在昆明居然之家看到,伴随着本次慕思全球健康睡眠文化之旅澳洲站的启动,大量的消费者走进慕思专卖店,体验、选购健康睡眠系统。有消费者朋友表示,慕思对健康睡眠文化的大力推广,让更多人知道了如何选购合适的睡眠产品,即使不买床,了解如何让自己睡得更好,体验慕思的产品也是值得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备受关注的还有本次“慕思澳洲睡眠文化之旅”的名额,据了解,为了更加公正的选取澳洲游“幸运者”,凡参加本次 “买慕思游澳洲,享音乐睡眠”活动的消费者,买满5000元即送澳洲游抽奖刮刮卡,有机会获得澳州游的名额。
慕思营运总经理盛艳表示,慕思邀请全国的幸运消费者去澳洲,主旨在于让更多的国人感受澳洲独特的睡眠文化,探讨中国与澳洲的睡眠文化差异、倡导健康睡眠理念、帮助全民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探访世界健康睡眠文化
8月4晚,“慕思全球健康睡眠文化之旅澳洲站”启动仪式在春城昆明举行。启动仪式上,慕思营运中心总经理盛艳发表了致辞,她在致辞表示,为了整合全球健康睡眠优质资源,自2009年始,慕思就首先在行业内开启“世界睡眠文化之旅·欧洲站”,堪称是国内寝具界的“文化盛事”。
2009年,慕思启动的首届消费者欧洲体验之旅,行经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三国,整个行程以见证为主,在游览欧洲美丽风光的同时,慕思整合的欧洲优质睡眠资源供应商、睡眠领域先进科技首次进入消费者视野,引起了国内媒体广泛关注。
2010年,慕思启动第二届欧洲睡眠之旅,“睡眠文化之旅”一词被首次提出,参与人群也从消费者扩展到知名媒体、优秀经销商、幸运网友。该届文化之旅从德国到比利时,从法国到意大利,感受欧洲睡眠文化、探访供应商,同时还见证了慕思与世界品牌巨头兰博基尼在寝具领域的历史性牵手。去年,慕思发起第三届欧洲睡眠文化之旅,这一次的睡眠之旅把“文化”二字落在实处,慕思在国内的三站宣传即邀请各路文化名人发起“睡眠与六根”的探讨,并把这种身体力行延伸至欧洲——在法国闻香、去枫丹白露看皇室寝宫、领略瑞士的精密制造、触摸意大利的好设计、感受丹麦的慢生活„„把对睡眠的关注上升到生活方式层面,境界更上一层。普及健康睡眠,慕思永不止步
今年,慕思的第四届睡眠文化之旅开启新的航线,走向澳洲。谈及这一变化,慕思总裁姚吉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慕思欧洲之旅做了三届,每一年的探索之旅都让大家对睡眠文化的理解加深一层,对品牌本身的启发也很大。欧洲之旅是一个很好的起步,但作为一个全球范围整合优质睡眠资源的高端寝具品牌,我们的关注点不会仅仅拘泥于欧洲,而是会拓展到全世界。有专家分析指出,慕思的快速成长,正是瞄准了国人对品质生活、健康睡眠追求意识的苏醒与萌动,同时,慕思“睡眠文化”的品牌运作,也为中国品牌全球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探索示范,在某种程度上,它的视野格局、创造力与品牌张力甚至已超越国际同行。
睡眠因素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95-02
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身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睡眠质量问题在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睡眠障碍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1]。本研究旨在调查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56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所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②排除继发高血压和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
1.2 调查内容及评定方法
1.2.1 调查内容包括 一般治疗、入院时血压值、近1个月的睡眠状况及睡眠障碍影响因素。
1.2.2 评定方法 由护士发放调查表,先发放睡眠质量调查表,要求入组患者均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应用统一指导语,现场指导患者评定近1月睡眠质量,量表有15个条目,包括入睡因子,睡眠维持因子、睡眠自评因子、睡眠时间比及睡眠总时间、睡眠质量总分。每个条目评分0-2级。总分范围0-12分,5为睡眠质量有问题,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再发放睡眠障碍调查表,包括:生活习惯、环境、药物、心理四项,每项设“是”与“否”2个选项,统计各个因素百分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80%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在睡眠质量总分,入睡时间、睡眠维持时间、睡眠自评及睡眠总时间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
