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2024-10-20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共4篇)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篇1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环境保护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商务部 能源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为主线,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率先在重点区域取得突破。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良好。

二、重点区域和防控重点

(四)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等区域,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其他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

(五)防控重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点企业是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在地级城市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建设。

(七)优化区域工业布局。建立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加强产业转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保监管,防止污染转移。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扩建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对城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改造,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组织实施好石家庄、杭州、广州等城市钢铁厂搬迁项目。

(八)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按期完成。

四、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

(九)强化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制度。提高火电机组脱硫效率,完善火电厂脱硫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加大钢铁、石化、有色等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力度,推进工业锅炉脱硫工作。完善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区域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目标。

(十)加强氮氧化物污染减排。建立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新建、扩建、改建火电厂应根据排放标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要求建设烟气脱硝设施,重点区域内的火电厂应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安装脱硝设施,其他区域的火电厂应预留烟气脱硝设施空间。推广工业锅炉低氮燃烧技术,重点开展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十一)加大颗粒物污染防治力度。使用工业锅炉的企业以及水泥厂、火电厂应采用袋式等高效除尘技术。强化施工工地环境管理,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在施工场地应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提高城市道路清洁度。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减少城区裸露地面。

(十二)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从事喷漆、石化、制鞋、印刷、电子、服装干洗等排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作业,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污染治理。推进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按期完成重点区域内现有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改造工作,并确保达标运行;新增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应在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后才能投入使用。严格控制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

五、加强能源清洁利用

(十三)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排放。严格控制重点区域内燃煤项目建设,开展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工作。推进低硫、低灰分配煤中心建设,提高煤炭洗选比例,重点区域内未配备脱硫设施的企业,禁止直接燃用含硫量超过05%的煤炭。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禁止原煤散烧。建设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除汞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示范工程。

(十四)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继续推进清洁能源行动,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确保城市周边、交通干线、机场周围空气质量。鼓励采用节能炉灶,逐步淘汰传统高污染炉灶。

(十五)积极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强城镇供热锅炉并网工作,不断提高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加强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综合污染防治工作。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大高效洁净煤锅炉集中供热示范推广力度。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效率低、污染重的燃煤小锅炉,逐步拆除已建燃煤小锅炉。

六、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

(十六)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型式核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的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继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加速“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十七)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排放不达标车辆进行专项整治。依法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有利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税费政策。

(十八)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加快炼油设施改造步伐,增加优质车用燃油市场供应。尽快制定并实施国家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和车用燃油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强化车用燃油清净剂核准管理。

(十九)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共汽、电车专用道(路)并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改善居民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七、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管体系

(二十)加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提高空气质量监测能力,优化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开展酸雨、细颗粒物、臭氧监测和城市道路两侧空气质量监测,制定大气污染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预案,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实现重点区域监测信息共享。到2011年年底前,初步建成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二十一)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修订工作,完善臭氧和细颗粒物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增加相应评价指标。

(二十二)强化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应当制订达标方案,确保按期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达标方案应报环境保护部批准后实施。空气质量已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应制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方案,防止空气质量恶化。

(二十三)加强区域环境执法监管。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确定并公布重点企业名单,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各地环保部门应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督性监测,并推进其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到2012年年底前,重点企业应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八、加强空气质量保障能力建设

(二十四)加大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着力推进重点治污项目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空气质量未达到标准的城市,应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二十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区域大气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开展烟气脱硝、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洁净煤利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大气汞污染治理、农村生物质能开发等技术攻关。加大细颗粒物、臭氧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二十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实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政策。严格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积极推进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工作。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对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地区的激励机制。

九、加强组织协调

(二十七)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在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不定期召开由有关部门和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参加的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编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明确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污染防治措施及重点治理项目。到2011年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二十八)严格落实责任。地方人民政府是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本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并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企业,强化监督考核。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落实意见,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二十九)完善考核制度。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向社会公布。对于未按时完成规划任务且空气质量状况严重恶化的城市,严格控制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商有关地方和部门另行制定。

