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共8篇)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篇1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关系到整个国家前途、影响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师德在教师素质中的地位怎样呢?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范文网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你问老师,“你体罚学生吗?”95%的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就有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老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由于儿童好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例如,在我们研究观察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这位班主任连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共2页,当前第1页12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篇2
关键词:教师,素质,核心
一、铸炼师德自律始
既要言传, 又要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尊、自爱、自强, 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 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 自己一定坚决不做, 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 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 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 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古代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 教人读书, 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 为正士, 在家则家重, 在国则国重, 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 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 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 人之模范也。”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 克服个人主义, 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 遵守校纪校规, 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 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 强化法制观念, 在学法的同时, 要懂法、守法、护法, 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 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 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 注意礼貌, 平等待人, 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 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 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 高科技突飞猛进, 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 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 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 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 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 “形象的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 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 情感———善, 品德———美, 只有“三足鼎立”, 真、善、美和谐统一, 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 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 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 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爱, 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 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 师爱就是师魂。”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的佳话不胜枚举, 许多事迹感人至深。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 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 孔子亲往探视。例如, “伯牛有疾。子问之, 自牖执其手, 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 而有斯疾也!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 孔子极其悲痛, “哭之恸”。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 而是采用一种平等友善的态度。《吕氏春秋》指出,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教师而言, 要能“视徒如己, 反己以教, 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 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 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 爱同于己者, 誉同于己者, 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 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 恶异于己者”, “不能亲其所怨, 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 学业便由此而彰明, 道术由此而大行,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但是, 我们有的老师, 却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 有一位中学老师, 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 班中有一位学生, 上课从来不举手, 即使老师点名, 她也不发言, 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 她还是如此。有一天, 老师为了让她发言, 就想出一绝招。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而这位学生站起来, 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 往前看, 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 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 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 这是黑板, ”“对, 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 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 可是, 一句话, 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 而且, 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传统的“仁义”、“谦爱”思想是可以引导着师生关系的优化的。倡导“仁义”的孔子始终以“仁”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认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爱天下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 当然应该时时事事以君子的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 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的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的临时性关系。《吕氏春秋》认为,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道论矣。”“为师之务, 在于胜理, 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 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 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 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 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 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 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 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 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 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 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 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 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 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 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 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 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 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 孔子非常欣慰, 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 苟有过, 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 但他们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 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 使教师不断提高, 这也是荀子的观点。他指出, 为师者应“好善无厌, 受谏而能诫”, 决不能谀者亲, 谏争者疏, 修正为笑, 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 吾友也;诌谀我者, 吾贼也。”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 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 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 这就是“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的教导, 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 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 他说:“子弟教不从, 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
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 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 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 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 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子曰:“人孰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 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对象, 相对地是一些年纪轻, 阅历少, 知识欠缺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 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 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 一个真善美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导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抓住问题的关键, 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 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可以说这是教师工作的全部。
