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犯罪原因

2024-08-22

老年人犯罪原因(共12篇)

老年人犯罪原因 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仅直接影响社会法制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也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重大问题。

一、家庭原因:家庭教育不当, 欠保护与过度保护并存, 不良保护普遍

不良的家庭环境导致未成年人犯下不可弥补的罪刑, 是近年来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突出原因。这些不良的家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结构有缺陷, 主要指婚姻存在问题的家庭。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三是留守儿童家庭。这样, 一方面使未成年人缺乏应有的父母的教育和关怀, 很难形成对社会现象正确理智的判断, 另一方面爷爷奶奶们多数不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他们只一味溺爱, 导致现在好多未成年人形成自私、任性、无法无天的错误心理和思想。家庭结构的缺陷、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监管与关爱等因素, 都很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畸形心理和人格缺陷, 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失衡, 重视智育, 忽视德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现在学校教育存在一些缺陷, 这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未成年人在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 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和培养, 很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导致他们对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免疫力”很低。

另外, 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恶劣, 干扰学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和学习秩序。许多中小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电脑游戏厅、卡拉OK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成长的东西。

三、网络影响:网络文化失控

沉溺于网络是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是双刃剑, 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包罗万象的网络有很多不良的文化泛滥, 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网站、网络游戏、网络电影等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可小视的腐蚀作用。未成年人正处于求知和学习的阶段, 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难免会出现无知的模仿, 久而久之, 很容易冲动、残忍、好斗, 沉迷于虚拟世界恶劣的性格和习惯, 影响其生活社交中的行为, 终获违法犯罪恶果。

四、不良群体交往的影响

一个人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群体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同龄群体间的交往。农村少数未成年同龄人因网络等原因聚集到一起, 受到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久而久之, 形成了不良群体,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并恶性发展。不良群体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种子”。

未成年人犯罪给社会、家庭和未成年人的成长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从分析其犯罪原因来看, 我们不得不重视农村未成年人的家庭培养、学校教育和网络控制。家长们要重视孩子们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 给予足够的关怀, 做到生有所养, 养有所教, 让他们减少走下坡路的可能性。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 教师要加强网络管理的监督, 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利用网络学习, 健康成长。

老年人犯罪原因 篇2

4邵磊:《略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及司法对策》,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76页未成年犯罪原因研究 何旭峰 南昌大学 2010 12月 24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山东大学 陈琛 2007年10月 30页

7论未成年人犯罪与预防 孙磊 2009,10月 吉大 8页

8张克锋:《家庭与青少年犯罪》,广东社会科学,200年第3期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探析 兰大 刘锐填 2008年六月 27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类型多元化,犯罪数量不断增加,这与社会原因有重大关系。人是社会的人,同时人又改造社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并接受了社会上存在的反社会的行为思想、模式和现象的结果就会构成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很容易受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研究,探求社会机体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深化关于犯罪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好的揭示犯罪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1)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乃至为整个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理论根据。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一)对低俗文化缺乏严格的管理

对低俗文化缺乏严格的管理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原因也是直接诱因。“近年来,社会上宣扬腐朽文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黄色淫秽书刊、音像制品肆意泛滥,暴力、恐怖、色情影视镜头比比皆是。”

(2)社会上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娱乐场所严重不足,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网吧、歌舞厅、台球室等场所星罗棋布,其中,属于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为数不少。

首先,黄色网站、色情书刊黄色光盘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危害。“色情文化的污染很容易使一些不良少年为追求性刺激而不择手段,诱发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性犯罪”(3)。根据某少管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其中72%的人曾看过黄色录像、淫秽书刊,其中有近30%的人是看完这些影视书刊后按捺不住冲动直接导致犯罪的。”(4)其次,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火爆刺激的内容模糊了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能力,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很容易诱发犯罪动机。最后,犯罪亚文化,对未成年人更是毒害至深。曾经风靡一时的郑伊健版地《古惑仔》系列港片,成就了大批的未成年古惑仔。

对低俗文化缺乏严格管理主要造成了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和暴力犯罪。

(二)腐朽思想的侵入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社会迅速发展,同时西方的腐朽思想也一同侵入,再加上中国古代封建落后的腐朽思想的传承,未成年人被腐朽思想侵蚀。腐朽思想在未成年人中的表现就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生苦短、享乐及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未成年人喜欢赌博、早恋、互相攀比、腐败等,于是未成年人学会了挥霍金钱。“当家里经济条件所限或者受到父母限制外,以至于不择手段获取金钱和财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虚荣心受到满足后,就会更加变本加厉挥霍金钱财物、然后再想方设法获取财物、再挥霍,如此恶性循环,最后走上犯罪道路。”(5)这是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等侵犯财产犯罪增加的原因。

(三)对大量辍学、待业在家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教育与管理

对大量辍学、待业在家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教育与管理,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很多贫困地方还达不到义务教育的标准,很多未成年人辍学、待业。这些人文化低、年龄小,适合他们的做的工作很少,他们经常三五成群的无所事事,加上社会疏忽了对他们的管理,这部分人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南方周末》调查报道,我国目前大量的辍学、待业在家的青少年已经成为继下岗职工后的第二大失业群体。这些无所事事的青少年,父母白天上班管不到,街道、村居委会又无专人对他们进行管理。在此情况下,有些未成年人行动自由散漫,天天东游西荡,一遇可乘之机,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合理

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目前社会处在转型期,虽然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法律仍然存在很多漏洞,这造就了一批一夜暴富的人,企业家原罪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80%的财富集中在20%手中,公平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的焦点。“部分处于劣势

地位的家庭社会地位下降、生活困难,家庭经济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使家庭对青少年的保护减弱甚至丧失。与此同时,贫富悬殊强化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增加了部分青少年非法追求财富和仇视社会的心理。”(6)

(五)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

近几年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犯罪团伙千方百计诱骗、教唆、和威胁未成年人犯罪,把未成年人“拖下水”,社会治安不好,造成未成年人缺乏社会安全感。”(7)

(六)社会对未成年人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

我国虽然针对未成年人立了不少法律,也加入了国际公约,但是社会对未成年人还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比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这些农民工子女易受家庭、社会不良行为感染的几率增大”现在社会对这部分人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社会应当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积极保护、引导和有效管理青少年。

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

首先,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有关各部门应紧密配合,依法整顿和严格管理各种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剔除其中不健康的因素,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通过大众媒体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制造出一大批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占领青少年精神食粮阵地,杜绝社会丑恶现象在未成年人身上滋生和蔓延。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根据现代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理论,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不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同时可以降低司法成本。“可以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可以开辟咨询热线,解答家长提出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难,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帮助家长扮好父母的角色”。(8)也可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使具有相同爱好的未成年人相互影响,通过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来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还可以建立社区青少年心理救援机制。如聘请专家经常举办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设立青少年生理、心理辅导室,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抑制社会不安定因素和一些违法犯罪苗头。

再次,要落实措施,做好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社区、各单位要适时开展调查摸底,将有失足青少年纳入管理视线,以切实的关爱、关怀感化他们,做好预防工作,使全社会构建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防范网络。

最后,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尤其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9)

结语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相当普遍,社会原因只是促使其犯罪的一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家庭原因也影响着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相互结合,才能构筑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体系。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的研究 篇3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原因

现阶段,产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原因是我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各种消极因素的综合作用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私有性质的经济成分存在,必然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的私有观念和惟利是图的思想,成为诱发和导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所有这些矛盾冲突和不良影响,同样也会感染那些年幼无知,极易被侵蚀的未成年人,使他们从小形成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惟利是图的不良思想意识。一旦这种意识得到膨胀,就有可能使未成年人滑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泥潭,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政治原因

