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际礼仪作业之观后感

2024-09-09

现代交际礼仪作业之观后感(共7篇)

现代交际礼仪作业之观后感 篇1

3A法则观后感

金老师的课程我是第一次看,他总结出来的3A法则具体是Accept: 接受容纳对方,不要自以为是;Approciate:重视别人,欣赏别人;Admire : 赞美别人。通过金教授诙谐幽默的演讲,我们都在笑声中受到教育,收获了很多感悟。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是具有共性与个性关系,共性我们无须太在意,我们关注的往往是人的个性,也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存在于你我他之中,也就是具有普遍差异性,在这之中,看到差异性是最开始的阶段,而接受容纳对方,则意味着要接受这种差异性,比如说有的人性格开朗,乐于与人沟通,有的人性格内敛,羞于表达自我,有的人活泼灵巧,有的人严肃刻板,有的人个性张扬,有的人沉闷认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比如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去适应这些差异性,而不是企图将差异性扭转为你能够接受的性质。如果硬要顺着你要设想的方向去改造,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甚至不欢而散。“爱他就要接受他的一切,包括缺点”,其实不只是恋人之间,任何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以接受包容为前提的,太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是吃亏,因为你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最后只能远你而去。

对于Approciate一点,我觉得甚为重要。人都是平等的,既要重视自己,同时也要重视他人。既要欣赏自己,也要欣赏他人。重视和欣赏自己,可以表现出个人的自信与强烈的自我认知能力;重视和欣赏他人,则表现出你非凡的鉴别能力和不一般的开阔胸襟。古有诸葛亮三气周瑜,以致周瑜大声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但是诸葛亮在周瑜死后却是真心地为周瑜而哭。从这个层面来说,周瑜的心胸不够宽,因为他既然认可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谋略才华,那就应该重视和欣赏诸葛亮,而不是嫉妒加嫉妒还是嫉妒,最后只能害死自己。而诸葛亮则十分重视和欣赏周瑜,他认为周瑜也是能人,对于周瑜的英年早逝,发出真心的吊唁,可惜两人由于阶级利益不能成为朋友,但是这也说明了重视和欣赏别人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我们的心灵以及行为都带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重视和欣赏所有人是一种教养,记住这一点,大有裨益。

至于交际,要善于赞美别人,这就是金教授的最后一个A,要讲究一定方法和原则的,真诚地发自内心地赞美别人,要善于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友好,这样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形成互动,否则就会好心好意不得好报,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3A法则真是一个指导我们交际行为的重要法则,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一定要时刻比对,以完善自己的交友行为,让自己更加懂得社交。

现代交际礼仪作业之观后感 篇2

一、出家

出家, 指的是为解脱尘世的苦难, 舍弃人世间的贪爱而出家修道。这一制度其实并非出自佛教, 在印度古已有之且非常风行。在形式上, 作为出家人的基本标志便是剃除头发。其用意在于舍弃装饰, 甘于朴素清苦的生活。在中国, 僧人的僧装, 素食, 独身制度自古延续至今。一般来说成年的男性还要剃除胡须, 但也有例外, 一些有名望的人如弘一大师出家后依然蓄须。

“和尚”一词是对出家人中师长的尊称, 有德有才, 堪为人师者才有资格接受。一般来说, 一座寺庙中唯有住持一人可被称作“和尚”。在寺院里见到的普通僧人可用“法师”来称呼, “法师”是指精通佛法可以为人讲说的出家人, 用在此处既得体又可表示尊敬。其实按僧人精通经藏的差异还有不同的称呼, 但在现在“法师”已作为对一般出家人的通称了。现代人在这类称呼上面还常有误会, 可以此作为参考。

出家制度在世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南传佛教区, 如我国云南傣族地区, 泰国等, 基本实行人人皆须出家一次的规定。这并非佛教规定的制度, 在修行上这种临时性的出家也与长期出家的僧人有所不同。日本的佛教出家制度的特殊之处在于僧人可以娶妻食肉。这也是社会发展导致的佛教变革。

二、戒律

释迦牟尼自三十岁成道, 即开展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弘法传教活动。随着这个过程中门徒的增多, 为了团体内部的规范, 便渐渐地有了戒律的体系。而在中国, 据劳政武论, 禅宗之后千多年来的基本组织结构与生活规范, 在道信时初创, 在弘忍 (公元601-674) 时确立;正式把禅宗的规范法制化、条文化的人是百丈怀海 (720-814) 。百丈怀海根据禅宗的特性, 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融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法礼制, 折衷了佛教大小乘戒律的精神, 制定了著名的《禅门清规》。禅宗后又分出几大派系, 现存的“清规”典籍尚有《百丈清规证义》、《幻住清规》等, 日本还有《莹山清规》、《大鉴清规》等。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法令来对佛教进行规范, 实际上与之同时, 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的法制也有所影响。佛教的“中国化”是与中国固有法制紧密相关的。其中儒家的“仁”“礼”的思想与佛教的相关性最大, 产生的影响也最大。政府出于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对佛教进行规范, 导致了佛教的一些变化, 变得更加“中国化”。较为典型的如唐代, 《唐会要》中有记载:“开元十二年举行僧尼考试, 不合格者还俗。”以和科举考试类似的形式来进行僧尼的选拔和考核, 充分融合了当时的中国的特色。行政干预僧道事务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一个算是积极的方面。到现代, 我国也制定有专门的宗教规范制度, 在尊重宗教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慈悲思想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之一。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慈”与“悲”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 慈是给予众生乐, 悲是拔除众生苦。基于这样的慈悲思想, 佛教有不杀生的根本之戒。在慈悲思想的指引下, 佛教逐渐形成“断屠月”和“十斋日”的传统。从南北朝到唐代, 这样的传统渐渐深入到政府的行刑制度当中。中国自古而有的“秋冬行刑”的传统与此不无关系。在社会影响上, 佛教的戒律鼓励民众修行向善, 以其道德性和教育性客观上对一般性的犯罪起到了一定预防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现行的宗教管理制度也提倡宗教与社会现实相适应, 共同发展。