所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一个教师而言, 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学困生。优等生和学困生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的, 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学困生。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的宽容与毅力。研究并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关注并帮助学困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学困生的自尊心。越得不到重视的学生越会做出一些引人注意的举动, 做不出正面的积极的举动就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哀莫大于心死。”绝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学生泯灭了争取上进的愿望。魏书生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 以他们自己的光芒, 照亮自己的黑暗。”
孔子在与学生讨论人生理想的过程中, 明显是赞同曾皙的———“吾与点耳”, 但是他自始至终都在关注另外的三个弟子, 只是用比较的方式委婉地得出结论, 呼唤学生的思考、鉴别。“诲人不倦, 可以为师矣!”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篇3
【关键词】党性修养 师德素质 融合
党员教师在学校教师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党员教师具有政治和职业双重社会角色。从政治角色看,党员教师强调党性修养,具有先进性,在单位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职业角色看,学校教师要重视师德素质的培养,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從本质上看,学校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和师德素质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党员教师先进性的角色内涵
党员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研究科学、为经济社会服务、传承文化等社会功能。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校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协同创新;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优良学风教风;模仿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
一、党员教师的角色身份与职业道德的背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党的建设面临着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利益观、金钱观日趋多元化。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一些党员教师师德与党性存在着明显的角色分离现象,主要表现在:
1.党员政治身份与教师职业行为的背离。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是每一个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员教师的党性意识与教师行为是相悖的;一些党员教师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一些教师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原则移植到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以功利主义心态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强调“给都少钱,干多少活”还有一些党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是单纯地开展教学工作,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教学科研虽然比较出色,但是却不热心党性修养的培养与锻炼,党员教师的双重身份、双重角色被分离了,单一化了。这些现象,无疑淡化了党员的形象,削弱了党员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2.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分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书育人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书育人的教育规律,要求党员教师成为学生追求真理的导师和领路人,利用自身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这一优势条件,坚定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员教师党性的要求。无论是在讲台上,还是在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党员教师都必须时时牢记自己的双重角色。
3.教师年终与晋升考核与党员标准评价的分离。近年来,学校普遍实行的教师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考核,对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和督促教师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学校教师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重业务水平轻党性修养甚至轻师德评价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一些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那些看得见可以量化的科研成果的硬指标上,而忽视了一个党员教师的政治修养和育人水平等软指标。教师考核“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如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其结果必然导致学校党员教师双重角色脱节和分离。
二、党员教师党性修养与师德素质的融合途径
1.把强化、创新党性教育与师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党向来重视党性教育,正是这种教育和引导,才促进了一批批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本色,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党性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应该看到,近年来情况变化了,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性教育弱化了,虚化了。因此,强化党性教育,增强学校教师的党性修养,提高党员教师的政治生活质量,是学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强化党性教育,首先要党支部定期组织广大党员教师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使党员教师增强党员意识,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促进党员教师注意自己的双重角色。其次,要从更本上改变轻描淡写地读读文件,外出参观等模式陈旧、缺乏新意、政治生活质量不高的现状。其三,要把树立高尚师德与强化党性教育统一起来。
2.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正确的理想是人在思想上确立起来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经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党员教师要以自己的政治信仰、党性修养、精神境界、治学态度、科学研究、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积淀,引导学生学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模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培养学生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坚定意志、高尚情操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学生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把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每个人当前所挡负的具体任务联系起来,努力学习,提高觉悟。特别是要针对当前社会中各种怀疑、否定共产主义的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冷静分析,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伪存真,认识其错误本质。
3.把教师业务考核与党员标准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改变重业务考核轻党性要求的现状,必须改革和完善教师综合评价机制,真正把党性修养评价考核落到实处。对学校党员教师进行评价,首先要改变以师德考核代替党性要求的模糊认识,坚持学校教师党性和师德统一。建立党政部门共同参与的党员教师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考核实施办法,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将党性考核与师德考核,政治考核与业务考核有机统一起来,与党员教师的绩效、奖惩、职称晋升挂钩,才能使党性评价做到名副其实。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 篇4
《中国教育报》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一名合格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崇高的教育目的。师德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爱岗敬业不仅体现了诚信、尽职、图强、服务社会的崇高师德,而且体现了奉献社会、奉献人生的执著信念,刻苦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和“勤学、多能、踏实、求真”的学风。概言之,“爱岗敬业”正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奉献社会的崇高境界。用陶行知先生当年的话来说,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精神。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理应把爱心倾注于整个职业生涯中。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是“师爱”。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履行传播和创新知识的重要职责,决定了教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世界已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和学科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追踪学科前沿,不断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不断进行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创新,才能站在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和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是对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
对教师而言,高尚的师德也体现在严谨的教风之中。教师必须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发扬严谨的教风。严谨的教风由严谨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教学方法三方面组成。严谨的教学态度,指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风范,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关系到教师的整体形象,关系到教师讲课的效果。严谨的教学内容要以严谨的科学研究为铺垫。要倡导博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面向新世纪,为适应创新教育,应倡导全新的教学方法,如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开发和超越原有知识范围,强调能力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学,在思想碰撞中学,在主动钻研中学,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让教与学都有声有色,让师生共筑良好的学习氛围。
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是铸就高尚师德的前提。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首先教学观念要更新。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教育观,如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代学生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同时,评定学生质量的标准也在于学生应用和拓宽知识的能力,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教师肩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因而社会对教师的品行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是规范的,是学生学习的模范,也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书育人的水平与高洁的为人师表的品行。
教师角色新思考
