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2024-10-20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精选11篇)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篇1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易错点举例讲解分析

在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常出现以下错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常把反应物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反应,有些同学却用来解释一些物理变化;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时,认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

例1 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一定和反应前煤的质量相等

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

C. 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200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水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煤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致使剩下的煤渣质量不等于所用煤的质量;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由于有1g氧气过量而未参加反应,所以生成水的质量是9g,而不是10g;质量守恒定律是针对化学反应而言的,而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故B正确。

错因会诊:

错选A是由于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的“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概念中的关键词没有抓住;错选C是不能明确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而导致误答;错选D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把反应物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了。

例2 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⑥物质的体积;⑦物质的状态

A.②④⑤ B.①③⑦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理解。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由于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但在这一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既然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由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被破坏,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也就是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总数和生成物分子总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错因会诊 :

有些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往往就会把这部分的概念混淆,选出错误的答案。错选④、⑥、⑦是由于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没有记住。错选②是由于不明白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不能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高频易错点

一、明明冰和水混合了,偏说它是纯净物

这是关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冰和水的混合物,虽然看上去是两种物质,但是水——冰之间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因此在化学上,冰水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明明只含一种元素,偏说它是混合物

与第一题相反,有时候由同一种元素构成的物质,反而是混合物,例如:

石墨和金刚石(均由碳元素构成)、红磷和白磷,等等。

三、明明讲的是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非说氢原子核不含中子

原子由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这是正确的。但是有例外,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 号元素、也是最轻的元素——氢原子的三种同位素中,有一种不含有中子。

四、明明一瓶水是无色透明的,还说它不一定是纯净物

生活中的水中含有大量金属离子。例如镁盐、钙盐、钠离子、钾离子等等,当然属于混合物。有色无色,是否透明,不作为判断纯净物的标志。

五、明明说燃烧是可燃物跟氧发生的反应,又说没有氧气也行

燃烧,通常情况下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发生的反应。后来扩充了定义为: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有些可燃物也可以在氯气、氮气中燃烧,没有氧气也行。

六、明明说爆炸是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造成的,却说锅炉爆炸不是化学变化

锅炉爆炸,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锅炉中的可燃物质爆炸,属于化学变化;锅炉本身的金属破碎,是物理变化。

七、明明合金“合”的是金属,却说铁和碳也能形成合金

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其他物质熔化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铜和金属锡能形成合金(青铜),铁和非金属也能形成合金(钢)。

八、明明说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又说镁着火不能用它来灭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是一般情形,一些活泼金属可以在二氧化碳、氮气这样的惰性气体中燃烧,比如Mg 就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单质碳。

九、明明写的是“铅笔”,非说它不是用铅做的

铅笔是习惯用的名字,铅笔的笔芯是由石墨和粘土构成,与金属铅不搭界。

十、明明催化剂的“催”字是加快的意思,却说减慢也算

催化剂,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但是后来科学进步了,发现减慢反应速率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就把前者叫做正“催化剂”,后者叫做负“催化剂”,通称还是催化剂。例如核反应的时候就需要减慢反应速率,需要负催化剂(重水)。

类似地,经济上也不说减慢增速,而叫做负增长;管理上也不叫惩罚,叫做负激励。

十一、明明说是水银,可是偏偏说水银不是银

水银是汞元素(Hg)的中文习惯称呼,与银不搭界。

十二、明明铁生锈不发热,非说它产生了热

铁生锈,是反应速率非常慢的化学反应,它发热了你也不会感觉到。

十三、明明一种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非说它不一定是碱溶液

根据酸碱性的定义:能够使石蕊溶液变蓝的是碱性溶液,而不一定是碱溶液。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钠盐、钾盐、铵盐等,例如醋酸钠、碳酸氢铵等等。

十四、明明是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说不饱和溶液可能更浓

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见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以硝酸钾为例,20°时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大约30 克,溶液的质量分数大约23%。而在更高温度、例如50°时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可以达到90 克,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41%。即便不饱和,50°的硝酸钾溶液也可能比20°时候的溶液更浓一些。

十五、明明是50 毫升水与50 毫升酒精倒在一起,非说不到100 毫升

两种液体混合,分子之间会互相“填空”,大小搭配,因此体积可以减小。

十六、明明白金更宝贵,还说白金丝毫不含金

白金,是铂元素(Pt)的俗称,像金子,但是不含金。

十七、明明大家都叫“银粉”,非说它不是银做的

银粉,是形象的说法,银子一样的粉,是铅粉和铝粉的混合物,与银不搭界。金粉也是如此,是研细的铜粉,同样不含金。

十八、明明纯碱就是碱不应怀疑了,偏说纯碱它是盐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是生活中的习惯用法。说它是盐,是从化学结构上讲,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组成的是盐,碳酸钠是盐。

