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素质论文(精选12篇)
核心能力素质论文 篇1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 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是我们所期望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 更是我们要努力达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境界”。素质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返璞归真, 是对人的教育的重新回归, 因此, 学会尊重: 尊重每个生命体的个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便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
当然, 较之以往的教育包括应试教育所强调的“单向度尊重”, 素质教育强调“多向度尊重”, 更突出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校长的尊重, 校长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等, 内容更强调对人作为生命主体的个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尊重。
一、素质教育强调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尊重校长
学会尊重, 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率先垂范。
第一, 尊重并信任校长。相信没有一位校长不想把工作做好, 不想把学校办好, 不想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方针、政策执行好的假设。因此, 上级管理部门要尊重校长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 放心、放手让他们做好“一校之长”; 充分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尽可能少的干预他们的经常性工作, 更不要总是那么不放心, 左一个统考, 右一个排队, 没完没了地检查、评估, 使学校和校长们穷于应付, ”而没有把工作真正做好。
第二, 支持、帮助并视时激励校长。校长们办好学校、育好人最需要的就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支持、帮助和激励。特别是在当今瞬息万变、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时代, 办学不可能一帆风顺, 在学校向前发展的过程中, 校长们要经常面临许多难题, 这时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者要走进学校认真调研, 如果问题都是学校发展中不可避免的, 要鼓励校长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 同时给与政策上或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 当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时, 要视时、适度给校长们以激励, 激发他们的潜能将学校办得更好。
第三, 变革教育质量观, 建立起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上级主管部门要做到尊重校长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就必须要变革以往的教育质量观, 变革以往那种通过考试层层筛选淘汰, 以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做法, 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不断提高, 课程不断发展, 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二、素质教育强调校长要尊重教师
学会尊重, 校长要行动在先。
第一, 尊重、信任并支持教师。相信没有教师不想把学生教好, 不想把班级带好, 不想把学校安排的其它各项工作做好的假设。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具权威的人物之一, 特别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他们的摹本, 而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所依靠得也正是我们的广大教师。“士为知己者死”, 尊重和信任广大教师, 理解他们的困难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尊重和信任教师, 就不要对他们所教的班级和学科进行无休止的统考和排队; 就不要将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挂钩; 就不要用中考或高考的指挥棒“赶”着他们向前走。相反, 尊重和信任教师, 就要充分相信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放手让他们将班级带好、将学生管好; 就要尊重教师个性和独立性, 为他们搭建好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献身教育事业的舞台; 就要支持和帮助教师, 使他们能够聚精会神地搞好教学和科研, 没有后顾之忧。
第二, 重视培训工作, 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 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 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线。因此, 要实施素质教育, 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造就一大批‘素质教育性教师’”。作为校长就是要提倡并支持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教育工作; 因地制宜, 搞好校本培训, 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 千方百计, 想尽一切办法把科研兴校化作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 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 以学校为基地, 以课程为载体,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不断进步为目标, 注重过程, 追求实效, 最终形成学习型的教师团队, 使每位教师的才能充分彰显。
三、素质教育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
学会尊重, 教师要勇于实践。
第一, 尊重并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没有学生不想学习好, 没有学生不想完成作业, 没有学生不想尊重教师, 没有学生不求上进的假设, 教师要形成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的观念。
第二, 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性。“无论是从人类的发展角度, 或个体发展角度 ( 个体的发展总是类的发展的浓缩与重演) 看, 个体独立性的教育必须是教育的基础。人的自主、自尊、自强, 使人成为主体、人之为人的根本”。以往的教育包括应试教育“不把人当人来培养”, 而是“当成一个容器, 用来灌输知识; 当成一段木料或毛坯, 要教师去修理、纠正才会成材; 以为学生自发的行为多是不良倾向, 需要不断约束规范; 认定习惯成自然, 以为不必顾及学习者个人的情绪和体验, 只要强制要求就会收到成效。”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是多具依附人格, 亦步亦趋、谨小慎微, 缺乏独立人格和生命尊严的奴隶, 素质教育要坚决摒弃这种观念和做法, “要把人当成人来教育”,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师生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对话式的新型关系, 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 才能培养出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人, 才能培养出自己生命的主人, 国家与民族的主人。
第三, 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调的是共性, 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强调的是个性, 是对每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注, 共性与个性并不矛盾, 而是内在地统一于素质教育。以往的教育包括应试教育强调统一性, 抑制甚至扼杀个性,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根本无法实现。缺乏个性不仅是生命个体的不幸, 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哀。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培养人的共性和个性更好的结合起来, 协调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不同各体的差异性, 并要保护这种差异性, 将其看成是人类的宝贵资源。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教师应学会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并深深理解“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内涵, 坚持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个体。只有这样, 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总体的发展相互协调和统一。
第四, 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素质教育强调生生都是可造之才, 人人都有发展的潜能, 并且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 而这种发展潜能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更加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 关注这种潜能的释放和开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把每一个受教育者看成是具有多种优秀潜能的个体, 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帮助和引发受教育者潜能向现实转化。
四、素质教育强调家长要尊重孩子
学会尊重, 家长要敢于转变。
素质教育强调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尊重孩子的生活, 而不是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单向度尊重和服从。“孩子只能是自己长大, 孩子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大人的都不一样, 将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代替他们下决心, 逼迫他们按自己的意志去做, 其后果、效果往往与愿望相反”。因此, 家长要尊重、理解和信任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孩子,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发展对孩子的建设性关爱。在日常生活中, 尊重孩子, 父母要努力做到“指导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 解释规定而允许孩子有主见, 欣赏孩子的独立性还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赞扬鼓励孩子的能力而不养成孩子的依赖行为”, 并积极配合学校, 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必要且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关于素质教育[J].教书育人, 2005, (3) .
