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2024-06-08

礼仪之传统与现代(精选11篇)

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篇1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从春秋时期开始, 儒家学说就以“礼”来维系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佛教以此为基础加以发挥,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其影响产生变化。

一、出家

出家, 指的是为解脱尘世的苦难, 舍弃人世间的贪爱而出家修道。这一制度其实并非出自佛教, 在印度古已有之且非常风行。在形式上, 作为出家人的基本标志便是剃除头发。其用意在于舍弃装饰, 甘于朴素清苦的生活。在中国, 僧人的僧装, 素食, 独身制度自古延续至今。一般来说成年的男性还要剃除胡须, 但也有例外, 一些有名望的人如弘一大师出家后依然蓄须。

“和尚”一词是对出家人中师长的尊称, 有德有才, 堪为人师者才有资格接受。一般来说, 一座寺庙中唯有住持一人可被称作“和尚”。在寺院里见到的普通僧人可用“法师”来称呼, “法师”是指精通佛法可以为人讲说的出家人, 用在此处既得体又可表示尊敬。其实按僧人精通经藏的差异还有不同的称呼, 但在现在“法师”已作为对一般出家人的通称了。现代人在这类称呼上面还常有误会, 可以此作为参考。

出家制度在世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南传佛教区, 如我国云南傣族地区, 泰国等, 基本实行人人皆须出家一次的规定。这并非佛教规定的制度, 在修行上这种临时性的出家也与长期出家的僧人有所不同。日本的佛教出家制度的特殊之处在于僧人可以娶妻食肉。这也是社会发展导致的佛教变革。

二、戒律

释迦牟尼自三十岁成道, 即开展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弘法传教活动。随着这个过程中门徒的增多, 为了团体内部的规范, 便渐渐地有了戒律的体系。而在中国, 据劳政武论, 禅宗之后千多年来的基本组织结构与生活规范, 在道信时初创, 在弘忍 (公元601-674) 时确立;正式把禅宗的规范法制化、条文化的人是百丈怀海 (720-814) 。百丈怀海根据禅宗的特性, 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融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法礼制, 折衷了佛教大小乘戒律的精神, 制定了著名的《禅门清规》。禅宗后又分出几大派系, 现存的“清规”典籍尚有《百丈清规证义》、《幻住清规》等, 日本还有《莹山清规》、《大鉴清规》等。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法令来对佛教进行规范, 实际上与之同时, 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的法制也有所影响。佛教的“中国化”是与中国固有法制紧密相关的。其中儒家的“仁”“礼”的思想与佛教的相关性最大, 产生的影响也最大。政府出于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对佛教进行规范, 导致了佛教的一些变化, 变得更加“中国化”。较为典型的如唐代, 《唐会要》中有记载:“开元十二年举行僧尼考试, 不合格者还俗。”以和科举考试类似的形式来进行僧尼的选拔和考核, 充分融合了当时的中国的特色。行政干预僧道事务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一个算是积极的方面。到现代, 我国也制定有专门的宗教规范制度, 在尊重宗教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慈悲思想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之一。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慈”与“悲”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 慈是给予众生乐, 悲是拔除众生苦。基于这样的慈悲思想, 佛教有不杀生的根本之戒。在慈悲思想的指引下, 佛教逐渐形成“断屠月”和“十斋日”的传统。从南北朝到唐代, 这样的传统渐渐深入到政府的行刑制度当中。中国自古而有的“秋冬行刑”的传统与此不无关系。在社会影响上, 佛教的戒律鼓励民众修行向善, 以其道德性和教育性客观上对一般性的犯罪起到了一定预防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现行的宗教管理制度也提倡宗教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共同发展。

因鼓励向善而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只是佛教戒律对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事实上, 随着多年以来佛教在中国的普及, 佛教的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是非判断, 价值判断, 乃至处世态度。

关于犯戒的处罚, 《四分律》规定了比丘二百五十戒, 列出处罚名与罪章名若干。经研究发现, 除了“除名”性质的处罚, 许多的犯戒行为必经“忏悔”即可“出罪”, 属于非常纯粹的道德性制裁。原因在于佛教所重视的“果报”, 让其对于犯戒行为更为强调的是长劫性的果报。劳政武提出犯戒处罚的本质问题即“忏悔”。忏悔的性质与种类复杂, 据释圣严研究, 忏悔法共有两类三种, 两类分理忏和事忏, 理忏下有无生忏, 事忏下分取相忏和作法忏。这是按照罪名的层次来划分的, 在此不多做分析。这些忏悔的种类包括的各种行为层次和精神层次, 由此观之, 在佛教中, 广义的“忏悔”其实效用极为广泛, 个人修持、禅坐、念咒, 包括为众祈福等佛事都囊括在内。

戒律所依据的因果报应论, 在历史中逐步渗入世俗社会, 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佛教的社会观中, 社会共同体无不基于众生的“造业”, 那么众生无一能回避对社会的共同责任。佛教认为在社会交往中, 利他教化是核心内容。交往的发生, 本身就是佛法教化的大缘之所在。佛教对“慈悲”的信仰与儒家的“仁爱”思想十分相近, 二者融会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佛教思想已经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就现代人而言, 不论是否真正信仰佛教都会受其浸染, 因为佛教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礼仪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充分认可并继续发掘其积极的方面, 如“诚信”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受佛教教义的规范, 到了现代, 在推进诚信建设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着眼于诚实守信的社会化行为规范和市场的规则意识, 而非信仰建设和信仰教育, 本人认为这是值得再研究的。

戒律当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佛家的素食制度。素食制度为汉地佛教所独有, 已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南传佛教国家和中国的西藏内蒙地区均无禁止食肉的规定。原本佛教里说要禁的“荤”是指的荤辛, 即味道重的几种蔬菜, 并非通常概念上的肉食。戒律中规定出家人可食“三净肉”, 即“不见”“不闻”“不疑”。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当中, 中国的大乘佛教秉行慈悲戒杀, 而素食是与之相吻合的。素食制度的形成, 除了教义经典, 还有外力因素。梁武帝对此做了大力的推行, 僧人们激烈争论后达成共识, 后此戒律一直持续至今。

三、仪式法会

(一) 课诵

课诵是中国的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行事之一, 于获功德准则之中, 也被称为功课。由于课诵一般是早、晚各举行一次, 因此佛门里也称“早晚功课”“朝暮课诵”等。论其来源, 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而中国的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 后佛乐取得长足进展并广为传播。这也是佛教在艺术上会合当地文化的一大例证, 尤其在南北朝的梁代, 梁武帝对念诵梵呗大力提倡且亲自参与制出佛乐中的名篇, 将其宫廷化。清代的《禅堂规约》规定“行坐、课诵、受食、山坡等不随众者罚”, 成为被普遍遵循的基本制度。从修行的角度来看, 课诵本就可以发扬大乘教义, 陶冶个人修养, 有这样的礼制规范, 方能真正深入人心。现代的课诵与古制并无大异, 并且成为普通民众了解佛教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二) 水陆法会

佛教的法事众多, 这里介绍一下规模最大, 最隆重的一个——水陆法会。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 流传至今。这是一种超度仪式, 宋代最为流行, 特别在战争以后由朝野举行。该项仪式经过多年流传与演变, 现行的会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人数、牌轴的规定、进行的程序和法事所用的时间等项内容是依据《鸡园水陆通论》。坛场分内坛和外坛, 法事以内坛为主。内坛布置有严格轨制, 力求庄严。而外坛佛事七日, 共设大小六个坛场。从进程上来看, 法事的完成一般在七昼夜内。水陆法会的圆满是由最终的僧众皆参与的“放焰口”来完成的。放焰口的来源本是为饿鬼道众生超度, 到了现代则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追荐。其布施过程仍与食物有关。

