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眠

2024-07-17

老年人睡眠(共12篇)

老年人睡眠 篇1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其睡眠质量对生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1]。国外研究显示,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与其心身健康状况密切相关[2]。因此, 应了解老年人的睡眠习惯, 以对老年人睡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对唐山市5所老年活动中心3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 (自行设计) 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28份, 有效回收率76.0%。其中男130例、女98例, 平均年龄为67.8岁。

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纠正不良睡眠习惯

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如咖啡、茶、苏打水) 和巧克力会导致神经兴奋, 干扰睡眠。虽然少量饮酒能使肌肉放松, 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人产生困倦, 但是这种困倦并不会持续整个晚上。酒精可以发挥镇定剂的作用, 然而随着身体中酒精浓度的下降, 睡眠将会受到干扰。同时, 大量饮酒会抑制异相睡眠, 不利于精神和情绪的平衡。

3.2 合理安排时间,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每天规律起床与就寝。仔细估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 然后作出详细的安排。保证房间避光、干净且通风。保持室内温度冬天在18~22℃, 夏天在25℃左右。保证床铺安全、舒适、宽阔, 可以翻身, 枕头高度合适。

3.3 培养良好睡眠习惯

热牛奶能解除疲劳, 使全身舒适而入睡, 对于由体质虚弱而导致神经衰弱的人, 其催眠作用较明显。经常锻炼的人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不锻炼的人, 并且较少出现失眠现象。睡前几小时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 如慢走、打太极拳, 有助于肌肉的放松。睡前可以适当静坐、看慢节奏的电视、阅读报纸、听舒缓的音乐等, 使肌肉逐渐放松, 减慢呼吸节奏。如无法入睡, 可采取自然的姿势, 配合深呼吸, 分散注意力, 放松肌肉;也可通过睡前热水浴、温水泡脚, 辅以足底按摩的方式, 解除身心疲惫, 驱散精神压力, 提高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Kim K, Uchiyama M, Okawa M, et al.An epide miological study of in-somnia among the Japanese general population[J].Sleep, 2000, 23 (1) :41~47.

老年人睡眠 篇2

人到老年,睡眠生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晚上睡觉变少属正常现象。60岁开始,夜间睡眠时间缩短为6.5小时,老年人的深度睡眠也相应减少,75岁以后深度睡眠几乎消失。但是,老人一天中的睡眠时间总量并未真正减少。因为,尽管老年人晚上的持续性睡眠时间比年轻时减少了,但老年人晚上少睡的时间,会在白天时常打瞌睡中“补回来”。

时间长了,睡眠习性及睡眠时间段的分配就发生了变化。有的老年人在一个白天会睡上好几个持续30分钟至1个小时的“短觉”,这是老年人的间歇性睡眠,并非生理异常,只要每天能累计睡眠5~7个小时,对健康是无碍的。

最好在10点前入睡。按照人的睡眠―觉醒周期,每天的零点到凌晨三点是深度睡眠时间,也是最好的睡眠时段。但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老年人的入睡及起床时间略有出入。老人在晚上10点以前入睡,早上6点以后起床为佳。入睡时间最晚不能超过11点,因为过了11点后,人反而会变得兴奋,更难入睡。

老年人须警惕“睡眠暴力症” 篇3

A.睡梦中妻子无端遭袭,“凶手”竟是枕边的丈夫

两个月前,68岁的陈老伯在老伴孙大妈和子女的陪伴下,来到医院看病。“不知为啥,最近一段时间,我老头子晚上经常做噩梦,半夜三更常听到他在大声吼叫、拳打脚踢的。有一次我睡得正香,就被老头子的拳头打醒了。第二天起来一看,被打的地方全是瘀青。醒来问他,他却说什么都不知道,真让人害怕。”听着老伴对医生的讲述,陈老伯却不承认自己得病,“只是晚上做噩梦而已,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然而医生的诊断却让陈大伯着实吃了一惊。医生告诉陈大伯,他很有可能是患上了特殊的睡眠障碍,一种叫作“睡眠期行为异常”的疾病(俗称“睡眠暴力症”)。

B.“睡眠暴力症”多与潜在的神经精神疾病有关

其实,丈夫在睡梦中把妻子打伤的事并非罕见,国内外都屡有发生。据了解,有这种睡眠障碍的患者,他的睡眠行为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讲话、大笑、喊叫、哭泣、咒骂、做手势、伸手、抓握、上肢连续打动、拳击、踢腿、坐起、跃下床、爬行等。患者发生上述行为,一般与在睡梦中被攻击、追赶、与不熟悉的人或动物对抗等梦境有关。发作时,患者的眼睛通常保持闭合状态,做出的是梦境中的动作。当被唤醒或清醒后,患者会表现得非常警觉。