我国现行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以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无不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现实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未成年人从小就树立了“关系第一”,“权力重要”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而厌学、厌教。同时,西方反华势力正加紧利用我国的改革开放机会,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渗透,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来诱惑、腐蚀未成年人,造成部分未成年人思想上的混乱,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社会原因

社会就业的压力,农村经济的萧条,如果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置,农村经济不能有所改善,就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滋生和增长。从法制上讲,虽然我国目前也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但贯彻落实的情况仍不尽人意,法律的可操作性也值得探讨。笔者曾询问过一名农村中小学校的校长,是否宣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他竟回答说“不知道”。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受到过法制教育,没有一丁点法律意识,则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不是偶然。

(四)思想文化原因

市场经济是发展了,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却放松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导致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东西层出不穷,黄、赌、毒、色情的宣扬也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而未成年人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弱,生活在这种复杂的文化氛围里,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困惑就在所难免,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远离违法犯罪极其不利。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具体原因

(一)个体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体与智力发育的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性到独立性的发展阶段,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挑战的时期。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意志和情绪、情感之间的矛盾,都表现得比较突出。在这一时期,一旦有外来不良因素的侵蚀,极易使一些未成年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障碍,从而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根据诸多案例调查分析可见,有5种心理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1、冲动心理。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极易冲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违法犯罪少年都是在冲动心理支配下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为冲动心理决定了他们的犯罪动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多是临时起意,少有预谋。

2、模仿心理。未成年人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这是有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决定的,他们对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缺乏思维批判能力,因此常会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一些作案形式或作案情节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3、虚荣心理。一些未成年人不对学业刻苦用功,而是追求时髦,盲目攀比,产生极强的虚荣心理,对于一些家境不好,自己又无正当收入的未成年人来说,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侵财方面的原因。

4、逆反心理。当父母、教师采取简单压制或粗暴的方式教育未成年人时,会使一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上歧途。

5、补偿心理。生活在从小缺少父爱或母爱,或因父母感情破裂而离异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因为自己被当成“出气筒”、“多余的人”,久而久之,导致这些未成年人心理扭曲,产生强烈的补偿愿望,男性未成年人因此往往广交朋友,与有劣迹的人混在一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学校,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会使未成年人在甜蜜幸福中健康成长,再加上正确的家庭教育,生活在这样家庭的未成年人便会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而现实却是千差万别的。

1、结构破裂型与心理破裂型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导致家庭破裂的原因很多,如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死亡、分居、离婚、长期入狱等等,以导致无法给未成年人正常的家庭亲情和爱护及家庭教育,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遭受创伤,他们的性格、道德观念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干扰而形成扭曲变态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心理破裂型家庭是指父母经常争吵,其外型完整而实质上已破裂的家庭。在这种争吵、对骂、充满紧张冲突气氛中成长的未成年人,更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不当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第一类,是娇纵溺爱型。在家庭中父母过分的迁就溺爱,一味地满足其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养成孩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娇纵溺爱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易导致违法犯罪。

第二类,粗暴生硬型。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又缺乏科学化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恨铁不成钢”,采用粗暴方法对待子女,使未成年人身心遭受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增大了与父母的心理隔阂,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去寻找同情和温暖,从而增大了走上犯罪道路的机会。

第三类,放弃教育型。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这种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通,但在城市也逐渐出现,主要是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受市场经济的竞争影响,失业现象严重,父母为严重的生活问题所迫而忽视了对子女教育;在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只留下老人和儿童,这对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

第四类,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的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现实中家庭的不良氛围千差万别,有赌博型、盗窃型,甚至还有从事性交易的家庭,有的家庭虽然没有以上恶习,但父母私生活不避未成年人,同样也会引起未成年人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有统计显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其近亲属有犯罪现象的竟高达50%。

(三)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1、学校在执行教育方针上有偏差,重德轻智,教书与育人脱节。近年来,一些学校重视智力教育,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只教书不育人,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思想品德和法制课,即使是开设,也是流于形式,教学枯燥无味,不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无论是文化成绩好的,还是文化成绩差的,都容易被社会上的消极因素所影响、腐蚀,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一些地区在教学管理上,为了“先进”、“荣誉”和“职称”、“奖金”,片面追求优秀率、升学率。学校分重点、非重点;班级分快班、慢班,学生分优等生、劣等生,使学校的教育重点放在少数“尖子生”、“苗子”上,致使差生特别是“双差生”自尊心受到损伤,甚至自卑自弃,破罐破摔。一些学校采取简单的办法,对双差生劝其退学,严重者勒令退学或径直开除,致使不少中小学生失学、辍学、逃学而流向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校的法制教育严重脱节,一旦发生事故则后悔莫及。

目前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智力的培养上,目的只为了升学率和学校的名气,对法制教育往往是一带而过,虽然课堂上的法制教育课是排列的,但往往又被其他主课程挤占,甚至是徒有虚名。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学校不重视家访工作,缺乏与家长稳固的联络渠道,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老师更多的做法,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向家长“告状”,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被未成年人接受,反而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过大,教学技术呆板,只注重灌输知识而没有趣味性,校内活动单调或根本没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致使未成年人对学校教育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弃学逃学,走上社会,成为违法犯罪分子拉拢的对象。

(四)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1、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惟利是图的思想,不仅严重地侵蚀着成年人,也波及到未成年人,穿讲名牌,吃讲高档,就连一次简单的生日晚会,也会花掉一个农民二年所不能挣到的财富。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索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生活在这样客观环境中的未成年人,由于自身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差,加上未成年人天然的模仿本性,极易使未成年人迷失方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娱乐场所严重不足,而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却得到了无限制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也毫无保留地冲击着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科技馆,无不在利益的驱动下,从新定位自己,以利益为己任,不再考虑其本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纷纷融入到金钱的拼搏战中,有的甚至蜕变成毒害未成年人的摇篮。我国适合未成年人活动的公益场所本来就不充足,有限的一点公益资源被挤占,使外在生长发育期的未成年人无处发泄旺盛的精力,而那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却恰好迎合了部分未成年人需求,从而一步步地迈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结交不良友伴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未成年人本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其意志又不坚定,辨别是非能力很低,如果所处的环境恶劣,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结交一批积极向上,道德品质高尚的同学和朋友,就会走上正路,反之,结交一批不三不四、品行不端的伙伴,他们就会臭味相投,自发地形成一种小社会环境或反社会性小群体,并排斥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观念,拒绝社会法律道德的约束,沿着不良的心理发展轨迹滑向违法犯罪的泥潭。

4、社会对未成年人教育管理上的漏洞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未成年人脱离学校、家庭的监控,融入社会之后,社会并未形成一种有效的教育、管理、控制未成年人活动的相应机制,即使有一些诸如“协会”、“中心”之类,也没有真正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五)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即使在偏僻的小山庄,也可以收看到卫星频道电视节目,也可以上互联网泡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科学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其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举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即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限制那些刺激性感或助长残暴性的出版刊物,以及电影、广告、广播。他们认为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首先是“家长责任”和“本人责任”,其次就是不良宣传的责任。为谋取高额利润的商业性不良宣传,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非常重要的线索。网络技术发展了,网吧遍地开,当一幕幕网吧悲剧过后,政府才采取一些限制措施。然而,黑心的经营者为了追逐利益却仍然是“照常”经营,惨剧也“照常”发生。

(六)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防范 篇4

在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 我们不难发现, 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很多共性的特征, 已经成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呈现低龄化

由于现在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增大增多, 孩子大多思想早熟, 但是又易冲动, 使得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学生, 并且有一些10多岁就犯罪的案例, 有调查显示, 目前犯罪的年龄起始 (最小年龄) 是10岁, 明显呈现出低龄化特点。

