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

2024-10-02

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共12篇)

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 篇1

新时代的教师, 不仅秉承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更多的应是为人师表、以身示范, 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万千学子。所谓“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 只有真正达到其身正, 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才是师德的践行。教师应认识到身教远比言教重要, 知识的传授不及其人格魅力的影响, 才能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如果身为教师能够一言一行做到典范, 把提倡的事做到以身示范, 必然不用处处强调, 就会成为学生的楷模, 受到学生的尊重。

一、加强师德修养,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在基石”;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足以说明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地位,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赋予了重要的使命。

作为人民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自身思想认识, 注重思想修正, 树立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道德行为上, 时刻注意言行, 以身作则, 率先重范。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技能, 有效的传授专业知识, 作好现代教育工作, 达到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二、加强师德修养,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题不断转变,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职业也变的多元化,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冲击着教师师德的修养、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导致一些教师道德失控, 拜金物欲至上的思想驱使下, 行为偏离, 有背师道尊严, 失去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品质。而学生良好行为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教师的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来熏陶的。因此, 教师不能单纯的认为上完课, 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授出来, 就是教师的全部的职责, 个人的行为和道德与职业无关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选择教师这一职业, 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 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传承人类科学文明, 把塑造具有优秀人格的社会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教师的道德修养的丧失, 对于自律学生的影响:一方面会对这类教师产生烦感, 逃课或故意作对;另一方面对教师和学校失去信心, 无心学业, 感觉前途迷茫, 失去努力方向。对于盲从学生的影响, 则会无底线的效仿, 甚至出现很多过激行为, 失去约束力, 在学校或同学之间带来恶劣的负面影响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师德修养, 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 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重任的前提和基础,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 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在学生心灵成长, 性格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在经济社会金钱至上的思想冲击下, 部分教师放松了对自己道德的把控, 追名逐利, 利用教师职权, 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礼品、宴请。个人生活道德败坏,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等, 将这些社会不正之风, 带进校园形成教育腐败。从而在工作中造成不良影响, 在处理学生事务中出现不公平现象, 不能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面对评优评先, 干部的选择, 就会以教师个人利益作为选择的首要条件, 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 社会不正之风在校园内滋生, 教师本身失去在学生中应有的尊严和信任。

四、加强师德修养, 具有宽容仁爱之心

中华文化的传承中,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 主要涵义有两个方面即:“忠”、“恕”, 在不同背景下得到继承和发扬。在现代教育工作中, 仍然应遵循仁爱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 要“忠”于自己的职业, 具备相应的职业品质, 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 怀着仁爱之心, 一视同仁, 不以自己的感情好恶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出现偏袒、庇护、鄙视和冷淡部分学生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 批评与表扬恰到好处, 作到有理有据。容忍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人性弱点, 给学生以宽容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由呼吸、自主探索、追求真理, 允许学生有创新思想和个性发展, 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宽容和尊重他人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宽容, 从而能够珍视、认同并培养学生的宽恕与容忍精神。通过教师的宽容仁爱唤起学生的宽容意识, 从而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教师的师德修养, 是从事教育事业必须的品质与职业素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工作中, 可以从思想、行为上影响万千学子, 具备高尚品质的教师是学生人生中的指路明灯, 会激励和影响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积极奋进, 挖掘无限潜能;在生活中充满阳光, 活力四射。因此, 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 不仅教育工作的需要, 也是个人的提高, 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要:“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是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更应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和仁爱教育思想, 从思想和行为上作到严于律己, 以身示范, 影响万千学子, 塑造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师德,道德品质,仁爱

参考文献

[1]常琳.党的十八大教育政策内涵解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 .

[2]张书雯.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4) .

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 篇2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师德修养,他本人为培育英才呕心沥血,百折不回,表现出崇高的师德;他精辟的师德理论,是新世纪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他在强调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又中肯地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位在师之自重”。这“自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他指出“我们深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本学期师德修养的学习,使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一、我们必须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他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拒绝高度,放弃高薪,为普及大众教育过着简朴,甚至困苦的生活,真正做到了“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今天,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不仅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和国家规定的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家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首位要求。

二、我们应关爱自己的所有学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满天下”是他奉行的格言,他以博大的爱倾注在学生的教育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全面关心,做到既遵重、信任、爱护学生,又坚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遇学生态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道德素质高底。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心中考虑的只是“爱生”,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遵严放在第一位。眼中没有“好生”“差生”,课堂提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都一视同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学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愿意听取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师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的意见。在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冲撞、伤害自己,能理智的对待,冷静地分析,正确地解决。

三、我们需诚待家长和同事。

家长与教师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与教师有着平等的关系。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应懂得家长如果能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会更出色。把家长视为自己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听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经常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包括学科的学习成绩、技术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态度、品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定期向家长传达。此外,还通过许多其它方式与家长沟通并争取他们的合作。

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还能心诚地对待领导和同事,力图避免侵犯同事的尊严、影响合作的种种行为。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与同事和睦相处,相互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师德高尚的教师能组成一个紧密的教师团体,才能产生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创造良好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四、多研。我们还应勤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面对“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方能胜任教师工作。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奉献全部精力来精通自己所授的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教学技术并且做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和推广者,做教师教学的行家里手。

加强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 师德 修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师德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的人品、过硬的素质、磊落的言行、坚定的信念、一贯的践行、执着的引领等品行。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决定了学校统一的、明确的价值观,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高度,决定了学校育人职能的成败。本文主要对教师师德修养的策略进行以下分析。