[2]邵宗杰.我的教育观·基础教育卷[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孙建华.教师素质——素质教育的生命线[M].班主任, 2005, (2) .
[4]鲁洁.我的教育观·综合卷[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5]文喆.我的教育观·基础教育卷[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6) .
核心能力素质论文 篇2
素质与能力提纲
A、提高素质的途径
1、严明录用、培训、考核、调配、奖惩、辞退制度。
2、培训是主要手段。
3、到实践中锻炼是根本途径。
4、要学会适应、约束、发展自己。
5、工作程序要规范,程序作业。
B、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分析判断能力;
2、表达能力;
3、合作能力;
4、组织协调能力;
5、权衡利弊的决策能力;
6、应变能力;
7、统筹能力;
8、执行能力。
C、身体素质
1、要具有强壮的、能连续工作的体力;
2、要具有经常能表现于外的充沛的精力。
D、心理素质
1、稳定的情绪;
2、较强的自我意识;
3、客观的态度;
4、开朗的性格;
5、较强的求知欲。
E、特点
1、综合性;
2、动态性;
3、层次性;
4、时代性。
素质 能力
观念
1
企业文化部分之能力与素质
F、应具备的观念
1、战略观念;
2、政策观念;
3、信息观念;
4、民主观念;
5、创新观念;
6、时效观念;
7、效益观念;
8、竞争观念。
G、文化专业素质
1、扎实的文化基础;
2、通晓公司文化理念;
3、熟练的专业知识;
4、广博的知识面;
5、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H、企业文化理念素质
1、有学习、坚持、落实、发展企业文化理念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2、要掌握“十项工作原则”;
3、要坚持在态度上“顾客第一,永远是对的”原则;
4、应该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5、应该具有按程序、依原则、守纪律的自觉性。
I、道德品格方面素质
1、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
2、端庄正派的良好作风;
3、民主谦虚的优良品质;
4、谦让容人的豁达胸襟;
5、严与律己的自我批评精神。
素质 能力
观念
提升素质 强化能力 篇3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办学总体目标
我们从电铝公司女职工较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创建女职工业余学校的总体目标:即把女职工业余学校创建成“学技能的课堂,没有围墙的学校,培育人的摇篮,保安全的基地”,切实为女职工创造学习条件,搭建学习平台,帮助女职工增强学习、竞争、决策和创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女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职业技能水平、市场竞争和协管安全能力。
二、从实际需求出发,确定培训教材和内容
我们对女职工的学习意向和学习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下发了《女职工学习意向和需要调查表》,广泛征求每一名女职工的学习需求和培训要求,摸清女职工的学习意愿。我们积极同人资、培训等部门联系,详细了解公司职工整体培训计划,对公司女职工的岗位分布情况和业务技术水平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确定培训内容和制订教学计划做参考和依据。其次,我们将上述两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实际对比,从女职工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年龄结构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素质的要求,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了科学的培训内容,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三、从提升综合素质出发,切实开展多形式有效培训
创建女职工业余学校的根本宗旨是提升女职工的综合素质。电铝公司从这个宗旨出发,采取了多种灵活有效样的培训形式推动女职工业余学校的创建活动。
(一)以思想教育为先导,转变女职工的学习观念。电铝公司把思想教育作为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的第一课,大力培育和弘扬“四自”精神,通过引导女职工对当今时代发展形势的分析,对自己所在单位、家庭变化的剖析,以及对子女需求的思索,使广大女职工的学习观念有了很大改变,逐渐认识到学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意识到“不学习就是后退”、“不学习就要被淘汰”、“不学习就得不到孩子的尊重”的严重后果,促使女职工逐渐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学习生活化、时时学、处处学的良好氛围。
(二)以多形式培训为主体,注重女职工业余学校的实际效果。我们根据女职工多且分散的实际,采取固定办班与分散办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总校办班和分校办班相结合的形式,成立了一个总校和四个分校。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根据需要外请或内选有高级职称、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授课。几年来,总校先后开设了各个工种的业务技术、女工干部,协管员、安全以及婚恋家庭、社交礼仪、健康生活、维护权益等内容的十几种培训班40多期。各分校也从突出特点、注重实效出发,力所能及、拾遗补缺地组织开办了各种适应型、实用型的短期培训180多期,4200多人次参加。
(三)寓教于活动之中,创新女职工业余学校办班模式。
一是除了固定的培训形式外,我们根据单位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业余学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基层单位先后创办了以安全为主题的“女职工安全幸福家庭业余学校”和以丰富业余生活为日的“女职工巧手制作业余学校”。电解铝厂通过开办安全演讲培训班,选拔出了优秀演讲员和事故受害人及其家属,开展了安全巡回演讲活动,把安全教育送到公司的每个角落。声情并茂的演讲一次次感动了在场的职工,震撼了每一名职工的心灵,教育人数达2000余人。同时,电解铝厂、南屯电力公司的全体职工及家属分别签订了《岗位安全协议书》和《家庭安全互保协议书》1800多份,从家庭到岗位上给安全上了“双保险”,确保了公司的安全生产。各基层单位还分别举办了“巧手女工作品展”、“十字绣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了女职工的业余生活,受到女职工的欢迎。
二是深入开展女职工读书自学活动。读书自学是女职工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提高修养的主要途径。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和引导女职工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岗位操作技能,不断完善自我。开展“我学习、我快乐”、“我与孩子同学习,我与电铝共成长”等活动,把女职工业余学校创建活动延伸到家庭当中,积极创建“学习型家庭”,带动了女职工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把女职工业余学校的影响扩大到社会。我们还不定期为女职工发放培训教材,推荐重点读书目录,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
三是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我们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融入到女职工业余学校的培训活动之中,围绕练兵和比武,激发广大女职工的学技术、学业务的热情,提高了她们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技能。几年来,我们共举办各类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十多场次,500多名女职工参加,有200多人获得了表彰奖励。在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面前,我们组织女职工积极参加增效降耗、增收节支、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利用在业余学校学到的知识,共提合理化建议430多条,有150多余被采纳,创造经济效益和节约资金约1000余万元。
四、从严格考核出发,确保办学质量
为确保女职工业余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培训效果,从创建女职工业余学校开始,就做出了严格要求。总校和分校分别建立了考核标准和培训管理制度,每年检查两次,考核一次,教材、课程统一安排,考勤、考核具体管理,有检查评比,有总结表彰。
核心能力素质论文 篇4
我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省、市先进技工院校, 办学资质快速提升, 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以我校特有的办学资质和强劲的校企合作能力为出发点, 依托于学校教师资源形成的教学体系, 不断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了大胆突破与创新 (成为北车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准确定位,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不断提高学生素质, 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毕业生, 根据学校相关数据显示, 学校于2014年已完成预分学生100%就业, 企业满意率99.8%的高目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作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一、树立新的人才观,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 转变观念, 坚持把以知识传授、继承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教学观念上来。教学计划需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方面上, 教学计划增加一定的人文教育课程和内容, 使学生善于处理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 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会合作;为学生顺利就业构筑成长的平台。
