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共5篇)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 篇1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
包头市财政科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本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阐明“民生”、“公共财政支出”两个基本概念。二是回顾近几年来包头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支出基本情况,总结了教育是民生之基,保障是民生之安,医疗是民生之需,就业是民生之本,居住是民生之重,分配是民生之源的财政支出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三是对照国际和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情况,分析了我市的差距,提出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阐明为民理财;社会公共需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兼顾公平与效率五项原则,以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实现“两个提高”,为改善民生提供充裕财力保障;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全面覆盖和大致均等化。
关键词:民生 公共财政支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具体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财政部长谢旭人撰文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方方面面都与财政息息相关。财政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始终牢记和认真履行公共财政的使命和责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支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回顾总结我市民生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基本概念
民生:指人的生活、生计。所谓“国计民生”、“谋生之道”。民生的主体是人,从集体意义上讲指的是“人民”、“国民”;从个体意义上讲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自然人。民生的客体对象是社会经济活动,包括生活内容——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求学、就业、文化、信仰、安全、社交、婚姻、成就等等,概言之,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生活水平、生活差别、生活差距、生活安全等等。其具体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从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角度分析,大体包括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学技术、促进就业、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以及一般性公共服务等内容。
党的十七大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际行动。因此,民生不仅是民众个人的生活,也是整个社会、国家的公共性事业。而公共性恰恰是财政的灵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满足公共需要就成为财政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公共财政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以保障人民的民生需求。
财政支出(public expenditures),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就其内涵来讲,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对筹集起来的公共财政收入进行的有计划的再分配,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是政府执行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所以,财政支出也就是政府行为的成本。它包括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计划安排、拨付资金和监督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全过程。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数额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也反映着政府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财政支出就其外延来看,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支出涵盖了政府公共支出的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总是由不同项目支出构成的,因此,财政支出体系是各种支出项目的系统组成,其中,涉及民生的支出项目体现着改善民生的内容和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及增减变化情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2002年中国共产党包头市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后,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财政工作的快速发展,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同时,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支出结构,逐年增加了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支出。
全市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35.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63亿元,增长了近3.6倍;可用财力由2002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3亿元,增长了近3倍。与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市本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4.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2亿元,增长了近2.1倍,可用财力由2002年的14.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8亿元(含上级专项资金),增长了近1.6倍。
在可用财力增加的同时,全市财政支出由2002年的31.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4.5亿元(含专项及转移支付资金),增长了近3.3倍;市本级财政支出由2002年的18.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亿元(含专项及转移支付资金),增长了近1.8倍。在支出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部分重点民生支出得到了较好保障,2002年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林水利、文体广播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仅为6.5亿元,到2007年达到18亿元,增长了近1.8倍,且新增可用财力主要用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2002年全市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福利支出10.5亿元,2007年达到47.4亿元,增长了近3.5倍。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2002年的月均534元提高到2007年的1095元,提高了1倍还多;城镇低保标准由2002年156元/月提高到2007年的230元/月,增加了74元/月;农村低保补助水平由2005年1元/天增加到1.5元/天。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民生财政的要求,2008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新增可用财力4.7亿元(含非税收入先征后返部分),其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增加了1.6亿元,占增量财力的34%,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国家、自治区、包头市陆续出台了提高财政供养人员津补贴及提高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及扶助贫困县脱贫等政策,财政用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投入及民生支出增加较快。根据包头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市本级财政今后两年每年可用财力年均增加约4亿元。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今后两年财政增收、可用财力增加部分将重点用于增加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津补贴水平,增加教育、医疗、住房补贴、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财力均衡增长,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将成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区、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重要途径,精心组织实施了20件40项好事实事。截止2008年底,按照年初确定的好事实事项目总体要求,20件40项好事实事已全部完成,其中,超额完成12项,圆满完成28项。2009年1月16日,在包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呼尔查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承诺,2009年包头市政府将再为人民群众办20件48项好事实事,总投资60多亿元。此次确定的20件好事,涉及到社保、就业、医疗、文化、交通、住房等方面。2009年,在社会保障方面,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按时足额发放;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农牧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受益面和覆盖面;城镇居民低保补助人均每月提高30元,达到310元;农村牧区低保补助水平每人每年提高180元,达到1180元。完善城镇基本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使所有职工都有机会享受医疗保险;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120元。城镇低保家庭取暖补贴每户每年提高200元,达到600元/年;安排农牧业保险补贴2500万元,将惠及6.5万农户。在住房方面,2009年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2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所有低保家庭享受廉租住房。对包头市居民购买12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有关改善民生的主要项目情况分述如下:
(一)教育是民生之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我市财政部门始终把教育投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近几年,我市与自治区同步,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两免一补”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先后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自治区规定的教科书纳入免费范围(城区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城区从2008年春季开始)、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自治区规定要求,对高等、中等教育执行奖助学金制度等。2008年市本级安排教育支出3.2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4.1%。2008年,我市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居民及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全市25.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保证中小学公用经费提标资金全部到位。国家规定课程、自治区规定必设科目教科书补助提标资金到位。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提标资金到位。一是我市32246名高等院校学生发放高等院校学生食堂补贴资金257万元(自治区资金128.9万元,本级匹配资金128.1万元),补贴期为2008年3、4、5、6四个月,补贴标准为每生每月20元。二是为我市9093名学生发放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临时补贴73.1万元,补贴期为2008年3、4、5、6四个月,补贴标准为每生每月20元,补贴比例为高等学校在校生的28%。开展救助贫困家庭大学生,特别是助学贷款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已支付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58万元,高于去年全年水平。三是追加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479万元,全部为自治区资金,补贴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补贴范围是中等职业在校一、二年级的学生。截止10月份,春季学期的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947万元已全部下达各旗县区,共有22583名贫困生享受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蒙语授课寄宿生补贴提标资金到位。2008年春季下达蒙语授课寄宿生补助资金134万元,受助学生4067人,已于3月份全部下达各旗县区。从2008年秋季入学开始,实行少数民族学校蒙语授课学生高中阶段全部免费教育。四是对822名学生发放高校国家
励志奖学金205.5万元(自治区资金185.1万元,本级匹配资金20.4万元),资助面为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五是对7721名学生发放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767.7万元(中央、自治区资金694.7万元。本级匹配资金73万元),资助面占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落实大中专院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政策。截止10月底,我市已拨付大中专院校贫困生助奖学金及伙食补贴5291.6万元,近7万名学生受益。六是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提高了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原来的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450元,提高到现在的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各承担50%,地方承担部分由自治区财政与盟市财政按照4:6比例分担。蒙语授课寄宿生仍执行原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年1080元、初中每生每年1350元,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承担。七是从2006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外来务工子女“奖学金”及补助接收学校公用经费;2008年政府招标统一采购教科书节约资金近250万元,全部用于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子女困难补助和优秀学生奖励。八是抓好农村牧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工作。今年全市共建设农村牧区中小学校校舍8所,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现已全部开工,建成后可解决寄宿学生4561人。
从我市财政资金对教、科、文事业投入情况分析:
1、教育事业投入情况
2005-2007年,我市教育事业支出总量、人均教育支出等均居自治区前列,但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
从上可以看出,我市教育支出结构中,普通教育支出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三年平均为70.7%,普通教育中主要以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比重平均达10.6%,且占比逐年增加。此外,根据自治区《2007年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情况分析表》反映,我市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已超过全区平均水平,但普通小学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均水平还相对较低。2007年,我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650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98元;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327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56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10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652元;普通高等生均预算内经费3300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765元。
2、科技事业投入情况
2005-2007年,我市科技支出总量、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均列自治区第一位,人均科技支出水平列自治区第二位。
3、文化体育与传播事业投入情况
2005-2007年,我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总量、人均支出列自治区中下游水平,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列全区倒数第一。
(二)保障是民生之安。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人生产生活的“保护伞”、“安全网”,又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
1、截止12月末我市城市低保户数31137户,保障人数68256人。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提标50元,提标后市四区、高新区、白云区从230元提高到280元,惠及6.8万人,固阳县、土右旗从180元提高到230元。截止12月末,全市城市低保金支出16565万元。
2、2008年,我市农村牧区低保保障人数55955人。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每年700元提高到人均每年1300元,补助水平从每人每天1.5元提高到每人每天2.74元(平均每人每年1000元)。提标后保障人数增加1万人。截止12月底,全市农村牧区低保资金支出5407万元,各旗县区按新的标准通过银行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
3、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从2005年到2007年,我市企业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771元,增加到2007年的1095元,年均增加162元。2008年,按照国家对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待遇标准的要求,我市15.5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06元,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201元,全年支出养老调标资金2亿元。比2007年增长9.7%。
4、从我市社会保障事业财政投入情况分析:由于我市属于自治区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投入负担重、总量大,2005-2007年,社会保障支出年均增长1.5亿元,增长33.3%,支出总量列自治区第一位,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比逐年增加,占比由2005年的15.5%提高到2007年的18.1%,人均支出水平由2005年的480元提高到2007年的366元,且两项对比均居自治区上游水平。
从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看,全市用于养老和低保方面的支出占社保支出的比重达83.1%,特别是养老方面支出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07年8.9亿元。
(三)医疗是民生之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的目标,我市于2007年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对参保居民由市县财政各给予每人每年20元的财政补贴。2008年我市参保居民达31万人,参保率为87%。
2007年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我市全部农牧区,参合人数达到52万人,参合率87%;2008年参合农牧民达到55.53万人,参合率达到95.09%,超出了自治区确定的工作目标。从2008年起,我市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市县财政对参合农牧民每人每年各补助20元。
在卫生事业方面,我市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08年底,共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6个,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市社区居民的目标。
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总量及占比情况分析:2005-2007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支出总量、人均支出列自治区中上游水平,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2006-2007年均列全区倒数第一。
