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问题

2024-07-19

睡眠问题(精选12篇)

睡眠问题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宁波市儿童福利院12岁儿童睡眠问题与喂养关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56例12岁到福利院住院儿童,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儿童睡眠状况以及喂养情况进行调查, 并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标准对儿童的睡眠问题进行诊断, 分析睡眠问题与喂养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56例儿童中, 存在睡眠问题的32例, 发生率为57.1%。儿童未断夜奶、睡前进食和睡前饮水过多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因素的儿童 (χ2值分别为9.085, 8.936和10214, P<0.05) 。结论 12岁儿童睡眠问题有较高的发生率, 与喂养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为改善儿童睡眠问题, 提高睡眠质量, 应改善福利院儿童的饮食结构。

关键词:儿童福利院,睡眠,喂养,相关性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发育、智力、注意力、性格及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完善。研究提示, 儿童早期的睡眠问题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够较长时间的影响[1], 因此, 提高儿童的睡眠质量对儿童未来各方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 母亲孕期身体状况、产时及产后情况、家庭环境以及喂养情况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 但这些说法还缺少足够的证据[2]。喂养是每个儿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儿童的喂养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3]。本研究选择福利院56例1~2岁儿童, 探讨了儿童睡眠问题与喂养关系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到宁波市儿童福利院的56例1~2岁儿童, 其中男32例, 女24例, 大多数的儿童为汉族 (91.5%)

1.2 研究方法

采用本科室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儿童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喂养情况, 即儿童是否睡前进食及进水, 是否断夜奶;儿童的睡眠状况, 即是否存在睡眠节奏紊乱, 睡眠不安, 异态睡眠等情况;儿童及年龄与性别等。

1.3 诊断标准

睡眠问题的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标准, 睡眠问题包括三类: (1) 睡眠节奏的紊乱。儿童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白天睡眠时间, 晚间入睡过早, 甚至傍晚时候便入睡, 夜间清醒难以。 (2) 睡眠不安。儿童表现为平均入睡所需时间超过30min, 每天夜晚睡眠转醒两次以上。 (3) 异态睡眠。表现为儿童睡眠时用嘴呼吸, 有磨牙、梦话、打鼾、梦游等情况发生, 或睡眠中受到轻微的刺激即转醒, 睡眠中出现肢体抽动等。有以上情况之一, 每周至少发生3次, 持续时间1个月以上的儿童即被确定为存在睡眠问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分析运用SPSS16.0软件,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若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例儿童中, 存在睡眠问题的32例, 发生率为57.1%。对儿童的睡眠状况、喂养情况以及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人口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儿童未断夜奶、睡前进食、睡前饮水过多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因素的儿童。见表1。

3 讨论

3.1 睡眠问题发生情况

本次对56例儿童1~2岁儿童睡眠问题调查显示, 存在睡眠问题的32例, 发生率为57.1%, 而江帆等人报道的上海地区1~23个月的儿童存在睡眠问题的为65.9%, 本研究结果比其略低, 也低于周虹等人报道的6~48月的儿童57.6%的睡眠问题发生率[4]。这可能是由于所选儿童年龄段的不同以及地域性的差异造成的。另外, 年龄较小的儿童更容易出生睡眠问题, 这是由于2岁以下的儿童各个生理系统的功能还未发育完全, 神经发育也还未成熟, 表现为难以维持夜间睡眠, 睡眠节奏比较紊乱, 经常白天睡, 夜间醒, 睡觉时发生打鼾、夜醒、等问题的可能性也较高。另外, 可能由于地域性的不同, 儿童所处的环境有差异, 可能引起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的差异。

3.2 喂养因素对睡眠问题的影响

虽然儿童睡眠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年龄等自身因素, 但同时父母所传递给儿童的外界因素也往往会对儿童睡眠习惯造成影响, 如果儿童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 势必会造成正常的睡眠节律破坏, 使儿童睡眠模式变的紊乱[5]。本研究对儿童的睡眠状况、喂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儿童未断夜奶、睡前进食和睡前饮水过多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因素的儿童, (χ2值分别为9.085、8.936和10214, P<0.05) , 说明这些喂养因素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都是弃婴, 没有父母, 在养育上是集体养育, 没有家庭那么细致, 另外大多数是弃婴, 一个工作人员可能要养育五六个小孩, 添加辅食等都不可能像家庭小孩一样及时和科学, 而在儿童的辅食中添加肉及鱼虾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的钙质, 改善儿童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钙缺乏情况。如果儿童体内的钙得不到合理的补充, 便会容易出现夜间睡眠时多汗, 易觉醒等症状, 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6,7]。另外, 本研究还显示, 睡觉前饮水过量的儿童容易发生睡眠问题。水在人体内的代谢时间一般不超过4h, 如果大量饮水, 夜间排尿次数也会随之增加, 儿童夜间的睡眠质量也会势必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 福利院1~2岁儿童睡眠问题有较高的发生率, 睡眠质量不够理想, 与喂养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目前对儿童睡眠问题的研究多为流行病学调查, 无论是中医或者西医, 对儿童睡眠问题的治疗研究均不是很多。因此, 呼吁社会各界对儿童的睡眠问题多一些重视, 尤其是福利院儿童的睡眠问题。改善福利院儿童的喂养状况, 使儿童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化, 以便改善儿童睡眠问题, 提高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虹, 张佩, 王晓莉等.6~48月龄儿童睡眠问题与喂养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 (3) :214-216.

[2]金春华.婴幼儿喂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11) :815-817.

[3]徐佩茹, 阿布来提, 多里坤等.乌鲁木齐市6-12岁儿童睡眠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 (4) :320-323.

[4]王惠珊, 黄小娜, 蒋竞雄等.中国城市0~23个月儿童睡眠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7, 41 (3) :204-207.

[5]蔡益民, 易著文, 黄辉等.长沙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 19 (9) :1437-1440.

[6]黄凌.护士夜查房引发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护理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1) :66-67.

[7]陈彩霞, 叶新华.住院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3) :146-147.

睡眠问题 篇2

小儿睡眠问题是不少年轻妈妈最为头疼的问题,尤其对于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来讲,由于经常不听指令,只顾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睡眠问题就尤为严重。对于睡眠不好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养成科学规律的作息习惯仍是解决睡眠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老师分析,帮助自闭症孩子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不仅需要长期的坚持,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避免高体能活动。

在睡前一小时,尽量避免从事任何过于刺激的活动(如,跑、跳等)。

2.避免在睡前大量进食。

也不宜给孩子提供任何含有咖啡因饮食。

3.消除潜在的诱因。

在睡前少让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收拾好孩子房间里的玩具或游戏,也不要把电视放在孩子的卧室里。

4.保持作息时间一致性并养成睡前放松的习惯。

对于星儿来说,保持一个可预知的和舒缓的就寝时间很重要。坚持每天晚上以相同的顺序进行例行的睡前活动,如养成洗澡、刷牙、睡前故事或者听轻柔的音乐等常规将有助于孩子在身心上做好睡前的准备。