某段时期, 我校为追求创一流的专业技能人才, 着重学生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 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稍有放松, 在省、市级技术比赛中, 即使我校学生在各专业领域中取得较好名次, 但离我们最近的装备制造业用人单位却频频到其它院校去招聘大学生。从我校的整体实力、口碑乃至学生的专业功底都略胜其它院校一筹, 出现这种局面, 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很是困惑。我们通过走访兄弟院校进行比较观察, 发现我校学生在言谈举止等小节方面存在弊端;并对相关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进行市场调研, 结果显示企业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学生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企业对毕业生的选择与否。通过总结经验教训, 我校加大了学生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力度, 通过尝试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从生源到就业都有较大的改变, 一些用人单位主动到学校招聘学生, 实现了学生就业率99.9%的可喜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 今年我校春季招生出现了额满为止,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进校动用了社会关系, 打破了多年技工院校招生难的历史局面。
我校不仅重视在校生的综合素质的培训和教育, 同时也关注着毕业生在企业的种种表现, 通过信息反馈, 不断总结教育经验, 提炼和改进教育方法, 从而推进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进程。
2. 建立知识、能力、修养三位一体的全面教学观。高素质人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知识—具有形成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修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品质和健康体魄。我们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知识、能力、修养必须达到岗位一线的要求, 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岗位的要求;二是必须加强修养教育, 老师对自己所教课程, 必须提出创新教育、修养教育的思路和具体培养点。
3. 实行由知识教育向知识和认知教育的转变, 由传授专业知识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
知识点的多少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影响越来越小, 认知能力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纵观以往我校毕业生就职企业后的发展, 在技术岗位上履创佳绩的大多数是那些勤于动脑的毕业生, 他们凭借已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知识, 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工件的加工特点, 并进行改进和技术创新, 生产的工件工时短、产品质量精细, 逐步成为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例笔笔皆是,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轨迹再次证明认知教育的重要性。
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促学生素质提高
多年来, 我校充分依托企业资源优势,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实践了教育与生产全程合作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方式。
自2010年, 经双方意愿, 我校与玉田县星铄锯业签订了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 我校选派有着多年专业教学经验教师, 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班组, 与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实际情况, 量身定做出一套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涵盖该企业文化等诸多元素。
几年间, 我校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 这些技术工人适应力强, 能够很快进入角色, 深受企业的好评, 有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这种“订单式”培训计划不仅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学生和家长也非常愿意,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企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费用, 这样减轻了一些困难家庭的学习负担, 是多方双赢的一种培训模式。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促学生素质提高
“一体化”教学模式, 即由同一教师担任同一班级的理论和实习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成度, 教师能客观及时地把控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使每个学生都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
一直以来, 我校非常重视一体教师队伍的建设, 由教务处牵头制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计划, 特别要求年青理论教师, 利用工作之余和假期, 到工厂去参加实习, 以便提高自身的经验和技能水平。经过一段时期刻苦训练, 我校教师大大提升了自身技能操作水平, 大部分教师已通过考试, 获得不同等级技能证书, 其中具体高级技师资格证书比例已占70%, 为我校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夯实了基础。
经过推行多年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改变了以往理论和实训课脱节, 避免了给学生带来学习困难的弊端, 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理论和实训课由教师一人担任, 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同步进行的特点, 实现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大大缩短了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操作知识的过程,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
运用“素质”教育, 符合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改革与发展的产物, 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勿庸质疑的。技工教育中的教学摸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是强国战略的需要, 是人超越自我、彰显个性的需要。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工作, 努力形成高素质学生辈出的局面, 迎接“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的时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贯追求。
摘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积极开发学生潜在能力, 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将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形成过程的分析, 以我校作为个案进行研究, 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能力素质自我评价 篇5
二、具有自我激励精神,以结果为导向,有着五年的.物流管理经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地完成了多个过亿美元项目的物流交付。 英国留学及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赋予了极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高度的组织能力与创造性。具有较强的批判思维,善于发现及解 决问题。期望从事物流行业相关工作。
三、1. 2年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经验(含成功上市经验),高级审计员; 2. 拥有CPA全科合格证书,熟悉财务、税务、证券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实务,财务知识扎实,具备良好分析和专业判断能力; 3. 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在校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省级及院校级奖励。
四、多年的国际贸易工作经历培养了我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设身处地为公司着想,尽个人所能为公司节约 成本。待人处事自信成熟,较好的团队沟通协调能力,工作细致认真,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承受较强的工作压力。
核心能力素质论文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4-02
未来的教育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与学校资源等相互渗透、协调,采用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全面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语文课作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上以说代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说”是理解课文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在实施“以读代讲”的同时,实施“以说代讲”的教学,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语言的运用表达。而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清除学生怕说话的心理,调动学生想说话的欲望,达到以“说”代讲的目的。在这一方面我抓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说”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最常见的“说”,可以让学生通过说来检验他的学习效果。
