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共8篇)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1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影响着人生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由此也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现在和未来的教育问题倍受人们关注。科教兴国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关键在于加强师德建设。因此师德建设是关于教育的长远大计,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一、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消极的社会现象及价值观念对教师队伍的影响和对教师思想的冲击,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开始淡漠,以权谋私、有偿补课、教书不育人、排挤后进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屡见不鲜。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低,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很难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必须面向未来,迎接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从改革要深入、教育要发展的紧迫形势来认识师德工作的紧迫性。
(一)师德建设是造就一流师资队伍,实现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师德是教师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是教师用心灵铸成的,且广泛渗透于学生心身的一种主体精神。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生命的源泉,是学校整体实力的核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尚的师德是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师德建设不能单靠简单的行政措施和命令训诫,而必须靠长期细致的全面教育,做到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师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师不仅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成为社会的先进分子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
(二)高尚的师德是素质教育对教育者的根本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是未成年人思想建设这一宏大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要把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摆在首位,以师德的表率作用促进学生道德的形成。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要当好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就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所以,加强师德建设,事关大局,刻不容缓。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师德建设的前提。环境育人,美好的环境可以愉悦人的耳目,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促进教学。让教师和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通过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观念。学校在优化美化硬环境的同时,注重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声誉等软环境建设,学校通过这两方面努力,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需要,而且能使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从而陶冶和培养其良好的师德风尚。
(四)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职业的自身要求。典范性是教师劳动不同于其他劳动的重要特征。教师的道德,不仅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既然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在研究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管理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奖励约束机制及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一)建立学习制度
一是提高认识层次,二是自我反思层次。教师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这个职业特点要
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师德修养。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博学深思,否则就难以完成这一职业所承担的特殊使命,特别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全面素质已是当务之急,如果仅有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雄心壮志,没有一手过硬的教书育人的功夫,也只能望书兴叹。因此,罗田县教育局党委、教育工会高度重视教师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建章立制,每学期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各中小学学校坚持每周业务学习、政治学习各一次,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探讨,学习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理论学习,二是职业道德学习。主要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先进人物事迹、教改形势,学习钻研业务知识,拓宽知识面,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出一篇有份量的总结材料。
(二)建立依法执教制度
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由“人治”向“法治”的巨大变革。处于这一变革时期的人民教育工作者,要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不仅要学法、懂法、用法,还要做社会主义法制的倡导者和宣传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知法、守法,使他们走上社会后能成为一个知法守法、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此,罗田县各中小学校经常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知识竞赛,并利用宣传栏、墙报、广播台、校刊等多种宣传阵地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教师明确“为师”的权利和义务,教书育人、服务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等种种职责,从而使全体教职工既能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又能用法律手段维护学校、学生和自己的权益,克服不良倾向。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强化教师的师德建设,才会培养出品德优良的学生。
(三)建立民主监督制度
民主监督制度是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之一。罗田县各中小学规定每学期第一个月为学校师德建设月。在师德建设月里学校将教师的课堂开放给学生家长,让学生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建立教师互评,学生参评,向家长征求意见的民主监督制度。对于群众满意率达不到百分之七十的教师视为师德行为不合格教师,不能评优、评模。与此同时,还通过教师生活会、行风评议会、违纪通报、新闻曝光等加强对师德状况的监督和评价。罗田一中为了避免师德建设工作时紧时松现象的发生,设立了“意见箱”、“接待日”、“举报电话”,使教师的工作置于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之下,能够达到规范教师育人行为的效果。
(四)建立典型引路制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坚持每学期评选师德标兵,召开全体教师会,介绍典型事例,并给予表彰奖励,将其事迹形成文字材料,广泛宣传,并建立档案,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帮助教师匡正不良师德现象,这些对学校师德建设必将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罗田县多年来坚持树立先进典型,激发群体蓬勃向上。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落梅河中学校长夏中鹏师范毕业后扎根贫困山区23年,为了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和合格率不辞辛劳,艰苦求实,无私奉献,在全县教师中起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严家坳中学方春秋老师工作勤奋、积极进取、教育学生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他所带班级成绩辉煌;优秀团支部书记贺国治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他所在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象这样的榜样有许多许多,正因为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感染了广大教职工,使广大教职工从榜样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获得了动力,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五)建立岗位竞争制度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实行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调整年级任课教师结构,调整教学工作岗位,是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校充满活力的有效手段。只有把师德与教学等同起来评价教师的岗位能力,引入平等的岗位竞争制度,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也积极
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从2009年起均实行“定编定岗,竞争上岗”,按教职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情况进行考核,90多名教师自愿申请到大专院校进修,10多名校长“下课”。
(六)建立师德建设档案