(二)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呈现团伙化

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候往往拉帮结派, 有时候他们把犯罪活动当作是帮派活动, 结伙作案以壮胆。比如轮奸幼女, 又比如团伙盗窃,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上网手头没钱了, 就集体去偷盗。又比如团伙抢劫, 他们一起购买了管制刀具等, 觉得自己很酷, 威胁他人给予财物。

(三)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呈现无因化或者动机怪异化

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大多是简单的, 大多是临时起意, 有一些仅仅是因为好奇, 有一些是因为称不上是原因的小口角而引发的。不像成人犯罪, 未成年犯罪蓄谋已久的犯罪毕竟还是少数。有时候他们甚至把犯罪当作是游戏, 也因此他们是无顾忌的, 胆大妄为。还有一些犯罪仅仅是受到网络引诱或者毒害而引发的。2015年1月6日, 少年陈某因为想被枪毙远离父母而强奸六岁女童。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一些是常人所理解不了的。

(四)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呈现手段残忍化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 开始有一些强奸、杀人的恶性案件产生, 他们手段异常残忍, 并且在恶性案件发生后, 他们竟然没有任何的罪恶感。有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的时候, 完全不考虑后果, 犯罪中无论被害人怎么苦苦哀求都不会对被害人产生同情怜悯, 有时候仅仅是强奸, 却因为怕被发现就将被害人捂死或者淹死甚至于活活打死, 死后还肢解尸体。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呈现出的多种特点, 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分析这些犯罪的原因, 从而更好的提出对策。我们不难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背后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家庭因素以及学校教育问题。未成年人犯罪,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教育、关爱的不足, 社会的引导不到位。未成年人犯罪从自身原因上来说, 毕竟未成年人年龄尚幼, 对于事情的认识能力有限, 易于冲动。从学校家庭角度来讲, 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多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 缺少家庭关爱。在未成年人犯罪者调查中, 我们会发现, 有很多是单亲, 有很多是留守儿童, 有很多已经辍学。从社会角度来讲, 现如今, 网络方便, 一些游戏、电影崇尚暴力, 社会大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 让他们有一些产生了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

(一) 加强社会环境引导

各级政府应当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高度重视, 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切实的监管好网络、影视剧等, 营造一个祥和、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在社会上宣传法律法规。

在社会上建立公益的心理辅导机构, 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进行正确疏导, 让未成年人有问题无法家庭解决的时候可以有情绪出口。

做好法律宣传, 让未成年人知法、懂法, 从而更好的守法。

(二) 加强学校教育引导

必须确保适龄儿童有学上, 做好九年义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重视育人, 首先是要将正确的人生观念教给孩子们, 让他们明辨是非, 心态平和。不能只是看成绩, 更要看人品。

(三) 加强家庭教育保护

其实, 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固然重大, 但是家庭, 对于孩子来说, 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家庭教育到位了, 家庭关怀做到了, 孩子的心灵才可能更加的美好。未成年人犯罪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爱, 而误入歧途。为人父母, 应该肩负起教育、保护、关怀的责任。让孩子们真正的在家的港湾里, 不逾矩。

四、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已经逐年增加, 必须予以重视。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已是国之大计, 十年育树, 百年育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要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努力.只有该监管的监管, 该教育的教育, 该关怀的关怀, 这些因素都到位了,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才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水清, 卞兆平, 王亚伟, 彭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公安大学学报, 1996.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 篇5

作者:郭玉萍

时间:2007-11-22 10:25: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找出未成年然犯罪的成因,进而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提供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部分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严峻现实。因此,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探寻未成年人犯罪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多个原因和怎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原因 预防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复杂,恶性案件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困扰各界部门的热点问题。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2006年钢城区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19人,全部为17岁。

(二)从犯罪手段看,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智能化。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交通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而且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如我院审理的刘峰盗窃案,17岁的刘峰预谋盗窃后,与被害人在饭店喝酒,其间刘峰偷偷溜到被害人家中实施盗窃,然后若无其事回去继续喝酒;还有一次,给一出租车司机打电话,谎称租车,让其到某处接人,趁该司机家中无人之际去盗窃。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根据我院近年来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中,抢劫罪居于首位,占到46.3%;盗窃占18.7%;故意伤害罪9%;此外还有寻衅滋事、纵火、敲诈勒索、绑架等。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从未成年人自身因素看,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较低。钢城区法院对2000年-2005年审结未成年人犯罪的143人中,90%以上仅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他们辍学步入社会后,由于没有技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无所事事,惹是生非。二是受腐朽思想影响。他们大多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妄想不劳而获,从而驱使他们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法制观念浅薄。未成年人大多没有受过普法教育,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加上自控能力差,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从家庭教育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亲家庭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单亲离异家庭,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由于单亲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二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对子女娇宠溺爱,有的对孩子简单粗暴,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三是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行为,给子女以不良暗示。由于孩子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从社会方面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中出现的某些拜金主义思潮,歪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二是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影视剧充满色情、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产生间接的教唆和潜移默化的犯罪诱导。如李某抢劫后供述,他的一些作案方法是从电视中学来的。还有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网吧,夜不归宿,没有钱了就去抢劫、盗窃,走上犯罪道路。三是缺乏有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机构。未成年人为弱势群体,当他们因种种原因失学和无法就业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使之处于“学校不管了、家庭管不了、社会没人管”的状态,使之成为违法犯罪的生力军。据统计,此类人员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80%以上。

(四)从学校教育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动辄把有轻微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推向社会。二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恶劣,干扰学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和学习秩序。学校应是“一片净土”,但部分地处县城乡镇的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许多中、小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电脑游戏厅、录像厅、桌球室、卡拉OK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使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

三、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因此,家庭、学校、政府机构等均应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工作。

首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遵循三项原则:

1.教育和保护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着眼点不是以打击来达到预防目的,而是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来达到预防目的,这是基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2.从小抓起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从小从早抓起,这样就能从小增强未成年人分辨是非的能力及对外界不良诱惑有较强的抵制力,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因上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诱因,从而体现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效能。3.及时的原则。一旦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是否及时预防和矫治,决定着是否把握住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佳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了“及时”这一时机,再进行预防和矫正,往往会事倍功半,并不易产生实效,对未成年人、对社会都将造成很深的负面影响。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遵循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原则。

其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法律教育。

1、学校要担负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座谈、培训等,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老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最大限度降低辍学率。

2、切实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学习工作。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专项调查,中学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及较了解的仅占27%.各级司法机关都应到未成年人犯罪集中的学校、厂矿、居民委员会及村民委员会创办法制教育基地,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

3、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并积极制发司法建议,建议社会有关部门堵塞工作漏洞,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如钢城区法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普法教育,通过开设各类青少年法制专题讲座、设立法律宣传栏、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长期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今年对7所中小学进行法律宣讲,受教育学生7000余人。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全面开展“父母与孩子同学法”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第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净化文化领域。环境能影响人、教育人和造就人,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是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之策。一要加强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当前,一些宣传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非法出版物沉渣泛起,极大地戕害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二要加强广播影视市场的监管。一些电视频道为提高收视率,经常播出一些有血腥、暴力、色情、凶杀、恐怖场景的故事片,这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三要加强对游戏娱乐市场的监管。一些游戏给广大未成年人极大的感官刺激,成了未成年人逃学游荡直至违法犯罪的精神寄居地。据调查,65.6%的人逃学后经常去游戏机房、录像室、歌舞厅等娱乐消遣场所。四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监管。2000 年9 月,武汉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网吧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网吧管理暂行办法》,并成立了国际互联网安全监察大队;2002 年9 月,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网吧管理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上海市为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于2002 年实施了“东方网点”工程,目前连锁网吧已达3000 多家。