5.给你的孩子提供一两样能够帮助减缓他焦虑的东西。

比如可以给孩子一个手电筒、一床喜欢的被单或者一个让他感到舒适毛绒动物玩具来帮助他顺利过渡和入睡。

6.尽量保证你的孩子白天的活动丰富多彩和有趣。

让孩子能有充足体力运动的机会。

7.确保孩子有舒适入睡环境。

衣被宽松柔软,卧室的温度不宜过热或过冷。

8.摸索出孩子理想的就寝时间。

当你发觉孩子晚上有身体疲乏征兆的时候,通常也就是他应该就寝的时间了,尽可能让孩子养成在这之前上床的习惯。

9.防止对孩子的感官干扰。

最好选用深色、厚重的窗帘来遮挡窗户外光线并尽可能保持卧室安静。

10.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就寝时间。

事先在孩子就寝前提醒他,或者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来帮助他过渡到应该就寝的时间。例如,你可以告诉他再过五分钟就是睡觉的时间了,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是现在就去睡觉,还是再等五分钟就去睡觉”,但只能允许孩子选择一次。

11.保持唤醒孩子的时间作息。

建立常规的唤醒时间跟建立常规的就寝时间一样重要,都能帮助人体自身内部生物钟的节律保持一致。

结束语: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帮助自闭症孩子养成科学的生活规律,对于星儿的健康和成长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作为父母,必须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总结出孩子的特点,才能帮助患儿养成最科学的作息时间,为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健童自闭症饮食疗法是结合国内外各大饮食科研的机构研究结论,在拥有悠久治疗历史的生酮饮食基础上创新的一套有效改善和康复自闭症的解决方案。在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体检服务、营养师专业指导、健童饮食疗法特膳食品、医学专家指导、心理治疗师干预、特殊康复教育这六大体系所构成。

宝宝睡眠问题家长须知 篇3

一般情况

幼儿一般每天睡12~14小时。到了18个月,大多数宝宝上午不睡觉,只在下午睡一次,约1.5~3小时。每个孩子睡眠时间的长短都不一样,但你的宝宝每天所睡的时间应该是相同的。疾病、日程的改变和其他紧张的事情可能会打乱睡眠。分离的焦虑也可能给就寝时间带来麻烦。有些孩子在2~3岁之间从婴儿床换到普通床上睡,如果这个改变太早的话会影响睡眠。

很多幼儿仍然会在半夜里醒来,这往往是由于不良的睡眠习惯造成的。所有的孩子一整夜里都会醒一会儿,但是没有学会在就寝时间自行人睡的幼儿,夜里醒来后没有父母的帮助就无法再次入睡。

如何使你的孩子睡得更好?

★安排好白天的活动

白天给孩子安排好合理的、有益的活动,让孩子的精力得以释放,并保持身心愉快,夜间入睡自然就容易了。

★上床时间不宜过早

开始时,上床时间不宜过早,避免孩子在床上玩耍。如希望孩子在8:30分入睡,而孩子通常要11:30分才入睡,不妨暂时设置在11:15上床,让孩子在上床后20分钟内入睡。以后可逐步提前睡前常规程序和上床时间,直至建立一个适宜孩子的睡眠时间日程。

★建立一个睡眠日程表

让孩子定时进行日间小睡和晚上就寝,以保证足够的夜睡眠时间。午觉睡得太迟会使孩子在晚上就寝时间里难以入睡,但是,也不要为了鼓励夜间睡眠而剥夺目间小睡,这样反而会因为过度疲劳而使夜里睡得更差。

★鼓励使用安全的安慰物

有些孩子需要一些安慰物,如毯子、抱熊等孩子喜欢的玩具,让孩子带上这些安慰物睡觉,这样孩子在就寝时间或半夜里会觉得更放松。

★建立固定的睡前常规程序

建立一个稳定持续的睡前常规程序,包括平静而愉快的活动,例如入睡前的洗漱,睡前的小故事,音乐等,避免睡前过于激烈和兴奋的活动。

最接近“熄灯号”的活动应该在孩子睡觉的房间进行。

★设定稳定的卧室环境

给孩子一个放松、良好的睡眠环境,房间要舒适、空气流通,光线要暗,被子太厚、太热,床太软,均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并确保孩子的卧室环境在一整夜都与就寝时间里是一样的。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有一盏小夜灯更安全一点。

★鼓励孩子自己入睡

在孩子迷迷糊糊但尚未睡着的时候将他放在床上,鼓励孩子自己入睡。这样,当他在夜里自然醒转的时候会再次自行入睡。

★规定界限

如果孩子在就寝时拖延时间,应该规定明确的界限,比如读多少书,讲多少故事等。当孩子不能入睡或哭闹时,坚持不要让孩子起来,可以抚摸孩子,坚定而温和地告诉孩子该是睡而不是玩的时候,诱导孩子逐渐安静下来并入睡。对于孩子睡眠行为上的进步,早上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房间内不要摆放这些东西

去除房间内分散注意力的物品(如电视机、电话、游戏机等),也不要将卧室作为惩罚孩子的场所。

★如果你的孩子有下列情况。请带他去看专业医生:

睡眠问题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市市区和乡镇共3所中学,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各4个班级的学生共1 324名进行睡眠问题调查。共发放问卷1 360份,回收有效问卷1 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7.4%。其中初中生786名,高中生538名;男生648名,女生676名;城市学生850名,乡镇学生474名。年龄为(14.56±2.35)岁。

1.2 方法

采用自拟的中学生睡眠情况及一般状况调查表对中学生的睡眠问题进行现况调查。中学生睡眠问题主要包括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早晨起床特别困难(根本无法按时起床)、睡眠时间颠倒、嗜睡、其他睡眠问题(如打鼾、磨牙等),其中有1项问题即判定为有睡眠问题;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一般的人口学资料、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1.3 质量控制

统一培训调查员,在调查前进行预调查。由专业调查员以及学校保健医生组成主试和巡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并现场回收。对有漏项或填写不明的按不合格问卷剔除,保证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双份录入EpiDate 3.0数据库,并进行唯一性检验和双份检验,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检出情况 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接受调查的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检出人数为346例,占调查人数的26.1%。其中女生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26.8%,高于男生的25.5%;初中生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26.6%,高于高中生的25.5%;城市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检查率为26.5%,高于乡镇中学生的25.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中学生日常睡眠时间及其在学段、性别和城乡之间的比较

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日常睡眠时间在6~8 h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3.8%;其次为8~10 h;而小于6 h和大于10 h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5.7%和2.9%。睡眠时间在8 h以下的中学生占59.5%,其中女生8 h以下的睡眠时间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高中生明显高于初中生,城市中学生明显高于乡镇中学生,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有睡眠问题的中学生不同睡眠问题的分布情况

在346名有睡眠问题的中学生中,有2种以上睡眠问题的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为33.3%(115/346),其次是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早晨起床特别困难、根本无法按时起床、嗜睡、睡眠时间颠倒和其他睡眠问题,分别为22.0%(76/346),16.8%(58/346),14.2%(49/346),6.1%(21/346),4.1%(14/346),3.5%(12/346)。

