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礼仪和修养

2024-09-19

现代教师礼仪和修养(精选7篇)

现代教师礼仪和修养 篇1

教师礼仪修养论文:浅谈教师的礼仪修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尊敬师长是中华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知书达理,传道授业,是社会各个阶层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历史发展到今天,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和加强,礼仪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礼仪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在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之前,必须特别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

礼仪是一种文化,礼仪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它构成了一个人的形象的重要侧面,是其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及素质的综合表现。课堂犹如演出的舞台,教师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教师的整体形象集语言、形体表演、手势造型于一体,必须以其非凡的吸引力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对学生知识吸收、情操陶冶和思想教育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高低,是决定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十分必要,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有关部门特别是师范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把教师礼仪修养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加强教师礼仪修养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的脚步已进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领土、资源、人数的竞争,而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对教育工作、对教师培养十分重视。早在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举行的西方八国集团高峰会议上,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八个国家的首脑讨论了21世纪的教育政策,发表了《科隆宪章——终身学习的目的与希望》的主题报告,报告强调指出:“教师在推进现代化和提高现代化水准方面,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采用、训练、配置及其素质能力实质性提升,是任何教育制度取得成功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教师礼仪修养的现状及其原因

当前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多数教师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仍然经常发生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表现,如穿奇装异服、染彩色头发,涂指甲油,浓装艳抹或珠光宝气;随意对学生说粗话、脏话,甚至侮辱学生人格;随意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等等。有的教师由于不良的言谈举止导致与学生、与同事关系紧张,也在学生家长中造成恶劣影响。据调查,在我国师范院校各专业开设教

师礼仪课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鲁东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的礼仪,包括校内礼仪和校外礼仪:教师的仪表、仪容、仪态礼仪(服饰、饰物、发型、化妆、举止等);教师课堂教学礼仪;参加学校活动的礼仪;与学生、同事、家长交往的礼仪;人际 交往礼仪;通讯礼仪等。

三、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

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头上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还要有必要的设施和 手段做保证,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具体来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有关部门和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教师礼仪课的教学应从塑造教师个人形象入手,联系教师切身利益,使每一个正在从事以及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真正懂得,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学校应该定期开设礼仪修养课,安排所有教职工参加,保证必要的教学课时。同时,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通过录象设备录下教师讲课的语言及举止等,自我纠正不足;在平时学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内容;通过请专家作报告或看录象等形式,经常地、反复地向在职

教师灌输有关教师礼仪方面的知识,使礼仪意识自觉贯彻到教师的日常行动中去。

3.2 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在文明礼仪方面,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应当为人师表。然而,实际情况是,有的教职员工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出口成“脏”,好着奇装异服,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教育效果。因此,学校教职员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要求应以适当的制度和纪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对 学生的在校形象和言行也应有必要的文明规范,以净化校园风气。

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当教师文明优雅的口语与体态语、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有机的融为一体时,就会构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整体旋律,弹拨出教书育人的最美乐章,这也是一名教师驾驭事业走向成熟的表现。

现代教师礼仪和修养 篇2

一、现代教师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1.现代教师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竞争中最关键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 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因此, 当今世界各国都对教育工作、教师培养十分重视。2010年7月,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创新培养模式, 增强实习实践环节, 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可见, 加强教师 (师范生) 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正是顺应了现代教师教育改革重视教师队伍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发展趋势。礼仪是构成教师形象很重要的内容, 是教师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舞台, 那么, 教师就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这个主角的整体形象必须是集容貌、服饰、语言、体态、手势、表情等造型于一体, 必须以其非凡的吸引力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才能对学生知识吸收、情操陶冶和思想教育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现代教师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并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因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他们第一次接触教师时, 会特别注意这位教师的仪表装束和言谈举止, 从而在心理上为教师定位, 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画上标签, 是可亲可敬还是反感讨厌?这就是第一印象。实践证明, 那些有着儒雅风度和规范礼仪、能以身作则又表里如一、既爱岗敬业又爱生如子的教师总是会得到学生的肯定。因此, 教师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水平高低, 是决定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每一个教师都应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 有关部门特别是师范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把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只有如此, 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现代教师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是维护教师整体形象的有效途径。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 多数教师已开始自觉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对加强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但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在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 仍经常发生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现象, 表现在:个人形象过于随意;随意对学生说粗话、脏话, 甚至侮辱学生人格;公共场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有随意体罚学生或性侵学生等行为, 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在学生家长中和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但一粒老鼠屎坏掉一锅粥的教训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为此, 现代教师都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 自觉地避免形象不佳、行为失范的现象, 有效地维护教师整体的良好形象。

