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2024-06-18

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精选12篇)

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篇1

教师的职业道德一直以来是我们技师院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技师院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直接取决于实训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 我校焊接专业是黑龙江省名牌专业, 焊接实训教学主要是由外聘教师承担, 因而, 外聘教师的道德素质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行之有效的技师院校师德建设机制, 即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技师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实现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建立完善外聘教师的管理办法, 加强外聘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

1 目前外聘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外聘教师的职业素质尚需加强。

在实训教学工作中有的外聘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 对实训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 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外聘教师缺乏进取精神, 不注重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不钻研业务, 不求上进, 满足于一般性工作;有的外聘教师整体协作精神不强, 缺乏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精神;随着油田职工工资的相应提高, 有的外聘教师过分片面追求工资多少, 斤斤计较, 缺乏奉献精神;有的外聘教师学术道德修养不够, 心态浮躁, 治学不严谨。

1.2 外聘教师在实训教学和科研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有的外聘教师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够, 无心钻研业务, 缺乏对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效果的探索与研究;有的外聘教师不求有“功”, 只求无过, 备课不认真, 上课得过且过, 教案缺乏新东西, 有的甚至连教案也没有;有的外聘教师上课没有激情, 教学方法单调, 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没有开拓创新意识,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果是学生一旦离开实训教师就是寸步难行, 无法独立进行操作;有的外聘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不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使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大伤害;有的外聘教师对待科研和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 心态浮躁, 不进行焊接实训教学的研究, 存在着应付实训教学工作的倾向。

1.3 外聘教师道德素质修养、人文修养部分缺失。

部分外聘教师精神境界和文明修养不是很高, 存在语言不洁、衣装不整、行为不雅等现象;个别的外聘教师还存在收受学生礼品、考试送人情分等现象, 不能很好地为人师表;还有的外聘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 甚至有的人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 言行不谨, 在课堂上或公共场所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有的外聘教师缺乏人文修养和教育情怀, 对学生教育、关心、尊重、鼓励不够, 存在着教书、育人脱节问题。

2 影响外聘教师师德建设的因素分析

2.1 缺乏敬业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数是外聘教师能够尽忠恪守, 安贫乐教, 但也却有部分外聘教师缺乏敬业精神, 认为作为外聘教师地位较低, 又不是本校在职教师, 不思进取, 工作敷衍了事, 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2.2 价值观出现偏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 造成部分外聘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理想目标实际化, 价值观念实惠化, 道德观念自我化。反映在实训教学工作上, 即对焊接实训教学研究投入精力减少, 片面追求工资的多少, 有给多少工资干多少工作的想法, 直接影响了焊接实训教学质量。

2.3 为人师表欠佳

部分外聘教师因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 在道德观念、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难以成为学生的楷模。有的外聘教师言行不一, 说一套, 做一套。还有个别外聘教师把个人偏见、不满情绪、偏激观点带到实训教学课堂, 在学生中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也严重影响了外聘教师形象和人才培养质量。

2.4 职业技能不高

职业技能也是师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但部分外聘教师忽视自身的职业技能的提高。在实训教学过程中, 不钻研教学方法, 与生产实践相脱离, 课堂上课得过且过, 教学内容老一套缺乏创新, 严重影响了焊接实训教学质量。

3 外聘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立一支一流的外聘教师队伍是技师院校发展的基石, 加强外聘教师师德建设则是建立一流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根据现阶段外聘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几点促进外聘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健全和完善学校对师德的评价机制

技师院校外聘教师师德的评价, 不能只看静态的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长远的工作效果, 是否坚持用自己的智慧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同时要建立一个科学实训教学评估标准, 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形成一个整体的考核、评议、优胜劣汰的评价机制, 定期对外聘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总结、评比和表彰。

3.2 建立学生对外聘教师师德的评价机制

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者, 受师德影响最直接, 也最深刻, 他们能切身体会到外聘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因此他们对外聘教师师德建设最有发言权。外聘教师对学生的带教作用显著与否, 学生的回答最真实。他们也可以站在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社会人员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3.3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外聘教师的职业道德

因为有了明显的规章制度就能起到导向作用, 表明学校鼓励什么, 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从而使外聘教师明确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 引导外聘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树立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观念, 自觉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使外聘教师的职业行为有章可循。

3.4 通过有效奖励机制促进师德建设

因为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积极强化有助于良好行为的养成。有效地奖励机制无疑是对外聘教师良好表现的积极强化, 有助于调动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师德自我养成、自我意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推动外聘教师形象的自我塑造和师德的自我完成。

3.5 通过竞争机制促进师德建设

向油田、社会公开招聘外聘教师, 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优秀人员吸收进来, 保持外聘教师队伍的鲜活力。此外, 通过挂牌授课、优秀外聘教师评选、落选待岗等方法使外聘教师对工作有一种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对师德评价不合格、业务素质低的外聘教师采取离岗培训、优胜劣汰来优化外聘教师队伍。

3.6 加强外聘教师职业技能的建设

技师院校应该采取有利措施, 鼓励外聘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加强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 提高外聘教师的业务水平, 以精湛的专业技能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来启迪学生的思维。S

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篇2

校本研修是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有效途径

扶余县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刘晓峰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看,教师的发展一般来说有三条途径,一是靠平日工作积累,二是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三是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示范观摩”、“专家报告”、“名师讲座”等已成为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其特点是统一安排,统一要求,但不切合实际,这些由理论到理论的培训,对教师行为的影响是苍白无力的。因此,为了让教师得到有效发展,学校必须侧重抓好校本研修。

一、以理解内涵为基点,准确把握研修方向

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不是等同的概念,它们有内在的区别。“培训”有施训者和受训者区分,受训者被动吸收知识;“研修”则依靠的是受训者的自觉性,所以从“培训”到“研修”其实是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过程。因此,正确理解研修的内涵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点。“研”是探索研究,是认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修”是整治改进,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研修”就是把培训和学习建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教师带着问题去研究,最终解决教学问题。研修是基于学校、基于问题的教研活动,教师是研究的主体,问题是研究的核心,教学行为是研究的关键,专业发展是研修的目标。研修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在活动的主体上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在方式上强调对话与分享,在内容的选择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依据这些特点,要深刻理解校本研修是一场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也是一场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教研培训观的变革。要通过校本研修,把教师培训成为一名学习者、一名合作者和一名研究者,让教师在听中学,做中学,研中学,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和研修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以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让教师在行动中成长。

