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医疗

2024-10-05

老年人医疗(共12篇)

老年人医疗 篇1

摘要:本研究引用2004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的数据。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农村老年人医疗支出的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在农村中, 性别的观念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农村的空巢家庭很多, 应当大力发展农村老年人的在社区中的照顾, 加强基层的社会组织对农村养老的干预。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医疗支持,性别分工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这些城市移民主要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 劳务经济直接造成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 催生了大量留守老年人这一农村社会特殊群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使得农村的生育率下降, 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我国的人口流动就由原来分散性的个人型流动逐渐向家庭型流动转变。在对待养老方面, Rempel and Lobell的研究发现, 家庭迁移后, 由于配偶和子女都在城市的缘故, 迁移的家庭比迁移的个人在经济上给父母更少的支持。

无论是依靠儿子、女儿还是儿媳、女婿进行照顾或经济支持, 也无论是留守的还是外出务工的, 照顾者角色分工更呈多样化趋势。在中国农村, “男主外、女主内”为特征的父系制度还是根深蒂固的, 那么农村留守老年人支持者在社会性别角色的划分上呈现的特征, 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二、研究发现及讨论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引用2004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中心组织的“来京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及其子女就学状况的调查”数据。调查地点为有大量流动人口的海淀区四季青乡和朝阳区的太阳宫乡。本研究旨在探寻当留守在家的老人生病时, 提供照顾支持与医疗费用支持的社会性别角色主体。提出如下假设:

1. 当留守老人生病时, 在生活照料方面, 提供服务的以女性、在家留守者为主;

2. 当留守老人生病时, 支付医疗费用的, 以男性、在外打工者为主。

(二) 数据分析

1. 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调查了305人, 获得有效问卷303份。其中, 男性居多, 有164人, 占总数的54.1%;女性139人, 占总数的45.9%。平均年龄为32.9岁, 以青年为主。已婚有配偶的259人, 占调查总体的85.5%。来京人口的职业以商业工作人员和服务性工作人员为主。

2. 照顾支持分析:

在有效作答186人中, 38.3%的人觉得在留守老年人生病时的生活照料上, 父母相互照顾的最多, 占29.6%;其次是依赖留守在家的儿子, 占27.4%;依赖留守女儿和外出儿子的相差不大;而依赖留守、外出的儿媳妇所占比例非常小。

这说明, 核心家庭的增多使老人依赖老伴的现象最突出。此外, 而农村的传统观念—“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女儿赔钱货”的封建观念, 呈现了社会性别造成社会地位不平等, 表明农村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很强;而外出打工的儿子因工作地点和探亲时间的约束, 并不能成为照料第一人选。所以, 数据验证了照料者为留守者, 而不能证明照料者以女性为主。

3. 经济支持分析:

在有效作答190人中, 当留守父母生病时医疗费用最主要由谁支付, 大多是由所有子女平摊, 这部分家庭占到27.4%;其次由父母自己支付和外出打工儿子支付占据绝大部分, 二者分别占23%左右;而在支付医疗费方面不重要的支付人为在家留守儿女以及外出女儿和其他。

虽然传统的多子女平摊医疗费的方式还是居于主导, 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的逐渐覆盖, 留守老人生病后自行担负费用的比例也不小;而部分子女支持方面, 以外出儿子为主, 主要是因为留守子女在以上论述的生活照料方面已经倾以较大帮助, 在经济支持方面, 以外出打工, 即收入较好的男性为主要支持者, 验证了第二个假设。

三、结果与建议

可见, 来京人口具有很强的“孝行”观念。子女来京后, 对老人的经济供养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家庭地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当农村家庭空巢现象突显, 应当大力发展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力量———农村社区, 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对农村养老的干预。

参考文献

[1]杜鹏, 丁志宏, 李全棉, 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 2004, (6)

[2]宋璐, 李树茁.劳动力外流下农村家庭代际支持性别分工研究.人口学刊, 2008, (3)

[3]张丽珍;老年人利用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1996年02期

[4]杜娟, 杜夏;乡城迁移对移出地家庭养老影响的探讨[J];人口研究;2002年02期

[5]顾涛, 石俊仕, 郑文贵, 单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1998年04期

老年人医疗 篇2

工具/原料

老年人医疗保险主要有长期的老年人医疗险和短期的老年人医疗险,建议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自身需要的情况进行选择。

由于老年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自身患病的可能性比其他群体大。在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建议可以需要通过长期老人医疗保险来寻求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如何给老年人买医疗保险

1、老年人在户口所在地加入医保,万一生病住院可以报销一部分费用。

2、老年人投保终身重疾险。这样的重疾险,自从缴纳第一笔保费起就拥有了一笔确定的保额,如果生大病由保险公司一次给付保额用于治病,如果健康终老,寿终时保额也能留给家人。

3、可以选择保额在65岁后可以递增的品种,一是规避通胀风险,二是65岁后人的健康状况日渐下降,更需要保障。

4、如有住院担忧,可附加住院补贴险。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一般人到45岁以后进入个人一生的发病期,到60岁便进入人生的生病高峰期。老龄化居高不下的患病率是导致医疗费用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价格昂贵的医疗仪器、设备、检查和治疗手段的运用,使医疗费用上升更快,增加了医疗保险的负担。

二是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费筹资的冲击。由于目前采用以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的筹资模式。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医疗保险的缴费人群相对缩小,受益人群相对扩大。这样的“一增一减”,无疑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压力。

三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重了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改变了我国的抚养比,由于长期以来医疗保险费用体系的不均衡,我国老年人群基本上不存在医疗费用的储蓄,他们的医疗费用主要是由现在的社会劳动人口来承担。但统一筹集资金,现收现付,短期收支平衡以实现互助互济,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把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全部加诸于当前社会劳动者身上,就会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代际转移”问题,社会劳动人口不堪重负,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几点思考:医疗保险不是一个孤立的制度,作为现代社会制度的一个环节,与其他制度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挑战,为确保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医”,我们应当将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来应对。

注意事项

老年人医疗 篇3

近年来,笔者对分管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时发现不少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异常请况,即排尿时不能流畅,排尿费力,而平时又存在失禁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笔者对36位老年人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且给予了保健康复指导,效果明显,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久坐打扑克、麻将等。老年人往往沉迷于这一类娱乐活动,往往在不自觉中保持不正确坐姿时间过久,长期会造成盆组织肌肉下垂状态,同时身体得不到有效锻炼也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因素。

1.2 饮食不规律造成肥胖,大部分人早、中餐饮食简单,晚饭却丰盛多食,造成肥胖使盆腔内压力增大。

1.3 老年人本身组织和韧带松弛,肌肉无力,造成腹腔脏器下垂,压迫尿道及尿道内口而使排尿不畅,而尿道口括约肌松弛无力又导致不想排尿时出现尿失禁现象。

1.4 男性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

2 保健指导

2.1 排尿困难时的解决方法 排尿时如果感到排尿不畅或尿线中断时,千万不要用力下排,这多是因逼尿肌无力、软组织下垂将尿道压迫的原因。此时应该连续提肛并向上用力收缩会阴部3—4次,同时按摩小腹部并逐渐加压,就会缓解排尿困难。女性老人效果更明顯。男性如果前列腺肥大长期排尿不尽,可偶尔使行导尿术。也可辅以局部热敷法:用食盐500克炒热,布包,热敷小腹部,冷却后炒热再敷,有利于排尿。

2.2 平时小便不同程度失禁的预防 老年人这症状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缺乏锻炼有很大关系。解决方法及建议针对性锻炼方法如下:

①戒掉打扑克麻将等习惯,减少分腿久坐机会,不翘二郎腿,平时保持正确坐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②坚持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做到营养均衡,荤素搭配,适量饮食。减轻体重,减少肥胖发生机会,缓解因肥胖造成的盆内压高。③根据季节早晚各行走30分钟,此间做提肛运动同时收缩会阴约20次,每次约5—10秒钟,并且最好以胸式呼吸为主。④午睡和晚睡前平躺,两腿交替抬起(屈曲抬起即可),同时收腹,并保持,每次坚持10秒钟以上。如此反复,坚持锻炼,既减去了多余的脂肪又增强了腰部以下的肌肉张力。从而改善了排尿异常的困境。

3 结 果

老年人医疗 篇4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我国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 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与建国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口基数的有效控制加上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 导致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在不断提高。2009年, 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 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 老年人口增加725万,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而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当中, 又以独生子女居多, 平均每个年轻人要赡养2—3个老人, 这无疑给他们造成了较为沉重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 家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家庭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 老年人口抚养支出加大, 这都说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 小病不敢看, 大病看不起的现象仍非常普遍。因此, 老年人的医保问题更加成为社会和谐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

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8]44号) , 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2008年, 城镇参保居民人数增长到1.1亿人, 有1000余万人获益, 基金支付近70亿元, 获益人均补偿约600元, 政策范围内费用补偿率超过50%。其中, 低保、重残、60岁以上老人和学生儿童占80%以上。

二、城镇老年医疗保险的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 我国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及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在进一步普及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的工作中还有以下四方面需要改进:

1. 老年人对医保的认识片面, 部分老年人思想陈旧, 存在偏见。调查结果显示, 参加医保的老人当中, 94.7%的老人是通过单位直接从工资或退休金中扣除相应份额的方式上缴医保费用的, 他们对医保的情况并不是特别了解, 大多数对支付途径, 支付数额, 支付比例都不甚明晰。仅有5.3%的老人是通过自己去相关部门咨询亲自到窗口办理的, 对医保的赔偿条例等各种支付情况比较了解。

2. 医保制度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医保覆盖范围仍然不够广泛, 需要彻底解决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 医保制度的保障方式未能适应不同收入人群的需要, 未达到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水平, 社会保险之外的商业保险等关于养老和医药费支付的保险未和医保政策配合得体, 致使许多人不能最大利益的获取医药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或退休前在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工作的老人, 医保参保情况普遍较好, 机关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的老人参保率已经接近百分之百。但是, 灵活就业以及无业的老人如:民营、三资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城镇弱势群体 (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职工、大病、重病和特殊病患者、体弱多病的退休人员) 参保率较低。不同单位之间在政策执行和医保待遇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机关事业单位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高, 待遇好, 政策落实到位, 参保率很高, 而在企业单位工作、灵活就业和失业的老人, 医保报销相对较少, 保障水平也相对较低, 因此, 很多徘徊外在医保的大门之外。

