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2024-09-23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共9篇)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篇1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开创纪检工作新局面

——xx县人劳局纪检监察工作典型材料

2011年,xx县人劳局以规范制约监督行政权力、增强服务意识为重点,以“办事提速、服务提质、效能提升”为目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推动了全局党风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为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着力制度建设,加大源头预防力度

我局纪检工作立足实际,坚持制度的适用、管用、可用、好用原则,规范制定各项相关制度,保障制度执行的各项措施落实。

(一)结合行业特点,加强制度建设。一是抓好上级已颁布制度的细化、配套工作,出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把手负总责和分管领导责任制》等制度96项。二是对各职能股室、局属事业单位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制定预防腐败的工作细则和具体措施,监督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三是制定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以及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等,把制度融入党员干部日常从政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之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四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

(二)推进制度创新,规范权力正确行使。一是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事权”、“财权”、“用人权”等作为政务公开重点,采取定期上墙、发放汇编手册、电子显示屏展示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制定了限时办结制、机关工作岗位AB角制等各项工作制度,以制度管事管人。三是积极对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特殊工种及工龄认定、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及定点医疗机构等制

1度进行规范,提高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四是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为重点,加强和规范资金使用管理。五是建立健全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机制。制定了学习和教育培训制度,使学习教育经常化;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区域内建筑行业欠薪事件。

(三)建立监督制度,提供有效监督保证。一是强化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局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程序。凡涉及“三重一大”事项都要召开班子会议决定,实行票决制。二是强化关键岗位监督机制。坚持“三盯紧”,即:盯紧民生资金额较大的热点部门、盯紧资金支出额较大审批事项较多的重要岗位、盯紧薄弱环节。三是强化党内民主监督机制。通过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的落实强化党内监督。四是强化群众监督机制。设立了党务、政务公开栏,配备了电子触摸屏,对人员身份、组织机构、服务承诺、工作流程等内容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强化“五险”基金监管机制。建立信息系统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人员岗位控制的内部监控体系,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和堵塞漏洞。

二、完善便民制度,推进政风行风建设

(一)积极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平台。一是打造舒适环境。将劳动保障服务大厅划分为8个业务工作区,设置了26个业务窗口,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规范服务行为。制定了《劳动保障服务大厅优质服务窗口建设责任制》等多项规章制度,严格限时办结、严肃服务承诺、严厉问责。三是延伸服务触角。在服务大厅内设置休息座椅、写字台、笔、纸等各种附属设施和用具,配备了便民服务指南;在大厅服务窗口设立保险费收缴点,避免了参保人员两头跑;组织业务人员到行动不便的离退休人员家中采集指纹,并深入乡镇、林场、农场等偏远地

区现场办公。

(二)建立和完善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将行风建设列入班子的重要工作内容,抓好抓实行风整顿工作。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自我查摆,对查摆出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逐条整改。三是以民为本干实事。2009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0331.5万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840人,累计培训2500人,组织劳务输出20157人次;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禁止使用童工等专项检查活动,主动监察用人单位360家,为广大劳动者追讨工资164万元;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1件。

三、强化制度执行,确保制度建设水平

(一)坚持抓教育,夯实思想基础。一是一把手带头,依托机关干部学习日、党支部活动日和干部培训班等,广泛开展学习教育。二是通过组织知识测试和竞赛等形式,使全局干部职工普遍熟悉制度的内容,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三是通过开展正反面教育以及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等活动,活跃党风廉政建设氛围。

(二)坚持抓机制,增强整体合力。一是抓领导促落实。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制定、调查研究、检查落实;班子成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推动制度的落实。二是抓责任促落实。出台《百分制考核办法》,年终将制度执行的情况作为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并直接与评优评先挂钩。三是抓协调促落实。由班子成员牵头,加强对不同股室、不同部门党风廉政制度的落实。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我局各项事业的发展。2009年,我局在全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均排名第一,连续6年被评为全县实绩考核突出单位,并成功承办了全市农牧林区实用人才队

伍建设经验交流会和全市惩防体系建设座谈会参观工作。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把反腐倡廉工作看作是攸关我们党和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来抓,我们的事业一定会再上层楼!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篇2

1.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真正优秀的健康的学校文化能使学校走向成熟, 使学校持续发展, 这是因为它具有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精神、以及人力资源的作用, 它使一所学校形成了特有的教育氛围, 并会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影响到学校中的每一个师生员工。同样一个教师在融入不同的学校文化中, 其个人的工作方式、精神状态可能截然不同, 个体的这种不自觉的做事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组织内的占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又例如, 有的学校, 校长换了好几位, 教师们还照常工作, 学校还照常发展。学校的教师说:“他们是为学生发展而工作, 又不是为校长工作。学校真正的领导不是校长, 而是我们教师中的那些优秀教师。”这样的学校文化就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巨大力量。

2. 重构学校文化是“创特色”的实质

什么是特色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编傅国亮老师认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 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基于此, 他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如果认识了自己的个性, 并且努力优化了自己的个性, 就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这里的“个性”, 更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能够反应学校自身特点的、相对稳定的且为社会所认同的具有一定美誉度的学校文化。走特色学校内涵式发展道路, 就是以其独特的、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 摆脱工作的零散性、随机性, 使学校的办学行为更具有自觉的整体性和目的性, 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 最终沉淀出以某种办学理念为指导的成熟的办学机制和学校文化, 以此实现发挥特色学校文化的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精神及人力资源的作用, 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增强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因此。以独特的办学理念为指导, 重构 (诊断和改造) 学校文化就是“创特色”的实质。