一、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现状

(一)过于注重教学,忽略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职,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在课堂上极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甚至有个别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在课堂上标新立异,信口开河,宣讲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观点;有些教师,经常用一种不科学、不规范的方法去接触、了解学生,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任课教师不尊重理解学生,这主要集中表现在有一部分教师不能够公正地对待学生,拘私情,讲私利,甚至有个别教师以学生赠礼的价值多少来评判一个学生的成绩和表现。

(三)受环境的影响,趋于功利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历来是我们对教师精神的描述,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尽管在主观态度上,绝大多数的教师对此观点仍持认同态度,但表现在具体事例上,则掺杂了一些功利主义色彩。

二、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愛国主义。中华民族历来有爱国主义的传统,它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鼓舞中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在师德修养中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使人们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的历史选择,建国以来虽然社会主义建设一度遭受曲折,但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强之路。

(二)为人民服务。今天的时代已不同于封建时代,师德的核心已不再是体现个人价值的修、齐、治、平,而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核心,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师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中国古代有“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要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精神,要“学会关心”,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弱者,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爱学生、爱老师、热爱公益、助人为乐。

(三)科学道德。科学道德的建设就成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德修养的永恒主题,它是教师时时处处都会遇到的、并渗透在工作与生活的许多方面。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有如攀登峻凌的山峰,既祟高又艰难,科学的大门有时又会像地狱的大门,还会有牺牲,经受血与火的洗礼。小学教师是培养创造未来科学无畏战士的,所以要使学生不仅掌握广博扎实的各类知识,掌握开启新的科学大门的方法论与科学思维论,同时还要使学生受到人格精神和信念意志方面的培养。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对科学事实、实验结果的诚实和对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实验现象细节的严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这些品格是学生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科学遗产时,在向老师学习,与老师切磋研讨学问、共同从事理想思考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

三、加强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策略

(一)设置专题性的课程。系统地、有计划地开设专题课,应该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形式。由于继续教育的课程不同于学历达标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应该是针对性很强的专题课。所以培训学校要针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的目标、内容,结合继续教育的不同层次、系统地开设德育课,列人培养方案。这样做,不仅为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了保证,而且也扩大了广大教师适应现代政治生活的知识和本领,增长了教书育人,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才干。

(二)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要积极发挥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群体作用,要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的目标,交给每一位继续教育任课教师,要求他们结合各科教学,从不同角度来共同完成。这样做,对学员来说,是形成齐抓共管的群体教育力量;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也是教书育人业绩的考核评估。

(三)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鉴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大都是在职小学教师,大都是业余学习,他们在培训学校的时间不长,而且组织生活、政治学习都在原校,所以提高广大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的目标,必须由培训学校与学员所在学校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单靠培训学校一方无法完成的。培训学校要主动将目标、内容、成绩考核办法等,介绍给教师原单位,请原单位积极配合,分工合作,齐抓共管。这样做,既落实了对学员的目标管理,又促进了原单位对教师的管理工作。

(四)加强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员来讲,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是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为此,培训学校要保证安排一定时间组织继续教育学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依靠社会力量对学员进行生动活泼的实例教育。

通过对小学教师师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及采取有效的策略,一定能够强化教师的师资力量,使教师的师德修养逐渐提高,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同善.小学教师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之我见[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浅谈教师的师德修养 篇4

在汉代, 思想家杨雄在他的著作《法言·学行》中有这样的概述:“师者, 人之模范也。”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 我们同样提倡“为人师表”。由此可见, 师德, 不因社会时代的不同而失去其共通性, 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行为规范。人民教师作为社会存在的一分子, 其所从事的特殊职业与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着教师的行为规范, 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 必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道德关系是社会属性的体现之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有良好而积极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 需要人本身具有良好的约束力、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从小、从作为学生开始即被培养的。那么, 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从哪里来呢?可以说接受教师的培养是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 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可以说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 甚至可能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的眼前荣誉,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立足于学生的成长, 发掘他们的个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而不是施行差别教育。

韩愈在《师说》开篇即精辟地阐述了教师的职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把“传道”置于“授业”之前, 意在突出“传道”是教师施教的首要任务。西方思想家卢梭更是直白地对教育者阐述了“你要记住,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这样的至理名言。所以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 他们对老师的言行举止会下意识地进行模仿, 如果老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就会使学生感到失望, 甚至陷入道德迷惘。相反, 如果我们老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 则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 我认为, 人民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师德修养, 具体来看, 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为人师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道德素养的体现。首先, 教师要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 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榜样。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应当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只要能看到优秀的品质从老师身上体现出来, 才会信服、效仿, 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另外, 教师的良好道德素养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关爱学生, 是教师的职责、是职业操守。一个没有事业心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的日常工作并不只是每天教授课程、批改作业, 我们应该从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寄予我们的期望和使命出发, 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校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要尊重学生, 对他们既严格要求又不能以生硬的教育方式约束他们, 要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上迈上更高的新台阶,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也要不断跃上新的高度。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必然要求我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学到更新、更深的知识;才能具备合理的现代化知识结构;才能教书育人。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掌握教授技巧和方法, 在传授学业的过程中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 进而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良好的效果。要相信, 真正能够给学生以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