4.现代教师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礼仪不仅体现个人文明修养程度, 而且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构成社会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可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为人师表、行为楷模对社会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 加强教师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源泉。

二、现代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 现代教师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仍存在很多缺失, 一些青年教师不修边幅、不知礼守礼、不遵守社会公德、不坚守职业道德、不恪守家庭美德的现象仍频频发生。从客观原因上说是受社会上信仰迷茫、信念模糊、道德滑坡、金钱至上、人情冷漠、言行失范等不良行为的影响;此外, 还有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礼仪修养教育的忽视。教育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礼仪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与其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事关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在教师教育中, 这一点我们是做得不够的。先不说随着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的增大, 越来越多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教师行业, 他们在校期间缺乏系统的教师素质和教师礼仪培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 在现行的存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 重专业知识、轻礼仪修养等弊端的师范教育体制下, 缺乏自觉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也就不可避免了。即使在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培训方面, 也存在着重教学技能技法轻教师礼仪修养的问题。从主观原因方面分析则是我们的部分教师在认识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轻视性。长期以来, 我们的一些教师和师范生一直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条。殊不知, 这是一个多么偏颇而又不切合实际的看法。笔者在与青年教师的交往中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教师这样抱怨:为什么我学历那么高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为什么我能力那么突出却得不到领导的重用?为什么我与单位同事总是格格不入?他们不知道这其实就是缺乏良好的礼仪修养所造成的, 这一点恰恰印证了教师的鼻祖———孔子说过的名言:“不学礼, 无以立。”他们不知道教养决定一个人的成功, 细节决定一件事的成败, 不懂得自己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厉害关系, 没有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 这一点也应引起我们重视。

三、现代教师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的操作性

礼仪“易学难工”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教科书中所写的内容, 教师们和学生们都能看得懂, 但实际应用起来却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位。加上教师的形象塑造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礼节的运用有一个从不习惯做到自然运用的过程, 不是一学即成、一蹴而就的。因此, 加强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体来讲, 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思想认识, 树立角色意识。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学校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加强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的意义, 不断提高教师对“外塑形象, 内强素质”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教师礼仪课的教学和培训应从塑造教师个人形象入手, 联系教师的切身利益, 使每一个正在从事及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真正懂得, 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 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及自我实现, 更是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同时让广大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仪态, 强化教师自觉塑造形象和知礼守礼的意识。

2.明确教学重点, 改进教学方法。在优秀教材匮乏、授课时数不足、专业教师紧缺的情况下, 要提高教师礼仪课的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 需要对教学重点予以明确。笔者从事教师礼仪课的教学和培训多年, 总结和概括出现代教师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的六大重点教学内容: (1) 提高素质美———具备崇高而全面的教师素质; (2) 保持仪态美———培养谦虚而恭敬的教师风度; (3) 注重仪表美———选择整洁而大方的教师装束; (4) 推崇行为美———塑造优雅而得体的教师举止; (5) 强调语言美———讲究文明而礼貌的教师语言; (6) 提倡交际美———掌握规范而适度的教师礼节。同时,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积极运用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实训室等教学场所,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丰富教师礼仪课的教学与培训。

3.强化全民意识, 营造良好环境。教师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不是单靠教师自身能完成的, 还要强化全民意识, 弘扬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因为研究表明, 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乐观情感。当全社会都来充分尊重和肯定教师职业, 并通过政策倾斜维护及保障教师的权益,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同时, 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人文环境时, 教师就会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满意度, 就会形成比较高的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就会把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信念, 成为教师践行礼仪行为的内在动力, 驱使教师更加自觉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更好地去完成教育育人的神圣使命。此外, 学校也要积极营造充满人文色彩、自然和谐、清洁优美、令人自律的良好礼仪环境。如在教室、楼梯、走廊等地方张贴文明礼貌用语、宣传标语等, 在一些重要入口处安放一面镜子, 让师生随时注意整理自己的仪表等。

总而言之, 人们对现代教师的形象要求既要优秀, 更要优雅。因此, 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现代教师的自觉行为。

摘要: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导师, 而且是传承文明的智者, 更是以身作则的楷模。教师的仪容仪表和举手投足都蕴含着教育的力量。一位教师违背礼仪规范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和危害要远远大于一个普通人违背相同的规范。因此, 现代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本文将结合笔者教授《现代教师礼仪》的体会, 谈谈现代教师加强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与操作性。

关键词:现代教师,形象塑造,礼仪修养

参考文献

[1]刘红斌.试论高师院校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J].学术月刊, 2013, (4) .