师德建设档案如实地记载每位教师在每学期师德考核成绩、学习笔记、师德工作总结材料、表彰、奖励、处分等,为学校对教师在整个教育工作过程中师德表现的考核提供可靠的依据。教育局非常重视教师师德档案建设,抽调专人管理,每年组织检查评比,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的评选直接以记载的事实为依据,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实践告诉我们,良好师德的形成与发展,既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走上教师岗位后短时间就会产生的,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练品格、提高自身修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才能,勤于学习、强化自我,日积月累而铸成的人生美德。总之,充分认识师德建设在新形势下的重大意义,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师德水平,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2
一、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1. 实践课时比例调整。
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共计2774学时 (含理论课与实践课, 除临床实习外) , 其中实践课占总学时的33%;专业课1278学时, 其中实践课473学时, 占37%。不断增加主干课程和实践课比例, 使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由原来的3∶1逐步过渡到1∶1;并配置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教学实验室, 真正做到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且将实践课成绩作为本门课程考核的一个部分。
2. 专业相关课程设置强调实用原则。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 我们注重与专业密切相关西医实用课程学习, 强调实用原则。以《影像学》为例, 我们规定必须由临床一线的专业教师任教, 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为2∶1, 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等;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康复治疗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可以更好地了解所需康复的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 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3. 将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实践教学相融合。
为了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适应行业及学科的发展, 康复治疗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在重视现代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前提下把中医传统康复理论技术融入到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中, 注重学生中医传统康复理论及诊疗技术的学习, 使学生既掌握了完整的现代康复治疗学理论与技术, 又具备较为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知识与手段。我校在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知识结构的培养上比较合理, 现代康复知识与传统康复知识的课时教学比例约4∶1, 传统康复教学内容主要以针灸推拿为主, 既体现了以现代康复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院校在传统康复教学上的优势。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 实践教学环节引入PBL教学法。
通过强化以“实验—开放实验室—创新课题—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PBL (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 教学法[2], 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学会正确地解决问题。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坏直观地反映教师实践教学的成败。经过四年的专业建设, 本学科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共有17人, 在职称结构上, 以中高级职称为主, 其中高级4人, 中级12人, 初级1人;在学历层次上, 以研究生为主, 含博士3人, 硕士11人, 本科2人, 专科1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在年龄层次上, 以中青年为主。师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 “走出去”包括选派青年教师去院外听讲座、参加会议、培训, “请进来”包括邀请外院或外校骨干教师、名师前来讲学, 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
3. 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以及校园科技文化、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学生除进行正规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外, 还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 增加学生临床见习机会, 利用第二学年假期让学生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临床见习, 同时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基层、福利院等机构宣传康复、认识康复的社会需求等, 让学生尽早地接触患者、社会, 认识康复的重要性,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加强沟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们多次开展了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专业交流活动, 由学生现身说法, 大大加强了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思想,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 使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四年来, 学生申请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2项,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 指导学生设计的“调节新型康复台阶机”已申请国家专利等。参加校级竞赛获奖289人次, 市级竞赛获奖8人次, 省级竞赛获奖7人次, 国家级竞赛获奖12人次。
三、加强临床实践基地建设
学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实践基地的条件、管理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保证实习质量, 我校制定了适合康复治疗专业的实习大纲、实习计划、毕业考核实施细则, 对毕业实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巡回教学制度, 由学院组成实习检查小组, 定期开展实习检查和考核, 并与实习生和带教老师座谈, 及时写出检查总结, 反馈检查结果, 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制定了实习生中期考核制度, 定期考核实习生的实习质量;改革了毕业考核模式, 分为基础理论考试和基本技能考核, 旨在确保实习教学质量, 达到实践教学的培养要求。到目前为止, 与学校签订康复治疗学专业实习基地协议的单位有20余家, 均为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现有的实习教学基地均有PT室、OT室、言语治疗室、理疗室、针灸推拿室、康复病房等, 实习医院均开设有神经内科、骨伤科、功能科等, 作为康复治疗专业的配套实习科室完全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为确保学生实习质量, 带教老师均为中级以上职称。
四、实习、毕业考核制度改革
我校改革了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和毕业考核模式, 学生实习前将进行强化训练, 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实习;实习成绩合格后方可毕业, 实习中平时成绩占60%, 包括工作表现、实习记录和病历考核, 结合带教老师和实习基地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态度、医患关系等项目的考评进行综合评定;实习结束时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占40%, 以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和康复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代替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的毕业模式;毕业考核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两部分, 其中综合笔试占40%, 临床技能考核占60%。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但直接反映出学生实践技能强弱, 还可以评测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可以检测学生临床运用能力, 而且可以为用人单位把好技术关。
五、结语
医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与能力的培养[3]。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我校康复治疗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 逐步建立了以“实验—开放实验室—创新课题—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 形成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通过改革, 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过硬、适应范围广, 由于本专业学生社会需求大, 目前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2011届毕业生, 共有52人, 一次就业率达100%;今年2012届毕业生, 共53人,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12年4月) 已签订协议25人, 升学4人, 有就业意向17人, 目前就业率达86.8%, 就业形势良好。以此为契机, 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摘要:医学教育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 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构建和完善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医学技术人才, 是医学院校的使命。
关键词:实践教学,医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邹菁, 仇菲, 吴荫梅等.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J].新疆中医药, 2011, 29 (2) :58-60.