“睡眠期行为异常”以老年男性最为多见。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多与潜在的神经精神疾病相关,如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脑干肿瘤、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老年期精神障碍等。某些药物也可能起到诱发作用。

心理医生解释,一般人在进入睡眠做梦阶段时,大脑会停止一切强烈的体力活动,身体会处于正常的静止状态,但如果因为神经系统疾病使这一控制机制失调,那么此人在睡梦中身体的活动就可能十分活跃,出现手脚乱打乱踢的症状。

C.“睡眠暴力症”要尽早发现尽快治疗

很多时候,到医院看病的常常都是受伤者,因睡眠中断而主动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却比较少。这种病以慢性常见,病程呈进行性,自行缓解的情况很罕见。因此,一旦发现在睡梦中打闹伤人者,建议尽早到医院找神经科或精神心理科的专家检查治疗。否则病情会加重,还有可能发展成致枕边人死亡,导致家庭悲剧的不良后果。在现实中已有这样的事例发生。

心理医生提醒,“睡眠暴力症”可防可治。一是对于有“睡眠暴力症”患者的家庭,家人首先要有防备心理,不要认为只是睡觉做噩梦,无所谓,不当一回事,要提高警惕;二是睡前不争吵,不刺激患者,要尽量避免家庭矛盾;三是患者要少喝酒,酒精会促使大脑功能失调,加重病情;四是要停止服用一些诱发病情的药物,如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失调、过敏、激素类药物等,如要用药,建议到医生处咨询。

对于已经发生过睡梦中自己受伤或弄伤睡伴的患者,家庭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移走卧室中材质较硬的家具、选择软硬适度的床垫、在床周围铺软垫等。对发生伤害睡伴行为较频繁或潜在后果严重的患者,应暂时分床睡。

(广西医科大学教授 主任医师 吕斌)

为什么老年人睡眠质量不好 篇4

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组人员回顾了拉什记忆和年龄相关计划,该计划包含了1,000名年龄在65岁的健康人群并随访至他们死亡,而且他们的大脑会捐献给研究组。研究开始于2005年,参加的男性和女性都要佩戴监测腕带记录仪以便研究人员可以判断参与者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研究组研究了上述记录和45名平均死亡年龄在89岁的参与者的大脑。他们在发现男性和女性中,睡得越少的人神经元或者脑细胞就越少,在这个部位叫作复核,而且睡眠质量最好的人在这个区域有最多的神经元。患有阿尔兹海默氏病的男女患者与健康的参与者相比,在该大脑区域变得更少的神经元和更差睡眠情况。

睡眠不足导致老年男人性衰老 篇5

在实验室环境中,研究人员对12名年龄在64-74岁的健康男性进行了一夜的睡眠跟踪,测量了他们的主要雄性激素――睾酮的水平,结果发现:仅仅减少睡眠就会导致睾酮水平的下降,睾酮水平在早晨时最高。

专家指出:这个研究对象太少,不能代表全部的老龄男性人群,因而该研究成果只是建议性的,而非确定性的结论。专家说:“你会感到惊奇,睡眠可以影响荷尔蒙的分泌,还可以影响我们认为跟老化有关的一些因素。”

老年人睡眠宜长宜短 篇6

相对于前面睡眠时间短者,有些老人睡眠时间过长,特别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睡眠时间容易延长,也是不好的。中医认为“久卧伤气”,故主张“凡睡,至适可而止,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久卧多睡则身体软弱,丧气昏坠”,意思是老年人一味贪睡的话,容易造成新陈代谢下降,气血循环不畅。

医生建议,有慢性病而久卧床的老年人,应尽量多活动肢体,变换卧位,勤翻身,多按摩,预防褥疮。可视自己的体质、生活习惯来调节睡眠时间。生理学研究认为,通常情况下,60~70岁一般睡7~8个小时为宜,70~80岁睡8~7个小时为宜,80岁以上睡6个小时即可(包括午间休息1个小时左右)。

专家观点:睡眠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有些老人有早起的习惯,而且起得非常早,有时凌晨四五时,宁静的小区就开始出现一些咳嗽声、冲水声、漱口声了。判断老年人是否睡好了,只要看他(她)醒来时是否全身舒服、精力恢复、身心轻松。如果是,那么就可以放心了。