因鼓励向善而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只是佛教戒律对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事实上, 随着多年以来佛教在中国的普及, 佛教的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 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是非判断, 价值判断, 乃至处世态度。

关于犯戒的处罚, 《四分律》规定了比丘二百五十戒, 列出处罚名与罪章名若干。经研究发现, 除了“除名”性质的处罚, 许多的犯戒行为必经“忏悔”即可“出罪”, 属于非常纯粹的道德性制裁。原因在于佛教所重视的“果报”, 让其对于犯戒行为更为强调的是长劫性的果报。劳政武提出犯戒处罚的本质问题即“忏悔”。忏悔的性质与种类复杂, 据释圣严研究, 忏悔法共有两类三种, 两类分理忏和事忏, 理忏下有无生忏, 事忏下分取相忏和作法忏。这是按照罪名的层次来划分的, 在此不多做分析。这些忏悔的种类包括的各种行为层次和精神层次, 由此观之, 在佛教中, 广义的“忏悔”其实效用极为广泛, 个人修持、禅坐、念咒, 包括为众祈福等佛事都囊括在内。

戒律所依据的因果报应论, 在历史中逐步渗入世俗社会, 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佛教的社会观中, 社会共同体无不基于众生的“造业”, 那么众生无一能回避对社会的共同责任。佛教认为在社会交往中, 利他教化是核心内容。交往的发生, 本身就是佛法教化的大缘之所在。佛教对“慈悲”的信仰与儒家的“仁爱”思想十分相近, 二者融会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佛教思想已经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就现代人而言, 不论是否真正信仰佛教都会受其浸染, 因为佛教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礼仪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充分认可并继续发掘其积极的方面, 如“诚信”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受佛教教义的规范, 到了现代, 在推进诚信建设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着眼于诚实守信的社会化行为规范和市场的规则意识, 而非信仰建设和信仰教育, 本人认为这是值得再研究的。

戒律当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佛家的素食制度。素食制度为汉地佛教所独有, 已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南传佛教国家和中国的西藏内蒙地区均无禁止食肉的规定。原本佛教里说要禁的“荤”是指的荤辛, 即味道重的几种蔬菜, 并非通常概念上的肉食。戒律中规定出家人可食“三净肉”, 即“不见”“不闻”“不疑”。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当中, 中国的大乘佛教秉行慈悲戒杀, 而素食是与之相吻合的。素食制度的形成, 除了教义经典, 还有外力因素。梁武帝对此做了大力的推行, 僧人们激烈争论后达成共识, 后此戒律一直持续至今。

三、仪式法会

(一) 课诵

课诵是中国的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行事之一, 于获功德准则之中, 也被称为功课。由于课诵一般是早、晚各举行一次, 因此佛门里也称“早晚功课”“朝暮课诵”等。论其来源, 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而中国的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 后佛乐取得长足进展并广为传播。这也是佛教在艺术上会合当地文化的一大例证, 尤其在南北朝的梁代, 梁武帝对念诵梵呗大力提倡且亲自参与制出佛乐中的名篇, 将其宫廷化。清代的《禅堂规约》规定“行坐、课诵、受食、山坡等不随众者罚”, 成为被普遍遵循的基本制度。从修行的角度来看, 课诵本就可以发扬大乘教义, 陶冶个人修养, 有这样的礼制规范, 方能真正深入人心。现代的课诵与古制并无大异, 并且成为普通民众了解佛教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二) 水陆法会

佛教的法事众多, 这里介绍一下规模最大, 最隆重的一个——水陆法会。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 流传至今。这是一种超度仪式, 宋代最为流行, 特别在战争以后由朝野举行。该项仪式经过多年流传与演变, 现行的会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人数、牌轴的规定、进行的程序和法事所用的时间等项内容是依据《鸡园水陆通论》。坛场分内坛和外坛, 法事以内坛为主。内坛布置有严格轨制, 力求庄严。而外坛佛事七日, 共设大小六个坛场。从进程上来看, 法事的完成一般在七昼夜内。水陆法会的圆满是由最终的僧众皆参与的“放焰口”来完成的。放焰口的来源本是为饿鬼道众生超度, 到了现代则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追荐。其布施过程仍与食物有关。

四、小结

佛教的文化深厚, 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佛教文化的最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便是礼仪。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反映了文化思想的演变, 以及其与世俗社会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接受行政上的管理, 同时因其教义的广泛传播在客观上也影响着政治尤其是法制。佛教既吸收俗世的文化也在以本身的理念影响改变着俗世。大众对于佛教的接受度一直颇高, 礼仪成为普通人了解佛教的直接方式之一, 这也是佛教仪制不断变革的一大动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客观上是极为广泛的, 影响也是深远的, 其演变也都是为了与社会相适应。在现代中国, 佛教的影响力仍然巨大, 在礼仪方面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为适应社会所做的革新。学术界对其仪轨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壮大, 这也是佛教进一步继续中国化的表现。将一些基本的与普通信众息息相关的佛门礼仪进行普及, 也可有助于规范众人在寺庙等佛教场所的举止, 同时由内及外地对佛教礼仪进行研究也是协助规范, 共促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这些是研究佛教礼仪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 中国佛教礼仪的传统与现代, 都体现了佛教教义中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现实, 对这方面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陈永革.佛行人间——佛教社会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3]夏金华.中国佛教的制度与仪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4]冯修齐.晨钟暮鼓——佛教礼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5]劳政武.佛教戒律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6]关剑平.《敕修百丈清规》与佛教茶礼[A].禅茶:历史与现实, 2009.