[2]常华, 张琦.“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8) :787-788.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3
关键词:职业素质;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05—02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职业素质。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由于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国内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过于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能否谋取职业为目标,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职业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品质、职业心理素质缺乏,尤其是针对某一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但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单纯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科林·鲍尔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要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1]
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故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Competence)是从业者对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精神、职业胜任力等方面。职业素质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从业者生理和心理结构及潜能向着一定社会职业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的方向定向发展和开发的结果。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诸方面的素质。其中,影响职业素质形成有先天(如符合某一职业的体能)和后天(如技术和经验等)的因素,如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则是后天养成的,可归结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则是后天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取的。
1.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包括道德规范,依法从业的职业品质,对个人、对单位、对社会、事业心和进取心等。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职业自律意识和敬业精神。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应重点加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2.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指从事某一职业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等。
3.人文素质。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人文素质是主要可分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3]。
4.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懂业务,更要会操作,能够精通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这是高职大学生立足岗位的基础,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重点。高职大学生必须具备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和独立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具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能力。
三、提倡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意义
职业素质教育是旨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的一种形成职业素质的教育活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熏陶与培养。既不同于“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又不同于“人文教育”,而是一种“职业形态”的素质教育,由于融入了职业性的特征,丰富并形成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内涵。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①“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人”不仅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業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的职业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第一,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来临,对从事职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毕业将面临更多变的工作环境与更高技能要求的工作岗位,如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技术,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个体因原有知识与技能而束手无策[4]。职业素质教育强调个体能在动态的职业环境中,主动面对职业挑战,超越原有的知识框架与技能束缚,去灵活地、创造性地适应新的职业环境。第二,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研讨班开办式上进一步阐述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由许多独立个体构成,和谐社会必须由 “和谐社会人”所组成。而职业技术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首先要求个体是 “和谐社会人”,只有融入社会、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奠定基础。第三,提高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办学理念影响与办学目标的偏差,以及对职业技术院校素质教育特色缺乏研究,如何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困扰职业技术院校管理者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研究职业技术院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而且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改革,特别是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质量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仍然是重智育、重分数、重技术,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忽视素质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及心理的健康,以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无法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这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达不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提倡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注释:
①“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0.
[2]匡瑛,石伟平.二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本位观的嬗变及发展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4
扬州市江都区北城区幼儿园 韩玉梅
反思性评价是教育活动后对活动的“诊断”与“指导”,及时肯定活动的成功之处,发扬光大;找出活动中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坚持做好反思性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活动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方法: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及效果的分析思考。它需要教师以正确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探索、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经过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以求得到自我提高。根据需要,评价可以是综合性的(全面的),也可以是专项的(有重点的)。
1、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目标的确定、方案的设计、教育原则和方法的运用等诸方面进行全面反思。主要方法是:
(1)填表格写评语
幼儿园统一设计了自我评价表格,内容包括目标的科学性、环节的合理性、材料的适宜性、组织的灵活性、互动的有效性、指导的针对性等,教师采用☆、○、△、等表示满意度的符号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不满意的环节找出问题结症及解决办法,再以评语的方式写出来。例如:教师对科学活动《礼物送给妈妈》反思后这样写道:从幼儿的回答看出,孩子对于同类种事物还不能正确分辨,需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的培养。孩子不同意见应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探索、讨论的方式,自己解决、主动学习,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延伸到课后生成一个活动。
(2)一问二想三叙事
在一日活动中选择有意义的片段记录下来,是自我反思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录需避免简单罗列叙事的方式,做到一问二想三叙事。即:问一问这件事有没有意义,想一想,是什么样的意义,根据追问和思考的结果,再来叙事。这样对日常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就更深刻,就能够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和自己教育行为背后 的教育观念,把反思引向深入。
(3)借助镜像,认清自我