3 讨 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较严重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对患者血压影响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可能存在以下3种情况:①精神源学说。个体长期的睡眠障碍导致其反复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激动、恐惧等情绪,这些情绪的变化会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至不能正常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小动脉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导致血压升高。②神经源学说。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延髓血管运动中枢有加压区、减压区和感受区,在脑桥、下丘脑以及更高级中枢核团的参与下主司血管中枢的调节作用。长期睡眠障碍可能使血管中枢调节功能失调,使各级中枢发放的缩血管冲动增多或各类感受器传入的缩血管信号增强或阻力血管对神经介质反应过度等都可能导致血压的升高。③体液调节失调。醛固酮的分泌有昼夜规律,清楚或清醒状态下分泌较多,睡眠状态下分泌较少。长期的失眠使机体处于清醒和紧张状态,会使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而导致血压的升高。同时醛固酮的分泌增多,可能引起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增多,导致血管的收缩而出现高血压。[2]
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①生活习惯因素:表2显示吸烟、喝酒者166例,烟中的尼古丁和酒能刺激心脏,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而影响睡眠。125例患者有睡前进食的习惯,而睡前进食不仅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也使其他器官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大脑皮层主管消化系统的功能区产生兴奋,入睡后常发生恶魔。因此应进行有关的睡眠卫生宣教,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环境因素:老年患者睡眠潜伏期长,深睡眠少,对环境的要求较高。本组调查2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82%的患者因陌生环境,70%因环境吵闹,40%因不适宜环境湿度,49%因卫生条件改变而导致睡眠障碍。这一调查结果与相关研究调查显示的住院老年患者的失眠原因与环境原因密切相关。患者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生疏,病房的噪音,或探访者多,护士站工作人员说话声音大,监护仪器的运转等均干扰患者的睡眠,加重睡眠障碍。因此在临床中,应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利于患者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③心理因素:本组256例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占85%,82%担心医疗费用,70%担心血压反复波动。高血压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质量,老年人较焦虑,担心对子女造成经济负担,病程较长失去信心及对血压过度关注等,均会引起患者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反应,加重思想压力,影响睡眠质量。故在临床工作中,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从而提高睡眠质量。④药物因素:本组服用卡托普利95例,服用利尿剂110例,其他药物48例,对安眠药依赖55例。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干咳,频繁干咳也影响睡眠;服用利尿剂的患者由于尿量增加导致夜间排尿次数增多会影响睡眠;对安眠药依赖的患者,因入院后医嘱会改变以往患者的用药剂量或换药也会影响睡眠。在临床中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正确用药,并注意服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3]
综上,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给予心理护理,创造合适的睡眠环境,配合药物治疗等来控制影响睡眠的各种因素,提高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 David A.Calhoun MD,Susan M.Sleep and hypertension[J].Chest,2010,138(2):434.
[2] 杨冠华,彭勤建,邢亚楠,等.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1):65-66.