(三十)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编写大气污染防治科普宣传和培训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定期公布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各地要在2010年6月底前,将本地区落实本意见的实施方案,报送环境保护部备案。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篇2

(1) 非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理论。可以用博弈理论研究单个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协调和合作关系。如果将城市看作对弈者, 则由对弈者之间的协调程度, 可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指区域范围内所有城市之间有着一个对各方均有约束力的协议, 参与城市在协议范围内进行博弈。反之, 就是非合作博弈。在现中, 更为普遍的是建立在单个城市行为理性基础上的“非合作博弈”, 城市政府对造成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的本地企业开绿灯, 不与其它城市共同治理, 城市之间的环境管理缺乏协调, 各自为政, 环境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 产业结构趋同, 导致恶性无序竞争、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囚徒困境是非合作博弈的一个典型例子, 说明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有时并不一致。在某些情况下, 若从私利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主体注定不合作, 那么双方都将得不到好处, 进而采取并不是最优的行动方案。

(2) 合作博弈论。合作博弈是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合作博弈也称为正和博弈, 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 因此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属于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 或者说是一种妥协, 这种方式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至于合作剩余如何在博弈各方之间进行分配, 取决于博弈各方面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 因此, 合作必须进行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 才能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倘若区域内某一城市为改善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而牺牲里部分经济利益,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现必须配套相应的补偿机制。

(3) 帕累托最优理论。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 在不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 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 是指一种变化, 在没有任何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 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好。建立和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体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目的是追求区域内各个城市以及区域整体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在城市“各自为政”的非合作博弈下, 也能达到一种均衡, 这种均衡由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成, 然而这种均衡状态却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 要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必须设立一种机制来打破这种均衡。

二、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的具体操作方法

(1) 确定大气污染的影响区域范围。操作主体是公共部门及其相关的事业部门, 而监督主体应该是企业、NGO、个人。需要注意的是, 在确定大气污染影响区域的范围过程中, 既不能划分区域过小, 导致工作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 更不能划分区域过大, 而导致在总量的计算上使空气基数过大使得数据上污染程度表现不明显。应该注重区域与区域之间,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 进而确定需要联防联控的区域范围, 达到有效的解决。

(2) 确定该区域内的空间容量。操作主体是公共部门及其相关的事业部门, 而监督主体应该是企业、NGO、个人。要明确区域内空气污染的标准, 明确在这一标准下, 区域空气所能承受的最大限量。

(3) 确定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总目标。操作主体是公共部门及其相关的事业部门, 而监督主体应该是NGO。目标主体和执行主体是相应的部门、工厂、企业。根据区域内的容量, 确定在该区域内的排放总目标, 以达到总量控制的要求。

(4) 对排放总目标进行分配。操作主体是公共部门及其相关的事业部门, 而监督主体应该是企业、NGO、个人。需要注意的是, 在该区域内, 需要对所有与大气污染相关的部门、工厂、企业进行确定, 明确的数量才能使的总目标得到的有效的分配, 如果仅仅是统计了一些大型企业, 往往会造成大气污染的超标, 这也是目前没有达到的目标的原因。再分配排放目标的过程中, 要对产权有清晰的界定, 通过部门、工厂、企业的评估, 计算出相应的排放权, 在严格有效的监督下完成大气污染治理。

(5) 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自由的排放权交易。操作主体是各个部门、工厂、企业, 监督主体是政府公共部门。测试时注意在一定区域内建立有效、充分竞争的区域性排放权交易市场, 使排放权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

三、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关键

(1) 划定实施联防联控的区域范围;

(2) 制定区域联合减排方案, 包括确定区域大气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技术路线、确定区域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区域总量控制目标分配;

(3)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保障机制, 包括成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小组、构建区域大气科学科学中心、健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与评价体系、实施区域联合监管、完善区域环保投入机制、统一评估考核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等。