[2]李兴国.田亚丽.教师礼仪[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 .

[3]张秉福.关于加强教师礼仪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0) .

[4]邓坚阳.程雯.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增进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4) .

浅谈教师的礼仪修养 篇3

关键词:礼仪 教师 修养

礼仪是一种文化,礼仪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它构成了一个人的形象的重要侧面,是其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及素质的综合表现。课堂犹如演出的舞台,教师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教师的整体形象集语言、形体表演、手势造型于一体,必须以其非凡的吸引力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对学生知识吸收、情操陶冶和思想教育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加强教师礼仪修养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意义表现在:

(一)能够形成学生对教师良好的“第一印象”

很多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们第一次接触教师时,会特别注意教师的仪表装束,言谈举止,从而在心理上为教师定位,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划上距离,是可亲可信还是反感讨厌?这就是第一印象。当然,在以后的接触中,教师的德才学识会让学生逐步了解,但教师良好的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结合,会给学生留下美好深刻的第一印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大有益处。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喜欢某一老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堂课的影响。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就必须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一举一动,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

教师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形成不仅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密切相关,也同时受教师外在形象的影响。举止文雅、穿着朴素、仪态端庄、作风正派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起威信,甚至成为学生争相模仿和崇拜的偶像;反之,不注意个人仪表风度,衣衫不整、蓬头垢面、浓妆艳抹、行为不检等形象欠佳的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背后议论的对象,从而使教师威信的树立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印象。

(三)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形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自身形象能直接影响学生形象的塑造。教师在施教的同时,学生通过对教师形象的观察和模仿,形成对自己形象的定位。在年龄越小的学生意识中,教师越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这就是家长常说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话”的原因。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视野开阔了,与教师的关系也变得复杂了,但教师仍然是学生生活世界中的重要人物,教师形象仍然是许多学生模仿的榜样,从而继续对学生的形象设计起着不容忽视的引导规范作用。

(四)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意义

目前教师完成职业任务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言传身教。如果教师不仅口说而且能真正身体力行,必然能留给学生良好的师者形象,获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便于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務,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实效。

二、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有关部门和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

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这样,学习者会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学习礼仪变为一种经常的自觉的行为,内化成一种习惯,并渗透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自然流露,体现出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

(二)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学校教职员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要求应以适当的制度和纪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对学生的在校形象和言行也应有必要的文明规范,以净化校园风气。作为育人环境的学校应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如垃圾箱和痰盂等),以达到环境育人的要求和效果。礼仪环境建设要充满人文色彩和绿色理念,使校园自然环境清洁优美,人文环境令人自律,各种文明规范随处可见。

(三)培养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

现代教师礼仪和修养 篇4

在当今教育中,语文是形成文学发展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师担当的责任是从语言文学、人格素质、道德意识出发,需要在文学修养、文化品位与语文教学艺术上下功夫。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它的极高的综合性,使语文授道者所具备的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而丰厚的文学修养,却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精华所在,像光源的聚光点,是具有生命的。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文学修养呢?

一、语文教师对文学的创作。

所谓志于道(培养人),游于术(提高语言运用水平),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学用语言,提高素質,培养悟性,促成创造”学会应用语言是第一位的。虽说语文不仅仅是文学,但文学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本能。作为语文教师,文学创作的体验,是对生活的艺术敏感,是对語文教学的感喟,是对周围新生事物的灵敏的反应。

从我国古代、现代教育史、文学史上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他們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時,仍不辞辛劳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不辍耕耘,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食粮,传承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从而为教育起了光辉的典范作用。比如孔子,他既是传道者,同时也是创作者,他有非常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他的教学语言典雅、规范,常常运用《诗》、《书》等古籍中的名言名句教导学生,也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来勉励学生在艰难复杂的形势中能保持高风亮节的气度。孔子还善于以物作比,把深奥或难以名状的道理说得既形象又明白,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智者和仁者的“动”和“静”喻为“水”和“山”,而且做出“乐”和“寿”的美好状况和结果,非常有力地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智者、仁者。