2.“说”想象。想象文中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他们想象到的内容。学生说得越具体、越生动,说明他们理解的越深刻。
3.“说”体会。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所以在学文后还要让学生说读课文后的体会。
当然,以“说”代讲,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多启发、善诱导。训练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这样,才能通过以说代讲,培养和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中心的理解能力,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的训练。
二、在作文教学中授予学生技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指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时,仍然应该重视和加强口语训练,那种就作文而作文把口语训练抛于一边的作法是带有片面性的,同时也是与《大纲》中对于作文教学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口语表达和局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整理、发表意见等,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有促进作用。教学中口头作文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佳途径。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发生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每位学生都能抓住老师的要求,用较为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有的还能恰如其分加上自己的一点评价。总之,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真是一箭双雕。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说话欲望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口语训练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和发展他们创造性说话的能力。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1.续讲故事。看幻灯投影故事的主要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续编故事的经过和结尾。
2.想象配音。看图片或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然后根据所看到的给录像人物配音或用生动的话语描述故事内容。
3.听音乐,编故事。放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想象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并将这些情景编成故事,说给大家听。
四、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口语实践能力
口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到校园的生活,并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口语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如,春游、秋游、学军、学农、竞岗竞选、庆祝活动。参加这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些有趣的活动还会使学生产生主动交流甚至一吐为快的欲望,从而也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契机。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口语交际时,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譬如,举行“诗文朗诵会”,让学生将收集或创作的诗歌、短文等朗诵给全班同学听,请同学当小评委,评一评,议一议,通过朗诵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通过你讲我听,我问你答,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上述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在搜集、挑选图画或独立创作诗文时,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创造力;在解说与质疑中训练了思维能力;在欣赏美丽图画和优美诗文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真可谓一举多得。
播音主持素质能力探究 篇7
自身语言魅力形象的确立: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是靠语言与受众进行沟通,所以要注重自身语言魅力形象的确立。自身的语言魅力指的是声音、音色、音调等,还有所使用的语言词汇和语言表达的词汇组织。每个节目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主持风格和语言特色,也要针对节目的时间段和面对听众的年龄段。像午夜的广播节目背景音乐就应该轻柔,主持人的声音也倾向温柔缓和;早上的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可以更为欢快、更具活力。同时,主持人在与受众沟通和对节目内容发表自己见解时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词汇的使用也要有所注意,不要在节目中出现读错字,少用嗯、啊之类的口语。一个合格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就应确立自己良好的语言魅力形象。
自身人格魅力形象的确立: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应只是随便念念稿子就完事的工作。节目主持人,可以对节目主题适当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透出主持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自身的素质、能力,凸显出自身的人格形象。因此,在平时的节目中应该注意自身人格魅力形象的确立。
自身思想导师形象的确立:播音主持在进行自身言论表达的时候,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作为一名公众人物,言论会引起很多受众的注意。这时主持人要明确自己是受众的思想导师,在个人思想表达上要积极向上、客观正确,有些音乐类广播节目会设有热线,主持人是在没有思想和语言准备的情况下,直接与听众直接沟通,更能显现出一名主持人应有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功底。在与受众沟通时,主持人的言论和思想会影响到听众对问题的看法和以后的做法,所以要给听众一个良好的思想导师形象。
2 在节目中主持人的正确自我定位
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当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坐在直播间,打开话筒的时候就应该立刻想到自己面对的是广大受众。主持人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主持人是为受众服务的,就应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平等的,主持人要塑造好节目的大众服务意识。这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主持应有的觉悟。
有自己的主持特点:每个广播电视节目都有其独特的节目特点,主持人“它既要求主持人具备高超的主持技艺、技能,又是创造性的工作;同时,还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是节目主持艺术的核心层面。然而,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有其必须遵从的一些艺术原则。”在这些艺术原则的基础上,播音主持人要有符合节目自身的主持特点。让听众不会觉得乏味和无聊,区分开节目的不同和主持人的不同,节目和主持人不是复制体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不断自我完善:社会的进步,媒体的多样化,受众的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播音主持也要不断创新,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塑造好自身的服务意识,就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这样才能找到了与受众沟通点,更好地主持好节目。以自己真诚的语言表达和努力自我完善,热心地为广大受从服务,才会得到大众的喜欢和认可。
3 结论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多,广播电视节目要发展壮大,需要节目主持人要全力塑造好自身的各种形象,为自己确定正确的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并在能力和素质上得到全方位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大受众对于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定位至关重要。而其个人素质和主持能力也很重要。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能只是节目的传声筒,通常在节目中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用怎样的语言表达风格,怎样与听受众进行思想上的沟通等,是其应具备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播音主持,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霞.试论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J].硅谷,2008(13).