3. 医保队伍不够健全。老年人口的增多加剧了人手与工作量大的矛盾。医保是新事物、医保中心是新单位, 新政策还在陆续出台, 业务流程仍在不断的优化整合过程中, 这些对年轻的医保队伍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医保人员工作量很大, 每天要办理基础信息的维护、变更、新增及补办证历卡、住院费用结算、工伤、生育费用结算等。特别是应对老年人这种特殊群体, 需要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工作热情、耐心, 业务熟练, 现在的医保队伍显然还达不到这些要求。

4. 人均收入有待提高。统计数据表明, 参保率和收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经济发达地区, 参保率高, 而且不同的单位之间参保情况也参差不齐。机关事业单位由于政策执行到位原因, 参保率很高。不同企业单位由于经济效益不同, 参保率也参差不齐。由于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 有很多困难企业因无缴费能力, 不能参保。

三、完善城镇老年基本医疗保险的建议

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 并结合相关资料, 对进一步普及老年人社会医疗保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经济发展是根本。有关数据显示, 2008年, 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达到831.58亿元, 比2007年增长25.2%, 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城镇非职工人员全部纳入医保。正因为有强大的经济保证为后盾, 2008年10月底首批试点被调查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比2007年11月底提高17%, 2008年认为缴费过高的未参保居民比2007年下降9%, 2008年居民医保参保人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比2007年提高7.9%, 享受待遇的参保居民比以往给予医保更高的评价。

2008年, 经济发达地区报销比例比不发达地区高21.9%, 参保率也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这就表明, 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才能切实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人们投保的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 尤其是退休人数的增多, 在职人员减少, 缴费人数相应减少, 给医保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不高, 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国家财政、企业的承受能力出发, 确定合理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人群范围更广, 有利于基金的筹集和医疗费报销比例的增长以及医疗服务水平的的改善, 从而提高社会满意度, 真正的达到全民普及医保, 医保惠及全民的效果, 使城镇居民尤其是医疗费负担较重的老年人从中受益。

2、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刊物等新闻媒体, 采取政策解答、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品等形式, 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真正的把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目的, 意义以及具体政策内容讲透, 尤其要宣传好各级财政补助政策, 让群众知道参保的好处和实惠;把具体办事流程讲透, 让老年人知道怎样参保。通过宣传引导, 让广大城镇老年人真正感到这是一项为民谋利的工程, 积极主动地参加医疗保险。此外, 宣传手段要适当, 要讲究方法, 以免引起老年人的反感。

3、明确责任, 强化基金监督管理, 健全医保队伍。强化督导检查, 明确责任, 密切协作, 完善配套管理, 为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同时注意与职工医保、新农合、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的衔接, 让所有群众都能参保。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着力解决好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

4、建立更加能够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医疗保险专项政策, 即建立独立的老年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学生的公费医疗、红十字会做的中小学生医疗保险等多种医疗保险, 这些保险仍无法满足老年人和一些高端人群的需要。有关部门应考虑结合老龄化状况, 更细化, 更有针对性的建立老年人专项医疗保险政策。

5、积极探索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合作模式。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有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城镇老年人可以选择参与多重类型的保险, 获得基本保障之上的较高层次的保障,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减少医疗费负担。

更正

由于本杂志社工作上的失误, 将2010年第9期上区域经济栏目中的《从清浦区实践探寻淮安区域经济发展之路》一文的作者刘拓误写成孙海涛, 特此更正。

老年病房医疗纠纷防范对策 篇5

由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住院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多,病变。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上海郊区的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老年病人的特点开设了规模不一的老年病房,大多收治一些慢性轻症患者,方便了老年病人的就医,减轻了家属和社会的负担。然而,老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表现出老化的现象,身体功能退化和心理特征的变化,导致老年病房患者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有疏忽,医疗上可能造成过失,或未能达到患者及家属期望的治疗效果时,即可能发生医疗纠纷。

本文通过对老年患者的疾病及老年病房医疗工作特点的分析,提醒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医疗工作中,要注意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采取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对策,规避医疗风险。老年病及老年病房医疗工作的特点

1.1 对老年病房认识有误区,医疗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有完整的医疗规章制度,但是部分医务人员及管理者对老年病房的认识上有误区,将老年病房等同于老年护理院,在病房管理、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上存在偏差。同时老年患者住院周期长,多数病人住院长达数月,患者病情多呈慢性稳定状态,加之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因而在病历书写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方面常常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

1.2 临床表现不典型,数病并存

老年人的一些生理性衰老症状(体力减退、易疲劳等)与一些疾病的表现十分相似,极易混淆。患者可能将生理现象误为病理改变而就诊,亦可能将病理改变误为生理现象而忽略,以致延误病情。同时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对致病因子的正常反应减弱致使其临床表现往往偏于轻微,症状不典型,如无痛性心肌梗死,无热性感染,淡漠性甲亢等。老年人常常数病并存,可能患有涉及内科、外科等多个科室的慢性疾病,同一脏器也易发生多种病变。

1.3 疾病易突变,并发症、后遗症较多

由于老年患者体质弱、应激能力差,有时稍有有害因子刺激,即可导致原本稳定的病情突变,使原先尚能勉强保持平衡状态的某些脏器功能迅速衰竭,极易导致死亡。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多有普遍性的退行性变及功能衰退,旦患病,易引起连锁反应,发生种种并发症及后遗症。如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

1.4 心理变化突出,常伴情绪低落倾向

随着老人在精神和形体上的衰老,疾病的折磨,加之住院时间长,家属与子女不能常来探视,这都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患者极易产生孤独感,心情变得沉闷,郁郁寡欢,情绪低落,甚至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疾病,个别老年患者甚至产生悲观、绝望等心理反应。

1.5 医患交流困难,履行知情同意权难

老年患者思维缓慢、健忘、语言表达及听力障碍,许多患者不愿意说话或不主动交流,医务人员在询问病情、检查、治疗及预后观察上,不易与患者沟通。同时老年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或无完全民事能力,有的已经丧偶,有众多子女,但都不接受委托或对诊疗意见不一致,医务人员则无法取得患者及亲属的承诺。1.5 非医源性意外事件发生多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心、脑血管病、骨关节肌肉疾病、平衡功能失调等容易跌倒。文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过1次或多次,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坠床、烫伤、私自离院走失等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非医源性意外事件,极易产生医疗纠纷。老年病房医疗纠纷防范对策

2.1 切实落实、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

老年病房虽然也承担着老年护理院的部分职能,但作为医疗机构的病房,更主要的是承担医疗服务的职能,不能将之简单等同于老年护理院。在临床工作中要按照住院病人的标准切实落实、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这也是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对于病情相对稳定、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的病情观察不能放松,对检查和治疗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该及时进行检查核实,不能凭主观判断进行处理。认真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主治医师应每周对老年患者查房1—2次。对病情复杂、病情突变的老年患者应该及时向科主任汇报,请上级医生或专科医生会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不能流于形式,一份完整详细的病历资料,既反映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经过、转归过程,也反映医生分析、判断的思维轨迹,在发生医疗纠纷时能起到有效地证据作用。同时要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尤其是要严禁护工从事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护理工作。

2.2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熟悉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并有机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对老年患者出现的不典型症状要认真研究、仔细甄别,对数病并存患者要全面检查、认真分析,既要抓主要疾病,又不能忽略次要疾病。同时要拓宽知识面,对涉及的多科室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必要时请有关科室会诊。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人手紧张,很难脱产去大医院进修。可喜的是,近年来上海市采取多项措施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治水平,如逐步开展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上级医院医生“下沉”社区等方式,在日常诊疗中帮助社区医生提升业务能力。目前在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的医生大多已经持有全科医师证书。

2.3 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后遗症

尽管老年患者病情易变,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是只要认真动态观察病情,往往可以及时发现那些不易觉察的或延迟出现的重要体征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早期征兆。尤其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神态、食欲、血压、尿量、肢体活动状况、语言功能等。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往往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可以有效防止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4 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其更多的关心、鼓励

建立与老年病人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在工作中,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一般都盼望亲人来探望,对有比较渴求和依赖心理的患者除给予必要的合理照顾外,要有意识地提醒其家人多来探望。对丧偶或无子女的老人,应更加关心、格外尊重。对于悲观消极情绪严重的患者,要给予关心、支持、鼓励,告知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病房应避免收治患有痴呆及精神疾病的老年患者,尽量动员患者去专业的精神卫生中心就诊。

2.5 注意接诊技巧、沟通方法,正确履行知情同意权

医生在接诊过程中要耐心询问,密切观察,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对于文化程度低、年龄大,认知能力差的患者,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对于交流困难的老年患者,可以请患者家属代为陈述,但医生需要仔细甄别其真实性。

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权。老年患者亲属关系多,家庭背景复杂,医生应了解患者家庭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患者意识清楚,判断力正常时,应首先选择患者或患者委托的代理人,若患者意识不清或障碍,无法委托他人时,应根据《民法》中所规定的近亲属关系顺序依次履行。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患者及近亲属不利于医疗的行为,如拒绝检查、治疗、私自外出等,医务人员应履行告知义务,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让患方签字确认。

老年人医疗 篇6

关键词:老年医疗保健;安全用药;管理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47-02

近几年,针对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人要老化,这是必然现象,尽管人与人在老化年龄、形式、种类上参差不齐。在探索一切生物共同的老化机理时,对迄今作为常识而接受的概念,应重新予以审视。本文主要针对老年医疗保健和用药进行探讨,从老化的概念入手,分析老年疾病的基本特征,针对老年疾病的成因,提高医疗水平,创建新的专职医疗保健体系,重点关注了老年医疗保健的用药安全管理。