2.4 影响中学生睡眠问题的多因素分析

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习负担的轻重程度、噪声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婚姻关系、与同学和教师的关系、学校和家庭的学习环境、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和对学习的满意程度、自己对生活和学习的满意度等方面对中学生睡眠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5个变量赋值(父母的期望值中1=很高,2=高,3=一般,4=低,5=很低;学习负担中,1=很重,2=重,3=一般,4=轻,5=很轻;周围环境的噪声中,1=无,2=偶尔,3=经常有;父母敌意不相信的教育方式中,1=是,2=否;与父母的关系中,1=都好,2=与一个好,3=都不好)被引入方程,分别是父母的期望值、学习负担、周围环境的噪声、父母敌意不相信的教育方式、与父母的关系。见表3。

3 讨论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生理过程。睡眠时,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广泛扩散,并散布至皮层下中枢,身体各种功能活动降低,使大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损耗得到恢复,对大脑皮层有保护作用。同时,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和增长知识的特殊时期,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障碍可导致多种不良身心症状,影响学习和工作[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总的检出率为26.1%,高于国外报道的20%~25%的儿童存在各种类型的睡眠障碍[3],与国内许多调查的结果(13.5%~62.0%)[1,4,5,6]也差距较大。提示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较为严重,但也可能与国内外调查对象、评价方法不一致有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睡眠问题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国内的一些报道[6,7]一致。初、高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检出率未见显著差异,说明初、高中生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可能都存在睡眠问题。而且,城乡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检出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乡镇中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学习与就业的压力,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与城市中学生相近。

为了保障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国家颁布的《中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中规定,中学生每日睡眠时间不宜少于8 h[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时间8 h以下所占的比例为59.5%,显著低于国家标准。女生睡眠时间不足8 h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与青春期男女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哈尔滨市高中生睡眠时间不足8 h所占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城市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足8 h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乡镇中学生,这可能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城市中学过分的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的课后作业相对较多,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甚至熬夜来完成作业,导致睡眠时间相对较少。

在346名有睡眠问题的中学生中,有2种以上睡眠问题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3.3%,说明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相对较复杂。此外,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早晨起床特别困难、根本无法按时起床也是中学生睡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与长时间的学业疲劳和压力有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尽快解决问题。有研究结果显示,7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睡眠的好坏对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或有较大影响[6]。国内相关研究也曾报道,学生睡眠障碍会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1]。所以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及时的制定和实施改善中学生睡眠问题的一些措施,避免过多的影响[6]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

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表明,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习负担重、周围环境的噪声、父母敌意不相信的教育方式及与父母的关系差等因素均与中学生睡眠问题的发生有关。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越高,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也就越大,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他们的睡眠质量;较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较多的学生反映由于课后作业较多和频繁的测验而不能够按时入睡,因而使其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下降,导致学生出现日间功能减退,如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上课打瞌睡、以及不明原因的头痛和全身疲倦感等一些躯体症状,降低了学习效率。周围环境的噪声包括学校周围的噪音如马路上过往车辆发动机的声音等,还包括住所周围的噪音源,或是居室内的噪音如家人看电视、打麻将等都无疑会影响学生睡眠;而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和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也会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而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较为严重,睡眠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且睡眠问题的类型相对较多也较复杂,同时睡眠时间明显不足。因此,解决和改善中学生的睡眠质量,增加其睡眠时间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应通过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制度和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应激能力;指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轻松、安静的学习和居住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生理负担,提高中学生的睡眠质量。

摘要:目的了解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中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市市区和乡镇共3所中学,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4个班级的学生共1324名进行睡眠问题调查。结果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6.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城乡间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时间在8h以下所占的比例为59.5%,睡眠时间不足,且不同性别、年级及城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发生不同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出现2种以上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早晨起床特别困难、根本无法按时起床、嗜睡、睡眠时间颠倒和其他睡眠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习负担、周围环境的噪音、父母敌意不相信的教育方式、与父母的关系等与中学生睡眠问题的发生相关。结论哈尔滨市中学生睡眠问题较为严重,睡眠时间不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应该指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提高中学生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睡眠障碍,睡眠异常,因子分析,统计学,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纬,沈悦娣,陈融.杭州市411名大中学生睡眠状况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1):1-2.

[2]黄涛,杨睿瑶,胡小龙.中学生睡眠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03-107.

[3]MINDELL JA,OWENS JA,CARSKADON MA.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sleep.Child Adolesc Psychistr Clin N Am,1999,8(4):695-725.

[4]胡爱武,毕早斌,孟桂华,等.高中生478名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610-611.

[5]刘连启,穆朝娟,王汝展,等.小学生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613-616.

[6]何江,赵曦,姜斌.北京市海淀区618名高中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01-1003.

[7]黄娟旭,刘建平,罗志莲.中专学生睡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校医,2008,22(2):172-173.

睡眠问题 篇5

进入21世纪全新的科技时代,人们的健康意识也空前的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关睡眠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25916个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7%的人存在睡眠问题。据调查美国的失眠率高达32%~50%、英国10%~14%、日本

〔1〕20%、法国30%,我国也在30%以上,而高达50%的学生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现

在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调查分析

安徽市场报记者于今年3月份做过一次有关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长短的随即调查。此次调查记者通过分年级随机抽查形式,深入到合肥市部分中小学,按小学、初中、高中三组进行。每组各调查100人,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调查结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睡眠时间虽然相对而言长些,但是大多数没有达到《中小学生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规定的每日10小时的睡眠时间。在被调查的100名小学生中有5名学生称自己每日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有83名学生称自己每天能睡8个小时,另有12人说每天能够保证9~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总体看来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者占调查学生的88%。在被调查的100名初中学生中有34名学生称自己每天可以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61位同学称自己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另外的5名学生每日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初中生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66%。而在被调查的100名高中生中,有23名同学反映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可达到8小时,47名同学可达到7小时,另有30名学生不足7小时,其中不足8小时的学生约占被调查高中生

〔2〕总人数的86%。以上的一组数据说明了我过约有进九成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短缺睡眠质量不达标。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北京青年报》曾对北京部分中学生的睡眠状况做过一次抽样问卷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在上课为什么总犯困这一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有64.8%的中学生是因为前日缺少足够的睡眠时间从而导致上课犯困,另有35.2 %的学生是因为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心情不好和没注意听讲分别占17.8%和17.4%。在你这一天都做了些什么的问题的调查上结果显示,中学生平均每日学习9.7个小时,年级越高学习所用时间越长。数据表明57.4%的中学生22点至23点上床,22.6%的中学生22点之前上床,20%的中学生在23点以后上床,大多数学生在早晨6:00点至6:30起床,平均每天睡7个小时,男女生在睡眠时间长短上没有太大差异。[3]普遍情况是学生年级越高学习时间越长睡眠时间越少。普通高中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累计学习1

时间最长,睡眠时间最短。在每天能睡几个小时的问题上,睡眠时间在6~7小时的学生占绝大多数。睡眠时间由长到短依次是初中、职高、高中。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睡眠状况的好坏与学生的心理压力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心理压力越小学生就越容易睡好,心理压力越大就越是睡不好,而当前我国的中学生则属于心理压力较大的一类人群。据我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一下三方面①学校的课业以及升学压力②家庭父母方面的压力③自身的施压。但这里最主要的还是课业的压力,为此我特别的和几位八一中学的同学做了交谈,他们普遍反映当前课业的压力是导致他们睡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一位学习成绩较优秀的施同学告诉我说,其实要使学习成绩优秀不仅要掌握好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必须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第二天上课才不会犯困,能够精力充沛的投入学习中去。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缺少睡眠会使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儿童若患有严重的睡眠不足,可影响其身体发育,因为在睡眠时,特别是在深睡期儿童脑内分泌的生长素最多,生长素是促进儿童骨骼生长的主要物质。