二、以教师需求为根本,合理制定研修原则

校本研修是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研和培训活动,为此要合理制定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校本研修的内容要“立足学校、聚焦课堂”,要根据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确定研修项目,要把本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升华”为一个个校本研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本校教师在教学中的需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准。

2.自主性原则。校本研修要在认真分析教师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本校教师校本研修计划,重点体现教师的“个性化”。

3.系统性原则。研修计划的制定要统筹兼顾,要体现出科学性、连续性、稳定性、系统性,既要解决教师的现实需求,又要考虑教师的长远发展。

4.开放性原则。校本研修不是“闭关修炼”,而是需要专家引领、同行互助、校际交流,尽量为教师营造宽松的研修环境,特别是要引导教师开展网络研修,让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

三、以创新模式为载体,有效开展研修活动

为了提高教师研修的积极性,学校要拓宽校本研修活动载体,创新校本研修模式,增强内趋力,激发教师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为了有效开展实践性研修活动,学校要制定校本研修活动流程:即选择恰当的研修主题→设计研修活动程序→活动中骨干引领、团队协作、同伴互助→活动后反思交流。具体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研修:个人研修要采取“任务驱动”的办法,要求全体教师力争做到六个一:即一天写不少于300字的学习笔记或学习心得;一周参加一次集体备课和一次听评课活动;一旬写一篇教学反思;一月完成一篇教学案例;一学期上一节汇报课或研讨课,并写一篇研修论文;一年读一至两部教育专著。上述内容必须如实记入教师个人档案。

2.小组研修:小组研修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方式,学校要成立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的研修小组,围绕共同关注的研讨主题进行理论学习,反思教学实践。研修小组要经常开展活动,可以围绕研讨主题,选择典型课例,设计教学方案,也可以共同观看课例,共同诊断,引发对困惑的解释、分析与思考。要把反思形成的共识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研修组长既是主持人又是参与者,还是总结者。研修组长要组织小组研修活动,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做好研修总结形成研修成果。

3.集体研修: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研修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聘请各级教研员或专家开展问题式专题讲座、现场诊断,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比赛等。这些以集体参与的研修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四、以激励机制为依托,切实加强研修保障

学校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研修组长、骨干教师代表担任成员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全面开展教师研修需求调研。要做到四抓:一抓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总体规划,制订《学校教师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二抓学校校本研修的制度建设,完善学校校本研修各项制度及评比细则;三抓研修小组计划的制定和主题的落实;四抓校本研修的实施、监测与评价。学校领导要对各环节进行引领、指导和评价。

为促进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学校还要引进激励机制,采取 “奖惩并举”的管理措施,制订《学校校本研修奖惩办法》,实行教师参与校本研修与职称评定、骨干教师认定、学校带头人评选和年度考核挂钩的制度,规定校本研修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领导和教师不能评先选优。学校还可以开展“校本研修十佳个人”评选和学习型研修小组评选等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博客大赛、课件制作比赛和各类优质课竞赛等赛事,编写《学校校本研修成果集》、《教师教学反思文集》等。以此来推动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 篇3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必须用自己心灵的美去塑造学生美的心灵,用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去引导学生。用赤诚的心和母亲般的爱去感化学生、温暖学生、教育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要求教师必须爱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了解他们,接近他们,与他们同甘共苦,这样才能渐渐同学生产生相亲相爱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担负着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又要为整个社会输送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的双重任务;而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办好学校的决定因素,对提高全民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反复告诫人们: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最终必然是教育的竞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把握了教育的主动权,谁将和二十一世纪的脉膊一起跳动。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传统观念,不同的国情,但教师都担负着共同的任务:即为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培养合格的新一代。因此,哪个国家在同一时间内把教师队伍的水平提高一步,哪个国家的教育就有后劲,有实力,就掌握了主动权。

1.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是从事特殊职业的群体,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承担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任。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和文化业务水平较高,战斗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前提之一。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先有合格的教师。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背景下,教师享有超出一般教育学意义上的至高政治伦理地位,被奉为“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这种将教书和育人、正人与正己并重,以自身道德主体完善来垂范和昭示他人的传统师表形象,赢得了崇高职业尊严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显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正是一生中可塑性教程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往往把教师看成自己行为的行为楷模,对教师的言行加以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甚至衣着打扮,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学生会起到好的影响;相反,教师的一些不良行为,会给学生造成危害,甚至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同时,也会损害教师的形象和声誉。因此,教师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充实,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一环,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

2.加强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过程,伴随每位教师的终身。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传统的管用一生的学校教育将被贯穿一生的现代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所取代。因此,必须及时对教师的知识进行更新补充,对学历尚未达标的教师继续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对学历合格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转为继续教育,做到有计划、分层次地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科研究能力。充分发挥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以教师进修院校为主体,与普通师范院校和电大自学考试相互渗透的教师培训网络的作用。随着中等师范学校作用的逐步淡化和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这一网络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改变传统的培训学习观念,广泛建立进修、教研、电教、科研“四位一体”的新体制,使中小学教师培训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过渡到既注重丰富知识,又强调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还注重科研能力增强的全方位整体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3.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并强调“这个目标比其他目标都重要”。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2061计划》,提出教育六大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科学家从事的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创造性劳动,这实际上要求每个孩子都具有科学家的创造素质。目前,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实现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师自身,都要更新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重视教学科研工作,走“科研兴教”之路,探索总结新规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做好教师的考核测评工作,提高教师待遇

认真做好教师的考评,坚持能级原则,对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设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师工作进行考评时需要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方法。对教师考核测评必须紧扣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坚决纠正片面地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的做法。

对教师进行考核考评是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进行考核评价时,应打破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的问题,根据教学科研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等不同岗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实行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制。与学术活动和发展规律相适应、学术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树立符合教学科研规律的教师考核评价导向,鼓励探索,防止学术浮躁和短期行为,支持优秀人才从事原创性研究和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长期研究,避免一切以科研为中心,一切以科研经费的多寡论英雄的量化指标。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方式,实行“同行学术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在教师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在遴选同行评议专家时除注重评价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成就外,同时对治学态度、科学道德等方面也应进行考查。在一定数量的同行专家中随机抽取,形成来源广泛、层次多样的同行评议专家组。同时,将评价方法、程序和结果对外公开,从而增强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透明性。

我国教育文化传统一直对教师有着较高的标准,较为严格的要求,但对教师待遇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状况,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神圣崇高,既不现实也行不通。市场经济是“经济人”社会,决定“经济人”行为的是其对行为代价的报偿预期。行为得不偿失,他就会放弃。某人选择教师职业,不管他个人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其前提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与保障。就历史和现实而论,提高教师待遇,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洪蓉.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7,(10).