四、小结

佛教的文化深厚, 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佛教文化的最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便是礼仪。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反映了文化思想的演变, 以及其与世俗社会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接受行政上的管理, 同时因其教义的广泛传播在客观上也影响着政治尤其是法制。佛教既吸收俗世的文化也在以本身的理念影响改变着俗世。大众对于佛教的接受度一直颇高, 礼仪成为普通人了解佛教的直接方式之一, 这也是佛教仪制不断变革的一大动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客观上是极为广泛的, 影响也是深远的, 其演变也都是为了与社会相适应。在现代中国, 佛教的影响力仍然巨大, 在礼仪方面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为适应社会所做的革新。学术界对其仪轨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壮大, 这也是佛教进一步继续中国化的表现。将一些基本的与普通信众息息相关的佛门礼仪进行普及, 也可有助于规范众人在寺庙等佛教场所的举止, 同时由内及外地对佛教礼仪进行研究也是协助规范, 共促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这些是研究佛教礼仪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 中国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都体现了佛教教义中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现实, 对这方面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陈永革.佛行人间——佛教社会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3]夏金华.中国佛教的制度与仪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4]冯修齐.晨钟暮鼓——佛教礼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5]劳政武.佛教戒律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6]关剑平.《敕修百丈清规》与佛教茶礼[A].禅茶:历史与现实, 2009.

[7]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8]周东平.论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 2010 (3) .

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篇2

大洼中心校课题组负责人 贾淑杰

实验课题的提出与确立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得到行之有效的开展,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根据省“十二五”课题指南,我们选择了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深化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意在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我镇小学生文明素养。

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这一课题,是因为中央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及其重视,特别是关于青少年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们也感到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极大地欠缺,急需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所以选择这一课题。

我们曾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什么是文明礼仪的填空

(二)个人礼仪方面:仪表包括什么?应怎样做到;仪容整洁应做到怎样?关于美发、牙齿、护手、站姿、坐姿、行姿等应做到那些?等

(三)家庭礼仪方面:

1、子女的责任是什么?2在家里应怎样对待父母、爷奶等

(四)学校礼仪方面:

1、课堂礼仪应做到(),2、升国旗时应做到(),3、课

外遇到老师应做到(),4、同学之间校外交往应做到(),5、集会时应做到

()。

(五)社交礼仪方面:

1、初次交往时应做到()。

2、语言交际时,交谈中应做到()。

3、接打电话应做到()。

4、网络交流中应做到()。

5、公共场所应做到()。

等。

问卷中的这些问题,只是小学生应该知道做到的文明礼仪中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调查发现:

1、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知识知道的少而肤浅。

2、学校礼仪知道得多些,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方面知道的少。

3、能做到的礼仪少于知道的礼仪。

产生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来自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礼仪素质却相对滞后了。在孩子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不赡养老人,打骂父母的,买东西不排队的,做生意不讲诚信的,客车上不给老友病残让座的等等社会现象,孩子们看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的文明礼仪的行为在心里淡化了。

(2)来自学校的原因。《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明确的规定,老师们也经常组织学生背诵,但学生做起来却不能坚持经常,也就是没有形成习惯。主要是抓得不到位,没有做到天天抓,周周抓、月月抓、年年抓,没有坚持经常,还有就是一些老师的言行不够检点也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3)、来自家庭的原因。家庭环境是培养学生礼仪的土壤,每个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们,可能从小就被长辈们宠着,要什么给什么,于是,时间长了就会把别人提供的一切,想为理所当然的,就少了一种感激的心态,这样宠得多,教育的少,这就缺乏了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礼貌待人的土壤。

父母的言行

一、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

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个体意识不断增强,普遍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形势下,引导青少年践行文明礼仪,已经成为培养青少年高尚思想道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养成和谐交际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基于中央的这一指示精神,以及我们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进行“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研究。

二、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重礼仪,讲礼貌,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文明礼貌的品质,而且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今天我们仍需发掘“礼”的时代价值,加强文明礼貌的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做出贡献。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占少年儿童的绝大多数,每个家庭对于孩子宠爱有加,事事依宠孩子,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少之又少,文明礼仪教育很好有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学校里,将中华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教育有机整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这一重文明讲礼仪文明古国的无限魅力,感受到讲文明礼仪是一种美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从而人人争做讲文明礼仪的高品质的好少年。通过研究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在方法论上讲,用课题研究的形式,统领学校的整体发展,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进而提升学校的品位,将最大程度体现校本教育的内涵,用以丰富现代教育研究理论。

三、实验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在我们大洼镇全体小学生范围内进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进行各种礼仪的教育实践开展研究。

四、实验研究的内容

1、实验教师对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传统礼仪知识的范围及程度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

报告。

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涉及方方面面,以往我们的教育只注重了某一方面,没有全面的去引导,去培养,而且没有做到常抓不懈,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下调查,主要从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进行了解,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为做好研究奠定基础,使实验研究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

2、怎样使文明礼仪教育与《守则》、《规范》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习惯及品质的研究。

良好的礼仪修养并非与生俱来的,也非一日之功,要靠后天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教化才能逐渐形成。因此,我们要抓好养成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教育青少年提高对礼仪的认识,陶冶讲究礼仪的情感,锻炼讲究礼仪的意志,确立讲究礼仪的信念,养成讲究礼仪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3、怎样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研究。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社会环境与个人思想行为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个人礼仪习惯形成感染和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因此要使学生形成礼仪习惯,必须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们在研究中,要努力探索合理的有效的方法,使各个方面都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共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做出贡献。

五、实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批判继承的原则。

2、古为今用的原则。

3、整体优化的原则。

4、针对性的原则。

方法:本实验我们主要通过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的行动研究法。

六、实验研究步骤

1、申报论证阶段(2011.3-------2011.6)

为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我们申报了省级“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深化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传统美德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

2、实验实施阶段(2011.7--------2014.12)

本阶段按照实验研究方案,有计划、有组织的全方位开展实验研究,做好研究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加总课题组开展的各项活动。

3、总结验收阶段(2015、3--------2015.6)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请上级主管部门对实验成果进行鉴定。

七、实验研究预期成果形式

1、预期中期成果: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报告,部分经验论文。

2、最终成果: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等。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1、贾淑杰课题组总负责人,对课题的实施工作全面负责。

2、刘国文、范库协助共同制定实验计划,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检查验收等。

3、胡小平等各校骨干班主任负责组织各校学生开展活动,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

九、实验的保证措施及经费

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之比较 篇3

一、谁有资格来否定传统武术

我对韩起先生的胆识与文章素来敬佩,其风骨比起某些孙氏门人和大成拳的所谓正宗传人来何止强出几百倍!但他最近又推出“道新拳论”来否定传统武术,我却不以为然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魂》刊出赵道新的一系列文章来质疑传统功夫,我虽自幼受得拳击和击剑这两种简单实用的现代搏击技术的诀窍和要领,但那时对传统武学尚未吃透,因此不敢站出来为传统武术说话,因为否定或肯定都是要相比较而言的,否定传统武术者,往往会拿拳击、散打和泰拳来说事,但他们大多都是对传统武术一知半解,或者干脆就是一窍不通!否定传统武术,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不是一件小事,否定者本身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否定的资格,二是否定的观点能否成立。