二、解决策略

对于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严重的睡眠时间不足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一下三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学生自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白天听课效率,这样可以使得课后不必花过多的时间来补习课上所学的知识,把这部分时间节省下来补充睡眠,第二天可以精力充沛的投入学习中去,这样使得学习过程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不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认为只要我多花时间了就会有进步,搞疲劳战术,这是最不可取的方法,建议学生们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合理的休息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督促孩子按时休息,保证睡眠,坚决不用孩子们的健康来换取成绩。

第二,学校方面。学校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导致孩子们缺少睡眠时间的重要原因之

一。在这里我就谈一谈小学,因为曾在小学实习过,所以颇有感触。小学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这是给我的第一感觉,现在的小学生晚上回家要做的一般是三门功课的作业,语文、数学、英语。很多老师可能觉得我布置的作业并不多,但是想一想学生晚上回家并不是完成你一个来是的作业啊,他得做好三门功课的作业。另外小学里的语文老师普遍会布置抄写生词诗句的作业一抄就是好几遍,我觉得这有些过了,孩子们的抄写工作有时是完全可以在课上完成的,回去以后只需要巩固一下写上个两三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抄写十遍八遍的。而中学里为了追求升学率大多老师会搞题海战术,当然搞题海战术也是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但请老师们也将时间好好的计划安排一下,留下一些空余时间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够在一天的紧张的学习后有时间能好好休息一会。拿学生的身体健康来换取升学率是不可取的。

第三,家长方面。家长方面有很重要的一点不得不提,小学包括初高中有相当多的家长会为自己的子女挑选课外补充习题,教辅类用书。在学生完成学校的作业以后

家长为了能让孩子的成绩更好些会要求孩子们去做许多的课外习题,这就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睡眠时间。我觉得这么做是得不偿失的,孩子牺牲睡眠时间去做课外习题,第二天因睡眠不好上课犯困,学习效率不高,题目不会做,再补习,再熬夜,这样长久以往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的成绩只会越来越不好。我觉得既然是教辅类书籍我们应该发挥它的作用,不懂的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翻阅参考,切不要拿教辅类书当作课本!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与孩子做好沟通工作,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孩子会轻松很多,轻装上阵,容易学好。

睡眠障碍与心理问题 篇6

小张最近失眠了,睡不着还早醒,第二天头昏昏的,一点精神也没有,工作也完成得乱七八糟。仔细一问才知道,小张现在工作不顺心,一直想换工作,刚好有个很好的大公司需要小张这个专业的人,正是小张特别想去的公司,投了简历后得到通知,下周面试。小张怕面试失败,患得患失,心理又紧张又不安,结果这几天就失眠了。

专家分析

小张的这种失眠与心理因素关系很大,是一种心因性失眠,也是一种继发性失眠。在日常生活中,类似小张的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这是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职场人士难免会出现工作紧张,担心业绩的情况,工作、生活分不开,始终处于焦虑之中,造成失眠,休息不好又进一步影响了工作和正常的生活。

失眠

失眠的定义是:一种持续较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频醒,早醒不能再入睡,或者醒后不解乏。睡眠时间长短不是关键的,关键是失眠造成白天功能减退,影响白天正常的活动,这是失眠的必备条件。

按失眠时间分类

一过性失眠失眠时间在1~6天内,多由于应激、睡眠环境改变等因素导致,大多能自行缓解。

短期失眠失眠持续1~3周称为短期失眠。

长期失眠失眠持续3周以上,每周失眠天数在4天以上。许多内科疾病、精神科疾病、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导致长期失眠。

按失眠阶段分类

入睡困难指躺在床上30分钟仍未能入睡者。

易醒指入睡后的两个小时里,觉醒次数增加或觉醒时间延长。通常睡眠中觉醒时间持续不到7分钟,第二天醒来时不能回忆其觉醒。但是,频频觉醒或觉醒时间过长,会引起次日疲倦和烦躁。

早醒指比正常睡眠早醒1~4小时,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不足。

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

期待心理

第二天有重大事情发生或是必须要早起,太兴奋或是担心自己睡过头,造成难以入睡。

怕做梦心理

因为做过恶梦,所以非常害怕再遇到这种情况。

其实这是不能正确认识做梦的好处,梦对身体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回忆(指美梦);能预示某些疾病的发生;能增加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稳定人的精神状态。

童年阴影心理

小时候不睡觉时,家长经常吓唬不睡会被鬼抓等,或是童年时期有不愉快的回忆造成夜晚入睡有困难。成年后受到刺激或相同的经历再次发生时,就会引起失眠。

压力太大

在这个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睡眠障碍。也不要太恐慌,有一次两次失眠也是正常的。

今天的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想,明天未到来的事情也不要去无意义地设想种种可能。活在当下,把握现在,注意减压,放松心态就好。

如何解决心因性失眠

◇纠正失眠的主要方法是心理调节:对于引起失眠的应激因素,要正确对待,积极应对。针对背景故事中小张的问题,首先应该让小张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面试上当然好,面试不上也欣然接受。面试不上也不少啥,还多了一次面试经验,岂不是好事?从心里面不在乎这次面试,同时在行动上认真对待,根据面试的岗位,准备全面的面试材料,做好面试的准备,心里有底了,自然就放松了。

◇还要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应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不妨学学大肚弥勒佛,能容天下所有不平事。

◇学会放松: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喝牛奶,听听舒缓的音乐,读一本轻松愉快的书。

◇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入眠,但是睡前3小时避免体育锻炼,睡前4~6小时避免喝咖啡,抽烟,更不要在睡前进食大量食物。

◇作息时间规律:晚上要在固定的时间就寝。

◇上床后不要再想白天的事、工作的问题,避免在床上坐其他活动,如看电视、谈话、进食、看书、考虑问题。如果卧床后不能迅速入睡,可起床稍微活动,等再有睡意时再上床,目的是使床与睡眠形成条件联系。

◇既不要努力去睡眠,也不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思维,顺其自然。

情况严重的人,应尽早去医院睡眠或心理门诊进行诊治。药物配以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一定会带来好的睡眠。

小链接

睡眠的小知识

睡眠分为眼快动睡眠和非眼快动睡眠。我们入睡后先进入非眼快动睡眠,然后进入眼快动睡眠,组成一个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历时约90分钟。我们每晚的睡眠通常经历4~6个睡眠周期。

梦绝大多数出现在眼快动睡眠中,也就是说一晚的睡眠我们要做梦4~6次,梦正常情况一般占整个睡眠的20%左右的时间,所以说人人有梦,夜夜有梦都是正常现象,只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而已。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梦是潜意识里内在冲突的反应,不受意识的控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的心理因素和身体状况有关,如果白天有工作上的重大事件或者压力,就有可能反映到梦中,影响睡眠。