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篇4

近年来, 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从敬业、勤业、创业、乐业等方面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师德精髓, 对广大教师素质提高、师德建设提出了殷切希望。在新的形势下, 国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充分体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育事业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 如何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担负着神圣的职责。

一、加强师德建设, 牢记职责使命

大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研究生的重要职责, 尤其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 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师德的首要表示就是具有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信念, 牢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也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大学的职能与大学教师的职责具有内在一致性, 并通过传授两种学问统一起来, 即“做人”和“做事”的学问。“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是要在传道的基础上授业, 教会学生在做人的基础上做好事。教师要自觉地成为高尚道德的践行者,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时刻严格要求,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加强师德建设, 爱岗敬业, 以身作则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 师德是指对教师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 师德修养是教师本人对自己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是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和自我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崇高的特殊劳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抱着怎样的态度, 表现怎样的道德风貌, 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而且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 又是长远的、深刻的。加强师德建设, 首先要提高对加强师德修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三、加强师德建设, 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要有机制和制度的保证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因此, 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作保障。

第一, 要严把入口关。在引进教师时。除考察其学历、职称、业务能力等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外, 还必须要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考察其政治素养、思想表现等, 要把政治思想素质及其表现放在与业务能力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

第二, 要建立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 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和培训, 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强经常性的师德建设学习教育, 并形成长效机制, 使教师主动运用师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从而不断提高师德建设水平。

第三, 要建立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树立正确的师德荣辱观。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其他高校教书育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又要注意发现培育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要开展师德荣辱观的学习教育, 树立教书育人光荣、不讲师德耻辱的舆论氛围和制度氛围。

第四, 要建立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 督促教师搞好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有必要建立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机制的建立要结合高校实际,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联动的实时监管体系。

四、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实践教育,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成为双师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今, 高水平的教师, 要具有良好的学术品格, 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放的心态, 要团结协作, 充分利用学术平台, 使自己站在学术的前沿上;要精心组织教学, 积极参加教育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坚持面向经济建设,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积极促进专业和学科水平的不断提高, 做教学名师和学生人生的导师。

加强实践教育, 是落实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只有参加实践锻炼, 才能以另外一种身份审视自己的师德, 才更能全方位、多视角地思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教书育人的强大动力和自觉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 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 这样, 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本文从牢记职责使命, 让师德建设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爱岗敬业, 以身作则;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加强实践教育,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成为双师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途径。

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篇5

09031009 史滢洁

当代中国教师职业伦理精神,是当代中国教育伦理的精神化集结和本质化表现,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法制相协调、与传统师德相承接的新型教育伦理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原则(集体主义)及具体规范在教育领域中的贯彻和具体应用,它体现着社会主义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教师职业伦理精神是伴随教师职业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崇高、最神圣的职业劳动之一,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人们就对其有很高的道德要求,不仅把教师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由于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乃至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职业理念。当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势头是好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特色,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中学生的发展。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第一,年长教师缺少榜样带动作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部分年长教师并没有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不能为年轻教师做好表率,存在一些年长教师以带有功利性或者自私性的心理与同事交流的情况,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有年轻同事希望向年长教师借来教案进行参考,年长教师的内心会出现同行竞争的思想,担心年轻教师在教学上超过

自己,不愿帮助年轻教师,会拒绝自己同事的要求。在学校环境内这部分教师缺少团结互助的精神。

第二,教师间缺少交流的氛围。作为中学教师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特殊性,面临的压力在所有教师中是最大的,由于压力过大,有部分教师会做出为了某种目的而损害自己同事的行为。比方说由于担任班主任工作让中学教师可以拥有一定的指挥权,并有一定的利益,但同时也让教师们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上竞争激烈,间接地导致了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同时也让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活动,这样的思想波动会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安心的从事教学活动,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

第四,有些教师在自身角色定位上存在偏差。不可否认,我国当前个别教师并不能深刻认识自身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能做到教书,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不能完全充当中学生知识与情感的指导者和开发者,仅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中学生做人的教育,在教学中缺少严谨的教风和方法,这与中学教师的师德要求是有差别的。

第五,部分教师存在师德失范行为。中学教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由于学生的特点,部分教师不能或者难以掌握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始出现情绪化的行为,例如某教师因为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有学生在私下说话,引起教师停止教学活动,开始对学生进行批评。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失范

行为,还有由于学生无法完成作业,教师便会出现对学生训斥甚至辱骂的情况。

第六,收入和其他社会的压力。在部分中学教师中,由于收入的差距导致教师闹情绪,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此外,中学教师还面对着其他的社会压力。收入和这些社会压力导致中学教师因为利益的问题而出现教师的消极行为,往往被教师带入课堂中去,直接影响到了中学生的学习。

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

在美国和日本等一些西方国家里通常采用开放型的教师培养制度, 没有系统地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师德教育。如美国, 没有全国通用或各类学校统一的教师师德目标和要求, 不同的州、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确立教师师德目标, 并将教师的师德建设渗透在学校日常道德教育之中。在日本, 则由文部省批准有资格设置教师培养课程的大学开设几十门教育类课程, 这几十门课程均结合教学内容对准备做教师的大学生进行师德教育。如对宪法的讲解要讲教育的作用, 讲教育的公共性, 从而引申出教师要具有教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种渗透式的师德教育方式不易引起学生反感, 也能更好地收到陶冶的效果。