十九、明明说分子由原子构成,又说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分子由原子构成,这是正确的。但是世界上有114 种元素、几百种原子,最大的原子是钫原子(Fr,半径1.53A),最小的分子是氢分子(H2,半径1.15A)。

二十、明明KClO3 中含氧元素,却说它不是氧化物

这是源自于“氧化物”的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K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当然不属于氧化物了。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篇2

一、判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例1. (2010陕西)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解析:此类试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主旋律。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揭示了在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如果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 则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要好。故选B。

二、判断纯净物元素的组成

例2. (2010江苏南通) 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 反应方程式为:, 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6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种类守恒, 生成物中有X、S、O三种元素, 则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X、S元素, 再据元素的质量守恒, 判断R中不含有氧元素。选C。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 反应后总质量=0.44g+1.28g=1.72g, 则R的质量=1.72g-0.96g=0.76g。该反应方程式中R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R/0.76=96/0.96, 得R的相对分子质量=76。

三、判断纯净物的化学式

例3. (2010娄底) 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 (NH4ClO4) 分解所提供的, 反应方程式为 , 则X的化学式为 ( )

A.NH3 B.H2 C.H2O D.HCl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子种类、个数守恒, 反应前后N原子和Cl原子数目均已守恒, 则生成物4X显然是由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 所以X化学式为H2O, 答案为C。

四、判断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例4. (2010宁夏) 右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1) 两种反应物的共同之处是:每个分子都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 写一个符合这一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__。

(2) 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 生成物的方框内还应补充的粒子及数目是 ()

解析:这是一道以图示的形式从微观角度考查质量守恒的试题,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质量守恒是指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守恒, 变化的是分子的种类。如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发生变化成为水分子;变化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变等。答案: (1) 由两个原子构成;化合反应

五、判断生成 (反应) 物的质量

例5. (2010四川乐山) 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为测定某炼铁厂生产的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得该生铁样品6.0g, 放入烧杯中, 向其中加入65.0g稀硫酸, 恰好完全反应 (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 。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请你完成有关计算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1) 反应放出的氢气是多少? (2) 生铁样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数据式的综合计算题。突出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能力, 解题的突破口是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质量守恒, 则 (1) 氢气质量=97g-96.8g=0.2g

(2) 设生铁中铁的质量为x, 生成硫酸亚铁质量为y, 则

浅析中考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篇3

关键词说说;化学;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八、在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为内容的跨学科的液体的浮力试题时的应用

例:向烧杯中饱和Ba(OH)2溶液中滴入CuSO4溶液,为何先看见浮在液体中的鸡蛋慢慢下沉,而后又开始慢慢上浮呢?

分析:滴入CuSO4溶液后,会逐渐与原烧杯中的Ba(OH)2发生反应[CuSO4+Ba(OH)2=AgCl+KNO3],生成不溶于水的BaSO4与cu(OH)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逐渐减少,溶液的密度减小,根据浮力F=pgv减小,重力不变,所以浮在液体中的鸡蛋会慢慢下沉;等到加入过量的CuSO4后,烧杯中再无剩余的Ba(OH)z与之发生反应,加入的CuSO4成为新的溶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逐渐增多,密度增大,浮力也随之增大,浮在液体中的鸡蛋又会慢慢上浮。

九、在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为内容的跨学科的天平问题的试题时的应用

例:天平左、右托盘上的两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中的足量稀硫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左、右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金属Mg和Al,天平指针会()(A)左偏(B)右偏(c)先左偏后右偏(D)先右偏后左偏。

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篇5

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理解和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2、利用微粒观点,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3、通过学生合作设计、交流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学习用实验、观察法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6、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展是曲折而漫长的,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能判断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但是学生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意义。

2.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3.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2.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比较分析、启发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的消化、身体的成长、呼吸作用等,蜡烛燃烧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景再现:点燃蜡烛

问:关于蜡烛燃烧你有哪些了解?