提到教师的角色,从古自今有过很多的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人梯”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母亲、朋友、合作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一些意外的事件,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前不久,就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人,就必须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相当地复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前日,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有癫痫的家史。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淘小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为了完成教育使命,我们的教师角色越来越多,为了把教育做好,教师到底要扮好哪些角色,还真不好一下子说清楚,也许教师应该成为一名魔法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魔法师!
亲爱的老师们,您驻足讲台的时间或长或短,您对自己的从教经历有过反思吗?您系统梳理过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吗?您是否想过教学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形成怎样的风格?您是否想过要建构属于自己的诗意的教育人生?这篇文章或许能带给您一些思考。
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弗莱尼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谈谈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概念和类型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二)为什么要撰写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总结、记录、表达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以使课题得到解决。
2.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推广交流
教育科研成果要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得借助教育论文把它描述出来,公诸于世,进行交流,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翔实的材料和科学的依据。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撰写教育论文,既能反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又能反映其业务能力、创造能力;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又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既可以把它作为考核知识、检查能力、锻炼思维的手段,又可以把它作为职称、职务晋升考核的依据。
可以这评说,教育论文是检验写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理论修养的‚窗口‛,是考核知识水准、业务专长的标尺;同时,撰写论文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扩大视野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是从延长学术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回有所进地写作教育论文。苏联学者A〃H鲁先生在《创造心理》一书中说:‚发表科学论文是衡量科学家创造才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造才能的高低。‛这正说明了研究是前提,是基础,论文是‚窗口‛。撰写教育论文无论是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上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论文的特点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是论文的生命。
3.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以教育科学理论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四)教育论文的类型
1.从教育论文的内容上分
(1)创新性论文
如《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一文,是作者在市场经济对学校挑战的情况下,对这种‚冲击‛究竟怎么看,办学路子究竟如何走,人生价值的取向又该怎么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问题看得深,道理讲得透,笔锋尖锐,说理性强,富有新颖独特的真知灼见,体现了教育论文写作的归宿和价值。
(2)商榷性论文
如《画‚X‛、画‚V‛与思维发展——与ⅩⅩⅩ教师商榷》一文,作者是针对ⅩⅩⅩ老师在《标准化考试命题法语文科不可行》中所提出有关‚让学生画‘X’、圆‘V’‛,‚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很难阅读和理解其它学科的教材和资料‛、‚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问题商榷,智力碰撞,学术交锋。
(3)补说性论文
如《简评〈坚持到课堂集中精力抓教学〉》一文,是作者针对被评文章的两个问题(即校长‚要坚持站在课堂上‛和校长应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方面抓教学),在充分肯定原作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了‚只有善于教学的校长,才能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搞好‛、‚校长‘坚持到课堂’是抓好教学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措施‛的观点,并紧扣原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对校长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抓教学的做法,又在原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2.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分
(1)经验型论文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取得成绩的原因和条件。经验型教育论文就是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就是经过优化组合的理论总结。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
(2)研讨型论文
它是专门分析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性文章。它着重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或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办法或方案和措施。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3)评述型论文
它是针对教育、教学领域内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做法、特点、教派、问题等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的论文。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达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如《素质教育研究综述》是一篇以评述素质教育研究为对象的评述型论文。作者综观‚八十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九十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的现状,从‚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讲自己新发现、新见解的同时进行了评述。
(4)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专门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和表达科研成果、阐述学术观点的高层次论文(它并不意味着上述三种类型论文不具备学术性)。
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份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和结构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教育科研论文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不同,而有多种写作格式和体例。依据研究方法和获取资料的不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可分为如下三类。
1.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测量报告等。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论文。
2.研究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等。一般说来,这类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古今上下几千年)、空间广(国内国外)的特点,研究者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只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这类论文,由于主要是通过第二手的文献资料进行间接研究、撰写的,因此,掌握资料的全面、确切与否,往往对论文质量产生前提性影响,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
3.综合运用第一、第二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由于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种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育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这类论文中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也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一位优秀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颇有办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在他撰写的经验总结报告中,就既有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素材,又吸取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国内外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做法。
应该说明,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如以直接的第上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也需要应用有关的第二手的文献资料。同样,以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中,也会出现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上述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不同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就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作一阐述。一篇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
1.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刍议》,说明该文研究的是有关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在一些规范的研究报告中,题目最好还应该点明研究方法,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法。
2.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3.引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实验报告则主要写明实验的缘由、目的,提出假说。但不论何种体例、类型的论文,其引论部分都应该符合两个要求:(1)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2)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冠以明确的标题,常用的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立论的前面写上一段话。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报告通常都冠以标题。
4.主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在主体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观点。不同体例的论文,对主论部分的格式要求也有所不同。运用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的论文,一般都将主论部分分成若干部分,或加以标题,或标以‚一‛、‚二‛、‚三‛等,逐层展开论述。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量报告等规范性要求较高的论文,则将主论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方法。即写清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调查或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取样方式、样本容量、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研究结果的检验方式、操作步骤等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即把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出来,或用图、表,或用文字描述。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