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江西某高校在校生为对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随机抽取40个上晚自习班学生。共发放问卷1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45份,有效应答率95.4%。其中男生501名,女生644名;医学生455名,非医学生690名;大一学生643名,大二学生417名,大三学生85名。
1.2 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评定睡眠质量的量表,该量表内容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计分,各成分得分相加为PSQI总分,总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由刘贤臣等译成中文,国内外测试结果表明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3];用该量表评定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并予以评分,按国内常模分值≥8分为存在睡眠质量问题,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较好。自编基本情况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专业、上课注意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睡眠习惯、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应对能力、家庭收入、学习成绩、获奖情况、锻炼频率等16项,对可能潜在影响睡眠的因素进行分析。调查员由经过培训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担任,以班级为单位,讲解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有关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场统一收回问卷。原始资料经逻辑检查后,剔除不合格问卷。
1.3 统计方法
资料由Epi Data 3.0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匹兹堡睡眠质量得分情况
1 145名大学生中,匹兹堡睡眠质量最高得分15分,最低得分0分,总平均得分(5.04±2.62)分。其中男生平均得分(5.05±2.62)分,女生平均得分(5.04±2.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7,P>0.05)。医学生平均得分(5.26±2.59)分,非医学生平均得分(4.90±2.63)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316,P<0.05)。有188名学生(16.4%)存在睡眠质量问题。
2.2 睡眠质量不良发生率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男生:13.9%,女生:18.6%)、不同年级(大一:15.6%,大二21.2%,大三:17.6%)学生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81,0.805,P值均>0.05)。不同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93,P=0.03),医学生(20.4%)高于非医学生(13.8%)。
2.3 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除家庭经济收入、奖学金获得情况、饮食情况外,其余9个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4 睡眠质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存在睡眠质量问题为因变量,以专业(非医学=0,医学=1),性别(女性=0,男性=1),上课注意力(集中=0,不能集中=1),学习压力(没有或很轻=0,较重=1),人际关系(不紧张=0,紧张=1),应对能力(轻松应对=0,较差=1),家庭收入(较低=0,较高=1),学习成绩(较好=0,较差=1),获奖情况(经常获奖=0,无或少=1),作息时间(规律=0,不规律=1),睡眠习惯(好=0,坏=1),健康状况(良好=0,欠佳=1),饮食习惯(好=0,偏食=1),锻炼频率(每周4次以上=1,1~3次=2,1次以下=0)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8项因素与睡眠质量相关,其中上课注意力集中、健康状况良好、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为保护性因素;医学生、学习压力重、人际关系紧张、作息时间不规律为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调查显示,江西某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PSQI评分略低于刘贤臣等[4]的调查结果,医学生的睡眠质量PSQI评分明显低于李燕芬等[5]的调查结果(42.9%)。而学生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略高于刘贤臣等[4]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13.93%),医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李燕芬等[5]的调查结果。可能与所调查的大学不同(重点与普通大学)和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和社会风气不同而有所差异。
调查还显示,性别差异不会导致大学生睡眠状况的不同。而医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20.4%)显著高于非医学生(13.8%),与刘建安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医学生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同时激烈的竞争和强烈的专业感也使医学生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不同年级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无差异。但由于很多大三学生在外实习或其他原因不在学校,以致大三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这项比较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课注意力、学习压力、应对能力、同学关系压力、学习成绩、睡眠习惯、宿舍关系、作息时间、运动锻炼对大学生睡眠状况均有影响。而家庭收入水平、奖学金获得情况及饮食习惯则对睡眠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的学生睡眠质量较好。可能与脑力劳动造成的疲劳有关,疲惫状态下睡眠状况一般都比较好。作息时间不规律是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从生理上讲良好的休息能让机体各组织器官重新充满活力。因此,学校和学生应注意此问题,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应把握好时间规律,适当休闲和娱乐以放松身心和缓解学习压力。作为大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并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避免存在心理上的问题而影响睡眠质量。学校在心理情绪方面应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增强内在激励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成熟的处世方法和抗挫折能力。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开通咨询热线,不定期组织户外拓展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杨立杰.世界睡眠日[EB/OL][2007-09-10].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1/content_947476.htm.
[2]吴茗.世界睡眠日.解放军总医院专家详解睡眠这回事[EB/OL][2008-03-21].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3/21/content_7832246.htm.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75-378.
[4]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5]李燕芬,李延杰,邹宇华,等.广东药学院373名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49-650.