一、老年医疗健康保健的根据

通过获得免疫而强化机体防御机制就是一例。再如老年人通过长年的记忆与学习,即通过经验可以避免对机体的危险。但完善社会环境以减少死亡概率尤为重要。近代社会婴幼儿死亡率显著降低,除了由于预防医学、治疗医学等医学的进步外,社会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通过社会环境的改善也应该降低功能下降老人的死亡概率。关于如何完善社会环境才能降低老年人死亡概率的医学生物学研究也是老年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老年医疗保健种类

2.1 呼吸系统老年疾病基本情况

呼吸系统,这里主要指下呼吸系统,即喉以下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大家都知道,呼吸系统和外界直接相通,通过呼吸道每天要吸入大量的尘埃和细菌。这就可以解释,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呼呀系统感染。有人作了这样的统计,老年人的直接死因中70%是肺部感染,其原因较确切地说有两个方面: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老化,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都下降,支气管黏膜萎缩,腺体退化,分泌功能和杀菌功能减退,不能及时将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从而发生感染。②人类最重要的呼吸道三大防御功能,如咳嗽、支气管黏膜表面纤装置功能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都随年龄增大而减弱,年过65岁的老年人,特别是那些重度吸烟者,这些防御功能减弱得更加明显。老年人最易罹患的呼吸道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阻肺、肺部感染、腑癌、肺结核等。感冒和支气管哮喘也易发生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现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是一个总概念,它包括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急、慢性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化脓性支气管炎,间质性市炎,慢阻肺并感染等。老年人的肺部感染以慢阻肺并感染和支气管肺炎最为多见。

2.2 循环系统老年疾病的基本情况

建国5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随着国民平均期望寿命的明显增长,心血管病逐渐成为常见病。这一变化和已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

1975~1978年24个省居民死亡率和死因调查显示:人口总死亡率为750.67/1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为129.11/10万,列为首位,在死因构成比中占17.21%。在1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在50年代列第5位,在60年代仍列第5位,到了70年代窜升至第2位,而在80年代已跃居第1位。农村的情况亦是如此,1985年72县的调查同样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居首位。

三、药物制剂的选择

药物制剂十分重要。如果片剂的味道或大小不理想,则药物即使被吸收也是不规则的。药物本身可能是不稳定的,需要在服用前调配,或需保持在特殊的温度下以及避光等。所幸制药工业的发展已使这些问题变得不重要了。决定药物吸收的主要理化性质是:

(1)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高度脂溶性是药物经被动扩散迅速通过细胞膜的基本条件;

(2)离解度。只有非离子型的药物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离解度受pH值影响,这一点随后将会讨论;

(3)分子的大小。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药物只有在水性溶液中才能被吸收,如果药物是以固态剂型给予的话(如片剂或散剂),则其崩解和溶出的速率对吸收的影响很大。溶出的速率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剂的配方或所选用药物的特殊盐类所影响。对于一些治疗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如地戈辛、苯妥英钠、华法令或锂盐,生物利用度的轻微改变可以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

四、老年用药的吸收安全

少数口服药物是直接从口腔粘膜吸收的。理论上讲,药物从这一途径吸收绕过了门脉循环,吸收得更快。然而,实际上采用这种给药方法的仅有很少数药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中最典型的是硝酸甘油。直肠吸收从理论上讲也是绕过了门脉循环的。但是这一部位的静脉吻合是相当多变的,加上本国的传统习惯,故直肠给药法相当少用。人们总认为胃肠外给药,药物作用较快且更可靠。大多数情况的确如此,但并不总是这样。事实上,当外周循环不良时,从肌肉部位注射药物的吸收差且不可靠。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受其极性、蛋白结合率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异性所决定。

五、患者对药物的顺从性

应将它局限为患者自己能够支配的活动(即就诊和服药等活动)与医嘱相符合的程度。作者觉得大多数医生正是这样理解顺应性这一术语的。对顺应性定义的这种限制只是为了弄清楚在就诊和服药间一系列过程中那些环节需要讨论,而并不意味着患者是所有顺应性问题的根源。事实上,正如我们以后将要讨论的,患者的顺应性明显地受到治疗体系(不仅是医生)多方面的影响。顺应性有二个方面:一是遵从,患者首先必须在智力上能够执行用药方案。这意味着他首先要理解用药方案,然后能将用药方案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会因智力因素诸如丧失记忆、定向障碍或精神病等而妨碍其用药。第二,患者必须愿意用药,而且这种愿望要强到足以推动他记住按正确的时间服药。患者的这种愿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而知,顺应性的含义比病人偶尔忘记用药要广泛和深刻的多。

参考文献

[1] 刘昌述,张淑秀. 老年医疗保健运用中医药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196+198.

[2] 张斐,宋炜,刘杰. 老龄化与老年医疗保健[J]. 实用医药杂志,2009,04:73-74.

老年人医疗 篇7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必然现象,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 社会健康水平提升, 人们平均寿命延长, 并赶上了发达国家水平。近些年, 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 继而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极不协调, 而且直接加剧了老年医疗卫生问题。医疗活动趋于家庭化, 这也是对抗老年社会医疗压力的重要举措。

1.1 老年人的特点

老年人具有以下特点:①理解能力下降。老年人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 甚至还会表现出抵触心理, 对于超出原本生活规范的事物不愿意接受、尝试和理解。②注意力集中困难。生理机能导致老年人不接受新生事物, 理解力下降, 时间一长, 会出现焦虑、烦躁的心理问题。而外部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③记忆力减退。这是不可控制的自然现象, 记忆力的减退导致老年人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慌。

1.2 老年人的消费特征

对于产品的消费, 老年人一般以实用、方便为标准, 很少会发生冲动型购买的行为。他们的消费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忠实于品牌, 相信自己的消费习惯, 注重产品的实用和方便, 偏好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服务。老年人对价格比较敏感, 他们需要的产品要质量可靠、方便使用, 价格合理、安全舒适。只有对老年人消费心理进行深入了解, 才有助于在设计老年医疗产品时充分依据老年人需求进行创新, 并正确、适宜地把控老年产品消费市场。

1.3 我国老年人常见病概述

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有以下三种:①高血压。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 通常表现为动脉血压持续升高, 静息状态下患者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高, 一般收缩压/舒张压值大于等于140/90 mm Hg就可判定为高血压患者。②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受损后会导致人体出现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类疾病。③心脏病。老年心脏病患者通常病症为先天性引起的心脏病, 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和心率衰竭等。

2 老年人家用医疗监测产品分析

当前, 我国老年人家用医疗监测产品市场已经流通着各种功能各异的小型家用医疗产品, 但市场还尚不成熟, 产品在形态、材质和色彩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目前, 消费市场上老年人家用医疗监测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血压计

血压计通常有三种, 为水银血压计、弹簧表式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水银血压计和弹簧表式血压计一般适用于医护人员, 需要配合听诊器采用听诊法进行测量, 来判断出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读数。其中, 水银柱式的血压计体积大, 不方便出门携带, 所以更适合医院、门诊使用。电子血压计操作简便, 读数直接在显示屏上显示, 一目了然, 而且体积小、易携带, 非常受老年人青睐, 适合家庭用。

2.2 血糖仪

高血糖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 持续高血糖症极易患上糖尿病。当前, 很多老年人家庭都配备有血糖仪, 便于老年人随时了解自身血糖含量, 从而及时、有效进行控制、治疗。市场上的新型无痛血糖仪操作简单, 采血量少, 患者在采血时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每次只需采2 u L血量即可进行测量, 测量值直接显示在电子屏上, 有的还带有语音提示。而且这种血糖仪信息储存量大, 可存储450次包括日期在内的测量结果, 便于查找、对比分析。

2.3 制氧机

老年人由于自身体能、机能的下降, 体质差、易患病, 高血压、脑血栓、心肌梗塞、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都是老年人的常发疾病。发病时, 常因供氧不足引发不良后果。家用制氧机能在老年人突发急症时及时供氧, 为病人争取抢救时间。

家用制氧机在使用时, 要先悬持制氧机主机, 装上采气过滤器, 并挂上供氧器, 然后在供氧器出氧口连接输氧管, 接通供氧器及主机的12 V电源线, 打开电源, 供氧器红灯正常显示亮;接着加纯净水到湿化杯内指定位置后, 将湿化杯装在供氧器出氧口上, 并连接输氧管,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启动供氧器。绿色指示灯亮, 就表示制氧机进入工作状态——开始制氧。

3 现存问题及解决办法

对于老年人家用医疗监测产品, 可以说, 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至今, 我国还不具备完全独立自主创新的家用医疗监测产品制造企业。这些家用医疗产品生产企业均存在着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先进技术指导等现象。企业生产主要针对现有产品改良, 创新能力严重匮乏。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医疗产品市场需求, 满足大众化消费的医疗产品虽然日趋丰富和多样性, 但是有部分产品的设计不成熟、不合理, 只追求华而不实的概念, 而忽略了其实际功能需求和效果, 造成了家用医疗产品市场混乱的现状。当前, 我国已经加强对老年家用医疗产品生产企业的重视, 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技术人才,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改善产品陈旧、保守的外观到产品更加先进、实用、人性化, 不断为产品注入新鲜元素。针对老年人家用医疗监测产品的造型及功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

3.1 坚持以老年患者需求为中心

随着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日常医疗监测产品走进普通家庭, 特别是有老年患者的家庭, 产品设计者对产品的设计也应该由适应医院医护人员使用的观念转变为如何设计出满足老年人家庭用的生理、心理方面需求的产品, 要以老年患者为中心, 将产品定位在方便老年人操作使用层面上。

3.2 实现安全性操作

由于老年患者视觉、听觉、记忆力、接受能力、反应力、判断力等方面生理机能都严重下降, 如果产品操作烦琐, 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操作、危险操作——轻者造成产品失常、损坏, 严重者会因误操作或危险操作延误时间、仪器使用错误等造成威胁生命等不良后果。因此, 产品的设计必须避免发生误操作、危险操作。

3.3 坚持实用性原则

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以节俭、实用为主, 他们选择产品时通常注重实用性, 相对来说, 更青睐那些价格实惠、功能实用的产品。

3.4 坚持易用性原则

老年人家用医疗监测产品在设计时要重视操作简便易懂, 可以不用费力便能得到最大的效能。

4 结束语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因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发生重大变化。当前, 我国老年人由于具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来安度晚年, 便更加注重健康品质化生活。由此, 对于家用医疗监测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应以老年用户为设计中心, 产品符合老年人的审美, 在其使用过程中能够身心愉悦。在功能上, 要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情况, 实现操作方法的简单易懂、安全、省心。

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加剧, 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而传统的单纯的医疗机构临床救治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随之应运而生的多种功能各异的医疗监测产品逐渐步入家庭生活。在这种背景下, 从功能设计和产品造型出发, 对当前年产品市场上家用医疗产品进行分析, 探讨其设计策略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老年人,家用医疗产品,造型,功能设计

参考文献

[1]欧阳芬芳.老年人家庭医疗保健产品交互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 2013, 30 (6) .