教师自我评价往往同客观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借助录音、录像可以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微末节都直观地呈现出来,对照这种“镜像”,教师一下子就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如某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情严厉,自己却难以置信,以为对孩子一直非常和蔼。于是,她设置摄像机请人实录。结果正如大家所说,当孩子们没有达到要求时,自己就会着急而严厉。她看清了自己的问题,经过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当然,这种方式必须以教师自觉、自愿为前提。同时,此方法对设备准备和运用的要求较高,自己很难实施,一般结合教学观摩活动运用。
2、专项评价
(1)根据热点问题确定反思重点
幼儿园组织专业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活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热点,根据热点正确确定自己的反思重点,既可以充分利用学到的理论、教研的收获提高反思的质量,又可以通过反思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如,教师学习了幼儿园游戏的文章后,结合具体活动对游戏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通过游戏能发展幼儿什么等问题进行反思,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行为,改变了过去“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学到”的状况。
又如,在科学活动《风》中,孩子们说出了对风的认识,还说出了“台风、龙卷风”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元元的一句话让老师觉得意外。他说:“老师,我昨天看见天上有台风了,只是没刮起来。”其他孩子似乎也有些相信,这时教师才发现,她和孩子们探讨了各种各样的风,却忘了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亲身感受,以至对“风”还没有正确的认识。于是,她让孩子到院子里感觉风。“现在正在刮风,但是你们看到了吗?”“没有”“那你们怎么知道有风呢?”有的说:“树叶在动”;有的说:“我的头发被风吹起来了。”这时,孩子们很自然的知道,风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人们判断是否有风是看周围的事物。
活动后教师进行了反思,活动中关于风的认识多在谈话中进行,幼儿错误的回答,使教师认识到科学活动不能总是纸上谈兵,因而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行为,联系《纲要》中说:“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 2 引导幼儿亲自接触,亲身感受;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深刻认识到,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个探索、求知的过程,教师不能按照备课本照本宣科,要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发现、验证,进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反思重点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性,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弱项有针对性地去反思、评价,对于扬长避短、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中班某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做的不够,通过学习、实践,有了长足进步,在综合活动“秋天的水果”中,他以秋季常见的水果为载体,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尝一尝,达到师幼互动,并进行翻翻乐的游戏,最后让幼儿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水果会藏在什么地方,激起幼儿品尝水果食品的愿望。
活动后的反思中,她肯定了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感觉到让幼儿回忆、交流,说出水果的名称这个部分,可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达到师幼互动的效果。对于不常见的水果,在切开来让孩子看看它们的果肉是怎么样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品尝一下,进一步让孩子感知水果的味道,还可以再增加一些水果,如:金桔、山楂、冬枣,让孩子比较来认识它们的名称和特征。满足幼儿的好奇。
(二)相互评价
俗话说“旁观者清”,这其实道出了同伴在群体反思中的重要价值。当教师身处活动中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很多语言、行为不敏感,而旁观者却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因此,运用同伴互评的方法,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不仅对教师本人,对同伴也会起到特殊的教育效果。
1、教学研讨——相互评价
研讨通常是针对教师群体共同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开展讨论。它通过创设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快乐学习的平台,遵循“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试点实验—观点碰撞—全面推广”这种重点突破、由点及面的“实践—评价—反思—再实践”的循环线路,促进教师的实践交流、思维碰撞及理念融会,体现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曾经设计并开展了这样一个活动:
a、教师出示三个立方体的玩具“色子”,上面分别画了“人和动物”,“吃的、用的或玩的”、“活动场所”。
b、教师掷“色子”,并根据三个“色子”中朝上那一面画的内容连起来编故事。
c、再次掷“ 色子”。
d、教师让幼儿三人一组做玩具“色子”,让幼儿用制作的“色子”做“掷色子编故事”游戏,有的幼儿编了“老虎吃水果”的故事,还有的编了“老虎买水果”的故事等。
在相互评价过程中,教师介绍了活动设计的思路、活动的目标,反思了自己任务交代不明确等缺陷,并提出了改进设想。评课参与者积极发言,如有的认为教师设计游戏的创意很巧妙;有的认为教师在幼儿编完故事后仅用“真棒”做评价太笼统,要具体评价“棒”在哪里;有的建议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要细致;还有的认为这个活动将目标主要定为“培养幼儿学习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技能”值得商榷,活动设计的观念值得思考等等。在这种开放的艺术化反思与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优化活动方案、教育策略,还可以深层观念,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研讨活动的形式多样,有头脑风暴式、案例式、专题式、菜单式等各种形式,把评价渗透到教研活动中,对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有极好的作用。
2、理论学习——角色转换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反思结合起来。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理论,再在理论指导下设计活动方案,在教育活动后开展研讨、互相评价。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教师既是观察者,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以及有价值的教育问题;又是记录者,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是学习者,带着问题学习,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写成读书笔记,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和反思中,教师学会了了解孩子、了解自己,也学会了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只关注教育目标逐渐向关注孩子的表现转变,从单纯的静态执行方案逐渐向动态调整转 4 变。
在大班科学活动《光和影》中,教师要求“小朋友两两合作,利用影子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幼儿的兴趣仍停留在玩影子游戏上,对老师的要求置若盲闻。老师马上想到,于是“自己利用影子造型在墙上出现“半座桥”,然后说:“老师只搭了半座桥,谁来帮忙完成另一半呢?”于是,幼儿争先恐后的来演示自己的影子造型——“小鸭”游来了、“小船”摇来了、“青蛙”蹦蹦跳跳来了„„一出生动的影子戏开场了,幼儿个个愿说愿演。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促进了目标的顺利达成。只有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实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磨炼自己、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以教育机智驾驭活动全过程。
二、效果
1、充实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长久以来,幼儿园教师重视实际操作而忽视理论的提高。在反思评价中,教师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判断,就必须为自己的判断找到依据,因此自觉地去学习教育理论。同时,在对每一领域的活动进行反思时,也促使教师要对该领域的一些概念、原理、现象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对各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动态更为关心,从而更快提升专业素养。
近年来,结合学习《纲要》、《指南》,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奇妙的心灵——儿童认知研究的新发现》、《最具教育力的22种幼儿教育思想》等。教师还根据自身情况,学习了《儿童游戏》、《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等,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例如:教师在《对照《纲要》《指南》,我们还差什么》的学习心得中写道: 一直以来,小朋友已习惯于听老师的。当孩子有不同思考、不同意见时往往最终老师做出结论或者以“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谈”搪塞过去。很少真正地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以孩子提出问题为契机,根据孩子现有的水平、实际能力、兴趣所在,将孩子的问题转化为孩子乐于参与的活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抛接球”理论和“师幼互动”理论已经在老师头脑中生了根。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巧,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行为。
娴熟的教学技巧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兴趣;适宜的教育、行为有助于提高教 5 学效率。反思性评价,能让教师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分析,发现许多以前没有关注到的问题,思考很多被自己忽视的问题,在反复实践中学到很多的教学技巧,也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表现得更专业。每一次教育活动,老师们都尽力寻求科学的方法,优化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导入时采用什么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运用什么教具有利于儿童形成表象,怎样的教学结构更能让幼儿感受学习的过程,怎样的问题更具有启发性,更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等等。教师的不断反思、尝试,从不适宜到适宜,从不自觉到自觉,稳步提高。