二、重构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1. 重构学校文化的主体:校长和教师

营造富有个性的优秀的学校文化, 是一种创造性的群体劳动。只有学校文化的主体具有强烈的特色意识, 真正参与以特色理念为指导的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构, 特色学校才得以成功。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离不开学校的主体——校长和教师充分发挥自觉性和创造性, 从学校实际出发, 潜心研究, 确定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 抓住突破口, 既注重外在的实际操作, 更注重内在文化的重建与积淀。

2. 重构学校文化的客体:“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季苹在《学校文化自我诊断》一书中把“组织中大多数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 称为“内隐规矩”, 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 称其为“内隐概念”。

一提学校文化, 一般认为, 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但是物质文化不等于物质 (一所新建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 但却可能是与人隔膜的, 因为它不能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创造适宜的环境) ;制度文化不等于制度 (两所学校文本制度可能相同, 但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 一所学校可能认为制度是无用的, 最终还是校长说了算。一种认为制度是经过大家讨论的, 一旦制定大家都应自觉遵守) ;精神文化不等于精神 (学校墙上的名言警句可能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甚至是一种强加, 学生读来却很深奥, 不明所以) 。因此, 我们认为, 无论从学校文化的哪一层面分析,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员工的价值判断, 但它不是人们“说”的价值判断, 而是人们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而这种内隐在人们行为中的价值判断, 被有的研究者称为“内隐概念”。师生在校内的做事方式称为学校的“内隐规矩”。例如, 在绩效工资实现后, 学校没有跟进相应的评价机制, 出现了教师课时量不等, 但待遇可能一样的情况。有的学校大多数教师都只求满足基本的课时量, 不愿意比别人多上一节课。教师们只接受调课, 不愿代课 (这是“内隐规矩”) , 因为他们认为干多干少, 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不公平, 没人愿意多上一节课 (这是“内隐概念”) 。而有的学校, 无论是否实现绩效工资, 大多数教师都表示只要可能调课、代课都可以, 有时还会出现“争课上”的现象 (这是内隐规矩) , 他们认为, 教学时间更充分, 学生的学习更充分, 效果更好 (这是“内隐概念”) 。

基于此, 我们认为, 重构学校文化最重要的是不断改善组织成员对待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的方式和态度, 即对学校组织文化中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进行诊断和改造。

三、重构学校文化的原则

文化不是直接教出来的, 也不是模仿出来的, 而是慢慢被影响和理解出来的。学校文化的重构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繁重任务, 既要遵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 又要时刻观照特色学校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学校已有人文条件, 因此, 必须在以下原则指导下科学规划、审慎建设, 不断积淀完善:

1. 共性中体现个性的原则

学校的核心构成要素、功能决定了学校文化共性的永存。“创特色”不是要消除学校间的共性, 而是要突破“千校一面”的局面, 在共性基础上张扬个性, 建设个性文化、积淀个性文化气质。个性文化同样体现在学校各类文化层面, 特色学校文化 (个性文化) 重构的核心应是确立与学校核心办学理念相一致的一系列“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如, 在多元智能理念的指导下, 确立了新的与之相应的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 、倡导关注差异的教学观 (因材施教, 多元体验) 和建构促进个体发展的评价观 (多元评价、发展评价) 等。

2. 一元统领, 多元协调的原则

一元统领, 多元协调的原则, 即实行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 用精神文化来统领其余各类文化, 同时各类文化在价值内核上保持协调一致, 只有这样, 学校文化的重构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才能形成高效的“文化场”。

特色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只有确定先进的、独特的、适宜自身的办学理念, 才能合理而科学地架设学校文化的内部结构, 处理好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各层面的关系, 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模式, 使学校的外在形象和内部凝聚力得到迅速提升, 为学校的拓展再造空间。

3. 选择继承、整合创新的原则

没有对学校传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特色学校的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因此, 学校要在继承本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有机融合新时代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激发学校主体的文化创造活力, 推进学校文化的创新。

4.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学校文化的重构需要对学校文化的各层面、学校的全面工作进行整体规划, 并分步组织实施。各层面学校文化重构的时间起点不一, 一般可以先规划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蓝图并组织实施。因为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重构的核心, 对其他类文化具有统领的作用, 而物质文化建设相对比较容易, 且成效能在较短时间内显现。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蓝图可以暂不规划或规划粗略一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 再具体规划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蓝图, 并组织实施。

摘要:文化是学校的育人之本, 以自身鲜明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重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质。文化的积淀性和学校文化的多层面, 决定了特色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冲刷、积淀。本文尝试从重构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原则等方面对特色文化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校文化,特色学校,重构

参考文献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篇3

谁赢得教师,谁就赢得了教育。近年来,吉林省长春二中以精致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强化精神引领,在培育奉献型教师队伍上狠下工夫,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抓“心”是奉献的关键