北京市东城区老年人医疗需求调查 篇8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了北京市东城区4个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出20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975份 (98.75%) 。调查问卷由本研究组结合以往参考文献增加部分内容设计而成,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员, 由调查对象现场回答答卷问题, 调查员统一回收。

1.2 方法

主要包括北京市东城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以及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来源、照料方式、目前健康状况、是否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服药情况、首先选择就医的医疗机构、就医是否方便、实际及所能承担的医疗费用、最能接受的养老方式、希望提供的医疗服务等方面问题的收集。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75份, 其中男性971人 (49.2%) , 女性1004人 (50.8%) 。60~65岁247人, 占12.6%;66~70岁586人, 占29.7%;70~75岁497人, 占25.2%;75~80岁349人, 占17.7%;80~85岁224人, 占11.3%;85~90岁46人, 占2.3%;90岁以上26人, 占1.3%。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15人, 占15.9%;中学的962人, 占48.7%;小学及以下698人, 占35.3%;以往从事静式作业职业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医务、教育等) 892人, 占45.2%;站立或走动式作业职业 (交通、服务业、纺织业等) 877人, 占44.4%;家务劳动及无业者206人, 占10.4%。经济来源方面, 依靠离退休工资1588人, 占80.4%;养老保险163人, 占8.3%;子女供养193人, 占9.8%。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北京市医保1274人, 占64.5%;一老一小医疗保险217人, 占11.0%;公费医疗410人, 占20.8%;全自费35人, 占1.8%。认为经济状况不够养老所需者897人, 占45.4%。

2.2 健康状况

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者最多, 共924人, 占46.8%;其次为骨关节系统疾病, 共419人, 占21.2%;第三位为神经系统疾病, 共388人, 占19.6%。患有2种疾病者最多, 共823人, 占41.7%, 其次为患1种疾病者, 共645人, 占32.7%;患3种疾病者392人, 占19.8%;4种及以上疾病者38人, 占1.9%;无任何疾病者79人, 占4%。过去半年中感到精神状况不好者750人, 占38%。生活长期需要家人陪护者922人, 占46.7%;可以随意行走, 从事家务劳动者1557人, 占78.8%。

2.3 平均每年医疗费用支出

500~1000元439人, 占22.2%;1001~5000元660人, 占33.4%;5001~10000元720人, 占36.5%, 1万元以上133人, 占6.7%。

2.4 是否定期对身体情况进行监测及规律服药

定期监测血压1354人, 占68.6%;定期监测血糖1244人, 占63.0%;每日规律服药1312人, 占66.4%。

2.5日常用药种类

1~2种478人, 占24.2%;3~4种858人, 占43.4%;5~6种516人, 占26.1%;7种以上83人, 占4.2%。

2.6 就医频率

每月至少一次902人, 占45.7%;每半年至少一次484人, 占24.5%;不定期, 每年都去543人, 占27.5%;两年或以上一次46人, 占2.3%。

2.7 就医方便程度

比较方便856人, 占43.3%;还可以635人, 占32.2%;不太方便378人, 占19.1%;很不方便67人, 占3.4%。

2.8 就医不便原因

行动不便305人, 占15.4%;医院离家远266人, 占13.5%;就诊时间长1037人, 占52.5%。

2.9 希望承担的医疗费用

50~100元/月1085人, 占54.9%;100~500元/月555人, 占28.1%;501~1000元/月252人, 占12.8%。

2.1 0 希望住宅区提供哪类配套服务设施

依托二级以上医院的社区老年服务中心722人, 占36.6%;老年康复保健中心588人, 占29.8%;老年活动中心442人, 占22.4%;托老所 (白天送, 晚上接) 162人, 占8.2%;养老院 (全天候) 140人, 占7%。

2.1 1 不愿意入住养老院原因

自身不愿入住899人, 占45.5%;经济不能承受621人, 占31.4%;家庭不支持267人, 占13.5%。

2.1 2 导致医疗支付困难原因

医疗费用昂贵1142人, 占57.8%;医疗保障不健全262人, 占13.3%。

2.1 3 希望提供何种医疗服务

健康讲座597人, 占30.2%;家庭医生522人, 占26.4%;电话医疗咨询296人, 占15%;心理咨询356人, 占18.0%。

2.1 4 是否愿意医务人员入户提供医疗服务

愿意949人, 占48.1%;没有必要1026人, 占51.9%。

2.1 5 医院选择

身体不适首选就近区级医院就诊802人, 40.6占%;市级三甲医院646人, 占32.7%;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309人, 占15.6%;很少, 在家中自己处理103人, 占5.2%。

3 讨论

本次调查老年人均为城市社区生活老人, 绝大多数已经退休, 中低等文化程度者居多, 收入水平整体不高。东城区作为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 医疗机构相对密集。新东城区共有9家三级甲等医院, 8家二级医疗机构, 及40多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看到大多数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 但仍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不能定期进行健康水平的监测, 因此还需要广大医务人员增加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提高生活质量。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病人数最多, 这可能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偏咸及油脂类、高糖类食物摄取过多, 平时体育活动较少有关。另外骨关节疾病已成为第二大困扰老年人的慢性疾病, 也是造成其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的重要因素。

调查中有75.5%的老年人认为目前就医尚方便, 表明东城区医疗服务发展得到大多数老年患者的肯定。但仍有近1/4的老年人认为就医不便, 最主要的原因是就诊时间过长。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经济状况也是影响老年人医疗需求的重要因素。尽管绝大多数老年人 (96.3%) 都具有一定的医疗保障, 仍有45.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储蓄不够养老所需。需要医疗机构视病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 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 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原有二级医院的扶持, 减轻老年人医疗经济负担,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规范医疗行业服务质量, 普及医疗保健咨询, 组织医务人员多渠道 (上门、电话、网络) 、多形式 (电视、广播、报刊、杂志) 地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咨询, 加强全科医生、老年病医生培养和建设, 从而更好的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汤哲, 方向华, 项曼君, 等.北京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8) :464~-469.

[2]潘传德.绍兴市城区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11) :1325~1327.

老年人医疗 篇9

一、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医疗保障现状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的地区, 是朝鲜族人民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通过对延边部分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可以获得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医疗保障现状的典型材料, 为了解和解决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在医疗保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现实的依据。为了准确地了解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现状, 笔者选择了延边地区以朝鲜族为主的部分农村60岁以上的朝鲜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13年8月15日到9月10日。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了420份调查问卷, 收回了有效问卷363份, 问卷回收率为86%。

(一)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较大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 患各种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老年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医疗服务需求最旺盛的时期。据调查,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 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只有22人, 占5.2%;身体一般的264人, 占62.6%;有慢性病的113人, 占26.8%;有严重疾病的23人, 占5.5%, 最常见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自身活动范围小、社会联系少、精神生活非常单调, 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 农村老年人主要是以聊天和看电视为主, 电视是老年人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他们平时无聊的时候一个人看电视, 坐在一边想想外出打工的子女, 久而久之又会产生孤独失落的感觉。特别是那些丧失老伴、子女在国外打工 (主要是韩国) 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 他们经常独自一人, 对生活丧失兴趣, 缺乏精神上的满足, 内心的空虚、孤独和寂寞加速了他们的衰老, 降低老年人自身的免疫力, 导致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是较大的, 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 延边农村医疗条件差,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医疗服务主要是由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来提供的, 而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不合理, 导致了全国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 而占总人口70%的农村只有20%的医疗卫生资源, 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陈旧、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不高、素质较差和技术水平不高的现象。据调查, 由于医疗卫生资源城乡配置不合理, 延边农村的医疗条件较差或很差, 村里医生少, 好医生更少, 甚至个别村没有医生, 农村老年人有病只能去城市看病。可见, 延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不足, 使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平时所接受的医疗服务质量是较低的。

(三)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

农村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付能力, 二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三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意识。首先, 农村老年人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 大多依靠子女供养, 经济收入低, 经济支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不断上涨, 大大降低了经济支付能力, 直接导致了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的降低。据调查,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药费支出相对较多, 医药费负担沉重, 经济上是难以承受的。在每月医药费用的调查中, 认为100元以下的106人, 占25.1%;100元-300元的280人, 占66.4%;300元以上的36人, 占8.5%。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受到抑制,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越来越严峻。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 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即使患有疾病, 也很少去医院治疗, 只有等到病情严重时甚至到了有生命危险时, 才选择去医院。农村老年人怕看病花钱, 他们从来没有定期的体检, 不能及时发现潜伏病, 农村老年人有病不去医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 医药费用高, 看不起病。其次, 延边农村医疗条件差,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再次, 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较低。从整体上来看,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是比较低的, 基本上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 高中以上的是极少数。据调查,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4.1%,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人, 占2.8%。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医疗卫生保健意识, 直接影响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

(四) 延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目前延边农村医疗保障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是医疗救助, 三是商业保险。首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 个人负担低, 参保面广, 已经成为农村最主要的医疗保险制度。据调查, 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老年人达417人, 占98.9%, 没参加的只有5人, 占1.2%。但实践证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筹资水平、保障程度和报销比例都较低,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其次, 农村医疗救助由于其经费来源不稳定, 救助面窄, 只限于遭受灾害、五保护、孤寡老人、和特困家庭, 而且救助标准较低。再次, 农村商业保险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 难以推广和普及。