先看一看赵道新先生的资历够不够格,赵道新先生是张占魁的弟子,习形意、八卦为主,又在王芗斋和吴翼翚那里学过大成拳和六合八法。要知道否定一门学说或学术体系,从概率学的角度上看,必须要掌握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内容和百分之百的学术观点才有可能,而赵先生只学过传统武术中区区三个门派的四种拳法,就敢否定传统武术。要知道,赵先生习武的20世纪初期,中国有上百个武术门派和几百个拳种!再看一看赵先生自身的功夫真的像某些人吹捧的那么高吗?2007年5月,在长春交通宾馆,我与赵道新先生的弟子张鸿骏把盏论文,鸿骏大哥谈到了赵先生,我没好意思从下探讨。很早就有人说赵道新在杭州国术大赛上力压群雄,拿过第一,有好事者将当年的原始记录刊登出来,结果赵道新是在比赛的第二轮就被人打了下来。赵先生在其师门中的功夫也不能算是佼佼者,不然李存义和张占魁为什么带韩慕侠去打俄国大力士,而没请赵先生?薛颠当年挑战张占魁时,赵道新为什么不出头?据说赵先生跟很多人比过武,被他打败的都是些什么人?有没有真正的高手?像李光普、程有功、孙禄堂、杜心武、阎志高、傅剑秋、尚云祥、薛颠、宫宝田等,这些人当年可都在京津二地站过码头,即使是比这些人年轻一点的,就如在天津当地谋生的张春生、纪学忠、李旭洲等后辈们,赵先生恐怕也没跟他们切磋过!如此,赵道新只学过中国传统武术百分之一的功夫,也没跟国术大师中的一流高手过过招(二流都没碰过),怎么就敢否定中国武术呢?进入国学殿堂需要有学术资格,而要否定传统武术,据我反复掂量,中国几千年的习武之人里尚无一人有这种资格,因为从无一人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也从无一人精通过传统武术中二十种以上的门派功夫,当然,我就更没这份胆子了。趋势者多是求利,叛逆者多是求名,赵先生是叛逆者,但他不是一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求实者,他的学术观点值得商榷。

赵先生以形意、八卦正宗传人自居,以一副大义灭亲的姿态来否定形意、八卦似乎更有说服力。且看,赵先生是如何立论的:“其实,形意拳家至今未搞清形意拳是专用于‘散手’还是‘推手’的技术。”看来赵先生连“十要论”都没读过,可能他连与他住在同一城市里的李旭洲的发劲也没见识过,那么山西车宋二家的功夫就更没领略过了!据说赵先生当年曾打遍上海滩,是否跟那位素以发劲刚猛的卢嵩高先生动过手,如果他有过这些经历,他就决不会说出这样的外行话了!形意拳在刚练整劲时确实只能推人,而不能伤人,但这只是练功的过程。从心意拳到形意拳,二百多年间伤过人的拳家应该不在少数,难道赵先生就从来没听说过?有一位胡凤山先生在第一次国考中,一记崩拳就击陷了对手的额骨,胡先生可是练正宗形意拳的!

二、传统武术在哪个环节落伍了

当然传统武术本身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没有所谓的“绝学无忧”一说。近年来我与国家散打队教练邱国友、培养张喜燕的教练唐光大、前国家重剑队教练王恒满都有过接触和交往,采访过上百场散打和击剑比赛。从训练方法到实践的技战术对现代搏击进行了研究,发现就功力的训炼方法而言,现代搏击并无优势,传统武术的很多训练方法都已被现代搏击所借鉴。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两段采访,第一段是介绍创造了拳掌击碎砖瓦世界纪录的空手道冠军,他的主要锻炼方法竟是日常用拳掌击打缠上绳子的颤板,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中国的八卦门学会的功夫。第二段采访的是中国拳击队,介绍他们从国外引进的一些训练方法,而这些方法竟是传统武术外家拳的翻跟头和类似八卦转掌的低身转圈,还有一抡铁锤砸汽车轮胎。我少年时在沈阳电车公司南湖车库里,就见过一群练武术和拳击的人。用拳脚踢打轮胎,难道这种中国民间武者的训练方法竟成了国外现代搏击的专利?至于中国传统武学独有的内练方法老外还没学到手,最多也是照猫画虎地打一打咏春拳的木人桩。

但传统武术的悲哀就在于缺乏系统的实战训练,甚至连准实战性质的对练也越来越少,从套路到单操多以虚拟想象为主,最多也就相当于拳击里的对镜空击的效果。至于打手靶和戴护具的实战练习,目前练传统武术的人几乎没有实际操作过,而比速度球训练更好的流星桩也几乎绝迹了。当代练传统武术者多注重功力的提升,想通过练习站桩、气功或操铁砂、抖大杆子而获得一击必杀的功夫。其实即使练成了这些功夫,在实战中也未必真能用得上。没有有效的距离和击打的准确性,你的功夫只能去开砖碎石。像罗伊·琼斯和梅威瑟那样的对手,你只能在他进攻时击中他,并且在移动中准确地出拳(脚),因为他们在躲闪和防守时的移动速度太快,你不可能把握住有效的距离。而迎击这样的实战技术,你只能在实战训练中获得。比如梅威瑟KO哈顿的那一记左手摆拳,当哈顿孤注一掷地打出左手摆拳的同时,梅威瑟并没有格挡或低头躲闪,而是向左上步的同时打出了左摆拳。哈顿的左摆拳打到梅威瑟的右颊时已是强弩之末,而梅威瑟的左手拳却是借着哈顿的前冲之力打出了迎击。这样准确、精细的实战技术在武术中是没有的。

三、融合与借鉴

辽宁省散打队的主教练刘承义经常到我练功的场子与我切磋一些实战技法。他曾经获得过两届全国武术散打(散手)冠军,但他却是练传统武术出身的,主修太祖拳和八卦掌。他将太祖拳技法分解为散手进行单操,又自学了拳击,并经常与各类高手进行实战,此后登上擂台,所向披靡。刘教授的成败经验是传统功夫与实战训练相融合的典范,传统武术的腿法、拳法和跌法及功力训练,加上现代搏击理念与实战训练状态下的科学演练,当然比单纯练习传统武术或单纯进行散打拳击一类训练的人有很大的优势。

传统武术在搏击方法和功力训练上远比世界上任何一门搏击术都要丰富、系统。巴西格雷西柔术的地面搏击方法似乎是独树一帜的,但依我看,比起传统武术北派中的地趟功夫和南派的福建少林狗拳还是逊色不少。传统武术一直没能建立起完整严谨而又不失公正、安全的擂台比赛体系,这就制约了传统武术实战技术的发展。而拳击、跆拳道、空手道和泰拳从一开始就有擂台比赛的制度了。

都说中国的内家拳厉害,但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其既偏重了养生又在形式上与中国道家文化相融合。我师傅辉璞先生当年藏有武当嫡派内家拳谱,谱中有云:“觉性灵明力无边,一粒金丹上指尖;动静刚柔谁作主,金钟转处是真诠。”这显然与技击没有太大的关系,纯是内丹的养练方法。而在1676年黄百家撰写的《王征南先生传》中谈到内家拳,仅手上的打法及练法就有三十五种之多。于是有人说真正的内家拳已经失传了,其实是与养生融合了。有人问当代的一位七十多岁的太极名家能否打败泰森,这位太极名家很聪明地回答说:“你问泰森他到了我这个年龄时,还能不能打得过我!”无论是职业拳击还是竞技体育,对人的健康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唯有中国的传统武术,尤其是内家拳,对人的长寿和健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身边一些练拳击和练散打的朋友都开始接受太极拳了。