我国联防联控区域的划分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根据区域的大气污染特征划定;

其二是根据生态环境的地理特征即大气流动规律划定。相比于单个城市减排方案的制定, 在制定区域联合减排方案时, 更多考虑区域复合型污染包括PM2.5、O3和酸雨的治理。基于此, 在确定SO2、NOX、PM10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时, 要严于满足各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对于区域总量控制目标的分配, 应着重考虑单个城市对区域复合型污染传输的影响与贡献, 贡献率越大, 分配的总量越小。

参考文献

[1].孙强.环境经济学概论,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年, 191-1921.孙强.环境经济学概论,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年, 191-192

[2].曹磊。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及其实施原则.甘肃环境研究与检测, 1996, 第卷第3期.2.曹磊。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及其实施原则.甘肃环境研究与检测, 1996, 第卷第3期.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篇3

关键词:空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

一、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实践现状

目前我国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推行程度并不广泛,主要成果有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行动。

北京奥运会期间,实施“加强车辆管理”到“停止施工现场作业”、“重点污染企业停止生产、限量生产”的燃煤设施等措施。同时,各区域间加强合作力度,实现对空气污染的有效限制;上海世博会期间由于进行了区域间的强力合作,空气质量有了明显好转。2009年12月,环保部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上海世博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解决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和难点问题”;广州亚运会环境空气质量的达标是扭转珠三角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的契机。广州市成立“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制定《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广州空气质量保障研究框架方案》,采用防、控、管、治多方面结合的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控制策略。

虽然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三个实践都取得了预期的空气治理效果,但这只是一个短期的成果。不能仅将这一机制运用于重要的活动期间或是重点区域,短期的、局部的保障行动并不能解决长期的、广泛的环境问题,并且我国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运行经验尚浅,短期的联合行动并没有暴露出其根本问题。如何真正建立和落实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相关思考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指以解决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依靠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運用组织和制度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以大气环境功能区域为单元,让区内的省市之间从区域整体的需要出发,共同规划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统筹安排,互相监督,互相协调,最终达到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共享治理成果与塑造区域整体优势的目的。[1]

结合上述概念,笔者就主体、机制运行、责任分配、利益分配等问题作出一些浅薄的思考。

1.主体思考

从我国关于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实践来看,在奥运会期间为保障环境质量成立了空气质量保障协调小组;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是由省政府负责制定统一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计划;2008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环保部门签订《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建立两省一市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推进合作协议的具体落实。

总的来说,我国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并没有明确的主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基本是建立在政府间或者政府部门间的行政协议基础上。再者,该机制的运行充满了临时性的色彩,在一定期间内能取得短暂的效果,但这些好的方式并没有固定化下来形成一个长久有效的机制。

对此,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主体首先应当由国家专门立法加以明确,使其主体职权和地位法定化,增强法律保障。其次,该机制的主体是谁?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大胆的思考,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府间形成联防联控机制时,是否可以跳出省市之间相互签订协议,相互监管的模式,由国家设立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机构负责跨界范围内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运行,对联防联控的合作区域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并且该机构具有独立性和专门性。

2.具体运行

污染物的环境标准如何确定?可以由两省市之间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污染物状况结合国家统一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更加科学的环境标准运用于区域间的联防联控机制。

区域联防联控的运行应当以治理污染物,而非转移污染物为重点。形成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后,省市之间应以治理污染源为中心,从交通、工业等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措施治理污染源,推广清洁生产是一项有效措施。

建立一个独立于各省市监测系统的科学研究中心,对环境污染实施综合监控与研究。健全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网络体系,加强对臭氧、PM2.5、有毒有害废气等污染物的常规监测。在城市之间设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开展现有城市点监测网与区域监测网联网工作,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设立一个专项基金,在各政府通过排污收费、污染罚金等方式筹集的治理环境污染资本的基础上,由国家或地方财政设立引导资金,各政府按照上年度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财政资金,共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具体运行。

3.利益分配

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即某个省市一些重点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是该省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该省市与其他省市之间形成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治理污染源时,该省市排污严重的企业必然面临着改制甚至是关闭的风险,此时该省市的经济损失该如何弥补?