二、对策和建议

从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现状中可以看出, 虽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较大, 但农村的医疗条件较差、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 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 建议延边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为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创造经济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决定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解决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 有了解决问题的实力和资金了, 什么问题都容易解决, 否则什么都是空话。因此, 延边州各级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投资, 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投入, 优先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医。同时, 在税收等各方面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 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对农村的投资,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医疗保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创造经济条件。要真正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医疗保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二)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工作, 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根据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延边州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大财政投入, 在医疗设备、房屋、技术人员和经费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巩固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要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的“龙头”作用, 加强对乡镇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中的枢纽作用, 加强乡镇卫生一体化管理, 巩固农村合作医疗, 加强村卫生所的技术力量, 提高村医的技术素质, 克服目前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 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对老年人显得缺陷较多, 老年人常病, 发病较多, 住院的几率较大。因此, 要改革目前的报销制度, 针对农村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报销比例, 进一步提高报销幅度, 减轻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

(三) 要建立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

我国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都较低, 还处在发展过程中, 还不完善, 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年龄的、典型的弱势群体, 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较差、健康状况差、患病率高、医疗服务需求较大。因此, 延边州各级政府要根据农村老年人的这些特殊情况, 建立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 并通过有关政策、资金以及动员全社会的各种力量, 对没有经济支付能力治疗疾病的农村老年人实施专项救助, 使农村老年人健康地度过晚年的生活。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由于农村老年人常常心理不平衡, 悲观失落、孤独等情绪常常捆扰他们, 有些老年人性格异化、固执、狭隘、自私、多疑, 轻微刺激即可引起较强的精神反映。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 大量的朝鲜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国外流动和转移, 延边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 加重了他们的孤独和寂寞, 加速了他们的衰老, 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 农村要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并组织老年人学习、娱乐和体育活动,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根据延边朝鲜族出国务工 (主要是韩国) 较多的特点, 给老年人接入宽带, 提供与在外国和外地的子女进行视频通话等网上交流的机会, 使老年人与子女们经常交流感情, 同时, 使老年人更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城市的各种文艺团体和文化部门也应该到农村去, 给农村老年人演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文化服务, 进一步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老年人也要积极寻找精神寄托, 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农村老年人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 例如:和邻居聊聊天, 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 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加入老年协会会员, 积极参加老年协会的各种活动, 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内容, 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房莉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研究.中国卫生经济, 2006年第1期.

[2]张秋云, 莫少雄.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要求.中国社会医学, 2007年第2期.

[3]池慧灵.新农村合作医疗还有很远的路.学习月刊, 2009年第1期.

[4]游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卫生经济研究, 2009年第3期.

老年人医疗 篇10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高龄化的趋势对我国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口老龄化致使患病率的不断上升

期望寿命的延长并不意味着健康的老龄化, 当前一些疾病已经严重的威胁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死于慢性疾病的人口约占总死亡率的70%左右, 城镇地区达到85%以上, 由于高龄人口是慢性病主要的人群, 这就对我国城镇社区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人口老龄化致使医疗费用的增长

人均的医疗费用与医疗的费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调查研究, 老年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花销占绝大多数的比例。由于城镇人均收入不高, 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较高, 加大了城镇社区养老的困难。

(三) 人口老龄化影响了医保基金的来源和支出

在我国的城镇社区的养老中, 基本的医疗保险规定退休的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剧, 致使退休人员在总职工人员中的比例升高, 即缴纳保险金的人数减少而享受保险服务的人群激增, 使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激化, 不利于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医疗卫生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服务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制约了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 健康状况方面

由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低于其他人群, 对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更好的满足城镇社区的养老需求, 需要在保障老年人的身体保障的同时, 对行为能力的照顾也纳入了养老事业的范围。

(二) 社会支持方面

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人的支持, 在经济上是不独立的, 特别是城镇社区的青年人都去城市打工, 造成了老年人与子女的交往频率大大降低, 这对我国城镇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缺少足够的支持。

(三) 卫生服务利用方面

鉴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较低, 导致了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于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 我国医院资源的可及性、经济承担能力和保障范围的覆盖都有很大的发展, 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城镇社区的医疗卫生基金不足, 成为制约我国城镇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

三、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策略

鉴于我国人口的情况和老年人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 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事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需要加大对城镇社区养老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供给。

(一) 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 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

对城镇社区养老的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的增长, 需要不断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三大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我国城镇社区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为解决我国城镇社区的医疗基金不足的问题, 需要不断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 一方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 在免税机制的支持下促进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 利用优惠政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进行补助, 为城镇社区的老人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扶助。同时, 需要提高全体社会对老年人医疗的支持和帮助, 呼吁社会人士参与到老年人医保的行列, 为老年人的资金筹集拓宽渠道。

(二) 提高医疗保障的内容和水平

我国的医疗保障事业建立了大病补偿机制, 并把老年人的多种高发病纳入了大病的范围, 这就对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对老年人的行动支持和日常的护理没有相应的规定,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拓宽医疗保障的内容, 不仅对各种大病进行相应的保障, 对老年人的日常护理和行动能力的支持也提供相应的保障, 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对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在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促进下, 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其次, 要提升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水平, 优化筹集机制和储蓄机制, 在起付费和上限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为了满足城镇社区老年人医疗保障的需求,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这就依赖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将家庭养老纳入老年人医疗保障的范围, 充分发挥子女在照顾老人和精神交流的支撑作用。首先, 社区要提供相应的基础设为老年人的运动提供基础条件, 同时,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 并对医疗机构进行有力的支持, 不断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总之, 我国在城镇社区的养老医疗卫生方面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就需要加大国家的支持, 同时, 需要全民的参与, 使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事业纳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

参考文献

[1]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2]洪国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思考[J].人口研究, 2007 (04)

老年人医疗 篇11

多感体验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体验方式进行相互交互的一种人性化设计,包括感官上的体验,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情感体验,思维体验,娱乐体验等。物质社会的发展使得产品设计已不仅仅停留在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多的是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老年群体作为特殊的群体,对于其产品设计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本文通过对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的研究,对多感体验这一概念在老年家用医疗产品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

关键词:

多感体验 老年人 家用 医疗产品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5-0119-02

近些年来,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随着老年人群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产生了关注,随之而生的各类家用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多。然而家用医疗设备,特别对于老年群体的医疗产品设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用户的身心需求,而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缺乏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针对性调研与设计,因此关注老年人生理与心理上的多感体验设计,在老年家用医疗产品中的运用十分重要。

1.多感体验概述

体验实际上就是用户在使用一件产品时对产品的感受,体验分为感官体验、交互用户体验、情感体验等,其中情感体验是用户体验的核心。人与产品交互过程中的情感问题有三个层次,即是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反应交互是本能的,人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多来自五感观的反馈,即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但是人并不是以单独一种感官体验来感受一件产品,而是各感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共享信息来对产品进行认知,并且经过不断行为交互以及反思交互,从而相辅相成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

多感体验就是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将不同感官的体验方式融入到产品里,从而调动用户各个感官获取不同体验的多层次体验方式,拉近用户与产品的距离,让产品影响用户,用户亦能通过反馈来改善产品,达到以用户体验为目标的人机交互过程。当下多感体验多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对于产品的推广和市场化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企业品牌的建立以及企业盈利也有着较大的贡献。但是融入多感体验这一概念的产品多是处于新型产品上,满足青年和成年消费群体,对于老年人的产品设计运用较少,合理地针对老年群体开发基于多感体验的产品,能让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得到极大的益处。

2.老年家用医疗产品的多感体验需求分析

2.1 老年家用医疗产品的视触觉需求

人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视触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机体老化现象。老年人在视觉上的衰退尤为明显,即俗称的“老花眼”。因此相较于年轻人群,老年人对于视觉因素的诉求更加强烈。

一件产品正确的操作部位必然显而易见,而且还要向用户传达出正确的信息,产品的可视性要让用户看出物品间的关键差异,从而正确地使用产品。只有充分吸引眼球的注意力才能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在老年家用医疗产品中,各类数值的显示,按钮上字符的标识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生理上的特点,尽可能地提高辨识度,让老年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所显示的信息。其次,家用医疗产品中的用色也会影响老年人使用时的情感体验。从视觉体验上来说,不同年龄层群体有着不同的视觉认知,医疗用具通常给人冰冷严肃的视觉体验,对于老年用户来说,色彩上的合理应用可以消除老年用户对于医疗产品的抗拒感,增加心理愉悦度,降低使用心理负担。(图1)所示电子血压计按键就缺乏字符与色彩指向性,在操作过程中就会给老年用户带来不便甚至误操作,而色彩上的单一也会降低老年用户的使用体验。

较之于视觉,触觉通常更能带给用户直接的情感体验。一件手感温和的产品会带给人一种温暖的体验,而对某些用户来说,坚硬冰冷的触感则会增加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因此针对不同用户群,特别针对老年用户群体的设,在这一方面更要注重触感对于老年用户情感层次的影响。在医疗设备中,特别是治疗康复型产品往往都是坚硬冰冷的硬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料,在医院随处可见铁质床架、支架以及各种冰冷的仪器,这就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种心理暗示,即看到类似仪器就会联想到医院,甚至产生负面心理。

老年人由于神经反应的迟钝性造成对于操作过程中触觉反馈灵敏度的下降,因此老年人对于触感的反馈时间较之年轻人会相对延长,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也会增加反应的时间,这就会造成误操作的现象。当代产品设计已经逐渐趋向简单化,扁平化,基本所有类型的产品设计都把按钮融入到屏幕之中,使之成为触摸式按键。但是在老年家用医疗产品的设计中,触摸式的概念并不适用,老年人需要触感上的反馈,而按压屏幕得不到相应的反馈力度,如(图2)所示,触摸式血压计在按键上缺乏反馈力度,触感信息无法较好地被老年用户所接受,这就会造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反复按键的情况,导致数值上的不准确,同样对用户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触觉的反馈对于老年家用医疗产品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要素。