但也有专家认为,老人早起看似一种正常的现象,其实也反映出一些隐患。广西中医学院怡康中心的蒙定水主任医师表示,在怡康中心里,观察老人的睡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些中风后、患脑血管病或抑郁症的老人,睡眠都是不好的,要么起得特别早,睡眠时间很短;要么睡眠时间很长,睡到中午都不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诊断病情。

老年人睡眠时间一般比年轻人要短一些,蒙定水解释说,这是有生理依据的。人到了老年,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抑制过程逐渐减弱,而且兴奋和抑制也不像年轻人那样敏感,不容易疲劳,所以,老年人睡眠的时间比较短。

专家支招: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睡眠

老年入睡眠质量高低与其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睡眠有助于减少脑细胞的耗损,有利于消除自身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益于中枢神经系统平衡调节、延缓各器官的衰老,同时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活动,调适动与静、张与弛、劳与逸之均衡。

1、要注意睡姿,以“卧如弓”为佳,以右侧卧为好。若右侧卧过久,可调换为仰卧。全身肌肉尽量放松,保持气血通畅,呼吸自然平和。

2、睡前勿兴奋,勿牵挂家事,勿饮浓茶或咖啡,务求“精神内守”。

3、睡前勿进食。睡前进食,特别是油腻食品,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使横膈肌向上抬,胸部受压,腹部胀满,易引起多梦、说梦话、发梦魇。

4、睡前适当散步、热水泡脚、按摩足底,练太极拳、气功,自我按摩腰背部肌肉,听听轻快的乐曲,等,让心境宁静,对睡眠甚有裨益。

5、老年人肾气亏虚,如果没有心脑血管疾患,则应睡前少饮水,解小便后再上床。避免膀胱充盈,增加排便次数。

6、睡前开窗通气,让室内空气清新,氧气充足,但应预防感冒。

69岁的辛老伯,因突发中风而入院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回家疗养。过了两个月左右,辛老伯的女儿给医生打来咨询电话,说老人睡眠习惯有所改变,每天晚上看电视看到两三点才睡觉,早晨6时左右就起床了。家人担心他患了失眠症,想送他到医院看病。可是老人总是笑说自己没问题,精神很好。在医生的建议下,辛老伯的女儿找了一位心理医生与老人聊天,才得知老人中风后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身体不行了,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别人越觉得他的生活习惯有问题,他就越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没问题。经过心理医生开导后的那天晚上,老人竟一觉睡到天亮。

老年人睡眠障碍分析与临床护理 篇7

1 老年人睡眠模式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1.1 老年人睡眠模式的特点

①老龄化因素。②不良的睡眠习惯。住院后活动少、睡眠时间无规律、午睡时间过长、睡前饮酒、咖啡、茶及吸烟, 睡前从事易兴奋的活动、谈论兴奋话题或观看刺激惊险性电视等。③不利的睡眠环境。④躯体疾病的影响。⑤精神疾病的影响 (由于躯体疾病, 需服用多种药物, 如降压药、抗帕金森病药、激素类及支气管扩张药等均能引起睡眠障碍) 。⑥不良的饮食习惯。⑦睡眠相关障碍。

1.2 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老年人睡眠障碍中最被人们所关注的是失眠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和早醒。常见以下几种类型:①持续性心理生理睡眠。②睡眠呼吸。③睡眠肌阵挛和不宁腿综合征。④继发于躯体疾病的睡眠障碍。⑤继发于精神疾病的睡眠障碍。⑥与物质及药物使用有关的睡眠障碍。

2 睡眠障碍的临床护理

2.1 健康教育

①首先向其讲解睡眠障碍的性质, 宣讲睡眠理性知识, 并适时予以安慰、关心鼓励, 消除其顾虑, 稳定情绪。②其次要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议患者在正常的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运动, 因病情需要绝对卧床的患者除外;每天午睡不超过0.5h, 睡前室外散步0.5h, 然后喝一杯热牛奶, 用热水泡脚20min;还可利用音乐的镇静催眠作用, 让患者低音量播放具有安神宁心作用且曲调柔和的音乐以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睡前不宜吃太饱, 忌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睡前禁止谈论过度兴奋的话题和观看惊险刺激的电视剧, 保持心态平静, 有利夜间正常睡眠。向其讲解床是用来睡觉的, 只有想睡觉时才上床, 不要在床上做其他的事情, 如果睡不着就不要在床上躺着, 限制卧床时间能帮助其减少躺在床上不能入睡的时间, 如果躺在床上8h而仅睡5h, 则需减少在床上的时间但不要少于4h, 如何时候都要坚持同一时间起床。白天避免打盹儿。告诉其白天睡觉对睡眠障碍的危害性。如果其估计5个夜晚以上的睡眠有效率超过85%则可以增加15min在床上的时间, 这样可逐渐稳定地减少夜间觉醒时间。③老年人身患多种躯体疾病并易遭受各种负性生活的困扰 (强烈的精神刺激沉重的精神负担) , 容易引起心理冲突, 导致发生警醒水平升高, 从而发生睡眠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消除这些刺激因素, 会使原有的睡眠障碍更加顽固。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采取相对的措施予以针对性解决。