当前,针对互联网络普及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要在网络管理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如针对网吧业主经营行为、未成年人上网、网络色情以及网络语言等一系列问题,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有关部门要共同开发建设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绿色网站,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办一些公益性网吧,组织力量研发适合广大未成年人参与的健康游戏软件,积极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帮教。

一要健全帮教和管理机构,正确对待违法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可塑性强。对待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要象父母对待孩子,医生对待病人,老师对待学生那样,做耐心细致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学校不得开除或变相开除犯罪的未成年学生,以便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措施。社会上对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罪犯应建立相应的帮教机构,对口管理。注重解决未成年人中“两劳”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认真执行“不歧视,给出路”的政策,巩固改造成果。

老年人犯罪原因 篇6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原因 预防对策

2009年1月,南明区人民检察院为适应办案需要,率先在全省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专门批捕、起诉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通过近两年对我院办理的案件的分析,笔者认为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

1、从犯罪人员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来看,以16、7岁男性青年为主,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80%左右,且团伙性犯罪居多。按照正常的生活轨迹,16、7岁本应是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的年龄,但因为高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有许多成绩不好的、或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从此走上社会,而年龄的幼小,劳动技能的缺失,使他们成为终日无所事事的闲散一族。他们长时间泡在网吧里,游戏厅里,而经济上的窘迫,使他们容易形成小的团伙想方设法找钱,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结伙犯罪。如在我市南明区二戈寨地区经常发生的在凌晨抢劫过路货车驾驶员的案件就是此类案件的代表。一帮16、7岁的青年,长期在网吧里出入,组成“狂傲帮”长期结伙寻衅滋事,没有钱的时候,就持自制的砍刀在凌晨抢劫过路的货车司机。

2、暴力型侵财案件居多。在我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抢劫案件占67%,在当中又有绝大多数是受网络游戏、港台大片的影响,都随身携带有刀具或持其他械具。尤其在酒后,容易冲动,在实施抢劫犯罪时,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人员受伤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如我院办理的张某等人抢劫案,张某伙同他人多次在本市持刀实施抢劫,在抢劫一人的摩托车时,冲上去不由分说,对着对方就是一刀,至对方因抢救无效死亡。从此看出,青少年群体心理和情绪不稳定,辨别力和判断力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走向极端,铸成大错。

3、同班同学因法律知识淡薄,不懂法,为了所谓的义气,相互影响,走上犯罪的情形较多。如我院办理的犯罪嫌疑人秦某、田某抢夺一案。秦某、田某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同学、好朋友,二人在高中阶段分开读书,秦某因家庭原因不愿回家,找到田某,提出到外面找钱,田某碍于情面答应秦某的要求,后二人在实施抢夺过程中被抓获。又如张某等人抢劫案,就是5名同班同学,因一人想要手机,邀约其他4名同学,大家答应帮忙到别的学校找人“洗手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法律常识一点不知,还有的人之前也曾经被抢,不但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甚至觉得这样做很好玩,很刺激。

4、外来人员聚居地的未成年人,因生存环境的相似容易聚集在一起,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如我院办理的范某等人抢劫案。范某等7人都是和家人一起居住在本市沙冲路一菜场内的出租房,父母忙于做小生意,疏于对子女的管教,范某等人长期无正当职业,无所事事,聚集在一起结伙抢劫犯罪似乎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5、因家庭原因,离家出走,到外面租房居住的未成年人日益增多,由于脱离家长的管教,结交不良朋友,加上没有正当的生活来源,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如我院办理的李某等人强奸、抢劫、故意伤害、强迫卖淫一案,李某系女性,17岁。案发前,李某与自己的男友长期在外租房居住,并通过网络等方式结识一些同样无所事事的青年,并提供房屋供这些人居住。某日,在此居住的几名男青年将二名女性强奸,李某在其中强行索要对方手机,并帮助联系他人准备强迫二名女性卖淫。本案中的李某,因父母离异,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开始吸食毒品,而母亲虽改嫁,又觉得对不起女儿,于是对女儿百依百顺,过分迁就,对孩子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给予满足,过早地在李某心灵里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致使李某长期与一帮17、8岁的男青年混在一起,成为帮凶。

二、预防对策

1、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从他降生之时起,都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他们最初的老师,正是父母们不同的言传身教,使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我院办理案件过程中,通知家长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时,通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家这个儿子平时在家很乖,学习成绩也还好,从来不出去惹事,都是别的坏小孩带坏了他。从这一些话,可以看出我们的一些家长一方面对孩子平时表现不了解,更不知道孩子心中的想法,对孩子一味偏袒,另一方面,没有认真反省自己的过错,把责任推给别人。还有一些父母,不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不注意身边的小事,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2、强化学校的法制教育课。邓小平说过:“加强法治重要的是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要从娃娃做起。”我们现在的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法制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一般是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全校学生集体上一堂法制课,然后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代替法制教育,有负责的老师也会在平时提醒一下:这个事干不得。可以想象,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会有多少,到底什么事干得,什么事干不得,概念是模糊的。

3、加强对16、17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要让这一部分孩子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为他们提供谋生的手段,是他们一方面“有事可干”,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4、社区、居委会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对出租房的管理。在入户调查的时候,了解一下这些人员的思想状况,不定期地召集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和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老年人犯罪原因 篇7

一.家庭原因分析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如何, 直接决定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 家庭教育的好坏, 父母道德品质的优劣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对子女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和行为举止都有极大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 是导致未成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其中又包括了许多家庭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和一些特殊的家庭情况, 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 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

(1) 家长们重视孩子的智力而忽视了教育。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 过分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正是出于这种心理, 只要孩子学习好, 平时犯点小错误, 家长都可以视而不见。孩子上网, 玩游戏, 只要不影响学习, 家长也不干预。正是这种纵容, 使许多孩子道德感低下, 没什么是非对错观念,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2) 家长们重视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孩子心理的需要。现在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对于家中唯一的孩子, 家长都愿意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家长们每天忙着上班赚钱, 无暇顾及孩子。认为只要给他足够的钱, 吃好穿暖就行了。孩子与父母很少沟通, 他们对于父母的感情也相当冷漠。而他们在网上可以痛快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而且在网上的同龄人很容易引起共鸣。在这样感情缺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未成年人, 最容易沉迷于网络, 最终在网络中迷失。

2. 不正常家庭模式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1) 残缺不完整家庭。这样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很多的关心, 孩子往往会产生深刻的情绪障碍, 自我封闭, 悲观失望, 嫉妒他人, 不满现实, 形成一种反社会心理, 极易引发犯罪。尤其是与网络接触后, 容易对网络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沉迷于网络, 家人却对其不管不问, 最终因无钱消费或者被坏人诱骗等原因走上犯罪道路。

(2) 溺爱纵容型家庭。

(3) 父母素质偏低型家庭或者暴力型家庭。

(4) 父母外出型家庭。这样的案例很多, 根据湖南省委等部门对湖南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未成年犯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18岁以下未成年犯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接近40%, 而16岁以下的比例高达50%, 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学校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除了家庭, 最多的时间是呆在学校, 而学校本身就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监管教育的地方, 许多未成年人迷恋网络, 逃学甚至辍学在外面游荡, 最终卷入犯罪, 伤害别人或被伤害, 学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学校普遍实行的偏重智力教育轻德育的做法。其次, 有些学校盲目扩大规模, 师资缺乏, 疏于管理。再次, 学校对未成年人沉溺网络的忽视。

三.社会原因分析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 未成年人还都处于被保护的状态, 有人看管, 但他们一旦流入社会, 复杂的社会环境比相对单一的学校家庭都有着更多的诱惑, 尤其是复杂的网络环境是促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重要原因。

1.黑网吧对未成年人的毒害。黑网吧在利益的驱动下, 根本无视未成年人的保护, 只要出钱, 谁都能进入, 充斥着色情暴力内容的游戏电影随处可见, 这让许多少年深受毒害。南昌一名沉迷网络游戏的高三学生在2002年4月17日在网吧玩游戏时因心理过度紧张激动而猝死。这位叫俞斌的孩子一连几十天背着书包去网吧打《传奇》, 老板竟然没有问过一句。

2.网络空间还涌流着大量不健康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丰富, 其中也包括了许多不健康的信息, 或者是许多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信息。其中对未成年人毒害最深的是黄色网站, 许多青春期的孩子看了以后, 想入非非, 很容易堕落甚至犯罪。

四.未成年人自身特点分析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原因都只是外部因素, 是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外部诱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是由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未成年人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网络这种新鲜事物, 他们一旦接触, 就好像打开了一面窗, 那里面有几乎所有他们好奇想知道的东西, 也正是这种好奇心, 很可能会害了一些未成年人, 对于在网络上接触的新鲜事物, 他们都忍不住想在现实生活中尝试.