(二)在教师录用过程中严把教师道德关

教师资格证书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西方国家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比较完备, 很早就建立了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如英国,只有具有教师资格证书, 才能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而在获取教师资格证书过程中, 除了要求其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外, 还必须熟悉教师道德的全部内容。在日本, 相关教育法律规定, 想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须先在指定的大学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 考试合格者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然后参加竞争上岗考试, 合格者才能录用为教师。在新教师录用标准中有多条涉及到教师道德内容, 如未来教师的人格、品行、教养、责任心、热情、干劲、使命感等等。这种严格的选择保证了新教师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进而保证了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在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下推进教师道德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条途径 篇6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236-01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高校的前途与发展。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必须直接面对并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下,培养出一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青年教师队伍更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思路开阔,往往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但是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在独立工作和独立生活两方面都刚刚起步,非常需要学校为其搭建发展的平台,从而得到充分的成长,这样才能把青年人的锐气和前人的经验结合起来,发挥聪明才智,为高校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高校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师德建设,引导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书育人,必须以德育为先。作为德育工作的承载着,教师的品德是决定教育成败的首要因素。因此,师德建设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应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先进性导向,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教育,倡导青年教师培养优秀人才、弘扬先进文化、钻研业务、拼搏奉献、忠于职守,形成热爱教育的师德师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树立一批精勇于奉献、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广泛宣传这些集体和个人,培养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机制和激励机制,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专题研讨会议、理论成果的交流会议。还可以举办师德主题征文、大讨论及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师德建设氛围;同时开展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来树立典型,引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2 建立有效的机制,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青年教师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因此,一套完善岗位培训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教师到校后,应统一安排青年教师参加高校岗前培训,使青年教师能够以最短的时间熟悉其工作岗位;为了使青年教师应对发展中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学校可举办多媒体课件培训课程。在培训的同时,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也非常关键。例如:举办教学新秀评比活动,让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加大科研奖励力度,促进良好科研风气的形成。另外,定期召开各种研讨会议,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开展新教师汇报课,也有助于青年教师在锻炼中逐渐地成长起来。

从长远来看,青年教师要想得到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对职业生涯有一份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学校可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展示和座谈会,让青年教师明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使得自己的发展更加科学化,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一个开放、公正的奖励机制对于让青年教师得到快速成长和脱颖而出十分重要,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校园内营造一种重视骨干、鼓励创新的氛围,制定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让一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能够在新的体制下迅速地脱颖而出,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3 关爱青年教师的生活,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随着用人机制的不断改善,高校任用教师基本采用网络招聘方式,因此,青年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地。加之青年教师事业刚刚起步,经济上刚刚独立,收入、结婚、住房、生儿育女等等问题都可能困扰着青年教师。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努力为青年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排忧解难。例如:协助做好青年教师子女的入托、入学、找保姆等问题;建立未婚青年教师档案,举办联谊会,关心大龄青年的婚姻大事等活动;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青年教师给予更多情感上的关爱和物质上的支援,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使得这些在异地他乡的青年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照料。这些工作能有效地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同时对于稳定青年教师队伍意义重大。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青年教师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可以更好地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获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如定期体检、医疗保险等,以确保青年教师的身体健康。

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和思想,而且很多青年教师都远离家乡,精神上孤单寂寞,非常需要关心和帮助。要想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促进其发展,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了解青年教师的心理状态,首先要倾听青年教师的声音。学校可设立校长信箱、举办形式多样的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声音,进行多渠道沟通,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的改革和建设献计献策,提高他们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为了表达对每一个个体的关爱,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主页上开辟教职工生日专栏,可以在网上留言祝福。为了丰富青年教师的业余生活,可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乒乓球、篮球等体育项目,并定期组织比赛,这一方面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青年教师队伍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同时增强青年教师的凝聚力。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高校的发展,核心在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核心在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思想高尚、团结稳定、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队伍,不仅可以确保学校在未来健康发展,而且从大局来看,这也将直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做好青年教师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师德建设,营造成长环境,为其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后顾之忧,关注身心健康,丰富业余生活,形成全方位的关心青年教师发展的氛围。只有这样,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才会取得明显成效,青年教师才能健康地成长,充分地发展,进而推动高校的全面建设。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探析 篇7

1 高校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目前, 高校教师师德方面总体情况是好的, 绝大多数教师热爱职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了贡献。同时, 我们也看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多元价值取向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也冲击影响着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缺失”现象。

1.1 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治信念不够坚定。个别教师放松和忽视理论学习, 缺乏理想信念, 追求名利地位, 计较个人得失。二是爱岗敬业精神不强。部分教师把从事教师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得过且过, 少数教师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三是教书育人意识淡薄。部分教师只满足于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 缺乏对学生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育, 没有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四是学术道德下滑。个别教师缺乏学术诚信、严谨治学的态度, 时有发生学术不端的行为, 如抄袭、剽窃、伪造学术成果等。五是为人师表意识不强。少数教师缺乏自尊自爱, 如有的上课自由散漫, 有的仪表不整, 举止粗俗;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 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 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

1.2 师德问题成因剖析

上述师德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得少数教师心理失衡, 价值观发生偏移, 影响了职业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部分学校重师能、轻师德, 对教师缺乏有效而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忽视师德在教师总体考核中的比重和作用, 导致部分教师漠视师德师风教育。四是师德师风监督机制不到位, 目前很难采取一种有效的方式去界定和测评教师的师德状况, 从而导致有些素质不高的人被选进了教师队伍。五是部分教师法纪观念、道德意识淡薄, 缺乏“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教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者, 也是学校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 更是优良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因此,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事关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2.1 坚定职业信仰是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

信仰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特定的信仰系统可以支撑特定的道德体系。信仰系统的存在可以使职业变得神圣起来, 职业信仰可以提升现实人格的境界和心理感受。教师把职业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的时候, 就会有一系列动机和行为, 而且会有这一动机所产生的道德方面的是非评价与人格特征,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高校教师因为大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职业信仰的有无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是学生告别学校生涯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的引导者, 高校教师必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使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必须使自身的职业精神内化为思想境界, 并使之上升到信仰的高度, 才能迸发出钟情教师职业、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 高尚的师德才能自觉内化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习惯。

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 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 才能使高校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教学技能, 而且更具有优秀的品格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 承担道德示范、文明传承的社会责任。

(1) 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头脑。特别是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高校师生, 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方法, 新手段和新机制, 把单纯的说教和灌输, 变为生动的传道、有力的解惑和深刻的激励, 启发学习兴趣、钻研热情和求索欲望, 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 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和方法在师生的思想深处由知识转化为素养,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始终把握正确价值取向的思想动力源泉。

(2) 要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加强由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政治改革目标、文化建设目标、社会进步目标构成的共同理想的教育, 使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成就, 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引导他们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

(3)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 促使教师通过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考察为一体, 创造能力培养的机会, 激发他们创新的心智和灵感, 激励他们奋发进取。

(4)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实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一致, 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高品位的文化风韵, 从而进一步加固优良职业道德规范。

2.3 注重宣传, 树立典型,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古人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有形的校园环境和无形的学风、校风构成一种文化氛围, 这种氛围的熏陶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氛围, 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调试功能。注重发掘和宣传校内的先进典型, 以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 以师德标兵、师德模范、优秀教师等评先活动为载体, 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台、宣传橱窗、各类展板等校内媒体报道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展示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 褒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标杆作用, 激励和带动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使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扩大。通过对师德深入的宣传教育,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而形成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同时, 安排业务过硬、师德优秀的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 既传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又以自身良好的师德风貌给新教师以感染, 先进模范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高深的学术造诣、良好的师德风范、深刻影响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教师, 使学校的良好教风得以传承和发扬。