礼仪之传统与现代——三从四德 篇4

关键词:传统礼仪,三从四德,变化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饮誉四海, 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礼仪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礼仪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人与人交往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完善的种种礼仪, 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古人讲, 礼仪是尊敬人的一种方式, 是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上的一种高尚的行为准则。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由历史, 风俗, 宗教等综合因素形成, 形成被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处世艺术, 目的是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园, 是人们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饮食、服饰、语言等内容。对于女性而言, 无疑谈论最多的是三从四德, 三从, 简言之, 就是从父, 从夫, 从子;而四德, 指妇德, 妇容, 妇言, 妇工。分别出自古代的《仪礼》和《周礼》。自中国加入WTO以来,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影响人们最多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在过去, 女性的角色是相夫教子, 不需要工作。而在新时代, 提倡女性工作, 提倡女性独立。总的来说是时代转换女性的角色。

一、古代的“三从四德”

“三从”出自儒家经典《仪礼 · 丧服 · 子夏传》, 说到妇人有三从, 指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意思是指, 女孩子在出家以前要听从父母的教诲, 由于长辈们的社会经验丰富, 具有指导性意义, 所以不要随便反驳父母的训导。出家后要听从夫君, 正如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结婚后, 妇女要同丈夫一起持家立业、孝顺公婆、教育孩子。但若丈夫不幸去世, 妇女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本分, 不仅要努力抚养自己的孩子, 还要继续孝顺公婆。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 “三从”里面的“从”并不是“从”的表面含义顺从或跟从。“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而其中, 最为重要的是品德, 女性要品德高尚, 在早些时, 古人就著有《女儿经》, 指的女性应当遵从的高尚品德。“妇言”指, 女性应当有知识修养, 说话要得体。“妇容”, 从字面意思看, 就是指, 女性应当着装端庄, 不可随便, 显轻浮。最后一条值指的是“妇工”, 指持家之道, 生活方面要勤俭节约, 在持家上要做到, 相夫教子, 孝顺公婆等。慢慢的“三从”与“四德”连起来, 形成“三从四德”, 成为了衡量女性行为规范的标准。

“三从”还得追溯到古代并仍还保留至今的“内外有别”, 婚姻家庭制度习俗是男主, 一般表现是男主外, 女主内。在古代, 男子要养家, 有行军打仗、服兵役、经商或者打猎等。由于过去科技技术不发达, 女性的任务就生儿育女, 孝顺长辈。在古代社会, 阶级性表现极为明显。从上层社会来说, “外”指男子参与朝政, 军事, 管理国家大事, 女性不得干涉。回望中国历代帝王, 也只有武则天一位女皇帝, 足以证明中国历来就遵从“男尊女卑”的思想, 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这种观念都还有存在。从下层社会来说, 大概指的就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如男耕女织, 正如《刘海砍樵》里面所唱的那样。这种男女分工的划分, 逐步形成了在活动、交往、行为等日常生活中的内外分别, 即“男主外, 女主内”, 影响着中国女性地位很多年。从男性的工作上看, 他们的工作室开放的、无限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故有“男儿志在四方”的说法。从女性的工作分工看, 与男性的工作空间相比, 其表现的是有限的、封闭的且地位是低下的, 故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不高。中国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从此得以延续,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 婚姻家庭和谐, 女性就必须遵守“三从四德”, 否则被认为是不守妇道, 受社会舆论。所以自“三从四德”出现以来, 女性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 逐步在思想上乃至行为上都遵从女性应当承担的角色。

二、新时代的“三从四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三从四德”正悄悄变化。以前的女人, 软弱和顺从, 没有社会地位, “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为家庭、孩子付出一辈子, 到最后地位也仍然是最底下的。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 在任何岗位不得歧视女性, 否则视为违法。女性的角色在慢慢发生变化, 她们希望自己独立、自信, 对自己要求更高, 在工作上, 要做到和男性一样出色, 其实, 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女性的工作能力甚至超过男性。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义务助理黄冰芬给“三从四德”赋予新的含义。三从指:从世界、从爱、从己。从世界:做事情, 要从长远的角度看, 观察事物发展的整个局势;从爱:处理家庭、工作、交往中的冲突, 要用真诚的爱来化解。从己:女性要注重自己终身的学习, 对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 努力奋斗,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德”指, 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文德武德: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励, 女性虽说不像过去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但至少要见多识广、学有所长。言娴淑德:指女性的言辞要得当, 尽量表现女性应有的美。品学兼德:女性的品德要高尚, 品位增添魅力;要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才能越来越美丽, 越来越自信。修身立德:发掘、善用女性细腻、温婉的特质, 面对工作时表现自信、面对生活呈现优雅、面对家庭展现美德。从女性从事的工作上看, 就可以知道, 古代的女性的地位和现代的女性的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哪里, 都透露出女性自立自强的信息。但当然, 现代社会又有女性强势的表现, 但总的来说, 至少是女性地位的上升。现代女性应当遵从的是, 不断学习, 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升自己, 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更为搞笑的是, 网友们这样写到男性应当遵从的“三从四德”, 三从指老婆出门要跟从, 老婆命令要服从, 老婆讲错要盲从;四德, 指老婆化妆要等得, 老婆花钱要舍得, 老婆生气要忍得, 老婆生日要记得。新“三从四德”也成为衡量好男人的标准。虽然是玩笑之谈, 但不难看出, 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的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古今“三从四德”对比分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认可的女性行为道德规范, 在明清时期尤其得到空前的强调。三从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 “夫死从子”即丈夫死后, 女子需要“辅养”子女长大成人, 是从夫的一种延续。其中“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主要是指妇女的个人修养。 妇容不是指容貌美丽, 而是勤于洒扫, 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 三从, 已不再是新时代女性应遵守的标准, 对“三从”的理解, 贬义更多的取代了褒义, 如“百依百顺”、“逆来顺受”成为古时候“三从四德”的代名词。旧社会妇女在“三从四德”的束缚下, 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她们的聪明才智被窒息了。新时期, 女性彻底翻了身, 政治、经济上都有了地位, 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挥, 真正顶起了社会的“半边天”。无论现代女性是追求经济或精神的独立, 都应当做最好的自己, 从古至今, 无论男女, 都应当有道德;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 女性都要有一定的品行修养。旧社会认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规陋习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观念, 使得女子完全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梁启超作为近代史的启蒙者也曾专门提到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胡适先生也曾提到现代女性要独立, 不要依靠别人。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礼仪无处不在, 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但无论是哪个礼仪规范, 无一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随着经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有这样一句话, 人无礼则不立,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 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作为女性, 面对新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 更应当把握好机会, 不仅要做到经济独立, 还要精神独立。对于传统的“三从四德”, 应该知道, 那只是挂在旧社会妇女脖子上的枷锁, 现代社会只要“四德”, 不要“三从”。女性应当追求更加独立和自信。

参考文献

[1]吴茂长.女儿经.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3.

[2]唐艳香.唐艳香:从女子教育、妇女参政到婚姻自由.社会科学, 2008, 6.