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当今, 教师的教学任务竞争激烈, 工作压力非常大, 这不仅要求我们人民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广泛的爱好, 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情去正确处理工作中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才能在与学生的沟通中, 给予他们健康的心理;才能避免不理智的行为所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所以, 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进而有一个良好的外在情绪表象去感染学生, 这样也使我们自身的潜力不断地发掘。

总之, 我认为, 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岗位, 热爱教育事业, 更应该热爱学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传道授业, 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师德需要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篇5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

首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曾想“平平淡淡的生,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正因如此,我羡慕那诗意的生存,羡慕那丰富多彩的人生,不甘于过平淡、庸常的生活。今天看了师德启思录之后,使我眼前豁然一亮,我看到了自己职业的伟大与崇高,是杨瑞清给了我这样强烈的感受。杨老师是南京市江湖县行之小学校长,1981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年仅18岁他就选择了到最艰苦、最偏僻的山村去,在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的感召下,为了实践陶行知思想,带了一个行知实验班,他用粉笔与黑板在三尺讲坛间诠释着生命的执着与涵义,83年调到江湖县当团委书记,可他心系农村,心系农村的教育,又重新回到五里河小学继续实现自己的教育梦。85年把五里河小学更名为行之小学,把小学教育向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延伸,形成乡村大教育的办学格局,由原来的草房两三间变成了现在的楼房一幢幢,从中,他品尝到了发展的快乐,变化的快乐。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真正体味到了粉笔生涯的艰辛,品尝了心灵劳作的甘美,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他的成功来源于爱,来源于对山区人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这是一种大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把满腔真挚的爱,慷慨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衷爱的事业,此时我的耳畔响起了“山河不会忘记你,大地不会忘记你,因为你在这里,洒下一片深情„”。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良好的师德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其次,规范文明行为——文明从尊重开始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如今的小学生学习条件好了,都有了良好的学习机会。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学生的“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就造成了他们心理的某些障碍,特别是其中的后进生,存在着较严重的消极心理,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势必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乃至工作。然而今天,我们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在师德学习的过程中,我从《师德启思录》影片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某老师得知一名学生数学成绩考了43分,非常生气,于是课堂上宣读成绩时,三次重复了该生的成绩:“某某同学,43分„„”这位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当场大声指责老师,而后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看到这里,作为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一阵愧疚,故事折射出的不正是一种有违师德的表现吗?反思自己,何为师德?自己做到了哪些?自己尊重学生了吗?是呀!这位学生的行为超乎寻常,更让老师难以想象,对于老师,也许这种重复读那不及格成绩是提醒,是对学生成绩的重视,是对学生的爱,然而对于这位学生来讲,这种提醒变成了一种嘲讽,这样,无形之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师生之间“冷冻”起来,何谈信任,何谈自信,又何谈进步呢?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人。学生渴望老师对他们的爱,渴望尊重他们,何况我们的后进生呢?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甚至社会对他们的压力,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得到老师的尊重,找回自信。我想,每位老师都是爱学生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今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然而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爱应当从尊重开始。

再次,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爱学生就必须做真诚的倾听者,不做真诚的倾听者,就算不上爱学生。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知名节目主持人林克菜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菜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的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下去。”当场上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菜特仍注视着孩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孩子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看到这里,我想倘若没有林克菜特的那一份亲切,那一份平和,那一份耐心的倾听,在“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 小朋友还有勇气说出人世间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话语吗?所以,老师要倾听,学生才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盼,倾听就是爱。过去有这样一件事情使我记忆犹新,三年级一班的何涛同学上体育课没带跳绳,我当时很是生气,心想,如果是金思维,单波没带也就算了,因为他们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而何涛在我看来是一名很要强的好孩子,怎么也没带。不等他解释,我就批评他说:“我通知带跳绳你不带,就如同上语文课不带语文书一样。体育课没带锻炼工具,如何上跳绳课,你站在一边看着,不能锻炼了。”何涛想对我说什么,支吾了一声又没说什么。同学们开始锻炼活动。下课了,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为什么没带跳绳?他说:“因为我昨天病了没来上课,体育队长通知带跳绳我不知道。”这时,内疚,愧悔„„这些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那一刻的心情,我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那样武断,当时我很后悔,我真诚地向他表示我的歉意,希望他能原谅我的错误,这时,笑容从新回到了何涛的脸上。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对我永远是一个提醒。从踏入师范院校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将与孩子结下千丝万缕的情缘。理解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用恢弘的爱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是教育的起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一定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类似的事情,我为自己立了这样一句格言:“用爱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声音。”

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研究 篇6

关键词:体育师德修改问题及原因策略

1.师德修养内涵及其必要性

1.1师德修养基本内涵

师德修养就是指教师为了提升自身修养,依据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不断的进行一些提升自我、锻炼自我以及塑造自我的活动。它的涵盖面非常广泛,既包含了公正公平、以身作则、热爱学生、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教师自在品质修养,同时还包括了教师外部行为方面的涵养,例如,日常的着装打扮、待人处事的态度等。师德修养将教师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1.2加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为推进体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拥有一支综合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的教学应用型高职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师德对于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促进教师形成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甚至对于促进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要想不断提高高校教职工的整体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就必须加大力度在高校进行师德建设。

二是,师德修养建设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中坚力量。要想在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不断促进教师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的吸收一些新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优良的校风和良好的师德是探究新型体育教学方法,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元素。另外,它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师德修养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陈旧观念。教师只有拥有了高尚的师德,才能满怀激情的进行学习,不断地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探究和学习,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健全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高尚的师德有助于教师充满激情的献身于教育事业,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反之,一个没有责任心、心态浮躁的教师就不可能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因此,进行高校教育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拥有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