(3)讨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还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如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等作进一步阐述。
5.结论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在调查报告中,这一部分应着重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6.引文或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
引文加注的方法有许多种,在论文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是下述两种:
(1)脚注。又称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
(2)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版。
在采用脚注或尾注时,应按引文出现顺序标明数码,即在引文右上角用小圆圈和阿拉伯数字标注。引文注释的内容应包括作者姓名、书刊名称、文献篇名、卷数、册数或期数、页码(期刊可不注明页码)、出版单位和时间等。
(三)教育科研论文主要类型的结构(可略讲)
1.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年、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
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l)题目
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
(2)导言
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报告的价值。
(3)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如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
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
(4)讨论或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结论
归纳结论,即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列出参考资料
即在写调查报告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将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报告负责,并给读者提出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
2.经验总结
经验,即经历和体验,本原是指本人实践中亲身感受的感性知识、体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则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要上升到理性,把握事物的规律,经验总结主要指能反映规律的实践经验和认识经验,更偏重实践中的作法和自身感受。经验总结要体现三性:实践性、概括性、个性。
经验总结的类型大致分汇报式、报告式、理论式。其写作格式如下:
(1)题目
根据是否全面的经验、专题目的经验或点滴的经验来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找出作者印象最深、成效最大,富有新意的东西来标题。初学写总结的作者题目要宜小不宜大,如《教三年级学生练习使用冒号、引号》,一个教师要写《小学教学整体改革》这样大的题目就不切实际。
(2)前言
有四种写法:①介绍背景。作者总结的缘由、时间、环境、内容提示。②单刀直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③介绍本单位基本情况,成绩和效果。④综合上述三种写法。
(3)正文
有四种构思:①按工作的过程写,报流水账,最后讲些体会;②按解决的问题写,提出一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把做法写出来,必要时可对问题的原因、及办法的根据加以说明;③按体会来写,把问题、过程、作法、感受结合起来,夹叙夹议,哪几点体会最深就写哪几点,讲清内部联系更好,不讲也可以,但体会不能抄别人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特色;④按理论性的归纳来写,这是比较深层的总结方法,强调抓本质、抓联系、抓规律,如《怎样上好阅读课》提出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文与道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等。
(4)结尾
对正文的表述再一次概括,是总结的总结,是经验的精髓,因此语言要准确,给人印象要深,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写总结了《语文课堂启发六法》的结尾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启发‛有的在谈四步法教学之后说:‚教学方法的好坏,关键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调动的就是好方法‛。结尾也可以概要说明本经验之不足,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3.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实验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类型不一样,表达的方式也不同。探索性实验是对所研究的领域尚属空白,或认识贫乏所进行的开发性实验,其报告一般用探讨性语句。而验证实验是对已有实验进行重复实验,或同类实验进行移植,以验证某些结论,报告多用决断性语句,无论哪种实验,其报告的组成部分有:
(l)题目
(2)单位、作者
要写真实姓名,集体研究要逐一写清,如果研究者多,可写主研人员或执笔人,在注脚中标明研究者。
(3)问题的提出
揭示实验的背景、目的、意义。对实验的内容要具体明确,一语破的。如果扩展开来可以把本实验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水平介绍一下,本课题在哪个方面,或哪个环节上有所突破。
(4)实验方法
应交代怎样选择实验对象;实验的组织类型是单组、等组或是轮组;测量标准;实验步骤。
(5)实验措施
即自变量包含哪些内容,如《对一年级学生听说能力训练的初步探索》,其实验措施有:设立听说训练课,从每周语文课中抽出一课时;编写20课听说训练教材;设计兴趣激发,视听想象、要点复述、辨析训练等方法进行训练。
(6)对无关因素的控制
用什么方法,控制了哪些无关因素。
(7)实验结果
这部分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核实准确,注意用图表的正确格式,用统计检验来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典型要有说服力。
(8)分析与讨论
由实验结果回答篇首提出的问题;对结果进行理论上分析与论证,是否在理论上站得住脚,或对发展理论有何意义;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找出得失成败,对实验中有争论的问题提出见解;本实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9)结论
是对整个实验的总结,并回答实验提出的问题。下结论要谨慎,结论运用范围应同取样范围一致。
(10)附录与参考文献
‚附录‛是格内容太多的材料不便写入总的实验报告的材料,如测试题、原始数据,统计检验。参考文献指引用别人哪些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书刊名、页码。
4.测查报告
这里所说的测查报告主要是指,一项普教科研课题完成、结题之际,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数据、资料,检验效果等测查、统计工作所作的报告。测查报告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
(l)测查目的。要求简明扼要说明测查的目的。
(2)测查对象及施测单位。说明所测对象身份以及施测单位。
(3)测查内容。有关调查项目、种类;测查主要内容及题目的来源,以及编拟测查题目的依据、原则和程序。
(4)测查方法。关于测查对象取样的方法,测查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数据、资料的整理、统计方法。
(5)测查结果。用恰当的图、表和文字对整理、统计好的同查结果加以呈现。
(6)测查结论。对测查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以及测查的结果作简明扼要的结论。
5.研究工作报告
研究工作报告是课题从开题到结题,课题研究报告的客观记录,进程回顾和主要大事的汇总,它是研究情况的高度概括和研究按计划实施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研究报告除简单介绍课题名称,隶属和周期外,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研究目的、指导思想(原则),研究方法
这部分内容基本同方案有关内容。但必须简明了解方案的主要内容。
(2)课题的研究进程
这部分是工作报告的主体部分。按研究计划,明确研究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和实施步骤,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在准备阶段作了那些基础工作,包括调查摸底、落实分工、拟定计划、后勤保证等。在研究阶段,紧紧围绕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把‚怎样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观摩、活动、研讨等如实反映出来,困难、问题、进展和成果等也要回顾进去。总结阶段,重点进行测查、收集材料、撰写报告等,根据研究情况确定题形式等。
(3)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是实施的重要保证。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组建、管理制度的落实、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费的开支和筹集等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最后要扼要介绍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物化成果和主要的经验,使整个研究过程自始至终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三、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一般步骤
一篇论文从构思到修改完成,最终定稿,其撰写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确定题目
一般说来,在开始研究之时已经确定了课题研究题目,但课题题目和论文题目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尤其是一些周期较长、内容较广的教育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往往需要通过几篇论文才能表示出来的。因此,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题目。它可以和课题研究题目相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不论是否一致,一个好的论文题目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新颖。真理是在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研究也都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的,教育科学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教育研究就难以发展。因此,题目必须新颖。
新颖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即要有动向水平。具有开创性的题目,就很新颖。二是指在原有的问题之外,提出新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也具有新颖性。
(2)宜小。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过大,即切口要小。题目过大,容易写得空泛,初写论文时更是如此。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这个题目就太大了,难以写好。因此,广大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选择一些小的题目进行写作。如《中学数学教研组管理初探》,这样的题目比较小一些,容易写好。有些大题目,则可以分成几个小题目来写,使论点更明确、内容更集中、论述更深刻。
有必要说明,我们并不一概反对选大题目,只是就当前广大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论,因一般教师难以集中很多的时间、精力来搜集资料,研究、撰写题目较大的文章。
(3)准确。这是指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要名实相符,也就是说,题目要能准确地反映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一篇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明确点明题意的,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也可以是不明确点出题意的。如《影响初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几个因素》,哪几个因素不具体指明、还可以问题式的,如《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无论用哪种形式,题目都应该能确切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反映所要论述的内容。
(4)简短。题目要简短明,使人看了一目了然,马上就能明白作者想要论述的问题。如果题目过长,或过于拗口,就会影响阅读者的阅读心理,减弱兴趣。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这个题目就显得太长了些,可以改成《中学语文教学中三种教法的比较实验》,省去十个字,题目更简短明确,也没有违背原来的题意,阅读者看了,同样能理解论文所要研究、阐述的问题。
2.拟定提纲
题目确定之后,就要根据题意,拟定写作提纲,对论文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进行设计、安排。因此,提纲实际上是一篇论文的写作设计蓝图。
