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南通中考化学模拟

2024-06-26

海安南通中考化学模拟(共1篇)

海安南通中考化学模拟 篇1

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对南通市从2010年起进行中考改革后的三年来的化学试题做一些分析。

一、试卷结构合理, 呈现学科特点

试题主要采用能力立意, 设置由易到难, 符合学生的答题规律, 有很好的梯度。难度适中, 三年来的中考难度系数基本在0.75左右。由于实行了理化合卷, 题量由原来的20题缩减为15题, 阅读量由原来的4500字左右降到2600字左右, 试卷长度由8页缩减到4页。从题型上看, 原来的15条单项选择题减少为10条, 并取消了多项选择题, 非选择题中原来的5条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性的填空题减少为3条, 2条考查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填空题减少为1条, 2条考查计算的题目减少为1条。从整个卷面上看, 容易题力求体现毕业要求, 较难题采用分散出现, 分步得分的形式, 从而能稳定学生的情绪, 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考试中各得其所, 有效发挥其能力和水平。试题陈述语言简明、易懂;选用的题型使用恰当, 发挥了各种题型的功能;大题和小题统一编号, 试卷结构科学规范。试题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 选用新颖的内容、图表、模拟图等多种形式陈述试题, 注重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卷面科学、插图规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二、通过选择题来调整考查的知识结构

这三年来南通中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所覆盖到的知识点归纳如下:

1.与“科学探究”主题有关的题型有以下几种: (1) 实验基本操作, 如2010年13题, 2011年15题, 2012年14题; (2) 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和装置, 如2010年17题, 2012年16题; (3) 物质的检验、除杂、鉴别、制取, 如2012年18题; (4) 实验方案中的对比思想, 如2012年19题。

2.与“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有关的题型有以下几种: (1) 水的有关知识, 如2010年15题; (2) 溶液、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如2010年19题, 2011年20题, 2012年17题; (3) 碳和碳的氧化物, 如2010年16题, 2011年17题; (4) 化学肥料的功效, 如2011年13题。

3.与“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有关的题型有以下几种: (1) 微粒的性质, 如2010年14题, 2011年16题; (2) 物质的分类, 如2011年12题; (3) 物质组成的表示, 如2011年14题; (4)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如2012年13题。

4.与“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有关的题型有以下几种: (1) 物质的变化, 如2010年11题, 2012年12题; (2) 质量守恒等守恒思想, 如2010年20题, 2011年18题, 2012年20题; (3) 化学反应中的相关概念, 如2012年15题。

5.与“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有关的题型有以下几种: (1) 化学物质与生命健康, 如2010年12题, 2011年11题; (2) 新材料, 如2010年18题; (3) 燃烧的原理, 如2011年19题; (4) 保护环境, 如2012年11题。

从中可以看出考查实验基本操作、溶液、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质量守恒等守恒的思想这3个知识点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其他的知识点每年都在做不同程度的调整, 使选择题对双基的考查有着较高的覆盖率和效度。

三、非选择题注重从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

非选择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强调理解和应用, 突出化学学科特点;重视实验与探究, 关注能力培养, 强化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经验, 联系科技进步和生活及生产实际。在这一部分, 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了合理的区分度, 体现了水平测试和选拔测试的科学结合, 同时三年保持了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具有较好的测试功能和导向功能。试题的题型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 重视考查“四基”, 着眼学生发展

此类试题根据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 注重考查学生后续学习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围绕基础性、主干性知识设计试题, 考查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此类试题主要体现在21题和22题, 考查的内容稳中有变。

现归纳如下:

1. 与“粒子的结构”有关的有:

2010年21题 (1) 、 (2) , 2011年21题 (1) 、 (2) 、 (3) , 2012年21题 (1) ;2.与“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有关的有:2010年21题 (3) , 2011年21题 (4) , 2012年21题 (2) ;3.与“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有关的有:2011年21题 (5) ;4.与“化学反应的微观运用”有关的有:2011年21题 (6) , 2012年21题 (3) ;5.与“物质的分类”有关的有:2010年22题 (1) , 2011年22题 (1) ;6.与“化学方程式”有关的有:2010年22题 (2) , 2011年22题 (2) , 2012年22题;7.与“化学反应的微观解释”有关的有:2010年22题 (3) 、 (4) , 2011年22题 (4) ;8.与“物质的用途”有关的有:2011年22题 (3) ;

9. 与“溶液的配制”有关的有:

2011年22题 (5) ;10.与“氮肥的使用注意”有关的有:2012年22题 (2) ;11.与“反应产物的判断”有关的有:2012年22题 (3) 。

(二) 体现学科价值, 强调知识应用

此类试题的编制立足于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需要, 体现化学学科的知识特点与实际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到处都有着化学知识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了解社会的发展。其中重点是将原来的框图型推断题演变为考查化学工艺流程图的题目, 所涉及的化学工艺一般是取自于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 从初中生的视角来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 能真正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化学反应原理及相关知识来解释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这类题目集知识、信息、双基、能力于一体, 并且体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让学生觉得活而不难, 陌生而熟悉, 因此对考生来说是公平的, 但对死读书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的, 同时这类试题在客观上也抑制了中考复习中的题海战术。此类试题固定在23题。

现归纳如下:

1.2010年考查的内容有:钢铁的成分、冶炼及其防腐;金属钛的生产工艺流程;家用汽车和公交车耗能的对比。

2.2011年考查的内容有:金属材料的运用;碳酸钙、氧化钙的生产工艺流程;玉米塑料、区分尼龙和蚕丝。

3.2012年考查的内容有:海水制盐并除去可溶性杂质;海水制溴的生产工艺流程。

(三) 突出学科特点, 重视科学探究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考查科学探究的题目是每年中考必考的独立题型, 而且是重头戏。它以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活动的重要平台, 通过实验探究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展开科学探究过程, 注重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的思维过程、迁移运用有关实验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要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导向。此类试题题号为24题, 模式基本固定, 环环相扣, 体现了科学的探究过程, 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现归纳如下:

2010年:提出问题 (Na2O2反应后的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Na2CO3;2.NaOH;3.Na2CO3和NaOH) →制订计划 (将CO2通入Na2O2粉末, 将反应后的固体配成溶液, 验证其成分) →进行实验 (将足量且潮湿的CO2通入Na2O2粉末, 将反应后的固体配成溶液。 (1) 向溶液中加盐酸; (2) 测溶液的pH值; (3) 先向溶液中加CaCl2溶液, 再加酚酞溶液) →收集证据 ( (1) 有气泡产生; (2) pH>7; (3) 溶液先出现浑浊, 后变成红色) →解释与结论 (产物是Na2CO3和NaOH) →反思与评价 ( (1) 中有气泡产生, 不能说明只有Na2CO3, 因为不能排除NaOH的存在) →表达与交流 (用Na2O2作滴水生火的魔术必须控制什么的用量) 。

2011年:提出问题 (KMnO4制O2收集到的O2为什么会大于理论产量) →猜想与假设 (1.可能是MnO2分

考试研究

解放出O2;2.可能是K2MnO4分解放出O2) →制订计划 (分别取MnO2和K2MnO4在一定温度下加热) →进行实验 (1.取一定质量的MnO2加热, 测MnO2的质量有无变化;2.取K2MnO4加热, 看能否收集到氧气) →收集证据 (1.MnO2加热后质量不变;2.K2MnO4加热后能收集到氧气) →解释与结论 (原因是K2MnO4加热后能部分分解生成O2) →反思与评价 (设计实验验证是生成物K2O对K2MnO4的分解产生影响) →表达与交流 (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何认识) 。

2012年:提出问题 (如何比较镁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制订计划 (用镁、铝和硫酸反应比较反应剧烈程度) →进行实验 (用两块表面积相同的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和铝条, 分别与相同的硫酸反应) →收集证据 (观察到镁比铝反应更剧烈) →解释与结论 (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还可以测定金属与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或测定在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气体的体积等, 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反思与评价 (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方案) 。

(四) 创设真实情境, 适当降低计算难度

此类试题都有一个主题, 围绕主题的情境真实, 贴近生活、生产实际, 反映了化学知识与生活健康、保护环境等的联系, 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人文价值, 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广泛联系起来的意识, 从化学的视角去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题型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计算模式, 将计算与物质的性质、变化以及运用等相结合, 与高考试题形式初步接轨, 但在计算的能力要求上适当降低了难度。

现归纳如下:

2010年主题是碘元素:1.碘属于微量元素还是常量元素?2.求KI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烹饪时添加碘盐要注意什么?3.计算加碘食盐中碘的含量来判断是否为合格产品。

2011年主题是酸碱中和:1.焚烧秸秆会带来什么污染?纤维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2.检测废水呈碱性的方法是什么?3.计算一定量的废酸能处理多少的废水。

2012年主题是VC:1.VC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富含VC的食物是哪个?2.VC的还原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计算果汁饮料每100mL中VC的含量, 并分析未加酸酸化而使结果偏小的原因。

上一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下一篇:班级一日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