睡多久才是正常的呢?一般来说正常的睡眠时间为5~10小时,成年人平均每晚睡7.5小时。每100人中约有1~2人每晚只需睡5小时,其它少数人则需睡10小时。

睡眠问题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哈尔滨市城区初、高中学校各1所,附属乡镇中学1所(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整群抽取3所学校的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学生1 324名,用自拟的“中学生睡眠问题及相关症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在筛查出有睡眠问题中学生中,经知情同意后随机选择27名(男10名,女17名)中学生完成视听整合连续操作测验。同样,在有睡眠问题中学生所在的同年级、同性别、家庭环境相似的正常中学生中选择27名作为对照组,年龄和智商匹配,经均衡性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问题组中学生年龄为(12.6±0.9)岁,智商为(101.0±13.6)分;对照组中学生年龄为(13.1±1.5)岁,智商为(99.2±14.3)分。

1.2 方法

1.2.1 睡眠问题中学生的判定

采用自拟的中学生睡眠情况及一般状况调查表,中学生睡眠情况主要包括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早晨起床特别困难(根本无法按时起床)、睡眠时间颠倒(白天睡,晚上清醒)、嗜睡、其他睡眠问题(如打鼾、磨牙等)。上述有1项问题的则判定为有睡眠问题。

1.2.2 视听整合连续操作测验(IVA-CPT)

采用美国Brain Train公司的IVA-CPT 3.0测试软件评定中学生的注意力情况。IVA是一个包括13 min声音和视觉刺激的测试系统,分成2个考查部分:注意力和反应控制力。测试任务包括对目标或者干扰做出反应的500个考验,要求受测者保持不变的、持续的反应来充分的完成本测试。IVA的分析提供6个整体合成商数和22个单独商数,其中2个是全面的整体合成商数,对人的状态做出全面的评价。测试的任务要求受试者在看到或听到“1”时按鼠标左键1次;在看到或听到“2”时不按鼠标。最后根据受试者的反应情况计算出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商数和反应控制力商数。所有商数的平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全部数据双份录入EpiDate 3.0数据库,用FoxPro软件进行数据的唯一性检验和双份检验,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等。

2 结果

2.1 注意商数及反应控制商数 见表1。

睡眠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商数和反应控制商数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注意力商数

由表2可以看出,睡眠问题中学生视觉注意力商数(VAQ)、听觉注意力商数(AAQ)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睡眠问题中学生视、听觉集中性商数(Vfoc,Afoc)和听觉警醒性商数(Avig)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其他商数虽然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反应控制商数

从表3可以看出,睡眠问题组中学生视觉反应控制商数(VRCQ)和听觉反应控制商数(ARCQ)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视觉谨慎商数(Vpru)和视觉一致性商数(Vcon),听觉一致性商数(Aco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睡眠是一种保护性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睡眠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恢复良好的功能状态,长期睡眠障碍不仅是神经系统失衡的一种表现,更反映了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失衡状态,可以诱发多种不良心身反应,影响学习和工作[4]。据报道,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差会导致学生出现诸多的不良后果,其中以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效率降低为主[5]。本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按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2组中学生进行IVA-CPT测试,结果表明睡眠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力商数和反应控制力商数下降,说明睡眠问题中学生的持续注意力执行功能受损。

IVA-CPT测试的研究主要应用IVA测试软件完成,测试时刺激是以视、听觉2种形式穿插出现,主要用于测量儿童视觉及听觉的注意力及反应控制能力,特别适合评定注意力情况。其测试的认知功能维度除了持续注意和反应控制能力外,没有其他认知因素的干扰[6]。IVA-CPT是CPT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测定中学生的控制力商数和注意力商数来反映受测者的适时状态,能够在测试视觉持续注意力的同时还测试了听觉持续注意水平。

本次研究发现,在注意力商数中,睡眠问题组中学生视、听觉注意力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同时睡眠问题组中学生的视、听觉注意力集中商数和听觉警醒性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睡眠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力指数下降,在注意力保持上存在缺陷,特别是在保持响应的时间和速度的能力方面较差,证实了睡眠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力功能异常。在反应控制商数中,睡眠问题中学生的视觉反应控制商数、谨慎商数和视、听觉的一致性商数显著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睡眠问题中学生机体整体协调能力和意志力控制能力较弱,维持响应一致性的能力较差,在保持注意力并做出连贯、可信、独立的响应时有困难,说明睡眠问题中学生的反应控制力较差。由此可见,睡眠问题中学生存在注意力和反应控制力双重障碍,也验证了以往关于睡眠问题导致注意力下降的相关报道[3,5,7]。

综上所述,睡眠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力下降较明显,并且在注意力和反应控制能力方面均存在缺陷。而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注意力集中是学习成绩提高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睡眠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不但会使中学生经常感觉疲倦,而且长时间的注意力不集中还会影响中学生的听课效果,以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应该呼吁加强对中学生睡眠问题的关注,减少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适当增加中学生的体育和娱乐活动时间,同时家长亦应给予配合,以提高中学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从而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继而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等.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70-471.

[2]DAHL RE,RYAN ND,MATTY MK,et al.The impact of inade-quate Sleep on children's daytime cognitive function.Semin Pediatr Neurol,1996,3(1):44-50.

[3]MICHAEL J,THORP Y.ICS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Minnesota:Rochester,1997:90-188.

[4]黄涛,杨睿瑶,胡小龙.中学生睡眠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98-499.

[5]何江,赵曦,姜斌.北京市海淀区618名高中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01-1003.

[6]FUCHS T,BIRBAUMER N,LOTZENBERGER W,et al.Neurofeed-back treatment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A comoarison with methylphe-nidate.Appl Psychophysiol Biofeed-back,2003,28(1):1-12.

睡眠问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出血126例, 合并OSAHS患者39例设为观察组, 脑出血未合并OSAHS患者87例设为对照组。纳入研究对象标准: (1)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且病程在2周内; (2) 患者均经头颅MRI或CT确诊脑出血。排除标准: (1) 严重心肝肾合并症或功能不全者; (2) 合并脑梗死及其他严重颅内并发症; (3) 不能够配合睡眠监测或存在意识障碍者; (4) 存在呼吸系统及口耳咽喉疾病者。

1.2 检查方法

应用加拿大产Stellate Harmonie Systerm视频多导睡眠仪, 对研究对象记录其6~9h的自然睡眠状况 (结束时如缺乏仰卧位、右侧及左侧任一体位睡眠, 要适时补充记录:对患者人工干预应用该体位睡眠, 收集数据) 。记录项目包括血氧饱和度 (SPO2) 、呼吸状态、体位、脑电图等。

1.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对患者进行测试。

1.4 睡眠呼吸紊乱的评定标准

低通气:伴有憋醒或SPO2降低>4%, 或者口鼻气流>50%, 至少持续>10S。睡眠呼吸暂停:口鼻呼吸气流停止至少持续>10S。根据睡眠呼吸暂停的形式分为以下3种类型: (1) 中枢型:胸腹式呼吸与口鼻气流同时消失; (2) 阻塞型:胸腹式呼吸仍存在, 但口鼻无气流; (3) 混合型:在1次呼吸暂停中, 初始为中枢型, 继之为阻塞型。呼吸紊乱指数 (apneahypopnea index, AHI) = (该体位睡眠呼吸暂停状况+低通气指数) /该体位状态睡眠时间;OSAHS诊断标准:AHI≥1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不同体位睡眠呼吸状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右侧卧位、左侧卧位的AHI均低于仰卧位 (P<0.05) ;平均SPO2和最低SPO2均高于仰卧位 (P<0.05) 。见表2。