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蜡烛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这节课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认真听老师介绍。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从化学的角度观察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学生从生成物、宏观现象等来描述这个变化。

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疑创景,激发引学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为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学变化的两个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标指导学生后面的学习。

新授: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猜想

“权威”对比,进一步引发认知的矛盾冲突:

(1)1673年波义耳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增加。

(2)1756年罗蒙诺索夫煅烧金属后质量不变。

(3)1774年拉瓦锡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不变。

根据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变、变大或变小。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对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真正产生疑问。

引发猜想,认知冲突

让学生大胆参与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感受化学家的探究历程,通过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的欲望。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引导思考,明确思路

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需要考虑的方面

(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选择的三个反应: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3、盐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组织学生小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改进方案。

教师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4)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二组:探究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情况拍照上传。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一起明确研究的思路。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三个实验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仪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创新,把方案记录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交流方案的设计思路、步骤或者装置图。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根据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动手动脑,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思路的整理为后面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突破分组实验中的障碍。

使学生个人探究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和创新,使实验方案不断优化,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防止学生做白磷实验出现意外。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后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资料。

3、展示交流,获得结论

(1)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激发小组间的“矛盾”,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大家找茬,反思评价

针对实验结果有误差,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

(3)获得结论,总结提升

总结:有气体的反应必须密闭,气球或注射器可以缓冲。

汇报小组探究成果,评价老师上传的照片。

对于有些小组实验的失败,找出原因,进行反思和评价。

展示成果,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对比分析,正确认识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获得结论。

同理,让学生写出白磷与氧气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组织交流。进一步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关系,获得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分析三个反应中的等量关系,深入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5、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的原因。

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观点,学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感教育,持续发展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为什么宏观上一切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电解”实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总结: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识迁移,开拓创新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满快乐感和成就感。

7、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进行总结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学变化,定性、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8、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古人幻想“点石成金”,你认为可能吗?试解释之。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篇6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达标自查

1.将一定量的碳放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

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反应是()。

A.(1)

B.(1)(2)(3)

C.(2)(3)

D.(1)(3)2.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 + O2↑,填写下表:

3.为什么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而不能用手直接拿取?

4.若将21.7 g氧化汞加热至完全分解后,冷却,称其剩余物的质量为20.1 g。则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能力提高

5.将a g H2 和bg O2 通入真空的密闭器中,点燃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中的物质的质量为()。

A.18(a + b)g

B.34 g C.(a + b)g

D.无法确定

6.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玻意耳(R.Boyle)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的固体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玻意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拓展探究

7.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转变为土 C.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 D.沉淀物来自蒸馏器本身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篇7

一、新课引入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的化学反应,在学习这些反应时,我们一般只了解其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反应发生时的现象,而一般不考虑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从质量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化学反应。

二、新授课

(一)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简介

1.人们最初的观点:质量不守恒。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2.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夫和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为化学界公认。

3.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用极其准确的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二)实验部分——验证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是否守恒

<一>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图:如右图(1)所示

【观察思考】

1.如何称量物质的质量?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为多少?

2.发生反应时的现象如何?

3.反应后所有物质的质量为多少,比较称量结果。

【实验现象】

白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师生分析】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如锥形瓶等)的质量不变。

3. 根据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化以及以及未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变,可知:m(白磷)+m(氧气)=m(五氧化二磷)即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102页实验4-11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4-11】

(1)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2)观察反应现象;

(3)称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比较称量的结果。

【学生回答】生成蓝色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师生分析】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氢氧化钠———→硫酸钠+ 氢氧化铜。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重质量相等,以及未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变。可知:

m(硫酸铜)+m(氢氧化钠)=m(硫酸钠)+m(硫酸钠)。

即参加反应的物质(氢氧化钠和硫酸铜)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硫酸钠和氢氧化铜)的质量总和。

<三>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102页实验4-12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4-12】

(1)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2)观察反应现象;

(3)称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比较称量的结果。

【学生回答】产生大量气泡,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师生分析】

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2.根据反应前后物质重质量相等,以及未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不变。可知:

m(碳酸钙)+m(盐酸)=m(氯化钙)+m(二氧化碳)+m(水)

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碳酸钙和盐酸)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物质(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总和。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复习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分子—原子角度复习)。

2.以水电解为例,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3.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质量守恒。

4.练习:已知反应Cu+4HNO3(浓)=Cu(NO3)2+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注重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 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意识、思维方法等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并体验快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与和谐发展。另外,该探究学习紧扣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置一些真实、有趣的实验情境来诱发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在原有的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紧张、活泼的氛围中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实验探究是开展化学活动课的一种重要课型和教学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和加深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理解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重要结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一定守恒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猜想、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结论描述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成功。