例如:在“看我变”活动中,一位幼儿用毛线绕出了一辆小汽车,很兴奋的拿给老师看,老师把他带到前面,指着汽车图形说:“看看象不象?”小朋友当时没说话。针对这一细节,有老师评价:“为什么要象这一幅呢?如果都要相象的话,满大街的车都一个样了。看来,教师还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衡量孩子的作品。孩子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参与了制作,凭自己的能力完成了作品,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成功。”
从这案例可以看出,老师们已经关注到非常细小的环节,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让教师们想到我们的行为与理念的差距。而正是只有从小处着手,才能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把《纲要》《指南》精神落到实处。
3、提高了教育活动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专业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提高了,有利于提高教师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方案的能力。把握好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准备、教育原则和方法的运用等,设计并实施生动、有趣、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园教师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多次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奖。2011年田静老师的小班体育游戏《布袋乐》,获扬州市优秀教学活动评比一等奖;2013年巫芳芳老师的大班综合活动三句半表演《顽皮猴》,获江都区优秀教学活动评比一等奖;2014年谭晓娟老师的大班音乐游戏《蚂蚁搬西瓜》,获扬州市优秀教学活动评比一等奖;2014年韩梅老师的教学案例小班科学《颜色的秘密》,获扬州市优秀教育资源评比一等奖;2014年刘慧老师的教学案例大班科学《转动的陀螺》,获扬州市优秀教育资源评比一等奖。
老师们设计教育活动,都注重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强调“目标意识”,在基于对教学内容分析和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活动的每一环节,避免为了 6 追求“场面的热闹”、“方法的多样”、“活动的丰富”和“花样的翻新”等去设计一些与目标和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环节。如大班语言活动“桃树下的小白兔”,活动过程为:欣赏春天的图片,让幼儿感受春天以及桃花盛开的美景;听录音欣赏故事,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结合贴绒教具进行分段讲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迁移作品的经验,引导幼儿讨论并表述“你会把桃花瓣当成什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该活动活动步骤的设计紧扣幼儿发展的目标,强调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的一致。该方案在姐妹园交流中获得领导与同行姐妹的高度评价。
4、深化了教研活动,促进了团队合作
教师的反思需要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升华,教研活动也在教师经常的教育反思中得到深化。单纯的内省反思,通常难以深入,而借助同伴(同事)的观察和行动研究,会使教者思路更清晰,反思更深入。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把“教”和“研”紧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人人参与教研,每一次教育实践都是教研的有机组成部分:教研活动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覆盖,气氛更浓了,效果更好了。管理者与实践者在一起,集思广益,形成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使活动更加深入,更具实效。由于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研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丰收。刘慧老师的论文《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获江苏省一等奖;黄晨、刘慧老师的论文《“动”起来,让科学活动更精彩》扬州市一等奖;黄晨老师的论文《实践“活教育”促进师幼互动,让师幼互动“活”起来》获扬州市二等奖。韩梅老师的论文《浅谈区域活动中的“导”与“学”》获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有效性研究》获扬州市一等奖;《民间游戏及其在幼儿园的开展》获扬州市一等奖;《浅谈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策略》获江都区一等奖。朱敏老师的论文《简述在民间体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获全国幼儿教师论文评比二等奖。孙敏、田静老师的《吸引注意,启发思维,诱导探索——“提问艺术”之我见》扬州市教育局一等奖;蒋后芝、朱敏老师的论文《运用多媒体网络 放飞想象 激发美感》获江苏省二等奖等等。居梅老师的论文《浅谈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江苏省二等奖。吕婷老师在“爱的教育” 征文比赛中获扬州市一等奖,并发表在扬州日报报刊上。
传统的教师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封闭色彩,教师间缺少交流与合作。教学反思,特别是互相评价打破了这种状况,教师在实践中体会到,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在合作与分享中得到发展的,团队合作为教师个人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这又促进了开放的、对话的教师团体的形成。
三、思考
1、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工程,涉及思想教育、文化学习、业务进修、实践锻炼诸多方面。抓教学评价是从教育实践入手,带动学习、进修等环节,因此不能为评价而评价,必须把教学评价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2、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抓好教学评价,必须做到一般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并建立相应的制约与激励机制,使之常态化。
3、反思性评价需要教师和园长都具有民主、开放、宽容、平和的心态。“一切为了孩子”,是保证评价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思想基础。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篇5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关系到整个国家前途、影响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师德在教师素质中的地位怎样呢?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范文网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你问老师,“你体罚学生吗?”95%的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就有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老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由于儿童好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例如,在我们研究观察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这位班主任连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共2页,当前第1页12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6
利通区第十一小学
马宝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落实《纲要》精神,同时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学校发展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上,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体到学校实际,我认为,应该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德育实效性。学校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健康环境。以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构建相互衔接、分层递进的德育内容体系,逐步探索实践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法,坚持心理疏导为主、多种方法并重的教育策略,完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加强德育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大力促进家庭社区德育协同化。
二、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学生是有思想、有差异的个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关注学生的全体性、全面性、和谐性与差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因材施教,要制定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方案、评价要素,要侧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形成、差异教学情况等。面对学生掌握知识速度的不同,教师要制定多种教学方案,倡导教师留有梯度的作业,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要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发展,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科课程、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在活动中,培养一批小小书法家、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小球星、科技制作小能手等,达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努力争取为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创造适宜条件。