注:与仰卧位比较, ▲P<0.05

2.3 对照组患者不同体位睡眠呼吸状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右侧卧位、左侧卧位的AHI均低于仰卧位 (P<0.05) ;不同体位患者的平均SPO2和最低SP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仰卧位比较, ▲P<0.05

2.4 观察组不同体位睡眠呼吸紊乱类型构成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右侧卧位、左侧卧位的阻塞型AHI均明显低于仰卧位, (P<0.05) ;不同体位患者的中枢型AHI和混合型AH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与仰卧位比较, ▲P<0.05

2.5 观察组偏瘫患者不同体位睡眠呼吸状况的比较

观察组偏瘫患者的偏瘫侧卧位和健侧卧位的AHI显著低于仰卧位, (P<0.05) ;不同体位患者的平均SPO2和最低SP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注:与仰卧位比较, ▲P<0.05

2.6 观察组患者AHI与睡眠时间的相关分析

观察组患者在自然睡眠状态下, AHI与侧卧位/仰卧位的睡眠时间比值呈负相关 (r=-0.61, P<0.01) 。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常会导致严重的脑细胞损伤, 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 患者常会出现显著的潮气样呼吸、呼吸暂停、呼吸节律紊乱, 甚至呼吸停止的情况。随着医学科学发展, 脑出血导致的呼吸暂停低通气病例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视[3]。本研究中急性脑出血患者的OSAHS发生率高达30.95%。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提示患者体重指数愈大, 愈容易发生OSAHS, 与马伟敏[4]等的报道相符。本研究未发现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程度与偏瘫有关。合并OSAHS的脑出血偏瘫患者中, 其采取偏瘫侧卧位和健侧卧位睡眠时, 其呼吸紊乱程度并无差别。

仰卧位是影响急性脑出血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否合并OSAHS, 患者仰卧时的睡眠呼吸紊乱程度均显著高于左右侧卧位。睡眠呼吸紊乱可以分为中枢型、阻塞型和混合型。本研究发现, 阻塞型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的主要类型, 且仰卧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右侧卧位。而混合型和中枢型睡眠呼吸紊乱患者的不同体位比较, 发生率无显著变化。提示当急性脑出血患者由左右侧卧位转为仰卧位的睡眠体位时, 其睡眠呼吸紊乱加重的程度是由于阻塞型睡眠呼吸紊乱导致的。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1) 睡眠时降低了呼吸反射功能:脑卒中后上气道, 尤其是口咽部对睡眠呼吸化学感受器及刺激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 减弱了呼吸反射活动, 强化了了体位变化对患者睡眠呼吸功能的不良影响; (2) 上气道顺应性增加及结构性、功能性狭窄:患者在脑卒中前就可能存在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的狭窄, 睡眠后顺应性增加, 肌张力降低[5]; (3) 睡眠体位的自动调节功能降低; (4) 神经中枢调节功能异常:脑卒中后影响了患者的呼吸及睡眠中枢[6,7]。

本研究发现, 合并OSAHS脑出血患者的AHI值与侧卧位/仰卧位的睡眠时间比值呈负相关, 提示脑出血患者由于神经功能损伤重, 对二氧化碳及血样含量等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降低, 不能像普通OSAHS患者一样通过及时调整睡眠体位, 更多采用侧卧位睡眠来降低呼吸紊乱的发生。且患者呼吸紊乱的程度愈重, 其自我调节睡眠体位的适应能力愈差。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睡眠呼吸紊乱发生率高[8,9], 尤其多见于肥胖患者[10]。体位改变可以显著影响其睡眠呼吸状况, 且以仰卧位发生率最高, 主要表现形式为阻塞型。提示急诊医生在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时应将多导睡眠图检测作为其常规检查项目。对存在严重睡眠呼吸紊乱患者, 进行睡眠体位干预和健康教育, 严重者可应用持续气导正压通气等综合治疗措施, 其对于脑卒中患者再发的有效性, 已被Das AM[11]等的研究所证实。

参考文献

[1] 闫庆红, 范建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急性脑出血相关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1;4 (10A) :21~22

[2] 邓晓辉, 欧阳松云, 张智峰, 等.多导睡眠仪监测脑外伤和脑出血昏迷患者呼吸暂停[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2011;1 (1) :37~40

[3] Ruberto M, Liotti F,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syndrome (OSAS) and mood disorders in a popul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drivers[J].Med Lav, 2011;102 (2) :201~207

[4] 马伟敏, 张宝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体重指数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刊, 2010;37 (23) :44~45

[5] 邵川, 励雯静, 李善群, 等.110例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多导睡眠监测及相关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0;29:803~806

[6] 王玉莲, 杜斌.脑卒中后睡眠障碍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12 (34) :23

[7] 黄庆仪, 谌剑飞, 丁萍, 等.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与证候及病类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8 (7) :797~799

[8] 赵爱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 2012;19 (1) :37~38

[9] 许燕, 王俊平, 赵淑静.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 2011;33 (19) :61~62

[10] 艾尼瓦尔·那斯肉拉, 赵艳霞, 杨晓红, 等.新疆维吾尔族43例与汉族51例OSAHS相关性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z2) :437~438

睡眠问题 篇9

关键词: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护理

测仪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09年

1 月—2011年10月146例怀疑有

SAS病人进行检测诊断有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同时加强的护理。[结果]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检测成功135例,检测失败11例,其中入睡差2例,监测到一半脱线6例,监测后无数据显示有3例。[结论]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监测时护士加强宣教及做好导线连接和各项护理措施是提高检测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病人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据统计,它在成人中的患病率为2%~4%[1],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呼吸机能障碍性疾病。因该病常伴有冠心病、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睡眠中猝死,越来越引起医学界重视。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是用来对睡眠打鼾者进行整夜睡眠监测以诊断怀疑有无SAS的病人,此睡眠呼吸监测仪便于携带,连接导线少,对病人睡眠影响也相对小,易被病人接受,且有较高的敏感性,能作为临床上可疑SAS病人的常规诊断和评估[2]。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对睡眠有打鼾、憋醒病人住院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代替多导睡眠仪(PSG),对146例病人进行监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呼吸科、心内科、老年科、怀疑有SAS的住院病人146例,其中男118例,女27例;年龄21岁~89岁(53.2岁±2.5岁);结果检测成功135例,检测失败11例,其中入睡差2例,监测到一半脱线6例,监测后无数据显示有3例。

1.2 监测方法

便携式睡眠监测仪采用美国公司生产,指标有:鼻气流(气流传感)、呼吸运动(1导)、手指血氧饱和度(1

apneasyndrome diagnosed by portable sleep apneamonitor.Methods:the nursing experience was summarized for 146cases of patients suspected as sleep apneasyndrome(SAS)who were detected and diagnosed whether as SAS during nursing process.Results:A total of 139cases were detected as success by using aportable sleep apneamonitor for diagnosis of SAS,failure detect occurred in 11cases,including two cases with poor sleep,off-line occurred in six cases when half of monitoring,no datashowed after monitoring in three cases.Conclusion:When using aportable sleep apneamonitor for monitoring,nurs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ission,do agood job on wire connections and all nursing measures,and it is the important part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detection.