2.4 加强制度建设, 构筑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 单靠个人修养, 只要求教师自律是不够的, 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制度的建设, 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进行规范, 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

(1)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与教师切身利益相联系的、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是最有效的师德教育形式之一。将师德考核评定纳入教师个人考核体系, 单列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指标, 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 在各种评选评奖活动中, 同等条件下对师德高尚的教师给予优选考虑,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把师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教师优秀与否的首要标准。

(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 形成学优秀、争先进的良性发展氛围。激励机制要特别注重对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人物的长远利益的保障, 使那些模范教师严于自律的职业道德既能体现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又能体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在其师德表现受到赞誉的同时, 他们的物质利益及个人发展机遇如果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他们的自律行为就会在正向的激励下发扬光大并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学习仿效, 其他教师也能真切感受并体会到崇高师德的现实价值, 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为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3) 建立师德监督处罚机制。师德监督机制将有效地提高师德管理的成效, 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开通师德监督网站, 畅通师德监督渠道, 加快意见反馈的效率。提倡教师自省、自律;将领导考评、专家评价、群众评议、学生评教等方法结合起来, 为优良师德的形成提供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建立严厉的处罚机制, 凡出现违背师德的行为即给予相应的处罚, 决不姑息迁就。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体现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环节。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良好师德的形成, 需要从法律上, 制度上, 运行机制上加以规范,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 构筑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只有这样, 高校才能够真正承担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7-9-1.

[2]陈至立.在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7-9-1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

[4]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4.

[5]刘琼.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7.4.

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篇8

一、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双师型”是职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与一般教师不同, “双师型”专业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从教的资格, 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具有与从事教育工作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和能力, 又要有职业经历, 具有技师的实践技能, 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 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最新技术, 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他们是学校的讲师或教授, 具有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其他行业的职称与技能, 主要负责完成传授学生最新专业技术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获得最新技术、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进行职业指导等职业教育任务。

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就要教会学生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这些操作应用能力在书本里和黑板上是无法学到的, 需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来实现。所以, 培养“双证”人才, 必然要求有“双师型”专业教师。

二、校企合作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主要优势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这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于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明确指出:“职业学校的基础, 是完全建筑于社会的需要上, 职业学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 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这就是说, 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 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经济建设服务, 另一方面社会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都必须积极参与兴办职业技术教育, 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办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使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校企合作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期间分别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学习,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 形成学习能力;在企业顶岗实习, 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承担具体工作, 进行专业技能、企业管理文化、职业道德、社会工作能力等岗位能力的训练。

可见, 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职业学校的教师很难达到“双师型”标准;没有企业的参与, 职业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很难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职业学校如果不加强校企联合, 办学单一化、内向化, 就很难实现培养目标, 培养的人才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校企合作的主要优势是:通过合作, 专业建设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 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 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 增强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 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 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 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又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 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 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三、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形式、方法和策略

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其根本是要解决职业学校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问题。由于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状况、企业条件、合作程度等方面有所差异, 其具体合作形式需要因地制宜, 探索不同的途径与方法。

(一) 建立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相关机制

1.建立选拔制。在人事制度改革框架下, 优胜劣汰, 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合作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和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进行考核, 从而使真正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留在工作岗位。

2.实行聘任制。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 从企业聘请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作为专、兼职教师充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 优化师资结构。

(二) 采取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有效形式

1.成立专家委员会促进专业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聘请行业专家全面全程参加学校专业建设。对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技术应用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察、评估, 发挥他们在校企间的桥梁作用, 为教师到企业实习、培训创造条件。

2.实行在职教师到企业学习的制度。主要采取脱产和半脱产, 挂职锻炼、跟班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 同时也了解企业的用人规格, 便于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教学实效。此方法能有效地促进职业学校教师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在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学生在校就接受了系统的、实用的技术培训, 那么他们在上岗就业时就会迅速适应企业需求, 减少企业因培训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是学校办学效益、企业经营效益的双赢。

3.实行职业学校教师的双证书制度。为了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 实行双证书制度。即职业学校教师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 又要考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为促使教师不断发展, 鼓励教师不断学习, 尤其在专业技术等级上不断攀升, 使职业学校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在行业中保持领先。

(三) 创造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有利条件

1.建立学校实习、实训基地, 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实用人才创造条件。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能零距离上岗就业, 学校创建了模拟仿真的教学、实习场所, 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提高了能力和水平。在建设实训场所时, 依靠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保证基地建设既具有实用性, 又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确保培训的有效性。

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提升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企业技术更新速度相对加快, 现阶段学校实习场所设备更新速度还不是很快, 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到企业参加学习和实践。为了提高学习效果, 保证知识的递进和实用, 学校选择与其办学息息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设立实习基地, 同时为其提供长期的用人支持和技术培训。实践证明, 校企良性互动对于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开展课题研究, 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 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既加强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和合作, 又为教师创造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开发, 对职业学校教师和学校办学水平是个提升。

(四) 激励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自身能动性

实践证明, 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既有外部条件的支持, 更应看到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要想充分调动教师自我发展, 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性, 我们还应看到企业在这当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考核, 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组织的技能等比赛, 让职业学校教师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不断充实自己。

2.通过国际合作办学, 选派教师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与培训。聘请国外教师、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职业学校教师具有国际视野, 促使其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进取。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奖励肯学习、愿实践、技能强、善研究、能创新的教师, 从而进一步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五) 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策略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和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要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为此, 学校采取主动策略, 争取到了企业的支持。

1.立足于自身建设与发展, 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在行业企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使企业乐于聘用学校的毕业生, 把企业人才库提前移到学校;使学校有资本与企业合作, 进而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 实现了教师培训、学生实习、专业建设、学校发展等全方位的合作。

2.选择行业技术和管理领先的企业进行合作, 使专业教师处于最先进的培养环境, 达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3.对教师队伍实行了动态的管理。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到企业去兼职, 以增长实践才干, 并建立了获取“双师型”资格的奖励机制。

4.根据国家进行政策干预。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经验, 使企业认识到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关系到学校利益, 又关系到企业利益, 更关系到国家利益, 使接受教师培训成为企业应当承担的义务。当然, 由于目前企业对职业教育所尽的责任还是企业的单方自主行为, 企业还不能或不愿向学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校企结合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我们将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制度建设, 使校企双方在责任和义务上、在经费和待遇上得到有效的保证, 从而使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成为可能。

总之, 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向专业化纵深发展, 是职业教育的本质需求, 是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 10.28.