对此可以提出措施:各区域之间加强经济合作,减缓损失风险。如,当该省市的排污企业进行改制,减少产生污染物的工业运行时,可以进行企业转型,转向经营其他产业,同时与该省市合作的其他省市可以与该企业进行合作或提供帮扶政策。各区域之间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和政策上的便利条件,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避免因治理环境污染而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可避免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中某省市为了确保当地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从而保障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顺利实施。

4.责任分配

根据科学预算的结果制定出该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各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等进行目标分配。对于区域总量控制目标的分配,还应当着重考虑各个城市对复合型污染物传输的影响和贡献,贡献越大,分配的总量应当越小。各省市按照所分配到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层层落实,层层负责,各省市对自己的目标负责,在目标范围内进行环境治理。

参考文献:

[1]宁淼,孙亚梅,杨金田.国内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模式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5):11-18

作者简介:

良井镇治安联防联控工作方案 篇4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安日趋动态复杂的形势,抓住治安防控工作的主要方面和重点环节加强建设,并使之互为支撑、相互策应、可有机衔接、盖边沉底、全面设防。(一)健全“三大系统”

1、组织指挥系统。在公安机关内部,110、122、119“三台”有机衔接,形成集110接处警、突发事件指挥处置、应急警务活动组织协调等功能于一体“合成式”的实战指挥中心。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公安指挥中心的工作范围,整合社会110联动力量,实行联网联勤指挥协调机制,形成维护城乡总体安全的多位一体的新型“应急处置指挥中心”。

2、信息预警系统。以隐蔽战线和专门工作为依托,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全方位收集掌握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情报信息,实现防控工作的超前预警化、前瞻决策化和先期处置化。按照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应用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加快公安机关公文交换、智能化卡口、图像监控、综合信息查询、犯罪信息自动报警、警用地理信息等警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打破部门间和警种间的中间阻隔,建立起集稳定、治安、管理、重大突发事件等信息资源于一体、服务全市的共享信息“平台”,切实做到科学用警,不断提高防控和打击犯罪的效能。

3、勤务保障系统。把逐年增加编制警力与内部挖 潜结合起来,实现警力下沉,向基层一线倾斜。建立经费保障体系,将防控体系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畴,并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继续加大对科技强警和政法机关硬件建设的投入,增强政法机关运用先进科技装备与手段防范、打击犯罪的能力。(二)密织“四大网络”

1、社区治安防控网络。社区防控重在防范管理。继续 深化公安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全面加强公安派出所基础建设,配齐配强社区民警,并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社区从事防范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群防群治组织协 调机制,在城区发展壮大社区保安、专职联防、治安志愿 者队伍;在农村推行警务室进农村、农村治安防范责任承 包、治安防范信息员等措施。努力增强社区防范的科技含量,推广运用社区电子监控、家庭单位电子报警、机动车防盗报警、重点人口电脑管理等技防设施,拓宽科技防范的覆盖面。在巩固和扩大创建“无刑事案件社区”、“平安社区”的基础上,把人防、物防、技防和意识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社区群众的自防自卫意识,广泛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治安模范单位”、“流动人口管理示范点”、无毒社区”、“安全文明村组”等系列创安活动,真正把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全面加强以人口管理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工作,按照现住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实有人口管理各项措施,突出抓好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管控和流动人口管理。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组建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大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工作的力度,整合各有关方面力量,共同做好社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五种人”监改等工作,减少违法犯罪的因素。积极探索社区矛盾纠纷调处新机制,在镇设立由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信访办、社区组织和各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综合调解窗口;在社区设立首席调解员,集中办理群众上访问题,减少越级重复上访问题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形成民间调解、治安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格局。进一步加强重点场所行业、公共复杂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重点方面、危险物品的公共安全监督管理,切实消除治安隐患。