2.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有限。首先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模糊, 许多未成年人往往很难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 只知道违法行为是不好或不道德的, 把违法行为误认为是一般的不良行为。其次, 对自己行为后果认识模糊。

3. 未成年人极易受到各种诱惑。

正是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比较有限的认知能力这一矛盾, 未成年人也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 上当受骗或者被人利用。网络上许多信息是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 这些信息不经过滤地直接传递到未成年人那里, 给未成年人造成了很大的刺激。其中影响毒害最深的就是黄色网站。

4. 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差。

未成年人心理生理都没有发育成熟, 他们思维活跃, 精力旺盛, 但是易冲动, 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差。一旦他们上网成瘾, 就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犯罪。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 未成年人的现状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网络成瘾, 因网络犯罪是他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弊病。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 引导他们正常使用网络这个便捷的工具, 努力在网络和现实中都能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适合的成长空间, 让未成年人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9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好公布, 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2]于志刚, 《计算机犯罪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3]关颍,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 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 篇8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 一) 个体方面的因素。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 个人意识增强, 心理构成易变, 感知表象化,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他们的模仿性、好奇心、虚荣心都很强, 极易沾染不良嗜好。多数涉案未成年人均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受教育程度低, 法律意识淡薄, 易在各种因素的夹击下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 二) 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监督管理的缺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约60% 的失足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留守家庭、暴力家庭和贫困家庭等问题家庭。在该几类家庭中, 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 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 致使这些未成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上的缺陷或是心理上的我畸变。加之学校重智慧、轻德育的应试教育模式, 使得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关心的情况下, 最终脱离学校, 流向社会, 逐步滑向犯罪深渊。

( 三)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综合治理职能欠缺, 对不良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不足, 治理整顿措施不到位, 文化市场特别是网络文化缺乏监管, 充斥着大量涉及色情、暴力的网络产品、影视作品, 极大地冲击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未成年人对于社会环境中的不健康因素抵御能力较差, 沉溺于网吧、舞厅等娱乐场所, 这些地方也往往成为未成年人滋生犯罪的温床。

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

作为国家寄予未来和希望的特殊群体, 未成年人是否健康成长, 能否有效地预防和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家庭的和谐, 更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任重道远。

( 一) 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校园为预防重点, 开展“检校共建活动”, 建立青少年维权岗实践基地, 选派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担任法制副校长、德育导师, 通过举行法制讲座、组织模拟法庭、召开法律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活动,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 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学习; 组建法制宣讲团, 开展大型户外宣传活动, 发放知识手册, 向未成年人宣传法律知识, 加强法制观念, 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能力; 通过开通未成年人维权热线、检察微博、公众微信号等渠道发布信息, 让广大未成年人能够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和影响, 防范侵害、远离犯罪。

( 二) 积极促进完善未成年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治安, 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诱因, 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针对办案中发现的未成年人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时发出检察建议, 提出纠正措施, 促进相关部门规范文化娱乐场所, 加大打击宣传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的书刊和影像制品, 拒绝黄、赌、毒对未成年人的侵蚀; 整治校园、社区周边环境, 配合相关单位对学校、社区周边环境, 尤其是网吧和游戏室等场所进行执法检查, 摸排不安全线索, 减少不安全因素, 预防未成年犯罪; 加强留守、闲散、流动、刑释解教、服刑在教人员子女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保护,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 三) 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慎重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是要严把审查批捕关, 对可捕可不捕的坚决作不批捕决定, 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 二是严把审查起诉关, 正确适用法律, 在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同时, 也能够对未成年人起教育作用, 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严把审判监督关。对于可判处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人被告人, 主动建议法院适用缓刑, 给其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四是打击与预防并重, 对于那些社会危害大、犯罪情节恶劣的未成年被告人, 决不袒护, 通过打击犯罪, 依法遏制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上升势头, 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

( 四) 健全个性化帮教矫正, 实行司法预防, 促使失足未成年人尽快回归社会。对已走上犯罪道路的失足未成年人, 检察机关应把工作重心向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教矫正转移, 不断发掘和完善帮教机制。根据不同的案件性质、个人性格特点, 对症下药, 确保办理的每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取得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被判缓刑、刑罚执行完毕以及不捕、不诉的未成年人, 建立跟踪帮教档案, 积极开展回访、考察, 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 确保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防止再犯。同时, 还应将检察职能与社会矫正机制对接, 在涉案未成年人居住地设置帮教机构, 落实帮教措施, 积极帮助不起诉、免除刑事处分和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愁容教育或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的复学、升学、就业, 使其自我悔悟改造后能够自食其力, 促其正常回归社会。

摘要:近年来,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突出, 如何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并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已成为当前一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关注点。本文就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展开分析, 并就如何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略陈孔见。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旭.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6) .

老年人犯罪原因 篇9

(一)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未成年人是个特殊群体, 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塑性强。由于生理、心理均未成熟, 情绪、情感也很不稳定。常常表现为一点小事而激动, 往往由于盲目的狂热或一时冲动而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情、甚至触犯法律。

1.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不平衡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使未成年人生理发育早熟, 但心理发育却并未成熟, 心理、思想和情绪均处在不稳定状态, 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判断真伪的能力差, 看问题偏激, 易冲动, 好奇心强, 自我控制能力差, 极易受外界不良影响, 导致走上犯罪。

2. 家庭的影响

首先, 父母的溺爱。有些父母过份溺爱自己的子女, 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 迁就放纵, 百依百顺, 一味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其自私自利、骄横任性、等不良行为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甚至袒护包庇、放任纵容, 使孩子走上了邪路。其次,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苛刻, 采取训斥、谩骂或棍棒等手段来教育孩子, 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伤害孩子的人格, 使孩子自暴自弃, 产生厌学情绪, 有的甚至辍学流入社会。再次, 家长放任自流。一些家长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 疏于对子女的管理教育, 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不闻不问, 这种情况在农村和单亲家庭中普遍存在, 孩子由于长其缺乏正确引导和管教, 因而容易在社会上结交一些品质不良的朋友, 染上一些恶习, 如打架斗殴, 迷恋网吧, 夜不归宿, 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色情、暴力等文化产品, 严重影响了一些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为了个人享乐, 不择手段弄钱, 将盗窃、抢劫作案作为获取钱材的手段, 来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 错误的消费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使一些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据调查, 有三分之一的未成年罪犯每天花费几十元以上。

4. 学校忽视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长期以来, 学生考试分数的多少, 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而学校升学率高低则成为判断学校优劣的重要法码。所以, 过分追求升学率, 导致众多的学校只抓学习成绩, 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 出现了德与智的失衡, 有的学校和老师把精力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 忽视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培养, 甚至对他们持歧视态度, 致使这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迟到、早退、旷课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一些人流入社会, 滑入犯罪的泥潭。