2.2 老年家用医疗产品的听觉需求

听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另一个主要方式之一。听感接受信息更具有指向性,同时,听觉信息的保存时间也是十分短暂的,而具有高频率高识别度的音频信息却会极快地唤醒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声音可以作为一种反馈指示,来指导用户行为上的规范以及提高用户注意力。

老年人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老化,这就会造成老年用户在使用一些家用医疗产品时,对产品声音信息收集率上的降低。有些家用医疗产品缺乏声音信息的反馈,或者声音信息指向性不明确,这就容易造成老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在操作过程中添加指示音会大大提高老年用户的操作容易程度,但并不是单纯的添加提示音就可以满足老年人听觉的需求。

由于老年人听觉功能上的衰退,高频率以及频繁的噪音干扰会对老年群体造成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伤害。高频率的声音会让老年人受到惊吓,产生反感情绪,而频繁的噪音干扰则会增加老年人生理上的负担,会让老年人情绪激动从而造成血压升高、心跳船陕等不良反应,直接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家用医疗设备上的声音指示,应该根据老年人生理上的需求来设计,通过家用医疗设备中听觉要素适当利用来提高老年用户的体验感。

2.3 老年家用医疗设备的嗅觉需求

在人类全部感官中,嗅觉是最敏感的,也是同记忆和情感联系最密切的感宫。嗅觉感官体验与其他的感官体验不同之处在于很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东西却可以用气味来说明。

老年人记忆衰退速度较快,在对特定产品或者操作的认知与记忆上通常要花费许多时间,由于嗅觉感官独特的记忆方式,老年人对于产品特有形态可能并不能精确地识别,却能通过气味来辨别产品的种类,这一点对于视力或者记忆力不好的老年用户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嗅觉标签这一概念通常都使用在成年消费群体的产品设计中,这一理念对于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辨识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图3)为Design Lab团队设计的果香灯具,随着灯泡温度的上升,灯光的变化而使得灯罩散发出香味,嗅觉与视觉的结合就丰富了用户的情感体验。而对于老年家用医疗产品来说,嗅觉标签也同样适用。一件产品有了特定气味,对于老年人熟悉使用产品过程,准确分辨产品的类别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嗅觉因素在老年家用医疗设备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3.老年家用医疗产品的多感体验设计策略

老年人生理特征上的变化,比如记忆力减退,视力降低以及反应迟钝等都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负担,产生负面情绪造成心理上的压抑。由于“不服老”的心理,老年人都认为自己身体十分健康,因此家用医疗设备对他们来说就像一种额外的非必要品,医疗设备对于老年人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负面影响,而大部分医疗仪器冰冷复杂的设计,无疑中加重了这种心理状态,如何从各方面改善这种状态,让老年人接受并且乐于使用家用医疗产品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1 视触觉组合设计

视觉与触觉作为接收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感官,在产品设计中是不可分离的两部分。首先在产品的外观表现中,材质的应用要兼顾视觉与触觉的需求。如(图4)(图5)所示,拉丝金属材质在视觉表现上为冰冷属性,触感坚硬;软性硅胶材质不仅触感柔软,且色彩搭配上显得欢快活跃,因此在老年家用医疗产品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产品材质上需要安全易于使用,相应的,产品色彩搭配也要符合老年心理,如在功能区使用触感温和的软性材质,配合偏暖配色方案,抓住老年用户的行为注意力,软性材质也会增加操作过程的安全性;而在非功能区则使用安全性高的硬性材质,提高色彩区分度,让老年用户得到反向信息,分散对非功能区的注意力,减少非必要操作。从材料与配色入手来进行视觉与触觉的组合设计可以快速抓住老年用户的身心诉求,达到设计目的。

其次,老年人群中的“老花眼”现象会造成近距离阅读困难的情况,导致误操作的发生。因此医疗产品中的指向性要素,如按钮、字符、指示灯等部位,采用高区分度配色来起到提示作用,并配合触感体验,如凹凸、粗糙、力度反馈等触感信息,可增加老年用户操作准确性与安全性。

3.2 触听觉组合设计

由于老年用户群体的特殊性,在其独自操作医疗设备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考虑到老年用户的操作习惯,产品的操作按键不仅需得到准确的触觉信息反馈,听觉要素也是指向性信息来源的重要一环。在操作功能区按键过程中加入提示音,提示老年用户操作行为是否准确,并自动限制多余的操作动作,如重复或者长时间按键、过快的操作频率等行为。在非操作功能区,如电源键、复位键等按键中加入警示音,阻断非功能性的重复按键行为,确保老年用户在操作中的安全。值得注意的是,警示音应在老年人听力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音量与音频来作警示,降低对老年用户的多余刺激,迎合老年人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

3.3 视嗅觉组合设计

视嗅觉组合设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在对产品的认知记忆层上。部分老年用户视觉以及记忆器官的衰退,无法较好地辨别产品种类,因此产品不仅需求外观区分度,独特的嗅觉标签也是要素之一。在视嗅觉组合设计中,结合产品形态中的仿生设计,造型上模仿植物、水果等形制,并加入相对应的诸如花香、果香、甜味等信息素,让特定的造型结合相应的气味,形成产品特有的嗅觉标签,帮助老年用户对特定产品的记忆。在对产品操作过程中,通过释放特殊气味也能对操作行为进行识别,起到提示性的作用。

其次是心理层面上,医疗产品在人们印象中总是充满了医药味,让人敬而远之。产品中加入令人愉快的气味,如芳香、清新、淡雅等信息素,不仅可以让老年人在使用该医疗设备时没有心理负担,更能提高愉悦感,让老年人身心得到放松。

4.结语

老年人医疗 篇12

2015 年10 月投入使用的医疗综合楼, 与院内其他建筑相比, 造型显得较为“另类”, 由矩形的医辅楼和十字型的住院楼组成, 俯瞰犹如一个“花盆”。医疗综合楼坚持“以老年患者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不仅全面提升了医院整体的硬件设施, 优化了院区内的环境, 更加满足了老年患者的特殊需求, 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老年医院示范工程。

2~3.医疗楼分为医辅楼和住院楼

2~3.医疗楼分为医辅楼和住院楼

建设背景篇

北京老年医院始建于1949 年, 之后为控制结核病, 转建为北京胸科医院。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2001 年北京市政府、市卫生局决定将其改建成北京老年医院。就这样, 北京老年医院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人民的需求几经转型, 但却没有一栋为老年患者“量身定制”的建筑。

改善建筑设施落后的现状

随着北京老年医院的发展、学科的进步、患者的增加, 陈旧的设施、落后的设备逐渐跟不上医院的发展速度, 面对滞后的用房条件, 北京老年医院多次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 最大可能的为患者创造好的环境。曾经将干部疗养院改造而成的住院用房, 因卫生间严重不足, 只能三间房并两间才能共用一个卫生间。而规划的600 张床位编制, 实际只开放500 张, 病房内的患者十分拥挤。老建筑内走廊较长, 影响护理流线, 其他各方面设计也难以达到医院设计要求。因此, 改造后也始终无法满足老年患者的就诊需求, 科研、教学等项目更是碍于空间条件制约发展。面对种种困境, 在北京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 北京老年医院开始进行整体规划。

主抓前期论证

为了保证整体规划适用性及完善性, 北京老年医院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围绕学科规划和建设开展了多轮专家调研论证, 并专门针对老年医院建筑进行了医疗工艺流程设计。最终确定建设周期分为三期, 一期门诊楼将在沿用老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使其适应医院功能的转变, 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二期新建医疗综合楼在2010 年正式立项, 包含手术室、供应室等功能用房;而三期工程计划拆除部分老建筑, 进行整体改造与扩建, 最终打造一所为老年患者提供治疗康复的花园式园林医院。

4.全院用地呈不规则的三角形, 而医疗综合楼位于南侧, 采用了平铺式的设计手法

力求为老年患者“量身定做”

二期的医疗综合楼用地为医院预留的发展用地, 结合医院实际及周边限高的现状, 整体采用了平铺的设计手法, 将交通基本控制在水平线上, 减少垂直交通带来的不便。相对院区内的其他建筑, 该楼更关注老年患者的需求。

老年患者之所以与普通患者不同, 是因为其年老体衰, 行动迟缓, 多病失能, 需要照护, 因此对各种保健、康复和生活照料存在大量需求。理论上, 一位老人需要一名护工照顾, 老人前来就诊, 需有家属陪同。老年人的生理和患病特点, 决定了其对医疗卫生服务有较高的需求。而目前在医疗系统内普遍缺少训练有素的老年病学医护人员, 医疗机构过分重视急性病患者的医疗护理, 忽视慢性病患者的照顾, 这已成为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主要医疗问题之一。此外, 从家庭角度来看, 现在对老人的赡养率也在下降, 所以, 从老年疾病治疗需求出发, 各级医院需要有一个家庭康复、治疗组合需求的模式。

因此, 北京老年医院从老年患者需求出发, 力求为老年患者“量身定做”一个真正满足老年患者需求的医院建筑。

建筑设计篇

二期的医疗综合楼工程, 总建筑面积36645 ㎡, 地上4 层, 地下1 层, 建筑主体高18m, 分为主楼、辅楼两部分, 主楼设有病床400 张, 辅楼为医技楼, 包含影像科、核医学科、血透中心、中心检验、病理科、手术室 (8 间) 以及中心供应室等。

方案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

该楼方案设计, 在规划层面上, 对整个老年医疗机构总体布局进行研究, 以“就近性”、“复合性”为原则, 采用大数量、小规模的医院形式, 力求打造集“治疗、康复、疗养”为一体的功能建筑;在建筑层面上, 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出发, 在保证医疗流线合理、高效的前提下, 更加关注人性化的空间体验和细节设计, 营造“家庭化”的就医环境。

可以说, 该工程是融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老年学、医学等多专业领域的跨学科工程。