[2]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中国教育报, 2007, 1.15.

[3]中国教育报, 2007, 4.5.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内涵与建设途径 篇9

一、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内涵

专业伦理一般指专业者所普遍接受的标准, 它是专业者“对于专业行为的共同承诺与声明”。例如:“要诚实守信”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伦理, 而“要对病人的病历保密”则是适用于医生的专业伦理。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 则有各自的专业伦理。教师的专业伦理, 实际上是强调教师的专业团体对其成员所进行的行为规范, 以维持发展彼此间的专业关系。教师专业伦理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的地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强调教师享有专业自主权的同时, 更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律, 知道什么可为及什么不可为, 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具体到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而言, 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专业活动领域内运用其知识技能时, 为了维护专业团体的声誉而能够遵循的并普遍接受的价值规范。教师的伦理立场、行为与观念, 除了受到专业领域客观结构的影响, 也受到教师与同事和学生间互动、学校的日常生活、学校的传统、改革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由此观之,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基本道德:高校教师首先是一个公民, 应当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和水准。高校教师只有具有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 才能起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 指导学生的行为表现,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的发展。由此可见, 基本道德是教师专业伦理重要的一部分。

2) 专业观念: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 高校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应该确立专门职业观念。教师专业观念要明确三个问题, 即为什么而教、怎样教、怎样教好。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专业观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善待学生, 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应用专业技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让学生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愉悦。

3) 师生伦理:从社会性上来说, 师生关系除了是一种教育的关系, 更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关系, 必须基于教育伦理来维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惟有建立良好的关系, 才能发挥影响力,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面的引导。尤其是高校学生大都已是成年人,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高校教师应该以责任作为出发点, 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关怀、理性沟通, 才能减少师生冲突, 发挥人格感召的力量, 完成教育的目的。

4) 教学伦理:教学是科学性活动, 也是道德性活动, 所以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性标准, 而且要符合伦理正当性标准。教学伦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架构了教学的核心。高校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要对教学行为的伦理层面予以关注, 道德地从事教学。在具体教学时, 如果遇到教学伦理的问题, 教师应该采取对话沟通的方式, 让学生民主的参与讨论, 进行道德的推理和论证,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5) 学术伦理:学术研究与教学一样, 是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学术研究要求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高校教师必须把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很好地统一起来, 以追求真理、发表成果及提升学术水平为己任, 秉持严谨、诚信、公正的态度, 本着高度的责任心与正直的人格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6) 校园伦理: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 更是培养人格、情感、生活态度之所在。所以高校教师应当将学校作为一个“责任团体”和“教育共同体”进行伦理的审视, 认清自身在课堂、校园活动中主导角色的地位, 与学生、同僚建立互敬与互助的人际关系, 减少校园的冲突与纷争, 致力构建一个纯净、和谐的校园。

7) 社会伦理: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这两大基本职责外, 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自觉承担社会义务, 以知识服务社会, 引领文明社会风气。教师要在与社会互动时协调社会与自我期望之间的关系, 提升伦理道德自觉意识, 恪守适当的伦理原则, 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 自觉履行教师职责, 维护教师形象, 真情服务社会。

综合上述可知,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内涵的重点涉及学生、专业、学校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厘清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概念, 对于规范高校教师专业表现的行为, 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 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对象、新的课程要求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来自内部和外部困难和障碍。在目前情况下影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断裂。一直以来, 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技能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更本质、更重要的精神性发展的纬度。理性的工具化倾向使得技术理性本身失衡, 工具理性膨胀, 价值理性陨落, 导致教育实践活动片面追求效率, 而轻视人文价值和伦理。如此一来, 许多高校教师缺乏批判思考能力, 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会思想者”的精神气质。

2) 个人专业伦理意识淡薄。教师专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个体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它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伦理的追求。但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让一些高校教师在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打破了原有思想认识的一种平衡。此外, 许多高校教师在前期培养和继续教育上接受专业伦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较少, 导致他们对专业伦理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

3) 多方权力互动。由于高等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公共性, 高校教师要受到来自政府、市场、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及其之间权力互动的影响。各方所持伦理价值的差异使得教师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外来权力的干预和控制, 必然常常让教师陷入多难境地, 阻碍教师专业伦理发展。

4) 缺乏适当的专业伦理规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教师法》、《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 近几年很多省份和高校也制定了本省和本校的高校职业道德规范, 但是总体而言高校关于教师的伦理规范在涉及伦理、专业态度等内容时往往是进行宣传教育或典型示范的多, 讲述理论及具体案例的少, 普遍存在笼统空乏、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团体的伦理规范仍然相当缺乏。

三、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途径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不仅关系着师资素质的良莠, 也是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 加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十分必要。从当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现实境况来看, 其主要建设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教师批判与反思能力

批判与反思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加速变迁, 有些教师仍然用旧思想、旧方法来应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极易产生困惑和挫折。高校教师只有经常自我反思、自我对话和自我批评, 审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强化批判与反思能力, 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伦理水平。

(二) 加强教师专业伦理教育

在高校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过程中, 应注重对教师心灵的培育, 增加专业伦理课程的开设, 均衡专业课程、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伦理课程的比例, 有效实施教师专业伦理教育,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通过教师教育使教师学会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自觉地从道德的维度思忖自身活动的智慧品质与精神内涵, 以不断获得一种在恰当时间、地点和方式下做正当的事的能力。

(三) 减少不当的行政和舆论干预

外界如果给予教师过多的介入或不当的干预, 不仅不能指导、协助教师教学, 反而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荷和精神压力, 不利于专业伦理的发展。所以除非教师行为有损学生学习权益, 否则各级行政人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应对教师的教学予以尊重, 以人性为基点, 理性看待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立足教育, 齐心协力, 共同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让教师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四) 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伦理规范

通过严谨、深入的研究, 建立切实可行的符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规范作为教育专业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标准, 指导教师专业工作的进行, 从而树立专业人员的形象, 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各级教育专业组织应该严格执行教师的专业伦理, 担负起对组织成员的监督职责, 促使高校教师重视专业伦理的培养, 提高教师专业伦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trike, K.A.&Ternasky, P.L.Ethics for professionals in education:Perspectives for preparation and practic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3.