(二) 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至关重要, 决定和影响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和发展;学校更应担当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责职, 全方位开展有效的德肓教育和法制教育;社会应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健康有利的环境。

1.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正确引导孩子

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就是家庭,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孩子的性格发展, 品质塑造, 智力开发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如果家庭健全, 关系和睦, 行为文明, 就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相反, 家庭残缺, 父母关系破裂, 家长行为粗鲁等都会影响子女健康成长, 使孩子产生不良习惯, 甚至发展到走上犯罪道路。据有关专家调查, 由于受家长影响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占犯罪总数的44.3%。因此, 家长一定要以模范的行动、高尚的情操引导好未成年人远离陋习, 促使末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形成。

2. 加强法制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承载着社会和家长的重托。未成年人应当在学校受到良好的、系统的教育, 老师不仅要传授孩子们知识, 还要教会他们做人, 对他们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制观念。比如在课程设置中加大法律课程教育课时, 开展以相关法律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 请相关法律工作者做法制讲座, 通过黑板报、广播站、橱窗等宣传工具展播具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犯罪实例, 通过法理知识的讲授和实例教育,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法律的庄严神圣不可侵犯性, 从而达到大家自觉用法来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

3. 净化社会风气, 加强对精神产品的监管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充斥社会, 各种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的读物、音像制品, 不健康的广播、电影、电视据以及互联网的不健康内容等, 严重毒害未成年人。政府相关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利用法律和法规来监管精神产品, 查封以盈利为目的、内容低俗的各种出版物、音像制品, 严厉打击黄、赌、毒, 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抢劫、偷盗、打架斗殴等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同时, 利用各种传媒, 大力弘扬社会公德, 引导末成年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 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 《刑法》, 《刑事诉讼法》, 《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 让末成年人知法懂法。另外, 青少年工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对末成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技术教育, 让他们在受教育中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到科学知识, 从而增强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4. 加强自身修养, 防微杜渐

日常学习生活中, 末成年人要树立法制意识, 遵守校规校纪, 要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要勤俭朴素, 切忌攀比。要努力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和热爱集体, 关心他人, 团结进取的优秀品德。要继承尊敬父母, 尊敬老师, 礼貌待人的优良传统, 努力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交友过程中, 一定擦亮眼睛, 切忌与不诚实的人为武, 要交待人真诚、积极向上的朋友, 这样才能互相促进, 互相提高。在参与社会活动时, 一定要心态健康, 目的明确, 绝不能做违反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以及社会公德的事。特别要强调, 应严格遵守末成年人不得进网吧的规定, 有数据表明, 网吧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末成年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修养, 检点自己的言行, 增强法制意识, 才能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总之, 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家庭、学校、社会都担负着重要职责, 缺一不可。三者之间须相互配合, 共同努力, 方能取得实效。未成年人自身一定要增强法制意识, 面对问题, 冷静思考, 做一名知行合一、行为高尚的人。

摘要:当前,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文章指出家长必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当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而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社会则应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

老年人犯罪原因 篇10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探析

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分析主要从其年龄和身份、对象和手段、目的和性质等方面加以分析。下面, 我们就这几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

(一)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特点和身份特点

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增加, 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呈现低龄化的犯罪特点。年龄由以前的17周岁、16周岁、15周岁为多逐渐转变为15周岁和14周岁也逐渐涉及违法犯罪。同时, 我国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为父母离异者、留守儿童、成绩过差者和由于种种原因辍学者。

(二)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对象特点和手段特点

我国未成年人在违法犯罪时针对的多半是在校学生, 这也是由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决定的。由于他们本身年龄就小, 在实施违法犯罪的过程中大多针对更弱小的群体入手, 也就是在校的学生。其次, 我国未成年人在违法犯罪过程中以暴力事件为主, 故意杀人、故意抢劫现象屡见不鲜, 犯罪过程中不计后果, 犯罪手段尤为残忍。

(三)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特点和性质特点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以打击报复和抢劫钱财为主。为满足其某方面的心理不平衡, 未成年人容易夸大事件的严重性, 采取极端手段进行打击报复。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为满足其日渐增长的虚荣心和物质欲, 故意抢劫, 团伙作案。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既包括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也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我国法制建设不足的原因。下面, 我们就针对这些原因分别展开论述:

(一)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大体包含四个方面:首先, 由于未成年人年龄较小, 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其次,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未成年人生理发展速度快, 心理发展却仍旧缓慢, 导致两方面的矛盾冲突。第三, 未成年人之间攀比之风兴盛, 其心理需要与物质满足之间存在矛盾。最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无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 造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

造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有三:第一, 由于父母离异, 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心理扭曲;第二,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看孩子, 孩子交由老人代管, 造成留守儿童任意发展, 缺乏必要的管束;第三, 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极低, 缺乏正确的管教理念, 信奉“拳棒之下出孝子”, 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 造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原因

学校管理不当是造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首先, 由于素质教育实施力度不足, 部分学校仍旧推行应试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便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其次, 大班教学导致老师无法及时注意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变化, 进而不能及时避免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 造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造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 社会攀比之风盛行, 导致未成年人物质欲的增强, 促使其抢劫行为的发生。其次, 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极差, 社会垃圾信息的传播将导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 造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原因

我国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刑事司法制度很不健全:首先, 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管理流于形式;其次, 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管理缺乏可操作性;再次, 纠正方式过于单一, 无法起到教化的作用;最后, 事后处理, 达不到事前预防的效果。

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研究

针对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减少其违法犯罪现象。

(一) 不断优化家庭环境,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要优化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首先就要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要提升父母的文化道德水平,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二) 不断优化学校环境, 发挥学校教育合力

要发挥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教育的作用, 就要转变学校教育的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育和法制教育, 提高其法制观念。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不断挖掘其其他方面的优势, 做到同等对待, 各有所长, 保持学生心理平衡。

(三) 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创新我国未成年人的成长氛围

要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就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 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 还要加强政府对网上不良信息的整顿力度, 在全社会树立少攀比、讲文明、懂礼貌的新风。

(四) 不断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制度, 加强监管, 实施教化

要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制度, 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举措, 预防于未然, 集纠错与教化于一体, 切实起到法制监管与教化的作用, 促进我国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点的分析, 分别找出其犯罪原因, 进而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刑事司法制度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加强监管, 促进我国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兰蓉.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1) .

[2]蒙喜展.浅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8) .

论老年人犯罪的司法困境 篇11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58-01

受尊老的传统思想影响,老年人犯罪有别于其他年龄群体所实施的犯罪,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无论是故意犯罪抑或是过失犯罪,依旧要受刑法的惩罚,以实现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但又应当考虑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特殊,给予法律上的宽宥。《刑法修正案八》在第十七条后增加一条: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第四十九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这些条款便是针对老年人犯罪而设,彰显了刑法的人文关怀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刑罚轻缓化。

一、老年人犯罪的司法现状

(一)老年人罪犯大多是待子女成家后独居的生活状态,受城市化的浪潮影响,年轻人去城市打工,常年不在家乡,因而老年人得不到生活上、心理上的照顾,时间长久,容易滋生犯罪的念头。

(二)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老,一般很少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暴力型犯罪,多将其侵害对象转向反抗能力较弱的群体,如儿童、妇女甚至残疾人。

(三)老年男性的犯罪人数多于老年女性的犯罪人数,而且相对应的犯罪类型也呈现多样化。老年女性所实施的犯罪多为故意伤害罪、盗窃罪、诈骗罪、非法经营罪以及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而老年男性的犯罪纷繁复杂,既包括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强奸、猥亵儿童侵犯人身的犯罪,又包括盗窃、职务侵占侵犯财产的犯罪,以及赌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盗伐、滥伐林木罪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甚至贪污罪[1]。