[7]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礼仪之传统与现代 篇3

关键词:传统礼仪;三从四德;变化

作者简介:余琼(1993-),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饮誉四海,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礼仪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礼仪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人与人交往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完善的种种礼仪,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古人讲,礼仪是尊敬人的一种方式,是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上的一种高尚的行为准则。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由历史,风俗,宗教等综合因素形成,形成被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处世艺术,目的是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园,是人们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服饰、语言等内容。对于女性而言,无疑谈论最多的是三从四德,三从,简言之,就是从父,从夫,从子;而四德,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工。分别出自古代的《仪礼》和《周礼》。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影响人们最多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在过去,女性的角色是相夫教子,不需要工作。而在新时代,提倡女性工作,提倡女性独立。总的来说是时代转换女性的角色。

一、古代的“三从四德”

“三从”出自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说到妇人有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指,女孩子在出家以前要听从父母的教诲,由于长辈们的社会经验丰富,具有指导性意义,所以不要随便反驳父母的训导。出家后要听从夫君,正如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结婚后,妇女要同丈夫一起持家立业、孝顺公婆、教育孩子。但若丈夫不幸去世,妇女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本分,不仅要努力抚养自己的孩子,还要继续孝顺公婆。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三从”里面的“从”并不是“从”的表面含义顺从或跟从。“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品德,女性要品德高尚,在早些时,古人就著有《女儿经》,指的女性应当遵从的高尚品德。“妇言”指,女性应当有知识修养,说话要得体。“妇容”,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指,女性应当着装端庄,不可随便,显轻浮。最后一条值指的是“妇工”,指持家之道,生活方面要勤俭节约,在持家上要做到,相夫教子,孝顺公婆等。慢慢的“三从”与“四德”连起来,形成“三从四德”,成为了衡量女性行为规范的标准。

“三从”还得追溯到古代并仍还保留至今的“内外有别”,婚姻家庭制度习俗是男主,一般表现是男主外,女主内。在古代,男子要养家,有行军打仗、服兵役、经商或者打猎等。由于过去科技技术不发达,女性的任务就生儿育女,孝顺长辈。在古代社会,阶级性表现极为明显。从上层社会来说,“外”指男子参与朝政,军事,管理国家大事,女性不得干涉。回望中国历代帝王,也只有武则天一位女皇帝,足以证明中国历来就遵从“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且一直持续至今,这种观念都还有存在。从下层社会来说,大概指的就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正如《刘海砍樵》里面所唱的那样。这种男女分工的划分,逐步形成了在活动、交往、行为等日常生活中的内外分别,即“男主外,女主内”,影响着中国女性地位很多年。从男性的工作上看,他们的工作室开放的、无限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故有“男儿志在四方”的说法。从女性的工作分工看,与男性的工作空间相比,其表现的是有限的、封闭的且地位是低下的,故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不高。中国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从此得以延续,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婚姻家庭和谐,女性就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否则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受社会舆论。所以自“三从四德”出现以来,女性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逐步在思想上乃至行为上都遵从女性应当承担的角色。

二、新时代的“三从四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三从四德”正悄悄变化。以前的女人,软弱和顺从,没有社会地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为家庭、孩子付出一辈子,到最后地位也仍然是最底下的。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在任何岗位不得歧视女性,否则视为违法。女性的角色在慢慢发生变化,她们希望自己独立、自信,对自己要求更高,在工作上,要做到和男性一样出色,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女性的工作能力甚至超过男性。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义务助理黄冰芬给“三从四德”赋予新的含义。三从指:从世界、从爱、从己。从世界:做事情,要从长远的角度看,观察事物发展的整个局势;从爱:处理家庭、工作、交往中的冲突,要用真诚的爱来化解。从己:女性要注重自己终身的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德”指,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文德武德: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励,女性虽说不像过去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至少要见多识广、学有所长。言娴淑德:指女性的言辞要得当,尽量表现女性应有的美。品学兼德:女性的品德要高尚,品位增添魅力;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自信。修身立德:发掘、善用女性细腻、温婉的特质,面对工作时表现自信、面对生活呈现优雅、面对家庭展现美德。从女性从事的工作上看,就可以知道,古代的女性的地位和现代的女性的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哪里,都透露出女性自立自强的信息。但当然,现代社会又有女性强势的表现,但总的来说,至少是女性地位的上升。现代女性应当遵从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更为搞笑的是,网友们这样写到男性应当遵从的“三从四德”, 三从指老婆出门要跟从,老婆命令要服从,老婆讲错要盲从;四德,指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生气要忍得,老婆生日要记得。新“三从四德”也成为衡量好男人的标准。虽然是玩笑之谈,但不难看出,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的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古今“三从四德”对比分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认可的女性行为道德规范,在明清时期尤其得到空前的强调。三从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夫死从子”即丈夫死后,女子需要“辅养”子女长大成人,是从夫的一种延续。其中“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主要是指妇女的个人修养。 妇容不是指容貌美丽,而是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三从,已不再是新时代女性应遵守的标准,对“三从”的理解,贬义更多的取代了褒义,如“百依百顺”、“逆来顺受”成为古时候“三从四德”的代名词。旧社会妇女在“三从四德”的束缚下,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她们的聪明才智被窒息了。新时期,女性彻底翻了身,政治、经济上都有了地位,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挥,真正顶起了社会的“半边天”。无论现代女性是追求经济或精神的独立,都应当做最好的自己,从古至今,无论男女,都应当有道德;无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女性都要有一定的品行修养。旧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规陋习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观念,使得女子完全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梁启超作为近代史的启蒙者也曾专门提到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胡适先生也曾提到现代女性要独立,不要依靠别人。

四、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无处不在,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但无论是哪个礼仪规范,无一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经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这样一句话,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作为女性,面对新时期男女平等的社会,更应当把握好机会,不仅要做到经济独立,还要精神独立。对于传统的“三从四德”,应该知道,那只是挂在旧社会妇女脖子上的枷锁,现代社会只要“四德”,不要“三从”。女性应当追求更加独立和自信。

参考文献:

[1]吴茂长.女儿经.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3.

[2]唐艳香.唐艳香:从女子教育、妇女参政到婚姻自由.社会科学, 2008,6.

现代交际礼仪 篇4

【问题】:

在你的印象中哪些人是你不喜欢与之交往的人?