(四)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一份收入,一个家庭生活就有了保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出台《就业促进法》,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对此,我市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促进就业工作,选派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社区、嘎查任职,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贷款3581万元,带动4022人就业,为自谋职业军转干部提供一次性补助,解决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提出了促进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将现行政策在对象、范围、内容、时效等方面,做出了调整和充实,并将工作重点从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拓展到统筹做好城乡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就业工作的新政策,我市财政安排就业和再就业资金0.2亿元。其中:就业补助1500万元,退役士兵安置90万元,选派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嘎查村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工作经费76万元。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通过“三支一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残疾人就业。
(五)居住是民生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住有所居”,就是要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发展的根本目的。积极探索通过旧住宅区环境整治、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等多种方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使居者有其屋。自2004年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经济适用住房样板小区——“明日星城”亮相包头,我市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
我市于2004年率先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工作,并于2007年底提前两年实现了城市无房低保家庭应保尽保的目标。2008年我市又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对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城市低保家庭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2008年12月,市四区共有7271户城市低保户享受廉租住房补贴。市四区以外的其他六个旗县区在2007年陆续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范围由无房低保户扩大到人均居住面积不足8平方米(高新区为13平方米)的城镇低保家庭,各区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户数达到2906户。合计全市享受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低保家庭共有10177户,实际发放1994万元,补贴资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在做好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工作的同时,我市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廉租住房的新建工作,2008年底市四区将有40315平方米的廉租住房竣工交付使用,相应解决800户低保无房户的住房问题,为逐步加大实物配租的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8年,全市共下达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0038万元,其中:本级预算安排446万元,公积金增值收益安排146万元,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安排450万元,上级财政下达补贴8996万元。
关注民生,不仅要关注生活质量本身,也要关注他所生活的环境。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努力打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及生态绿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绿色、环保、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2008年安排生态和环境保护支出0.95亿元,比2007年预算增长78.6%。
(六)分配是民生之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贯彻实施这一指示精神,我市财政及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以促进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一是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元月1日,我市将城镇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560元调整到680元,在原基础上提高120元;固阳、土右、达茂三个农牧业旗县从400元调整到560元,在原基础上提高160元。二是指导企业根据工资指导线合理增长职工工资。今年以来我市大中型企业、建筑和餐饮服务等行业平均增长工资9.8%,实现了职工工资随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三是建立了工资支付监督制度,及时查处欠薪行为。截至10月底,共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467起,涉及农民工6437人,清欠工资2184.37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市改善民生事业投入的规模不断加大,各项民生支出得到较好的保障,但与自治区和周边盟市比较,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涉及民生投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全区增长幅度。2005年到2007年,我市教科文卫及社会保障投入年均增长幅度为31.8%,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3.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年均增长33.4%,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2.3个百分点;文化体育与传媒年均增长4.3%,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28.4个百分点;医疗卫生年均增长30.5%,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18.5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增长33.3%,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0.6个百分点。
与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鄂尔多斯市相比,差距更大一些。鄂尔多斯市教科文卫及社会保障事业投入总量从2005年的16.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7.6亿元,三年年均增长幅度为50.1%,高出我市年均增长幅度18.3个百分点。2007年鄂尔多斯市教育支出同比增长46.2%,高出我市21.2个百分点,人均支出960元,高出我市361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64.4%,高出我市64.1个、可持续”的方针,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更加关注民生和弱势群体。注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稳步提高对社会事业发展的供给水平,逐步完善“五个有所”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是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化解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完善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事业。二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三是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注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不断提高我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五是按照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做好困难群众、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村牧区输出劳动就业工作。六是不断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贯彻落实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七是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八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推广普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九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举全市之力帮助贫困旗县脱贫致富。
3、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按照“以丰补欠”的原则,确保国库资金调度安全、稳定运行,实现财政预算真正意义上的收支平衡;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要从预算收入和年终结余中提取,主要用于解决自然灾害救济、社保基金超预算缺口和其他不可预测的重要的资金缺口;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应纳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监督范围,提取和使用基金要编制预算方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后执行。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分配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确保财政收入完整、支出结构优化,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使公共财政服务于公共需要的职能完全体现。
4、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全覆盖和大致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应以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化为目标,以绩效结果为导向,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力争在以“五个有所”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凡属于地方事权范围的支出,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解决;凡属于中央地方共同事务,应明确中央地方各自所承担支出比例和各自承担的相应责任。二是建立以地方财政能力和支出需求为基础的公式化转移支付。尽快在转移支付中引入因素法,将地方政府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作为基本因素,并考虑包括支出需要、财政能力和税收努力等因素,引入均等化转移支付,确保不同地区获得水平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调整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粮食生产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确保这些地区的民生需求得到优先保障。三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用法律形式把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内容、形式、预算、绩效和监督等确定下来。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 篇2