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抽样法, 于2015年冬训前对某自治区体工队782名正式注册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男运动员409人, 女运动员373人, 年龄9岁~26岁, 平均年龄 (15.9±7.23) 岁。睡眠障碍的诊断采取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原发性慢性失眠的定义[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7分。排除标准:应激性失眠者;其他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失眠;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者;遗传疾病如地中海贫血患者;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根据诊断标准分为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家庭亲密和适应性量表、伴发疾病评分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 对全体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个性、运动员级别、运动年限、运动项目形式 (个体/集体) 、运动项目性质 (隔网对抗性、格斗对抗性、表现准确性、耐力性和速度等) 、与教练队友关系、伴发疾病评分、家庭状况、特殊家庭 (单亲、离异、留守、丧亲等) 、家庭经济水平、吸烟、喝酒、恋爱等进行调查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相关性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发生率及临床类型
782例专业运动员中有121例诊断为睡眠障碍, 发生率为15.5%。其中睡眠障碍阳性因子情况:睡眠效率109例 (90.1%) , 睡眠质量79例 (65.3%) , 入睡时间71例 (58.7%) , 日间功能障碍65例 (53.7%) , 睡眠时间45例 (37.2%) , 睡眠障碍35例 (28.9%) , 催眠药物11例 (9.1%) 。
2.2 单因素分析
17个因素经u检验或χ2检验后, 有10个因素在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选出的独立性较好且与运动员睡眠障碍相关的10个因素为自变量, 以运动员有无发生睡眠障碍为因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Logstic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情况
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专业运动员睡眠质量的普查数据, 单个样本研究报告该病发生率在26.6%~60.51%之间[2,3,4,5]。本研究结果显示, 专业运动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5.5%, 发生率较其他研究低, 考虑原因与本研究对象的年龄较小、训练年限短、训练水平低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多项睡眠质量评价因子阳性, 提示睡眠质量多维度受损;以睡眠效率低最多见, 应引起注意。
3.2 运动员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 男运动员、年龄15岁以上、内向性格、伴发疾病、运动年限>5年、运动项目性质 (隔网对抗项目及表现准确性项目) 、个人项目、特殊家庭、家庭经济差及跟教练员队友关系差等10个因素与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发生有关。经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现有显著意义的4个因素为:运动职业年限>5年、运动项目性质、伴发疾病评分、特殊家庭。
专业从事运动年限>5年是运动员睡眠障碍强的相关因素, 考虑与职业倦怠有关。引发睡眠障碍的运动项目主要集中在表现准确性和隔网对抗项目, 如射击射箭、乒乓球、体操等运动项目, 考虑病机可能与运动专注力、唤醒水平及唤醒维持等运动心理因素有关, 上述结果与国内石幼琪、谭先明、付乙等报告[2,3,4,5]有相似之处。特殊家庭对运动员的自我认同、社会接纳、支持等产生影响, 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国内谭先明的研究[5]也认为运动员睡眠质量与心理因素相关。本研究伴发疾病主要是慢性运动损伤, 肌腱末端病最常见。伴发疾病的种类越多, 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考虑原因有:睡眠障碍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慢性损伤造成身体长期不适, 训练适应不良, 不及时处理或作出认知心理调适, 可能造成训练压力, 久之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衡, 表现出睡眠障碍。
可见, 运动员睡眠障碍并不都是运动本身导致的运动性失眠, 而是运动、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多方面、多途径、多手段的干预措施, 有望降低运动员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并提高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782例专业运动员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分为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 比较分析发生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 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5.5%, 相关因素有男性、年龄15岁以上、内向性格、伴发疾病、专业运动年限>5年、运动项目性质、个人项目、特殊家庭、家庭经济差及跟教练员队友关系差等。结论 专业运动员睡眠障碍是运动、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运动员,睡眠障碍,发生率,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忠秋.运动员的睡眠问题及其调控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1, 19 (1) :19-22.
[2]田雪文, 赵学峰, 秦美芹.山东省跆拳道优秀运动员睡眠状况和竞技状态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10, 32 (1) :1-3.
[3]高虹, 付乙, 蓝肇熙.运动性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观察[J].四川中医, 2001, 19 (4) :8-9.
[4]石幼琪, 周志宏, 朱克俭, 等.运动性失眠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中医分型[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4, 23 (5) :320-322.