2.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教学理念落后

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年纪偏大的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体操、田径、三大球的混合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他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愿接受当今社会的一些新型教学方式。这类体育课堂教学中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惰性太强没有创新精神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往往会承受来自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压力,很容易造成其身心俱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懒惰的习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从一无所知到熟练地掌握技能再到最后的参加比赛需要经历一个枯燥痛苦的过程,每掌握一种技能都需要千百次的重复训练,这个过程非常枯燥乏味,很容易使体育教师失去耐心,产生心理上的疲惫,体育教师们的激情和创新精神进而也会因此而逐渐消失的无影无踪。

2.3目的性太强重名利

同其他教师一样,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晋升职称、评选优秀也需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参赛获得优秀成绩来实现,这导致很多教师由于过多的重视日常训练,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由于受职业特点的影响,很多体育教师的性格大多都比较豪爽,做什么事都不拘小节。其中有一小部分教师尽管教学水平很高,却不遵守社会公德,行为放荡不羁,甚至赌博酗酒,对体育系的学生乃至整个学校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新形势下建设体育教师师德的策略研究

3.1加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建设宣传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重要在執行。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宣传,在校园中营造“讲师德、重学风”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学校尤其是体育部门的领导应该从自身做起,领导全体教师一起学师德、讲师德。领导学师德、讲师德的良好风气会对基层教师起到很好榜样作用,只有高校上层领导做好学师德、讲师德的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这项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展开。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对部分优秀的师德标兵进行嘉奖和表彰,使其成为全校教师学习的榜样,在全校营造一种良好的师风师德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在高校建立系统合理的师德建设体系,制定一些科学合理、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条款,帮助教师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更加公平的对其教学成果以及日常行为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运用舆论的导向作用,为大学校园的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和表彰工作。学校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以及教师个人等都应该树立起服务师生的育人理念,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3.2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机制

第一,构建完善系统的师德建设激励机制。对于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程度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将此作为其评优评先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第二,建立健全师德建设考核机制。高校可以制定一些可操作性较强师德考核条款,建立教师自评、互评以及学生评价机制,把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奖罚、进修、评职称等重要的凭证。增加师德考核在教师业务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在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活动中采取师德不过关一票否决制。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奖励先进,督促落后,增强教师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的自觉性。

第三,构建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意见箱等途径从多个方面听取师生对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体育教学管理实际上就是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规范。体育教学和教师师德的规范程度以及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程度与学校管理所取得的成效是成正比的。规范体育教学行为,共建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为体育教师参与评优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征宙,刘芝莲.内省与慎独是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1:60-62.

[2]饶细丽,林爱菊.论师德修养强化对教师职业幸福培育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2,18:74-75.

[3]徐海红.论新时期高校师德修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02:78-80.

加强师德修养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7

一、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责任心是任何职业最重要的前提, 离开责任心, 任何工作将无从谈起。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更具有它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从长远看来, 与祖国的富强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因此,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首先要热爱人民, 热爱教育事业, 有崇高的责任感。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奉献, 勇于奉献、乐于奉献是我国广大教师的光荣传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还应该做到工作第一、不计名利、忠于职守, 从而体会这一平凡而普通工作的崇高和伟大, 以“为师从教”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一位荣誉桂冠众多而生活上很艰难的农村中学教师说得好:“钱固然重要, 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更重要;改变个人的贫困固然很迫切, 但通过培养人才使国家繁荣富强更迫切。”这种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勇气,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习和弘扬的。

二、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没有对学生的热爱, 就没有对学生的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才能取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 产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对事业热爱, 那么他是一个好老师, ……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 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要热爱学生, 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 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高度负责, 一视同仁。不能偏好或厌弃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有困难或品德有缺陷的学生更应当热爱、关心、精心培养, 不应该有任何的歧视。

(2)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就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是平等、团结、和谐、互助、合作、民主的关系。和学生的相互尊重、信任, 是不断改善师生关系的基础。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首先是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分清鼓励、批评和侮辱人格尊严的界限, 要让学生从感受被人尊重、进而学会尊重别人, 这也是一个人格培养和熏陶的过程。在教学中, 尽量运用激励语言来鼓励学生, 如“你最好……, 你是最棒的、我希望……, 为什么你不……, 你可以……”等等。这样, 学生感觉自己不是被命令的对象, 充分得到教师的尊重, 从而自觉地朝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3)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 既有顺序性, 又有阶段性, 还有个别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 丝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以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 利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向上的心理, 鼓励他们不断前进。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青少年学生一般都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 师生关系就是塑造者和被塑造者的关系,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往往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因此, 教师在学生面前, 要既重“言教”, 更重“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绝对不做。比如:在培养学生纪律方面, 教师首先做到提前五分钟进课堂, 准时安排课间休息, 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轻易调课。在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上, 教师要首先做到认真备课, 讲课有条有理, 板书工整, 批改作业认真仔细, 给学生答疑耐心细致, 做到循循善诱。在品格和情操方面, 教师应该无私无畏, 诚实正直,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光明磊落, 富有正义感。在文明习惯方面, 教师应该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热情、举止端庄、从容稳重, 并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师要勤奋学习、精于业务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好学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 教师不仅要有熟悉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有做好教师工作的良好愿望,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业务水平, 才能实现教育目的。教师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辩证唯物地观察和分析教育实际情况, 遵循教学规律, 科学施教。要认认真真对待教学, 一丝不苟, 求真求善。在教学过程中, 要严格要求自己, 谦虚谨慎, 团结互助, 对每个解答力求准确无误, 对每一个定义力求逻辑严谨, 对每个标点符号力求使用恰当。这样, 也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给学生树立了严谨求实的榜样。正所谓“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另外, 教师还要好学不倦, 勤奋刻苦, 时刻不忘吸收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故步自封。在学校, 每个学生都喜欢知识渊博、语言风趣、平易近人、勤思明辨的老师, 而不会去喜欢一个对工作漠然处之、古板僵化、不求甚解的教师。