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篇5

关键词:传统成本会计;现代成本会计;比较;优越性

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成本会计的一个中心目标是计算产品成本,为对外财务报告服务。产品成本的具体含义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管理目标。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广泛,以我国会计界目前的共识来看,现代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等。

一、成本会计的职能

1、反映职能: 最初、最基本的职能。

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分配、汇总,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俗地讲,这项职能就是进行实际成本的计算,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消耗如实地反映出来,达到积聚成本的目的,并用积累的成本资料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耗费和补偿价值的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

2、计划与预算职能:主要包括全部商品产品的成本计划、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生产费用预算。

3、控制职能:包括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和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4、分析、评价职能。成本原则是传统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之一。在物价不变或基本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模式因其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而被各国所广泛采用。然而,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引发了传统成本会计下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大规模企业购并的出现,高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源概念的兴起,以及其他新兴经济资源的出现,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历史成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显得越来越束手无策。

二、传统成本会计的弊端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取代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因制造费用的剧增及多样化,其分摊标准若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为获得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为获得有利的原材料数量差异,生产者可能将不良质量的产品转入下一工序,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等等。

3、传统成本会计在计量模式上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对比现代成本会计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言这一模式存在着以下缺陷:

(1)取得数据的可靠性有待斟酌,尽管从表面上看,历史成本是基于历史的交易,因而是客观和可靠的。(2)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建立在受托经营责任论的基础上的,因而仅仅反映投入企业的资本的经营结果。

三、现代成本会计之优越性

1、会计目标方面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目标是,在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向报表使用者传递比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更为相关有用的,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在充分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同时,以满足其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相较而言它是建立在“经营责任观”基础上的“决策有用观”。在会计目标上,现代成本会计既非传统会计的“经营责任观”,也非纯粹绝对的“决策有用观”,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2、会计假设方面会计假设是指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会计假设揭示了财务会计同其所处的不确定性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财务会计系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其客观现实基础正是环境的不确定性。现代成本会计根据环境的变化大量采用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3、会计原则方面会计原则是具体确认和计里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现代成本的会计模式就根本否定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而代之以现行成本为计价基础,它完全否定了历史成本原则。

四、结论

现代成本会计是顺应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它是传统成本会计的发展,它具有不同与传统成本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而传统的成本会计以历史成本为核算基础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要求。现代成本会计中,持产损益的核算是其核心和关键。在会计处理中必须强调以现行成本为基础进行,其符合当前企业经济运行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德平. 成本会计的发展变化及应对策略〔J〕.经济师.,(10).

〔2李洛嘉.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仇俊林.成本会计论略〔J〕. 株洲工学院学报.,(3).

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篇6

【关键词】以教师为主 ; 传统课堂 ; 以学生为主 ; 现代课堂 ; 中学英语 ; 教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96-01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往往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传统教师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现代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则更加重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种方式更加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传统以教师为主与现代以学生为主的英语课堂特征比较

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通过灌输式教学将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知识点,强迫性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听老师的讲解,很难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讲课速度过快时,学生可能根本就来不及反应。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感,“Learn by teaching”的教学方式明显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在现代以学生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英语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指引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新型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在“Learn by doing”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能够保持更加深刻的记忆,也能夠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传统以教师为主与现代以学生为主的英语课堂的优缺点比较

以教师为主的英语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体系和结构,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因此,教师更像是一个演讲者,部分教师甚至只是按照教材或者教参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得学生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而不愿自己主动思考和探究,传统英语课堂往往会使学生更加懒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记忆,而非主动的思考,学习的结果更加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把握,而不是对学习方法的把握。

以学生为主的英语课堂,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解惑者、组织者。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每一种学习方式的使用,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怀疑、解答,推动学生探究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当然,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方式的使用,都需要得到教师的适当指导,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推动现代以学生为主的中学英语课堂发展对策分析

(一)传授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语言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英语语言的学习涉及到语言的应用,则更需要结合学生的自学和自主应用。英语的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学习方法,例如,对于听力部分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首先掌握爆破、连读等发音规则;而在阅读学习过程,则需要找到文章的主旨句、提纲句等。英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指导,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英语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之外,还应当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英语知识,推动学生自觉应用英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每学期从英语美文中找出一篇自己认为“The most beautiful article”,然后通过分析提炼出美文的主旨大意,并用英语将自己的观点描述出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增加学生说话机会

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师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甚至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言,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应用英语知识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则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说话时间,一方面教师减少讲解的时间,将英语知识分解成不同的知识系统,并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拓展英语教学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采用新型教学方式,如讨论法、提问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鉴于学生词汇的有限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个词汇概括出自己的意见,利用启发式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答案,这种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引导法,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英语课堂与现代以学生为主的英语课堂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地位的不同。中学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师为主体转变成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学习需求,将英语知识讲解与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有效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从而保证英语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梁晓燕.中学英语课堂:学生主体参与及其实现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王娟.中学英语教学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8)

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篇7

在谈论车之前, 我们有必要对车的起源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人类自诞生以来, 一直在寻求交通工具来代替步行, 不管这种寻求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车的出现将先民们带到了一个新纪元。众所周知, 陆地面积占地球面积的29%, 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又占了陆地面积的39%, 加上荒漠森林、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区, 平原和丘陵等地貌较为平坦而易于交通运输的土地就更少了。但是就是这有限的土地, 对缺少交通工具的祖先也是多么的广阔无边。车是当时的物质条件下所能制造出的最好的运输工具。

世界上最早的车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在公元前4600年前的苏美尔王朝的乌尔王陵出土的旗杆上, 有一幅四匹马拉的四轮战车图, 这辆车的车轮没有辐条, 像是用两块木板拼合而成, 这就是距今6000余年的最原始的车。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 车在中国的出现不晚于商代。目前我国古代遗址中发现的最早的车子就是殷墟的车子, 殷墟发现的车子结构复杂, 形制规范, 装饰华美, 制作考究, 已经是很进步的车。我们可以大胆地作一个推断, 这样的车一定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所以中国古代的车子应该萌芽得更早。古代文献中也有车的相关记载,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杜预注:“‘驷介者, 一乘四马, 被甲之士三人也’。四马为一乘, 车兵三人, 为周人之制, 此制实源于殷人之车制。”我国先秦文献中也有许多马车发明的记载, 如, 《易·系辞》云“黄帝作车”, 《孙膑兵法·势备》云“禹作舟车”, 《墨子·非儒下》、《荀子·解蔽》、《吕氏春秋·审分览》皆云“奚仲作车”等。

我们现在所见的商代车多出现于车马坑中, 其是以随葬品的角色出现的。但实际上, 这些车是在无法修复的情况下被埋入坑中的。刘一曼先生认为殷代木质结构的马车还不坚固耐用, 在车速较快和道路不好的情况下, 轴、辕容易损坏, 但由于制造一辆车不容易, 人们对已经坏了又难以修理的车子也不轻易扔掉, 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作为殉葬之物而埋入坑中。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车主是社会的上层人士, 至于他们的等级如何, 以及所要表达的礼仪信息, 我们还不得而知。

独辀车自从成为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标志, 成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 便趋向类型多样化, 用途专门化。先秦时期, 乘车、兵车、栈车等三类车是主流车种。

乘车因车主的品爵高低而有多重等级, 最高等级为路, 后世又称辂。据《周礼·春官·巾车》记载:“王之五路, 有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即周天子有五种车可以乘坐, 前三种玉、金、象路都为乘车。玉路“以祀”, 是天子参加国家祭典等重要政治活动所乘坐的;金路“以宾, 同姓以封”, 为天子会宴宾客、封赐同姓时所使用的;象路“以朝, 异姓以封”, 为天子上朝、燕行出入和封赐异姓时使用的。我们据此可以看出, 古代帝王的乘车礼仪是多么的繁缛与奢华。而当卡尔·本茨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时, 近代各国的元首与君主们纷纷舍弃历史悠久的马车, 转而改乘汽车。