如果说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核心是用人,那么,用人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只有在一个被理解、尊重、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此,我们主动做好教师工作,化解矛盾,不让干群之间隔心。

尊重,让教师成为挚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强烈情怀,教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是知识分子中杰出的代表,有着更强烈的被理解和尊重的需要。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尊重每一名教师,学会倾听、理解、尊重和信任。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教研室,了解教师的需求,主动帮助其解决困难,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民主,让教师当家做主人。学校通过召开领导班子会、中层以上例会、校务会和说明会,让工作透明化、阳光化。为了推进民主化管理,校领导经常组织教师听取其意见,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努力做到“条条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学校还创设优秀建议奖、校长信箱,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民主管理氛围,以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服务,让教师感受家的温暖。我们特意规定,校长不和班子成员争荣誉,班子成员不和教师争荣誉。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我们每年为全体教职工进行一次体检;设置了健身房;开办了咖啡吧,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休憩场所,尽最大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让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二、热爱是奉献的动力

“只有热爱,才有教育。”学校树立师爱典型,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师把教书育人转化为个人的内心要求和自觉行为。

一是培育有大爱的教师。近十年,我们一直注重培养有大爱的教师,提倡用大爱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做小事。

二是打造激情校园文化。一所学校的氛围和师生的精神面貌,表现出这所学校的风度气质。2013年9月,我们派出当年在高三任职的班主任、中层领导近20人到衡水中学学习、考察,亲身感受那种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回来后,大家立即行动起来,装饰班级,召开班会,张贴标语,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是用学校发展的愿景成就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理想。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我们把精致教育引入学校,每学期都给教师进行办学理念的培训,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

三、激励是奉献的源泉

我们从制度管理入手,规范和引领每一名教师的行为,激发其工作热情,使教师自觉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是制度约束——金星奖。早在80年代,学校在长春市率先制定了《师表录金星奖》实施细则,开创了长春市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先河。金星奖实施的目的是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发掘教职工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以金星的数量为基础,作为学校岗位评优、职称晋升及各项荣誉称号获得的基本条件。通过多年的实施、修改,考评细则不断完善,考评功能不断强化,学校中的每个成员产生了强烈的精神认同感和归宿感,全校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制度激励——校内高级。由于受到名额限制,高级教师职称数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为此,我们按照金星奖的排名顺序,通过民主测评,挑出具有资格的前10名教师设置为校内高级,享受高级职称待遇。对于有特别突出贡献的教师,破格晋升高级职称。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还先于省里评聘了校内正高级职称,做到了活化机制,增强了工作效率。

三是制度创新——综合评价。我们严格按学生进出口比例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实行目标管理。按照学生中考成绩来确定每班的升学目标,把每年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

四、钻研是奉献的保障

我们把目标紧紧盯在课堂上,时时观察、时时反思、时时总结、时时改进,引导教师把经典的做法,特别是精彩的艺术风格常态化,鼓励教师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促进优秀的个体群体化。

一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来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开展“启馨——青年教师汇报课”、“导航——骨干教师示范课”、“争鸣——各年级教师会课”,以及围绕教师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开展的调研课等教学活动,为教师成长提供舞台。让教师在体验中增强自信心,明确前进的方向。

二是待人有情,容人之短,激人追求,推人成功。“水荡无华,相当而生涟漪,石本无光,相机而生灵光。”承认教师问的差异,用发展的手段和方法去唤醒、激励、培养、评价每一位教师,尽可能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

三是首创“木桶倾斜”原理。我们知道,立着的木桶装水多少取决于木桶最短板的高度,如果把木桶沿着长边倾斜,所装的水会更多,这就取决于木桶最长板的高度。为此,我们把高中三年分为两个阶段,高一、高二为第一阶段,扬长补短,重在补短。高三为第二阶段,扬长补短,重在扬长,确保优势科目得到高分,弱势科目不拉分。弱势科目用20%的时间获得80%的分数,正是成功运用这一理论,连续创造了学校高考成绩的辉煌。

四是精心开展导学案教学。我们从2007年开始实行导学案教学制度。致力于研究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和编制方法,力求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抓手,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服务。首先,任课教师把国家级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然后,依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特别是所教学生的学情编写出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自主获取新知识。导学案已成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帮手。

此外,我们还细化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鼓励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大胆创新,促进教学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总结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问题驱动教学。

正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教师的奉献精神,铸师魂、增师能,积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学校发展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篇4

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工作的重点和基础,依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层检察院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监督能力的全面体现,即实现检察工作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筹兼顾,而检察队伍整体执法办案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法律效果的基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政治效果的前提,公正廉洁执法能力的提高是提升检察公信力、实现执法为民社会效果的保证。在此,我从执法办案、服务大局和公正廉洁执法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做初步探讨。

一、提高执法办案能力

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重要载体,是维护司法公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首要方式。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必须以提升执法办案能力为基点,深化队伍执法理念,提高业务素质水平。优化执法环境,推进办案一体化建设,确保执法办案能力的充分体现。

(一)深化执法理念。保证队伍素质能力的高水平

要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做到“四个在心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树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始终坚持在学习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开展“素质工程”建设,通过学历教育、挂职锻炼、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大规模教育培训。通过建立健全全员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门培训和实践锻炼,解决执法办案中的突出问题和素质能力的薄弱环节,切实提高发现违法犯罪、分析研判矛盾、侦查突破案件、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等法律监督能力。