三、重视教师的内涵发展。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前提和决定因素。我们要积极落实《纲要》精神,引导教师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使教师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对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也需要不断发展。教师应当是一只蜡烛,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教师仅仅成为一只蜡烛是不够的,教师要成为不断学习的人。面对人类知识的迅速积累,面对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不断多样,面对信息传递速度的日益加快,学校教育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学生束缚在几个学科和几本教科书之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学术的权威。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的内涵发展了,才能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课标教材教法研修活动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拓展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能力的持续提高,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形成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解决“怎么教(学)、怎么使我们的课堂高效”的问题。要在强化教学常规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将杜浪口、永威等地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实践思考,形成适我们自身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质量提升的高效统一。要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吃透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求,合理、有效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各种方法的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办学特色之路。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要围绕教育教学的核心,强化“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意识,深入展开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为教师创设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为他们排忧解难,鼓励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去调 查实验。为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学校要积极主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广开门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同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台,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学术观点碰撞的机会。努力做到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和教育科研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让科研之风大兴。认真做好“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争做名优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内涵永不衰竭。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7
一、江苏省会计队伍现状
(一) 队伍庞大, 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截至2015年底, 江苏省持有会计从业证书的人员为1341360人, 约占全国总数的7%, 每60个江苏人中就有1人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近几年, 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每年报名人数均超过30万, 每年新增持证人员约10万, 其中:2015年新增会计从业人员116851人, 2016年前三季度, 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超过34万人, 预计全年报名人数将超过40万人, 新增持证人员将超过10万人。
(二) 结构失衡, 持证未从业现象突出
一是地区分布集中。全省超过60%的持证人员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5市, 其中南京、苏州2市会计从业人员占全省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5%, 持证人员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性别结构失衡。持证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女性, 男性250718人, 仅占总数的18.69%。在2015年新增会计从业人员116851人中, 男性只有16158人, 仅占总数的13.83%, 性别结构越来越趋向女性化。三是年龄趋向年轻化。35岁及以下721915人, 占总数的53.82%;36~45岁337964人, 占总数的25.20%;46-54岁198909人, 占总数的14.83%;55岁及以上82572人, 占总数的6.16%。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和考证热, 大量在校大学生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在2015年新增会计从业人员116851人中, 35岁及以下115655人, 占总数的98.98%, 持证人员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四是持证未就业情况突出。719076名持证会计人员无工作单位, 扣除少数持证人员未登记工作单位信息外, 还有相当部分持证人员实际并未从事会计工作。
(三) 学历不高, 职称亟待提升
在持证会计人员中, 初中及以下学历95456人, 占总数的7.11%;高中和中专学历484328人, 占总数的36.11%;大专436425人, 占总数的32.54%;本科学历312896人, 占总数的23.33%;双学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2255人, 占总数的0.91%。超过40%的会计从业人员学历在大专以下, 本科以上学历不到1/4。此外, 超过3/4的持证人员没有专业技术职称, 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仅为23.18%。在具有专业技术职称310869人中, 中级107688人、高级8494人、正高级130人, 中级职称以上的比例仅为8.67%, 低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江苏省会计队伍“大却不强”, 存在诸多问题, 受“考证热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人盲目考证, 持证未就业问题突出, 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高端会计人才尤其缺乏。
二、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政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 会计管理部门可以从完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引导会计人员主动学习, 加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一) 完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会计从业资格是依法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实行的市场准入制度, 社会人员, 特别是广大在校大学生应合理看待“考证热”、应对“就业难”, 避免盲目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现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为“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无刑事处分和往年代考、作弊等经历”, 对于报名者的学历未做出明确要求, 在报名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学历为高中, 甚至只有初中学历, 准入门槛过低, 影响了整个队伍的学历水平。2015年高校全国和江苏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40%和50%, 可适当提高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 规定“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须持有大专以上学历”。针对部分通过考试人员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还应该积极推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 根据会计工作的实际特点, 更多地考察会计实务知识和操作技能, 确保通过考试人员能够胜任会计工作。
(二) 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的有效手段, 现行规章制度要求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 对于不参加继续教育或参加继续教育未取得规定学分的会计人员, 规定由“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但由于上述规定的软约束, 导致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不参加继续教育, 会计管理部门对于未参加继续教育会计人员缺乏有效管理手段。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继续教育相关规定, 赋予会计管理部门有力管理手段, 对于限期未整改的人员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 会计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会计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 创新和丰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和内容, 引导会计人员自觉主动参加继续教育, 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 引导会计人员主动学习
会计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会计职称评价评定的引导作用, 深入推进会计职称制度改革, 围绕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前沿, 优化会计人才评价标准, 合理设置考试科目和内容, 完善高级和正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 完善评审和流程, 进一步健全初级、中级、高级和正高级的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制度。制定出台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对于学历、职称获得提高的会计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推动会计人员主动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通过不断学习, 推动会计人员在会做账、做好账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单位重大经营决策, 实现会计人员的转型升级。