然而,在广大的语文教师队伍中,真正具备实际写作能力的并不是很多,他们把自己圈囿和束缚在狭隘的理论框架里,文学受到了局限、文思殆尽,文学修养只残留着一些文学常识的影子。更多的是沒有交流文学气氛的平台,更有甚者学校喜欢动笔的语文教师受挫感,认为不务正业、不安心现状,从而使语文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而文学创作趋于沉寂,性灵落寞于尘埃。

二、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感悟。

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是依据课本来作为指导的,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学创作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艺术品,充满了灵性和创造性。能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就是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在发生作用,每位作者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激情、理想和心情。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状況,奖作品恰到好处的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光华和情感波澜。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无论塑造怎样的形象、渲染怎样的情节,我们做语文教师从作品中既要窥视其人性的弱点,又要挖掘闪与人格魅力的 光彩,从而诱发学生的心智和情感。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育,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可以就是其作品本身入深、渗透,幻化出更丰富的、想象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去点拨、指导,和学生一起投入再创作热情,在融通一气中,达到师生互动的对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教学更多的是重视语言的教学,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处理课文的時候,对生字、生词讲的多,偏向于分析语段和句子的含义,而把课文无端的肢解开來,不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课文,结果学过的每一篇课文,印象就那么几句话,那么几个片段,使学生对文章了无兴趣,失去学语文的积极性。

实际上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感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是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有时候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冠冕堂皇的,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递者,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精神的布道者,是社会良知的启发者。有了对社会的感悟,才应该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有着能夠感悟人的精神力量,才不愧为一个语文教师,才会为社会的良知做锻造。

三、语文教师对文学的积累。

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选烂,秀才半”“胸有读书气自华”。只有教师勤于读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只有教师热爱文学,才能教育学生热爱文学。胸中无墨,自然不能泼洒成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直接的和间接的积累,才能解決写作之源这个关键问题,学生提笔作文时,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比如看《红楼梦》,宝黛故事让人懂提“情为何物”,看《三国演义》,让人明白三国争雄足智多谋的重要,看《西游记》,懂得孙大圣的法力无边,这些生动感人的名著能极大地拓展人想象的空间。使人遥望山峦、落日余辉,总会若有所思。接触《水浒传》让人我如痴如醉、如梦如狂,会梦想着杀上哪个山头成为绿林好汉;看《李白诗选》,会让人爱不释手,陶醉在诗歌的美妙之中,甚至产生创造欲望。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至于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那将是一生受益的事情,从杂文到小说,从做人到立志,无疑要受其正气的影响,这是一代文学宗师给人的莫大教育。

文学的积累不仅是阅读的积累,也是除知识的积累之外的人生的积累。有一句话叫“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还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说,此乃都是看书积累的经典名言。它们道出一个真理,那就是语文教师要有孜孜以求的对文学修养做准备,注重多方面收集整理,探索丰富的教学资料,从教学论文、教学新点、学生习作、课堂实录、精彩时文等方面做积累,会给学生更多的引导。

四、语文教师对文学的真诚。

文学是一个纯净的字眼,是善良、真诚的代名词,是儒雅、正直、纯粹的一种化身,它是纯精神的东西。我们常听到弃文经商的人受到打击时的一句笑言,“被文学害了!”之所以人们崇尚文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文学修养,其实这确实是一种人的 高素质的体现,而作为语文教师的育人之上人是人上人,就更需要高素质。文学修养对于语文教师,它是先天性的语文教师的必然,像与生俱来得的一种人的属性,对文学的感觉,利用文笔来实现文学的这个过程,是对自然、对现实的真诚的流露,也是净化心灵过程。

做语文教师,不能抱着“顶多做一个教书匠而已。”但对社会,教书匠已经是一种公认的理解了。试想想,在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社会里,在一个没有自已的声音的社会里,会是一个合理的社会吗?会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吗?会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产生在教书匠的教育下吗?在当前教育制度下,教育出来的学生都是按照老师一套去背、去记。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自己的灵魂,他们的精神已经被阉割了,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展示自己的歌喉,这样社会的发展是正常的么?