[2]沈伟利.试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3]苏玉清.节目主持人素质谈[J].新闻采编,2008(1).[J]
[4]钱琳琳.直播采访要求主持人必备的素质[J].中国广播,2006(7).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篇8
关键词:教师,素质,核心
一、铸炼师德自律始
既要言传, 又要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尊、自爱、自强, 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 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 自己一定坚决不做, 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 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 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 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古代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 教人读书, 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 为正士, 在家则家重, 在国则国重, 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 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 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 人之模范也。”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 克服个人主义, 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 遵守校纪校规, 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 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 强化法制观念, 在学法的同时, 要懂法、守法、护法, 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 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 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 注意礼貌, 平等待人, 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 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 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 高科技突飞猛进, 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 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 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 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 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 “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 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 情感———善, 品德———美, 只有“三足鼎立”, 真、善、美和谐统一, 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 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 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 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爱, 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 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 师爱就是师魂。”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 许多事迹感人至深。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 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 孔子亲往探视。例如, “伯牛有疾。子问之, 自牖执其手, 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 而有斯疾也!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 孔子极其悲痛, “哭之恸”。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 而是采用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吕氏春秋》指出,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教师而言, 要能“视徒如己, 反己以教, 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 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 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 爱同于己者, 誉同于己者, 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 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 恶异于己者”, “不能亲其所怨, 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 学业便由此而彰明, 道术由此而大行,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但是, 我们有的老师, 却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 有一位中学老师, 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 班中有一位学生, 上课从来不举手, 即使老师点名, 她也不发言, 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 她还是如此。有一天, 老师为了让她发言, 就想出一绝招。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而这位学生站起来, 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 往前看, 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 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 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 这是黑板, ”“对, 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 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 可是, 一句话, 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 而且, 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传统的“仁义”、“谦爱”思想是可以引导着师生关系的优化的。倡导“仁义”的孔子始终以“仁”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认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爱天下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 当然应该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 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吕氏春秋》认为,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道论矣。”“为师之务, 在于胜理, 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 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 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 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 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 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 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 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 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 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 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 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 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 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 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 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 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 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 孔子非常欣慰, 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 苟有过, 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 但他们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 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 使教师不断提高, 这也是荀子的观点。他指出, 为师者应“好善无厌, 受谏而能诫”, 决不能谀者亲, 谏争者疏, 修正为笑, 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 吾友也;诌谀我者, 吾贼也。”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 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 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 这就是“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的教导, 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 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 他说:“子弟教不从, 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
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 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 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 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 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 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对象, 相对地是一些年纪轻, 阅历少, 知识欠缺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 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 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 一个真善美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导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抓住问题的关键, 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 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可以说这是教师工作的全部。
所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一个教师而言, 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学困生。优等生和学困生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的, 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学困生。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的宽容与毅力。研究并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关注并帮助学困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学困生的自尊心。越得不到重视的学生越会做出一些引人注意的举动, 做不出正面的积极的举动就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哀莫大于心死。”绝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学生泯灭了争取上进的愿望。魏书生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 以他们自己的光芒, 照亮自己的黑暗。”
孔子在与学生讨论人生理想的过程中, 明显是赞同曾皙的———“吾与点耳”, 但是他自始至终都在关注另外的三个弟子, 只是用比较的方式委婉地得出结论, 呼唤学生的思考、鉴别。“诲人不倦, 可以为师矣!”