1.自私的人

2.不讲信用的人

3.不讲卫生的人

4.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目中无人的人)

5.满嘴脏话的人(粗俗的人)

6.心胸狭窄的人(过于敏感、喜欢对号入座的人)

7.心口不一的人(不够坦诚、城府太深的人)

导论: 礼仪的起源、概念、特征和主要功能

一、礼仪起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以“礼仪之帮”闻名世界。那么礼仪起源于何时呢?又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在远古时候,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思维能力的有限,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及天灾人祸,人们感到深不可测,以为是无形的力量(神)在主宰一切,因而对它充满敬畏和恐惧,为了表达对神的敬畏,祈求神的保佑、降福、避灾,人们开始了对神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古代称为“礼”。可见,礼的本意就是“敬神”,含有敬意的意思。人们在长期的祭祀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套固定化、程序化的仪式,所以礼又有仪式的含义。

二、礼仪的形成原因

最根本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人类的礼仪形成。所以,古人说:“仓廪实,而后知礼节”。(大连的公交车)

1、政治制度对礼仪文化的影响深远

(满清入关,男人留辫子,辛亥革命,剪男人的长辫子。)

2、民族心理、传统文化对礼仪的影响

(中国人见面礼:上哪去呀?您吃过了吗?)

3、宗教文化对礼仪文化的影响

4、民俗文化对礼仪文化的影响

三、交际礼仪的含义与特点

1共同遵守的一种用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包含有尊重、爱护他人等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体系。

2、特点

具体性、符号性、民族性、普遍性

四、礼仪的主要功能

1.教育功能

2.协调功能

3.内聚功能

4.美化功能

五、交际礼仪的基本原则

1.尊重原则

2.真诚原则

3.谦和原则

4.宽容原则

5.适度原则

六、现代人际交往的一般惯例

1.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组织

2.注重个人形象

3.遵时守约

4.热情有度

5.不宜过分谦虚

6.尊重个人隐私

7.女士优先

8.礼宾有序

七、礼仪的适用性和主要原因

1、什么时候应该更注重礼仪

初次交往;公事往来;国际交往

2、为什么要讲究礼仪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进交往

【小结】1:

•礼仪其实就是礼(内容)和仪(形式)的统一,是讲究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通俗地说,礼仪是交往的艺术,是现代人的待人接物之道。

【小结】2:

讲究礼仪有助于维护组织的形象,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知识、能力、学历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基础,那么礼仪修养和良好的交际口才则是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小结】3:

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尊重对方,宽容、理解对方。

第一部分个人形象篇

一、仪表形象

二、服饰礼仪

三、仪容礼仪

四、仪态礼仪

一、仪表形象

(一)什么是仪表形象?

仪表形象是一个人的服饰、仪态、仪容等外表形象的综合表现,同时又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的外在反映。

它不仅是个人的所好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人对他人、社会,对工作、学习的态度问题。

(二)仪表美

1、什么是仪表美?(P16)

2、注重仪表美的意义。(P17)

A.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B.自尊自爱的体现;

C.尊重他人的需要;

D.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和事业的成功。

六、名片的礼仪

名片主要用于自我介绍和建立联系之用,在交际中,经介绍与他人认识之后,如带有名片,应立即取出,双手递给对方;收到名片的一方如果备有名片一定要迅速取出递上,若没有或用完了,则应表示歉意。

注意使用名片的礼仪(P41--42)

名片放在什么地方?

•西装的内侧口袋或公文包内。

•保证西装口袋不因放置名片而鼓起来。

•不要将名片放在裤袋里。

•养成一个基本的习惯:

会客前检查和确认名片夹内是否有足够的名片

如何递交名片?

•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拢,夹着名片的右下部分,使对方好接拿,以弧状的方式递交于对方的胸前。

如何接拿名片?

•不可无意识地玩弄对方的名片。

应该双手接拿,认真过目,然后放入自己名片夹的上端。

同时交换名片时,可以右手递名片,左手接名片。

外行的表现

•把对方名片放入裤兜里。

•当场在对方名片上写备忘事情。

•先于上司向客人递交名片。

日常交际场合见面礼仪训练:

1.两人一组,自我介绍,握手,递接名片。先后请三组同学练习。

2.四人一组,张福、李建为龙岩金港公司的总经理、秘书;王龙、赵岩分别为闽西大学的副校长、办公室主任。为了商谈闽西大学的办公楼铝合金装修工程张福、李建前来拜访分管基建的王龙副校长,赵岩主任做介绍人。

八、怎样拜访客户?

1、约定时间和地点

•事先打电话说明拜访的目的,并约定拜访的时间和地点。不要在客户刚上班、快下班、异常繁忙、正在开重要会议时去拜访。也不要在客户休息和用餐时间去拜访。

2、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阅读拜访对象的个人和公司资料。准备拜访时可能用到的资料。

•穿着与仪容。

•检查各项携带物是否齐备(名片、笔和记录本、电话本、磁卡或现金、计算器、公司和产品介绍、合同)。

•明确谈话主题、思路和话语。

3、出发前应注意:

•最好与客户通电话确认一下,以防临时发生变化。

•选好交通路线,算好时间出发。

•确保提前5至10分钟到。

4、到了客户办公大楼门前

•再整装一次。

•如提前到达,不要在被访公司溜达。

5、进入室内

•面带微笑,向接待员说明身份、拜访对象和目的。

•如果是雨天,不要将雨具带入办公室。

续:

•在会客室等候时,不要看无关的资料或在纸上图画。接待员奉茶时,要表示谢意。•等候超过一刻钟,可向接待员询问有关情况。

•如受访者实在脱不开身,则留下自己的名片和相关资料,请接待员转交。

6、见到拜访对象

•如拜访对象的办公室关着门,应先敲门,听到“请进”后再进入。•问候、握手、交换名片。

•客户请人奉上茶水或咖啡时,应表示谢意。

7、会谈

•注意称呼、遣词用字、语速、语气、语调。态度从容自然。会谈过程中,如无急事,不打电话或接电话,如果能当着对方将手机关机,那表示特别尊重对方或此次会谈特别重要。

8、告辞

•根据对方的反应和态度来确定告辞的时间和时机。

•说完告辞就应起身离开座位,不要久说久坐不走。

•感谢对方的接待。握手告辞。

•如办公室门原来是关闭的,出门后应轻轻把门关上。客户如要相送,应礼貌地请客户留步。

九、接待预约和临时访客

1、接待预约访客

•看到客户后,微笑着打招呼。如坐着,则应立即起身。

•握手和交换名片。

•会谈。会谈结束。礼貌送客。

2、接待临时访客

•确认访客所在单位、姓名、拜访对象、拜访事宜和目的。

•如本人无时间接待,尽量安排他人接待,不要让访客空手而归。如果暂时脱不开身,则请访客在指定地点等候,并按约定时间会见访客。

续:接待临时访客

•看到访客后,微笑着问候,并握手和交换名片。

•如果访客找的是本人,则直接带访客到会议室会谈。

•如果访客找的是其他人,则迅速联系受访对象,告之访客的所在单位、姓名和来意。续:接待临时访客

•依受访者的指示行事:

1、带到会客室。奉茶或咖啡。告之受访对象何时到。

2、将访客带到办公室,将其引导给受访对象后告退。

公务员礼仪规范之交际要求 篇5

不论因公还是因私,机关公务员都有大量机会与外界人士进行交往应酬。与外界人士交往或相处时,机关公务员既要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努力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又要不忘维护政府形象与个人形象,注意检点自己的举止行为,使之不失自己的身份。进行下列两种常见的外部交往时,尤须机关公务员处处好自为之。

1.与群众的交往。同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时,机关公务员既要不忘自己的身份,又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身份;既要具备强烈的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又不能时时以施舍者的身份自居。为人民群众服务时,一是要待人热诚,不允许对群众冷言冷语;二是要主动服务,不允许对群众漠不关心;三是要不厌其烦,不允许对群众缺乏耐心;四是要一视同仁,不允许对群众亲疏有别。

2.与社会的交往。许多时候,机关公务员都离不开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与社会各界人士交道时,机关公务员须做好下列五点:一是要掌握分寸,防止表现失当;二是要公私有别,防止假公济私;三是要远离财色,防止fubai变质;四是要正视权力,防止权钱交易;五是要广交朋友,防止拉帮结派。

现代礼仪课程观后感 篇6

在现代越来越注重礼仪的时代,作为现代人更要知礼仪、懂礼仪、用礼仪;通过这个课程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更加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现代礼仪也涉及到言谈的讲究,一个人的言谈富有深意有修养,也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不知不觉的就会感染别人,让别人不知不觉的信服你跟着你走,现代人是一个培养信任的时刻也是一个培养好感的时刻,无疑言谈的礼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大问题。古时有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一个人没有礼貌没有仪表仪态大家都不会理他,更何况去和他深交呢?孔子也推荐克己复礼;更有人说:人无礼则不成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对人有多重要啊!如若没有去听这门课我想我也不会懂这些礼仪的东西更别说去用了,也许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才会慢慢的积累慢慢的明白。

现代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体现。学习现代礼仪,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个人魅力。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不仅纠正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为我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了一些借鉴。

大家都熟知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已是不惑之年,她由内而外的气质是大家所知的也是大家所羡慕的,她的言谈举止她的音容笑貌她的外表装着无不例外是礼仪的现代人。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一个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是一辈子的财富。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

开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好处,也对我们的国家有好处,它让我们更好的完善自己,培养自信心。对于国家当然促进了国际的交流与发展。所以,很多西方国家把现代礼仪作为人生活的基本功底,也作为人生的第一课来学习。

现代交际礼仪作业之观后感 篇7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

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

【文段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

见。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文段二】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③□□□□,④□□□□,⑤□□□□。(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个字)

3.分析比较选文外的信息材料和选文中作者观点的异同。

【文段三】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第四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4.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理解,为文章选合适的题目

【文段四】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5.从题目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段五】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

【解题思路与技巧】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 1.理解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对照考题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述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②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性,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④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⑤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⑥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句法、自拟法。

分析概括的原则是要归纳全面,抓住主要观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摘录法。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句子从文中摘录下来;过于分散的内容可以通过筛选整合成一个句子;过长的句子可以采用压缩的手法摘录。

2.解释含蓄句。对文中含蓄的语言,联系上下文,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把握隐含的信息,解释出语句的含意。

3.理解观点句。作者总是在文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倾向,可以通过对体现作者持否定、批判的语句,把握作者持保留态度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览全文,把握整个文意,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句,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

①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③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和随意拔高。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业)

【文段一】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宋诗选注》中的序言,各个诗人的简评以及每首选诗的注释写得极为精妙。钱先生高屋建瓴,指点前贤,言论风生,语妙天下。我读《宋诗选注》最强烈的感受是钱先生的序、评、注比宋诗本身好看。选诗原应是以诗为主,评注为副;读《宋诗选注》则觉得评注为主,诗为副。就像在婚礼上,伴娘却比新娘漂亮,给宾客平添了不少惊喜!比如在读到‚僻冷的作品‛文选时,钱钟书先生写道:‚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地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地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这里全是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在写论文,文字灵动,比喻传神。

钱先生的这个选本原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出版的,而且钱先生选诗的标准之一是拒绝‚学问的展览‛,可钱先生的序、评、注则是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古文洋文,纷至沓来。比如,为了说明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钱先生仅在一则注中便引了《古今诗删》、屠隆的《鸿苞集》、陈子龙的《陈忠裕全集》、袁宏道的《瓶花斋集》、陶望龄的《歇庵集》、谭元春的《东坡诗选》、黄宗羲的《明天授读》以及明代的戏曲小说《荷花荡》、《鹦鹉洲》、《金瓶梅》甚至清末的《小说时报》等十几条资料,前仆后继,汹涌澎湃。又如,为了说明宋代诗人的‚偷语‛‚偷意‛,‚向古人集中作贼‛,钱先生还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也曾明目张胆劝诗人从古典作品中去盗窃,并引用了当时代表性的言论。钱先生在一条言论的注释中,除了注明该言论的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外文书名、所在页码)之外,还引申出另一些后世欧洲古典主义作家的相关资料,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我曾担心它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意在‚通俗‛,以为是在炫示作者的通才。细思之,实属过虑,学问之大如钱先生者,何必炫示?也许这种‚通俗‛便是‚通儒‛的‚通俗‛。就像巨富,腰里缠着的绝不会是分币,出手总是万元大钞。钱先生是当今的学问首富,且又姓钱,更是如此。