语文教师以文学修养启发心智、打动人心,必是让性灵深处的东西散发光彩,于是以最真纯的文学故事去感染,去占有它的一席领地,这对于语文教师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可以信手沾来的,文学虽然是守候人心灵的最纯净的天空,而真诚也是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最直接的信息反馈。人不能缺失真诚,尤其语文老师所要面对的是需要真诚以待的一颗颗稚弱的心,语文教师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第一扇窗,也正是完善学生人格的第一道门榄。

语文教师肩负着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是大前提。而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通过文学的途径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实现。

五、语文教师运用文学巧设情境。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借助生活自然美、情感表现美、艺术构思美、语言凝练美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寓美融情于语文教学之中,以富有艺术和感染力的语言,生动、丰富有面部表情的戏剧性的体态语言的表演,吸引学生的全部课堂注意力,巧设情境,营造氛围。要精心设计一段课前导入语,一个能激发学生真切感情的设问,一段充满感情的朗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情绪渲染的作用。

1.寓美于其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美感具有情感的精神愉悦性,情感是美感的主要特征的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的过程都带上愉悦情感色彩。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涵咏咀嚼中有历久弥新的意蕴,揣摩玩味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陶冶。《苏州园林》中大讲究、小点缀的图画美;《望天门山》“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的意境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辩美;《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寥寥几个字就写出了长年悲倦的羁旅之思,可见语言的凝练美。因而引导学生对文章词句的推敲、内容的揣摩、文旨的领悟,实际上就是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

2.融情于其间。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有着“澎湃的激昂的热情,不断的给所教的知识加温”,开启学生的心泉,“博观约取,披沙拣金”取精用密、厚积薄发。教师是主导。教师 的激情应融于整堂课中,包括导入激趣、诵读理解、品味赏析的表情体态之中,记得讲《枣核》一文时,那种改了国籍也改了民族感情的主要深深的震撼着人的的心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于光中先生《乡愁》、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导入激趣,“洋洋虽然穿在身,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来对许多海外的游子虽身居异国仍情系故乡的那种豪情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教师的情感于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自然的融合一起,水到渠成,意到情至。

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思想,也是最容易创设教学情境的,也最容易引导和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能使学生思维与情感得到一个伸展的空间。人的行为是受到心理调控的,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能呆板地机械地灌输知识,冷冰冰地说教,而应以教材为轴心,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文情,巧设途径,运用各种媒体和手段来丰富教情,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情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渴求知识的主体意识,展现自身主体价值的强烈愿望。我们在深情的诵读了“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来概括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感染学生,配以花与叶的投影,“未成曲调先有情”,从直觉上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带着审美的情感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强化了教学效果。

六、语文教师要有独到的文学见解。

语文不像数理化那样答案需要准确,这就要语文教师发表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学生因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各异,解阅作品的方式、审美体验也不尽相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充分的挖掘文学底蕴的厚度,使教学内容多元化,让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的文学想象的天空自由飞翔。不要把异彩纷呈的东西进行规定、圈囿,不要把一定论用贴标签的方式硬性纳入学生的头脑中,这样必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反对一元化、反对“标准答案”。语文老师独到的文学见解定能促使学生的独特的感受、自由的声音,也因此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人格得到自由的提升。

语文教学是诗意的活动,又要让理性之光照耀语文课堂。语文的雅韵首先来自教师的个性和气质,还有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钻研。语文教学应该是审美的,有“临风把酒,壮思逸兴”的豪迈;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多彩;语文教学应该是宽容的,有开放的、民主的、人本的特色。我们要致力于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探索,从独到的文学见解出发。

七、语文教师借文学之功发挥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是打开文学之门的金钥匙,也是巧使文学功力而提升人格魅力的神枪手。一个感受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产生伟大的人格思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 的解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人格美和社会美。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

八、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学的真实性。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抒发真情、表达实感。“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作文的过程是对事务认识的过程,是需要抒发真情实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做人,也是心与身的融合。许多学生作文时说得都是空话、套话、大话,甚至是谎话,这样招致人性的阴暗面滋生,其实,文学并不是万能的,但文学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而语文老师的文学修养像一种品格一样,必须附着在其个人的素质中,否则,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教学会像咀嚼多遍口香糖一样,而学生作文更是如此,没有灵性的作文教学,作文的天地一片灰暗。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始终是为应试而服务。中学语文教材一般以不同的文体单元,结束了一个单元的教学,才让学生写一篇同样体裁的作文谠生下意识地模仿课本中的范文来写,模仿得像,语文老师就会评价为好作文。如此经年累月培养出来的学生,文思如何能敏捷?更不要说文思如泉涌了。而更多的语文老师在高考前给学生发放许多篇范文,让学生拼命背诵,更把应试作文教育演绎到了极致。而最近几年,新概念作文对中学作文教育有所冲击,但效果不大。有些思想超前些的语文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启发学生支创新,仍然让学生去模仿新概念作文,走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只不过模仿的对象摇身怪变,使学生变成抄袭高手而已