2.2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病室内应做到清洁整齐、无异味, 空气流通, 温度适宜, 光线柔和 (以暗蓝光为宜) 、环境安静、无噪声, 有利患者安定情绪、容易入睡;床褥要干燥、清洁、平整、被褥的长宽、软硬、冷暖适度使患者感觉舒适;病室内有兴奋躁动患者应安置于隔离室, 并及时做安眠处理, 以免影响其他患者的睡眠。医务人员必须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保持病室内安静;就寝时, 可让患者听轻柔的催眠乐曲, 有利安定情绪, 提高睡眠质量。

2.3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大多数的老年人由于个体睡眠的改变而引起的睡眠障碍可通过讲解睡眠卫生、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改变。①每天按时起床不赖床。②改变饮食习惯, 禁用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物质。如咖啡、浓茶、烟。③避免日间睡觉。④清晨适当的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等。⑤入睡前避免刺激、兴奋。可以进行放松训练, 如听广播或轻松阅读。⑥按时进餐避免睡前进食。睡前进食可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睡眠。⑦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环境舒适。温度20°左右, 湿度50%左右这样有利于睡眠。⑧睡前热水浴20min或者热水泡脚30min, 这样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睡眠。

2.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改变睡眠障碍具有重要意义。多数睡眠的发生和持续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如果这种刺激因素长期存在, 失眠会迁延下去而形成慢性失眠, 因此对失眠患者应早期心理干预, 帮助其尽快摆脱因心理因素而造成的睡眠障碍。心理护理可结合认知干预疗法和睡眠指导同时针对患者的病情、家庭及经济情况、性格特点等进行。护士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和倾听技术, 学会换位思考, 了解患者内心需求, 准确把握其情感变化, 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提供依据。可通过情感支持、心理暗示、意识转移及心理疏导等方法, 保持患者与护士间沟通渠道畅通, 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帮助患者减轻思想负担, 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使其消除睡眠障碍, 提高护理成效要。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并介绍同类疾病的成功实例,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2.5 尽快减轻病痛

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 尽量减少因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和不适。如心绞痛发作频繁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嘱患者夜间采取半坐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和按时遵医嘱用药, 以防引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2.6 药物治疗的护理

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单纯入睡困难者, 可选择快速起效的短效药, 如口服10mg思诺思可以获得较正常的睡眠。服药15~30min后可入睡, 不会发生睡不醒、乏力、无精打采等症状。如果入睡不难, 只早醒者, 则可选用中长效的药物, 如硝基安定和氯硝安定等, 让失眠者能得到末端睡眠。睡眠质量差、夜间易醒者, 其可能存在焦虑情绪, 此时可选用罗拉等含抗焦虑成分的中效安眠药, 还可用长效类的导眠能、苯巴比妥、安定等, 这些药物有利于加深睡眠;易醒、噩梦多的人可用短、中效药物, 如舒乐安定药物治疗睡眠障碍只能是在其他治疗方式不能解决睡眠障碍问题时, 短期或者间断性使用安眠药。对于一般性失眠患者, 可小剂量用药1~2d, 短期失眠者, 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 最好间隔2~3夜给药1次, 用药时间不超过2周, 对于慢性失眠者, 建议服用最小有效剂量, 间断性或短期使用, 长期用药的老年人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强行撤药, 需要减药时, 减低用药的速度宜慢, 采取逐级递减的方法, 慢性肺功能障碍者应慎用。但是, 对顽固性失眠长期使用安眠药会影响正常的睡眠模式和改变生理功能, 并可能产生耐药性, 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依赖性, 导致药物成瘾并有可能留下后遗症。在使用哪种药物来治疗睡眠障碍, 应及时以医师沟通并遵医嘱处理。

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 5d不睡眠人就会死亡, 可见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 是健康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临床中及时发现睡眠障碍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护理, 才是减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根本方法,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老年人,睡眠障碍,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赵忠新.临床睡眠障碍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942-943.