睡眠因素 篇9
进入学龄期,儿童睡眠不足突显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日趋明显,学校课业负担过重为首要因素。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小学学生均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同年龄段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学龄期平均每日睡眠时间约少40-50分钟;到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更扩大到1小时以上。
据了解,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与睡眠呼吸障碍、失眠等睡眠障碍相比,睡眠习惯不规律、不良就寝行为等睡眠行为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值得关注的是,与睡眠不足直接相关的白天困倦显著高发,其发生率在学龄儿童中超过半数,在高中生中则近1 00%。
睡眠因素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年级分层整群抽样法, 抽取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校不同专业的女医学生。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 080份, 回收1 077份, 获取有效问卷1 035份, 其中一年级女医学生为491人 , 二年级女医学生为544人, 年龄16~23岁, 平均年龄为 (19.65±1.11) 岁。护理专业427人, 临床专业194人, 检验专业118人, 影像94人, 康复67人, 药剂67人, 五年制68人。
1.2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 应用自制的问卷先进行预调查, 发现问题, 修正调查问卷, 增强其信度和效度及可实施性, 经统一培训调查员后, 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讲清楚调查的目的、意义、指导语及有关的术语, 然后由调查对象独立自填问卷, 调查员统一收集问卷。
1.3 调查内容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3]进行评价女医学生的睡眠状况。PSQI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 其中参与计分的是18个自评条目。18个自评条目组成7个成分, 分别为:A睡眠质量;B入睡时间;C睡眠时间;D睡眠效率;E睡眠障碍;F催眠药物;G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计分, 累及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 总分范围为0~21, 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影响女医学生的睡眠状况的相关因素通过自制的两份调查表进行调查。其一是女大学生睡眠状况调查, 另一是女大学生的月经状况调查。
1.4 统计分析
调查资料采用SPSS13.0录入及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PSQI总分分析
临床专业 (5.40±2.48) ;护理专业 (5.82±2.45) ;检验专业 (5.40±2.39) ;影像专业 (5.63±2.69) ;康复专业为 (6.31±2.68) ;五年制为 (5.84±2.53) ;药剂专业为 (6.16 ±2.60) ;结果显示, 护理专业和五年制学生的PSQI总分较其他专业低。通过方差分析, 按α=0.05水准, P<0.05, 各专业的PSQI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级的PSQI总分为 (5.52±2.44) ;二年级的PSQI总分为 (5.95±2.56) , 通过t检验, 按α=0.05水准, P<0.05, 不同年级的PSQI总分的有统计学意义。另据PSQI总分≤4、>4且<8、≥8将睡眠质量分为“好”、“中”、“差”, 此调查PSQI总分≤4者 33.0%;>4且<8者 44.0%;≥8者23.0%。
2.2 睡眠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为学习量大 (11.6%) , QQ聊天 (13.8%) , 情绪情感变化 (24.1%) , 同室友聊天 (23.2%) ;二年级认为学习量大 (12.5%) , QQ聊天 (15.9%) , 情绪情感变化 (21.9%) , 同室友聊天 (20.4%) 。其余如社团活动、娱乐活动等在各年级中占的比例较小。
2.3 自评影响经前期和经期睡眠因素
(1) 影响经前期睡眠的主要因素是情绪波动 (39.5%) , 腹脘胀气 (26.0%) , 抑郁 (11.5 %) , 胸部疼痛 (11.0%) , 贪食 (4.8%) 。 (2) 影响经期睡眠的主要因素是痛经 (27.5%) , 经期心理反应 (17.6%) , 经血量多 (17.2%) , 经期吃生冷食物 (12.3%) , 经期参加体育运动 (9.5%) , 经期穿衣状况 (6.8%) 。
3 讨论
本次调查依据PSQI总分值评定睡眠质量, 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女医学生睡眠质量有差异, 此调查结果与以往一致[4,5], 不同专业女医学生的睡眠质量亦有差异。这与不同专业就业难易度及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等有关。有睡眠问题者可达67.0%, 较以往调查偏高, 这可能与电子通讯工具丰富, 学生上网, QQ聊天以及女生特殊生理时期等有关。本次调查发现情绪情感的变化、同室友聊天为影响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因素, 学习压力大为次要因素, 这可能与大专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及恋爱人数居多、学生更多追求自身的心理慰藉有关。
另外本调查发现影响经前期睡眠的主要因素为情绪波动、腹脘胀气和抑郁, 影响经期睡眠的主要因素是痛经, 其次是经期心理反应和经血量, 由此可见女医学生的特殊生理时期会影响睡眠质量, 而心理及情绪的变化不容忽视, 对于女医学生原发性痛经需重视起来, 并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控制, 从而提高女医学生的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
摘要:目的:调查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女医学生的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自制女性月经状况调查表、女医学生睡眠状况调查表对在校的女医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结果:67.0%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睡眠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女生特殊生理时期对睡眠质量有影响。影响女医学生睡眠的因素主要为:情绪情感变化、聊天、学习压力大等。结论:女医学生睡眠质量需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干预加以改善。
关键词:睡眠状况,女医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参考文献
[1]胡蓉芳, 姜小鹰, 林大煦.医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J) .中国校医, 2003, 17 (3) :207-208.