2、街面治安防控网络。街面防控重在巡逻控制。建立健全交巡警、派出所民警“两警结合”的城镇公安巡防机制,按照“网格化”布警,最大程度地把警力推向社会面,加大街面有警密度,增加街面有警时间,防控街头案件发生,不断提高现行抓获能力,实现机关化向实战化的转变。组建由公安民警、交巡警、武警组成的应急快速反应分队,纳入全县公安快速反应体系,加强重点目标保卫,增强防恐防暴机动性。在重大节日等重要时期,实行公安、武警、保安、民兵、治安志愿者“五队联动”巡防机制,增强打击违法犯罪的震慑力和控制力。

3、单位治安防控网络。单位防控重在安全保卫。以落实安

全责任制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健 全信息收集、巡逻防范、要害保卫、内外协作等工作机制,形成人防、技防、设施防相结合的内部防控网络。深化单位内部创安活动,经常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和不安全隐患整改,防患于未然。将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络与社会面治 安防控网络相衔接,将巡防范围由内向外适当延伸,以内促外、以内保外、联防联控、确保安全。

(三)完善“三大机制”

1、实战运作机制。根据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围绕易发案区段和时段,科学确定巡区、巡段和巡逻的方式、路线,健全落实巡逻工作责任制。在巡逻方式上,采取车巡与步巡、机动巡逻和与定点守控、公开巡逻与便衣巡逻等 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交通繁华、治安复杂的重点路段和时段以步巡为主,其它路段和时段以车巡为主,切实增强巡 逻防范的整体效能。在实战运作中,交巡警实行高峰站点、平峰巡线、点线结合的勤务模式,交通高峰时段重点维护交通秩序,平峰时段和夜间重点加强治安防控;公安机关及派出所以块为主,加强对城区次干道、社区街巷、易发案重点部位的巡逻控制;交通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公交站点、线路及公共客运车辆的治安管控,并注意发挥客运驾乘人员提供信息、协助维护治安、堵控犯罪的作用;水上派出所着重强化重点水域和县城周边水运航段的巡逻控制,提高水上治安防控能力。同时,从防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政法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协

同作战,形成整体合力,不断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2、严打长效机制。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把严打整治作 为预防犯罪的积极措施,突出打击影响稳定和群众安全感 的严重犯罪活动,在增强破案攻坚能力上下功夫。继续排 摸和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将创建难度大、治安问题多的地区作为新一轮重点进行集中整治,实行主体唯一责任制和综治成员单位挂钩联系、督查督办制,限期改变治安面貌。建立健全严打整治斗争的经常性工作机制,在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依法严打整治精神,加强对犯罪规律特点的综合研判,及时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

3、责任考核机制。按照“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以结果性考核为主”的原则,参照市、区综治和创建活动考评标准,对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以压降案件、抓获现行案犯、提供破案线索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指标,同时定期进行治安防控绩效考核,综合评定工作效果。在此基础上,严格奖惩,尤其在利益分配上向基层防控实战单位倾斜,充分调动基层一线人员开展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现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保民平安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纳入本地区“三个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综治、创建工作之中,进一步加大领导、支持和保障力度。创建“平安惠阳”领导小组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指挥、指导

协调、检查督促。

2、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抓防控体系建设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并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把抓好这项工作的成果与实效,作为镇、部门维护稳定和综治、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当年综治和创建工作目标综合考核。为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将抓住不落实的环节进行督查,严肃责任倒查追究、综治末位警示和“一票否决”等制度。

3、努力形成齐抓共建的整体合力。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条块特色。公安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进一步规范防控勤务运作机制,科学整合和挖掘治安防控警力,切实提高防范的针对性、控制的及时性和打击的精确性,形成治安防控的主体优势。综治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督促检查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工作,促进防控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上一篇:村党组织公开承诺书下一篇: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