[2]李志彬.住院老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M].广西医学, 2004, 26 (10) :1518-1519.

[3]张春荣.18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J].天津护理, 2002, 10 (4) :176-178.

老年人睡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 个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年龄≥60 岁。 (2) 能够进行正常有效沟通。 (3)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且愿意配合研究人员。排除标准: (1) 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2) 存严重躯体疾病。 (3) 存在精神疾病。

总共纳入研究对象148 例, 男59 例、女89 例, 平均年龄 (71.2±5.3) 岁;配偶照顾者86 例, 子女照顾者49 例, 其他人13 例;92 例有慢性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4 例, 2组老年人在性别、年龄、是否患有慢性病及主要照顾者方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发放学习睡眠科普知识小册子;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按照《2012 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行为治疗方法, 组织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治疗和松弛疗法。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 个月收集2 组老年人资料。

1.3 评价指标

1.3.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1]PSQI是美国匹茨堡大学睡眠专家BUYSSE D J等于1993 年编制, 用于评估患者最近1 个月的主观睡眠质量, 只需5 min~10 min便可完成。刘贤臣[2]等对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适用于国内的患者。其18 个自评项目构成7 个因子, 分别是主观睡眠质量、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睡眠维持性、使用睡眠药物与日间功能紊乱。总分0~21 分, 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2 睡眠不良行为记录表根据成人失眠指南列出常见的不良睡眠行为习惯, 主要包括午睡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不规律、睡前吸烟、睡前饮茶或咖啡等、睡前饮酒过量等5 项不良睡眠行为习惯。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干预前PSQI得分和不良睡眠行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2.2 干预后2 组PSQI得分比较见表3。

2.3 干预后2 组老年人不良睡眠行为比较见表4。

3 讨论

老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 睡眠障碍中失眠又是多发病, 长期失眠对身体各个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老年人自身的各种慢性病与低质量的睡眠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将对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睡眠障碍不仅会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大脑其他功能的损害等问题, 而且增加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对整个老年期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以《2012 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为基本原则, 制订相应的老年人睡眠干预措施, 对2 组老年人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结果显示, 干预后PSQI的7 个因子中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习惯性睡眠效率和睡眠药物均有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同时, 睡前吸烟和睡前饮酒过量这两项生活习惯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午睡较多、睡眠无规律、睡前饮茶或咖啡等不良睡眠行为在干预后均有所减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根据指南制定的睡眠干预手段对提高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是非常有效的, 对社区的睡眠护理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22-377.

老年住院病人睡眠障碍原因分析 篇9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住院病人,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或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对于心内科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来说, 睡眠障碍会导致一系列危害, 严重者甚至能导致老年患者的猝死。针对这一问题, 本院对心内科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 现对病因调查结果及可采取的有效护理策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期间本院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375例, 发生睡眠障碍患者249例。其中男114例, 女性135例;年龄55~76岁, 平均年龄65.5岁;冠心病88例 (心律失常35例, 心绞痛37例, 心肌梗死16例) , 病毒性心肌炎28例, 慢性心功能不全35例, 风湿性心脏病44例高血压30例, 高脂血症28例。

1.2 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分为睡眠不足和睡眠量过多。入睡困难:自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1h;无法熟睡:稍有响动或刺激就会觉醒, 睡眠中醒来≥2次/n;早醒:觉醒时间较正常时间提前2h以上, 觉醒后无法再度入睡;睡眠时间缩短:总睡眠时间≤5h/n者[1]。嗜睡:睡眠时间延长或白天睡眠发作。

1.3 调查方法

采取访谈式的调查法, 调查的内容包括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睡眠状况、睡眠障碍原因及对医院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原因

调查结果提示, 疾病因素205例、环境因素168例、心理因素90例及药物因素52例是造成心内科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且通常是以2种或2种以上的因素同时形成的影响。老年患者进入睡眠时间长, 病区陌生的环境、噪声也会干扰老年患者的睡眠, 使其难以入睡。心内科老年患者的心血管病常反复发作, 心肌缺血、缺氧, 使患者感到胸闷、憋气而难以入睡且易惊醒。同时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对各种检查的顾虑也会造成患者情绪不稳定, 交感神经兴奋而致难以入睡。有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睡眠。

2.2 睡眠障碍类型 (表1)

调查结果提示, 患者入院3~5d期间, 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最高。入院1d的发生率其次, 入院1周以上, 患者因对医院环境、对治疗方法等已逐渐适应, 因此, 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有所降低。

