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时间的长短不代表睡眠质量的好坏(共3篇)
睡眠时间的长短不代表睡眠质量的好坏 篇1
睡眠时间的长短不代表睡眠质量的好坏
我们的一生中,约1/3的时间是用在睡眠上。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而且睡眠过程中身体可以得到必需的物质补充,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活动和工作。2014年,世界睡眠日到了,亲们,您关注过您的睡眠吗?您的睡眠如何?您的睡眠有什么困扰:睡眠时间短?多梦?易惊?早醒?入睡困难?每天8小时睡眠时间,一定是健康的吗?您如何衡量您睡眠的好坏?可能您会说,我每天睡10个小时,一躺下就睡着,雷打不动,我睡得非常好!是这样吗?今天,告诉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衡量您睡眠质量好坏:
1.入睡快,在10分钟左右入睡;
2.睡眠深,呼吸深长而不易惊醒;
3.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很快忘记梦境;
4.起床快,早晨起床后精神好;
5.白天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您,学会了吗?
老人们常告诫我们,每天要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才能拥有强健的身体。其实,每个人所需的睡眠时间的长短,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自然的变化。婴儿期一天将近需要近16小时的睡眠,而老年人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6小时。睡眠时间的长短,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硬性划定睡眠时间的长短是不科学的,与睡眠时间长短相比,睡眠质量更为重要。即便您每天只睡5-6小时,但是睡眠深沉,醒后全身轻松,精力充沛,这就是良好的睡眠。
睡眠时间的长短不代表睡眠质量的好坏 篇2
关键词:时间安排,焦虑,睡眠,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堪忧[1,2],具有良好时间管理倾向的大学生更少出现睡眠问题[3,4],失眠者通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5]。 Kecklund等[6]发现,就寝时的状态焦虑是睡眠质量的最佳预测变量之一。Kirkegaard等[7]强调,睡眠质量与负性情感有密切关系。刘贤臣等[8]的研究也发现,焦虑与睡眠质量中多个成份呈显著正相关。笔者探索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作用和路径,以便从深层次揭示影响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随机选取被试1 086人,剔除无效问卷208份,得到有效问卷8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8%。其中男生424名(48.3%),女生433名(49.3%),另有21人(2.4%)没有填写性别;全日制本科生大一年级学生154名,大二年级学生318名,大三年级学生117名,大四年级学生103名,研究生186名。被试年龄最小17岁,最大36岁,平均年龄(21.50±2.52)岁。被试的专业涉及自然科学119人(13.6%)、农业科学115人(13.1%)、医药科学82人(9.3%)、工程与技术科学329人(37.5%)、人文与社会科学205人(23.3%),另有28人(3.1%)专业不详。
1.2 测量工具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TMD)[9]:该量表由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3个分量表构成。
焦虑自评量表(Self-Anxiety Scale, SAS)[10]:该量表由Zung编制,包含20个自评项目,主要用于评价被试近期的焦虑状况。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0]:该量表由18个条目构成,共7个成分,分别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分的分数之和为PSQI的总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 测试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方式,3份问卷一次性完成。数据采用SPSS 10.0和AMOS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焦虑与睡眠质量状况
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焦虑总分、睡眠质量总分见表1。睡眠质量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3,P>0.05)。
2.2 时间管理倾向、焦虑与睡眠质量的相关分析
见表2。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焦虑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的其他2个维度和睡眠质量的相关不显著。
2.3 结构化回归分析
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时间管理倾向对焦虑的预测作用以及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4。时间效能感和时间价值观对焦虑的回归显著,焦虑和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回归显著。
在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采用AMOS构建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和睡眠质量之间的路径模型。模型的综合指标为χ2= 3.956,P=0.000,NFI= 0.973,RFI=0.963,IFI=0.979, TLI=0.972,CFI=0.979,RMSEA=0.086。各项指标基本拟和。路径模型见图1。
注:**P<0.01。
注:**P<0.01。
注:**P<0.01。
从图1可以看出,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焦虑对睡眠质量影响的路径中,有2条显著路径,其中,焦虑、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直接效应。从路径图中还可以看出,时间价值感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间接效应,其因果效应值为0.17×0.49=0.083 3。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10,间接效应为-0.44×0.49=-0.215 6,其因果效应值为-0.315 6。
3 讨论
对878名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男、女生睡眠质量得分分别为(5.33±2.63)和(5.23±2.45)分,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sai等[11]研究发现,女性睡眠质量较男性差,一年级新生比其他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短,睡眠的潜伏期大四年级学生在周末最长。这在本研究中均没有发现,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源于研究方法、判断标准以及调查样本的不同。
时间管理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由于个体通过包括对睡眠在内的生活和学习的有条不紊安排,形成了良好的作息和有节律的生活,为高质量的睡眠提供了保障[4,12]。除时间监控观外,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与睡眠质量的相关不显著。这与Macan[13]和William等[14]的研究相吻合。睡眠质量和焦虑相关显著,这可以从2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有睡眠障碍的人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障碍;另一方面,焦虑症患者出现以入睡为主的睡眠问题,而抑郁症患者出现早醒的睡眠障碍[8]。
决定睡眠质量的时间点 篇3
6点55分后别赖床很多人闹钟响后依旧赖在床上,想多睡5分钟,其实多睡5分钟无法解决睡眠的根本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作息规律,早睡早起。
16点30分后别喝咖啡下午喝咖啡能够提神醒脑,有助于精神饱满地完成剩下的工作。然而,由于人体处理咖啡因需要8—10个小时,下午4点半后喝咖啡对睡眠而言弊大于利。
21点后别摄入大量蛋白质补充蛋白质对恢复体力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晚餐吃得太迟,就可能导致身体在该休息时仍然消化食物。消化蛋白质需要更长时间,因此,晚餐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导致入睡困难。
22点后别饮酒睡前喝点酒的确能更快入睡。然而,随着酒精的代谢,整夜睡眠可能会遭到破坏。
22点05分后别打开电视电视节目容易诱发身体压力反应,导致兴奋。另外,电视等设备发出的蓝光容易使大脑产生“现在不是睡觉时间”的错觉。
23点后别调高室温卧室温度与睡眠关系密切,太热容易使人身心烦躁而不易入睡,或者半夜容易因燥热而翻动、醒来,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事实上,卧室温度稍低点,反而对睡眠有益。最有利于睡眠的卧室温度是20%左右。
23点05分后别玩手机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同样会误导大脑,降低褪黑激素水平,导致入睡困难。
23点07分后别逗宠物深夜逗弄宠物,会让双方都兴奋难眠,对睡眠的破坏作用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另外,如果你对动物毛发过敏,情况会更糟糕。
23点35分后别想烦心事次日的发言、回复电子邮件、银行账户清单以及生病的家人……这些无不让你心烦意乱。上床后回想这些不快的事情只能让你更紧张焦虑。
【睡眠时间的长短不代表睡眠质量的好坏】推荐阅读:
谁偷走了学生的睡眠时间?11-25
提高睡眠质量预防失眠的方法08-03
术后睡眠质量06-25
患者睡眠质量08-02
产妇睡眠质量09-29
性格影响睡眠质量08-31
护理干预睡眠质量11-14
大学生睡眠质量06-06
睡眠质量与听课效率05-31
教你如何提高睡眠质量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