1.“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含义是(不超过15个字)2.“评注为主,诗为副”的含义是(不超过15个字)3.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不选“僻冷的作品”,他的理由有两个。

①理由之一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

②理由之二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4.全文两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比如”和一个“又如”举例,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 ①第1自然段用“比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不超过22个字)

②第2自然段用“比如”“又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不超过32个字)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首句提出总观点: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

B.钱钟书学问很大,从选本的评注看他不适合写通俗读物之类的东西。

C.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指宋诗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D.“前仆后继”“汹涌澎湃”这两个成语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在“注”中引用作品之多。E.全文采用总分式写法,首段写钱钟书非呆板学究,次段写他乃睿智才子。【文段二】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分。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 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2.①第一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②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

4.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文段三】现在,我们来谈谈京剧的明天。京剧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有。但是京剧又如同一个人一样,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它也有一个高潮、低潮,盛兴、衰落,它也要分阶段。比如说唐诗,京剧跟唐诗在很多方面相像,盛唐时候唐诗代表者有李白、杜甫,后来人称‚大李杜‛。到了晚唐的时候,唐诗的代表者有李商隐、杜牧,后来人称‚小李杜‛。不是说李商隐、杜牧个人的才华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写作的那个时代是在晚唐,而不是像李白、杜甫他们生活写作于盛唐,所以李商隐、杜牧的诗作委婉细腻,或许还有一些雕琢,是晚唐时代的唐诗,总体成就不如盛唐。

我们回到京剧上来,梅兰芳是京剧什么阶段的代表人物呢?显然是盛唐阶段。当然,京剧盛唐阶段的佼佼者,不止他一位了。他自成一派的‚梅派‛唱腔具有醇厚流丽的特点。他精通音律,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编创了大量新颖的、独具个性的唱腔,这些唱腔多年来深受欢迎,广为流传。他一生排演、创作过大约400出大小剧目,其中《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难得的戏曲演员,卓绝的京剧大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了世界。虽然梅兰芳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梅兰芳之后这四十多年间,经过‚文革‛、经过什么等等,现在进入21世纪了,那么不妨说京剧的盛唐阶段过去了,但是京剧还会有新的高潮,还会出现佼佼者。京剧的‚小李杜‛是谁呢?会有人出来的。这部分人也是重要的,他们将承前启后,以后京剧的宋词时代也会到来的。现在我们应该抓紧目前这段时间,做几件什么事呢?我粗疏想来有四件。一要抓紧对京剧文化的总结。当年辅佐梅兰芳的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戏曲理论家叫齐如山,他把京剧的原则总结成四句话:‚第一句有声必歌,京剧舞台上有声音就是歌唱;第二句无动不舞,没有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不许写实;第四句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壶酒杯上台,吃饭不能拿真的筷子、盘子、饭碗真吃、真喝。‛这四句话很精辟。那么京剧又发展了有半个世纪了,是不是应该把京剧艺术的规律用文字配合着图像做更加精辟的总结和升华呢?是应该的。第二,应该把京剧文化跟其他的一些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总结。其他是什么呢?绘画、围棋、中医等等,这都是东方文化的不同的范畴。先是分别找专家总结这些范畴,然后互相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等于资产重组。我们做大、做好,把中国东方文化做大做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了。第三,有了这个东西,资产重组以后,跟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真知。第四,以这种真知再返回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文化实践,这样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是有效的东西。

如果上面说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得很到位的话,那么京剧的命运应该说是很美好的。回顾京剧一百多年来行进的轨迹,总结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后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所启示。并且,我们也相信,京剧的振兴将在21世纪完成。

1.京剧的行当除了梅兰芳所擅演的______角之外,还有生、净和______。(2分)

2.作者说京剧和唐诗“很多方面相像”主要是由于(3分)

A.它们都有委婉细腻,节奏铿锵,琅琅上口的特点。B.它们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相同的艺术手法。C.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因而相映成辉。D.它们的发展同样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有高低兴衰。3.齐如山所说的第三第四句话说出了京剧表演中______和______的关系。(2分)

4.这篇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_____ _,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___ ___。(4分)5.作者认为当前有四件事要抓紧做。请你联系文意,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4分)

如:开设《京剧艺术》的选修课,普及京剧知识。

①__________ __。②_________ ___。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梅兰芳的认识。(4分)

现代文阅读考点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一、详释考点外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

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2002年上海卷第5题)

【文段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答案及解析】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第二段写“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根据筛选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是: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文段二】(1999年全国卷第21题)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

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借口。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②□□□□,③□□□□,④□□□□,⑤□□□□。(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得出的结论:□□□□□□□□□□□□。(不超过12个字)

【答案及解析】这道题两问一反一正相互联系,前一问要求批评五种错误观点,后一问要求概括作者的正确观点,一破一立,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发现文章5—10段(节选部分)中的五个排比段是批评五种错误观点的,而每段的第一句即错误观点,与问题一一对应。根据题干要求,精简概括为: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前一问解决,有破必有立,再看第二问,作者批评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用表因果的连词“所以”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求不超12字,加以精缩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3.分析比较选文外的信息材料和选文中作者观点的异同 【文段三】如1995年全国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选)》的第4题: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第四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

A.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B.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C.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D.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

E.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F.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答案及解说】这是一道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问题,考查的角度是文内和文外的对比。首先理解 “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体现作者的观点是要学生自学、自写、独立学习;然后根据理解把握六项符合文中作者思想态度的选项是B和E两项。