总之, 加强师德修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提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再认识, 规范自己的行为。要随着时代的前进, 不断地更新自我,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真正做到寓德于教, 为人师表。

摘要:教师的师德修养, 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就应有高度的责任感, 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勇气;要热爱学生, 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 要有足够的耐心;更要以身作则, 精于业务, 真正做到寓德于教, 为人师表。

关键词:教师,职责,师德,学生

参考文献

[1]吴金昌, 赵文辉.教师职业导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加强师德修养,重塑教师形象 篇8

1.敬业奉献意识淡化, 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差。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 放松了教书育人, 忽视了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引导。有些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 不认真备课, 不遵守教学纪律, 随意变更教学时间。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修养, 不注重为人师表的形象塑造和身正学高的表率作用, 把教师工作作为一种谋生职业, 对教学敷衍了事。

2.缺乏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术腐败严重。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部分教师治学不严谨, 急功近利, 心态浮躁, 不求甚解, 教学不认真, 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 甚至在个别教师中还出现了剽窃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

3.不能妥善处理“利”和“益”关系。一些教师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 少数教师本末倒置, 从事“第二职业”或单纯为挣钱, 进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兼职工作。有的教师利用学校资源、资金, 谋取个人的利益, 或是利用学校师资经费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后便“黄鹤一去不复返”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 加强师德教育, 建设一支思想品德精良、文化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加强师德修养树立教师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是无声的教科书。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法律、道德、知识、能力、语言以及风度、仪表等方面的修养。我认为要树立教师形象, 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为人师表

我们说教师肩负着民族与国家的重任, 受到社会尊重, 对于教师本身, 应该怎样办呢?首要的是必须认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孔子说过, 为政与施教一样,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其身, 如正人何?”大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正人必先正已, “为教师而学必须设身处地, 努力使人明白, 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可见, 教师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凡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先坚决不做。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教育的威力和作用;才能如丝丝春雨, 滋润幼苗, 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

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舍生忘死保护学生的教师形象, 一次次映入我们脑海。张米亚、连蓉、古雪岷、邓霞、谭国强、张春东、李懋、刘忠能……在地震的生死考验面前, 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垮塌的钢筋水泥块体, 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铸成了呵护孩子们生命的翅膀。义无反顾地, 书写了无私大爱, 弘扬了崇高师德。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他们是全中国教师的自豪,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的全部含义。

2.道德自觉

教师作为公民, 首先必须遵守社会的共同道德规范。就教师的道德责任而言, 主要表现在:

(1) 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教育爱, 它表现为对学生的亲近感、理解感和期望感。教师给予学生的爱, 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取得一种肯定体验, 而且会使他们获得自我肯定的自信心, 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前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 通过这座桥, 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脉搏,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 诲人不倦。自古以来,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一直被视为教师的美德。其内涵包括:第一, 教师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耐心和毅力。这种热情、耐心和毅力是出于职业角色的自觉认识和强烈责任感, 是基于热爱学生的感情和经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而表现出来的教育态度和职业精神。第二, 要主动关心, 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实际上, 诲人不倦既是一种教育态度, 又是一种教育方法, 要使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必须从关心了解学生入手。没有关心, 就不能达到真正的了解, 没有对学生真实的了解, 诲人不倦则失去真实的意义而成为教育的一厢情愿。第三,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来安排教学, 使学生各得其所。

(3) 教书育人。教书是教师的天职, 但光教书不育人还不行。应把教书与育人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 同样的鼓舞和期望。

首先, 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 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 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教学实践中,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对有特长的学生, 要帮助他们选好目标, 在学好技术基础课的同时学有专长,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其次,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思想品德, 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着眼未来, 面向现代化,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把教会学生做人, 学会求知、学会技能、学会生存有机地统一起来, 把理论和实际、学习和操作结合起来, 把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三,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该清楚, 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主体是自身, 是教师不能替代的。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主要是他们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教师的责任是通过理智情感的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培养学生自身成功的能力, 帮助每个学生把良好的愿望化为实际的行为。

3.坚持终身学习

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 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 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 还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 教师不能墨守陈规, 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 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 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 因此, 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 潜心学习理论, 运用理论, 钻研业务, 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 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 终生奋斗。