导),共三导组成,病人在晚上睡前由护士将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戴于手腕上,指脉氧夹子夹于手指上,并于次日晨醒后撤除。

2 结果

在146例监测病例中发现最低呼吸紊乱指数为2.03,最高呼吸紊乱指数为78.71,最低血氧饱和度为51%,最高血氧饱和度99%。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怀疑有SAS的对象进行监测效果良好,为临床应用更简易、准确、低成本的诊断方法提供参考,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

3 护理

3.1 病人监测前的准备

护士应注意认真做好相关宣教,嘱病人白天勿饮咖啡、奶茶等刺激性饮料以保证正常睡眠。晚餐勿暴饮暴食,因饮食过饱影响睡眠,睡前排空小便。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过度紧张导致睡眠质量差而监测失败。

3.2 病人睡眠环境的准备

睡眠呼吸监测仪虽然是便携式,适合床边监测,但也最好设置单人病房,注意隔音处理,保持空气流通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拉好窗帘减少声光对病人的睡眠干扰,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床边放置病人随手可得的集尿容器,便于夜间小便,呼叫系统应设置在病人随时可及的地方,便于有情况及时打铃联系。

3.3 监测前仪器的准备

监测当日检查仪器是否有电,功能是否正常,如电不足应给予充足,以保证检测成功。在本组病例中有4例因监测仪电不足、准备不充分导致监测失败,其中3例因充电不足导致监测到一半无数据记录而监测失败。1例因仪器损坏无数据显示。

3.4 指导和宣教

教会病人如何打开、关闭睡眠呼吸监测仪,夜间嘱病人注意勿触及开关,以免不小心关闭监测仪,导致监测无数据显示。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护士连接后未及时打开开关,导致监测后无数据显示。

3.5 监测时的护理观察

连接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时护士应在床旁观察睡眠呼吸监测仪连接是否正确,打开后监测仪屏幕显示器是否有心率、指脉氧饱和度显示,以防连接不紧、不正确而导致监测失败。本组病例中存在有2例因护士连接时未打开开关,导致监测未成功。

3.6 病人配合

嘱病人夜间睡觉时手勿剧烈晃动以防监测仪器指脉氧夹掉落,影响监测效果。必要时可用胶布轻度缠绕指脉氧夹以防掉落。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病人翻身不注意导致指脉氧夹连接脱落,监测到一半脱线而数据显示不全。

3.7 严密巡视观察夜间在监测过程护士应注意巡视病房,观

察监测仪器是否正常,以保证检测成功。在本组病例中夜间在监测过程中护士未做到认真巡视观察,导致监测后无数据显示。在监测后及时关闭监测记录仪以保证成功读取监测数据,以保持数据的正确性。

4 小结

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监测比多导睡眠监测仪操作方便,此种方式不影响睡眠质量,反映出日常真实的睡眠状况,监测结果真实、准确。但在监测前、中也需要护患双方密切配合、护士做好导线连接并采取各项护理采取措施,是提高检测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Young T,Paita M,Dampseyi,et al.The occurrence of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among middleaged adults[J].N Engl J Med 1993,328(17):1230-1235.

照明和睡眠 篇10

近年来,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关于光如何控制我们的司辰节律和特别是产生美洛托尼荷尔蒙的事, 而美洛托尼荷尔蒙是刺激睡眠的。遗憾的是, 这些知识已经深入照明领域时, 大多数人并没有去理会它, 像我们知道正确光的数量……特别是自然的日光……在正确的时候能够确保24 h很好功能的生物钟……得到很好的睡眠。但在错误的时间或缺少强烈日光的错误照明会使睡眠混乱并造成失眠。

不是夜里的事

很明显人类没有进化成像晚间的动物……我们的祖先通常要在黄昏后不长时间就睡眠和在黎明时醒过来 (虽然在夏天, 他们也许有下午躺一会儿的需要, 以补偿漫长的白天) 。仅在过去的130的年里, 我们通过人工照明有能力延长工作和过着有激情的日子。这样的话, 我们是否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生理系统已经难于适应这样的改变。

自从19世纪以来, 另一种复杂的因素是绝大多数工业化的工作已经在室内进行, 在封闭的空间中用或多或少的人工照明和一点点的自然光。还有, 在冬天的月份中, 晚上百万计的人在工业化的世界中进行工作, 回到家中也是在晚上, 在工作的时间里很少见到明亮的自然光。缺乏日光是造成睡眠不好的很明显的原因。真像我们知道最好由日光或太阳光提供高的照明水平, 使司辰系统“进入”工作并确保恒态化, 得到健康的24h的睡眠……觉醒的节律。当然, 在工作场所的人工照明模仿日光的效果和给缺乏高自然光水平做补偿。但这样做的话, 购买和运行代价很贵, 看来不会被国家采纳。

然后, 也许这个问题也会来自错误的时间和用错误的光……像在晚上我们的身体准备想睡觉时, 却暴露在各种人工照明光源下。这些都会被积累起来, 从而减少我们身体上美洛托尼的水平。举例来说, 来自美国的研究生在照明杂志 (2010年12月) 公布说暴露在100 lx的冷白光的道路照明水平下1 h就会减少美洛托尼的水平在3%~10%之间。

要睡眠就不要如此的冷

事实上, 在这些实验中, 用“冷”的LED照明的话, 最多的反应是减少了美洛托尼。也许西方社会使用LED如此之快是为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这样就会使睡眠混乱甚至变坏。大多数在长波段有较多光谱的传统光源 (钨丝灯或高压钠灯) 现在用有更多短波长光谱的LED来替换 (它对抑制美洛托尼最有作用) 。这样的话, 我们中有多少人在卧室中出现蓝LED的时钟, 当我们在昨天醒来时这样我们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了?人们已列出我们现在也许碰到的下午和晚上的活动周期里, 平均观察到会成为积累的问题的最明显的白光光源的几种情形:

·工作场所的照明;

·街道照明 (在路边的其它“白光”照明) ;

·在吧里喝咖啡和吃饭;

·在电视和PC屏 (一种尝会忘记的光源) ;

·在数字钟和其它装置, 即使在一些“暗”的卧室内;

·在床边灯……用来增加居室照明的设备。

褪黑素能拯救睡眠问题吗 篇11

褪黑素是人体自身合成的物质

褪黑素的化学名为N-乙酰-5-甲氧基色胺,又称为“褪黑激素”、“美拉酮宁”、“抑黑素”、“松果腺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具有镇静催眠和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作用。由此可见,褪黑素是一种人体可自身合成的物质。褪黑素的分泌与光照有关,呈昼夜节律性,也就是说,白天分泌量少,而夜晚分泌水平增高。褪黑素的分泌与年龄也有关,1~3岁时,人体内分泌的褪黑素已达到一生中的峰值,之后分泌量逐年下降,青春期后下降变得缓慢,到30岁左右分泌量不再下降。