优秀的文学作品人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没有文学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语文技能训练,使本是活生生的文学作品变得琐碎、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和兴致,导致文学欣赏能力下降,也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受到制约。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和修养 篇5

教师自身建设首要一条是师德建设。教师的道德是立身之本,是作为教师最起码的条件。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

业改革发展的成败。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师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师德建设,才能胜利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任务如此艰巨,影响如此深远,教师的职业道德,比起其他行业,要求也就更高,更严格,更全面。下面就新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的几点基本职业道德谈谈我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人格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过:“所谓师德,或者说教师修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是教师全部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爱,也有人叫它教育爱。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深沉的爱、持久的爱。学生对老师的爱往往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写出一篇好作文得到老师的褒奖,解开一道数学难题受到老师的赞扬,碰到困难和挫折老师伸出援助之手,一桩桩,一件件,都能在学生心灵的海洋中经久不息地泛起清纯美丽的涟漪。这就是人们直到老年还难忘师恩的直接原因。

尊重学生人格是作为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不可缺少的一项必修课

二、充实自我,学而不厌

有人说:“教师象一枝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它赞叹的是教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我认为仅仅有这种精神还是不够的。教师不但要“照亮别人”,还要不断地、自觉地提高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提高业务水平,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师要刻苦学习业务知识,精通自己的专业,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关键和难点,讲课才能引人入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精通自己的本行业务还表现为懂得探讨教学方法,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热心地投身到教改活动中去,通晓人的认识规律,学会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本领,学会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技巧。教师

如果不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讲究教学方法,学生便会感到失望,教师的威信也会一落千丈。

传授文化知识,教好功课,是教师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教师对待自己的事业的态度问题,因此教师能否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丰富的知识,教好学生,也是一个师德修养的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不断地“再学习”。教无止境,学海无涯。教师要尽可能地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越深厚,越能受到学生的敬重。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作为学生表率的教师,首先要建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只有真心实意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够严于律己,把自己磨练成为称职的教师。

教师以身作则就会树立威信,学生就乐意听他的课,接受他的教导,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比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且受他们鄙视的人所说的话,他们接受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从后者口中说出的即使是最高尚的思想也会变成可憎恨的东西”。这真是至理名言,说明了教师威信的重要。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具体行动是怎样的呢?国家根据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教育任务,提出教师的道德规范是:“品德端正、严于律己、衣着整洁,举止端庄、奉公守法、遵守纪律。”

品德端正,严于律己,是教师必须做到的。品德端正包括诚实、谦逊、负责、和蔼、尊重别人,爱护集体,不自私、不沾染不良嗜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善于用理智战胜私欲,这就是律己。要严于律己,哪怕是微小的错误,也不能原谅自己,敢于同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斗争。

奉公守法,遵守纪律。事事维护整体利益,先公而后私是奉公。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政府、组织所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是为守法。奉公守法是每个公民的行动纲领,不能例外,作为人民教师更应成为奉公守法的模范。

四、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战国时期的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导致郢都沦陷,忧愤而自沉汩罗;南宋的文天祥为抗击暴敌,收复河山为国捐躯——“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的孙中山为推翻满清,“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而奋斗终生。他们报国的方式不同,但爱国之心一样,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师首先要建立爱国主义思想,从本质上认识问题,不可因眼前个别不良现象而丧失信心,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生;要满怀信心,以满腔热情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党,用我们的言论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之潜移默化,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一条。

现代教师礼仪和修养 篇6

一、简答题

12.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是什么?