(四) 重点培养高端会计人才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水平财会人才的需求, 会计管理部门应深入推进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选拔、培养机制, 重点解决会计领军人才的使用问题, 拓展渠道、提供机会, 为会计领军人才创造一个展现实力的舞台, 充分发挥会计领军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在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过程中, 国家、省、地市等级会计管理部门应合理分工, 国家和省组织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 地市主要负责为国家和省会计领军输送人才, 还应打通国家、省级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通道, 形成高端人才层级配置和晋升梯队。
此外, 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会计人员坚持职业底线, 自觉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柴小林.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探讨—以衢州市为例[J].财会通讯, 2011, (31) :148-149.
[2]朱元萍.浅析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2, (04) :81-81.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8
【摘要】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元素,是高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它影响和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是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要充分考虑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发挥优势特色。本着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新学科建设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建设学科专业。文章从学科建设内容及发展趋势,针对目前我院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高校;学科建设;对策
一、学科建设是大学的核心工作
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是由多种不同的学科构成的高等学校的教育主体。学科是大学构成的基本元素,学科性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1]。学科建设影响和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高校学科水平是高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强,则大学强;学科弱,则大学弱[2]。因此要创建高水平的大学,首先要创建高水平的学科,学科建设是体现办学优势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的成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地位,也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所在。一所一流的大学就是有几个或者一批一流的学科,一所有特色的大学就是有几个或者一批有特色的学科。反之,如果一所大学有几个或者一批一流的或者有特色的学科,它就是一流的有特色的大学[14]。所以办学应以学科建设为发展的龙头,统领学院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应用性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以学科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为专业建设提供人才、队伍、成果的支撑。
二、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关键认为学科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发展规划和学科方向。二是队伍建设。三是科学研究、四是人才培养、五是经费投入、六是激励政策、七是条件建设、八是管理队伍建设[11]。刘开源认为:学科建设具体包括七个方面:学科发展方向的水平、目标、特色;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学术环境和氛围;学科的经费投入和管理工作等[3]。孙青等认为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的先导,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基地、项目、人才、学科点等的建设,其最终的目标是产生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13]。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个方面学术队伍、学科方向、教育职能、物质条件和生长机制。罗艳华在学科建设是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的文中谈到高校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而学科水平是高校三大职能得以发挥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核心条件。把学科水平称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因为学科的水平在总体上决定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就成为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8]。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朱九思教授曾经与许美德教授在谈话时说到:“--当许多学校80年代努力恢复曾经在1952年被取消的专业时,人们仍可以感到当时的院系调整是怎样使许多大学失去了由历史积淀而来的体现于课程中的精神气质[10]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学科发展出现新趋势:1、学科本身走向综合和分化;2、学科设置综合化;3、学科的应用价值或实用性备受“青睐”;4、跨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越来越普遍。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呈现出综合化、集成化趋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科的发展[10]。
总结前人的研究,作者认为学科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制定好新时期学科建设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学科方向。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了解和分析本院所定学科同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找出本院学科建设上的优势和特点,根据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特点,确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重点下有新的生长点,每个学科都应寻找一个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科研方向,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能够展示自身强势的学科建设规划和方向。二是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没有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就没有一流的学术队伍,没有一流的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因此,学术队伍建设工作主要是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构建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三是研究生教育是学科建设中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学位点的建设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教育职能一方面体现在新增点的论证和申报,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四是物质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依托。一方面是硬件建设,比如图书资料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网络建设,第二方面从发展的角度看,要有计划地进行基地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建设先进的教学基地、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三、目前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张宏民认为我国学科建设在认识、结构、制度、组织保障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15]。如学科建设在认识上有学科归属不明;基本出发点脱离社会需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缺乏总体规划,盲目求热;指导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学科建设结构全面综合化,不够科学;学科研究方向存在“老、同、活、散”。学科建设制度上评价和奖惩制度不科学、不健全;用人制度和组织体制存在缺陷。学科建设组织保障上只重视引进人才不重视培养人才,只重视经费投入不重视投入效果。学科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队伍建设后劲不足,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等。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高校学科建设在实践中还会不断涌现新问题,如如何解决我国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构建和发展不力,国际一流学科还不多甚至没有,学科建设如何进行创新和科学评价,学科间的国际交流不多不力等,这些问题是学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们制约着学科建设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我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对学院发展的带动作用,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集中体现在:一、学科特色不够鲜明,学科实力不够强大,与其他大学相比,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二、教师的科学研究缺少合力,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研究团队,科研基础薄弱,教师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冲击国家级研究项目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三、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变。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是一个大课题。从学院领导到一线教师、从管理过程到专项研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四、对学科建设的投入还不够。