提纲的种类。提纲一般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初写论文者,可尽可能地把提纲列得详细些,以便写作时较为顺手。一份好的论文写作提纲,一般要求能做到三点:
①安排好全文的布局。如主要论点与次要论点的排列,论证的逻辑展开等,使论文各部分结构严密,条理清晰,推论合乎逻辑。
②安排好材料的使用。如基本材料和副次材料的排列,各部分、各个论点下需要枚举的材料等。使研究过程中搜集和积累下来的大量材料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有机结合的整体,提供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论据和事实。
③安排好论文的篇幅。如全文大约多少字,各部分大约多少字。有了这个安排,写作时就可以更有计划,避免东拉西扯,离题太远。至于一篇论文到底以多长篇幅为好,这并无规定。评价一篇论文的水平优劣和质量高低并不是看字数的多少,而是根据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理论与应用价值等等。因此,论文的篇幅应该根据题目的大小,掌握资料的多少而定。一般说来,篇幅过短,难以把问题分析得深刻、透彻。同样,洋洋数万言的论文也不容易写好,很容易变成资料的堆砌,杂乱无章。从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情况来看,一篇论文的篇幅一般以四千到八千字左右为好,这也比较符合阅读者的心理。
3.论文写作
拟定了提纲后,就可以按提纲进行写作。由于研究的内容不一样,研究者的写作水平、习惯等也不一样,因此,论文写作过程往往因人而导。但下述四点是写作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应加以注意。
(1)注意立论、推论和表述的科学性。论文是科学研究的结晶,丧失了科学性,论文就不成其为论文了。因此,在写作中,提出论点,运用概念,进行推论时都应该充分注意是否科学、严谨,任何夸大其辞的表述都会降低论文的质量。
(2)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述的逻辑性。一篇好的论文,必须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形成三者间的逻辑统一。因此,只有观点,没有材料,固然会使人觉得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但不加取舍,大量堆砌材料,同样也会使一篇论文不得要领,缺乏深度;而有了论点、论据,却缺乏合理、严谨的论述,仍然会使人感到杂乱无序,理不出头绪。因此,在写作过程中,研究者应该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进行提炼、取舍,精选出最有价值的论据,来支撑论点。同时,在论证过程中,层层论述,以便论点、论据、论述三者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3)注意数据和文字表述的有机统一。为了科学、准确地表述研究成果,在一篇论文中必须提供数据,尤其是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测量报告等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更要十分重视数据。但是,有的初学论文写作者,便因此认为只要有数据,就可以证明研究的成功,从而在论文中大量罗列数据。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一篇论文中,数据只是供作分析的素材,主要的部分还是文字表述。缺乏数据固然会削弱说服力,只有数据则会混同于统计报表。因此,在论文写作中,应该有选择地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同时,也应该重视对数据的逐层分析,展开充分论述,才能使论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理论深度。
(4)注意典型分析和一般分析的结合。以往,我们比较重视典型分析,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解剖和分析,来论证某个观点。近年来,在教育科研中,随着计量研究的兴起,人们又转而重视对总体、一般的分析。其实,两者各有长处,典型分析较为生动、丰富,但往往缺乏普遍意义。而一般分析正好与之相反。因此,在论文撰写中,应该注意两者的结合使用,才能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一篇运用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提高差生成绩的实验报告中。研究者列举了一系列的统计数字对实验对象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实验的有效成果。如果能再补充一些典型事例,如某个原来十分突出的差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情绪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就可以使论文更丰富、充实,更有深度,从而也可以更为有力地表明、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4.推敲修改
论文写完后,不仅对文章的立论、结构要进行认真推敲,而且对每个句子、字词,甚至标点都要细加斟酌。在论文修改时,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作者对自己的文章难以割爱,明知是多余的,却总不想删去。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章的修改就是删削。通过删芜去繁,使论点更为突出,论证更为有力,文字更为精炼。
首先,要作严格的自我审阅,自我修改。对此,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段时间,头脑冷一冷后,再用第三者的眼光,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较客观地进行阅读,这样可能更容易发现问题。总之,在写作时,要能钻进去;在修改时,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甚至要把自己放到论敌的位臵上,从鸡蛋里挑骨头,越‚苛刻‛越好。如果带着‚自我欣赏‛的情绪修改自己的论文,那就必然难以下笔。
其次,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还可以请周围的老师或同行审阅,以征求更多的修改意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问题,论文撰写者自己难以察觉发现,旁人却很容易看出来。在请别人阅读指正时,一要诚恳,抱着诚恳的态度虚心请教,别人才会以诚相见。提出修改意见;二要虚心,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要认真考虑,寻求其合理性,认真进行修改。
俗话说,好文章是磨出来的。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正是在不断的推敲修改基础上形成的。
5.誊清
论文修改完毕后,不论是投稿,还是参加某个学术会议进行交流,都要誊写清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最好打印,在计算机上是很好修改的。
6.署名和致谢
署名一般放在论文题目下面。有些集体署名的,可以在正文后面列出课题组参加者的名单。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给以切实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同志应该致谢,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致谢一般放在全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另起一行,加括号。
以陶行知理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形成了一套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和学校管理理论,思想极其丰富而深邃。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在学习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地应用和发展老先生的教育理论。本文拟结合实际谈点陶行知先生的师资队伍建设观,以期能给广大的中小学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一定帮助。
一、以陶行知思想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理念。
对一所学校来说,管理机制有很多,比如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教师队伍等。在诸多的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最根本的,教师队伍的管理是最重要的。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首要条件,学校教师队伍是否有向心力、凝聚力,就看学校是否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要以陶行知思想理论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一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
其次,陶行知认为:私德是公德的根本。因此,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在用人策略上坚持特色特用,为每个教职工创造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在评价上,摆脱狭隘的个人情感因素。在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之间构建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精神,教职工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让教职工在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学校领导要完善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老师。同时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帮助教师将心理压力转化为激励性的动力,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以陶行知思想理论为指导,抓教师基本功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论教师中所言“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所以,惟有不断的锻炼、提高、再锻炼、再提高,才是师道之所在。
1、以陶行知思想理论为指导,抓教师基本功。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这是当今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有高崇的道德情操,同时还要有精深博广的理论知识和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为了推动广大教师投入到“打好基础、练好内功、挖掘潜力、提高素质”的活动中,我校抓住岗位大练兵这一载体,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课堂教学等),收到显著效果,与此同时,抓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鼓励支持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函授,目前大专毕业有35人,本科毕业8人,10人本科在读。
2、以陶行知思想理论为指导,抓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多少年来,教师被认定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述而不作”成了天经地义的信条。搞研究、写文章甚至被斥之为“不务正业”。这一传统偏见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搞教研、写论文的积极性,也严重地制约了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而且陶行知要求“教育者也要创造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因此,针对这一偏见,我们在校内反复强调,名师应当是学者型教师,不会搞教研、不会写论文的教师则是“教书匠”。教师应该既“述”又“作”,人人搞科研,个个写论文。我校鼓励教师人人动笔写论文,通过科研和写作,磨砺自己,提高自己。为了使大多数教师易于起步,我们每年都要进行校内论文评选,每学期汇编印《东曦》校刊及《东曦德育论文集》,发至全校及市教育局,优秀文章向上一级报刊推荐。平时哪位教师教研有了成果,发表了论文著作,我们及时在校刊校园网上给予报道,期末时进行全面统计,总结时给予大力表扬,并在评价考核时赋予较高的权重。学校的导向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搞科研写论文的积极性。目前,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都在忙于搞课题,写文章。1997年来,我校教师每年在市以上报刊、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获奖的论文均在150篇以上。省内外一些报刊编辑经常约稿编发我校教师的论文。可见,科研写作之风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学校的声誉,也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我校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以陶行知思想理论为指导,实施名师工程。
陶行知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好的老师在学校师资队伍中取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对师资队伍建设一向很重视。早在8 年前,当时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就把青年教师培养提上了议程,并摸索总结出坚持思想教育与业务提高并重、真诚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精心培养与放手使用同步等成功的经验。1996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组成后,着手修订了学校发展规划,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第一步,2000年前后通过市校园文化先进学校、市德育先进学校验收;第二步,2003年前后通过市绿色学校、苏州市常规管理学校验收;第三步,2006年前后,通过江苏省实验小学验收;第四步,2010年前后打造成江苏省品牌学校。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队伍的水平。我们向广大教师明确提出:名校要由名师来执教,而名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从地下冒出来,也不能全靠从外地请进来,只有靠我们从现有教师队伍中培养出来。号召广大教师尤其中青年教师把实现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统一起来,争当名师,为创名校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领导常常强调: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名师”,是一个长期锻炼不断提高的过程,要经历从校内名师、县内名师、市内名师到省内名师等不同的阶段。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之下,每人可以根据个人实际制定成才计划,关键在于目标要高、起步要正、要求要严,认准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奋力攀登,不能左顾右盼,不能中途懈怠。对新分配进校的教师,我们对他们明确提出一年合格、三年成熟、五年成为骨干的成才要求,为逐步成长为“名师”奠定基础。