浅谈如何加强教师自身师德修养 篇9

一、爱岗敬业, 构建和谐教育

爱岗敬业, 对学生负责, 爱护学生, 无私奉献, 教师从选择从教的那天起, 就意味着这一生必定是奉献多于索取, 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老师要上好每节课,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充满艺术性和创造性;带好每个班, 常给学生微笑和赞语, 多一些鼓励, 让班级充满阳光;教好每个学生, 对学生发生的行为偏差给予耐心的指导, 关心了解学生, 与学生交朋友, 以心换心;尊重学生, 平等相处,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做事先学会做人, 做到宽容、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家长的爱戴。教师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等等, 每天如此, 看似简单的工作程序不断地循环, 可以说是非常的平凡, 平凡中能见伟大。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肩负了社会进步的使命, 却又永远是幕后的英雄。

二、热爱教育, 无私奉献

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 恪守师德, 乐教勤业, 抗拒不良诱惑, 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 以育人为乐, 以奉献为乐, 才能增强定力, 捍卫尊严, 守卫操守, 体验幸福。当教师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学校的发展、祖国的发展中的时候, 教师就不仅仅在奉献, 他也在汲取新鲜的营养, 获得精神的升华。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了中华崛起, 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苦地为教育献身,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教师用自己坚强的道德意志去培养学生顽强坚毅的性格。陈至立在师德报告会上说过:教师被人们誉为手执金钥匙的人, 知识与道德的完美结合使教师在开启学生智慧, 陶冶学生情操, 净化学生心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泽民也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可见, 教师的自身形象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因素。好的榜样给学生正确的导向, 不良的榜样则会给学生以误导。我们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才能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影响。

人民教师不但要在内心深处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操, 还要勇于在实际工作中发扬甘为人梯甘当陪衬的奉献精神。必须有蜡烛一样的无私奉献精神, 有独善其身的师德标准, 方能不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光荣称号。

三、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社会进入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培养出合格人才, 我们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敢于冲破影响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旧观念的束缚,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软件”建设, 是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 也是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保证。在教学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改变过去陈旧的学生观, 树立现代学生观, 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一是要承认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这是教师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要承认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并等待开发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 并努力去探索发现。三是要承认学生是具有主体地位的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四是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步伐, 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及应用。对所教专业, 要常教常学, 加强同行间的信息交流, 了解掌握本学科的最新信息和科研成果, 以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站在时代的前列, 面对新形势, 探究新课题, 寻找新规律, 选择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 创造新成果。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还要坚持学习, 通过在职进修等方式, 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要高度重视科技知识的发展, 不断学习新的科技文化知识, 使自己尽快具备多元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创新型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学生, 创新型的人才。

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 篇10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最重要的主体,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师由于其职业、身份、学识在学生的心目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行为言语往往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育人功能,就对其提出更加宽泛的专业精神和较高的师德要求。虽然师德传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高职高专学校教师师德的专业精神概括起来有:

1. 服务精神。

教师是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的,他们的服务对象为学生。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高专的教师以向学生提供服务来获得发展和生存的条件,教师以造福学生,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有益的精神食粮,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门人才为职责。因此,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道德中很重视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属于公共服务,是一种向全社会提供的服务。教师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由国家支付劳动报酬,不容许利用与学生的交往和服务关系来获得私利,收取不正当利益。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所有的服务对象公平对待,他们不能出于个人的喜好区别对待任何学生。

2. 奉献精神。

蓝领工人有权利拒绝在工作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加班,但是高职高专的教师却不能这么做,因为他们像医生一样,是专业人员,在必要的时候应该牺牲自己的时间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所以,各种专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奉献精神。

3. 敬业精神。

高等教育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团体和个人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以及对应的经济待遇。教育专业的实践属于一种高度理性化的活动,对教育的自身发展具有内部价值。对于高等教育人员来说,他们的教育工作不仅是生活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尊重从事专业的尊严与价值,作为师德规范的“敬业精神”,是教师实践所固有的专业特性。

“敬业精神”意味着高职高专学校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使鼓励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争取条件吸引值得信赖者从事专业工作,帮助阻止不合格者从事专业工作。“敬业精神”要求教育工作者忠诚自己的专业,尊重自己的同事和服务对象。“不得出具不符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不得帮助明知在品格、专业或其他有关品质上不合格者混入本专业”;“不得在某一专业职位候选人的资格的陈述上弄虚作假”;“不得在未经准许的工作实践中帮助非专业工作者”;“除非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露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同事的信息”;“不得故意作有关同事的虚假的或恶意的陈述”;等等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75) 。

4. 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

在高等教育专业方面,由于教师服务面很广,而且绝大多数时采取团体教育的形式,具有较细的内部职能分工,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因此,教师不仅要和同事和平相处,更要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5. 以身作则。

高等教育工作有其特性。就像医生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律师通过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向委托人提供法律援助;高职高专教师也通过运用自己的素养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可以说专业服务属于技术性服务,所以教师的教育服务本质上是道德服务,自然而然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方面要求。

一般来说,专业道德只涉及专业角色和专业行为,并不包括专业人员的私人生活以及专业人员纯粹作为共鸣的社会生活。所以,专业道德规范中一般不涉及公德要求和私德要求,教师的专业道德规范也一样。但是,教师的专业道德与其他专业道德又有很大区别。如果一个医生在私人生活中道德败坏,一般是不会影响其对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只要他有高超的技术以及最起码的医德。但是,如果一个高职高专的教师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严重的道德问题,甚至败露给学生,那么他们就部分失去了教育服务学生所必需的道德力量,甚至完全失去教育服务学生所必需的道德力量。原因就在于教育服务是一种道德水平,而且在可能与专业服务发生直接联系的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为人师表”,所以教师至少应做到在公德和私德上无可厚非。