2.3 睡眠障碍的护理策略

2.3.1 注意心理护理

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老年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安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 与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心内科多危重病人, 需针对引起患者紧张焦虑的原因, 及时予以讲解,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已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需以心理学为指导, 严重者可结合药物辅助治疗。对卧床的重症患者需指导其按时入睡, 并及时唤醒, 以防止患者发生晨昏颠倒。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的患者, 睡前给予预防性用药及吸氧等处置。

2.3.2 注意良好病区环境的维护

环境因素是造成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陌生的睡眠环境、来自其他患者、陪护人员及医疗器械的各种噪音, 都会使患者因疾病而引发的紧张焦虑的情绪更加严重。因此, 需加强病区环境的管理, 加强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管理, 及时消除各种较大噪声;夜间处置所需物品要提前做好准备, 注意及时调整病区夜间室温和光照强度, 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使用屏风进行隔离。

3 讨论

本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心内科老年患者的各种类型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66.4%。患者入院后3~5d是睡眠障碍发生最多的时间段, 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治疗的紧张和焦虑及对环境的不适应有关。所以, 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能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能有效缓解患者不安的心理状态, 有效改善心内科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亚华.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7) .

[2]陈桂梅.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7) .

老年人睡眠 篇10

关键词:睡眠障碍,老年病人,护理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 引起睡眠异常及睡眠过度等症状[1]。有调查显示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1.34%[2]。优质的睡眠对于老年病人是相当重要的, 睡眠障碍会加重已有的器质性疾病, 降低治疗效果。现分析老年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影响, 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护理干预, 使病人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住院睡眠障碍病人132例, 男73例, 女59例;年龄56岁~91岁, 年均73.5岁;病人意识清楚, 能表达自己的感觉和需要;病例入选标准:病人主诉24 h睡眠时间<4 h。采用护患访谈式调查, 调查时间为入院后3 d~5 d。

1.2 结果

经过相关护理干预后, 92例病人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69例, 不能熟睡3例, 早醒8例, 睡眠时间缩短7例, 昼夜颠倒5例;40例睡眠状况改善。

2 原因分析

2.1 心理因素

病人住院后社会家庭角色变化, 对各种检查、治疗心存顾虑, 担心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面临死亡等, 以及离开亲人的孤独、寂寞感, 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使交感神经兴奋而致入睡困难。

2.2 环境因素

病人入院后对环境陌生, 床铺不舒适、寝具不适合、温湿度不适宜。控制病房噪声非常重要。

2.3 疾病因素

由于病人本身的疾病导致病人睡眠障碍, 如术后切口疼痛等均可引起睡眠障碍, 再加上持续的心电监护、吸氧、多条管道和多条静脉输液, 使病人活动受限, 害怕管道扭曲、脱出而处于紧张状态和强迫体位, 从而影响睡眠。

2.4 不良的生活习惯

有些病人吸烟、过度饮酒、喝咖啡、饮浓茶、晚餐过少或过多、睡前喝太多的水而致夜尿次数增加影响睡眠[3], 入院后活动减少, 白天睡眠过长均不利于夜间睡眠。

2.5 医源性因素

医护人员言语交谈及对病人的护理对住院病人睡眠均有影响, 特别是急诊病人使用床头仪器诊断, 医患人员应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 共创一个美好和谐的医院环境。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失眠的原因,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使病人消除陌生感。采用适当的时间向病人普及疾病预防的一般知识,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另外, 病人家属也可能影响病人的睡眠, 使病人家属心情舒畅也很重要。心理护理是提高病人睡眠质量的前提。

3.2 创造舒适的环境

住院期间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病室的整洁, 使病人能有舒适的感觉, 病房按时通风, 调节病室温度和湿度, 鼓励病人勤换衣服, 减少病人因为自身的原因影响睡眠。暗化病室, 关大灯, 夜晚进行操作时尽量使用壁灯, 光源不可直射病人颈部以上。同时, 应按照病人病情的不同, 将病情复杂多变的病人单独安排入住, 尤其对夜间入院的病人。

3.3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嘱病人戒烟和限酒, 睡觉前忌饮浓茶和咖啡等饮料, 指导病人按时作息。如果病情允许, 可以鼓励病人进行适量活动, 每天可以安排半小时午睡, 睡前可喝一杯热牛奶, 用温热水泡脚2 min, 穿宽松舒适的棉质内衣, 睡前不宜过饱或过饥, 不谈论兴奋话题, 保持心态平和。

3.4 病痛的护理

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应根据入院病人疾病的性质及老年病人的特点, 在病因治疗的同时, 适当给予对症治疗, 如心理行为疗法, 使病人注意力转移, 减少疼痛。必要时可以遵医嘱使用相关镇痛药物, 如果病人呼吸困难, 可以给予氧疗。