①是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敬业精神;

②是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

③是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

二、辨析题

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①正确。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平时常常表现得烦躁不安、易怒、喜怒无常等情绪问题,学生在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也会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③所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2.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

①错误。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不仅要爱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社会历史条件、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道德观念与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等;而且还要受到教师个人的主观内部条件的制约,诸如教师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个体的道德素质,教师个体能力素质等。尤其是教师的主观内部条件对于自身选择合乎道德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因此,“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片面的。

3.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①正确。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过程是由行为前的行为动机的确定,行为选择,行为本身以及行为之后的反省和评价的过程来完成。这一过程,既是精神活动的过程,也是实践活动的过程。道德是实践的精神,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总是把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以道德原则和

规范为标准的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教师职业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教育现象过程,而是从教师特定的职业道德价值要求出发能动地反映教育现象的过程。③所以,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4.教师职业良心同教师权利相联系,并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

①错误。②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履行义务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教育事业整体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责任感;教师在教育教学劳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③教师良心同教师义务密切联系,并从教师教育教学劳动中表现出来。

5.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①正确。②教育不仅仅是改造人,更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为自己的过失负起责任。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③所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6.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

①错误。②爱是一种公正,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对优生的偏爱往往表现为经常关注的仅仅是几位学习好的“得意门生”,在教学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照,在学习上给他们特别的辅导,在生活上给他们格外的关心。这种偏爱很容易使那些自觉性、自主性不高的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放弃某门功课的学习。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成绩、性格等因素而过分偏爱某一些学生,而冷落另外一些学生。③认为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这是“爱”的误区。

四、案例分析题

1.某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

⑴这位数学实习教师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

⑵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⑴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⑵分析: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从理想层面上看,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原则层面上看,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从规则层面上看,教师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数学实习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严格并不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可是这位教师,对演示不出数学题目就要骂人,甚至对教了几遍还不会的学生,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甚至体罚学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⑶严重结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位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是心理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到,女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⑴为什么说这位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

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⑴这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正、无私的。

⑵分析: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局限于个别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无论学生的外貌形象如何,也不能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自己心意,学生成绩是否优良,无论学生的品行、素质好坏,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应怀着同样的深情和爱心,给学生以公正、无私的爱。案例中的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特

别是不歧视“后进生”,在课堂上,不仅态度和蔼,温和的与学生交流,而且用心去激励学生,用爱心去点燃胆怯者的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⑶启示:①教师对待学生不能有“偏爱”,也不能有“偏见”。

②“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都感受到教师的爱的阳光。③只要用心去播撒爱的种子,贯穿爱的教育,就会结出爱的果实。

3.某市第二十中学有一批复习资料投放阅览室让学生查阅,可是第一天就少了6本。有的人主张严肃查处,可是校长却不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出去:“作为校长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校师生明白,二十中人的人格是无价的,然而朋友,你信吗?投放的书少了6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校长又公开写道:“你送回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二十中良好的校风。”第三天,其他5本也都送回了。

⑴根据案情说明这位校长的做法?

⑵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⑴这位校长的做法是情感育人。

⑵分析:案例中的校长,面对“学生拿走了图书阅览室里的几本书”的事件,不是严肃查处,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写了几句话贴出去。这几句话语重心长,道出了“二十中人的人格”、“二十中良好的校风”,感化这位学生,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反映,于是这位学生就放回了书籍。在这里,校长既严,又爱,既有集体荣誉性的教育,又有人格尊严的启发。校长的情感很有感染力、渗透力,表现出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爱护。

⑶认识:①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不能没有感情。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同样是其劳动的工具。

②当学生有了缺点、有了错误时,教师要善于以情感去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③教师情感育人需要有智慧。教育没有情感,就像磨坊没有水。

4.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却唱着歌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结果,前两个人终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⑴三个人的劳动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

⑵联系教育劳动实际谈谈其重要性。

参考答案:⑴三个人的劳动说明了“凡做事都要有个好态度”的道理。

⑵分析: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的结局固然有很多其他因素,但很重要的一

点是三个人的工作态度有本质的区别。第一个工人为建一堵墙而工作,显然是机械地不带感情地做一件重复的事情;第二个工人为“赚工资”而工作,把工作当成了维持生计的手段,态度中充满了被迫的味道;第三个工人为“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而工作,充满了自信、自豪和想象力。由于各人的工作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⑶说态度问题很重要,这是因为:①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态度常

常能影响造就一种人生。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看到这样一种情形,领导交给教师一项工作,教师从心底里不想干,于是就消极应付,工作起来拖拖沓沓,经常惹得领导不高兴,最后尽管工作做得很漂亮,可就是由于你的工作态度不佳,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不好,落个费力不讨好的结局。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坚守工作岗位,端正劳动态度,注重工作价值,把工作热情倾注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焕发出更大更多的内部力量。③有了好的态度,我们才有了做人做事的出发点,我们的身体内部的潜质和热情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进而汇成专业方面的智慧。