关于元首和君主乘坐汽车的轶事不胜枚举。清末的慈禧太后就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坐上了杜里埃汽车。该车为袁世凯在慈禧66岁寿辰时进贡。但慈禧太后囿于礼制, 不愿意让地位卑贱的司机坐在自己的面前, 于是又坐上了自己的十六抬大轿。这辆老爷车就一直被闲置在颐和园中。古人已经有效地解决了君臣同车有违体统的问题。《隋书·何稠转》记载:“旧制, 五辂于辕上起箱, 天子与参乘同在箱内。稠曰:‘君臣同所, 过为相逼。’乃广为盘舆, 别构栏楯, 侍臣立于其中。于内复起须弥座, 天子独居其上。”这就是重舆车, 它将君与臣用栏杆隔开, 以示尊卑有别。秦始皇陵二号铜马车安车的出现就已经印证了文献的说法。其实在现代社会中, 许多国家元首的车驾也被分成了两个部分, 前排与后排用强化玻璃分隔开来, 但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元首们的安全。

随着汽车性能的提高, 元首们对车驾的要求越来越高。从20世纪初开始, 通用汽车和凯迪拉克就为美国总统、外交官与各国要人提供豪华轿车和特种车辆。不过这些车驾都配备有完整的武器库和最现代的保护与通讯系统, 并都装备有防弹装甲和防弹玻璃, 以保护各国政要的安全。汽车不仅成为了各国元首展现国家礼仪的宣传窗口, 还成为了他们的安全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领导人主要乘坐前苏联制造的防弹吉斯轿车, 也乘坐过奔驰、雷诺等轿车。而当中苏关系恶化以后, 我国自行研制的“红旗牌”轿车成为领导人的座驾, 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古代, 除了周天子的路车外, 以下依次为夏篆、夏缦、墨车, 低等的为栈车、役车。《周礼·春官·巾车》曰:“服车五乘, 孤乘夏篆, 卿乘夏缦, 大夫乘墨车, 士乘栈车, 庶人乘役车。”“服车, 服事者之车”, 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用于公事的车。这五种车中, 前三种为乘车, 后两种属于属于既载人又装货的两用车。由此可见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现代社会虽然没有古代社会那么尖锐的阶级对立, 但阶层差别仍然存在, 例如劳斯莱斯汽车都专门为车主量身打造, 买主也多为一些身份显贵的上层人士。

古代车骑对车的装饰也十分考究。《晋书·舆服志》记载:“天子五路法车, 皆朱班漆轮……画辕及幡, 青盖, 黄为里, 谓之黄屋……两箱之后皆玳瑁为鹍翅, 加以金银雕饰, 故世人亦谓之金鹍。”又有“金路, 建大旂, 九旂, 以会万国之宾, 亦以赐上公及王子母弟……皆驾四马, 并以黄金为文, 髦插以翟尾”。古代车骑的外部颜色、装饰都十分的华丽, 而当代汽车的装饰多集中于内部。帝王之家多用黄色以示尊贵, 但现在的汽车多以纯色为主, 而且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更是迥异。由于传统文化习惯等因素的作用, 人们会对某种色彩产生根深蒂固的观念。灰色给人以朴素、安全、柔和、含蓄之感;黄色代表鲜明、个性;褐色为自然、平静;红色喻示雄心和勇敢;黑色不仅给人坚实、刚劲之感, 而且庄严、神圣;绿色是希望, 是生命, 充满着青春、自然的气息。与此同时, 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社会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的不同, 人们表现出来的色彩观念也不同, 人们都有自己偏爱和禁忌的汽车色彩。在我国, 红色具有赤诚之意, 又是幸福和喜庆的象征。但是在另外一些国家, 红色却是人们禁忌的颜色, 在美国, 红色是不吉祥的象征, 常把红色视为巫术、死亡、流血和赤字。拉丁美洲国家大多喜欢暖色调, 在他们的客车上喜欢涂饰艳丽夺目的各式图案, 或是临摹圣婴像, 或是涂绘田园风景、花鸟等。南亚的一些国家因为人的皮肤黑, 所以不喜欢黑色。

随着汽车的普及化, 汽车已经不再是社会上层人士显示其尊贵身份的资本。汽车所代表的礼仪文化正在向整个社会渗透。乘车礼仪和开车礼仪已经将传统礼仪与社会道德规范融合到了一起, 向人们展示了汽车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

当前, 小轿车的大众化倾向日益明显, 人们对乘车礼仪也越来越关注。车内座位的舒适方便程度已经成为了分辨乘客尊卑主次的标准。当人们在乘坐汽车时, 以后排右车窗为首位, 左侧位次之, 中间位再次之, 前排右侧位排在最末。主人驾车时, 驾驶座右侧为首位, 后排右侧次之, 后排左侧再次之。这些都很为讲究礼仪的人所看重。

开车礼仪已经关系到驾车人社会道德水平提高, 同时也可以透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文关怀精神。开车过程中也有一些应该注意的礼仪问题。行人与司机仿佛天生就处在对立面, 但是, 每一个行人都可以成为司机, 每一个司机也有成为行人的时候, 他们的角色总在不断地变换。作为一个驾驶员来说, 永远处在强势的一边, 这就需要其更懂得开车礼仪。一个有礼貌的司机任何时候都会让行人先行, 天气恶劣的时候, 也会注意车边行人的安全状况。总之, 开车礼仪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却的一部分。

内燃机的诞生使马车的脚步戛然而止。车将礼仪从古代带到了现代社会, 现代汽车又从马车手中接过了接力棒。诞生在车轮之上的礼仪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 内涵日益丰富, 并在现代汽车的牵引下增添了无尽的活力, 正越来越得到更多世人的关注与推崇。

参考文献

[1]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第1版:2.

[2]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2, 第1版:146.

[3]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2, 第1版:147.

[4]刘一曼.考古学与甲骨文研究.考古, 1999, (10) .

[5]汽车文化.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8, 第1版:41.

[6]汽车文化.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8, 第1版:40.

[7]乘坐汽车的礼仪.科学先驱报, 2000.08.25, 第D03版.