3.5 配合药物治疗, 改善睡眠

合理使用安眠药, 避免成瘾和药物依赖。失眠症状较重的病人, 应在医生指导下, 短期、适量地应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护士要了解药物的效果, 正确指导病人服药, 并细心观察病人是否入睡, 了解病人中途有无觉醒、次日觉醒时间等, 并做好记录。

4 小结

睡眠障碍是老年住院病人的常见症状, 尤其是刚入院的病人较为明显。住院病人由于疾病、环境、心理、医疗性等因素的作用, 常出现睡眠障碍, 既影响病人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也影响疾病的康复。通过分析132例老年住院病人发生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给予合理的健康指导及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可改善病人睡眠质量, 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佩君, 冯永铭, 丁士炬.护理干预在老年睡眠障碍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8) :946-948.

[2]陈长香, 邢琰, 吴安娜, 等.社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0) :4007-4008.

老年人睡眠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社区管辖的2016名老年人健康档案中抽出206例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这些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或频繁觉醒、早醒、多梦,个别患者长期睡眠障碍还表现为头晕脑胀、精神疲惫、心悸心慌、情绪急躁、忧虑、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最终导致疾病发生,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情感性精神病,加重与年龄有关的慢性疾病的严重程度。

1.2 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睡眠障碍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社区护士再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会受到良好的效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睡眠健康教育活动,以纠正老年人不良生活行为,强化服药的主动性和依从性,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睡眠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

1.2.1 消除心理矛盾因素。睡眠障碍患者常有复兴生活,预防和治疗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是消除患者的心理矛盾因素,指导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行为,如建立有规律的活动和休息时间,午睡不超过30分钟,睡前排空小便,睡前饮热牛奶等。

1.2.2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社区护士指导患者的家属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光亮度应适宜,减少周围环境的噪音,睡前不抽烟,进食不能过饱及过量运动,看电视时间不宜过久,睡姿以右侧卧位最佳。

1.2.3 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对长期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有计划的适度的体育锻炼是纠正睡眠障碍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爱好选择太极拳、游泳、球类等项目,也可安排其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听音乐等。

1.2.4 药物相关知识的指导。老年人服用催眠药的比例较高,经调查发现有50%老年人依靠药物来维持正常睡眠,研究证实长期应用镇静催眠药物可导致药物依赖、蓄积性中毒、停药反跳性失眠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抑制作用,尤其对记忆力和反应力存在潜在危险。社区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避免私自停药或改变药量,从而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

2 结 果

经过为期半年的健康教育,206名睡眠障碍患者当中168人睡眠状况有所改善,38人由于其他躯体方面疾病,效果不满意,其有效率81.6%。

3 体 会

通过实验表明,对老年人睡眠障碍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对其行为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但是,不同个体、不同时期,其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开展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内容和形式要从疾病到心理、社會、家庭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体系,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另外,目前对社区护士进行有关睡眠障碍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不足,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力量还很薄弱。总而言之,对老年人睡眠障碍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实用护理杂志,2004(5)

老年人睡眠 篇12

1 临床资料

80例均为2009年4月—2010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病人, 男57例, 女23例;年龄62岁~83岁, 平均74岁;入睡困难52例, 睡眠中断16例, 早醒12例;冠心病32例, 高血压23例, 糖尿病9例, 慢性支气管炎12例, 癌症4例。

2 影响睡眠障碍的因素

2.1 病理生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 血管逐渐出现硬化, 血流量相应减少, 从而引起代谢失调, 出现睡眠障碍。人进入老年期后, 全身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都会影响睡眠;很多住院的老年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心力衰竭、关节炎等疾病, 导致夜间咳嗽、呼吸困难、疼痛等不适, 成为干扰睡眠的重要原因, 特殊护理措施, 如机械性通气, 各种导管的使用均可干扰睡眠, 老年病人住院期间使用大量利尿剂、输入大量液体或伴有前列腺增生, 导致夜尿增多, 影响睡眠;老年病人患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更年期综合征导致激素水平紊乱, 干扰睡眠;住院老年病人是一些体质衰弱、久病的病人, 由于长时间躺在床上, 睡眠周期紊乱而导致睡眠方式的改变[1]。