(二)优化执法环境,保证法律监督的高效能

执法办案的效果与执法环境密切相关。检察机关必须从自身做起,自觉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统一起来,对重要工作和专项行动的部署、开展情况及时向党委、人大汇报,做到在当地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的有效监督下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要主动协调政府等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解决制约检察工作跨越发展的编制、人员、检务保障等问题,加快科技强检和信息化应用进程。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促使群众提高法律政策水平,形成推动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社会合力。

(三)落实办案一体化,保证执法办案的高效率

坚持依法、理性、集体行使法律监督权,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避免出现信访案件劫持司法、媒体炒作影响依法办案和执法地方化的问题。积极探索“执法一体化”机制,完善办案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强化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形成发现和查处违法犯罪案件合力。不断落实“检察一体化”机制,通过督办指导、异地羁押等措施提高突破案件和抗干扰能力。积极推进“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自侦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要通力协作、合力侦查,完善证据体系,确保办案质量。推进“惩防一体化”,把预防T作贯穿于查办案件的各个环节,完善个案预防、系统预防和专项预防举措,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二、提高服务大局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检察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实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治效果,基层检察院就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为大局服务,胸怀大局是前提,立足本职是基础,正确履职是关键。正确处理检察业务与第一要务的关系,把执法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责任,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法律和民生利益问题,在打击与保护、惩罚与挽救中实现合法利益最大化,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牢牢把握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主要内容和对检察T作的基本要求,对重大疑难问题、关系全局问题要主动向党委汇报,对重要工作部署要及时向党委报告,对党委关注、有社会影响的案件要及时汇报查办进展情况。要善于将执行政策与正确适用法律紧密结合起来,把办案的法律效果建立在坚实的政策基础上。

(二)立足检察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服务大局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职能、职责和程序行使检察职权。不能脱离法定职责搞服务经济建设,严禁借口服务经济插手经济纠纷和违规办案。建立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提高发现、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的能力。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努力构建社会化大预防网络,帮助相关单位和部门堵塞漏洞,强化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和廉洁奉公的意识,促使人民群众守法、护法,构筑“不想、不能、不敢”犯罪的警戒线。树立对市场主体平等服务、平等保护的观念,破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注重保护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贯彻“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在对待涉及企业人员的“擦边”、“压线”案件时,要进行认真分析,严格掌握法律政策界限。

(三)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要把社会矛盾化解贯穿于检察工作全过程。注重统筹当事人各方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兼顾法、理、情,使办案过程成为明辨是非、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过程。坚持首问首办责任制,积极采取联合接访、司法救助、督导排查等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事件发生。建立信访申诉案件转办、分流处理机制和息诉息访联动机制,通过联合调查、联合听证、共同答复,引导群众理性信访。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把风险评估作为办理案件的重要环节,加强办理重大复杂案件和作出不批捕、不起诉、不抗诉、撤案等决定的风险评估预警,针对个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增强化解矛盾、处理涉检信访问题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形势研判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置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提高公正廉洁执法能力

公正廉清的执法行为是提高执法办案效果和服务大局水平的保障,也是基层检察院建设质量提升的重点。强化诉讼监督和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是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的有效手段。要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建立监督与被监督的长效机制,促进法律监督工作优质高效。

(一)践行职业操守,提高执法公信力

公正廉洁执法、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要把忠诚作为必备的政治品格,把公正作为首要的价值追求,把清廉作为奉行的职业操守,把文明作为履职的重要保障,强化恪尽职守、秉公办案、维护公正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守护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坚持“理性”执法,做到客观公正、以法为据、以理服人;坚持“平和”执法,诚心、耐心听取诉求,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文明”执法。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文明、作风文明,展示检察官的良好形象;坚持“规范”执法,严格依照实体法和程序法执法办案。

(二)强化诉讼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坚持力度、质量、效率、效果相统一的原则,提高监督实效。抓住有社会影响的重点类案,开展专项侦查监督。建立完善侦查违法行为调查机制和违法事项纠正情况跟踪制度,确保侦查违法行为及时得到纠正。注重运用抗诉手段加强对裁判不公刑事案件的监督,及时发现、深挖审判不公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开展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充分运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手段开展监督规范工作,建立巩固清理超期羁押成果的长效机制,推进同步监督机制建设。

(三)强化内部监督,确保公正执法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篇5

努力推进检察文化建设

株洲市人民检察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推进检察文化建设的基础。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着眼检察队伍的思想、能力、形象建设,全面提升了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检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执法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执法质量不断提高,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检察官肖玲、张展,“全国十佳反渎局长”朱四平、“首届湖南十佳检察官”王友武等先进典型,醴陵市院被省文明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单位,茶陵县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院并被高检院记集体一等功。

一、以确立正确的执法理念为重点,打牢干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

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是公正执法的根本前提。执法理念,是执法工作的先导,是执法的根本性问题。当前存在的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都与执法理念上出现偏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年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学习、大讨论”等专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网络、课堂、论坛、专刊等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精