质量守恒定律命题热点透视 篇8

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的一条客观规律,在历年的中考中都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试题在内容、形式、立意等方面呈现出了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连接现代科技、突出思维迁移等新的命题视角。本文就质量守恒定律中考命题热点试题作一探析。

1 信息给予型试题

例1.(泰州市中考题)“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C3H4(丙炔)合成C5H8O2(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他反应物是( )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也是新情境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转化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由题给“绿色化学”的涵义,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所以要求反应类型必须是化合反应,即C3H4+X= C5H8O2,X可以是纯净物,也可以是混合物,但一定要满足有2个C、4个H、2个O。

答案:A、C。

2图像型试题

例2.(河北省中考题)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图1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是()

解析:本题利用反应中有关反应物、产物等物质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动态图像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审题要注意关键词“过量氧气”即木炭完全反应,所以选项A、B均不正确;反应前容器中没有CO2,故选项C也错误;因为是密闭容器,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故答案D正确。

3字母表格型试题

例3.(南通市中考题)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 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解析:本题利用字母表格数据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考查,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很明显,B、D反应后质量增加,应为生成物,C反应后质量减少,则C为反应物。又因为C减少的质量(31.6-0)g 大于B和D增加的质量(3.6g-0.4g)+(17.4g-8.7g), 故可推知A也为生成物,且生成A的质量为:31.6g-[(3.6g-0.4g)+(17.4g-8.7g)]=19.7g, 即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39.4g.因此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所以C一定是化合物,而D可能是单质,即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4 简答型试题

例4.(齐齐哈尔市)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燃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质量增加了。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的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1)该实验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

(3)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你有什么启示? (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两位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立意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分析、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实验是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得出的,因此,应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才能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答案: (1) 由于金属燃烧时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波义耳在燃烧后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就使外界的空气进入容器,所以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因此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3) ①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② 理论的发展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③ 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细致的态度(任答一条即可)。

5微观图示型试题

例5.(沈阳市中考题)图2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3:2:4 B.3:2:2C.1:2:3 D.1:2:2

解析: 本题利用分子模型图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情况,形象直观,重点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力。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反应前有3个A分子和2个B分子,反应后有2个A分子和2个C分子,即由1个A分子和2个B分子反应生成了2C分子,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2。

答案: D。

6学科渗透型试题

例6. (广东课改区)某同学在科技活动课上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瓶内放了足量的盐酸,未充气的气球紧紧套在瓶口上,里边放有6.5g锌粉(如图3中①),将图3中①的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w1g;然后将气球内的锌粉全部倒入瓶内,立即产生气体,气球逐渐膨胀变大,锌粉全部反应(如图3中②),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质量为w2g;结果w2<w1。试分析:

(1)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

(2)天平显示w2<w1的原因是(装置不漏气)____。

(3)在_______的条件下称量, w2=w1。

解析: 本题是一道物理、化学综合题,要把物理学中的浮力和真空条件等知识应用到解决化学问题中来。试题充分体现了探究的实践性、生成性(即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综合性。本题旨在考查影响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的因素,即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一无物质从体系中扩散出去,二无物质从外界进入体系,三无外界浮力的作用等。

答案: (1) 符合 (2)氢气球有浮力 (3) 真空

7科学探究型试题

例7.(青岛市中考题)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1) 。

[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A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2)的结论是正确的,请说出导致另一结论错误的原因(3)。

[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4)。

[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的结论。

[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5)。

[结论应用]: 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 I2+5X,根据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6)。

解析:本题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引导学生实践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得出结论之后,查阅有关科学家关于该研究的史料,有利于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研究的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题中实验及对不同实验结论的分析是探究的关键,最后一问的解答,则有助于加深对探究结论意义的了解。题目还特别注意了结论意义的分析评价,考查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相等;(2)小洁;(3)小刚在操作过程中让反应生成的CO2气体逸出锥形瓶,所以剩余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少了;(4)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5)该科学结论对于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合理进行化工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6)CO2。

8巧算型试题

例8.(眉山市中考题)锌、铝、铁、镁四种金属共3.8g与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0.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分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则反应中生成的H2的质量为()

A.0.15g B.0.20gC.0.30g D.0.45g

9综合计算型试题

例9.(重庆市中考题)测定因存放不当而部分变成碳酸钠的烧碱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所取试样质量8.00g放入质量140.00g锥形瓶,加入足量稀硫酸(质量50.00g)。每隔相同时间在电子天平上称量一次,数据如下表:

(1) 不必进行第7次读数的原因是____。

(2)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不低于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能力。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有两个 :2NaOH+H2SO4= Na2SO4 +2H2O, Na2CO3+H2SO4=Na2SO4+H2O+CO2↑,其中Na2CO3和H2SO4反应时,产生CO2气体并逸出,促使锥形瓶内剩余物质质量减少,当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CO2气体,剩余物质质量不再减少。(1)比较后发现第5次、第6次剩余物质质量相等,说明第5次读数时足量的稀硫酸已使Na2CO3完全反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先求出Na2CO3充分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O+CO2↑计算出试样中Na2CO3和与之反应的H2SO4的质量,进而利用Na2CO3的质量求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及质量分数。(3)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部分与NaOH反应, 利用(2)的结果再计算出与NaOH反应的H2SO4的质量,并由此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2SO4的总质量,依题意50.00g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不应低于参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从而可求出该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小值。

答案:(1)第5次和第6次读数相同,说明已充分反应。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篇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依据《课标》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研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1.课标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生情况】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方式】

采取“科学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具体采用“回忆旧知导入——学生活动分析--多媒体课件微观演示——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分析含义—总结含义,分析原因”的课堂思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动手—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探究方案的能力。

【技术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准备

2、探究实验药品及装置的准备

(1)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小试管、滤纸

(2)药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盐酸、碳酸钠。

3、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等,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知识(微观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等实验,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2)以电解水为例,进入化学反应的微观世界,找出质量守恒的原因。

(3)通过典型习题,深化巩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守恒的原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结合化学发现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忆电解水实验

【学生活动】用硬币在桌面上摆出电解水的微观结构示意图,画出电解水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通过摆硬币发现化学反应的实质,为提出问题及分析守恒原因做准备。

【学生展示】一组学生在讲台上用投影展示,并讲述电解水的反应实质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在反应前后

不变,不变。

【回答】在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不变,原子个数

不变。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找到实质的能力。

【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变不变?

【猜想】。

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胆猜想。

环节二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进行方案一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通过具体实验探究猜想,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归纳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

概念分析

①3g碳和8g氧气充分完全反应生成g二氧化碳。

②8g碳和8g氧气充分完全反应生成g二氧化碳。【碳过量】

③3g碳和9g氧气充分完全反应生成g二氧化碳。

【氧气过量】

讨论分析

通过设计相似的情境,使学生发现矛盾的地方,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本质。

【小结】1.反应物的总质量是指

反应的。

【分析】方案一中实际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有哪些?

1.反应物的总质量是

参加

反应的。

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

【实验探究】进行方案二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通过具体实验探究猜想,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对比】对两位化学家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分析讨论

以化学史为背景,引起学生兴趣,进一步对概念进行辨析。

【小结】2.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是物质的,不能忽略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的气体

2.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是物质的总质量,不能忽略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的气体

【练习】蜡烛燃烧后的质量减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镁条燃烧后的质量增加,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20g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小结】3.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来解释

变化

3.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来解

化学

变化

【练习】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

C、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

D、水结冰质量不变

巩固练习

环节四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守恒原因: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原子的没有改变,没有增减,没有改变,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归纳总结

环节五

自我检测

附录

方案一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方案二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

实验

仪器

药品

铁钉、硫酸铜溶液、烧杯、天平

纸片

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烧杯、小试管、天平,纸片,药匙

1、取一只80ml的烧杯,向里倒入约20ml的硫酸铜溶液。再取一只铁钉,一同放到天平上称量,记录总质量m12、将1中的烧杯取下,将铁钉放入1中的烧杯里,一会后观察现象

3、将2中的所有物品再次称量,记录总质量m21、取一药匙碳酸钠粉末放入80ml的烧杯里,再取一只小试管向里加入三分之一体积的稀盐酸,将小试管放入烧杯里,称量总质量,记录m1.2、将小试管中的稀盐酸与50ml烧杯里的酸钠粉末混合后,观察反应现象。

3、静置1分钟,将2中的所有物品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m2

实验现象

硫酸铜溶液是

m1

=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覆盖

色物质,溶液颜色从

色变成色

m2

=

碳酸钠粉末是

稀盐酸是

m1

=

实验现象:有

产生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m1和m2的关系是

m1和m2的关系是

值得注意的问题

进行

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需在体系中进行。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表现性评价学生实验探究,收集数据,交流表达]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评价量规