2.2 心理社会因素

老年病人担心疾病而导致的焦虑、恐惧、抑郁以及各种心理压力是干扰睡眠的主要原因。老年病人住院后不能很快适应病人角色、担心疾病预后及自身经济状况, 思想上产生顾虑, 影响睡眠;住院期间不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 如睡前活动、看电视、读书、洗澡等;有不良饮食习惯, 如饮酒、喝浓茶、咖啡、睡前饮食过饱也会影响睡眠。

2.3 环境因素

噪声、灯光、室温、床或枕头不适及夜间治疗护理活动等是干扰老年人睡眠的重要因素。噪声主要来源于其他病人及陪床人员的声音、医护人员的交谈声、机器报警声、车轮子和门的声音以及电视、电话声音。由于老年人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差, 只习惯在固定环境中睡眠, 更换房间、床位也会影响睡眠;对住院环境产生陌生感, 也会影响睡眠;护士夜间查房也会干扰老年人的睡眠。

2.4 药物因素

对镇静、催眠药物产生依赖现象的人常有顽固性的睡眠障碍, 药物剂量越大, 停药或减药时便出现极显著的失眠。长期服用兴奋剂也会出现睡眠障碍。

3 促进老年病人睡眠的护理

3.1 非药物护理

3.1.1 调整睡眠环境

3.1.1.1 调整病房设施

病室空间应尽可能宽敞, 确保病人的隐私。窗户明亮便于病人眺望窗外的景色和天空, 使病人感到安稳;病室可安装空调, 进行空气交换,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床旁放置电视机, 病人想看时随时都能打开。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及规律的生活对病人夜间的睡眠是极其重要的。同时, 护士应注意保持病人床单元清洁、干燥, 使用通气性能良好的充气枕、柔软且贴身的毛巾被或羽毛被, 以增进病人舒适, 利于睡眠。

3.1.1.2 调整病房环境

减少干扰, 控制噪声是有效促进睡眠的方法。为避免噪声可使用拉门, 开关省力、夜间巡视病人时也不会因门响而影响病人睡眠, 关闭不使用的机器, 应用无声报警装置等以降低噪声;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尽量安排在白天, 避免不必要的打扰;护士穿软底鞋, 避免脚步声影响病人睡眠;对打鼾病人给予必要的关心或搬到单人间;夜间应开地灯, 调弱照明灯的亮度, 护士巡视时的灯光避免直射病人的面部, 以免影响病人持续良好的睡眠[2,3]。

3.1.2 心理护理

3.1.2.1 心理开导法

多与病人交谈,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等内容, 观察其心理变化, 给予心理支持, 针对性给予开导, 说明良好的心态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减轻焦虑, 保证良好的睡眠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1.2.2 暗示诱导法

通过语言暗示使病人清除杂念, 让病人听喜欢听的音乐, 因音乐可解脱病人现实的社会压力, 并可成为一种和谐的催眠曲, 或心中重复数数使其转移注意力, 全身进入半放松状态而达到安静易睡眠的状态。

3.1.2.3 睡前静坐放松法

临睡前让病人坐在椅子上或床上, 两手掌自然放在两膝上, 闭目养神, 注意力集中在两脚心上, 均匀而平缓的呼吸3 min~4 min, 然后缓慢睁开双眼, 全身放松, 此法可使病人摒除杂念, 消除紧张心理, 达到调身、调心的效果。

3.1.2.4 经验传授法

让已取得良好睡眠效果的病人现身说法, 传授自己的经验, 如消除依赖药物睡眠的心理, 睡眠时间安排在晚上22:00左右, 睡前用热水泡脚20 min并按摩脚底, 或用梳子从前额发际向后反复梳头30次, 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肌肉放松而易入睡, 睡前忌饮浓茶、咖啡等, 可饮1杯热牛奶, 因牛奶有镇静安神作用。

3.2 药物使用的护理

对于睡眠障碍病人的护理, 除了进行环境、身体和心理因素的护理外, 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仍是解决睡眠障碍的最佳方法, 需要很好掌握睡眠药物的药性, 正确使用, 以提高药物的有效率, 对服用促进睡眠药物的病人, 一般15 min~60 min发生药效, 护士应细心观察病人是否睡着, 中途有无觉醒, 次晨觉醒有无困倦、恍然等情况, 为睡眠障碍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4 小结

对80例有睡眠障碍的老年病人,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针对性护理措施,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通过观察发现, 睡眠质量好者住院时间短、治疗效果好, 充分证明了充足的睡眠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雷, 刘化侠.住院老年病人睡眠状况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6, 20 (5A) :1137-1138.

[2]赖文娟, 刘雪琴.老年病人睡眠状况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8A) :1987-1989.

上一篇:社会因素剖宫产下一篇: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