核心能力素质论文 篇9
为民情怀。人社工作事关民生, 每一项工作都涉及人, 做好人社工作, 首先就要求人社工作者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感情, 要在思想上强化掌权不忘责任重, 位高不失公仆心的宗旨意识, 勤政为民, 为政清廉,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 珍惜民力, 保护民权, 维护民利。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 保卫人民, 犹如保卫自己的眼睛一样, 依靠人民, 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对待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要像儿女爱父母、树木爱大地、鱼儿爱江河一样, 投入感情, 投入精力, 绝不能若即若离, 形若油水。这种感情体现在我们想问题做工作的过程中, 始终要心里装着群众, 凡事想着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掂量群众是否拥护、赞成、答应、高兴, 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 是否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 每一句官场雷语背后都有一副冷血面孔, 没有将心比心, 没有设身处地, 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人社工作者要始终恪守“做官先做人, 万事民为先”的人生誓言, 把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铭刻在头脑里, 融化在血液里, 渗透到骨髓内, 落实在行动上。
服务至上。人社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 是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部门的职能性质和社会需求决定了人社工作者的天职就是服务。每一名人社工作者都必须明确, 我们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 必须深刻认识管理就是服务, 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 一切管理过程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 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在优化服务中强化管理, 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服务至上, 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要以规范行政行为为重点, 优化为民服务环境, 规范办事程序, 创新服务方式, 以“治庸问责”为突破口, 转变为民服务作风。著名心理学家葛登纳说:“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 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服务里面, 蕴含着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及展示形象的契机。坚持服务至上, 用心为群众服务, 也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富有价值。
公道正派。处事公道、为人正派, 是人社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最必需的政治品质, 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公道, 就是用一把尺子衡量人, 就是以同等距离对待人, 不分远近亲疏。正派, 就是坚持原则, 讲规矩、讲程序, 不该办的事情坚决不办;就是与人为善, 不推诿、不刁难, 该办的事努力办好;就是严守工作纪律, 不跑风透气、不许愿买好, 堂堂正正做人。人社工作者服务的对象是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党员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工人、农民等广大人民群众, 是做人的工作的, 只有自身是正派的, 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才能以一种人格的力量赢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赖和尊重, 进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要有胸怀天下苍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身、立德、立功、立言、立行, 坚守公道正派, 坐得端, 行得正,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才能影响人、感染人, 树立起威信, 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要始终按政策办事、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 不以私情废公事, 不拿原则做交易, 当好政策原则的“守门员”,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循工作规律,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一是一、二是二,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以坚强的党性、高尚的人格、不懈的追求, 切实把公道正派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努力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始终做公道正派的表率。
责任担当。责任就是坚守各自的岗位职责, 义无反顾地去做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朴素起点, 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担当, 是指面对任务和责任, 勇于承担、敢于负责。对于人社工作者而言, 有权必有责, 第一位的是要担当起有效履行岗位职责, 推进人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和责任。人社工作者无论职务高低, 都要勇于担当, 要在其位, 谋其政, 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 日常工作要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工作中时刻把讲党性、讲原则放在首位, 把按章办事、依法行事作为准则。责任担当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魄力, 一种争创一流的标准, 一种奋发有为的状态。只要勇于负责, 敢于担当, 把工作当事业干, 把岗位当阵地守,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精心做好分内的工作, 干事创业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就会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数”、“幸福指数”。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是人社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和基本要求。这个中心, 就是党、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个大局, 就是党、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事业发展的大局。每一名人社工作者都要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体现人社工作价值”的理念。要始终把人社工作置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统筹和推进, 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在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和谋划, 找准服务发展大局的着力点和结合点, 主动了解大局, 自觉服从大局, 积极维护大局, 有效服务大局, 统筹做好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等各项工作, 不断提高为大局服务的水平, 使人社工作与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和中心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 在目标要求上相呼应, 在工作举措上相协调。要正确处理和把握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自觉把人社工作放到全国、全省大局工作中去思考、去定位。善于从全局来认识我们工作所处的位置, 找准为全局服务的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要把涉及全局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要求, 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作。要做到局部服从全局, 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思考工作、推动工作。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提高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 首先要看到群众本身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群众的概念、内涵和结构不同于从前, 人社工作者要注重研究群众的变化, 把握各类群体、各个社会阶层、各方面群众利益的变化, 纵观全局, 顺应变化, 分类分层, 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 谋划发展的最佳路径, 把善做群众工作作为人社工作者的最大本领, 把群众满意作为绩效评价的最高标准。要努力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 充分接地气。真正与最基层的群众接触, 真正了解群众的呼声、掌握基层实情。要善于在实践中锤炼自己, 在与群众“唠家常”“掏心窝”中知民心、察民情、解民忧, 在与群众交心换位中展形象、聚人脉、拢人气。要努力提高沟通群众的能力。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 虚心向群众求教, 在与群众接触交流中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充分利用网络问政这一平台, 增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 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要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要及时分析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 学会关口前移, 及时发现矛盾, 力争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重大矛盾要及时准确定性决策, 确定处理的原则和调控手段, 对涉及群众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不拖延、不推诿, 以积极态度及时拿出处理意见。要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不仅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 还要关心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关心一般群众的共性需求, 还要关心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不仅要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 还要关心心理疏导, 积极培育健康向上平和的社会心态, 努力提高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断前进的动力。