(四)老年人多由于文化层次低,法律意识淡薄,在接受庭审的过程中,听不懂法官庭审的话语,受方言的限制,很难使庭审顺利进展。即便是作了判决,比如老年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且缓刑,在收到判决书的时候依旧认为是要去坐牢,不知道社区矫正的社会改造方法。

(五)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或者有些未尽到赡养的义务,老年人在犯罪后,经济赔偿能力很弱,自身没有生活来源,加之身体疾病的困扰,所以司法实践中老年人犯罪退赃退赔比较少,这一点也区别于未成年人犯罪,因未成年人有法定监护人,即便父母离婚,也应当履行监护的义务,而对比老年人,则缺少相应的强制法律救济。

二、老年人犯罪司法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老年人故意伤害案多源于邻里纠纷,因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从而导致双方矛头相向,在打斗的过程中,用农具(如锄头)或者木棍打伤对方,从而触犯法律。

(二)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布,在山区地段,既容易发生盗伐林木、滥伐林木的犯罪,又容易发生失火犯罪,对于田间杂草的不当烧毁没有控制火苗,继而烧毁了他人的林木资源。

(三)老年人将有限的生活补贴给予了子女,而自身生活消费又缺乏一定经济来源,在物价飞涨的今天,除过享有退休补贴的部分老人,没有相应福利保障的老人生活便陷入了艰难困境,加之自身身体机能的衰弱、各种各样疾病的花费,金钱问题便成为老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四)针对老年人退赃退赔少的分析,既由于实体法对老年人从宽处罚的制度支持,又由于老年人年龄大、身体差很难羁押的特点,故而老年人犯罪呈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有钱也不赔,不赔拿他没有办法。再者,老人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也就无法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导致执行困难的重要原因。

(五)犯罪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大多不高甚至文盲,这就造成了其实施了犯罪行为也不知道犯罪了,即违法性认识不足。例如,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犯罪人认为在自家门前屋后种植罂粟无可厚非,却不知种植过多已经触犯了刑法。

三、老年人犯罪的应对策略

老年人犯罪呈现出司法困境,亟待解决,但这又是一个需要投入更多关注的社会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在此,笔者仅从司法领域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有效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犯罪。

(一)积极发挥老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优势。在实践中老年人犯罪故意傷害、失火犯罪占比较多,如果老年人就造成的人身或者财产损失及时进行赔偿,获取被害人的谅解,积极促成刑事和解,那么对于老年人犯罪的量刑便是有所裨益。

(二)青少年有少年法庭,那么相对应的老年人犯罪应当考虑设置相应的老年法庭。将刑事案件作进一步的精细划分,培养专业审判老年人案件的法官,切实的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实现。

(三)在对老年人判处缓刑等非监禁刑的同时,应当做好相应的法律阐明工作,让法律意识浅薄的老年人明白具体的刑罚是什么,如何进行改造自己,以及对判决有意见可以依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诉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也需要和监督社区矫正的司法行政机关进行有效对接,及时通知被告人去司法局报到。

(四)加强老年人犯罪的法律援助。老年人迫于经济困难,主动请律师的比较少,而其自身又不懂法律,庭审过程中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也听不懂庭审专业话语,所以应当加强老年人的法律援助,让律师或者法律服务工作者作为有效的桥梁,既维护了老年人的权益,又提升了庭审的效率,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常山县人民法院刑庭2007-2016年判决

[2]周斌.老年人犯罪案上升内心孤独不懂法成主因[N].法制日报, 2011-08-10(5).

[3]郭晓红.老龄社会背景下老年犯罪的社会预防[J].武汉大学学报.

[4]曾璋勇,戴茂华. 试论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理由[J].法学视野,2011(7).

[5]王牧. 论刑罚轻缓化[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

[6]凌超.老年人犯罪轻刑化的非合理性和解决途径探索[J]. 法制与社会,2011(1)(下):96.

浅析老年人犯罪心理 篇12

对于多大年龄的人犯罪可以称之为老年人犯罪, 理论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严格地说, “老年人”不是一个刑法意义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7条对老年人犯罪做出了规定, 但是这个规定只是规定老年人年龄对其责任能力的影响, 而没有对老年人犯罪的具体概念做出规定。到底老年人犯罪的年龄起点是什么呢?德国著名犯罪学家施奈德、凯泽、阿尔布莱希特等人都把老年人犯罪的年龄界定在60周岁。而瑞士学者桑德巴最早总年龄结构来分析老年人犯罪, 把老年人的犯罪起点确定在50岁。各国的医学水平参差不齐, 挪威等国家也提出了67岁的方案, 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犯罪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我们可以在刑事法律没有做出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援引这条规定。

统观世界各国, 老年人犯罪的现象虽说普遍, 但是犯罪率也并不高, 美国的老年人犯罪率只有1.2%, 而在96年德国警方破获的老年犯罪嫌疑人113851人, 与全部的犯罪嫌疑人相比, 还不到四分之一。 (1) 而从犯罪手段上来看, 老年人犯罪既有暴力犯罪, 也有非暴力犯罪。对于暴力犯罪, 主要表现为性犯罪, 如抢夺、猥亵和一些流氓犯罪的犯罪, 其中强奸罪主要以强奸幼女的作案手法偏多, 而对于非暴力犯罪手段多以扒窃、诈骗为主, 这类犯罪主要表现为智能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老年人的阅历丰富, 财物犯罪有的时候不比亲力亲为, 而本身身体状况不如年轻人, 所以这类犯罪也表现为假手于人的时候也层出不穷。而从犯罪对象上看, 其主要为弱势群体, 所以老年人犯罪大多情况下都是小规模作案。

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探析

进入老龄阶段, 人在生理、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减退, 虽然有说“姜是老的辣”, 但是比起年轻人的精力十足, 老年人也不再耳聪目明, 即便他们在问题的思考上面比年轻人更高层次, 即使他们有比自己年轻的时候更深的城府, 由于生理因素的缺陷所致, 他们的思维也不再如同以前那般敏捷。笔者就试图从09年63期的《北京晚报》上对老年人性格的归纳来分析一下老年人的这个年龄段的所欲所求。

对于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的全部心理状况, 可以分为下面十中群体。其一是享受型。这类群体已是“看破红尘”, 对于晚年, 只想享受, 不想奉献。实际上这是相对较中庸的类型, 不会对整个社会和家庭产生正作用, 但最起码也不会对整个家庭拖后腿。第二种表现为贪婪型, 这类群体对身边的财物看得很重, 家人外人看来都是贪得无厌的。其实笔者看来其本身并不是单纯对物质的看重, 而只是对自己内心空虚的掩盖方式而已。第三种是虚无型, 这类群体和贪婪型笔者认为在心理的成因上是一致的, 不过后者是积极的摄取钱财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而前者是对身边的一切无所适从, 与世无争, 无所作为。第四种表现为保重型。这类群体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所以对余生也是得过且过, 不求对下一代能做出怎么样的贡献, 只想着消极的延年益寿, 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这类群体和享受型的群体都是对社会既没有危害也没有贡献的, 但享受型那一类群体在态度上明显比此类群体更积极向上。第五种类型表现为操劳型。这类群体年轻时就是家庭、工作单位的顶梁柱, 所以退休后有点闲得慌, 即使身边的人都视他们为身居二线的长辈, 但是这类群体仍然是“好为人师”, 担心家人和年轻同事的工作学习, 生怕年轻人出一点差错, 任何事情都想躬亲力行。第六种类型是表率型。这类群体与人为善, 虽然不能在劳动上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但是力求能在作风上给晚辈一个效仿的榜样, 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还会慷慨解囊, 不遗余力,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最积极也是晚辈最敬仰的类型。第七种是奋发型。这种类型与前一种类型都是积极的心态类型, 但是这一类型较前者稍逊之, 虽不是为难者解囊, 但是在这近黄昏的年代, 也不忘老骥伏枥的大志, 仍然发奋研究、学习、充实自己的晚年。第八种是绝望型, 这类群体对余生的希望全部破灭, 得过且过, 万事皆空, 只是在泪水和无助中打发日子。第九种是消遣型。这种类型表面上看上去是在享受生活, 不计较物质得失, 但是比起享受, 这类群体却不是太注重精神的调养, 虽清心寡欲, 知足常乐, 但是精神生活单调低级。最后一种是寄托型。这类群体可以描述为“人老了, 心也老了”, 对身边的事情毫无主见, 子女如何决定, 自己就如何跟风, 寄生苟安, 听天由命。