4.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理解,为文章选合适的题目

【文段四】1995年全国卷第23题: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答案及解说】这道题采用为文章选标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题的选择,应采用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的方法,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其阐述的内容并没有做肯定判断,一直利用问句形式或“可靠”等字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可以断定,表示肯定语气的C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不适合作本文的标题。

5.从题目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段五】如1996年全国卷第26题: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字)

【答案及解析】要解答这道题,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然后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题干要求概括出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这个问题,涉及全篇内容,文章的标题即为“贝多芬之谜”。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作者要告诉我们贝多芬的音乐成为“谜”的原因。接着,我们再抓住显性因素分析。第三段首句“这是贝多芬之谜”是一个关键句,在层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成为“谜”的原因即在该句的上段和下段,再抓上下段的中心句,它们分别是“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然后,我们再对这两个句子进行综合考查,提炼其共同点,即“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这也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再按照题干字数要求,进行精简概括:①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②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 1.理解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对照考题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述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性;②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性,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④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⑤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⑥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句法、自拟法。

巩固训练

【文段一】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宋诗选注》中的序言,各个诗人的简评以及每首选诗的注释写得极为精妙。钱先生高屋建瓴,指点前贤,言论风生,语妙天下。我读《宋诗选注》最强烈的感受是钱先生的序、评、注比宋诗本身好看。选诗原应是以诗为主,评注为副;读《宋诗选注》则觉得评注为主,诗为副。就像在婚礼上,伴娘却比新娘漂亮,给宾客平添了不少惊喜!比如在读到“僻冷的作品”文选时,钱钟书先生写道:“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一丝儿活气也不透,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地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费心用力地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这里全是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在写论文,文字灵动,比喻传神。

钱先生的这个选本原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出版的,而且钱先生选诗的标准之一是拒绝“学问的展览”,可钱先生的序、评、注则是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古文洋文,纷至沓来。比如,为了说明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钱先生仅在一则注中便引了《古今诗删》、屠隆的《鸿苞集》、陈子龙的《陈忠裕全集》、袁宏道的《瓶花斋集》、陶望龄的《歇庵集》、谭元春的《东坡诗选》、黄宗羲的《明天授读》以及明代的戏曲小说《荷花荡》、《鹦鹉洲》、《金瓶梅》甚至清末的《小说时报》等十几条资料,前仆后继,汹涌澎湃。又如,为了说明宋代诗人的“偷语”“偷意”,“向古人集中作贼”,钱先生还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理论家也曾明目张胆劝诗人从古典作品中去盗窃,并引用了当时代表性的言论。钱先生在一条言论的注释中,除了注明该言论的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外文书名、所在页码)之外,还引申出另一些后世欧洲古典主义作家的相关资料,使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我曾担心它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意在“通俗”,以为是在炫示作者的通才。细思之,实属过虑,学问之大如钱先生者,何必炫示?也许这种“通俗”便是“通儒”的“通俗”。就像巨富,腰里缠着的绝不会是分币,出手总是万元大钞。钱先生是当今的学问首富,且又姓钱,更是如此。

(1)“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不超过15个字)(2)“评注为主,诗为副”的含义是什么? 答:□□□□□□□□□□□□□□□(不超过15个字)(3)钱钟书先生为什么不选“僻冷的作品”,他的理由有两个。

①理由之一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

②理由之二是:文学研究者□□□□□□□□□□□□□□□□□□□□□□□□□□□(不超过25个字)

(4)全文两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比如”和一个“又如”举例,各自阐述了什么观点? ①第1自然段用“比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不超过22个字)②第2自然段用“比如”“又如”举例阐述的观点是:

□□□□□□□□□□□□□□□□□□□□□□□□□□□□□□□□(不超过32个字)(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首句提出总观点:钱钟书先生不是呆板学究,他是睿智才子。B.钱钟书学问很大,从选本的评注看他不适合写通俗读物之类的东西。

C.宋诗的“世态炎凉”和“市价涨落”指宋诗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D.“前仆后继”“汹涌澎湃”这两个成语形象地表现了钱钟书在“注”中引用作品之多。E.全文采用总分式写法,首段写钱钟书非呆板学究,次段写他乃睿智才子。

【分析】第一题考查对具体的语句的理解。第二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以诗为主,评注为副”出现在第一段,为了论证钱钟书《宋诗选注》,作者先从原来的诗歌选注的特点写起,要理解这句话,看作者对钱钟书《宋诗选注》的评论,是夸奖他的选注是以评注为主的,比诗更好;反过来理解要解说的语言,可以看出所谓的“以诗为主,评注为副”的意思是评注要先选出好的诗歌,评注是辅助的,应以诗为主。第三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理由在文章的第二段,之所以不选“僻冷的作品”的原因是文学研究者要评赏的是古典诗歌中有生命力的还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不必把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说成是好的,从而美化他们。第四题考查事例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从文章具体的表述中体会出观点和态度。可以分析事例所在的段落体现的思想。第一个“比如”出现在第一自然段,例证的方法证明了钱钟书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写论文,灵活生动;词语“比如”“又如”都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二段表述钱钟书的诗歌选注的特点,不经意间体现了自己的渊博的学识。第五题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赏析,结合了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态度。A项是对全文观点态度的表述,从下文可以看出全文在写钱钟书诗歌选注的语言特点,体现了他的写作特点;B项是对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解说,“不适合”在文中没有体现;C项是对词语的含义理解,使用这两个词语的目的是证明钱钟书注释的丰富性,而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没有体现;E项从文章的结构设题,全文是层递式写法,不是总分的形式。

【答案】(1)诗是主要的,评注是辅助的。(2)钱钟书的评注比宋诗还写得好。(3)①评赏的是古典诗歌中有生命力的还是没有生命力的。②不必把许多作家的作品都说成是好的,从而美化他们。(4)①钱钟书用小说、散文的笔法写论文,灵活生动。②钱钟书的序、评、注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是当今的学问首富。(5)AD。