[2]朱建民.专业伦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通识教育季刊, 1996.

[3]Aurin, K.&Maurer, M.Forms and dimensions of teachers perfessional ethics-case studies in secondary school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3.

[4]Husu, J.&Tirri, K. (2001) .Teachers’ethical choices in socio-moral setting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1.

[5]李美凤.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再论: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篇10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加强职业道德建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准, 不仅体现学校精神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而且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 关系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教师除了应当具备精深的专业文化知识以外, 还要懂得从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并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3.1 爱学生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 往往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较差。对于我们认为的“双差生”学生更应该投入火热的感情。“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这是一句在全世界教育界广为流传的名言。爱能化解缺点, 促进学生上进。那么, 如何爱学生呢?

3.1.1 对“另类学生”绝不能放弃

记得有一则故事讲道:在一年冬天, 父亲需要一些柴火, 他找到一棵死树, 然后把它锯倒了。到了春天, 令他惊愕的是, 树干周围绽发出了新芽。他说:“我认为他肯定死了, 冬天里树叶都落光了。但现在我看到主根处依然保存着生命的活力。”因而, 父亲叮嘱全家:“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 因为这会扼杀幼稚的生命。只要有一点生机, 它也会绽出新芽, 最终成为大树。”想想我们的学生,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 否则就会像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它会因此再也没有“复活”的机会了!

3.1.2 抓住个性闪光点, 予以鼓励

不论什么样的学生, 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出现, 而是应该主动地抓住或创造条件, 诱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哪怕是闪电般的一瞬间, 也往往是学生转化的时机。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去观察、了解学生的“内需”, 多想学生的难处, 做学生迫切需要的“心理保健医生”。当教育时机还未出现的时候, 教师要耐心等待;当最佳教育时机到来的时候, 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 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教师要用宽容和平常的心态, 用赞许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道路的每一天,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 并把掌声和喝彩平均分给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3 把握教育契机, 委以信任

教师对待犯过错误的学生更要耐心细致, 不要因为他们一时的粗暴和不礼貌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教师应通过对他们的爱心和耐心使他们消除戒心, 产生信任感, 然后要根据他们每人的闪光点给予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表现机会, 让他们发挥特长, 以工作成绩在师生中树立威信。这样就会使他们的自尊得以维护, 充分感受到老师给予的信任, 各方面的行动就会上进更快。

总之, 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学生需要爱, 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 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 能驱散每一片阴霾, 照亮每一个角落, 融化每一块寒冰。

3.2 爱岗位

几乎所有的职业都要求成员具有爱岗敬业的品质, 从事教育事业更是不能例外。由于中职职业学校生源基础和专业特点,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职业学校专业门类、课程类别、教学环境具有多样性, 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更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就是要热爱教师岗位, 珍惜教师这份工作,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抱定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思想。如何做到爱岗位呢?当前, 笔者认为第一, 要做到摆正心态, 安贫乐教, 以从教为荣。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谈到教师要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诚然, 中职学校教师工资不是很理想, 老师的心情比较沮丧, 我们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要求的同时, 也要考虑政府财政的困难和学校发展教育的大局。但不能为一己之私利而产生教学的惰性, 习惯于长年坚持一个教案和一种教法;更不能为一己之私利做出违背师德的行为, 收受或索要学生家长的物品, 或者“人在曹营心在汉”, 去搞校外创收。第二, 勤奋学习, 严谨治学, 精通业务是爱岗的具体体现。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 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而且还应具备相关行业的经验和技能,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做到了爱岗, 才能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 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要记住:个人的命运是与所在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要知道:有才能但不爱岗的人是没有人敢用、没有人愿用的。

3.3 爱学校

俗话说:“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与学校共发展、同命运的观念, 关心学校的发展, 关注学校发展战略, 为学校的改革出谋划策。很多学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 都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当你参与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时, 一定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 什么是爱校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去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 我们有义务去关心学校的过去, 去体会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那种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记住这么这句话:“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其次, 当前, 中职教育正处于历史黄金发展期, 当我们对学校总体发展战略有了较好认识后, 那么我们就要关心或参与所在部门工作目标制定, 因为部门目标是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总体目标的子目标。再次, 要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部门工作目标, 制定个人目标, 因为我们都是某一具体岗位的直接负责人, 其工作目标又是部门目标的子目标, 实现个人工作目标是实现学校总体目标的重要基础。

4 结束语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下, 如何加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 确保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 是我们每一个职教人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要完成这一重任的根本保证就在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因此, 笔者认为要以“爱校、爱生、爱岗”为抓手, 狠抓师德建设, 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 因为德乃师之魂, 才乃师之资,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育的发展水平。

摘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学生观亟待更新, 教师的敬业精神亟待提高。为此, 笔者提出从“爱学生”“爱岗位”“爱学校”三个方面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职业道德,途径,爱学生,爱岗位,爱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篇11

关键词: 高职教师;教师职业认同;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职教师职业心理的研究,而职业认同相关研究更成为了研究热点,职业认同被认为是比组织认同更可贵的一种职业品质,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涉及到个体理解职业的过程,是建立、融入职业群体,促进职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直接影响职业人的思想、行为、态度和对工作价值的认可。有效的测量工具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目前针对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比较少,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使用问卷调查,缺乏科学有效的测量量表。基于此种现状,编制了高职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奠定基础。

二、结构分析与量表编制

(一)理论依据

根据贝特·汉莱密提出的认同理论,认同由三个层次展开,依次为群体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即个体通过群体参与社会,得到某种社会认同感,在获得社会认同后,自我会产生内在的行为动力,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行为参与度。职业认同是一种社会认同,其结构要素主要包括:认知成分(自我分类)、评价成分(群体自尊)、情感成分(对群体的情感承诺)、外显成分(典型行为),是自我在与职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一连串分化和整合逐渐形成个人的职业实践知识、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并产生职业情感承诺的过程和职业状态。

基于对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本文认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在与职业及其相关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是高职教师形成教师职业自我意象,认可接受教师角色,表现教师职业行为,对教师职业产生情感联结和职业承诺的综合过程。本文将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定义为4个维度:职业角色认知、职业价值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和职业意志。