5.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请对“学生参与评价”的做法阐述您的见解。

参考答案:①评价是一种手段,旨在通过评价,使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程,优化教学过程,明确努力方向,对于激发教师发扬优势,克服缺点,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不无裨益。

②学生是教育者,是教育的直接对象,他们与教师接触的机会较多,应该最有发言权。案情中,学生参与评教,由于学生年龄还小,认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考虑欠妥,因此,他们没有能力对教师的各方面教学行为作出一个合理、科学、恰当的评价,甚至往往出现“倒挂”的现象,一旦哪位教师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就会遭到学生装非议,被学生认定为“不好教师”,普遍不受欢迎;而如果教师对学生放松要求,时时处处迁就忍让,和学生装称兄道弟,对学生装不负责任,反被说成是“好教师”,深受喜欢。

③学校在组织评教时,不能盲目追求“时髦”效应,哗众取宠,注重形式,否则评教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6.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请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发表评价。

参考答案:①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②案例中,“活泼”一词的主要含义是“生动自然;不呆板。”学生乙的造句很有生气,也符合“活泼”一词的含义,正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

现代教师礼仪和修养 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交礼仪,合并教学,必要性,可行性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合并教学的必要性

(一)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密切

《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若仅品格质朴, 而不注重礼节仪表, 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 而缺乏质朴的品格, 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 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可见,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极为密切, “德”成于中, “礼”形于外, “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

道德的内在要求和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对矛盾中, 我们应该既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又重视外在礼仪形式的重要作用。正如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约翰所说的那样:“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无论什么事情, 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才能显得漂亮, 得到别人的喜悦。”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离开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道德理论是空洞和无用的。

基于礼仪与道德关系的紧密性,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这二十个字的方针中, 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

(二) 现行德、礼分开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目前, 大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 打架斗殴, 污言秽语, 信手涂鸦, 破坏公物, 迟到早退, 考试作弊。更令人不安的是, 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 行为不羁, 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知尊人为何物, 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与我们的大学德育教育过大、过空、过泛, 德、礼教育脱节, 理论和实践分离, 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

现行的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弊端, 就是抽象性的道德境界方面要求的多, 具体的行为养成强调的少, 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 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 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 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

难怪2006年3月12日新华网报道了司富春委员的呼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

(三) 道德与礼仪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以礼“引”德。荀子说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了礼并按照它的要求去做, 就具备了最高道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以礼“显”德。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 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即所谓“诚于中而行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 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 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 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 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 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 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 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德”结合, 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 引导大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 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解决知与行不统一, 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合并教学的可行性

(一) 二者的教学目标一致

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的教学目标来看, 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 培养出懂礼、知仪、行礼, 具有良好道德和优雅行为的, 综合素质高的全方位优秀人才。

近年来, 我们致力于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扩大开放。理解、宽容、谦逊、诚恳的待人态度, 是非分明、推心置腹、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 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 正日益成为我们扩大开放、增进友谊、促成合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都承担着培养“内”“外”一致、“形”“神”兼具的优秀大学生的光荣任务, 分开教学, 地位不同, 显然不能顺利完成历史使命, 而合并教学则会使教学内容更加连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有经验可循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2005年之前一直都是各自独挡一面的两门课程, 教学分开:前者在大一开设, 后者在大二开设。这样的课程安排不能很好地实现两门课程在功能上的互补, 导致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两者之间相互脱节。大学生在学习过后并不十分清楚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秩序规范方面各自所起的作用, 也不知道两者的联系, 从而不能有效地运用二者约束个人的行为。为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 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即5号文件) , 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教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 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 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 成为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 合并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借鉴这一成熟经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两门课程的合并教学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 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人才是国家事业发达、民族昌盛的保证。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破旧立新, 与时俱进、不断寻找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模式, 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合并教学无疑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我们期待着能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参考文献

[1]杨中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7卷第3期.

[2]李霞.论知礼、行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DB/CD].http://www.ilib.cn/AISSN~10044914 (2008) 0611402.html, 20090831/20091108.

上一篇:关于珍惜时间作文高一下一篇:保安工作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