1.实验方案

2.自我测评

【时间4分钟,每题5分】

(1)12.4g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消耗氧气________g

(2)硝化甘油(C3H5N3O9)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因为它在人体内被缓慢氧化生成A气体:

4C3H5N3O9+5O2=12A+12CO2+10H2O,则A的化学式为()

A.NO

B.NO2

C.N2

D.N2O

(3)已知铜锈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水、氧化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铜锈中含有_______________元素。

(4)下列各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食盐逐渐溶解在水中

B.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空气液化后再蒸发得到气态的氮气和液态氧气

D.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本人首先通过用摆硬币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能积极思考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后面质量守恒定律假设的提出和守恒原因的分析奠定基础。

其次,通过实验探究,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其中也发现了有些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不是太熟练。对于方案二的开放性实验,我采用学生做实验,得出相反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定律的内容,并通过两位化学家的不同实验方式和得出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找出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要在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注意事项。还可以再增加一个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实验。

中考化学质量分析会心得体会 篇10

本人有幸参加了今年的中考化学质量分析会,收获颇丰,体会多多,针对本次中考暴露出来的问题,依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中考命题改革的总体趋势,在考后化学教研组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性的作用,提高今后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针对考试暴露出来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的情况,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化学用语、基本计算能力、基本实验技能的复习,在双基过关的前提下,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如选择题第1、2、4、8题。这是卷面上最简单且基本的题目,但还是有一半的学生做错,说明“双基”不过关。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答题能力

考试也反应出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灵活应用能力、规范答题能力上仍有较大差距。教师在复习阶段,要不断地用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题要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教会学生怎样看更清晰、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清楚、运用更灵活,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会分析,会应用。例如填空题第20题。很多同学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题。3.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探究等活动的开展

活动与探究类型的题型是近年来各地中考新题型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本次考试也暴露出实验教学仍是薄弱环节,学生在实验细节的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方面普遍失分。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科特点,在复习中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将实验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加强与实验有关的综合性练习的训练。如第三题实验探究题,由于九年级刚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题型还比较陌生,不会或不知该如何解答这样的题目。失分很多。

4.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意新闻事件中的化学知识的渗透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体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何海丽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篇11

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六个一定不变”

(1)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2)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3.“两个一定改变”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构成原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

4.“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5.“四个注意点”

(1)强调“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2)强调“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体积守恒”、“重量守恒”等.

(3)强调“参加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包括其中的过量部分.这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

(4)强调“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化学反应中消耗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新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确定物质的组成

【例1】 (2007年山东潍坊)燃烧法是测定有机物组成的常用方法.某学习小组取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只得到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该有机物的组成正确的是().

A.只含有C、H两种元素

B.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解析:解题时主要依据“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和判断.

答案:C.

2.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2】 (2007年沈阳)在食盐中加入KIO3有益于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碘酸钾,可利用化学反应:5X+KIO3+3H2SO4=3K2SO4+3I2+3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A.HIB.KIC.I2O5D.HIO3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原子的三不变”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计算反应前后各种原子总数,可推出X的化学式为KI.

答案:B.

3.判断化学反应类型

【例3】 (2007年兰州)在一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使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解析:解题时依据“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来进行分析和推理,反应后D的质量为(3g+3g+50g+2g)-(6.2g+11.7g+18.4g)=21.7g,

对照反应前后,C的质量减少而A、B、C的质量都增加,可用表达式表示为:CA+B+D.

答案:C.

4.确定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4】 (2007年天津)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已知X和Q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M.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Z的质量为9g

B.反应中物质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C.反应生成Y的质量为11g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反应后Z的质量为(8g+10g+1g+21g)-(0g+21g+9g)=10g,则X、Y、Z、Q四种物质的变化量分别为8g、11g、9g、12g,又X、Q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M,根据计算可求得X、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答案:C、D.

5.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例5】 (2007年黑龙江)在A+B=C+D的反应中,7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和若干克D.若要得到20g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__________g.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反应后生成的D的质量为7g+5g-8g=4g,则物质B、D的质量比为5∶4,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25g.

答案:25.

6.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例6】 (2007年昆明)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索.下图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

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______________;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 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锌和稀硫酸,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______________,结论是:参加反应的锌和硫酸的质量总和一定________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硫酸锌和氢气的质量总和.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对结论的正确分析和应对能力.应考虑到以下几点:(1)设计实验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反应物中有气体的实验必须在密闭的装置中进行;(2)设计实验时,即使装置是密闭的,也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如浮力等.

上一篇: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下一篇: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