中国传统礼仪对现代礼仪的影响 篇8

一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 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 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 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 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1. 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 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 是为政者“经国家, 定社稷, 序民人”的依据, 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 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 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 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 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 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 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 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 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 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 约束人的行为。

二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 相对于传统礼仪, 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 是一种交流的“语言”, 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 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 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 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 其形式及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而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 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的BP译码算法 (RBP) 和一般的BP译码算法相比具有优越的性能。在同一信噪比的情况下, VC-RBP译码算法比起RBP译码算法和BP译码算法误码性能有一定提高。VC-RBP这种译码算法使得LDPC译码算法收敛得更快, 比起RBP算法, 它仅用较少的迭代次数就能显示出更好的性能。算法2与算法1相比, 由于其不用计算生成的包含残余信息的序列

2. 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 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 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 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 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 是法的具体体现, 法与礼互为表里, 互为补充, 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 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 违法则以刑律处之, 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 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 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 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 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 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的, 对对方的尊重, 也是一种自尊, 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 “天有十日, 人有十等”, 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 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三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融合、矛盾

礼与俗的分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前者渐行渐远, 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人诟病的对象, 而一些淳朴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民俗或时尚所替代。要想在新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就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日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礼仪, 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 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 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 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 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在“十年动乱”期间, 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 文明礼仪被作为封、资、修的流毒予以扫除, 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 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这种意在与传统思想彻底“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 最终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极为丰富, 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 如“礼主和”的精神、包容之礼、待客之道等。继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时, 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抛弃其封建糟粕, 以便更好地吸收本民族的精华, 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 体现现代礼仪精神, 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文化。

[责任编辑:庞远燕]

和对每次更新时残余信息的序列进行重新排序, 其算法复杂度也要小一些。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我见 篇9

工艺美术, 又可称为实用工艺, 一般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 与人类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相关的艺术。它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欣赏性。从用途上分, 有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从制作上分, 有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 包括现代电子生产;从材料分, 有陶瓷、金工、木工、漆器、染织等。工艺美术既是一种物质生产, 也是一种精神生产, 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并直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这是它在艺术领域中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点。它包括设计和制作两个过程, 即它不只是纸面上的美的图案, 而且要通过工艺材料, 制成具体的物质成品。正是对于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加工, 所以它的物质功能是第一的、基本的, 美观则是第二的、从属的。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实用工艺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它甚至成为上古史断代的重要依据, 如一般将上古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近年来, 我国台湾一些学者提出, 鉴于玉器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 在中华文化史上还应增加一个“玉器时代”。早在原始社会, 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到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彩陶, 品种多样, 造型各异, 在材料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 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设计实用工艺美术品要考虑使用方便, 甚至考虑到实用工艺美术品的使用环境。如设计灯具时, 就应当从房间的整体环境来考虑;设计不锈钢组合餐具时, 也必须考虑到家庭日常用餐和小型家庭宴会等多种用途的需要。所谓经济, 是指实用工艺美术品与其他艺术品不同, 它本身还是商品, 需要通过市场来销售, 因而必须尽可能地省工省料、降低成本, 才能适应人们的消费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用等多方面的需要。所谓美观, 是指工艺美术品应当尽可能做到造型美、装饰美、色彩美和材料美, 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审美功能。

二、现代设计立足于创造视觉上的美感

现代设计, 已经与传统的工艺美术有了根本的区别。从狭义上讲, 现代设计也被称作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 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工业革命后, 从包豪斯到现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 既区别于手工业品制作也不同于纯艺术品创作, 它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优秀的设计作品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无论这种创造性或突破是来自技术还是功能、造型、审美等方面, 它都会在人的感官感觉、生产生活中留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网络视觉艺术在人类智慧驱动下, 层出不穷地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为人们提供一个丰富的视觉享受空间。如在一些网站, 可以看到一幅名为“点击夜空欣赏烟花”的视觉艺术作品, 通过鼠标点击天空, 可以出现礼花腾空炸响、烟花缤纷四射的壮观场面。形式的创造性设想, 为网络的视觉艺术符号的形成寻找到一个个突破口, 这些符号意味的形成也将精彩纷呈地传达给受众。它在表达一定信息的同时, 迎合着受众的视觉与审美心理, 使得受众与这些网络视觉艺术符号顺畅地交流与对话。

三、相对工艺美术而言, 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现代设计更多更广泛的内容

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本质, 是针对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必须通过设计才能在产品中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使产品既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实用功能) , 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审美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这门新兴的学科, 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讲, 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产品设计。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 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它最突出的特点, 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 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产品设计或称作狭义的工业产品设计, 其本质是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第二, 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 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 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 包括很多的方面。从大的方面来看, 可以划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大块。在室内方面, 环境艺术设计又可以分为“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灯光设计”等很多方向, 同样在室外方面也可以分为“园林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多个方向。造型、光色、比例、质地等形式美, 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词汇, 功能、声音、温度、气味甚至是空气流向, 都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的。这也正是这门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的地方, 它集视觉、听觉、嗅觉为一身, 将动态美和静态美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样来看,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综合创造”。

第三, 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从狭义上讲, 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视觉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 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视觉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平面设计, 而是充分调动了光、色、文字、图形、运动等多种手段, 扩展到电视、计算机等领域。1960年开始在西方流行的术语“视觉传达设计”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 随着改革开放传入我国, 逐渐取代了表述极不准确的“装潢设计”。其实, 从这时起视觉传达设计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科类型, 当时肯定没有人意识到其后影像和计算机等技术发展得这样快, 只是觉得Graphic Design (平面设计) 这个术语和其代表的设计内容已不能涵盖新出现的影像、电子读物、多媒体等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的设计。设计既要符合审美性, 又要具有实用性, 替人设想、以人为本,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

总之, 将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设计元素融入到现代产品的设计中不单单是提升产品价值, 促进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催化剂, 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倘若我们没能重视起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设计元素, 在设计上始终处于对西方的模仿甚至照搬上, 那么我们的工业设计事业将永远落后于世界, 我们的文化也很有可能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下消逝, 到那时, 我们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五千年的忧伤。

参考文献

[1]杭间, 何洁, 靳埭强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篇10

一、传统新闻与娱乐媒体的结合

李梁容在他的《新闻导学论》中指出, 传媒的主要功能之一为它的娱乐功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媒的娱乐功能逐步拥有了实际意义。其一, 表现为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快速增长, 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传媒的娱乐功能恰好满足了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其二, 表现为生活节奏的加快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压力, 而传媒的娱乐功能可以起到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 使得传媒的娱乐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 娱乐媒体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娱乐媒体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的时候, 传统新闻也没有放松发展的步伐, 如今传统新闻与娱乐传媒的结合已经将传统新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娱乐手段的包装下, 传统新闻已然成为了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娱乐信息”。众所周知, 《琼.斯图尔特每日秀》是美国比较出名的喜剧脱口秀节目, 它以幽默和嘲讽的特点向人们传达着“严肃”的政治新闻, 为美国政治新闻节目迎来了大批的观众, 从而提高了美国政治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电视媒体与广告推销的结合

广告推销是广告商付出一定的费用, 通过某种媒介来向大众推销自己产品的一种活动。从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广告推销具有明显的获利性。一方面广告商通过传媒向大众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以此来提高自己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 获取更多的受众群体, 扩充更多的售货渠道, 从而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达到获利的目的。另一方面传媒通过给广告商提供推销的媒介, 从广告商那里获取一定的收益, 实现盈利的目的。随着广告推销的日益火爆, 广告商不仅自己获得了巨额的资金收益, 也为传媒带来了同样巨额的效益, 随着这种合作关系的日益成熟, 广告推销也逐渐成为了传媒盈利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 传媒也成为了广告商和受众群体的重要媒介, 传媒向受众群体介绍产品或服务的性能、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也给受众群体传达了广告商的经销理念和方式, 对广告商和受众群体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广告推销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 为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杂志与现代传媒的结合