前期方案调研考虑各方需求

建筑师在前期对使用医院建筑的各类人员进行了需求调研, 包括患者需求、探视和陪护者的需求、医生需求、护士需求、医疗技师需求 (理疗、放疗医师等) 、服务支持部门人员的需求等 ( 药房、供餐、材料物品的供应等) 。

从各类人员的需求中, 找出共性与重点, 如患者、探视者和医生的需求中, 都希望能有交流与私密性空间, 有较为安静的休息和办公环境。因此, 通过这些需求分析后, 与医护人员进行深入沟通, 确定了设计的总体方向。

设计手法采用平铺式

北京老年医院全院用地呈不规则的三角形, 北部为显龙山, 主入口位于东北角, 而新建医疗综合楼位于南侧院区, 采用了平铺式的设计手法, 相比于现在很多高层住院楼略显低矮, 这与北京老年医院的地理位置有关, 医院所在地为文物保护区, 矗立着著名的文物景观“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纪念塔”, 遵循相关政策将建筑高度控制在18m以下, 加上设计中采光均好的要求也使得空间不宜过高。

院区内古树成林, 鸟语花香、花草茂盛, 道路宽敞, 楼与楼之间保持了合理距离, 平铺的建筑设计手法使建筑与园林和谐相融, 水平交通流线设计更加符合医疗的需求, 营造出一个舒适度高、适用性强的医院环境。

7.方案注重人性化的空间体验和细节设计, 力求营造“家庭化”的就医环境

8~10.一至三层平面图

8~10.一至三层平面图

8~10.一至三层平面图

11~12.建筑使用清华大学的经典“红色”为主色, 间接点缀白色色带, 造成形体穿插的视觉效果

11~12. 建筑使用清华大学的经 典“ 红 色”为 主 色, 间 接点缀白色色带,造成形体穿插的视觉效果

外立面以“清华红”为主色

北京老年医院在作为胸科医院时, 墙面为灰色, 略显冰冷感。而新建的医疗综合楼, 方案设计出自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 建筑师大胆使用清华大学的经典“红色”为主色, 间接点缀白色色带, 使色彩对比较为鲜明, 造成形体穿插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与院区内现有建筑相协调, 暖红色的楼体犹如生长在院区内绿树青草中的“花”。这也是从老年人的心里出发, 简约的白色或者蓝色对于老年人的视觉感官刺激相对较弱, 不易引起直观的重视, 而红色面砖, 异常显眼, 时刻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也与医院的绿植相呼应, 丰富院内色彩, 给予老年人希望与安慰。当享受院内园林绿化后回到住院楼, 期间色彩的过渡给老人营造出一种温馨、明快、细腻的生活化氛围, 大大消除老人对医院的排斥心理。

建筑风格融入“居家”理念

大型综合医院讲究效率, 进院快, 看病快、住院快、出院快, 一切都遵循节省患者时间、高效诊疗的原则, 但是老年医院的患者基本都是慢性病, 住院周期一般都在半年以上, 甚至更长, 因此在住院楼的设计中更多地融入了“居家”理念, 从细节之处让老年患者有视院如家的感受。

流线规划以科学、简捷为原则

老年患者对住院环境的要求较普通患者更高, 在疗养环境上, 要求高度安静、远离嘈杂, 但同时心理上他们又是离不开人群的社会特殊群体, 需要被医生、家人照看;其次, 针对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的现状, 应充分考虑住院流线、就诊流线、检查流线的设计, 此外, 考虑到医护人员的护理流线, 以简捷、缩短行动距离为主。

新医疗综合楼内医疗功能合理齐全, 建筑内的各个流线均考虑老年患者的行动需求, 因此流线的规划以简捷、科学为原则, 使老年患者便捷地完成各项医疗检查后返回住院楼, 减少体力上的消耗以及长时间检查带来的烦躁不安情绪。

平面布局犹如“花盆”

相比北京老年医院内其他建筑, 新建医疗综合楼显得较为特别, 整体由矩形的医辅楼和呈45°十字形的住院楼组成, 两者以连廊相连, 鸟瞰平面, 犹如一个花盆, 造型十分艺术。

13.暖红色的楼体犹如生长在院区内绿树青草中的“花”

14.十字形住院楼中厅被设计为采光天井, 采用透明的天花板造型, 使阳光照亮整个中厅

45°十字形阳光主楼

秉着均好的采光原则,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建筑师将主楼设计为旋转45°的十字形, 为使每间病房的每张病床都可以接触到阳光, 采用了八角形的外观设计, 内部也保证患者的个人空间, 因为这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

* 一至四层的空间布局

住院楼首层东南部分与西南部分为住房病房区域, 采用标准式的空间布局模式;东北部区域设置配液中心机房、导管室、心电、彩超以及洗手池、污物间等辅助用房, 该区域紧邻连廊, 由此可直接去医辅楼进行检查;西北部分主要为配药、制药等功能用房。二至四层为标准化的住院病房空间。

* 中部大厅设有采光天井

十字形住院楼的主入口位于南部十字的交叉核心部分, 由此穿过门厅后便到达阳光中厅部分, 中厅被设计为一个采光天井, 采用透明的天花板造型, 使阳光可照亮整个中厅。

中厅的东面为接待处, 可办理住院等各项手续, 除一层为大厅外, 二至四层其实是一个环形的交通核, 中厅可谓是将电梯等候厅、交通中转、入口大厅等功能集中化、共享化, 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 双通道模式

住院楼一至四层以中厅为起点, 分散出4 个双通道住院护理单元, 每层护理单元的平面布局均以模块化叠加, 结构简单明了, 整齐有序。双通道护理单元将两侧设置为病房区域, 共600 张床位, 每个护理单元中间设置一个护士站, 便于护士观察患者以及巡视查房。双通道的设置保证了护士站与床位的距离控制在30m左右。

* 墙面采用凹凸的八角形布局

对于住院的老年患者来说, 享受阳光是非常重要的, 明媚的阳光照进房间给予温暖的感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在布局设计上, 为使所有的房间都能有阳光, 病房的墙面采用了凹凸的八角形布局, 即打破常规的平面窗体结构, 将病房空间凸出墙面, 从而改变光线的照射面积, 由此通过外墙的变化影响到室内, 科学合理地解决室内的采光问题。

* 医护空间靠近交通核

主楼内医护人员的生活及工作用房主要为医生办公室、示教室、抢救室、换药室及配餐室、公共浴室等, 该区域靠近交通核集中设置, 与患者住院病房相邻, 但不相互干扰, 同时方便医护人员加强监管, 避免外来人员对病区内的干扰。

* 灵活的病房设置

为了充分利用病房空间, 病房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手法, 在不改变整体空间大小的同时可灵活设置成为4 人间、3 人间、2 人间, 还为有高端需求的患者设置了套房和单间病房。当床位紧张时, 可将套房、单间病房灵活地改成2 人间及4 人间。

病房结构设计借鉴了国外的设计经验, 并与医院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如在4 人间的病房, 病床位置打破了并排的顺序, 每张病床分别靠近梯形的内墙面摆放, 呈现围合状, 这样布置能够使每张床位都有一扇窗, 患者躺在病床上也能观赏到窗外风景。

4 人间内的老年患者可以相互沟通, 消除孤独引起的负面情绪。当老年患者需要私人空间时, 环形隔帘可实现独立私人空间。另外, 在每张病床旁边都配置了一台平板电脑, 老年患者不仅可以看电视, 还可以进行点餐、选护工、购物、健康教育等活动, 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个性化需求, 减少“老人住院就只能依赖他人”的情况, 独立能力的体现也使老年人提升了自我的认可度, 增强信心, 保持健康的心态, 非常利于康复。

* 未设单独污物通道与电梯

住院楼内的6 部电梯集中设置在十字中心, 比较特殊的是, 在楼内并未设单独污物电梯和单独通道。虽然目前较为流行的设计为人流和物流、洁物和污物分开设置, 但在医疗综合楼的设计当中, 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及院感、院控检验, 均证明只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区域划分可以避免污物对病区对患者的影响。而处理的污物也都是经过严格的包装管理, 较短的垂直流线使得污物可以最快速地运出住院楼。

15~16. 病房格局为八角形设计,可灵活设置成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

15~16. 病房格局为八角形设计,可灵活设置成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

17.护理单元采用双通道的设置, 保证了护士站与病房的距离控制在30m左右

18~19.病房多为4人间, 老人可以相互交流, 而环形窗帘则保证了私密性

18~19.病房多为4人间, 老人可以相互交流, 而环形窗帘则保证了私密性

短流线、高集中的医辅楼

医辅楼共4 层, 主要为医技、手术及科研教学用房。

* 一站式的中心化布局

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种疾病, 一次就诊需要进行跨科室的多种检查治疗, 在通常的分科室模式下, 就诊流线长, 耗时耗力, 对老人的生理、心理都是极大的负担。医辅楼空间规划讲究一站式的中心化布局, 集中设置各个医技功能科室, 将挂号、诊疗、化验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完成, 改变了以前“患者围绕科室转”的就诊模式, 十分适应老年患者病情复杂、需要综合性检查治疗的需求, 流线的缩短, 加大了关联性功能空间的紧密度, 减少老年患者在医辅楼的停留时间。

* 各区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医辅楼的东侧为医疗综合楼的次入口, 进入后是一条贯穿两楼的医疗走廊, 同时将一层空间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侧东面为一般透析室和办公用房, 西面为可容纳300 人的报告大厅。中间为水处理站、污物处理室等后勤用房。南侧东面为无菌区, 主要存放医用洁净物品, 供各楼层使用。右侧为镜腔中心。四块区域以医患不同的使用需求合理规划, 互不干扰并各成一区, 每一区都有单独的男女更衣室和办公室, 在实现共享空间的同时保证了各自医疗区域的独立性。