神。把畅通民生诉求作为弘扬法治文化的重点,要求干警树立公正理念、效率理念、人本理念、程序理念,恪守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把公正执法不折不扣地贯穿到执法活动的全过程,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通过建立阳光台、开展举报宣传周、实行检察长接待日、强化首办责任制、开展下访巡访活动等拉近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及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关注人民群众诉求,倾听人民群众呼声。通过实实在在的办案成效,缓解民生诉求矛盾,破解民生诉求难题,形成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检察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五年来,我们依法严厉打击了一批黑恶势力犯罪和严重刑事犯罪,监督纠正了各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执法、司法行为。查办了樊甲生、万善志、陈新年、赵金榜等一批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大要案件,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3亿元。涉检进京上访继续保持零记录,市院控申举报接待室被评为全国文明接待室,市院反贪局被评为全国先进反贪局。

二、以特色历史文化教育为载体,培育干警良好的职业道德

株洲是建国后的新型工业重镇,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陵,有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的炎陵、茶陵,形成了独特的民主友爱,人人平等;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民无私心,道德淳朴的炎帝文化和星火燎原,坚韧不拨的红色文化。几年来,我们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坚持用株洲特色历史文化激励和鞭策干警净化思想,涤荡灵魂,培育干警勤俭朴实、艰苦奋斗、敬业爱岗、执法为民、服务大局的职业道德。一是建立分类教育基地。在炎帝陵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茶陵建立红色政权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醴陵建立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在网岭监狱、茶陵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每年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干警前往教育基地开展党日活动,接受洗礼和熏陶,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时代集团、中国南方株洲电力机车集团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冶炼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对口联络点,强化干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二是做好典型引路示范。先进典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能激励广大干警以典型的力量去铸就人生。以先进典型为标杆,用典型所蕴含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去引路,能够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勤奋务实的良好氛围,推动工作创新发展。五年来,我们先后推出了2名全国模范检察官,1名全国“十佳反渎局长”,1名全省“十佳检察官”,6名株洲市平安卫士等先进典型。今年,又在全省政法系统推出了石峰区院副检察长陈平等先进人物。通过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干警争先创优的自觉性、主动性,营造出一种“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风清气正的环境。五年来,株洲市政法“110”、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89110”的投诉平台对检察机关的投诉均为零纪录,炎陵

县院连续30年无干警及家属受到纪律处分。

三、以促进业务和队伍建设为目标,培育干警和谐的团队精神

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检察队伍,是检察工作的发展之基、力量之源。因此,我们紧扣政治建检、业务兴检、文化育检、机制活检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为目标,努力构筑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和谐团队文化,明确提出“全市一盘棋,比学赶帮超,发展论英雄,个个扛大旗”的团队文化核心理念。在团队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打造责任型团队。通过开展“检察为我筑舞台,我为检察添光彩”、“我与检察事业同行”等主题讨论、演讲活动,牢固树立大局观,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干警形成“我强则团队强,团队强则检察工作强”的共识。通过目标管理考核,将对各基层院的考核分解到基层院的各个部门,对市院机关各部门的考核细化到每位干警,形成“人人有责任,个个是主人”的层级管理和考核模式。二是突出打造学习型团队。首先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市院明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目标,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各基层院结合实际制定了学习计划,普遍建立学习奖励等制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全市广泛开展了练兵比武、演讲征文、检察长论坛、专家讲座、网上学习、案例点评等一系列活动。

今年又在全市检察机关组织开展“正理念,强素质,促发展”的读书活动,引导干警立志、读书、成才。再次是狠抓教育培训。通过学历教育、续职教育、业务培训、跟班学习等形式引导干警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学习和工作良性互动,个体和团队全面进步。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已有16人获硕士学位,有10人在读硕士,1人在读博士;近五年来,有 73名干警通过司法考试,占参考总人数的31.9%;在近三年全省执法质量考评中,成绩稳步上升。三是突出打造和谐团队。市院作为基层院建设的一线指挥部,对基层院的文化建设既提出整体要求,又不强求千篇一律。一方面实行市院领导对口联系基层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指导,并通过对基层院巡视、干部协管和参加民主生活会,促进基层院班子和谐;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实际,贯彻和谐理念,实施个性化指导,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发挥先进院的引导作用。

四、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为了提升文化品位,陶冶干警高雅的个体素养和人文情操,我们从三个方面积极营造舒适优雅的人文生态环境,一是狠抓了“两房”建设规划。2002年,高检院下发《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标准》后,我市两级检察院抓住机遇,立足现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全面启动“两房”建设工程,从选址、设计到建设,始终贯穿体现庄重、大气、实用、兼具现代化特点和超前意识的检察建筑特色。通过艰苦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两房”建设任务,总建筑面积达55700多平方米,总投资1亿余元。二是狠抓了办公环境布置。本着节约、实用、美化、亮丽的原则,市院和9个基层院先后逐步完善了荣誉室、图书室、健身活动室;邀请书画名家将体现检察工作特色的法谚法语、名言警句用书画艺术形式对办公场所进行美化,营造出高雅、严肃、活泼、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石峰区院建起了供干警工间休息的咖啡屋,醴陵市院与市纪委联合建立了醴陵市廉政教育基地。市院机关配套建立了室内外运动场地,对草坪隙地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市院和6个基层院均被授予园林式单位。三是狠抓了人文环境优化。为把思想性与艺术性、先进性与群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入检察文化氛围,全市检察机关积极开展篮球、乒乓球、棋类比赛和摄影、美术、书法展览等活动,重大活动和节日组织干警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文学、礼仪知识教育,提高干警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市院创作的《巍巍中国检察官》乐舞说唱节目,参加了省院和株洲市的文艺汇演。近三年,全市检察机关共有4件影视、新闻作品荣获金鼎奖。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篇6