依法办事的能力。掌握政策、依法办事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式。应该看到, 在当前, 一方面, 群众法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的水平;另一方面, 身处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 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广泛凝聚共识, 并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这就要求人社工作者把依法办事作为行为准则, 着力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越是工作重要, 越是事情紧急, 越是矛盾突出, 越要坚持依法办事。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首先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牢固树立法治信仰, 真正崇尚法律、尊重法律, 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依靠法律出思路, 从法律中找办法, 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其次要熟悉法律。不仅要熟悉和掌握宪法、地方组织法、监督法等国家大法, 更要熟悉和掌握履行部门职责所依据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 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三要提高依据法规制度抓落实的能力。要自觉依法办事, 做守法的模范。把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贯穿工作各个环节, 要有一个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做到遇事懂法、办事依法、言必合法、行必守法, 真正把行政行为和执政方式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持之以恒, 一以贯之, 努力养成一个良好依法办事的习惯。
抓落实, 善执行的能力。为政之要, 贵在落实, 落实之要, 贵在执行。人社工作者必须具有抓落实、善执行的能力。就是把上级部署的、会议上安排的、文件规定的计划、政策、措施付诸具体工作中去, 要多谋落实之策, 多干落实之事, 多求落实之效。第一, 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必须有坚持不懈的韧劲、坚定不移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 以顽强的工作态度, 高昂的精神状态, 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 打牢抓落实的基础。要从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 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 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 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从具体工作、具体问题入手, 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抓、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第二, 要紧扣中心抓执行。要正确处理地区、部门、单位与全局的关系, 坚持部门工作服从地方大局需要, 个人工作服从集体需要。要用全局的思维谋划中心工作, 用中心工作的落实带动全局工作的有序推进。第三, 要紧盯目标抓落实。在执行中强化目标意识, 始终想着目标, 保证执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围绕目标展开。对已经确定的正确的目标, 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要始终不渝, 绝不寻找借口降低要求, 绝不轻言放弃目标。对正在着手执行的工作, 要细化工作任务, 聚精会神, 心无旁骛, 一心一意抓落实, 不因外界干扰而分心, 不偏离执行目标。第四, 要突出重点抓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没有重点工作的突破就没有全局工作的提升, 只有抓好重点工作, 才能提高执行效率, 并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 正确地解决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 并把这种决定坚持贯彻下去, 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 这是一种领导艺术。”每一名人社工作者都应当自觉提高执行力, 把标准要求调整到最高, 把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 把办法措施调整到最优, 真正将心思用在“想干事”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目标定位在“干成事”上, 确保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校长能力素质面面观 篇10
校长必须精通教育,对我国现阶段教育了如指掌,对我国未来教育有正确的预测。他是教学能手或者曾经是教学能手,并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对教育的某一方面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自学更新能力
自学能力指独立学习获得知识、掌握技术技能的能力。有研究报告表明,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三至五年内,其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50%左右已经陈旧,需要不断学习更新。因此,校长必须挤出时间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管理知识、政治学、行政学、法学、决策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角色扮演转换能力
校长在工作、生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既是领导者,也是被领导者;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既是人子,又为人父等。首先,校长必须具备角色扮演能力,是领导者应该怎样领导学校一切活动;是被领导者,应如何支持领导者完成任务;是教师,应该怎样教书育人;是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提高认识……其次,应具备角色转换能力,即由一种角色尽快进入另一种角色,力争做到正迁移,避免角色冲突。
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教师本身也会由于物质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利益而产生摩擦、分歧。因此,校长必须具备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才能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才能造就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动最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全体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做到教育活资源最优化,减小内部消耗。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个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彼此促进的过程。无论是批评别人还是自我批评,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讲究方法,注意实效。校长善于作自我批评,才能行使好批评权。
统帅全局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指校长善于掌握和运用带有全局性的指导规律,从空间上能照顾各部分和各方面,有整体观念;从时间上能照顾整个过程和各发展阶段的变化情况及特点,并能驾驭全局,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预测和决断能力
校长要有战略头脑和眼光,运筹帷幄,总揽全局,就必须具有预测,善于深谋远虑,在复杂的情况下,能预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判别事物的本质,分清问题的主次,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另外,校长还必须具有决断能力。对错综复杂、紧迫突发的问题,校长要反应敏捷,及时判明事物的本质,排除干扰,不为一时一事的得失所困扰,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及时做出抉择,采取果断措施,解决问题。
组织指挥能力
校长要发挥组织管理功能,要善于把各种不同才能的人聚集起来,合理安排,形成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团结上进的集体,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指挥是校长通过组织系统权力,指引和率领教师为实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交际协调能力
校长的工作是一项天天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不仅需要争取上级的支持、指导以及其他单位的协助,还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拥护。这就要求校长具有熟练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一定的风度、气量、语言表达能力,校长必须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巧妙地解决矛盾,消除误会,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上级的支持、下属同事的拥护、其他单位的帮助。
应变创新能力
浅淡培养能力与提升素质 篇11
教师是造就学生的机体和精神世界的人,关心孩子的大脑的发育的强壮,使大脑经常保持清晰和灵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之一,要培养具有好钻研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维的人。然而学生思维的培养就像肌肉要通过体力锻炼和克服困难才能得到发育和强健一样,大脑也需要劳动和紧张才得以成长和发展。要切实抓住时机,锻炼学生思维,形成增强和发展他们爱好钻研的、敏锐的、善于观察的智慧。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千方百计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有时出一则谜语,让学生去猜想,有时出一则有关的天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去思索。一次,我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一张桌子剧了一角,还有几个角?有的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角;有的学生回答四个角;只有少数的学生回答可能是三个,也可能是四个,也可能是五人。总之回答让人不太满意。于是,我找来一张桌子,亲自为学生演示、讲解三种不同的剧法,产生三种不同的答案,使学生们豁然开朗。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多角度的思维。还有一次,我们在小操场上开展活动,我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解答:“有人要把一只狼、一头山羊和一棵白菜从河东运到河西,不能同时带三样东西,其中,狼要吃羊,羊要吃白菜,来往次数不限,应当怎样运过去?”孩子们对解答这样的问题有强烈的兴趣。孩子们开始思考了:怎样运送这些“乘客”,才能使狼不吃掉羊, 羊不吃掉白菜?我们坐在操场上,有的孩子在地上画了一条河,找来小石子当实物。当时我敢断定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这道题,但是他们都在紧张思考,这就是智力发展的极好手段——动脑。大约过了十分钟,有三个孩子把题解出来了。这几个孩子的思维速度很快,直奔目标前进,并且可以显示出他们敏捷而惊人的记忆力。十五分钟后,其余的孩子们几乎都给解答出来了。由此可见,平时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智力开发的作用是多么之大?