(二)量表编制

1.项目编写

选取4所职业院校的在职教师为样本,预测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37份,回收率为84.2%,其中有效问卷314份,有效率为91.4%。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后,将最初设定的一些项目进行删减,对得分高的项目多次验证,决定用4个因素测量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情况(详见表1)。根据理论构想和项目所包含的条目内容对因素进行命名,将因素一命名职业角色认同,其涵义为教师对职业角色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为个体对教师角色的喜爱、接纳和忠诚;将因素二命名为职业价值认同,其涵义为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地位的认识和积极性评价,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肯定,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将因素三命名为职业行为,指教师为更好地从事教师职业主动、积极进行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行为;将因素四命名为职业意志,其涵义为对职业发展的期望以及在职业过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

2.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来检验量表的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2,分半信度为0.847(详见表2)。

从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三个方面来检验量表的效度。内容效度:为了考察量表项目与理论构想的吻合程度,本文制定了规范的项目内容评定表,评定表包含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和各因素的具体含义、测验项目和项目命中程度、表述合适度细目表,请10位高职教师对因素命中程度和项目表述合适度进行打分,0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所有题目的平均分为3.83,说明项目能较好地反映职业认同的内涵,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为了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所获得的4因素结构,本文运用LISREL 8.70统计软件对教师职业认同模型进行检验,以考察该模型的拟合性。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4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均优于其他模型,X2/df为4.65,RMSEA<0.08,各项拟合指标值都在0.82以上,说明该模型的构想是合理的。效标效度:本文把高职教师对自己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自评分数作为本量表的一个效标,通过Person积差相关检验,量表总分和效标分数的相关为0.627,达到显著水平(p<0.01),各因素和效标分数的相关分别为:0.527、0.466、0.478、0.547,均达到显著相关(p<0.01),说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三、讨 论

(一)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结构

本研究首先运用理论分析提出了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五因素结构,然后运用实证方法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通过对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将五因素的结构修正为四因素。修正后的结构中,保留了“职业角色认同”“职业价值认同”“职业行为”和“职业意志”4个因素,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来看,职业角色认同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9.65%),这说明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是职业认同中的主要成分,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认同职业角色,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是接纳、认可职业角色的基础。如果能充分认识自己,了解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就可以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并且有意地去训练和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情感的项目分散到职业价值认知、职业意志维度上,教师对职业的情感体验多是通过外界或他人评价,是一种被动体验,如当“听到或看到颂扬教师的话语时”,增强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喜爱,进而体验到成就感、欣慰感等。

(二)高职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在量表的编制过程中,研究者认真遵循量表编制的方法和程序,先定性研究后定量分析。首先,通过个别访谈和团体焦点访谈搜集到大量关于高职教师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相关的材料;然后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了项目编写,通过三次实证测量来确定量表的项目。运用专家评估、项目分析、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2,分半信度系数为0.847,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65以上,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考察了量表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高职教师职业量表包括职业角色认同、职业价值认同、职业行为、职业意志4个因素,由20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都能有效地反映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研究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Beijaard D,PaulienC.Meijer P.C.,Verloop N.Reconsidering researeh on teaehersprofessional identit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eation,2004.

[2]刘朝阳.“认同”及其分层:对“认同”现象的再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9(4).

[3]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迷失[M].台湾:东华书局,1993.

[4]Brickson,S.D.The impact of identity orientation 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in demographically diverse sett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1).

[5]沈之菲.近十年西方教师认同问题研究及启示[J].教师教育,2005(11).[6]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7]吴明清.国中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意识与专业表现的关系[D].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8.

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篇12

特岗教师、支教教师比例高, 骨干教师比例低。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严重匮乏, 而老教师, 观念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实践能力不是很强。骨干教师比例已经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年龄和性别比例不对称。在教师年龄结构上, 出现断层现象, 不利于学校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个别学校女教师所占比例大, 呈逐年上升趋势, 经常出现产假、孕期挤到一起, 出现教师“短暂性匮乏”, 影响了教学工作开展。

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 “骨干型”教师少, 教师科研能力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个别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孩子特征的教学方法, 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 杜绝不文明的行为。近三年来招聘的新教师, 有的本身专业是非师范类的, 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不是了解, 特别是教育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 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层面上。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教师学历与能力不协调。学历与能力存在着差距, 呈现一种“高学历, 低能力”的状况。以及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依然存在, 新教材需要教师来驾驭, 需要对教师进行实施新课程方面的培训, 转变教育理念, 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角色的转变, 懂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认识实施新课程过程应注意问题等。

教师队伍流动性大, 教师队伍的紧缺导致了我校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特点, 优秀教师进入城区学校或其他学校, 使得教学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进行的难度加大, 给学生的适应性也带来了困难, 影响了教学工作。

职业归属感不强,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职业压力敢很大, 对自己职业没有成就感, 依然报有“跳槽”, 参加其他类的考试, 或者转行。这种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提升, 出现了“职业疲倦”和“职业懈怠”现象。

对于上述问题的出现,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以更好的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改善和提升教学环境和教学成绩。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培训, 注重增强教师素质, 培养教学骨干人才。将集中式培训、教研式培训、网上培训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 体现出针对性和时效性。当前我校教师发展需要不是学历而是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培训主要任务加强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能力问题, 同时还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具备教学艺术问题。围绕这两个方面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培养一批教学骨干人才, 形成具有规模和带头作用的骨干队伍。在骨干教师培养上注重培训, 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素要, 提升教师队伍结构。

二是继续进行教研连片活动和“教师优质课”活动开展, 通过教师自评、互评、观摩、交流发现教学工作中不足, 学人之长, 补己之短,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 形成富有学习风气的教学环境, 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三是切实做到德高为范, 关爱学生, 沟通家长。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引导, 不能以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造成社会对学校的不良影响, 避免优生回答多, 差生不让说的现象。面对我校留守儿童多的现状, 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 在共同交流中知行合一, 言行一致, 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及时了解和解决家长和学生反映的问题, 使学校和家庭共同来促进孩子的教育成长。

四是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注重教学人才梯队建设,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面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成就感差的现象,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 对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和成绩显著的老师进行适当奖励, 以及在评优选先活动给予优厚的政策, 创设一种争先创优的工作环境, 是人才各尽其能。在职称评定中, 注重对一线教学老师和青年教师的选拔, 使职称结构逐步合理。

综上, 通过对我校教师队伍培训、连片教研和优质课竞赛、与家长和学生沟通与激励机制的建设, 达到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步的目的。

摘要:作为移民地区, 教育发展关乎着整个地区发着, 而教师队伍建设对移民地区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乎移民地区教育的成功得失。笔者就宁夏移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上一篇:剪切粘接强度下一篇: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