杂志是我国四大传统传媒之一, 在上个世纪, 杂志和报纸具有同等的影响力, 但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在传媒市场中占有成分的日益提升, 使得杂志的销售量成直线形下降趋势, 为了让杂志在我国长期顺利地发展下去, 人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杂志的未来发展该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在此, 电子杂志这种新传媒便应运而生。所谓的电子杂志就是将传统杂志以现代传媒方式如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博、播客等方式相结合, 并融入了声音、视频、图片等元素, 以虚拟的形式来取代实物杂志。电子杂志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崛起, 必然有其发展的原因。第一, 电子杂志方便携带。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将电子杂志下载下来, 存储到PC、平板和手机等便于携带的网络终端上面, 这样用户就不需要带着厚重的杂志了。第二, 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传统的杂志中, 用户必须选择购买整本杂志, 这其中不乏有很多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而在电子杂志中, 用户只需要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对于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完全可以将其屏蔽掉, 提高了用户的阅读效率。第三, 电子杂志具有更新及时的优点。无论我们地处何时, 身处何方, 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即时的关注最近发生的新闻, 让用户可以及时而又迅速地掌握最新的信息。第四, 电子杂志信息量非常大。在传统的杂志中, 一本杂志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信息内容, 而现在无论有多少的信息量, 只要有价值, 都可以将其录入电子杂志中, 这样, 用户就可以在杂志中阅读到任何内容的信息。由上可知, 电子杂志的这些独到的优势使得其成为现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 电子杂志未来发展的道路也必将更加的广阔。

由此看来,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是一个机遇, 也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 传统媒体必须要认清自我, 放远目标, 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 并在融合的过程中, 互补互助, 扬长避短, 从而使其在未来打下一片广阔的天地。

摘要: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 只有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相融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 以媒体融合为出发点, 介绍了三种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融合的现状, 并对它们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美好的愿景。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现代媒体

参考文献

[1]朱沙;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生存[J];青年记者;2012年03期

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篇11

礼和礼仪教育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开启了礼仪和礼仪教育研究的先河, 他推崇周礼, 认为礼无论是对普通百姓还是对上层的统治阶层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普通百姓, 学习礼仪有助于其个人的成长;对于统治者来说, 学习礼仪, 对民众进行礼仪教化有助于维护其统治。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孔子之后, 战国中期的孟子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孟子以“性善论”和“民本论”为理论基础, 主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尤其强调人格塑造, 与孟子同一时期的荀子主张人性恶, 强调以礼矫性, 在以礼劝善的同时, 他还引法入礼, 提出以刑罚来补充、完善礼之不足。可见, 礼和礼仪教育思想作为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体系。

先秦儒家之后, 礼仪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展, 礼仪制度日趋完备。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以后历代的统治者沿袭这一主张, 《礼记》与《仪礼》及《周礼》作为礼经, 成为了历代学者探索研究的金科玉律, 对传统经学进行疏证考释或分类汇编, 并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育内容, 一步一步把我国的礼学研究推向巅峰。

家训、家诫之类的家礼作为三礼的补充也迅猛地发展起来, 其中朱子的《家礼》是其中的代表作, 它详细叙述了饮食、起居、丧葬嫁娶、祭祀等日常应用家庭礼仪, 形成了完整家庭礼仪系统, 为人们的生存和交际夯实了基础。

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一脉, 形成于周朝, 发展于秦汉, 至唐宋兴盛, 有着丰富的内涵,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传统礼仪有着最为丰富的涵义、道德规范要求, 它与道德是紧密相关的。礼渗透到整个社会机体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 渗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 礼对汉族文化的形成有过巨大的影响。由于礼被视为人的标志, 华夏民族的灵魂和行为准则, 因此众多的人把它看作治国的大纲与根本。

在古人的礼仪思想体系中, 仁、礼、诚、敬是内在的道德范畴, 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只有内在有着仁、礼、诚、敬的美德, 在外在行为上才可以体现出礼来。没有内在的修养, 礼仪就是空中楼阁, 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礼仪内在修养为根本, 内在修养高于礼, 礼要根据内在需要而不断调整。“仁”是礼仪教育的核心, 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 孔子首先引仁入礼, 以仁释礼, 强调“礼”应源于仁爱之心, 强调“仁者爱人”, 从“爱人”出发, 可以从自我之仁的人性之爱, 推及社会人世, 甚至可以推衍到天地万物。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由“亲亲为仁”, 推及到父母、兄弟、夫妇、子女、朋友乃至同类则有仁民, 如果再推而广之, 一直到天地万物之爱, 就是仁的极大化———博爱, 讲究仁者恕人。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胸怀, 就是以善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善待他人。对“仁”的追求, 不只是为了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 更是为了将个体之善推向他人及社会。

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1.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礼应当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礼仪从表面上来看是要求人应该在何种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 应如何行走, 坐姿如何, 透过这些表象可以发现, 礼仪体现的是个人的素养。基本的礼仪素养是人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 虽然我国对礼仪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 礼仪教育大踏步走进校园、进入课堂, 但在理论指导、业务指导方面却严重滞后, 甚至很多环节依然处于真空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交通的便捷, 地区与地区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发的频繁, 社会对于公民的文明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国人的素质偏低, 礼仪素养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 他们的道德素养如何, 可以看作是一国国民素质的缩影。因此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礼仪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 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一般而言, 受到礼仪约束的行为更友善、亲切,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加强礼仪教育最直观的目的便是为了使人明理、诚信, 使人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 传达自身的精神风貌。实践表明, 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要做到诚敬好礼, 礼仪教育就是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爱父母、爱老师、爱祖国、爱自己, 以及如何爱父母、爱老师, 如何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因此对国民加强礼仪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必要的。

2.提高国民素养, 构建和谐社会

礼仪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社会的主体是人, 正是由一个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人的生产劳动才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需要个体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相处才能实现, 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社会的和谐就是空谈。从根本上看, 如何确立并调整我国现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维护和实现社会安定和公平, 建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正有序的人际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基础。中国传统的一些礼节, 在现代已经不再适用, 但它所传达的感情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所能用到的。身处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如何引导人们从容应对信息膨胀带来的系列问题,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国礼仪在化解人际冲突, 促进人际、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 礼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礼还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感情,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在创造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小的问题, 市场体系的不健全, 规章制度的不完整, 导致了农业基础薄弱, 发展缓慢, 农业发展滞后, 工业短板明显, 服务业发展滞后,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明显, 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中不协调问题突出, 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发展理念中存在着不足, 在发展方式上存在着弊端。目前我国国民素质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而国家过度重视经济发展, 忽视对国民文明素质、公共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导致国民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为了扭转这一现象, 中国需要开展礼仪教育, 引导人民读经典书, 做有根人, 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陶冶高尚情操。

3.促进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 没有文化支撑的民族是不完整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理应成为宣扬的重点。因此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时需要加大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传统礼仪, 能够感受中华文明,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礼仪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 要较好地把握经典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 寻求礼仪教育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契合点, 对于礼仪教育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代需要结合起来, 不断地进行宣扬, 对于礼仪教育中不利于时代发展的部分要适当地进行改动, 从而使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礼作为人类的一种规范, 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 其功能就在于建构有道德的社会和塑造有道德的人。具体来说, 礼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 人与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强调人性的平衡、协调等精义, 值得我们继承其精华, 继续发扬光大。当今社会礼仪轻薄、浮躁喧嚣, 人们需要接受文化礼仪的熏陶。开展礼仪教育势必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情操素养产生积极影响, 增加社会正能量, 重现道德风尚。

摘要:传统礼仪作为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 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值得进行传承和发扬。本文梳理了传统礼仪教育发展历程, 阐述了传统礼仪教育的意蕴, 深入分析了传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礼仪教育,传统意蕴,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国金平:《礼仪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途径研究》, 学位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2]周悦娜:《从当代大学生礼仪文化现状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途径》,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第67-69页。

[3]罗晓林:《〈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第108-110页。

上一篇:次声波法下一篇:成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