二、动口能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们能写会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环节。怎样让孩子们能说会道,也是我着力培养的能力。为此,我利用班队会开展朗诵、演讲、故事会等充分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如“介绍我的家庭”“自我介绍”“介绍我的亲人”“介绍我喜欢的老师”等是每人必上台讲的一课,这次没讲完,下次再讲,直到每个人讲完为止。使每个学生的语言得到锻炼。有一次,我们在操场边举行儿歌朗诵。其中一首:“湖边一棵弯弯柳,柳下一头老黄牛,妞妞用心画老牛,送给她的好朋友。”首先,我让孩子们观察那一棵棵弯弯的柳树,再看看书上的插图,记住弯柳、老牛、妞妞,然后背诵,背熟了后,我叫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当我读到“湖边一棵弯弯柳”时,要求学生想象出一个弯弯曲曲的柳树,并用姿态表现出来;当我读到“柳下一头老黄牛”时,要求学生想象出弯柳下一头老黄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青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这种训练,集语言、观察、思维于一体。若单看这首诗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单靠记忆,就只会死读呆记。让这些抽象的东西通过深刻的理解,具体观察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可谓是锦上添花。
三、动眼(观察)能力的培养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聪慧的孩子所特有气质,为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我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如回家观察妈妈怎样做饭、洗衣、择菜……爸爸怎样拖地、修车?在外观察工人们怎样修房造屋,商人怎样经商……在校观察老师怎样讲课、批改作业,同学怎样专心听讲,怎样搞卫生……观察山、水、花、鸟;观察春、夏、秋、冬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让知觉与思维同步发展,让观察与思维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四、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布置课外作业让孩子们到“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中去,感知充满新鲜的周围世界。我让孩子们到桃花山上观桃花,去青龙山赏松柏,去小河边看小鱼、流水,然后假期中布置素描,让孩子们画画,有的画树木花草;有的画动物昆虫、鸟类;有的画山、石……感知、思维、审美能力大大提升。当我高兴地看到孩子们把那些使他们激动、赞叹、惊奇的东西描绘下来的同时,那种对大自然美的感悟,激发着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觉醒。动手为孩子插上思维的翅膀。我鼓励孩子们去参加舞蹈组、绘画组、棋组、足球队、器乐组……让我的孩子们活泼、机灵。让学生多动,激发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力的促进学生智慧发达!成绩优秀!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是“减负”这一“源头”为教育注入了素质教育这一“活水”。实践证明:“减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良好的素质教育又为学生的学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篇12
一、培养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众所周知,数学同语文等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数学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没有兴趣和热情,在课堂上就很难配合老师认真地学习,在课后更是根本就不学了。这样,怎么能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呢?因此,我们必须狠下功夫,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有钻研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多开展一些数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举办数学家成长故事会等。其次,要重视挖掘教材中具有趣味性、典型性的内容,以激起学生的思考、体验、品味、联想的兴趣。
如学习几何知识,由于概念多,结论多,证明题难度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几何知识,可以采用归纳类比法,使几何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例1: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书上的结论,同时引导学生作辅助线,寻求证明方法。
1作CA的延长线AD,在△ABC的外部以AB为一边,AE为另一边作∠l=∠B.
学生通过这样层层引导,会感到很有趣味,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学欲望。长期这样训练,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改革课堂结构,化客体为主体
课堂结构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因素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少讲,让学生多讲多练,要让学生有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学习平面几何知识,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自己利用渗透转化思想来构建知识网络。
例2:梯形上底为5cm,下底为7cm,高为4cm,面积是多少?
S=1/2×(5+7)×4=24(cm2)。
如果把上底改为0cm ,则S=1/2×(0+7)×4=14(cm2)。这时梯形转化成三角形,S△=1/2×7×4=14(cm2)。
如果把上底改为7cm,这时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则S=1/2×(7+7)×4=28(cm2)。
这样通过转化就构建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了他们对平面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此学习,学生也就由客体变成了主体,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目标化,课堂教学素质化。根据新课标编写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既体现了这一特点的结合,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用不着讲”的指导思想。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指导方向,引路子,提问题,解疑难,点关键,明结论;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比照学习和训练,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课堂上,老师要时刻想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一切围绕学生转,从而真正实现主客体的转变。
三、交给学生钥匙,化教会为会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在黑板上演练,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看、记。老师交给学生的方法不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归纳出来后让学生掌握,而是简单、机械地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交给学生方法,化教会为会学。
数学学习的方法很多,如归类法、分散法等,辨别两种事物的异同时,运用比较法等,这些方法我们都可以恰当地介绍给学生。
如做平面几何证明题,往往要涉及到做辅助线。学生对这类题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做这类题是有规律可循的:遇到中点联想中位线;遇到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联想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定理;遇到两圆相切,注意作公切线;证线段乘积相等,一般先化成比例,再找出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遇到弦和切线,联想弦切角定理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在解题时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核心能力素质论文】推荐阅读:
素质教育下的核心能力10-30
核心能力培养护理专业论文07-05
建立浙江省中小企业电算会计人员核心能力框架的构想论文07-12
核心运营能力07-18
核心能力界面07-17
岗位核心能力06-23
核心能力培养07-27
基础核心能力08-07
核心能力教学09-18
技术核心能力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