四、加强学科建设的措施
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十分明确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环节。高校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四个方面[4]。搞好学科建设,要把握好“五个环节”[11]: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二要明确学科建设方向,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凝聚一批人才;三要狠抓与学科紧密相关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四是抓好学科建设投入,加大力度;五是制定学科建设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针对我院的情况,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1、建设应用性学科和学科体系。从高校的职能来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而学科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布局要充分考虑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要满足优势特色原则。一所学校要办好,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必将混同一般。应用性学科将是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统一,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学科体系,学科之间更加融汇贯通,使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宽厚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在学科的建设上,应用型大学应着眼于为地方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以应用为导向,学科为基础,寻找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生长点。我院作为应用型大学的一个学院,应该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建设,培育品牌学科。校长柳贡慧认为[16]:构建应用性学科可以分为三种途径:(1)纵向合作建设;应用型大学应和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展开合作,走综合创新之路,构建自成体系的新学科。(2)交叉合作建设;应用型大学要关注交叉学科建设,这就要求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之间保持顺畅的交流沟通,学院与学院之间开展多门类学科共同研究。(3)横向合作建设;即应用型大学之间要注意加强横向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学科特色、营造学科创新环境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水平的高低对办好一所大学非常重要。曾在哈佛大学担任了10年校长的陆登庭认为:“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特别重视选聘高水平的教师,并有好的方法和制度”。东京大学校长佐佐木毅说:“要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质,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且需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但现在多数教师的教学是单向的传授而非双向的研讨,我们现在则主要是通过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设计多种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师水平”。认真分析现有师资队伍现状,制定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大现有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具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建立并完善符合我校特点和实际的人事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
从上海及全国高校对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和培养途径来看,可归纳为“使用、培养、引进”三个方面。使用也就是充分调动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贡献。培养首先是要选准对象,然后再给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成长。引进最早是华中理工大学从1972 年开始的,各学校目前有多形式、多途径地引进人才,并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人才引进制度。通过稳定、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建设一支能够在应用性学科学术前沿进行学术攻坚的优秀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或品牌课教师;培养一大批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建设以优秀学术团队、教学团队为基础的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学术、教学梯队。
3、创造良好的学科环境。学科建设需要软硬兼具的学科环境来保障。既有社会的大环境,也有学校里的小环境。学科环境既是学科建设的条件和基础,又是学科建设成果的综合体现。适应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科硬环境的建设,没有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基本设施条件,学科建设就失去了依托的平台和载体。二是把软环境营造作为学科环境建设的重点。要坚持崇尚科学,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信念,使学科建设能够在一种温馨祥和的环境氛围中健康成长。三是构建有利于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在学科管理上,建立由学院统管,系、部 “一把手”牵头、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负责和院系、学科负责人责、权、利结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保证学科建设的统一性、计划性。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科是没有国界的,学科要真正达到高水平,就必须瞄准世界前沿。逐步向它靠,然后去超越它。国际学术交流就是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介绍自己、宣传自己,另一方面是学习人家、了解前沿、把握前沿、冲击前沿。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需要有更紧密性、制度性、长期性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一些主干学科都要尽力和国际高水平学科长期合作,这对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科的发展、科研的推进大有益处。
总之,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学院应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实现学院在短时间内整体式、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民,刘文清,侯岩.加强我院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2(1): 3-7
[2] 张宏民, 李秀兵. 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7):57-61
[3]马桂林,顾良飞.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80-82
[4]刘献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5]孔繁敏.应用型学科专业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08,(7):17-19
[6]张慧明.论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9, (4) : 65-68
[7]陈传鸿,陈甬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104-106.
[8]罗艳华.学科建设是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6): 46-49
[9]刘开源,耿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1) :100-102
[10]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关键,王楠,汤荣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我院教学、科研大发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1,18(4): 47-48
[12]田恩舜.关于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2,:161(9)18-21
[13]孙青,徐宏波.把握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加快高校健康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增刊:182-183
[14]殷翔文.学科建设与大学核心竞争力.南京审计学院学报[J],2008,5(2):93-95
[15]张宏民.学科建设基本问题述评[J].科学与管理,2008,(1):24-27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荐阅读: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08-17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09-28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09-23
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应着力加强五种能力建设08-30
中院以干部交流和培训为突破口推进队伍建设10-18
自律是师德建设的核心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