关于开展以坚持公道正派为核心的组工文化建设

活动实施方案

各基层党委,部内各科室:

为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全面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水平,决定在全县组织系统开展以坚持公道正派为核心的组工文化建设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迎接十八大,争当‘三服务’优秀标兵、争创‘两满意’模范部门‛的主题,以坚持公道正派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建设一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优秀团队为目的,通过开展活动,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好、人气旺的部门,把组工干部建设成为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队伍,努力打造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不断推动组织工作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二、活动对象

部机关全体组工干部及基层党委组织委员

三、主要活动

1、创办组工文化园地。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办公环境,1建立包括‚部风墙‛、‚学习园地‛、‚荣誉榜‛、‚组工文化走廊‛等内容的组工文化园地。‚部风墙‛ 主要刊载组工干部遵守行为规范和公道正派规定等情况;‚学习园地‛主要刊载党建相关业务知识及外地先进经验典型等;‚荣誉榜‛主要刊载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所获得的荣誉;‚组工文化走廊‛主要刊载组工干部的心得体会和美文等。通过创办组工文化园地,形成规范、统一的视觉形象,使组工文化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组工干部对组工文化理念的认同感。组工文化园地每季度更新一次,由各科室轮流组稿出刊。

2、创办组工学堂。设立组工讲堂,年初由部领导指定推荐书目,由干部进行选读,干部围绕选读书目开展自学,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干部学习讲堂,对所选读的书目进行解读和交流。设立组工课堂,组织各科室负责人和基层组织委员人人研究业务工作、人人承担集中讲课任务,力求通过互动交流把干部培养成既精通本职业务、又熟悉和掌握其他方面业务的‚多面手‛。通过创办组工讲堂和组工课堂,使组工干部真正做到‚五会三熟悉‛:会组织协调、会调查研究、会撰写文件材料、会办理日常事务、会信息处理运用,熟悉上情、熟悉下情、熟悉本职。牵头科室:直属工委、干部科、人才科。

3、开展组工调研。结合‚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由部领导领题,带着分管科室的干部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推行‚一线工作法‛,通过走进机关、社区、农村、企业、困难党员家庭等,认真了解基层情况、指导基层工作、帮助解难题办实事,并形

成调研报告。组工调研每季度开展一次。牵头科室:调研科、远程办。

4、开展组工点评活动。根据年初组织工作要点,每两个月由副部长点评各科室及基层党委组织委员,主要对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整改要求进行点评。点评的问题实行销号整改,一改一销,不改不销。牵头科室:村建办、组织科。

5、评选组工大事。每年底以科室为单位,梳理一年来工作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自评出本科室一年中的大事,大事主要以叙事为主,并配以相关图片说明。各科室自评的大事再提交部务会讨论,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评选出20件组工大事。大事主要分综合篇、干部人才篇、基层组织篇、创先争优(‚三送‛)篇、老干部工作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篇等6篇目。牵头科室:办公室。

6、实施人文关怀计划。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努力为组工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着力实施‚心理关怀‛。坚持部领导与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与科室人员定期谈话,听取意见建议,随时掌握组工干部思想动态,帮助组工干部化解心理压力。着力实施‚健康关怀‛。注重引导组工干部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定期组织组工干部进行健康体检。组建 ‚组工业余文化团队‛,所有组工干部选择2 项以上文体项目,通过举办书法、摄影、乒乓球等培训,使每位组工干部学到1 至2 项文体技能,利用周末、八小时外、节假日与县直各单位进行交流比赛。着力实施‚人文关怀‛。在节假日、干部生日、部内人员婚丧嫁娶时,及时走访慰问;在干部遇到困难时,及时进行帮扶,使组工干部能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努力解除其后顾之忧。着力实施‚成长关怀‛。健全和完善组工干部培养机制,加快组织部门自身的新陈代谢。牵头科室:办公室。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由部长任组长,部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组工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把各科室和每位组工干部组工文化建设的情况和绩效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作为科室和个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大力宣传组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报道组工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组织部门呈现的新气象、发生的新变化和广大组工干部践行公道正派的典型事迹,大力弘扬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形象。依托党务公开网编发组工文化建设活动专刊,定期通报情况,为组工文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搞好督查,推动落实。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各科室的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动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各科室要及时向活动领导小组反馈信息、报告情况、提出建议,实现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要注意把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形成组工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中共xx县委组织部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篇7

关键词:党支部建设,基层建设,核心,加强

加强基层建设是中国石化的优良传统,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传家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加强基层建设,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石油勘探行业具有区域范围广、人员分散、安全生产风险控制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加强基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基层建设是实现公司奋斗目标的内在需求。当前,公司确立了“建设安全高效和谐的勘探公司”目标和“跟进中央两个百年目标;追求公司质量效应目标;实现员工价值追求取向;保持企业强劲发展后劲”愿景。公司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任务和各项工作都要靠基层来实施,发展目标最终要靠基层来实现,需要公司上下付出艰辛的努力,尤其需要有扎实的基层工作、一流的基层队伍来支撑。