褪黑素改善睡眠的具体机理尚待明确

褪黑素可以通过增加睡眠障碍者的睡眠时间、缩短入眠时间等来改善睡眠。在具体机理方面,有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量逐渐减少,从而造成某些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因而老年人可服用外源性褪黑素以补充体内褪黑素的不足,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但有资料表明,多数65~84岁的老年人,血浆内褪黑素的浓度与年轻人大致一样,所以褪黑素改善睡眠的具体机理尚待明确。此外,关于褪黑素可以延缓衰老的说法,目前尚无科学论证。

我国允许褪黑素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

外源性的褪黑素多为化学合成,因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褪黑素的使用标准和规定也不尽相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允许将褪黑素作为膳食补充剂原料使用,上市销售不需要政府许可。在欧盟,褪黑素不被允许作为食品原料使用。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批准褪黑素为药物。在加拿大,褪黑素被允许作为天然健康产品的原料使用,成人每日推荐用量为0.5~10毫克。在我国,褪黑素被允许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要求纯度为99.5%以上,每日推荐用量为1~3毫克,申报的保健功能限定为改善睡眠。

专家提醒消费者,适量食用褪黑素类产品有一定的改善睡眠功能,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也并非越多越好,应该按照规定食用,不宜过量。

(资料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饮食安全 健康生活

本栏目由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HFDA)主办

“它世界”睡眠趣事 篇12

说起来,睡觉可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辛苦劳累了一天,体力和精力消耗了很多,此时我们的身体急需休息。我们有柔软的床、温暖的被窝,可是在动物的世界中,它们怎么解决自己的睡眠大事呢?

睡相各异萌翻天

动物打盹可不一定都是闭上双眼的。当沃尔伯格肩毛果蝠睡觉时,藏在翅膀里的那只眼睛是闭着的,而露在外边的一只眼睛却睁得大大的!睁着一只眼睡觉的动物有很多,如普通海豚、宽吻海豚、某些种类的海豹以及很多鸟类,像是野鸭、家鸡和南美洲的洪堡企鹅等。据南非的科学家称,他们观察到有21%的蝙蝠在睡觉时会睁着一只眼睛。这种睡眠又被称为“半脑睡眠”,也就是说此时它的大脑只有一半处于睡眠状态,另一半则处于清醒状态。这样的睡眠既能帮助动物躲开天敌的捕杀,或者便于在水下呼吸,又能使身体得到适当的休息。

海獭有一身厚厚的皮毛,而且皮毛上还有一层脂肪,即使在深水里也能滴水不透。海獭喜欢在海里睡觉,可能是因为它们觉得在海里比在陆地上更安全。为了睡觉时不被海浪卷走,它们常常会聚在一起,数量甚至超过百只。海獭漂浮在海面睡觉时会在身上缠着海带,就像人类开车时系上安全带一样,而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有时它们甚至还会“牵着手”睡觉,可真称得上是“铁哥们儿”啊!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睡觉总是和危险联系在一起的,而为了避免在酣睡之际丢掉性命,动物也有自己的高招。据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的科学家们观察,雄性红簇花蜜鸟在睡觉时会将胸脯上明黄色的艳丽羽毛张开来,而白天却很少这样做。科学家们用红外夜视仪记录下了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解释是,也许这样会使接近花蜜鸟的动物产生错觉,误以为这是某种大型动物的眼睛,只好赶快溜之大吉。

猩猩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它们是除人类之外唯一会为自己搭建“床垫”的动物。当然啦,这“床垫”既不是用海绵也不是用棉花做的,而是聪明的猩猩折下大量的树枝和草搭成的一个带有凹面的“树垫”。它们在“树垫”上睡觉时就像人类一样,或者躺着,或者趴着,睡得可香了。搭建“床垫”可是个技术活儿,猩猩6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练习,可要到三四岁的时候才能完全学会。至于猩猩为什么喜欢搭“床垫”,据《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上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可能是为了避免从树上掉下来,也有可能“不是必须这么做,而仅是因为它们能这么做”,换句话说,“谁叫咱这么聪明呢!”

睡眠长短有原因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睡眠研究中心的耶柔米·赛吉尔博士认为,动物睡眠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它们花在进食上的时间。一般来说,草食性动物的睡眠时间比较短,因为它们的食物热量较低,需要花很多时间“用餐”。据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长颈鹿每天只有5~30分钟是处于深睡眠状态的。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约翰·莱斯库博士则认为,少睡点觉的另一个好处是免于被天敌捕杀。

相反,肉食动物的睡眠时间比较长。它们不用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而且群居的“大家庭”生活由于有“站岗放哨”的,也使得它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据观察,圈养状态下狮子一天的睡眠时间能达到10~15小时。不过野生状态下的狮子睡觉可不像人类那么规律,需要捕食的时候它们会减少睡眠,反之则会多睡会儿。莱斯库博士认为,只有能够见缝插针、抓住时间休息的动物,才更有可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睡眠固然重要,可是虎鲸妈妈和海豚妈妈在产仔后的头3周内却几乎“不眠不休”。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这段时间里海豚妈妈始终与海豚宝宝一起在水下游弋,不会单独浮出水面呼吸。海豚和虎鲸都会“半脑睡眠”,即便如此,科学家认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海豚妈妈和虎鲸妈妈的睡眠也是非常短暂和支离破碎的。为了孩子,它们也真是够拼的!

究竟谁才是“睡神”?

怎样判断动物花多少时间睡觉呢?野生状态下这可是很难做到的。2013年有人给考拉装上了测量器,想跟踪观测它们的睡眠时间,可惜这种装置敏感度不够高,无法将睡眠和休息区分开。确定睡眠的“黄金标准”是根据脑电波,所以目前对动物睡眠时间长短的精确测定数据基本上来自于圈养的观察对象。据2013年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考拉一天当中有14.5个小时在睡觉,另有5小时是在休息,用于消化热量极低的桉树叶。根据莱斯库博士的观察,至今为止,动物“睡神”的纪录保持者是毛犰狳(20.4小时)和小囊鼠(20.1小时)。

不过,圈养状态与野生状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这些数据还是值得谨慎对待。比如,1969年曾有人称小型棕蝙蝠睡眠时间最长,24小时中竟有19.9小时是闭着眼的。可莱斯库博士认为,由于测定时蝙蝠身上戴着仪器,并且被关在了它并不熟悉的实验室里,与自然状态有很大差别,其实它很可能已经进入了“蛰伏”的状态。“蛰伏”不同于睡眠,此时动物的代谢率、体温和脑神经活动都急剧下降,是动物遇到特殊环境时出于自卫的一种“节能模式”。在自然状态下如果遇到严寒就是“冬眠”,碰到高温则会“夏眠”。有些动物甚至每天都会“蛰伏”一段时间,据2014年的一份报告称,美洲獾平均每天都要“蛰伏”14小时。

大犰狳也曾经登上过“睡神排行榜”,据观察,它们平均每天有18个小时是在地下的洞穴中度过的。不过巴西潘塔纳尔大犰狳研究项目的阿诺德·戴斯比兹博士认为,它们并不是一直在打瞌睡,因为据他观察,大犰狳经常将洞穴挖到蚁穴的下面,所以很有可能它们还将部分时间花在了吃上。

上一篇: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下一篇:施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