为了营造教师成才上进的良好气氛,我们在校内大力倡导:“文明、勤奋、上进、创新”的校风和 “严谨、求实、奉献、创新”的教风,要求人人熟记,并身体力行。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成才目标的高度统一,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和教书育人、争创实绩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我校共培养了市教坛新秀10人,市教学能手6人,市学术带头人2人,把师资队伍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以陶行知思想理论为指导,抓典型树师德。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谆谆教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指出了为人师者须有高尚的德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我校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自的职能作用,齐抓共管,推进我校师德建设活动的全面开展,真正把师德建设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我校每年要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中,及时发现典型,树立标兵,以点带面,求得整体提高。每位教职员都要学习文件,联系实际写心得,谈体会,开展“比、学、赶、超”竞赛。我校在深入持久地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中,还努力对每位教职员工师德民主的测评工作,把师德评定列入考核内容,与教师评先评优、职务、评聘、职称评定和考核相结合,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并将每位教师的师德评定记录装入教师的个人档案。大大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以陶行知思想理论为指导,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要将学校“办在阳光下”,这样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样我们考核教师也要在“阳光”下进行,因为,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单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育、教学过程,要使教师奋发向上的追求长期得以保持,需要不断地给予肯定和激励。一个人在努力工作一定时间后,得到肯定性评价,可以产生正强化效应,而得不到评价或得不到合理评价,便会产生负强化效应。而负强化效应一旦形成,想要扭转则是十分困难的。为此,我们特别重视评价手段的激励作用,力求每一评价都能产生正强化效应。对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我们总是在严格坚持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力求客观公正;对到校外竞争的评选活动,我们尽量兼顾本人实绩和学校总体声誉,不搞迁就照顾。近年我校先后参与评选过多次各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每次推选结果都能达到大家满意。当选者主动找差距,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追求;未当选者心悦诚服,决心加倍努力后来居上;对青年教师,为了使他们及时得到肯定和激励,我们在各项评比中根据教龄长短分段划出比例,并年年评选校内“骨干青年教师”,以保证每年都有一批青年教师崭露头角。为尽可能提高教师的知名度,我们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教师,我们先评选授予“校级名师”称号,除在校内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表彰宣传外,还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进行宣传报道。
我校还制定了教师考核标准,分为经常性考核和定期考核。对教师的考核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合理,我们反对单凭领导印象和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的做法。坚持常态下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对教师的结论性的评价建立在有足够依据的基础上。在考核过程中注重考核评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考核评估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劳动效益取决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程度。这就要考核评估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等基本教学活动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措施,运用什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等学习活动中是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的。考核中,还要考核评估教师的知识教学与考核评估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特点表现在教师劳动的主要形式是传授知识,表现在教师的劳动过程不是物质变换过程,而是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转化和发展过程。通过以上客观公正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凝聚力,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努力实践先生的教育理论,尽力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陶行知先生是人民教师的“万世师表”,他的高尚师德和献身于教育的精神是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法宝。我们要学习先生精于业务,知识广博,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成为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创新型现代教师。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给教师的五条建议
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不管是一百条建议,还是一千条建议,总归是挂一漏万。我在这里给予教师们的建议仅仅几条,可我认为是比较根本的。
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
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是教育不能回避的话题。我始终认为,对教师来说,要让自己和学生的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起来,首先教师自身应该有文化底蕴。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
我发现,在许多师生的头脑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所谓“课内”与“课外”。教科书上的就是所谓“课内知识”,凡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就是“课外知识”,在我看来,这有画地为牢的嫌疑,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中学以后,发展学生的思考力,为创造力而教,应该成为我们自觉的教育追求。这要求教学具有广度和深度,而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心灵丰富的程度。
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许多报刊上经常有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感动,为善良和美好的人性感动,为高贵的情怀感动,于是便对自己有一份感动着的感动。我常想,一个易于被感动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
教育也需要感动,因为它是最有穿透力的“软力量”。因此,教师要学会捕捉感动,去喜欢并赞美生活,去发现点滴的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成熟的教师。真正的成熟不是摆出一副“看破红尘”的沧桑,不是整天嘲笑别人的“幼稚”,不是生活得百无聊赖却自以为曾经沧海……真正的成熟是学会重新去热爱,百炼成钢绕指柔!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一名教师,要能让凝固的岁月生动起来,让感动常驻心田,并努力向这个世界贡献一份让人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爱心与诗意。
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们总以为人生当中有太多的“不可能”,其实它们都是我们自己所设置。我们总是被受挫、失败的想象吓住,并且害怕这种经历令自己蒙羞。
我们总是把“不可能”的圈子画得很大,“可能”的边界也就越来越小。其实,任何有所成就的人,必定要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每一次真正的创造和自我的提升都必须直接面对失败、面对“不可能”。只会沿着“可能”的小圈子行事的人,注定是平庸的:他“不可能”拾级而上,只能原地打转。
给生命一种向上的力量,让崇高回归人们的情感世界,拒斥伪崇高,消解伪善,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尽量发掘你周遭人或事物最美好的一面,从中寻求正面的看法,让自己能有前进的力量,而不要让借口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科学家指出,社会参与是人类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愿望,任何形式的社会排斥,例如失恋、离婚、同事关系恶化、遭到拒绝等,都会对人的身体和大脑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人们要学会拥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境。
具有自省的能力,善取善舍,与时俱进,而又步履从容。将物质消费变成一种彻底的精神享受,将生存的艰辛与平淡琐屑调理为甘美与意味隽永。美丽是人生的一种格调。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说:“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我是美好的!” 给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
每个成功的人的经验之中,都一定具有最初的鼓励所给予他的温暖和力量。
虽然说鼓励并不能使所有人都成才,但每个成功的人毫无疑问都离不开鼓励。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一个人信心的获得、价值观的确立,还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鼓励都是非常重要的。
鼓励会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多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甜蜜和美丽?生活的美好,往往是经过岁月的洗淘,在风雨沧桑过后,从心底涌出来的细腻温暖的回忆。鼓励需要对生活的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能够细致地把握住生活中的点滴事件,从容而又传神地表现那些温馨的细节。
有意味地言说
美好的表达并不能消融现实的残酷,但美好的表达所包含的信念、希望和爱心却可以使我们以从容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直面残酷的现实。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态度决定一切。人不是被决定的,我们的思想就是我们的处境。“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接、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就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也同时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教师教学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其实传达的是一种趣味和境界。
正红小学教师学习材料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篇5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就必须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受某种道德观念支配的,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乃至整个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先导。提高教师道德认识的重要任务是把道德的感性经验即一般的道德常识上升至道德的理性认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我国教育工作中一系列重大问题,1