加强基层建设是公司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布局。公司党委大力实施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方针,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型。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方针是贯彻集中石化党组的部署要求,也是应对当前复杂严峻形势、破解发展难题、建设安全高效和谐公司的迫切需要。对照新形势新要求,公司在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干部作风和队伍执行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需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持续加强基层建设,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基础工作的支撑力和员工队伍的执行力,促进发展质量效益提升。

加强基层建设是适应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石油勘探行业不断向全国各地及海外发展,勘探工作量持续增加,公司的管理触角不断辐射和延伸。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基层建设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改进的薄弱环节,需不断持续创新基层建设方式方法,抓好基础管理,严格操作规程规范的执行,全面实行标准化作业程序,推动企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二、加强基层建设,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一切战斗力的基础在基层,基层工作的核心在支部。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固本强基的基石,也是基层工作的核心力量。

公司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而发展的任务要靠基层来完成,发展的目标要靠基层来实现。作为基层领导核心的党支部,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应把服务发展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重心,谋划好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提供服务保证;用发展统一职工思想,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维护稳定上。维护稳定工作是公司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要保证职工群众利益格局的需要。当前,企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基层党支部应积极主动地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原理和“事要解决”的维权理念,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切实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近年来稳定工作的实践证明,越是面对复杂局面,越需要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党支部的工作到位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就能及时化解,许多不稳定因素就能有效消除。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转变观念上。观念问题是个大问题。观念跟不上,再好的改革措施也难以推行,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公司要实现新的发展,必然面临改革深化和观念转变的问题,尽管这些年员工思想观念已经发生很大转变,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联系群众上。党支部是党组织同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向职工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支部要及时正确地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把党的温暖传递到群众中去,为群众办实事,增强基层职工凝聚力。

三、加强基层建设,着重抓好关键环节,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做任何工作,都要突出重点,真正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加强基层建设也是如此。

抓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干部是基层单位的“龙头”,只有选好配强基层干部,基层建设才能具备必要的前提。这些年,公司把创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作为抓班子、带队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抓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强基层建设,必须注重提升职工素质,既要提升思想素质,又要提升业务素质。围绕业务发展需要,实施全员性、适应性培训,根据员工岗位胜任力需求,重点抓好技术、管理、操作三支队伍人员岗位资质认证培训。同时,要扎实开展经常性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优良传统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员工队伍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

抓好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可以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基层建设非常重要。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发展战略规划,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及发展融为一体,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为祖国献石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建立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要坚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主题推广活动,持续开展企业核心价值文化学习实践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总结推广一批企业文化建设先进案例,创作一批记录勘探人文历史、反映勘探员工精神面貌的文化精品。要发挥石油勘探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团结带领员工推动石油勘探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使企业文化在公司改革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基层建设,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推动基层建设的强大动力。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工作体系,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整体推进基层建设考核工作,形成从机关到基层、从总经理到操作工,做有规范、行有准绳的良好局面。

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保障考核顺畅性。基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公司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专门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领导和办公室、人事、企管、纪检、机关党委等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机关党委负责考核的日常工作,各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为考核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同时,各单位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主管领导和牵头部门,认真履行考核职责。

设置基层建设工作标准,增强考核科学性。按照客观公正、注重实绩、分类指导的原则,注重与现代管理相融合,规范管理流程,形成基层站队工作标准。公司应针对勘探行业特点、国内国外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针对各单位不同的工作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标准。年初,应由党委组织部组织机关各部门对考核标准进行评价。各部门根据自行评价结果,结合上年度考核实际情况和本年度重点工作修订考核标准。每项考核内容都量化分值,以增强考核标准的规范性、适用性和操作性。

实行上下双向互评机制,提高考核公正性。机关各部门根据年度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结合平时掌握情况、专项检查结果和综合检查结果,依据基层建设工作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机关三基工作采取网上投票测评与职工代表现场投票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评。在公司门户网站开辟机关三基工作满意度测评网页,建立公司机关网上测评系统,把作为满意度测评参考内容的机关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业绩上载到网页,使基层员工能清楚地了解机关各处室三基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基层单位科级以上干部以无记名网上投票的方式,选择“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档次中的一个选项,从履行职责、精细化管理、基本功训练、转变机关作风等方面对机关各部门进行考评。还应组织处职领导干部和职工代表,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通过这样的互相评价机制,使考评工作更加客观公正。

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提高考核约束力。公司和所属单位每年结合当年工作重点和各单位实际,制订三基工作年度实施计划,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的目标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单位工作成效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同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与效益工资挂钩,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较多的按规定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罚,做到严考核、硬兑现。考核结果结合业绩考核、岗位责任考核,还作为评先树优的主要参考依据。通过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让实绩突出的有成就感、荣誉感,实绩一般的有责任感、紧迫感,实绩差的有压力感、危机感,彻底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的状况,以此激发员工队伍的活力,有效推进公司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林.基层党支部建设的认识与探索.石油政工研究,2013(10)