【文段二】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分。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 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2)①第一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②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4)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分析】文章的标题的作用有:统领全文的思想、作者的观点态度、材料的选择使用,提示文章的中心、表达全文的主要内容等。对文章的分析可以从对文章的标题入手分析列举的问题,从标题处分析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林语堂在不同地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特别地写在西方感到的“民族自豪感”,又用西方人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感伤和玄奥”。第二段写历史的不同体现的文化传统的不同,以《水浒传》的开篇词作例子,写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第三段写中国诗人的特点,对生命本体论者,上下求索;第四段写面对现实生活时的尴尬和羞愧;第五段用举例的方法写中国文明的前推1 200年,提出人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或文明。第一题是考查对文章的理解。A项写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的理解,符合第一段和全篇的文意,正确。B项理解《水浒传》开篇的诗词体现的思想,作者对此感到“大吃一惊”的原因是“非专业”词人所写内容的优美,正确。C项写“荷尔德林”在诗哲方面的时间比较晚,正确。D项是对文章的理性理解,可以看出有民族的自豪感,但选项故意拔高了作者的思想。E项从文章的结构角度入手,分析文章结构的特点,正确。第二题写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通过分析段意可以感知作者的思想观点。第三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可以从文章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观点理解答案。第四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要对文章的内容深刻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1)D(2)①中国人把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与对日常生活的把握以及对天地一类永恒

事物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体味到个体生命的伤感,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或中国人把有限的人生与无限深远的生命历史联系,由此而产生一种感伤的情绪),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②诗人中对历史有深刻追问、对人生有深入体验和认识的大智慧者(或哲学家)。(3)这是面对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时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和中国相比较,西方历史短,但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却比中国高;对照中国自己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国实际上是丧失了过去的优势,变得落后了。因此在这种情境中作者会“免不了尴尬与羞愧”。(4)“文明得‘不好意思’”,在文章中包含有三层意思:①自得,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崇敬与赞叹;②自责(自嘲),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现实文明状态的尴尬与羞愧;③自省(自励),在现实与历史的融合中的反省与思考,期望中国文明在将来的振奋与发展。

【文段四】现在,我们来谈谈京剧的明天。京剧有没有明天呢?当然有。但是京剧又如同一个人一样,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它也有一个高

潮、低潮,盛兴、衰落,它也要分阶段。比如说唐诗,京剧跟唐诗在很多方面相像,盛唐时候唐诗代表者有李白、杜甫,后来人称“大李杜”。到了晚唐的时候,唐诗的代表者有李商隐、杜牧,后

来人称“小李杜”。不是说李商隐、杜牧个人的才华就比不上李白、杜甫,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写作的那个时代是在晚唐,而不是像李白、杜甫他们生活写作于盛唐,所以李商隐、杜牧的诗作委婉细

腻,或许还有一些雕琢,是晚唐时代的唐诗,总体成就不如盛唐。我们回到京剧上来,梅兰芳是京剧什么阶段的代表人物呢?显然是盛唐阶段。当然,京剧盛唐阶段的佼佼者,不止他一位了。他自成一派的“梅派”唱腔具有醇厚流丽的特点。他精通音律,除了继承传统的唱腔外,还编创了大量新颖的、独具个性的唱腔,这些唱腔多年来深受欢迎,广为流

传。他一生排演、创作过大约400出大小剧目,其中《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奇双会》等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他是一位难得的戏曲演员,卓绝的京剧大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中国京剧也因他走向了世界。虽然梅兰芳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心中。他的艺术是活着的。梅兰芳之后这四十多年间,经过“文革”、经过什么等等,现在进入21世纪了,那么不妨说京剧的盛唐阶段过去了,但是京剧还会有新的高潮,还会出现佼佼者。京剧的“小

李杜”是谁呢?会有人出来的。这部分人也是重要的,他们将承前启后,以后京剧的宋词时代也会到来的。现在我们应该抓紧目前这段时间,做几件什么事呢?我粗疏想来有四件。一要抓紧对京剧文化的总结。当年辅佐梅兰芳的有一位著名的编剧、戏曲理论家叫齐如山,他把京剧的原则总结成四句话:“第一句有声必歌,京剧舞台上有声音就是歌唱;第二句无动不舞,没有一个动作不是舞蹈;第三句不许写实;第四句不许真器物、真东西上台,喝酒你不能拿真的酒壶酒杯上台,吃饭不能拿真的筷子、盘子、饭碗真吃、真喝。”这四句话很精辟。那么京剧又发展了有半个世纪了,是

不是应该把京剧艺术的规律用文字配合着图像做更加精辟的总结和升华呢?是应该的。第二,应该把京剧文化跟其他的一些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总结。其他是什么呢?绘画、围棋、中医等等,这都是东方文化的不同的范畴。先是分别找专家总结这些范畴,然后互相打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等于资产重组。我们做大、做好,把中国东方文化做大做好,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我们就会更有信心了。第三,有了这个东西,资产重组以后,跟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真知。第四,以这种真知再返回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文化实践,这样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是有效的东西。

如果上面说的四项工作都能做得很到位的话,那么京剧的命运应该说是很美好的。回顾京剧一百多年来行进的轨迹,总结梅兰芳先生为京剧艺术所作的重大贡献,对于今后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所启示。并且,我们也相信,京剧的振兴将在21世纪完成。

(1)京剧的行当除了梅兰芳所擅演的______角之外,还有生、净和______。(2分)(2)作者说京剧和唐诗“很多方面相像”主要是由于(3分)A.它们都有委婉细腻,节奏铿锵,琅琅上口的特点。B.它们都有著名的代表人物和相同的艺术手法。

C.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因而相映成辉。D.它们的发展同样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有高低兴衰。

(3)齐如山所说的第三第四句话说出了京剧表演中______和______的关系。(2分)(4)这篇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是______,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4分)(5)作者认为当前有四件事要抓紧做。请你联系文意,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4分)如:开设《京剧艺术》的选修课,普及京剧知识。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上一篇:合规演讲比赛演讲词下一篇:抢椅子的游戏作文