以上十种类型基本上可以概括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所有心理类型, 有的是积极的或者中庸的, 但有的消极心理若不注意自身的调养, 就可能慢慢恶化, 在原本不太良好的家庭环境下造成恶性循环, 演变为三种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态。第一就是无责型, 心态是上述心态中绝望型和寄托型的进一步恶化, 这两类群体对余生没有什么希望, 对生活也没有什么主见, 因此觉得自己早就退出了社会的舞台, 对家里的事情、社会的责任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倘若错交损友, 便会毫无主意, 近墨者黑。别人做大坏事, 自己就跟着做小坏事, 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以后的行为便是越来越离谱, 自己无法控制, 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第二种是嫉妒型, 这类心理类型是贪婪型的异化, 贪婪型的群体本身对钱财没有什么欲望, 笔者认为准确地说, 是一种“节癖”, 时常想着钱, 但是从来不去考虑钱该如何花, 攒钱只是成了自己的一种爱好。然而一旦发现身边的人“觊觎”自己的钱财, 哪怕是和自己最亲近的子女, 也会怀有疑心, 生怕他们对自己意图不轨, 所以对缺乏安全感, 长期以来对身边有钱的人有了防备心和嫉妒心, 先只是财富上的嫉妒, 后来就逐渐升级到社会地位以及各种综合方面的攀比, 使这种嫉妒的心理一发不可收拾, 诱发财产犯罪或者人身犯罪。第三种类型是自负型, 这种心理形态可以说是操劳型的一种变异。本身关心和照料晚辈不失为一件好事, 可是晚辈老觉得他们好心帮倒忙, 或者是心疼他们忙这忙那, 所以明里暗里地故意让老人家少办事。可越是这样, 就越是刺激了老年人的自卑感, 越没有之前长辈的威严, 就越是觉得整个家庭在抛弃他们, 这个社会在抛弃他们, 在大起大落的自卑和自负中, 他们决心报复家人和社会, 滑向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三、老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老年人是家庭的组成人员, 也是社会的细胞。上了一定年龄之后, 其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少数群体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虽然多是由于其本身内心的异化, 但是家庭和社会也难辞其咎。如果社会对老年人更多关爱, 或许老年人会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调养性情, 安度晚年。基于上面三种犯罪心理的阐述, 我先谈谈老年人对社会的不适应。老年人首先对退休是不适应的, 退休就等同于失业, 突如其来的退休使得老年人无所适从。其次因为退休也对生活方式变得不适应。退休使他们的生活丧失了重心, 特别是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上班族, 家庭活动让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 身子骨还算不错, 因而一些男性空虚无奈, 趁着自己精力尚未衰竭, 萌发了部分性犯罪的作案动机, 比如有些男性直接通过网络或者朋友介绍找到卖淫点, 故意找到幼女, 对其嫖宿来慰藉自己内心的空虚。再次是他们对现在的经济条件也不适应, 这就是我之前阐述的“贪婪型”, 之前可能算是单位的一把手, 能拿到和自己平分秋色的工资, 但是退休后只能拿到微薄的退休金, 这种落差让他们萌生了自卑感, 可能诱发财产犯罪。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曾经是家里的长辈, 是家里的顶梁柱, 但是子女也成家立业了, 自己不仅在工作上无法和子女媲美, 家庭地位也屈居二线, 之前家庭关系中金钱地位、权力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现在也不复存在, 尤其是遇到一些修养不太好的子女, 不会很好的包含父母, 而是嫌弃他们, 冷落他们, 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越发尴尬, 但虎毒不食子, 舍不得拿身边的人开刀, 便从陌生人开始下手, 在公共场所的扒窃, 强制猥亵妇女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金钱欲望或者性欲望, 而是单纯的刺激, 以这种变态的心理去报复社会, 自己越是弱者就越去欺负比自己更若的群体。与子女的关系变化只是一方面, 对于夫妻关系也会成为犯罪的导火线。以前在工作时, 男女双方是聚少离多, 如果夫妻之间有口角, 也是床头吵架床尾和, 忙碌的工作让大家都没有时间去考虑谁是谁非。然而等到大家都已经没有了那份让自己忙碌的工作, 就会对大家之前都觉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死缠烂打, 开始还是小打小闹, 但之后双方都是大打出手, 甚至还会把几十年前的旧账也搬出来算。

当然, 让老年人心理产生变化的也和他们的人格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在这个年龄段里, 老年人开始变得敏感多疑。微薄的退休金、长期被子女呼来唤去让老年人颜面无存, 而由于自身的感觉能力的衰退, 使得老年人们越发自卑, 家里自己收好的钱财找不着了, 老觉得是子女“霸占”了自己的财产, 长期情绪不定更容易激化家庭矛盾。对于遇到这些矛盾, 脾气不好的子女也很难和父母坐下来好好商谈, 父母闹, 子女也闹, 双方各执己见, 让老年人对这个家庭缺乏归属感, 本来子女是这个时候最值得信赖的人, 但部分老年人甚至把这份信任放在了外人身上。一切都是恶性循环的, 越是和子女关系处理得不好, 老年人就越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个时候老年人或许变得越来越自私, 在生活习惯上常常让人觉得心寒, 比如家里的补品只能自己品尝而不让子女享用, 让家庭环境时常透着不和谐的气息。

诚然, 老年人的犯罪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老年人生理上的衰退是无济于事的, 药物和补品只能延缓他们的衰老, 但父母终究会成为老年人, 我们有一天也会成为老年人, 只有做儿女的多对他们尽一份孝道, 才能让年迈的他们有一个安乐、祥和的生活环境, 抽时间对给他们一份照顾, 让老年人少一分寂寞, 多一份关爱。让老年人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 不仅能够使他们心情舒畅, 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爱老年人, 预防老年人犯罪是年轻一代的责任, 也是社会的责任。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高龄犯罪也处于高压趋势。这类人群由于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时代, 少数的子孙对多数的长辈也难以做出和几个年代以前晚辈对长辈那么多关爱和照顾, 所以老年人长时间出于孤单、压抑的状态。很多人对老年人犯罪存在一定的误解, 认为老年人是这个社会的弱者, 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犯罪的对象, 即使成为了犯罪主体, 其能实施的犯罪也只能是性侵等类似的“和平”犯罪。其实不然, 老年人的暴力犯罪的案发率也节节攀升。本文试以老年人的犯罪心理角度来探讨老年人的犯罪成因。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心理

参考文献

[1]李明琪.犯罪学理论和事务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320-333.

[2]康树华, 张小虎.犯罪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11.

[3][美]斯蒂芬巴坎.犯罪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89

[4]王牧.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 2010:432.

上一篇:一校一品下一篇:报表合并的完全权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