作了深刻精辟的论述。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深刻领会,并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江总书记的重要谈话精神,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这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教师培养自己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十分重要,如历史使命感,就是教师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而引起的责任感,它使教师清醒地意识到祖国、人民和时代赋予自己的重任,并勇于承担重担,为之操劳、产生紧迫感。
教师道德情感陶冶是把教师情感的培育理解为如同把陶瓷放在窑中烧制,把金属放入炉中熔冶的过程,以塑造教师的良好的品德、坚定教师的信仰为目标。与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不同,情意陶冶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或寓教于乐,或身教示范、寓理
于情、反复进行,逐步培养道德情感。我校以青年教师为主,要结合青年教师的特点开展于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如“21世纪我们如何当教师”、“我爱万红”演讲比赛,“万红好教师”评比、“许一个心愿,收一份成果”等活动,使青年教师行动有方向,奋斗有目标,工作有规范,同时利用教师节期间,召开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表彰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脱颖而出的典型代表,从而激励全体老师在平时工作的热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一个教师有没有坚毅顽强的道德意志,既是其是否具有某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他能不能具有这种道德品质和重要条件。教师履行职业道德所规定的各种义务,并不总是畅通无阻的,往往需要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这种阻力有时来自社会上错误舆论的非难,歪理邪说的干扰、亲友的误解或责备等;有时也来自自己主观意志上的缺陷,如面对个人利害得失难以决断,面对个人欲念的冲突,情感起伏不定,干扰道德行为等等。在这个情况出现的时候,如果没有坚毅顽强的道德意志,就可能在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时放弃初衷,或在道德行为执行中半途而废。为此,必须锻炼教师道德意志。使他们用正确的道德动机经
常战胜不道德的动机,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制止错误行为的发生。同时,有排除自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干扰、障碍的决心和勇气,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坚持到底。
四、确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教师的道德信念是教师对一定道德的真诚信仰,它是深到的道德认识,炽热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升华一定高度后产生的,它建立在一定的认识体系(即世界观)的基础上,成为道德动机的理性形式,因而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合金”。教师一旦树立道德信念,就会精神充实,心明眼亮,奋发努力,无所畏惧,不为名利诱惑,坚持做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事,不怕别人的讥笑,讽刺和打击.相反,如果缺乏这种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为了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听报告,看教育录像,参观展览,展开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广大教师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荣誉感。大力开展面向全体教师,以全员培训为目标,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为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维护广大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落实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
育发展方向。
五、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道德行为是教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支配下的道德实践。它是形成道德品质必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好坏、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因此,我们把抓师德教育与教师队伍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表彰奖励.工资晋升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对在教书育人做出显著成绩的及时予以表彰。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变压力为动力,在教师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过程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其加强师德修养的积极性,逐步把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并经过长期实践,成为道德习惯。教师的师德总是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只有让道德认识付诸于行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才具有了直接现实的步骤,才能锻炼道德意志,增强道德情感,进一步增强道德信念;也只有通过这种道德行为反馈过程,才能做到“习以性成”,促使道德品质的最终形成并不断发展。
宾县第四中学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6
胡总书记写给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的信,深刻阐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讲话充分体现了胡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学习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感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教师进一步树立责任文化意识。胡总书记在讲话指出,要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开展责任文化教育和师德教育,牢固树立“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教好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广大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教育学生。 这要求我们教师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教师的责任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民族、国家的高度责任感,要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高度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其次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要树立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精神,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的执著信念,发扬“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和“勤学、多能、踏实、求真”的学风投身教育工作。再次是对学生的责任感,要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最后是对家庭的责任感,每个教师都是家庭的一分子,要对家庭、对父母、对子女尽义务,家庭责任感也是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责任。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诚信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胡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诚信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是社会的良知,教师坚守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有诚信的教师,才能培养有诚信的学生。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诚信意识,就是要教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就是要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坚守、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忠于真理,力戒浮躁学风,避免急功近利;就是要教师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恪守职责,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是要教师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权益;就是要教师尊重科学规律,发扬优良学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德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素质 篇7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什么需要德性素质
所谓德性素质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和精神品质, 它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方向性” (即“定向”) 作用, 因此居于核心位置。
首先, 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要求是教师这一职业 (专业) 的内在的本质规定。众所周知,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作为一种专门从事培养人的职业 (专业) , 教师工作的本质特性就是运用各种教育媒介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其获得全面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 莫过于教师自身德性对学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尤其又表现在教师德性对学生人格特质与精神品质的塑造上,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终极价值。因此, 一个伟大的教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 乃至一名普通的合格教师, 都必须从影响学生精神成长、人格发展的高度去反省自身的德性, 去锤炼和锻造自身的德性, 努力用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看来, 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应是教师的德性发展, 抽去了德性的“技术理性本位”的所谓专业发展, 只能是畸形的发展, 其对学生的影响害莫大焉。
其次, 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要求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 在走向现代化的当今中国社会, 依然需要发扬光大。自古至今的中国十分重视教师职业的德性素质, 强调为人师者必先立德, 教师是道德的楷模、德化的体现。在古往今来的中国大地上, 具有崇高美德的教师不计其数, 从古代“仁义立身”的孔子, 到现代“爱满天下”的陶行知, 以及当代以“师爱”闻名的斯霞, 无不是因其崇高的德性而馨满天下。当今中国社会价值多元, 道德失范现象比比皆是, 身为教师, 理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 而有效的引领需要教师身正为范。
再次, 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要求符合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研究及实践的大趋势。以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讲, 不论是关于教师职业的文件, 还是学者们的论述, 亦或是一线教师的实践, 无不异常重视专业发展中的德性素质。如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近十余年来在不遗余力地大力倡导以“关爱”为主题的教育的同时, 呼吁教师的德性要以关爱为核心, 要有关爱之心, 时时处处表现出关爱, “在儿童的生活中, 他们身边的个人表现出来的关爱可能比任何特别的课程或教育学模式更加重要”。
二、教师德性素质的基本要素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德性素质的基本要素有:爱与关心、责任、公平公正、幸福感等。
爱与关心既是教育的一个古老话题, 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自古至今, 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把爱与关心视为教育的首要信条、教师德性素质的首要品质。没有爱与关心, 无以言教, 这已经被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实践所证明。内尔·诺丁斯甚至要求, 必须把关爱变成学校的主要目标, 教育者们必须认识到关爱学生是教学的根本, 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关爱能力是向社会负责的教育的一项主要目标。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与关心?