一、关注民生,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一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备,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无论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是改革开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历史表明,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凡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都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必将带动全体人民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二、关注民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在观察处理复杂问题时,就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我们党始终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来确定党的中心任务,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心任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民主革命、民族解放、联系群众的先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解放思想、落实发展第一要务,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新形势下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体现,是始终围绕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开展的,体现了党在不断发展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改革来实现。改革是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关注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即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三、关注民生。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到本世纪初,我国人均GDP达1000美元,我国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但是是不全面的、不协调的、低水平的小康社会。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建设要着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了从实际出发。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党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依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明确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把以人为本写进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智慧,促进社会的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十七大提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与十六大提出的“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是一大发展;十七大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相比是一大发展;十七大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求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与十六大提出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相比是一大发展。总之,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亮点之一,它的提出符合人民的需要,符合时代的需求。
四、关注民生,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保证党始终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即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 篇3
摘要:十七大报告的新论述: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 意义改善和谐社会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 篇4
:我国已跨入全面改善民生的时代,民生呼唤已成为突出的时代特征。
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狭义的社会建设主要是指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相并列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我们如今所讲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重强调的是狭义的社会建设,具体指的是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以及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所谓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状况等。民生状况折射着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优化程度,也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有以下重大意义。
一、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首要要求。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新的发展阶段,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检验。能不能妥善应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民生问题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也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同时,人民群众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加快社会建设步伐。
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生活环境越来越关注,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也是越来越迫切,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人民的新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关键。
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六、应对国际挑战的要求。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仍处于深刻复杂的变之中。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只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国际挑战。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 篇5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只有教育全民化,才能丰富人才,人力资源足则国强国富,国强国富则民生得以改善。因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把教育普及到全国每一个地区,每个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就业结构。人活着,最基础的就是要生存,只有人能够生存下来,才谈得上公平和民生,而就业赚钱是活在社会上的唯一途径了。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
所以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就相当重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保证人们权益不受侵袭。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做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提高人们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高速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过来促进公平的进化。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现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个人认为,把社会福利让给员工所在企业做或鼓励社会来完成,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还给员工,是迅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的重要一步。还要加紧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这是最薄弱的环节。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只有健康了才能最好实现存在的价值。因此,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兼的医疗卫生服务。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推荐阅读:
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10-06
积极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10-26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干部作风建设06-05
财政反腐倡廉重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11-14
以科技强院为目标推进信息化建设12-17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10-20
2010市财政局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报告12-27
中院以干部交流和培训为突破口推进队伍建设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