[2]杨本付, 刘东光, 张秋海.医学生睡眠质量和相关因素分析 (J) .中国校医, 2000, 14 (6) :404-406.
[3]Buysee DJ, Reynolds CF, Monk TH, 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 (J) .Psychiatry Res, 1989, 28 (2) :193.
[4]冯国双, 陈景武, 杨秀珍.某医学院校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5) :328-331.
睡眠因素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诊治的SDS患者, 患者入选标准: (1) 经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及CT和 (或) MRI确诊, 诊断参考第6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中脑出血和脑梗死诊断标准; (2) 睡眠障碍参考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标准 (第三版) 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有睡眠障碍症状且发作3次及以上/周, 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睡眠障碍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 (3) 初次起病, 无意识障碍、语言智力及记忆障碍, 既往无睡眠障碍史及器质性脑病史, 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睡眠障碍。
1.2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DS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DS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共计30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睡眠障碍102例, SDS发生率为34.0%。SDS在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月收入、文化程度及左右半球分布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性别、年龄、卒中部位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女性患者、年龄≥6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60岁及卒中位于其他部位, 具体结果见表1。
2.2 SDS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SDS为应变量, 危险因素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女性患者、年龄≥60岁和卒中位于皮质下均为SDS的危险因素 (OR>1, P<0.05) 。
3 讨论
目前的研究表明SDS主要与脑卒中损伤调控睡眠的神经有关, 相关发病机制包括脑卒中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 压迫睡眠中枢而发生异常, 同时脑卒中后中枢神经传递等因子合成、分泌紊乱, 导致睡眠障碍, 同时脑卒中显著降低脑血流量, 导致患者脑血液供应显著下降而降低睡眠质量, 此外患者脑卒中后产生的抑郁、焦虑和恐惧等心理疾病及受损神经细胞释放神经毒性物质影响网状系统功能均与SDS有关[3,4,5]。本组研究发现SDS发病率在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月收入、文化程度及左右半球分布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性别、年龄、卒中部位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女性患者、年龄6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60岁及卒中位于其他部位,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患者、年龄≥60岁和卒中位于皮质下均为SDS的危险因素, 因此对这些存在高危因素的脑卒中患者, 应积极行预防治疗以降低睡眠障碍发生率。
研究表明, 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对疾病的耐受性差, 加上女性自身特点, 脑卒中后较男性患者更易产生各种神经精神异常, 对环境的适应性差, 从而影响患者睡眠, 此外, 发生脑卒中的年龄多为50~60岁左右, 该年龄段的女性往往处于绝经前期, 多伴有内分泌紊乱而影响其睡眠, 故SDS发生风险较高[6]。高龄患者脑血供代偿能力差, 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 脑卒中后脑血供不能完全代偿而易发生睡眠障碍, 同时高龄患者脑卒中后脑损伤范围更大, 神经修复功能差而提高睡眠障碍的发生率[7]。因此对女性患者应加强心理干预及内分泌紊乱调节, 而对高龄患者应积极改善脑血供。研究表明, 睡眠障碍与调控睡眠中枢的异常密切相关, 这些部位包括额叶底部、脑干网状结构及上行网状系统等结构, 其中大脑皮质下被认为与睡眠的发生及调控最紧密, 一旦脑卒中损伤这些部位时, 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会显著高于该部位正常患者[8], 本研究也证实该结论。综上所述, 对女性患者、年龄≥6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的脑卒中患者应积极治疗,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做相应预防。
参考文献
[1]刘中霖, 陶恩祥.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异质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0, 31 (5) :681-684.
[2]徐蔚, 夏高峰, 祝合奎, 等.139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2) :198-199.
[3]张小丽, 崔颖, 汪凤兰, 等.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4) :2046-2047.
[4]苏文智, 彭方, 陈森福, 等.90例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1) :22-23.
[5]王娇.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相关因素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2.
[6]马正磊, 吴宝鑫, 程冬敏, 等.睡眠障碍与急性轻度脑卒中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13 (6) :742-744.
[7]俞鸣.急性脑卒中并睡眠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9) :1239-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