首先, 教师对教育的本真意义应有深刻的理解、洞察, 对学生的关注应以“全人教育”的理念与视角来统摄。众所周知, 现代教育 (工业社会建立以来的教育) 越来越像企业、工厂, 越来越追求效率、规模、竞争、技术与控制, “麦当劳化”日趋严重, 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引导, 缺少必要的人性关怀。而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追求智慧, 使人向善, 教人成人, 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使学生成为独特的精神自我与有活力的生命个体。理解了教育的本真意义, 随之而来的就应当确立“全人教育”的理念, 爱与关心学生, 不能仅仅考虑学业、考虑如何应付升学考试, 而应当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以塑造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为本。
其次, 在课程与教学方面, 渗透爱与关心。教师要适时地表现出爱与关心, 要培养学生爱与关心的品质,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主要领域——日常的课程与教学的建构与实施来进行。内尔·诺丁斯主张彻底重组学校的课程, 把有关人类生存本质的问题和事件放到课程的中心位置上, 一种可能的做法就是围绕关爱的主题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关爱自己、关爱亲密的人、关爱陌生人和全世界的人、关爱自然界和自然的生物、关爱人造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
责任是教师职业之所以能成为“专业”的重要指标。教师的责任一般包括责任感 (责任心) 和责任行为两方面。所谓责任感是指教师对于本职业 (专业) 职责、规范、要求的认同与遵守;而责任行为则更多地表现在践行这些职责、规范和要求上。作为“教育工作者”, 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指导、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包含其中的价值、规范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公平公正也是教师德性素质内在规定的必备品质, 甚至是检验教师真爱还是假爱学生、对学生真负责还是假负责的主要标准。许多国家都把这一要求视为教师专业的重要标准。例如, 美国国家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在其制定的《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应该能做什么?》中, 提出了什么是教师应该知道的和能够做到的标准, 用以指导美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提出,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识别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并在教学实践中能解释、说明这些差异, 进而调整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育教学的层面来看,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着鲜明差异的个体, 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喜怒哀乐及其表达方式, 都具有独特的智慧倾向, 要想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爱无差别, 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充分满足其合理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生事务。
幸福感是教师德性素质的一种“内求”的品质。所谓幸福感是教师自身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基础上,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验到的一种从业的愉悦、快乐和满足, 它对于提升、完善德性素质具有动力作用。许多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也许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获得“体面”的成功 (如成为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教师等) , 但是, 当他们看着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下快乐成长、不断进步, 也能体验到为人师的幸福。这种幸福感能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 这可能比他们获得什么荣誉称号都要重要, 这也是中国广大教师的真实写照。在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语境下, 我们认为, 与其引导教师基于技术理性的“专业发展”, 还不如更有力度地关注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幸福指数, 这应当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新的价值取向。
三、教师怎样才能锻造自身的德性素质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德性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没有捷径可走, 不可能像专业技术那样靠操练达致“熟能生巧”, 也不可能通过一些“关键事件” (如公开课、赛课、论文比赛等) 一蹴而就, 更不可能指望写几篇可以发表的论文而功成名就。那么, 广大教师究竟应该如何锤炼和锻造自身的德性素质?
教师的德性素质只能在日常的、平凡的、具体的、日积月累的“小事情”中锤炼、锻造, 舍此别无他途。因此, 广大教师不仅要“身处教育情境”, 更要用心、用整个身心去深入体验教育生活, 关注具体教育情境中具体学生的体验、感受、困惑、烦恼以及心灵深处的悸动, 并善于和勤于反思, 寻求合乎德性的、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没有全身心的体验, 就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知识经验, 也就没有德性素质的熔铸。体验教育生活, 首先要抛弃各种所谓“教育学理论、概念”,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心去倾听、去感受, 用自己的行动去做那些哪怕是别人不屑一顾的“小事情”, 然后从中得出关于教育最本真的东西。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篇8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师素质;教书育人
一、师德建设对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意义
1.规范教师的职责,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教育活动,所以在活动中履行相关的职责是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的,并且还要与道德观念、道德习惯相适应。这也就是通常称呼的师德。师德的产生是伴随着教学活动而显现出来的,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伟大的工作,它承载着一份特殊使命,肩负着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所以对于其职业操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中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师德的培养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师德建设利于现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良好的师德也可以说是一部十分有益的教科书,它对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正如加里宁所言,如果一个老师十分有威望,那么这个老师就会给部分学生留下久远的影响。老师威望的形成并不是依靠一些比较吓人的话语来形成的。而是一个教师内在修养的体现,如果一个老师拥有学识渊博、关心学生、办事公道等等良好的品质,那么他自然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所认可和拥戴的对象。但也有一些老师的师德有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学习是第一步,只有有的放矢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培训是第二步,参加相关拓展课的培训,慢慢转变观念。这样,老师所教授给学生的道理,学生也能欣然接受,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分析
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在许多学校的建设与改革中,十分关注教师师德的培养,把它看作一项大事来抓。在部分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师德培养小组,通过他们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以及工作方案来指导师德建设的工作,并且对政策的执行与落实还担负着一定的监管作用。想要加强师德建设,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展一系列的师德教育引导工作
首先,对于师德建设工作,学校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工作体系,在学校的整体工作规划中,必须列入师德建设这一板块。同时,相关的党政部门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开展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来进行教师师德的培养,例如开展研讨会、报告会、知识竞赛等等,来推动师德师风的学习,还可以推举出一些楷模,给老师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合,能更好地完成师德建设。
2.加大对师德建设科研力度的培养
目前,从国家级到省部级应该多设立一些关于师德建设的科研项目,由教育部牵头,将一些有能力的专家组织在一起,进行师德建设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讨,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上,应该注重师德的相关内容、特点、表现形式以及有关规律等等,同时还应该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培养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应该选取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与老师来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有关的信息。除了这些方式以外,老师也可以要求学校做一些硬性的师德问题的研究,只有不断完善关于师德建设的科研研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3.健全师德建设运行机制
在进行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师德的教育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当然,它也并不是万能的,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还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首先用于考评的机制必须要内容真实有效、标准合理、形式公开、结果公示。并且对于考评的主体作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考评的指标体系不断地进行补充与完善,不断地增强与提升师德水平的可操作性。同时,在进行考核时,不仅要结合自我评价,还需要结合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并将这些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待遇以及晋升相结合,也可以考虑引入“一票否决”制。只有将自律与他律的方式相结合,从教师的外在行为引导为起点,进一步增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4.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气氛
教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担,既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能够帮助社会培养人才。如果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那么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将无法提升。想要更好地尊重教育,那就必须更好地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提升的体现。要在整个社会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气氛,进而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使他们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好教师的薪资待遇。目前,国家针对教师的待遇问题做了不少的努力,对其工资待遇也做了较大的提升。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对医疗、住房问题的解决并不完善,教师在这方面的压力还较大。(2)还应该关心老师的心声,多关注老师的需求与想法,倾听老师的心声,努力为教师减轻负担,同时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科学地分配科研任务,保证分工均衡。(3)尊重教师。特别是对教师决策权以及知情权的维护。
总而言之,进行师德建设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培养方式、探索更多的新方法,总结更多的有效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补充。只有通过这个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能一步一步地提升教师的师德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參考文献:
[1]曾玮,曾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134-135.
[2]薛金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36-38.
[3]张建祥.增强使命感,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的规范化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2013(21):11-14.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推荐阅读: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09-28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12-20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1-30
教师的师德素质修养09-11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学习心得08-09
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10-02
教师师德师风的论文07-16
青年教师的师德心得07-29
教师师德的培训体会08-14
教师师德的学习总结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