二层主要为病理科、输血科、检验科以及网络中心。医疗综合楼对于检查的环境要求十分严格, 因此在门禁的设置上有别于一层的开放度, 中间走廊两侧区域的入口将受限, 便于管理。采血室位于走廊西端, 紧邻病床电梯, 为方便患者采血, 设有缓冲空间, 避免等待采血的患者滞留在走廊中, 影响他人正常的通行。网络中心与弱电、强电以及办公区域相邻, 便于人员的安排, 节省人力资源。三层主要为ICU与手术部。

* 直梯和楼梯有序组合

四层医技楼倚靠3 部直梯和5 部人行楼梯形成有序组合的垂直交通体系。3 部直梯分别为1 部病床电梯、1 部污梯和1 部洁梯。病床电梯紧邻西端连廊, 便于患者直接由此进入住院部, 不与其他医技科室交叉接触, 对面为人行楼梯。污梯和洁梯设置在南部, 楼梯位于污梯的西侧, 方便污物的转运。在首层东面入口处设置1 部楼梯, 去其他楼层的患者无需进入内部便直接抵达。另外两部楼梯分别设置在西侧和东南角, 主要供医生使用。

20.每个护理单元中部设置一个护士站, 便于护士观察患者以及巡视查房

21.中厅将电梯等候厅、交通中转、入口大厅等功能集中化、共享化, 大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22.住院楼内的6部电梯集中设置, 楼内未设单独污物电梯和通道

23.住院走廊流线较短, 便于人流、物流快进快出

24.医院为不能自理洗澡的老年患者, 配置了洗澡机

25.楼内设置了小型公共澡堂, 防止老年患者单独处于密闭空间发生意外时无人知晓

26.马桶和淋浴室设有防滑护栏, 卫生间增设呼叫按钮, 厕位上设置休息扶手等细节设计体贴入微

27~29.吊人天轨系统可以方便地把患者从病床运送到浴室、卫生间、轮椅上或其他地方, 智能化手持控制器可以方便的进行各种操作

安全与人文设计篇

符合老年患者特点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老年医院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老年患者大多是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而生病, 应与残障人士的无障碍设计有所不同, 因此, 建筑师将重点放到了出入口、水平通道、垂直交通、辅助设施上, 如在出入口处同时设置了台阶和坡道, 以方便不同使用者通行;将雨篷加大、加长, 使出入口的雨篷能覆盖到台阶、坡道和车门开启的范围;加大车位面积, 特别增设1200mm的安全步道, 方便坐轮椅的老年患者上下车;加大医疗综合楼内过道宽度, 便于轮椅、推床的进出;电梯均为无障碍医用电梯;卫生间与室内连接处采用缓坡无障碍设计。

室内空间的细节设计

由于老年患者反应较慢, 病房内的家具摆放设计也需要注意, 避免老年人碰撞, 因此病房内所有的家具都采用圆弧形倒角, 室内采用防滑地板, 马桶和淋浴室设有防滑护栏;卫生间增设呼叫按钮, 厕位上设置休息扶手;步梯的踏面加宽, 梯步的高度设置得更缓, 楼梯的护栏采取高矮双杆设计。

设置小型公共澡堂

病房的卫生间内只放置了便桶与洗手池, 没有设置洗澡间, 出于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的考虑, 在护理单元的辅助空间内设置了小型的公共洗澡间, 依顺序设专人帮助老年患者洗澡, 防止老年患者单独处于密闭空间发生意外时无人知晓。而且澡堂内的吊轨与病房连接, 无法自理洗澡的老人可由吊轨送至澡堂, 在工作人员的看护帮助下洗澡, 提高安全性和便捷性。

配置“天轨移位系统”

除基本的医疗设备外, 医院还特别为老年患者配置了很多先进设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轨移位系统”, 该系统旨在鼓励住院老人自己活动能力, 减少对护理人员的依赖, 可让他们保持乐观、健康的心理。

医院对住院老人进行评估后, 将其分为自理老人、介助 (半自理) 老人、介护 (非自理) 老人, 根据老人的不同活动能力, 因人因地进行空间设计和设备辅助。如在二层内科护理单元设计了轨道式移位系统——吊人天轨系统, 可以方便地把患者从病床运送到浴室、卫生间、轮椅或其他地方。患者手中的智能化手持控制器可以方便的进行各种操作, 还能根据需要再进行编程设计。如果使用2 点式吊架或4 点式DPS系统, 步行训练器还能帮助患者进行站立、举步或行走训练。

27~29.吊人天轨系统可以方便地把患者从病床运送到浴室、卫生间、轮椅上或其他地方, 智能化手持控制器可以方便的进行各种操作

引进洗澡机

考虑长期卧床, 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 医院引进洗澡机, 患者由天轨传送至洗澡机内, 使之前只能擦拭身体, 无法得到完全清理的情况得到改善, 而且洗澡机内相当于小型的水疗池, 喷淋、水按摩、洗涤、吹干等一系列功能使老年患者无需自己动手即可完成, 老年人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也降低了安全隐患。另外, 一个病区配置一台洗便机, 将污物直接倒入机器内, 完成清洗, 改变了传统洗涤不够清洁的模式。

31.满足现代化需求的手术室

32.公共空间的墙面上还特别配置了瓷板画, 选取二十四孝故事作为基础元素, 充分展现医院弘扬孝道文化的宗旨

33.导视系统采用胶囊造型, 由两块胶囊错位拼合而成, 将主辅信息进行有效区分

其他智能化辅助设施

大楼辅助设施的配备非常齐全且具有前瞻性, 智能消防、楼宇自控、集中供暖、无线网络、动态节能、医用自动物流传输等各类系统完善。预设线路可充分满足未来高度信息化的需求;大楼动力监控中心, 既可视频监控各重要设备和机房, 还能在线监测各种设备的运行数据;中央空调采用变流量控制, 配合有24 小时不间断的新风输入, 确保楼内空气清新, 温度适宜;供水泵采用无级变速控制, 确保楼内管网压力稳定。

错位胶囊的标识形象

老年患者视觉和听觉等能力都有下降的趋势, 帮助他们时刻明辨方向, 快捷就医是医院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 新医疗综合楼导视系统采用胶囊造型, 由两块胶囊错位拼合而成, 将主辅信息进行有效区分, 色彩采用绿与白阴阳色搭配, 既突出医院的形象色, 又从色彩上将信息分清主次, 达到快速识别。导视字体上选择圆润、清晰的粗圆体, 传递给就医者一种亲和力。

另外, 北京老年医院一直将慈孝文化作为医院文化之一, 在住院部每层的公共空间墙面上还特别配置了瓷板画, 选取二十四孝故事作为基础元素, 运用青花线描的表现手法创作, 充分展现医院弘扬孝道文化的宗旨。

适于康复、疗养的外部环境

基于老年人的各种特点和要求, 特别设计了健身活动区、交流休闲区、安静休息区、循环散步区, 以满足老年患者的康复需求。其中有很多细节值得关注, 如餐厅的桌椅位置不宜改变, 循环散步道不宜有端头路, 花池不能太高, 否则坐轮椅的人触摸不到植物等等。

补白

北京老年医院医疗综合楼, 无论灯光、窗户、病房、卫生间等设施都与普通病房有很大的区别, 但由于受资金造价方面的限制, 仍有一些遗憾之处, 比如病房面积更大一些会更好, 储物空间也应更多……但总体来说, 该工程在各方的努力下, 从老年患者出发, 营造出环境安静、促进交流、适宜老年人医疗康复的人本主义医疗空间。

感言篇

北京老年医院项目从策划到现在建成即将投入使用, 前后近5 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一直坚持着这样一个理想:我们要完成的不仅仅是一个先进的治疗老年疾病的设施, 更希望能够成为让患者、医护人员及所有使用者感受到关怀与呵护的“温暖之家”。很幸运, 医院领导与我们有着一致的目标。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从总体概念、单体建筑、景观环境、室内装修, 我们始终在营造社区——家庭的氛围, 既有公共开放活动空间, 也注重私密性设计, 这里有自然的阳光、空气, 有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有完备多样的康复设施, 有整洁舒适的工作场所, 有让所有使用者感受到温馨体贴的人性化服务。

刘玉龙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老年医院医疗综合楼的建设, 适应了当前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对这部分医疗的需求。项目从设计角度考虑了适老化医疗的特点。比如, 护理单元的流线较短, 且从走廊可以直接观察到每张病床, 每个护理单元设置公共洗浴设施, 卫生间面向走道开门, 以及利用天轨系统来辅助护理患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4 人间病房的设计, 重点考虑到老年人住院时间长的因素, 每张床都有对外的视角, 保证了采光性, 使老年患者可以看到窗外的环境, 利于治疗;设置的拉帘可形成自己的独立小空间, 保证了私密性。可以说, 设计充分满足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使用需求。

杜洪涛

中国医院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

北京老年医院医疗综合楼包括12 个老年病住院病区, 手术室、ICU、检验中心、供应中心和透析中心, 以及信息中心、太平间、洗衣房、食堂、动力中心、高低压配电等辅助用房, 是多功能的医疗综合建筑。

老年人由于体衰、多病、失能, 除了诊断治疗更重要的是起居和照护问题。如何以老年人为本, 适合老年人医疗护理和生活需求, 满足医疗安全保障医疗质量是我们这次设计的原则。

在物流上采用了先进的轨道车配送模式, 有清晰的人流物流方向和住院治疗辅助用房分区;病区设计采用十字型, 保证每间病房都有阳光;双走廊的设计和中间医疗用房的设置使得护理路线最短;4人间大病房考虑到团队医疗和陪护服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独立窗户保证了每位患者的心理和环境需求;病区内的吊轨系统具有康复功能, 解决了全失能患者的如厕和洗浴问题;独立卫生间设有洁身器, 病区的公共洗澡间里配有自动洗澡机, 满足衰弱和失能老人洗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每人一个平板电视使患者能够独自享受电视节目, 同时还具有网络和点餐、选护工、购物和健康教育的功能。

整个病房楼的设计是老年医院与清华设计院共同努力的结晶。希望能为老年医院的建设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陈峥

北京老年医院院长

项目名称:北京老年医院医疗综合楼工程

建筑面积:36645m2

床位数量:600床

上一篇:核心能力素质论文下一篇:用好教材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