上面说明的是专业精神不仅是高职高专教师专业生活的写照,同时也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数不清的教师在他们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与同事团结协作,为学生奉献人类美好的精神财富,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学生的表率。社会舆论常把服务精神、敬业精神、以身作则、奉献精神作为教师个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其实不然,这些都是他们的专业美德,而不是他们的个人美德。所以高职高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是他们工作特点所致。

二、师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绝大多数专业道德规范都和它们的服务内容存在内在联系,而道德规范其实仅仅是指导专业服务的外部准则。然而只有教育专业服务是和师德规范存在高度一致的,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是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仅是鞭策、要求和指导教师的一种道德手段,更是教育和鼓励学生的道德手段。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高职高专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增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师德方面的修养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克服本身的缺点,教师对学生的“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上来。富有责任心的教师会积极把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工作的首要内容,细致深入地和学生谈心,这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师德在学校生活中的影响是多面的:一方面,师德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师德对教师的专业行为有约束、指导和激励的作用。师德可以通过影响教师的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来明白其中隐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取向,而这种模仿倾向是建立在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上的。如果对教师持积极情感,便有模仿的倾向;如果对教师持消极情感,就不会出现模仿倾向。虽然师德促使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向圣贤、英雄、伟人、先进和模范人物学习,而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身边的师长作为道德学习的标榜。师德本身是很有感染力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接触到很多富有爱心、关心他人的教师,他们通过个人的观察体验就可以学到很多道德准则。因为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无法替代的重要道德方法。榜样可能是最高的教育形式,因为榜样中可以获得最实际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具有美好师德的教师,为他的学生策划和营造的课堂教学与环境应是一种合作互助、友爱情深的治疗场所和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摇篮。教师和他为之教育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一种真诚平等、愉快合作,而没有对立抵触的情绪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不管职务、职称高低,都应放下架子,保持真实的人的本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有益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一个卑劣的教师如果想言传身教必然是痴心妄想;然而过于好的教师,身教效果也不一定好;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职高专教师的身教是一种自然地从心出发的身教,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自然的身教并不是说明他们天生是道德教育家,而是教育活动的特别性造成的。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的教师确实应该以身作则。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学生不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有抵触情绪。所以,学校的道德建设与否最终取决于每位教师的行为表现和人格,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学校的教育就绝不可能实现其道德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廷信, 崔大华.盛世儒学与中原文化[M].北京:大象出版社, 2010:34-35.

[2]卢婷婷, 赵琼.我的大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67-68.

[3]许湘岳, 吴强.自我管理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2-13.

[4][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123-124.

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 篇11

【关键词】素质;道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素质中,教师职业道德是基础和根本。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在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全面的小康生活,必须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这就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所以,如何提高农村教师师德修养就成为农村教育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一、认识农村教师肩负的重任,培养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应时刻想到,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和中国人的尊严密切相关,自己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老师,把民族的荣辱兴衰铭记心头,要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和精神动力。要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老师。

(一)要对自己有责任感

教师的工作相对清苦,特别是农村教师,各方面条件相对会更差一些,如果没有一点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容易在生活中沉沦。要避免这些,教师必须时刻有对教育的责任感。一个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对自己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是不可能对他人负责任的,更不可能对国家、对民族有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负责任,最重要的行动是珍惜自己的宝贵年华:不浪费生命,能有价值地利用每一天的时间;不随波逐流,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一份精神的清醒与尊严;同时,要对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认真做好教育中的每一件事,让每一天过的充实而有意义。在这种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中,不断体验教育的甘苦与收获,也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

(二)要对学生有责任感

一个教师对学生最大、最好的责任感,首先是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曾有人说,要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你的一桶水也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你要有一条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一名对学生有责任感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积极思考,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其次,一名对学生有责任感的教师不但应对学生的学习尽心尽责,更要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做人等等尽心尽责。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造成了教师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只管学生学习而不管其他,结果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成才不成人等现象,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因此,真正对学生有责任感的教师应着眼于做人的教育,不但要把学生培养成才,更要培养成人。

二、提高农村教师师德修养必须加强自身学习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以身立教。教师师德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第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要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和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第三,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二十一世纪既要求教师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爱岗敬业的道德、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会指导具体实际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和接受培训充实与更新知识,始终跟踪本学科领域世界前沿知识和技术,提高专业水平能力。

三、提高农村教师师德修养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自我改造形成的。严格地讲,通过书本上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到的只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只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的道德品质。只有将这些师德理论、原则和规范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后,它才能逐渐变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严格自我解剖,经常对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省,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自责和及时的自纠。对照检查、扪心自问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是否有违“格”行为或存在差距,自觉改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并向教师典范看齐,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农村教师要自觉坚持“慎独”,教师所从事的劳动基本上是个体性劳动,因此,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修养中更应当把“慎独”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修养途径。

师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练,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质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水平,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农村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新中国农村教育的蓝天。

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 篇12

教育人员应具有十五点良好的人格品质: (1) 优美的仪表及姿态; (2) 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关怀的表情; (3) 令人愉快的、安适的语言及声调、举止、行动; (4) 诚实及忠心; (5) 仁慈与同情; (6) 坚定的意志; (7) 忍耐与宽宏; (8) 服从与纪律; (9) 认真负责; (10) 守时守信; (11) 勤劳节俭;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勿于人) ; (13) 随时培养机智及想象力; (14) 培养自信心及勇气; (15) 精益求精。