[2]牟雪江.“千队示范”标定基层建设新高度——中国石油基层建设经验交流暨“千队示范”新疆油田现场会述评.中国石油企业,2013(6)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篇8

“引领·示范”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

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不是靠行政力量构建起来的,而是靠学术力量凝聚在一起的。实行扁平化管理是构建学习型、学术型学校的需要。学校要将管理重心下移,尽最大的可能将决策权、管理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教职员工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协作团队。学校通过构建“以学术引领和专业示范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文化,使学校发展的重心转向教育教学业务的研修上,真正地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和专业成长,培养一支精于业务的专业化教师团队。

“尊重·自主”的课堂教学文化建设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学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2015年,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逐步推行“翻转课堂”改革,平板电脑进课堂,用科技化的手段实现“先学后教”,使课堂数据化、高效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致力于开发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还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拓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和谐·共生”的教师团队文化建设

以“立高尚品德,做明白学问”为宗旨,构建以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教师文化,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形成具有影响和引领作用的教师梯队。学校通过扁平化管理改革,减少行政力量的干预,激发教师形成以学术研修为核心的“自组织”,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达到专业化、主题化、规范化,真正地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同时搭建学术探究的平台,把教师纳入到专业研究的团队中,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阳光·自信”的学生德育文化建设

“阳光·自信·卓尔不群”是学校德育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方面体现学生的形象阳光、心理阳光、行为阳光的人格气质,另一方面体现着以“正心成人”和“业精成家”为标志的前途自信、能力自信、文化自信,从而达到“才德超常、与众不同”的境界。学校通过创新德育管理机制,立足班风抓校风,积淀有特色的德育文化,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四自”教育能力。学校的德育文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德育唤醒”,以正能量的德育文化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二是“德育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具有深刻感染力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而强化道德行动,实现德行统一的目标。

“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是学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巨大的育人资源,具有重要的潜在育人价值。环境文化为学校文化的整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物质保障。学校围绕“优美与整洁”为核心,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通过校舍建筑、花木绿化、标语、宣传栏、文化墙以及特色景观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其布局体现出合理性、整体性、协调性。师生在优美整洁的环境中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受环境文化的熏陶,师生内心自然产生对学校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真正地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学校的崛起依靠着文化的崛起,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深才能叶茂,有了文化的根,学校生态必定能开枝散叶、桃李累累。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篇9

作为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一员,首先我们得为公司这一集体付出自己的努力,处处维护公司的利益,其次才能考虑个人的收获,员工与公司的关系,犹如众人划船,只有人人齐心协力,舟方能扬帆远航;如果每个人首先考虑的都是个人利益,那这艘船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地方,甚至有覆没的危险。

【散文随笔】+以厂为家

家,给人的应该是那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是避风港、是心灵的依托。但在我心中,家则是一种牵挂。

记不清多久没有回家了,一年365个日子,在家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为数不多。时间久了,渐渐觉得家似乎是旅店,是驿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给家人的是归家的疲惫和离家时的依依不舍。单调乏味的汽笛声诉不完万水千山阻隔的无限思念,喧闹繁华的都市掩饰不住客居异乡的孤寂。

家,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前进的动力。为了寻找更为理想的家,我只有把爱深埋心底,毅然远离亲人和朋友,离开熟悉的家,踏上征途,去远方寻梦。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我面临一次次“家”的选择。其间也换过几次“家”,那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的“家”。

也许是缘分,在某个收获的季节里,有幸找到了我理想的“家”-----**集团公司。并成为“家”的一员。一开始,我就被她那充满年轻活力的激情所迷住。投入到她那宽厚博大的胸怀,倾听到的是那跳动强劲的脉搏,看到的是她那顽强拼搏的精神,顿感全身血液为之沸腾,一种从未有的动力如雷电般震撼心灵。自信在不经意间又树立起来,以前受过的挫折即刻消失的无影无踪。

成为**集团的一名员工后,耳闻目睹的是**集团“家”的日新月异,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是在规范管理之下,工作进度正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虽然这里没有阳春三月的呢喃,也没有风花雪月的温馨,有的只是如火的激情,如歌的事业……

自步入**集团的那天起,“家”就给了我们一个施展才华的人生大舞台,我们应该珍惜这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奋斗呢?更何况我们背井离乡、远涉千里、背负着亲人太多的期盼,又怎能不努力工作,充分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呢?

来集团一晃就是数个年头了,期间也有过辛酸和困惑,有过迷茫和抱怨,但是,给我感触更多的还是收获和自豪,我深感在集团的收获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优越回报,而更为重要的还是体现在精神上的满足;体现在和同事们共同打拼事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上。

物有本末,人有始终,今后道路还有多少曲折和艰难,既然我们相互选择了对方,我们就有信心、有决心用实际行动,从干好本职工作做起,扮演好自己的每一次角色,站好每一班岗,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与企业同步发展,回馈社会。

“以厂为家”,为了“大家庭”的兴旺发达,为了企业的基业长青,我愿意与所有并肩战斗的同事们一道付出自己的智慧、青春、热血和汗水,永不言悔。

上一篇:不一样的班主任作文600字下一篇:商业银行优先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