伦理教师的内涵广结志同道合伙伴, 为专业发展打拼, 个人须具备四项吸引力: (1) 随和的个性; (2) 欣赏他人; (3) 善于鼓励人心的态度; (4) 正向的价值观。

一、我们要和学生一般见识

和学生一般见识, 指得就是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学生, 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

1.和学生人格平等, 相互尊重。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人格完整。人格完整是指个人的身心发展, 在尊重、保护、戒慎的原则下, 使学生得以适当的发挥他的自由决定权, 保障他的基本人权, 建立他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并免受身心及精神的伤害。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法》对此表示了特别的关注, 教师必须“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教师法》第八条, 第四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面对学生的违纪现象, 我们很多老师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 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在与其顶嘴的学生身上再加上一条罪名:不尊重教师。很多教师更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不惜用一切犀利的语言来戳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造成伤害的行为和机会很多, 略有疏忽, 就可能产生难以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不得不沉思:我们不主张面对学生的错误随时当好好先生, 为不伤害学生自尊心而得过且过, 而是要掌握教育的技巧, 这个过程就是教学们必须要做到的维护学生的尊严。

2.以平等互信的师生观念进入课堂。教育关系是一互信关系。

言而有信, 信守承诺, 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忠诚表现, 也是达到教育效果的主要条件。忠诚是双方尊重对方的自主权, 在互相信任及互相遵守承诺的条件下, 彼此恪守自己的责任。学生在教育关系中有权要求教师对他忠诚, 不要欺骗他, 而他有责任尽他应尽的责任, 诸如坦诚、合作、积极参与等。

3.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互动沟通。

互动是人格的沟通, 通过教师的人格的感召,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教育关系与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同。这正说明了教师的品德对教育效果的直接影响, 以及人格修养比专业知能更为重要。

因此, 我们要站在学生需要和能接受的层面与学生交流。切记高高在上, 摆弄学识, 如果学生不与你产生共鸣, 你再精彩的讲课也只能作为一厢情愿束之高阁。

二、不和学生一般见识

1.教师应有比学生更完美的、健康的人格特质走进课堂

教师是助人的角色, 他的责任是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他的助人 (教育) 功能。

教师应该具备那些人格特质?学者们的看法不一, 而他们所提示的专业人格特质, 对教师自我反省很有启发作用。根据学者们的意见, 教师应该是有生活目标的人 (Ivey, 1971) , 是自我实现的人 (Maslow, 1968) , 是充分发挥功能的人 (Rogers, 1958) , 有人味和心理健康的人 (Egan, 1975) , 光明磊落的人 (Jourad, 1971) 。

美国心理学家柯瑞指出有效教育者的十项特质, 并加以说明。笔者认为其中有三条给人的启示最大: (1) 探索并抱持个人的教育教学方式与风格, 即表现自己的人格立场; (2) 不怕犯错并勇于认错, 即从错误中学习, 而不为此过分自责; (3) 成长导向, 即放宽个人的视野, 检视自己的存在、价值, 及动机品质, 并依个人的价值和标准而生活, 不断的自我追寻及自我探讨。

这是从整体人格修养来说明教师应该是这样的人。不过, 许多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态度、经验和生活方式等, 都对教育效果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以上所列举的教师人格特质, 大同小异, 似乎把教师所有美德集于一身的完人。严格说来, 我们不必要求教师是自我实现的完人, 也不必把所有这些抽象的美德加诸在教师身上, 要他成为圣人, 因为教师不是完人, 也不是圣人。教师也有他的缺点和待决的问题, 而重要的是, 他要自我探讨、自我了解、自我改善的意愿和决心, 并深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 发展自己, 这样他才能以身作则。

2.站在学生的高度, 在课堂中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

高中生的在生理上基本成熟, 但还未完全成熟, 仍然是一个身心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根据研究发现, 当代中学生在心理上有八个两重性:①政治上具有探求性, 观点上带有偏激性;②思想上具有进取性, 认识上带有片面性;③目标上具有时代性, 需求上事宜享乐性;④思维上具有求异性, 心理上带有逆反性;⑤意识上具有自主性, 处事上带有自私性;⑥行为上具有独立性, 生活上带有依赖性;⑦性格上具有开放性, 意志上带有脆弱性;⑧交往上具有广泛性, 情感上带有冲动性。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这八大方面的矛盾, 没有一定的心容百事的心胸是很难办的, 如果教师本身都任性, 怎么去面对同样任性的自己的学生, 所以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我们应站在高处往下看, 看看他们的矛盾所在, 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方法。有一所学校的校训墙上写了这么一句话:没有道德败坏的学生, 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这句校训是在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 要关爱我们的学生, 以健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3.以完善的专业功底走进课堂, 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 好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好的教学反而制约和阻滞学生的发展。

摘要:专业工作必须有适当的专业能力, 才能合法地执行专业工作。教师应不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保持高水准的专业行为, 并依个人的专业资格,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加强专业技能, 对知识的高屋建瓴自然重要, 但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来看,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知识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 因此,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有效, 只靠专业知识和技术, 不能获得保障, 除非他也愿意自我成长, 也按所教的去生活, 并成为学生的典范。

关键词: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郭东岐.《新课程标准》老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2012, 5:229.

[2]何昭红.老师的课件《老师伦理》.

上一篇:高校社团联合会下一篇:农村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